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会计的专业范文

关于会计的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会计的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会计的专业

篇1

【关键词】 会计职能; 会计专业方向; 会计人才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任何专业的职能讨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会计的职能也是值得深究的,如果不能先了解职能的话,就不了解会计的目的,对于会计的发展有着极大制约。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指导会计发展的重要前提,下面将予以简要讨论。

会计的基本职能主流观点之一指的是核算和监督这两点,此观点出处大概是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五条第一句话:“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另一个主流观点是葛家澍教授和唐予华教授在《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的反映和控制两个基本职能。虽然观点看似不同,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的观点显得有点狭隘,而后者观点更加宏观和概括,如果说会计的基本职能仅仅只是核算和监督的话,很多现在新兴的理论比如会计信息系统化便得不到理论支持,发展受到遏制。因此,笔者认为核算和监督只是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一部分,核算是反映的必要过程,监督是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专业方向

现在会计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高校将其纳入教育范围,由于各个学校出发点不一样,划分出了很多各不相同的专业方向,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基础性划分

宏观上来说,主要是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项也是现在学校普遍常用的会计专业方向。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最大的两个分支,基本上任何其他的会计专业方向都是由这两项转变而成的,属于基础方向,但是这两项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从实用性划分

当今会计的专业方向渐渐的向实用性扩展,比如审计、会计电算化和CPA方向,对于会计都非常有实用性,很符合现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要,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很多企业开始面向国际化,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越来越迫切,特别是CPA的培养。

(三)从就业来划分

还有一些学校划分的专业方向是按照就业趋势来划分的,比如税务会计、房地产会计、物流会计等等,其中新兴的一个专业方向是法务会计,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将会计分成了无数细小的分支,每个分支解决一个小问题,这样将会计这个大学科细化,从而更加细致地体现了会计专业方向的广博。

(四)其他

当然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比如从产品生产流程划分为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等,但是这些划分方式界线不是很清晰,所以在这里就不予讨论了。

三、会计职能和会计专业方向的关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会计专业方向的发展和会计职能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上会计职能的深入探讨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一)反映职能和财务会计专业

这里说的财务会计专业不是指大会计,而是单纯指主要担任做账等工作的小会计。很明显,财务会计是反映职能的具体化,反映职能就是从财务会计的工作体现出来的,财务会计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做日常的核算工作,像记账、报表等工作的处理都依靠财务会计来完成。在《杨时展论文集》第166页,杨教授认为:“在民主社会和股份制企业中,会计最本质的职能归根到底即在于对会计实体由于承担了保管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受托责任而发生的收、支的经过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请求委托人解除责任。”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公司内部的信息无法明朗化,高层做决策没有了依据,财务会计就像公司的眼睛,可以看到每一个有关企业财产的使用方向等,而对外来说,也给投资人提供了极其可靠的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二)控制职能和财务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的一个大分支,其实就笔者个人观点来说,一直觉得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分歧很大,因为财务会计更加偏向经济学一些,而财务管理显然和管理学更近。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于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不过财务管理在会计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高层人员对公司的决策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而达到利用会计来控制公司的资本的目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一个公司里面,董事长是王冠,是一种象征,那么财务管理人员是大脑,用来思考公司运作的方向和每一个决策的必要性。

(三)反映职能的延伸: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电算化专业

从1950年4至6月英国会计管理考察团对美国的五十多家大型公司进行考察开始,会计信息系统论慢慢趋于完善,80年代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配合现行信息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而加强了我们对信息化的理解,会计电算化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裘宗舜教授的《会计也是第一生产力》中指出:“现代会计是一个财务、成本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却又是“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它与宏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说明会计正在从公司向国家和世界接轨,会计电算化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使得会计和现代化的连接更加紧凑了。

四、会计专业方向以及人才培育的展望

会计方向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从最初的几个到现在的几十个,这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会计人才,我们需要适应国家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专精的人才。

第一,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两个大的分支在高校分开教导。很多高校把两个专业合在一起教导,这样造成分工不明确,笔者认为两者具有很大的差别,着重点完全不一样,如果一锅煮会让人觉得很迷茫。

第二,对会计职能进行更加规范的法律法规的界定。这里说的法律法规的界定只是为了会计实践工作更好的分工,但是并不是要限制新思维,一旦在理论上有了关于会计职能的新的发展,完全可以进行修订。

第三,培养更加精专于某一个会计专业方向的会计人才。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慢慢走向国际化,和别国的人才比较起来,如果我国着重培养涉猎多种学科的人才,在短期来说很难和国际人才竞争,只能先专精后广博,这样才能有一席之地。

第四,培育法务会计等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会计人才,将会计学科的知识在各个企业里融会贯通的使用,为企业从多方面获取利益,成为新时代的高等人才,在会计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

第五,对于会计控制职能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完全可以从会计管理活动论延伸出符合现代化理念的会计专业方向,加深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甚至起到国家管理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总之,希望能够从会计职能的演变中加深对会计专业方向延伸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让会计作为一个工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时展.关于建立我国政府受托责任制的意见[M].浙江: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81.

[2] 葛家澍,唐予华.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3(4):4-5.

[3] 杨时展.杨时展论文集[C].浙江: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166.

篇2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文件指出,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这里与金融联系密切的会计专业相应地对我国国民经济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众多高校相继开展了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高等教育评估中还提出了“5%-10%”量上的要求:“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方案中也规定,达到优秀标准的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要占到8%以上 ”。

一、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及双语人才供需分析

“双语教学”一经产生,就引起理论界的争论,经过不断探讨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一是在我国,双语教学通常指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二是双语教学应分层次、按计划逐步展开。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要求产生的。经济活动全球化也要求教育国际化、会计人才国际化、就业范围的全球化,广泛开展专业双语教学是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一)客观形势对双语人才需求方面

从我国经济形势来看,加入WTO后,国际资本不断涌入,众多企业也走出国门,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国外,都需要双语会计人才,加上全球一次又一次的并购浪潮提供了广阔的会计服务市场,跨国公司的涌现、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需要大量的专业会计人才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1999年我国第一次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至今,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已有500余起,且近两年呈增长趋势,每年都在30起以上,多时可达40-50起。有关部门估算,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每年平均损失800多亿人民币。排除其他原因,懂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匮乏是主要的原因。“企业败诉的很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准确会计资料。”一位长年研究国际贸易的人士说,例如彩电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调查时,必须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做好账,必须及时提供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单据,但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而在目前,能熟练应用英语并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级财会人才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同时,世界著名的安永、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又在中国不断加强既懂会计又懂外语的人才竞争。

(二)双语会计人才的供给方面

1.双语会计人才供给方面:目前,我国双语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这类人才高校教育供给不足和滞后,国外的一些会计行业的资格考试及培训涌入我国,如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又称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以英国为基地的国际会计师公会AI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CCNA(CISCO职业认证)、CCIE(国内互联网专业证书)等国际认证,受到就业者的普遍欢迎。自ACCA在国内启动以来,到2001年中国内地仅有2800人注册成为ACCA的学员,到目前也不到1万人;中国目前持有AIA证书的约有200人。可见会计双语人才培养的空间很大,高校会计专业双语人才培养也该提上日程。

2.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状况

我国许多高校在2000年之前没有明确提出双语教学,但是会计专业英语确实一直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专业英语处于一种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中间状态,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过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000年之后,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不少硬条件和软条件都好的重点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开展了英文授课,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院校;当2001年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提出双语教学要求和评估指标体系后,几乎所有设有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想尽办法争取开设会计双语教学课程,但很多高校处于试点和实验阶段,只是选择部分年级部分班级来开展;同时部分院校积极联络境外高校合作办学、互派师生;有的还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国际通用会计考证班等,全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翻开众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简章,可以看出双语课程逐年增多,这预示着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各地高校所处地域不同或教育实力差异悬殊,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莠不齐。

3.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

根据笔者的口头调查,会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很受学生欢迎,85%的学生希望更多的会计课程利用双语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比如进入外资企业。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中国会计视野网近日的《2004财会行业从业人员薪资调查分析报告》。调查显示:依据单位所有制性质、所有制类型的不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很大。工资收入最高的是欧美外资企业,最低的是事业单位/团体及行政单位,其平均数及中位数均不及欧美外企的一半。外企的起薪一般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低位数一般高于1万元,其他类型企业低位数均不超过1万元。 如果学生毕业后要想进入欧美外企,起码应具备双语课程的知识储备,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双语教学是教育向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必要选择,也是顺应学生主观意愿的。

(三)总体趋势分析

在未来的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位居榜首。据有关人士估计,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双语会计人才,双语人才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需求缺口巨大,供给却处于短缺状态。

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大学中基本上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在外界经济环境不断全球化形势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高校会计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育、教学规律表明,师资、学生、教材是最基本的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师资因素

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合格师资。会计本科教育层次中,双语教学师资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1.在专业知识方面:全面深入掌握本专业各科的基础知识,并在某些学科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2.在外语语言能力方面:除了扎实地掌握一门基础外语以外,还具有用中外文流畅地表达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流能力。双语教学与一般专业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表达的双重性。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练习本专业各种词语的中外文表达方式,达到应用自如的境地。3.要求会计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应尊重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合理安排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高校中主要由两部分教师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一部分教师在英语国家获得过学位,并在国外的有关学科领域开展过前沿的研究工作。他们非常适合双语教学工作,但这种教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另一部分教师虽然没有在英语国家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但他们同样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他们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加强运用外语能力的训练。

(二)学生因素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根据笔者观察,绝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学生尽管能通过国家组织的四级六级考试,但是听说能力明显不足。用汉语学习和理解会计相关课程尚有一定难度,如果改用纯英语授课恐怕学习效果和理解知识点的难度更高。用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考托福和GRE去美、英、加等国家留学,他们应该代表了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英语的最高水平。可是,这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到了英美国家却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几个月)才能适应课堂教学,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带着录音机走进课堂,以便能记录下自己听不懂的地方,课后再重听。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完全清楚他们是否真正具有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以这样的英语基础去接受用不熟练的、甚至是充满语法错误的英语进行的专业课教学,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吗?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基于此准确获得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吗?

(三)教材

教材是教育活动实施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根据实验教学和对双语实践的调查,会计专业双语课程使用教材比较容易解决的是直接源于西方的一些课程如《西方财务会计》、《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市面上书店里能直接购买到,甚至还配有中译本、习题集及答案、光盘、教学PPT文件;而对于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专业课如《预算会计》、《村合作组织会计》则比较困难;特别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一致,比如我们开设有《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入门课程,西方则无,还需要花费人力、财力编译开发适宜我国教学体系的教材。此外,外文教材价格比较高,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优势和困难

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国际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特别是会遇到更多的会计国际协调问题,这就给担当桥梁的双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双语教学也会显示出其优势与不足。

(一)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优势

毫无疑问,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了外语运用能力的训练,还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拓展型人才,有助于国内企业顺利走出国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能够增强高校师生查阅前沿外文科研成果,借鉴运用于我国会计实践工作中。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困难及克服

尽管在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无论于国家、于学校、还是于学生将来都受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双语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其表现为:一是缺乏语境气氛,学生在外语环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只是就教师布置的用英文表达的练习或作业用母语理解处理再翻译为英语,即:难以形成异语思维方式、容易死记硬背;二是会计专业学习上的“夹生饭”现象,英文授课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中文知识体系不全面、不协调,根据安徽工业大学对实施会计双语教学的相关教师的调查表明,有一半的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所担忧,怕不适应中国的会计制度,它对考研究生、考注册会计师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缺点应该是可以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克服的;三是把会计专业课上成了外语课,学生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不够。如何让会计双语课更充分地发挥优势,避免其弊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于语境气氛不够的问题。可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基于环境变化和交流的需要的产物,我国绝大多数人说汉语,汉语母语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使用右手那样相当熟练,不用刻意去营造母语气氛。外语语境相对少一些,用外语就像用左手一样不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外语角、收听外语广播、听外文歌曲、广泛阅读外文专业材料、撰写外文论文等途径进入到外文语境中潜移默化,使外语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2.会计专业学习上的“夹生饭”问题。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指望把所有的专业知识都灌输给学生,并且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双语教学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会计双语教学中应注重把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讲授、讨论互动等形式吃透,不能贪多求全。

3.外语课与专业课定位问题。外语课会偏重于语言音、意、结构、语法等基础知识方面,而会计专业课程则更注重运用外语来进行会计账务处理。鉴于会计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作用主要是使国际间贸易往来顺畅,所以会计专业双语教学应该定位于专业知识上,而不是外语语言。

篇3

发展会计实践动手能力。

会计实训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做分录,填制凭证到制作账本来巩固我们的技能。通过财务会计培训,使得我们系统地练习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提高运用会计基本技能的水平,也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通过实际操作,不仅使得我们每个人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工作技能和方法,而且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我们以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培训资料,运用会计工作中的证、账等对会计核算的各步骤进行系统操作实验,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和填制,还有登记、对账、结账等。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基础会计之后,我们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对于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有一定难度,不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会做账,如果不能够把发生的业务用账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么就不能算做会计。于是在大二第一个学期我们开了这门会计培训课。在培训中,我们首先掌握了书写技能,如金额大小写,日期,收付款人等等的填写。接着填写相关的数据资料。再继续审核和填写原始凭证。然后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明细账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逐日逐笔的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其他有关明细账;往后我们会编制科目汇总表,进行试算平衡。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并与有关明细账、日记账相核对;最后要编制会计报表;将有关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加封皮并装订成册还有总结。

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会计模拟实验内容单一

目前部分院校只注重中级财务会计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从数字的书写练习开始,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的循环过程。忽视高级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的模拟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完整的模拟一个年度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无法确认合并报表的编制;无法对企业的财务预测、决策做出合理有效的分析,仅片面的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锻炼。

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多数是由会计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而这些教师多数从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会计教师,对企业的具体经济的处理过程不曾亲身经历,大多缺乏会计实践锻炼的经验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己动手能力不强,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很难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这就会导致学生参与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高素质的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三、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脱节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时代,限于课时和教材篇幅,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与庞杂的会计实务形成了较大的矛盾,会计实验教学是为解决上述矛盾而产生的。鉴于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的特点,学生通过键盘将原始信息正确输入计算机,各项计算工作由计算机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加工处理并生成所需的各类信息和数据。然而,调查结果表明,除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外,其他几门实验课大多还仅处于手工实验阶段。由于硬软件投入的相对不足,各高校开展的会计电算化实验也大多数处于单机操作实验阶段,极少部分高等院校曾经尝试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

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现在刚刚起步,往后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由于财务会计行业的特殊性我只能参加财务部门中较为简单的工作,如出纳及帮助会计进行核对等工作。虽然工作不难,时间也不长,但我仍十分珍惜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经验,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并增长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所以登得错漏百出。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可谓受益非浅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程设置 师资 教学方法 实践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56-03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它把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代替人脑完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从而实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业务质量;促进现代化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满足实时性要求,极大提高核算速度;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强度,积极促进会计职能转换,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既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又懂会计业务处理的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侧重的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中职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达到会操作、熟悉操作、能独立操作的目的。为此,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和计算机有很大关系。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行模式。它的实施将带来许多管理新理念,并体现在会计软件的思路上,然而多数教材却未及时修订,内容仍旧停留在核算型的财务软件阶段,使教材理论落后于实践,这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与电算化直接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太少,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目前主要是VFP程序设计)。这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说,计算机方面的支撑过于薄弱,学生们普遍感到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太少,无法满足日后继续学习的需要。

第三,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大都在学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之后才开始接触会计电算化。就课时安排而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安排普遍较少。以我校为例,近几年来该课程的课时为72,即每周4学时,一个学期要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所有内容。由于课时的制约,教师只能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制约了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体系,弱化了部分模块的操作技能训练。

2.师资力量不足且知识结构不完善

教师要同时具备会计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是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有些教师一方面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是由原来教计算机或会计课程的经过短期的会计知识或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后来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因此,这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感觉知识有欠缺,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教师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感到压力太大,而计算机教师则对会计软件发展中所涉及的会计专业知识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哪一方面欠缺都将导致讲授内容不能深入展开,且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

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和从业经验,不了解或不熟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只会照本宣科,而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教学方法落后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大多依然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补充。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模式。以课堂讲述为主,把上机作为检验理论的手段,来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却没能抓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实训教学环节薄弱

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是上机实训,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使实践教学内容仍然依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从职业岗位角度分析其内容显得零散。实训主要以验证为主,即对书本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验证型的实训方式下难以做到。同时,作业式的实训,一些学生会养成应付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另外,从一些学校所选用的教材来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知识体系虽然从大体上是相关的,但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二者未能有机结合。尽管职业学校在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整体的教学方式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分块插入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实践教学,极易出现知识掌握的脱节现象,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操

作技能的提高。

二 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的思考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明确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会计电算化教学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不少学校都是在传统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最多再增加《Foxpro》课程,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这种做法实质上没有突出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合理安排。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主力军,在课程设置上,应大幅增加会计电算化课时和学分比重,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便于学生学习巩固,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会计职业生涯,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除了开设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应重点突出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即应设置以下课程:计算机基础、Excel电算化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如Foxpro)、计算机网络、会计电算化及其实践等。增加以上课程的原因在于:

第一,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涉及了Excel,但没有突出其与会计结合的特点。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不仅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而且具有极强的数字和表格处理能力,尤其是其函数功能应用范围非常广。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

第二,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实际应用中的财务软件都是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因此,对于会计电算化人员,将《Foxpro》作为数据库的一门编程语言去学习和掌握非常必要。而且,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发一些简单、实用的管理系统。

第三,当今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也已从以往的单机单任务的操作系统发展到了局域网络操作系统,因此,适应时代要求必须增加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

第四,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理论和实践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计从业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会计电算化实务的操作基本技能。通过会计电算化实践,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操作技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制定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学校既可以把相关教师送到企事业单位锻炼,参与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也可以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

3.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大都“重理论、轻技能”,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因而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强,因此,针对中职教育的目标应将实践性贯穿于中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逆向思维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等多种方法,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设计案例时应注意尽量用少的版面,篇幅不宜过长;其次,要形象,尽量使用软件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计软件大都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报表系统初始化—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来处理会计业务的,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却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时,要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就是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课程设计教学是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结合一定项目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设计可以小组或个人独立方式完成,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4.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加大实训实践教学力度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重视岗前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另外,目前各职校主要以校内实习为主,校外实践、实训很少,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训”的局面。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战技能和就业能力,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选择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通过企业实践和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发展进步能力。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 结束语

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实用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

而推动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需要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和推动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登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2~64

[2]朱振慧.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调查报告[J].商场现代化,2011(13):126~127

[3]财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3.5.30

[4]吴克萼、陈桂仙.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2(7):13~14

[5]李海凤.浅析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对策[J].学园,2011(12):181

[6]于秀丽.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101

[7]玄宏.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的思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3~15

[8]杨会芳.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5):100~101

篇5

一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定位

(一)教学目的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是将“会计”与“英语”教学结合于一体的活动。它是以英语为学习载体和工具,以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为目的的教学形式。由于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所以开展以专业内容学习为核心目的的教学具有现实可行性;同时,对于完全不同于以往中小学学习内容的会计专业学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使用母语学习尚需努力,若采用英语学习则是相当高的一种挑战,需要教学部门和相关人员认真思考该种教学的特征和方法,切实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任务

根据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较中文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以自身的语言能力为基础,逐步培养和提高其专业语言技能,即使用会计专业术语与表达来完成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够进行针对会计工作内容的听、说、读、写、译;但从会计实务工作要求来看,多数学生在读、写和译三方面有所专长,就能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况且从我国学生的客观情况而言,满足所有要求的专业英语教学是不现实的、是难以企及的过高目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知识体系,尤其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内容,通过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述,了解和认识其内容的全貌和精髓,有助于学生运用非习惯性思维循序渐进地深入其中,将已有的中文知识储备与其进行比较、消化和吸收,并跨越语言界域形成学习印迹和意识,真正获取所需的知识营养。

(三)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教学分为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两个基本部分。因此,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也应涉及对应的部分。从专业基础课程上,开设会计原理类课程,把西方国家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内容进行综合地简要介绍,如美国的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循环accountingcycle)和公认会计原则(GAAP),使学生能够同时掌握中外会计原理的有关内容,便于他们进行比较,这也是学生适应专业英语学习,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奠基阶段。此外,从专业课程上,开设一定必修类和选修类英语课程,将西方国家成熟的系统的、具有实用意义内容的专业课程配合中文课程进行替换或交互设置,如美国的管理会计类、理财类或经管类内容,以便学生逐步提升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结合自身的条件、兴趣和个人职业规划成长为一定领域中的国际专业化人才。

二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分类

从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来看,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两类:

第一类,会计英语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一个学期或不超过一个学年)集中掌握必要的专业英语词汇、术语和表达,能够进行英语原版资料信息的阅读与理解,该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部分方面的专业语言能力,即可以使用英语进行基础的专业沟通和交流。因此,笔者看到目前出版的各类版本《会计英语》教材不论繁简基本上涉及两种内容:一是财务会计基本框架介绍;二是涉及会计知识和相关经济管理知识范围(如财务管理、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的综合概述。此类教材专业知识体系较为全面、资料丰富但内容浅显,侧重专业知识的常规性、一般性阐述。通常,高校开设会计英语课程会安排在学生学习的高年级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多数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会计英语课程学习能够有效利用已学中文专业知识的优势,充分发挥学习中的正向迁移作用,快速掌握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

第二类,会计专业双语类课程。此类课程包括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一般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能力在低年级或者高年级阶段层次性开设,主要涉及会计学科中与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联系密切、体系规范且适应会计职业市场需要的课程,如西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控制、公司理财等。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以英语为认识和思维工具完成相应专业内容学习,掌握西方国家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与所学中文专业知识进行比较和融会,成为通晓中外会计知识、具备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这类课程的设置专业覆盖面较宽、时间跨度长,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适应使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使其专业视野不断扩大,培养多种学习思维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正在努力推进双语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设置工作,双语类课程已经成为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类别和发展趋势。

三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难点

(一)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

我国高校在校学生是按照其高考成绩分不同批次录取到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知识基础在高校间差距较大。一类院校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强,以他们为对象开展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尤其是双语教学)易于被接受,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多数的二类至三类院校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尽人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同样是双语教学),期望值高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吃力、教师授课费力,最终将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会计专业知识,也没有提高英语水平,同时还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形成违背教学目的的恶性循环。因此,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开展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具体教学目的和计划。

(二)适合的配套教材少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开展英语教学时普遍感到适合的教材较少,基本上都采用国外影印版或原版教材。虽然国外各类原版教材使师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同时又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但这类教材对师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除了少数英语水平较高的高校师生能适应以外,大

多数师生对使用进口原版教材感到吃力,而且很难买到与之配套的习题集和有关教辅材料。另外,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信息量大、书本厚重,往往首先在感官上给人一种压力感,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接受;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中的内容要面面俱到地讲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书价较昂贵的诸多原因使得真正适合我国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相当缺乏。值得欣喜地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一些高校及大型出版社一直密切关注这一问题,正在尝试在引进专业原版教材基础上聘请国内专家和专业人士进行缩减、改编的方式形成符合我国教学需要的教材内容。

(三)教学师资力量欠缺

强大而充足的师资力量是成功实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要真正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就要求任课教师既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相当扎实的英语水平。在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中,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要求的教师不论是在绝对量还是相对比例上都并不多。这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外语教学时,侧重词汇教学和应试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非英语专业教师的英语笔试成绩虽不错,但绝大部分的口语成绩却差强人意,很显然这种重语法轻应用的教师难以承担双语教学的重任。而外籍教师虽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但其人数相对学生而言过少,而且多数不是会计专业科班出身,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方法更是知之甚少,请他们用英语来讲解会计专业知识,往往结果也不理想。

(四)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加上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很多人出现厌烦、应付了事的状况。即使一些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师灌输到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实际的结果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学生学习任务量双增的情况下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应根据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会计专业英语教学适合的教学模式,无疑也是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 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规划

(一)市场需求与院校定位相结合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不能被市场所接纳、认可,成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担当责任、创造价值的真正人才。一方面,会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的岗位类别,无论组织单位的大小、性质如何都需要会计人员的工作,高等院校应当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各院校定位差异、综合实力强弱有别,因此具体到每一所院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去衔接特定的市场需求,并以此来确定具体专业的教学目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本校的定位是一所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本校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应是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掌握基本专业英语实务技能、适用于中小型外资或外向型单位组织的会计人才。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会计专业英语类教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就是急需解决的下一问题。此类课程和内容的确定需要谨慎论证和认真选择,遵循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在专业英语方面的需要,考虑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难易程度,并结合院校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开展、稳步推进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覆盖。在此过程中,要避免急于求成的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和紧张感,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三)寻求多方合作确保专业化师资力量

合格、充足的师资力量是保障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复合型教师是对会计专业英语师资的要求,目前各类院校此类教师均很缺乏,需要学校特别注意这类师资力量的培养,并且在培养方式和范围上不拘泥于常规,敢于尝试。通常情况下,师资队伍都是来自学校内部培养,而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意愿勇于进行尝试,投入到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又要求各院校积极为教师提供种种渠道和途径,帮助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或制度,促动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此外。院校还应将师资获取的眼光投向非教学领域的涉外单位或组织里的会计专业人士资源,他们处在会计实践的第一线,丰富、具体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使其具备了最为直接而实用的专业英语技能,学校可以聘用他们以兼职的身份为学生进行授课或开设系列讲座,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技能应用的实战感和效用感,同时培养社会活动中实用的专业能力。

(四)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大部分院校在课堂上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开设网络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趋势使很多教师从教案、板书等传统手段中解放出部分劳动量,从而可以转移到教学手法的设计和实践摸索中来。会计专业英语学习具有先天的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需要多样、灵活,能够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融合、互动起来,教师的讲授不再是专业内容的直接输出,而是专业理念、原理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身积极参与的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利用多媒体环境模拟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感受现实,拉近社会与课堂之间的距离;同时在具体授课中可以将讲授法、讨论法、习题法和案例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在教授不同知识点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在确保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前提下,培养其理解力、应用能力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清刚,朱耀,试论会计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问题,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

2 刘晓盈,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8)

3 梁燕媚,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篇6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诚信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6-02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全国各高等院校以此为契机纷纷开设会计专业。虽然各院校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较为严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程序,但仍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以本人来看,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强调较少,重教书轻育人,这就造成学生职业道德观不强,随意性大,这对走向社会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采取以教材为依据,实施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主要考笔记,学生把记忆当做学习新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忽视了会计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束缚,学会的只限于怎样编制分录、编制报表,至于如何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帮助企业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三、教材内容陈旧滞后,新出台的行业制度、法规没有及时体现

当前,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仍是以课本为主。由于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在发展中常常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国家有关行政部门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出台一些新规范和措施。这些新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写入教材,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给教学带来许多麻烦。

四、教学理念落后,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方式

现在的日常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训练,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再加上会计内容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所有以上这些问题,造成了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矛盾,使许多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要。本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在校学习和亲身经历体会,针对出现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教书先育人,做事德为先。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社会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会计要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等等。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教育学生做事先做人,强调“不做假账,诚信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认识到诚信为本是会计行业的“生命”。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不讲诚信是行不通的,也会影响我们的国际形象。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观,将来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更好地把握方向,才能成为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加强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专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尤为重要。如会计凭证、账簿、各种报表等这些会计工作实物能给学生们更直观的认识。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常接触这些会计实物。要使学生能快速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进行会计模拟实训是捷径。因此,要加强会计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便利。如有条件,经常以某一企、事业单位的一定时期内的实际会计业务项目和形成这些经济业务有关的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的程序、会计凭证在各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实训对象,依照现行会计制度、原则的要求,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

3.聘请企事业高级会计人员,积极用好第二课堂。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的学科。从目前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的,而会计专业教师上又往往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知识欠缺,所以应多聘请企、事业高层会计人员到学校来举办专业讲座,用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弥补了新出台的行业制度、法规没有及时体现的缺点,让我们在校学生了解实际会计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

4.理论加实际启发式题型,灵活多样开放式作业。启发式、开放式教育是新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试着进行如下改革:①结合实际生活的情境化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解“资产”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列出一些属于“资产”的财产作业,同学们会想到:汽车、住房、存款、电脑、电视等,这样启发同学们主动研究它,进而更加深了理解。再如设置作业:“列举一个工厂,需要的资产。同学们会总结出现金、银行存款、厂房及办公、生产设备、生产原材料等资产。然后再概括资产的概念,学生在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资产概念进行理解,就容易多了。②题型要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创新型作业。老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注意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在题型上,要设置论述题、计算分析题、案例分析等开放题型,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③同学之间共同完成的合作型作业。可以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一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项目,也可以是专题任务。如一笔会计分录,可以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完成,甲同学写分录,乙同学来分析会计科目的应用选择,丙同学分析借贷方向,丁同学来解释整个会计的计算过程,这样,一道简单的会计作业,使整个小组的每位同学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如在会计基础教学中,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主管、记账会计、出纳、审核等社会角色。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仅限于某一方面的知识点。一定要注意在一个小组完成不同任务时学生们互换角色,以达到全方位练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在工作中与人沟通和协调能力。同学有真实做财会工作的感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葛涛.浅析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8,(12).

[2]罗勇.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06,(20).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经营成果的会计计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现在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上即质和量两个方面:会计人员缺口大,急需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会计岗位有自身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严谨性、技术性、保密性,这些特性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让实习的学生接触企业的财务状况。从企业角度讲,企业不是学校的附属物,没有义务为学校提供会计岗位;另外,企业会计本身业务繁忙,容纳的实习人员有限,会计职业又涉及商业秘密,无暇也不愿意指导学生会计实习。从学校角度讲,下拨到学生的实习经费紧张,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大多自己去找实习单位,很大一部分学生找的实习单位都不理想,到企业实习就是跑龙套,企业也不会把学生的实习当成一个事情认真对待。

结合教学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过程的实际情况,现阶段专业实习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会计专业教师不具备实践指导的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会计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它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其次,会计工作的繁重性和工作的周期性,导致教师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把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最后,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会计理论教学环节做得很好,但在专业实践环节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第二,学校和社会上的实习单位不具备提供会计专业实习的条件和经费。会计专业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和实习经费,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模拟实习的方式,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取消了学生的实习课程。究其原因是会计工作起点低,但对工作质量要求很高。这种巨大反差的结果就是学校和实习单位普遍能够提供实习机会和条件,但实习效果不理想,更无法达到专业实习教学的要求。目前高校实习经费来源主要是学院划拨专项实习经费或教师自筹科研经费,这两个途径都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此外,有经验且能够提供实习的单位,大多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但企业是否愿意在创造社会价值之外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并没有相关体制要求和保障。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传统理念,导致专业实习安排时间不科学、内容不完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三年的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率,会计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严重脱节。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多数学校都把专业实习安排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放在一起,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利用专业实习的时间忙于找工作,专业实习只是流于形式,而且之前几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实习效果并不好。另外,实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习单位性质有很大关系,学生往往跟随某个特定岗位的会计(或指导教师)学习,学生接触到的会计业务面比较窄,无法对几年学习的会计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很多实习生都成为会计实习单位的打杂人员。

第四,会计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会计专业学生完成实习返校,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最终考核的是在校教师,实习的效果如何,教师只能从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或指导人员)的评语考核中获得。大多数的实习单位都是学生的亲朋好友介绍,实习环节学生遇到哪些问题,效果如何,是否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课时,都无法考核和计量。此外,在校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监督,无法对实践教学的绩效进行最终量化考核。

鉴于现阶段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多都达不到专业实习的效果,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迫切要求会计专业实习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实习途径,保证每年高校会计专业实习顺利开展。

二、会计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

会计学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实习基地不仅要求稳定性,还要一次性能容纳众多的会计实习生,考虑到全国高校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对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政府、会计学团体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部门加大对会计实习的重视程度,规定对经济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必须设置会计实习部门,为本地及有业务与科研往来的高校提高会计实习岗位,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或者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企业也应该积极配合政府,主动和高校展开战略性合作,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会计学团体与组织进行积极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与高校培养、输送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习基地

高校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和辐射作用,如何发挥好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与科研模式,是学校和当地政府都要积极探讨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的经管专业教师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以及会计中高级职称证,而且本校会计专业教师和财务部门联系密切,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学校、学院和财务部门可以共建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记账机构,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可以解决本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在岗实习问题,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在社会上提升学校、学院及本校会计专业的声誉。另外,可以鼓励高校教师在本地或者周边地区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每年会计师事务所年审阶段都很忙,教师和学生到事务所和企业锻炼不仅可以满足业务量激增期间对会计人员的大量需求,而且还可以解决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到专业实习一线可以为以后介绍本校学生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本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到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口碑和良好的人脉关系。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企业、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建立合作互信的合作机制,防止企业和事务所的重要经济信息和客户资料泄露,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制度规范和保证。

(三)高校、教师共建校内专业实习平台

教师和学校可以直接创办实体公司,产学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大舞台,宣传自己的品牌价值,而且能让学生直接从学校进入工作,不仅解决了学生找实习工作难、学不到东西的困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创办了校办产业,随着学校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高校教师学以致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与我国学科发展不平衡、各有特色有关。

对于毕业即将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的校办企业和财务处实习。这可以解决校办企业和财务处会计人员季节性短期需求大的缺口,使校企结合更加紧密。校办企业和财务处的工作同样要求工作的保密性,这需要校领导、学院、校办企业,财务处沟通,制定详细的学生实习计划,必要时签订财务保密协议,保证财务工作秘密不泄露。

(四)教学课程侧重会计实务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着力打破已有的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并重构教学内容,建设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是会计学本专科学生打好工作的基础。在专业主干课程上应该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的所有课程,在课时上充分保证会计主干课程的教学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另外学院可以根据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对会计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意义的改革。例如:学院教学安排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专门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环节,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另外,还可以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退休人员亲临学校实习基地现场指导实习,并参编理论和实践教材、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绩效评价。

(五)完善会计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指标

学生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比较模糊,没有定量的指标,建议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对学生实习绩效进行综合打分:专业实习态度、理论知识的运用、学时完成情况、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会计实习报告的考核评语等。设定了科学的会计专业实习绩效考核指标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核定其占据的百分比,最后对各个指标加权汇总得出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

总之,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是一个覆盖全部专业实习学生的、多层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首先是政府的引导、会计学团体的舆论导向;其次学校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然后,高校与教师搭建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最后,教学课程侧重会计操作实务。整个体系如上图所示。

篇8

关键词: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校会计学专业已发展成为“二本、三本、国际会计和会计教育”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类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招生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已成为学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

1.会计专业在校学生规模现状

全校目前会计学专业在校人数为2580人。从学院分布情况来看,商学院720人,东方科技学院1185人,职教学院96人,国际学院579人;从年度分布情况来看,2007年680人,2008年616人,2009年767人,2010年517人。与工商、营销和国贸三个专业相比较来看,2010年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数是国际贸易专业的3.5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3.3倍,是市场营销专业的4.4倍。总之,我校会计专业学生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学生主体来源和层次的多样性;二是学生规模基数大、发展稳定。

2.会计专业师资现状

目前,我校会计学专业专任教师16人,外聘教师5人。从专业背景来看,具有会计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为9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6.25%;没有具备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近几年来,先后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比如有些老师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并获得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有些老师在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中选修了会计学专业的相关主干课程的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成绩;有的老师通过到相关学校的会计学院进行过系统培训。从学源结构来看,有10位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接受过非本校的系统性教育,占总人数的62.5%。从年龄结构来看,所有教师的年龄在50周岁以下,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11位,占68.75%。从学历结构来看,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人,占12.5%,另外还有4位在读博士,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2位,占75%。从职称结构来看,教授和副教授8人,占50%,讲师7人,助教1人。

3.会计学专业专任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情况

自2006年以来,本专业专任教师主持各类科研课题27项,其中省社科基金8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项,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教育厅一般项目8项目,校级项目7项。主持教改课题10余项。2006年至2009年间,会计学专业的专任教师人数基本上保持不变,专任教师的全日制教学工作量年均700个学时以上,如果加上自学考试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课时,会计学专业的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年均在1000学时以上。

4.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目前,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会计学原理实验》、《财务与成本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四门课程类教学实习和实验。商学院和东方科技学院共有4间实验室,260多台电脑,可供会计学实践教学使用。学院购买了用友ERP-U8财务软件和英睿会计学原理实训软件供会计学专业学生完成财务与成本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和会计学原理开放式实训。会计学专业目前拥有里程会计师事务所、楚天会计师事务所、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和睿通税务师事务所四个挂牌校外实习基地。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规模大,专任教师严重不足

由我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我校目前各类全日制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已超过2000人,师生均比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比例,师生比严重失衡,可见,我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任教师严重不足。

2.学生类型层次多,专任教师难以满足分类教学的要求

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涵盖了二本、三本、国际学院和会计教育四种类型的培养对象,而对于这四种类型的学生培养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就二本学生来说,其要求的理论知识比三本和国际学院的学生要高,三本学生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就国际学院的学生来说,其不仅要求懂得国内会计业务处理的知识,更应该熟悉国内外会计的差异性。显然,目前的专任教师难以满足分类教学的要求。

3.专任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我校会计学专业专任教师的全日制教学工作量平均在700个学时以上,加之我院的自学考试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财务管理”和“会计电算化”两个专业,本专业专任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自学考试教学工作,使本专业教师常年疲于各类教学任务中,而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潜心研究。虽然,这几年来,本专业教师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但是科研成果有以下几个不足:一是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极少数几位老师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偏少;二是科研成果的档次不高,特别是与会计学专业紧密联系的科研成果较少;三是科研成果的方向不够清晰。总之,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常年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迫下,科研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4.校内供本专业实践教学用实验室偏少,校外实习基地少,且类型单一,难以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目前,校内实验室往往要面对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使用,因此,能够给本专业使用的时间就有限。而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在本专业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就制约了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从校外基地来看,真正为会计学专业有效利用的实习基地只有四个事务所,每个事务所每年大概能够接受4~5名学生实习。因此,大部分学生难以得到集中实习的机会,只能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这样实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另外,本专业的实习基地都集中在会计服务中介机构,没有一个真正从事产品制造和销售的企业,实习基地类型单一,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感官认识和操作能力。

三、我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抓好以下三个重点:一是争取学校的人才引进倾斜政策,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扩大专任教师队伍;二是继续优化专任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目前我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外源性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也有待加强。三是进一步提高“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由于我校会计专业学生人数众多,目前的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而实践教学又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因此,我校必须加强会计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辟新的实习基地;二是加强与学校自然学科的联系,形成实习基地的共享机制;三是利用会计师事务所与其他实体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搭建实体企业实习基地的桥梁,丰富实习基地类型;四是加大实习基地建设投入,做到专款专用。

3.培育科研团队,提升会计专任教师科研水平

多年来,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会计专任教师的科研成果档次不高,方向分散,难以做大做强,因此,会计专任教师科研水平的切实提高必须有赖于科研团队的形成和科研平台的建设。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以学校和学院发展特色为基础,形成本专业的研究特色;二是确立学科带头人,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轴心,其他教师为面的研究群体,寻找突破口;三是以校级B类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努力争取将会计学专业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平台,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4.优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总纲,起引领作用,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多样性,也必然要求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性,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我校优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明确不同类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度和差异性;二是区别设置课程体系和课时安排;三是实行专任教师分类教学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

[2]相子国.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

[3]张春莲.浅析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师,2008,(1).

[4]魏卉.我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4).

篇9

【关键词】 中职会计 专业课教学 反思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其实就是对教学的反思。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笔者长期奋斗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一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广大教师一样,经常会对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下面就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反思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分析。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笔者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对专业技能掌握

为适应现化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学,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溪水,一桶长期不流动不更新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只有加强自我增值,才能提高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再次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把生产实践与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并选聘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专业兼职教师。积极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的场所。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对现有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提高。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培训,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所有专业教师均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合格证书,为学校培养更多适合社会的专业人才。

篇10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实际需求的现象。尽管近年来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如王耕等(2005)从自身实践中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思路,王小红(2013)以在校本科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出了针对本科生需求的教学改革设想,其他学者(范力,2007;祝素月,2006;芳等,2009;王珍义等,2009)也都提出了较中肯的《会计学》教学改革方案,但多数文献仅从个人经验出发,对《会计学》教学改革进行主观推断,尚未出现从实际经济活动需求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为了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在山东大学教改基金的资助下,利用山东大学MBA和EMBA的资源优势,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非会计专业毕业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调查的结果揭示了我们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以及错误做法,希望能为其他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二、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现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是否能满足毕业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对会计学知识的需要。内容有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试图了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与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知识需求的差距。

本次调查以MBA和EMBA学生为调查对象。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现有MBA和EMBA学生600余名,大部分为具有实际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调查以不记名方式填答,以保证答卷结果的真实性。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4份,样本回收率92%。调查前后,对部分学生就《会计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访谈。

三、关于会计学知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为确定会计学知识在经营管理中是否起到实际作用,我们对如下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从《会计学》课程学习中获益的大小

选择“很大”的占42%,选择“较大”的占41%,前两者之和占83%,选择“很少”的仅占不到2%,其他选择了“一般”。可见,《会计学》教学在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会计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来设置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实际工作中是否经常遇到与会计有关的问题

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经常遇到”,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偶尔遇到”,只有约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从未遇到”。这意味着高达95%的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与会计有关的问题,可见具备会计知识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会计问题

具体到遇到哪些实际会计问题,回答则较为分散,其中遇到较多的有“没有充分和正确使用会计信息”(25%)、“看不懂会计报表信息”(22%)、“不明白的专业术语”(19%)、“不知道计算方法”(17%)、“没有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作用”(14%)等。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管理者能够体会到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但却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说明了《会计学》教学还不能满足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对企业管理者的具体帮助

学习《会计学》课程,对经营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只有1%的调查对象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没有太多帮助。会计学知识在如下方面对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帮助:(1)学会了从会计角度认识企业管理(24%);(2)学会了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22%);(3)掌握了很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方法(13%);(4)了解了会计信息的特征(12%);(5)学会了会计核算方法(11%);(6)掌握了很多管理中的会计专业术语(10%);(7)为理解其他课程打下了基础(7%)。

(五)对《会计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高达94%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学》的学习对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有帮助或很有帮助;更有97%的被调查者在学习MBA课程中包含的《会计学》后加强了对会计学重要性的认识;94%的被调查者认为,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会计学》课程比较重要。

四、关于对《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

对经营管理者来说,似乎并不需要了解很多的会计理论,74%的被调查者满足于对目前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的简单讲解,只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理论的讲授深度不能满足需要。

相比之下,对于具体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的讲授,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增加内容;对于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应进一步学习会计报表的深层分析方法;被调查者最不满意的还是对案例分析的讲授,比例达44%的被调查者要求增加案例教学内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案例教学内容应占全部内容的30%-40%。会计理论远不如具体经济业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分析实用,最受欢迎的还是具有实际背景并能给人启示的案例分析。

8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将会计学知识与经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被调查者是从经营管理需要的角度来学习会计学的,与管理无关的内容他们并不感兴趣。与此相一致的是,在回答“希望进一步了解的其他会计学知识”时,最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管理会计,其次是成本会计,二者相加达55%,远超过选择高级财务会计的20%和会计理论的14%以及会计电算化的11%。

五、关于《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被调查者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分组讨论”(43%),或“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报告”(36%),单纯的教师讲授并不为学生所欢迎(仅17%的被调查者认可)。超过半数(52%)的被调查者感到每周3学时的教学安排无法满足对会计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但在目前高校提倡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增加教学时间似乎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并不现实。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会计学知识的传授确实是一个难题。由于《会计学》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只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授也许是最好的方法,68%的被调查者认可这样的授课方式。被调查者并不欢迎脱离教材的发散式讲授,他们还是希望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最实用的知识上。85%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学》的学习难度高于其他专业课程。这给《会计学》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教好一门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重要课程,需要每一个任课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近80%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会计学知识感兴趣或很感兴趣。教师的努力与学生的配合是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一定量的动手练习是必要的。遗憾的是在这么少的课时安排下开展实验教学似乎并不现实。另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教学时间的不足。91%的被调查者愿意在课外完成作业或其他练习。关于考核方式,只有极少数人(7%)喜欢闭卷考试的结果并不意外,更受欢迎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38%),或“写报告”(20%),或“根据出勤及平时成绩”(36%)。但是,作为重要的必修课,很少有教师会采用闭卷考试以外的其他方法,至多将出勤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对于这种按比例计算出勤和平时成绩的做法,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采用较高的比例。

六、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教学重心的转移

会计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组成部分:一是会计信息的提供,二是会计信息的应用。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营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重心在会计信息的应用,而非会计信息的提供(即会计核算过程),但目前高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重心却是会计信息的提供。从大部分的《会计学》教材来看,讲解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一般只有一章,管理会计的内容只占不足四分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时间紧等原因对会计报表只是简单介绍,对管理会计更完全省略。《会计学》教学几乎就是压缩版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我们建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重心由会计信息的提供转向会计信息的应用,会计报表分析和管理会计应占一半以上的课时。当然,这样分配课时,需要大幅度削减会计核算的内容。

(二)讲授模式的重构

如何走出课时少、内容多的困境,是长期摆在《会计学》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必须改变的一个观念是,我们不能试图按会计专业《中级财务会计》的要求讲授会计学知识。能够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是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我们建议,将现有的“会计要素讲授模式”(即按会计要素内容进行讲授的方式)改为“主要业务讲授模式”,即仅对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商品销售、利润结算与分配等主要业务的核算进行讲解。

(三)案例教学的扩展

要把案例分析的比重提高到课堂讲授的三分之一以上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在有限的课时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讲解。不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前提,案例分析只不过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而已。所以,《会计学》教学的目的毕竟是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案例不过是为配合理论教学而引入的例题而已。但是,案例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不但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建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应“作业化”,即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比重不宜过高,每章可配合理论讲解一到两个案例,其他案例分析(每章至少一个)可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单独或小组讨论后提交报告。

篇11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39-04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属于专业定位问题;而“如何培养人”,通过什么途径、套路、招式培养人则是“培养模式”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同性质的专业应有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 “一重、二轻、三封闭”(重理论、轻实践、封闭式)的高楼深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力求突破跟风模仿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各高职院校,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到普通高职校,都在谈模式,都在改模式,都在创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有哪些?现通过近年来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的表述来细细品味。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五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部分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要求,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年4号文)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基于上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做出如下概括:

1.关于模式,主要有三个概念: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办学模式针对学校层面,培养模式针对专业层面,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过程层面。办学模式处于上位,包容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处于中位,包容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包括课程模式、组织模式、学习模式、考核模式。三种模式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关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体系。

2.办学模式具有宏观性、框架性和原则性,更多地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如“四合五动”校企合作模式。 四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等五业联动。办学模式主要是解决办学体制机制的问题。

3.培养模式主要是从专业层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专业”源于“职业”,是对职业的一种综合和概括。现在的问题是“专业”远于“职业”甚至脱离“职业”,从而造成一方面现实的职业,用人单位招不到适用人才,另一方面,专业学校培养的“专业人”很难转换为“职业人”,或转换很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根子上讲是要解决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让“专业”回归“职业”,贴近“职业”,做好衔接工作。这种衔接的实质可归纳为一目标,二支点,三原则。一目标:注重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突出技术技能;二支点:切入点和核心点;切入点是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核心点是教学过程创新;三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职业性原则。

4.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形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层面,主要解决“课程、组织、学习、考核、评价“等问题。

5.“模式”应是一种比较稳定、比较成型的系统,不能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点”或“一环”视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以点代线”、“以点代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模式创新要经历一个从“尝试”到“方式”、“形式”再形成“模式”的过程。

二、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思考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学生人数普遍较多,特别是在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群学生人数约占80%以上,年招生量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人;二是工学结合难。会计信息属于商业机密具有高度保密性,会计部门一般情况下拒收实习学生,这给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造成很大困难。

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总体思路是:由封闭到开放,由独行到同行,立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需求标准到培养目标,从工作环境到教学环境,从工作内容到教学内容,从工作过程到教学过程,从工作考核到教学考核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创新;从虚到实,虚实融合,实现虚专业与实职业对接,建设会计专业一平台、双驱动、三层次的123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一个平台”

一个平台,指的是有利于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系统,是会计专业合作教育的经营基础。目前,平台建设的具体举措可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因需制宜改革“学制平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育人路线图的改革,辐射宽广,影响深远,不可意气用事,需要系统设计,有制度保障,重点是现行的学制改革。目前,高职学制是“3年6学期”,应该说是很规范的。它的缺点是僵而不灵。它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教育的产物,已经严重地与现实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体现“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改革的思路是:适应五业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需要,在保持基本学制的情况下,充分考虑校企合作的不同需要,变“一元中心”(学校)为“三元协同”(行业、企业、学校);变“大批大量”模式为“小批单件”模式;减“刚性”增“柔性”;变“主动”为“被动”;变“学年”为“学段”;变“1学年2学期”为“1学年6学段”,将暑寒两个假期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体系,重点加强社会调查和企业实践。就会计专业而言,第1个寒暑假(2段)可侧重社会经济方面的调研;第2个寒暑假(也是2段)侧重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调研和实践;第3个寒假(1段)安排专业综合调研等等。这样可以较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有效地利用时间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当然,也可以在传统的假期安排以课程教学,在其他学段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原则是因而制宜,灵活安排。

2.因地制宜建设“机构平台”

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合作搭建几个机构,如“小企业财会人员培训基地”,“小企业财会研究中心”,“会计学会—小企业会计分会”等。在地方会计工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小企业主管部门的指引、支持下,面向小企业,与行业合作搭建上述“产学研培”机构,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合作机构建设,有助于密切学校与行业和职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随时了解会计改革发展动态,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会计职业标准的建设信息等,从而提升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关联度,形成人员可往来、信息可互通、资源可互用的互利共赢的专业建设机制。

3.因情制宜构建“结盟平台”

创建教师会计服务公司,以“教师公司” 孵化学生“创业公司”并与社会上的若干家会计公司结盟,是合作育人的一种不错选择。“三司结盟”的目的是批量化、规模化地承接企业真实的会计工作项目,同时捆绑式引进企业项目导师,将专业带入“项目导向”之路,从而较好地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困难,为实践教学筑就坚实基础。学校应出台鼓励性政策,提供教师公司举办所需场地,并根据教师公司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团队的数量和质量给予补贴;结盟企业公司每指导1个创业实践项目团队,学校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无偿为企业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企业向学生支付一定数额的交通和生活补贴。

一所学校,若教师会计公司有2家,每年孵化4家学生创业公司(大三学生),引进社会公司2家,结盟社会会计公司30家,以每个教师公司每年带动10个会计实践项目,每个学生公司服务5家小微企业,每个“驻校公司”每年指导5个学生会计实践项目,每个社会公司每年指导1个项目实践项目,每年可形成会计专业实践项目80个;若每个项目小组按3人计算,每年将会有240名学生进入“带项(目)顶岗”实践教学体系。如此,专业建设将开辟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学生会计创业实践项目小组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年选聘、二年培训、三年推进”流程进行建设,第一学年选聘学生创业实践小组,每组3-5名学生;第二年对学生创业实践小组进行系统地业务培训;第三年学生创业实践小组承接“项目”。

(二)实施“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指在前述“一个平台”基础上,实施多视角的“双动”教学。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交相融,同步推动;二是实施以“虚拟项目”为重点的实践教学和以“真实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同步推动,虚实对接;三是“传统教学”和借助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同步推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轮驱动属课程模式改革范畴。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发展时间不长,课程和教学模式多出自“本科”一辙,重学科,轻职业,重理论,轻实践。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不突出,高职的特色不够鲜明。起于2006年的示范高职建设工程,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技能”成了高职的“标志符”。技能形成需要理论支撑,更赖于实践性技能训练。“双轮驱动”要求改变过去的理论教学“独轮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课程”概念括展拓宽,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比例提升,如“基础会计”变为“基础会计”和“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两门;“财务会计”变为“财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实训”两门等等;技能训练性教学时长不低于总时长的50%。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轮驱动”,应寻求一种平衡。过分强调“技能”,过度弱化、淡化理论,学生的职业素养就高不了。2012年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文)要求高职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型”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学习力,具有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复合型”指的是知识和能力结构能适应当代产业技术融合、技术经济融合,技术管理融合的需要;创新型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重实践又不轻理论;没有理论谈不上高技术,实践跟不上,也不会形成高技能。

双轮驱动的第二层含意是“虚拟实践”和“真项实践”双轮驱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育人”,强调发挥“做”的功能,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要求教师在“做中教,教中做”。做有“虚做”、“实做”两种类型,二者缺一不可。“虚做”指非真实的企业财务会计业务模拟操作,也即常说的模拟实训。近年来,仿真模拟实训进步发展很快,既可一人多岗操作,又可多人分岗实训,会计商业成品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然而,虚做终究不替代真实职业环境下真刀真枪的真实业务实习和实做,只有虚做,没有实做,就像独轮车,走不快、走不稳、也走不好。前面所提及的“三司结盟”,也正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提供一个“实做”机会和平台。

双轮驱动的第三层含意是“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双轮驱动。传统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指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自发自动、自觉自愿的学习。现代教育倡导以生为本,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譬如,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一个3级专业文凭约12—13门课程;课程采取“面修、网修、工修(基于工作的学习 work-based)”等不同学习形式,面修课程4—5门,网修课程4—5门,工修课程3—4门不等。如今,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会计与国际会计日益趋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既会算,又会管、既能内,又能外,既懂技术也懂经济,与之相应,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日俱增,会计教学的难度加大。新形势下,高职会计教育特别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安排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释放学生的学习执情,建立并完善双轨制教学习模式。

(三)推行“三层次教学”

“三层次教学”有两种含意,一指课程模式设计,二指理论与实践内在结构关系的调整与重组。

在课程体系设计层面,三个层次指文化素质基础课程、职业素质基础课程、职业素质核心课程。课程模式改革不能只在专业课程中打转转,需要着眼于全局,进行系统设计。从整体上看,三个层次大约保持在3:4:3比例。

文化素质基础不可削弱。一些学校挥舞“技能为本”旗子,从浅肤的实用主义出发,以“够用为度”,闪烁其辞,砍掉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这是不可取的。“素质”可概括为人文、职业、身心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课是形成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曾直言不讳地说:“一说到专业就讲技术,这是目前高职专业建设中一个非常大的弊病。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时,往往只重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查建中说,在美国波音公司对员工的十条素质要求中,专业技能只占三成,七成是通用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我很希望看到在说专业的时候大家能把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要遵循“点多、线短、面宽”原则,重在引领。

职业素质基础课程需要加强。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基础素质课程包括宏观经济方面,也包括微观经济层面。比如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基础、市场营销基础、财政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基础、社会统计基础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让学生有“术”,增强其发展后劲。消弱了基础,职业理论营养缺乏,无疑于等同培训教育,难以实现“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要求。

职业核心课程是形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课程,要突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职业针对性,二是自主选择性。职业针对性要求与现行的会计政策、制度、准则、标准、岗位对接,不去对各种复杂情况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自主选择性是指列出系列按行业进行分类的会计职业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

在理论与实践关系层面,三层次教学是指理实一体教学、岗位模拟操作,顶岗带项实习。

第一个层次“理实一体教学”理当是职业教育的本特征。传统学科型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高职教育在此基础上脱胎而出,意识到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但改革不到位,一腿长、一腿短、一手硬、一手软;改革后形成了“理论—实践两段式”,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方面,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对接显得生硬,要么是“一 一”型,要么是“==”形,即平行式。“理实一体”教学正是要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问题,第一,打破理论体系完整的本科思维模式,增加实务性、实践性教学内容;第二,让恰当的“理论”与有效的“实践”有机对接,由强加式变为相融式,由平行式变为交叉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遵循“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要求进行设计,集“教、学、做、测”于一体。理实一体教学的前提,一是要有一支能文能武的双师素质教师,二是要有理实一体的教学资源。当前,各高职院校在理实一体教学方面做了很多很好的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任重道远,仍需要不懈努力。

第二个层次,岗位模拟操作,也就是上述的“虚拟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是练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只说不练假把式”。目前,在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偏多,到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实习存在很大困难的条件下,虚拟做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个层次,顶岗带项实习。虚拟操作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回到真实。当前会计专业一方面要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工学结合创造条件,比如构建“三司结盟”资源平台等,同时一定要抓好毕业实践,将学生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在顶岗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放羊者”居多,宝贵的教学资源用去不少,但教育的效率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篇12

关键词:会计学;培养目标;目标定位;落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39-02

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教育思想的影响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实现了由专业型到通用型,再到应用型的转化。20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明确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类型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类,2012年教育部明确将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类型定位于“应用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是介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之间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具有较深厚的财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相得益彰、既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也能从事教学科研的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在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预算、资金结算、投资理财、财税协管、财务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格定位

1.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伴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会计人才列为重点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凸显了会计人才在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间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面向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012年教育部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规定:会计学本科专业必须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所谓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指能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能活跃于国际经济舞台、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能够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自觉践行同志所强调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才。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会计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会计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能力卓越、知识集成、实践能力强成为合格会计人员的评判标准,也是企业用人、选人的评判标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也将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所谓复合型会计人才应是知识面广,知识涉猎跨度大,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学科的管理知识,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特征,能适应多方面的工作需求,经长期实践,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经验,能有效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会计人才的复合体现为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现为管理学科内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为会计学科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体现为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复合型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信息化处理、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熟知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国际社会文化背景、国际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等知识,同时还要有信息科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定位

1.知识结构体系定位。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专业不应局限于学习纯粹的会计学科知识,而是应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结构,在会计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管理、经济、金融、法律、财务、信息技术等纳入会计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宽广的就业前景和对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会计人才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协调的知识结构,在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会计学科专业课程等。

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掌握基础性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数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深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会计知识体系、较为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会计管理知识,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了解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2.能力结构体系定位。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考虑会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岗位的竞争及拓展迁移需要,会计学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体现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所谓通用能力,是会计人才从事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胜任能力的保证,包括对商业的理解、风险管理、持续学习、战略管理、管理变革、问题解决能力、对抗压力的综合能力;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从事会计工作应有的公正、客观、独立的职业准则和职业判断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则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与利益关联方沟通、质询与解释,对于新出现的会计交易和事项需要进行思考、分析与推理,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等。面向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会计行业管理需要和会计人才发展需求,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要受到会计学方法和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不断创新会计管理方法和手段。

3.素质结构体系定位。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是基于其知识结构而构建,主要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专业素质指在从事的会计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即指将来成为会计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是学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健康体格、充沛精力、良好生活习惯、乐观情绪及对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等。

会计学本科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应从全面加强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入手,以培养学生和谐人格为目标,将其定位为: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理财、风险、服务和法律意识和反省、提高意识,具备较好环境应变、适应能力,能灵活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正确理解和把握培养目标定位,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葵,彭琳,等.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章道云,吴倩,等.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读[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3).

[3]赵咏梅.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人才,2013,(6).

[4]陈福军,赵云香.基于和谐理论视角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

[5]张卓,段云,周晓静.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篇13

1.微课定义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微课特点

微课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主要讲解教学中的某个重点内容、难点内容,针对性强。微课可以反复展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目的。

二、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存在的问题

有的老师微课选题太大,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有的教师出镜、出声过多,分散学习者注意力,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高密度地呈现会计专业知识,忽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会计专业课程中常见的误区,学生缺乏深度思考空间。

三、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的目标

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的目标是通过微课让学生在观看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情况控制学习的进度和难度。教师制作的每一个微课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注重教学设计,通过视频化、情景化、图象化的内容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微课视频,解决了自学中的困惑,提升了练习的质量。

四、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的策略

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笔着结合自身工作,提出职校会计专业微课制作策略,内容如下:

1.微课选题策略

选题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首先需要从中遴选出一些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课,然后逐步扩大微课群制作的数量。

2.微课设计策略

(1)慢播细讲策略

该策略主要用于点钞、珠算、小键盘的技能教学,是指教师将技能的全景进行录像,合理运用特写或慢动作展示操作细节,并配以相应解说,将之制作成微课。

(2)实景定制策略

该策略主要用于手工做账技能教学,是指教师制作的一个微课就解决一个问题,保证教学主题突出,且用时较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并以企业财务工作情景为背景展开教学。

(3)微课编排策略

优秀的微课编排应具有逻辑性,教学内容整体上的结构完整性更是典型的逻辑性,如,提出问题上有学习目标,分析问题上有讲解过程,解决问题上有知识的运用。讲解规范,知识科学,无科学性的错误。

(4)微课呈现策略

篇14

关键词:中职会计 职业道德教育 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大,会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笔者从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入手,分析当前会计行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

一、会计行业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对会计人员现状的描述是:第一,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第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第三,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特别是第三点最为严重。会计人员的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同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在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时,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和小集体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从人民和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

2.没有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只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没有很好地树立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降趋势。

二、区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德育教育

一般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虽然中职学校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但没有真正重视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对两者加以区分,才能有针对性地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内容,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遵守准则、提高技能、保守秘密、文明服务等。并且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不同于德育的以下几方面特征。

1.在道德影响上,与公众的决策利益的关系更密切

会计人员通过对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确认、记录和报告,向有关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质量。如果提供给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会计信息不具备必要的完整性和公允性,就可能导致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就拿核算盈余来说,盈余影响着社会,盈余所产生的社会结果牵涉到税收的增减、利润的分配、扩大再生产、就业人员的增加等等,尤其是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从业人员服务,会计行为所牵涉的是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2.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市场经济的客观性是通过价值规律表现出来的,任何社会和个人,都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只能适应、掌握和运用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许多内容都已直接纳入有关会计法律和制度,因而会计职业行为更多地受到法律监督、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要营造以诚信为本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1.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改进课程安排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学期就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三年的学习中,内容主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概述、主要内容、评价及奖惩机制等。通过规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制和法制性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明确责任与义务,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遵守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校园诚信体系,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建设诚信评分体系,并将诚信分数以一定的比重纳入考试成绩,通过分数杠杆促进校园道德环境的改善。要重视舆论的作用,对在诚信体系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缺失会计诚信的学生要进行公开教育批评甚至给予处分,达到警示和教育的目的。只有形成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校园舆论,才能有效地建立校园诚信体系,逐步培育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人生观更为明确,价值取向更加富有。

3.加强法律法规在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中的比重

开设有关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道德。

4.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

授课教师在平日要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明确德育目标,教师应多开设一些案例讨论课和专题讨论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专业课教师要广泛调查搜集正反两方面资料,寻找适合于学生分析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渗透教育。运用反面典型,进行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可以使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好,防微杜渐,做到自警、自律和自重。

5.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增强其感染力。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将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提炼成职业化要求,努力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看齐,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邀请在工作岗位做出优异成绩的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开座谈会,介绍自身成长的经历,运用大量的实例阐述自己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事迹,感谢母校为其成为一名优秀会计工作者所提供的理论和技能上的教育。通过树立专业典型,使学生增强爱岗情感和专业自豪感。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顺利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殷国滨.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会计,2002(2).

[2]陈宇菲.新时期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及其改善[J]. 商场现代化,2008(13).

[3]包俊权.谈谈会计教学的职业道德渗透[J].中华会计学习,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