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篇1

【关键词】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新思路

民族体育舞蹈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体育公共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身体机能训练、审美意识发展乃至综合素质提升中都有着相当不错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涵盖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不同层次,目前已经在高校各门课程中广泛开展起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新时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课程在育人乃至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此,就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民族体育舞蹈概述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健身价值。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是西方学术语境下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舞蹈从传统的艺术领域中脱离出来,进入体育领域,具体的手段则是淡化舞蹈中审美韵味深厚的动作形式,同时,加入一些可视化的竞技性动作,使舞蹈具有体育的基本元素,这样可以最大地限度发挥舞蹈在健身与竞技中的作用与价值。体育舞蹈在舞蹈中赋予了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性、竞技性、开发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提升以及健身需求的日益增大,体育舞蹈开始在我国流行,民族体育舞蹈,顾名思义,是在民族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体育元素而形成的舞蹈形式,是体育舞蹈中的重要类型。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舞蹈类型多元、种类丰富,这位民族体育舞蹈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民族体育舞蹈课程在高校的开设也变相地为民族舞蹈的现代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条件。民族体育舞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开设有着多重价值意义,既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增强其体质,丰富其生活的具体形式。

二、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1.深刻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民族体育舞蹈在高校教育中的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相关高校也已经着手将民族体育舞蹈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环节中,但当前的实际建设效果并不佳,这除了和民族体育舞蹈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关以外,校方以及教师未能深刻把握作为精品课程的民族体育舞蹈课程应该具有哪些内涵也是重要因素。精品课程与普通课程既有关联,也有区别,与普通课程相似,精品课程同样由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基本元素组成,但精品课程对基本元素的质量要求更高。就以教育者而言,一般课程的教育者就是普普通通一线的教学队伍,而精品课程需要的则是一流教育队伍,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组织乃至教学方法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要依靠力量和生力军。2.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精品课程是教育部在新世纪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提出的课程建设任务,因此,在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根本目标就是提升民族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培养效果。目标的提出是一回事,实现目标又是一回事,宏大、空洞的目标虽然能够激发人的斗志,但却无助于目标的实现,对此,校方还要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对目标予以细化,从不同层面将目标分解,为目标的实现提供明确可行的操作路径。比如,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实践表明,繁琐的教学流程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重要着力于精简教学流程,使之更为合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流程不同环节间的衔接,确保民族体育舞蹈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3.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手段。自精品课程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大量有益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的建设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在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有些元素是所有课程都必须遵守的,比如信息化建设。精品课程必须以信息手段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因而,在民族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舞蹈动作的要领,同时借助三维动画技术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民族体育舞蹈。当然,民族体育舞蹈作为一门动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场地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实践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其中的作用,以之作为课程建设中的新思路。4.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考核。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考核是一体两面的内容,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考核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在民族体育舞蹈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也必须以强化效果考核作为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内部考核工作,根据预期的教育目标对实际的教育效果展开执行评价与量化评价,看教育效果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程度,如果达到甚至超过教育目标,则表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成功的,否则是失败的,同时校方也要给予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公正合理的评价;其次,在省级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中,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考核同样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民族体育舞蹈课程是否能够纳入精品课程中。

三、结语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是方兴未艾的一项活动,各门课程都被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之中,民族体育舞蹈也不例外。当然,不同的精品课程在建设路径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民族体育舞蹈而言,从课程内涵到课程考核,采取好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是最为根本的建设路径,学校与教师需要以此为着力点。

作者:田应娟 单位: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丰豪.在高校开设民族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才智,2014(06):146.

篇2

关键词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lanning

——Tak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s as an example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May 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units issued 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uild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This will comb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to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building goals, think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ways explor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outique building should be of concer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Key word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被评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一门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其资源共享的需求甚为迫切,势必会成为诸多高校争相申报的课程,但是如何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确实是需要建设单位认真仔细思考的问题。

1 课程建设基础

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平台优越,教学成果出众,若将此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着手重点进行基础资源完善和丰富拓展资源等工作,前期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设计和构建了资源名录,并进行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部分拓展资源的上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及持续更新和建设工作。

2 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三线并行,二层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职业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完善实习实训环境;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核心,构建网上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将本课程建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使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至全国,起到示范性带头作用。

3 课程建设计划

3.1 课程建设组织工作

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建设责任制;课程负责人认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措施;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程建设问题。

3.2 课程内容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课程调研、内容体系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制定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

3.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3.3.1 课程负责人

目标:提升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

措施:(1)完成课程建设相关的1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指导课程组青年教师1名;(3)参与学院及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工作。

3.3.2 主讲教师

目标:培养主讲教师4人,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措施:(1)增加1名校内青年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随堂听课的形式培养。(2)安排1名教师到企业调研;(3)继续对团队中青年教师进行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3.3 团队整体建设

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措施:(1)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研讨活动;(2)引进并补充1名专业教师成为课程组成员,以优化教学团队;(3)召开1次课程建设座谈会,形成会议纪要及时反映到课程建设中;(4)继续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接班人;(5)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少于两项。

3.4 教学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现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

3.4.1 教学模式

目标:继续探讨和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措施:(1)优化“教、学、做”教学的实施方案;(2)组织课程团队探讨课程教学组织。

3.4.2 教学方法

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措施:(1)组织课程团队研讨和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总结课程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细化到各教学单元;(2)开展1次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3)要求教师在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教学中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

3.4.3 教学手段

目标:继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措施:(1)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的运用;(2)继续推进学资源库建设,让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的网络课程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

3.4.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措施:(1)在教学团队中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和交流活动,优化考核方案;(2)形成较为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

3.5 课程资源建设

3.5.1 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目标:完善课程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措施:(1)制作上传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继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3.5.2 教学录像

目标:完善课程全程录像

措施:(1)基于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将部分课程进行重新录像和加工;(2)逐步增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录像等。

3.5.3 资源补充与完善

目标:继续完善和补充资源

措施:(1)设立学习论坛、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等栏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探究;(2)补充新增的习题,定期补充各种教学文件,随时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定期补充教研论文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本科院校;秘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1. 引言

秘书学是研究揭示秘书及其工作的发生和发展基本规律及特点的学科,它与写作和管理等学科联系密切,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从事秘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具备秘书专业的基础知识,又需要掌握其他相关技能,例如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的操作与使用能力、熟练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对复杂事件的综合分析咨询决策能力、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因此,作为输出秘书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秘书课程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对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要符合秘书岗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2. 秘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就业难度的加大,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和全面化,对秘书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本科院校在秘书课程建设方面发展较慢,学科教学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秘书专业的实践性培养重视不足。对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1】。

首先,秘书学的一大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高校中的秘书课程大多设置在文秘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相关专业下。传统的秘书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对秘书理论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其次,秘书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秘书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动手能力,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最后,进行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人才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调整,对秘书人才的需求更加偏向于具有管理知识并具备办公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秘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3.1确定课程建设目标,明确课程建设思路

秘书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一方面,秘书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置要以秘书岗位的要求为依据,注重将课程设置放到秘书职业环境中去,将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秘书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置要以培养高能力、全面化、应用型秘书人才为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秘书接待方面、活动安排方面、文书处理方面、信息调研方面等不同的秘书核心能力分项目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分别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2】。

秘书课程的建设还要有明确的课程建设思路。对秘书课程建设的思路主要是要合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及转向。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针对秘书岗位需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以秘书工作任务、职业活动为依据,打破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课程内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对教学实施方式的重新创作,改革传统教与学的单一实施方式,建立新的情境任务型、理论实践相结合型的实施方式。对教学情境的重新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际教学环境,使校园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打破单一教学模式。

3.2基于秘书工作过程,采取切实有效的课程建设措施

在课程的教学理念方面。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多方位全面发展。

在课程实施方面。首先要严格挑选课程教材及辅导材料,使教材符合课程设计思路并适应秘书岗位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注重校内模拟实习基地的开发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充足的模拟实习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要注重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专业认知与准备、情境教学、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环节的系统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相关课程资料及习题、案例等,让学生掌握充足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要打破以往只重成绩的考核方法,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注重考核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实习表现在考核中占的比重,将考核的重心转移到实际操作中来。专业实践应该通过教研平台力量搭建,校外评价则借助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获得较为理想的考核效果。

3.3开展角色融入式项目教学法

角色融入式项目教学法是秘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它强调学习者是面对未来职业领域内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要求学习者将已有观点、知识、经验等等技能与实际工作情景相联系。首先要通过在课内设置模拟情景或联系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切实体验秘书角色,以秘书身份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其次要将学生秘书实习规模化、制度化,在实践教学方面遵循"校内课外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参与社会活动"这样一种由易到难的实践模式,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秘书角色实践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实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秘书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更高要求,本科院校秘书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秘书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秘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秘书课程的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主要措施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术前沿、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多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适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上述思路,2014年12月底,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就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修订,这次修订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述方面进行了系统、认真的梳理。指导思想上切合时下教育发展目标、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了修改,摒弃了不切实际的高、大、空的论调,更具有时代精神与实际指导意义;培养的总体目标做到了在表述上的“四个对接”:专业与主导产业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具体培养规格上进一步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详细化、具体化;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表述更具体、明确。

(2)课程设置上构筑了公共(必 修、选修、辅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辅修)课、创新实践(必修、选修、辅修)课、业态环境(必修、选修、辅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以及12个知识和技能平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①课程体系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学分比例,增设学科前沿和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②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每个专业设置有5~8门核心课程,并围绕核心课程设置应用型课程群;核心课程体现专业核心能力, 应用型课程群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③创新实践课模块中设置创新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参加科研课题、、发明创造等多种途径获得学分。④通过自主选修课程、辅修课程,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多种需求的适应性。

二、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匹配。对应用型人才界定不清,有的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造成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和课程内容趋同。

(2)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尚待提高。教师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知之甚少,对讲授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有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不够,造成课程目的不明,内容杂乱、繁多,重点、难点不突出;有的教师学历、学位高,学科水平高,教学能力差,实践能力不足。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疲于应付上课,无暇顾及课程建设。

三、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1)围绕人才类型、层次定位,构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而确定了课程内容的总量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总量中,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先,分配好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三者的量。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构建课程体系, 打破以学科知识构建课程体系的局面。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调讲授法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3)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推进我校课程建设工作,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上网共享。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学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需要和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以基础实验课培养基本技能, 以专业实验、实习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为延伸,以毕业设计(论文)为综合训练,结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5) 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质量标准和评估实施办法,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专业评估和专业带头人考核及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评选;通过校督导组专家评价、教学单位评价(包括领导、督导组、同行教师)、学生评教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6)建设一批优秀课程。争取三年内建成校级、省级精品课程,校优秀课程,校重点建设课程,形成分项管理、重点突出的多层次课程建设体系。学校将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和创建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关于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点思考

(1)努力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逻辑的把握;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掌握并合理使用传递知识的方 法; 三是对于知识所涉及学术领域、 行业产业进展与需求的了解, 并能恰当地进行知识选择与组合;四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仅仅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依靠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师转型。 这种转型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行业产业背景的学术发展, 提升解决产业问题的研究能力;二是通过一定的措施,让教师走出书斋校园、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认识社会需要, 获得与目标指向相一致的经验和思维方式。 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传统的学科思维局限性, 才能使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理念层面进入到课程建设层面, 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对策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淡薄

高职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从事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职业取向,它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动力受阻,近50%同学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电子商务活动的实质是商业而不是技术,对于一项商业活动来说,赢利才是最重要的,网络只是一种手段;目标不明确,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不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缺乏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学习兴趣淡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和激情是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激情豪放,成就自我。

(二)教师专业技能与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方法欠缺创新

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过硬;教师结构不够和合理,教学经验不足。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发展方向、趋势不够明确;思想观念陈旧,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致使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创新。

(三)校企合作薄弱,学生岗位适应性差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低。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施校企合作,通过构建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代商务活动中,解决实际运行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早日做出贡献。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及对策

高职电子商务的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针对各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以培养目标为主线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把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作为基本内容,确保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设备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等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促进电子商务课程实施能够紧紧围绕“文化课为基础,专业课为主题,开展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设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保障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内容的科学性和方向的准确性。在电子商务专业n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高职应该打破常规,坚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与师资培养,力邀校外教授、电子商务行业及相关企业专家,与本校教师一起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实践基地建设等。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掌握并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行业的需求变化,适当地调整和完善课程建设、设备建设、教师建设和实训体系,最终形成成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一)培养目标

调查分析发现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战略性、经营性、营销实务型以及技术操作型。因此,基于这一思想,现确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能够胜任各种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如公司网络销售、后台客户服务、网站的构建与维护等,兼备综合技能的、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课程内容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电子商务市场的需求、高职学生各自的能力以及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培养目标详细地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电子商务营销专业方向、网站开发与维护专业方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向等,针对不同的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其中,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某学院已经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网站建设、网络营销和法律几个方向这就使得这样一个宽大而广泛的电子商务专业有了非常准确的专业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构造专业方向模块时,对专业的设计不应该太窄太细,应该在打造好坚实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高职、教师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就是要适当增加特色选修课,使得学校能够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为了符合现在形势发展的需要,开拓学生全方位的知识面,并按照企事业的需求不断更新调整所开设的课程,以此,主要考虑以下几个专业方向:

1.电子商务的营销专业方向。建议这个方向的课程内容为:电子商务与金融、网络营销与策划等。

2.电子商务网站维护与开发专业方向。建议课程内容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与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编程原理等。

3.电子商务认证专业方向。建议课程内容为:电子商务认证技术、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电子商务法律等。

4.电子商务证券专业方向。建议课程内容为:电子商务金融管理、电子商务证券投资与分析等。

5.电子商务财务专业方向。建议课程内容为:会计学原理、网络财务实训、电子商务网络电子支付。

6.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建议课程内容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经典案例分析、物流系统设计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课程建设;能力产出

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工程界认可的工程师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对工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现阶段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存在局限性。随着社会对工科毕业生能力要求的提高,建设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势在必行。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直秉承将提高学生能力产出为教育目标的理念。该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了规范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工作。

1.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课程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课程教学与能力产出脱节,学习知识点和知识点应用不匹配。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优异,但在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中表现出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对于工程教育来讲,专业知识点学习一定要与知识点应用或者能力产出相互对应。②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或学习意愿不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③学习效果考核方法过于笼统,用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来评价已经不具备科学性。④模具式复制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目标,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2.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针对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我校明确了专业课程建设的一般思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产出为目标,强化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工程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1)在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教学研讨、对外交流学习,最终达成以提高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共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之前,将每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分解,并明确各知识点所对应的能力产出目标。

(2)以一个典型项目来贯穿课程教学,甚至衔接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兴趣。以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选用单片机的LED灯控制项目,围绕项目去学习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结构、接口方式、程序编程等,并让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在下次单片机课程设计实践课上,要求学生完成实际的电路连接、软硬件调试等, 最终完成设计作品。

(3)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设置阶段性考核方法。以PLC工业自动化课程为例,结合课程讲授各种PLC元器件模块,采用仿真软件实现器件的功能化连接及对动作工程进行学习考核。有利于学生基础学习的强化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4)在专业课堂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基础上,指导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相关专业科技竞赛,体现以学生兴趣为主导,挖掘学生潜力,分层次分类培养。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西门子大赛、智能车竞赛、挑战杯等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规范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学习研讨和实践,探索出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学生的能力产出为教育教学目标;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细化,使知识点与产出能力对应;以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并通过项目紧密衔接课程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强化阶段性成果考核,多方面能力考核;通过各级别专业竞赛促进分层次教学和兴趣教学。北京联合大学以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流体传动和PLC工业自动化三门专业课程为试点,根据本文论述的一般思路,结合各专业课程自身特点,完成了专业课程建设,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课程建设;改革;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作者简介:冯秀(197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4-02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成立于1958年,长期作为全国化工职业院校的牵头专业,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很高声誉。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化工职教界借鉴加拿大的CBE理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本世纪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在示范性建设中,由机械系主任、本专业带头人、全国化工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潘传九老师带领团队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1]从2011年开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三维”综合化培养思路对“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2]

本文主要阐述了“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教材和资源库建设。

一、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本专业定位,并依据“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架及文献[3]、[4],确定本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课程建设团队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是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而且课程中工作任务要符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人员。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这支队伍在学术、职称及年龄方面都需要有阶梯性,同时为“双师型”。

2.企业调研

课程团队成立后,利用团队的人力资源,小组成员先后到中石化金陵分公司、扬子石化芳烃厂、扬子检维修公司、南化检维修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评价情况,明确了设备点检及管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些为课程后续建设指明了方向。

3.企业、行业专家研讨会

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岗位工作为引导,经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工作领域;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

4.企业、行业专家论证会

由企业、行业专家对所制订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

5.形成建设方案

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修改,形成完整的可执行方案。

二、课程具体建设

1.师资队伍组建

为了满足课程建设要求,组建了本课程师资团队。本团队有10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有1名全国化工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位全国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职委副主任委员,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这样师资强大的课程团队,为建设一门符合高职教育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流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标准制订

课程建设与实施依靠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标准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订好课程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本课程以设备点检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以企业一线专家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岗位分析为参考,制订了本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本文主要介绍课程概述、教学设施及教学方法,其余内容见文献[2]。

(1)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贯彻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根本、技能实训为重点的教学方针。课程内容设置上,把握“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构建三个体系”的原则,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三体系一体化。

本课程根据化工生产中点检员的真实工作岗位要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扩展设置各项目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练习查找资料,制订项目计划方案,经过具体实施环节完成课程各项任务,掌握化工机械检测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掌握化工机械故障振动分析、温度分析、铁谱分析等先进诊断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故障、诊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提高在化工生产中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的具体技能,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施。本课程在我院勤业楼一楼化工装备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为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具有开展本课程教学活动所需的软硬件,如图1所示。该实训中心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离心泵操作系统10台,换热器设备10台,控制室1间(里面可以容纳40学生左右),电脑10台(装有测振系统),并配备基本的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各10套,这些已经可以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但还缺检测仪器,像泄漏检测仪和红外点温仪仅各有4套,机器听诊器和冲击脉冲计各有3套及智能化测振仪2套,每种仪器至少还缺6~8套。在这种教学设施下,只能把学生分批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和所设项目的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任务驱动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项目分别对任务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再依据修改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教师提供仪器及设备给学生,学生依据方案进行项目的具体操作,项目完成后,学生写出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小组讨论法。为了更好完成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4名学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3)角色扮演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老师扮演巡检员,学生扮演点检员,全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

4)案例教学法。设备故障诊断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因此在学习故障诊断基本思路和方法时,可采用实际故障案例开展教学。比如,以“某大型压缩机投产运转两年后发生强烈振动”为故障案例进行教学,首先应讲授设备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及症状,然后让学生去分析案例中故障信号特征,据此诊断出案例中故障的种类。通过该案例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故障诊断思路和逻辑思维能力。

5)启发式教学。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从人体疾病诊断演变而来。常用的人体疾病诊断方法有量体温、抽血化验、听心跳、测脉搏、做心电图等,对应于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就有温度诊断、油样诊断、振动诊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知道项目怎么进行时,可通过人体疾病诊断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3.教材建设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目前社会上适合“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基本没有,教材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该课程团队已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化工设备点检员》高级工、技师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工学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按上述课程标准构建,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的整体设计及课程简介,第二部分由项目一组成,第三部分由项目二及项目三组成。每个项目中分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是根据岗位实际操作要求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单元后附上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自己学习、自己做,在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做完,内容学完。

4.教学资源库建设

依照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所需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并依托学院的数字化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从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丰富优质的活动载体或平台。

三、课程建设特色

在学习领域内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引导,以企业设备管理任务为项目,按设备点检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和考核,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并采用理论实践“五个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空间场所一体化,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同时,在教学实施上体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即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且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四、结束语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化校本教材及数字资源库,不仅保证了本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还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由于建设周期比较短,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资源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工程案例需要进一步收集和补充,校企合作还需要加强联系和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黄斌,潘传九.一体化 三平台 任务引领 工学交替——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8):10-11.

[2]冯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2-93.

[3]张春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3):122-123.

篇8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近年来,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反思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下高职精品课程开拓创新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教育部在全国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其主要参与对象是本科院校。直至2007年,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设立高职高专处作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主管机构。在政策和组织管理机构的推动下,其获得实质性发展。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本科类课程127门,高职高专类课程24门(占总数的15.9%)。“截止2008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2467门,其中,高职高专院校614门”[1]。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新增200门,2010年又新增223门。可见,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呈现高速发展之后仍能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国家政策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性。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获得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积极性高的高职院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目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⑴出台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和任务。早在2006年,深职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并明确了建设目标。⑵突出高职课程的特色。⑶加强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尤其是“双师素质”及课程主讲教师团队。⑷运用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标杆。⑸初步探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体系。有学者设计出七个步骤[2]:⑴成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⑵制定课程建设目标。⑶师资队伍建设。⑷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⑸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建设。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注重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建设实践教学基地。⑺网上资源的完善。

(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⑴政策依赖性太强,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习惯让行政指令被动性地推动,自觉性不强,没有自觉性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⑵精品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质量、内容编排、内容丰富程度,授课方法满意度很低。学生希望课程资源能不断更新,拥有更多的音频、视频课件,运用BB或WIKI等社会性媒体软件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开设能提升个人能力的精品课程。⑶精品课程设置不科学。“基本没有脱离普通工科和经管类专科的教育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工科和经管类专业院校的压缩或翻版”,“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3]。⑷精品课程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期间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要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不可能仅靠几个文件几个会议所能实现的。我们只有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反思,甚至批判怀疑的审视,才能把握到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正确发展方向。根据实际调研,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对高职精品课程重点方面即:规划、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与实践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进行理性思考。

(一)弄清楚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是什么

如上述,以往的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指令进行推动的。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对高职精品课程这个概念还把握不准,笼统的认为就是所谓的“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并以此为准则来考核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条主义泛滥。如依照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下达工作任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变成了演戏,假造数据和编材料来迎合上级要求牟取通过率,高职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难以实现新跨越;另一方面, 学生不喜欢,效果很差,浪费很多教育资源。“为满足教育服务的课程资源已经不是按自然状态,而是运用各种制度加以规范和运作,使它按照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流动。”[4]“重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科研和资金投入”,“其目的是希望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得越多越好、建设的速度越快越好、建设的水平越高越好、投入的师资力量越少越好。其结果实际上是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旨,教师和学生受益不大,是一种为了政绩的趋利表现。”[5]开发高职精品课程,前期调研很重要。调研主要包括这些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的市场前景、学工结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情况,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团队积极性等。因为高职的实践基础比理论基础要重要,所以应当以调研结果作为高职精品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摈弃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也要求:“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6]“课程组教师多次到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以岭药业、石家庄炼油厂、神威药业等企业调研,确定有机化学在生产中应用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制定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培养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从事化工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7]

(二)高职精品课程要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

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片面。有的说以“能力导向”,有的说以“就业导向”,后者占多数。其实,这些说法均过于片面,“能力导向”以至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忽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调节的学习目标。“就业导向”培养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忽视育人的根本目的。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特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既然高职教育是处于育人的阶段,就要遵循育人的规律。理论和实践证明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能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成长。高职精品课程唯有确立全面性的课程目标才有利于提升课程品质。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如笼统地强调培养某种能力,为某个行业提供合格人才等等。高职精品课程目标抽象让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正确把握,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认为高职精品课程目标要具体,明确,具体到学习哪种行业哪种工艺或生产哪种产品。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实践证明,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观察直观事物或直接参与可以达成的教学模式很有效。

(三)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要统一

高职精品课程内容编制要处理好内容选择和内容排序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有代表性,要有教育意义,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一味寻求深度,以“够用”为度,定期更换或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实验操作、实践实习内容要占课程内容50%以上的比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多在l:l,其中德国比重最高,为1:3[8]。内容排序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螺旋上升式的编排规律。课程内容编排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结构,而是按照职业教育特点来编制。“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理想的方式是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工作逻辑,才可能真正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9]。“知识结构”被认为是有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扎实基础。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学术研究。其实形象和直观的事物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接受,而且“工作结构”、“工作逻辑”具有职业性质,它们才是高职课程内容结构的特点。用教学效果来测试,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学者在借鉴德国四步教学法和NIIT的MCLA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立“SDSPR教学法”,即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按照“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角色扮演法” 如项目组长、程序员和测试人员角色等。此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仿真教学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采取仿真法;还有工学交替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特色教学法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高职精品课程中。

(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第一,领导者要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课程开发团队,更需要有效的管理。领导者是有效管理的核心,领导者的缺位、错位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影响重大。首先,领导者要有威望和建设好高职精品课程决心和魄力,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克服困难。一般来说,学校校长或副校长担任比较合适。其次,领导者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一个团队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最后,领导者要熟悉精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工作情况以便能分配好工作任务。

第二,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机制。成立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工作,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目标。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师资队伍、人力资源、图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支持、政策倾斜、财力物力投入等方面”[2]给予支持,优化各方面的教学管理资源。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监控系统,在立项、建设、评审、推荐过程中建立时时监控的管理系统。

第三,培养“精品型教师”。以往我们比较注意团队的主体即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包括他们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实际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原因是培养周期长,培养难度也大。其实,“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只能作为高职教师奋斗目标。一个普通人能力是有限的,懂技术未必懂教学,懂教学未必精通技术。因此双师型教师不应当成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阻力。这一点逐渐得到认同,近年来“精品课程的评审更加看重课程特色的内涵建设;加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其权重也逐渐降低;并通过逐渐降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指标的分值,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10]。很多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就可以完成,其实,细化一些工作任务有利于做到“精品”。没有“双师型教师”可以,但不能没有“精品型教师” 精品型教师即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游刃有余。采用“说课”的方式是培养“精品型教师”重要方法,因为“以‘说课’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的肯定,必将对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1]。

(五)高职精品课程的发展性评价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是高职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重要参考依据,但其作为终结性评价标准并不适合评价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应有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12]“‘精品’地位,就必须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即要加强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建设。”[13]因此,发展性评价才是建设过程中高职精品课程所需。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就是要实行“评估一建设一再评估一完善”的多次循还。“将立顼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要做到课程建设现状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课程建设成效评价与管理水平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14]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实现高职精品课程发展性评价,可以借鉴淘宝网购的商品交易评价模式,把教师授课内容,学生实践实习情况,作业布置,学习成绩,实习心得经验交流论坛等都应该在网上的公示,每一项内容都设计评价反馈专栏为师生提供评价空间。及时发现问题,广泛探讨,做出合理有效的调整,不断完善高职精品课程质量。

总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背景和现状出发,反思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具有积极意义。把高职精品课程开发前期调研结果作为开发起点,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统一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运用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等,将有利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何国清.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3]云连英,汪荣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芳.高职教育职业指导课程考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陈志刚,周兰菊,李璐等.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需明确的几个定位[J].职业时空,2009(4).

[6]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高职高专)[EB/OL].jpkcnet.corn/new/zhengcd 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lD=93,2007-04-28.

[7]王丽君,韩,尚平,崔海波.突出高职特色建设有机化学精品课[J].职业时空,2008(8).

[8]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J].教育研究,2007(1).

[10]刘冰.高职精品课程特色的凝练与选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1).

[11]罗成龙.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2]黄新斌.我国高职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0(9).

[13]虞璐.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中职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和资源库的建设,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中职学校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来探索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设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对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课程结构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理论够用和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打破原有教材中章节上的平铺顺序,以电子小产品的制作为主线,以单元电路为基础,以实施理论一体化教学为中心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技能实训渗透于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

在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中,以直流稳压电源、音频功率放大器、无线遥控插座和温度指示器四个小产品制作为主线,组织单元电路的教学,设计18个教学活动。通过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路识图、原理分析、组装元器件、功能调试等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教育教学活动更直观、形象、灵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四、校本教材编写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序化,打破理实脱节、学科本位的教材体系,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开发理念。在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校本教材的编写中,以安装实用的电子小产品为载体,以产品驱动、项目引领、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融合的方式进行编写。

五、建设共享教学资源

在抓好教材建设的同时,要做好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实训室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制件与教材配套的PPT、图片、视频、动画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教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真实开发环境下的教学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模拟仿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将教学大纲、学习指南、习题与解答、综合测试、教学课件等资源上网共享,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团队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中职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可促进教师团队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精品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及参与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的建设,推广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学团队。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综述 现状分析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高校广泛重视,但是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更少。为了认识目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和便于以后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挖掘新的研究内容,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目前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研究;对财务管路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与路径的研究。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的研究

周群华(2008)认为案例教学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他分别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案例选择,《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

李咏梅等(2011)借鉴周群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校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他认为案例教学研究对该精品课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例,研究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教学组织及案例教学实现需要改善的条件等。

(二)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周群华(2007)指出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基础。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提出设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孔德兰(2010)认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课程必须遵循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有机结合,以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

薛荣贵等(2012)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开展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增加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课时,建立和完善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实践能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张卫东等(2013)提出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应从职业岗位群研究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典型岗位能力入手。提出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案例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课程教案、背景资料、重点难点解析、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重点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呈现递进关系层次的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三)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基本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几大方面。

周群华(2007)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既能适应市场需要、又具有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目标(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为主线,重点讲述企业价值的财务创造过程。(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财务软件模拟或实习基地实践进行实践教学。(4)教材建设。要加强课程教材、学习资源、模拟软件等配套教材的建设。(5)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吸纳名师、配备辅导教师及实验教师、实行精品课程负责制。(6)激励评价机制。要制定相关教师激励政策并,对精品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建设。

盛锦春等(2008)探讨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师资要由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2)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摆脱传统教学中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部分。(3)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4)课程资源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学习提供纸质、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资源。(5)科学考评课程效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仅考核知识,同时考核学习态度、掌握技能、实践能力等。

杨淑娥等(2010)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要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研究能力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启发式教育的教学理念;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导向法、启发式提问法、案例讨论法等十种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析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根据企业资金流转的规律和笔者对财务管理的理及教学的经验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了逻辑安排。

(四)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唐梦(2010)分析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途径。财务管理精品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定位不明确、趣味性和感染性不够、学时安排不能体现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从精品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实训内容结构、方式手段及教学参与性方面探索了相关的建设途径。

姚晓民等(2010)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分析了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探讨了重构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确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胡秀群(2014)基于财务管理是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实际,分针对海南省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师对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及辐射作用,提出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优化路径,应从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等几个方面优化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梳理及总结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部分学者关注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实践教学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研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建设、课程效果评价等等,部分学者分析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

可以看出,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更多是理论研究,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也停留于理论层面,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如何进行有效性评价、评价机制建立、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没有进一步研究,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少数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的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工程,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定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整合实践,网上资源的完善及上网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路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群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高教研究),2008(1、2):18.

[2]李咏梅,陶春涛.《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现代化,2011:83-85.

[3]孔德兰.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以“财务管理实务”国家精品课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8-89.

[4]薛荣贵,罗淑平.关于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8:103.

[5]张卫东,于文.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1-153.

[6]周群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105-106.

[7]周群华,彭亦芬,薛荣贵.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391-393.

[8]盛锦春,袁善祥.关于高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09).

[9]唐梦,何少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46.

[10]姚晓民,翟志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2):33-35.

[11]杨淑娥,张强,李晓周.国家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一―关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8-10.

[12]杨淑娥,张强.国家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二――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103-104.

[13]张强,杨淑娥.国家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三―关于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安排逻辑及重点难点讲解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13-114.

[14]胡秀群.海南大学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探[J].价值工程,2012:117-118.

篇11

摘 要: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职科技园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Java Web 应用开发》课程建设为例,详细说明了以高职科技园为平台的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思路及具体实践。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模式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借助于企业的力量,立足企业的真实需求,高职院校才能在专业建设上有所突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案例资源的引入。校方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引入企业案例进入课堂,教师消化企业案例,对案例进行恰当的裁剪,然后将企业案例运用到教学中。第二阶段是企业兼职教师的引入。学校从典型企业中遴选兼职教师,并将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引入课堂,由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指导工作。第三阶段是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校方与产业链上游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教学工作,为下游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由于其自然属性,和高校的教育事业的公益化特征不同,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高。而高职科技园的出现,对于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局面创造提供了可能,也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以高职科技园为平台,将企业引入校园,校企双方以合作项目或合作实体为基础进行合作,企业方可以获得人才储备和各类资源,学校方可以将兼职教师引入课堂,形成互惠双赢的局面。

学校推进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校企合作的真正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的《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为例,阐述高职科技园平台下开展校企合成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一、课程现状介绍

《Java web应用开发》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的早期已经完成了项目化教材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工作,但是由于课程所对应的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迅速,原有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同时该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软件研发能力和大型Web应用软件的实践经验,而校内任课教师往往很难胜任这样的任务。经过分析发现,《Java Web 应用开发》课程建设过程中目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技术发展要求课程内容更新。

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技术发展迅猛,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人员,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当前的主流应用技术和开发工具。在早期课程开发中主要涉及JSP/Servlet/ JavaBean等技术,而随着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企业还要求掌握Struts/Hibernate/Spring等框架技术。因此如何快速应企业需求是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的挑战。

2.与课程相关的软件项目的规范化。

原来课程内容选择的项目案例与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仍然存在差距,由于没有企业工程师的参与,项目源代码开发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参数命名、变量命名、类命名、属性命名及编码规范等。因此,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团队,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中遴选合适的项目作为备选素材,对该项目进行剪裁从而提出适合课程教学的要求。

3.原版教材不能满足需求。

着眼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目前选取的教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以遴选的企业案例为出发点,课程团队需要对原有教材进行改版。改版的目标一方面是增加关于新技术的介绍,将需要介绍的新技术融入项目案例中,另一方面对软件项目的编码进行改进,增强编码的规范性。

4.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但是缺乏师生互动。

早期课程建设中虽然完成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得课程的各类电子资源,但是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缺乏互动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只是简单下载,无法体现在线学习的优势,教学效率较低。

5.缺乏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教学。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工程师拥有的一线的软件开发经验对于在校学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由于之前学校与企业并没有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企业工程师无法进入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无法了解真实的软件开发场景。

6.课程考核不合理。

原有的考核缺乏过程考核元素,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而课程的真正目的是考查学生在过程中对于具体开发技术的掌握,需要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指导,达到课程目的。

二、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得到该课程的建设思路。

1.通过对科技园内的典型软件企业进行岗位分析,明确目前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获取Java Web开发应用领域的具体需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典型企业的项目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裁剪和优化以适应课程需求。

3.以优化后的案例为基础编写、修订教材。

4.完善和优化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库、案例代码及项目开发文档。

5.引入典型企业的项目开发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模拟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组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对未来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境具有直观感受。

6.探索基于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发挥评价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在案例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篇12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人文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3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2-0040-02

近年来,高职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被逐步认知,并得到多样化实践,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的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职业人文素养对于高职学生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它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做以研究。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思路

职业人文课程是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周密规划。一是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指明了课程建设目标确立的依据,即课程建设应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围绕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提高展开,这样就为课程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即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原则。职业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不普遍、课程建设时间又较短,因此,课程建设要有问题意识。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分析现有教育教学状况基础上,找到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凸显的实然偏差及问题,循着问题导向路径,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课程建设。三是突出人文教育特色。职业人文课程建设除要考虑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外,还要遵循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教育特色,这样教育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四是统筹开展课程建设。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重视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职业人文教育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与保障机制等。

二、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现代职教课程论思想表明,课程不仅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而且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教育情境的生态系统。[2(]P4)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就是指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围绕这一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并开展相应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课程建设时要处理好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式与综合化等之间的关系。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时,还要及时吸收人文教育最新成果,不但要反映社会现实,更要未雨绸缪,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各课程间的统一,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在基本职业人文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1.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及其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基本人文素养和与人合作、语言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岗位人”,并为学好其它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品质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以及为人师表的师风师德等,具有专业性、内隐性、整体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等特点。[3]职业人文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学科的优化组合,注意教师梯队的形成。整合校内人文师资教学力量,利用好基础部、思政部、党群、宣传、学工等部门人文师资力量;建立校外人文兼职教师队伍库,以满足教学需要。

3.建构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据此分析出相关的职业人文素养要点,遵循学习规律,谋划学习模块,解构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其次,融合人文学科相关内容,重新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必备的职业通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通识、文明礼仪、艺术欣赏和经典选读等内容;职业通用能力方面教育内容应包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以及就业创业等内容。再次,要注重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形成特色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教学内容“宽、厚、精、新”。围绕课程教育目标与内容,按照职业人才培养路径、脉络,将生活、学习、人文、科技、行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炼要点,形成框架设计,跨学科选取内容,以活动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支撑,有效与新媒体技术链接,建构综合立体教材。

4.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历史积淀不足,人文环境欠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又相对较短,人文基础也较薄弱。因此,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文素养养成式”的培养方式。即在进行学情分析基础上,对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加以肯定、鼓励,放手让其自我发展、完善;对人文素养欠佳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参观感受、体验等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外人文实践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开展网上学习、讨论、交流,网上提交作业及网上考评考核等,提高学习效果。

5.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证,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制订人文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应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学分、学时;二是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制订学业成绩考评体系;三是要促进人文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制订与完善;四是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与督导队伍,定期对课程教学进行督察和反馈;五是教学力量与教学资源要形成共享机制。要注重认知和行动两个过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教育“双结合”考评机制。教学评价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整体性评价。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1.创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要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围绕职业岗位人的职业人文素养要求,打破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容,精选人文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从而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教学,既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又能在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增长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及持久的发展潜力等。

2.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应整合和利用那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行业文化资源,以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及成效。如开发利用淮安“运河之都”文化资源,将“开放、包容、恢弘、传承”的运河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利用故居、纪念馆等作为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班”创建活动。再如,根据淮安市IT、钢铁、盐化工等支柱产业需要及岗位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理,谋划针对地方产业需要的职业人文教育学习模块,将行业(企业)文化嵌入到人文课程教学中去。

3.建设一种综合型的立体教材。由于高职学制、学时相对较短,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必须整合、精炼,并注重综合型立体教材建设。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员编写出版的《职业人文综合教程》教材,上册《人文基础》整合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基本内容,并建设了人文知识资源库;中册《职业人文》立足岗位需求,注重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材从“通识能力”培养逻辑设计开始,巧妙对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坚持跨学科“课程串”的设计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建构新型教材,并建设了包括就业创业等案例资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下册《行业文化》着重针对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群)编写教材。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的“基本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教学内容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着重进行人文通识、文明礼仪等教学,选修模块应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教学,着重进行艺术欣赏、经典选读等教育;“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也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应着重进行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等能力培养,选修模块应着重进行就业、创业能力等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2]徐国庆.现代职教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3

关键词:高职教育;法律课程;建设思路;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49-03

一、高职诉讼法课程建设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专业建设为依托、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也是据此设置的。离开了专业和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无疑课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课程建设应当紧紧围绕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来明确课程建设的理念、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并指引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对应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建设、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的改革等,以上诸多等方面也就构成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整合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备某种职业岗位基本素养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职业性、实践性是核心,强调学习与职业的对接、突出实践能力或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的,依然按照传统的学科型知识体系传授知识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必须根据能力或技能培养的要求,对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整合、梳理,是教学内容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但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并不等于摒弃原有的知识,而是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

3.以网络为平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和课程建设成果的共享。课程建设一项重要使命在于通过相应的公共平台-即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或继续教育。学生在学校等相对固定场所接受教育或学习仅仅是学习的途径之一,而且是有限的。为此,应当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性的途径,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为此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牢记的是:课程建设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评估,而是应站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角度进行建设、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需、为学生所求。

同时,课程建设的成果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当也必须成为院校师生借鉴或受益的成果之一。为此,只有当课程的建设成果成为共享的资源,才符合“精品”内涵。

二、高职诉讼法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再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通过一门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落实。课程建设相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而言,是一项由表及里的具体工程,其终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首要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或训练内容等。如果脱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建设得再好也毫无现实意义。

2.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改革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所以课程建设要为学生知识学习、职业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便。课程内容改革中,基础知识的整合应服务于能力或技能的培养要求,同时应广泛吸收行业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并依此组织教学,才能为实现服务于能力和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与实验实训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的设计应符合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要求。因此,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的宗旨出发,课程建设应注重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强化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3.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适合课程教学的方法只在面对面的教学中运用对课程建设是不够的,依照课程建设所应承担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教学资源的共享,还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并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性学习。

4.课程建设的载体是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根据课程建设服务学生自主性学习和资源共享的要求,网络是课程资源上网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此为基础,完善课程建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实验实践教学资料、考核方法和实施方案、习题库、教材与参考资料等,并据此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

5.课程建设的保障是评价机制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标准、监控、督导、评估、激励和管理制度,是推动并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保障机制建设着重在于教改教研情况、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考试过程和学生反馈情况等。

三、诉讼法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民事诉讼法为例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是高职法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高职法律服务人才参与诉讼处理解决民事纠纷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理论学习环节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知识,通过项目训练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与应诉准备能力、诉讼保全运用能力、举证与质证能力、执行申请准备能力,以及部分常见民事案件诉讼能力,使学生具备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具有相应的职业拓展能力。

1.以认知规律和诉讼流程为逻辑起点。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遵循高职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民事诉讼活动的规则,以参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来取舍所需学习的参与民事诉讼的方法性知识及处理民事诉讼特定事务的经验性知识的内容,以典型民事诉讼案件为载体来重新构建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进程,围绕完成主要工作任务,设计相关能力训练项目、明确具体案件处理步骤和方法,训练相应的民事诉讼诉讼案件参与能力。

2.基础理论整合与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对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改革,将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以民事诉讼流程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思想,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整合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知识体系,重点阐述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从事实践操作奠定理论知识基础。

3.理论学习与真案真做相结合。为了强化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根据课程应具备的诉讼基本技能培养要求,设置相关能力训练项目。通过以进行诉讼活动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训练项目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将课堂教学与校内模拟情境教学及校外司法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实例分析训练-能力项目训练-真案真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把握民事诉讼的基本技巧和要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根据课程改革和民事诉讼能力培养要求,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办理诉讼事务能力的考核,着重采取动态考核法、过程考核法、学生互评法和教师综合评价法等。

篇14

高职院校 资源平台 初期 建设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建立时间一般较短,工作重点常立足于开发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等外延建设,作为内涵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专业资源库建设虽然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但从建设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对专业资源平台建设的理解不到位,容易将课程资源库和专业资源库混为一谈。专业资源库不仅包含了课程资源库,还应包含本专业的企业资源(如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表、企业名录、生产场景等)②对专业资源平台建设的目标不明确,没用充分考虑和发挥平台用户、资源类型及配套硬件之间的联动关系。③对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过于乐观,没有脚踏实地建设属于自己的资源库,单纯为了建而建。有鉴于此,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专业资源库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

从目前各院校整体情况来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都是系统且完整的,因此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课程资源——即课程素材。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将整体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课程素材积累、特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

课程素材积累是指以课程为核心,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要求,按照各任课教师的实际需要,积累电子版素材,一般包括视频、图片、文档等。这种积累应该以其与课程进度的关系进行同步,素材怎么用,在哪个阶段用,都应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加以注明。这个阶段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将现有素材“用起来”,并按照需要进行补充。特色资源建设是指在用起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将各种渠道搜集来的素材进行重编和整合,把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资源“做出来”。网络课程建设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就业以岗位为指引建设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应至少包含课程讲述、习题库、实训方案等视频音频资料。

2同步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是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支撑,主要指覆盖全校的网络系统和多媒体教室等。把前期积累的课程素材“用起来”,就必须有一个方便使用用和播放的硬件平台。从目前各高校建设现状来看,一个能良好运作的网络多媒体环境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无法达到绝大部分覆盖,甚至网络的使用也很滞后,导致所积累的资源仅局限于特定时间和特定个人,无法达到使课程素材在使用过程中检验和改善的目的,也就无法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3分解目标责任

目标责任的分解应以课程体系为主导,在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资源积累的效果,有必要将一门课程的素材积累工作分配给全部任课教师,然后定期讨论课程素材,最终以最优素材的规划教师作为该门课程资源积累的负责人,并由负责人及若干成员共同承担后期资源开发与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任务,逐步形成以贡献为主导的资源建设团队。

4引进专业团队

从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制作,已经不是教师团队能够顺利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整体安排解决方案,一种效率较高的方案是引进课件制作专业团队,如各种专业素材,尤其是电子素材制作团队,能够较快速的实现教学团队的想法,甚至是整个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都可以借助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来完成。

5小结

国内外同行认为,平台不是结构越复杂、档次越高就越好,应重点研究其使用要求。资源库建设目标之一是通过IT技术将重点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有序集中起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在建成后,能实现任何一个专业资源库满足同时在线多用户访问的需求。在建设过程当中,应积极学习技术领先单位的建设经验,少走弯路,走有自身特色之路,建好、用好专业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周建.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06).

[2]戴勇.高职院校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