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餐饮会计实务范文

餐饮会计实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餐饮会计实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餐饮会计实务

篇1

张家港市卫生监督所,江苏张家港 215600

[摘要]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工作,不仅发挥了食品安全预警前移作用,也为积极探索推行“快检+法检+处罚”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快速检测在“掌握信息、快速筛选、靶向抽样、目标检验”中的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通过分析快速检测各类数据,更直观、量化地反映餐饮服务业中存在的弱点、盲点,使卫生监督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推动餐饮服务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工作,为全面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监督能力,有效履行监管职责,扩大食品安全监控范围,及时发现潜在食品安全危害因素,使实验室不便于检出的食品原料、半成品以及消费环节的即食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得到有效监测,发挥了食品安全预警前移作用;也为积极探索推行“快检+法检+处罚”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快速检测在“掌握信息、快速筛选、靶向抽样、目标检验”中的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我所自2011年2月下旬开始,对全市各类型餐饮单位采购使用的相关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及加工成品全面开展了快速检测工作。

[

关键词 ] 餐饮服务;快速检测;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7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53-02

[作者简介] 肖蕾(1979-),女,汉族,江苏张家港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卫生监督工作。

1检测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为止,我所已对全市1172户餐饮单位开展了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瘦肉精、甲醛、二氧化硫、吊白块、酸价、过氧化值以及表面清洁度等22个相应项目的快速检测。共完成快速检测样品9498份,合格8829份,合格率为92.96%。另外出动快速检测车156次,保障重大活动饮食安全83余起,期间完成快速检测1689份[1-3]。

2检测结果统计

统计方法:Excel总和及筛选统计;检验方法:各类检测项目快速检测法;数据表示方法:整数及百分比

①快检结果显示石蜡、苏丹红、双氧水项目合格率均为100%;蔬菜采样4962份,农药残留检测合格4936份,合格率99.47%;腌制食品(咸肉、咸鱼、咸鸡、咸鸭等)采样407份,亚硝酸盐检测合格396份,合格率97.29%;瘦肉精检测采样881份,合格879份,合格率99.77%;酸价检测采样324份,合格323份,合格率99.69%;过氧化值检测采样310份,合格308份,合格率99.35%;甲醛检测采样548份,合格543份,合格率99.08%;二氧化硫检测采样765份,合格756份,合格率98.82%;吊白块检测采样229份,合格226份,合格率98.69%;表面洁净度检测采样597份,合格445份,合格率74.54%(其中砧板合格率61.54%,餐具合格率82.94%,厨师手合格率44.83%);中心温度检测采样61份,合格60份,合格率98.36%;紫外线照度采样5份,合格4份,合格率80.00%。(详见表1)其中6份亚硝酸盐、2份二氧化硫、2份甲醛初筛显示超标的样品经法定抽样检验程序,确证了该8份样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相关分所已对涉案餐饮单位依法作出了相应处理[4]。

②从餐饮单位类别来看,检查特大型餐馆、大型餐馆139户,快速检测样品1496份,合格1448份,合格率为96.79%,其中有95户快检合格率100%,占总户数的68.34%。检查中型餐馆323户,快速检测样品2801份,合格2710份,合格率为96.75%,其中有176户快检合格率100%,占总户数的54.49%。检查小型餐馆、小吃店、饮品店、快餐店605户,快速检测样品4237份,合格3720份,合格率为87.8%,其中有285户快检合格率100%,占总户数的47.1%。检查各类食堂97户,快速检测样品883份,合格872份,合格率为98.75%,其中有71户次快检合格率100%,占总户次的73.20% 。检查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8户,快速检测样品81份,合格79份,合格率为97.53%,其中有7户快检合格率100%,占总户数的87.5%。(详见表2)。

3 不合格情况分析

快速检测结果分析可得出大多数餐饮单位在食品及其原材料采购、添加剂管理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快检合格率比较高;对餐具、厨具消毒及厨师个人卫生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餐具消毒不到位或消毒后的餐具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未放入保洁柜、冷菜间砧板未做到高温消毒或消毒效果不佳等导致快速检测表面清洁度合格率比较低。部分餐饮单位供应的凉菜长时间放在室温条件下导致菌落总数超标。

从餐饮单位类别分析,大中型餐饮单位、各类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及中央厨房因其餐饮卫生管理理念相对成熟,所抽检的样品合格率较高。而小型餐馆、小吃店、饮品店、快餐店等单位快检合格率相对略低,主要原因是部分餐饮单位对餐具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从业人员消毒知识欠缺,加之一些中小餐馆没有保洁柜或保洁柜不能正常使用,餐具虽然已经消毒,却因保洁措施不到位造成二次污染,导致中小餐馆的餐具表面清洁度合格率偏低。

4 快速检测显成效

对于快速检测初筛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食品,监管人员采取控制措施并启动法定抽检程序,及时避免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对相关单位出具监督意见书,加强了餐饮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意识,要求其严格把好原料关,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确确实实做好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不仅是日常监督中提升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在重大饮食保障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①把好原、辅料关口。食品及原辅料的监督检查单靠索证、感官检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无法从证件、感官查验出其潜在的危害。此时,现场快速检测将显示出优势,方便、快捷出具检测结果,供监管人员参考。监管人员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查验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以此来避免因运输、贮存方面引起的食品变质、污染等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以事实为依据,用检测数值衡量,有效弥补了感官检查的不足,切实做到了防止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②把好加工过程关。如检测结果显示刀具、砧板表面洁净度明显低于标准值,监管人员可现场指导督促整改。现场培训消毒人员如何进行消毒剂配比、使用方法和消毒程序后,再次检测餐饮具、操作工具等表面洁净度直至检测合格。用ATP 荧光检测仪检测凉菜间工作人员手也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环节,能帮助监管人员对直接入口的食品加工进行严格监管,数值化显示检测结果更能引导从业人员对手部卫生的认识,可有效督促其严格按照手部清洗消毒程序,勤洗手消毒,注意手部的卫生。

不管是日常监督、还是重大活动保障,现场快速检测在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餐饮卫生安全更直观、更真实地展示在广大消费者、食品经营者面前,既宣传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又使消费者、餐饮服务经营者更能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大力推广快速检测,可建立一种符合我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让其更好地服务于餐饮服务卫生监督工作,为创建良好餐饮消费环境、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张家港市2012年餐饮服务环节快速检测实施方案》的通知[S].2012(1):12.

[2]关于印发《张家港市2013年餐饮服务环节快速检测实施方案》的通知[S].2013(2):17.

[3]张卫监[2014]7号关于开展餐饮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医疗机构等现场快速检测工作的通知[S].2014(2):14.

篇2

关键词:重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98-02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状况。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大都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了12门左右,专业课一般开设16门左右,开课学时各校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专业核心技术教育课程偏少。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其中会计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少且课时少。另一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实务操作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学年论文等。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的状况。(1)理论叙述仍过多。尽管许多教材删减了“原则”、“意义”、“作用”、“地位”等所谓的理论问题,但仍存在过多的理论。(2)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编排不够合理。仍以《基础会计学》为例,大多是先介绍了会计凭证、账簿等理论之后,才介绍会计循环。其实在阐释了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复式记账的情况下,直接介绍企业的会计循环(也就是实务)的内容,然后再介绍账户分类及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会计工作组织的话,则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教材内容没有考虑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系统造成的巨大冲击。如,《成本会计学》中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依然是“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实际上由于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广泛应用,这些方法已在会计实务中很少使用、并正在被逐渐淘汰。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发展得还不够成熟。部分高职院校过分追求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求大求全而不注重求特求精;只注重从普通高校引进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而不注重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能人才;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等。这种“粗放式经营”使得课程设置依然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

2.高职会计教育与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区分。中国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曾经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与本科会计教育对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没有明显的层次区分,都是“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3.与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现状分不开。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师资队伍中,一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另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工作量又相对繁重,学校没有安排其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事业单位具体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缺乏按职业岗位或工作过程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换能力。

三、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

1.重新定位高职会计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注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而应当注重直接可上岗的技艺型、操作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应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性、技能型”为特色,科学地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财会基础理论知识和财会专门知识,又能重点掌握从事财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的含义如下:(1)强调的是“高等性”和“职业性”。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2)强调的是“技能型”和“操作型”。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中间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所谓的过渡期或适应期。(3)强调必须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再学习能力。当由于社会经济变革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等的变动时,有能力做出适时的调整。(4)强调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提法是劳动部门鉴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时的通俗提法。就会计专业而言,这个层次大约相当于由人事部门所管理的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时的“员”级和“助理”级之间的水平。

2.提高高职会计教师业务能力。当前特别要注重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从事会计实务实践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外聘的方式,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师培训。(2)采取下派的方式,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企事业单位顶岗或挂职锻炼,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为这些考试的内容都侧重于考核会计实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利于教师通过考试提高实务水平。

3.改善高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条件。(1)完善会计基本流程手工模拟实训室,不再使用假凭证和假数据,将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纸质凭证、账册和报表等都要是真实的,并且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所采用的会计数据是某企事业单位的真实数据。(2)完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不再是几个学生一台电脑和只安装一种财务软件,而应保证一生一台,并且安装2~3种财务软件。(3)建设会计岗位情景仿真实训室,在实验室设置不同的企业、银行、会计机构、不同的会计岗位,设置不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这一情境下进行会计操作训练,受到真实会计环境的陶冶。(4)不断创建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课程中的知识在实务中的运用情况和对会计职业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1.突出职业特点,按“工学结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1)与会计岗位“证书”相关课程。一是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二是为取得会计初级职称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2)与会计岗位相关课程。由于各企业会计机构所设置的具体岗位不尽相同,很难设计出符合各企业会计岗位的课程,但可以根据各企业较统一的会计岗位来设置一些课程,如《出纳实务》、《存货会计实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投资与筹资会计实务》和《税法与税收会计》等。

2.突出行动导向特点,按“做中学”设置技能训练课程。(1)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如设置《手工账务处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仿真业务原始凭证按手工账务处理原则、程序进行账务处理。(2)辅助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会计专业应会的辅助技能训练课程。如《点钞与伪钞识别训练》、《会计数字与文字书写专业化训练》、《原始凭证认识、鉴别及审核训练》、《实用表格编制训练》等。上述训练课程可在实验中穿插安排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拓展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一些初级会计人员拓展技能训练课程。如,《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训练》、《会计职业技能综合训练》、《财经应用文体写作训练》和《Excel办公软件应用训练》等。

3.突出高等教育特性,按“适度、够用”设置拓展提升课程。(1)《财务管理》。主要提升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的分析的职业行动能力。(2)《Excel与财务管理》主要提升处理及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各种数据,以及灵活运用Excel的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和管理及辅助决策的职业行动能力。(3)《服务业会计》。主要了解金融、保险、旅游、餐饮以及超市等不同服务业的特点,掌握服务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范,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4)《管理会计》。主要了解全面预算、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及责任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5)《审计》。主要了解审计的基本程序、审计一般技术方法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基本技能,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6)《企业管理》。主要了解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生产过程组织、劳动定额与物资消耗定额、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兢.关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0,(1).

[2]张秀烨.经济环境、教育目标与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7,(8).

[3]陈丽,杨智慧.会计岗位技能操作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江锋,阳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7).

[5]刘剑虹,等.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篇3

1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1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旅游与财会的结合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为培养具有良好旅游职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企业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和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的财务核算,毕业后能较快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行业收银、出纳、财务会计、财务主办、财务管理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有财会方面的专业课,还要有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图1所示)。在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位于表下部的财会类专业课程外,我校还开设了如“旅游职业礼仪、酒店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运转实务、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服务与管理”等旅游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考取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当学生最后去旅游行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时,他们不仅通晓财务,而且非常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转,这将会对业务的理解力有更大的提升。

1.2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实用性

在财会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在应用性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技术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区别并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

1.2.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①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会计学类课程进行了扬弃,摒弃以往一些理论知识太强的科目,而将对于培养目标“有用性”的课程保留。以夯实财会专业基础为主线,我校开设了“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性课程,进行会计学类的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我校还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等专业主干技能课程。在这样的财会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形成a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为主的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体系;b形成以“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为主的考取初级会计师的职业技术等级考试体系;c形成以“酒店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三门课程为主的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见图1)。

②相关财会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为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综合能力,拓宽相关知识面和增加就业机会,我校还开设了“宏观经济分析、证券与投资、财务报表分析、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公司理财”等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对选修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有助于更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兴趣,为不同发展层次和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的机会。

1.2.2 应用实践课程设置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开设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初级会计实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依托我校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年在旅游行业财务岗的顶岗实习,充分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

业已与南京绿地洲际酒店财务部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企业走进校园,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使学生有目的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2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状况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突破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着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并做到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实行“多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结合,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和“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直接采用了考试教材,并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能力培养。

如表1所示,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修完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后,在第三学期的11月参加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修完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后,可以在第四学期的3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目前我校已与贝特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两个考试可连续进行)。

为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我校不仅建立三门考证课程试题库,而且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三门课程考点资料库,所有材料按照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不仅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针对考证内容进行考试,并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的10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保证学生在暑期学习中的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保障会计证的过关率。事实证明,我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切合了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更有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会计证的过关率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3 关于深化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改的若干思考

3.1 进一步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1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图1的第三个层次——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明显不足。财会教师来源于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将财会专业教师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到酒店等旅游行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1.2 财会教师人数不多,应该由专业负责人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协调教学计划,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1.3 学院应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

3.1.4 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财会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进一步完善实习就业体系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个新专业,目前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单位关于财务岗位的招聘数量非常少。数量少并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由于很多旅游企业不知道我校有这样一个专业。因此,学校应该在该专业的宣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充分利用我校的旅游企业资源与更多的单位建立该专业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能够真正的接触到财务,学以所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008年我校开设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一所培养旅游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8年我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这对于完善我校旅游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3 进一步完善财会硬件设施

目前《饭店软件系统应用》这门课程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学校还没有购入相应的饭店软件系统,而这门课程对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我校财会专业主要的实习及就业单位是酒店,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未来学生在收银以及财务岗位的实习和就业都是极为必要的。

篇4

(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合理地开设课程、合理地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和合理地安排课程之间的衔接。其中,在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中,课程衔接目前存在较大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基本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体现之一就是,各类财务课程的设置都非常细致和具体,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安排都过分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课程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比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销售预测、利润预测、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经济订货批量、长期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存在大面积内容重复。另外,比如针对具体行业的会计课程包括《旅游业会计实务》、《酒店餐饮会计实务》、《运输企业会计》等,这些课程在六大类“会计要素”,五大类“常用科目”账户,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两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方面都存在内容的重复。

(二)畸形的考核方式

考核既包括对教师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总体而言,考核方式简单是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均面临的问题。在各类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往往过分强调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却不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这种激励机制的偏向性,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成果的物质奖励方面。据笔者对广州市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对于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这种会计和管理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货币奖励仅为区区一千元左右。表面上,这种考核方式与高职院校教育的关系似乎不大。而实质上,由于这个带有明显偏向性的激励机制,不仅导致大部分老师的科研热情不高,也会进一步地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水平的前瞻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会计理论考核和会计实践考核。尽管各职业院校都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性。因为理论考核容易,简单的笔试就可以得到结果,但是实践能力的考核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难以做到有效评分。比如,在实践教学活动时,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规范性的评价标准,但都过份强调实践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导致一些学生利用各种不正常的方法骗取高分,而导致老师无法公正评分。

(三)教师队伍流动性过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所,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一些高职院校会聘用一定数量的编外教师。其中一些编外教师不仅具有高学历,同时具有非常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且已成为一些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师骨干。但是,由于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和培训提高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严重地影响编外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导致编外教师流动性高。对于在编老师而言,流动非常快,直接导致其教学工作量呈现“明显的波动性”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编外老师的流失,高职院校往往降低教师录用标准,社会上大量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填补编外老师的空缺。这些老师虽然有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却缺乏会计行业的实践经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另外,高职院校降低录用标准后,教师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少数人本身不仅缺乏教书育人的理念,也不真正热爱教育行业,甚至个别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不佳,从而误导学生,损害学生利益。

二、对策与建议

(一)清晰地界定课程之间的边界

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财务管理》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风险价值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和回收等内容构建课程主体。《管理会计》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内容组建课程。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内容重新分配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长期投资决策侧重于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应划归《财务管理》课程;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经济订货批量、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销售预测、利润预测,侧重于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应划归《管理会计》课程。除了划清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之外,开设综合性课程也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后者,至少有三种可行的措施。第一,开设《行业会计比较》,主要介绍旅游、饮食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会计核算,侧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并比较各行业的核算差异,将各行业会计与工业行业会计核算的异同进行比较,侧重各个行业具体业务操作会计处理。第二,将票据法、经济法和所得税等法律类的课程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课程开设一门综合课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来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三,开设市场营销,统计学,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课程,来拓宽现有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视野。

(二)完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

对于教师的考核,应该做到教学和科研并重。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考评体制,使教学与科研都受到重视,特别是要提高科研业绩的物质奖励标准,让擅长教学与擅长科研的教师在这种体制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促进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职称晋升、工作考核等重大问题上,也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基本要求。会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改革现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将由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考试评估机制。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展开:一、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诚信意识等;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日常业务考察学生对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三、职业判断和学习能力,可结合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察;四、协同合作精神和沟通交际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各组互助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来综合评价;五、写作能力,可具体通过案例分析、实习报告等书面材料进行综合评定。

(三)实行岗位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

篇5

关键词:行业会计;旅游业;营改增;实操

2016年5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将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此政策背景下,企业税收调整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变化。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岗位输送的主要就业通道的高职会计专业,应快速及时地将教学内容与营改增政策相统一,认真探讨营改增对行业会计实操带来的影响,培养真正适应行业政策变化与满足会计岗位实际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在当前的高职《行业会计》教学中,存在内容陈旧、与营改增政策脱节的现象,经济业务按照“营改增”前的规定进行讲解,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在税务处理、会计实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判断,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行业会计课程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把握好行业会计实操与营改增政策的准确衔接,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要与时代接轨,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教学内容要与最新法规政策相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行业账务处理变化的应对能力,拓宽学生行业领域就业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需求与支出越来越多,旅游行业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务行业。旅游服务包含组织安排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商务等众多环节,旅游行业涉及的业务面广、业务复杂性高,旅游企业营改增对从事旅游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对新旧政策的对比衔接工作有着精准的把握。

1 旅游业营改增前后规定与税负变化对比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营改增”后不变的是对旅游收入者继续执行差额征税的政策。变化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纳税人身份的变化,由营业税纳税人改为增值税纳税人,而增值税纳税人又区分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分别为3%、6%;二是扣除项目的变化,增值税可扣除的项目比原政策新增一项“签证费”,令进项税基数降低,税赋下调,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以出境游为主的旅行社而言是利好。

不少人担心营改增后,旅游业的税负会不会增加,是否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营改增后,表面上税率是高了,但是多了进项税的抵扣,机票、租车、住宿、餐饮、地接团费以及新增的签证费都可从营业收入中扣减后纳税,此外,旅行社的房租、广告费、办公用品、通讯费、咨询费等费用如能取得专用发票,还可以作为进项抵扣,能进一步降低税负。税负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是否可取得足够多的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过去很多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比如该追收的钱没有及时追收,该拿的发票没有拿,营改增逼迫企业加强管理和完善自我;同时,在采购方面,企业会更注重选择优质企业,采购产品符合国家规定,才能拿到发票用于抵扣。

2 旅游企业营改增后差额征税的会计核算

2.1 关注事项

第一,执行差额征税,有哪些支出可作为销售额的扣除项目。营改增后,可从销售额中扣除的项目有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签证费、门票费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用,相比原政策可扣除的项目多了一项“签证费”。第二,可扣除项目只有取得有效凭证,方可作为扣减因素实现差额征税。第三,可扣除的项目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如果旅游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实务操作中由于“有效凭证”中的增值税进项税不得抵扣,因此建议取得的上述发票最好为普通发票。如果取得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则需要认证后作进项税额转出,否则就会导致税务系统出现大量的流失票。第四,选择上述办法计算销售额的纳税人,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的上述费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开具普通发票。

2.2 税额计算

2.2.1 计算方法

(1)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销售额÷(1+6%)×适用税率6%

(2)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1+3%)×征收率3%

2.2.2 差额征税的计算过程

(1)可扣减成本的计算。如果“有效凭证”中有适用税率分别有3%、6%、17%等不同税率的发票,在差额征税计算可扣除的成本时应以汇总成本金额/(1+6%)×6%来扣除。

(2)差额征税额=(含税收入-可扣减成本)/(1+税率)*税率-可抵扣的进项税

上述可抵扣的进项税是指取得的日常经营中的办公用品、电话费、固定资、无形资产或房屋等增值税专用发票中的税额。

2.3 会计核算

2.3.1 一般纳税人差额征税会计核算

对于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相关费用的,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该企业因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企业接受应税服务时,按规定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与上述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2.3.2 小规模纳税人差额征税会计核算

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对于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相关费用的,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应直接冲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企业接受应税服务时,按规定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与上述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营改增后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税收筹划与精准核算势在必行,增值税涉税事项需关注诸多细节操作问题,这些细节将促使企业规范经营,财务人员需积极思考应对策略。会计专业教师在今后的行业会计教学中,需将营改增政策的内容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使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