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综合素质 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04-02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2014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顺应时展的要求。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励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前进的路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紧密联系高考,对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 2004年开始,并在全国各地广泛而迅速地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
(一)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每个省(区、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在基层学校监督不到位时,便出现了按照各自喜好来确定评价的标准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学生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如果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分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那么评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些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评价等级 A 率相同,对示范性高中的中等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二)区分度不高。除了表现特别差的学生,或者是异常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在学科竞赛、创新发明、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以外,大部分表现一般。而成绩中等及偏上的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大同小异。区分度不高的评价对高校在招生录取上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有时还让高校无所适从。
(三)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开始到最终确定评价等级之间,工作琐碎繁杂,有些内容如思想表现、公民素养不能量化;有些内容如社会实践活动等各项比例的计算及综合,没有电子技术的支持,班主任对全班同学的材料的收集、审核,并完成评语的书写、评价等级的确定,工作繁杂,班主任常常是独木难支。这非常容易引起教师对评价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开展工作时敷衍了事,故很多时候综合评价就会流于形式。此外,学生有可能同学相互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等原因,互评时随意性很大。因此,不管学生互评,还是老师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四)发展性评价的扭曲。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逐渐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但是社会继续以高考上线率来判断和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小到每个学校之间,大到每个地区之间的高考竞争,都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开展评价的时候小心谨慎,不轻易在评价报告中反映学生的不良的情况,各地区各校不规范不诚信的做法,会不停地破坏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所以如果指导、监督不到位,可能会使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变成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会转化为以高考为目标的评价争。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几点思考
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影响新高考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还会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为此,我们开展研究并提出完善综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界定综合素质的内涵以及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时,要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确定可以考核的标准,制定评价细则,构建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应考虑到这几点: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反映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要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老师的评价才不会主观臆断。其次,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学生毕业时一个简单的评价,要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结合。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所包含的评价指标都需要较强的观察性,要即时用心观察并记录学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表现,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育锻炼时反映出来的能力、品质等,而不只是品德好、身体健康之类的简单的结论性的主观定论。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的结果,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形成。这样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都得以保证。再次,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功能,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提供有力的帮助,而且更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论只重视了选拔或是只考虑发展的功能,都会违背了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完善上,要正确处理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
(二)建立专业化的评价管理机制。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在社会上是个敏感的话题,(下转第12页)(上接第4页)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对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学校建立专业化、合理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机制,确保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并由具体部门监督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学校要投入资金,建立综合评价电子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综合评价给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又可以方便学校随时调阅查看学生的发展情况。
2.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要给基层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起老师、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评价者高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树立起评价是为了学生成长及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的意识。并且通过培训促使评价者掌握相关的评价知识,熟悉各项评价内容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多研究评价的方式。只有评价者真正参与进来,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3.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制订严格的监督体系,将可能预计到的各种问题都列入制度的框架考虑,如审查、公示、举报、监督、申诉制度以及协调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实际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扎实到位。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等级有异议的,学校的综合评定小组要进行复议并重新评定。上级的评价主管部门对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抽查、审核。只有完善了制度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执行起来才能够有力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保证。
(三)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有些地方把综合素质评价界定为非学术能力的评价,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应是一个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体系。若能将非学术性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会更系统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学生的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而每类课程中的学科又划分为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三部分”。可见,与学生的非学术性能力有关的很多内容已经包含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综合素质评价渗透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中,明确了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领域。如“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英语、语文等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中都有相应要求。这样一来,明确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就确定了科任老师作为相关素质评价者的责任,解决等级评定过程中班主任负担过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促使学校更好地实施各类课程评价,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不断完善与改进,就能引起学生不断向深层次拓展自我,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友珍.综合素质评价,难题待解[N].江西日报,2010-1-19
[2]李宝庆,樊亚峤.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3]罗祖兵,邹 艳.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J].考试研究,2012(5)
[4]黄志红.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关键词:高中学生;素质心理测量;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41-02
一、引言
高中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系统的实现是应用人工智能、协调仿真技术、计算机并行计算和测量评价智能输出技术,大大提高了高中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的信度、效度和测量达标范围。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转换、分析、加工、存储、恢复和使用感觉输入信息的过程。高中生素质和心理测量各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与认知心理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高中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通过对高中生的素质和心理的近似、探索性的深刻数据分析,进行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要素的标准化、数据化、符号化处理,从而实现了测量的实效目标。
二、系统开发环境设计
高中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系统采用互联网技术,在广域网环境下可以支持多学校、多层次的高中学生进行测量。系统可以根据访问量动态配置访问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以保证系统在全天候、全方面情况下进行学生测测量工作。系统开发技术路线选型上,开发人员选择了目前最为流行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平台Microsoft Visual 2010作为开发平台,以为核心编程语言,以为关键数据库访问技术,并采用三层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进行搭建。Microsoft Visual 2010是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系统开发环境,具有支持多种编程语言、代码编写简单、接口标准、内置组件多等优点,使用开发效率高、开发速度快,具有更高的可移植性,能够完美支持SQL Server、Oracle、DB2等各种主流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系统测评模型设计
1.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型设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学习动机、实用气质、个人性格、IQ智商、人格成熟度、AQ逆商、人格特质、心理状况和逻辑推理等具体素质的全部要素为主线进行测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体系基本框架包括综合测评、素质专项测评等。
2.高中学生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测评模型设计。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测评主要测评高中学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对高中学生从思想道德修养、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意志品质和美学与欣赏等方面进行测试评估分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水平。
3.高中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测评模型设计。高中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测评主要涵盖沟通能力、表达能力、EQ情商、应对困境能力、自我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高中学生能力测评系统根据学生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测评模版,测评包括综合测评、专项测评等。
四、系统功能设计
高中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通过系统流程整合、信息整合和应用集成等技术过程,使系统成为完善的测量平台,各个功能及测量管理与控制可以在互联网和组织局域网内应用测量。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系统的功能主要包含三部分:①高中生素质与心理测量模块,包含了网络在线测量、个性化定制测量。②测量统计分析模块,是对于学生信息资料进行智能分析,并提出建议,包含了学生个人测量报告和群体测量报告,同时,系统还支持学生对于测量报告的自定义分析和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并支持报告的下载和打印。③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包括系统数据库维护、系统更新与维护、系统设置、权限设置、测量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等功能。结合该测量系统的三方面功能结构设计,为方便学生参与测量,并可以及时方便的查看和下载自己的测量报告,在测量系统中还设置了测量登录、使用帮助、用户中心等辅助功能。
2.数据存储设计。高中学生素质心理测量系统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逻辑设计和数据库物理设计。由于高中学生测量数据库概念结构需要充分体现实际测量中的各个实体,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是将测量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组织成与DBMS数据模型相符合的格式,从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型数据结构转换的过程。实体联系模型中的一个实体对应逻辑模型中的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字段。数据库物理设计是在特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予以实现,包括数据库表空间大小、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索引机制等内容。数据库结构如图1所示。
五、系统实现过程设计
高中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应用过程为:指标体系的建立、试题管理、组卷、施测、阅卷、计算机仿真、统计分析、输出测量报告等过程。[5]
1.高中生素质与心理测量指标体系建立。高中生素质与心理要素测量采用专家问卷和意见整合,把系统素质和心理测量指标体系要素集合,在进行确定指标权重,从权重生成模型库调用模型生成本次测量个指标的权重。
2.试题管理与组卷。试题和答案的录入、修改及维护。系统采用计算机智能组卷,智能组卷共包含组卷要求、试卷指标、试题指标、试卷评价以及选题方法等6个要素。
3.进行实施测量。高中学生进入测试页面,计时器就开始计时,在页面跳转时,计时暂停,待新页面载入后继续计时,在规定时间以前被测者可以自行交卷,到了规定的时间,自动上交试卷。
4.计算机自动阅卷。计算机自动批阅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主观题则提交给专家批阅。系统利用智能仿真技术,在测量原始得分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素质系统各要素间的共协反应,得出导出分数。
5.统计分析。通过对参加测量的高中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得出测量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等成绩,然后计算机自动输出测量分析报告。
六、结论
高中学生素质与心理测量系统通过整合专家的心理测评理论与实践经验,经过反复的系统模型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测量效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为理想的测量常模。由于计算机测量人工智能水平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系统对高中学生的其他领域的测评与技术实现正在快速形成和推广中,对于该系统的学习与推广实践提供的较好的参考和学习价值。该系统的实现的逻辑性、灵活性和信度、效度还需要在以后的测量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使其发挥更觉重要的作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金凤.基于SOA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2]Blanco,D.Borski,J.& Dyer,L.Key competencies for transformed human resource,organization:Results of a field study[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6,35(3):383-403
[3]Green,P. C. Building robust competencies:Linking human resource systems to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9.
【关 键 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自2004年以来,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纷纷启动,着力于从本质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现象,打破其长期的主导地位,建立并发展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指标与课程体系,遵从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概念,将高中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兼顾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素质全方位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应运而生。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随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维度,即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招考制度的重要突破和全新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评价手段。近年来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评价实践中还存在着评价实施困难、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诚信问题严重、应付现象明显、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
目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价改革正在全国迅速展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对于及时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并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制度研究方面
蔡敏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2011年2月第1期)中阐述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政府行政手段成为推动评价改革的主要力量,评价内容维度出现一致化趋势,评价过程体现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法显示多样化特点等方面,存在着理论研究欠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相关培训不足,实施者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与技能,诚信问题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出现结果失真,敷衍现象明显,评价实施过程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评价目迷失,评价与教学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反馈链等诸多问题,提出要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科学建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辅助以各层面的专业性评价培训,完善监管机制,全面了解学生所学所长,注重评价的反馈育人功能。
张杰、李晗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3期)中提出了运用德菲尔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①基于这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一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进行验证,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邓志勇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6月)一文中,以重庆市北碚区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系统为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级实施体系,三峰诚信体系,多元督导体系与多元导航体系,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障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与反思方面
朱志平在《综合素质评价:经验、问题与对策》(《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出评价工作缺乏自主意识、保障机制、诚信氛围及系统思考。高凌飚在《综合素质评价反思》(《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不适用功利性目的。
李宝庆等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10月)一文中阐述目前各地综合素质评价部分指标不合理,会增加学生负担,导致新的方面教育不公平;各地评价标准不统一;等级评价过程繁杂,操作难以保证客观公正等问题。
王敏勤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虚化现象及对策研究》(《考试与评价》2009年10月)中提出,普通高中学生搞综合素质评价在很多学校存在着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即重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忽视其导向功能;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学校的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不接轨。
罗祖兵《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其突围对策》(《教育科学》2014年10月第5期)一文中明确表明造成当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诸多困难的问题,表面看是技术原因而实际上是思路问题,提出突破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综合式思路应对。在其《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考试研究》2012 年第5期)描述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易产生的三种矛盾:实践操作性与指标模糊性的矛盾;发展功能与甄选功能的矛盾;主管部门主动与学校被动的矛盾,并对其做出了概述性分析。其曾在《关于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31卷第12期2011年12月)一文中,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是否应该被纳入高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对其利弊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现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我国其他省份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现状
管光海在《浙江:从常态化走向有质量的实施》(《人民教育》2014年6月)一文中说到,浙江省将项目测评与纸笔测试相结合,引导实施方向,建构了以动手项目制作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和以纸笔项目测试为代表的会考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并通过信息技术转化,将结果用于招考改革之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测试(内涵日常实践活动和配套项目设计)旨在引导学校在日常积极开展学生实践的同时,通过配套项目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金付栓等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得出的结论是: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人为因素多、保障制度不完善、费时费力影响工作、应付形式多、评价结果缺乏及时性、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对考量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孙彩霞在《区域间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基础教育》第11卷第1期)一文中,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目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仍存在混乱的问题,评价标准在情境化的认知与理解过程中需不断调整,执行环节要考虑具体空间的现实需要与可能等问题。
林珑等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对福建省中小学的个案调查分析》(《中国考试》2009年第4期)中提出的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主体愈识与能力的缺失、评价方式的模糊性等,现今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对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二、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在美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标准,为高校录取提供评判参考。美国没有综合素质的专项测试,往往通过申请材料确认学生是否达成进入大学的入学条件。
(一)监管部门与机制
美国高校招生起决定作用的是高校独立的审核部门,利用校友会对申请人进行就近面试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申请者还必须提供有考试服务中心和高校测试中心提供的SAT或ACT成绩。
诚信与监管机制方面,除了美国本土的信仰文化与自觉遵守外,多主体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申请人的信息真实性。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美国完善的信用机制。在评价过程中,高校有权对弄虚作假者做出退学等相应处罚,并记录信用局档案,影响个人信用报告产品的信用度。③
(二)评价构成
完整的申请材料包含入学申请和附件材料两部分。如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申请及备选材料包括短文(想让高校了解自己的自荐书)、中学报告、中期学校报告、两份教师推荐函、备选知情人推荐意见(可以是校长、议员等的推荐信)、备选才艺材料,充分公正地显示出一个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由此了解申请材料是一种写实性的资料积累与评判,既有反映学业结果的SAT/ACT考试,又存在平时选课和成绩的中学报告和中期学校报告,不乏多人参与(教师、校长、知情人、申请人)的推荐函,可以说申请材料就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文件,涵盖学业检测和非学业检测两部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而全面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我国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将综合素质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基础指标进行评判,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评价,偏向材料积累与收集,更注重教育活动与课程相结合。
三、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解析与思考
浙江与上海作为我国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地方性政策方面给出了全新的参考依据。分别于2015年4月13日下发了《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2015年2月15日下发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两个相关文件,并在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程序方面与教育部相关文件保持高度一致。而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上海注重材料收集与汇总以写实记录报告作为最终评价结果;浙江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成A、B、C三等,以等级评价结果和材料汇总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并均已自主招生参考作为评价实质结果使用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地方区域特色。
笔者认为,在不断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道路上,“两依据,一参考”必将成为最终的招考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必然在招考中越来越重要。“高中保真、高校保用”必将成为今后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关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严禁给予打分、评等等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具象化的材料写实才是对评价公平而言最好的诠释。评价目的除招考升学以外,应充分发挥评价本身育人反馈的实效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长远的发展。而高中在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证其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高校应怎样给予相应的使用标准,是今后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法。即选择数位有经验的专家,为其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并将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进行咨询。然后从专家那里回收所有答复意见并整理出相同意见。将不同意见的部分再次设计成问卷反馈给专家,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最终意见一致。
专家咨询法,即模拟市场法。将专家设定为市场潜在购买者,利用其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价格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
②三级实施体系:区教委(领导系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与指导系统)――中小学(实施系统)
三峰诚信体系:从区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出台关于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构了“区-校”两级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公示-监督-追究”三峰交错的综合素质评价诚信体系。
多元督导体系: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层次最高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的最重要参考,将单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CDIO 大学生教育管理 科学化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开展工作,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更加与时俱进,切合实际。CDIO模式中,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生命周期模型。
首先,构思(conceive)。在CDIO模式中,构思属于第一阶段,包括确定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商业计划等使命愿景,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使命与目标的明确是最基础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几个环节的开展,在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作为辅导员我们首先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思想,明确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一生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大学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机,同时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经历过高考的风雨洗礼,从高中苦读的校园环境进入到自由开放的大学,这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有海量的信息与新鲜的事物等待他们去探寻,四年中他们源源不绝的进行汲取与吸纳,而这些不会随着大学的结束而中止,相反会渗透在今后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贯穿其一生,因此高等教育既是阶段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以此为出发点,作为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将每一个事件串联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把四年的大学教育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其次,设计(design)。在CDIO模式中,设计是将构思阶段的使命与愿景进一步具体细化的过程,是下一个实施阶段的依据。根据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我们应该把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与规划,以“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职涯”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行长期和系统的工作。新生入学后,要利用军训的有利契机,对新生开展以组织纪律教育为主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新生感受作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使学生尽快了解“我的大学”,掌握校规校纪,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与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在学生对“我的大学”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继续开展“我的集体”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在班委会、团支部、寝室长配备建设完毕后,以“我的班级”、“我的寝室”为重点,让曾获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集中进行风采展示,以形象的方式倡导学生创建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同时,由心理健康中心组织开展“寝室向心力”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寝室同学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当学生完成了一个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逐渐适应了“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班级”、“我的寝室”后,要继续开展“我的职涯”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度过一个积极、充实、有价值、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专业教师、知名企业的CEO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或与学生交流座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与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规划四年的学习目标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即每名学生都要有一份自己撰写的《我的职涯规划》,对本人一生的职业生涯作总体规划,使得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为今后的人生都能铺平道路。
再次,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CDIO模式中,实施和运行阶段是指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变过程以及交付使用后对客户的预期价值评估和对系统的支持、维护与升级改进,是对前期构思的总体愿景与使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有了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日常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切实有效的实施细则与运行机制为支撑,保证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体系,成立专门的考评领导委员会,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工作小组,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各方面进行360°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责成专人根据相关记录情况,结合工作小组提供的材料,综合审查每名在校学生的素质测评结果,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自测,多方综合出考评结果,并公示三个工作日,让全体学生进行监督。在每年的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中,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结果是主要的评优参考依据,根据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而产生的评优结果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优结果的透明、客观与公正。同时,各种评优结果要进行公示,并组织获奖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一方面是对获奖者的表彰与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新入学的学生一种最直观而生动的教育,让新生在获得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对新生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教育,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完成学生自评与他评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与管理手段,最后以此为依据产生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结果,再组织获奖者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现身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个一体化的闭环,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连续性。
在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中,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CDIO的培养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开拓一种新的思路,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学习CDIO的培养模式,牢固掌握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熟练运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周期系统,解决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
关键词: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德育管理
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收集被测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被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出判断,或者概括出其思想与行为的独特性。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对入学新生思想品德素质做出的第一次“摸底”检查,测评结果有利于优化德育管理,增强德育工作价值。
一“95后”大学新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对角色转换的思想认识
大学与高中相比有很大不同。包括学习内容变多,学习范围变广,学习时间变得自由,不再是高中时的“老师要我学”。生活上也存在显著变化,远离家长,不能再依赖父母安排,凡事要靠自己处理。因此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自主独立的解决衣食住行、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目前新生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这一角色的认识,缺乏对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意识。
(二)知行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各个阶段学校学习生活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式高考”的特殊导向性导致学生在高中把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只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相信每个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劳动光荣以及诚信做人的社会公德,但是很少能看到有人真正会在公交车上让座、自觉值日做家务。另外除了认知与实践的脱节,在观念和行为以及意愿和能力上也存在着差距。
(三)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弱、心理素质较差、存在逆反心理
“95后”正处于少年阶段转入青年阶段的心理断乳期,在此期间,在校生中能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渴望独立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大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但缺乏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不强,久而久之会挫伤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
(四)缺乏调控社会道德与社会现象矛盾的能力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而事实却是学生们在多元化的冲击下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在义利的取舍方面,当代大学生认为以前社会道德所提倡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放在新时期不切实际。比如课堂学习和社会兼职相矛盾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先利后义”,以至于部分学生把学业荒废无法顺利毕业。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的原则
(一)测评标准坚持正确导向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是大学生入学后对其品德素质的第一次评估。此时的测评对象正处在由高中情境转换进入大学情境的过渡适应期,思想敏感,容易受到影响。针对新生开展思想品德测评最首要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觉检查自己思想品德素质的意识。所以测评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贴合所属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以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向上发展为理念,结合“95后”学生成长过程与思想发展的特征,在对新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行把脉诊断的同时,及时归纳和挖掘学生的特点与德育需求,为提高后期德育管理实效奠定基础。
(二)测评内容多元全面
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测评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学校纪律要求与道德规范,更要考验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状况,力求角度多元化。对传统道德具有良好认知是进行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评价思想品德素养,不断追求更高级的道德要求。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决定了大学新生融入大学后能否抵御各类诱惑和不良思想侵蚀。为了使新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能针对不同年份入学的大学新生的特征差异来开展工作,对新生思想品德进行多元全面的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三)测评过程以学生为主多方参与
思想品德测评不仅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情况的摸底调查,还是对其发展状态的监测。整个测评过程需要新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多元化的测评主体有助于清晰全面的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但是教师和家长作为“他评”的主体,也是学生意识中的“说教者”和“施压者”。过多的他评和高度一致的评语会使学生刻意迎合测评教师或者过度压抑自己。因此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环节。
(四)测评结果服务学生发展
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真实可靠依赖测评主体多维度,测评内容多元全面。但是测评结果的价值体现在能否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道德评价、思想评价、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应用于选拔评优。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建立的初衷是优化德育管理,使德育工作者采用最适合学生特点的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整体大学阶段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为基础进行德育管理
对大学新生思想品德进行测评的结果,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有效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实际发展的德育活动,确保育人效果。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对两届专业相同的学生进行对比。13级初等教育专业四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思想品德测评工作,随后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依据的是学校与学院的部署计划。而14级初等教育四个班级的学生在9月份入学军训后进行了以自评问卷、互评问卷、宿舍座谈、个人谈话、电话家访、学生档案袋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品德测评,其中以寒假为节点,寒假前的近四个月时间侧重于过程测评,寒假后的大一下学期侧重于依据测评结果设计规划德育活动。虽然为同一专业相邻两年入学的学生,14级学生的思想状态与道德水平明显高于13级没有经历过测评的学生。目前14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大一、大二两学年的学业,无人有作弊等违纪经历,在学生会与各类社团工作的学生数也高于13级,各科专业老师也反应14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好。而13级学生仅在大一阶段就有6名学生因作弊得到处分。很明显,根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开展的德育工作效果更好,价值持久。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结果为基础,依据学校与学院的德育目标、任务对德育工作做出整体设计,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施加有效影响的目的,实现德育管理优化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激励学生自主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是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的测评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将会极大程度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所以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可以纳入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中。教师需要提供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我管理实践中充分体验,在自评中认真反思。主题班会承办制与班委轮换制是公平增加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实践的方法。通常辅导员指派工作任务和评优评先评奖的首选对象是班委,普通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重视。但是笔者在对新生进行持续的思想品德测评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良好,有能力承担班级管理任务。相应的活动经历记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二)尊重学生差异
来自不同生源地,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学生彼此间是有差异的。德育工作者采用同一种方式教育培养全体学生就等于抛弃了一部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单亲、生活曾遭遇重大变故、个性偏激、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如果不进行针对、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与偏激的行为。因此在对新生进行思想品德测评时就应避免班级同学对特殊学生的偏见所导致的测评偏差,适当增加教师测评、学生自我评价的权重,使测评结果更具真实性。并且对特殊学生群体更为关注,谋划针对此群体的德育活动。
(三)联合家校力量
中国学生普遍对家长的依赖程度都比较高,进入大学之后基本都需要家长提供学费与生活费。而学生家长也很难做到对进入大学的孩子完全放手不管。在2015年暑期,笔者利用大家访调查问卷了解到基本上全部家长都渴望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仅约61.90%的学生家长表示基本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27.38%的家长表示了解一些学生的在校表现,4.76%的家长表示了解极少,仅有5.95%的家长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在育人工作中,家长是学校老师的盟友。学校可以联合家长做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工作者在新生思想品德测评中要纳入家长对孩子的认知与评价,在后期的德育活动中也要积极将家长纳入到活动规划中,比如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寒暑期自我培养等。面对“95”后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对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现实意义。测评过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长,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多方参与测评时团结一切帮助教育学生的力量。作为优化德育管理的依据,大学新生思想品德测评能够避免将学生粗暴的划分等级,而是描绘出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作者:井影 赵志远 单位: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6(4).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310 012)
摘要:浙江省普通高中于2007年开始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至今已有七年,从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五个方面保证了课程的全面实施,使通用技术课程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浙江省 通用技术 实施经验
一、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
2006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浙江省教育厅从组织机构、政策保障、评价保证、经费支持等四方面来推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在组织机构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公布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组织成员名单的通知》,成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包括通用技术学科组。在政策保障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专用场地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教学研究、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说明。在评价保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坚持并完善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的意见》,通用技术课程被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测评和普通高中会考之中;在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中,通用技术课程成为第三类高职、高专院校选拔考试的科目之一。在经费支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把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作为2008年度十件大事之一,拨款1千多万元用于159个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
在教育行政部门强有力的推动下,浙江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2012年的问卷调查显示,82. 4%的学校每周安排2节通用技术课,7.0%的学校每周安排了1节课,10. 6%的学校上学期每周安排1节课,下学期每周安排2节课。浙江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基本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全省457所普通高中(全省共590所),通用技术教师1154人,其中专职教师864人,兼职教师290人。被调查的85位通用技术教师中,从年龄结构来看,21~30岁占15. 29%,31~40岁占54. 12%,41~50岁占22. 35%,51~60岁占7.06%;从任教通用技术的年限来看,69. 41%的教师为5年,16.47%的教师为4年,8.24%的教师为3年,4.71%的教师为2年,1.18%的教师为1年。可见,通用技术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且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二、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
在通用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就是师资建设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7年下半年对全省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没有经历职前系统的通用技术教育,主要由其他学科转岗任教,其中79%的专职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劳动与技术、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还有21%的专职教师来自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教师或实验员,而75%的兼职教师以兼任物理、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化学等学科为主。面对通用技术这门新设置的课程,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从教研的角度来讲,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呢?因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建了课题组,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构建了通用技术教师知能结构体系,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以及改进通用技术教研活动组织策划的建议。
在研究的基础上,在2008年至2012年我们分步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实施初期,通用技术教师最关心和最想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教学?因此,在2007年至2008年,我们在每学期初开展了课前培训,内容以课程标准解读、教材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为主。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通用技术教学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三方面:一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理念,建设实践室;二是对教材上一些内容存在着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教学;三是对技术试验、系统、控制等专业知识存在疑问。因此,在2009年至2012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培训。
在省级培训之后,各地市都组织了市级培训。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教研员,也成为市级培训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省教育厅教研室、嘉兴、衢州等地市的教研室又充分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展开通用技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温州等地市成立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培训,省(市、县)教研室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教学论文评比等教研活动。通过评比,促使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学;通过观摩,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了解课堂教学方向。
正是通过研究和一系列有策划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了浙江省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使他们尽快地熟悉了通用技术课程内容,适应了通用技术教学。
三、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
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初期,课程资源较少,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进行,怎样开发与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怎样建设好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已经成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展研究,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服务教师。
在2007年至2008年,针对课程开始阶段通用技术教学辅助材料相对比较少,许多一线教师亟需教学参考资料来辅助教学的现状,我们对通用技术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通用技术教学设计集,对两个必修模块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教学设计指导。近年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一教学重难点不同的突破方式,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集进行了修订。针对通用技术教材中动手项目数量有限、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实践困难的情况,我们对学生活动开展了研究,开发了学生活动手册。在2009年至2010年,对于一线通用技术教师困惑较多的资源开发、教科书处理、教学评价实施等教学实践问题,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探究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落实,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出版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一书。这些文本资源的建设,对于促进教师更好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注重文本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了浙江通用技术教学网。一些地市也建设了通用技术网站,并设置QQ群等形式,搭建通用技术教师交流平台,合力建设网络资源,实现同伴互助。
四、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保障,而且需要课程评价的积极引导。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6年,研究通用技术会考的考试范围、题型等;2007年,成立了通用技术项目测评研究组,研究通用技术有关动手操作部分内容如何测评的问题,并制订了《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指导意见》;2008年,开展了通用技术高考的研究;2012年,开展了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
浙江省通用技术评价体系是以动手制作项目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与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会考(学业水平)相结合的,既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的评价,又注重技术知识、思想方法等理论方面的内容、方案构思和设计评价等内容的评价。而将通用技术纳入高考之中,既有利于工科院校、高职院校等选拔技术素养高的学生,又有利于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通用技术会考(学业水平)和高考虽然采用了纸笔测试的形式,但在目标上都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符合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五、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用技术学科在我省高中阶段目前还是属于相对薄弱的学科,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有待于从必修课程的开设走向课程体系的建设
通用技术课程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说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上来说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必修课程的开设,而且要关注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避免随意削减必修课时或以创造发明等校本课程替代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开发、开设通用技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目前,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给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建设带来了机遇。2013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嘉兴、金华、台州、丽水四个地市的通用技术教师就开设、开发了82门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但如何形成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具有技术教育特色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如何融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并带动学校应用性课程的建设等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通用技术教师工作环境有待改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发展应从关注问题的解决走向知能结构的完善
2012年的调查显示,60%的通用技术教师希望长期从事通用技术教学,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属于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科”、“任教通用技术比较能挑战自己的综合能力,自己喜欢通用技术学科”,但还有40%的教师持消极态度,认为不希望或要看领导安排。教师持消极态度跟通用技术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有关,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不受领导和学生的重视,地位低,属于副科”,也跟职称评定、待遇、工作量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学科性差异有关。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本身涉及知识多,自身储备不够”。对于实践操作所涉及的金工工具,84%的教师表示熟悉,对木工工具,66%的教师表示熟悉;但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数控机床,熟悉的教师不多,分别只有8%,2%;7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通用技术教学方面最缺乏的是操作技能,44%的教师认为是技术知识;对于技术设计作品和技术试验的实践过程,28.2%的教师表示完整经历过。可见,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如果说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应急式的更多关注的是疑难问题的解决,那么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我们应该关注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设计、结构、控制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充实,而且要关注通用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的充实。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设计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技术试验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技术原理教学能力、技术文化教学能力、技术探究教学能力、技术设计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学科教学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三)通用技术实践室使用率有待提高,且应从基本配备走向系统建设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学生主体的特点
学风体现了学校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整体表现。良好的学风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的表现是健康积极的,这一点总体上与本科院校学生一致。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的特点,使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本科院校之间存在差异。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同学的求学目的不明确。其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实践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认识不到位,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投机取巧,不肯下工夫钻研。对于自己确定好的方向,一旦学习受挫或感觉难以完成,就容易放弃,另寻其他方向。
(二)学习缺乏自律性
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其重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加上大学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且身边缺少了家长的管教,他们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在学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学习上就会出现上课心不在焉、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等现象。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简单而基本的过程。
(三)学习信心不强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主要来通过自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通过自主招生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以及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由于高考失利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较低,大多数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有自卑心理,缺少了学习动力。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业方面缺少自身提升的通道,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获取本科文凭,但文凭含金量不高,社会认同度较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实行了“3+2”专升本的教育形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只在学校不多的专业里实行,学生覆盖面不广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起不到根本的促进作用。
二、学风建设激励机制弱化的主要体现
(一)激励单一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即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维持。目前,部分学校将激励机制等同于物质激励,过分夸大了奖学金的作用,缺少更为重要的精神激励。同时学校忽视了榜样激励在学业示范、促进学风方面良好的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学风研讨、学习经验分享和学习典型事迹介绍,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形成金钱至上的人生观念。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学习成绩与就业推荐也失去了直接联系,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学生学习外在的激励被严重弱化。
(二)激励不公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奖学设置上存在奖学金标准偏低和奖学金获得者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高这两个主要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奖学金标准偏低,有的学校的一等奖学金的标准甚至低于助学金的发放标准,也就是说学习优异的学生所获得学校最高奖学金比贫困生获得的国家或者省里的助学金还要低,失去了激励的意义。这严重挫伤了多数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更助长了部分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再加上学生干部的加分,这样能够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每次获得奖学金的获得者基本上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对单科突出或者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他们就失去了奖学金的竞争力,得不到相应的奖励。此外,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受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某些学生干部因平时比较活跃,和教师关系比较亲近,在评选过程中就会获得较好的印象分,甚至会有较高的加分,弱化了学习成绩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比重,这样的评审结果会使学生感到不公,不但起不到学习激励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励滞后
当前,许多学校在运用激励机制时没有充分意识到及时激励的重要性,在被激励者最需求、最渴望的时刻没有获得最大的满足,错过了最佳的激励时间。首先是在评优评先过程中,学校的审批手续繁琐,要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系部领导、学工处等层层审批,往往上学期的奖学金发推延到下学期的中期才能够发放,有的学校将原本一次性发放的奖学金分批发放,甚至将奖学金直接抵扣学生欠费,造成学生的不满。其次,在专业教学考核过程中,部分任课教师仅仅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缺少必要的过程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持续地激发出来。
(四)激励环境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里提到消极因素与工作氛围和环境有关,换而言之,较差的校园环境一定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发展较晚,上世纪90年代,一大批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才迎来了学校建设的大发展。但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满意。如果校园环境能够得到改善,环境激励必定能够体现其该有的作用,进而促进激励目标的实现。
三、关于学风建设学生主体性激励机制的思考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直接实施专业教学和思想教育的主体,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
班主任辅导员是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一个好的班主任辅导员就能够带好一批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培训,有意识的将师德建设纳入培训计划中,通过培训明确班主任辅导员的师德要求,引导班主任辅导员将师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班主任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能够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真正的困惑和需求,通过情感激励,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源动力。
2.提高专业任课教师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低,大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如果专业教师的水平较低,就很难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的传递给学生。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引进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参加理论进修,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脱节。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强化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向有利于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的良性轨道发展。学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积极加强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使学校的职业教育能够真正适应现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和“两课”人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保持住学习兴趣才能够激发学习动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上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将课程的吸引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评价指标;第二,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对教学内容言简意赅的直观描述,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保持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变烦闷枯燥的被动教学为积极主动的自觉学习;第三,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学院以及学校不同层次的比赛,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代学,以赛代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融汇贯通。对于专业技能特别优秀的,学校可以考虑和劳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破格为其申请技工证书,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理制定奖学金制度,优化激励机制
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进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奖学金制度应结合学校的实情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立,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上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在奖学金设置方面要考虑种类的多样化,除了设置一、二、三等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外,还应根据高职院校特点,设立最快进步奖、实操能手奖、最佳实践奖等。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奖学金,在毕业时,企业对获奖学生有优先录用权,一举两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应适当提高奖金额度,扩大奖励范围,简化奖学金审批手续,确保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奖学金及时发放到位,这样才能持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学生需求,优化激励环境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生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如果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的话,在学生就业上就毫无竞争力可言,学校的就业形势逐渐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能够足不出校就能适应工厂企业环境,熟练掌握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在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联系工厂企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以解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空间不足、经费紧缺的问题。
2.加强生活设施建设
关 键 词社会责任感培养;评价机制;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4
学生发展需要通过教育评价来推动,对其发展质量,也需要通过教育评价来呈现。实践表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评价的开展需要在教育学、德育论、认知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等理论基础上,遵循评价指向的发展性、评价立场的客观性、评价指标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的综合性等原则,构建其独有的评价机制。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这一目标指向拆解成“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人类、对自然”五项指标,每项指标都涉及几个目标,由此构建了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并形成了若干实施策略。
一、时空拉伸:集中评价和日常评价结合
集中评价指“以较长的一个周期为单位,如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全学段等,所开展的学生评价工作”,其特点是“容易将零散的育人资源汇聚,将学生发展意识化、积淀化,从而形成新的发展基础”。[1]我们通常开展的每月“班级之星”、每季“感动人物”评比、学期末评定、年度总结评优等活动,都属于集中评价。
日常评价指“在每一周甚至每一天,有组织地开展的评价或高度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评价”,其特点是“密度高、渗透性强、时效性显著”,它更关注“动态生成的资源”,它“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发展中去”,成为“一种点化”“一种召唤”,更容易“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进学生去“体悟生命、思考未来”。[2]班级的每日常规检评、每日放学点评等属于有规律的日常评价,但更多的日常评价散落在班级生活的种种对话中。例如以下对话片段:
(小志:某班一个长期成绩垫底、“不务正业”的孩子,被部分老师视为“肿瘤”……)
老师:(微笑着)小志,艺术节舞台上表现很棒啊!我听你表演后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这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对待一件事。”想再采访一下你:第一次认真地做一件事,是怎样的感觉?
小志:(猝不及防,犹豫,而后坚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老师:(期待地)是的,认真去对待,就会感觉很有意义!想想看,把这个感觉带到平时的学习中来,是不是也会很有意义?加油哦,小志!
小志:(被鼓舞的)老师,谢谢您!
这段对话中,教师从学生的一个成就事件入手,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评价学生,并激发他关注自身的认知感受,产生了一种“点化”,然后指导学生将这一认知由艺术爱好迁移到日常学业中去,发出了一种“召唤”,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理解“对自己负责”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此类日常评价的开展,也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增强教育的敏感性,并有相应的教育机智,才能让看似无奇的日常评价产生惊人的教育力量。
在具体实施时,我们主张将两者有机融合,这样一来,既能使日常评价渗透到班级日常生活中去,对学生产生持续性影响,又能集中时段、集中主题进行思考或践行,产生集中的教育效应。
二、主体扩展: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
所谓他人评价,即以同伴、教师、家长或社会人士等为评价主体,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做的评价。学校的同伴评价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托“学习成长小组”开展的评价活动。在他人评价中,尤为重要但又极易忽视的,是家长的评价。将家长纳入评价主体的范畴,既有利于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又能增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力量,还可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引导家长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当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成绩、轻修养。为此,在开学初的新生家长会上,我们特别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标准,强调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附中人,需要在多维的评价标准引导下,家校合作,助力学生发展。如此通过认知转化,家庭教育才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其次开展灵活的家长评价活动。如在学校“对话职场,预见未来”的大型活动中,邀请家长团队来开展行业、职业、专业的专场解读,现身说法,让家长组织“招聘会”,对前来“应聘”的学生进行职责、行为方面的规范和评价,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要指导家长合理表达。近赡晡颐浅⑹砸入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重视沟通中的四个重要环节――不带评价的观察、善于表达感受、明确说出需要、提出具体请求,来提升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和沟通素养,以助力良性的家长评价和亲子沟通。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学生个体或群体的自我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有的是以自我反思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以对话交流的形式出现。如羽丰同学在一次月考后的自我反思中这样写道:“我尝试改变,但是,真的还不够。我要做的是同自己赛跑,发挥自己的优势,突破自我。不管结果怎样,这种态度都将会让我创造出自己的价值……高考,只是途径,不是目的。我始终认为,我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这样的自我反思,已经突破了高考和分数本身,是将现阶段的自我认知和未来的自我期待有机结合,更是对个体社会责任的深沉思考。这意味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自我评价中得到了加强,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自我发展的调控、修正和完善。
而事实上,如果能将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特别是教师、同伴、家长等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再评价,将更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如我对羽丰同学自我反思的点评:“这是我看到的极具理性判断的一个‘成熟个体’的思想独白!我相信,这是一个有爆发力的个体在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在追寻自己人生的价值!我期待!”在这样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中,将会产生更多的思想激荡,也能更好地优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三、载体优选:班级日常与综合实践结合
班级日常评价活动主要包括学科学习评价、班级日常检评、班级生活日志、学生成长手册、班级之星评比、学生作品展示、班会等活动载体。如,2015年我校110周年校庆期间,很多班级将校史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起来,开展了精彩的班会活动。
事实上,班会活动是融教育和评价于一体的,既以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水平,也以活动直接展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水平,班主任的导向、班级学生的风貌得以直观地呈现。学校多年来坚持要求班主任做好班会指导工作、引导帮助学生编订个人的成长手册、创造性地开展学期评价活动等,就是期待通过班级的日常评价活动来推动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整体策划并组织实施,更多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导向。多年来,学校坚持将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实施,即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设置、组织保障,特别是有课程评价,而且均在立足于人之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关注社会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评价时也涵盖了知识获取、情感体验、意志培养、行动践履等多个方面。此类评价相较日常的班级活动评价而言,具有指向的明确性、内涵的丰富性、要求的规范化等若干特征。
相对集中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和贯穿日常的班级活动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评价的实施。
四、方式互补:个体评价和捆绑评价结合
个体评价是指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单位,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它具有指向鲜明、着力具体、时效显著等优点,是很多班级常用的评价方式,比如班级管理中常用的个人常规检评;但它将个体曝光于群体面前,容易引发个体的自卑甚至自弃。
捆绑评价即弱化个体的状态,而是将其置身于小组、班级乃至学校整体中进行评价。它能充分发挥心理学上的“同伴效应”,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推动整体的进步;但也可能存在对个体的指导性减弱的弊端。
比如,以1012班基于学习小组建设基础上的社会责任感评价,就在班级章程尝试将个人常规、学习及活动参与等方面情况,都尽可能纳入小组进行评价。于是,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就紧密结合了。每个学生在个体评价中要看到自身对团队的影响,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团队负责,不在学习上、纪律上、活动中拖本组后腿,就是自我成长,就是为组争光,这样,个体发展就促进了团队建设;小组在捆绑评价中要关注个体的存在,团队要对个体负责,团队要发展需要带动个体发展,若有同学纪律松散,组内应自觉地规劝,若有同学学习掉队,组内也应自发地伸出援手,这样,团队提升就带动了个体进步,团队和个人的责任意识也会不断加强。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主张将两者有机结合,在在关注群体发展的同时,不忽视个体,时刻关注群体与个体的多向互动,最终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五、方法突破: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
常用的学分管理、常规检评、问卷调查等的汇总、统计和分析等,均属于量化评价。量化评价有客观化、标准化、简便化的基本特征,但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与行为的发展。我们常用的日常观察、谈话、活动表现交流、成长记录、综合素质测评等均属于质性评价。质性评价强调对过程的关注和个体的感受和体悟,但有时会出现评价结果模糊笼统,弹性较大,难以精确把握等问题。
具体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方面,我们主张可适度运用量化评价。因为干部负责、标准化计量的评价方法有其突出优点:标准一致相对公平,专人负责易于实施,量化可见便于统计,结果明晰便于掌控。但量化评价也有很多弊端:追求统一标准的时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很难得到鼓励;单纯的干部负责制,易出现不公正公平的现象;热衷数字结果的时候,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很难得到体现;意图将学生的行为悉数量化的时候,行为的内在意图即“质”则很难得到提升。因此,社会责任感培养如果只依靠量化评价,容易导致理解的肤浅、评价的粗暴,将会带来很多隐患。
因而我们应尝试突破传统的量化评价模式,开展一些专注于成长过程的、非量化的评价方法,以寻求实现质的突破。比如,可加强小组评价中“议”的环节,如果师生都认可这个组相比上一阶段呈现了积极调整、积极互助或积极进取的姿态,学习、常规等表现都有突出的进步,或者在承担班级活动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那么,可以给这样的组以特殊的鼓励,成为这一阶段的“明星组”。这样的“议”,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量化”的束缚,更具灵活性,体现了对“质”的关注。[3]
但是,因为质性评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此类评议活动一定要大张旗鼓公开进行,切忌小范围或者单纯由老师定夺。公开评议才能保证相对公平,同时更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六、类型尝试: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结合
在开展社会责任感评价时,大量存在外显的、可教可学、可知可示的显性评价,它具有突出的明示激励作用,故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大量存在。而且,很多老师还把此类评价进行了特色化呈现,产生了较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例如:与评价相联系的表彰激励,我就尝试过如下方式:获优小组可以优先选座位板块;小组集体照可以在班级宣传栏“佼佼之组”栏目中公示;获优情况在家校通网站及家长会上公示;期末按累计获优次数,由家长委员会颁奖,奖品有诸如书籍、本子、老师亲笔写的卡片、电影票、奖金、自由活动、满足愿望等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置各种有特色的激励方式,让班级管理经常充满喝彩和惊喜。[4]
但是,除了这些显性的正式的评价与表彰,在学生成长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隐性的、非正式的评价与表彰,且对学生影响更为巨大。比如,对独特或者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大加赞叹;对某个学生干部的工作细节及时肯定;对相对落后但从不放弃的同学充分认可;对热心班组事务乐于奉献的学生高度赞赏等。班主任如果善于观察,能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多进行“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表扬,这种隐性评价最容易渗透到学生的内心。
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校本创新研究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班级建设对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而班级建设的主要领军者――班主任的认知、能力、智慧等对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更是影响巨大。因此,在开展高中生社会责任感评价时,必须关注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作为。要特别注意班主任的角色到位,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纳入班级日常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明确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道德裁判者”或“班级管理者”自居,而应深化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的内涵研究,不断完善修正评价理念,更好地承担“班级发展的总设计师”职责;优化角色呈现,灵活多样地开展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活动,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成人”的同时“成事”。
同时,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只是人生的一个片段,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因此不宜为简单追求量化呈现而将其与常规学业评价同视,而要更重视质性的发掘;不宜将其肤浅理解为外显的表达,而要更重视精神的促生;不宜将其作为一个静止的目的,而应以评价促教育,着力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学校教育中重视并研究、实践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将有力地促M学校的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2]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38-239.
[3]黄雅芩.用科学评价引导小组竞争与合作[J].班主任之友,2015(1-2):89-9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能力 开发 困境 策略
[作者简介]赵琼(1971- ),女,江苏赣榆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2011/11/567)和2011年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2011/12/2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00-02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存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与能力养成、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等方面相互错位的现实困境,使得许多企事业单位把高职毕业生视为普通高中生或中技生对待,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的培养陷入了误区。
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错位。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历教育,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往往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上,课程设置更多是基于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理论,专业技能训练课少得可怜,结果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和企业需求对接,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却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难以承担起劳动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职能。与此同时,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空洞知识教学不仅让高职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普通高校学生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与普通高校过于同质化的培养模式,还造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得不到全面的和有重点的发展。这种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也不能办出自身的特色,最终只能陷入发展的困境。
2.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错位。职业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但我国职业教育却缺乏先进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高校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就业而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而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上,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经验不甚丰富,极容易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造成理论知识过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结果导致学习内容的繁、难、偏、旧,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养成。
3.单一评价标准与多元发展错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更多倾向于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主要靠老师的讲授和演示来完成,对于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也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主观认可的常模评价方式作为评价标准,习惯于把学生的某一项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当作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事实上,与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相对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竞争能力等,不仅涵盖着知识、技能与技巧,还体现了学生待人处事所应具备的职业态度,如果只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或专业技能进行评价的话,就会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深刻把握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对学生的多元核心能力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评价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多元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4.技能实践与订单式培养的错位。订单式培养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到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高职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国家的经费投入标准偏低,加之学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矛盾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结合的好处,但是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考虑到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因素,许多企业不愿向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验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下降,不仅弱化了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也影响了他们日后的职业迁移,难以适应劳动力流动加剧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策略
1.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机械呆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符合时展的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层次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以及高职学生今后去向的基层性等要素,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针对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等职业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能够适应一线企业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管理、生产、建设与服务的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2.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倾向于以“专业科学”为逻辑起点,强调由专业学科导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的专业学科学习。这种课程体系重视专业理论内容的单一传授,轻视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设置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有区别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并能同企业需求相对接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利于学生能够拥有解决生产建设一线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一线资源优势,明确不同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将企业生产管理的要素融入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等能力为主的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以及以培养学生增强体质和耐力等能力为主的职业体能训练课程,还要包括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保护能力为主的职业健康训练课程和以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为主的职业身体技巧训练课程。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3.建立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随着区域生产和服务行业发展范式的转变而不断地调整。因此,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的校企融合互动的办学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贯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首先,要充分挖掘“订单培养”的优势,紧紧围绕“适销对路”做文章。院校要与企业形成互动机制,要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企业的人才“订单”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其次,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拓展多类型的实训基地。为此,高职院校要促使合作企业加大对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并对校企合作双方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开发,不断拓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利于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对基础理论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4.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操作技能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指标体系应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内容,强调个人能力的指标项目,加大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比重,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其次,要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涉及学生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课程的考试也要引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评价。因为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最能反映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企业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充分就业。最后,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多元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涵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等,同时还要评价他们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只有从多维视角、运用多元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三、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在授给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他们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每个学生拥有进入市场竞争的就业基础,进而解决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也能缓解人才市场出现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这对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学校,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8(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李超任.高职教育如何才能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5(l).
[4]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5]李玲,张丽娟.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2011(Z2).
[6]田德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7]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素质导师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素质导师制是武昌理工学院为推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而创建的一种新型育人机制。素质导师是保障学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基层、最主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人生导师。素质导师工作的主要职能可以概括为“五导一管”。“五导”指素质导师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和方法引导;“一管”指素质导师要做好所带班级的日常管理。那么如何做好素质导师工作,即如何做好“五导一管”工作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七点:一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二是充分抓住“两个环节”;三是重点把好“三关教育”;四是认真落实“四项深入”;五是切实贯彻“五心原则”;六是努力提升“六大素质”;七是扎实推进“七项管理”。
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
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学生既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教育和管理的主体。这一特性必然要求素质导师开展“五导一管”工作必须首先坚持“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在引导和管理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理念在大学生引导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坚持“一个中心”要求素质导师在进行“五导一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不断得到锻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是素质导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素质导师应确立的根本工作理念。
为此,素质导师要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贯穿大学班级管理的主线,要努力转变工作观念——由师长型向良师益友型转变、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由说教型向示范型转变、由单向的思维方式向双向互动型思维转变。一方面素质导师要坚持大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要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最大发展。同时把素质标准的统一性与大学生素质的差异性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引导和管理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素质导师要坚持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来,使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促进大学生自我反省,在反省中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二、充分抓住“两个时机”
素质导师如何很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抓住教育时机,撼动学生的心灵至关重要。素质导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内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素质导师在正确时机开展“五导一管”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因此素质导师要充分利用好“时机”这个客观条件,当“时机”来临,要立即抓住。其中最重要的时机有两点,即学生有意见和情绪时,有困难和需要时。充分抓住“两个时机”是素质导师有效开展“五导一管”工作的助推器。
(一)当学生有意见和情绪时
意见和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生时常或遇到不顺心或情绪波动的时候,这时学生特别希望有人帮忙解答和关注,素质导师必须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予以引导,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而提高素质导师“五导一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素质导师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增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适时个别开展交流谈心、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等。
(二)当学生有困难和需要时
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思想上会有很大的压力,急需寻找解决的办法。此时他们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素质导师此时若以冷静、宽容和关怀的态度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学生便会产生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这时他们最容易接受素质导师的教育和引导。也就是说,素质导师此时开展“五导一管”工作犹如雪中送炭,显然容易达到理想效果。如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素质导师不应训斥,而应伸出温暖之手,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引导、点拨,使之从“困境”中走出来,学生定会倍加努力,以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实现自我目标。
三、重点把好“三关教育”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素质导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对学校育人工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工作的好坏是检验素质导师是否有效开展“五导一管”工作的试金石。为此,素质导师要提高育人效果应重点把好“三关教育”,即入学教育关,非专业素质教育关,毕业教育关。
(一)入学教育关
大学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入学教育搞得好坏、成效如何,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对新生给予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应随军训结束而结束,新生入学教育重点是“新生适应性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良好的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良性循环的开始,素质导师要开展好“五导一管”工作应把好入学教育关,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好入学教育工作,才能为增强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前提条件。
(二)非专业素质教育关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即专业素质教育以外的教育。如果说专业素质教育是专业课教师的主要职责,那么非专业素质教育则是素质导师的重点任务。素质导师是学校最基层、最前线的学生工作人员,他们伴随着大学生的各个阶段,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对大学生最熟悉的教育人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及思想引导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素质导师应在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重点是对学生非专业素质进行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引导。素质导师可以通过班会、日常管理、与学生谈心和交流的过程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素质导师要做好“五导一管”工作,必须把好非专业素质教育关,才能确保学生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毕业教育关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问题。首先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推进到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致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加;其次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停留在传统模式;除此之外,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毕业教育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素质导师要开展好“五导一管”工作,必须把好大学生毕业教育关,引导毕业生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能力推销自己、用努力改变自己、用奋斗展示自己。具体来说,毕业教育包括: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爱校感恩教育,文明守纪教育,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经验交流及典型示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特殊群体指导教育,安全稳定和文明离校教育等。为此,素质导师只有开展全程化、全面化、全方位的毕业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才能促进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认真落实“四项深入”
素质导师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由此不难看出,素质导师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具有直接性、基础性与复杂性。因此素质导师要做好“五导一管”工作,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大学生发展的规划师,就必须深入学生,具体来说包括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食堂,深入学生活动。认真落实“四项深入”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急学生之所急;才能捕捉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与思想问题,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深入课堂
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近1/3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素质导师深入课堂有利于深入学生、深入学生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真正掌握学生上课情况,引导督促学生认真听课;有利于增进素质导师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班级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班级学风建设。为此,应建立“素质导师深入课堂”制度,要求素质导师必须每天至少查课一次,了解教师上课情况,学生出勤情况、听课的基本情况。并认真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对缺课的学生,要认真了解情况,对擅自缺课者,要及时予以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要同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或建议;组织学生了解他们对该门课程、老师的授课方法及对老师的要求或希望,并就其中合理化的建议采用恰当的方式向任课老师转达。
(二)深入寝室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与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阵地。寝室被称为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寝室风气是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基础,寝室风气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素质导师深入寝室,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所困,掌握学生生活习惯和规律,从而促进素质导师 “五导一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应建立“素质导师深入寝室”制度,要求素质导师必须每周至少要深入学生寝室一次,并主动与寝室管理员交流沟通,与学生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寝室卫生安全情况及舍风建设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困难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帮助;对于存在矛盾的寝室,及时了解原因并采取措施促进寝室的安定和团结;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予以积极的帮助和排解,经常和这些学生谈心交流;对于存在不正当风气的寝室予以及时纠正,树立寝室正气,形成良好舍风。
(三)深入食堂
素质导师深入食堂与学生就餐交流,是与学生谈心沟通,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师生感情互动、增进友谊的桥梁。素质导师深入食堂可以面对面倾听同学们心声,有效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将“五导一管”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与高效;可以了解学生饮食、消费、家庭、人际关系等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切实需求和困难;可以了解并及时反馈学生对学校食堂卫生、服务、价格等方面的看法;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入党、思想、学习、心理、恋爱、情感、保健等实际情况。素质导师深入食堂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为素质导师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四)深入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对学生集体的建设及学生的成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健心智、增才干的重要时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素质导师长期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在大学期间亲密的良师益友,理应成为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素质导师深入学生活动对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精神面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素质导师深入学生活动能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是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素质导师更好地开展“五导一管”工作。素质导师深入学生活动要对学生活动认真指导,确保各项学生活动圆满成功;要了解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和在活动中的表现;要了解班集体的团队合作情况以及班风建设状况;要事先作充分的准备,准时参加,做一个好的参与者,同时做好活动相关总结。
五、切实贯彻“五心原则”
素质导师的角色定位为可以概括为“五师型”,即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素质测评师和素质拓展师。在班级教育与管理中,素质导师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为此,素质导师要做好“五导一管”工作就必须从“心”开始,切实贯彻“五心原则”,即要有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热心。“五心原则”要求素质导师要以心知心,以心交心,才能以心换心;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领路人,成才的人生导师。
(一)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素质导师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能对待学生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责任心是素质导师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位素质导师工作的最基本的准则。责任心要求素质导师始终坚持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时刻牢记“学生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在工作中要“干一行,爱一行”,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素质导师工作作为一生事业来做,始终保持对素质导师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
(二)爱心
爱心指素质导师在工作中要有爱心,能真心爱护学生,理解体贴学生。爱心是素质导师开展一切工作的源动力,也是素质导师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保证。爱心要求素质导师时刻牢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用“心”去爱学生,用“心”去教育学生;对学生施之以爱、以情感人,做到“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作为素质导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找学生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日常工作中,素质导师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三)细心
细心指素质导师在工作中要有细心,能在学生工作中做到深入周到、细致入微。细心是素质导师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素质导师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要求。细心要求素质导师时刻牢记 “教育需要细心”,“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细心要求素质导师要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及时开展教育引导;要勤于思考,细心研究学生心理,洞悉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需要有太阳”,素质导师坚持细心原则就必须做到“腿勤,嘴勤,手勤”,深入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确保工作的针对性。
(四)耐心
耐心是指素质导师在工作中要有耐心,能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不急躁、不厌烦,有耐力、有耐性。耐心是素质导师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素质导师做好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耐心要求素质导师教育学生要不急不躁,对待学生事务需要耐心处理,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心声和要求,做一名忠实倾听者、解惑者、援助者和引导者。“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素质导师做学生工作时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持疏导教育、循循善诱和以理服人,要能够在开发教育以及学生内化的过程中耐住性子。“要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素质导师只有“诲人不倦”,耐心培养和引导,才能造就更多的成功人才。
(五)热心
热心指素质导师在工作中要有热心,能主动关心学生,热情帮助学生。热心是素质导师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素质导师做好学生工作的助推器。素质导师有热心,才能感染学生、感化学生、感动学生,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灵;才能消除职业倦怠,始终保持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为此,素质导师要始终坚持“教育需要热心去灌溉”,让热心的温暖一直包围着学生,让热心的光芒一直指引着学生,让热心的包容一直理解着学生,让热心的坚定一直支持着学生。“处处热心的人生,是事事满意的人生”,坚持热心原则,素质导师才能真正把学生工作做精、做实、做好,才能在学生工作中体会乐趣,享受人生。
六、努力提升“六大素质”
素质导师是高校中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导师。过硬的自身素质是素质导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人成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必然要求素质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方法,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因此,素质导师要做好“五导一管”工作就必须努力提升“六大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综合知识素质、创新特长素质、身心健康素质。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所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素质导师的首要角色是政治辅导员,履行好这一角色任务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的重要保证;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素质导师要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它是素质导师最基本的素质,为此,素质导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用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正确地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
(二)道德品格素质
素质导师工作是以自身道德品格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素质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素质导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格素质,不断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努力成为高尚品德的示范者,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为此,素质导师要始终坚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保持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文明的语言和行为、积极的思想和心态、坚韧的毅力和精神,始终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素质导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廉洁自律,始终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和信任。
(三)业务能力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素质导师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素质。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工作具有针对性、主动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为此,素质导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重点是要不断提高其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能力,处理日常事务和常规工作的能力,开展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的能力,从事课堂教学和素质测评的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
(四)综合知识素质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素质导师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石。素质导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知识素质。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信息来源广、知识程度较高,赞赏、尊重和推崇知识渊博的教师,这在客观上要求素质导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积累,要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不断更新法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历史、地理、体育等其他非专业知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高而后为师”,才能令学生敬佩、让学生信服。
(五)创新、特长素质
创新、特长素质是大学生走向成功重要素质,素质导师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同样应具备创新特长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改革管理模式,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的创造型人才;另外素质导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能够具有一种或几种特长素质,素质导师在音乐、美学、美术、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能更好的融入学生,加深师生感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素质导师具有特长素质能更好地感染、教育和引导学生施展个性、发展所长,最终培养出更多个性特长突出的学生。
(六)身心健康素质
健康的身心是素质导师从事各项工作的前提,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是素质导师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的保障。一方面素质导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证。素质导师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元性要求素质导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和旺盛的体力精力。为此,素质导师必须加强日常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质和旺盛的工作精力;另一方面素质导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素质导师心理健康是充当学生心理问题的输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的必要前提。为此,素质导师要应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强化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和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理智和稳重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毅力、开放和理性的思维、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保持心理健康。
七、扎实推进“七项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是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班级管理是素质导师“五导一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导师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做好素质导师工作就必须扎实推进班级管理。素质导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应以导为主、以参为本,导参结合。“导”指素质导师引导,“参”指学生参与;导参结合指在素质导师引导下,学生全面参与班级日常管理。这样不仅将素质导师从琐碎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素质导师在教育和管理中“导”的作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要搞好班级管理素质导师必须做好“七项管理”:班级制度管理;班级学风管理;班级班风管理;班级心理管理;班级宿舍管理;班级文化管理。
(一)班级组织管理
班级组织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素质导师从班级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班级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载体。
1. 厘清班级组织架构,发挥三套系统功能。良好的组织架构是班级顺利运转、实现功能、完成使命的组织性保障,在我国传统的班级结构中,党、团、学三种组织存在职能交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的运行效率。因此班级组织架构可明确分成三套系统:班委会、团支部和党支部,三者角色明确、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在实现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共同支持班级管理。
2.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使用学生干部资源。素质导师应挖掘、引导和培养好学生干部,把班级的学生干部用好、用活,努力建设和打造一支能吃苦、有效率、讲奉献的班干部队伍。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功效,提升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班干部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要”为“我要干”、“要干好”的积极局面。
(二)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班级制度具有学生行为约束、价值导向,和行动说明的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健全了,班级学生干部就能依律开展工作,班级学生就能依规章制度自我管理班级制度管理要做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违制必究,执制必严”。
1. 班级班务制度:包括民主决议制;班干部竞聘制、班干部岗位责任制;奖助评选制;请假销假制;班费管理制;劳动卫生制;班级活动制;考勤管理制。
2. 班级学习制度:课堂学习制;早晚自习制;学习精英小组制(在班上挑选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建立学习精英小组);战斗学习小组制(全班同学分为考研、考公、留学、创业和就业五个小组)。
3. 班级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应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班级考核主要考核班级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期末课程加权平均成绩+行为表现学分+特长创新学分)。
(三)班级学风管理
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成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好的学风,是素质导师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
1. 加强观念教育。使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人人要学习、要学好的积极观念,从思想上保证良好学风的形成。可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同时在做“四项深入”工作时针对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引导。
2. 建立学习精英小组。在班上挑选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建立学习精英小组,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进行帮扶,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班人人要学习,人人会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3. 建立战斗学习小组。根据班上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在班级成立战斗学习小组(分为考研、考公、留学、创业和就业五个小组),素质导师可以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培养和引导,各组同学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4. 建立宿舍三比制度。以班级各宿舍为单位,形成宿舍间比拼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比主要指比宿舍学习积极性、比宿舍考级考证,比宿舍期末成绩,对在三比中好与差的宿舍进行相应的奖惩。
(四)班级班风管理
班风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对外它是班集体的形象,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约束力。
1. 有正确的舆论导向。班级舆论是一个班的价值取向,素质导师要利用班会和主题活动加强教育与引导,努力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使每位班级成员形成班集体荣誉感,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2. 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良好班风的形成必须要有制度保障,为此,必须加强班级制度管理,使班级成员言行规范化,形成良好的习惯。
3. 有浓厚的学习气氛。班集学风建设是班风建设的前提,浓厚的学习气氛能够使班级成员积极向上、热爱学习。
4. 有优秀的榜样示范。素质导师要深入学生,善于发现,要在班级树立榜样,每周班会上坚持设立“每周一星”单元,由本周表现最好的同学现身说法,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激发大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五)班级心理管理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必要保证,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因此素质导师必须加强班级心理管理,并将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
1. 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不同学生、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往往还有不同心理动态,要求素质导师深入学生,加强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了解学生实际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是做好班级心理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 建立班级心理档案。从大学生入学开始,素质导师就应该给班级所有成员建立心理档案,要不断更新档案,对于心理状况较差的同学要长期追踪,特别辅导。
3. 落实学生心理辅导。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个别谈心是素质导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应恰当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巧。谈心是师生真情的流露与心灵的交融,“亲其师,则信其道”,素质导师应转换“教育者”的角色,用真诚取得学生的信任,用尊重开启学生的心扉,用共情深入学生的内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谈心氛围。
4. 重视与家长交流沟通。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一致的教育氛围,班主任应善于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对于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波动较大的同学必须要定期与家长交流沟通。
5. 营造班级心理环境。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应是弥漫着自由、信任、理解、安全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氛围。为此,素质导师可以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引导班委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努力营造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好班级心理环境。
(六)班级宿舍管理
宿舍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任务,宿舍管理得当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1. 严格落实宿舍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宿舍住着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的同学,这更需要严格落实包括安全、纪律、卫生、文明、公德等在内宿舍管理制度,才能维护宿舍的正常秩序,才能确保宿舍成员和谐相处,才能营造一个宁静舒适而又充满文明融洽的生活环境。
2. 发挥班干部带头作用。在宿舍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素质导师要定期召开班干部和舍长会议,交任务,给办法,培养工作能力,了解宿舍情况。对班干部和舍长的寝室要更加严格,纳入任期考核,使班委宿舍真正起到示范效应。
3. 分类引导宿舍成员。素质导师必须深入宿舍了解宿舍成员的实际情况,对宿舍成员进行分类引导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将宿舍问题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宿舍环境。
4. 形成宿舍比拼赶氛围。宿舍管理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素质导师可以在班级宿舍间建立和形成比拼赶制度,并且做好相应的奖惩工作。比拼赶会激发学生把宿舍当家庭,形成“宿舍的工作人人做,集体的事情大家管”,“月月都是文明宿舍,力争评为标兵宿舍”良好氛围。
(七)班级文化管理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生活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彼此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它渗透在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素质导师对班级文化建设应加强监督和引导,必须要有意识地进行精心规划和长期建设,保证班级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使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充分发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1. 制定班训、班徽、班歌。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分享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可以通过口号、仪式、语言等形式反映出来。为此素质导师可以和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制定班训、班徽、班歌,并作为班级标识在班级宿舍和教室进行布置、摆设,成为班级成员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2. 发展班级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班级成员广泛参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价和调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有利于发挥制度文化在班级中的作用,使班级成员在班规的要求下可以使自己的言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隐性地调控着班级成员的行为。
3. 开展班级特色活动。班级特色活动是班级文化的直接体现,素质导师可以根据班级的特殊性,开展一系列符合班级特点,代表班级特色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娱乐活动、读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并将其程式化,以此来形成班级共同的价值观,使班级成员融为一体,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