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管理实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股份制改制或者上市公司拟进行的收购,按照现行证券法规的规定,需聘请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评估。这就引申出五个问题:
1.评估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如果原企业或被收购企业不是股份有限公司,那么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应是该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今后拟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基准将会导致不同的净资产结果。我们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与委托评估审计的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改制企业或被收购企业评估审计中,应按照拟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作为会计制度基准,重新厘定其财务状况和净资产,以便于改制企业或收购企业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
2.调账问题。股份制改制企业的评估结果是否调账,除国有企业外均涉及经营业绩是否能够连续计算的问题。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解答》财会[1998]16号的规定,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
3.调账时间及起始时点。关于股份制改组后的资产评估调账,存在四个日期(时点):评估基准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审核日、投资日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究竟应确定哪个日期为评估调账日或建账日(以下简称“调账日”)?我国有关法规、制度并未有明确规定。
评估基准日是一个选定的日期。因为股份制改组所需进行的资产评估、评估审核、报批手续等一系列活动不可能在同一时点完成,故需要选定一个时点,即确定评估基准日。但评估基准日的确定并不表示资产占有单位已于该时点将资产投入了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确定评估基准日并进行评估,仅是投资活动的前期工作,投资活动并未完成,故不应确定为调账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审核,是其代表政府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的监控活动。对于不涉及产权变动的评估事项,如国家统一规定的清产核资等,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日,即可认为完成了需要评估的事项,并以该日作为评估调账日。但若评估事项涉及产权变动,则存在该项产权变动能否最终完成的问题,若不能完成,已进行的评估及其审核工作即失去意义,更谈不上调账了。投资日也因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各出资人投资日各异,投资日建账尚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对股份制改组这一涉及产权变动的事项中的评估结果,应于股份制改组完成时,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进行账务调整或建立新账。
4.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实现利润的归属问题。从合理性上讲,这部分利润应属原股东所有,原股东可按照出资时间合理分配。但按照中国证监会发行部的建议,比较倡导这部分利润归新老股东共享,以便于实际操作。
5.评估增值的两种会计处理。对于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按照目前规定,在相应调账以后,应区分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1)如果公司对评估的资产在进行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是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进行的,则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贷方,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在按规定对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或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如公司在计提折旧时,仍按原账面原价计提,则评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计算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应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二、比例合并法合并会计报表
《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方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予以合并。这里所讲的合营企业,是指双方或多方从事某项共同控制的经济活动,包括共同控制的经营、共同控制的资产和共同控制的实体,由合同约定建立共同控制。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公司应当采用比例合并法对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份额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相同或类似项目逐项合并;另一种方法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其所占合营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份额。例如,将其所占合营企业流动资产的份额作为合并报表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单独反映,将其所占合营企业固定资产的份额作为合并报表规定资产的一部分单独反映。两种报告方式的结果,所反映的合并净利润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各大类金额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需要讨论是,如何理解共同控制的含义。
三、合并对象的几个特殊问题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中规定,合并报表的合并对象有二:一是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二是其他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业。这里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即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但是未被母公司所控制的企业是合并呢还是不合并?
在实务工作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形是我们经常遇见的,值得讨论:
1.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作为母公司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合并对象?众所周知,全资子公司是游离于《公司法》之外的一种公司制企业。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当作为合并对象,因为全资子公司毕竟独立于母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从实质上看,全资子公司与分公司并无实质区别,合并之后没有少数股东权益,也无少数股东损益,与合并报表的特性似乎存在矛盾。我们认为,全资子公司应当作为合并对象处理为妥。
2.年度中间分公司改制为子公司。分公司年度中间进行改制成为子公司(不是全资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期初数不应调整,即母公司期初仍包括该分公司,以维护报表的真实性。年度时该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应当作为合并对象,从母公司报表中划出去,列入期末合并报表。子公司在年度中间清算的,期初合并报表范围不变,期末合并报表范围则不包括该子公司。
3.子公司为承包经营企业,子公司为租赁经营企业,以及子公司为委托经营企业。这三类企业在承包经营期、租赁经营期或受托经营期内,由于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对方,相应地其经营和财务决策也由对方实施控制,因此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母公司应将拥有50%以上权益性资本的上述三类企业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对此,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合并会计报表政策中予以详细披露。
四、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报表年初数调整问题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解答》财会字[1999]49号,原包括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因情况变化(如出售、减持股份等)而不再包括在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在编制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即将原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子公司的有关数据从年初数中扣除。因此,不涉及因合并范围变化而采用追溯调整法的问题。原未包括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因增加投资比例等原因而纳入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应根据其子公司按补充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作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并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1999年度新购入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应当将该子公司按补充规定进行追溯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作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但不需要调整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初数。
文件中规定的三种处理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不同的。第一和第二种情形,即增减所持股份变化而引起的期末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化,要对报表期初数作同口径调整,讲求的是报表的可比性,把报表的真实性放在第二位;第三种情形,即新购合并引起的期末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化,要对报表期初数不作同口径调整,讲求的是报表的真实性,把报表的可比性放在第二位。我们认为,不论何种情形引起合并报表范围变化,报表期初数均应该按照真实性原则编制,并在报表附注中作适当披露。脱离真实性,可比性将失去意义。
五、子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其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在合并报表如何反映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有一个特殊项目,即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它从企业净利润中提取,不作股东权益反映,而是列为企业的负债。而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中并没有此项目。在编制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时,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余额并在应付福利费项目中反映。在编制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时,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母公司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调至管理费用项目反映;二是在净利润前所得税后增设“子公司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三是在可供分配利润项目下增设“子公司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接受,但应当保持做法的前后一贯性。母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即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后,单列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项目反映。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母公司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收益时,应当剔除子公司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后按股权比例核算确定。
财政部于2001年11月19日印发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财会[2001]62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因此,上述问题也将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贯彻而消逝。
六、合并价差与股权投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注释要分类披露其期初、期末的账面余额、减值准备和账面价值。投资项目的分类包括对子公司投资、对合营企业投资、对联营企业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这一格式要求适用于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注释。但两者具体内涵和相关数据是不同的。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对子公司投资是指合并报表范围之外的对子公司的投资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差额,不包括对已经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已作合并抵消投资份额。母公司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是指母公司本身直接对外的长期股权投资,既包括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也包括没有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投资。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子公司投资的合计数≤母公司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子公司投资的合计数注:上述公式中“等于”的情形,是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净资产为零或负数的情况下出现。
合并报表股权投资差额所对应的投资项目范围,要比母公司报表股权投资差额所对应的小(因为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有股权投资差额,在合并报表上已经列为“合并价差”项目反映)。但由于每一股权投资差额有可能是借方余额,也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从金额反映上看,合并报表股权投资差额合计数有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母公司报表股权投资差额合计数。因此应视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在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和其他股权投资注释中,某个投资项目所列持股比例和所占注册资本比例如有超过50%的,即应合并报表而未合并报表的情形,应当说明该投资项目没有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原因和理由,以消除会计报表使用者阅读理解上的误会和逻辑上的破绽。
七、资不抵债控股子公司超额亏损的会计处理和报表反映
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及财政部《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财会[1999]10号),母公司确认控股子公司的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子公司的投资亏损超过其投资额部分(超额亏损)不再确认,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数,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且在合并利润表“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下增设“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予以反映。
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7条规定:“在被合并的子公司中,归属于少数股权的亏损,可能超过子公司权益中的少数股权。超过部分以及归属于少数股权的进一步亏损,除少数股权应遵照规定的义务弥补,并且有能力弥补的部分外,均应冲减多数股权。如果子公司以后有报告利润,在多数股权所承担的少数股权亏损全部弥补之前,所有利润均属于多数股权。”
一、如何界定筹建期间
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企业筹建期间与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所发生的费用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那么,如何界定企业的筹建期间以及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有哪些,就成为企业对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正确会计处理的关键,但《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却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说明。财政部办公厅2002年5月22日下发的《对<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全面调研的通知》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调研。但是对于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主要有哪些,判断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期间开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财政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于筹建期的定义,财政部财法字[1999]第003号《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企业筹建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下同)之日的期间。财政部1995年6月27日下发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筹建期财政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中规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自签订合同之日起至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外资企业自我国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之日起到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为筹建期。
《企业会计制度》对筹建期间所发生费用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财政部下发的调研提纲以及上述相关文件对筹建期的定义,都有这么一层含义,即企业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下同)开始就是筹建期间的结束。那么,在实务中,如何判断企业开始生产经营?是领取营业执照还是开始购买原材料,还是从开始生产产品或者开始销售产品或是其他?《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均没有对此做出说明。
显然,企业领取营业执照不一定就开始生产经营,因为很多企业为开始生产经营要进行固定资产购建等活动。那么,领取营业执照以后,在什么条件下可认为企业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开始呢?这可能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事实上,如果单纯从“开始生产经营”字面上理解,由于企业性质和经营范围的不同,不同企业筹建期的时间以及筹建期间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企业领取营业执照的当月就可开始生产或销售;有的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需很长时间筹备才可以开始生产;有的企业开始生产的当月就有销售;有的企业开始生产后很长时间才有销售。所以,从经济业务的表现形式上看,很难有一个或几个具体标准来作为判断企业生产经营开始的依据。
因此,在会计实务中,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作为筹建期间结束的判断依据是很笼统的,缺乏明确的标准,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或需筹建很长时间才可以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很难明确区分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开始的界限。这就会使不同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筹建期间界定不一致,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制度》之所以规定将企业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归集,然后才计入企业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损益,应该是从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角度考虑的。既然如此,不如明确将首次确认收入的时间作为会计实务中划分企业筹建期间结束、生产经营开始的标志。这种划分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会计人员对企业何时开始生产经营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问题,而且在实务中容易操作,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况且,将开办费用在企业首次确认收入的当月就计入损益,对企业和税务部门来说,都是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开办费用在发生时就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就不会出现如何界定筹建期间的问题了。
二、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哪些费用及如何处理
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判断企业筹建期间结束的时间,最早只能是企业领取营业执照之日,最迟只能是企业首次确认收入的当日。在这个期间范围内,不论如何界定企业筹建期间,企业在筹建期间可能发生的所有支出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种性质的费用:①为企业筹建所发生的筹建人员工资、差旅费、培训费、咨询调查费、交际应酬费、文件打印费、通讯费、开工典礼费等;②筹建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和汇兑损益;③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生产性费用;④企业为开始生产经营做准备所发生的购买原材料等生产性费用;⑤企业在开始生产经营以前,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和专利注册费用;⑥企业在开始生产经营以前,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上述几种不同性质的费用中,第①种性质的费用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管理费用性质相同,不会形成相应的资产。第②种性质的费用则可能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财务费用性质不完全相同,部分费用可能与相关资产的入账价值有关,如将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第③种、第④种性质的费用与相关资产的入账价值有关。第⑤种性质的费用中的研究、开发费用与资产价值无关,而专利注册费用、律师费用则与所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价值有关。第⑥种性质的费用虽不是直接的支出,但按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在购入的次月就要开始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在购入的当月就要开始摊销,那么这部分折旧和摊销也会形成一种费用。
这几种不同性质的费用是否都能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将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都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最明显的错误是,它只规定了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那购买无形资产又应如何处理呢?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具体准则对相应资产计价并没有就企业筹建期间、生产经营期分别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没这个必要)。那么,上述筹建期间与资产相关的费用就应根据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对于第③种、第④种性质的费用,应根据具体准则的规定计入相应资产的价值;对于第②种、第⑤种性质的费用,应按借款费用和无形资产准则中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对于第⑥种性质的费用,因企业尚未进行生产经营,因此也应作为企业的开办费用进行处理。而只有不计入相应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汇兑损益及研究、开发费用才能与上述第①种性质的费用一样,作为筹建期间的开办费用进行处理。这也是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者外,应当作为开办费入账”相符的。
所以,《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中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符合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对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应按上述不同性质的分类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如何归集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是核算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由此可见,“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的是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费用,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就属于一次性摊销,摊销期限并未超过1年,但其却规定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中进行归集核算,这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相矛盾。这可能是因为延续了原来的会计制度对开办费用的摊销期不少于5年而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中核算的规定造成的。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探讨
管理会计就是通过对财务会计资料以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加工,最后报告,为企业管理层次提供企业运行策划依据以及数据,保证决策以及方案的可行性,能够实际的保证企业的财务处于可控制状态之下,能够防止出现不符合企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的活动规划,能够实际的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收益增加,以及实现企业的整体化发展,对于企业的结构完善化有相应的促进作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能够保证管理会计的效果完整体现,因此,有实际的探究价值意义。
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探讨
1.管理会计理论的理念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内容丰富,处于不断的充实以及不断的完善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之中的数据以推演为主,实践为辅,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效果较为不稳定,应用的价值存在负面性,并且无法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体系,总而言之就是无实践、事实支持的理论都是不完整的、空洞的、有欠缺的理论知识,实用价值无法恒定,这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致命的。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发展对策就是创新理念,即将管理会计理论实际化,建立相应的体系,对于存在无事实支持的理论与有事实支持的理论分割开来,对于无事实支持的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案例来证实理论的可行性以及理论的科学性,实际的保证管理会计理论在应用过程中能够逐渐的体系化,能够逐渐的完善化。
2.管理会计理论的观念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观念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条理化观念建立,即根据管理会计的内容逐一的建立相对应的观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动调整自我的经营策略,以及根据市场的价格变动,调整营销策略,在该过程中都会发生财务方面的变动,因此,管理会计理论中需要建立的首要观念就是市场观念,包括市场需求观念、市场变动观念;企业现今处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必须不断的发展自我,不断的提升自我,不断的实现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够稳定的发展,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性,企业的发展整体化,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之中需要添加企业整体观念;现今社会企业必须具备自我的企业特色、自我的企业价值观以及自我的企业经营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凝聚力,保证企业的执行能力,生产能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管理会计理论需包含企业价值观。
3.管理会计理论的模式发展。
管理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无法实现预先的判断,以及提前做好准备,管理会计处于被动状态,这导致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管理会计的效果被限制。为实际的保证管理会计的地位以及管理会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发展方式就是将管理会计与计算机领域相联系,保证管理会计能够较为及时以及较为完整的了解社会的发展信息,市场的变动,并且通过对先前的管理会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能够实际的了解企业的财务变动幅度以及财务变动状况,能够进一步的掌握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潜在的问题,及时的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危机,能够实际的保证企业的发展稳定化。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与各部门交流的迅速性,完整性,敏捷性,能够实际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稳定性,实现管理会计的主动性以及动态性,实现能够在第一时间调整企业的运行环境,以及企业的运行结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最佳的方案,最优的决策。
二、管理会计实务发展探讨
1.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导致管理会计实务的效果无法凸显,无法大都预期的目标,管理会计实务模式的发展主要为根据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模式的选择,对于大企业,采取三级管理会计实务模式,即对班组等级、车间等级以及厂级进行逐级的管理会计操作,实现效率的最高化,以及管理会计操作的内容完整化,全面化,对于中小型企业则采取一级管理会计实务模式,这样能够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防止出现人力财力的过度浪费情况,通过管理会计能够实际的确定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部分,进而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企业的运行成本不断的控制,实现管理会计作用全面体现化。
2.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存在的问题就是体制的不完整化,体制的束缚性以及体制的可实施性较弱,采取的发展对策就是根据我国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特色的管理会计实务体制建立,管理会计实务操作与市场相关联,确定市场中该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该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合理的对各个工序进行调整以及进行相应的价格控制,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的成本以及降低生产的时间,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以及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实现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及企业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扩大规模。这一管理会计实务体制被称为目标成本体制。
3.管理会计实务内容发展。
管理会计实务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更进发展,管理会计实务内容逐步往管理手段完善发展,实践内容有序化开展,以及企业自身利益保证等多方面补充,进而保证管理会计实务内容的可靠性以及与时代相符合性,这直接使得管理会计实务的操作标准化,管理会计模式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同时管理会计实务的内容存在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环境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实际的掌握管理会计的整体走向以及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实现管理会计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以及管理会计实现企业的管理制度优化,实现企业的运行协调性以及稳定性,整体化。
三、结语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能够实际的推动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以及实用化,能够推动企业的运行稳定化,以及实现企业的收益不断的提升,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支出,以及实现企业的配置优化,实现企业的结构优化以及实现企业的发展整体化,促进企业的结构完整化,以及保证企业的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减少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风险以及减少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冲击。因此,科学的分析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江洋.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环节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54-254,255.
[2]王丽慧.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浅析[J].经济师,2011,(12):16-18.
一、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1. 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这与以实现会计核算业务计算机处理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不同。
2.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重构会计模型。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 会计信息化将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横向上,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有机结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不仅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更多考虑的是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 信息流与单证流相脱节,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形态发生变化
当企业的信息系统大规模联网后,数据可以跨部门、跨地区传输,而记载这些数据发生的纸质原始凭证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在需要这些数据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有些电子交易甚至没有产生纸质凭证。这种情况下,会计记账时难以取得数据发生时产生的纸质凭证,而只能依赖原始数据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凭证,如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凭证等。企业信息系统的越发达,数据的共享性越高。然而,在数据共享的同时,数据的使用部门往往要无条件接受共享的数据,难以审查数据发生时的原始凭证。
2. 会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系统管理越来越专业,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作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维护,信息管理人员掌握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而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知识相对缺乏,在进行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时,只能有计算机人员帮助,而在解决问题时,会计人员有时需要提供本人的代码和密码,是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轻易掌握会计人员设定代码,并且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会计人员的密码进入会计系统。此外由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漏洞,或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某些过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在进行系统维护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改变了数据库中的数据,或者有意无意改变了会计关系式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后,由于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可以实现集成和同步,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大减少,会计部门中各个岗位会进行合并和重新设立。而在多级核算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层次会减少,会计管理职能可能相对集中到总部,控制职能相对集中,整个会计组织呈现扁平化的趋势。而在业务过程高度集中网络组织中,可能出现各个职能业务相互融合的情况,因为企业员工可以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完成以往需要多个部门完成的工作。
(三)会计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的影响
企业普遍使用电子交易方式、自动化生产系统和网络节点(既可以是企业内部网络节点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网络节点)之间电子化的服务方式,使得信息的记录、维护、报告主要由业务驱动。即在业务发生时触发信息过程的处理,记录,存储和报告相关的信息,若某个业务发生事件发生时可以确定出相应的会计记录,会计原始数据的采集就移向各个业务节点,或者说,是由企业信息系统负责会计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如认为在“向客户开票”事件发生时,既可以确认销售,则将该笔客户发票记录和相关的数据记录相应的会计数据库。
(四)对会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会计人员应该尽量减少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利用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会计人员将在企业的战略决策活动中起到“先遣队”的作用,原因在于:会计人员需要分析与管理业务风险,此外还要分析企业发展的机遇,并对要发展的业务进行效益成本预测;其次会计人员将真正成为企业业务的综合管理者,总经理的最佳候选人,原因在于会计人员要了解全部业务过程及规则,并从会计角度对业务过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因而承担者综合管理任务;第三,会计人员将是企业管理层与基本作业层之间的联系人,因为企业会计的职能是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通过会计人员从事的各项会计业务活动才可能将企业的管理与作业(如经理人员与生产线)连接在一起;第四,会计人员必须参与到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并与企业信息人员一道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管理。原因是会计人员只有分析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了解与业务过程对应的信息处理过程,才能确定在信息系统中需要设置哪些内部控制程序以及何时触发会计原始数据记录。而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社会企业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进行相关的控制和绩效度量,这些工作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工作;第五,未来的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应该成为企业各种管理规章、业务活动处理规程以及资源、技术应用标准的重要提供者之一。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检查的方法,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重新审视有关会计基本理论,不断挖掘新的理论内涵;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必须参与到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并与信息人员一道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管理。(作者单位: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何日胜. 会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及对会计实务的冲击. 财会研究,2005,(11):29-30.
关键词:多项目管理会计实务应用
如今在很多的领域都应用了多项目管理,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为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基础。而如何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当中,让其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
一、多项目管理概述
(一)多项目管理概念
多项目管理概念主要是指对多个项目进行同时的选择、评估以及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并且能够让各个项目之间的资源相融合,最终能够很好地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多项目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项目集群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其可以分为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就是项目群管理,也就是说将项目中具有共同特性的项目加以集群,再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式的管理,以此来创造大于个体项目综合的价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一个较好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制定一个项目群管理的框架,缩小各个项目之间由于差异所存在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第二种就是项目组合管理,在这里需要对企业的各类项目进行探究,让能够实现互补的项目将其组合在一起最终构成项目组合,再对这些项目组合进行管理从而能够让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让企业遭受损失的概率大大减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多项目管理相比于单项目管理来说,其不再是单单对一个项目进行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其项目之间加以组合从而能够让项目之间的资源加以调整,让其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其最先考虑的是企业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针对这个目的找到其应该做的环节和步骤,再一步一步开展最终达到整体目的。
(二)多项目管理的特点
对多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拥有以下四个特点:
1.战略性:
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针对企业的当前状况制定其应该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其首要工作就是站在决策的层面上对公司的行为加以决策,最终制定一定的战略目标,这也就说明了多项目管理是具有战略性的。
2.动态性:
多项目管理开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以此来保证多项目管理能够让各个资源更高地互相融合,让资源结构得以调整,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最佳资源利用率:
多项目管理能够将项目之间的各种资源加以融合,并且根据各个项目中的资源所需情况加以分配,最终能够对资源进行协调合理分配,让项目之间实现最优组合,取得更大的利益,让资源利用率能够最优。
4.组合整合性: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当中,项目与项目之间是分割的,这就导致各个项目部门之间很少有交流,这就让其整体不能够实现统一,而在多项目管理当中,其能够让各个项目加以结合,让每个部门都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中工作,最终实现信息共享,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合作能力,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在会计实务当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项目所耗费的成本,这就需要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要将注意力大量地放在成本这方面,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首先要对各个项目的成本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然后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个项目之间的成本情况来加以研究,以此来达到多项目的成本最低的目的。另外,单一的项目开展时候,在其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其风险是比较高,而通过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风险,最终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目的,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提高其竞争力。
(二)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
就会计实务处理而言,其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而在开展项目管理的时候,其也需要根据外部情况对项目管理有一个较好的调整,这也就是说,多项目管理也需要专业性人才来针对其加以管理。所以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让其针对多项目管理做出一个较好的管理决策,最终提高其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让多项目管理能够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除此以外,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其相关会计处理人才进行培训,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非常得快,其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更新,以此来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提高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三)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
虽然近几年来,很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其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处理的应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还比较低,这就让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多项目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最终导致了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与此同时,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会让多项目管理在其真正应用中所能够遵循的相关理论非常少,这都是由于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其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非常少而造成的,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让其发展停留在一个阶段,不能够大幅度地得以提升。
三、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对策
(一)优先级管理
在多个项目的情况下,其中肯定会有等级的区分,也就是说项目有的非常重要需要紧急开展,而有的则可以将其放一放,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在对这些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优先级管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以及其紧急程度来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其进行划分之后,能够根据各个项目的优先顺序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项目在实行的时候能够遵循每个项目的实现原则进行,最终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有的项目来说,是不需要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其能够直接开展风险管理,无论将其插在任何中间都是可以的,这都需要依照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进行。
(二)利用相关者的综合分析
在对多个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看到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对其加以探究从而找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要看到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利益者的主次区别,也就是说要根据项目的特性区分出主利益者与次利益者,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制定不同的项目管理政策,另外,在制定项目的启动时间会计处理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能够将各个不同利益层面的项目同时开展。
(三)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
会计实务的多项目管理应用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其主要是针对多项目管理中的不同职责所设立的,所以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设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中权责一致的会计监督情况,并且在最终的会计处理结果中加以反映。除此以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职位,让其能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最终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并且提高企业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的项目管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以及相关的处理,最终能够得出会计处理结果,所以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项目管理信息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大大地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让其能够迅速地找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对其加以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各种工具,让其能够很好地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化,最终提高整体的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都需要加以更新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会计实务也一样。多项目管理的发展为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式,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中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提高整体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多项目管理的起步较晚,其与会计实务的融合还不够成熟,所以应该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研究,为其创造更多的相关理论供其参考,最终提高会计实务处理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会计实务处理的发展。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我国的整体会计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圆圆.责任会计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郑育文.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会计实务水平[J].时代金融,2011(27)
关键词:网络;会计;安全;管理
会计信息的安全是指会计信息具有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的状态,它来自于会计数据的完整和会计数据的安全,并保证会计信息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会计领域,但传统会计软件的设计多是考虑从业务操作功能上满足会计实务的要求,对其安全性的考虑较少。会计信息化的辅助软件虽然具备了强大的信息安全技术,但是又易使人陷入技术决定一切的误区。迄今为止,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安全技术尚未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企业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构建会计信息安全系统,充分考虑技术的持续有效性,重视对安全工程建成后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IEC 17799:2005)对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认证的分析表明,解决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管理。因此,要让安全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要有适当管理措施的支持。按照该标准(ISO/IEC 17799:2005)“制订自己的准则”的建议,探讨管理对于会计信息安全的重要作用,兼重管理和技术。对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会计信息安全的现状及研究
目前会计实务中的信息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如会计管理越权、不相容岗位分工不清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损坏:在网络环境下,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出现的会计数据载体无纸化使会计数据被篡改成为可能:网络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则可能会使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病毒、黑客的威胁等。目前国内被大量使用的传统会计软件主要是代替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计账工作量,本身的安全性设计相对较差,当其在网络环境下使用时,上述的某些问题就更加显著。据一份针对英国900家不同类型组织做的问卷调查,1999―2000年有超过一半的政府机构及2/3的民营组织,正面临信息科技的不法入侵、滥用甚至破坏。而对大部分组织而言,信息安全的问题尚无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许多文献针对会计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集中在技术方面。如电子数据的存储加密技术、传输加密技术、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也有很多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安全的管理保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从内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管理的角度,参考ISO/IEC 17799:2005推荐的部分控制措施,探讨了针对会计实务的信息安全管理控制方法,结合对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分析,阐述了会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薄弱环节。
二、会计信息安全管理
(一)内部控制
2002年美国FBI(联邦调查局)和CSI通过对484家公司的调查,安全威胁和安全事件研究统计表明: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本文先从企业内部分析网络环境下会计安全问题。
1、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防止越权。管理越权、分工不清这些问题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也会出现,但应用信息技术后,信息载体的无纸化等特点使此类问题更易出现且较隐蔽,多数文献指出,实行用户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拒绝其他非授权用户的访问。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定专人定期更换密码。在会计实务中可以推广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其具有更多优点,比如会计与出纳有不同的权限,拥有各自的密码,因为会计与出纳工作往来频繁,密码被对方获取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而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只能本人在场的情况下方可操作,并且不存在遗忘或丢失的问题。
2、保障原始数据安全性。信息来源复杂性、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多样性,增加内部控制难度,使原始数据错误、信息篡改的风险加大。例如,原始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唯一初始文件,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在网络环境下,有些原始凭证是通过网上交易取得。如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结算等网络经营业务。为使其与纸质原始凭证在安全性上达到同样的功效,多数文献提出的建议是利用网上公证技术及各种加密技术。但以磁(光)性介质为载体的凭证易被篡改或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的问题是计算机及网络本身的缺陷,即使是采用了网上公证技术,其法律效力仍无法与印鉴相比,因此其安全性并不能超过纸质原始凭证,作为会计核算唯一凭据的原始凭证,其地位至关重要,所以网上交易完成后必须索要纸质原始凭证,以备核对、保留,尽可能确保会计信息完整性、可用性。
3、保障会计档案安全性。会计档案是唯一保存完整的会计历史资料,是核实已发生会计活动最重要的依据,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后,部分会计档案是以磁性介质存储的。若保管、备份策略和方法不合理,会形成会计安全隐患。例如,电子档案存储介质体积小、无纸化等特点与传统档案相比更易于被窃取或泄漏,所以管理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并且要经常进行档案法、保密法培训。在收集过程中要注意相关设备或软件的收集,使会计电子档案在将来任何时间都可查阅使用。企业备份电子档案的同时。应对已存档的电子档案定期检查、复制。电子档案的定期复制的时间应根据存储介质的性质而定,在不浪费成本同时保障会计档案安全。
2008年6月,财政部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4章明确指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有文献提出,将这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集成在软件功能中。单纯地依靠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以内部控制,当内部人员协同舞弊时,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将内部控制集成在会计软件中可以确保会计信息正确、安全。但将这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集成在软件功能中需要高素质会计人员及熟悉信息技术的人员参与,并且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维护容易跟不上,因此现阶段对多数企业来说有一定困难,但资金、人员基础好的企业可以实施;并且要把基于PDCA(Plan,Do、Check和Act)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应用其中。
(二)计算机硬件管理
PC客户端。数据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都会影响硬件系统安全。所以应制定主控机房和相应网络设备的管理制度,例如专
机专用。计算机机房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等技术要求,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机备份,硬件系统安全预警方案。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把相应人员职责列入目标考核,与奖金相对应,提高其履行制度的积极性,确保计算机硬件安全。
(三)计算机软件管理
设计、开发的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与用户实际操作不相适应,软件存在漏洞。软件售后服务不及时都会影响网络环境下会计安全。因此,在设计、开发和使用财务软件时,应重点考虑会计数据及会计软件系统自身的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能有效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保障会计软件安全的具体措施有:
1、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坚持多重登录和多重密码制。只有被赋予一定权限的人员、且密码核对吻合时才能进行相关业务操作,最好采用生物技术。 2、软件升级必须慎重,与原系统有可兼容性,便于查阅往年会计电子档案。
3、定期备份计算机工作日志文件。
4、选择售后服务好、财政部推荐的会计软件企业的产品。
(四)人为因素的管理
现阶段。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网络知识却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胜任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会计业务处理工作。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部分网络会计人员虽然具备较高业务水平,但缺乏职业道德素质。他们凭借精通网络会计的优势进行非法转移电子资金和会计数据、泄密等活动。多数文献提出要加快调整现行会计教育体系,加大对现有会计人员关于网络会计知识的后续教育。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就成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所以还要从实际出发,使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会计,在现阶段辅助以传统手工会计,确保会计安全,如电子交易中原始凭证的确认与保留。
三、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易受攻击,网络的庞大性使病毒易滋生、传播,会计更易面临诸如泄密、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企业跨区域协同工作或与企业合作方网上交易时会计信息被盗或丢失等风险。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存在直接破坏系统内重要会计数据,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给网络系统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多数文献指出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完善,这些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流控制技术、数据保护技术、软件保护技术、病毒检测及清除技术等。但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第一,采用以上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一般情况下,费用是随着安全性的提高而增加的,所以在采用安全技术的同时要考虑成本收益因素。第二。破解安全技术的成本不需大于所保护会计信息的价值。如果盗取信息的人破解密码所花费的费用大于获得信息而得到的收益,将不会去截取信息。第三。好的系统和好的协议必须根据人的观念来进行设计。忽略易用性问题导致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安全功能非常难以理解,以至于用户无法正确使用,从而避开这些安全功能,或者完全不在使用该系统。第四。在网络本身存在种种安全性问题的情况下,要想保证会计的安全。在利用信息技术快捷的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依靠印鉴来确保凭证、合同的有效性以明确经济责任。
四、结论
会计信息安全不仅依赖于会计信息技术的合理可靠应用。还依赖于一个完善的会计安全管理制度。既有的很多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尚存一些薄弱环节,其完善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渐进过程。同时,会计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赖于高素质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各类相应配套设施的投资和建立。
参考文献:
1、潘婧,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J],财会研究,2008(2)
2、谷增军,基于数据加密拉书的会计电子数据安全对策[J],财会通讯,2008(2)
3、昊亚飞,李新友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李筱佳,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9(6)
5、金丽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08(1)
6、尹晓伟IT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
7、田志刚,刘秋生,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8、郝玉清,网络会计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防范策略[J],北方经贸,2007(11)
摘 要:新常态经济模式下,企业所处的环境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过程中,需要价值的持续创造,这就需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以价值创造为依据,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与企业价值链的结合,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文中对价值创视角造下的管理会计应用条件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管理会计实务应用实施路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价值创造;管理会计;EVA平衡计分卡
管理会计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传统管理会计是按照财务会计思路设计的,虽然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并提供价值信息,但其并不是从企业价值管理角度要求设计的。就我国目实务中管理会计应用而言基本都是根据传统财务核算的思路设置企业管理会计的管理模式。
管理会计运用的好坏归根结底需要企业积极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提升管理水平,为股东创造价值,价值的创造必须依据企业以价值为核的管理,即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在目前实务中应用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有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数据分析、财务预算、资金管理、战略制定、投资项目绩效考核与评价、运营管理等,管理会计的应用实际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基础保障。
一、目前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人才缺乏,领导不重视
我国目前实务以财务会计人员为主,管理会计人员为辅,企业管理层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特别是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信息系统无法及时有效的支持信息和整合。因此以股东财富为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受到限制。
2.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应用不全面
目前实务中对会计工具的应用主要有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盈利性分析、高管激励管理、企业绩效评价、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
以成本管理为例,企业采用最多的是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目标成本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但是对于企业管理流程优化节约成本、战略成本规划管理、生产作业增值管理等应用的不足或很少。大多数企业将成本信息应用于编制和控制预算,但是对业绩进行评价、利润规划和定价决策等应用的较少。
3.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管理会计应用受到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
企业外部的经济因素对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主要是经济增长水平稳定性,如果经济增长水平不稳定,则对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有差较大的负面影响。内部的技术因素也能够对管理会计应用产生重大影响,比如企业的大数据的使用和分析不当、管理人员素质低下、财务人员的水平不高等因素都会对管理会计应用产生重大影响。
二、价值创造视角造下的管理会计应用条件
1.提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会计理念文化
必须加强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管理会计作用的思想意识,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起到核心作用,如管理层能够意识到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价值,那么管理会计人员就会在公司中居有较高的地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公司的价值。
2.加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
首先、应加强管理会计工具在成本信息方面的使用,比如预算编制与控制、业绩评价、定价决策、存货管理、生产决策与控制、资本预算、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选择竞争战略等。其次、预算与日常管理渗透。预算是将战略和计划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作用,这些都是预算管理发挥价值创造的重要机理。预算与日常的经营管理相互渗透,可以使用各部门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一致,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即价值最大化。最后,注重企业的盈利性分析、企业整体经营绩效的评价,盈利性分析主要是包括产品盈利性分析、客户盈利性分析、渠道盈利性分析。比如进行客户和渠道盈利性分析可以关注客户和渠道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整体经营绩效的评价可以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方法进行,实务中两种指标结合起来发挥的作用比仅采用单一的指标方法更有效。
3.重视环境因素的变化
对于外部环境因素不管是积级的还是消积因素,在企业实施管理会计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重视这些因素可以使企业重新思考和构建战略方案,创建新的商业模式等,这些都是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对于内部技术因素企业应时刻关注改革、培养管理会计人员的大数据挖掘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让有效的数据管理、储存和使用能够提供科学决策,成为企业的核心竟争优势,让管理会计创造更多价值。
三、价值创造视角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投资人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投资获得收益,这就要求企业运用投资人的投资创造投资收益。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目的帮助实现价值最大化,进而实现投资人追求投资收益。全面应用管理会计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使用管理会计工具为企业战略制定、投融资安排以及公司治理等提供信息。指导企业决策层制定适合企业的经营模式,并做出生产经营决策,同时安排最佳的资本结构、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设计最有效的管理激励方案,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1.构建以价值创造为理念的管理会计体系
首先,应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应用管理会计的整体目标,制定适合本企业并且是最优的管理会计发展方案,在适合公司发展速度的前提下,为公司创造价值提供管理信息;其次,做好现金预算,应树立“现金为王”理念,公司股票价格变动与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密切相关,公司价值实际上就是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
2.实施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管理会计工具应用
首先,企业应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确定成本节约方案、提高企业资本周转率、提高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进而使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的使用效率提升。其次,采用EVA的对企业的经济项目进行评价,并对相关的投资项目以EVA为指标进行价值创造排队,对于低EVA的项目根据管理会计技术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EVA,于高EVA的项目仍然需要根据管理会计技术进行分析,找出优势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还应分析不同生产部门、不同的生产线的价值创造情况有针对性的管理企业资产,对于通过EVA评价的资产,仍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应定议为不良资产,从而出售并购入其它具有良好收益的成长性资产。最后,通过管理会计信息适当调整公司的财务战略、改善公司的财务杠杆同时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从而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
3.实施以价值创造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业绩考核制度
企业在实施管理会计业绩考核和评价时可以采用EVA平衡计分卡的方式,根据公司未来战略的需求、各业务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并将价值创造的责任落实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EVA平衡计分卡应用主要功能是促进公司整体与各个核心业务单元的战略实施及战略推进,同时可以衡量不同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为了使用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管理会计应用业绩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支持企业战略创造绩效,有助于达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总之,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对内部价值链条的优化,并使之趋于协调。横向价值链能够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消除成本过高的因素,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实现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更高的价值。纵向价值链的概念增加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视野,将企业与外部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整体价值链,另外,管理会计可以利用其自身的技术和方法可以重新选择价值链条上下游企业或销售渠道,创造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穆林娟,宋研.基于价值创造的投资者保护――管理会计的视角.中国总会计师,2011-03-15.
关键词:经济手段;环境会计;环境成本;环境权益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开采、使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的污染和自然资源开采已经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现实和潜在的灾难性后果。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意识到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保护换进过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如今一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绿色化运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环境问题的现状
2.1世界的环境问题
当人类的工业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时,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加快进展,特别是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不断蔓延,形成了大面积乃至全球性的公害。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在工业发到国家,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
2.2中国的环境问题
如果说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已经到了发人深省的地步的话,那么中国的情况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在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远远超出了环境容量。在资源使用率方面,我过资源浪费极大,单位能耗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然而这不是最令人担忧的。整个社会群体环保、节能降耗意思的缺失和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本来就很严峻的形式持续恶化。
3.用经济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3.1必要性
首先污染的治理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就是说,必须形成以治理污染为自己经营内容的治污企业,由于这些企业承担治理污染的任务,这些治污企业在治理污染中获得自己的企业利润。其次,一般的企业也应该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承担自己的责任。企业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源头,而政府的行政手段是对自己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因此,在污染的治理中,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法规及治污标准,并监督确保社会经济向循环型社会发展。
3.2国际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
(1)押金: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啤酒和饮料瓶的回收工作,大都采用押金或退款制度,效果良好,而且不难管理。并且许多国家,挪威和瑞典已经建立了废旧汽车押金或退款制度。
(2)排污交易许可证:美国是排污交易制度的发源地,该制度在美国已应用于大气和水污染控制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在美国排污交易许可证计划开始实施的同时,德国实行了空气排污交易计划。
(3)加收补助金:芬兰提出对回收的破旧车辆、其他废金属、纸、玻璃和废旧织物实行铁路货运折扣。在荷兰,有10~15%的市政府对报纸收购者确保最低的固定收购价,以稳定收购业务,因为回收公司随时可能推出变化不定的价格。
(4)环境税:用税收的手段所征得的与环境有关的税金也脚“绿色税收”。“绿色税收”在当今世界上已收到相当普遍的认可和重视。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使用的收费制度中,其绝大部分都是以税收增加为其基本动力的,有些刺激手段收效是很明显的。
3.环境会计研究
3.1建立环境会计的要求与目标
3.1.1建立环境会计的要求
目前的中国,在相当多的行业中,既有高科技水平、现进管理水平的大规模企业,又有较低级的、各方面制度不完善、技术含量较低的小规模企业,且数量众多,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在账户设计上既简单又可行,又能突出重点的环境会计。建立环境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外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要求的数据和企业内部环境资源管理控制的数据。因此所需要的是计量总污染物排放量的体系,这就需要环境会计要将相关因素都考虑在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框架。
披露环境会计报表的目的只要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和公众,这就需要在环境会计报表中不仅要 反应污染引起的已发证的财务影响,还要披露总体的环境影响和未来由于环境问题可能带来的潜在负倩,使投资者更全面的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有的观点中,环境问题被等同于污染问题,但我们要研究的是有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既然不是治理污染会计,而是环境会计,考虑的就应该是总体环境问题。既要包括污染方面,又要包括资源使用率方面。这样才能考虑全面的环境问题,才能得出综合的社会效益。
3.1.2建立环境会计的目标
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如果单从环境角度考虑,公司所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是零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零排放。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达到污染零排放存在一种可能性。零资源、能源消耗则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在必须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如果用这个目标来衡量一个公司的环境会计状况,那就太苛刻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吧包括两点意思:一是人类需求,它包括各种环境、能源的需求;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环境会计目标应该以现阶段技术下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满足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需求。
3.2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
(1)传统会计原则:传统会计原则包括三类:
①用于从总体上指导会计信息的原则;
②用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
③作为上述一般原则因该用中的约束条件的修订性惯例。这些诶传统会计原则在环境会计中基本都是可以继续应用的,但第二类中的一些原则,如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由于环境资本,环境权益与现实的经济资本、经济权益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在处理环境账户时要谨慎地使用这些原则。
(2)社会性与法规性:企业在处理环境问题是要以环境保护主体的身份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考虑社会效益,在对外提供信息时要考虑使用人群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和信息形式。政府因该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依靠公司在法律法规规范下自主运行所带来的经济手段来达到调节环境问题的目的。
(3)以技术标准和实际测量为主要依据:在计量有关环境的财务数据时,要考虑财务工作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采用技术标准和实际测量相结合的办法。对于管理水平先进,生产企业集中的行业要以实际测量为主要依据;对于规模小,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落后,企业数量多的行业要以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为主要依据。可以比照企业增值税种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方法确定相关的标准。
3.3环境会计的实务方法
(1)已有账户中涉及的环境因素: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有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无形资产主要涉及由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商誉增减,但由于很难计算商誉,也不影响整体的社会效益,因此这不作为环境会计主要的研究问题。对于递延资产由于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罚款等会计分录一般不会产生递延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受资方严重环境问题二导致可能在将来出现风险时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要作为影响经济效益的部分
(2)新增环境会计的账户设置:环境资产是指生产过程中所实际消耗的环境资源,包括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所消耗的环境资源和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多消耗的自然资源。环境权益由政府制定标准规定生产一定量产品时,企业可以排放的污染物与资源使用率,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政府在考虑罚款和环境税收时不把这部分作为依据。环境收入和环境利润,企业在购买单独的环境保护设备消除污染物所带来的导致企业环境资产增加的行为。环境利润是指企业在期末编制环境利润时,通过企业环境收入减去企业环境成本所得出的企业在本期环境方面总效益的货币表示。
(3)财务分析:利润表中的财务分析包括对有关环境经济收入和环境经济费用进行分析,有关环境成本的分析,有关环境效益的分析,有关改造环保工艺后盈利能力的分析等。资产负倩表中的财务分析包括总体环境账户的分析、个别财务账户的分析、对将来可能采取的政策的分析。
4.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目前已有会计体系的分析,结合中国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实际特点,针对中国环境会计可能的应用,从综合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重要性、理论及实务方法,并提出了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叶裕惠.绿色珠江建设方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虞孝感.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王锡桐等.建设长江生态屏障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李金昌.环境与经济.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5]王金南.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张兰生.实用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客观地说,管理会计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和企业界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虽然目前许多企业在内部建立起了管理会计系统,希望其作为财务会计系统的有效补充,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真正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其中很多就是因为没有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根据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可以划分为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大部分。鉴于预测决策会计关键是要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工具并能在实际环境中加以灵活使用,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不是很密切。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在实务工作中如何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问题,而事实上,由此生成的准确可信的财务数据,也正是预测决策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一、实施ERP系统,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技术前提
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系统,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的客观需求,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建立起预期的管理会计体系,尤其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想掌控信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
笔者认为,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先进的ERP系统必不可少。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纷繁复杂,想用人工的方法对其进行再分类、统计和分析以生成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是一个极其繁重的工作,如果过程中再使用一些主观的会计分类方法,就会使财务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其有效性降低。而正确、真实的历史财务数据,是管理会计系统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历史数据的缺乏或不合用,对管理会计的分析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用强有力ERP系统做后盾,是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所不可缺少的技术条件。
现在,有不少企业上了ERP系统,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充分,可能会造成对会计要素的分类不够详细或后台设置不合理,从而使管理会计系统无法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组合和分析,造成数据仅仅为财务会计而产生,仅仅为对外报表而存在,这是很可惜的。这也是许多企业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实施了ERP系统,财务职能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从而对ERP系统大感失望的一个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实施时要充分考虑管理会计的要求(有关内容在下文第三条表述);二是要选择一个功能强大的ERP系统,其必须能够满足管理会计建立的条件。
对那些没有上ERP系统的企业而言,当然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管理会计系统,但不应对其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预测决策会计部分还可以勉强应付,而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部分的效果就会比较差,很难实现管理会计的目标。
二、明确管理会计系统的定位,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保证
管理会计系统作为现代会计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它与另一子系统财务会计系统有什么区别,在组织架构上又该怎样才能做到相辅相承?明确这些问题是避免管理会计系统流于形式的关键问题。
先看看两者的工作重点有何不同。财务会计工作重点在于根据日常记录,登记帐簿,定期编制财务报表,对外披露,其具体目标是为企业外界服务;管理会计工作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管理人员相关报告和资料,其具体目标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没有什么争议。
问题在于在组织架构上如何落实这种分工。许多公司采用这样的结构:财务总监下设会计经理和财务经理,分别负责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人员相对固定,有明确分工。这样做,笔者个人认为无法很充分地达到管理会计系统的目的。我们应该看到,管理会计的实质是支持,而不是监控(监控应该是内部审计或财务会计的工作)。要做到这点,管理会计人员必须真正深入业务第一线,近距离地从财务角度支持业务部门,提出解决方案,并跟踪落实情况,来帮助业务部门完成年度经营总目标。但事实上,由于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角色不同,财务人员总是有意无意地给人一种“监督者”的身份,业务人员对其敬而远之,财务人员往往很难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和业务部门真实的想法和动态,拿出有效的财务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财务管理会计的作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改变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让他们与业务部门融为一体,利益与共,从而消除业务部门对管理会计人员的戒心。所以,笔者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模式:把管理会计部门化整为零,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实际管理需求,把管理会计人员划归各业务部门,工作上直接向业务部门主管汇报,个人绩效也由其考核,从实质上把管理会计变成业务部门的一分子。财务总监只保留两个权力,一是管理会计人员派出权,二是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体现的不仅仅是组织形式的变化,在深层次反映了整个财务系统在企业运作链上的重新定位和战略调整。
三、明确对责任中心的认识,正确使用利润中心,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关键
对责任中心的再认识,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考虑如何利用责任中心作为一个桥梁,把财务会计信息转换为管理会计信息,解决管理会计系统的历史数据来源问题和绩效考核依据问题。
【关键词】项目管理 会计管理 会计实务水平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的概念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往往会被忽视,由于工程施工中要保证工程的质量,而在实际施工中会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状况。无论企业是加大质量监督能力还是对未达标的工程进行修整都需要耗费企业一定的施工成本,甚至由于工程项目未达标造成工程合同失约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于施工完成后,企业对整个工程的后期维护以及项目维修费用都属于工程质量成本的部分。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到工程质量和整个成本之间的关系,常常都忽略了质量成本。企业的质量成本是个潜在的成本,一旦企业的质量达不到工程要求的标准,就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降低,同时对企业的信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2. 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工程项目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项目的质量,一个是项目的进度。工程合同中必须要保证的就是这两点,有一个出现问题,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损失。工程进度的控制对企业的信誉影响非常的重要。而我国很多的施工企业在成本计算时没有考虑到工程合同中签订的工期要求。企业的工期成本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个工程都有相应的工期要求,工期的进度影响因素非常多,无论是天气因素,还是工程质量因素,以及企业资金因素等等都会影响到工期。企业在工期中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无论是加快工程速度还是对拖延工期的所付出的经济损失都会影响到企业成本变化。然而很多施工企业在对企业成本进行预算时,都没有对工期成本进行合理的严格的考虑,只是估算而已,没有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严格的调查研究。
3. 会计工作逻辑不清晰
目前我国很多的施工企业的会计部门不是很专业,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不完善,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和工作素质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能力的总体提高。同时会计工作部门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在项目进行之前的会计预算中也没有严格的按照会计工作的步骤来做,对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会计部门的监督程度不够,很多企业的项目负责人都是跨过了财务部门进行资金的调动,这对会计部门的成本监督以及会计报表的记录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约束机制也不完善,导致在采购以及后期结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造假的数据,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最后在项目结算时,项目工程的账目普遍混乱,缺少很多关键性数据。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企业的项目管理混乱,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项目管理中的会计实务水平提高的对策
1. 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
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会计作用的基础,因此在项目管理中要建立合理的、合适的会计核算体系。首先,我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队伍。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会计资格证书,同时对于项目的成本计算,债权债务等方面的预算都非常的重要。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对计算机应用自如,对于财务软件以及公司系统要熟练,而且能够很好的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和安全。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操守,认真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做假账,不改帐。所有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具有相关的上岗证明以及充分的财务知识,保证财务部门的专业性。其次,企业对项目部财务应明确规定:各种原始记录、内部原始凭证、会计凭证、帐簿和会计报表等相关数据型文件,财务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项目部使用的会计科目,界定会计核算范围,明确项目成本的核算原则、对象、成本台帐的设立和银行帐户的管理要求;会计档案归档及保管要求、交接程序;实行“会计报表制”的完整核算方式。
2. 制定科学的会计预测方式
会计工作不仅具有数据记录职能,同时还有会计预测功能。企业通过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对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预测。以单个项目为例,企业在施工之前要考虑到运行该项目所要支付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机械设备成本、企业的税务成本、工程的维护成本、工程维修成本、以及工程施工中返工和出现情况的损失。这些都要在项目进行之前,相关财务部门进行预测,然后将所有的成本进行汇总,通过模拟分析,找出所有成本中可以得到控制的部分,比如说,材料价格、人员雇用价格、设备租赁价格等。通过财务分析将项目总成本压缩到最低。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会计部门预测之前的数据需要进行严格谨慎的市场调研以及实地调研分析,通过合理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实现成本目标的可预测性以及可控性。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通过压低供应商的材料价格节省原料成本,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来降低人员成本和设备租赁成本,降低设备的损耗。之后根据项目的总投入和总产出算出企业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利润点。
结合企业年度整体成本目标、盈利指标等一系列因素,制定该项目成本降低目标和每个项目的成本降低率,根据施工排队,确定施工期内务阶段成本目标以及各单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对象)的目标成本。
同时,还要切合实际的预算项目的效率比;项目的经济产出与经济收入的经济效率比、完成施工产值与施工进度(保证质量)的生产效率比、劳动力产出与劳动力投入的劳动效率比。
3. 加强项目管理中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
施工企业对于项目进行中的会计部门工作的监督方法有很多,首先,从源头上来说企业要对项目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确定,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是企业总部的派遣工作人员,这样能够保证工作人员都能够听从企业总部的指挥,直接为企业总部提供相应的会计数据。其次,企业要设立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对于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于每笔财务记录进行追踪核实。发现问题的地方要及时的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确保每一笔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财务部门,企业总部具有唯一的审核权力、调用权力,项目负责组对于财务部门没有任何的管理权,如果需要业务上的资金流转,要向企业总部发送申请,财务部门只有收到总部的批示才能拨款给项目组,这样就避免了资金的擅自挪用。项目中的财务工作人员都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进行业绩考核。项目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产管理清查制度、内部工程分包及考核办法,从项目部的内部管理上有条理、规范地强化项目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保障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4. 完善会计清算工作
项目结束后的会计清算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考虑。对于外部的清算,要进行外部所有债务的清算。包括场地的费用、材料的费用,设备租赁的费用等等。对于内部的清算,要准确真实的对项目结束后的所有剩余材料,租赁的设备进行整理。同时将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成本、工期成本、维修成本以及出现的有关损失都要记录到项目的总成本之内。项目中耗费的材料,有关的日常损失都要列入成本清单。整个项目的清算工作需要公司的项目经理以及企业的高层经管领导来带领执行。对项目部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自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交归企业作帐的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最后,对会计档案也要进行整理、装订、移交、归档。
三、结语
会计部门实务水平的提高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共同的努力。作为内因的会计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个人能力,认真工作;而作为外因的企业管理部门要不断的提高会计工作环境,设定合理的会计工作流程。通过内部的努力以及外部的控制,共同提高会计工作的实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春梅,键.在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实践与探索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J].施工企业管理, 2004.06.
[2] 范绍福.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和方法探讨[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07.
关键词:融资租赁;管理会计;预测分析;决策
购入机器设备方(承租方):A公司(以下简称A)
进口商(第三方):B公司(以下简称B)
租赁融资方(出租方):C公司(以下简称C)
A经营情况如下(简要):A成立注册于2012年9月,属于一般工业生产型企业,无自营进出口权, 2015年6月A拟投资一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8000万人,其中机器设备总额约2500万元,须从德国进口。
A与B进口合同情况如下(简要):于2015年8月初,AB双方签订进口合同,合同金额共2500万,进口设备到岸价2180万,进口关税320万(其他清关费、费等忽略不计,不再叙述),机器设备应到港后,三天内完成验收手续,验收后,A付清B全部款项后,方可提货。A自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5日止支付C公司共1300万元,尚有1200万未支付。
由于行业情况瞬变,A高层管理人员于2015年8月中旬意识到货款回收有可能产生不利因素,经集体讨论、选取后决定于2015年8月底与C进行沟通融资租赁事宜。
A高层拟出对C公司谈判预期如下:2015年9月初,争取C对A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尽职调查,9月底形成尽调报告后,2015年10月底双方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等一系列协议,并将融资敞口确定在1200万,融资租赁款项支付于2015年12月26日,也就是机器设备从德国运至厦门东渡海关口岸日后的第5天。
经过与C公司业务主管接触后, C拟出融赁协议主要条款如下(简要):该项目融资租赁目前是全新设备,机器设备使用期为5年(行业使用期限最短的标准,正常使用期限为10年)。本项目融资租赁期限36个月,自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31日止。本项目融资租赁总额1375万元,自行担保余额175万,净融资租赁额1200万;融资租赁利息总计159万,每月融资租赁付款额(本金)支付方式为36个月平均分摊,融资利息则随本金递减而递减。在融资租赁期内,如A无法支付每月融资租赁款,则C有购买该融资租赁资产的优先选择权,购买价款总计1000元。A另支付C融资租赁手续费72万(开具6%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手续费于2015年11月底一次性支付,如期支付后,则该融资租赁合同生效,否则A与C签订的一系列融资租赁合同自行作废。C对本融资租赁每月收款额属于本金收回部分的,开具收据,属于利息收回部分开具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该融资租赁协议须A、B、C三方共同签订,届时,C方融资租赁款项1200万,直接支付给B方,无须B方提供担保。
于是,经过C公司2015年9月初尽职调查后,2015年10月初,A公司高层急需支持融资租赁协议决策的数据,提出以下问题:
一、商业运作的融资租赁是不是会计准则规定的融资租赁,实际融资利率是多少,由财务部计算结果,以便与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相对比。
根据A高层传达的信息,笔者作为财务主管人员判断与计算如下:
(一)该租赁为融资租赁。以上信息资料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六条的第一、二款。虽然,拟融资租赁协议主要内容,包含着C更多的选择权,有相当的被投资A性质;拟签订的融资租赁协议也没有出现最低租赁付款额、未担保余额等专业术语,最重要条件是无须A公司提供担保,而用标的物双方确认的余值购买选择权,以便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职业判断。
(二)融资利率计算如下表:(尾数有调整)
由于C开具利息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抵扣流转税作用,所以,就利率而言,应是不含税的利率,年利率=不含税月利率0.534%×12月=6.408%。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拟融资租赁的履约成本是支付手续费72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八条的规定,要么一次性摊销,要么分期摊销。从生产经营角度看,手续费72万,仅是本次业务数额较大的支出,应为融资成本的一部分,应计算转化为利率。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且按与最低融资租赁付款额账面余额相配比,递减分期计算分摊。
笔者运用内插法(或EXECL表格公式)计算,将不含税的手续费(开6%的增值税专用票)的计算月利率为0.267%,则年利率0.267%×12=3.204%。
(三)经营管理上而言,拟融资租赁协议实际年利率=6.408%+3.204% =9.612%,虽然高出同期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5.62%)3.992%,一者比当期市场利率12%以上略低,符合A公司高层的预期,二者此融资租赁节约商业银行贷款授信额度。
二、72万融资租赁手续费对公司利润表影响较大,是一次性计入当年损益,还是分摊到以后各期间?如果是分摊,按什么方法计算分摊?
如果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不含税手续费对2016年度损益影响太大,不切合实际情况;当然,也可以每月平均分摊,分摊额67.92万÷36=1.89万,笔者认为最佳分摊方法,是按与融资租赁的账面余额相挂钩的方法也相当于实际利率分摊法的应用为最佳方法。
三、结束语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差异 比较 财务管理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在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将促成会计信息的重大变革,基于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财务管理在实务层面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契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调决策有用性,实务中财务管理较少利用会计信息的局面将会改观,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更紧密,会计信息对内部管理的决策更有价值。因此,研究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对实务界乃当务之急。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实务的影响
1.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方面较以一前做出很多改进,从而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大增加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有利于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1)公允价值将成为利润调节工具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以非货币(即实物)交易为例,在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
(2)运用公允价值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传统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的,其仅仅对己发生的交易或价值进行计量,许多信息得不到反映。引入公允价值后,即将发生的价值也将计入会计信息内,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原则的真实性使得其不能够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这样,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还要长期的共存下去。形成双计量的局面。
(3)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会计概念的影响
现行会计对“资产”、“负债”等会计基本概念的定义是针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进行定义的。而公允价值将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也列入了企业资产中,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概念产生了冲击,因此传统意义的“资产”概念必须改变。
(4)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两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将即将发生的价值也计入到会计信息中,这样对于会计信息将产生很大的变化。
2.新准则对存货的管理办法的影响
原准则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这种方法,本期销售发出成本是按后购入存货的价格作为计算依据,这样的数据接近于市价,比较符合配比原则,由此得到的利润也接近实际,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现行获利水平,便于恰当地解释、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由于后进存货的成本先结转,期末存货的计价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会使存货成本出现低估现象,而且也为人为地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传统会计模式下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一种存货计价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先进先出法相比,后进先出法成本流与实务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致,而先进先出法下的期末存货价值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在物价上升及企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先进先出法会调低当期销货成本,调高利润和资产,从而调低存货周转率,调高流动比率和净资产报酬率。若物价持续下跌,则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3.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
以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的冲回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热衷的秘密游戏。常见操作手法有两种:其一,在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今年大幅亏损),下年冲回,从而做出下年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以避免退市;其二,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其后几年缓慢冲回,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表,操纵利润;其三,在赢利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隐藏利润,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待来年度盈利下降时,再运用转回手段增加利润。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计提跌价准备后将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即体现收益。这样,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
4.新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影响
在同等经营状况下,财务会计报告上列示的经营成果必将和实施前的产生明显差异。过去的《借款费用》准则将资本化的范围限定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而新准则把符合资本化的条件扩大到“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企业如果存在较多的除专门借款购建固定资产以外的此类资产产生的借款利息,过去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现在按新准则的要求要予以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这就会大幅度调高借款当年的利润和资产、权益,调低资产负债率,调高净资产报酬率。因此,例如房地产企业在实行新准则后,它的各项财务指标都会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观。
5.新准则对所得税的影响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消了我国以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使用的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表债务法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上。前者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全部在当期利润中予以确认,而后者则将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到以后各期。如果企业存在较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应付税款法处理就要全部计入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而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影响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这就会导致暂时性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增加以及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减少;反之,若企业存在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导致差异发生当期利润和权益的减少而差异转回时利润和权益的增加。
二、新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对策建议
新准则之所以做出以上变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经营成果信息,尽量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帮助报告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新准则的采用会改变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报出标准,进而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作为报告使用者,应分析新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并正确理解报告中所含的信息。
1.要关注上市公司采用新准则体系后带来的利润波动
要进行纵向比较,深入分析变动原因,判断报表项目的异常变动是否是由于采用新准则造成的。如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利润大幅增加是否是由于债务豁免产生的大额营业外收入造成的,高科技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很可能是将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导致的,借款金额较大的公司利润提升很可能是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引起的。然后还要注意横向的比较,如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因地制宜地深入分析财务比率变动的原因,充分考虑可能影响财务比率的环境因素,才能为决策提供更具体相关和有用的信息。
2.新准则存在对报表编制者有利而对报表使用者不利的影响
首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虽然需要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的客观性较弱,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制造虚假利润的机会。其次,债务重组恢复了“重组收益”进入利润表的资格,又给利润表带来“虚假繁荣”的机会。再次,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期末根据公允价值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
3.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
新会计准则强调可比性,而旧会计准则强调真实性,完整性。广义上说,就是新会计准则强调财务报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而旧会计准则强调财务报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笔者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互为基础,缺一不可的。失去可靠性的相关性信息,只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没有相关性的可靠性信息,对投资者而言也只是无用的信息,因此,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当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能同时兼顾时,应当根据经济环境和投资者的需求来决定偏重于哪一方。
4.要特别重视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要分析企业采用的公允价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的情况。同时关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营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以分析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
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一项资产在取得之后的后续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期末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新会计准则新增的一个利润表列报项目,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工具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都要计入该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了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而在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收益不予以确认。笔者认为,列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改善财务报表的收益信息质量,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其次,为财务报表各部分协调一致提供一种有效方法。再次,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为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而提出。
6.加强对报表附注的阅读
建议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或者以附表的形式披露,具体可以包括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种类、金额、各自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以及上期同比情况。通过这些信息的披露,即使部分企业能够保持盈利,投资者也能够察觉出这些企业主要依靠非经营性业务来保持盈利或者企业各期经营业务不正常的频繁变化,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峥:从信贷评审角度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金融论坛, 2007/2
[2]裘宗舜:财务报表的组成及列报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财会月刊(理论), 2006/3
[3]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周钰芳:新旧存货准则评价方法变动及其影响.商场现代化, 2006/7
关键词:工商管理 财务管理 会计实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2-01
《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业教师必须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究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切合专业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认真分析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八种教学方法,现简析如下:
1 实物展示法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示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3.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3.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 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6 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8 课堂总结法
即在下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性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在资本市场与会计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前所未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社会功能。但是,注重证据的会计职业却倍受责难。一些人认为注册会计师没有能够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甚至认为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共谋。与此同时,洼册会计师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经常抱怨中国缺少一个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在深人讨论之前,需要明确两大问题:
⒈注册会计师究竟会不会充分考虑盈余管理的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风险,那么,可以预期该注册会计师会考虑从高风险的审计项目退出。诚如此,注册会计师的理性选择就能够实现各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行业中的优劣排序,达到有效监督上市公司的目的。这需要对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关系进行审慎分析。
⒉如果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风险,坚持原则,他又能否被市场所承认?简言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有保留的审计意见,该注册会计师的客户会不会丢失?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而客户又不能据此随意“炒”掉注册会计师,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不用担心丢“饭碗”,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需要对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的元保留意见与后期的会计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
后文将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核心,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基本把握会计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尝试依据我国一些特殊的制度背景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
二、文献回顾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西方的实证研究文献和审计职业发展表明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最主要原因有:⒈事务所因担心潜在的诉讼风险而拒绝继续审计,即诉讼执险观;⒉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被客户解雇,即审计意见观。具体的讲,圭要观点如下:
(一)诉讼风险观。诉讼风险会导致事务所的变更,同时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诉讼风险大小的因素有:
⒈盈余管理规模。LysWatts认为通过应计利润额(Accruals)管理会计收益,会产生随意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s),可能导致较多的诉讼风险。因此,公司盈余管理的规模越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风险越大。DeAngelo对石油天然气企业的研究发现:受会计准则的不利影响越大的企业比受影响不大的企业更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她认为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的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经理人员与注册会计师发生冲突的可能越大。他们的研究都表明盈余管理规模会影响事务所的诉讼风险。R讨如同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当注册会计师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时,诉讼的风险较高,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该项目的可能性越大。
⒉公司的财务困境。财务困境与客户错报的可能性正相关,因为这时客户才有动机去粉饰财务报表川。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公司破产,会计公司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投资者会通过申请诉讼赔偿来弥补损失。相关的研究有:Schwartz和Menon(1985)发现濒临破产、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然而在他的研究中,“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管理当局的变化与事务所变更无关。
(二)“不清洁”审计意见观。“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反映了客户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的不一致,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往往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较高的独立性。Chow和Rice[6发现,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公司在随后的一个审计年度更可能更换其会计师事务所。他们的研究激起了学界的广泛的兴趣,之后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一直是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与之对应的另一研究主题则是,对收买审计意见(Opinionshopping)问题的研究,收买审计意见指的是在公司获得“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后,他可能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转向其他注册会计师购买“清洁”的审计报告。Smith发现在获得“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后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的139个样本中,仅有5例在变更后获得了“清洁”的审计意见。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收买审计意见的情况并不显著。Smith指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签定业务委托书时,委托人并不知道注册会计师会给他什么样的审计意见,即客户可能的确会有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但由于签约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收买审计意见不一定成功。大多的实证研究均未发现收买审计意见的证据,尽管如此,收买审计意见一直是证券监管部门、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
(三)交易成本观。Johnson和Thomas认为事务所通过专业化发展路线能够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客户的经济特性,如业务的复杂程度、分支机构的数目,随着业务的扩张不断变化。一个最优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间的委托关系的确立需要使双方的交易成本达到最低,因此,事务所的变更是一个寻求最低交易成本的经济权衡过程。此时,如果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客户均将承担额外的变易成本。
我们看到,风险因素、审计意见、双方的交易成本均会影响事务所变更,但实际上影响事务所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会计市场份额的竞争、审计收费、事务所内部的管理、原来的审计机构丧失职业资格等等。
三、研究假设
(一)基本假设。与西方的市场不同,中国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职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差别。
⒈风险不同。源于厄特马斯主义的发展,西方的会计公司往往面临着大量的委托人以外的第三方利益关系人的诉讼,而且这类诉讼往往以会计公司进行经济赔偿而告终。我国从事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需要有监管部门的资格认定,因而,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主要风险是监管部门吊销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资格。基本上不存在第三方利益关系人诉讼,诉讼风险也不应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因素。
⒉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会计市场高度集中。而我国,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非常分散,导致会计市场中的低层次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的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勇于说“不”,直接的后果可能是客户的丢失。所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决定了,独立性高的事务所,一旦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其被更换的可能性更高。MarkDeFond,T,J。Wong和ShuhuaLi发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提高的同时,“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反而降低了,审计独立性提高与会计市场相背离。
⒊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程度不高,能够在某一领域,如独特的内部控制审计、特殊行业审计等,形成自己特色的会计师事务所还不多。因而,我们认为专业化特征不会成为影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因素,正由于中国会计职业发展的特殊背景,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下一年度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可能性越高。
(二)竞争性假设。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盈余管理导致注册会计师变更的影响是积极的。在成熟市场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选秀(Self-sorting),独立性高的注册会计师会主动放弃高风险(包括盈余管理风险),导致低风险的审计项目向独立性高的大会计公司集中。因而,规避盈余管理风险是导致西方注册会计师变更的重要原因。
盈余管理也是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计职业不成熟、财务分析师行业发展滞后以及特殊的发行审核制度安排等原因,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中国资本市场中有较多的刚性制度规定,如配股资格、特别处理(ST),盈余管理更容易识别。也正因为我国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可以预期自动选秀的市场功能将很难发挥作用。结果,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就可能没有被我国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到。因而,可以预期盈余管理变量不是当前环境下导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弱基本原因,盈余管理变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变量也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公告数据主要来自中国证监会确定的证券信息公开披露网站——巨灵信息网()。在剔除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公司、金融类公司、基金等之后,我们总共得到1999、2000年两个年度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12家。其中2000年度样本中,哈尔滨祥源、北京中庆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大量的客户流失,共12家。我们认为,个别会计师事务所大量客户流失可能与事务所的内部管理等有关,但具体原因不详,因而,予以剔除。剔除这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后的样本公司数为34家,其中,深圳23家,上海11家。这私家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公司构成样本组。为对照研究,我们还按随机原则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分别抽取23、11家公司组成一个控制样本组。所涉及的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扒《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
(二)操作变量
⒈因变量。会计师事务所变更(AC)为因变量,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变更其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则设定为1;如果是控制样本则设定为0。
⒉主要解释变量。审计意见的类型(OP)。由于注册会计师可能在应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甚至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时妥协于客户的压力可能以“无保留加说明段”来代替,因此,模型中无保留加说明段、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均为“不清洁”的审计意见,仅末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即标准无保留意见,才为“清洁”的审计意见。当客户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时,OP为1;反之,则为0。
⒊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考虑盈余管理和规模等因素0。
(1)盈余管理。可以用很多方式去表述盈余管理,但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应计项目和线下项目(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下项目)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应计项目内生于权责发生制会计。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公司的净利润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部分组成。现金收益通常被看成“硬”收益,操纵的空间比较小。但应计项目不同,它既可以通过会计程序实现,如坏帐准备计提政策选择,也可以采用契约的方式,如提前或延后票据出票时间、改变交货方式等等。在实务中,通过应收帐款、存货项目管理盈余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在我们主要通过存货和应收款项所产生的应计项目差额来近似模拟上市公司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盈余管理。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AARt=(ARt-ARt-1)/REVt
其中:Art、Art-1、REVt分别为t期末应收帐款余额、t-l期末应收帐款余额、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
INVt=(INVt-INVt-1)/REVt
其中,INVt、INVt-1、REVt分别为t期末存货余额、t-1期末存货余额、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可以通过线下项目即非核心收益(率)来度量。这里定义的非核心收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人等。也就是说,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联营、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甚至政府补贴等方式管理盈余。这其实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非核心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NCRt=t期的非核心收益/期末的净资产
(2)资产规模(zZC)。在西方的实证研究中,资产规模经常作为政治成本等的替代变量。我们认为,资产规模是企业风险的另一种表述。一般地讲,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的波动性就越小。为降低风险,减少利润波动,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可能更乐意与会计师事务嚷维持稳定的关系。更进一步讲,公司规模越大,可能意味着公司业务与管理更加复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成本越高。因而,我们预期公司规模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呈负相关关系。在模型中,ZzC用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二)检验模型。根据前面讨论,我们设计如下研究模型(模型A):
ACt=α+β1Opt-1+β2AARt-1+β3AINVt-1+β4NCRt-1+β5ZZCt-1+ξ
为了防止主要解释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出现自相关问题,特对其他自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的关系做回归检验。模型如下(模型B):
OPt-1=α+β1AARt-1+β2AINVt-1+β3NCRt-1+β4ZZCt-1+ξ
五、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表一显示,"抉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样本组)中,“不清洁”审计意见比例、应收帐款、存货项目的盈余管理均高于控制样本,用非核心收益率代表的盈余管理则低于控制样本。两组的资产规模大致相当。
(二)研究结果。将样本组和控制组的全部公司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本进行回归检验。表二列示了采用逻辑(Logistic)回归方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该表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正相关,审计意见类型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19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就是说,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前一个年度出具了“不清洁”审计意见,公司在随后的年度就越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这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
应收帐款和存货等两大应计项目也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则正相关,但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非核心收益的规模的系数与预期的符号相反。原因可能在于,从1997年开始,上市公司大面积实施资产重组。结果,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
表一描述性统计表
组别
变量样本组(N=34)控制组(N=34)
平均数中位数平均数中位数
“不清洁”审计意见比例0.41180.00000.20590.0000
应收帐款变化率0.52500.08520.36700.0648
存款变化率0.0153-0.0052-0.0428-0.0009
非核心收益率0.04190.01010.05980.0514
总资产规模(亿元)2.30462.31342.27392.3662
突出的问题特别明显。这引起了证券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监管部门随即就主营业务变更、债务重组、补贴收入、股权投资等问题做出规定。随着这些规定的出台,1998年以后的非核心收益大幅下降。问题在于,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此之前的主营业务可能更不突出,或者说非核心收益所占比重更大,在各种新的治理政策出台后,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的非核心收益的下降幅度可能更高,导致实证检验的结果与预期符号相反的现象。也就是说,盈余管理所产生的风险因素所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竞争性假设没有被证明
表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逻辑斯蒂回归)
模型A
自变量预期符号系数P值
截距?-0.06940.9310
审计意见类型+1.19310.0486
盈余管理变量
应收帐款项目的应计利润+0.40190.1636
存款项目的应计利润+0.86510.2065
非核心收益率+-3.67570.2266
资产规模--0.11300.7379
N
P-value68
0.2481
注:**:在5%水平上统计显著
注:模型A主要解释被解释变量一一后期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否与前一期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变量等因素有关。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资产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尽管与预计的符号一致,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此外,我们也检验了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与三个盈余管理变量及资产规模变量的相关关系(表三)。结果显示,给定的盈余管理变量及资产规模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个结果的解释意义在于,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问题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它同样表明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
表三“不清洁”审计意见与其他控制变量之关系分析表(采用逻辑斯蒂回归)
自变量预期符号系数P值
截距+1.76770.0470
盈余管理变量:
应收帐款项目的应计利润+0.17440.6006
存款项目的应计利润+1.40310.1073
非核心收益率+-0.59900.8372
资产规模_-0.39520.2601
N
P-value68
0.2706
注:模型B仅仅说明模型A中的主要解释变量一一"不清洁"审计意见与其他变量是否存在所谓的自相关问题。模型B本身仍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
六、发现、阐释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本文运用控制样本的方法,采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了1999、2000年34家公司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与次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前一年度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后一审计年度就被客户炒扰鱼!这就是注册会计师说“不”的代价。
本文的研究同时发现盈余管理风险变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不具备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因为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而主动解除审计契约,规避潜在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没有充分考虑盈余管理的风险,也通过盈余管理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表现出来,诚如前述。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潜在的诉讼风险却没有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足够重视。
(二)现象阐释。首先,我们从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视角来分析。在我国,由于长
期以来,证券发行审核中采用计划指标制和额度制的做法,公叫取得额度是成功募集低成本资金的关键所在。这导致上市资格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具有“壳资源”的性质。为了维持这种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者为了进一步配股融资,募集更多资金,上市公司必须达到特定的盈利标准(如净资产收益率达到0%、10%以上),这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比较普遍。此时,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独立性,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客观公正地披露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风险或其他风险,那么,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很可能引起证券监管部门的关注,上市公司可能因此而招致惩处。虽然,监管部门为维护证券市场长远发展需要注册会计师说“不”,但上市公司则不需要注册会计师说“不”。
更进一步,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决定注册会计师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拓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被解聘的概率就大了。我们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公司盈余管理导致潜在的诉讼风险没有引起注册会扦师的足够重视,主动从高风险审计项目退出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我国的会计市场问题。截至1999年12月31日,中国境内共有上市公司945家,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103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家事务所拥有客户不到10家。最大的事务所也只拥有42家上市公司客户。问题是一些事务所实际上只有一两家上市公司客户,甚至没有上市公司客户。在这种状况下,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竞争异常激烈,削价竞争、给回扣等不正常的手段就自然滋生。道理很简单,每一家事务所都要为生存而“折腰”。为了生存,部分事务所可能会不顾审计风险,接纳高风险审计项目。又因为担心说“不”后被解聘,因而,面对部分上市公司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最终,导致盈余管理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