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的起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生活中,每一样事物都有它们的生命,那有了生命就一定会有诞生的时候了。
大家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吧!这本书是伟大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这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生命就是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才正式签字发印的,这发印也就是诞生了。在这本书中,写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真情实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小就自己养成了刚毅果断,坚定不移的个性,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立志要做的事就会义无返顾地去做并完成地更好。因为他是一位这样个性的人,他才会成为一位让人十分尊敬的伟人。他写的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史上一部最辉煌的名着,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被制订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被视为生活教课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被一代代读者承传着。在有一年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的一次群众投票评选活动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仍名列第一。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具有如此的历史穿透力是罕见的,这也应该是第一次吧!人们评论这本书说: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都是和着作品的血泪写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传记作品,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的思考与总结。所以这本书会成为世界文学界中的经典之作。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个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父亲是酒厂的工人,母亲是给人家当厨娘的。他不满十岁就给人家放牛,做童工,备尝了饥饿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艰难的时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孕育了对权贵和剥削,消灭压迫,解放人类为斗争目标的布尔什维克党有一种近似本能的亲和力。他在一九三零年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困卧病榻的艰苦条件下,忍受着病痛,克服书写困难,借助于一块镂空的格纸板一字一句地摸写,后来手连笔都拿木动了,便自己口授,由亲友帮助笔录。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着。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去世。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在生活中,每一样事物都有它们的生命,那有了生命就一定会有诞生的时候了。
大家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吧!这本书是伟大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这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生命就是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才正式签字发印的,这发印也就是诞生了。在这本书中,写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真情实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小就自己养成了刚毅果断,坚定不移的个性,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立志要做的事就会义无返顾地去做并完成地更好。因为他是一位这样个性的人,他才会成为一位让人十分尊敬的伟人。他写的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史上一部最辉煌的名着,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被制订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它被视为生活教课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被一代代读者承传着。在有一年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的一次群众投票评选活动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仍名列第一。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具有如此的历史穿透力是罕见的,这也应该是第一次吧!人们评论这本书说: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多半都是和着作品的血泪写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传记作品,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的思考与总结。所以这本书会成为世界文学界中的经典之作。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个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父亲是酒厂的工人,母亲是给人家当厨娘的。他不满十岁就给人家放牛,做童工,备尝了饥饿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艰难的时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孕育了对权贵和剥削,消灭压迫,解放人类为斗争目标的布尔什维克党有一种近似本能的亲和力。他在一九三零年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困卧病榻的艰苦条件下,忍受着病痛,克服书写困难,借助于一块镂空的格纸板一字一句地摸写,后来手连笔都拿木动了,便自己口授,由亲友帮助笔录。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着。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去世。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直面生命之真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而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一、直面生命之真。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从生物性和文化性两方面来直视生命,感悟生命的厚重,激发担当生命的勇气。
二、体会生命意义。这一层次要让学生在具有了担当生命的主动性之后,进一步体会自我社会生命的价值意义,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
三、创建生命价值。这一层次要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生命价值的多维角度,以及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创建自我的生命价值,在人生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精神生命的高远与丰富。
四、构建生命和谐。这一层次要让学生主动培养开放的生命观,将生命纳入自然的大视野,进一步摆脱人类个体生命的狭隘利益追逐,不断提升生命品质,深化生命内涵,努力构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而以上几个层次中,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首先,因为生命是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而人类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主动的自我实现。作为人类的生命个体,要从存在层面上去拓展生命的前提必然是生命个体对于自身生命的主动自觉意识。也就是说,生命个体必须意识到:生命的旅程虽然不是自己主动预设安排的,但生命本身却是自己的事;以人的生命形态而生不是自己的选择,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人生是仅此一次的生命体验;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法预期性,人生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具体而言,个体的生命过程中,无论悲苦、喜乐,圆满、缺憾,长久、短暂等等,一切我们无法预设同时又必然遭遇的体验都是我们接受的生命馈赠。我们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如此才能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那种对于生命的被动承受状态根本无法真正拥有生命,更无从创建生命意义。
其次,所谓生命之真包括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两个层面的真实内涵。人类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个体生命过程从物质属性来说,是个体不断地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生命个体的产生、发展和死亡现象。这种肉体生命的物质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的局限性,进而形成了生命个体的一系列文化属性。从而使人生饱受生老病死、饥寒劳碌之苦,历尽悲欢离合、求之不得之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因此,在看来,人作为实践的存在物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前提,而生命的存在,就要首先能够生存,要解决生命的吃喝住穿的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要担当自身,还要担当社会。不仅要担当现在,还要担当历史与未来。这种担当赋予了人生充实的内涵,同时也铸就了人生的沉重与纷纭。
再次,由于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想斑驳陆离,冲撞交锋,一方面个体的生命意识得到极大张扬,另一方面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意义无法在个体的生产劳动中直接显现,个体生命意义的呈现断续、零散,生命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极为复杂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的人的存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人不仅要尊重自身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还要尊重他人的幸福生活。个体生命越是渴求自我实现就越是有感于生命的沉重,越是追求自由意志就越是有感于社会的束缚。
近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犹如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首先遭遇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习惯于仅仅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这极易产生一种心理误导: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除非你拥有高远的理想和高卓的人格,否则无法创建美好人生。这种教育理念的起止点显然是人才培养的精英化。但精英型的教育理念本身却是存在逻辑悖论的:所谓“精英”,一方面是指最大程度的完善个体自身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指居于人类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人;换言之,既然名为“精英”,就肯定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梳理甄别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只能接受自己不优秀,无法成为精英去创建生命意义,那就不如干脆放弃追寻意义。而我们的教育显然不是仅仅只为了成就一小部分人,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成就最大多数的人。所以,“精英”不是我们教育的执行范本,而是理想参照。
在扭转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我们的教育必须重新设定起止点:教育要尽最大可能去帮助每一个个体具有主动承担生命的理性自觉,并进而发掘其生命潜能,让每一个个体在尊重生存的历史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显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就人生。教育不可能也不必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为精英,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式作为社会一分子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以培养生命个体生的勇气与使命感为追求,以帮助生命个体具有成就生命意义的实践能力为内涵。 正如哲学家施威泽所说:“人的意识的最直接事实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在反思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每一瞬间,人都把自己理解为生命意志之中的生命意志。在我的生命意志之中,存在着人们称之为快乐的向往,即对生命意志持续和神秘的提升的向往,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痛苦的恐惧,即对生命意志毁灭和神秘地伤害的恐惧;同样,我周围的生命意志也是如此,无论他是否能够表达出来或者保持着沉默……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只有人人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人帮助处于危急中的生命,他才可能是伦理的。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学才有思想根据。人对人行为的伦理学绝不自足自为,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包含所有能够被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这种“敬畏生命”的道德原则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敬畏生命,包括敬畏自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形式。
由此,在生命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无须回避生命本身的沉重,更无须作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首先要和学生一起直面生命让我们遭遇的一切苦难,唤起真实人生体验的共鸣,感悟人类生命历程的悲怆实质,反思人类生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因为每一个教育者自身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受教育的学生无异。所不同的是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具有主动的理性自觉精神的先行者,可以在一个相对高远的立足点上引领学生。由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一方面要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要打开广阔的视域,呈现丰富灵动的视角。故而进行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将科学的、伦理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等等多种角度交融,引领学生调动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
一、区域诵读课程的起源
从2005年开始,九原区以沙河二小为龙头,以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科学地、有体系地开展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通过八年持续不断地实验与探索,打通了语文、音乐、美术等多学科间的森严壁垒,让学生在亲近母语、亲近文化的过程中,接受全面的经典文学与艺术的熏陶。经典作品将种子的能量蕴蓄于学生的身上。沙河二小承担的“关于诵读经典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曾在教育部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并在北京现场颁奖(这是“十一五”期间包头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课题)。这些年来,沙河二小面向全市、全国多次进行经典诵读成果展示,为在九原区全面推广经典诵读成果做好了准备。
从2013年春季始,九原区教育局在全区所有小学中规范化地开设诵读课程,推广诵读成果,并进行区域化的深度研究,改变了全区所有小学生的精神气质状态,使经典诵读成为九原教育的一张重要“名片”。
在经典诵读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其一为了开发并用足诵读教材,丰厚学生的积淀;其二为了确定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整体推进课外阅读。用这样的方式构建起“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阅读和经典诵读为两翼”的教学体系,实现小学六年“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的目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二、区域诵读课程的框架设计与操作
在四年的区域诵读深度研究中,我们按照泰勒的“课程论”思想,建立起“从容有序,不徐不疾;缓坡上行,六年一贯”的区域诵读课程框架。
(一)诵读课程的目标追求
1.在快乐诵读中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在丰厚积淀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励的作用,给学生以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
2.打通经典诗文与生活的樊篱,开发出版融“经典化、序列化、生活化、儿童化”为一体的《主题诗文诵读》区域教材,供全区及更多地区的学校选用。
3.丰富诵读指导的操作策略,加强诵读的跟踪与检测,形成庞大的经典诵读“资源库”。在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培养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诵读名师”。
(二)诵读课程的实施
1.时间要保证。
经典诵读要想得以长期、扎实有效地开展,就要由“做活动”走向“做课程”。活动是暂时的,课程是长期的;活动是集中的,课程是常态的。只有坚持“日日诵”,才能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在全区推进经典诵读之初,我们首先解决的就是统一规定诵读时间,确保每日晨诵20分钟,于清晨极静之时,用经典叫醒黎明。
课外阅读时间的保障:初期,强力控制各年级书面作业量,保证学生每日读书半小时;后期,整合语文教材,压缩讲读课课时,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课时。
2.内容要精选。
基于对“小学六年,拿什么优秀的文化给学生”这一问题的思考,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四化”:
经典化:拿最经典的作品给学生,确保作品从主题到表现手法都堪称经典。
序列化: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诵读的内容在体系的安排上应由浅至深。
生活化: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经典之作,让学生感受“诗词就在生活中,生活可以诗意地表达”。
儿童化:对于儿童来讲,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快乐,是否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
在“四化”原则下,我们编写并出版了《主题诗文诵读》教材,将诵读与阅读、观察、表达、思辨、绘画、演唱结合起来,避免了“背而不知所云,诵而无所思考”的机械记忆。
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坚持这样的诵读原则至关重要,面对活生生的现代儿童,经典诵读不等于古代读经,现代学校不等于私塾,我们不能仅拿“四书五经”去填充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大脑,这不仅仅是对儿童的尊重,更是对儿童的呵护与关爱。
课外阅读书目的制定,主要是从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出发,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确定了九个类型的75本儿童文学的经典,作为班级共读书目。
3.指导要科学。
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许多科学有效的诵读指导策略。
坚持“熟读成诵”,提高20分钟晨诵的实效性。
经典诵读操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最基础的理念就是“熟读成诵”。要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跑跑跳跳中愉悦诵读,自然记忆,杜绝“机械记忆”“生吞活剥”式的诵读。
激发兴趣,以多样的形式亲近经典。针对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要求学校积极运用读、讲、赛、吟、演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亲近经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从心底产生对文学与文化的热爱之情。课外阅读推进中,我们注重上好整本书的读前开启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课,在兴致盎然地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追求“美诵”,提升语感。在诵读实践中,我们按总结出的“字正腔圆诵读六法”,指导学生朗诵出诗词特有的节奏、韵律,展现诗词之美,而不是“小和尚念经”般的有口无心。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较好,对诗词有很好的直觉力与领悟力,对初高中学习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文字内化,迁移运用,促进表达。诗词能培养有诗性的孩子。几年训练下来,学生视野开阔、情感丰富,常常能发现生活之美,习作与口头表达中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文采,跟普通的孩子不一样。
4.开展培训,提升水平。
为了确保全区的诵读与儿童课外阅读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序列化、特色化,我们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教材培训与展示活动,呈现样板课,提出本学期要达成的具体目标,让老师们有方向、有奔头。
5.狠抓评价,保驾护航。
在经典诵读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抓紧、抓好“评价”这一指挥棒,形成了三级激励性评价网络:一级评价为教育局对学校的测评,年终表彰优秀学校和优秀教师;二级评价为学校对班级的测评,为优秀班级奖励购书卡,促进学生阅读力的持续增长;三级评价为教师对学生的测评,开展诵读之星的评选、表彰。
三、区域诵读课程研究的成效
1.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精神气质状态,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现在,不论到九原区的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我们会看到经典文化滋润下的学生,既能落落大方、温文尔雅,又能旁征博引、谈吐自如。正像《内蒙古教育》孙志毅主编所讲:“同全国多数学校的经典诵读相比,你们有教材、有课时、有培训、有评价,做得很扎实,既补救了现行语文教材的苍白,又变化了学生的气质。童年与经典结伴生长,就像吃牛肉而不是吃菜帮子长大。腹有诗书,想不文质彬彬也难!”
2.区域课程研究的前瞻性得到认可。2016年秋季,一年级、七年级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成倍增加,课外阅读进教材、进课时,这些教材改革的举措与我们这些年来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
使命是饥饿感的催化剂
组织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充分调动组织内外资源实现目标的社团。企业要给自己定下一个很高的目标,而不是浅尝辄止。对这个所谓的高目标更准确的表达就是企业的使命。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向非营利组织学到更多,一家非营利组织动辄有超过其员工100倍的志愿者,他们愿意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却不收取任何报酬,令很多人疑惑的是:这些不领薪酬的人到底想要什么呢?难道他们的本职工作不能满足他们?是什么让他们坚持在这里工作?
答案很简单:非营利组织有一个明确的使命,这个明确的使命能够推动组织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与企业组织员工的契约约束不同,非赢利组织的志愿者随时可以离开,使命是凝聚志愿者的最强粘合剂。比如美国救世军的使命宣言是:“让酗酒者、罪犯和流浪者等社会弃儿成为社会公民”;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使命是:“通过保护代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群落赖以生存的陆地和水域,来实现对这些动物、植物和自然群落的保护。”
使命让非营利组织本身产生饥饿感,开始努力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而奋斗,对于志愿者来说,有意义的成就正是来自这里,那种对使命愿景的渴望所造成的饥饿感能够令他们对工作投入极大热情。
非营利组织在建立使命、凝聚人心方面显然比企业做得更好,对于企业而言也必须要有明确的企业使命,这个使命应是有感召力的,有吸引力的,能让员工可以从这里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受到工作的饥饿感,而不是把股东权益、利润做为唯一的目标。同时,企业也可以从这里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舍弃过去,立足未来
我们每天在做什么?是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还是思考和创造企业的明天?
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被层出不穷的问题所包围,以至于每天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解决问题上。
关注过去的组织不会有饥饿感,因为无数的成功和荣誉摆在面前。以雅虎和微软为例,这两家企业早期都是基于新发现而进行创新,然后让创新产品化。这个过程他们都发展得很快。但是,当这些最初的发现与创新变成固化的产品后,他们的饥饿感开始慢慢消失了。当企业不再渴望超越和再次创新时,他们几乎是没有动力的。于是,曾经的新兴企业染上了大企业病,雅虎有些走不动了,而微软这两年也归于沉寂。成熟产品带来的丰厚利润让企业的饥饿感消失,它们停止继续寻找新机会和创新产品,让整个组织去维护主营业务,主营业务因此变得固化,而固化之后就是僵化。
时过境迁,在不同的时代,成功的标准有所不同。对于企业来说,真正决定绩效的是未来的机会而不是过去的成就。
重视机会,培养客户思维
创新是艰辛的,但是只要重视机会,饥饿感就会随即产生并有可能将机会转化为成果,从而比解决旧问题更有生产性。在企业经营方面,成功的组织不会迁就现有产品线来开发新产品的事业,而是以开发新技术或开发新事业为宗旨的事业。
2005年,一家国营机床厂发现,中西技术差距主要体现为运动控制系统这项核心技术以及高端轴承,而这项技术从发明那天开始,就被西方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运动控制系统作为一个部件,以“黑盒子”的形式安装在机床上,中国人即使买来机床也无法破解其技术秘密。
对于机床厂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突破的机会。虽然风险巨大,困难重重,但对这项技术的强烈渴望让他们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模仿、反向研发、在德国成立研发中心等。虽然这些尝试都曾遭遇失败,但强烈的饥饿感让他们从没放弃。2012年,控制系统终于开发成功。
困难始终存在,但是对未来的渴望会让组织充满饥饿感,会让组织努力排除万难并将困难转化为成果。
保持饥饿感的组织像雷达一样搜寻着机会,但是组织的机会只能来自企业的外部。如德鲁克所说,企业只是成本中心,成果全部存在于企业的外部顾客那里。只有通过顾客,成本才有转化为利润的机会。
在腾讯公司调研期间,我曾询问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腾讯人却很明确地回答:不知道。事实上,他们从不关心概念本身,而是热切关注“客户还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因为客户需求正意味着机会。正是源于这种理念,腾讯决定以14亿元补贴滴滴打车,使得微信支付在短短80天内从2000万元上升到了1亿元。对腾讯来说,让消费者习惯用微信支付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互联网企业的商机类似于跑马圈地――圈住了客户就意味着将赢得机会。
重视机会需要企业建立外部导向战略思维,以顾客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我们的顾客是谁?第二,顾客的需要和偏好是什么?第三,何种方式可满足这种需要和偏好?第四,最适合于这种方式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第五,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投入要素是什么?第六,使用这些投入要素的关键资产与核心能力是什么?
饥饿感构建于组织优势之上
研究数据显示,一个人从优秀到卓越以及从不及格到及格,两个过程所花的精力和投入没有太大差别。事实上,对于个人来说,能取得多大成就从来不在于克服了多少与生俱来的弱点,而在于在多大程度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于组织来说也是这样。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优势,机会只有建立在优势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机会,否则就只能说是陷阱。
2003年,当柯达走向破产的边缘时,彭安东加入柯达。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团队不断审视柯达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辩论。最后他们发现柯达最大的优势不是某项产品,而是它在三门学科上的交叉优势:材料科学、数码影像科学和沉淀方法。在这三个行业中,柯达的技术不仅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导者,也是唯一在这三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当发现了这些优势后,柯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饥饿感,开始围绕这些核心业务开发和拓展柯达现有技术。
关键词:纸钱;亡灵奠祭;生命祈盼
“有一类仪式,由于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于它们特别能解释原始人的思维,所以我们把它们抽出来单独研究。这就是有关死人的仪式,或者更正确地说,有关活人与死人的联系的仪式。这些仪式无处不有:几乎在任何社会集体中,不管它是什么类型,观察者都发现了在人死的时刻和在死后或短或长的一段时期中必须遵守的风俗、禁忌、仪式。”(1)致力于原始文化研究的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其著作中写道。
人类丧葬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凝聚着古老的信仰和原始的心理,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冥世等观念的综合反映。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对身后之事的操心,对丧葬仪式的看重,自古以来都被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所以,孔子在回答弟子提问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纵观华夏丧葬习俗史,所使用的种种“明器”当中,“纸钱”可以说是最普通又最经久不衰的,广泛见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迄今犹存于清明时节的民间扫墓活动中。作为民俗事象,“烧纸钱”(四川人又谓之“烧钱纸”)当然是奠祭亡灵的,但为什么要给死去的人烧化纸钱呢?其中究竟包涵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呢?这种丧葬习俗的原始发生又如何呢?本文就从文化人类学出发,在流行说法之外对此别作识读。
根据生者的世界去设想死者的世界,是人类丧葬习俗史上的普遍现象,这实际上反映出活着的人对已死的亲戚朋友不已的怀念心理。按照民间最流行的说法,烧化纸钱是为了让死去之人在阴间仍然不缺钱钞使用,比如,“苗族按照活人的世界想象死人所在的阴间,他们相信死者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要用钱买田买地,于是便在为其送行的时候象征性地准备钱财。”(2)今天,有人便戏称此乃经由“冥通银行”向死者“汇款”,甚至有开玩笑说这是给死者“打麻将用的”。所以,《辞海》对“纸钱”的定义是:“旧时祭祀时烧化给死人当钱用的纸锭之类。”(3)除此以外,老百姓中还有一些说法也是以阳间的人情世故去推想冥世的情形,如在北方,“当人病危,即备好‘纸钱',待死者弥留之际,急急在屋外焚化,意在贿赂阎王,买通小鬼,放死者回来”;又如在南方,“人初死,家属恐遭野鬼戏弄,有用棉帛、银锭等物,向附近庙宇焚烧之俗。烧钱之灰,沿路撒扬,谓之‘撒金钱',乃行贿野鬼之意”(4)。后者又称撒“买路钱”,此俗至今在农村的出丧仪式中犹能见到。
究其历史,“烧纸钱”是从古代丧葬中的“瘗钱”演变来的。对此,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部》言之甚明:“寓钱:今楮镪也。《唐书·王玙传》曰:玄宗时,玙为祠察使,专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觋。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则是丧祭之焚纸钱,起于汉世之瘗钱也。其祷神而用寓钱,则自王玙始耳。今巫家有焚奏禳谢之事,亦自此始也。注云:汉葬者有昏寓钱,谓昏晚埋于圹中,为死者之用,至唐王玙乃于丧祭焚纸钱以代之也。”考诸史籍,《汉书·张汤传》有“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的记载,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原来,“瘗钱”就是将金钱随死者埋入墓圹中,就是用于殉葬的钱。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朝阳区小红门镇南三台山发掘了两座东汉墓,便发现了随葬的五铢钱400余枚。
这种实物性“瘗钱”习俗,后世犹能见到,如广西壮族丧俗,“随葬品一般不多,多为生活用品,手中放一些铜钱,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有的还随葬一个盛有谷种的小罐,以供死者到阴间耕种。”(5)此外,民间亦有将纸钱直接埋入墓中的例子,比如在四川地区,“扯勒支系的彝族实行土葬。老人辞世……送葬时,由毕摩念彝经……此后,众人将棺木送至坟场,毕摩在墓坑四角铺上纸钱,放下棺木。”(6)又如贵州的布依族办丧事,“入殓时,首先在棺材底铺上一层冥钱纸和灯草,然后将尸体放进棺材,再盖上白布单或夹被。”有的地方,还“让其子女向死者口中放进一些碎银片,表示给死者带到‘天上'去的路上买水喝的费用”;至于居住在湘、黔、桂地区和鄂西南一带的侗族,“有的给捏一团糯饭,或几张钱纸,表示给死者返回故地途中吃用”,到了“入棺时,给死者垫以棉枕,或将纸钱烧成灰,装入三角布袋为枕”(7)。
尽管唐诗中已有“寒食家家送纸钱”(张籍《北邙行》)的描写,但以焚烧纸钱代替葬埋金钱实物的风俗并非始于唐代,而是从魏晋六朝以来即有之。南齐东昏侯好事鬼神,曾剪纸为钱,以代束帛。又,《法苑珠林》引《冥报记》:“岑文本将设食饷鬼,眭仁倩请有金帛以赠之。文本问是何等物,旧云鬼所用皆与人异,唯黄金及绢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黄色,涂大锡作金以纸为帛最为贵上,文本如言作之。”民间流行的纸钱,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有的是用白纸或黄纸直接剪成铜钱的形状,有的是以专用工具将铜钱之形作成串状凿刻在一张张长方形的纸上(蜀地民间俗称“打钱纸”),有的是用金纸或锡纸折成金元宝、银元宝的形状,有的是仿照生活中流通使用的真实钞票式样(比如美元之类)印制的冥币。
“楮”本植物名,其皮可制纸,因此成为纸的代称,刘知己《史通·暗惑》:“无礼如彼,至性如此,猖狂生态,正复跃见楮墨间。”楮墨即纸墨。“镪”指钱串,左思《蜀都赋》:“货殖私庭,藏镪百万。”因此,“楮镪”就是纸钱的别称,又叫“楮钱”,有时也单称“楮”,如李昌祺《剪灯馀话·两川都辖院志》:“牲牢酒楮,祭无虚日。”一般说来,纸钱是奠祭死者时使用的,但民俗中也有例外。溜览笔记类古籍,从宋人笔下见到有在婚礼中“焚楮钱”的记载,如:“礼文亡阙,无若近时,而婚丧尤为乖舛。……南方之俗,尤异于中原故习。如近日车驾在越,尝有一执政家娶妇,本吴人也,用其乡法。以灰和蛤粉,用红纸作数百包,令妇自登舆,手不掇掷于道中,名曰‘护姑粉'。妇既至门,以酒馔迎祭,使巫祝焚楮钱禳祝……”(庄绰《鸡肋编》卷上)死了人烧纸钱,娶新妇也烧纸钱,如此行为按常规的确很费解,难怪记载此事的前人感觉“乖舛”。在我看来,欲明个中奥妙,就须透视丧葬的原始内涵,了解钱币在先民心目中的原型象征意义。
要了解“死”,先得从“生”(生殖崇拜)切入,因为灵魂不死是原始思维的执着信念,生与死在初民眼中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圆圈,而丧葬习俗的原始发生与此信仰密切相关。追溯人类生殖崇拜原型演变史可知,“单性独体生殖”远远早于“双性对偶生殖”,而“单性独体生殖”又分为“女性独体生殖”和“男性独体生殖”,其中“女性独体生殖”才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殖崇拜观念(8)。以养育子女的母亲为原型的“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如埃利希·诺伊曼所指出,是父系社会出现以前人类所崇拜的最大神灵,其产生比文明时代所熟悉的天父神要早两万年左右,母亲原型从古到今贯穿人类历史,有着巨大的原型威力。母系社会在远古的产生,除了跟原始采集中妇女的重要作用有关,更多取决于生殖意义上的选择。彼时,“世系一般均以女性为本位”,而“氏族是由一个假定的女性祖先和她的子女及其女性后代组成的,一直由女系流传下去。”(9)在此观念下,“民知有母,不知有父”成为太古社会的普遍现象,初民所供奉的始祖神也总是以雌性面目出现,正如一则非洲神话所言:“混沌初开的时候,只有诸神的母亲一个人。”(8)
大地产出植物,母亲生育子女,二者是多么类似,受神话思维“互渗律”和“类比律”支配,将大地和母亲认同的“地母”崇拜也就由此而生。希腊神话中,生养了天父的大地女神盖娅(Gaea),其名字在希腊语中即是“地”的意思。中国神话史上,《抱朴子·释滞》称“女娲地出”,而“地”字是“土”旁加“也”,《说文》释“也”:“女阴也,象形。”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也是一位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化万物”(《说文》)的大地女神。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说:“大地获得了/母亲的称号,是完全恰当的,/因为一切东西都从大地生长出来。”(11)民间以山谷、洞穴、洼地、水池、湖泊代表养育生命的子宫或牝器,亦跟地母崇拜相联系。在滇、川交界的泸沽湖地区,居住着尚保留母系制的摩梭人,他们“认为女性生殖器是生命的来源,具有繁殖人口的神力,因而对于各种具有女性生殖器特征的自然物都顶礼膜拜。永宁区的摩梭人把格姆山山腰的山洼视为女性生殖器,左所区的摩梭人把泸沽湖西部的一泓水视为女性生殖器,乌角区的摩梭人把喇孜岩穴内的钟乳石凹坑视为女性生殖器……”(12)
“大母神”作为人类崇拜的对象,“除了她有创造生命的能力之外,恐怕人们还希望她有使死者再生的能力。女性作为生命的起点,让人们自然而然把她与死亡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有谁比给予生命的女性更有权力能使死者再生呢?”(13)女性掌握着生命创造秘密,“大母神”是生命诞生的泉源,她想必也能使熄灭的生命之火复燃,这是初民在其原始思维中不难作出的推论。俗话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按照原始神话的解释,日出日落犹如人之有生有死,太阳之能死而复生就因为它每天都经母亲女神的生育而获得新生命。古埃及新王国时代拉姆西斯六世墓壁画中,有一幅描绘宇宙主神纳特的画作非常壮观,也非常有意思。纳特是主宰着整个宇宙的天空女神,传说中她每天晚上都把太阳吞入腹内,第二天早晨又将它生出来。画面上,纳特被描绘成一个躬着身的女子形象,其身体比例被拉得长长的并处理成舞台框架式,在她身体下面站立着一排排大大小小的神、半神半人以及活在世上的神(法老)等。六个代表太阳的棕色圆盘从女神嘴巴前面经过体内一直到小腹前依次排列,象征着太阳经母体天天复生的循环,生命复活的主题在此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按照原始思维,“任何一次出生都是转生”(14),同理,任何一次下葬也就是投生。大地是母性的象征,坟茔作为母腹或子宫的摹拟当然就是灵魂再生之地,死者“入土为安”也就意味着“返回子宫”(regressusad uterum),返回母亲的怀抱以求如同胎儿般重获新生。归根结底,土葬不仅仅是为了以土掩埋死者躯体,更重要的是旨在借助这种“复归初始”(ruterum to the origin)的象征性仪式促使亡灵再生,其中反映出对死者生命归来的强烈祈盼。不必怀疑,“古代生殖力观念的另一方面是关心死后的存在。……人们在安葬死人时,也把死人摆弄成胎中婴孩的姿势,似乎暗示出坟墓便是子宫。”(15)非洲的“布须曼人实行土葬,尸体是侧放着的,两膝弯曲,摆成卧姿”,而“南非祖鲁人死后要修圆形坟墓,还要从侧面凹进去,尸体为胎儿状,以期待来世脱胎换骨”(16)。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苗族的‘烧灵',白马人死者捆成屈肢胎儿,望早日投胎转世,莫不是死孕育着生”(17)。由此推衍,“总是与通过女人的子宫而再生联系在一起”的尚有形形的墓地石砌纪念物,“在马勒库拉,这种石砌墓地遗址的名称与‘出自,诞生'的词根联系在一起。”(18)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旧约·创世纪》)犹如谷种撒入地里能生长出禾苗(前述壮族以谷种随葬,实含有祈盼灵魂再生之意),死者葬入墓中也能获得新生。坟墓象征着母腹,埋葬死者的过程就是祈求灵魂再生或转生的神圣仪式,“大母神”创造生命的原则执着地投射在丧葬中。顺此逻辑推想,在丧葬中随死者葬入钱币(“瘗钱”)或烧化纸钱,当然就该属于同类的巫术化行为,所包含的心理动机也应无二。事实上,民间习俗可以为证,钱币自古以来都跟人类祈求生殖的原始意念息息相关。譬如,伊斯兰女子嫁到夫家的时候,要将一枚金钱投入泉水中,表示“这是为了唤起泉水中的灵以求受胎的意思”,这女子只要“浴了潜着这种灵的泉水,便会怀孕”(19)。对送子娘娘的崇拜在华夏民间广泛存在,在北京的蟠桃宫,“求子者往宫中拜神烧香,从桌台上偷盗男孩或女孩,并以五彩线栓住。号称‘栓娃娃'。当求子妇女一出门,第一道门旁道士祝:‘愿你早生贵子!'妇人必付钱致谢,而且‘多钱多生子'。”(20)宋代风俗,妇人产子后要举行“洗儿会”,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并“以金钱、银钗撒于盆中,谓之‘添盆'”(吴自牧《梦粱录·育子》)。
既然“多钱”意味着“多子”,既然钱币具有求生殖的意义,其被广泛使用在民间婚礼中也就不足为奇。屡屡见载于古籍的“撒帐”婚俗,古今流传,指的是婚礼上将瓜果、金钱之类撒在新床上,意在祝愿新婚夫妇多生子女。在扬州民间,“撒帐,是喝完交杯酒后举行的仪式。此时,早已守候在一旁的‘全福太太'便托着一只盘子来到床边,托盘里有枣子、栗子、花生、金钱等各种喜物,善于言辞的全福太太一边唱着‘撒帐歌',一边把盘中的喜物撒到床上。”(21)婚礼上“撒帐”有一整套规矩,要边撒边唱,整个过程充满着“闹房”的喜乐色彩,被明代人收入《清平山堂话本》的《快嘴李翠莲记》对此曾有生动的描述,其中“撒帐歌”唱道:“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珠来入掌。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红云簇拥下巫峰。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吉梦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
又据清代学者赵翼考证,“撒帐实起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子也。事见《戊辰杂抄》。唐中宗嫁睿宗之女,铸撒帐钱,重六铢,文曰:“长命富贵”,每十文系一彩绦。今俗,婚姻奁具内多镌‘长命富贵'等字,亦本于此。”(《陔余丛考》)这种“撒帐钱”,将祈求“多得子”的心理期盼直接表达出来。宋朝也有专门铸造的“男钱”、“永安五男钱”、“五男二女钱”之类,利用钱币厌胜,意在促进人口繁衍,譬如“男钱”,世人相信“佩之则生男也”(洪遵《泉品·套胜品》)。明代北京有悬钱求子之风俗,“东岳庙帝妃前悬一金钱,道士称中者得子,入者辄投以钱,不中不止,中者喜”(《帝京景物略》)。民国年间《奉天通志》引《沈阳百咏》云:“焚香拜起倩花扶,阿嫂轻轻问阿姑:一个金钱凭乱掷,不知能保子孙无。”由此来看上述宋人娶妇时“焚楮钱”一俗,也就不那么怪异了。也许,该习俗的产生,跟“撒帐”正有着同样的心理基因。
钱币何以会跟求子有瓜葛呢?或者说,它是怎么跟人类的生殖崇拜意识挂起钩来的呢?其实,看看古代铜钱“天圆地方”的造型就能明白,那外呈圆形而中间有孔的形态很容易使人把它跟养育生命的雌性产门类比。追溯历史,你会发现,这种类比其实在金属货币使用前老早就出现了。史前时代,铜、铁之类金属尚未进入人类的视野,造纸技术也没有发明之前,天然的贝壳曾是先民们做交易时使用的货币,而以贝壳随葬在石器时代已见。作货币用的贝壳在我国殷商时期遗址中多有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小型殉贝6800多枚,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也出土了大量的海贝),称为“货贝”,其名亦见于古籍:“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有司。”(《礼记·少仪》)上古以贝为币,计量单位为“朋”(犹如后世铜钱称“贯”),相传五贝或十贝为一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汉语“货”字又指货币,《后汉书·五行志》:“五铢,汉家货,明当复也。”这“货”之表意的形旁从“贝”,亦透露出古老的信息。在相当于夏、商时期的“二里头文化”中,除了海贝,还曾发现用蚌壳、石片仿制的贝;至于铜贝,至迟在商代晚期已有之。贝壳天生跟养育生命的雌性生殖器形似,用贝壳喻示牝器在东西方考古及神话中多多有见。一则北美海达人起源的传说也讲到:大乌鸦酋长从海滨拾得一枚海贝,与它结了婚,海贝生下一雌海贝,酋长又娶她妻,从此便产生了印第安人(22)。
法国学者巴丹特尔指出:“从旧石器时代前期起,坟墓里就放置一些贝壳,主要是作为女性器官的象征。安放它们可能适应某种巫术—宗教仪式的需要,旨在使死者复生。”(23)的确,在史前时代葬礼中,“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和创造生命的力量的联系。例如,在法国莱塞西的克罗马农岩棚中,1868年首次发现了我们的后期旧石器时代的骨骸,尸骨的周围和上面精心排列了许多当货币用的贝壳。这些贝壳被排列成詹姆斯谨慎地称之为‘小孩通过它进入世界的门'的形状,它们似乎和某种对女性神灵的早期崇拜有关。正如他所写的那样,这种贝壳是一种创造生命的力量。”即是说,“在尸体的周围和身上把贝壳摆成阴道形状的仪式,以及给这些贝壳和尸体涂上赭石颜料(象征血液的生命力)的习俗,似乎都是企图通过轮回而复活的葬礼的组成部分。……这些仪式和习俗‘表明具有创造生命仪式性质的葬礼与女性雕像及女神崇拜的其他象征密切相关'。”(24)在我国青海柳湾齐家文化墓葬中也曾发现放在年轻女性两股骨间的贝壳,“可以肯定,放置在女性下身这一特定的海贝,只具有象征女阴的意义,或者还含有祝福死者来世多生女儿的愿望。”(25)将死者安放在象征母腹的坟墓中,再放入代表牝器的贝壳或金钱,这颇费心思的双重仪式,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大程度地沟通和调动起女性生殖神力,给灵魂再生主题套上“双保险”,从而完成对死亡的巫术化超越。
来自考古发现的“葬贝”,跟后世丧葬仪式中的“瘗钱”正异曲同工,前者实乃后者之滥觞。由此可见,“烧纸钱”这看似普通的民俗事象,在原始底蕴上并不平凡,其跟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的人类信仰直接相关,前述北方民间所谓“意在贿赂阎王,买通小鬼,放死者回来”的说法,即是这种原始信仰的孑遗及变形;至于什么“让死者在阴间不缺花销”之类说法,实际上应是后起而非原生的观念,也就是后来人们根据阳世的生活经验而不断附加上去的。总之,“烧纸钱”不仅仅是奠祭亡灵寄托哀思,其中更包含着祈盼生命的伟大主题,体现着人类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明白这层底蕴,我们对此习俗在民间长久流传的秘密,也就容易理解了。
注释:
(1)(14)[法国]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293、330页,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吴仁《苗族文化风情》第8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3)《辞海》缩印本第115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4)郭春梅、张庆捷《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第268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7)陆建松《魂归何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第354、359、361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17)冯敏《万户千门入图画——巴蜀少数民族文化》第228、24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8)有关论述,请参阅拙作《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载《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伯禹腹鲧”:孤雌生殖神话的换位阐释》,载《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
(9)[美国]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第62页,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16)宁骚主编《非洲黑人文化》第312、108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第312页,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2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160、24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23)[法国]伊丽莎白·巴丹特尔《男女论》第32页,陈伏保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15)[美国]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第15页,徐均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8)[德国]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第159页,李以洪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19)朱云影《人类性生活史》第18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20)王晓丽《中国民间的生育信仰》第42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1)曹永森《扬州风俗》第127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1 研究意义
安全工器具全生命管理完善了工器具管理的体制,对工器具使用周期进行了有效的监控,降低了集中管控难度,提升了安全工器具的配置水平, 切实达到了保护生产现场作业安全的目标。
提高台账信息管理水平,通过二维码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的结合,控制计划物资和入库物资的统一,两者相互校验匹配成功才能有效入库,有效杜绝台账信息和实际物资“两张皮”的问题。加强安全工器具质量管控,更好地规范供应商的履约行为。提升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水平,有效完成安全工器具的使用、试验和报废信息管理。借助信息平台,使监督检查更具操作性。
2 研究内容
2.1 主要思路
1)完善技术质量规范书,增加产品质量需求。明确物资的使用材料、材质,保证物资的生产标准统一, 有利于规范生产成本和形成良性竞争;技术规范书中明确产品配置二维码技术,借助手持终端对二维码的扫描识别建立设备的台账,确保账和物的一致性,从需求环节和供货环节杜绝物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2)加强安措计划和台账的信息化管理(如计划管理和入库环节)。建立各单位的组织机构,
包括各基层单位、车间和班组从提报计划到最后入库都将责任到班组,保证安全工器具的计划提报由班组发起,符合现场工作实际需求,同时借助班组的人数和变电站的设备数量等基础数据来验证物资提报计划的准确性。
3)建立计划和入库的关联性,即在归档操作时作为前提支撑物资要有计划地进行入库的操
作,否则不能入库。验证工器具的生产日期,对于超过1/2试验周期的工器具不予收货。同时设定入库操作的任务时间,逾期后将不再接受入库,需要公司的授权方能进行入库操作。入库后,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局将定期组织对各单位安全工器具的台账进行检查,包括计划执行情况,保证提报计划的物资都入库到位;二维码信息和实际物资的匹配情况, 确保不出现虚假的二维码信息,造成二维码信息和实际物料“两张皮”的问题。
2.2 创新与亮点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安全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创新亮点在于规范工器具供货环节的管理,将二维码技术和网络系统平台有效结合,并成功应用于各种规格、型号和材质的安全工器具管理中。一是简化了繁琐的信息管理工作,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统一规范了安措项目流程中参与者的职责;三是使远程监控和现场检查更具操作性。
2.3 重点工作
1)计划管理。在安全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计划环节是整个全过程的起点环节,
由上级单位下发安措计划,限定物料范围及报送单位,由基层单位各工区部门填报各自安全工器具需求情况,经过层层审核,最后由上级单位安措管理员核准后,进入安全工器具采购环节。计划管理提供计划编制、计划审核、计划上报、计划退回以及计划明细导入导出等功能。
2)完成情况。各基层单位工区部门根据本单位安措计划总资金和工器具实际价格填报实际采购完成情况,经过层层审核,最后由上级单位安措管理员核准后,进入工器具验收阶段。完成情况提供编制、审核、上报、引入安措计划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3)验收管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按照采购计划采购的工器具将发送到各单位,各单位安措负责人通过二维码扫描终端扫描工器具身上的二维码,其二维码是根据计划审批结果生成的。各单位安措负责人先创建采购计划信息,然后扫描终端下载扫描任务。安措负责人用扫描终端扫描工器具上的二维码进行验收,扫描结束后,将扫描记录回传,完成验收操作。
4)入库管理。各单位安措负责人创建入库计划,然后在扫描终端下载扫描任务。安措负责人用扫描终端扫描工器具上的二维码进行入库,扫描结束后,将扫描纪录回传,完成入库操作。
5)统计分析。在计划环节和验收入库管理环节均有大量数据,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统计分析,为相关领导作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统计分析分别按单位、时间、批次、分类、报废率、计划准确率以及入库准确率等进行统计排名。
6)PDA扫描终端的应用。安全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亮点在于对二维码的应用,所有工器具身上将印有唯一的二维码标识,对二维码扫描并识别后进行计算分析,来确定工器具是否允许入库。
7)质量管控。安措负责人可以对工器具进行日常检查、周期试验和报废管理等,并对工器具质量进行监督管控。工器具分发确认完成以后,安措负责人通过扫描终端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并对这些工器具进行一定的监督、管控,以便使这些工器具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8)工器具台账。用户可以通过工器具台账管理完成工器具查询、查看以及统计,也可对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扫描入库的工器具进行添加。
9)基础信息维护。为了确保安全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正常进行,需要先维护物料分类、使用地点、厂家信息、标识内容和单位代码等基本信息。
3 关键技术
3.1 二维码特点
安全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引入二维码用于对工器具的管理。二维码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 高密度编码, 信息容量大; ② 编码范围广;③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④译码可靠性高;⑤识别速率快;⑥可引入加密措施;⑦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⑧条码符号形状、尺寸大小比例可变; ⑨ 二维条码可以使用激光或CCD阅读器识读;⑩在国内已具有国家标准,规范了二维码的技术指标要求。
3.2 与一维条形码技术对比
二维码与一维条形码技术对比,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差异:
1)一维条形码存储容量有限。
2)一维条形码数据存储只支持英文或数字。
3)一维条形码尺寸较大,通常条纹下还会有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
4)一维条形码不具备纠错能力,磨损后不易识别。
综合以上差异,一维条形码不适合大批量应用于各类工器具上,其存储容量有限,且不具备纠错能力,磨损后影响识别。
3.3 与RFID技术对比
RFID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简称,与二维码技术相比,以下特点制约了其安全工器具管理的应用空间:
1)RFID制作成本较高,配套设施所必需的RFID发射器、读取机、编码器及天线等设备成本高。
2)RFID标签一旦接近读写器,就会无条件地自动发出讯息,无法确认该RFID读写器是否合法。
3)含有金属和水分的物件或环境会对RFID产生影响。
4)缺少行业标准或相关的法律法规。
综合以上特点,RFID不适合大批量应用于各类工器具上,其成本较高,且受环境和物件材质影响较大,影响识别。
“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分析
要结合生涯辅导视域研究“9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先对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进行深入剖析,藉此从根源上寻找“90后”大学生漠视生命的原因,为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1物质薄弱之痛
首先,对于家庭较富裕的“90后”大学生来说,大学以前都和父母一起生活,吃、穿、用都由父母直接提供,大多数都是钱花光了就伸手问父母要,而很少有父母去计算每个月到底给子女花费了多少钱。这些“90后”读大学之后,多数是背井离乡,父母按照周围亲戚、朋友的标准给子女特定的生活费,这些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孩子们往往不能准确控制自己的月消费,往往是前半学期“吃香喝辣”,后半学期“捉襟见肘”。其次,对于家庭困难的“90后”大学生来说,有的是靠家里卖房子、卖家当供孩子读书,但是贫困地区的微薄收入,相对高昂的大学学杂费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坐在课堂里,担心的是下周的生活费、下学期的学费,这样读书谁都会感到绝望。同时,和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常常会产生攀比、自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2精神残缺之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特别是手机、QQ、MSN、BBS、博客、微博等新媒介载体为年轻人表达个人诉求、展现个人风采提供了全新的便捷,也从根本上转变“90后”大学生这一闲暇群体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第一,新媒体冲击原始的交流方式。人际交流的淡漠化,互联网上交流的隐蔽性,充分满足了“90后”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表达方式。对互联网的过度痴迷也在某种意义上让“90后”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现实转向网络,容易滋生排他心理。仅仅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第二,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90后”大学生的接纳方式更加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内容丰富,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面对多种价值观的冲击时,原始教育逐渐失去了优先、垄断地位,“90后”大学生面临价值观的迷失。
3社会孤立之痛
据统计,“90后”大学生自杀前多数会有孤立无助的感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愿与他人、与社会交流,而是选择逃避。第一,排他心理使然。“90后”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出生于“四二一”家庭,他们在家是全家的中心,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家里老人的宠爱让他们更加恃宠而骄。在家里,他们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通常都能够得到满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而在学校和一群同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一起生活后,他们很难相互迁就,这一群体的自我意识较强,在遇到问题时比较容易产生挫折感。第二,理论不能有效地为实践服务。“90后”大学生沉迷书本和网络,很少动手参加社会实践,他们在面临工作选择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当他们自信满满地准备在社会上大展拳脚时,却发现以往的那些才能不能有效地为目标服务,让他们感觉孤立无援。
生涯辅导与生命教育视域融合的路径探索
目前,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物质层面开展生命感知教育、基于精神层面开展生命情感教育、基于社会层面开展生命信仰教育。面对“90后”大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深感作为大学生生涯辅导重要载体的生命教育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毋庸置疑,大学生生涯辅导是生命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基人”,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负有主要责任。多年来,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模式下,很容易培养出“才子”,但在评估这些学生时往往只看重学业而忽视心理健康。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诉求下,我们迫切地需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以期达到和生涯辅导“双声叠韵”的均衡。
1着眼于“三生教育”构筑生命教育的“合力”
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缺一不可。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相互融通、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生命,三者成为连接无机界与有机界、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环境、精神与物质、外在与内在的结点。云南省教育厅罗崇敏厅长曾提出“三生教育”的新理念。所谓的“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生存教育是联系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桥梁,生活教育是目标。同时,生存得了、生活得好才能巩固生命的延续。“三生”缺一不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生涯辅导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涯辅导需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基于实践层面构筑生命教育的“挡箭牌”
高校应当尽快改变目前生涯辅导教育重求职辅导轻生命教育的现状。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根据实际情况把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纳入为公共课或选修课,配备专职授课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生命价值观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留恋,让大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重塑“90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为大学生之间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增加“9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认识和体会到生存的不易,培养不屈不挠的毅力,珍惜眼前生活。
3从意识层面构建生命教育的内防线
有研究表明:当代“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较高,大多数大学生能珍爱生命,重视生命责任,关注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但发生在少数“90后”大学生身上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种种现象也提醒我们: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高校生涯辅导应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督促“90后”大学生正视生命价值,充分感知到生命的脆弱与伟大是并存的。
大学生增强自我意识是超越冷漠、形成健康心态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和交流中,提高对学校、对他人、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正确评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培养乐观心态。适当规划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订立中长期目标并付诸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忙而不乱,充实而不紧张。学会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些“90后”的孩子一旦产生消极的情绪可采取如自我宣泄、请人辅导、代偿迁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排解。自我意识的重塑是生命教育的内防线,也是“人格重建”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加强意志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有助于从根本上强化“9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就在去年,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得了白血病。在社会好心人,单单一天就捐助了6万元。治疗的钱有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化疗,小女孩的病是好了许多。在治疗阶段时,小女孩还参加了学校的期中考试,而且是第一名!数学100分!小女孩又经过了两个月的化疗,眼看病情有了好转,就快康复了。可是她毕竟个孩子啊,三个多月不吃饭了,毕竟是忍不住的。在护士们都不在的时候,她悄悄了吃了一小块方便面,别看这小小的一块方便面,就是它要了小女孩的命!就这样,小女孩离开了人世……
也许小女孩知道有怎么一天吧,小女孩写了一封遗书,遗书是这样写的:我知道也许我会离开,但是我是快乐的。爸爸要好好活着,治疗的钱应该还有剩的吧,如果可以给一点给爸爸的话就给爸爸25%,剩下的钱就给和我一样得了病没钱医治的孩子们吧!
小女孩剩下了钱还很多,给你她爸爸后都还能帮助七个白血病儿童,她就想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留下了7根点燃生命的火柴。那七个被治疗好的孩子们从心底里感谢小女孩,是小女孩让他们得到了重生,他们的肩膀上重了,因为我们是为了两个生命而活下去的。
[关键词] 电网设备 管理水平 全生命周期
电网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国家战略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畅通的有效保障,是电网企业提高质量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是提高国有资产收益和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以往国内电网企业只重视设备资产的表现而忽略资产价值、重视投入轻视产出效益的传统理念和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发展的要求,只有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才能在确保电网设备可靠性的同时,延长设备使用生命、降低全生命周期费用,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
1.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预期效益目标
通过建立资产管理体系,可以实现以降低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为目标的全面基础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资产的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三流合一”的高度集约化管理模式;可以促使企业完成管理目标从注重设备效率向注重资产效率的转变,管理方法从技术决策向技术经济决策的转变,管理方式从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代表了当今全球电力工业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效益目标。
1.1投入产出成本最优化
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是全生命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1) 在履行社会责任、兑现合理的服务水平(频率、电压、可靠性、节能环保)的基础上,达到资产的生命周期最长及在生命周期内成本最优、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2) 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准则下,利用自动化及全电压等级序列最优实践等手段,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或提高负载率,使资产充分发挥效能。
(3) 采购行为中推行 LCC招标方法,充分考虑采购价、设备运维成本、故障风险成本、惩罚成本、报废处置成本、残值回收成本等各项采购因子,在投资初期就通过该类资产的策略,启动运维、检修、更改的长期计划,建立起资产全生命管理体系。
(4) 合理对退役设备进行拆除报废、拆除备用 (再利用),并尽可能最大化回收残值;充分利用可用的闲置资产,建立有效的资产重新起用机制;并运用信息化平台建立投资计划向设备退役报废计划延伸的业务流程。
(5) 以风险评估为手段,在充分考虑人员安全、公众安全、环境影响、电网安全、供电能力、成本等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实现风险控制和成本最优;同时采用 LCC对资产采用维护检修继续使用还是更新的策略最终作出决策。
1.2 建立资产投资战略,明确投资目标,围绕目标安排投资,获得对资产投资的有效管理,提升投资决策水平。
在资产策略的指导下,结合负荷增长、新电厂和用户的接入,进行中、远期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计划做长;对不同的回路和站点的设备工作进行整合,将检修、更改、基建业扩等因素汇综合在一起通盘考虑资源配置,及早预知人力资源、资本性投入、资产采购需求,减少重复停电,合理安排综合停电计划,分析和确定计划执行优先顺序及外部限制因素。同时强化对资产投资调整的控制,确保调整后的可行性和与资产投资目标的一致性。
1.3 提升企业资产运维水平和状态监测手段
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是建立全生命资产管理体系和企业投资战略的重要依据,资产投运后的剩余生命指标取决于运行维护水平、缺陷的及时发现能力和处理、负载控制和检修质量的保障等得益于状态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提高,通过设备家族性状态评估,就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缺陷,恢复设备健康,避免设备故障并造成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发现缺陷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同时不必要的检修或更换也将被取消或延长,从而实现提升资产表现的目标。
1.4 建立健全企业物资管理体系
实现电网企业物资从需求提出到报废全生命、全过程的管理,达到物资需求计划、采购、仓储、配送、 供货商管理、工程余料、报废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最终实现物资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五大统一目标。同时,与优秀的供应商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本着双赢的共同目标,从资产购入这一重要环节,发挥电网企业与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效应。
1.5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是资产全生命管理的必备条件。面对电网企业资产总量庞大、地理位置广阔、功能定位千变万化的特性,以资产管理体系为契机,实现企业资产帐、物信息统一,改变目前基础资料不健全的现状,深化信息统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资产管理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紧密集成的信息系统和完备可行的数据治理体系是资产全生命管理工作中进行流程执行和控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物质基础,是确保资产信息准确、规范、及时的全面保障。
2.资产管理工作主要环节
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分为四个主要环节图1中 4个环节并不是通过一次就终止的,而是不断地循环、完善和提高。
图 1 资产管理工作主要环节
2.1资产战略的制定
从企业全局战略角度对资产管理策略作出较为明晰的界定,即明确全生命资产管理的内涵、目标、实施原则和策略等纲领性要点。
2.2电网规划及设计
以资产战略为指导,建立电网规划。按照资产更新策略形成资产的替换改造规划,按照电网发展策略形成基本建设规划;建立长远财政年度支出中资本性项目规划,平滑资产墙,避免后续财政年度资金的集中投入,同时将规划按照回路、变电站、类型打包,形成一个初步的停役计划,一个初步的项目资金估算以及资本性项目的采购及安装包,便于供应商和电网企业本身合理配置生产能力、人力及其他资源,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
同时针对新用户接入、基建、设备更换的计划落实设计的管理工作,确保满足相应计划、运行安全和技术标准的贯彻落实。实现最优化成本投入、获得可持续收益,同时最大化客户服务和电网可靠水平,最终促成企业自身持续发展、满足日益增强的监管要求。
2.3电网建设
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约 70%的技术数据和财务数据在本阶段采集。投运前,通过采用“设备注册代码”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数、维护检修策略、作业指导书、更新策略、采样数据、巡视检查规范、设备挂网运行许可证、设备出厂试验数据、设备安装数据等信息进入数据库。为成本分析、风险评估、检修维护技改策略提供必备的数据支撑。
2.4资产表现的回顾和提升
在致力于最佳实践、知识管理、持续改进的基础上,运用状态监测、状态评估、风险评估、缺陷故障管理等手段提供资产健康指数、风险值、质量保证、安全与环境、资产处置等方面的专家意见,确保企业资产的运行满足各项标准的要求;同时制定和监控资产绩效 (KP I )关键指标。
在社交领域产品经理们往往都在想尽办法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可真实情况是,即便用尽全力去满足用户心理,也依然会被抛弃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先看下面这段心理对话。
三个月前:
A男:哇哦,这个产品好酷哦,一打开都是各种美女,还离我很近,朕是该翻谁的牌子呢?额……这个脸太胖,这个短发不好看,额……这个还可以,就她了。
B女:哈哈,又有一个sb来打招呼了,美图真是个好东西呀,本宫几天心情好,就搭理他一下吧。
A男:妹子和我说话了,还是带表情的,感觉自己将要走上人生巅峰了呢!
……
三个月后:
A男:这是什么破玩意儿啊,又是周围的人呢,但是居然没一个鸟我,艹,卸载,必须卸载。
B女:烦死了,天天都是这群臭屌丝,约你妹啊!!!搭讪能不能有点技术啊!!!
某PM:老子每天抛空心思,去和不同的用户聊天讨论,对用户心理的挖掘都精确到到喜欢的颜色,按钮的形状和圆角的度数了,到底还要怎样?你们这些善变的人类,都灭绝吧,未来属于三体。
这就是一个普遍的心理需求失效的过程,至于产品名就不点了。那么社交产品是如何心理失效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一、社交产品的四个心理魔法
人类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后,衍生出了复杂的心理需求,从个人和群体心理来源中可以分为好奇心,恐惧感,优越感和归属感。
1.好奇心
在微信刚开始的阶段,打开手机摇一摇,我们会期待着这次究竟会匹配到谁?离我有多远?TA长的好看吗?这么多的疑问就是人类好奇心的体现,在本质上讲和“我从哪里来”是一样的,都是对于未知发自内心的渴望。
2.恐惧感
打开手机我们发现很多产品都有一项功能,每日签到,连续签到多少天有奖励,而如果中间有一天间断,又要重新计数,所以当你连续签到很多天之后,因为已经付出了沉默成本,而害怕失去已有利益的恐惧感会压迫你每天都去登录,增加平台DAU。这种恐惧是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作斗争形成的底层心理。
3.优越感和归属感
很多人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单纯从个人角度去认识自我价值十分困难,因为单个人是没有坐标的,没有参照物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发展了两种方法,在和别人的对比和连接中找到自我价值。
第一种情况下,人们会攀比,通过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进而找到优越感证明自己的价值。VIP体系的身份标识和特权都让人有种比别人要强的暗爽,这就是优越感。
第二种情况下,人们会和别人建立连接,找到同类,在组织归属感中同理出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情况多对应于各种垂直社区类产品,人天生孤独而渴望被理解,害怕被孤立而希望遇到同类,而高度相同的兴趣和背景可以让人们找到组织归属。
知道了以上四种底层社交心理,那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问题,为什么社交产品会有着致命的衰减规律?
二、心理失效的原理机制
社交产品往往都是利用多种用户心理去完成推广和沉淀用户的目的。之前足记能在很短时间刷爆朋友圈,就是因为它直击到用户的底层心理:当朋友圈有好友发出带字幕的电影感十足的图文时,会引起用户的好奇心去尝试。而大部分人低成本创作出这样高逼格的图片是极易产生优越感的,所以会主动扩散。传播中期由于越来越多的朋友发出这样的图片,会让其他人产生如果不发两张图片就会被时代淘汰的恐惧感。好奇心、优越感和恐惧感带来了产品的爆发式增长。
但问题同时也来了,当越来越多的人发朋友圈之后,先行者的优越感就会丧失,当自己尝试过几次之后,好奇心和恐惧感也会随着时间自然衰减,见的多了,心理阈值就会增加,进而会麻木。而正因为这样的传播机制,让足记在用户心中的认知等同于神器,并没有将自我定位“像电影一样生活”的价值传递给用户,而一旦心理需求失效的时候,用户就会逃离。
好奇心加优越感容易产生传播价值,而恐惧感加归属感则容易沉淀用户。典型的例子就是垂直社区:高度相同的兴趣爱好或共同标签产生了强归属感,而因为这种互相之间的归属关系,让用户逃离的时候就面临失去圈子的恐惧。这样的社区往往是中心化的,大v用户创造价值,获得优越,初级用户获得价值,满足好奇,产品看似形成闭环和强归属,但也无法逃脱心理需求失效的规律。
首先,平台的价值来源于大v产生的内容,而大v创作的动力是众人拥戴的优越感,但随着其心理阈值提高,平台需要吸引更多新用户来满足大v用户,防止价值链断裂造成的用户逃离。一旦平台在产生强归属感之后,新用户会无所适从,难以融入,没有新资源的涌入,平台一定会死。即便平衡好了新老用户的关系,随着新用户大量涌入,也会冲淡平台本身艰难营造的调性,老用户归属感会减弱,就像很多知乎豆瓣的老用户都会抱怨平台质量下滑,最终都是用户的逃离。
所以无论是利用四种心理中的任何一种,其实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面临心理失效的困境。好奇心死于不再新奇,恐惧感死于习以为常,优越感死于不断增加的心理阈值,归属感死于新用户涌入带来的稀释作用。
那么,是否有办法避开或者是延缓这致命的社交产品衰减律呢?
三、回归产品价值本质
社交领域最为成功的产品就是微信,我们来看看微信是如何阻挡这样的衰减的。
首先微信会利用到用户所有心理需求,初期的语音对讲,摇一摇,附近的人都是利用好奇心;未读消息和朋友圈更新的小红点,会让用户产生强迫症般不安的恐惧;微信还建立了基于评论数,点赞数,阅读量的优越感体系;同时微信拥有着整个熟人关系链带来的社交归属。
然而我们发现,现在语音对讲早成了日常习惯而毫无好奇心可言,摇一摇附近的人在成为神器带来用户激增之后成功洗白,完成用户推广扩张使命后基本没人使用;我们也越来越能习惯刷不完的朋友圈、微信群和公众号,小红点对我们失效了;同时点赞数减小,心理阈值的提高也让优越感的体验越来越差;最后好友数量不断的增加,熟人变少,社交压力增大的同时关系被稀释,朋友圈朋友的状态变少,无关的文章变多,整个都导致用户的归属感在降低。
但是微信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心理满足度的减小而迅速失败。不是说心理需求会失效吗?为什么微信还可以活的很健康?
产品的核心是其提供的价值,商业的本质是效率的提升,而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则是提高信息的生产传播转化的效率。反观这几年雄霸一时的产品,你会发现,他们的本质都是提高了信息组织传播的效率。
人人网增加校园场景下认识新朋友和获得优质信息流的效率,微博是将信息拆碎重新分发,加快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微信是信息流+关系链的设计,将IM,SNS和媒体实现无缝整合而提升了信息组织和传播的效率。
对成功的产品而言,所有对心理需求的满足都只是推广沉淀用户使用的手段,是为产品的核心价值服务的,当一个产品能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时候,如果可以利用以上四种心理,将会实现用户爆发性增长和沉淀。如果一个产品因为在传播时给用户留下的印象过于依赖其对心理需求的满足,如神器,神器,文艺小清新聚集地之类,而没有相应的迭代去不断的强化其在效率上的价值,而让这些传播途径本身成占领了用户心智的话,就极有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产品。
满足需求也是死?——谈谈社交产品的生命衰减周期和对策
从心理刺激到效率依赖,从让用户第一眼惊艳到让用户没有你不行,这是一个恋爱的过程,也是产品经理的核心智慧。
四、社交产品的境界
所以在我心中社交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层是自嗨类产品,只有形式上的改进,没有满足用户的底层心理需求。
第二层产品是满足了用户的几种心理需求,但是把满足心理需求当成价值本身。或者是单纯提高效率,却无法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这两种都无法成功。
回答: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烂问题,谁那么笨,花钱买罪受?
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自己或许就做类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或配偶品行不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明知在一起没什么好的结果,怨恨已经比爱还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要和他搅和下去,分不了手。说穿了,只是为了不甘,为了习惯,这不也和光顾餐厅一样?
——做人做事,为什么要无谓执着?!
问题二: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块钱,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你走过的地方,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块找回来吗?
回答:一个超级愚蠢的问题。
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做错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问题,却怎么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借口,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还是那么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还要借酒浇愁,形销骨立。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只是损失更多。
——做人做事,干吗要为难自己?!
问题三:你会因为打开报纸发现每天都有车祸,就不敢出门吗?
回答:这是个什么烂问题?当然不会,那叫因噎废食。
然而,有不少人却曾说: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让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这不也是类似的反应?所谓乐观,就是得相信: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一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做人做事,先要相信自己。
问题四:你相信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成功立业吗?
回答:当然不会相信。
但据观察,有人总是在听完成功人士绞尽脑汁的建议后,梦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有人问:“世上有什么钱是好赚的?”有人答:“好像都是别人赚的钱比较好赚。”其实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任何一个成功者的成功都是艰辛取得。
——做人做事,还是要靠自己!
问题五: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
回答:当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
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对穿着没有任何口味,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时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聊天,结果只能是失败。失败了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是否能力不足,反而抱怨客观条件不好。
——做人做事,要量力而行。
问题六:你宁可永远后悔,也不愿意试一试自己能否转败为胜?
回答:恐怕没有人会说:“对,我就是这样的孬种吧。”
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不该打退堂鼓时拼命打退堂鼓,为了恐惧失败而不敢尝试成功。事实上,体育赛事中,有许多反败为胜的经典案例。一个中国伟人曾说,胜利的希望和有利情况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做人做事,何妨放手一搏!
问题七:你的时间无限,长生不老,所以最想做的事,应该无限延期?
回答:不,傻瓜才会这样认为。
第一时间穿梭在灾区一线的吴军比谁都明白,现在那些在震区幸存的人可以向牵挂他们的亲人报一声“平安”了。他更明白,实现通信畅通对于抗震救灾工作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将使更多需要救助的人们得到及时救助。
铁汉吴军与阿坝分公司员工连续五天五夜拼命地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抗震救灾保通信畅通赢得了时间,为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奉献了力量。
灾区告急:通信中断,音讯全无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瞬间共造成225个基站中断。震中汶川、理县、茂县立刻与外界失去联系。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分公司总经理吴军沉着冷静,紧急部署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并带领第一支抗震救灾通信抢险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重灾区汶川、理县、茂县。
余震不断,飞石呼啸,挡不住抢险人
5月12日15时,也就是大地震发生仅半小时后,吴军率领第一支通信抢险突击队从马尔康出发。
一路上余震不断。吴军和突击队遭遇不断飞落的滚石,道路变形扭曲,路面到处是滚落的石块。为了尽快赶到救灾现场,及时抢通通信,为全面开展抗震救灾工作铺平道路,吴军率领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一路搬开石块,快速前行。由于地震严重毁坏了交通,道路十分难行。经过两夜的急行,突击队到14日凌晨终于赶到了理县朴头。“我们走了一段枪林弹雨的路。”事后,突击队员、分公司网络部经理金志强回忆时还感到胆战心惊。金志强说,前行途中,每走不到3公里就有塌方、山体滑坡,路上十分艰险,不时有飞石落下。每到这时,吴军便叫突击队其他队员先过危险地带,自己总是最后过去,使在场队员备受鼓舞。大家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暴雨飞石翻山越岭。抵达理县古尔沟时,已是13日22时,天气寒冷,飞石不断,让人望而却步。吴军走在队伍前面探路,突然前方掉下飞石,落在了离他不到一米的地方,所有人都为吴军捏了一把汗。吴军却镇定自若,叫大家不要惊慌,指挥大家躲在旁边一块大石头下,一会儿,大家便听见两边山上飞石刷刷不停滚落。待飞石落定,吴军又带领队伍继续向前冲。
经过一夜的奋战,5月14日7时30分,朴头-理县生命线道路终于打通,应急通信车也在理县开通、运行。10时10分,经过全体突击队员连续44小时的奋力抢险,理县县城通信恢复正常,与外界取得联系。到了理县,吴军立即组织员工设立便民服务点,提供移动座机免费报平安等服务,使灾区的信息很快传递出去。此时,通信抢险突击队没有停留,在吴军的带领下继续向汶川推进铺设光缆。
日夜奔赴,打通汶川县与外界的通信
14日16时30分,由于沿途不时有飞石,道路清障较慢。吴军带领抢险突击队一步一步艰难推进14公里后,由于道路塌方不畅,被困在了甘堡。为了加快推进速度,吴军果断决定,抢险队伍徒步前往汶川。
15日零时30分,光缆铺设又向前推进了22公里。由于余震不断且有飞石不断坠落,抢险突击队前进困难重重。尽管如此,突击队丝毫没有放弃,“铺一米是一米”,将通信的路奋力开往受灾最严重、人们最牵挂的汶川县;15日11时24分,抢险队伍终于推进至离汶川只有20公里处的桃坪。与此同时,吴军在抢险队中派出3人小组,积极配合接收空投物资及时开通IDR。
15日17时35分,公司应急通信车到达距汶川县城8公里处,吴军率领抢险突击队已徒步到达汶川县城并全力布放光缆抢险。22时,理县到汶川的道路打通,公司应急通信车于23时40分进入汶川县城,恢复了汶川县城移动通信。16日8时,吴军接受中央电视台电话连线采访,将汶川恢复通信的消息告知天下,为抗震救灾工作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再接再厉,打通茂县与外界的通信
一心想着快速抢通重灾区通信的吴军,此刻并没有合眼休息一下,他立刻着手指挥茂县通信恢复工作。吴军一直守在震中汶川县,指挥从茂县校场方向至茂县的抢险队布放光缆。经过全力抢修,5月16日18时30分,阿坝分公司终于打通了茂县与外界的通信,成为地震重灾区茂县抢通通信的第一家通信运营商。当晚,中央新闻联播报道了茂县移动通信恢复的信息。
一、安全培训管理
要保证安全生产,就要维护人的生命权益,树立安全至尊的思想,以人的因素为第一位,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安全才能不再是空话,因此安全培训教育至关重要。安全培训管理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形式单一、走过场、不能真正的引起人员的重视的弊端,消除这些弊端,就要不断地创新培训方法、更新培训内容。
在生产工作中,要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特点,针对企业领导层、中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运行管理人员、普通职工等不同层次的人员制定专门的培训教材,并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变换授课方式、讨论总结、不定人的提问、模拟现场案例、观看典型性案例分析、用高仿软件进行现场操作、深入现场实地研究等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增强培训的成效,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从根本上消除"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睡觉"的现象。企业中的培训不应该像学校的模式那样呆板,应该更具有生动的魅力,因为参加培训的都是熟悉的人员,这样更容易沟通、讨论、学习、提高。
为了切实提高职工防范事故、处理事故的能力,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架起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在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中,还可以开发与使用各种计算机事故预想与仿真处理系统,进行事故演练培训与技术讲解,以逼真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效果。例如根据各自公司的实际开发出模拟仿真系统,对运行人员进行模拟操作,以此来提高运行人员的实际判别与处理电力事故的能力。或者是在进行实际操作之前,先在仿真系统上进行模拟操作,这样虽然看似麻烦,但是可以完全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因存在违章而造成事故的情况。
二、反习惯性违章管理
有专家指出:"习惯性违章是在长期重复作业中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不安全和不规范的行为。"而形成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心理模式有很多,例如: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力强,即使违章也不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侥幸心理;本身对各项规章制度不熟悉,只是对工作有热情的无知心理;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满不在乎的马虎心理;对工作带有情绪化,存在不满心理,应付了事的麻痹心理;图省时省劲,投机取巧,简化作业流程、减少施工工序等,置标准化作业指导程序于不顾的投机心理;盲目服从上级安排,没有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的奉承心理等不良心理。
要想在作业现场有效地杜绝员工在作业时出现以上不良心理,就要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习惯,养成正确的反违章心理意识,使员工在不自觉中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醒自己、约束自己。
在工作之余加强自我学习,重视公司培训,把规章制度、业务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当员工的业务技术精湛,操作熟练后,才能从根本上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否违章,才能在日常工作时及时发现设备、环境中存在的隐患或故障。正视、尊重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要清楚的明白这些制度的存在不乏"血"教训的积累,它们是科学的、规范的、严谨的,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在作业现场更好的自保和互保。
班组是安全生产重点,要做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从班组抓起,而班组的安全生产,除了要加强班组管理,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要起到带头作用之外,还要靠班组整个的凝聚力和班组个人的自查自律。首先,作为班组的最高领导,即班组长要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安全素养和良好的管理水平,这样能为班员做好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被班员信服,同时在班组长严守规程、规范作业流程、认真对待工作的影响下,班员才能做到自查自律,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要营造出反违章的公司大气氛,使反违章意识走进每一位职工心里,要充分利用亲情、爱情、友情来唤醒员工的幸福意识,让他们知道违章的严重后果,某电力公司"向违章职工家属邮寄一封信"的做法,就能充分发挥亲情和爱情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用亲情和爱情"催化"员工落实安全责任,自觉遵章守制,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自觉与违章行为做斗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安全监督管理
搞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一以制度为保证。各项制度要完善,对于实用的现场规程要每年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新推行的制度,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在全公司进行推行。对于新推行的管理模式,在生效后,要及时针对安全生产方面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复查、修改、并下达红头文件进行明确,不应在进行安全生产中,出现新旧制度共用的情况,这样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执行人员会产生矛盾,影响专业人员的判断,形成危险。二安全生产现场管控。生产现场要严格执行"两票一单一卡",加大现场督导检查的力度,充分利用高科技设备和高科技技术手段对现场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作业过程可控、能控、在控。安全监督人员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时,要从班前班后会、"两票"填写执行、现场人员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认真记录,一旦发现有违章行为发生,立即制止、纠正,毫不留情。三安全监督无处不在。要将安全监督检查渗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小到图纸的一个数据、一个符号,大到一个大型的施工作业现场,这就要求安全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如果在安全监督过程中,监督检查人员本身不懂、不会,试问一下如何进行监督检查,如何使人信服监督检查的结果。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各生产单位安全员的职能,切实使他们负起责任来,这样能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四、日常安全管理
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定符合各部室、各供电所、各班组的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一一落实到白纸上,并要求各自明确安全责任,进行安全保证,但这些工作不应是走过场、走形式,应该真正的深入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普通人员心里去。近几年,安全责任书的签订只是形式,没有人能真正说出自己的安全责任,这个现象很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