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实务入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基础会计;教材建设
《基础会计》是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内容,既有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的会计基本概念及理论,又有计算、核算和实际操作,还有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及原则。可以说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且教学课时有限。
一、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基础会计》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与高职高专办学层次和特色相比,现存《基础会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与会计实务中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不一致,学生学习结束后与会计岗位的对接有困难。二是教学从大量晦涩的理论开始,与学生心目中的会计职业相差甚远,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会计的兴趣,甚至怀疑自己选择会计作为职业的正确性。三是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过大,课程有学科性倾向,会计技能知识不突出,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相称;面对高职学生的现状,大量的理论知识也可能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好会计失去信心。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材结构和内容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教课程改革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基础会计》教材改革,以适应学生特点、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优质高效的职校人才。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先生指出“当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无疑,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建设是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改革,而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之一就是教材建设,显然,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必须尽快开展。
二、基于工作过程《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建设
目前,国内同类教材的名称为《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论、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工作组织。应该说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全面而细致,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但是与实务的关联性差,知识结构与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不一致,学生学完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岗位,不能尽快投入会计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建设的该教材的定位是以会计类岗位入门性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为重点内容,强调“理实一体”,为此,应将《基础会计》教材的名称改为《会计实务入门》,以体现这门课程的实务性,而不是学科性。
《会计实务入门》教材的内容是根据以“会计实务为重点、与会计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原则进行取舍的,以实现会计技能有用、够用、实用的目标,而会计理论以会计岗位入门阶段学生所能理解与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主,其它较深奥的理论与方法仅限于列举,不展开来描述,只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个铺垫。根据这个原则,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将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分解、整合为九个教学项目:认知会计岗位、识读会计报表、建立新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登记总账、清查财产和编制会计报表,在教学项目框架下再设置若干教学任务,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后的九个项目与原有的内容基本相同,改革的地方主要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改变了学习内容的顺序,所以既能很好地保留原有教材的优点(即基础性的理论和技能都讲到),同时又克服了原有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即与会计工作过程的基本一致)。
三、基于工作过程《基础会计》教材的结构建设
教材内容取舍之后,如何真正地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实践的过程,关键是教材中内容的组织要与会计工作过程相一致,即教材的结构建设问题。
《会计实务入门》教材结构中第一个项目安排“认知会计岗位”,是让学生先对会计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职能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它与会计工作过程虽然没有直接关系,却是会计工作开始之前必须的准备阶段。单位任何一个岗位人员只有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才可能爱岗,才可能敬业,更何况会计工作是涉及单位资金性质的岗位。其他八个项目识读会计报表、建立新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登记总账、清查财产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涉及的全部主要内容,结构上是以会计工作过程为指导,以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会计报表”作为整个教材的主线,整体以“认识会计报表”为起点,“编制会计报表”为终点的顺序,中间是日常会计工作过程的5个步骤进行编排的。
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每个项目再分解成若干个教学任务,可以有课外任务和课堂任务,每个任务都是基于每个教学目标设置的,相当于一节的教学单元。任务的内容结构也改变现在常见的从“理论――技能”、“概论――概述――意义”的传统编排,而采用“技能(或任务)――理论”、“简单实践(或任务)――理论――综合实践”的编排方式。
例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教学项目,可以安排三个教学任务:一是课外任务,“收集各种发票、车票、收据等票证”,从该课外任务(简单实践)中引申出原始凭证的概念和分类的知识点(理论);二是课堂任务,“填制原始凭证”,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填制几张原始凭证(简单实践),通过教师点评他们的填制情况,引出正确的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和规范(理论);三是课堂任务,“审核和传递原始凭证”,发放一些有错误的原始凭证给学生初步审核并说出审核结果(简单实践),教师点评审核结果并讲解正确的审核方法和传递方法(理论),以及审核后发现不合法、不规范的原始凭证如何处理(理论)。所有教学任务完成后要加强学生对它的实际运用,提高他们填制和解读原始凭证的专业技能,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次“综合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安排一次课堂实训课来进行,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复杂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和解读,这样“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教学项目就可以比较好地达到该项目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 基础会计 教学 效率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一门专业入门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的基础,也是中职经济及管理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经济及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这门课程。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基础会计》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对于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对《会计基础》的入门较难。因此,在《会计基础》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入门的引导、启发,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它产生兴趣。中职学校的学生处于充满幻想的思想状态,只要正确地对课本内容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会计基础》的轻松氛围,以及充分的让中职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基础》的重要意义,就一定能够为我国的会计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一、《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应当理论联系实践
当前,中职《基础会计》的教材,可以用五花八门,玲琅满目来形容。笔者认为,要做好《基础会计》的教学,首先需要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该教材一定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特色。在选好一本适合学生教材的同时,在如何优效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教学上,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全面系统地处理《基础会计》专业课程。
首先要抓紧对“会计理论体系”的教授工作。“会计理论体系” 可以概述为,当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已设置的会计账户,用借贷记账法填制并审核会计凭证,并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通过成本核算和财产清查,根据相关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把握好《基础会计》教材的知识体系,将课本上的会计专业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将自己的知识再艺术性地传授给学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笔者积极地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用于课堂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的能力,努力打造高效率的课堂。
第二手抓“会计实务操作”,可归纳为“证、账、表”、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业务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及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
二、对《基础会计》进行授课时应当具体讲解抽象知识点
由于《基础会计》的有关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名词术语多,抽象性强,因此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把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如介绍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总账和明细账平行登记原则。其中,借贷记账法是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呢?首先对于“借”和“贷”两个字,笔者不是从书本出发,给学生两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这样讲述,“借”和“贷”这两个字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借进来”、“贷出去”等意思,就像人的姓一样,没有实际意义,如一个人姓“高”,但他不一定很高,可能很矮,一个人姓“白”,但他不一定很白。会计中的借贷和一个人的姓一样,我们不去追究这两个字的意义。这两个字只是用来作为记账符号,至于什么时候记入借方,什么时候记入贷方,要根据这个账户所属的性质和增减情况来判断,然后对借贷的内容进行总结。借方登记资产类账户的增加、费用成本类账户的增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减少、收入和利润类账户的减少,贷方登记资产类账户的减少、费用成本类账户的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增加、收入和利润类账户的增加。最后再举例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运用。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务必落实实务操纵课程
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务必要落实会计实务操纵的课程,会计课程是一门操纵性极强的课程,要想学生真正对会计课程产生兴趣,必须在平时的授课中,多增加实务课程的授课,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会计操纵感受到会计学科的魅力。加强落实实务操纵课程,必须重点强化会计实训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帐务处理能力。为此,要多鼓励学生多做有关手工模拟和电算模拟并行的训练任务,这可以使得学生对《基础会计》中所学知识有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解,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实训效果。再次基础上,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派遣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让他们亲身感受会计工作氛围,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并且在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真正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其对会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正确认识中职学生特色,因材施教
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压力大、自卑感强,由于在初中阶段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独立思考问题,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为此,他们当中有很多同学因为得不到老师的正确评价而无法发现自我,激励自己,陷入了迷茫、厌倦甚至是逃避学习的漩涡之中,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更失去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授《基础会计》课程时,应该注重中职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引导,会计这门学科,专业性、实用性较强,要鼓励中职学生敢于喜欢会计专业,乐于学习会计专业,最终可以胜任会计岗位的职位。
参考文献:
[1]娄香莲.中职教育[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2]刘胜.会计基础教学与研究[D].河海大学,2011.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课程教学
一、引言
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ERP上线后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以往的会计实务能力上,而更看重会计专业人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长期在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与教学实践,普遍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致使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会计实务在电算化课程中的渗透教学。因此,如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本文结合ERP上线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与实际,总结了近十年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实现新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会计专业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为针对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教学中忽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渗透。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电算化的学习与操作实践中缺少基础概念与理论支持,更无法将会计实务实践迁移到电算化的应用上,只能照本操作,离开课本、离开课堂,真正上岗时即无从下手,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2. 教材选用单一。
目前,为响应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教育有大赛”,适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需求,各中职学校普遍热衷选用用友T3版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教学内容则以技能大赛的大纲为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适应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努力跻身在各级大赛的前沿。我校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虽然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由于现行社会各企业选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仅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用友T3版软件明显不足以满足社会各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
3.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针对某一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忽视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会计电算化专用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实践的渗透,教学形式单调,使学生将《会计电算化》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4. 缺少实践性教学。
随着各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断配备与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立与完备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已能基本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但是,由于专业教师普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且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等,致使许多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此外,由于会计信息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等,在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延续性的实践性教学时常遇到一定的阻碍与矛盾,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弱,未能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 适应社会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近年从各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能力的不足:①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②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③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为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指引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基于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后,自学掌握其他常用的财务软件。
2. 充分发挥自编教材、自编《上机指导训练》的作用。
以本校为例,目前我校会计专业电算化课程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及《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用友T3版)》,上述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但也存在不足:①教材详尽地介绍了用友T3财务软件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常用模块的应用,但却未考虑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他系统模块学习的需求;②上机指导的实验设计能适应“教与学”的同步,也考虑到了阶段强化技能训练的需求,但却未能有效地与会计工作实际相结合,未能满足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目标要求,使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即无法适应、满足企业日常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的实际需求。
为使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能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需求有效接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编电算化教材(补充出纳管理系统、往来帐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补充金蝶财务软件的基本应用知识等)、自编电算化上机指导训练(结合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及近年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弥补了学校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既实现了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使学生较具体地体验仿真ERP上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又能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实现理论迁移、技能拓展。
3. 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班级授课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边讲演边练习” “先讲演后练习” “先练习后讲演”的具体教学方式等,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岗位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
电算化是一门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入门容易深刻难”,尤其是如何使学生能不仅熟练应用某一特定财务软件,更要能将其掌握的会计实务知识渗透应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来,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也利于技能的延伸与拓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4. 因地制宜加强实践性教学。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标准要求。近几年,省教育厅推行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锻炼,联系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同时,应当结合会计工作实践,积极做好经验积累与总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素材,更新教学案例,更新自编教材及上机指导训练,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同步更新,使会计教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及全面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甚至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个分支领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因地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及教师的个人经历与发展而有所差异,如何创新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适应社会实际的需求,培养中等电算化专业人才,仍需电算化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使电算化的教学研究与电算化的全面深入应用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李志云,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李志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谢伟文.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2011,(5).
论文摘要:《基础会计》是职业高中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学好《基础会计》,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分组学习技能和个别辅导方面展开探讨。
《基础会计》是职业高中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学好《基础会计》,将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职业学校招生对象是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通薄弱,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本文就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分组学习技能和个别学生辅导方面展开探讨。
1 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习《基础会计》,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多、图表多等特点,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引起一系列副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将使教学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笑话、讲故事等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复式记账”时,可以讲这样的一则笑话:一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掌握家庭的经济支出数额和支出结构,采用了复式记账法来记录家庭的日常开支情况。每发生一笔开支,妻子都要记在家庭账本上。如用现金100元购买了一包金丝苗大米,记录“库存现金”账户减少100元,“食物”账户增加100元;有一天,妻子刷卡购买500元化妆品,记录“银行存款”减少500元后,于是妻子问丈夫记什么账户增加500元,丈夫不假思索就说,那记“维修费用”账户增加500元吧!用上面的笑话来说明复式记账的原理和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掌握复式记账法,而且印象深刻。其次,采用成功激励法。在教学中多介绍国内外会计发展的新动态以激励学生,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经常列举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2 深入浅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的原理和专业术语多,学生要掌握会计实务操作,必须弄清楚有关的原理和专业名词。然而学生们缺乏社会经验,一下子很难理解《基础会计》中出现的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科目名称,课听不懂,内容难理解。因此,讲解时可以把抽象枯燥的专业术语分解成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实语,如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记录反映各项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在讲解时,首先强调“借、贷”不能理解为日常生活中向银行借或贷款,在会计上它们已失去本身的涵义,只是一个代号,就好像人的名字只代表某一个人。其次,重点说明“借、贷”符号代表什么?“借”表示资产、费用的增加,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利润的减少;“贷”则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利润的增加或资产、费用的减少。例如:把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那么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1000元——记借方;而资产中的现金减少1000元——记贷方,如果把借方和贷方及其内容按规定格式摆放,则是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然后再举例子分析会计分录的类别及编制方法(记账凭证的编制),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会计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3 分组实习,在合作中掌握会计技能
会计教学必须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对实验教程的要求较高,教程必须能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经济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会计实务操作。
在学生已掌握单项会计凭证填写和账簿登记基础上,由5至8名好中差学生组合为一个小组,教师将高度防真的实习资料发放给小组,要求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成绩好的学生起领队和辅导的作用,让他们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随时展开讨论,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控制好学生操作进度,对不同的小组要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操作严重出错,导致偏离会计实务操作方向。实习操作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实习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
学生按照会计核算流程采用真实的账证表等进行规范化会计业务实训后,再对学生固定角色,采取“分组轮岗制”。每组代表一个财务科,在组内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设置出纳、记账、主管、稽核和档案管理等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每一循环结束后,将岗位进行轮换调整,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每一个会计工作岗位的权限及职责。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更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争辩,而这种争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智慧。
4 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
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能有些问题还不能解决,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个别辅导要注重方法,善于启迪。有些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可以将抽象问题要具体化,如,学生问到“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区别”时,可以用中药房抽屉及其标签创设情景来帮助学生区分。会计账户如同抽屉,是有一定的格式的,用来摆放“会计信息”,而会计科目如同抽屉上的标签,是为了“写明会计信息的名称”。恰当比喻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有些学生在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欠缺的,如手工点钞、鉴别真假币、装订凭证和账簿等,教师可以通过手把手地教导,帮助学生提高会计实操技能。
个别辅导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教师一个人“单兵作战”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发动成绩好的同学来帮助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学生之间的思维有相似点,从其他的学生角度理解,这样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采用多样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欣.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方法新探[J].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培养方案
当前会计专业的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其职业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新职业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会计专业人才而言,其职业能力包括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计知识应用能力、自动更新知识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以下主要探讨了该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的建议。
1 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局限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高校会计人才就业的需要,符合会计职业的要求。传统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很难独立从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深入分析。对照会计职业要求,传统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职业素质教育缺失。职业素质是会计职业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将职业素质教育完全托付于公共德育教学中,会计专业教学则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素质的养成。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不经过职业规划的引导就直接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就会因不懂得在校学习与未来从事职业的联系而使学习具有盲目性,必然影响学习的效率。
1.2 以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替代会计职业能力。在传统高校教育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其他职业能力,特别是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应该说,应用能力始终是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只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交给了用人单位。如今,面对会计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不愿再承担培养任务,更愿意在会计人才市场上直接招收到具备实际职业能力的会计人才。尤其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其本身就缺乏培养会计人员各项职业能力的条件,因而更需要能够直接用得上的职业会计人员。
1.3 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传统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通常只设置单项实训课,只进行会计单项仿真模拟训练,这种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专业技能,而缺乏全过程、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2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议
2.1 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的改革。会计职业素质要求是会计职业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合格会计职业人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包括:“会计职业规划”、“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公共关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等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会计职业规划”,以参观实训室、开展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入门教育。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现状及发展,与学生一起探讨个人发展计划,要求学生设计个人会计职业规划方案;向学生介绍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分析高校学习方法与高中或中专学习方法的不同。在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公共关系”、“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通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开展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顺利取得会计证,这样,既可体现职业知识教育,又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公共关系”课程,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2.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多次召开会计专业中心组教学研讨会,探讨培养方案的改革内容。删减了部分专业课程,增添了部分职业特色强的课程,并细化了实训课程的各个环节。新的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设计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两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针对不同的行业开设非盈利性单位会计、银行会计、纳税与实务、中小企业会计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侧重于行业会计应用课程,是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中增设的课程,课程包括商品零售业会计应用课程、旅游业会计应用课程、银行会计应用课程等。开设专业拓展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2.3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在会计核算课程中进行会计单项仿真模拟训练和专门设置“会计综合模拟”课程进行一个行业主要业务的会计核算,这种实训,主要训练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在对高校教育不断探索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魔方”式实践教学体系,将会计职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模拟成不同的实践模块,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犹如转动的“魔方”。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直属学院实践教学的内容。我们按照学院“职业魔方”式实践教学要求,搭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块。
3 结语
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实施要打破原有专业教师封闭式的框架,要让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学校决策人员、教师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模块中,即各项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等。让企业的财务人员、学术界的会计专家及学校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都参与其中,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宏,付尚媛,梁楠.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