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外音乐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转型;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即将到来的全国600多所高校将进入转型发展做了政策引导。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4月颁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比率要达到100%”……高校转型发展的帷幕徐徐拉开。
一、全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法规建设、教材建设、教研科研、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实施高等音乐教育的院校大致分为专业音乐学院、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和综合类大学艺术院系三类。后两类高校的音乐院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大都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模式。随着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师(尤其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滞后,亟需与时俱进。在同一认知下,近年来国内同类院校的同仁们也都开始致力于本课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思考和比较,也形成了一些成果。比如郭声健主编的“音乐教师360书屋”系列丛书《音乐课堂暖暖的》、《做暖心的老师》,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对音乐教师、音乐内容、音乐课堂、音乐的对象、音乐的地位等,用通俗简单描述,阐释了音乐教学的应然境界,音乐教师的自觉追寻,音乐教育的非功利世俗……管建华主编的世界音乐与多元化经典译丛之《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视野》(【美】威廉.M.安德森M编,曹水清、刘业权M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美】特里斯.M.沃尔克M著,田林M译)等,把音乐与多元文化相融合,把中国音乐教育和国外音乐教育进行比较,提出音乐的多元性和世界性,同时也介绍了一些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也总结了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先进成果和经验。
二、国外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国外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匈牙利等五个国家具有代表性。如美国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在这一“方案、标准”指导下,产生了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以及“青年作曲家计划”、“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等综合音乐教育思想和理念,极大推动了全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德国,“学校音乐周”或“学校艺术节”是一种常态的校际音乐活动。日本是教育体制比较集中的国家,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较有成就,如著名的“铃木教学法”,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盛行很久。前苏联和匈牙利是在世界近现代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也是盛产音乐大师的国家。音乐教育体制和内容是对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著名的“卡巴列夫斯基音乐学派”、“柯达伊音乐学派”分别出自两个国家。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大多都设立了诸如“柯达伊音乐教育研究会”、“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研究会”等专门性音乐教育组织。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现状
在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转型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也同样肩负使命,面临考验,同时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1.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问题。由于扩大招生规模,降低了专业和文化考试录取线,造成相当数量学生素质偏低。据调查,学生中有许多是在高中阶段因为学业成绩差,由于担心考不上大学,才临时学了一段声乐或器乐。2.高师音乐教育存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3.高师音乐教学体系过多沿袭、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缺少自身特点。4.有些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增设音乐表演专业,存在学生素质与专业培养目标的错位、培养目标与社会音乐文化市场相脱节等现象。5.四年制学制培养与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市场(大学四年级的各类应聘会)的矛盾等等。
因此,转型发展给地方高师带来了压力,也提供了改革创新的良好契机。高师音乐专业顺应转型背景下的基本规律,抓住机遇,研究探索解决本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难题的思路和办法,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发挥好进口(招生)――培养(教学)――出口(就业)环节中“教育教学”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学习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4-02
本文通过调查,就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几个方面对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进行归纳,以得出适合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学习状态。
一、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接受的在职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音乐教育专家评课、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等。数据显示,高于50%的教师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和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等三种形式的培训。其中,Workshop工作坊属于新兴且效果明显的教学培训模式,它包括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工作坊中能够与多种层次的人员交流学习,因此十分受到高校音乐教师的欢迎。而有关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涉及国内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虽然仍有教师期待参与,但需求并不像新兴培训形式和涉及外国先进音乐教育信息内容的培训那样强烈。
二、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测查了教师对五种常见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包括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国外音乐教育。数据显示,对于不同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结果存在差异。其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结论中非常欠缺为0、比较欠缺22.89%、一般48.19、不太欠缺21.69、不欠缺7.23。其中认为欠缺的人数比例少于不欠缺的比例,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适中。而教师希望得到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分别为非常欠缺21.69%、比较欠缺28.92%、一般31.33%、不太欠缺8.43%、不欠缺9.64%,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机会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充满期待。
三、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六种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的比例分别为22.89%和27.71%,明显高于其他五种教育体系,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位于第二的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的比例分别为7.23%和36.14%,说明教师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教育体系,但仍渴望深入了解和学习。而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欠缺的人数(33.73)的人数较其他方法而言最低,认为不欠缺的人数(18.07)又相对最高,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中相对普及。
四、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
参加国内(包括省内)会议的人数占81%,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占总数的39.58%,高于国家级和市级培训的总比例。这证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的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75%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为研讨,66%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和网络信息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活动和搜索网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调查表明,虽然有37.35%的教师认为当前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太欠缺和不欠缺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的喜欢情况、教师希望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
在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音乐活动、优秀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讲授和音乐教学主题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喜欢程度较低,同时表示不喜欢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学生仍有13.25%,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这既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不足,也说明教师教学中对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思考不完善,教学形式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并未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来辅助音乐技巧的练习。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对策,来逐步满足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愿望,以促进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2]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 涛,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李 哲,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实施的必要性
1.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实现基础音乐“新课标”的需要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与办学方向上都基于为基础音乐教育提供优秀、高水平的人才资源这一办学理念。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密切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自2001年版“课标”试行及陆续推广以来,一直就特别强调学科综合的教育教学理念。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音乐与舞蹈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共同来源于生活,节奏是它们共同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并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共同表达人类的情感。音乐与舞蹈的种种相通之处是“新课标”提出综合理念是遵循了艺术的自身规律,也是在音乐教育中实施乐舞融合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2.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姿态引入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用于服务本国的音乐教育。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被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目前在中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原本性音乐与舞蹈”是它最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将其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体现出来。奥尔夫的教学内容分为音乐板块和舞蹈板块,舞蹈板块又包括舞蹈和体态律动两个部分。奥尔夫用体态律动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方法是受到了达尔克罗兹关于体态律动与音乐“体验―表达”理论的启发。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是学习音乐的突破口,在参与音乐“体验―表达”的节奏训练方式中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虽然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在各自的教学体系上有着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将体态律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到音乐教学方法当中。另外,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的柯尔文手势教学法,借助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种不同的唱名,直观地把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音高、音准调整和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是目前基础音乐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教学法内容。显然,柯尔文手势也将肢体语言运用到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由此可见,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认识和承认音乐与舞蹈的相通之处,采用了将音乐与舞蹈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来实现对人的素质培养。
3.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迫切要求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后,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分别有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又包括花儿、口弦、宴席曲、碗碗腔等。特别是在2009年,“花儿”被正式列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宁夏作为“花儿”的聚居地之一,其成功申遗提升了宁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价值。宁夏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学习和传承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促使我们迫切找到一条传承与发扬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教学方法。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参与、感知、体验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探究宁夏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其音乐文化。另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他们需要掌握一些优秀的、能够传承音乐文化的有效教学方法。经过一代又一代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这种亲身参与学习的方式,既能够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更多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方法。
二、乐舞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由于深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重视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技能等专业的培养,轻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据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院校中,无论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存在认为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声乐、钢琴等演奏技能,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这种落后的观念导致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学科的积极性不高,转而为了摆脱不自信的想法就苦练音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进而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有关理论与技能。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发达城市的相关院校和专业相继开设了国外音乐教学体系的课程。然而,一些少数民族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仍在沿袭着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影响。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形式,对于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实践为辅。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使得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是以培养未来的优秀音乐教师为目标,不仅要使其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化知识和能力,还应了解当今国内外的教学现状,具备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3.课堂教学规模过大
课堂教学是按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进行集体性的学。采用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大范围施行音乐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乐舞融合教学法深受着奥尔夫、体态律动等国外音乐教学体系的影响,在上海、北京一些发达地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当中,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授课班级人数一般在20至30人之间。由于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的特殊性,需要有供学生活动的宽敞教室和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体验实践。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上课人数过多,没有可供师生活动的宽敞教室,使得乐舞融合教学法不能顺利实施,仍然只能限制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当中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乐舞融合教学的实施对策
1.更新观念
在探究了乐舞融合教学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和总结了乐舞融合教学法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如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成为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以上关于乐舞融合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影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和课堂教学规模是否合适的重要因素。那么,乐舞融合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中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更新观念,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所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文化知识、音乐技能技巧,还需要具备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乐舞融合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乐舞融合教学法不仅是因为音乐与舞蹈的“血缘”关系,将其用于实施教学是因势利导,还因为音乐教育是一门音乐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的是“感受―体验―表达”的方式,音乐与舞蹈的融合通过对音乐的感受,运用舞蹈律动的体验及尝试之后,将音乐的内在情感外化成肢体律动表达出来,最终达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2.设置独立课程、缩小课堂教学规模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音乐教学法一直被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一方面介绍教育学分支下音乐教育的教学原理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介绍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和实践方法。然而,音乐教育专业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和多系列的复杂系统,不是一门音乐教学法课程就能涵盖全面的。音乐教学法课程看似一应俱全,然而却容易使学生对教育教学和优秀音乐教学体系的学习仅是囫囵吞枣,尤其在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时无从下手。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为例,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法课共计两年,半年为一个单元,分别介绍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其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比较合理、科学的,包括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的介绍、教学的实践体验、学习反馈等多个方面。学生虽然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对一种教学法的学习略显仓促,但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只有一年的教学法课程相比来说已经较为深入和全面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可根据现状借鉴京、沪等地区的有效经验,将各类音乐教学体系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完整的音乐教学大纲,缩小课堂教学的规模,将学生数量控制在30至50人左右。这样不但使每一种音乐教学法体系的学习有独立、完整并充足的课时,而且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切实了解和掌握每一种音乐教学法,从而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3.积极开发本土教材
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都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到了各自的教学理念当中,如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即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民族的素质。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有着许多丰富多样的民谣,这些民谣大多形式简单、结构短小。比如宁夏的一首民谣:“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年种年收,水浇田,金川银川,米粮川。”这些民谣都是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世代在辛苦劳作中口头传唱、千锤百炼的经典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除了民谣,还有当地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运用乐舞融合的教学特点,都可将其编入教材供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而更好地传承其音乐文化。
四、结 语
乐舞融合教学法是一门借鉴并融合了国外优秀音乐教学体系的新兴课程,一切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学法的高校教师来说,我们缺少成熟的音乐教学经验和符合本土音乐教学现状的教材。因此在借鉴发达地区的国外音乐教学法课程经验的同时,还应结合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有效地运用乐舞融合教学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作者附言: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主导形式,全球化的发展涉及到各个领域。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就要具备全球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全球化发展理念的树立为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提供一种更好的途径。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每一种音乐形式都将成为全球共同的艺术形式。
2.树立多元化教育的理念
在树立了音乐全球化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树立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我国音乐教育来讲,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育中逐渐引入国外相关的先进理念,使得我国音乐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音乐教育主要以汉族音乐为主,在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树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3突出民族的特点,促进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音乐形式,这为多元化文化背景发展下实现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我国音乐教育活动中突出我国民族特点。首先,要设计多元化的文化音乐课程,在音乐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融入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效率的提升;其次,跟新教材内容。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多元化发展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根据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及时跟新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4重视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特征
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我国音乐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以及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特征。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音乐为我国多元化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虽然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国外音乐内容会大量的涌入我国,这就很容易导致我国音乐教育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下出现偏差,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必须重视本土化的发展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5结语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96-01
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音乐教育指的是幼儿在6岁进入小学之前所要进行的音乐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早在17世纪,教育家科门斯基(enius)就已经认识进行学前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两个阶段
1.1 学习阶段
在国外,学前音乐教育早已形成音乐教学体系。例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等都是比较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相当适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其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趋势。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我国由于学前音乐教育经验不足,需要学习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例如,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教育;引进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帮助学前音乐教育增强合作精神;探究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调动幼儿身体的积极性,更好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
1.2 创造阶段
学前音乐教育的创造性表现在乐器的制作上。奥尔夫音乐器材的费用是昂贵的,各地方的老师和儿童可以自己制作乐器,把身边的资源充分运用起来,把一切可以发出声响的东西都当做奥尔夫的自制乐器。这样,在节约资金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奥尔夫教学。
从另一角度看,制作乐器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在不断地寻找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器材相似的声音的过程中,很多特色的声音被发掘出来,并被制成乐器,其中有一部分自制乐器还被纳入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乐器当中。
2 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是最基本也最关键的基础准备,它具有启蒙作用。许多音乐家之所以取得成就,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基础时期的正确教育。许多音乐教育家都曾指出,音乐学习越早越好。当前社会中,注重对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由于认识和方法上的错误,致使我国当前学前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2.1 教育投资过于盲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早期教育成为一个家庭的重点。但由于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投资太过盲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时,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先天的条件,逼迫孩子选择音乐作为发展方向。如,孩子没有想弹钢琴,家长却投资买了,并逼迫孩子学习,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第二,有些家长却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进行干预,逼迫孩子选择不感兴趣的音乐专业。如,孩子想学传统民间乐器,家长却为其投资学习钢琴、电子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投资过于盲目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家长要认识到,优越的条件与成材并非是成正比的。无论进行何种教育投资,都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2.2 盲目追求考试级别
考试级别是一种制度与标准,它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设立的,以保证音乐业余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好、更科学的规范。但是,由于有些家长认识上的缺乏,或者虚荣心作祟,盲目攀比,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考级制度,使得考级的目的走入了误区。有些教师与家长甚至还因为刻意地追求高级别,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统统打破,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违背考级制度初衷的做法,失去了考级的真正意义。
2.3 部分师资水平不达标
学前音乐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若想胜任这一职业,教师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音乐修养。学前音乐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尤其看重。
一般来讲,大城市的教育较为先进,教师可以通过经常参加各地专家开办的教师培训班来提升自己。而一些教育欠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师资水平普遍偏低,虽然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但却很难与发达地区保持相当水平。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幼儿学习的是一种音乐的乐感和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所以需要的是多才多艺的老师。而当前许多师范院校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重视的是却是专业的技能培训,对学前音乐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培养出来的学前音乐教育者综合能力不高。
2.4 教学过程厚此薄彼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技术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开发智力、提高音乐素质的过程。对幼儿来说后者更为重要。而许多教师、家长单纯刻意地强调技术的提高,却对基本音乐素质的培养训练有所忽视。要知道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具有高度音乐感受性和音乐素质的人才。所以,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当注重对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从学前教育就对幼儿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技能技巧的保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尚且薄弱,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完善。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法,提高自身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走出误区给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总之,要重视、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一孩子发展的黄金阶段,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鹏.浅谈当前学前音乐教育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1997(4).
[2] 林春菲.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8).
【关键词】国际化 本土化 音乐教育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一体化不断发展,国际间音乐教育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有着新的思考和探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命运,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情况
20 世纪 80 年代起,各国相继进行着教育改革,美、英、法、日等国相继出台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新出台的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观念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成为重点。音乐教育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国际化”反映出国际音乐教育理念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音乐教育方面,始终坚持音乐教育绝不单纯意味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音乐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的观点,力求在音乐氛围熏陶中开发个体潜能,逐步升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感知能力。不论学习者个人条件的好坏,只要求他们在音乐欣赏中能够扩散音乐思维,激发音乐灵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国际音乐组织尽可能使音乐教育优化,并使之适合于所有学习者,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国际音乐教育组织的带动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一元论”在我国仍被很多音乐教育者采用,他们迷恋西方音乐体系,坚持欧洲古典音乐,一味推崇“七声音阶”等。这与国际音乐教育推行的多元文化理念背道而驰。二是很多音乐教育者对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各种音乐教学活动仍以欧洲音乐理论为中心。三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我国音乐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定义:“‘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①“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国际化’实为一种教育行为,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过程,它体现国际共同目标与教育理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②“音乐教育国际化”主要目的是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学习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自身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本土化”,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由西方传来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本土被吸收和接纳,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在固有的文化传统下自我延续的发展过程。将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引进的国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国外音乐教育理念吸收、消化的本土化过程。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界正逐步与国际化音乐教育接轨,然而在积极发展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际化音乐教育如何与本土化音乐教育做到平衡发展等。我国音乐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音乐教育国际化”与“音乐教育本土化”相结合。“音乐教育本土化”需要从本土实际出发,可以采用西方先进理念进行学习,要注意的是传统音乐文化固有的特质不能因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而被抛弃,应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任何一种音乐教育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在实现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同时追赶国际音乐教育的脚步。
三、国际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
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青少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了解甚少,加之以往的音乐教育大多盲目追随西方,轻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若没有添加本土文化,就无法谈及与世界音乐教育接轨,因此重视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音乐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上,应当重视对传统音乐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并对收集到的传统音乐资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确保资料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我国疆域辽阔,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不容小觑,这将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建构我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形成我国特有的多元性文化特征。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应重视学习世界音乐理念,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强调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存在,我们不应局限于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价值观,而是要放眼世界,重视与国际间的交流。此外,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仍存在着注重专业技能课的训练,忽视民族传统音乐理论课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创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努力。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音乐教育将会多角度、多领域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51.//邻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②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J].中国音乐教育, 2002(4).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音乐;背景探索
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现了SPOC课程、微课、TED演讲课程、太空课程等新课程概念,越来越多的学校运用了云端课程,逐步使用远程资源,进而实现数据化教学。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到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空前的速度席卷而来。“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和使用知识,摧毁了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正逐步重塑一个开放的新的教育生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实现了PPT+课堂交互的班班通课堂,到通过物联网+自动化的自动化课堂,再到今天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由教育云平台引领下的智慧课堂。传统幼儿音乐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效率低下,对于幼儿音乐教育启蒙的益处有限,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并合理地应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丰富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是使得幼儿音乐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引起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加深对于幼儿音乐方面的启蒙。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课堂教学资源有效的整合,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幼儿音乐教学。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在我们国家,因为大多数儿童和家长关于音乐教育的概念薄弱,所以对“互联网+”时代下幼儿的音乐教育也不怎么了解,甚至对于此还存在很多误区。
(一)“互联网+”音乐教学没有落实到实处因为在幼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的音乐教学模式仍然老旧,没有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课堂实践教学上,依旧是保守老套的,没有利用互联网来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王海艳曾写过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该要加强对音乐艺术的传播,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要如此。
(二)“互联网+”音乐教学实施分析在幼儿时期,保证在课堂上实行一些游戏活动是必要的,音乐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并且能够使幼儿很快的投入音乐课堂里面。田中女士发明的彩色音符教学法对于幼儿学习音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在集体教学时能够帮助幼儿迅速的投入音乐世界,这个游戏可以结合互联网,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听辨单音,音程并且全身心的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发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动作。
(三)关于发展“互联网+”幼儿音乐教学的策略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结合互联网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加入日常音乐教学中,比如利用现代设备给幼儿设置音乐游戏来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自身性格、品质,让音乐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但是关于老师是否能够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从而来帮助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实践。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地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大家族由56个民族组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特色,深层次地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我国当代的音乐文化,十分注重与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所形成的音乐在囊括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适时迎合了世界音乐文化的特征。伴随时代的发展,国内的文化逐渐认识到,仅仅将部分的音乐文化与国外音乐文化进行融合所形成的音乐本质是不完善的。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全面地挖掘优秀音乐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未曾给予其适当地重视,导致其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化和地域化,十分局限。紧跟着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应当正确审视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中的优秀内容全面地提取出来,实时地对中国现代的音乐文化进行进一步地完善,从而将国内的音乐文化本质完全地凸显出来,有效促进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如今,世界发展呈现出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伴随这样的趋势,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也产生了一些碰撞与接触,音乐文化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而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也应当融入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中,成为世界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合理地挖掘,发现其中的优秀部分,对于世界音乐教育主体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实时地将少数民族音乐的优秀内容发掘起来,并参与到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当中,以推动民族优秀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一、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开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的音乐教育,都不再局限于单独的国内音乐成分,更多地引进了国外的不同音乐风格和特色,甚至成立于了专门的音乐专业。对于我国而言,开展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十分有必要,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还能够使国内的音乐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因而它也成为了国内音乐教育的主导发展方向。现阶段,国内的许多文化学者开始适当地引入了国外音乐文化,并开展相应的宣讲会,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了组织翻译,不仅提高了国内民众对其的认识,还能够帮助国内音乐教育正确地审视国外音乐的优秀内容,汲取其中的优秀音乐技巧,进而使得国内的音乐教育质量得到全面地提高。现如今的我国,对于国外音乐的融合交流已经有相当大的成果,也为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形成了相应的音乐课程。但是,却严重忽略了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未能在宣扬国内优秀音乐的时候高效结合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为其他国家的音乐交流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我国的多民族因素,也导致了音乐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各个地域和民族都形成了独有的音乐文化。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这些音乐文化只会被少数民族所推崇,并不会得到中国主流音乐文化的关注。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文化学者发现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少数民族音乐与国内的主导音乐文化,也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融合起来也十分容易,而且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多方面的音乐特色,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思想,因而,其在国内的音乐教育中,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推崇的主要音乐文化之一。少数民族音乐与我国的传统音乐一样,同属于世界的音乐文化,因而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其适当的发展契机,促使其实质性地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从而为中国的音乐文化打造出全面多样的特色。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中,欧洲的音乐文化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国内的传统音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只有很小的教育比例,而且仅仅发挥着辅助作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体系不明确有很大的联系。我国的地域相当广阔,所包含的音乐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在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优先调整国内的音乐体系,使其呈现出一致的成长姿态。相对而言,欧洲的音乐文化具有更高的整体性,因而受到了世界地广泛推崇,而我国的音乐则脉系较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姿态,因而在与欧洲音乐的接触中,很难以整体的音乐文化特征与其进行融合,只能以部分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而这样所形成的音乐风格是不完善的,并不能代表国内音乐文化的整体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几乎没有一点儿彰显。此外,国内的音乐教育,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几乎没有丝毫地看重,在现有的音乐教科书上,可以明显地发现,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占了相当小的比例,远远不足以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扬。由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缺失,使得我国在世界音乐中所呈现出的音乐文化是不完整的,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也十分不利,亟待我们进行重新地审视,提高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概述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
除了汉族以外,我国还包括55个少数民族,而每一个民族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衍生出了多样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深层次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固有文化,具有相当大的音乐价值。大约在5000年前,中华文化就开始出现了分支,呈现出了多元文化混合发展的状态,并且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文化愈加成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在时代的演变中,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发展壮大,到今天已然铸成了完善的音乐文化体系。而国内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少数民族发生过交流与融合,因而,现代的中国音乐文化,无疑也包含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成分。同时,传统的音乐文化特色也相应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如在音乐的表演形式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同样包含了民间乐器、戏曲艺术、歌舞等。因而,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对于国内音乐文化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当对其形成正确地审视,加以积极有效地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状况
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应当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形成奠定最为基础的效益,能够有效地推动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开展了实时地研究,相应地发表了一系列专业著作,指出国内音乐文化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汲取其中的优秀内容,才能使得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合理。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文化领域一致地认识,很多学者依旧认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中国音乐文化主流并没有太大的接轨,反而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果进行盲目的融合,很可能会使得国内音乐文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失去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在这样的思想下,我国音乐文化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依然未能够进行全面有效地融合。
三、提高少数民族世界音乐教育地位的策略
(一)确立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在世界一体化的走向中,国内的音乐文化,不可以再长期地将传统音乐放置在主导音乐文化的位置上,而应该倡导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给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提供思路和渠道。为了较好地推进国内少数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我国应当多方面地理解和认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内容,将其实时地放置在音乐文化的教育体系中,进而确立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一样,少数民族音乐也是国内的音乐艺术结晶,其音乐文化特色是独有的,因而在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积极地将少数民族音乐推崇出去。
(二)创设少数民族音乐教材
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材中,不难发现,少数民族音乐占据了十分小的比例,而且仅仅包含了几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了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误解,认为其是一个很小的音乐体系,不需要进行格外地关注与学习。事实上,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内容,不仅有传统的各种音乐舞蹈内容,还包括了独有的音乐展现风格。为了改变当前音乐受教育者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知,我国有必要创设多数民族音乐教材,将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增设入其中,从而加强国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促使少数民族音乐得到有效地发展,进而成为世界民族音乐的教育内容之一。
(三)开展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活动
在现代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较高的体系,而且许多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实时地进入了人们的心中。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有效提高少数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人们对它的认识,我国可以开展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吸引民众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而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比如,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展览会、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创新竞赛,将更多的传统音乐因素实时地添入其中,进而使得其在世界音乐教育的地位更加明显。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全面地融合各个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以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为此,我国必须重新审视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地开展多样的少数民族教育活动,以全面推进世界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沈贺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志英.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的鲜明特点[J].参花(上),2016,(12).
[2]包其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调研[J].戏剧之家,2016,(01).
[3]王亚莉.高校声乐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入探究[J].北方音乐,2014,(11).
[4]荀雅丹.关于高校声乐教学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改革研究[J].雪莲,2015,(20).
一、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和误区
(一)我国现阶段儿童的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经过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在2011年修订并面向社会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然而这套《标准》在不同的地区实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可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音乐老师没有预先提出问题让儿童思考,儿童不是思考着问题去听音乐,不能对儿童起到帮助作用。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方式有些方面还比较陈旧,但实施新课程标准十年间,我国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音乐课教学评比之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学校,在一些城乡的小学校,因为经济、教师资源等原因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但是音乐应当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科目。
(二)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误区
我国大部分教育者都是经历应试教育的人,他们经常会忽视了对儿童的人格的全面培养。现今,素质教育被受到广泛提倡,艺术的美育功能逐渐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
首先,很多学校只是做一些艺术形式的活动来体现素质教育,把简单的唱唱跳跳作为素质教育,没有彻底的认识到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儿童作为学习的重点对象的重要性。其次,音乐具有娱乐功能,但并不代表音乐是一门休息的课程。音乐经常被作为小科目起到穿插其他科目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被取消,却不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任何一种教育不可取代的功能。最后,我国儿童的音乐课本大量借鑒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成果较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这样有利于增长民族凝聚力,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概述
国外有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他们被实施运用在不同的国家,我们研究这些体系,下面主要概述从儿童本身以及国家传统的角度深入研究出来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特色。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瑞士音乐教育家,他构造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来让自己的学生把听觉和动觉相结合来使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他先进行体验和感受,而后进行以认识和了解的原则作为基本教学理念,把视唱和练耳以及即兴的创作乐曲和展现动作作为学习音乐的途径,用他原创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了这个教学的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还注重即兴性的音乐训练,他认为:音乐不能脱离音响,培养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用官能参与体验,然后才是获得见解。所以他会有规律性的运用音乐,从简单的音乐到复杂的节奏音乐,让学生们即兴的表现这些音乐片段,这种发现式教学原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的具有创作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德国民族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教学法就是把原本性音乐作为重点课题,把元素性的教学内容作为重要支柱。他的音乐更加的向往于回归大自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十分喜爱舞蹈,他就着力探索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办法来使音乐教学更加有趣。奥尔夫认为动作、舞蹈、语言和音乐是不可分开的教学四大方面,联系这四个方面的就是音乐节奏。他创立了声势活动,认为动作不只有体态律动或者跳舞,有一定规律性的运动也非常适合练习音乐的节奏。他的声势活动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拍腿、拍手、跺脚和捻指。他很注重音乐的原本性和即兴性,认为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人们可以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他的音乐的即兴性是把教学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加入一些想象的训练,认为让孩子去做才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三)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匈牙利民族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主要是以民族传统音乐为重点课题,是第一个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本国语言特点的教育家。他认为儿童应该首先用音乐的母语来唱歌,这样可以继承本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使本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他强调五声音阶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儿童音乐教育中。
三、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改革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奥尔夫以及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研究得出,我们可用以下方法试验于我国儿童音乐教学,针对我国音乐教育方法的停滞不前,进行强有力的推动。现今社会多媒体工具发展的十分迅速,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和更好的儿童教学环境,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儿童热爱音乐。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肢体和感官作为学习媒介
1.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研究了奥尔夫的声势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听是音乐欣赏首先要做到的一点,聆听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过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学习都以直接教导知识为主,这种直接输入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为了让儿童更好的、主动的去聆听音乐,我们鼓励教师积极的向儿童提出问题,让儿童带着问题去听音乐,在听完之后还要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表达一下自己的独立感受与想法。
2.让儿童用身体乐器来反应
音乐是充满想象的,儿童更是一个大脑正在发展并且充满着无数想象力的个体,我们要在学习音乐课的同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力变的更为敏感,这就需要我们带动儿童的身体跟随音乐舞动起来。奥尔夫的声势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声势活动非常有益于我国儿童的音乐教学。
3.综合语言、动作、舞蹈来用于音乐教学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对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仅仅可以使儿童通过手指和双腿做出简单的反应,我们也可以让儿童展现美妙的舞蹈,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内涵。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主体进行互动式教学
1.从游戏着手参与音乐创作
现代音乐的音乐教育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音乐教育者首先就是要多与学生们互动。学生作为主体是最关键的一点。
2.参与教学互动
时代在发展,在音乐艺术这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很多儿童都有自己的一门特长,我们想要上一节很活的音乐课,不妨多让儿童们在讲台上多展示展示。
3.表演音乐内容
音乐是抽象的,不同的人听到一首曲子想法总是不同的。但大部分的音乐会给人们一些共通的指引。那么,儿童又会想到什么呢?想要知道儿童从音乐里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让儿童来表演音乐的内容。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族传统音乐为重点
1.以五声音阶为音乐教学切入点
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应该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样是为了尽力的去表达民族的创造性。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所以我们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要多输入儿童关于五声音阶的知识。只有掌握了民族的音乐,才能更好的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
2.儿童教唱歌曲中民歌要占大多数
柯达伊认为:只有在民间歌曲中才最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儿童的音乐的教育的学习必须要先以我国语言的韵律或者音调开始,歌谣在儿童时期音乐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主要是以民歌为主,民歌会让儿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对于我国有一定的了解,从民歌里可以看出我国的风土人情,可以加深儿童对于自己国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3.用大合唱的方式使儿童灵活运用民歌
现在的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还不够完善,而最容易最直接让儿童们参与进音乐实践里的方式就是进行歌唱,因为器乐是少数有条件的孩子才能够接触到的。在歌唱这个部分中,可以让儿童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彼此产生更丰厚的友谊。
关键词:音乐教育 理念革新 音乐氛围
音乐是最高、最自由、最人性化的艺术。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曾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大学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教育是塑造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的关键时期。大学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其审美情趣,又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品德修养,激发其创新思维与再创作的欲望。
我国音乐素质教育起步较晚,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尚不成熟,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纵观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音乐课堂经常出现交头接耳、昏昏欲睡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偷偷插着耳机听流行歌曲。大学音乐教育本身折射出来的问题也不得不让人深思,办学市场化倾向的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利益化的转变,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我国未来音乐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许多高校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认为音乐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利”,只是将其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在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的供给上也不够重视。我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相比,音乐素质明显低出一截,包括许多非艺术类知名院校的大学生,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个别学生会一两件乐器外,其他音乐方面的素质基本可算作一张白纸。
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社会重视音乐教育,高校阳奉阴违,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审美情趣与创造力的培养;学生思想受市场利益化冲击,树立了错误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与未来全方位、高素质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三项矛盾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既需要大学音乐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不断革新,又需要教育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氛围的营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径做出分析,希望对大学音乐教育起到一些帮助:
一、教学理念革新,增设音乐必修选修课程
音乐教育以其易懂、易接受的性质,对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深入理解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对理工科院校或非艺术院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操的熏陶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佛大学将七八种艺术教育课纳入低年级必修课,麻省理工学院规定:获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的360学分中,72分必须是艺术教育学分,我国的清华、北大也有类似的做法,艺术教育只有正式被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之中,才能保证其内容、进程、质量的落实。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从实际出发,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实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如增设音乐理论、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公共必修、选修课程,并将其列入学分考核。大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形式与教学观念的改革,有效地改变了对非艺术专业类学生艺术教育的局限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使高校学生得以平衡发展。
二、音乐活动构建高校音乐氛围,增强学生音乐赏析兴趣
为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欣赏音乐的兴趣,高校应积极发挥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感,运动场上动感激昂的旋律为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呐喊助威,林荫草坪上舒缓柔美的小夜曲为宁静的校园平添一份祥和,食堂里婉转流畅的曲调为就餐的学生提供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学生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饱受艺术的熏陶,这些看似随意却是用心的设计最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音乐修养,对学生潜移默化地爱上音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还应该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举办各种形式、多种主题的音乐讲座、音乐会、交响乐欣赏晚会等,为学生提供主动接受音乐的机会,提高自身的音乐造诣;还可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入学,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创建校艺术团、舞蹈队、合唱团、乐队等多种学生社团,让学生以自身为主体,提高其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调整大学生心态,也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新天地。
三、普及音乐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接受音乐教育
哲学告诉我们,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的接受度是决定大学音乐教育成效与质量的内因,只有学生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音乐教育才能预期执行。这就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对自身高素质、严要求,在学生中树立光辉的形象,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使学生首先爱上音乐教师,然后爱上音乐教学课。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细数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及素质提高的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抓住音乐学习的机会。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齐齐哈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学生也应该看到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深悉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积极配合高校素质教育与美学教育,将自身塑造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四、高校与社会接轨,共同营造全民音乐的整体氛围
音乐隶属于人类精神艺术的最高层次,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结晶,在音乐活动中,复杂而多样化的艺术技巧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大大增强,而智力也在其中得到大幅提升。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形成完满的品格建立基础,没有音乐就没有完全的人。”从这层意义上讲,音乐教育足以提高全民素质,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只有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会总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电子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完全相同的音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整个音乐的传统运作方式,也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教育领域正在为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电子音乐教育框架而不懈努力。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日渐强大和具备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新动态。教育界电子音乐专业的建设过程可对每个学者提供专业上的借鉴和营养,对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子音乐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电子音乐学派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是综合应用都走在了中国前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它们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科建设弊端的延伸甚至加速了我国这一专业的落后程度。我国没有历史性的深厚知识积累,研究和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电子音乐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可积极吸取国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于建设有我国教育特色的新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教育领域中电子音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音乐传入我国,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但是这些先驱尝试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终止。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秉承“传统与当代结合,理论与创作并重,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建学思想,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其后1993-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先后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普通高校、高等师范、职业学院、民办高校纷纷增设电子音乐专业。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发展。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从2004年起,十二个以上省和直辖市已将中小学音乐教师电子音乐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20年来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大环境更宽容、宽泛,与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3.中国电子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当今,美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子音乐教育领域,其基础研究和应用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我国至今尚无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硬件设施不完善且教学导向带有盲目性;课程知识深度、教学范围及知识联系程度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发展和壮大我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真正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音乐和科技两方面的复合人才,专业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教师队伍结构也欠合理。中国电子音乐教师队伍中97%属于音乐专业背景,3%属于非音乐专业,几乎无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电子音乐背景的教师则更少。美国教师除数量多之外,其队伍结构是多元化的,65%为音乐类专业背景,27%属于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且有近8%的教师有电子音乐的专业学历。教师复合型结构对电子音乐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体系的合理化已成为我国最迫切的任务。师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直接牵制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核心音乐设备价格昂贵,一系列的辅助器材的配备也难上加难,一般音乐院校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配备多套系统。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结构与研究能力的缺陷
我国的电子音乐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很多,主要是介绍性和应用性课程两大方面。无论是音乐系科还是非音乐系科都没有研究类的课程,这一缺失决定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无法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深入的有价值的应用研究,难以将电子音乐的各个专业总和为一个体系,来进行交流和补充,这对于本学科的长远纵深发展弊大于利。国内电子音乐的重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不足,而这些专业化和以创新研究为宗旨的研究所和实验机构不仅是进行电子音乐日常基础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学术和科研升华档次与水平的关键一环。今后,我国当大力建设研究中心以及专业实验室,为加快电子音乐的科研力度指明前进的方向。
(3)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
电子音乐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之谈。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课程的普遍建设和硬件投资的加快,国内对电子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说,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直接阻碍了这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发展。体制问题一直是音乐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就整个音乐领域而言,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与合作渠道,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单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失衡,学生难以接触到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且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对电子音乐这类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特质的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交流和沟通的不足
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音乐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机构,为电子音乐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音乐学科甚至艺术领域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信息不畅,交流不便的的局面,形成国内音乐学科力量分散的不良局面,同时严重阻碍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迅速发展。今后当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以及每年举行定期的学术会议,为电子音乐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机会,同时应加强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践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p#分页标题#e#
在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以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摒弃局限于形式上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力引进,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而进行融合式的变革。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要求电子音乐教育进行大的改革,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电子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在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中积累符合中国音乐事业现实的经验。
(2)采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思想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具备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应该形成一套由专业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由理论的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只有从“经验性”的传授到“理论性”的系统指导,学生才会从单纯和被动的使用工具转变为工具的“主人”。电子音乐设备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当抛弃追求设备的领先,而紧随音乐的“本体”并去掌握教育理念的真谛。重视本学科课程建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系统性范畴的课程,在决定学科和本专业基本结构的关键课程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内在逻辑性和相互联系性,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电子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应遵循内容的科学性,协调基础原理类课程和开发研究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型、应用型和普及型并重,创造合理的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电子音乐专业具备自我改良的内部“微循环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电子音乐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资金、设备投入是促进电子音乐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开展电子音乐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成熟的教学操作技巧与技能。在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派遣学者进修学习,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先进的课程结构要求,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师资源,施行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的培养策略。世界各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子音乐是中国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来说人们比较陌生,要想普及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其实用性强,其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强。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正确的进行教学导向,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4)“因地制宜”,发挥特长
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按照各自学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开设的课程。美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布局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质的课程。而我国,教育水平排名前40的综合型院校,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外,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大大浪费了其学科优势。今后应发挥综合类院校之长,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开设。若电子音乐的课程建设不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类大学非音乐专业和艺术音乐专业一刀切,这不仅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而且可能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弊端甚至失败。
(5)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
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思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是必由之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创作,增加我国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鼓励留学和出国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综合现代媒体和因特网等有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加大我国优秀音乐院校的宣传力度。电子音乐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容易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和课程配置,并付诸实施和快出成果,这是其优势所在。当然国内整个音乐界的体系也会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并与国外模式产生碰撞,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寻找一条适应自己实际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音乐;传统音乐;标准整合;优化措施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的也纷纷开始相应的工作。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来说,其整体方向应该趋向完整性与全面性。也就是说,高校的音乐教育部应该仅仅局限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应该广泛的借鉴潮流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些先进元素,从而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更加完整。但是就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各大高校在此方面的工作还有这很大的偏失,许多地方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微调和规划。下面结合高校音乐文化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联系,谈一谈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优化策略。
1传统音乐文化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数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也是我国音乐遗产的重要结晶。所以说我们在对待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上,应该始终坚持两个方面的理念。第一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给予必要的重视,从而保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的主体地位;第二是在整个音乐文化体系构成中,应该着重探究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体系。此外,对于中西方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应该用相同的目光来看待,从而发掘其特有的优点,并且传统音乐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演变的。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而且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说,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必要的肯定,并且不能过分的排斥西方音乐文化给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带来的影响。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音乐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并不代表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而从音乐内在的角度来看,西方音乐文化主要是把西方民族的音乐审美、生活习惯等,以音乐的载体表现出来。综合以上所述,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不但要重视研究和尊重目前所公认的传统音乐文化,而且还要重视以前各个时代中被称作传统的音乐文化,从而综合我国所有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增强音乐教育等额历史饱满性和文化继承性。这样以后,就能够使传统音乐文化更具有创造性,从而达到普遍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使其在社会上的发展充满活力。
2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标准的整合
高校的音乐教育从其实质价值方面来讲,并不是由音乐本身来表现的,而是从社会整体发展和社会个体两个切入点来深入体现的。特别是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目标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素质性和技能性,并且对于教育结构的合理性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说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标准应该囊括这些内容,从而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的发展。一般来说,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标准的整合首先要经过各级音乐教育机构的审核,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这之中,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和音乐教育改革相呼应,并且还要把音乐教材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良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整体框架;其次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教学主要是在本来教学任务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教学任务,从而保证音乐教育的丰富性与全面性。而实践活动教育方面,主要是在学生自己的音乐时间基础上,开展一些集体性和特点较为突出的音乐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学生主动的把他们各个理论知识转化为音乐技能。只有从这两条主线入手,构建音乐教育的双线教学体系,才能使高校音乐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音乐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优化措施
3.1转变高校音乐教育的理念
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且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各种可行的改革策略。而我国各个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时候,可以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的改革方法进行一定的借鉴,从而使音乐改革受到互补的良好促进作用。高校的音乐教育在以后应该从学生的不同兴趣为切入点,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保证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发展。因为音乐教育在理论上的抽象性,从而难以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等各种先进可行的教学,就能够把音乐教学的内容生动客观的体现出来,从而增强音乐教学的外在表现性,把音乐的听、看、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整个音乐教学更加有立体感、空间感和画面感。而对于一些节奏性强、和声要求高等困难的音乐教学,在多媒体和教师范唱的双重辅助下,能够大幅度的提升这些教学难点的处理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的音乐教学不能比的。这里多媒体教学只是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即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应该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采取一些先进的或者兴趣性较强的教学手段,比如音响和音像等。这样才能补缺传统音乐教学带来的单调性,从而把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进一步增强音乐教学的成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改革中,也要保留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从而在体现音乐教学继承性的同时,增强音乐教学改革的效率。
3.2加紧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
从广义方面讲,多元化音乐教育同时也是一种音乐教育的改革;而从教育理念方面来看,多元化音乐教育主要是指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平等看待所有的音乐文化,从而使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在多元化音乐教育方面,各个高校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高校应该明确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各个区域的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重点主要在培养各类音乐人才,但因为我国高校的一些音乐教学模式过分的借鉴国外的教学。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对国外的各类传统音乐过分的重视,而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有所忽视。不仅如此,即便是对国外的传统音乐教学也主要是体现在欧洲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传统音乐,不能全面的学习国外的母语音乐文化,从而使得高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很好地与国外音乐文化融合,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产生,实质上就是我国目前的高校缺乏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所以才会使得音乐教育偏重某一种类型的音乐,失去了多种音乐传统文化的互补优势;第二是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设定相应的多元化音乐课程。对于高校的多元化音乐课程设定来说,并不是让高校设定各类民族和国外的传统音乐文化学科。因为这种做法很容易增加学生音乐学习的课程数量,给他们的音乐学习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并且也不能真正学好各类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各个高校应该注重把各类音乐传统文化融入到目前的音乐教学课程中去,从而通过课程来展现这些音乐的精华和特色。比如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高校可以考虑顺应音乐教育改革适当的增加一些传统音乐的经典作品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等,从而达到不必专门设置相应课程而起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说,各个高校在多元化课程设定方面,首先应该充分贯彻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理念,给各类传统音乐文化学习打下一个平等的基础;其次高校的多元化音乐课程应该保证音乐教育改革的全面化,从而保证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当前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去。此外,高校还要把音乐教育的改革贯彻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不能单单停留在课堂教学中;第三是高校应该做好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本土化主要是高校音乐教育融合其他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从某种层次上来看,高校的音乐本土化程度也代表了学校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程度。所以说,高校应该积极的寻找国外文化与本校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出发,在深度体现多元化音乐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加快我国音乐教育本土化的进度;第四是高校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要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实施者,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更应该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而多元化的音乐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多元化音乐教学的理念,还要求教师拥有多元化音乐教学的能力,并且还应该有着积极向上的正向动力。也就是说,高校的音乐教学教师应该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把音乐教育视作一种完整的生命体,不但要成为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专家,而且也要有成为音乐教育专家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优势体现出来,也使得高校的音乐教育与世界接轨。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在高校音乐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所以各个高校更应该重视这四方面的工作,从做好多元化音乐教育入手,增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成效性。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更加全面。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作为保证人才培养饱满性和全面性的重要部分,在以后必将有更深远的研究意义。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策略,给广大的高校音乐教育人员带来了可行性较强的应用技巧。但是因为每一所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进度不同,并且其受到的外界因素干扰和内在条件约束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本文阐述的方法策略可能不会很好的适应到各个高校的实际教学改革中。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人员,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高校音乐改革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方法措施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到实际改革工作中去,进而增强高校音乐教育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秦卫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资源与西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周正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科理论教学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1)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育视野
自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完善以来,越来越多的音乐高校开始加强对实施多元化音乐教育这一理念的重视。但如今的高等学府不同于专业的音乐院校,在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手法并不成熟,往往投入不菲,而得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相对的,普通高校在培养一些专业性较弱、但能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基础音乐技巧的可开发性人才方面更占优势。所以相比于在普通高校中实施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音乐教育显然更易于培养大量的基础性人才。由此可见,多元化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乐观的推广性与实用性。
一、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概述
多元文化的理念,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不同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符合当下的任何一种文化理念。多元文化教育,是近些年新生的教育模式,旨在应对文化交融的崭新局面。作为多元文化的一个典例,多元音乐文化满足多元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每一个必要阶段,是多元文化的一个标准产物。为应对其教育教学方面新出现的问题,现对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加以概述。
(一)音乐教育内容。音乐形式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区分,但其内容往往大同小异。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内容,无非包括动作、语言、乐器三方面。但由于多元化教育的前提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入,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当下的需求。以笔者观点,国内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及吸收。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样满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且其历史悠久,发育成熟,利于开展教育。且在各国文化相互冲撞的当下,只有一心致力于发扬发展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在保证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弘扬的同时,也能在多元文化的流行趋势下保守住自己的地位不变。众所周知,我国地理区域跨度较大,文化水准差异较高,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具备先天性的多元文化。这些民族中,大多数都具有各自的音乐文化传承、语言习惯,个别的还有自己的乐器传承。这是一个进行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教育内容的一个丰富源泉。我们应当对多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在肯定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与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国外的优秀理念和优秀文化因素,丰富现有的内容,来达到进行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形式。固有的教育形式已然成型,但并不能满足文化多元趋势下的时代要求。随着各国文化的引入,我们也应当适当改善现有的教育形式以应对形势的不断变化。生源的冗杂,在吸收了各地人才、集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兴趣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此付出更多的辛苦。首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了解,进而共同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新的音乐教育概念。想要对音乐教育进行多元化改革,就需要对新的教育形式存在着新的认知和理解。教育工作者需要比学生群体先一步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向,且要对其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音乐教育现状
中国一直以文化古国著称世界,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如今遗留给我们的都是历史的精粹所在。经历自身的多元化交汇与融合,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时展的必然方向。由于我国各民族的起源与经历不同,历史的遗留问题便逐渐演化为现今的文化差异。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也是生活习俗的一个较为直观的表达途径。因此,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自古以来即存在着多元性这一必然结果。再将视野转向国外。美国一向以多元文化著称,这与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移民国家,大量外来因素的交集与碰撞直接导致了其多元文化的产生。由于来源不同,其教育方式必然会采用多元化这一手段。在其他地区无法发展的音乐流派在此得以进步并传承,说唱音乐、黑人音乐、乡村音乐与爵士乐等便是由此得以流出并风靡全球。不同于美洲,欧洲国家的音乐则是以本土音乐为主。传统的欧洲音乐同样历史深厚,但伴随着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地文化的流入同样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对其进行吸收后,欧洲音乐文化同样产生了差异与分支。这些差异作为教育素材,同样被欧洲各国的音乐院校加以利用和吸收。反观国内,伴随着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发展进入稳定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了目前一大重点建设项目。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在日渐加深,有政府的导向所在,教育事业也在以符合我国国情的方式进行着有序的开发与进步。而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之一自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节目出现,且广受欢迎这一方面得以体现。目前,世界各国频繁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交流的频率也在逐渐增高。各国秉持着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与传承手法的同时,也在频繁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髓所在,以至于目前的文化正朝着全球化、多元化并存的形式发展,其中音乐文化也基本符合上述概况。
三、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音乐教育的方法
(一)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音乐文化不是个人所有,也不是某一国家所特有。因此对音乐全球化这一理念的树立十分重要。音乐文化相比于中国,更属于世界。音乐无国界这一点认知需要被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所熟记于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灌输对中外音乐文化差异性的包容与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来使学生正视国外文化的存在,了解中外音乐文化所存在的各种联系。在使用固有思维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当丰富课余文化,主动为学生创造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机会。可以通过开通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相关选修课、教育学生使用国外音乐表达形式进行演奏演唱等方式,来赋予多元化音乐教育以新的生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在对固有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后,笔者认为相比于国外的教学方法,国内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目前所处的多元音乐文化这一大环境。笔者认为,适当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将对多元文化这一特性更为契合,也是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对我国音乐教育进行改良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学过程中应摒弃现有手段中的些许诟病。目前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音乐应是作为艺术被看待,而不应作为一门技术被灌输。在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对音乐技术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更加看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在讲解中国古典音乐与民俗音乐时,可以适当进行跨学科方面的拓展。先对学生进行该地区的历史典故、人文轶事、地区环境展开介绍,配合以相关民俗音乐的发展特色,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与加深了解的过程中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达到多元化教育的目的。还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本地区有关的音乐文化汇演,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有关方面的学术研究与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目前国内音乐教育的发展动向与前沿趋势。
(三)增强师资力量。目前国内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前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与专业知识,但无法直接参与教育工作;基层教育工作者虽具备基本的要求,但在多元化教学方面的乏力。多元文化的改变和延伸较为频繁,而对于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显然不足以应对,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以及有关多元化教学的发挥。因此,在提升有关教师自身素养的同时,增强有关师资力量才是根本的解决方式。一方面,拥有雄厚实力的相关教学工作组的高校应加强经验共享,将自身有关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与使用战略分享给兄弟高校;有关学术组织也应更多的开展有关方面的合作探讨,将有效经验共享给一线教育工作者;有能力的高校和部门还应组织相关的教师培训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教师工作的核查以及教育能力的再提高。高校的管理职能部门也应对相关活动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譬如组织教师进行国际培训或引进外籍教师。这不仅能鼓励教师在工作方面的积极程度,还能更加高效率地吸取先进文化经验,更直观地提升本学校的竞争力与教学水准。
(四)设计多元化音乐文化课程并改进教材。相比于在现有的教授课程中穿插课余文化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开设相关的音乐文化课程显然更为直观有效。高校可以参考各地文化差异,开设相关的本地音乐文化课程以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可以一举两得地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现有教材由于是教育部在数年前编写,至今虽有改版却与之前大同小异,这一点显然并不满足当下多元化教育形势下的需求。新版的教材需要搭配新的教学手段,添加符合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新素材与教学模式。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增强有关民俗音乐文化内容和外来文化历史介绍的部分,以填补多元化元素方面的不足。
四、结语
当下,音乐教育行业正面临着多元化教育手段更新,这是一大挑战甚至可说是难题。如何解决现有教育手段上的一系列弊端,如何面对多元文化融入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如何改善中国传统民俗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融合上的矛盾,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刻思考。多元化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带来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但处理不当也会为该事业的发展留下一系列的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继续摸索探讨,并最终达到平衡。
作者:王思童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3):19-21.
让孩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获得感悟和自己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经过准备工作后笔者认为其实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了下文的阐述,本文的儿童年龄也限定在3~6周岁。
(一)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背景
对于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来说,十八世纪已经对此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且随着科学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相关工作者对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相关的理论也逐渐的得到了完善,尤其在二十世纪之后的时间里,相关人员注重对学习儿童的心理研究,也促进了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作为国外“发现儿童”心理研究的第一人卢梭,他的教育理念基于“人的发展”,同时注重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作用。他也认为儿童对于世界上事物的看法、想法、感触等等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儿童的音乐教育和成人的音乐教育有很大区别,其中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创造。在随后的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中也不断的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也重新挖掘了人们自身艺术的闪光点。
在国内的十九世纪,陶行知先生也将国外的先进儿童教育理念传播到国内来,其中包括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观点,其中包括:通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来达到培养儿童能力的目的。同时他也认为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栋梁。陶行知先生认为通过创造有力的环境来教育儿童,并且培养优秀的教师,在这各环节中塑造儿童的能力。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学习和实践也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培养不光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还需要鼓励儿童实践。其次陈鹤琴先生也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音乐教育部分中的先驱,并且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在儿童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总而言之,人类科技的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思维,虽然我国相对与欧美国家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但是通过积极探索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践和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其实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具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也并不是新的问题和目标,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中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创意能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创意思维包括天赋也包括后天的培养,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的规律是遵守儿童本身特有的创造性;而且通过学前音乐课程,儿童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这个理论中笔者发现,专家是将儿童放在在学前音乐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理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二十年代二十年代初出现的,这个教学理念也是认为,音乐并非进行学习的唯一目的,但是通过学习音乐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光仅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有语言和舞蹈的结合,而且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原本性”,让学习的人通过学习音乐慢慢的回归人的生命,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只有基础知识的传授、技术的训练,还需要学习者自主的进行参与、自然而然的获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这样的学习并没有映音乐风格、音乐民族的限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正是我国非常需要的,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非常古老和自然的音乐表现方法,也是情感表达最为直观的方式。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儿童天性、因材施教
儿童天性好动,充满好奇,具有探究倾向,拥有和成人不一样的观察视角与思维特征。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总会让一些孩子在全体成员面前唱歌,但是很多儿童非常的羞涩就比较抗拒这个环节,所以教师需要对“热身”阶段的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比如组织一个接歌的游戏,准备更多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这样既进行了教学的“暖场工作”,又提高得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更多的参与进来,不要望而却步,儿童才能在这个广阔的音乐世界里肆意生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儿歌、谚语、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很多专家学者也非常注重对孩子心理的研究,通过研究便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探究和创新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欢音乐,那么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去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这也有利于孩子在音乐的学习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孩子在音乐领域中将具有更加敏锐的直觉,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塑造出自由、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这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的基础。
而且教师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也可以利用音乐、体育、文学等手段来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让学生在创造中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教育的思维过于单调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爱动手、爱动脑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和质量。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课堂中的独立思考、课外中的独立解决困难,都在一定范围内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并不限于创造力和基本功,还包括学生人格与品格的养成,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自信心,敢于面对挑战,激流勇进。教师也需要创造出更加和平与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就是遵循上文中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各抒己见,增强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