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

篇1

关键词:视唱练耳 音乐记忆 途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46-02

一、引言

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从中获得实际的艺术价值,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音乐能力,最终会表现在实际的运用中,音乐记忆在人们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意义重大。在音乐学习过程当中,有了记忆才能不断的扩大和加深知识,积累经验,牢牢的掌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通常是依靠记忆力,广泛的从民间音乐中获得营养,制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表演当中,表演者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把乐曲的魅力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欣赏者记住音乐的主题是对乐曲的内在含义了解的前提。感知一首乐曲,只有我们深刻地记住他,才能理解他,所以记忆是对音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对音乐记忆加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音乐记忆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家的事,音乐学习者也应该对此进行探索,因为他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成长。音乐记忆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非常有意义,研究这一范畴,可以总结出音乐学习的记忆理论,为音乐家们提供正确和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音乐记忆的概念以及研究的意义

(一)音乐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通过感知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的心理过程,它表现出了一个人对过去的事件、感受、以及经验等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主要包括了“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四个基本的心理过程。他对于一个音乐的学习者来说,音乐记忆是指他们在记住和在意识中长期或者短期内保存已经熟悉的作品以及在之后又能再现这些作品的能力。这主要包括了相对的以及绝对的音高的记忆,对音律、节拍、音色、复调以及音色甚至整个音乐的一种整体的记忆能力。

在现代的音乐教育教学中,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基本乐理、初级和声、曲式等占得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在音乐教学的研究领域一般也把视唱练耳称之为基本乐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以固定的唱名法为主,首调以长鸣为辅,练耳有声高模唱、音名模唱,还有音程、和弦以及旋律等等。他们的训练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由音阶的不同和节奏的不同而组成的,不同听觉类型的人对音高的敏感程度又很大的区别,具有绝对听觉的人在音高听觉上没有任何的障碍和困难,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听觉就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才会获得。其中的音乐的记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的重要的。

(二)音乐记忆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必须要对音高、节奏有非常明确的辨别能力,对旋律也要有快速的记忆能力,并且能够熟练的听写和听唱。视唱练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音乐教育形式,记忆力是可以像技术才能一样记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在总结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记忆的培养时,可以引用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在根据记忆类型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培养学生对于音高概念的感知、模仿以及记忆方面的价值经验,然后是提炼经验主题。

音乐记忆教学中的情绪记忆是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在音乐记忆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对学生在增加自己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当音乐作品的情景、旋律、节奏或者内容能够引发一个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情绪体验的时候,就会在大脑中引起一个比较深刻的音乐感知。

研究音乐记忆这门学科的主要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视唱练耳的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音乐教育方式,它可以锻炼学生对音乐旋律速写的识别能力,并且可以锻炼学生耳朵的灵敏性,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2、发觉学生的潜能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活动中,记忆力是能够像其他技术一样得到发展和培养的,因为视唱练耳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音乐教育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中音乐记忆力培养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记忆、模仿能力、以及对音高的感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视唱练耳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提炼。

三、视唱练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一)坚持听觉分析的基础训练

音乐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人类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创造和选择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懂得视唱练耳在之后的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必须性,学习音乐的基础就是为了基础就是为了对各种音乐符号有良好的识别,并且有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乐谱是音乐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人们可以在书面上直接进行音乐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在音乐的学习中,提高音乐的记忆能力就要掌握好读谱和识谱的能力。教师在训练音乐记忆能力的时候,就必须对学生正确的识谱进行严格的要求,并对乐谱的识别、听觉分析进行训练。如果学生不理解乐谱,或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听觉分析训练,在音乐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当中,只能依靠只觉得模仿,并不能深入的体会和理解乐曲中的音乐结构和组织,这也就不利于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可以把视觉分析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由此把视唱练耳的课程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视唱、练耳、以及听觉分析。所谓视唱就是看着乐谱进行即兴的演唱,做到能够准确的把握好节奏和音高,通过视唱来获取准确的获得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让学生可以把握好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练耳就是对学生的听觉进行训练,主要是指感知上的听记,能够辨别多种单音、和铉、音程以及单声部和多声部的旋律短句等。在已知的音乐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听觉分析训练。教师应该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觉分析的培养,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听觉分析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听觉分析的基础训练,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乐谱的识别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用正确的音乐语言来进行思维,才会有对音乐的真正的体验,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审美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来了一套音乐表现情感的体验,没有接受过音乐视唱练耳的训练的人,虽然有一定的水平,但是不会对音乐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视唱练耳是有它本身的规律性,它是一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使他们在进行独立分析所接触到的声音。初次之外要对音乐记忆能力进行培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实践能力、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听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三)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视唱和练耳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程度的提高、视觉的拓宽,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越高。要让学生们能够懂得音乐的内在涵养,首先要在内心要加强训练,所以在视唱和背唱的时候,可以通过视唱培养学生的变现意识,能够把作者所提供的表情符号恰当的表现出来。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不是一个静态的艺术,它是一个不停变动的过程。比如所我们对乐感的把握、乐曲的休止以及起伏流畅的感知,这都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理解以及表现意识等方面进行发展,进而达到可以用心阅读的目的。

四、结语

视唱练耳是一门对音乐初学者有很大作用的学科,同时也是专业学习者密不可分的技术理论基础课程。在音乐的学习当中,它不仅仅可以培养学习者准确把握节奏、准确视唱以及听辨能力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解音乐本身,而且对音乐以外的文化元素也有着准确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因此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不断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和艺术修养,达到对音乐的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晓瑜.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培养模式的研究[D]. 吉林艺术学院 2010

[2]蔡红华.教育发展新视野下对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转型的探索[D]. 星海音乐学院 2010

[3] 张瀚元.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 吉林艺术学院 2010

[4] 阎姝宏.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探讨与思考[D].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5] 韩黎黎.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 吴旭.用母语说话[D].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7] 张焱.论三大学习理论对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影响[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 王成来.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 西安音乐学院 2010

篇2

一、我国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优点

(一)通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长久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前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目标给出的定位是:“视唱练耳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识谱视唱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全面协调能力,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对师范生来说,将会为未来投身于教育事业播下良好的种子。

(二)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与诸多专业的学习紧密相连的学科。如果把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比作金字塔的底盘,把金子塔的顶端比作专业上升的顶点,那么,金字塔底盘的大小与其高度是成正比的,金字塔的底盘越大,它的基础越结实,塔身也能搭建的越高。这就清楚地表明了视唱练耳课程与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体现了视唱练耳课程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基本的地位与重要作用。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教师将诸多专业课程知识融入其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所学内容直观形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社会在不断发展,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偶尔停下来休息,而对传统音乐几乎已经渐渐遗忘了。毫无疑问,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不良的现象。然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起着推动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拿出古人的杰出作品与同学们一起研究探索,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发扬壮大音乐文化。

二、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在某些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过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音准和听辨能力的训练,这是必要的,但忽视了视唱练耳练习中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掌握歌声中正确的呼吸、发声技巧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有一定的意义。有些院校对于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所学内容过于广泛,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是知道,而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详细划分视唱练耳专业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知识对当今的青少年来说特别重要。相比之下,中职类的学校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大部分家庭都希望孩子能通过学好文化课程考进理想的大学,只有当孩子的文化课实在不理想时,才考虑到中职院校学一些专业技术。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音乐基础自然很薄弱,这种现象对于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只能简单地谈一谈课程内容,而无法与学生互相探讨,共同进步。也就无法很好地促进音乐文化的进步。

篇3

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

打开厦门一中网页,点击“佑杰音乐工作室”,呈现眼前的是民歌、交响乐、交响诗、序曲、管弦乐、室内乐、巴洛克音乐、艺术歌曲、进行曲、宗教音乐、芭蕾音乐、歌剧舞剧、小提琴曲(包括协奏曲)、钢琴曲(包括协奏曲)、小夜曲、情调音乐等分类明晰、曲目众多的音乐资料。很难想像如此庞大的音乐资料库建设竟出自一位中学音乐教师之手。王佑杰老师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既是一位优秀的小号演奏员,又是一位优秀的合唱指挥,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其最优秀的音乐素质则体现在广博的音乐知识与深厚的音乐修养上。听王佑杰上课是一种享受,从古典到流行各种音乐知识他都能信手拈来,这种深厚的功底是他几十年挚爱音乐的积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王佑杰便开始分类收集音乐资料,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对音乐的需求远远大于电视,我可以不看电视,却无法忍受没有音乐。”音乐的收集最初是从胶木唱片、磁带和CD开始的,从中国最早的唱片谭鑫培的京剧录音到最新版本的交响音乐,他搜集一切能收集到的老唱片,磁带,一片一片的听,然后一首一首地数码化,电脑前一盯就是十来个小时,以至于有一天电脑没开时,家里每个人都来摸摸他的头,以为他病了。他的素材库中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到新世纪的现代电子音乐应有尽有。如果说上述音乐是“阳春白雪”,那么他收集的曼托瓦尼、保罗・莫里埃等人的轻音乐则是“下里巴人”;此外他最感得意的是在他的素材库中还包括较少人感兴趣的《世界音乐大系》、各国民间音乐和珍贵的中国民间音乐原始录音以及十年的样板戏、语录歌、战地新歌等。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专题节目,如:《交响音乐赏析》、《感受交响音乐》、《一百年的歌声》、《历史长河》等他都一集不落地全都录了下来,他的资源库涉猎之广,感受之敏捷,令人惊叹。

音乐教师的教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说道:“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在学生眼里,老师不管有多高的水平,如果不能走近学生,那么,学生仍然不认为你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优秀的音乐教师不是音乐的兜售者而是将音乐融入生命中。王佑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些。他制作的《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欣赏的特殊性》、《电脑音乐》、《轻音乐欣赏》、《百年风云百年歌》、《模仿与象征》、《音乐剧欣赏》、《中国京剧》等课件不仅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还填补了音乐教育中的空白。对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王老师强调必须用得准、用得精,不要滥用。教学课件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成为单纯的表演工具,它应该是学生理解音乐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不应该成为干扰。除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如今,在清华大学管乐团、北京大学艺术团、上海交大交响乐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团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中,常常可以见到厦门一中文艺队、铜管乐队队员的身影,他们身上体现着王佑杰在音乐教育中的付出……

篇4

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3.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篇5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