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视唱练耳 音乐记忆 途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46-02
一、引言
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从中获得实际的艺术价值,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音乐能力,最终会表现在实际的运用中,音乐记忆在人们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意义重大。在音乐学习过程当中,有了记忆才能不断的扩大和加深知识,积累经验,牢牢的掌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通常是依靠记忆力,广泛的从民间音乐中获得营养,制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表演当中,表演者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把乐曲的魅力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欣赏者记住音乐的主题是对乐曲的内在含义了解的前提。感知一首乐曲,只有我们深刻地记住他,才能理解他,所以记忆是对音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对音乐记忆加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音乐记忆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家的事,音乐学习者也应该对此进行探索,因为他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成长。音乐记忆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非常有意义,研究这一范畴,可以总结出音乐学习的记忆理论,为音乐家们提供正确和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音乐记忆的概念以及研究的意义
(一)音乐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通过感知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的心理过程,它表现出了一个人对过去的事件、感受、以及经验等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主要包括了“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四个基本的心理过程。他对于一个音乐的学习者来说,音乐记忆是指他们在记住和在意识中长期或者短期内保存已经熟悉的作品以及在之后又能再现这些作品的能力。这主要包括了相对的以及绝对的音高的记忆,对音律、节拍、音色、复调以及音色甚至整个音乐的一种整体的记忆能力。
在现代的音乐教育教学中,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基本乐理、初级和声、曲式等占得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在音乐教学的研究领域一般也把视唱练耳称之为基本乐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以固定的唱名法为主,首调以长鸣为辅,练耳有声高模唱、音名模唱,还有音程、和弦以及旋律等等。他们的训练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由音阶的不同和节奏的不同而组成的,不同听觉类型的人对音高的敏感程度又很大的区别,具有绝对听觉的人在音高听觉上没有任何的障碍和困难,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听觉就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才会获得。其中的音乐的记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的重要的。
(二)音乐记忆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必须要对音高、节奏有非常明确的辨别能力,对旋律也要有快速的记忆能力,并且能够熟练的听写和听唱。视唱练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音乐教育形式,记忆力是可以像技术才能一样记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在总结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记忆的培养时,可以引用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在根据记忆类型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培养学生对于音高概念的感知、模仿以及记忆方面的价值经验,然后是提炼经验主题。
音乐记忆教学中的情绪记忆是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在音乐记忆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对学生在增加自己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当音乐作品的情景、旋律、节奏或者内容能够引发一个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情绪体验的时候,就会在大脑中引起一个比较深刻的音乐感知。
研究音乐记忆这门学科的主要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视唱练耳的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音乐教育方式,它可以锻炼学生对音乐旋律速写的识别能力,并且可以锻炼学生耳朵的灵敏性,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2、发觉学生的潜能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活动中,记忆力是能够像其他技术一样得到发展和培养的,因为视唱练耳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音乐教育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中音乐记忆力培养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记忆、模仿能力、以及对音高的感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视唱练耳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提炼。
三、视唱练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一)坚持听觉分析的基础训练
音乐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人类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创造和选择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懂得视唱练耳在之后的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必须性,学习音乐的基础就是为了基础就是为了对各种音乐符号有良好的识别,并且有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乐谱是音乐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人们可以在书面上直接进行音乐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在音乐的学习中,提高音乐的记忆能力就要掌握好读谱和识谱的能力。教师在训练音乐记忆能力的时候,就必须对学生正确的识谱进行严格的要求,并对乐谱的识别、听觉分析进行训练。如果学生不理解乐谱,或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听觉分析训练,在音乐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当中,只能依靠只觉得模仿,并不能深入的体会和理解乐曲中的音乐结构和组织,这也就不利于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可以把视觉分析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由此把视唱练耳的课程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视唱、练耳、以及听觉分析。所谓视唱就是看着乐谱进行即兴的演唱,做到能够准确的把握好节奏和音高,通过视唱来获取准确的获得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让学生可以把握好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练耳就是对学生的听觉进行训练,主要是指感知上的听记,能够辨别多种单音、和铉、音程以及单声部和多声部的旋律短句等。在已知的音乐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听觉分析训练。教师应该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觉分析的培养,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听觉分析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听觉分析的基础训练,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乐谱的识别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用正确的音乐语言来进行思维,才会有对音乐的真正的体验,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审美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来了一套音乐表现情感的体验,没有接受过音乐视唱练耳的训练的人,虽然有一定的水平,但是不会对音乐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视唱练耳是有它本身的规律性,它是一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使他们在进行独立分析所接触到的声音。初次之外要对音乐记忆能力进行培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实践能力、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听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三)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视唱和练耳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程度的提高、视觉的拓宽,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越高。要让学生们能够懂得音乐的内在涵养,首先要在内心要加强训练,所以在视唱和背唱的时候,可以通过视唱培养学生的变现意识,能够把作者所提供的表情符号恰当的表现出来。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不是一个静态的艺术,它是一个不停变动的过程。比如所我们对乐感的把握、乐曲的休止以及起伏流畅的感知,这都需要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理解以及表现意识等方面进行发展,进而达到可以用心阅读的目的。
四、结语
视唱练耳是一门对音乐初学者有很大作用的学科,同时也是专业学习者密不可分的技术理论基础课程。在音乐的学习当中,它不仅仅可以培养学习者准确把握节奏、准确视唱以及听辨能力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解音乐本身,而且对音乐以外的文化元素也有着准确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因此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不断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和艺术修养,达到对音乐的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晓瑜.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培养模式的研究[D]. 吉林艺术学院 2010
[2]蔡红华.教育发展新视野下对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转型的探索[D]. 星海音乐学院 2010
[3] 张瀚元.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 吉林艺术学院 2010
[4] 阎姝宏.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探讨与思考[D].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5] 韩黎黎.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 吴旭.用母语说话[D].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7] 张焱.论三大学习理论对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影响[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 王成来.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 西安音乐学院 2010
一、我国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优点
(一)通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长久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前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目标给出的定位是:“视唱练耳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识谱视唱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全面协调能力,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对师范生来说,将会为未来投身于教育事业播下良好的种子。
(二)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与诸多专业的学习紧密相连的学科。如果把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比作金字塔的底盘,把金子塔的顶端比作专业上升的顶点,那么,金字塔底盘的大小与其高度是成正比的,金字塔的底盘越大,它的基础越结实,塔身也能搭建的越高。这就清楚地表明了视唱练耳课程与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体现了视唱练耳课程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基本的地位与重要作用。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教师将诸多专业课程知识融入其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所学内容直观形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社会在不断发展,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偶尔停下来休息,而对传统音乐几乎已经渐渐遗忘了。毫无疑问,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不良的现象。然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起着推动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拿出古人的杰出作品与同学们一起研究探索,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发扬壮大音乐文化。
二、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在某些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过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音准和听辨能力的训练,这是必要的,但忽视了视唱练耳练习中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掌握歌声中正确的呼吸、发声技巧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有一定的意义。有些院校对于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所学内容过于广泛,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是知道,而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详细划分视唱练耳专业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知识对当今的青少年来说特别重要。相比之下,中职类的学校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大部分家庭都希望孩子能通过学好文化课程考进理想的大学,只有当孩子的文化课实在不理想时,才考虑到中职院校学一些专业技术。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音乐基础自然很薄弱,这种现象对于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只能简单地谈一谈课程内容,而无法与学生互相探讨,共同进步。也就无法很好地促进音乐文化的进步。
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
打开厦门一中网页,点击“佑杰音乐工作室”,呈现眼前的是民歌、交响乐、交响诗、序曲、管弦乐、室内乐、巴洛克音乐、艺术歌曲、进行曲、宗教音乐、芭蕾音乐、歌剧舞剧、小提琴曲(包括协奏曲)、钢琴曲(包括协奏曲)、小夜曲、情调音乐等分类明晰、曲目众多的音乐资料。很难想像如此庞大的音乐资料库建设竟出自一位中学音乐教师之手。王佑杰老师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既是一位优秀的小号演奏员,又是一位优秀的合唱指挥,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其最优秀的音乐素质则体现在广博的音乐知识与深厚的音乐修养上。听王佑杰上课是一种享受,从古典到流行各种音乐知识他都能信手拈来,这种深厚的功底是他几十年挚爱音乐的积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王佑杰便开始分类收集音乐资料,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对音乐的需求远远大于电视,我可以不看电视,却无法忍受没有音乐。”音乐的收集最初是从胶木唱片、磁带和CD开始的,从中国最早的唱片谭鑫培的京剧录音到最新版本的交响音乐,他搜集一切能收集到的老唱片,磁带,一片一片的听,然后一首一首地数码化,电脑前一盯就是十来个小时,以至于有一天电脑没开时,家里每个人都来摸摸他的头,以为他病了。他的素材库中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到新世纪的现代电子音乐应有尽有。如果说上述音乐是“阳春白雪”,那么他收集的曼托瓦尼、保罗・莫里埃等人的轻音乐则是“下里巴人”;此外他最感得意的是在他的素材库中还包括较少人感兴趣的《世界音乐大系》、各国民间音乐和珍贵的中国民间音乐原始录音以及十年的样板戏、语录歌、战地新歌等。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专题节目,如:《交响音乐赏析》、《感受交响音乐》、《一百年的歌声》、《历史长河》等他都一集不落地全都录了下来,他的资源库涉猎之广,感受之敏捷,令人惊叹。
音乐教师的教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说道:“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在学生眼里,老师不管有多高的水平,如果不能走近学生,那么,学生仍然不认为你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优秀的音乐教师不是音乐的兜售者而是将音乐融入生命中。王佑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些。他制作的《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欣赏的特殊性》、《电脑音乐》、《轻音乐欣赏》、《百年风云百年歌》、《模仿与象征》、《音乐剧欣赏》、《中国京剧》等课件不仅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还填补了音乐教育中的空白。对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王老师强调必须用得准、用得精,不要滥用。教学课件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成为单纯的表演工具,它应该是学生理解音乐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不应该成为干扰。除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如今,在清华大学管乐团、北京大学艺术团、上海交大交响乐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团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中,常常可以见到厦门一中文艺队、铜管乐队队员的身影,他们身上体现着王佑杰在音乐教育中的付出……
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3.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关键词:高师 钢琴课 教改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 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 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 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结 语
论文摘要: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是我国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对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发展必然成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发展
一般来说,目前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1]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一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2]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与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有机组织和介绍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和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发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且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2.其它活动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是高校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它们将对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能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高校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听力水平;英语兴趣;英语听力;英语广播;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04-01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英语教学的重心已由语法教学转移到了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方面,在英语的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中“听”字当头,目前已有许多地州市在中考中增设了听力测试题,全国高考还设置了专门的听力测试,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对我们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个压力不小的挑战,对于听力测试,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那么如何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和能力以适应高考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英语离不开兴趣,那么在听力课上,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效果,变死板的教师传授为高效率的学生吸收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以多变的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听力训练。例如,美国巨片《泰坦尼克号》播出以后,在全球曾引起一片轰动。特别是其中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令每一位高中生欣赏不已。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利用学生想学这首英文歌的迫切心情,把这首歌的歌词打印出来,其中每行留几个空格,让学生在听录音时把所缺的词填上,然后大家一起核对,跟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非常活跃,一方面通过让音乐进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欣赏美妙乐曲时,也得到了听力训练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浓厚了。
二、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英语听力课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除了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外,还应认真上好每周开设的至少一堂的专题听力课。这种听力课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和形式也包罗万象。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教材,如“Step by Step”,“Follow me”等,但这中间最有益的莫不过是听《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了。在《新概念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趣味性的,听来令人发笑的短文,并且有原版录音磁带,可让学生享受到一流的英语优美播音,每篇短文可播放二至三遍,让学生在听懂和记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那么如何检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准备,针对所听录音内容出好相关的听力理解题(多为单项选择)、缺词填空题或改错题等。对较简单的语篇,也可以请学生进行复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当然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励为主,让学生尝到参与的甜头。
三、阅读应与听力练习同比重进行
很多人为提高听力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听力材料的练习上。我肯定的说,这是个错误。我们不是生活在国外,你无论怎样营造,都不能有一个真正的外国的文化氛围在你身边,这一个已经可以说明只注重单一的听力练习是错误的。其次,听力练习中,你接触到多少信息呢?这个信息包括词汇、语法、习惯用法、文化等等在接触材料时能够遇到的所有东西。我敢说你听十盒磁带不及我读一本原著的信息量。如果别人的说话内容超出了你那听得滚瓜烂熟的磁带内容,你是否有信心听懂?这可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你自己日常的说话内容,是否可以用十盒磁带来装得下来。只要你发音正确,你在阅读时接触到的词,如果让你在听的时候遇到,很多都有可能听懂。倘若你的听力目标是想听什么就能听懂什么的话,阅读起到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同时,如果你连在阅读中都无法读懂的句子,你在听力中能够听懂吗?我想来个总结:词汇量和语法是阅读的关键,阅读量的多少以及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听说能力的高低。
四、鼓励学生多收听各类英语广播
我们要瞄准当前高考的要求,接受来年的考试挑战,就应适应时代潮流,广泛收听各类英语广播,了解国内外时事,摄取最新信息。英语广播有着与其它听力材料所没有的优点,即每天的节目都是新的,让人听了不会有枯燥之感,可提供的有传统的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有时尚的Voice of America(美国之音),也有我们自己的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GZTV或CCTV的New Report(贵州电视台或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供你收视。特别是Voice of America中的Special English这个节目语速适当,对初学英语者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收视节目开始阶段,虽然遇到一些地方听不懂,但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增加词汇量,拓展知识面,加上持之以恒,定能有收获和进步,确是学以致用的一种好方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为让更多的学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妨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例如,在校园开辟“English Corner”(英语角),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说、听英语的氛围,有条件的中学还可引进一些外籍教师来加以指导;或开展“1+1+1”到“1+l”的互助活动,即从一个英语教师,一个英语较好的学生和一个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结对互帮互学,到放手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结对的互帮互学。也可以每个学期定一个“校园外语节”,开展各类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英文歌曲歌咏会,把一些优美的外国作品用英语表演出来等,融听说为一体。当然,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以学校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重在人人参与。
在培养尖端人才的二十一世纪里,人人至少懂一门外语是必然的,既然高考听力从二十世纪的大势所趋到二十一世纪的众望所归,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更加重视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水平。听力水平提高了,必然会同时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促进阅读、写作等能力的提高。我想,如果在听力训练中能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会觉得每天花一刻钟听一些听力材料比花一刻钟做英语试题更有意义,从而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去“乐学”,“活学”,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高水平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活动,促进英语水平提高-研修资源5――如何优化学生英语学习[OL].互联网.
[2] [word]国内英语听写训练研究综述[OL].互联网-豆丁网.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需要创新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毛爱萍在《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强调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准音乐老师,本人在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现状,以及为什么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结合小学音乐课教学的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平台,为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拓展创新实践能力架桥铺路。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家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在 1936 年 10 月 15 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 300 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有一段讲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性思维实践,创新力发挥的历史。如果没有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哪会有如今的电脑、电视,哪那会有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正是因为创新,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一个个不可能就在此刻成为了可能。前人为我们创新了良好的环境,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满足,创新的步伐不能因此而停止,前人已经为我们铺好了第一块砖,难道只能站在这一块砖上,而迟迟不再动工吗,不,我们不能。时间的长河仍旧在流淌,我们只有不断地再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向更好更强迈进。
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主体性创新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与创新的社会主体。从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发散思维更上一个台阶。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秦安延的《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指出长期的以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在课堂中接受“应答式”的训练,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被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不少音乐教师还在传统观念下进行教学,关注的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音乐常常成为一种纯技巧性的课程。美育功能被弱化,创新能力被淡化,音乐课程固有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
综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课基本上以学唱为主,以学生唱得是否标准为目标,严格地执行教材,将音乐课上得死气沉沉, 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动脑创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要摒弃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从根本上转变教学,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造,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从而有效地培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对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1.明确教学观念
首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师生应平等和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与信任。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更不应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的沟通,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作出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评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同学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多加鼓励,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和歧视。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新了良好的条件。
2.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文学、 生活、 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
总之,要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无拘无束,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灵感,创新意识得到激活,让音乐课成为创新源动力。
参考文献:
一、形势分析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是不均衡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为:
(一)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高速发展。就吉林省来讲,上世纪末省内仅有三所高师艺术科系,在校就读生340人左右。跨入二十一世纪,高校音乐科系发展为九所,在校生达1750人左右。相比办学规模是原来的三倍,学生人数是原来的五倍。而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则做出了相应的缩减调整。据教育部(2003年5月12日)的2002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中小学校继续减少:2002年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2002年中学6.56万所,比上年减少0.1万所。从大中小学校的增减可见,供需关系上已产生很大距离。基础教学音乐教师需求量是有限的,与高师音乐教育的扩招和毕业生的增加形成了供需不成正比的矛盾关系。
(二) 近几年,沿海经济发达的深圳、上海、广州等地,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上有了新的举措。他们为提高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求职者提高了标准。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识与能力,同时还将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和外语过级证书(简称“三证”)作为应聘的先决条件。这个新变化是今后全国招聘工作的发展趋向。而高师音乐教育在“三证”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中还比较薄弱。使部分志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失去了机遇和选择的权利。
(三)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每个家庭为了孩子在将来的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琴、书、字、画、舞等,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此举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业余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再则,经济体制的转轨给社会音乐艺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兴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服务行业不断涌现,为音乐教育毕业生展现了广阔的创业天地。但学生的择业观念较保守,对社会变革认识不足、抱有偏见,致使他们不能置身于音乐新兴领域里做番事业。另外,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所限,适应不了当前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
1、学生对社会、自我和人生价值认识不足。
2、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科系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滞后于社会发展。它反映在(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智能技能及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变革不相适应,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就业。
3、国家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去边远的基层教育落后的地区工作的政策倾斜度不够。
对如何改变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状况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二、更新办学理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力量,对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所取代,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也日渐显得陈旧落后。开放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实施非定向培养势在必行。这是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并不是削弱师范教育而是在更好地承办师范教育,是以师范教育为基础,适当扩大培养范围,增加非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规模,开设社会新兴音乐产业和音乐现代服务行业的专业。例如: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管理、音乐市场营销及传媒等。在突出师范教育原有特色的同时,延伸到社会音乐各个行业,各个层次中去。使师范教育的“产品”与社会相沟通、相连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潜在作用服务于社会。
三、调整专业方向
《教学计划》是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培养“产品”种类及规格的蓝图。由于教育观念陈旧,现行《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不同程度上还未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学校的“产品”销路不畅。
新形势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需求,并且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来制定。因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完成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个人的理想和今后的目标来灵活选择专业与课程,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学计划)的编制应具备鲜明的前瞻性、实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采用多目标、多规格和多渠道分流的模式,充分体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为学生就业广开门路创造条件,达到“产品’供销两旺的局面。同时,必须打破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培养规格单一、就业门路窄的格局。否则,教学就失去存在的必要了。
四、课程开设与内容调整
(一)采用模块式方法编制(教学计划》,可以明确地表明培养任务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即:培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音的比例再作必要的压缩与调整,并将同调各个和弦的标记、结构、功能、音的重复与省略等知识点一并带入大小调的功能体系中来进行讲解,然后是各个和弦之间具体的声部连接。于是这部分的内容就简化为和声概述、功能体系、终止式、和弦连接、和弦外音、模进、离调、转调等几个专题。其中,和弦连接是重点,并且把它简化为只有四五度、二度与三度三种根音关系和弦的声部进行模式,这样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模进、离调与转调的学习。估计这部分的内容只占整个高师和声教学内容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是我们五声性和声的理论。这样就避免了没有时间来进行五声性和声理论教学的尴尬。当然,对于大小调和声中的变和弦、调式交替和弦、远关系转调包括等和弦转调等知识点,可以将它表格化、图式化,这样在没有影响到整个高师和声进程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
3、做好高师和声教师的培训工作
前文已经提到了这些理论成果并没有为占据音乐专业大部分比重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实质性效应的事实。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虽然理论有了,但是并没有及时推广。当然,专著的出版对推广与普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太多,高师和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太大,相当多的高师和声教师事实上不可能花大量的精力去理解这些理论,特别是一些理论上的精髓是需要相关的和声专家的指导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与消化。所以,很多高师和声教师仍然是一边拥有这些理论书籍,一边还是照样用原来的大小调和声理论来进行教学。所以,为了搞好这项工作,笔者建议,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全国的和声专家、教授对高师的和声教师进行培训。
只有把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和声教学质量提上去,整个音乐专业的和声教学及其理论才会健康发展;只有解决好和声民族化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和声才能够结束“旋律和声两张皮,外中内洋难相融”的尴尬处境,使和声课与我们国家的音乐教学实践真正密切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著《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黎英海著《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3]张肖虎著《五声性调式及其和声手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4]谢功成等著《和声学基础教程》(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5]谢功成等著《和声学基础教程》(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36-0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中学音乐课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艺术课之一,它伴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不仅要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并左右人陛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教育
音乐美蕴含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音乐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未得到充分贯彻。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要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音乐欣赏课程,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画面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要选择恰当的画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意境,降低欣赏的难度。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随《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时,我出示了几幅不同画面的图片。第一幅是小溪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的村庄,村民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及舞会。根据这三幅不同画面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经过教师的引导,生生间的热烈讨论,学生认为配第一幅的音乐应该是抒情的,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的弦乐器来表现;配第二幅画的音乐应该是雄伟、宽广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来表现:配第三幅画的音乐应该是热烈、欢快、豪放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
3、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4、提炼美育教学精华,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一、弘扬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只有快乐的学习,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在快乐中,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创新的因子一定会很快产生。英语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接触它,就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主动去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游戏,竞赛活动,绘本故事、同台表演,chant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尤其是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能够很好地满足孩子们好动、好奇的心理,教学能够巧妙地达到情趣和理趣相融合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duck,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bear和 panda ,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这样反反复复,不停地进行花样翻新。这样的游戏,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英语单词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考力。
二、营造自主空间,推动创新思维
自主的空间,指的是自我个性展现的空间。事实证明,只有自主的空间,才能形成一种多向度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创造,发明和发现”。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寻找物品的游戏活动,如果只在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约束,也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发散,于是我们将学习地点搬到了课外。事实证明,这样孩子们就能练习到更多的方位介词和名词,有些同学甚至会到别人难以找到的地方。又如:学了sports: football、basketball、table tennis、cycling、swimming等后,我自制了一个调查表:what sport do you like?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调查哪一种运动最受人们的喜爱。这种调查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要求把调查的结果告诉同学们。孩子们学习和操练的空间明显扩大,事实证明,其英语学习创造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推动。
三、营造情境,提升创新交流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前提是,孩子必须有基础的语感,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迅速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难度高,跨度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中的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能够营造民主的、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教师先呈现I have a rabbit/cat/dog…,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A:I have a rabbit.B:Really?May I have a look?C:How nice! 然后出示图片或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交流。
四、课外活动,发展创新精神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3.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在俄罗斯的钢琴教学中,教师不太注重学生演奏作品的大小,教师时常会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留一些小品或看似演奏技巧难度不太高的作品,其实不然,教师会认为再小的作品也要充分体现他的音乐性,只有把作品的各项要求能够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俄罗斯钢琴教学侧重于音乐的歌唱性和交响性,在经过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性内容与演奏技巧的综合指导下,学生在演奏时会始终把音乐的表现力贯穿其中,这样技术问题的解决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从而会轻而易举的诠释出作品的内涵,会很自然地达到一个演奏境界,音乐的美感也就很自然的被显现,这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作品演奏的良好状态,从而产生令人心动、具有强烈爆发力的音响效果,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艺术强大的感染力,使得钢琴音乐的魅力能够在舞台上获得充分的展现。
二、课堂学习与实践性相结合
在俄罗斯的钢琴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每个月组织自己的小组学生开一场音乐会,地点可能是自己学校的音乐厅也或许是城市中任意一座音乐厅更或者是小学、中学里面的音乐厅,这样每个月教师都会检查学生在当月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依据每一位学生在音乐会的演出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纠正,所以音乐会成为了月考,学生也因为频繁的参加音乐会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演奏技能与心理素质,学生渐渐地会把音乐会作为一种自己演奏能力的快速提升。在我国的钢琴教育中,可能在专业类院校中学校会要求学生定期进行汇报演出,而在大多数综合类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中学生很少会进行定期的汇报演出,这样同比之下,我国的钢琴学生在实践性上会稍显薄弱一些,大多数学生会对舞台有一种陌生感甚至是恐惧感,在平日自己练习时可能对技巧与音乐能够做到准确地把握,但往往一走向舞台就会时常伴有发挥失常的可能性,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注重舞台实践的重要性,这也需要我国在钢琴教育方面能够加大提升学生舞台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俄罗斯在钢琴教育上也有比较完善的表演体系,比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格涅新音乐学院的钢琴演奏大师们出版的演奏光盘都为钢琴教学研究奠定了较高的理论依据和演奏实效,明确了深远的研究方向,展示了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动态。
三、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进程
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丰富的演奏实践,对音乐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保证了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了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对于整个国家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世界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近百年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在艺术的发展上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国内独立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不断的增加,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的各大高校均已成立了音乐系或音乐学院,在课程的设计上也更加的全面与具体,同时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各类音乐选修课,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正在不断的普及与完善。但与俄罗斯的钢琴教育相比,我国的钢琴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一些,但现如今,钢琴系已经是国内各大高校和艺术类专业院校全部开设的系别之一,不论是主修哪种专业的学生,钢琴课会作为必修课来进行学习,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也日趋完善,二十一世纪后,在国际钢琴比赛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年并崭露头角,比如享誉世界、家喻户晓的青年钢琴家朗朗、李云迪等等,他们的实力正是中国钢琴教育不断蓬勃发展的象征,与此同时,中国钢琴教育家的理论论著也在逐渐地被世人所熟知。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