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范文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篇1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因此,我们应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从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实施音乐审美的核心教育。

一、优美的音乐教学内容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有机载体。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富于审美的音乐教材,其审美因素包括:音韵美、曲调美、立意美、情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能表达人们的心声:或是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使人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优雅的音韵、优美的曲调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烦。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

二、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是审美教育的手段

音乐课堂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审美的主体实施过程。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可见,音乐课堂宜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通过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并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比如,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欢乐舞台”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中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唱”就是利用这一点。我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激励学生上台演唱,学生们总是兴趣浓厚;在教学生认识枯燥的力度标记时,我采用了分组抢答形式让学生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合乐器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乐器,甚至为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做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情趣,而且营造了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

“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最大的能动空间,使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之美、理解音乐之美、感悟音乐之美、表现音乐之美,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音乐审美的核心目标。

三、和谐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审美教育的保障

和谐的音乐教学环境能够让音乐课堂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也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保障。音乐教学过程中,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篇2

如何利用音乐教育的优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德渗透教育,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德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教材、挖掘美德要素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材基本按照教育性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进行编写。教材内容囊括审美、德育、创新等综合、系统的知识点。音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美德要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丰富、灵活、有趣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拓宽音乐教学的空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循序渐进地把同情、尊重、善良、宽容和公正等美德的要点融入教学中去。

1、利用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美德渗透。音乐教材中一些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例如:《我们多么幸福》、《歌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好朋友》等。还有一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比如,在上欣赏课《翻身的日子》之前,我先播放了一段《白毛女》舞曲的片断,并用声情并茂的音调简单介绍白毛女的身世,多数学生看完后反应强烈,对喜儿的不幸无限同情,痛恨黄世仁的欺霸行为。这不仅为欣赏《翻身的日子》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表达出自己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恶者的痛恨,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2、利用音乐作品的情景进行美德渗透。例如: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音乐老师可以在音乐声中运用叙述、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老一辈当时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又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通过启发学生在“起来!起来!起来”的歌唱中,想象着中华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国家解放、人民渴望独立,冒着硝烟战火,与敌人战斗的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劳动人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愿做亡国奴,甘愿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伟大的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让学生在欣赏中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诸如此类优秀的作品多之又多,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正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表现音乐引起心灵的跳动,情感的升华,不断学习音乐的骨髓,渗透音乐的精神实质,培养出爱国奉献、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中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会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二、开展多种音乐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培养美德

音乐教学灵活多变,丰富有趣,可以通过开展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美德渗透教育。

1、在音乐的实践中去培养美德。音乐实践是培养美德的良好机遇,隐约有独特的渗透力,耳濡目染,身心受到洗礼,不仅对生活态度有极好的启发,而且对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音乐教育者适当的多安排音乐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更有助于美德的培养,使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例如执教八年级音乐下册《剪羊毛》一课,我教这首歌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指导学生热爱劳动,也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快乐。我在范唱歌曲时,加上表演。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在前几句歌词处配上相应的动作,尤其在“锋利的剪子咔嚓咔嚓响”我再配上表现出用力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在歌曲最后一个句,我把手向上举,表现出胜利动作,而且歌声也表现出高兴、自豪的情绪,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劳动后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在我范唱后,同学们就对我的歌声和动作进行模仿,再加一些语言提示,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能非常准确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尤其是最后一句,同学们几乎都要站起来演唱,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分组比赛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人人向上,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在音乐教学中注意激发与强化学生积极为集体争光的意识。例如执教《赶圩归来阿里里》,歌曲富有彝族民歌特色,但很短小,只有四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队、编排,尝试用领唱、合唱、轮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再现彝族人民一唱一和、此起彼伏的唱山歌情景。在表现活动中,通过穿插由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些音乐小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和培养情商、德商。在每一组学生进行表演时,老师都要求其他学生为他们鼓劲,无论表现得好坏,每组同学都得到了热烈的掌声。通过这个小小的活动,学生在音乐声中锻炼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能力,提高了自信心,更懂得怎样宽容、尊重对方。此外,在每节课歌曲学完后,我就会让同学们进行分组演唱,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年纪小,集体荣誉感比较淡薄,大家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点,我为比赛设置了奖励,并让全班同学为优胜组鼓掌。同学们都为自己是优胜组的一员感到骄傲。因此,在每次的分组演唱中同学们都会把自己最好声音展现出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小集体争光,不仅提高了演唱的水平,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又如,在一次红歌大合唱比赛中,十几个参赛班级,大部分班级都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排练时要求严格,态度认真;有个别班级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结果在比赛中,效果可想而知。通过此类比赛,使学生们认识到,在工作学习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服输的精神,有强烈的荣誉感,只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才能取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培养“我学习,所以我快乐”、“快乐是我的美德”等优良品质,培养良好的作风,让学生从小打下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坚实基础。

篇3

关键词:现代音乐教育 美育 审美价值

一、音乐教育概述

1.关于音乐教育

姚思源先生说过“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之一”,音乐课程“应该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园地,因为它能系统地顺序地传授知识,培养和发展审美能力和对于美得创造能力。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的教育,通过美向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挥渗透和影响作用,而不应该离开这个审美核心,即超越音乐艺术的规律,片面地追求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从上面的话语中我们深知音乐教育不同于音乐,它是以音乐为媒介,以教育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于这样的一种社会活动,自然具有属于其特殊的活动价值。

2.音乐教育视野下的“价值”

要谈论音乐教育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价值及音乐教育视野下的价值概念,这是我们谈论审美客体价值的必要准备。哲学层面上的价值,其内容主要表达的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主客体关系,价值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于音乐来说,它的价值就在于音乐的主体与音乐的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即音乐的参与者或欣赏着与音乐实践活动或音乐作品之间的相互的关系。在音乐教育的视野下,“价值”首先不仅要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实现音乐活动自身属性的审美价值,这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两个价值体现。

二、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1.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分为两个部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和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包含三个方面:音乐的德化价值、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和音乐的社会交往及创造性价值。音乐教育的德化价值是指音乐教育对人的德行情操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这种价值古已有之,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直接把音乐者看作是道德的传播者,“夫歌者直以而成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对音乐教育的德化作用提出称赞,“节奏和音调有最强烈的力气浸入内心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的看出一切音乐作品中和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得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对对于音乐教育的德化价值做一肯定。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音乐对于文化的传承价值,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各具特色,音乐教育使大家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音乐是一种群体性活动,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类交流的工具。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决于音乐艺术的价值,而音乐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相应的,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2.美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

美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过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早就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诱发”,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途径的优化选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的,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方式的教育,美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当在以音乐为基础,以音乐教育为媒介,以实现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理想为重任的教育活动,此时,音乐教育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3.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包括两部分: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审美价值,音乐教育内在的审美价值是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存根本,离开审美价值的音乐教育就不是成功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以音乐的德化作用和其他外在价值下,在实现审美前提的条件下实现了其最大的意义,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现代的中国教育正处于审美教育的建设阶段,虽然中国的美育的提倡和兴起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国家一直在立志于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美育工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育工作的成功实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表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是我国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是我们民族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实践。美育理念下的现代音乐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性格特质,现代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也实现了当代音乐审美理论的完善和民族美育理念的提升,具有双重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思源.论音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45页

篇4

关键词 美学教育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当今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是人文艺术学科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一门教育学科。高校中的音乐美育教育,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和现代音乐教育特有的美学品质。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针对当前美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和相关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才能通过音乐美育教育这一途径,使人们能得到高尚的审美教育,并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修养。

一、的美育思想与美育实践

是我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开创者,他首先提出了“美育”,将之提到了与“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以美育为桥梁,实践救国的信念。他认为音乐美育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也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因此,他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以“研究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的北大音乐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专业音乐杂志,他还成立了丝竹改进会、西洋管乐队。后来在肖友梅的倡议下将音乐研究会改为音乐传习所,一面研究西洋音乐,一面研究传统音乐,集教学、研究、表演为一体,并聘请刘天华等一批音乐大师担任教师,揭开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肖友梅认为:中国艺术教育之发展,全靠蔡赖先生振发,而音乐教育被重视尤赖先生之倡导。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发起和组织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学会,积极倡导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那个时候开始走上了科学与美育相结合的道路,这一结合与先生的美育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今天的许多有识之士仍然在追求实现他的教育思想的道路,如果说当时先生追求的是一条教育救国的路,那么今天,我们追求的则是教育强国理想的实现。

二、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为了说明现实中音乐美育的特性和功能是如何被遮蔽如何被忽略的,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概括起来讲就是音乐美育的功能主要是指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当这些功能与音乐教育的各具体环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重视的往往并不是音乐的审美功能,而是音乐的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功能同其他艺术教育的功能的本质没有区别,所不同的仅仅是表现手段和所借助的媒介不同。

新时期音乐美育的教育,应当体现出现代音乐教育特有的美学品质,不论是作为现代音乐教育的学术探讨,还是相应的改革探索,又或者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都无法回避美育的时代性因素。通过音乐教育这一途径,对人们进行音乐美育教育,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音乐艺术修养,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美育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就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而言,除了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外,还存在着教师教学、音乐教育功能和学科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知道音乐教育一旦偏离美学因素和不重视对美学功能的发掘,音乐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获得积极、健康、有效的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它不仅是指音响的艺术因素,同时还包含同美学领域相关的一切要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音乐艺术概念正在不断地接受新的音乐潮流的挑战。而且,新音乐艺术越来越有取代传统音乐艺术的趋势。也就是说,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将越来越以激发人的感官功能为主要目标。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显得更加明显,音乐美育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而美学特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贯彻,又致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滑向边沿。

三、对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思考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要考虑音乐艺术的特点,定好位置,音乐美育教学研究的是音乐学科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有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决定美育教育的性质、方向与形式,体现了整个美育教育的共性,由此阐明和揭示了美育教育的普遍规律。所以,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能违背音乐学科的本质特性,高校音乐教育以美育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旨在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改善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专业口径狭窄,过分追求专业知识,人文教育薄弱等缺陷。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广、有着完善人格魅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仅需要注意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更应注重知识性、创造性的融合。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高校音乐美育教育应注重审美欣赏和创造的精神渗透,并将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到其它课程中去。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理性,在各方面也更加成熟,这也决定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更应理性、要求包涵的文化内涵更深,这是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特点。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批判的创新精神,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音乐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显示自我的价值。因此,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仅应用前瞻性的教学观念,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和文化信息,了解国内外的音乐文化动态。还要重新学习先生的音乐美育教育思想,将他的音乐美育思想与当前的音乐教育思想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对当前音乐美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推动我国高等音乐美育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修养,得到正确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四海:《的音乐教育思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篇5

关键词:审美;西方审美教育;儒家音乐教育思想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对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早在1922年,著名教育家先生提出了新式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蔡先生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人人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之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他把美育划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美育,二是学校美育,三是社会美育。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美育的实施仍然十分重要。

一、古希腊音乐审美观及音乐教育

音乐体现一种和谐,这是古希腊人对于音乐的传统看法。和谐从两个层面来看,一种是建立在数的结构之上的和谐,另一种则是心灵的和谐。

古希腊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思想的哲学派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是数学家,便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和谐由一定的数的比例所构成,音乐的音程就是一种符合比例的安排。在这里,“和谐”作为一种音乐审美观念或者审美范畴,是建立在对音乐形态构成的认识基础上的。该学派甚至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的一种属性,处于运动中的宇宙天体,也是一个结构和谐的发出乐声的物体。在这里,和谐的音乐是建立在乐音运动与结构和谐的基础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的比例当成一种科学理想来追求,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现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组成的;他们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到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从宇宙当中来看宇宙的规律,并寻找宇宙的和谐,他们认为行星在运行时会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遵循一定的数的关系。天体之间、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有秩序的比例关系,宇宙是一个大和谐体,能发出谐音。他们又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也按比例构成小的内在和谐,人是小宇宙,因而人和自然界,人和音乐就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乐是对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和人的内在和谐的表现与反映。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下,古希腊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几何学的研究以及对空间结构和谐比例的推崇,促进了古希腊人对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和谐发展的追求。在古希腊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既有科学教育又有人文教育,既注重智力的培养,又注重人格的培养。柏拉图就从道德的角度竭力主张艺术家必须把“真、善、美”带给他人。他赞美音乐,因为“音乐教育比起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美化。”柏拉图关于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音乐教育很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即音乐具有陶冶品性的作用。音乐影响性格,不同品种的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性格。毕达哥拉斯的音乐思想开启了西方美学尤其是数一比例一和谐音乐美学的论题,而其中灵魂和谐的音乐观一直到十九世纪仍存余绪。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审美及审美教育观

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为代表,其中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转折点。在康德之前的理性主义美学强调美的理性基础,经验主义美学强调美的感性基础,康德认为他们各有其片面性,康德的理想美是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康德从审美经验出发,提出了美是一种对表象的,“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美”。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利害性和无概念性的感性现象,这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美的道德功利性;但借助意识把握事物的理性,他又提出了美的合目的性。“审美无利害”这一学说,常常被当作康德美学最主要的特征,对近代美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审美是无利害的、超功利的,审美的和客体的性质无关,它没有任何利害上的欲求,是一种自由的愉快。”

审美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判断美与丑的能力以及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人性”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席勒的美育理论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把感性与理性突出地揭示出来,但对二者的统一并未作透彻的论述,席勒则企图证明感性与理性可以在艺术与审美活动里统一起来。席勒所认为的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完成了这种统一,人“才能对纯粹的形象显现进行无所为而为的自由的欣赏,才摆脱物质需要的束缚。”…席勒肯定了美育在完善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性的完善要通过“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提升来实现,而审美则是从“感性的人”达到“理性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桥梁。此外,席勒把审美看成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之间的一种“游戏冲动”,在审美游戏中形成了艺术的自由形式的创造。席勒的游戏说是审美的游戏说,是理性原则加入感性中使感性形式飞跃到审美形式而形成,具有从自然的必然到自由的创造的超越性。席勒主张依赖于文学艺术,通过审美教育来达到自由的彼岸。可以说,从席勒开始,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的独立的地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而且把美育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并置于其它各种教育之上的重要地位。席勒的美育观对当今的美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站在历史的阶段上看,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本体论传统,超越了艺术摹仿说,向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对现代音乐美学提供了借鉴和汲取的思想基础。

三、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礼乐,故“礼”、“乐”并称。在儒家看来,乐是从属于礼的,礼与乐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礼需要 乐的配合,乐也需要礼的引导。礼是指儒家所提倡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道德规范等上层建筑。为了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儒家认为必须强化礼制,而强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配合以乐的教育,使礼与乐结合起来发挥作用。乐是礼的一种仪式,礼是乐的一种规范,乐让人们在和谐有序中自觉遵守礼。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乐教可以更好地来实施礼教,即伦理道德教育。孔子、孟子、荀子都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轻视音乐的娱乐作用。孔子认为,乐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它的政治内容的。儒家乐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孔子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一切道德规范都在“奏其乐”的艺术教育中得以完成。音乐可以令人内省自己的行为,使人进入气定神闲、和顺优雅的精神状态。要社会和谐,人们必须守礼。而礼是强加于人的,只有通过乐的疏导,使其自然而然地发生与礼互相配合的作用,让人自觉遵守礼,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因此,儒家的美育重在培养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音乐美学强调:“安善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运用音乐的美感来感染人、教育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教育。音乐是以感性宣泄见长的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乐者,通伦理也。”“善”为道德之核心,“美”为音乐之品质。善者,美也;美者,善也。音乐与德育之间,即在善美互生、德乐互化,美好的音乐熏陶美好的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儒家的音乐理论对后世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美育的认识

虽然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但现代意义的“美育”则是20世纪初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传人的。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以康德的哲学美学学说为基础,又广泛汲取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席勒等人的美育理论养分,认为美育和艺术是不为经济利益、政治伦理和社会时尚所左右而自主独立的,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可以通过审美实现拯救灵魂、改造社会的目的。

首次提出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这对后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美育不同于德育,更不同于智育,它是美的情感教育,其教育的方式是陶养。既然美育是一种教育,那么它的主旨就应该是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献身精神,无论是审美及艺术的鉴赏、娱乐、消遣和享受,都必须强调它的教育意义。他反对把文学艺术当作消遣品,反对毫无社会意义甚至有害的娱乐活动,主张用健康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审美鉴赏活动“代替不好的消遣”。的教育主张可概括为健全人格教育,将德育摆在四育之首,以美育与智育来辅助完成德育的任务。他认为不能离开美的特点去实施美育,美育的范围是全社会,对象是全体国民。美育可以美化人生,校园中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融洽,生活丰富,以培养美的心灵。认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于音乐教学方法,他认为应适合学生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外国之教法,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他积极主张学习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但同时又特别提到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成果,不可盲目崇洋。

中国近代美育思想是在引进和汲取西方美育思想的背景下,在试图将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现代化,以顺应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当代美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与启示

古希腊和谐教育的实践对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教育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后世西方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渊源,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孔子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音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乐论的正统,影响极其深远。作为儒家音乐美学发源地的中国,现在大力提倡音乐审美教育是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延续,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升华。中国近代美育思想是在引进和汲取西方美育思想的背景下,并结合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以顺应时代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的美育思想在中国没有很好地实施,但它确立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对现代人研究美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前恰逢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时期,音乐教育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认真思考和借鉴中西方先进的审美观及音乐教育思想,对开创21世纪生机勃勃的我国音乐审美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1 重视美育净化心灵的作用。古希腊和谐教育的重点是美育。和谐发展的最终归结点为培养完美的人格,使人具有至美的品性。古希腊的美育不是单纯地进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重视美育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感、陶冶人的精神的作用。而我国的美育一直相对落后,主要是美育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重技能训练、轻性情陶冶。而且,美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我们的审美教育应从古希腊教育那里得到深刻的启示,审美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学生某种东西,而是要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的创造、欣赏和审美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的目的。

2 完善、深化美育观念。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审美教育的指导只要表现在贯彻“诗书礼乐”的原则上,音乐教育就必须与其他相关的教育形式共同完成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从音乐的本质和审美功能出发,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