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劳动力现状范文

农村劳动力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村劳动力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资源 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据调查研究,绵阳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第一,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总量逐渐减少。201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56万人,比1965年增加了101.86万人,却比1995年减少了57.94万人;城市劳动力95.56万人,比1965年增加76.24%。说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资源逐渐增加。从1995年开始,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下降,平均每年减少0.97%。究其原因是受60、70年代生育高峰和80年代实行低生育率政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影响,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逐渐下降。

第二,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缺乏。由于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2013年,全市农业劳动力125.20万人,二、三产业劳动力149.30万人,分别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45.61%和54.39%,分别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的36.81%和43.89%。

第三,从男性化和年轻化向女性化、老龄化转变,结构性失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随之加快,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大量女性和中老年人从事农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失衡。在受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41岁~60岁的中年劳动力是重要组成部分,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05%。其次是31岁~40岁和16岁~3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分别占22.5%、19.91%。中老年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占到57.45%,占农业劳动力的65.66%。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正在朝老龄化转变。

二、农村劳动力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目前农村地区在大量劳务输出的同时,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相对弱化,存在相对剩余和绝对短缺的矛盾现象。因而要正确处理以下五大问题来解决这样的矛盾,避免可能出现的农村劳动力盲目转移和“无地可种、无人愿种、无人会种、无人种好”的局面。

(一)如何合理转移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问题

科学合理转移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和相对剩余与绝对短缺的矛盾的决定因素。而在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同时如何保证农业有人愿种、有人会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既要解决好转移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因此,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和以往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经验中,以最大限度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为目的,强化落实各方面的政策,我们应该:一是由政府负总责,运筹帷幄,统一规划,统一投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提出有效的措施和科学制定农村劳动力资源长期开发规划和持久政策,探索农村劳动力资源持续、深入开发和管理的新方式、新途径而建立的长效激励机制。二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完善小城镇规划建设,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优先择业。三是沿着“扩大两种需求加强一个产业”的思路,利用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服务业,做到农业生产经营和挣钱两不误,以解决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多转移带来的遗留问题,也解决农业劳动力缺乏的现象。

(二)如何科学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严重,导致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不均衡,所以如何合理转移和就近、就地转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以统筹城乡为导向,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提供可供选择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城乡统筹发展能够强化县域经济实力,推动县区经济产业的提档升级,带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以政策制度为保障,安全转移农村劳动力。当前要从用人标准、子女教育、养老保障、失业救济、计生管理、综合治理、权益维护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行为上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使在外务人员能享受与本地人员同等的社会待遇,让农村劳动力安全转移、安心转移。

(3)加强工作技能培训,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必要在农村建立适应农民需求的专业服务体系和网络,根据不同层次农民的具体需求,就地着重进行公益性文化和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能够顺利适应未来转移后的生活和工作要求,提高转移效率和效益。

(三)如何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问题

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环境差,很多人不愿意留在农村,农村大量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受到严重阻碍。因此,保障农业生产是前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我们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注农业生产,保护农村劳动力利益。农村劳动力最关心的是农产品收益,只要产品收益好了,自然就留在农村的人就多了,产品收益差了,没人种地,农业也就垮了。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到异乡挨饥受饿?所以重要的是保证农产品销售和收益良好。

(2)关心农村民生,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就必须要关心农村劳动力所处的生活条件和品质。一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宏观决策应该继续多渠道减轻农村负担,继续关心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品质提升问题。二是继续关注农村养老、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为广大农村劳动力建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继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子女上学问题。四是优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确保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四)如何保证农村有人愿种的问题

根据对农村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00%的学生不愿意将来务农。那么,未来农村面临着无人愿种的局面。农业生产顺利实施,必须保证有人愿种,特别是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务农种地。

篇2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13-01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永寿县地处关中北部、渭北黄土高原南缘,土地面积大,境内沟壑纵横,是国家划定的贫困县之一,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劳动力在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自身也遇到了困境和问题,原有的生产劳动模式逐渐被淘汰,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不断被引进应用,农村劳动力要生存、要发展,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在全县随机选择4个镇对其劳动力进行了初步调查。

1 调查概况

1.1 调查地点

随机选择永寿县监军镇的永寿村、西寨村、固县村、冯家庄村、干堡村、蒿店村、新勤村;永平镇的前进村、底角沟村;永太镇的车村、宜家塬村、马究村;仪井镇的北曹村、王家咀村、宋家村;共4个镇15个村,271户,480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2011年1—12月,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年收入、参加经济合作组织及接受技能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龄结构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480人)18~30岁、31~45岁、46~60岁、61岁以上人数分别为116、109、75、180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4.2%、22.7%、15.6%、37.5%。其中,18~60岁有劳动能力的共300人,占62.5%,是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但这部分劳动力以外出打工者居多。61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180人,占37.5%,故不计入除性别比例外其他调查。

2.2 性别比例

在永寿县所调查的劳动力中,男性共248人、女性共232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7%、48.3%,男性劳动力以在外打工者居多。

2.3 文化程度

所调查的劳动力中,文盲83人、小学文化101人、初中文化71人、高中文化45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7.7%、33.7%、23.7%、15.0%,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以在外打工者、办养殖场、当小老板者居多。

2.4 职业结构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从事种植业258人、办养殖场21人、当小老板10人、无业11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86.0%、7.0%、3.3%、3.7%。农村劳动力以务农种地为主,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多数年龄偏大,只有在农闲时打零工、农忙时回家种地,打工天数最多的288 d,最少的32 d。在外地打工的98人,年龄全部在50岁以下。从事养殖业的以养猪居多,均为小规模、低标准养殖,缺乏市场竞争力。小老板指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建材加工、民房建筑的包小工头等。办养殖场或当小老板的劳动力年龄在30岁左右,这些人文化程度高,积极参与相关技能培训,对新技术接受快,有闯劲。无业主要是因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力。

2.5 收入情况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年收入最低的1 700元,多为年龄大、在县内打零工的人;年收入最高为93 200元,多为在外打工、办养殖场、当小老板的人。在所调查的300人中,他们所在家庭人均年纯收入5 510元,比全县平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 457元)高1%。

2.6 参与合作组织情况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参与合作组织的有79人,未参与任何组织的有221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6.3%、73.7%。合作组织主要涉及果业生产及销售、养殖、建材加工、手工制作等。

2.7 接受技能培训情况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接受技能培训的68人、未接受任何培训的232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2.7%、77.3%。其技能培训主要有果业生产技术、养殖技术、手工制作技术等。

3 结论与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主要表现为,18~60岁有劳动能力、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流出农村,在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以老、弱、妇女居多。这些人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慢,大多思想守旧、满足现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业为主,收入有限,参与合作组织的仅占26.3%,接受技能培训的仅占22.7%,对学习科技知识培训没兴趣。农村劳动力从事的职业以种植、养殖为主,主要是年龄大的人,年龄小的新一代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技术掌握的很少,外出

打工者居多。

3.1 对农村劳动力加强技能培训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手把手、面对面进行现场培训、集中培训、分类指导、实地观摩交流等方法,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资源,通过开设专栏、安排专题讲座等,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必要的资金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搞好基础设施建没,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使其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1-2]。

3.2 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组织

成立更多切合实际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吸引农村劳动力参与其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断拓宽劳动者收入渠道。

3.3 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

采取抓典型、树样板的方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养经营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特长的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型人才,提高其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3-4]。

4 参考文献

[1] 乔宏星,马晓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与建议[J].农技服务,2011,28(11):1646,1652.

[2] 焦敏,王红梅.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2,29(2):233-235.

篇3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我们发现,过去留守农村的主体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但这些年举家外迁的农户越来越多,妇女大都随着丈夫进城打工,儿童也随着父母进入城镇读书,致使现在留在农村的主体是老年人。这种短缺已经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农村农忙时雇人的工资一年一个台阶地长,2008年每个劳动力一天工钱是60—70元,2009年长到每天80———90元,2010年是100~120元,每天还要管饭和香烟。农村几乎没有“富余”劳动力可以再转移,用农民的话说“能走的都走了。”

有些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是好事,为机械化、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还应看到规模经营(如家庭农场)同样需要年轻人,而且需要素质更高的新型农民;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如广大的丘陵山地,发展特色山地农业,对中国的农业安全和适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也不是任何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都可以用机械化来替代,像蔬菜种植、水果栽培等,都是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当农业劳动力减少到影响农业生产程度时,靠其他替代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也有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为现代农业和工商资本下乡承包土地创造了条件。工商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工商资本承包土地有可能把完整农业(农业的多功能)演变成支离破碎的片面农业(只要农产品);把可持续的农业变成了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农业;千方百计改变土地的用途,威胁农业的安全。工商资本承包土地不符合农业的生产规律,因此是不可持续的。何况工商资本也需要农业劳动力。

篇4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失业率

立项课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社科联2015年度科研课题:“提高张家口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立项编号:201508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7日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的成功突破人均GDP1万美元大关之后经济较快增长,比较迅速地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有的始终在人均GDP1万美元以下徘徊,和高收入国家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近几年,中国经济运行比较平稳,2014年GDP总量达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4%,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进入超10万亿美元经济的国家。但是,我们的人均水平还很低,在世界排90名左右,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未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能否成功跨越的关键在于经济落后地区能否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百姓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能否快速增长。张家口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进程中也应特别关注农民的收入问题。

一、张家口农村居民收入情况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张家口农村居民收入现状。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6元;而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3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204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48元。2014年,张家口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2元;本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1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3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13元。可见,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张家口市居民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本地农村居民此项指标更是如此,仅相当于河北省农村人均水平的73.26%。收入少,支出必然少。消费支出上,张家口农村居民平均水平仅为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3.2%。因此,张家口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特别关注本地农民增收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方法应是以就业促增收,我们更应关注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二)张家口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2014年,张家口户籍总人口468.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0.2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6.22%,这也表明本地城市化率水平较低。据我们调查,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中男、女性别比约为4∶3;但男性外出就业比重较高,占外出就业人数的70%左右;本地外出从业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3~50岁之间;本地田间劳作的主要是50~70岁的男性老人与23~50岁左右的妇女。本地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偏低,文盲与半文盲的人约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约占一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约占10%、小学文化程度约30%,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不足1%。

二、张家口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本地农村劳动力半失业、隐性失业现象很严重。我们了解到,本地种粮田间劳作一般一年2个月,露田种菜大约一年劳动8个月;本地35~50岁外出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季节工,一年一般出去8个月;其他就业人员一年也有若干时日处于找工作未果阶段。可见,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半失业、隐性失业现象很严重,把这部分劳动力考虑进去,本地农村劳动力年平均失业率不少于40%,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任务艰巨,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刻不容缓。

(二)本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就业范围窄。张家口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为8年。外出就业的人员多数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的都较少,绝大多数人员既未受过高等教育,也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想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找到工作很难,站稳脚跟更难。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低是造成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拥有就业信息少,就业服务不很通畅。2014年,张家口拥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85家,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249个,并有张家口就业网,也建成了张家口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实名制数据库。但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很大盲目性,找工作仍以亲朋介绍为主,通过网络、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找工作的占比不大,不足一半。

三、张家口农村劳动力以就业促增收具体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张家口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和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是其就业范围窄、就业率低主要原因之一。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农闲时间定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广泛开展文化教育与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并不定期组织一些城乡劳动力参加某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吸纳更多的城乡剩余劳动力。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张家口要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承接一些北京转移出来的产业、项目,这有利于外地企业请进来与本地企业走出去,必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京张联办冬奥也将推动本地奥运经济发展;张家口坝上新能源基地的建设也会促进张家口坝上经济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吸引外地人来本地投资办厂和从事服务业,想方设法推动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稳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张家口农村劳动力的半失业、隐性失业现象很严重,实际年平均失业率较高,农村有许多剩余劳动力需向二三产业转移。2015年,本地多数大中企业不景气,经济下行趋势加重,目前本地企业在吸纳劳动力上很难有大的突破。而张家口毕竟紧邻京津这一就业大市场,且河北省南部和某些邻近省份(如山东)的一些市县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我们应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这些地区转移,最大程度实现就业,进而提高其收入水平。

(四)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和家庭农场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需二三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城乡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使土地流向善于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目前,张家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和家庭农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关键是由于本地二三产业发展慢,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不强造成的。我们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和家庭农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五)政府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与服务机构引导,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张家口就业网的开通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在促进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张家口市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实名制数据库实现了市县级就业机构与213个乡镇(含4个县辖街道办事处)及9个管理处就业机构的联网,标志着全市就业信息管理网络全覆盖,为掌握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及详细统计数据、加强农村劳动力管理夯实了基础。但上网自己找工作的多为一些青年人和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中老年人,其他人网上找工作主要靠就业服务机构或亲朋代劳;而2014年夏季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实名制数据库登记的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不足30万。政府一方面要充分了解本地与外地就业信息,用网络、报纸、电台等各种媒介及时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与服务机构引导,以更好地促进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

[1]社会科.张家口市就业发展状况、成因及可行性对策[N].张家口市统计局,2012.12.28.

篇5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72―03

靖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江阴大桥北侧,与苏南隔江相望。近年来,随着两江江阴、靖江联动开发,靖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走在了沿江开发的最前沿,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也随之上升,但同时也面临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问题。所谓“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富民之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抓沿江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增加就业和促进充分就业,着重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大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靖江市职业介绍中心数据显示,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2.21万人,其中就业人数20.66万人,就业率达93%。从产业分布看,一产从业1.87万人,占9.05%,二产从业8.4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0.86%,三产从业10.35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0.09%,三个产业就业比例为9.05:40.86:50.09。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为18.79万人,占总人数的84.61%,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4.61%。

分布行业主要有:机械业3.42万人,机电电子行业1.29万人,轻纺2.18万人,建筑业1.55万人,商业服务4.49万人,家政0.75万人,其他行业5.11万人。分布地区主要有:本镇就地转移6.78万人,镇外市内3.51万人,泰州市内2.35万人,市外省内4.06万人,省外1.97万人,境外0.12万人。未就业农村劳动力为1.55万人,除去因身体健康等原因不愿外出就业的人员,实际剩余劳动力不足5000人。靖江市农村失地农民总数为12383人,其中劳动力为6315人,占总人数的51%。除去身体健康和无就业愿望等原因,实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地农民为5765人,已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就业5482人,就业率达95.09%。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之不足

从靖江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来看,除仍从事种养殖等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外,农村劳动者就业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进企业,二是做手艺,三是自谋创业。一定程度上看,通过这三大渠道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收入相对稳定。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层次和质量不高,和“富民强市”、“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思想观念滞后,跟不上就业形势的发展

大部分农村劳动者思想观念较滞后,一方面缺乏学技能的意识,他们没有认识到学技能的重要性,不愿意参加必要的技能培训,导致了整体上技能不高。同时,滞后的技能培训能力也不能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技工需求。在今年的5306个招工岗位中,缝纫工、电焊工、机械类等技术性工种2329人,占43.89%。市技能鉴定中心总计共培训鉴定职工1029人,鉴定发证960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缺乏维权的意识,由于对相关的政策法律不了解,不懂得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虽然了解一些,但也不会主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 就业层次不高,“4045”人员就业仍然困难

综合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生活、教育所带来的变化,简单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减少,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其发展速度还将越来越快。根据劳动部门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2.21万人,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输出18.79万人,转移率达84.61%,农村可用富余劳动力不足10000人,再加上部分隐性就业的存在,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

从就业层次看,无论是进企业,还是做手艺,农村劳动者绝大部分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或者是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岗位。低学历、大年龄的“4045”(“4045”人员指即截至2007年底女40周岁以上,男45周岁以上的失业人员。靖江市将“4050”人员调整为“4045”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尤其困难。“4045”人员在青年时期接受教育程度低、掌握的技能简单,年龄偏大,体能跟不上,既不能从事技术型工种,又不能从事体力型工种,因而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再加上沉重的生活压力致使拥有技术的“4045”人员不会选择起薪较低的工作,使之成为最难就业的群体。

3.稳定性较差,就业风险大

由于企业大部分已改制,部分个私企业在执行国家劳动法规、政策等方面不规范,不到位,不与农村劳动者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存在不稳定性。此外,部分做手艺的农村劳动力受季节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较大,甚至有时“半年忙,半年闲”,他们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就业的风险也较大。

4 抗意外能力弱,就业质量较低

由于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相对较低,他们的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缺乏一定的保障。一旦发生意外,他们的抵抗能力较弱,甚至因此失去就业、再就业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5 分享公共服务慢,享受程度不均衡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农村劳动力在分享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在信息的获知、政策的享受等方面速度相对较慢,并且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与城镇劳动者相比,享受的程度不均衡。比如国家在再就业优惠政策上,目前还存在城镇农村的差别,使农村劳动者客观上享受不到平等的国民待遇。

三、促进就业富民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靖江市通过各方面积极努力,打破了在城乡分割就业政策和体制下一直实行的“先城市、后农村,先本地、后外地”就业模式。基本将城乡就业问题纳入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之中。在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就业援助、培养使用、公共服务等方面基本做到了不分身份、不分地域、不分流向、不分职业、不分用工性质,给予农村就业与城市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创新,寻找突破口。

1 做好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指导,更新就业观念

首先,要通过职业指导改变农村劳动力抱死一亩三分地生活的观念。在农村土地日益被征用的今天,农村劳动者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不排除仍然有少数人群,特别是大龄劳动力的这种观点比较严重。其次,要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其克服进城或外出务工的

恐惧心理,使其了解到他们和城镇劳动者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和法律保护,能够放心就业。第三,在这样一个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扶持的背景下,有些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他们对就业充满渴望,但缺少主动性,存在过度依靠政府培训、安排就业的就业观点,这就需要通过职业指导增强他们主动学习技能、寻找就业岗位的意识。

政府和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作用,对前来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要热心尽心,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分类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增加和提高职业技能,制定就业计划,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要求。

2 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为农村劳动者求职铺设绿色通道

从基础抓起,努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平台的搭建,逐步形成完备的管理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全市各镇已建成的9个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和各个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职能作用,采取市、镇、村三结合办法,及时传递就业信息,为农村劳动者求职铺设绿色通道。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招工、培训信息。适时举办各类农村劳动力招聘洽谈活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机会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3 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险与权益保障,提高就业质量

扩大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实施《靖江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根据我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确定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水平,采取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鼓励农村自由职业者与有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探索针对进城农村劳动力急需的工伤、医疗保险的参保办法,根据工伤、医疗保险的自身特点,尝试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进行“选择性参保”。

加大农村劳动者的维权力度。充分发挥监察、仲裁等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进城劳动者维权,在劳动保护、工资发放等方面,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强化劳动监察,督促用工企业与农村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积极创新思路,通过探索建立农民工工会、设立农民工维权中心等形式,积极探索农民工维权新途径,提高农民工维权的实际效果。

4 强化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建立与就业形势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培训中心,改进提高培训水平和效率。按照市场引导就业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形成由市工校、各职业高中、市农广校、各镇培训中心为主,各民办培训机构为辅的就业培训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劳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从粗放型劳务输出转变为技能型外出务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围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打破按城乡劳动者身份进行分类培训的做法,以国家职业分类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体系。

实施“订单式”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委托培训,使广大农村青年通过培训,就可以找到工作。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兼顾镇村企业和城镇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注重农村高技能人才培训。

强化农村劳动者创业培训。对准备自谋职业,特别是有创业意向的失业职工、失地农民开展创业能力培训,使他们熟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了解开业或创办企业的必备知识和程序,掌握经营管理方法,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指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并做好创业的后续服务工作。

5.供需双向着手,避免“4045”资源闲置

要解决“4045”问题,取决于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和包容,所以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拓展全方位救助的渠道,通过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并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营利与非营利机构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的帮扶体系。乡镇、村非正规就业组织、管理部门的公益性岗位和后勤服务岗位,应当优先安排农村“4045”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劳动部门下属的各职业介绍机构要主动联系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组织召开针对农村“4045”人员的专场招聘活动。

首先,要加大对“4045”人员就业工程的专项投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没有技能的“4045”人员,政府必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组织以就业为向导的专项培训,定向安排就业。其次,实行就业补贴制度,调动“4045”人员就业积极性。例如:青岛市对“4045”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月工资低于青岛上年社会平均工资50%的家庭,给予每人每月50元补贴,并且给予150元的社会保险补贴。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专门的“4045”人员就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已接收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进行长期监督,以保证“4045”人员的相关权利,防止用人单位利用招聘赚取退税等优惠措施。

6 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落实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