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理念是以专业技能传授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为辅的教育理念,而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更为关键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却始终未能引起有关部门及校教育机构的足够重视,没把这项工作摆到适当重要位置。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制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无法得到应有保证,导致学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负面报道频频发生。
(二)缺乏多种类的、有效的形式
现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仅仅依靠几个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咨询和疏导工作,难以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两种单一形式的教育方式未能实现应有的成效。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形式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三)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资金投入缺失,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师资队伍已无法适应当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由德育教师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这些教师多是非科班出身,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经过短暂进修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就接受工作任务,导致这些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心理学教师的缺乏成为高职院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认识到位。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从源头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树立“心理育人”的正确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工作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依靠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单一形式,要通过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全校学生中传播和普及,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及优秀的品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1946年召开的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将其定义为: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即高职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各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以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现象为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新的转换。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13年我们采用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本系统二校区的全体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如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调查中发现,24.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高中生相比,本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较大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本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自我认知能力仍有较多不足;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易产生极端行为;第三,学生敌对、偏执等心理特征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四,本校部分学生思维缺乏定向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有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行为,还常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大脑发空,记忆力下降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开发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并获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
(一)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校组建了一支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积极发挥了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全校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高危人群信息,对于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情绪、排除困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紧密联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
本校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帮学生“排忧解难”;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及“心理沙盘”等工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的建立,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直接快速地与教师进行沟时,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本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了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MSN等方式及时地与网络平台上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进行交流;借助平台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测试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本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本校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问卷调查等活动。同时,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兴趣、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相应的具备长期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门学科的交集,处于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这一人生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目地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还是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与完善的主观愿望。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 自身经历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历史因素。受社会传统观念或自己的某种理想意识强化, 高考失利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其次, 社会评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现实因素。社会舆论没能有效引导人们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职业学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档次的学校, 职校学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层次的学生, 使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许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许多新生入学时都不能摆脱心理阴影。所以,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 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当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时, 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一阶段,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关爱学生、抚慰学生,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机能,并较好地适应高职学校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信息和美,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由历史、现实、未来汇成的信息海洋,由泪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谱写的悲壮的人类进行曲,像甘醇,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给青少年以思想的启迪。
三、重视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学生有颗爱心。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容易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因此,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差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欢乐的体验,因此对学生的真诚是联结师生情感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其次是老师的为人师表,老师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等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爱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甘露。要坚持“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绳之以纪, 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 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学生的戒心与对立情绪,打开心灵的窗口, 达到感化, 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墙头这些心理素质。
例如,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都是机械地模仿和套例题,怎是一帆风顺,缺少波折,就无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雅化”例题思路,讲讲探索失败的一面。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学生具有坚强单击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潜能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正确指导学生多读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书籍,养成自学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听课。教会学生掌握听课思路,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这样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再次,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另外,要指导学生思考,用老师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同时要求学生多提“为什么”,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人际交往训练等,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的、和谐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活动。总之, 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职校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 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科学性指导下的实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进一步推动这项事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晔.谁为大学生解开“郁闷”心结[N].中国青年报,2005—06-03.
[2]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张岂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4]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孙明涛.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6]杨剑,季浏,田石榴,等.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高志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咨询[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12).
[8]董广杰.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冯观富.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吴武典,林朝夫.学校心理辅导原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中,教师责任重要,需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因此咨询心理、社会心理、人格心理以及健康心理等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均可以在研究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转向研究人性的积极面[1]。在积极心理学角度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健康教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媒介,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在该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态度,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幸福感。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缺乏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避免因为心理问题,造成事故。很多学校将问题作为中心,将预防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这种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忽略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单一随着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传统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我认知、挫折压力面对、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防治等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三)缺乏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在实践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课堂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被动的学习模式,不能更好地体会学习的乐趣。只有实践活动,才能够巩固学生学习内容,在强化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其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则是忽略实践教学的意义,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活动。(四)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且提升该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室等等。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学生能力培养[2]。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情况较差,缺乏专业的教师,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制定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完善可行的教学目标[3],且制定目标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基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身。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在原有基础上,引进积极教学理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性格,为学生工作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积极个性与心理的发展,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发挥自身优势。为了使学生形成积极品质与态度,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念,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提高学生积极认知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教育,在学习中,增加情感体验,消除学生消极心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角色扮演以及创建情景模式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使学生体会更多的学习乐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第二,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包括兴奋、快乐、感恩、爱等内容,可以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情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的正面能力,以此影响学生的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态度,学会以乐观的方式对待事物,以此提高学生素质。第三,培养学生积极人格。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形成阳光、积极的人格,学会以正面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丰富教育途径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降低了教学质量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学生学习途径,增加学生学习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心理干预与辅导教育[4]。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性教学,并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可以健全学生性格。其次,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创建教学环境时,应该以积极向上为主,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学习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随着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传统教学评价中,将教学质量、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无法全面了解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并不平均,单一简单的评价模式无法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降低了教学质量水平[5]。因此应该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和完善,针对学生的学习专业与实际学习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与素质水平,使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对自己有全面认识,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以此推动教学活动开展。
(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组织培训活动,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教师在培训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此外,学校应增加招聘渠道,建设素质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开展多种模式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表面。所谓的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举办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规性知识,导致学生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了解性不足。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健康中心多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咨询,进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人负责。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健康教育老师多是代课教师,对心理疏导工作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当前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实证性心理健康知识给予解答。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是经过短暂的训练和教育后就上岗,对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3.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实践中缺乏全面的教学系统,部分学校尽管设置了教学课程,但是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多数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度不足,尽管自身有相关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证性内容,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上课效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下将对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提升学校的重视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领导和管理,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科目之一,纳入到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中,在实践中设置相关机构,根据实际要求,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进而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职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差的现状,学校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担任教职工作,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让教职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监视的任职资格,只有具备和心理学相关学历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方可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数量日益增多,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强化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掌握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培养。
1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由社会环境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中国有着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史,我国的这类院校存在一个共性,即院校历史短、校内的学生缺乏丰富的工作经历等,他还需多对孩子们进行健康的心里培训。因为高等学校在招生时,录取线要比普高院校低,还有,在就业方向与市场定位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样也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未能全面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人们不太相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这使得那些学生不再自信,在其心理容易产生缺少进取心、意志消沉与信心不足等障碍。
1.2高职院校的个人素质决定了需要提高该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的校学生基本上和普高学校的相同,他们都需要接受年轻时存在的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创伤、过多的心理矛盾冲突、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激烈等问题,父母与社会都对他们寄予厚望,而他们又极其渴望成长,需要接受多样而详细的发展压力,比如情感、工作、经济、学习与竞争上众多压力,可是他们本人又存在不稳定、不成熟的心理,所以他们需要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
1.3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人格需要正确处理教育人士的功利心理。尽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对普通高等教育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有所改进,可实用主义从学创办高等院校之初就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教育学生时,他们只看重他们的技术技能,以便他们日后可以迎合行业、部门单位或社会的需要,开始出现减少乃至取缔素质教育的趋势,强化技术指导与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基本上以此为指导思想,促使其学生开始将精力投放在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活上,他们尽量掌握工作中实用的技术及技能,取代之前那种迎合社会、展现个人实力的想法,他们不再对那些与技术、与技能无关的东西怀有好奇心了,也极少去翻阅古今名著,不再有热情去学习我国流传下来的文化知识了,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出现了情绪不高、思想苦楚和精神抑郁等状况。高职尊崇的功利思想,也许会造成其院校的学生以不健康的人格走向社会,这对营造和谐社会、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自身健康发展不利,影响深远。
2 合理制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途径和内容
2.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1.1引导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个人理想的中心内容就是职业理想。为此要辅助学生去绘制合理的职业愿景,帮助他们积极接受在高职院校读书这个层次性与职业性所呈现的实际现状,更正学生那种职高低人一等的错误思想,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优点、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学习类型出发,去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摆脱自卑,重拾信心,正视个人现状,制定与社会发展潮流相符的职业理想。
2.1.2要重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培养。对与职业相关的特殊认识就是职业兴趣,它是我们参与职业活动的主要力量,它偶尔比实力的效用更大。高职学生唯有对他从事的职业感兴趣,才会积极从事与学习职业,愿意并积极去了解和职业有关的专业技能与知识,长期拥有较好的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做专业课程教育或传授其相关的活动经验时,引导学生发现个人所从事职业的范围个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并了解个人的职业兴趣,做好心理准备来适应未来学习与工作。
2.1.3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个性。好的职业个性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职业魅力及行业竞争力,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个性。高职院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打造职业个性,以迎合工作岗位的需要。
2.1.4引导学生形成就业心理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处理各种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借助于对学生调整心理的技能和理论的教育,来传授其保护健康心理与增强心理素质的方式,来使学生知道选择工作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知道一些常见的调试心理知识,提升其个人调试心理的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2.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2.2.1开设职业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应挫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心理健康课主要针对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就业以后的心理自我调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设置模拟情景,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解决冲突的能力。另外,教师对那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找出这些毕业生身上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改变的内在欲望。
2.2.2进行成长训练,帮助学员改善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教育离不开成长训练。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实践教育、品德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里,尽量发挥实习实训的作用,利用对职业活动的培训后管理,来帮助学员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在现实工作中去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与职业习惯,改变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质。
2.2.3重视隐性教育因素,创设“企业文化式”的校园心理环境。高职院校要优化隐性心理素质教育环境。要加强校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营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团结友好、宽松和谐的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开展相关职业素质教育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曾金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困境及目标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情感问题、学业压力等原因选择轻生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呈现:扩展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高职大学生认为别人总会误解自己,超过3成的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生活的热情,觉得生活很无趣,超过一成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就读高职是出于无奈,超两成的高职大学生不愿意学习,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当中,对生活的态度过于消极是排在首位,其次是学习与就业问题。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责、焦虑、孤僻、逆反心理、抑郁、神经衰弱、攻击性、社交困难以及破坏行为等,这些心理负面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对其工作的开展仅仅停留在“考评、绩效考核”的层面上,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存在“一切看领导”的作风,领导重视,则狠抓心理教育工作,领导不重视,则做做表面工作,应付上级检查与考评。这种开展工作的思想态度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有序、高效的开展。
2.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根据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总数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与此同时,每个高校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得少于2人。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来看,不仅专职教师人数达不到要求,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仅仅用一名兼职老师来充数。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再者,有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直接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并非心理学专业科班出生,自身对心理学理论不甚了解,在教学中只能照着教材念,带着学生过一遍教材而已,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中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2.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缺陷
当前大学生网络犯罪以及网络行为的失范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甚至是缺失。也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是对后台的运行维护不足,要么长时间不更新,要么做不到及时的互动,或者根本不互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
3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当前现状,最首要的就是在思想根源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学校督导评估、德育管理体系的重要位置。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与硬件的投入,在培训、人员、经费上提供大力的支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3.2引入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扩大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应当引入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扩大师资队伍,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消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职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高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需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
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的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高职生虽然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高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的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减轻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地校园氛围,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高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结论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积极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高职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为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艳.建立有效的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高职论丛.2007(9).
[2] 张建平.张祝平.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近些年随着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教育部及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于200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各类高校结合新形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逐步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心理咨询中心,看起来什么都有,实际上却是在搞形象工程,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较薄弱,工作条件相对简陋,因此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简单的心理活动,而深层次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无法开展。心理咨询中心大多挂靠在学生处或思政教研室,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很少。学校领导也只是在上级检查时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应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也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学习的心理学知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过于理论化,以理论教学为主,成为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课程,缺乏实践性,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体验实践的过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人员不足,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思政教师、校医或学生工作的教师为主,很多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系统的学习,而仅仅是参加过一些培训。这些教师往往都是兼职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精力还要放在自己的主岗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得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特别是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效果不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显得专业程度不足。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教师队伍,完善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一般应由心理学专业或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并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担任。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同时,还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警机制,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心理状况每月一报。
认真开展每一届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并对其进行约谈、辅导,做到对新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各院系每月月底需上报各院系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并给予专业的心理帮助。
3.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每周开设两节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心理活动为辅。学习心理学知识同时,重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主要从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及压力、人际交往、情感问题、职业生涯、挫折应对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适应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让学生了解大学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其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们用科学的态度、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4.重视心理社团建设,配备班级心理委员,推行朋辈辅导。
大学生心理社团主要由一群热衷于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健康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负责指导。心理社团在大学校园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游戏、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题材影片放映及点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班级中,各班需配备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可组织班级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且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警机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心理委员从学生中来,能够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发现学生危机行为能够及时向院系汇报,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危机事件发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成员培训,通过指导和培训,迅速提升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成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更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心理委员和社团成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督导,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地在学生中开展朋辈辅导,服务同辈学生、担当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弥补了专业人员的不足。同辈辅导具有其特殊的效果和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这项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对学习心理健康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5.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求助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矛盾,解除心理困扰。在工作中坚持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与压力、情感、择业、人际交往、挫折应对等方面开展心理咨询。并进行自信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意志力训练、人际关系训练等内容的团体辅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6.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是一个网络时代,现代人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科技的优势。可在学校网站建立心理健康专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自助等。设置心理咨询专用电子邮箱和网上“心理聊天室”,进行网上心理咨询。
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校园、家庭、社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祖国输送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0-01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1)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狭义化。即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只关注心理健康维护。而在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也只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作心理教育服务的对象,强调补救和矫治的心理咨询模式,忽略了大多数处于正常状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其矫治性目标,忽视了发展性目标,表现出单一化特征。即只关注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注重补救性的同时更应关注预防性和发展性,即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就是自身的积极人格品质。
积极人格品质需要个人自身不懈的努力,在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去逐步形成。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关键时期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对他们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以塞利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倡导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的乐观、幸福感、创造的勇气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组织结构等。这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认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人类发现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激发人的潜能,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3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1 关注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的积极品质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产生对事件的乐观归因模式,培养“习得性乐观”的积极品质,提高自我效能感。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一般,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求上进,不愿与同学打交道,将自己封闭起来。高职院校应开设一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生命教育、幸福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爱的教育等,引导学生从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件中体验如幸福、快乐、满意、信任等内心的积极情绪,带着对这些积极情绪的体验,学生们会主动为发生的事件寻找新的乐观的归因,这种归因模式会逐渐形成自动化反应,即“习得性乐观”。
3.2 培养积极人格品质
积极人格建设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所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种或几种积极人格品质,关键是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拥有的美德与优势,并学会用这些美德与优势建立自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学内容应选取正向积极的事例,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内化为自我意识的内容,使其在未来相似情景中会重现为自身行为,获得积极体验。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动机、积极的自我意识等,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潜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开展体育、艺术展览鉴赏、积极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多样的积极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顽强勇敢、自信协作的优秀品质。
3.3 营造积极组织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因此,打造积极、和谐、健康的组织环境也成为塑造积极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挖掘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井然的教学秩序,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团结向上的班级风貌等等可以增了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陶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
[2] 张旭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系统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53-157.
[3]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4] 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5] 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6]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37.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安徽省、广东省、上海市为例,通过自编问卷,对31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其中山东省24所,广东省5所,安徽省1所,上海市1所。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31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师资人员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开设状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由其负责填写。共寄出问卷45份,回收31份,回收率69%。
2.结果
2.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归属
调查显示,有1所学校归属独立的系处级建制(3.2%),24所学校归属学工处(77.4%),6所学校归属其他部门(19.4%)。见表1。
2.2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有18所学校(58.1%)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他13所学校(41.9%)未开设心理健康网站。
2.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部门状况
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部门不明确,状况混乱。其中,校长或副校长负责的占21.3%;学生科长或副科长负责的占21.3%;教务科长或副科长负责的占0%;校团委书记或副书记负责的占10.6%;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负责的占38.3%;还有四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没有专人分工负责,占8.5%。
2.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25所(80.6%)学校一直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5所(16.2%)学校有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有1所学校暂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占3.2%。
2.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负责人员
调查显示,专职心理学老师负责的有26人,占60.5%;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负责的有11人,占25.5%;没有受过培训的2人,占4.7%;对这项工作感兴趣的2人,占4.7%;校外人员1人,占2.3%;还有1所学校没有人员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占2.3%。见表2。
2.6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对象
调查显示,64.5%的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2.6%的学校在部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9.7%的学校在部分班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1所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占3.2%。
2.7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课时数
调查显示,31所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数设置上参差不齐,课时安排1节/周的有13所,占41.9%;1节/2周的有4所,占12.9%;不定期的有7所,占22.6%;2节/周的有6所,占19.4%;还有1所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课,占3.2%。见表3。
2.8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有18所院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占58.1%;其他13所院校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占41.9%,选用的教材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等。
2.9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形式
调查显示,有16所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占51.6%;有9.7%的学校不仅开设了必修课,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另外有9所学校只开设了选修课,占29.0%;有2所学校仅开设系列讲座,占6.5%;有1所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课,占3.2%。见表4。
2.10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调查的31所高校,共拥有任课老师222人,其中,毕业于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有13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1.3%,毕业于教育学、哲学、思想政治专业等其他专业的教师有86人,占38.7%;专职教师14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6.7%;兼职教师74人,占33.3%。由此看出,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以心理学专业为主,教育学、哲学、思想政治等其他专业为辅;专职教师为主,兼职老师为辅。见表5。
2.11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心理咨询在各院校普遍受到重视,无论是专职心理老师还是兼职心理老师,持证上岗率都较高。调查显示,94.6%的心理教师有职业资格证书,只有5.4%的心理教师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2.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每年专业培训情况
调查显示,41.9%的专职教师不参加专业培训,51.6%的每年能参加1―2次专业培训,还有6.5%的每年能参加3―4次专业培训。对于兼职心理老师来说,每年的专业培训更少,74.2%的兼职心理老师未曾参加过专业培训,22.6%的每年参加1―2次培训,只有3.2%的每年参加3―4次专业培训。见表6、7。
2.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有51.6%的人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一种效果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9.0%的人认为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9.7%的人认为没有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有6.5%的人认为学校经费短缺;选择其他的占3.2%。见表8。
2.1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各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情况比较一致,主要有新生适应、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的调节、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学习心理、挫折心理的调控、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2.15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估方法
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环节很薄弱,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严格规范的评估方法,少数学校采用了随堂听课、学生评估、教学监督的方式,很少有学校采用发展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
2.1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色
对“贵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色”的统计发现,只有个别院校的课程有一些特色,比如湛江师范学院开展针对性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开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每个班级配备两名心育委员,定期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且为楼管员、后勤工作人员、医务室工作人员等与学生有直接接触的群体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3.讨论分析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3.1各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把握得不是很全面;学校的管理部门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分散,没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
3.2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与专业课程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偏低。受调查的学校领导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师资明显不足,师资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步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双师素质”要求的提出和推行是近年来刚开始的,教师结构年轻化,实践咨询经验和能力不足。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对策
据报道,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据调查,贫困生心理辅导时出现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贫困生主要表现和心理特点类型
贫困生一表示“贫困让我感到很自卑,自卑让我觉得低人一截,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正确的见解,不敢和别人多交流,更不敢和老师对话。”
贫困生二表示“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我本是个贫困生,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这样的尴尬有很多,但最后总被虚荣心所屈服。”
贫困三表示:“家里比较贫困,但又不好意思张口向老师申请助学金,甚至助学贷款也不好意思学校申请,怕被其他同学知道,被他们看不起和嘲笑,只能省吃俭用,跟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在校生活与学习。”
非贫困生表示:“我们班某些贫困生,生活比我们还要幸福,他把向银行申请到的助学贷款和学院的助学金买手机、MP3及其他贵重物品,又经常出去大吃大喝,一点都不注意生活节俭,其他同学平时意见较大。”
从以上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表述,可以把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成两种类型:
寡欢自卑型: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退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自卑心理是贫困生强烈的自尊心理相碰撞而产生的。某教育厅的调查显示,经济压力给贫困生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中,自卑的占70.5%。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心理上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总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丢人。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交往有困难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的特点。大多数贫困生都曾因自卑而表现出敏感脆弱,在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和戒备心理很强,所以经常给人一种孤僻,不易亲近、不苟言笑、不善言辞、冷漠的感觉。因此,其内心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内心矛盾加剧,妨碍其成长。
敏感偏激型:部分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一般学生强,通常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企业或社会好心人那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博得各方同情的资本,有些贫困生主动跟班主任或辅导员要这样或那样的贫困补助,而且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目前,自己所带的班级中就有个别贫困生拿着资助的钱去购买美容卡、一些奢侈的饰品。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院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三、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2)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加强学习心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四、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各部门、医疗保健机构等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选修课或有针对性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恋爱、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发放预约卡,进行预约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4)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5)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络、院刊、院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新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16-03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本文采用SCL-90问卷,调查对象为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25份,统计有效问卷1822份,有效回收率91%,对问卷调查的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从各因子得分(见表1)的总体情况看,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偏执、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分≥2分的检出比率为70.4%,因子分≥3分的检出比率为39.8%。各因子得分与国内成人样本常模的比较(见表2)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的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常模,阳性项目数和总平均分也显著高于常模。从分析的结果可知,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困扰、生活适应力差、精神状态不佳、人格不健全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通过自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选取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访谈调查自定提纲,对五所高职院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8位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的角度深入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将近61.5%的学生肯定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5.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13.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有31.6%的学生不太了解心理健康教育,36.4%的学生了解一些,比较了解的学生只占有32%。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上,65.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2.3%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比较满意的学生只占12.4%。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上,80%以上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满意的学生只有10.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学校领导不重视(35.4%),学校缺乏专业师资队伍(29.9%),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设施不足(18.2%),学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16.5%)。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上,有33%的学生希望学校多种方式相结合,有27.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有23.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有16.6%的学生希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
教师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成立的时间较短,相关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大多在生均2元以下;硬件设施方面,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缺少活动场所,心理测评的专业工具欠缺、手段落后;每学期开设有2-3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没有固定教材,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考核方式大多采取撰写论文和卷面考试方式;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平均1-2名,以心理学或教育学本科为主,兼职教师大多为政治辅导员,年龄在30岁左右;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但对问题学生的跟踪干预明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集中在5月和11月,活动的数量较少,形式单调。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首先,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缺乏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侧重点是“问题学生”,忽略了对正常学生的教育引导;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和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的倾向;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心理负荷长期超载,教师缺乏对学生关爱、理解和引导,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薄弱,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乏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和硬件设施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的设备、技术、工具和场所非常有限,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差,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专业教师人员严重不足。为开展工作,很多教师未经培训就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一些教师虽然参加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但也是培训期短,专业化程度低,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管理规划之中,缺乏制度的保障,导致相关部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执行不力,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1.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指南。落后的意识和观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误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我无关”的思想观念,通过管理激励和提高管理水平,使每个教职工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树立良好的师德意识和观念,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从事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教师,工作涉及面广,和学生的交往最多,最了解学生。辅导员教师要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例如,在学生的生日送上真挚的祝福,在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让学生时刻感到被关心与尊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空间和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操作性,还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2.建立立体多维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非常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配备足额的专职工作人员的条件还不具备。组建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多数兼职教师为协助力量,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比较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应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各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师资的素质和力量。专职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兼职教师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二,加强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保证。学校需要明确规定经费的具体来源和金额,专款专列专用,并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延误教育。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提供足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场所和活动场所,配备齐全所需的设备、技术和工具,在硬件设施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是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以院(系)为单位、以班级为阵地的四维一体多层次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等。尤其需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为辐射点,多种教育方式齐头并进,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第四,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学生的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仍将家庭作为自己情感的“避风港”,遇到问题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建立与家长联系机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和现代通信手段向家长宣传心理保健知识,协助家长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培养人才的需要让学生在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培训,校企同心协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宽松环境氛围,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摆脱自卑感,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是拓展高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途径的新举措。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之中。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保证教学的时间和质量。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必修课为主,以选修课、团体辅导、活动训练为辅;内容趋向多元化,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和一些心理技能训练,覆盖各个年级和各个群体;授课方式要多样化;考核要人性化、客观化。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校园文化以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种可感可知的情境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辅导员 教育
随着许多新建高职院校的成立,高职生的扩招,高职教育因其培养目标具有贴近当前社会需求的特性而日益受到重视,也将意味着高职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更多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辅导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新的学校环境因素。大多学院都是由原来中职学校升级或由几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建高职院校生活环境、校园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暂未完善,各种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尚未建好,后勤保障设施暂未紧跟学生而服务等的客观因素,给刚进入高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落差。现实中的大学与向往中的大学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由此产生了失落的情绪与厌倦不满,现有条件保障不了学生正常学习。
学习意识和压力方面。就读高职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基础差而常常受到教师、家长的指责、埋怨,以及同学的鄙视和排斥。往往会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会受到老师的重视,产生失落自卑心理。但是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却不甘落后,他们希望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在实际的学习中,无从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专业兴趣方面。高职学院里常会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正在所学的专业而情绪低落。如有的高考分数较低,随意选择一个不了解的专业就读,填报比较盲目;对部门增设的新专业,学院本身缺乏专业建设的经验,师资力量薄弱,选了该专业的学生更加感到无从学习的压力;受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冷热门专业已不是定局,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跟不上社会变化发展,前途迷茫,因而缺乏学习热情;
人际交往方面。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家庭的同学,存在着明显的地域习俗差异,同学之间相处协调不容易,如果处理得不当,就容易使气氛紧张,个别受到排斥,产生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很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最产生心理困扰。
自我意识认识方面。90后的高职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关注,往往由于自身受家长的溺爱太多,独立能力欠缺,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不足,很多程度上难以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自己,未能给自己恰当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形成难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状,很多高职生自然产生悲观情绪,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遇到某种挫折时,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偏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
二、高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锻造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辅导员首先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格素质,建立起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道德观,自身必须是一个有良好性格、情感丰富的人。往往学生有向师性,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当作模仿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里钦佩你,这些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根基。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学生自踏入大学校门,与辅导员相处时间是最多的,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要想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交流和沟通是途径,全力帮助是关键,问题解决了才是成效。
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我意识,才有可能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转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才能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心理素质的优势和不足,才能进一步做到扬长补短,逐步做到有自知之明,自尊、自强、自立、自我完善等心理素质都是在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采用多样化的工作方法,积极介入网络。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网络因其极强的平等性、隐蔽性、快捷性及实时性,可以消除大学生在面对自身烦恼所产生的各种顾虑,辅导员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情况,通过实时交谈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
通过感恩教育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使“感恩”成为一个人的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感恩教育,也可以缓解心理问题学生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培养豁达,宽容的情怀,健康的心态。通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促使心理问题学生反观自己的行为,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认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情和为社会贡献责任感。
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高职生就业难是学生产生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我曾带班的一批刚从北京顶岗实习半年回校上课的酒店专业学生,受到社会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返校后对学习失去激情,没有动力,又面临即将就业的压力。我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及时向学生介绍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让问题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树立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雄心,通过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事例勉励学生,促使学生树立信心。辅导员也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座谈会、报告会、参观活动等引导毕业生顾全大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消除学生悲观心理。
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辅导员应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新途径新载体,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全面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