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本科生在职提升学历范文

本科生在职提升学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本科生在职提升学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科生在职提升学历

篇1

关键词: 在校护理本科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推广研究性学习和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它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大学生较早了解和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行动指南》指出: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1]。

河南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贾红影等四位学生所组成的团队,向学校申请河南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因素的研究”,此项目获得河南大学创新课题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在护理学院和河南大学附属医院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四位同学和指导老师的密切协作,顺利完成课题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制作、调差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所获得的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已经撰写成研究论文,并准备投稿。以下我谈谈在指导学生进行这个课题项目时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选题的确立

河南大学2012初开始了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请工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在职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组成研究小组,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的选题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作为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启发他们,选择一个和临床护理相关的课题,建议他们先去临床做简单调查。后来经过大家的反馈发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虽然自毁式注射器有诸多的优点(例如减少操作中刺伤,避免重复使用,减少因感染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减少患者对不安全注射的顾虑,减少护士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等),却应用很少,指导教师蒋恩社副教授及各位同学经过认真讨论,选择“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因素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选择该课题有以下的原因:(1)该课题和临床护理联系比较紧密,队员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便于制作调查问卷;(2)该项目难易适中,适合他们没有科研背景的情况;(3)该项目内容主要为调查问卷的制作、发放及回收,队员的时间安排比较自由,有利于他们课余时间的项目的进行。该项目经过河南大学评选委员会的评审,获得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创新课题项目的立项和资助,这说明此次选题的科学性。

2.课题项目的实施

课题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协调配合,包括时间和人员的安排、医院及科室护士的选择等。本科生完成课题与研究生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不但要完成本科阶段剩余的护理学专业课的学习,而且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训练,在调查问卷的制作和数据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都需要指导教师的指导。

2.1调查问卷的制作

首先需要查阅资料,学习调查问卷的制作方法,以及在制作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问卷的制作过程中,要确定问卷涉及的问题、问题的选项应该怎样设定。在这方面,团队四人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就职业暴露原因、制约了解自毁式注射器的因素、自毁式注射器的优势、限制自毁式注射器推广的原因、促进自毁式注射器推广的因素等方面设计各种选项,每种选项又列出同意、不同意、不确定三个答案。这样的调查问卷设计方便了后期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分析出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2.2调查对象的选择

由于河南大学的两所附属医院是我校的教学医院,在联系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得到医院和科室护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使得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得以顺利进行。团队成员们利用课余及周末的时间向两所医院的不同科室的护理工作者们发放调查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他们选择的护理人员大多是从事护理工作1~6年、年龄在18~27岁内外科的一线临床护士,护士中最高学历本科占大多数。

2.3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及论文的写作

因为在护理本科生并没有开设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所以队员们对统计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还不能很好地分析,这需要指导教师在帮助同学们进行统计分析方面多作指导。指导她们对于所得的计数资料要利用X2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要利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检验数据资料的差异,并指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常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的应用。在论文写作阶段,指导教师要协助同学们查阅文献,并教会他们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等。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写作,在结果部分写作中要对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文章中进行合理的编排,将结果制作成图表的格式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讨论中要根据所得的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针对本研究,就是要明确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因素。

3.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对于本科生来说,进行这项实验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以项目为载体,使同学通过参与这项科研活动,了解科研活动的过程。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指导他们怎样选择有意义且确实可行的研究课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综合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辅助下,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归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2]。

队员们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都很高,虽然在开始阶段有不少的困难,前期的课题选择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有些知识需要从头学起,但是他们在调查问卷的制作、发放及回收中都能认真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克服各种困难,同时还能针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索,并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实践和训练,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性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对学生来说,通过参加科学研究,了解、认识科研实施的一般过程,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也证实自己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对老师而言,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加强与本科生的思想交流,掌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知识结构,指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科研成果。希望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大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大力推广此项活动,使这项活动惠及更多的在校大学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本科生;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50-07

所谓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1〕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多元的心理结构,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2〕有研究指出,职业价值观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投入程度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有重大影响。〔3〕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已经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职前阶段是否对自己已经基本定向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幼儿园教师能否不断追求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4〕因此,本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即将毕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两者又具有哪些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河南省三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中抽取了176名学前教育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专科生87名,本科生89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蒋晟编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是在参照西南师范大学于海波等编制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研制者报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评价,有愉悦、声望、发展、物质、贡献五个维度,共17道题,采用5级评分法。“愉悦”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的身心状况,“声望”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发展”主要体现为幼儿园教师的个人前途发展状况,“物质”与幼儿园教师的物质、福利条件密切相关,“贡献”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师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第三部分是职业选择,该部分把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所考虑的条件分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等六个维度,共33道题,采用5级评分法。“人际关系”维度主要考量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所期待的人际关系状态,“贡献”是指学生择业时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对社会贡献的判断,“自我发展”表现为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自我价值体现的要求,“物质生活”体现为学生在择业时对物质条件方面的要求,“威望”表现为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所能带来的权利、名望等的要求,“家族”则体现学生在择业时所考虑到的诸多家庭因素。〔6〕

在实施调查之前,通过与调查对象的访谈,发现他们在评价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和进行职业选择时,的确主要考虑的是声望、发展、物质、贡献等因素,因此,本研究选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中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两个维度作为学前教育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7和0.92。职业评价维度问卷各部分的相关系数在0.50~0.61之间,各部分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58~0.80之间;职业选择维度问卷各部分的相关系数在0.53~0.70之间,各部分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70~0.82之间,两个维度问卷的各部分之间以及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均存在中高度相关,说明两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高。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6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的均值差异检验

1.职业评价的均值差异检验

职业评价的均值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声望和物质这两个因子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并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2.职业选择的均值差异检验

职业选择的均值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贡献和家族两个因子上的差异显著,并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这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显著高于学前教育R当究粕。

(二)学历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1.学历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职业评价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学历、对专业喜爱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实习情况等因素影响职业评价的主效应以及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与实习情况对职业评价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学历对职业评价的声望、物质因子的影响主效应显著,与均值差异检验结果相同;对专业喜爱程度在愉悦、发展、贡献上有显著的主效应;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职业评价各维度的影响不存在主效应;实习情况对愉悦、声望、物质、贡献4个因子的影响主效应显著。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愉悦因子的影响显著,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1000元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显著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本科生。

2.学历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职业选择各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检验学历、对专业喜爱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实习情况等因素影响职业选择的主效应以及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与实习情况对职业选择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学历对职业选择的贡献、家族这两个因子影响的主效应显著,与均值差异检验结果相同;对专业喜爱程度在贡献和自我发展上有显著的主效应;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职业选择各维度影响的主效应均不显著;实习情况对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因子影响的主效应显著。

学历与对专业的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因子的影响显著,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专科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本科生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本科生。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家族5个因子的影响显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学生重视程度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学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专科生差异不显著;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威望、家族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500元以上的学生重视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元以下的学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本科生差异不显著。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4个因子的影响显著,专科生和本科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均是实习过的高于没有实习过的,而本科生中这种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差异更大;专科实习过的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的重视程度低于专科没有实习过的学生,而本科实习过的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没有实习过的学生。

三、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学历差异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评价的学历差异

均值差异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评价中的声望和物质两个因子存在显著学历差异,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这两个因素的认同程度高于本科生。这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对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确定职业社会地位排列模式的指标是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权益。〔7〕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职业评价的声望和物质维度存在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更加了解我国目前幼教工作者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社会期望值高、认可度低等现状,加之不同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待遇相差无几,易使其产生负面情绪和功利思想;〔8〕另一方面,相较专科生而言,本科生学历较高,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所获得的声望和物质也会有更高的期待,然而,目前幼儿园教师声望与物质的现状可能还没有达到本科生所期待的那样,所以本科生对幼儿园教师物质和声望方面的评价比专科生要更低一些。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的学历差异

均值差异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选择的贡献和家族两个因子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这两个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生。这与王立新、廖冰(2003)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王立新等把对高师专科学生的调查结果与余海波对本科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发现,高师专科学生和本科生在贡献和家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家族维度上,专科生得分明显高于本科生,但是在贡献维度上,本科生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9〕这里的不同是因为他们对高师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所使用的并不是同一批被试数据,而且他们研究的被试与本研究的被试也不一样,存在不一致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在贡献维度上显著高于本科生,可能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教育不再是少数“天之骄子”专享的权利,但部分本科生依然抱有浓重的“精英”情怀,自我定位高,片面地认为幼儿园教师工作是简单、机械、琐碎的重复劳动,因而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价值抱有否认、怀疑的态度,而专科生因不具备这样的心理优越感,因而自我定位更为准确,在贡献方面显得更积极。〔10〕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对家族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本科生,这不仅仅是学历层次不同造成的,主要是客观实际的就业形势影响的结果。〔11〕本科生的毕业去向除了幼儿园,还可以去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或者可以考研继续升学,而专科生基本上只能到幼儿园任教,就业范围比较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家族因素。

(二)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r值观的影响

1.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评价的影响

学历与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学历与实习情况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却十分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对愉悦的重视程度上。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本科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本科生,而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专科生所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这反映了不同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进一步关注精神层次的需求,而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时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加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对愉悦的认同程度高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而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学生当中,本科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本科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所表现出对愉悦的认同程度的差异更明显。

2.学历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1)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对专业喜爱程度的交互作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上。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专科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本科生对专业喜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的差异更加明显,并且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对本专业非常喜欢的学生会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活力和热情,遇到问题时也乐于请教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能在工作中结交更多的朋友,也能够与领导和同事融洽相处。而那些对本专业不太喜欢的学生对于工作可能会从内心存在一定的抗拒,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工作态度的差异导致其在职业选择上的差异。

(2)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的重视程度。在人际关系和贡献方面,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差异不明显。在物质生活方面,本科生表现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而专科生表现出的差异不大。在威望和家族方面,专科生表现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重视程度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而本科生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本研究样本中大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比为71.1%),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更加注重生活条件的改善,在职业选择时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方面的因素;而身居大城市、父母有稳定收入、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比较优越,因此对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对声望和家族更为重视。〔12〕本科生比专科生对于物质生活有更高的期待,而且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本科生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本科生对物质生活重视程度的差异更明显。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甚至重点院校扩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就越来越严峻,对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常常预先为子女的工作做打算,因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专科生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专科生对家族和威望重视程度的差异更加明显。

(3)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在物质生活和威望方面,专科生中没有实习过的较实习过的更为重视,而本科生中实习过的较没有实习过的更为重视;在人际关系和贡献方面,专科生和本科生均表现出实习过的比没有实习^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科生的这种差异更大。这两个学历层次的学生实习与否在职业选择的物质生活和威望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相比较专科生而言,本科生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习的时候会比专科生表现出更多的优势,所以有过实习经历的本科生对物质生活和威望有着更高的期待,再加上目前幼儿园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高的物质报酬和威望。与未实习过的学生相比,实习过的学生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能更加理解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自身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也能更多地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专业成长可以带来的裨益,特别是优秀教师指导和帮助能让自己更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所以实习过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贡献,而本科学生中实习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80%),其实习与否所表现出的差异也就更大。

(三)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与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共同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观在个别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更多地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不同的职业评价因子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专科生和本科生都一致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贡献很大,均将其排在第一位,也都认为幼儿园教师所获得的物质报酬不高。这一发现与蒋晟、李纯(2010,2012)关于学前教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3,14〕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之所以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贡献大可能是由于幼儿园教师不仅承担着幼儿的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对幼儿的保育工作,甚至还肩负着幼儿的安全责任。同时,随着公众对幼儿教育的普遍重视,幼儿园教师所要做出的贡献可能更大。另外,专科生和本科生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不高,这也比较符合目前幼儿园教师薪资报酬的实际现状。

其次是对不同职业选择因子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专科生和本科生在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这三个维度上的排序完全相同,都把物质生活排在了第四位,都不太看重威望和家族,这与宋妍萍(2010)对幼师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论一致(宋妍萍,2009)。虽然专科生和本科生都把物质生活排在了第四位,但从物质生活维度的得分(平均分都大于4)来看,专科生和本科生还是比较重视物质生活的。但与其他因素相比,经济收入多少并没有成为他们择业时最重视的因素,而是排在了贡献、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之后,这说明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究其原因,与他们意识到目前幼儿园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就业压力大以及自身专业定向受限有关。而对于威望这一因素,学前教育的学生并不十分看重,这与当今社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人才流动快,社会竞争压力大,死守“铁饭碗”的观念被打破有很大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一面,相对于物质需要、舒适安逸,他们都更加重视精神满足和个人发展。另外,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都最不重视家族这一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是90后,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过多的考虑家庭方面的因素。

四、建议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认识水平

与学前教育专科生相比,本科生在进行职业评价时,更多地认为幼儿园教师的物质收入和声望偏低,同时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忽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贡献性。为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以使其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同时要注意提高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认识水平。首先,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入学时就应对其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以便他们在专业学习开始时就可以慢慢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所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并促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逐渐把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贡献性,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选择和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其次,在本科生毕业之前要对其进行集中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在客观分析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其职业选择能力(宋妍萍,2009)。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对本专业喜爱程度不同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都在职业选择的人际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专业认同感往往伴随着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15〕因此,大学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和肯定本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喜爱程度。同时,学生自身也应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心态,充分认识自我,并积极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从而产生专业认同感。

(三)为学前教育R笛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学历与实习情况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物质生活、威望、人际关系、贡献的重视程度,总体而言,没有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和贡献,而较少重视物质生活和威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实习的作用,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便他们能够直观地体验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环境和内容,更加深入地了解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更深入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比较客观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9.

〔2〕张玉柱,金盛华.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0-76.

〔3〕吴青枝.河南安旭地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4〕〔5〕〔6〕〔13〕〔15〕蒋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34.

〔8〕杨群,袁熹娜,张岩,等.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J〕.护理,2011,(1):26-39.

〔9〕〔11〕王立新,廖冰.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00-105.

篇3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发表、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 

[2] 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4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76-03

我国的中职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阶段,以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拟以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现状中获得信息,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就业现状,旨在为做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据以改革我校的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对象和方法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5~2007级护理专业(学制为3年制)毕业生269名,采用“职业现状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现状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75张,收回269张,问卷回收率98%,问卷有效率为100%。

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稳定性差,想“跳槽” 有88.48%的学生曾有一次以上打算或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理专业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不断改革,形成目前的择业难、就业更难的趋势,但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跳槽”的比例相当高,这有可能是由于学历低、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上班时间不规律、超负荷工作量等原因,导致学生几乎是“以医院为家”,时间久了工作热情消退,产生厌倦心理,没有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所在。当遇到困难时,学生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受到伤害,挫折感油然而生,认为在护理行业中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渐渐开始产生“跳槽”的念头。

护理专业学生执业资格考试情况 考一次即通过的占65.8%,没有考的占9.67%,考两次才通过的占21.93%。考一次即通过的多是在校时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准备、认真复习的学生。还没考的学生可能的原因是:因个人因素而耽误,不知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找不到接收注册的单位,不打算从事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历。考两次才通过的护生可能的原因是: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习能力差,而考试难度增大、试题范围广、分布倾向于综合分析,加上考前复习不够充分,导致考试两次才通过。

护理专业学生提高学历情况 有80.30%的学生迫切地想提高学历。由此可见,在护理专业学生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这与医学的发展、护理学学科的不断完善有关,因此,对学生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医院更倾向于招聘大专、本科文凭的学生,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发展的需求;同时,学生的学历与职称评定、劳务费分配等也有一定的关联,学历的提升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现在的医院普遍都不考虑招收中专生,因为本科生也大有人在,竞争激烈。所以只有提高学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更有优势竞争晋升和评职称,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服务于每一位患者,才能体现出职业的价值观,体现出护理职业的神圣。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情况 有47.21%的学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一般或较差,有34.20%的学生防护意识一般或较差,有28.62%的学生自我防护实施一般或较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职业危害时缺乏有效、完善的应对措施。原因可能与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中介绍护理职业防护知识的内容过于简单有关,从而不能有效地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及职业暴露①后的处理措施,导致学生在校时职业防护教育不够深入,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预防知识较片面、不规范、缺乏系统性。同时,很多医院也不将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作为护理实习生必须培训的内容,只有少数医院在学生实习前进行短时间的职业防护培训。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淡薄。

护患沟通方面的情况 有73.60%的学生认为在工作中护患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沟通方法和有效途径。患者不仅仅是一个患者,还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如果学生缺乏临床沟通的技巧,不懂得捕获患者的心理,护患交流信息少,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而忽视这方面的交流,就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导致患者的误解和不满;语言使用不当,或文化水平存在差距,会造成负面影响;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自信心缺乏,也会导致病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信任度下降,这与在校期间护理实训课缺乏真实感,只是机械地进行操作有关。

建议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变学生对护士职业的认识,减少“跳槽”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知道护理工作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促进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护理人员所做出的贡献。在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可请优秀护理前辈通过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弘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并加强专业思想建设,改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热爱护理职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对学生提出的就业问题要认真分析,做好解释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提高专业护士的待遇,在职称晋升方面体现专科护士的价值。

提供提升学历的信息和机会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提升学历的信息,如学校可开设高校的大专、本科教学点,方便学生报考和就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升学历的必要性,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时通过成人高考学专课程。要指导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继续读书,攻读大专、本科等。同时应与学生共同分析目前的就业情况,许多医院都是招聘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中专毕业生相对而言就业比较困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如果不学习、不上进,面临的就是被淘汰。还有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正在更新,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正确操作,要完成工作,护理好每一位患者,仅有中专的学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认识到提升学历的重要性,知晓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前程,学历提升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患者心目中的白衣天使。

学校和医院应重视执业考试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的改变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教学应围绕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对专业课教师应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执业考试”讲明重点及难点,做好考前强化培训、模拟考试等。在实习前要指导学生怎样报名,报考时需要哪些材料等。同时学校应及时发放考试信息并协助学生报名,提醒学生多关注中国卫生人才网的信息,预防错过时机,必要时可协助学生进行网络报名。学生在实习及工作期间要做好充分的备考工作,在医院里,领导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合理组织安排,给予充足的复习备考时间。对于找不到单位进行注册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帮助。

重视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护理教材内,应增设职业防护相关技能的内容,将职业防护的内容融入基础护理技术的实训教学中,以减少学生的职业伤害危险因素,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及实训质量。教学中既要强调维护患者的利益,也应要求学生注意自身利益的保护,使师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职业危险因素的危害性。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科学的操作方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系统化教育,为以后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习前,可聘请医院的护理专家开展职业防护及暴露处理讲座,教会学生掌握职业暴露后的报告程序及处理程序,并进行考核,要求100%过关,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并鼓励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更新防护知识。在医院应严格要求,科室最好对学生进行防护技能操作示范和模拟演练,强化学生的防护意识,提高应急防护能力。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规范各项操作,职业暴露后应能正确处理,进行自我防护。

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训练 要加强护患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协调方面的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开口,锻炼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如晚自修时抽时间让学生上讲台做演讲,内容不限。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教师在实验带教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患者和家属的良好心情是创造和谐护理气氛的基础,是良好护患关系的保证。在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操作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解释沟通,使用正确的体态用语,切实做到言传身教。应采用《护理实训简易流程》进行实验教学,旨在帮助和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加强学生在操作时与病人沟通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要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接触社会,如做兼职、暑假打工等,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注释:

①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工作中被病毒或器械感染的可能性情况

参考文献:

[1]丁衍文.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当代医学,2010,16(3):159.

[2]洪丽,王冬梅.影响护士长职业态度的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75.

[3]张巧玲,杨金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对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8):89-90.

[4]王静.将职业防护教育贯穿于护理实训全过程[J].医学信息,2010,23(7):2305.

[5]张小平.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62.

[6]彭春霞.浅析护士职业素养在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55-256.

[7]傅一明,许练光,陈照坤,戚林.护理实训简易流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23-04

近年来,幼师院校本科毕业生走向幼儿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他们中的很大部分在与幼师、中师毕业生同台竞技时,面临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尴尬境遇。为此,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都在加紧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挖掘本科生理论性、问题意识较强等优势,提出科研管理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思路。一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甚至直接提出要进行“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1〕

为什么要提出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与理解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如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对探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育等产生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必要性

提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则首先需要完成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一系列转变。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教书匠”,而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只有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会学习、会思考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幼儿园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反思自身教育实践,并发展成为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素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搭建平台。

(二)弥补幼儿园教师群体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入职时的学历以幼师、中师学历居多,本科学历较少。尽管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后都进行了后续学习,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但他们中的很大部分是为了解决职称问题而去深造,真正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仍较弱。一方面,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幼师、中师学校接受艺体技能培养较多,在实践中也十分重视唱歌、画画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却不太善于对幼儿及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另一方面,不少幼儿园教师的后续学习多为成人大专或自考性质,其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加之幼儿园日常工作琐碎、繁多,各种检查评比应接不暇,许多教师往往疲于应付,没有多余精力投入反思、科研工作。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可以充实幼儿园教师队伍,又能弥补当前幼儿园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三)增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科毕业生与幼师、中师毕业生相比,其明显不足在于艺体技能较弱。幼师、中师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尚处于发育状态,可塑性较强,适合对其进行艺体技能的培养。而本科生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型,再进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训练,往往发展空间较小。因此,在艺体技能方面对本科生提出过高要求显然是不适合的。本科毕业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相对而言,本科生在大学接受系统、综合和全面的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在课堂学习中也常常要思考、分析,加之有机会参与学校或本专业教师开展的某些课题研究,因此,他们普遍比幼师、中师毕业生有更强的问题意识、逻辑性以及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潜力和优势。不少幼儿园负责人也指出,之所以聘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看重其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优势,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积极带动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看出,将本科生培养着眼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园的实践需求,更可以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专业优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

不少研究者认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指那些在教育领域较擅长做研究的教师,是“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3〕

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备哪些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有研究者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品质与态度等角度进行了总结归纳: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上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沟通和反思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能力;从专业品质与态度角度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独立意识强,勤于实践和反思,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平易近人,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等。〔4〕还有研究者指出,研究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研究”已成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能够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问题更敏锐、更有主见,能够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观念,自觉、主动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摆脱被动盲目的状态。〔5〕

由上可见,以往诸多研究都对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颇具启发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对“研究型教师”的理解上存在诸多误区,需要进一步澄清。

首先,关于“科研”还是“教研”的问题。很多幼儿园教师以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让教师做“科研”――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研究,去研究和发现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原则等。事实上,这种研究往往不适合幼儿园教师,不是他们所需,更不是他们所长。实际上,研究型教师中“研究”的准确定位不是苛求每位教师都去做科学研究,而是做“教研”“教学研究”,即让幼儿园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别于科学研究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是适合幼儿园教师进行的。

其次,关于研究型教师和具有研究型特质的教师。培养研究型教师,并非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给学生提前定位、贴标签,搞“一刀切”,而应该首先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注意逐步培养更多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善于钻研的意识,保持对学前教育各种问题和现象的高度敏感性、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学会观察和反思。因此,与其说是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如说是培养具有研究型特质的幼儿园教师,这种提法可能更为恰当、准确,可以避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盲目化和模式化。①

最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明确上述两个问题之后,在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时,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几方面素养。一是要对幼儿教育现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积极发现,勇于提问和探索。二是要善于观察和反思。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心去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带着眼睛去看。三是要具有较强的问题研究意识。要鼓励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究,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四是要具有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基于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观察和了解,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宜的、有创见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三、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途径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

(一)日常教学

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具有问题研究意识,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做法,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知识。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利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这一专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设置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因此,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如何做研究。

(二)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任何幼儿教育研究都始于对幼儿及相关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幼儿园见习与实习。见习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幼儿及教师的日常活动,而实习往往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参与、介入幼儿园的日常工作。见习与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幼儿、深入教育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行为及各种教育现象。一般而言,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大多会安排大量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机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布置各种观察任务,提供观察框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真正学会如何做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教研实习

教研实习是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入幼儿园教研一线,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在实际参与研究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身感受做教研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这种实习相比较于教学实习,在高等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6〕实际上,教研实习非常有利于职前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学研究的现状,能促进他们学会在真实的教学研究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培养研究型教师、塑造具有研究意识的职前教师时,应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幼儿园教研。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幼儿园的研讨活动,带领他们观摩幼儿园的活动并鼓励他们参与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活动评析与反思过程。

(四)本科生科研立项

本科生科研立项是指利用大学校园的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运用所学理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或现象展开研究。本科生科研立项的开展,并不苛求研究的绝对规范性和严谨性,目的是要让学生提前介入研究活动,感受和体验整个研究的实施过程,学习如何做研究,体现了“做中学”、边做边学的思想。目前,不少高师院校都设有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指导教师对科研立项及开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每年都会积极鼓励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申报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申请的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结束后还需提交研究报告。可以说,这种科研立项活动为学生体验研究的整个流程并最终提升科研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五)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相当敏感,充分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当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因素等,形成研究思路与框架,并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一次综合而全面的考察。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方案的确定到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机会,感受和学习如何做研究、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9.

〔2〕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7):39.

〔3〕〔5〕冯宇红.论研究型教师〔J〕.成人教育,2005,(8):14.

篇6

关键词:学分银行;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33-02

根据教育部2016年9月18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当中明文规定,各类高等学校之间需建立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创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通道,是当前教育重要改革任务。国家学分银行的创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和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是整个学分体系自由轮转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使用学分银行,认定和转换学分,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也有着截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实国情。

1 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对学历和技能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大的企业不满足于低层次学历工人,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对具备高级职业素养人才的需求逐步超过原有的本科起点学历人才要求,高级技能工人的起点工资逐渐不低于本科学历毕业生;

庞大的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相对应的是并不非常宽畅的职业教育体系;工人在工作中会经常性的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单位自身组织的培训,课外培训班,企业培训班,考证培训班等等,但是所有的相关培训互不同属,自成体系,无法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实现对各种培训的统一认证,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很多不同的培训当中,有许多知识体系是相同的,而每个培训又无法直接认定其他培训当中积累的知识技能,导致培训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研究标明,目前中国的职业技术人口流动十分频繁,近半数工人在进入企业不足一年的时间内会发生更换工作单位或工作岗位的行为。不论是主动更换岗位,还是被迫转换岗位,岗位的变化也带来了对技能的更新需求,而目前专门性的针对培训并不太多,缺少足够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建设,而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通过一种可积累、可转换、可认证的学分体系,员工就算是因为更换了工作地点,也可以完成对已有培训体系的衔接,并更有效的积累更多学分,以完成跨区域跨职业岗位的学分积累。

2 中国庞大的低学历职业队伍的学历提升需求

在中国,每年进入城内发展的农民工数量世界第一,大量的农民工在缺少相关教育背景和学历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城市的工人队伍,集中于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教育背景和学历背景,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很多农民工只能长期处于底层的岗位,不能很好地完成从农民工向职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农民工队伍这一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工人队伍,有着迫切的向城市工人转变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需求。

除了农民工队伍外,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当中,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大量的学生无法进入大学本科以上学校进行学习,形成了庞大的中职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甚至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依然有着更往高层次学历提升的需求。正因为有着极为大量的成人教育需求,成人大专、成人本科、在职研究生教育人数庞大,极大地推动了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数量庞大的学历提升队伍,需要更好的学历提升体系。

目前中国的学历提升体系主要是自学考试体系,成人高考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等教育体系,都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不够灵活多变的教育考核体系。以本校的学生考取海南大学的自考本科学历为例,学生需要每年按时在海口本地参加两次由海南大学组织的考试,而本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三年,其中一年属于实习期,可能在全国各地参与分散实习,而根据这一考试体系,学生将必须按时返校参加考试,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其实并不能在毕业前参加完所有科目的考试,导致学生需每年两次返回海口地区参加考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考试方便性,增加了学生的考试成本。

3 中国人对学历的不断提升要求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以学为贵,长期的传统造成了中国人对更高学历的不断追求,在能力可及范围之内,中国人有着比其他国家更高的学历提升要求,这也是中国每年的研究生教育等高层次学历屡创新高的原因,最近的十年来,中国的研究生以上学历在校生数量已经超过了十年前的本科生数量。

由于中国社会和企业对学历的追求,各种对学历的限制也是层出不穷,很多职业岗位都对人才的准入设立了门槛,如果没有更高的学历,将无法进入各种企业,甚至无法突破基本的准入门槛。

中国庞大的认可基数也进一步的加剧了对学历的需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和累积历年未就业大学生人数将近100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有着更大的买方市场,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来选择合适的劳动力,而学历和职业技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工人将被迫提升自身的学历和职业技能。

4 本院学生的特殊学历需求

在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岗位需求是进入海南省政法职业队伍,服务于海南省公安、检察、司法、安全等各个部门,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和公安特色。但是目前政法队伍对于学历的最低要求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院校起点,本校的学生由于学历不足,能获得准入的职业岗位非常有限,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从事相关的协警和辅助岗位,为了获得更高的岗位,必须进一步的提升学历。

针对上面的四种情形,可以发现在中国目前,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整个社会不论是企业、个人还是国家,都有着对职业人口学历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有着对职业人口的技能提升需求,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尚且不够灵活,提供的培训体系也不够灵活多变,各种培训体系、学历体系之间缺少一种较为共通的,在国家层面实现的学习互认体系,职业人口在各种培训之间轮转,疲于奔命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如表1所示,学分银行与传统的教育体系相比,有着非常多的不同。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当中,学分的互认一直都是一个近乎无法跨越的鸿沟,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教育层次的学校、甚至于相同层次的院校之间,都缺少一个基本的学分互认体系,甚至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甚至没有建立基本的学分体系,在每一个学校的内部学习时,学分体系和学分互认体系的缺乏还不成其为大问题,但是在出现学分的流动性需求和转换性需求时,学分的互认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学习资源的大量浪费。目前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在校际层面通过框架性协议完成部分的学分互认,或者通过一些国家认可的在线教育、微课、慕课平台等实现部分学分的互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分互认的障碍,但是真正的能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的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而这一体系,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尤其是在国外流行的公开课、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思想体系的冲击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理念也是开始逐步变化,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逐步的减少专升本的考试的规模,逐步推广学分制,通过不断积累的学分,实现学生在不同区域间的灵活学习;职业培训的理念也逐步变化,大量发展各种慕课、微课等在校教育资源平台,将在校教育学分引入在校教育中,将在校教育常规化、常态化,将各种校内资源至网络,逐步实现各大高校间的课程共享,从而推动学分的互相转换。在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的试点当中,在线学分的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十个学分,占总学时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分的自由转换。

在2016年9月18号教育部文后,在国家层面上,学分银行的实施和试点有了指导性文件,在这一保障性框架下,我们可以更加放开手脚的实施学分银行试点,将各种职业教育学分、自主学习学分进行自主化认定,在严格考核和认证的基础上,将本院的学分银行逐步完善,逐步的推广至与海南省其他院校的互认,实现学生学分的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对策

一、前言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就是就业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也成为衡量高职教育发展好坏的一个标准之一。其中以财经类专业尤为突出,因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很难与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一样,与岗位要求做到无缝对接,再加上其普遍起薪较低,与工科类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导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下。如何认真并准确把握当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对口就业率,是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面临的普遍课题。

二、当前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下的原因

(一)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国家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增加过快,就业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过快,这虽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趋于减少。另外,由于全国很多的高职院校都设置有财经类专业,招生人数过多,严重超过了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很多的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了增加招生人数,也开设了财经类的专业,造成此类毕业生的数量猛增,但是由于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增加了就业难度,降低了对口就业率。

(二)学校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作为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跟工科毕业生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在他们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而且也缺乏实践经验。而很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把实践经验看得很重要,只愿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也不愿承担工作初期因缺乏经验带来的损失。另外,很多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课程的设置没有依照行业的岗位设置和典型工作任务来进行,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使得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导致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下。

(三)用人单位盲目攀高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人才市场上高学历的求职者比比皆是,出现研究生与本科生争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争岗位的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也顺势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而高职毕业生,特别是财经类毕业生因其学历技术含量较低,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已逐渐向普通的打工族岗位靠。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各不一样,有的用人单位重视学历,因财经类毕业生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能力,所以面对本科生和高职生时,他们宁愿选择高学历的本科生。在加上如今的高跳槽率,在人才市场上,面对有工作经验的跳槽者,用人单位宁愿选择这些有市场工作经验的人才,而不愿选择应届毕业生。这也使得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处于劣势,导致对口就业率偏低。

(四)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的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勉励就业时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缺乏自信、就业观念未转变等问题,这些直接导致了对口就业率的低下。思想准备方面,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过分的高估或低估,自我定位不准确,导致在求职中显得有些消极被动。缺乏自信方面,很多财经类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自身文凭不高,又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够自信,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判断失误,不能正常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也不能发挥自身的正常水平,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错失良机。就业观念未转变方面,由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想要找人的企业毕业生不想去,而他们想去的单位又不要人,从而使得就业率低下。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对策

(一)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应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学生要从市场需求和自身出发,正确地定位自我,摆正心态,不要在求职时钻死胡同,不要盲目的追求高职位、高薪水,迷失自我;也不要过分的低估自己,害怕就业,拒绝就业,逃避现实。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正确的认识,在就业中就不会抬高门槛,这样就比较容易在求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对于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学校必须正确引导,使之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定位,放平心态,理智选择,才能提高对口就业率。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对口就业竞争力

加强自身修养,包括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修养和职业能力修养等。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和合作共事等,职业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成就。因此,作为财经类高职学生,应该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应通过职业化培训来实现,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礼仪的培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根据岗位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 “零距离”上岗。职业能力修养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学校应让毕业生具备“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成功”的理念。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应有及时地、意识地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来搜集并掌握可靠的市场人才供求信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获得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作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当地的人才招聘市场、已毕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网络和相关的其它途径来获得就业信息。作为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用人单位想要的人才。

(四)加强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2004年教育部针对高职教育提出来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利于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更好地联系。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要积极走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大力发展“订单班”,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将理论教学放在学校,实践教学放在企业,通过企业顶岗,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订单顶岗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各岗位人员所需的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各任务有针对性地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借此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能借此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将企业变成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长期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吴慧凤.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银座副刊,2008(06).

2.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

3.马春影.新形势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0(04).

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社会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奇怪的是,一方面有很多企业反映招不到应届毕业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人荒;而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临近毕业仍找不到工作,结构性失业。究其原因,还是这部分学生的求职期望值与现实的情况存在差距。

本研究以广东某高校毕业调查为依托,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在样本的选取上共抽取广东某高校2017届7268名毕业生,调研比例为70.93%,基本覆盖了该校近100个专业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在调研方法上,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无差异化发放问卷,邀请毕业生填写。

二、毕业生求职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三个观测影响毕业生求职价值观的指标,毕业生流向、影响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以及毕业生求职的首选因素。毕业生流向共设置其他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机关、其他事业单位、高等教育等二级指标;影响就业满意度共设置物质待遇、工作内容、工作物理环境、组织的文化或价值观、职业发展前景、单位地理位置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等二级指标;在求职首选因素方面设置个人发展、经济收入、所在城市、工作环境、专业对口和单位性质等二级指标。

(一)毕业生流向

根据2017届毕业生落实单位性质从学科类别来看,民营企业仍是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中的中流砥柱,占到了72.35% 。从原因来看,广东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认可度高。加之民营企业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分析高校毕业生就职影响因素,为企业调整招聘策略,招到满意人才提供了参考。

(二)就业满意度

总体来看,毕业生对各项就业情况的满意度处在“一般”和“满意之间,偏向满意一方。这说明,2017届毕业生对自身未来发展要求较高,就业也基本符合自身的期望。但从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学历的毕业生对初次工作的各项基本情况来看,其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本科生满意度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组织的文化或价值观和工作的物理环境。硕士毕业生满意对前三位分别为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组织的文化或价值观和职业发展前景。博士生满意度单项得分较高,前三位分别为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职业发展前景和组织的文化或价值观。可以看出,不同的学历层次其满意度不尽相同。

(三)求职首选因素

从2017?帽缺弦瞪?求职首选因素整体看看,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对毕业生影响最大,分别占到31.75%和31.08%。这一结果在本硕博三个学历层次毕业生统计数据稍有差异。对于本科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分别占到31.37%和31.59%;对于硕士群体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顺位相同,但较之本科生有较大差异,分别为29.32%和32.95%;在博士生层面,其主要考虑的因素为个人发展和单位性质,其占比为42.86%和35.71%。数据显示,个人的发展始终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说明如今的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一定认识,但往往出现“因钱择业”、“因城择业”等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毕业生就业期望主要受经济收入、价值实现和环境的影响。经济收入纵然对求职者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但作为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和经验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现在的就职市场,一边是大学生就不了业,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这种不对位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就业期望值过高。为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求职受挫,除了期望值过高外,客观上也才存在无法满足用人企业要求的情况。根据调查,用人单位主要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两部分认同度较低,认为应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厘清职业规划两部分着手。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上,可以采取设立实习基地,举办模拟招聘会,招募实习生进行实训,开展职业类比赛等形式。

(二)充实校园职业规划课程

目前,就业求职规划课已成为很多高校必修课程,如何完善职规课程,让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成为大家热议话题。笔者认为,充实职规课可从两方面改进。第一是从课堂内容完善。职业规划课应因专业而异,不可全校都是一份课件,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行业礼仪,学习基本的求职方法。在内容的设置上,应紧贴行业发展方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第二是增加实践性课程。职规课应校内外结合,让书本上的东西活起来,通过模拟招聘会、职业类大赛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到的应聘知识、求职技巧在走向社会前得以实践。

篇9

【关键词】职业素养;提升;高职学生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各高校纷纷实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能型和服务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尤为关键。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职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它是员工从事某项职业,某个工种的内在要求。职业素养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本层面的素养,主要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第二个层面主要是学生个人自身修养,主要包括身心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等;第三个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素养、创新能力素养和创业能力素养。三个层面之间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1 职业素养对学生从业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已越来越需要不仅具备一定技能、更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职业道德已被置于职业技能之上。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是典型的90后,在工作过程中大多容易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刚开始参加工作就谈待遇是否优厚,工作环境是否优越,往往对自己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抱一些过高期望,一旦企业无法满足其期望就会跳槽。此外部分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缺,不能从自身找原因,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在工作中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企业调整其用人需求和用人思路。笔者2013年走访深圳某外贸公司时,其经理明言以后招人尽可能招收一些农村来的毕业生。首先是要能吃苦耐劳,业务能力差一点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但精神和品质却很难提升。可见企业用人观念之一斑。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如果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有自己工作待遇方面的需求,也有职业环境、工作晋升和自我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如果缺乏一些基本的身心素养会影响其健康成长,毕业后容易给企业、社会和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缺乏职业规划素养则容易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盲动。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后又会盲目跳槽,容易对自己的工作前途产生迷茫感,进而引发一些悲观情绪。此外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情商能力,员工在企业不是机械性地工作,而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并能与组织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缺乏情商的员工在组织内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在生源素质上一般较本科生、特别是重点院校本科生存在一段差距,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一般相对弱一些,学习纪律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反映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严重,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突出,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兴趣不高,这就直接导致很多课程难以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此外部分学生对专业课有较高兴趣,但对于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兴趣不足。此外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对一些实习实训课程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对一些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兴趣。

2.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职业素养的高低人格魅力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敬佩,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是一种榜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历上、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有所欠缺,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参与。校园文化对于实现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各职业院校纷纷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且都提出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对接企业文化,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口号和理论研究上,或者重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忽略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校园文化难以推动到行为层。校园社团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补充作用,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对各种社团的发展缺乏明晰的规划,各社团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导致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此外,主管教学的领导和部门在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协调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一定程度欠缺,导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出入,进而导致学生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与途径

3.1 学校层面

3.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和指南。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首先要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盯市场需求,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企业所需的岗位职业素养,将其归纳整理后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撑课程,并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领域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大学语文、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需要学校层面的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以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公共领域课程承担部门和教师的参与,使其熟知不同专业人才所需的不同职业素养,以加强以后授课的针对性。

3.1.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者,高职院校要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力度,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质量。一是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深造,一方面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和科研能力来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来提升实践能力;三是要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等活动让教师掌握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要通过师风师德、文明标兵、教学名师等荣誉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标兵,以其为典范推动全体教师的参与,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3.1.3 学工部门和社团部门积极参与

学工部门和学校各社团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大有可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纪律是很多教师头痛的一大问题,课堂纪律的维护不仅是课堂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学工部门老师的参与。学工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对学生上课的到课情况、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共同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此外,学工相关部门可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部门活动和协会活动,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兴起学习之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2 企业层面

员工的离职率对企业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并非被动位置,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进行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要主动与学校合作,将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传递给学生,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和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更早接触企业,进入企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这样学生的素养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也会缩短从学生到员工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离职率,从而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3.3 政府层面

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发挥好协调作用。政府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制定者,还应融入校企合作的环节之中,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互动的模式。政府的政策不仅仅在于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例如设置一些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下企业实践,设立一些专项补贴资金或奖励资金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从而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才素质;高职院校;六维一体

为了了解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培养人才素质结构和高职学生到企业参加工作的情况,笔者对长三角企业和位于南通的4个高职院校进行了研究。包括的行业有很多,比如光伏,机械,机电以及数控等。在这些企业任职或实习的高职学校学生以及企业有关部门领导是调查的主要人员。

一、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状况

(一)对“人才素质结构”的理解

在关于“我非常清楚什么是人才素质结构”,分别有71.7%和28.9%的人选择“不了解”和“是”。这反映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受过有关训练,学校缺少专门培养。在对自己素质结构评测时,很多高职学生都认为自己在职业中心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有所欠缺,认为较强的是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学生对自身的素质结构和发展前景的认识

在我特别明白自己要朝着哪种职业方向迈进,也就是职业导向中,分别有65.8%和12.1%的学生选择“还没决定”和“很清楚”。在选择哪种因素对自身素质结构影响最大时,有43.8%的学生选择的是缺少职业核心知识,占据最多人数。第二多的是“社团活动参加少”,有30.5% ,排在第三位的是“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占17.2%。在调查找工作最大难题是什么时,分别有25.4%和61.1%的学生选择“对企业缺少了解”和“经验少”。在找工作时,高职学生顾及的因素有很多:分别有21%,33.3%和43.3%的学生选择“工资多少”,“适合我的职业爱好”和“自身专业能力可以满足”

这些都反映出,很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的长短处以及优势和职业发展方向,对日后前进方向还没确定,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所不足。

(三)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培养的反馈

认为职业导向课就是现在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的学生占到60%,还有31%的认为是“参与有关社团活动和招聘会”以及“座谈会”。在学校的时候,哪些活动对自己的发展进步最有帮助,依次是: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各个公益活动和暑假社会实践等),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担任班干部的分别占到21.7%,41.6%和35.7%。不难看出,职业导向课还是很多高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教育的核心方式,其他活动都属于次要方式。

(四)最为重要的能力

在实习阶段,认为能力最不足的,依次是:研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其他学校的学生比较,在找工作时,认为自己学校拥有的竞争优势:分别有48.1%,31.6%和25.1%的学生选择“专业性高,满足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母校社会声誉高”。实习时碰到的最大难题分别是:“没有做好实习工作的准备,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职位”,“没人帮助处理遇到的麻烦”,“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自学能力薄弱”。这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满足社会需要,重视培养专业能力,不过在实际操作上还有所不足。

二、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的要求现状

(一)关于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本课题所调查的南通及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基本上都属于民营企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专业技术人员61.5%;销售人员34%。这说明了多数民营企业最需要的仍然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动手实操能力较强的员工。关于企业中最缺乏的高学历的人才:硕士学历的占30.7%,本科学历的占41.2%。 这个调查反映了现在企业中最主要的职工还是初高中,中职和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即使本科生也有,不过非常缺少高学历的职工。有关哪种院校的人才在企业中发展最好:本科35.8%,高职高专32.1%,高中包括中职的占到25.6%。反映了在如今企业中,企业对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本科生和高职生一样重视。

(二)高职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

和本科生比较,高职学生在求职时所展现的优势,包括:分别有13.9%,20.1%和64.5%的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心态很好”,“听从公司整体安排”。这反映出和本科生对比,高职生心态较好,听从公司安排,实践能力也很高。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占缺少团伙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分别有21.5%,45.8%和35.7%。这反映出和本科生相比,在创新能力上,高职类学生还很落后。因为很多高职类学校都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专业知识没有特别关注,因此造成在理论水平上,高职学生还无法满足企业的全部需要。有关企业对如今在该企业工作的高职学生的评价:比较赞赏其交流能力,身体素质和工作态度;对企业真诚度,创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有微词。

三、存在的矛盾

(一)高职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值与当前自身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具体反映在:高职学生期待的工作职位太高和目前自身真实能力薄弱双方的矛盾。

从整体来看,和当代全部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样,高职学生也拥有新世纪青年学生所具备的人生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工作岗位的期待过高。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对工资的要求很高,却不清楚自己可以带给企业的价值,经常跳槽。在如今很多企业发展并不好的情况下,大学生找工作就很困难,高职学生更要看清事实,转变好心态,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和特长,这样才能合理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

(二)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与高职学生本省的素质结构现状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具体是:首先很多企业希望得到更多人才,因此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很多要求。其次,高职学生为了工作到处奔波,他们素质结构的缺陷,阻碍了他们职业生涯的进步。求人和求职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明显。高职院应该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注意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因为高职生整个职业素质结构的培养是无法突击准备的, 只有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

(三)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与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整体培养、办学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与本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时间的长短、学院的本质属性不相吻合,盲目求大求全,人才培养方面只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在内的学生的整个素质结构的培养。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既要有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团结合作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

高职教育对学生整个素质结构培养的认识还很欠缺。本人所走访的几家高职院校能够认真系统的进行职业人才素质机构教育培养的,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并安排有专门教师和保证足够课时训练的可以说没有,基本还是停留在文件上,真正落到实处的为零 。

四、高职技术学院“六维一体”素质教育的构建

(一)维度一,职业道德:将诚信教育贯穿始终的助学贷款体系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焕发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由诚信教育贯穿始终的助学贷款体系、勤工俭学体系等创建起来的指引道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发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方法就是助学贷款体系,因为它是把诚信当做核心,经过安排学生签署诚信条约,在考试场所实行无人监督,观赏诚信教育视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诚信,鼓励学生尽早偿还贷款。在职业道德教育阶段中添加勤工助学体系,通过对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 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的职业道德。

(二)维度二,心理素质: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这里所提到的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不仅仅是学生对今后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重要是强调要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因为职业认同与和职业情感是高职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提,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尽快融入工作中。现代职业不但对高职生专业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认同一样要很高,对日后参与的岗位具有行动和理念上的认可。加强职业情感和认同的专业指导课,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进而有明确的目标,产生职业情感,态度和认知,形成职业认同,变成专业的工作人员,从而在工作中展现更好的状态。

(三)维度三,身体素质: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俱乐部制度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体育俱乐部,要将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俱乐部里的教学培训,不能脱离职业特殊需要,把健康教育当做核心,选取有关的培训方式和上课内容,创建把职业导向当做基础的体育俱乐部机制,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系统,加强学生专业顺应能力,达成各个专业学生的将来工作对其健康的要求,将实用和针对性相统一。针对各类专业的学生,要顾及为了职业对体制的需要。在运动时,考虑不同专业实践工作特征,对学生增强各种体能和素质的培训,加强其自信心。

(四)维度四,团学活动:仿真职业环境,开展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仿真职业环境,开展社团活动。 仿真的职业环境、动态的活动实践对于培养、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真实状况出发,高职学院建立仿真场景,举办很多社团活动。凸显学生的自我创新,管理,参与和教育等的能力。比如,举办培训职场形象,模拟职场交流体验,使用不同形态训练场所和真实训练基地,搭建专用场地等。还可以建设校内企业文化展示长廊、校友事迹展厅,轮流组织参观、交流讨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分享优秀校友的成长经验。

(五)维度五,专项训练:开展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训练

核心职业能力是从业者从事职业必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具有专业性、岗位性、精通性等特点。强化核心职业能力是高职人才素质结构教育追求的目标,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掌握核心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的目标,必须开展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以项目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实现模块化教学,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模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外,更加注重学生组织、交往、合作、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六)维度六,职业导向:就业为导向,全方位、全过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初,就实施班级导师制度,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和能力,引导他们了解本专业、认识自我、确定目标,对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就业。帮助他们对今后可能参加的职业进行规划,制立一份大学阶段生活学习计划表。针对学生不符合将来职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真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和有关意见。所有学生都应按照真实状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学习计划进行改变,指引他们有思想,有选择的参与各种提升素质的活动。

素质教育要积极构建融道德、技能、能力等多重要素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相对完善的整体素质,促进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以上六种维度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六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信测评标准[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黄克宇,何小雄.心能力开发与训练核[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6.

篇11

Abstract The analysis on the mo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preparing for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Exploring students'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ssues and proposing countermeasures. The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about planning a career in learning, 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s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reparing for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tive; management model

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考研热”持续升温。研究生教育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大学生考研作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既表明社会对知识和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日益重视,也表明国家经济、文化在向高层次迈进。[1]

1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分析大学生考研动机,关系到我们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否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1.1 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高科技工作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高标准、多规格和深层次的要求。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青睐,促使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中。另一方面,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工资差距大,大学生为了有更好的岗位报酬和发展前景,也积极备战考研。

1.2 社交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考生具有从众心理,即受到同学、舍友考研的影响,进而自己也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这类学生的考研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裸考族”也因此产生。可是考研是一项枯燥而漫长的学习阶段,如果学生主观上没有强烈的考研意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到最后,那成功几率也较低。

1.3 就业压力促使学生考研

高校扩招是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也造成了学历贬值。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门槛高,不少“海归”也选择回国就业,他们在语言上占有优势,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挤占了国内部分就业岗位。大学生想通过考取研究生,度过几年的就业缓冲期。

1.4 自身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术素养

有的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大学阶段还不能充分吸收专业知识,想进行深入学术研究。或者是除本专业以外,需要拓展知识面,涉猎其他的知识领域,也都选择了考研。这类学生具有成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考研动机,自我认识充分,准确判断自己的职业理想,自我定位明确。

2 大学生考研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在考研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复习,以及购买复习书籍资料和报辅导班,他们与正常在校生学习不一样,势必对校园管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2.1 考研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冲突

如何协调考研复习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是大学生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高校也把考研作为一项教学考核任务,通过“报考率”和“录取率”来评价教学质量,这也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考生必须集中备战考试,有的学校为鼓励学生考研,允许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申请课程免听,很多学生就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也影响其他学生的上课?e极性。

2.2 考研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冲突

考研复习是一项长期、专注的学习,面对考试竞争压力,大多数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准备,整天在图书馆或考研自习室学习,往往影响到宿舍夜间管理。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以考研为由,夜不归宿或外出租房,这就加大了学生工作的管理,影响学校正常秩序。

2.3 考研与实习就业的冲突

高校一般在大四上学期与用人单位合作会召开多场大型招聘会,考研复习的学生由于复习环境较封闭,整天泡在图书馆或参加培训辅导班,通常就忽视了这些重要的招聘信息。还有部分考研学生都是等到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和复试结果通知之后,才开始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在高校中还存在考研“再战族”,这类学生由于此前考研失利,选择再复习一年考研,就放弃就业。

3 考研管理模式构建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考研与高校管理秩序之间的矛盾,正确引导学生考研,平衡好考研复习与遵守日常校园规范的关系。

3.1 加强大学生学涯与职涯规划的教育指导

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和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自身现有或潜在的优势和劣势,[2]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教学环节中开设“学涯导航”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毕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明白规划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的意义,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的能力,加强学风建设,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及早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在考研、就业和创业等多种发展路径中作出最优的选择。[3]

3.2 强化考研服务与心理咨询

高校要主动增加考研学习场所,增设考研教室、图书馆自习室、考研机房等,加强安全保卫,为考研提供便利和保障。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要主动关心考研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心理?{适能力。利用主题班会、个人谈心、集体座谈的形式,营造考研氛围,减少行动的盲目性,避免从众心理,激励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科学地制定复习计划,做好考研咨询服务的记录。开设考研模拟考试,举办考研咨询讲座,开展意志品质拓展培训,引导和激励学生理性考研,[4]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考研的报名、招考、复试、调剂等相关信息,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

3.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英语和高等数学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于学生考研成绩影响很大,要鼓励以多种教学形式开展考研辅导。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针对英语和高等数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进一步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应对措施。[5]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制定教学计划,适当安排大四上学期的考试时间和专业实习,建立考研与就业分类培养体系,将灌输专业知识、加强教学秩序、提升实践能力和提高考研录取率这四个方面进行平衡。

3.4 搭建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平台

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师生之间学术交流,使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有利于组建考研团队,培养考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其进一步深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成功考研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强化性的专业训练,对其毕业设计要高标准、严要求,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从而实现本科阶段学习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无缝衔接。[6]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数,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喜人的局面,但从整体上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分析与对策探究显得日益重要。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多元化发展,使就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社会外部环境分析与毕业生内部条件分析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就业职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试图运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资源进行全面剖析,旨在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探讨出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SWOT概述

SWOT的内涵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目前被企业和研究者最为广泛使用的战略分析工具之一。S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所谓SWOT分析法,就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

SWOT体系介绍SWOT分析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进行SWOT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SWOT分析的主要步骤示意图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Strengths)

所谓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资源或能力上的长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包括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来自于毕业生的内在资源,但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首先,较为实际的就业观念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更为实际,就业时很少挑三拣四,能理性就业,这使得他们的就业空间更为广阔,就业层次更为丰富。其次,踏实肯干的就业态度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生产第一线操作技能的培训,使高职院校毕业生“超越”了本科生“纯理论化”的缺陷,具有重实践、会动手的特性,而且高职生的职业定位比本科生要明晰,在就业时不像本科生那样容易朝三暮四。这些特点更符合企业注重职员的踏实肯干精神和忠诚企业的意向,因此,企业择人趋向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态度和个性表现的契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再次,薪酬要求相对较低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用人成本,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相对较低,对某些岗位来说,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比录用本科生可以节省薪酬与培训成本,获得更好的用人效率,更符合企业从经济角度的考虑,也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酬期望与用人单位成本意识的趋同,使其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先发优势一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按订单培养人才,有的学生刚进学校就被用人单位预订;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岗位职业能力储备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二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对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做得早,使高职院校学生较早地做好了就业心理准备,高职院校毕业生比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警觉期出现较早。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就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竞争优势首先,高职院校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较强。他们在校时实践操作和实训的机会较多,因此,能较快地适应并融入新的就业环境中。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对口的特色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竞争优势。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岗位针对性较强,一些高职院校还设有以企业“冠名”的班级,毕业生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领域中占有竞争优势。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Weaknesses)

所谓劣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在资源或能力上的限制或缺陷。①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凭弱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处于专科水平,在这个重视高学历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无疑处于劣势。

人文素质弱势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考试的落榜生,文化素质较差。同时,高职院校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片面强调就业教育,将学生置于“会工作的工具”的境地,忽视人文教育,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人文素质较差。

个性心理弱势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的情绪,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对自身角色的不客观定位,在就业时处于迷茫、彷徨的心理状态,既想攀比,又怀有自卑情结;既想追求高薪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这些个性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就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Opportunities)

所谓机会,是指由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利的时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将仍由小型企业提供”。②因此,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依次是:营销人员、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被调查企业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企业对一般技工的需求也较强烈,排第六位,占被调查企业需求的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占31.9%。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对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③这一切都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视2004年4月,教育部专门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教育部长周济在视频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千方百计”:各地教育部门要千方百计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找到工作岗位;千方百计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千方百计做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工作。政府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将直接推动他们的就业。

用人观念转变使一些用人单位青睐高职院校毕业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有了用人成本的意识,这种成本不但包括给员工的薪酬待遇,还包括培训员工所花费的成本。企业选拔人才从看“学历”到看“学力”的转变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Threats)

所谓威胁,指的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动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以下几方面。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就业人数陡增。一是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此外还有研究生向下挤占大学毕业生位置;二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工人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凸显;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了对城镇就业机会的竞争。三大就业人口高峰同时出现,而就业市场容量并没有增加,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堪重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用人单位的高学历追求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挑战近几年来,由于毕业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招聘“行情看涨”,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这种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的用人观,无疑抬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偏颇的社会心理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带来的伤害中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存在于国人的潜意识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学术教育才是正统教育,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更多的是属于“劳力者”的范畴,仕途暗淡。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度成为时代的“失宠儿”。人们用思想观念筑成一座隐性的心理堡垒,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SO对策: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对策就是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1)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2)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3)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④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ST对策:利用优势,避免威胁ST对策就是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1)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3)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自主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⑥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WO对策:利用机会,弥补弱点WO对策就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1)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⑦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3)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WT对策:克服劣势,化解威胁WT对策就是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1)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2)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4年相比,2005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⑧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3)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SWOT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注释:

①(美)John A.pearce II,Richard B.Robinson,Jr.战略管理——制定、实施和控制(第8版)[M].,高玉环,史剑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0.

②(美)Robert D.Lock.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钟谷兰,曾垂凯,时勘,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3.

③游钧.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统筹城乡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37-239.

④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⑤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⑥彭振宇,马必学.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篇13

[关键词]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准入制度;指导任务;师生关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59 ― 03

本科生导师制渊源有自,最早“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1〕74,在国内,最先引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是民国时期的浙江大学。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后,该制度才被国内众多高校广泛采纳和使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意图是“用导师制这种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来引导学生成长,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2〕97。本科生导师制原初仅在专业教育领域中实施,后来慢慢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已经超越了传统高等教育“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由专职思政人员(政治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3〕80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制度基础。在充分吸收国内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2008年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和培养对象的特点,将此前彼此分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审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育人内容和育人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构建了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来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该制度已经初见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有了稳步的提高,育人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慢慢形成。但从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提高制度实施的有效性的角度来看,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还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一、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对传统的班主任制和辅导员制进行了整合和改造,具体做法为:学院从新生入学起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导师与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导师需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专业发展,引导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趣味的养成,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与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素质。一般而言,每位导师每届指导学生5-6名,一直负责到他们完成大学四年学业走出校门。这种制度设计的理想愿望和预期目标确实很好,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影响这些愿望和预期实现的因素,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规范的导师准入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从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赋予导师的责任和使命来看,对承担导师工作的教师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指导学生开展学习,解决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现实迷惑与困难,助其成长。但从学院近年来实施的情况来看,全院在职在岗的所有人员,不分类别、不分级别、不分层次都自动成为全育人导师制的导师,都承担着学生的指导工作。由于学院在全育人导师制中未设置导师的准入制度,客观上导致了许多尚不具备指导能力的人员进入导师队伍,使相应的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跨专业担任导师的现象较为严重。学院现有三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师资数量相对充沛,实力较为雄厚,但新闻学与广告学俩专业则较为年轻,师资相对短缺和薄弱。学院各专业师资力量的不平衡性,客观上导致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教师担任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导师。其结果是,跨专业的导师,由于对学生所学专业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整体的认知,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发展引导往往流于空泛,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2.对导师工作任务的规范与细化不够。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在制度设计层面对要达到的目的与要求有明确的规定。但没有结合专业与学生的特点,细化为每一位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完成的具体工作与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学院没有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培养目标提出指导任务,对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明确的要求,对导师的指导任务的描述与要求显得空泛和抽象。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由于缺乏一张明确的工作蓝图,往往会根据个人的理解去实施指导工作,由此导致导师间的指导工作的内涵与要求就变得差异甚大,部分导师甚至无所适从。另外,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学术专长,都很容易陷入专业中心主义的陷阱,以自己正在从事的专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去指导学生学习,诸如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导师就一个劲地要求学生学习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从事文学研究的导师则不断强化文学学习的重要性,搞新闻的导师则对新闻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强调得更为突出。由于指导缺乏内容规范,导致导师容易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来指导学生,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不完全准确。在全育人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应该积极了解学生学习与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和疑难问题,学生也要主动向导师诉说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困难与烦恼。只有这样,全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才能得到实现。这就要求,导师和学生必须放在一个对等的关系模式中,让导师与学生成为一种朋辈关系。只有学生将导师理解成为朋友,导师才可能真正倾听到学生内心的想法与感受,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现实的指导关系中,很多导师常常忽略时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与新要求,按照自己读大学时的学习任务与要求去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学生的倾听和了解不充分。甚至有些导师认为,自己指导的学生就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学习与发展,否则就认为这个学生不是好学生,对之施以批评与教育。根据我们一项专项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47.5%的学生对自己的导师比较害怕与敬畏,觉得自己的导师高高在上,平易近人不够,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学习上的困惑也不愿意向导师倾诉与报告。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只是一种学院人才培养的制度与管理安排。在具体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与导师并未建立真正的良师益友的关系,38%的学生甚至认为导师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4.全育人导师制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全育人导师制在具体的实施中,学院仅在新生进校后负责给每一位导师分配指导的学生,安排指导工作,然后在年终根据导师指导学生数的多少核算指导工作量。在这项制度设计中,对导师的考核,仅仅是根据一些指导记录和相应的登记表,“作一些没有多少利益相关者在乎的评价结果表达”〔4〕78,这就导致了导与不导一个样,导好与导坏一个样。对于指导学生效果的好坏没有明显的区分,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对于指导学生在某些方面或者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导师没有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导师在指导本科生学习与成长时的积极性。负责任的导师与不负责任的导师,成绩突出的导师和成绩平庸的导师毫无区别。指导工作突出的导师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其业绩并没有得到一定的认可。这客观上挫伤了导师的指导积极性,不利于全育人导师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完善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项制度,细化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实施的各个具体环节,使这项制度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规律和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实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使这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这项制度的规范作用和保障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学习与生活的迷茫与困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提出以下措施和对策。

1.设置导师准入制度,加强导师资格审核。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设立导师选拔、遴选和准入制度。“导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5〕86。在导师准入制度上,杜绝学院内部跨专业担任导师。因为,跨专业导师由于缺乏所跨专业的学习经历和背景,缺乏对相应专业的整体了解和系统认知,会导致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或者偏离专业的定位和方向。与此同时,具有相应专业学习经历与研究背景的教师,必须在对口专业领域具备讲师及以上的职称才能担任指导教师。此外,导师还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相对充裕的时间,能确保指导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严格的导师准入制度,强化导师资格的审核,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2.制订基于专业定位的指导方案,明确指导任务。学院应将国内传统本科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艺术情趣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进行重新整合,构建以“知、情、意”三种心理能力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体系,将审美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作为学院三个专业学生都应该要培养和形成的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的内涵和专业办学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与要求,以专业为单位,制定各个专业的具体指导任务,导师应该按照专业共同制定和认可的指导任务去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不能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研究领域去指导学生,防止在指导的过程中,由于导师的兴趣和偏好,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结构性缺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知滑向片面,确保导师指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习与理解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构建朋辈师生关系,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导师制的视野中,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种关系状态或者模式。其一,导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俯视和训话的关系,即导师高高在上,导师向学生传达指令,学生被动地记录、听取和执行;其二,导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视和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导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能就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和领导的权威,而是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必要时提供一定的服务”〔6〕148,通过在讨论与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知识、观点、方法与路径。在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的视野中,我们主张建立一种朋辈的师生关系,使导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良师益友,拆解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和等级感,使学生能将导师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能够在与导师平等的交流中,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价值观念,使自己成长和成才。通过构建平等的朋辈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和路径保持畅通。

4.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学院对导师的指导工作应强化考核,建立务实管用,适合学院专业办学的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配套考核办法。学院应加强导师指导工作的过程管理,将工作量投入和指导实效结合起来,坚持学生指导的实效性导向,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导学生取得突出成绩的,诸如在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主持大学生创新性学习项目,独立发表研究论文、新闻作品、文学作品,创新创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均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与办法,给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在核发指导工作津贴时,实行优劳优酬。与此同时,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中,对于指导业绩显著的导师在同等情况下优先推荐申报,同时推动学校职能部门在对教师的业绩考评时对其指导学生的业绩予以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形成持久的内在驱动力。”〔7〕92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使导师的指导工作业绩得到认可,激发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引导导师进一步投身本科生的学习和成长指导中来,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真正受益。

三、结语

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是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高等教育大扩招的背景下构建和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以全育人导师制为抓手,针对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多、贫困学生多、本地学生多的生源特点,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引导,尽快使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尽快熟悉大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在家长监护缺席的大学独立生活与学习的起始阶段,通过导师的全面指引,慢慢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中导师的指导范围牵涉面广,从专业学习、价值观建构,人格养成和艺术趣味培养以及学生个人的情感调节都在导师的指导范围内。在本科全育人导师制中,导师既是学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对导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的学业导师,对导师的能力、水平、素质和涵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学院在优化和完善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的同时,还要加强导师的培训,使全体导师能够了解这项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明确指导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进而使指导工作与全育人导师制设计的初衷并行不悖。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实施7年来,总体来说,导师们都能按照教书育人的要求,切实履行导师职责,在引导学生选择人生发展方向和明确学习任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实实在在地存在上述反思中的问题。通过梳理、反思和总结,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的措施与对策,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设计,使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规律,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特色,进而为其他兄弟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经验与做法。

〔参 考 文 献〕

〔1〕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5):74-77.

〔2〕刘晗,龚芳敏.本科生导师制视角下的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01):96-100.

〔3〕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05):80-84.

〔4〕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01):76-80.

〔5〕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03):84-86.

篇14

关键词:就业 职业选择 创业 毕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78恢复高考以来,许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使更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一组资料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700万,而2014年就业形势仍难好转。依据数据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就业问题依旧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1]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下面是我认为大学生的几种选择:

1.继续深造学习,考取研究生、博士,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且继续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也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2.工作就业,考取公务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或者大学毕业直接工作。

3.出国留学,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阅历,体验国外的教育方式,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拥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4.自主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眼界更加宽广,我们拥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信息,大学生挑战杯等的比赛,学校和社会提供资金让我们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可行性。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5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0%的人表示很茫然;只有27.1%学生有3年到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

3.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来计算,根本就无法让劳动力全部拥有工作,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活动等,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带来就业的压力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来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所以我国是制造大国,加工中心。他们需要的却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大学生要求的工资以及待遇,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产生偏差。

四、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1.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它对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据社会调查问卷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了解,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而就业观。

3.提升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 职 业 素 质 的 关 键 所 在。来自哈 佛 大 学 的 研 究 表 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在社会中,我们找到好工作不仅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五、总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纯国,大学生就业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