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郊游音乐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幼儿音乐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内容丰富,包括: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

1童化自己,拉进与孩子的距离

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那么孩子和教师之间就必须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师首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觉得老师亲切得象好朋友,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创设唱歌的情境,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

2.1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或者将歌曲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2.2教师范唱,感染幼儿的激情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范唱可一次,夜课两次,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歌曲的美妙、欢快活泼及有趣;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歌曲演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曲中的有趣画面;也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抒情叙事歌曲的温馨情境,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2.3教师教唱,提高幼儿歌唱能力技巧

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尚未具备一定的视唱的能力,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多采用录音带。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儿耳听录音,感受歌曲的意境;第二步,要求幼儿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要求幼儿跟随录音,反复进行歌唱练习,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跟上录音的速度为止。

2.4借助律动,抒发幼儿的情感

律动,是一种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动作,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孩子们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而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3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3.1通过讲解、了解音乐

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应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美丽画面,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3.2通过动作,表现音乐

要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情节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3.3通过图画,展现音乐

篇2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音乐专业课程,但是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都是以“美育”为核心,音乐专业领域的视唱、练耳、乐理、歌唱等基础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教学,大多数的高中音乐专业学生都没有受到过“真正的”音乐专业教育。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如何让这些满怀憧憬的但是又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专业”学生持续不断地努力向前?相信所有的高中音乐专业教师也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本人从事了七八年的高中音乐教学,现对高中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的点滴体会提出,供同行参考。

一、在欣赏和鼓励的氛围里实施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

这些高中音乐专业学生大多数对音乐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崇拜,他们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是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音乐专业,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之路能走多远,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选择音乐专业。因此,可以这样说:学生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老师的激励就是他们坚持向前的最大动力。

但是,对于这些音乐初学者,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会出现很多问题,也许有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是那么的不可容忍,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说影响学生自信心的话。老师一定要做到: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千万不要对学生的智力、人格、或品德进行评论批评。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作业不能按时按质完成、知识技能很难领悟掌握、日常行为习惯不佳等等,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不同根源进行分析,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老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教学行为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了解、关心与帮助。老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视唱练耳—音乐高考的另一主科

近几年来,我校的艺术高考成绩一直颇佳。例如:2007届共有17名学生从高二开始进入我校音乐高考训练班。历时三个学期的艰苦训练,参加音乐高考的17名考生有14名通过了本科合格线,并且绝大多数同学都高出合格线10多分以上。此消息很快传出,让不少同学老师惊奇:因为他们之中大多在音乐表演方面(如声乐、器乐、舞蹈等方面)似乎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很难看出他们能够考出这样的成绩。

那到底为什么?抛开多种因素不谈,本人认为“视唱练耳”是重中之重。何为“视唱练耳”:视唱,即考核一个人的唱(奏)乐谱的反应力和准确性。练耳,即是考核一个人对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的听辩与记写能力等。

在广东省的今年音乐高考中,主考项(声乐、钢琴、器乐等)占55%、视唱练耳占20%、乐理10%、副考项10%、加试5%。只看各科的比例,所有学生甚至是相当多的专业老师都会相当重视主考项,无论在课时安排、训练强度上都给予很大倾斜,对其他科目似乎都有些顺其自然、绝不强求的感觉。但是,要知道就是这些“其他科目”的成绩决定了大多数音乐生的前途命运!

在这些“其他科目”中,尤其是视唱练耳至关

重要。可以绝对地这样说:视唱练耳水平决定了主考科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否上得了重点本科、决定了主考科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否上得了一般本科、决定了主考科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否上得了专科。例如:视唱练耳好的考生可以考90分以上,折合到总分里18分以上。而视唱练耳差的学生只考得到30来分(甚至更低),折合到总分里6分左右。单单这一科就可以拉开10分以上的差距!要知道音乐专业的总分只有100分啊!实际上,这几年我校音乐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大多是视唱练耳拖了后腿。

但是,大多学生都不太喜欢视唱练耳,因为视唱练耳与声乐、器乐专业的训练相比,枯燥无味了许多。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学习训练,特别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而且成绩的提高不像其他科那么明显。再加上高中生本来学习时间就很紧张,所以有些同学在此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况且还有的学生似乎在此项上“先天性不足”。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辅导老师更应该特别地重视该科:

第一、要把视视唱练耳提高到与主考项同等重要的地位,既要集体训练,更要个别辅导,要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态度、识谱、听音、记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

第二、老师一定要坚信学生在此方面是没有“先天性不足”的,引导学生在此项上狠下功夫,只是要下功夫、找方法、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

老师重视了,学生认真了,学生学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学习视唱练耳的氛围就形成了,成绩的提高也就不成问题了。

总之,音乐高考专业的科目繁多,每一科都需要进行系统而又科学的学习;高中生的文化学习任务很重,大多数音乐专业生的专业基础又比较差,他们的思想情感很容易波动;再加上高中音乐教师较少,一名教师大多兼上多种专业课。

篇3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关注的课题。下面结合我平时课堂中的一些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科学性

1.提问的内容应准确。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音乐课上往往有教师问:“这首歌曲的节奏是快还是慢?”节奏只有长短之分,而速度才有快慢,久而久之,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错误的概念,而教师的提问无论有多少,都是无效的。其次,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主题性要强,不能模棱两可。如:“请比较这两首歌曲,并说出它们在表达情感及速度、节奏上有哪些异同”,而不是“请比较这两首歌曲有哪些异同”。因此,有效的口头提问就像有效的书面写作一样,每个词都必须经过仔细斟酌。

2.转换问题角度,做到新颖。音乐课堂中,针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年龄、心理、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到课堂提问力求灵活、新颖,只要一个问题变换一下角度或发问方式,就会别开生面、新鲜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例如,每当学一首新歌时,听后不免要提问:这支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传达了怎样的音乐文化?如果每次都这样发问,学生必定会厌烦,因此可以根据年级及歌曲内容的不同,把这几个问题换个角度来问。

3.调整角色,形式灵活。例如教学歌曲《西风的话》,出示歌名后,可让学生先自己欣赏范唱预习歌曲,引导他们尝试提问,既可提问老师,也可向其他同学发问。学生们会一改平时回答问题时的冷场,提问的形式随意创造、不拘一格。凡是能吸取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都是可取的。

二、因地制“疑”,做到全面兼顾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但是,由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及各班的学习基础能力也有差别,音乐素质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课堂提问不能以偏概全,既要面向优秀学生,又要考虑到各类底子差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基础较好的不断拔高、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缩小差距。所以,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否则,课堂上全是优秀学生的实践基地,会大大打击认知水平较低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地会使课堂变得没有生气,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可结合具体实际,对差点的学生提问一些知识回忆、能形成联系之类的记忆性问题;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提一些综合应用、分析理解、总结评价之类的认知性问题,真正形成课堂互动。

三、扣准要害,推进提问向纵深发展

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边际。要针对要害问题不放手,层层发问,直至将问题剖析清楚,使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课下交流时的闲谈,而是严肃的课程教育,一定要紧扣授课主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在倾听中寻找答案。而当一个问题直接提问难以回答时,可采取迂回包抄的手段,诱发学生逐层深入思考问题,也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初听时设问: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你能不能哼唱一下乐曲旋律呢?复听时设问:你能听出音乐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景色吗?你能记住这件特色乐器的音色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层层深入地去聆听,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叙述,学生在思考中慢慢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住最佳时机,巧妙设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首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要抓住最佳切入时机,适时发问,让学生迅速开启思考的钥匙。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选准了“最佳时机”。

篇4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71

引言:音乐艺术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这门艺术与其他器乐演奏的表演艺术是不同的。它天生的长在人体的内部。

(1)音乐学习步骤的简单化声乐学习方法的复杂化(模仿)

(2)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的反思”

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感知、审美活动,它有赖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包括动作的,语言的,想像的,画面的,符号的,情感的等。如果把音乐片断化、局部化,难免有分割之嫌.孩子无法从中获得一个整体的完整的享受,可能会导致儿童对音乐的片面理解。

二、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反思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认知、审美、情意目标如何运作?教师们如何合理地进退,何时走向中心,处于“前台”,何时退向边缘,处于“后台”。这方面的问题不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独有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在欣赏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充当的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在教师频频发问、频频抛出思考的线索的情况下,儿童主宰自己头脑、主宰自己思想的权利也被老师们所殖民。

三、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儿童”的反思

儿童作为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提供的多种欣赏辅助手段的包装下被一些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因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游离于音乐之外,并没有融人到音乐中去。此时的音乐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种背景而不是主体。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让音乐和儿童融合在一起,处于交融状态,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儿童回归音乐本身,不再在音乐的边缘徘徊。

四、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师幼关系”的反思

传统的师幼关系是以“控制一服从型”为主的,这实际上反映出教师作为成人作为制度规范的代表对儿童的一种“教化”和“征服”。幼儿作为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们不就是常常说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吗?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应该是相互建构、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通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达到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使师幼双方都能达到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

五、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即教材、学科的旧概念,转变成为由教师、学生、各个环节、教材整合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教材已变化,学生在成长,教学重过程,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师更需要成长!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日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对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六、音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课又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练习法、欣赏法和示范法。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审美、修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也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儿童学音乐是从模仿开始,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音乐素质等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此外,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

总之,选择音乐教学方法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七、建立“互动”新型师生关系

“互动”是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也成为师生新型学习方式、学习关系的代言,被提倡应用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幼儿园音乐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参与性的特点。

八、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幼儿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诱饵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幼儿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幼儿对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幼儿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诱饵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幼儿的教学方法,指导幼儿学习,使学幼儿会学习。大班自我意识较强,音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伴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出版社、中国教育杂志社、

《反思性教学》 熊川武著、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音乐;绘本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68-1

一、音乐可以优化绘本教学的活动结构

1.音乐可以创设适合绘本阅读的优美意境

插入与绘本画面、内容相结合的音乐,能够很快地唤起幼儿的思绪,使他们更快地进入绘本故事描绘的意境。例如绘本《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描绘了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如今的孩子们每天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现代化的产品,对这本书里描绘的事物和作者的情感似乎都很遥远,大多数孩子都会觉得枯燥。为了让孩子们增强对童年的感受,体会童年的乐趣,组织活动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不仅带来了书中提到的一些野果子,在教学旅程中还巧妙地用班得瑞的《梦之雪》作为背景音乐。美妙的音乐仿佛把孩子们带入了遥远的童年,孩子们在静静地音乐欣赏中感受画面的美感。在故事结束时,执教老师还让孩子和听课老师们共同欣赏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意图再次唤起所有人对过去的回忆。绘本阅读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优美的音乐让幼儿有一个平稳的思绪。在阅读中播放安静的音乐,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安静的氛围,让美丽的画面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而且更能帮助幼儿建立起绘本和周围世界、日常生活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联系,从而丰富了幼儿的表达和表现。

2.音乐与绘本的结合,动静搭配使活动结构更合理

音乐是流动的绘画,音乐和故事向来是融于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和故事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彼此间相辅相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山魔的宫殿里》,这首乐曲有两个乐句连续重复18次组成。而且这些句子在速度上越来越快,音量上越来越强,最后再加上一个情绪更强烈的尾声。这首乐曲中重复的旋律所造成的幽默趣味和《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情节、画面的重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巧妙地用乐曲《在山魔的宫殿里》与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相结合,从绘本中的“狐狸”的角度出发,选取了最主要的几个故事环节,通过跟随音乐的合作动作表演,形象生动地再现《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有趣情节,从而拓展了幼儿使用语言、动作、音乐等艺术手段整体地进行艺术理解、感受、表达的机会。欣赏故事绘本时,把音乐与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幼儿来说就是把相对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试听感官参与学习,这不仅适应幼儿的全面素质的要求,还能起到学科间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音乐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和情感

绘本故事作为教育的载体,情节简单而又清楚,描述的语言生动具体、形象、富有音乐感。如果能够触动幼儿内心的情感,那么自然能起到情感启蒙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单纯的绘本画面只是让幼儿直接观察和感受画面,或是在老师的启发式提问中去了解画面的内容。将绘本故事与音乐结合,幼儿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中去想象,幼儿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这样的形式孩子也很喜欢。

绘本画面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水墨画、油画、剪贴……生动的角色形象、绚丽的色彩、精心勾画的细节,使幼儿在视觉上引起愉悦感,还能便于幼儿反复观察以及和音乐的同步进行欣赏。例如绘本《山丘上的约会》,青蛙瓜瓜和一只鹭鸶鸟是亲密的笔友,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所以约定要在山丘上见面。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搭建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背景,而这也正是孩子理解故事并投入欣赏故事的关键所在、难点所在。因为他们原本是一对天敌,所以见面的过程由刚开始的满怀期待,到见不到的焦急埋怨,到见了面之后震惊对方原来和想象中大不相同,最后欢欢喜喜的结局。其中情感线索波澜起伏,如何才能让幼儿更深入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呢?教师就选择了和这几种情感匹配的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多次欣赏画面。教师通过分析绘本,选择贴近绘本的音乐,发挥诸感觉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视觉、听觉参与的机会,以此来表达他们自己对绘本故事内容的感受,深入理解绘本故事情感内涵。

篇6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郊游》,感受歌曲,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歌曲教学和即兴创编,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丰富其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和富有情感的动作去体会和表现音乐的内容。

2、难点:教师为音乐创编表演营造气氛,并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大家想不想去郊外看看啊?(想)那就让我们随着春天的脚步郊游去吧!

出示:展示春天的图片并播放音乐《郊游》

师:请大家起立,乘上音乐车出发吧!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朋友们手拉手去郊游。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图片内容。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春天真是太美丽了,这儿老师把它总结成了一首歌谣,大家来一起看一看!

出示歌词。

请几位小朋友来朗读一遍,大家仔细聆听并做出评价。

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出示“白云飘飘,春风柔柔”的节奏,老师领读。

刚刚我们用图画的形式、语言的形式,感受到春天带给人的快乐,同学们想不想用歌唱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呢?

二、教唱歌曲

1、播放歌曲《郊游》。

同学们真的很棒,已经能合着音乐演唱这首歌了,只是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有把握,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好朋友。

2、学习乐谱:

出示乐谱,认识小节线、小节和终止线;

(一句带过:乐谱中竖直的细线,就是小节线;而两条小节线之间,就是小节;歌曲曲谱最后的一粗一细的双纵线就是终止线。)

师:你们数一数,乐谱中一共有几个小节线。

3、介绍歌曲:

师:《郊游》这首歌曲是台湾童谣,2/4拍,2/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两拍)

同学们仔细观察全曲一共有几句?第几句和第几句相同?

生:3句,第一句和第三句相同。

4、学习歌曲:

师用口风琴演奏,同学们跟着试唱。

4、难点教唱:

师:这个乐句中的“飘”字和“柔”字比较难唱,一个字唱了好几个音,大家来试试把这个音的旋律画一画,(指导生做手势),并练习唱。

师:“

悠”大家注意一下,老师唱了几拍?(4拍)。

4、第二遍教唱。

歌曲处理;大家想一想,

第一句和第三句描写的是去时郊游时快乐的情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呢?大家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轻快,高兴),来试一试;第二句呢?描写的是春天美丽的风景,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呢?(舒缓,优美)试一试。

三、歌曲表演

郊外的景色这么美,光唱歌怎么能体现我们的心情呢?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跳吧!

分小组创编舞蹈。

学生上台表演。

四、欣赏乐曲《春天在哪里》

五、结束部分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特别高兴与大家一起到了美丽的野外去郊游,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说郊游时的发现吗?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让我们珍惜眼前这美好的时光,祝愿同学们都像春天的竹笋一样天天向上。同学再见!

教学反思

《郊游》是一首台湾儿歌,旋律亲切活泼、朗朗上口,歌曲描写的是儿

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

1、我在设置教学情景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并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兴趣。

2、低年级的儿童起点较低,不识歌谱,音准欠佳,所以我采用教唱法让孩子们学习歌曲。

3、《郊游》歌曲中的第一、三乐段和第二乐段演唱情绪是不同的,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欢快的地方要以弹性的声音唱,抒情的地方用柔和

的声音连贯地唱。

4、在歌曲编创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积极性很高。因为时间关系,使得互动不过瘾。我觉得在细节问题上要注意,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要加强课堂的灵活性。

《郊游》说课稿

今天我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四册第一单元《郊游》一课内容为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郊游》是一首曲调流畅、轻快从容的台湾童谣。歌曲2/4拍,全曲分三个乐句,第一、三乐句节奏比较紧凑,生动地描述了小朋友郊游的欣喜之情。第二句节奏比较舒展,表现了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本首歌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易于二年级学生演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真挚的声音歌唱。

2、能力目标: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丰富其对音乐的感受。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和富有情感的动作去表现和感悟音乐的内容。

难点:一字多音的音准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图片、口风琴、音乐播放器、打击乐器。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将精心组织开放而有力的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教法上我综合运用了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视觉图想象法、谈话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音乐表演法等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图片,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歌曲教学中,我还注重透过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法治、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探究、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体会情趣---能力拓展、即兴创编---德育渗透、自制乐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美丽的郊外景色,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气氛,把他们带入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同时,激发他们用语言表达的愿望,导出本课歌词,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唱歌曲、体会情趣

1、聆听歌曲、体验感受。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受,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图片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审美情景中,唤起他们学唱新歌的欲望。

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用轻声哼唱,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2、学习歌曲,难点教唱

首先对学生的哼唱表示鼓励、赞扬,树立学生自信心,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然后,带领学生节奏游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节奏;接着随琴用听唱法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的部分,找出难点,即一字多音的音准问题。

难点学习:

我利用图片,直观、形象的将难点部分的节奏展示给学生,通过做听辨游戏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且用反复教唱和画旋律线相结合的方法对难点部分进行学习。

3、歌曲处理:教师设疑:“大家想一想,郊外的天空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歌唱呢?”学生通过讨论、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并且由教师找出一两名学生进行示范唱,加深情感体验。

4、完整地歌唱全曲

设计这一环节,我有两个目的:

(1)歌曲学习的总结。完整的、准确的演唱歌曲,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

(2)创编表演做过渡。

(三)音乐活动

即兴创编

本环节,我运用播放音乐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欲,鼓励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即兴的创编表演。教师应做好组织工作,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开放的空间,使活动愉快、有序的进行。

这一环节,把歌唱、舞蹈、表演、游戏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自由创编与即兴表演中感受音乐的美,体会创作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四)德育渗透

自制乐器

篇7

小学二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聆听中能够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欢乐气氛和舞蹈性特点,并初步了解霍拉舞的简单知识。

2 在音乐图形谱的帮助下能够掌握本首乐曲中三个主题的节奏特点以及它们的变化与再现,并能随各个主题的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反应。

3 在音乐活动中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舞曲的炽烈与欢乐情绪。

教学难点

在设计的音乐活动中充分体验乐曲三个主题的不同特点。

教学用具

音乐图形谱、多媒体课件、音响、自制沙锤与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律动表演

随着《嘀哩嘀哩》歌曲音乐的律动,师生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做拍手游戏并相互交流,随着歌曲生生律动、师生律动,拉近距离感,同时感受歌曲欢快情绪,为导课做好铺垫。)

二、导入乐曲。整体感受

1 教师:歌中的春天真美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一件什么样有意义的事情来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

学生:画一幅画、郊游等。

2 教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其中的一个要求,我们到一幅有声音的画里去郊游,请大家先听音乐――一首舞曲。

(放舞曲录音,学生聆听。)

3 教师: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发表看法,教师适当做总结。)

三、音画相融,融会贯通

1 教师:就让我们把欢快的乐曲带进花园吧!花园里有什么?(出示图形谱)

2 教师点击图谱,学生聆听观看。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将音乐的结构、节奏图谱化,以图谱的形象性、直观性、易懂性,带动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进行聆听和观看。)

3 聆听乐曲第一主题,随教师点第一段图谱,并记住图中走过的路线。

4 教师:音乐节奏就藏在每朵花、每棵草里,请大家找出来。

学生:蓝色的小路代表长音,花瓣和叶子代表短音。

5 复听第一主题后,请学生用自制沙锤摇奏出音乐中的长音,并用短音XX节奏为音乐打出节拍,由教师指挥。再听一遍,全体独立完成。

6 听第二段音乐(b+c主题),用肢体动作来表示节拍,长音处摇晃双手或轻轻跺脚,短音处拍手、腿、肩等。教师点第二段图谱。

7 复听第二段音乐,进行传递节拍的“碰杯”游戏。

要求:横排从左到右依次用自制沙锤(可乐瓶)进行碰杯,正好每拍碰一次,以全体合作的形式为第二段音乐打出节拍。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游戏,“碰杯”的动作学生很熟悉,以接龙形式出现又与音乐快速流畅的节拍进行相吻合,不仅让学生有多种形式表现了音乐,而且还体现出全体合作的团队精神。)

8 聆听第三段音乐(b+c主题变化与重复)。这段音乐长音最多,请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长音。教师点第三段图谱。

9 复听时,教师不点图谱,学生独立完成长音与节拍的表现。

10 听第四段音乐(即第一主题再现),请学生点动图谱,并引导学生说出和第几主题音乐旋律相似。

11 再听结尾句。

教师:音乐是突然结束的,还是一点一点渐弱、渐慢结束的呢?

学生:突然结束。

12 为结尾进行定格造型的表演。

教师:你能为这突然结束、戛然而止的结尾音,摆一个突然定格的造型吗?

13 播放结尾句,进行表演。教师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与精彩表演。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音乐经验不是很多。定格造型的表演不仅让学生强烈感受到音乐是再现后突然结束的,而且为学生的创造性表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空间。)

四、全曲表现,提升情感

1 教师根据图谱将五种乐器加入到长音和节拍的节奏表现中,乐器逐段增加,表现出音乐的不断推进。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表演。

2 教师以手风琴演奏全曲,并加入学生乐队,师生共同进行乐器表演。

3 教师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全班乐队起名――童心小乐队。

五、课堂延伸,拓宽视野

1 揭示课题。教师告诉学生,本课欣赏的乐曲叫《霍拉舞曲》(课件出示)。

2 介绍“霍拉舞”。

教师:“霍拉舞”是罗马尼亚的民间舞蹈,跳时可达数百人,也是当地在举行热闹欢腾的乡村舞会时跳的一种节日的大型舞蹈。跳时人们搭着肩围成一个大圆圈,一起向左、向右,使圆圈逐渐旋转,充满了炽烈欢腾的乡村欢乐气氛。

3 观看《霍拉舞》视频。

4 师生共跳霍拉舞,以提升情感。

5 教师带领学生边舞边离开教室。

课程结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尽量做到:

1 形象直观。如用音乐图形谱将乐曲的结构、节奏图谱化,帮助学生了解乐曲各主题的特点;教师加入学生乐队,亲自为学生以手风琴弹奏乐曲,并为学生表演霍拉舞等。

2 趣味性。如从图谱中找音乐节奏;用可乐瓶传递节拍;为结尾音做定格造型表演等。

3 互动性。如师生互动共跳霍拉舞等。

篇8

一、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可以通过边玩边学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会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歌唱和鉴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有很多适合进行游戏的歌曲,例如,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拍手歌》《跳皮筋歌》等,还有表现幼儿游戏的歌曲有《老鹰捉小鸡》《编花篮》《我们邀请一个人》《丢手绢》等。这些歌曲节奏简单、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幼儿在边玩边听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歌曲,学会了歌唱。

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幼儿接受能力比较弱,教师要善于给幼儿提供情境,使幼儿能够融入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热情。情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思维快速地运转,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教师特意创造某种与音乐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相协调的环境或氛围,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使幼儿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把握和享受音乐作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例如,在学习《山谷回音真好听》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山谷的回声,使幼儿可以了解什么是回声,进而感受到趣味性,从而主动地学习音乐、体会音乐,陶醉其中。本来幼儿并不了解的“回声”、不熟悉的歌曲,在情境中幼儿会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产生学习热情。

三、动手绘画,拓展联想

教师在幼儿歌唱材料的选择中需要注意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歌曲,使幼儿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思想,并鼓励幼儿通过动手的方式来对歌曲进行表达,促进幼儿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把歌曲提供给幼儿,之后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绘画,通过画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绘画使幼儿学会了通过富有爱、富有美、富有想象、富有教育意义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从而更好地对音乐进行理解和记忆。一般幼儿喜爱描写动植物、自然想象、郊游活动、节日等幼儿日常能接触到并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音乐,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且鼓励幼儿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蚂蚁》《树苗苗》《云》《郊游》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绘画,展现出歌曲中的内容。变化的表达形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促进了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演唱。

四、表演形式,增强趣味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在形式上集唱歌、跳舞、奏乐、演戏、玩耍于一体。教师组织的表演可以采用个人展示和集中活动交替进行,或让不同幼儿分别承担唱、舞或演奏的任务,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幼儿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自己创作、表演和欣赏的综合技艺,通过表演来展示音乐,通过欣赏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它使娱乐、学习综合于一体。例如,表演《可爱的小动物》中,对“叽叽叽、喵猫喵、汪汪汪”等象声词,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采用模拟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幼儿对这些象声词非常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地模仿,大胆地表演,从而理解其中的音乐。教师给幼儿选择歌曲时,应选择音域较窄、节奏简单、旋律较平稳且有五声音阶为骨干的歌曲;结构短小工整,词曲关系较简单,如《小燕子》《哈巴狗》《我爱我的小动物》等,使幼儿更容易表演。

总之,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关注幼儿的发展,采用幼儿喜爱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和指导,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在不断练习和实践中,幼儿会产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思考和感受音乐,学会鉴赏和审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军芳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荣盛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9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又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民主平等参与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这种教育模式的思想基础是:“使学生们的认谱视唱能力得到提高”。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发现探索,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全然被漠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欢迎,反而抑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与此相反,采用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受能力提高,对乐谱的畏难情绪减少,审美意识增强。为什么效果不太一样呢?这是因为老师把学生看成了学习的主体,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存,自始至终处于发挥、探索、创造艺术形象及表现、享受音乐情感的活动中。

二、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营造富有情趣的师生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变沉闷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变教师组织下的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

1.营造民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随着新教育理念不断地运用到教学中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越来越受到欢迎。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尽情想象,尽情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活动很多是即兴的,如为歌曲编配简单的动作,为歌曲重新改编歌词等,即兴创作往往又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没有时间反复排练,学生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不能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的创作热情可能受到抑制。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说错话”,鼓励学生“争气”,提倡标新立异,以鼓励为主,使他们心情放松,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充分表现创作才能。

2.展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知识。音乐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模拟和表现自然界的种种音响及对事物的感受,用声音创编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等。在上《风雨和雷电》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一段剪接的风雨雷鸣的声响资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然后提供打击乐器,让学生敲敲、听听,感受几种打击乐器的音色。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乐器模仿风雨雷鸣的声音,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演奏的效果。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热情。又如在欣赏《冬日里的篝火》中“出发”,我用了描述情景的语言导入:“冬日郊游,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坐上汽车出发吧!汽笛长鸣,车轮洋洋,车厢里响起欢乐的歌声……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吧?”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将教师以“冬日郊游”所作的情景描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并随着音乐的展开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3.善于捕捉每一个课堂细节,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感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充满激情进行授课,从而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老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激活学生的创作意识。例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一课时,我让学生续编龟与兔的第二场比赛,很多学生都说小兔子改正了骄傲自大的错误,而乌龟却因成功而变得洋洋得意,最后输给了兔子。但是,有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当比赛进行到最后冲刺阶段时,乌龟突然掏出火箭鞋,一眨眼工夫就到达了终点,反败为胜了,我当时捕捉到这一细节,及时给予这个学生以表扬,并指出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意。

4.构建合作学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集体性的音乐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的交往能力。为了让师生互动,让学生有“我们”一起的感受,师生共同成为学生的主人,激励学生不断在肯定中发展,我在教《小红帽》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传唱歌曲的基础上,分几个小组,采用戏剧表演的方式,编创表演“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学生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开始忙起来了。他们按组长分配的角色相互帮忙化装,有的拿来衣服披在肩上做鸟儿翅膀,有的用蜡笔在额头上画皱纹,扮演奶奶。接着进行排练。我尽量不干预学生的自主安排,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舞台,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改革传统的音乐考试评价制度

新课程提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培养众多的音乐爱好者。小学音乐学科不需要精确的量化,即没有鉴定和选拔的任务,也无须面对升学的压力。音乐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鉴定学生音乐素质好或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生根发芽。我认为,新的考试评价方法可以从下面两方面考虑。

一是在技能部分,分成唱、奏、跳、表演等几个部分,从几方面考核学生。这样就避免了考试的单一性与偏倚性。着重于考核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从而全方位挖掘学生的潜能。

篇10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有同学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传达出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只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是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例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笔者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活动课《郊游》时,笔者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一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笔者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教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教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与孩子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笔者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自我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但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笔者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他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是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笔者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笔者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笔者就对大家说:“不错吗!”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 X,XX 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笔者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篇11

音乐综合教学存在诸多误区,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综合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实现课程价值、体现综合教学理念、丰富知识体系、开展有效评价等几方面提出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后“新课改”时代的到来,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不断得到修正,“学科综合”注重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能不断发掘学生“学力”,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综合性教学的意义

针对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综合课以内容上的拓展、形式的丰富、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音乐教学综合既包括音乐与戏剧、影视、舞蹈、美术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也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二、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资源单一。音乐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音乐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是音乐素材、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也可以是乐器资源、图片资源、作品库等内容。但当前音乐资源单一,仅限于教科书、教学光碟,影响了音乐综合教学的效果。

2.教学目标分散。教师讲解时间过长,采用文学化、美术化、概念化的方式讲解,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教育的内涵,导致教学目标分散,阻滞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或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其适合度影响了教学效率。

3.教学设计庞杂。部分教师片面追过课堂气氛的热烈、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机械地综合、拼凑。教师以无关紧要的活动替代学生的聆听、演唱,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偏离了音乐课的主题,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音乐课沦为“杂烩”课。

4.组织形式过于繁杂。音乐教学应呈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形式,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展游戏、讨论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彼此分享、共同提高。但部分教师不理解综合教学的意义,不能进行合理的迁移,而是将某些学科生硬地引入教学中。或教学方法不准确、资源利用不合理,采用无意义的直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评价趋于形式化。教师评价简单、语言单一,缺乏目的性,没有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音乐创造的目的。低效的评价只关注学生“唱”、“跳”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创造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勇于展示个性、呈现自我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创意表达。

三、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1.实现课程价值,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规划教学内容、重难点、学生学习层次,是保证教学效益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成败。首先,音乐综合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教师要把握课程特点、学生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去展现课程的价值。其次,教学目标在紧扣课堂教学。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音乐”为主线、以“综合”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互动,并逐个击破问题,实现深层次的思考。最后,教学过程要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媒体的运用、对话的形式都要以“学”为根本,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感知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内化知识。如在《云》教学中,教者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听《云》、《郊游》录音范唱,让学生说说不同感受;学生完整聆听范唱,边听边做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自然、柔和、亲切的歌声表现抒情、优美的意境;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分小组创编各式表现云的动作;讨论有关云的科学知识。

2.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综合教学理念。一方面,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内容,他们是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感受与鉴赏”中融入文化的内容,音乐表现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力、创造力的过程。如在《童声中国娃》教学中,教者将唱、念、创、演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综合表演:选择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按节奏有表情地念歌词并配乐伴奏,根据土娃子的生活为歌曲设计2个动作,与同学一些设计表演方案,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将音乐置身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如将诗歌的意境与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联系起来。

3.丰富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底蕴。首先,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其次,教师要分析自身的教学行为,在观察、反思中重建,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最后,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4.开展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音乐综合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既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掌握利用综合学科知识理解音乐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将音乐能力的评价融入音乐知识、发声、学唱、游戏、欣赏等各环节之中,要开展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自信、鼓舞。教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除教师评价外,还有小组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扬长避短,发挥其特长。

篇12

[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自由涂抹,探索不同的运笔方式,初步感悟不同的线条。

2.大胆地运用笔墨,感知线条的浓淡干湿、粗细曲直的变化。

3.乐于参加水墨活动,培养审美个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1.宣纸、小碟子、墨汁、毛笔、笔洗、毛毡或报纸。

2.音乐:《狮王进行曲》、《春江花月夜》、《郊游》。

3.水墨作品:大师作品、小朋友作品。

4.师带幼儿去东洲公园。

教学过程

一、通过介绍“文房四宝”,导入活动,激起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毛笔)。还有什么呢?墨、纸,这是什么?这是一块砚台。

师: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我们把它叫做“文房四宝”。

谁用毛笔到黑板上来画一笔?

二、自由涂抹,探索不同的运笔方式,感悟不同的线条。

1.请个别幼儿与老师分别涂抹,分析不同之处。

2.听《狮王进行曲》,集体涂抹。

3.欣赏黑板上的涂抹,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很棒,画出了那么多变化丰富的线条。

三、找找生活中的线条。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线条,那就来找一找吧,你找到了一些什么线条呢? 师小结:生活中有这么多变化丰富的线条,那画家是怎样来表现它们的呢?

四、欣赏水墨作品。

生活中有这么多变化丰富的线条,那画家们是怎样来表现它们的呢?

让幼儿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对这幅画感兴趣?教师抓住机会对典型的画作一点评。

师小结:画家们画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个小画家,把我们前天去东洲公园所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好吗?

五、游戏:拉根线条去散步。

1.幼儿尝试用水墨线条表现去公园的情景。

师:我们带上变化丰富的线条和点点、墨块一起去散步,把我们一路遇到的情景记录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的是,老师说走到那里的时候你就得立刻把遇到的情景记录下来。

听着《郊游》和《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幼儿拿起笔,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玩起了水墨游戏……

2.展示作品,说一说自己的作品。

六、拓展活动。

出示用水墨画作品做的裙子、扇子等。

师:水墨画作品不仅可以欣赏,而且还可以美化生活。有机会的话我们也去试一试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国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为教师给幼小的孩子使用国画工具与材料,领略其趣味并有所实践,无意间播下一个认知、热爱、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可能性的种子,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教学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引导幼儿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自由想象、自由创造;幼儿心灵自由、思维自主、行为自决,让幼儿听着《狮王进行曲》自由涂抹,探索不同的运笔方式,这一过程幼儿异常兴奋,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寻找生活中变化丰富的线条,用水墨线条表现去公园的情景……孩子们学得主动愉快而富有创造。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让欣赏这一手段发挥它独特的作用?我认为给幼儿提供一个好的欣赏环境,也就是蒙台梭利所指出的:有准备的环境。这节课“有准备的环境”最主要的就是画家的作品:英国著名画家康索的作品《长颈鹿》,中国画家张大千、黄宾虹的山水画,还有小朋友的作品……“长颈鹿”高挑而又美丽的身影只用寥寥几笔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山水画”用浓墨、淡墨就画出了大自然茂盛的草木和滋润的空气;看小画家画得多丰富啊!粗粗的线条表现了乌云和暴雨,轻松流畅的线条代表着彩虹,淡淡的线像是河水的波动,还有挺立在风中的大树。

幼儿在欣赏名画之后,能从中获得启迪,能拓展表现的空间,对绘画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13

【关键词】小学音乐;柯达伊;唱歌教学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认为,音乐与其他教育一样重要,音乐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教孩子怎样听音乐,听懂音乐,还要教他们如何区分好与坏的音乐。柯达伊在其教育体系中还重点提出:“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无论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音乐,都必须要让他们先从唱歌开始学,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柯达伊还认为:“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我国小学音乐新课标也要求把唱歌教学作为表现音乐的重要内容,它是音乐教学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最有效的手段。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把柯达伊教学法运用在我们的唱歌教学中,能帮助我们有效的进行唱歌教学。因此,掌握柯达伊教学法中的唱歌教学策略便尤为重要。

一、字母谱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在识谱教学中,无论是先识谱再唱歌,还是先唱歌再识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技能,也是一个难点。通常老师们都是先教唱名,再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对唱名的熟练。柯达伊的字母谱用唱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每个音级,既简化乐谱,又使学生容易掌握,便于记忆。例如:在教唱二年级歌曲《郊游》时,为了让学生学习5(sol)这个音,在出示歌谱时,把所有的“5”改成“s”,让学生在唱谱时强化5音的记忆。通过一首歌曲,学生就把5(sol)牢牢的印在脑海里了。字母谱在小学低年级运用的范围比较广,在画旋律线时,各个音级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简单易记。把用到的音级都用字母谱标记出来,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旋律线的音高关系。在合唱教学中,字母谱的运用更加广泛,它可以快速的让学生掌握各声部的旋律音高,特别在和声练习时运用较多。在进行和声练习时,运用柯尔文手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高概念,并有意根据手势调节音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唱已熟悉的歌曲,边指着字母谱,使曲调音高和音级唱名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和声聆听能力,在演唱一个声部的同时,让学生看着字母谱聆听另一个声部音高。

二、柯尔文手势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音乐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准确歌唱柯尔文手势有着很强的优势,这种优势特别体现在合唱教学中。201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把合唱教学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并且希望通过合唱教学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音准问题。柯尔文手势利用其视觉辅助手段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了直观形象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高度的范围,学生根据这个相对高度更能形成内心音高概念。教师在训练二声部音准时,用两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的结合,学生在练习时可调整音准。例如: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模仿雨声处(高声部是6666;低声部是4444)这个大三度音程教师在利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准的引导时,学生可以形象的根据老师手势位置调整音准,它比用钢琴校音更有效。

三、节奏读法在唱歌教学中的策略。

柯达伊认为,感知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是旋律的骨架,音乐中节奏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节奏分离出来,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再把熟练的节奏配上旋律音高,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柯达伊的节奏读法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十六分音符读作ti ri ti ri等。在唱歌教学中经常会以节奏练习导入。例如在学唱《嘀哩嘀哩》之前,教师把XXXXX | XX X | XXXXX | X ― | 的节奏作为导入让学生练习就可以使用节奏读法,让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节奏训练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旋律进行结合在一起。如拍手打出节奏型给自己的演唱伴奏,或者是一部分学生呈现节奏,一部分学生唱歌。在学唱歌曲时,如出现较难的节奏可以利用节奏卡片做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减轻小学生对困难节奏的排斥心理,使唱歌教学活动水到渠成。

随着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柯达伊教学法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它不但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还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代替了枯燥的音乐教授式的教学。它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能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在小学唱歌教学中,柯达伊教学法给我们许多思考与反思,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喜欢音乐、喜欢歌唱、喜欢我们的音乐课堂。我们要引进更多的音乐教学法,让这些先进的教学法为我们所用,成为音乐教师的教授法宝。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该结合柯达伊教学法研究出更多的教学策略。

篇14

关键词:器乐 音乐 教学

记得多年以前,器乐进课堂在各学校开展得风生水起,走进任何一个学校,都常能听见学生悦耳的吹奏,而且还有市、区各级的课堂器乐比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渐渐销声匿迹了。“器乐究竟如何更好地辅助音乐课堂?”“音乐课中该怎样将器乐教学深入下去?”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笔者的脑海里,为此笔者从未放弃课堂器乐教学,并不断地在尝试、反思和总结,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器乐教学的作用。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器乐进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学生越来越喜欢吹奏了,喜欢上音乐课了,课堂中歌声和琴声此起彼伏,相互交融,呈现出一幅非常和谐美好的画面。尽管教学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笔者认为器乐进课堂利大于弊。因此,学生的期盼促使教师必须将这项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下面谈谈器乐进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在开始学习之初,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口琴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过于专业的学习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唢呐配喇叭》的歌声中,学生开始了第一节口琴课的学习,学生时而吹高音模仿唢呐,时而吹低音模仿喇叭,在有音的高低变化中,他们将学习当成了一种快乐的游戏,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口琴的音序排列规律,那么后面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可以采用三步曲进行教学:一是随着琴声做单一的节奏吹奏,不要音准,让学生充分辨别高低音;二是吹歌曲中的几个音或一小节,如《顽皮的杜鹃》、《哈利罗》、《春天举行音乐会》等;三是吹奏短小的歌曲,如《玛丽的小羊》、《粉刷匠》等,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学习中,学生丝毫没有压力,当第一只小曲从他们的口中吹出的时候,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二、多种方法交替学习

(一)学习吹奏歌曲

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从吹奏入手来学习歌曲,是一种极好的导入教学的手段,笔者一般是找出歌曲中易于吹奏,有具有代表性的乐句作为吹奏练习,学生在吹奏的同时就对歌曲的整体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学唱歌曲就容易得多。

(二)唱吹结合效率高

这种学习方法在轮唱和合唱教学中十分有效,学生初步接触两个声部的时候总是唱不准自己的旋律,而用口琴吹出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唱歌练习,学生通过吹奏来加强各个声部的旋律感,从听觉上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和声概念,唱歌和吹奏交替进行,互相补充,这样反复练习,即使是移调演唱,学生的合唱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如轮唱歌曲《两只老虎》、《美丽的黄昏》等,合唱的歌曲《大家来唱》、《真善美的小世界》等。

(三)学完歌曲再吹奏

这是音乐课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在唱完歌曲以后再用口琴完整地吹奏出来,它是学生对歌曲的另一种外在表现,如《苏珊娜》、《小乌鸦爱妈妈》、《蜗牛与黄鹂鸟》等,在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吹着自己会唱的歌曲,师生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达到了极好的情感共鸣,这种教学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是一种极好的艺术熏陶。

(四)伴奏旋律增活力

吹伴奏是一种极好的化繁为简的吹奏形式,几个简单的音符按照工整的节奏有规律地吹奏出来,它能很好地烘托歌曲的情绪,为歌曲学习锦上添花。学生在吹奏的过程中既能感受歌曲的节拍特征,同时通过不同的伴奏音型又能充分地体验其旋律特征,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大有好处。在《捉迷藏》的伴奏中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在《郊游》中乐句尾部 ××× ××节奏使歌曲更有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编伴奏谱,必须在遵循其和声原则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规律,这样便于学生吹奏,如《剪羊毛》;其次在个人吹奏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互相协作完成,两人(组)共同完成一种伴奏音型,如《小螺号》。

(五)挑战自我显神通

当学生通过低、中段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口琴吹奏技巧以后,笔者往往会补充一些略有难度的曲目让学生去尝试,如《铃儿响叮当》、《雪绒花》、《我爱北京天安门》、《勇敢的鄂伦春》等,这些曲目有的是节奏较密集,有的是音域跨度大,对学生的吹奏能力是一种考验,当学生通过努力吹出来以后,会有一种挑战后的成就感,但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也不能强求统一,可以鼓励他们说:只要你努力了,哪怕只吹出一句也是成功,这样就能保证他们学习的热情。

三、多种手段保障学习

以上这些方法使得器乐进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以保持。但是,如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呢?少部分学困生怎么办?笔者尝试着采用以下措施来执行:

(一)欣赏法:让优秀的学生示范吹奏,教师赞赏的话语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同时在全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星法:对于每节课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加星,学期结束时,每人积累的星数将和等级同时记载在成长手册上,这样家长也能了解到孩子的音乐学习表现了。

(三)评分法:自评、互评吹奏的曲目能得多少分,吹错一个音扣一分,促使学生努力表现,得满分或高分的同学非常得意。

(四)互助法:采取一拖二,一拖三,小组互听互评等形式,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因为仅靠老师的力量是微薄的,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激励法:多多肯定学生的参与和进步,决不能讽刺和嘲笑:没关系,再 来一遍,再加把劲你就能吹出来了。这些关切的话语时常挂在我的嘴边,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