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化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化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教学研究

一、引言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和鼓励学生思考、表达为目标。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来愈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课程是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载体。课程国际化是指课程建设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可分为核心主干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两大类。核心主干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基本涵盖了金融学的主要领域;各类选修课程是各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的,比如国际贸易、投资银行学、金融会计、国际投资等选修课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国际课程,如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全球意识、国际关系等课程。第二,将国际化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以此发展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

三、《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货币金融学》是我校传统优势课程,早在1997就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普通高校行(部)级重点课程,2002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2005年为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我校首批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注重跟踪、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寻求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

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理解国际竞争规则,培养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国际化是国际化课程评价的核心指标。[3]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初期,我们选择外语基础较好的“金融拔尖创新班”和“国际金融试验班”作为授课对象,不断摸索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经验。这些特色班级的设立,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综合化、工程化、个性化”的高水平创新型金融人才,是学校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国际化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1)培养学生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关注金融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金融学”课程的主要框架和内容,熟悉相关术语的外文表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从事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广博的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共有8名教师,具有良好的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多次获得学校年度优秀教学奖。授课团队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共主持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3项。从团队成员的科研实践来看,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科研实力较强。团队成员中大多具有国外访问、学习经历,作为访问学者参与了《货币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这门课程的英文教学与国外同行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回国后与国外同行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了解该课程在国外的最近发展和实践,学习国外同行的教学经验。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际化课程教学,主要是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较快,学生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符合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作为最畅销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该书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结构、外汇市场、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该书是《货币金融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被国内外很多高校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教材。

(四)教学内容的确定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充满对专业课学习的期待。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学生不仅面临一定的语言障碍,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而且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学生难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是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拟定的课程教学大纲,重点选取了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12章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这些章节的讲授,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熟悉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方式。这些授课内容,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授课框架基本一致,也有利于后续《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在其他班级的推广。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原版教材所有章节的英文课件,对于受课时的限制未能讲授的部分,便于学生后续的自学。原版教材提供了教学的主要框架,但是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在授课时也参考了国内“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指定教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化课程并不等同于双语课程。国际化课程,固然离不开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但更强调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个专业知识构架的掌握为目的。鉴于《货币金融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又缺乏感性的认识或直观的体验。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采取浸入式教学模式,使用全英文课件,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的概念用汉语做适当的解释。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文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锻炼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考核方式

《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考核,相应提高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的评估。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作业练习、课堂提问、小组展示和课程论文。小组展示是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着眼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尽量用英语来阐述观点,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论文则着眼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推进《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建议

开展国际化教学和创建国际化课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

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是影响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化教学的途径,不断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授课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授课,增加学生与国外教师交流的机会。

(二)创新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

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是教学改革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了解、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同时还要传承国内教学中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筑适合中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国际化课程建设模式。[4]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借鉴翻转课堂的某些做法,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三)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处理好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注意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协调。比如,“金融英语”和“货币金融学”课程之间的衔接。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掌握一些术语的英文表达,这是提高国际化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金融英语》应该开设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之前。另外,还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授课内容的协调。比如,我校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都是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这些课程之间难免存在在内容的交叉,要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四)有效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国外高校的一些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网络开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国外课堂,也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如要求学生课下观看网络公开课,比如耶鲁大学的《金融理论》,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等全英文金融影像资料,并组织小组讨论,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加强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原版教材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案例、授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国际化课程开课之前,为学生提供详细完整的英文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拟定的英文教学大纲,制作英文课件,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框架。外文教材中的案例皆选自国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相关案例,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的案例,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彭芸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2]陈雪红,徐文彬,王斌.基于国际化战略的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47-49.

[3]吴莉娜.耶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1,(5):39-43.

篇2

关键词:国际化;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18-02

全英语教学是指使用英语教材而且教师以英语授课的教学形式,使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英语,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1]。高校建设全英语课程,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而高校本科阶段全英语课程建设,则更有利于学生从基础阶段就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本文以武汉大学为例,探索如果有效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与本科专业全英语系列课程,发掘与培养高水平的本科全英语授课教师队伍,建立本科全英语课程激励保障机制,培育出既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满足国际交流学生修读需求的高质量本科全英文课程。

一、武汉大学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基础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8门,数量位居全国第3;同时,学校也开设校级双语课程共144门,遍布武汉大学30个学院的相关专业。目前,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中的双语课程已达到较高比例,如数理金融国际班双语课程已占该班课程总数的51%,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双语课程已占该班课程总数的23%,中法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33%,生物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26%,世界历史试验班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17%。为保证师资水平,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出国留学人员的作用,选拔出一批有过长期出国经历的教师组成双语教学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培训,设立双语教学教师出国培训专项经费,择优选拔、重点资助了48名在教学一线开展基础课双语教学、英语基础好的中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课程研修。本科双语课程的广泛开设,为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储备了大量优质师资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武汉大学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举措

(一)开展前期调研。

为保证学校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质量,武汉大学教务部于2010年下半年面向全校各院(系)下发了《关于开展武汉大学全英文教学课程调研的通知》(武大教函〔2010〕069号),重点调研了各学院(系)实际已自行开设的本科非语言类全英文课程的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学分及课程负责人姓名、职称、国籍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汇编并印发了全英文版的《武汉大学本科全英文教学课程简介》,分学科详细介绍了分布于我校22个学院(系)共115门实际开设的本科全英语课程,为本校及国际交流本科生选修全英语课程提供了有效参考。

(二)做好制度保障。

为确保课程建设分步展开、有序进行,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切实保障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在《关于印发的通知》(武大教字〔2010〕26号)中明确指出,为了指导学院(系)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分年度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在《武汉大学“985工程”子项目——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计划(2010-2013年)》中又进一步强调,在现有本科双语课程基础上,大力推进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2011年3月14日,学校下发《关于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武大教函〔2011〕010号),作为子项目之一,学校正式立项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申报范围面向全校所有院(系)非语言类课程,涉及三个领域:1、反映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基础系列课程;2、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拓展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专业系列课程;3、传播中华文明与文化,展示中国改革发展与经济建设成果的通识课。同时,明确要求申报课程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

(三)培育优质师资队伍。

篇3

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要加大人文通识教育的力度。在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可以开展横向合作,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引进等方式增加课程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选修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引进,加深课程的纵向深度。基于此,英语专业应该探索“两年通识教育2+两年专业教育2”或+“2+1+1”模式,在前面两年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拓宽课程的横向宽度,在后面两年加强课程的深度,凸显英语的专业特性。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99-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国际化”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国际化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为提升办学水平,优化培养模式,国内各高校纷纷探索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在课程设置、授课组织、学生准备等环节出现一些问题[2]。在总结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首次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全英文国际化专业课程《金属科学与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开设背景及特点

为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自2013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的外籍教师,集中在7―8月开设暑期国际化课程。2013年暑期,来校教授国际化课程的外籍教师19人,分别来自7个国家,开设19门国际化课程。2014年暑期,来校授课的外教包括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位教师,开设48门课程。通过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学校在制订管理办法、聘请外籍教师、组织学生选课和课程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实施和管理办法,积累了办学经验。然而,由于暑期天气炎热,课程时间紧,学习强度高,教学效果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聘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外籍教授为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单独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课程。汲取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经验,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1.授课对象选取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暑期课程的实施中,国际化课程采取了全英文教学和考核,对授课学生未做区分。一些学生的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了授课效果。此次国际化授课,选择已完成专业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同时,在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例如,针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固态相变原理”和“晶体缺陷运动特点”增加了授课学时;对一些难于理解的机制、机理,制作了三维演示动画。

2.考核形式多样化,保证公平性,体现挑战性。为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授课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该课程的参考书目(Additional Readings)和课后作业(Assignment)。Assignment侧重材料工程专业实践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占总成绩的30%。授课过程中,每完成一定章节后,课上随即开展测验(Quiz)。Quiz可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占总成绩的20%。授课结束2周后,组织课程的闭卷考试(Final Examination)。Final Examination除涵盖课程的重点外,一部分试题难度较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创造性地予以回答,占总成绩的50%。该考核形式兼具公平性和挑战性,保证了课程的通过率,同时,有利于启迪优秀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3.降低授课强度,教学进程与实验课程互为辅助,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暑期授课时间紧,国际化课程的授课频率较高,学生反映学习强度高。为保证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每周三、周五授课,每次授课2学时,给予学生更多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时间,课程总学时增加至32学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金属科学与工程》与《材料试验》实验课程的教学进程统筹交叉进行。实践证明,这一组织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程出勤率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明显提高。

二、《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和启示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金属科学与工程》教学过程中,外教对学生的尊重和课堂的包容性令人印象深刻。课前除将课件、参考资料和习题等学习资料及时分发给学生外,对于学生的电子邮件,均能够在24小时内及时予以答复。即使是一些不属于课程范畴的问题,也能够中肯回答,并未敷衍。授课中,对于每位应答问题的学生都首先给予感谢,师生互动频繁,气氛和谐融洽。面对学生的课后提问,外教能够不厌其烦,坚持在教室解答完毕。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师生间建立了尊重、理解和信任,极大促进了教学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是检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3]。现在校的本科生大多为90后,个性突出,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应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应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中,部分外教直接照搬本国教学大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外教提供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同时,在课程的组织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将该课程类别订为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将该课程成绩计入其平均学分绩点。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中途退选。另外,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Quiz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Assignment侧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Final Examination难度较大,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措施既消除了部分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恐惧”,减轻了学习压力,又有利于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表明,开课前应与外教充分沟通,结合“国情、校情、学情”修订教学大纲,“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

3.尊重认知规律,在开设专业国际化课程前应首先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由于选取了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词汇的匮乏是学习的主要障碍。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也表明,一些选修过材料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未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因此,应当大力推进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建议在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国际化课程开设之前,大力推广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4.提供充分的师资配备,关怀外籍教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一些外教是首次来中国,语言不通,饮食起居难以适应,影响了教学效果。国外大学开设国际化课程时普遍为教授配备助教。此次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全英文国家化课程,学院特别为《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成立了教学指导小组,并为外教配备了1名助教,2名研究生助手。实践表明,由于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工作量非常大,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此外,学校为外籍教师提供了公寓,并配备生活秘书1名,生活的保障也使外籍教师能够潜心教学。

参考文献:

[1]惠悦,曹顺仙.高校国际化课程优化的途径[J].教育艺术,2013,(10):359-360.

篇5

>> 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基于国际化理念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国际化战略的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 国际化背景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与实践 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英文课程LanguageB评价体系的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初步建设 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国际经贸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探讨 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英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C++全英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方法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课程建设初探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新华社,2010.

[6]周海燕,王黎明.全球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启示――以美国与澳大利亚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9):116-121.

[7]Hibbeler,R.C 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12th,Prentice Hall,2010.

[8]James L.Meriam,L. Glenn Kraige,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6th,John Wiley & Sons,2008.

[9]Dietmar Gross,Werner Hauger,Jorg Schroder,Wolfgang A.Wall,Nimal Rajapakse,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springer,2009.

[10]Hibbeler,R. C Engineering mechanics,Dynamics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12th,Prentice Hall,2010.

[11]James L. Meriam,L. Glenn Kraige,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7th,John Wiley & Sons,2012.

[12]А.П.马尔契夫.理论力学[M].第3版.李俊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李俊峰.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8,(4):10-13.

篇6

关键词:研究生 课程 国际化

为更好的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和迎接科技创新挑战,我国提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大学需要进行国际化发展,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储备人才,需要具备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所以在学习期间接收国际化的课程教育,将是他们未来承担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在世界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探索研究高校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的思路。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现状

根据统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只有三个学院具有部分固定的国际化研究生课程,分别是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外语学院。其他学院有部分邀请的国外专家授课,具有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具体情况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构造地质学专题》和《现代地球化学》固定由国外专家授课;能源学院的《渗流物理》由该学院有海外访学和任职的国内老师进行双语授课;外语学院由于长期聘请国外教师承担学校硕士博士英语部分教学,国外教师同时承担学校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部分专业课程,现有4名外教,开设有10门专业课程。其他部分学院(部)只有临时邀请国外专家授课的情况,没有开设固定的国际化的课程。

现有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远远没有达到全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要求。

二、国内外大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现状与经验

1.国内高校

国内高校根据各自特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式主要为以下:

建设模块化全英文授课课程或者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学生和国外留学生。

利用暑期学校,开设小学期精品英文授课。

开设少量的英语授课课程供短期课程进修生(半年、1年)选修。

设立聘请国际学者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项目,聘请国外教授授课。

设立本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的国内老师的全英文课程建设资助项目,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科研前沿和教学方法,回国后开设相关课程。

2.国外高校

日本高校的英语授课体系中,开展很多专业英语、国际环境研究等相关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做集中讲义,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开设有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教育项目。

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详细提出了课程国际化的规定: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至少了解一种异国文化,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扩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里与国际方面相关的或外语课程的数量比例很高,人文、社科等文科领域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主题有一半的比例涉及国际问题[2];耶鲁大学任职教师3000多名,由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教师组成[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国的高校基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课程国际化,具体为: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同时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规定学生参加部分国外学习课程或需要具备国外学习经历,安排教师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聘请外国学者授课,开展国际性的校际交流,扩招外国留学生等[4]。

德国部分高校也逐步开始建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项目,专业涉及到工商管理,国际市场,以及部分自然学科领域,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前往学习。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可利用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资源

从2007年每年派出约50名学生以国家公派留学方式在国外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科研合作交流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根据重点学科发展需要选留了10多名优秀学生担任教师。

依托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学校每年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出国访学,进行科研合作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

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名师讲堂项目,到目前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或者授课。有部分国外专家连续几年来学校讲授同一门课程,已经形成学校的固定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建立的可执行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共4个。项目中已有短期赴国外修课等内容,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使得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外合作大学选修部分课程。

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具备一些国际化资源,需要加强的就是如何合理整合这些资源,让其成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适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方案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学科中逐步开设1至2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采用研讨或者讲座的形式。

整合学校现有国际化的资源,不断提高本校教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教学的积极性,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制定针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访学经历的学校教师开设双语或者英语课程的政策。

改革研究生名师讲堂的方式,设立选课和学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给学生更多的参加国际化课程的选择。并选择部分课程录制视频,保留教学资源。

不断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双学位或者短期进修课程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中国外课程的延伸提供的更好的平台。

制定研究生课程教材的国际化措施,校内老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授课的教材国际化,以及整理国外专家来学校授课的教材。

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国际性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增加国外专家的授课比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生参加。

逐步建立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外学生,扩大学校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国外专家来学校学习和交流,从而形成国际化的氛围,能够更好的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提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还只是初步的建立英语教学或者双语教学方式,语言只是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媒介工具,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以及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将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更核心的内容,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方案需要学校统一部署,多个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以及各个学院的支持才能执行。

学校现有的研究生层面特别是在学校重点学科领域可执行的国外交流合作项目较少,所以在研究国内外研究生课程学分互认机制方面缺少成功案例,还需要在有更多国外交流项目开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研究和确定可行的学分互认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国际化资源,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开拓国际化环境。

六、结语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阔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科技人才。但同时只有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充分了解本校国际化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适合本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性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吸引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学校能够更好地形成国际化氛围,促进学校与国外大学的交流,通过授课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教师的科研合作,提升学校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谢作栩.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 1996.6

[2]许永旺、张良.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0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2

[4]梁卫格、常志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国际金融学,特色课程,教学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资本及其他要素流动日益自由化的时代,国际金融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庞大,国际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频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效应越来越强,这些都使得国际金融的内容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在新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作为经济、金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国际金融学》也应与时俱进,寻求符合时展要求的课程定位,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和研究国际金融学的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把该课程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1、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国际金融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国际金融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我们提出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处理好经典理论和前沿发展的关系,在基础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大前沿性知识内容、案例讨论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力争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重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力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辅助平台,力争实现全部课程资源上网,最终使国际金融学呈现出全面性、新颖性、前沿性和信息化的特色。

2、国际金融特色课程建设具体方案

(1)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我国对外经济交易与往来的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将国际金融基础知识与实务操作通过两大模块展现出来。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和汇率、外汇管理与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等;实务操作模块包括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等。在实务操作部分,增加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不但使教学实施具有整体性,而且还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即能够将国际金融基本知识在现实经济的企业、金融、投融资、服务与管理等实际岗位工作中直接运用。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当增加校外专家讲座、案例教学、模拟交易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金融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塑造理论和应用兼备型人才。

针对国际金融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该种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1]。例如,《国际金融学》中有一节,讲述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引用“日元贬值对日本汽车业的影响”的案例,用以说明由于汇率变动影响日、美进出口,从而影响两国的贸易收支。为了讲清利率变动和外汇投机对汇率的影响,可以讲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案例。在讲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容时,可以例举 “2009年的迪拜债务危机”等,增强教学的现实感,提高学生的兴趣。除了针对某一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针对多个知识点采用大案例教学法[2],即结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选择选择一个能涵盖本节、本章或各个章节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的“大案例”,比如“美国次贷危机”,该案例涉及到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等知识,通过该案例的讨论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达到融合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也是理论知识讲授的有益补充。对于国际金融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等,让同学们自行收集资料,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派代表上台讲演,然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评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针对国际金融实务模块,可以采用理论讲解与校内实验室模拟操作、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实务的基本原理,形成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等方式,模拟外汇交易、各类银行国际业务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远期外汇、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的交易方式、不同外汇风险的内容及其防范方法、以及各种不同用途的国际投融资方式的具体操作,为日后从事涉外金融及其他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对国际金融实务的感性认识。

(3)教学资源网络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电脑、手机等网络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更渴求课本外知识。由于国际金融学知识体系广,内容多,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我们将致力于互动式的网上教学系统建设,力争实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第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国际金融学网络资源平台。第二,组织教学团队开发本课程教学PPT 、案例库、习题集及其参考答案等相关或配套教学资料,并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入教学网站中,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对课程教学进行录像,并将教学录像公开在网站中,方便学生自学。第四,建立与本课程相关的视频链接,提供金融的主流网址,使比如一些专家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访谈,耶鲁大学的相关内容的教学视频等等,通过这些视频或网站,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 Internet 及时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国际金融的最新信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现实国际金融活动。此外,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在线测试、论题研讨等。

3、结束语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资金融通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使之凸显出时代特色,培育出满足现实需要的国际金融人才,尚需要深入探索。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国际金融学》特色课程建设,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模拟教学等)、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构想,希望对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篇8

××市二o一o年将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建设,早日实现“两个率先、一个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为××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规划落实,力争提前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市将加快科学发展,鼓励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生态××。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城乡一体化。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保力度,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推本文来源:文秘站 进新钢、海螺水泥、良山高炉余文秘杂烩网热、余压发电和赛维硅料低温发电等项目,积极推进城区光电建筑应用等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把环保准入关,坚决杜绝污染项目进入××。完善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水质保 持在二级以上,空气质量达到优良。三要加强生态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抓好仙女湖水体保护、矿山采掘植被恢复、污水处理、孔目江上游水源保护、袁惠渠污染整治等十大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在一山(仰天岗)、两河(孔目江、袁河)上做文章,确保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第三,以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为契机,振兴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日前科技部确定我市为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我们将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及设备制造业。目前,落户××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0余家,已基本形成以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新能源经济板块。我们力争把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载体,江西省新能源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江西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国际化科技新城,高度集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发园区,承接国际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篇9

关键词:湖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对策与建议

湖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服务体系。立足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实际需要,建立合作多元、服务专业、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新媒体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湖南省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成果资源共享,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方面的实际问题。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湖南科技条件资源活力,提高了湖南省科技成果推广的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湖南省技术转移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的推动了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一、平台目标

平台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科技服务运营模式,以实现“线上网站+线下服务+宣传推广”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目标。

二、平台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以“网、站、窗”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一)网――建立成果转化服务网,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成果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内容包括: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政府信息、成果展示、成果交易信息、科技对接活动信息。建设科技成果/科技项目数据库、技术需求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服务机构/专家顾问数据库。

1.成果信息采集系统。理顺信息资源渠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采集系统。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成果,实施“科技成果信息员”计划,建立全国、全省、地市三级科技成果信息采集渠道,以采集科技成果、技术需求、行业专家、企业信息为主,通过研发“移动化、分布式、智能化”的信息采集软件,建立覆盖全国的科技成果相关信息的综合采集。

2.数据库建设。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在各地市科技成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我省科技成果数据资源。依托各类信息采集渠道,在数据汇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筛选整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信息资源库。为改变以往数据库信息内容不详实、更新慢的状况,建立实时动态更新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各类入库数据均带有时间标志,建设随时更新的、“有时间轴”的数据库系统。科技成果公共信息服务基础数据库是整个网站数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则由它在数据层中的定位和作用决定的,由“科技成果/科技库”、“技术需求库”、“企业信息库”、“服务机构/专家顾问库”四个数据库构成。

3.门户网站开发。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以成果展示、成果、成果对接为主要目标,提供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对接、网上交易会、资源共享、企业技术难题招标、企业特色服务、专家咨询、中介机构服务、成果分析和评价、科技创业辅导、培训孵化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

网站基础数据库。在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站建设。除了以上与科技成果相关联的四大基础数据库外,网站本身还需要建基本的网站基础数据库。网站基础数据库包括网页资源和全文检索数据库、用户单点登录数据库。网页资源和全文检索数据库是面向全文搜索应用的信息资源,它是来源包括了平台内部搜索系统网页资源的镜像和网上相关资源的采集,以及结构化数据的转换为全文数据库数据,主要面向站内科技成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用户单点登录数据库提供网站的用户管理、使用权限等功能。功能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站门户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收集各种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包括成果信息、需求信息、企业信息、专家信息、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仪器设备信息等),建立一个智能获取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信息资讯、开展各层次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在线展会、专家在线咨询与服务的统一入口和网上协同平台,全面服务于各行业、各领域的投资人(个人和企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合理配置科技成果资源,发挥省内重点行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推进湖南省科技成果的转化。网站功能设计为五部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成果相关公共服务、网站通用服务。

(二)窗――建立大屏幕集中展示。进行湖南省科技成果信息的综合展示,以及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信息的推送显示。主要对社会及相关单位进行科技成果信息的推送。对外信息的窗口,主要的内容有:1.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宣传;2.高新技术企业与产品的宣传;3.科技成果项目信息的宣传;4.科技活动信息宣传。

(三)站――一站式转化服务中心由各分类服务模块构成,以展示、推广为主,逐步吸纳部分工作业务内容。采取开放式架构,积极吸纳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职能部门、中介服务等机构加入,形成资源合力,共同推动湖南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模块采取分步建设,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主要汇集了以下六项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产学研对接服务;咨询培训服务;品牌推广服务。

三、平台建设情况

(一)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门户网站已建成。目前已建成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门户网站(),全面展现、报导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情况,形成网上的科技成果与互动对接。建设了一个具有“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企业信息库”、“专家顾问库”等功能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网站集成了科技成果展示、成果、成果对接为主,并提供相关科技成果服务,建设特色栏目,提供成果展示、技术转移、信息交流等多项服务。

(二)建立了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应用。在人才、技术、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及个人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我省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成果资源共享。

平台建成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累计录入各类信息上十万条,收集整理上传了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专家等的详细资料。同时,以平台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多类别、多场次的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科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培训、银企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

篇10

关键词:建设;科技示范园;成果转化

引言

我国目前高度重视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改

革组织形式,拓宽建设内容,拓展融资渠道,打通关键环节。在科技园建设中,积极降税,为企业减轻负担。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倡导绿色发展,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为广大企业用户谋福祉、创效益。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上已有成效,但就关键环节还应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 我国目前科技园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科技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涌现出一批集科研,转换,产销合一的典型。这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就目前科技园去的建设方面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建设高新区,以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集科研开发,加工生产,技能培训,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建设科技示范园,促进成果的转化;二是建设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科技示范园区,这园区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围绕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而建设的科技示范园,这种科技园区特点是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科研开发能力强;三是建设科技成果展示的科技园,是以新科研产品集中展示,并且示范,培训为主的科技园区。

目前我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发展进度不平衡,运行机制陈旧,科技园区功能不健全,为企业发展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考虑不周到,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且规划不合理制约企业发展。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并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立足于科技园区的建设和成果的转化,立足于企业发展,服务于企业,真正为企业谋福祉,创效益,才能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从而投向市场,为更多的产品研发与投入使用创造更多科技成果。

2 做好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的措施

2.1 对科技示范园要进行科学规划

在建设之初,要对科技示范园功能有个定位,进而对科技示范园进行科学的规划。针对所要服务的对象,制定详细的科技成果展示,引导,开发及维护,对有关单位合理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珍惜科研成果,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并把成果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实际作用。并反馈给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研发出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实际的科研成果。规划中要对科技园区各种功能包括在内,对科研和企业需要的功能都涵盖,满足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合作共赢,为实现科技示范园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设计一个好的思路,并且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使科技示范园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2 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成果转化

科技示范园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的优势,积极引进示范各种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成果。加强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园区内科技成果引进与应用能力。科技示范园引进的科研成果要注意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着实促进产业链条发展,为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积极引导企业大胆创新,积极进行技术革新,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为实现园区作为科技示范园而应该起到的引领国家或地区科技前沿风向标的作用,加快成果转化要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应用与批量化生产,并且投入市场为企业用户创造更多的效益。

2.3 积极进行机制创新,解放思路

一个好的科技示范园离不开创新,尤其是机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行政上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园区内政府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干预,调动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思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新产品使用与生产能力,并积极进行生产制作,投放市场,为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的魅力,享受科研成果,体验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4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营造园区良好发展氛围

首先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力度,建立多种多样的投资机制,并且加以合理利用。科技示范园区要通过政府带动社会投资,提高园区融资水平,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投资,从资金方面给科技示范园提供支持。建设方面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承包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管理水平,营造园区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出台针对人才的多层次政策,鼓励保证人才在园区内的良好晋升渠道和升值空间。通过政策引导、扶植,发现项目,引入进园,科技成果,人员进园,提高园区的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率并在园区中,为科研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引导与协调。

3 结束语

科技创造生产力,二十一世纪科技带动了发展,只有不断研发新的科研成果,并投入市场使用,才能服务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是大势所趋,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成果展示、使用,投入生产与后期维护,才能把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让科技服务人民,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齐莹莹.新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效果评价与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2]开展科技示范 促进成果转化[J].林业与生态,2011(07):47.

篇11

建设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依托大学建立科学工业园,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知识创新的社会价值体现。1995年沈阳工业大学始建高科技创业园,是国内较早建立创业园的高校,当年有入园企业12家,1996年与学校所在地――沈阳市铁西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更名为铁西-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区校共同成立科技园工作领导小组、科技园管委员等管理机构,1998年成为沈阳市十大科技园时已有入园企业68家。铁西区给予科技园较好的政策扶持,在老工业基地不景气的年代,科技园一枝独秀,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02年,科技园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是辽宁省四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2006年10月,科技园建设再次跃上新台阶,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为数不多依托地方院校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为更好更快地转化科技成果,科技园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优势,搭建了装备制造业创新服务平台、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工程软件孵化平台、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创业融资平台,为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及与各类资本的结合提供了支撑。科技园建设以国家倡导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把沈阳建设成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前沿区为己任,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政策、学校人才与科技成果的比较优势和凝聚效应,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吸引全国乃至海外的技术和资金到科技园中进行产学研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现有各类入园企业78家,分为综合孵化园、软件园、工业设计园、信息服务园、风电产业园等五个园区,同时在开辟新的产业园区。科技园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放办园、注重效益”的原则:一是加强科技园与依托高校一沈阳工业大学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技创新平台优势,注重吸引兄弟院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坚持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技术进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政府、学校、入园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性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开放,加强科技园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集聚资源,增强发展潜力。科技园的主导产业定位为现代装备制造业与相关技术,重点孵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稀土永磁系列电机、特种专用数控机床、采输油技术装备、智能开关电器、新材料、环氧衍生化工产业、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工具软件等八项技术,计划五年后入园企业科技产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

推进技术资本化,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

为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和深度,学校积极推进以技术资本化方式转化科技成果,通过资本市场,将学校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以技术资本化的方式实现转化,做大做强高校衍生企业。学校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并成立了沈阳工业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对学校所有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管理和市场运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W级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实现了与社会资本结合,成立了沈阳华创风电有限公司,2008年交货15台,产值可达1.5亿元,2009年MW级风机定单112台,年产值将达10亿元。为进一步推进MW级风力发电机组技术资本化进程和深度,已启动该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工作。现正在进行知识产权评估作价、规范操作工作,以IPO为目的进行出资,并引入风险基金和私募资金,力争三年内产值达到20亿元,并实现上市,计划至2015年,实现产值50亿元。为实现高性能镁合金技术向高新技术企业转移,科技园探索了与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民营资本合资实现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已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沈阳金杯镁业有限公司,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用专利评估以无形资产方式出资,金杯股份公司以营销渠道和管理等无形资产方式出资,民营资本以现金出资,目前公司已完成筹建并正常生产,主要产品为镁合金方向盘和镁合金轮箍,2008年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预计三年后年产值过亿元,并实现创业板上市。

推进校办企业规范改制,探索资产经营公司新模式

根据教育部等上级文件精神,学校出台了《关于规范校办企业管理、推进校办企业改制》等相关文件,对校办企业存在的管理体制不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运营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和清理整顿,对多年经营不善、出资不实的企业坚决废业,人员妥善安置。对确需留存的企业进行了规范。学校在辽宁省省属院校中率先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改变了事业单位法人直接出资办企业的局面,规避了学校所承担的风险。

由于妥善处理了原有校办企业的人员等包袱。校资产经营公司成为一家“轻装上阵”的公司,主要职责是推进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服务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主要利用专利、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市场运作,在新形势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将公司建设成一家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水平投资公司。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虽然专利、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人是学校,但“思想”却是在科技人员的头脑中。因此,利用好技术资本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教师创办企业采取鼓励政策,不限形式,同时引导相关企业为学校发展服务。通过宽松的环境和科技园的孵化平台与服务,使一批科技成果孵化成高新技术企业,并吸引了众多教师加盟,很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也在科技园的企业中完成,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直接贡献。王可教授的课题组从一个项目起步。研发了细长曲面类零件数控铣削技术,创立了沈阳工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连续三年生产控螺杆铣床20台左右,年产值近3000万元,成为一家专业的数控机床公司。陈教授从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成长为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带头人,其创立的诺爱兹公司已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噪声治理公司。2008年产值近300万元。孙兴革高级工程师领导的通益公司聚集了多名博士、教授在一起创业,在短短数年内,从一家技术含量低、产值不足百万的公司发展成了一家技术含量高、在油田系统享有很高声誉的公司,2008年产值达5000万元。

篇12

关键词:科技孵化器;孵化功能建设;系统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论与功能论的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选择研究》(060120)。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6-2

0 引言

自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出租土地和转让技术的方式建立起斯坦福工业园,开创了企业依托大学的产学合作新模式开始,高校科技园开始兴起,高校功能也从教育人才,科学研究发展到直接服务社会[1]。我国大学科技园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截止到2009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69家,分布于全国31个城市,依托高等学校109所,其发展和建设速度是惊人的,据统计在我国,约有80%的专利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作为专利生产主体的高校,其科研成果转化率却不到10%[2]。这成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软肋”,严重阻碍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国外研究者关于高校科技园孵化功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孵化功能的研究主题和其发展实践关系密切、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属性,但是所有的研究主题基本围绕着定义、分类、绩效和评价等展开。Sean等将孵化器定义为在共享的办公设施内,能够提高入驻企业商业价值的干预网络[3]。Campbell等人以孵化器为入孵企业提供咨询、融资、市场进入等孵化服务为指标来衡量孵化器的成功与否[4]。自孵化器在我国创立以来,它一直是从事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者和科技产业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清华大学发展中心的范德清和施祖麟提出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模式、建设进展、与高新区的关系、软硬环境建设、风险投资机制、管理与运行机制作了研究[5],虽然经过了近30年的实践和研究,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远远落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科研机构,只有10%~15%的转化率,所以对于孵化器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1 科技孵化器公司化集成建设思路

美国企业孵化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创业孵化集团,李玉娜等人在2010年论述了高校科技园孵化器也具备适用企业法人治理理论的前提,并提出实现科技园孵化器法人治理的重点是明确大学和科技园孵化器的产权关系[6]。无论是美国的实践活动还是李玉娜等人的理论证明,都证实了科技孵化器可采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如何合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功能,还需要借鉴系统论思想,根据系统论思想,我们把孵化器看作一个系统,孵化器本身具有由高校、企业、个人投资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建筑所有权和设备、技术所有权及资金等资源,各投资主体按照出资额度和协议价格划算资本额,经过国家相关注册登记成为一个独立法人资格。而这一法人在运作时却涉及到四个主体,孵化器、高校、入孵企业及政府,每一个主体起到不同的作用,孵化器主要是指孵化工作的管理,文档存档,成果及人员信息的规范管理;高校是这一系统中的研究生力军,主要负责研究开发和技术维护;入孵企业是系统中的另一核心力量,购买原型和基础科研及负责实际转化工作;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指导着孵化的过程。而孵化的整体过程除了在孵化器内的三个阶段外,还包括出孵之后的后续技术升级孵化。具体的集成孵化思路如下图所示。

2 在这一个集成孵化思路中,共有4个过程:研究基础孵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后续技术维护孵化

2.1 研究基础孵化

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基础,硬件是指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场所等,软件是指进行研究开发所需要的研发人员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对于研究基础的孵化,目前有条件的主要是研究所和高校。受限于此,造成了我国一直以来,孵化器之一的大学科技园和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和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当孵化器以独立法人存在时,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场所除了股东以股份投入的外,可以采用付费使用的方式。对于所需的研究人员,孵化器通过构建的专家库,来寻找合适的研发人员,所以孵化器更多起到的是搭建一个技术供需的信息对接平台,和规范需求双方行为的介质,当然研发人员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投资,和风险资本投机新建企业,成为孵化器的入孵企业,入孵企业在法律上和孵化器是同等的法律主体,入孵企业具体的审批材料整理、工商和税务登记可以交由孵化器来办理。当然孵化器的研究基础孵化阶段的建设是艰辛而长远的。牛津科技园在20003年竣工的投资近一亿英镑的牛津大学新化学实验楼,开辟了大学科技产业界和私人投资机构直接参与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先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园在研究基础孵化上,主要是通过自身孵化出的企业反馈资金和自身影响力吸引投资机构获得资金投资,并通过孵化后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偿还投资,其特征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项目融资方式,可以说是项目融资在科技园在研究基础孵化功能中的应用。针对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孵化器可以和高校联合,对于需要投资的研究设施采用项目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建设,利用设备租赁收入和研究成果收益偿还资金的方式进行偿还。

2.2 科技成果孵化

关于科技成果孵化概念的理解,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把“科技成果”孵化为最终“产品”,相当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成果;一种认为是孵化出“科技成果”,即把“知识和构想”孵化成“产品模型和解决方案”,这两者之间是有较大差别的,第二种观点的孵化结果是第一种观点的孵化对象,本文认同第二种观点,因为把“科技成果”孵化为“产品”的过程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科技成果孵化是指在前期研究基础孵化成功的基础上,对于可以应用和市场化项目进行孵化资金,使得有好的构想、有市场前景并可行的项目变为成品模型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当然孵化资金的来源有很多种,一是科技园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风险投资,以及各企业为其技术攻关难题所提供的资金;二是前期所孵化成功的企业和成果转让获得的资金;三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公益性的研究课题所提供的资金。当然在科技成果孵化过程中,孵化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当沟通平台和适当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收集项目构想和技术需求,搭建合作平台,推广项目构想,争取风险资金,收集技术难题,寻找解决团队;管理孵化基金,评估项目前景,下拨研究基金,及对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控制。

2.3 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这可以说是科技园孵化功能的一个传统功能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孵化器一直在发挥该功能上孜孜不倦地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孵化器就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功能,首先必须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政府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为准则来考察研究型大学,对大学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进行跟踪,对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开展社会深度跟踪;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运行机制,对于难以寻找风险投资的成果投资进行“种子期”产业化孵化;多方搭建平台,建立“立体式、多方位”的成果转化“立交桥”机制。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中介参与、成果出售、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转化。更为重要的是孵化器在孵化阶段把握好孵化对象,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区分,对于应用性研究,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研究初期就寻找市场机会和入孵企业。

2.4 后续技术维护孵化

目前,对于科技园的孵化功能,很少有主动把后续技术维护纳入到其工作中来的,只是在收集技术难题时,被动地提供维护服务。这会增加信息收集成本,并影响原成果的转化率。所以,当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之后,不论是孵化出了新公司,还是合作成立了新公司,还是技术转让到其他公司,科技园应建立好现有信息的档案,形成可以更新,方便查询的数据库,并相对应的建立好研发人员的数据库,当研发人对于产品有新的升级构想,公司遇到新的技术难题时,可以迅速搭建沟通平台,形成新一轮的孵化过程。

3 孵化器公司化集团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孵化器要想发挥良好的孵化功能,必须在以上系统视角之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在大力提高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设立专门的科研人员和公司的信息数据库,并保持及时的更新,同时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以引领双方的合作。孵化器在开办时就追求产、学、研一体化,一方面可以向企业提供行业最新动态以及大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从企业获得市场的反馈信息,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将大学的科研活动与市场的反馈信息结合起来,孕育出新思想,形成新课题,生产新产品,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实验设施、信息资源,大力提高硬件设施的使用率。(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支持功能。孵化器应利用其自身的特殊优势,为孵化对象融资提供服务,在强化传统的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自身积累资金等融资方式基础上,通过更好积极创新多种风险融资方式,把其他项目建设的融资方式引入到孵化对象的建设中来,通过联系协同各银行、投资机构寻求资金来源,并积极组织开展成果介绍会,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寻求风险投资。(3)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孵化器应借助高校和研究院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如科研水平和科研人才,实验室、图书馆科研设备、人文环境等,把这些优势转变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强化其优势建设的同时,还应完善其他中介服务体系,如提供在孵化过程中企业和研发者所遇到的诸如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成果转化、投融资、财会以及法律等信息与相关服务的要求。因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企业的健康发展,科技孵化器应建立系统的软件设施,如投融资咨询公司、市场信息与竞争力分析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

4 结论

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我国高校每年虽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经费紧张等问题还是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本文提出孵化器公司化集团建设思路,综合了研究基础孵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后续技术维护孵化4阶段,刚好从复杂系统过程论的观点把研究开发、成果产出及成果转化这一完整的过程纳入到科技孵化器建设中来,能很好地发挥系统论的整合效果,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魏京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拓展[J].教育探索,2008,(11):33-37.

[2] 彭渝丽,周黎萍.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3):45-49.

[3] Sean M,Hakett,David M Di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29):41-54.

[4] Campbell C.,and D.N.Allen.The Small Business Incubator Industry:Micro-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87,1(2):178-191.

[5] 范德清,施祖麟.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7):4-7.

篇13

关键词: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53-0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化学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综合性大学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为了配合国家的大众创业的要求,使得有关应用性质的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已受到相应的重视,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地加强。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培养计划中最后一门理论课程,作为大学四年学习的收官课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这门课对于培养学生在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方面,从事应用和开发研究能力起到了特定的作用。

由于现在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的更新没有跟上,我校的情况也一样,使得一些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受到影响,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有些实验无法做到一人一台套,有些实验是两个人一起做,存在一人做一人看的情况,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很多学校采取的是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在课堂上讲述课程理论,理论的系统性很强,但是工程实践性的训练较少,毕业生的知识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毕业生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工程技术知识,对生产设备、生产控制和生产管理了解甚少,使得其应用能力较弱的弊病依然普遍存在。故很多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分配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所从事的技术类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性教学,我们在2005年对应用化学专业开始开设了《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这门课程,2011年开始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这门课程,通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边学习,边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由于我校现在引进的博士教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理论知识较强,但是工程应用背景的教师很少,在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的教师更少,从生产一线走出的教师没有,如何进行此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程中,对化工开发与设计有个较好的了解,我们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聘请国内著名企业技术人员来我校进行讲学,我们请了九江石化的原总调度来我校对两个专业,4个班的学生进行讲学,结合他自己创办的超高分子聚乙烯工厂的办理过程,通过项目的过程,使大家了解一个从化学到化工的全过程,对从实验室到公司的流程有深刻的了解,明白化学和化工的不同,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使得老师在课堂讲述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凭空想象。

2.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参观考察,结成校企联合,教师通过和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科研动态,和企业合作,完成企业的一些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化工开发的内容。这么多年,我们一共选派了5名教师到中石油、江西星火、宁国生力农化等国有大型企业、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进行进修,和企业联合搞研发,对企业的一些工艺进行改进,在充实自己的化工工艺知识外,还获得了很多横向项目,同时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实现了校企双赢。另外由于教师和企业的良好的沟通,使得我们两个专业的部分学生也在这些企业进行实习,有的还和这些公司签约了。

3.积极灵活引进具有工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当无法在招聘渠道上招到在企业从事过生产实践活动的教师的时候,我们采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当我们的客座教授,或者访问学者等方式,来解决实践背景教师短缺问题。我们先后聘请了中石油和江西星火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面对面地对此课程进行答疑,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请他们过来,把同学们在这个课程中主讲教师没有讲述明白的内容进行集中解答,增加了学生和企业人员的互动。

二、教学内容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厂矿企业从事应用性工作。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化学工程方面的综合能力,如生产设备、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掌握化学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方法等,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抓住应用关,在课程内容上融入应用意识,使学生明白,化学的本质还是在于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包括“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在内的工程技术课程体系,以提高毕业生在化学领域内从事应用性工作的能力。

《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讲述的主要内容有:绪论,开放放大方法,试验方法,技术经济,反应器的设计,工艺流程的合成与优化,投资、成本、折旧和盈利,市场预测和生产规模,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等内容。为了加强对学生联系生产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点讲述“工艺流程的合成与优化”和“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当然就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而言,这课程仍然讲述的是一个概要,其重点也仍然只是介绍应用和开发与设计研究中一些最基础的思想方法,以加强技术、经济等观点的训练,也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工厂从无到有的过程,心里有个大致的流程概念。

在教学内容上,选讲了若干应用实例,如在讲述化工过程开发步骤时,讲述了合成氨氮发展史、尼龙-66的开发以及我们研发的有机锰的研发过程与生产过程,使学生了解化工过程与开发的意义和艰苦性。在讲述试验一章时间,讲述了中空膜生物床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全面介绍了膜的种类、价格以及生产地和使用寿命等,除了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之外,还顺带讲述了资料的查找和市场的相应信息,使学生更加了解研发的过程。在讲述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时,对比讲述了有化学反应和无化学反应的操作过程的物料和能量问题,从中使学生明白化工开发与化学热力学和物理化学以及化工仪器与仪表的联系,更加了解各个学科的相关性等。在工艺流程与优化中,讲述了合成路线和操作方式的选择,全面介绍了工艺流程的合成与优化问题,从优化过程讲述到化工经济,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在化工经济学方面,通过折旧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在化工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效率有较好的印象,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他们的工程技术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课后,我们精选了一定量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通过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教材的内容,以便于教学。在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参考文献,以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时参考,通过老师的努力,拿到了一些企业的从筹建到生产的相关文献,让同学们了解企业发展的历程,树立创办企业的信心。

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我们采用多种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以专题报告、课堂讨论和大学生课外活动为辅,积极通过许多个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通过许多真实的个案的讲解,使得学生明白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的苦与乐,给学生播下化工创业的种子,同时又提醒了在以后创业道路上的艰难。

同时利用化工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我们购买了几种不同的化工仿真软件,可以模仿合成氨、硝化制硝基氯苯、高纯氯乙酸制备等,学生可以在仿真软件商设计不同的工艺参数,模仿不同的工况条件下的化工反应过程,根据这些反应条件来对反应全过程进行开发设计。

把一部分见习内容安排在课程中间,本课程安排在2个时间段进行,先上2周左右的概念课,使学生对化工过程有个大概的感性认识,然后到工厂进行实习和见习1周,我们有段时间挑选的工厂是刚刚成立的公司,规模不大的精细化工公司,可以使学生对工厂的总体布局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对一般的精细化工开发过程有较深的了解,在此期间把要进行的毕业设计安排下去,使学生带着问题继续下面的课程。

四、课题设计教学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这样的课程,课题设计实验是对理论课程最好的注释,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采用“校企联合”的授课方式,根据企业化工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把此问题作为专业实验课题,设计了系列特色的专业实验,如为中石油进行理论年产10000吨磺酸钙的设计、为星火公司进行了年产10吨金属致钝剂的小型工艺优化设计,并且把筛选好的个别设计方法中的某个工艺在这些企业中进行中试。

我们开设的此门课程在近10年来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课题为研发点,以综合开发性为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的课堂内外教学模式,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把开始的24节课提高到了32节课。

参考文献:

[1]张浩勤,章亚东,陈卫航.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篇14

关键词:统计与调研 工作过程 课程建设研究

在以理论学科体系进行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学了知识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遇到实际的问题不知道用学过的什么方法来解决之类的问题。对于这些情况不是学生没有能力去解决或者解决的方法他们没有掌握,而是他们不能把方法和实际问题有机的联系起来。

《统计与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本着工学结合的理念,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将《统计与调研》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四个教学情境和五个教学任务,按照操作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递进的典型市场调研项目统领具体知识的原则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够解决的问题对应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课程建设的定位

《统计与调研》课程是营销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专业核心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依托当地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大量需求,打造适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根据岗位需求完成不同市场调研目的人才为目标,本着工学结合的理念,按照典型的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和应用市场调研的技术。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营销职业岗位典型的市场调研目的,依据工作过程,任务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在建设课程时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该理念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才,又要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讲训结合,实训为主

学生在学习完每一个情境之后,根据本情境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应情境的调研项目,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

(二)具体调查项目统领理论的原则

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独立的调研项目,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一般都包含五个工作任务即:调研设计、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本课程按照完成这五个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来组织教学。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鼓励同学在调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原则

市场调研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精诚合作,在这个团队中既要体现出领导者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要体现出队员积极、准确完成分配任务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五)工学结合原则

课程结合企业实际市场调研的需要和对营销人员应具有的相关市场调研能力的要求,来布置每一个市场调研项目。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序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难易、工作任务和调研思路,我们设计了四个调研的目不同的教学情境,即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研、预测性调研;五个教学任务,即调研设计、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报告撰写。其中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的程序循序渐进,教学任务设计是按照市场调研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四个教学情境和五个教学任务的教授是学生能够按照难度不断加大反复重复实践调研的过程,最后达到熟练完成市场调研任务的目的。

通过四个教学情境和相应的五个教学任务的学习,实现调研计划制定;调研问卷设计;实地调研;访问;资料分析和调研报告写作等专业能力目标,不但能完成营销专业所要求的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同时会举一反三即其它专业的调研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能够胜任各种调研活动,通过教、学与训的结合学会方法能力,通过团队的分工合作提升沟通和交际,认识社会,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培养事实就是的工作作风。

四、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一)理论够用,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选取课程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市场调研的特点、规律,掌握市场调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的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分析评价,从而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结合各自的实际,边学习,边操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和更好的学习,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益。达到使学生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能够进行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能够进行问卷设计;能够灵活运用市场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够使用抽样技术进行调研;能够整理数据资料;能够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撰写调研报告。

(二)对市场营销专业其他课程有支撑作用

《统计与调研》与《管理学基础》、《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课程关系较为密切,市场调研是进行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经济分析与研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他基础经济理论课程,如《经济学》等也为《统计与调研》这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三)能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或职业迁移和职业成长的需求

市场调研作为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主要工具和改善营销状况的基础手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了解掌握市场调查的基本知识,搞好市场调查工作,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与调研》课程介绍市场调研理论与实务,方法与技能,数据整理、分析常用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应用型经济课程。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深入实际、注重调查、分析、研究的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讲授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市场调研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市场调研以及经营决策的初步能力。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市场调研是营销专业的重要和必须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本课程通过来自企业、教师以及学生的真实市场调研项目教学、具体调研项目实施和假期实践几个环节,较好的保持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初步形成了以项目情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按照典型的不同市场调研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即根据实际的不同目的的市场调研项目来统领教学内容;按照完成市场调研项目的典型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即以实际工作中从调研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根据实际工作中完成任务的成果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的成果评价标志――以学生完成市场调研的各个工作任务的成果为核心。

(一)以市场调研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统计与调研》学科体系的课程共分为九章:概论、市场调研程序、市场调研技术、市场调研数据的收集方法、统计资料整理、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这种学科体系的教授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点分散,难掌握;2.学生对实际的市场调研操作体会不深刻;3.讲授为主,难以提高学生兴趣;4.学生动手少,技能训练不足。

《统计与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成四个教学情境: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研;预测性调研――按照操作由简单到复杂,层次递进的典型市场调研项目统领具体知识的原则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各个项目的调研,学会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资料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和综合预测,最后写出调研报告,通过这系统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运用各种营销活动调研的方案设计能力、调研组织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分析预测能力、调研报告的写作能力和信息的运用等重要的专业能力。

(二)采用任务驱动主导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与实训一体化

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统计与调研》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项目教学,根据完成该项目的实际工作任务,教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提出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和讨论来完成市场调研项目,最后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来评价成果。

六、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营销专业已经构建了与理论课程相对应和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实践教学,实现校内实训、定岗实习与综合性毕业环节的有机结合,并构建了支持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

校内方面,学院外派老师参加北京用友ERP软件学习培训及苏州沙盘竞赛指导培训。投资8万新建ERP沙盘物理实训室,从北京中教畅想科技有限公司获赠 ITMC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软件。成立学生ERP协会,举办ERP培训,举行院、校级ERP学生竞赛。投资3.6万元购置营销策划软件-“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并在营销模拟实训中投入使用。同时,学生创业园,格子铺、跳蚤市场等各种活动,都能为市场调研教学提供真实的任务,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实践型、综合型团队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校外方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外建有一批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亚洲海南制药有限公司、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金华供销实业总公司、金华金鑫企业集团、尖峰集团、金华市三和电器有限公司、义乌市市场贸易发展局、义乌市大鹏制衣有限公司、浙江爱司美电动车有限公司、金华海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华信息港集团、兰溪德晨视频线材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学院特别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为了加强和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校外实训基地实施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院专门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实训基地的统筹规划, 按照教学需要制定了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学院与企业协商,由企业派一批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训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指导工作,学院也有相应的带队老师。学生实训完毕,有实训报告和单位的实训鉴定或实训评语,从而保证了实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戴伯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3)

[4]陈泽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途径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06)

本文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校级重点教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QN16。

作者简介:

赵广岩,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