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

国际化课程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际化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教学研究

一、引言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和鼓励学生思考、表达为目标。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来愈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课程是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载体。课程国际化是指课程建设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可分为核心主干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两大类。核心主干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基本涵盖了金融学的主要领域;各类选修课程是各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的,比如国际贸易、投资银行学、金融会计、国际投资等选修课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国际课程,如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全球意识、国际关系等课程。第二,将国际化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以此发展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

三、《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货币金融学》是我校传统优势课程,早在1997就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普通高校行(部)级重点课程,2002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2005年为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我校首批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注重跟踪、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寻求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

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理解国际竞争规则,培养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国际化是国际化课程评价的核心指标。[3]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初期,我们选择外语基础较好的“金融拔尖创新班”和“国际金融试验班”作为授课对象,不断摸索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经验。这些特色班级的设立,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综合化、工程化、个性化”的高水平创新型金融人才,是学校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国际化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1)培养学生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关注金融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金融学”课程的主要框架和内容,熟悉相关术语的外文表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从事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广博的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共有8名教师,具有良好的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多次获得学校年度优秀教学奖。授课团队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共主持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3项。从团队成员的科研实践来看,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科研实力较强。团队成员中大多具有国外访问、学习经历,作为访问学者参与了《货币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这门课程的英文教学与国外同行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回国后与国外同行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了解该课程在国外的最近发展和实践,学习国外同行的教学经验。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际化课程教学,主要是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较快,学生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符合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作为最畅销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该书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结构、外汇市场、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该书是《货币金融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被国内外很多高校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教材。

(四)教学内容的确定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充满对专业课学习的期待。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学生不仅面临一定的语言障碍,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而且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学生难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是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拟定的课程教学大纲,重点选取了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12章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这些章节的讲授,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熟悉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方式。这些授课内容,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授课框架基本一致,也有利于后续《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在其他班级的推广。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原版教材所有章节的英文课件,对于受课时的限制未能讲授的部分,便于学生后续的自学。原版教材提供了教学的主要框架,但是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在授课时也参考了国内“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指定教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化课程并不等同于双语课程。国际化课程,固然离不开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但更强调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个专业知识构架的掌握为目的。鉴于《货币金融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又缺乏感性的认识或直观的体验。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采取浸入式教学模式,使用全英文课件,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的概念用汉语做适当的解释。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文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锻炼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考核方式

《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考核,相应提高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的评估。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作业练习、课堂提问、小组展示和课程论文。小组展示是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着眼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尽量用英语来阐述观点,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论文则着眼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推进《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建议

开展国际化教学和创建国际化课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

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是影响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化教学的途径,不断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授课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授课,增加学生与国外教师交流的机会。

(二)创新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

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是教学改革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了解、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同时还要传承国内教学中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筑适合中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国际化课程建设模式。[4]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借鉴翻转课堂的某些做法,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三)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处理好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注意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协调。比如,“金融英语”和“货币金融学”课程之间的衔接。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掌握一些术语的英文表达,这是提高国际化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金融英语》应该开设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之前。另外,还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授课内容的协调。比如,我校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都是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这些课程之间难免存在在内容的交叉,要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四)有效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国外高校的一些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网络开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国外课堂,也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如要求学生课下观看网络公开课,比如耶鲁大学的《金融理论》,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等全英文金融影像资料,并组织小组讨论,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加强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原版教材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案例、授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国际化课程开课之前,为学生提供详细完整的英文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拟定的英文教学大纲,制作英文课件,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框架。外文教材中的案例皆选自国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相关案例,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的案例,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彭芸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2]陈雪红,徐文彬,王斌.基于国际化战略的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47-49.

[3]吴莉娜.耶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1,(5):39-43.

篇2

关键词:国际化;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18-02

全英语教学是指使用英语教材而且教师以英语授课的教学形式,使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英语,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1]。高校建设全英语课程,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而高校本科阶段全英语课程建设,则更有利于学生从基础阶段就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本文以武汉大学为例,探索如果有效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与本科专业全英语系列课程,发掘与培养高水平的本科全英语授课教师队伍,建立本科全英语课程激励保障机制,培育出既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满足国际交流学生修读需求的高质量本科全英文课程。

一、武汉大学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基础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8门,数量位居全国第3;同时,学校也开设校级双语课程共144门,遍布武汉大学30个学院的相关专业。目前,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中的双语课程已达到较高比例,如数理金融国际班双语课程已占该班课程总数的51%,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双语课程已占该班课程总数的23%,中法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33%,生物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26%,世界历史试验班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17%。为保证师资水平,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出国留学人员的作用,选拔出一批有过长期出国经历的教师组成双语教学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培训,设立双语教学教师出国培训专项经费,择优选拔、重点资助了48名在教学一线开展基础课双语教学、英语基础好的中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课程研修。本科双语课程的广泛开设,为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储备了大量优质师资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武汉大学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举措

(一)开展前期调研。

为保证学校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质量,武汉大学教务部于2010年下半年面向全校各院(系)下发了《关于开展武汉大学全英文教学课程调研的通知》(武大教函〔2010〕069号),重点调研了各学院(系)实际已自行开设的本科非语言类全英文课程的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学分及课程负责人姓名、职称、国籍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汇编并印发了全英文版的《武汉大学本科全英文教学课程简介》,分学科详细介绍了分布于我校22个学院(系)共115门实际开设的本科全英语课程,为本校及国际交流本科生选修全英语课程提供了有效参考。

(二)做好制度保障。

为确保课程建设分步展开、有序进行,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切实保障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在《关于印发的通知》(武大教字〔2010〕26号)中明确指出,为了指导学院(系)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分年度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在《武汉大学“985工程”子项目——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计划(2010-2013年)》中又进一步强调,在现有本科双语课程基础上,大力推进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2011年3月14日,学校下发《关于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武大教函〔2011〕010号),作为子项目之一,学校正式立项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申报范围面向全校所有院(系)非语言类课程,涉及三个领域:1、反映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基础系列课程;2、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拓展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专业系列课程;3、传播中华文明与文化,展示中国改革发展与经济建设成果的通识课。同时,明确要求申报课程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

(三)培育优质师资队伍。

篇3

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要加大人文通识教育的力度。在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可以开展横向合作,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引进等方式增加课程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选修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引进,加深课程的纵向深度。基于此,英语专业应该探索“两年通识教育2+两年专业教育2”或+“2+1+1”模式,在前面两年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拓宽课程的横向宽度,在后面两年加强课程的深度,凸显英语的专业特性。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99-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国际化”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国际化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为提升办学水平,优化培养模式,国内各高校纷纷探索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在课程设置、授课组织、学生准备等环节出现一些问题[2]。在总结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首次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全英文国际化专业课程《金属科学与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开设背景及特点

为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自2013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的外籍教师,集中在7―8月开设暑期国际化课程。2013年暑期,来校教授国际化课程的外籍教师19人,分别来自7个国家,开设19门国际化课程。2014年暑期,来校授课的外教包括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位教师,开设48门课程。通过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学校在制订管理办法、聘请外籍教师、组织学生选课和课程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实施和管理办法,积累了办学经验。然而,由于暑期天气炎热,课程时间紧,学习强度高,教学效果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聘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外籍教授为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单独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课程。汲取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经验,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1.授课对象选取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暑期课程的实施中,国际化课程采取了全英文教学和考核,对授课学生未做区分。一些学生的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了授课效果。此次国际化授课,选择已完成专业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同时,在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例如,针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固态相变原理”和“晶体缺陷运动特点”增加了授课学时;对一些难于理解的机制、机理,制作了三维演示动画。

2.考核形式多样化,保证公平性,体现挑战性。为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授课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该课程的参考书目(Additional Readings)和课后作业(Assignment)。Assignment侧重材料工程专业实践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占总成绩的30%。授课过程中,每完成一定章节后,课上随即开展测验(Quiz)。Quiz可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占总成绩的20%。授课结束2周后,组织课程的闭卷考试(Final Examination)。Final Examination除涵盖课程的重点外,一部分试题难度较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创造性地予以回答,占总成绩的50%。该考核形式兼具公平性和挑战性,保证了课程的通过率,同时,有利于启迪优秀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3.降低授课强度,教学进程与实验课程互为辅助,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暑期授课时间紧,国际化课程的授课频率较高,学生反映学习强度高。为保证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每周三、周五授课,每次授课2学时,给予学生更多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时间,课程总学时增加至32学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金属科学与工程》与《材料试验》实验课程的教学进程统筹交叉进行。实践证明,这一组织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程出勤率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明显提高。

二、《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和启示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金属科学与工程》教学过程中,外教对学生的尊重和课堂的包容性令人印象深刻。课前除将课件、参考资料和习题等学习资料及时分发给学生外,对于学生的电子邮件,均能够在24小时内及时予以答复。即使是一些不属于课程范畴的问题,也能够中肯回答,并未敷衍。授课中,对于每位应答问题的学生都首先给予感谢,师生互动频繁,气氛和谐融洽。面对学生的课后提问,外教能够不厌其烦,坚持在教室解答完毕。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师生间建立了尊重、理解和信任,极大促进了教学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是检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3]。现在校的本科生大多为90后,个性突出,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应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应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中,部分外教直接照搬本国教学大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外教提供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同时,在课程的组织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将该课程类别订为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将该课程成绩计入其平均学分绩点。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中途退选。另外,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Quiz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Assignment侧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Final Examination难度较大,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措施既消除了部分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恐惧”,减轻了学习压力,又有利于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表明,开课前应与外教充分沟通,结合“国情、校情、学情”修订教学大纲,“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

3.尊重认知规律,在开设专业国际化课程前应首先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由于选取了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词汇的匮乏是学习的主要障碍。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也表明,一些选修过材料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未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因此,应当大力推进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建议在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国际化课程开设之前,大力推广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4.提供充分的师资配备,关怀外籍教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一些外教是首次来中国,语言不通,饮食起居难以适应,影响了教学效果。国外大学开设国际化课程时普遍为教授配备助教。此次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全英文国家化课程,学院特别为《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成立了教学指导小组,并为外教配备了1名助教,2名研究生助手。实践表明,由于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工作量非常大,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此外,学校为外籍教师提供了公寓,并配备生活秘书1名,生活的保障也使外籍教师能够潜心教学。

参考文献:

[1]惠悦,曹顺仙.高校国际化课程优化的途径[J].教育艺术,2013,(10):359-360.

篇5

>> 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 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基于国际化理念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国际化战略的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 国际化背景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与实践 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英文课程LanguageB评价体系的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初步建设 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国际经贸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探讨 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英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C++全英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新方法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课程建设初探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新华社,2010.

[6]周海燕,王黎明.全球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启示――以美国与澳大利亚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9):116-121.

[7]Hibbeler,R.C 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12th,Prentice Hall,2010.

[8]James L.Meriam,L. Glenn Kraige,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6th,John Wiley & Sons,2008.

[9]Dietmar Gross,Werner Hauger,Jorg Schroder,Wolfgang A.Wall,Nimal Rajapakse,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springer,2009.

[10]Hibbeler,R. C Engineering mechanics,Dynamics 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12th,Prentice Hall,2010.

[11]James L. Meriam,L. Glenn Kraige,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7th,John Wiley & Sons,2012.

[12]А.П.马尔契夫.理论力学[M].第3版.李俊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李俊峰.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8,(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