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力流动的利弊范文

劳动力流动的利弊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力流动的利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小城镇化

一﹑如何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且呈现继续增长之势。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保守估计2010年达到1.9亿人。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转移渠道呈多元化[1]。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13.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4.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8.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5.8%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

(二)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

(三)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

(四)流动性较大,农民工在一个企业的工作时间较短。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利弊

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是农村最优质的劳动力,他们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并且具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外出容易找到适合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流动对社会以及自身既产生正面影响又产生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就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安置,是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第一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2]。

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就业和跨区域流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培育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因此各地要适应这一趋势,加强引导和管理,不能简单封堵,更不能采取歧视性限制政策。因此当今的“民工潮”现象实际上就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它是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避免引发其他许多社会问题,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有效途径,从长远看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2.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输出地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对输出地有利于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企业可以以相对较低的薪酬雇佣到工人,从短期来说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由于近年来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锐减,外出打工就成为增收的一条重要或主要途径。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各产业结构,使之更趋合理,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3.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身对交通、融等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表明,未来10年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还将有1.5亿农民涌向城镇。如此巨大的人流及相应的货币流向,必将对交通、金融等服务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

(二)负面影响:

1.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恶劣,从事工作以体力体力劳动为主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2.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低,损害农民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较低,因此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

3.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

篇2

商剑脉快速诱导。喉罩组根据体重选择喉罩。间歇正压通气参数设定:呼吸频率为8~12次/min,潮气量6~10ml/kg,纯氧通气。麻醉中维持气道峰压10~30 cm H2O,呼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PETCO2 )33~55mmHg,血氧饱和度(puls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rate,SpO2)≥96%。麻醉维持均采用1%~3% 七氟醚吸入,泵注丙泊酚75~200μg·kg-1·min-1,瑞芬太尼0.05~0.25μg·kg-1·min-1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停肌松药和吸入药,手术结束前10min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为术后镇痛负荷剂量。术后待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喉罩)。观察患者入室后即刻(T0)、插管(罩)时(T1)、插管(罩)后15min(T2)、拔管(罩)时(T3)和拔管(罩)15min(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SpO2、pH、PETCO2、PaO2、HCO3- 、剩余碱(base excess,BE)。记录插管(罩)后15min(T5)、30min(T6)和拔管 (喉罩)前(T7)的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PETCO2,随访两组术中和术后气管导管(喉罩)相关的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时刻MAP、HR、SpO2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与喉罩组比较,导管组的T1、T3 、T4 时刻的MAP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25、2.64、2.54,P均

2.2 两组患者T5~T7的Ppeak、Vt和PETCO2 比较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导管组T5~T7的Ppeak与喉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7、2.21、5.30,P均

2.3 两组患者拔管(喉罩)后并发症比较见表4

由表4可见,导管组的安静拔管、拔管呛咳和术后咽痛与喉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6.70、23.15、8.21, P均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髋关节骨折疼痛通常无法摆出椎管内麻醉所需的穿刺,且侧卧位下手术,术中使用镇静或辅助用药又难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另外,许多老年患者因血栓性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也成为椎管内麻醉禁忌。因此全身麻醉下完成老年患者的髋关节手术应是一合理选择[1]。

但老年患者因伴发心血管病较多,血压波动容易引发心血管意外,为减轻和避免插管和拔管时的应激反应,常采用较深的麻醉深度,静注利多卡因和静注速效β受体阻滞剂。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上述措施实际效果难以预期,经常造成低血压和更加显著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甚至诱发严重心律失常[2,3]。气管插管和拔管的主要刺激来源为气管导管对口腔、咽喉和气管的刺激。其刺激强度是气管>喉>咽>口腔。而喉罩置入后主要接触部位是口腔和咽部,基本不与喉部直接接触,避免了两个强刺激来源-喉头和气管,在同样条件下,即使不用心血管活性药,喉罩通气也可获得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这对于合并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是极为有益的[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喉罩组患者插管(喉罩)、全麻维持期和拔出导管(喉罩)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小于气管导管组(P均

【参考文献】

1 徐宏伟, 张兰, 苏丽, 等.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高龄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5):403.

2 Brimacombe G, Oedecke E, Hohlrieder J, et al. postoperativenause, vomiting, airway morbidity and analgesic require-ments are lower for the proseal mask laryngeal airway than the tracheal tube in females breast and undergoing gynae-cological surgery[J]. Br J Anaesth, 2007, 99(6):575-580.

篇3

论文关键词:刘易斯模型;回流性;半商品性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过程。阿瑟·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表了《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虽然力图说明的是劳动力在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但却在客观上解释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农村一城市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是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关键,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流动,以及流动中的特殊性等问题都关系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能否实现,因而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模型进行重新解释和修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刘易斯模型的简要介绍和分析

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刘易斯做了如下假定:(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存着两个部门:收入及生产率极低的农业部门和工资水平及劳动生产率都较高的城市现代部门,即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2)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而资本是稀缺的;(3)城市现代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且利润全部用于投资。该模型认为,由于城市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农业人口若不受限制就会向城市流动。只要城市部门扩大生产,就可以按现行工资水平雇佣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

图1描述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部门流动的过程。横轴OL量度劳动量,纵轴量度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为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为城市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刘易斯认为,在这个稍高于农村收入的工资水平上,城市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因此,劳动供给曲线WS是一条水平线。根据假定3,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可变比例规律,对于一笔固定资本额Kn,总有一条特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与之对应(图1中的曲线部分)。现代工业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条件就是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当资本为K1时,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为DIF,资本家将雇佣OL1数量的劳动力,此时利润最大,城市部门所获得的总产量为OL1FD1,其中OI1FW为工人的工资,WFD1为资本家获得的利润。若利润全部用于投资,资本额将增加到K2,现代工业部门生产的组织就在第二条曲线上进行。在工资不变情况下,资本家获得全部经济增长的利润,其资本由最初的K1积累到K3,如此循环,直到劳动力变得稀缺,工人工资才能得以增加,这时便进入了增长的第二阶段,二元经济也就变成一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便进入工业化阶段。

二、结合中国实际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刘易斯认为城市就业工资高于农业收入,农民就会流向城市,不免过于笼统。事实上,农民也是经济理性人,贫困的农民对每一个选择行为都会精心算计。刘易斯认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更多的基于农民收入上的考虑,而忽略了流人城市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成本,农民会仔细权衡利弊后再做出决定。笔者认为,农民决策的依据应该是农民工进城能得到的净收益与在家务农的净收益之差,用R来表示,即净收益R=[城市就业收入一城市就业成本]一在家务农的净收益≈{工资收入(w)一[工作不满度(C2)+流动成本(C1)]}一在家务农的净收益(A)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这个差值应该有三种情况:

R>0选择流人城市

R%0选择留乡务农

R=0以上两种选择均可

其中,工资收入W表示进城农民工的现金收入或者未进城农民工的预期收入。一般认为,若非生活所迫,人们更倾向于休闲而非工作,所以对工作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倾向,所以将这种不满也算作成本。工作不满度C2包括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长短、工作保障等方面不满意程度的货币表现,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流动成本C1包括很多方面,有因放弃在家务农和务工的机会成本、在外务工时产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包括工资收入

的及时结算、人力资本投资、农民进城克服制度上、心理上障碍的心理成本,其中包括与亲人分离的亲情成本,后两项之和应为城市就业成本。只有净收益R为正时,未进城的农民才会决定进城,同理,已进城的农民工则会选择该部门或企业。基于上述认识,刘易斯模型应该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具体参见图2。

如图2所示,曲线WW1表示城市现代部门的现行工资,即城市就业收入,近年来农民工的名义工资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加上物价等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工资是呈下降趋势的,因而曲线WW2是向下倾斜的;曲线AA为农业部门的净收益曲线,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是逐渐提高的,因此曲线AA表现为缓慢上升的曲线;CC为城市就业成本曲线,我国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现状是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直观的表现为农民工工作非常辛苦,生活质量比较差。因此CC同样表现为缓慢上升的曲线。曲线WW与CC相交于M点,M点之后,即城市就业的工资水平低于W时,由于在城市的就业成本大于就业收入,即城市就业净收益为负,在理性选择的驱使下,没有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民工工资再不提高将会造成劳动力的绝对短缺。M点之前一定会存在一个临界点P,在该点上,城市就业的净收益WPFC等于在家务农的净收益AEI1 O.P点对应的工资水平为w在P点之前,即城市就业的收入高于Wp时,才有农民工进城务工,因为此时的城市就业的净收益WPFC才会大于在家务农的净收益AEIO。至于P点的具置,肯定是在M点之前,利用国民经济的关于工资及各项成本的数据,通过量化分析可以确定出来,在此的定性分析仅仅是指出P点的存在,从而针对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改和补充。至于城市就业成本曲线CC的位置,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确定,但无论是在曲线AA之上,之下或是相交,都不影响分析的最终结果。P点是存在的,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相对的,刘易斯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是有条件的,我们应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模型。

三、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对刘易斯模型的补充

(一)流向的部门分析

以上对刘易斯模型的新探索,主要分析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流动的问题,至于流向哪些城市部门在我国也有一定特殊性。我国作为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非正规部门,由于长期的户籍歧视政策形成的文化意识,农民工成了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的特定称谓。城市非正规部门界定为投资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的以私营(个体或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部门,如小工厂、小家庭企业等,其余的有正规编制的政府及事业单位,以及规模大的公司企业等均属于城市正规部门。由于流出的农民绝大部分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农民工本人难以通过工作获得知识、技能等的提高,雇用他们的部门也难以走上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的道路,容易形成低素质一低成本,低成本一低素质的恶性循环。刘易斯模型没有对剩余劳动力的流向部门进行具体界定,在应用该模型时,也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分析。

(二)由我国劳动力特殊性决定的回流性分析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按照马克思的这种说法,我国的劳动力又具有本国的特点,大部分的劳动者都能满足拥有人身自由的条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由人民所有,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支配权,比如在农村,农民就拥有一部分土地的使用及收益权,目前的政策还不允许自由转让土地,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用人单位也存在着市场化运作、非市场化及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这就使得我国劳动力呈现出半商品性的特点,劳动力夹在商品和非商品之间,可以互相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这种半商品性决定了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与土地有着比较强的粘性或依附性,由于土地的巨大吸纳性及我国特殊的土地政策,造成了流出的农民工很容易发生回流。

篇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简析

从曾经的8亿农民到2014年的6亿农民,总人数的递增而农村人口数的减少可以看出整个经济形态从使用资源较多的农业经济转向了用地较少的工业,商业经济和各种形式的其他经济。2014年底,中国劳动力共有40506人,其中外出就业1586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16%,其次,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的为22629人,农业劳动力供给为17877万人。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走向有很大的变化,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以下几种:

1.走出农村:走出农村也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以在沿海以及东部工业发达地区打工,谋求一份工作,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位,一般能获取比务农高的收入;也有少部分农民选择在城市创业,做些生意。

2.留在农村:一是政府吸引外部资金过来投资建厂,当地的农民除了务农之外可以进入工厂上班;二是发展自己的特色,把自己外销,挖掘所在村?f的内涵,或者发挥文化特色,或者着重特殊的植物,或者依傍地理优势等等。

这些方式都各自有自己的利弊。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之利弊分析

1.大部分走出农村的农民成了务工者:初到城市,由于文化差异只能做些建筑施工,道路,建设桥梁,卸货搬运等体力劳作,或者从事餐饮娱乐服务生或保洁员等简单工作。这些工作工资不高却很辛苦。而发展到现在,由于教育本身比较偏重理论的一些问题,变成了沿海地区频频出现的民工荒,各种熟练技工的需求大大的高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甚至高薪求熟练技术工人还求而不得。农民工越来越被城市需求,但是由于大城市落户制度的问题,在大城市生活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辛苦一生也许也不能享受到自己为之奉献的城市的福利制度,安全系数,医疗都得不到保障,一位建筑工人曾经在城市打拼几十年,他会昂扬的指着灯火辉煌的大厦告诉别人,这个是我们当年修的,那座也是我们建的,而到后来,他会回到农村,过上曾经的生活。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是这样的人生,少小离家老大回。青壮劳力的大量外出,农村只余老弱病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比如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的问题,都是祖国的花朵,还只是少年,父母都建在却要承担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成长。极少部分创业的农民工或许能成为城市真正的一员,但是毕竟比例太少,不足以影响格局。

2.留在农村的农民:便是大家所言离土不离乡,一是政府招商引资,可以引进一些企业来建立工厂,不仅能创造就业岗位,而且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传统的农村会有新的变化。然而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却总要付出一些代价,企业毕竟以盈利为目的的,无利不商,如果一个乡村没有有利可图的地方,自然无法吸引到企业来,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也许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部分企业带来环境的破坏,一条清澈的河因为上游建设了一家造纸厂污水直接排放整条河全部成了污水,而后无人在意,持续几十年至今。一整个村庄的稻谷因为新建立的工厂产生的滚滚废气颗粒无收。意料之外的结果让人步步惊心。

二是发展自己的特色,把自己的本地特色包装好,发展好,让农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或者更多形式的产业,就地异形。以城市为客源。农民往城里走了,城里的人也奔向农村,钢筋水泥的世界并不都是美好,互通有无。现在很多省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很蓬勃,周末的假期各种农家乐热火朝天。不用背井离乡,可以一边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一边过的越来越好,而乡村的土地本该郁郁葱葱,而不是钢筋水泥和厂矿林立,便是所谓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当然乡村旅游现在还发展的不成熟,有很多村庄也许围了一小块地方,挖个沟,种点花,没有好好的打理,便开始打着旅游地的幌子圈钱了。不过相信随着竞争和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会走上比较好的道路的。

篇5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源;人才流失

一、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分析

1.劳动力流动及其利弊。劳动力流动一般是指劳动力依据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在企业间、职业间、产业间以及地区间的移动。劳动力流动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否则,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流失,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劳动力流动对企业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对企业和整个经济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一个有经验的员工离职,企业就不得不新聘用一个缺乏经验的员工来接替前者的工作,企业将会承担双重的损失。一是企业向离职者支付培训费用的损失,二是企业损失必须重新培训新的工人所承担的费用,并承担因新进公司工人生产效率低而带来的损失。

3.劳动力流动对企业员工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应该有个合理的限度。劳动力过度流动同劳动力流动不足一样,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自愿离职的员工不仅要放弃已积累的资历、工资等级的提升机会、享受企业补充退休金的权利,而且还要放弃已经培养起来的较为亲密的同事关系等。在新的工作中,他要从低等级工作开始干起,努力去建立新的同事关系,因为没有资历,从而缺乏职业安全感,并且要在工作多年之后,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

二、人才流失主要原因

人才流失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外部原因。 (1)高素质人才供求不匹配。例如,近几年我区中药饮片行业发展较快,各大饮片生产加工企业发展迅猛,部分民营企业不断壮大,而这方面人才的供求一时难以衔接,造成人才资源供求紧张。

(2)缺乏成熟配套的人才政策。我国的人才流动市场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人才资源在市场上可以自由流动,但国家对这方面的政策还不成熟,造成人才流动的不规范,人才市场乱象频出。

2.内部原因。(1)员工工资福利额度较低,员工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工资福利情况始终是员工最关注的问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决定了他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他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在我市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某电子企业,其工资分配情况如下:

入职0-3月员工,其月综合薪资下限2299 元,上限2799元;

入职满3月员工,月综合薪资下限2399元,上限2829元;

入职满半年员工,月综合薪资下限2399元,上限2859元;

入职一年员工,月综合薪资下限2399元,上限2899元;

入职一年半员工,月综合薪资下限2499元,上限2949元;

入职两年员工,月综合薪资下限2499元,上限 2999元;

入职满三年以上员工,月综合薪资下限2599元,上限 3099元。

从以上工资情况可见,如此低的工资福利待遇会造成人才的不稳定,会加剧人才在企业的流失。

(2)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不能适应员工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需要保证组织能够维护员工的长期利益,特别是鼓励员工不断成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才能。职业生涯规划的焦点是放在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的机会的匹配上。员工可以在组织的帮助下沿着一条已经确定的职业生涯道路,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如果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在组织内实行,则这个员工迟早要离开组织,因此,组织应该在这方面帮助员工,从而使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3)部门领导培养人才能力不强。大多数领导忙于业务工作和日常事务,对新进公司员工缺乏关心和指导,造成新员工对公司和领导不满意。导致这些员工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终日不思进取,由此可想而知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

(4)劳动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就业。现在我市正针对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展“春风行动”。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摸清人员需求底数,明确分工,开展各类求职人员就业需求调查,摸清企业现阶段生产发展应有职工人数、实际在岗职工人数和当前实际用工需求人数、具体需求的岗位,进一步提高企业用工需求信息采集的准确率,以便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能够及时宣传,有的放矢地组织人力资源供求双方进行对接。

3.员工自身原因。(1)新员工参加工作频繁跳槽。作为新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就业局势紧张,刚参加工作一时不知道什么工作最适合自己,只有抱着闯一闯,看一看的态度去参加工作,造成频繁跳槽。

(2)家庭因素。年轻员工因婚姻家庭情况流动,或者回乡照顾父母、孩子等情况也是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才流失的应对策略

1.建立重要岗位后备人才队伍制度。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好人才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企业要做好人才规划,做好人力资源需求的合理预测。

2.职业生涯管理规划。根据企业和员工具体情况进行企业职业通道设计,合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规划,让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上升空间,觉得有奔头,员工才会安心工作。

3.实行绩效工资,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根据绩效考核情况进行薪酬分配,可以调节收入水平、拉开收入差距。这种做法会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去工作,有效减少员工对薪酬的不满情绪。

4.减少员工的流失率。企业要想长期留住员工,首先要从工资待遇上着手。比如,入驻我们园区的一些企业,却很少在这一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开出的工资待遇工人们多不能接受,在农民工看来,工资如此之低还不如去外地打工,起码可以多挣一些钱。企业的这种做法导致员工流失率逐年加大。

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的。保留人才的目的是能够使人才为企业所有,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有把人才的流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总之,中小企业只有深入了解人才流失的具体原因,才能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这样,才能有效管理好企业的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失问题,真正做到招到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参考资料:

[1]陈超.民营企业人才严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