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音乐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传统音乐教学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无论是在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材层面还是最后的环境层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面临着不少的困境。
(一)教师层面
从教师层面来看:首先,教师受到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巨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整体音乐教育体制是以西方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以西方音乐为核心的,因此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教学往往是以西方放音乐课程为主。比如,学生必修的声乐课、音乐基础课、和声等等都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来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国的传统音乐课程仅仅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助课程,无论是学习的时间还是强度都比较低[2]。其次,教师对多元文化下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解的片面,这主要是因为教师长期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理论的影响,缺乏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研究,就是一些专门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二是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中的教师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最后,教师传统音乐教学只是以及技能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的教师就是在以西方音乐教学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并不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音乐知识。
(二)学生层面
从学生层面来看:首先,学生接受传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在目前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能够很方便的通过网络接触到欧美地区的流行音乐、韩国日本地区的流行歌曲等等,再加上网络中欧美和日韩的音乐占据了网络音乐的绝大部分,这些流行音乐已经占据了学生的全部,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受到冲击。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边线处一种排斥甚至是厌恶地情绪,认为传统音乐十分地落后、土气以及不够时尚,跟不上时代地潮流,因此学生对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地积极性很低。其次,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目标不明确。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将传统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地教育内容纳入到了各个学校地音乐教育中旨在弘扬我国地传统音乐并要以此为基础来带动学生积极地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地爱国热情,但是从目前地情况来看,学生不仅对接受传统音乐学习地积极性较差,并且对也没有明确地学习目标。尽管目前有许多教师对传统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并加大了教学地力度,但是实际地收效甚微。
(三)教材层面
从教材层面来看,我国教育部在近些年现后颁布了多个关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文件,对传统音乐课程地性质、目标以及价值进行了明确,并对音乐教学中地教学领域以及教学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但是在教材层面还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传统音乐教材内容相对来说还比较陈旧。比如,从民族音乐教材来看,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少地区的教师反应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已经和时代脱节,不够丰富和新颖,并且关于民族教材音乐教学的教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行更新过。同时教材的内容过于俗套、牵强,导致学生感觉民族音乐离自己很远,难以理解和接受[3]。其次,传统音乐教材资源开发欠缺。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学校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处于一个忽视的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像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以及所说的方言一样熟悉自己地方的音乐,喜爱自己地方的音乐文化。很少有教师了解关于本地区的音乐文化以及背后的故事,这种现象已经由来已久,没有有效的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四)环境层面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的文化正在侵蚀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地正在不断地缩小。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地音乐教育一种处于以西方音乐为基础,传统音乐为辅助的状态之中,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这就导致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缺乏有效的媒体导向、校园文化以及社会评价的支撑,进而是学生对我国繁荣传统音乐文化十分的生树,甚至是排斥厌恶,就收学习的积极性极低。比如说,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十分喜欢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和我国的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并不熟悉和喜欢。其次,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在大部分的学校中并没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注,视其为“小学科”在平时,几乎见不到传统音乐的身影,只有在学校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中,这些传统音乐才有可能从以往的角落中走到台前。并且由于当前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身最重视的是学习成绩,都希望能够考出一个考好成绩,考上重点初中、考上重点高中,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因此,学校并不重视音乐教学,更别说传统音乐教学。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对策研究
我们都知道,学校是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一定要针对当前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更新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首先,要确立学生传统音乐教学主体意识。就目前来说,我国教育界对教学主体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存在着不少的分歧。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教师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但是现在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并且还认为,当前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学生作为文化的受众,其主观意识较之以往已经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对于音乐学习来说,学生自己选择听什么音乐、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音乐以及参加什么样的音乐活动,学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音乐教学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实行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4]。其次,要继承和融合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以开放的态度来迎接各种优秀的音乐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基础来进行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目前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实际来适当的接受外来音乐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完美融合。
(二)明确传统音乐教学的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正确道路的指引,因此,必须要明确最终的教学目标,对于传统音乐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具体来看就是:首先要明确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目标,也被称为人文目标,指的是要通过音乐不同的声源、声响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音乐,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文化,最终成为作曲家、表演家或者欣赏家;其次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情感目标。音乐,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传统音乐教学来说,必须要明确其情感目标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学生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合作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最后要明确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目标,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感受音乐文化来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和传统,强化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
(三)改变传统音乐教学原则
在今天,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活动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国的传统音乐教学需要在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不仅要将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还需要充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时代更迭带来的新要求,将外来的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吸纳进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我国的传统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首先,要将民族性和多元性相结合,在多元文化这个大环境中,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对多元文化的感受和领悟,拓展学生接受和认知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视野。其次,要将文化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音乐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另外一个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使用那些已经融合了知识性和文化性的素材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音乐文化。最后,要将传承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地域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
(四)创新传统音乐教学内容
无论是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还是改变教学原则,其最终的实现都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建设是否完善和合理,对教学理念能否实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这种影响更为明显[5]。因此,在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到传统音乐,激发学生的传统音乐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二是在教学内容中要规定学生学唱传统民歌、地方戏曲等,使学生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传统音乐学习;三是要在教学内容中让学生选择学习传统乐器、民间舞蹈等等,如传统乐器中的古筝、琵琶、骨哨等,民间舞蹈中的秧歌舞、洗衣物等等。四是要适当的吸收具备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利用流行音乐来提升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提升最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曦.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况雪.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黑河学院学报,2018,01:75-76.
[3]李展.大学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人文天下,2018,04:89-93.
[4]张克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18,06:25-26.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也不提倡音乐,甚至是否定音乐。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多辨证的观点,如“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而声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所以要统统取缔。
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希望能够过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道家不仅主张自然之美,而且追求境界无限,因此在音乐上就追求“神余言外”和“弦外之音”。同一时代一首咏梅诗句,可和此曲对照,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梁、陈人何逊)。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昧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名,生于鲁国。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墨子禁止音乐。墨子再三强调:“为乐,非也!”意思是,“从事音乐活动是不应该的啊!”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们追逐世界潮流,喜欢新鲜事物,绝大多数的人只关注流行音乐,这就使得我们的民族音乐遭到冷落,甚至有些地方音乐即将遗失。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大大促进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
一、地方传统音乐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
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课程安排中,有一门必修课程――民间音乐。这门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还能将当地的一些优秀民族音乐编书成册,纳入到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则会更有助于弘扬当地音乐文化,扩大各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客观条件,结合河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案。如河北平山地区,既有丰富的名胜古迹、自然景点,又有三大战役指挥所、革命圣地西柏坡,以及古中山国都城遗址。复杂的地势,以及各乡镇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平山县的历史绵延悠久,文化绚丽灿烂,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平山的传统音乐文化种类繁多,地域特点显著,包含歌、舞、器、戏、书等多种音乐文化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渔家乐”“文庙乐舞”“西调秧歌”“平山坠子”等都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鲜明的地域风格。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仅停留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尽管每逢重大的庆典和仪式活动,也能在公共场合看到这些非遗的身影,但更多的年轻人只是把它们当成寻常民俗热闹看待,并没有意识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重要意义,且对内容几乎不知,学习者更是寥寥无几,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河北的音乐院校中的教师和W生们应以本地区的传统音乐作为主要的田野考察对象,将自己实际的调查做出总结,在课上由学生们进行讨论。如将西调秧歌、平山丝弦、文庙乐舞等传统音乐形式录制下来,在民间音乐课上与学生们共同分享。将闫三妮民歌的曲谱记录下来,编成一本歌曲集,在民间音乐课上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感受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魅力。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们开展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论坛活动,将本地区的民歌改编成合唱,进行本地区民歌合唱比赛等。学期末,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将本学期学习的本地区民间音乐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地方民歌、戏曲展现在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区音乐文化,感受自己家乡音乐文化的魅力。身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对本地区的音乐文化都不了解,那么民间音乐这门课程的开设就形同虚设。同时,声乐老师在教授民歌时,也可增设演唱河北地区地方民歌的内容,让学生传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将本地区音乐文化如上述介绍那样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中,将会促进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身体力行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二、将地方传统音乐纳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
当下,虽然大家对音乐通识教育非常熟知,但其真正在高校中涉及的范围却非常有限,高校中开设的音乐通识课一般都是音乐欣赏类课程,学生听课非常被动,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教师讲解的共性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样就很难实现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们进一步真正了解音乐的目的。因此就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通识课程,以本地区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教师将田野考察搜集整理的视频音频资料提供给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欣赏,讲解本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带领学生学唱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戏曲,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在考试形式上,教师应改变学生普遍反感的笔试考试形式,可把本学期学过的民歌和戏曲放在课上演唱以作考察,所唱的民歌和戏曲要结合一些视频音频资料,以保证唱出当地特有的味道。对于外省学生来说,教师应要求他们学习一些当地的方言,以确保语言相通,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使音乐与文化相互结合,更深刻地认知当地地方音乐,把民歌和戏曲唱出地方特色。与之前的音乐欣赏类通识课程相比,这样的音乐通识课程更有利于非专业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本土音乐,促进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三、结语
地方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是祖先们传给我们的文化宝藏,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学习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应将这些地方音乐文化纳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来,让更多学习音乐的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音乐文化,并且喜欢上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为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声乐;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一、高职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随着近来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知识技能的增长,逐渐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其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经几千年历史发展而来,得以传承的部分更是其中的精髓。同时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历史人文元素,不仅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加丰富完善,同时其中还含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因此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正好可以弥补高职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空缺,使学生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过程,充分感受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人文元素,提升音乐鉴赏能力。(二)传承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代表性文化之一,是我国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继承和传承音乐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由于大量西方音乐的涌入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从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现状来看,西方音乐文化体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将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感悟其中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最终能更好地欣赏民族音乐,并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1]。(三)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很多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反映出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唱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内涵,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不断扩招,学生的声乐基础参差不齐,由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将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声乐教学中感悟和享受,而不是将其仅仅当做是一门课程来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开放的理念接收与学习外来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如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九部乐以及十部乐都是外来文化的表现。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体系发生了一定的碰撞,西方文化在我国的持续传播,使得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学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西方音乐特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象征,在文化传播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校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阵地,规范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习方向,构建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极大的丰富了高校音乐教学类型,对于音乐学科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有利于传统音乐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传统音乐的传播程度远不如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高校教育作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最佳途径,应当通过正规化的传统音乐教育课程,担负起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重任。其次,我国教育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基础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将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关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教育,将为基础教育的强化提供良好契机。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现状
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音乐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积极意识,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普遍较低。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学中,对于传统音乐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脚步。究其原因,造成中国传统音乐这一教育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外内部素。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的大环境之下,中国传统音乐就如同海上遗珠,逐渐被大家所忽视,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西方流行音乐学习更加富有趣味性,动态的韵律更强,而传统音乐的音律与意境则与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出现了一定偏离。第二、内部因素。西方文化的涌入与传播使得国人对于母语音乐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下降,商化业盛行也使流行音乐更受关注,对传统音乐的消费降低,使人们的关注点放在了商业音乐上,忽视了传统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策略
1、思想上重视传统音乐
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于传统音乐的忽视使得传统音乐教学举步维艰,基于这一现状,各高校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要正确认识中传统音乐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重视传统音乐教学。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应当进行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关的扶持政策,如一些高校的传统音乐专业,制定更优化的招生政策,吸引有才华的音乐考生。其次,给予各高校传统音乐传承一定的资金扶持,给传统音乐教学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使传统音乐教学以及传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突出高校育人特色,改革课程体系
2.1、开展个性化教学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针对中国传统音乐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掘具有传统音乐特长的学生。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小班化教学模式,培养音乐人才的多元发展。同时,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丰富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的传统音乐教学,更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1、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与普通音乐教学注重技巧性不同,传统音乐教学以意境培养为主,理论为辅,课程教学内容中,应更多的侧重于音乐作品欣赏以及自我评赏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对传统音乐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深入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特色以及表达方式等内容之中,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种或两种传统音乐介绍。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特色开展因材施教,丰富枯燥的音乐教学内容,使传统音乐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到持续传承。
2.3、增设相关专业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传统音乐相关专业较少,歌唱类的主要为生态民族演唱专业,而乐器类主要为二胡、古筝等,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各高校应开设更多的传统音乐专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同时实现传统音乐形式的丰富。
3、优化教学环境
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传统音乐的开展效率。高校方面,应大胆选用传统音乐人才,安排其教授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提升教学质量。此外,为传统音乐开展研究项目,吸引教师与学生参与到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来。针对高校现任音乐教师难以担当传统音乐教学任务现状,应关注教师传统音乐能力的提升,为其提供学习与深造机会,或通过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此同时,高校方面还要大力关注传统音乐教学中硬件设施的改良,更新乐器,优化教学场所与环境,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师生进行表彰与奖励,鼓励其不断探索,持续进步。
结语
当前,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传统音乐教学重视度不高、课程时数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学途径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需要增强高校传统音乐教学力量,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持续的优化与探讨,为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持续传承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管建华. 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 中国音乐,201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