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然而,作为智力开发的一种手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被人们普遍重视起来,大多数人的目光还停留在对文化知识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展。当然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儿童日后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也应该把音乐教育作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
其一,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儿童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速成长、发展时期。从心理的物质本体说来,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外界的刺激作用于儿童的大脑时,才会产生心理现象。通过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听力的发展,使儿童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引起联想,产生丰富的想像。而通过学唱歌,则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当教师引导儿童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启发儿童创编符合音乐特点的表演动作、舞蹈动作时,儿童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促进了儿童的想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的极大提高和发展。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把婴儿分成两组,一组生活在一间墙壁雪白、天花板没有花纹并与外界声音隔绝的安静的房间里;另一组生活在墙壁和天花板装饰有色彩鲜艳的花纹的房间里,隔着玻璃可以看到医生、护士在工作,并能听到美妙的音乐。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对两组婴儿进行智力测验,发现在缺少刺激的房间里的婴儿,其智力水平要比另一组婴儿迟钝至少三个月。这项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其中音乐在这里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武汉市有一个五岁的女孩考进了武汉大学少年超智班,她能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伊索寓言,能用英语对话。其主要原因也是她做医生的父亲从小就让她听音乐。这位医生还说:“给孩子大脑以适当的信息刺激,是优育的重要措施。”不仅如此,生理和病理学家也早已证明:音乐训练可以促进人们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均衡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是必要的。
如果说通过听音乐、学唱歌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那么通过学习乐器,进行节奏的演奏,则可以锻炼儿童双手的精细动作,使儿童的听觉、触觉以及视觉等协调地配合,使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发展,促进儿童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均衡发展。美国威斯康星洲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等乐器可以使他们日后学习数学等学科所需要的推理能力大大加强。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用音乐这把钥匙启迪儿童的智慧,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
其二,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力,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忧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和动态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儿童的喜爱,使儿童在浓厚的兴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正确地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到音乐的美,获得美的享受,使儿童的音乐感受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日本才能教育学会会长、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在才能开发协会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从婴儿出生第二周起,让其反复听莫扎特的曲子,四五个月左右,婴儿一听到自己熟悉的曲子,就会露出安详、喜悦的表情。这项实验说明婴儿获得了从其他曲子中辨别出莫扎特的曲子的能力,即音乐感受力。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让儿童接触音乐,通过演唱、演奏、表演等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大胆、天真地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可以很好地发展儿童的艺术创造才能,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及评价和欣赏等最初步的审美能力。
对儿童来说,美感和道德常常在同一过程中实现。当我们教儿童学唱歌或者让儿童欣赏富有教育意义及艺术感染力强的歌曲时,儿童会在感兴趣、接受美的陶冶的过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唱歌曲时儿童不仅爱听爱唱,还会用动作表演出自己对歌曲内容的感受,并且会照歌曲里唱的那样去做。而在集体唱歌、演奏小乐器或表演歌舞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儿童会体验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约束自己的能力。所以让儿童学习音乐、舞蹈、乐器等,可以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爱劳动、讲卫生,爱护公物、团结互助,诚实、勇敢等优良品质。就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体验这种快乐,热爱音乐,使他们的思想、情操受到美的陶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为培养儿童喜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等能力奠定基础。
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6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后天智力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使儿童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
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对许多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因此帮助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借由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的充实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有些孩子难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特殊音乐教师应能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慢慢为特殊儿童与音乐交流,为其构建音乐世界并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看到他们沉醉于音乐的精彩瞬间。如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意识到手中的鼓,开始用小锤持续地敲击。教师或演唱或用钢琴即兴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支持儿童的音乐反应,这种融洽的音乐互动场面是特殊儿童开启心灵、交流互动、发展自身能力的起点。但遗憾的是,体验充实的精彩瞬间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儿童有感知音乐的短暂行为,因为缺乏专业音乐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让这种短暂的体验使特殊儿童更加充实与快乐的生活。
2.转化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间固然令人动容,但特殊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孩子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特殊儿童在音乐中体验到的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乐趣,借由音乐学习的机会,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移植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在特殊音乐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有不同的音乐节拍相配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微妙的调整、变化音乐的节拍,需要始终仔细观察儿童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为行为。在音乐互动中,教师的表情、眼神、姿态,与儿童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乐曲,用多大的音量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对诱发儿童的音乐行为及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1.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
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是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发展其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逐渐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的关键因素。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歌曲应旋律简单、歌词浅显易懂,如以发展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节日歌、游戏歌等;音乐游戏与舞蹈以促进肢体活动,提高其身体的活动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与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掌握学习时间与状态;音乐欣赏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增强他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如鸟叫、虫鸣、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教材来源;乐器教学主要是各类鼓、沙锤、碰铃、三角铃等小巧、简单易学的乐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自信心,发展其音乐创造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主,在轻松、愉悦、充满情感交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其体能与智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从加强音乐教师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配备音乐治疗相关的硬件设置、制定具有治疗意义的教学方案与音乐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去努力,积极观察与研究音乐教学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行为缺陷的补偿效果。
2.作为学校音乐教育补充的特殊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音乐欣赏、唱歌和音乐游戏,不仅能矫正儿童身体与动作的不协调,发展儿童的记忆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潜在地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需要重点训练和强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极具亲和力的家庭氛围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与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兴趣,在巩固其音乐行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社会行为的转化。特殊儿童往往戒备心理较强,家庭是其感觉最为宽松、自然与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音乐活动中,这也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音乐教育对于持续地激发与保持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来带来的快乐,并用音乐充实儿童的闲暇生活,锻炼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学校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这也要求家长能持续地跟踪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艺术素养,学会启发、引导,能抓住诱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足够地尊重和关爱孩子,才能影响和感染孩子。
3.连接特殊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再加上特殊儿童本能的孤独自闭与家长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极少与社会接触,锻炼其社会行为也异常的困难。社会音乐教育就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这个途径,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儿童不间断的学习提供了场所。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特殊儿童音乐学习班,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性的音乐会。社会音乐教育要教给特殊儿童的不是系统而复杂的音乐知识,而是促进他们掌握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达到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
三、结语:回归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音乐教育
当今社会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者:李叶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10]张焱.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38-43.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情感调控 调控对策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裴静.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意幼儿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09:151-15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育方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学龄前的儿童活泼、好动、爱玩、自制力差、好奇心强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您了解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吗?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多变化,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您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了吗?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及每一阶段的发展状况是每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做足的功课。那么,我们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如何针对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音乐教育呢?
一、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教师了解幼儿,包括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能力接受水平以及思想上的随时变化,在音乐教育中,还要观察、分析每一个孩子在音乐能力上的发展变化,熟悉每一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灵活掌握儿童音乐学习的发展变化,有的放矢、恰当好处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满足幼儿在音乐上的发展需要,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如果教师对孩子缺乏了解,不注重孩子在音乐学习上的个体差异,那么就不可能因地制宜地去制订班级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也做不到以幼儿为本,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而是以教材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根本。
例如,有的孩子私底下唱歌很好,在家里也愿意表现,但一到幼儿园或者舞台上就不敢去唱,即使唱声音也很小,放不开,对这种类型的孩子教师可以借助乐器、游戏、律动等形式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放松自己,进而大胆表现,发展示出自己的音乐才能;还可以让他与同学、老师一起唱,在老师的带动下,逐渐敢于表现自己,真正体验音乐的魅力。慢慢下来,这种孩子就能主动去表现,逐渐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相反,如果教师对这种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那这个孩子的音乐才能就会被埋没,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各方面的引导、发展非常重要。除此,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例如,对音准能力强的幼儿要重点培养其歌唱的表现力,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快慢变化以及乐句等进一步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其美好的情感;对基础较差或乐感不强的幼儿,重在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鼓励其大胆尝试,勇敢地歌唱。
二、音乐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自主、快乐地参与活动
游戏活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音乐教育中,游戏既是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与手段。孩子们喜欢游戏,也是由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幼儿好动、爱玩,游戏正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3~6岁的儿童,其意志力还处在薄弱阶段,不能了解自己行动的目的与意义,也不能清晰、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错与对,更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设计、支配或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本身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其产生愉悦的体验,外力是很难让他们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表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材的设计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音乐游戏,而更重要的是所有音乐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很强的游戏性。总之,音乐教育活动必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蕴含深刻的含义。只有游戏化的音乐活动才符合学前儿童的天性,才最容易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保持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游戏与音乐不是割裂的,而是浑然一体的,游戏设计要自然渗透在音乐教育情境中,让幼儿自主、快乐、充满激情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三、运用身体表现法,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
身体语言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所谓身体语言即用身体、肢体做出简单的动作根据音乐来创编舞蹈。小要小瞧这创编活动,它可以培养幼儿的认知评价及发散思维能力。音乐创编的过程如下:第一步是理解音乐语言,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第二步是把自己理解到的语言转换为具体的形象,第三步是把音乐与形象进行结合,进行评价、判断,最后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以教学《蜗牛与黄鹂鸟》为例,这首儿歌孩子们都已经很熟悉,在创编中我重点引导幼儿想象音乐中的情境,观察、模仿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爬行以及黄鹂鸟在枝头嘲笑蜗牛的神情等,加深对具体动作的认知,这个过程提高了幼儿转换、评价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节奏简单、旋律优美的儿歌培养幼儿的乐感,比如《小星星》,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音符,先互相比较其高低、长短,然后再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进行配合,形成了音乐的旋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变换各种队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S形排,W形排等。
四、加强引导,增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自主性
传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我们作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的朋友”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找朋友”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
五、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鲜艳丰富的图画等为儿童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让幼儿在情境中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感受音乐的美。
总之,为了能够发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我们广大学前音乐教育老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针对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和教育的具体情况,合理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加有效,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孙丽芳.幼儿音乐智能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初探[J].黑河教育,2010,(1).
[2]梁冬梅.尝试激发托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3]张丽春.树立新理念,让幼儿音乐展现艺术魅力[J].教育艺术,2008,(10).
关键词:儿童 音乐教育 现状 方法
儿童音乐教育在于通过儿童对音乐审美感染的过程达到对儿童人格的塑造,是对儿童实施整体、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在数字化的音乐环境下,音乐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儿童的音乐素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当前儿童音乐教育仍存不乐观的状况和问题。
一、当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在不同教育领导及任课老师眼中音乐教育的各个学科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校领导及任课老师并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有甚者认为音乐课程不参与小升初升学考试,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学校及老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甚至会停止或占用音乐课来进行其它科目的教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新课改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重点投入到文化课的教学上,一心主抓学校的升学率,而在音乐教学方面缺乏灵活的教育观念与重视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
(二)音乐课程教学活动过于简单片面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其教育活动在于培养儿童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对儿童情感的培养、对儿童肢体语言创造力的培养及对儿童形象思维的培养。当年的学校音乐教育只是通过简单地在课堂上教儿童唱歌,基本上无法到达对儿童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乐理知识或教唱一些革命歌曲,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非但无法使学生领悟到音乐的美好,时间久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导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校是否具备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是音乐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校对音乐教学工作所投入的人力及财力直接导致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善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对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资料显示,我国当前大部分学校对音乐教学设备欠缺应有的投资,仅有过半小学配有钢琴、手风琴等乐器,而且部分学校虽然配有乐器,但并没有让乐器真正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
学校领导是素质教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首先要提升音乐教育的观念,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儿童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音乐教学设配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音乐教学的环境。
(二)音乐教师数量及质量匮乏
音乐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前景,但资料表明,一般学校在给音乐教师的职称评定上,大多处于中低级别,这就导致了部分音乐老师放弃原本职业而改行的现象。甚至很多音乐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根本不考虑从事音乐教育事业。
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修养不足,部分老师在声乐和钢琴等方面的技巧相对较好,但对于在课堂上为学生合唱指挥和舞蹈编排方面的技能相对欠缺。另外有些学校有音乐教师兼职带其他科目的现象或其他科目老师兼职带音乐课的现象。对此,学校应大大加强对在校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其能教学相长,边提升边转化,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并且应适当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三)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薄弱
我国文化艺术事业日益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音乐也得以迅速传播,所以有部分儿童经常听一些思想颓废的、内容荒诞的流行歌曲,而对于中外经典作品却充耳不闻。研究资料发现,接近一半的儿童不懂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不认识五线谱等。而且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常见乐器或会演奏乐器。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母・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内容发生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时的良师益友,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过于简单和片面,导致学术音乐基本素养薄弱,无法对音乐产生兴趣或是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儿童音乐课堂活动的片面性和儿童音乐素养薄弱的现象,在儿童音乐课堂上应该做到三点:1.教育部门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作品要旋律朴实且富有表现力、节奏简单且调式鲜明。此外,所选的作品的中心思想也要贴近儿童的情感心理。只有所选的作品是儿童能够接受和领悟的儿童才能创造性的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和情感。2.学校要改革儿童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除了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学校还要适当的开展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以艺术教育为宗旨,培养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儿童音乐学习的潜能。3.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儿童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表演出音乐,还要适当的引导儿童亲身体验音乐,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发挥音乐课堂主体的作用。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发掘音乐中蕴含的音乐美,要不断发现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简单的音符和歌词就可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儿童期是个体创造力萌发的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关键的时期,是儿童素质教育奠基的时期。音乐教育是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来培养儿童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部门、师生、家长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让儿童能够全身心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周芳.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关键词:课程特点 课程要求
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相反,要充分重视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因为和作品一样,这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与要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理解的基础之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在遵循学前教育课程一般组织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必须适应幼儿在音乐能力与音乐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现代音乐教育认为,音乐能力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潜在的、需要挖掘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挖掘每个幼儿潜在的音乐能力,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获得各自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艺术美的规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力,以美的音乐形象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能够在音乐艺术美的气氛中,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幼儿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得到强化和激发。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要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教给幼儿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这种学歌学舞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智力与才能,培养幼儿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各种能力,使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使幼儿身心愉悦,情操得到陶冶。
二、幼儿园常规性音乐活动
常规性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具传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成,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特点,最有效地发挥音乐活动审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常规性音乐活动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开始部分
音乐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因此,通常用音乐伴随幼儿进入活动室,并按照本次音乐活动内容情绪的需要,或用进行曲伴随幼儿精神抖擞地走步,或用律动曲和舞曲做律动和舞步愉快活泼地进入活动室,幼儿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动练习、发声练习或听音练习,既作了节奏、发声、听音方面的基本训练,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注意力。
在开始部分经常做的节奏练习,可以采用“节奏模仿”“节奏应答”“人名节奏”等多种游戏形式和内容。此外,还有一种“人名接龙”游戏也很有趣,它的玩法是在熟练掌握人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围坐成一圈或半圆形,第一个幼儿有节奏地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某某”,第二个幼儿紧跟着用不同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依次进行,直到结束。它要求幼儿在说的过程中节奏紧凑。为此,幼儿可以根据需要给自己的名字添一个字或减一个字,例如:“王小红”可以称为“小红”,“王红”也可以称为“小王红”等。注意全体幼儿的节拍应该一致,否则就很难接得上了。这个游戏还可以变换形式,让幼儿说别人的名字。比方第一个小朋友说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第二个小朋友说倒数第二个小朋友的名字.......依次类推。
发生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技巧而练技巧,去追求高难度的、成人化的东西,而是要根据幼儿自身歌唱发声的特点,以及幼儿歌曲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声练习要和本次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尽可能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扫除技术障碍。同时,在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感情的歌声中使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听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较为精细、准确的音乐听觉分辨能力。如果幼儿园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键盘乐器,也可以考虑音叉和钟琴、钢片琴等固定音高的节奏乐器来练习听辨单音,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证乐器的音准质量。
常规性音乐活动开始部分的形式和方法还应该考虑与本次音乐活动内容的呼应关系。如果音乐活动的内容是关于某种动物,那么不妨作该动物的模仿动作进活动室;如果音乐活动要教一个三拍子的舞蹈,那么就可以作三拍子的舞步进活动室。还要注意开始部分的音乐及活动内容要经常加以改变,使幼儿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否则,幼儿如果习以为常,不用心听音乐或做动作,形成了机械化的自动动作,这对于音乐活动来说就失去美的意义了。
(二)基本部分
这是音乐活动完成教育要求部分。这一部分通常可以安排2-3项音乐活动内容,如歌唱、欣赏、舞蹈,或欣赏、歌唱、节奏乐等。总之,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内容单一、一唱到底,令幼儿感到单调,又不要内容太多,把音乐活动搞成大杂烩、大拼盘,分量太重,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一次音乐活动还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注意难易适当。教材的内容和情绪类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比方柔和抒情性的教材可以和活泼欢快的教材搭配。活动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动静配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重点突出、生动活泼,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结束部分
在儿童阶段进行音乐教育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儿童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能优化整个儿童音乐教育的效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广泛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中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概述
《音乐词典》中对于音乐教育的定义并不明确,因此音乐教育可以理解为是对人一种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著名学者杨万青就曾经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包括对人的音乐素质和修养进行教育,因此在实际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缺乏音乐知识和能力,但是要对音乐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通过对人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现阶段,儿童教育主要是包括了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音乐欣赏方面的教育、以及音乐表演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能够综合培养人们的素质和情感。现阶段,很多人将音乐素养理解为一个广阔的多维概念,例如: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一个人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一个人的音乐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1]。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儿童音乐教育应用的优势
(一)解放儿童天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自身具有强烈的游戏性特征,例如:经常使用摇铃、小鼓以及其他音乐乐器这样的玩耍演奏模式,能够解放儿童的天性。这是由于游戏和玩始终是儿童的天性,利用这种天然的内驱力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引导儿童进一步喜欢热爱音乐。
(二)引导儿童合作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融入其中,就能够将单独存在的个体变成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团体,这里面离不开指挥的作用。指挥可以增强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还能够让儿童感受到语言和动作二者的相互融入、相互促进,儿童可以从一开始最简单的练习,然后将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其中,通过指挥、领唱等方式,在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还能将教师和同学融为一体,发挥其优势,从而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儿童创造力
兒童阶段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儿童音乐教师也要具备这种素质,只有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科学的指导。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给予儿童正确的影响。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儿童而言,想象力远远比知识重要,因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儿童只要能够充分感知音乐,并且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即可。
(四)丰富儿童体验
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绝不是孤立的音乐,而是将动作、歌唱、舞蹈、语言等部分相统一、相结合,音乐是人们亲手创作出来的,人们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聆听者,更是主动的投入者,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可以选择简洁明快、短小精准的音乐发展模式,丰富音乐形式,由此可见,儿童只有充分参与其中,才能够丰富儿童体验,从而真正掌握音乐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儿童音乐教育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方法的结合
由于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是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特点、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活动目标、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因此其教学方法也是依据这几个方面,从而设计教学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中使游戏融入到其中,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领域。不仅如此,游戏还被开创成为一种学习和练习的领域,开启了通向创造性表现世界的大门。儿童的音乐教学的起点不是音乐课,而应该始于游戏,最终将儿童引向创造性表现的世界,因此将这种教学方法与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奥尔夫乐器教学有机的结合,使儿童的音乐教育一改过去以抽象的理性来进行初级音乐教育的陈旧方法,而是采用先感性后理性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激荡人心和充满活力的体验投入音乐的活动,以此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在游戏中进行不断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结合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广泛应用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结合,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歌唱、演奏、舞蹈、音乐鉴赏活动以及韵律活动等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奥尔夫乐器的自身魅力,从而充分发挥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优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教育活动,从而真正使儿童以音乐为主导,通过主动学习和多感官的学习原理,丰富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三)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广泛应用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将言语和动作与歌谣和舞蹈歌曲等活动联系在一起,就是对原有音乐课堂的创新,真正融入新的理念、新的想法,从而引导儿童体验富含文化特性的音乐典范和材料,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整个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让儿童在感知音乐的魅力过程中创造性的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热爱程度[3]。
(四)提高教师素质
在整个儿童音乐教学中,教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不断提高儿童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将动作、语言和戏剧的元素等都融入到教学中,运用音乐言语动作领域中的个体活动、通过创作和整体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学广泛应用于自身教育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儿童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先进的儿童音乐文化,丰富自己音乐课堂内容,多学习、多请教、学借鉴、多探讨;另一方面,相关学校也可以组织培训活动,购买更多的大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光碟,组织儿童音乐教师进行学习,从而努力提高儿童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实例分析
以打击乐器音乐教学《铃儿响叮当》为例。
1.教学目标:在儿童学会整个身体动作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有节奏的进行敲打。2.教学准备:音乐《铃儿响叮当》,沙锤、手摇铃。3.教学过程:让儿童有序的坐好,然后观看教师的手势,并且跟着《铃儿响叮当》歌曲进行动作表演;让儿童自己选择不同的乐器,教师进一步鼓励儿童利用乐器发出不同的音乐节奏,进行有规律的拍打;引导儿童互相交换乐器,然后分小组进行练习和活动,反复练习。4.小结作业: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其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能够使教师起到示范作用,而儿童才是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其实是对传统的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真正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儿童音乐教育的优势。
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有关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启发与培养音乐兴趣变得更加重要,农村流动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加缺少父母的关爱,音乐可以给他们从心灵上带来更多的感触和想法,能够促进农村流动儿童在缺少多方关爱和稳定性的条件下能够以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学习。
【关键词】
启发与培养;音乐兴趣;农村流动儿童;音乐教育
引言
自古以来,音乐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缓解我们焦躁的心情,可以给我们展示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所以说,注重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也是培养他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是缺少关爱和激情的,恰好音乐教育可以在这一方面对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产生影响,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音乐对农村流动儿童的积极影响
农村流动儿童是一个很单纯但是又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单纯是因为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社会中的道理,特殊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普通儿童相对缺乏稳定性,没有安全感,而这类儿童恰恰是最容易在生活中因为一些小的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而音乐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心灵和生活上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通过音乐,他们可以以一个放松的心态去享受,去体验生活,这对农村流动儿童来说,是最好的缓解生活中不稳定因素的药汤[1]。
二、启发与培养农村流动儿童音乐兴趣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都需要有人去引导,才能保证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试着去接受和理解并且深入去使用其把自己的生活往好的一方面改变。音乐教育培养对于一个农村流动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生活态度,保证儿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
(一)兴趣是入门的关键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喜欢的程度或关切的情绪,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是围绕当前生活的环境而出现的,兴趣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讲,本来生活的不稳定因素就导致他们对生活中的多变的事物接受能力很差,再加上年龄小,对事物的接受方面分不清对错,很容易导致走向错误的兴趣道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让她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对他们以后接触事物会很好的培养。
(二)良好的兴趣是今后形成积极音乐审美观的基础
音乐作为与心灵沟通的语言,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的表现形似,音乐的审美也是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来表现出来的,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音乐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去诱发儿童的动与静的器官,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去学习。如果只是让他们一味地去根据教育的需要去接受某样事物,时间长了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只有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兴趣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甚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如何启发与培养农村流动儿童的音乐兴趣
(一)课堂教学层面
在教学方面,教师积极活跃学生们的想象力,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并参与到其中,首先要根据当前学生们需要对音乐掌握的程度来进行音乐教材的设定以及学业知识的选择,然后再采取对学生进行由浅到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抓住作品的构想,反复的进行思考和研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音乐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学生们自己对音乐产生兴趣,只有对音乐有了足够的兴趣,便可以促进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去感受音乐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感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细心观察学生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要从他们身上找出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来。
(二)教师教育层面
农村流动儿童本身生活就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家庭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模糊的,家庭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无法逃避的,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家长的关爱,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肯定会给他们的心灵和生活上带来很多苦恼。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作用,还要起到扮演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农村流动儿童从小缺少家庭关爱,导致他们在心灵上无法得到和其他学生一样的情感,所以,音乐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扮演家长的角色和学生之间进行音乐的交流,让学生们感觉不到陌生感,这样,不仅能更好的的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农村流动儿童对生活的憧憬,让他们产生斗志。
(三)社会教育层面
社会教育指的就是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也就说说学校以外的教育设施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教育,它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音乐是需要体验和感受才可以达到启发和培养兴趣的,它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构造因素,在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终身性、广阔性和多样性等很多鲜明的特征,这同时也会为农村流动儿童终身受用,不见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儿童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结论
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生活的补偿品,可以给我们枯燥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同样,音乐对于那些农村流动儿童来说,不仅是生活的补偿品,还是心灵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农村流动儿童音乐教育应该被当前有关教育机构重视起来,启发和培养农村流动儿童音乐兴趣不仅能改变他们的心灵,还能够让他们在迷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
作者:李琴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幼儿经验;生活情境;身体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75-02
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音乐是人们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感,用音乐愉悦生活。可以说,音乐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的存在点亮了人们的生活。陈鹤琴先生的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旨在强调要把儿童音乐教育与其生活紧密结合,使音乐教育变成儿童积极参与的充满乐趣的活动方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知识经验的贫乏,这也就直接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不能是一种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育,而必须是一种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育,即生活化的教育。可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更应该体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2]因此,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生活环境
创设良好的音乐生活环境,让幼儿的生活浸润在音乐之中。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音乐环境的浸润。教师应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美好音乐的环境,让幼儿在美好的音乐中自然成长。如,在幼儿吃点心、进餐时可播放一些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其创设一个愉快的就餐氛围。不过需注意的是,不能选取带有歌词的幼儿熟悉并适合演唱的歌曲,而应以经典的轻音乐为主。在幼儿午休时,尝试选取柔和的音乐进行播放,可以让幼儿尽快安静下来,进入甜蜜的梦乡,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为方整性结构。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了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此类乐曲的选取,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管理,更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二、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与音乐教育融通起来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应选取与幼儿的生活相关度较高的音乐作品,比如《上学歌》,不仅简单易学且贴合幼儿的生活,孩子容易进入情境,不必担心幼儿听不懂不理解。同时,这种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儿童愉快地学习音乐,也激发了儿童的生活热情。另外,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他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把音乐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环境融合起来也是音乐教育与生活经验融合的途径。在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对幼儿进行适时的音乐教育将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音乐活化进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的诗意。
三、让儿童的生活情境化入音乐教育
生活处处有音乐,著名音乐大师班得瑞的音乐作品即是对自然声音和节奏的出色表现。在幼儿的生活中,雨水的滴答声、婉转的鸟鸣声,甚至刷牙洗脸的声音都可以看成是音乐的独特形式。这些幼儿生活环境中的音乐都是幼儿音乐教育所能倾听的对象。在这些声响中,有的音乐节奏感很强,是儿童进行节奏练习的绝佳教学资源。教师应注意挖掘儿童生活中可以利用的音乐教育资源,引导儿童仔细聆听,并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行模仿,丰富儿童对于音乐的感性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锐感受力和诗意表达生活的能力。如,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幼儿来说,每年雨季早已成为生活中的熟悉场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启发幼儿仔细倾听雨点落在房顶上的声音来熟悉音乐的节奏,并启发儿童尝试用铃鼓来形象地表现雨点所发出的音乐节奏。几乎所有的幼儿都会为这一惊讶的发现而欢呼雀跃,用铃鼓击打的节奏表现下雨的声音对儿童来说自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他们乐于玩耍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自由地用铃鼓演奏雨点落在房顶上的声音,之后再组织幼儿学习用音乐节奏的形式表现雨点急促、雨势放缓和停息的情境。因为有生活经验的铺垫,相信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情绪一定非常高涨。这种把儿童的生活作为音乐素材的教育活动激活了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美妙的音乐就在身边。从中,孩子也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音乐化了孩子的生活。
四、取材生活,发明新乐器
生活中不仅处处有音乐,且处处有乐器。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充当乐器,演奏出动听音乐。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较少,但也因此具有更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开发出适合音乐教育活动的生活“乐器”。幼儿对所有能发出声音的物品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当给幼儿一个简单的乐器时,他们使用它就像玩积木和画笔那样自然……孩子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用身边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声响成为他们音乐经历的一部分。”3]这个“简单的乐器”,可以是三角铁,当然也可以是瓶瓶罐罐、棍子、树叶等。可以尝试在教室专门开辟出一小块区域,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可以发声的器物,或单独击打,或排列组合成各种组合乐器进行音乐活动。比如,用树叶吹奏发声,把大小不一的盆子按照顺序吊起排列组成云锣,把玻璃瓶装满水轻轻叩击……虽然这些取材于生活的自制乐器可能并不如专门乐器声音动听,但因为是教师和幼儿一起亲手营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大自然的神秘,相信孩子们一定对这个区域充满兴趣,也会对音乐有更深切的理解。
五、激活身体,创造属于儿童的音乐
说起表达音乐的方式,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各种乐器,演奏乐器也是令幼儿感到快乐的活动。打击乐器是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因此,幼儿园也应常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碰铃、铃鼓等。这些乐器演奏方法简单当便,声音清脆,音响效果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选择几种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但我们按照惯常的方式所看待的乐器也许并不是幼儿最常用的表达音乐的方式。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幼儿听到节奏感很强的音乐时,往往手舞足蹈。手舞足蹈即是幼儿对音乐的身体应和。这也就是说,幼儿的身体就是他们的乐器。所以应提供节奏明快的音乐来激活幼儿的情绪,进而激活幼儿的身体,任其踏歌,而不必拘泥具体的悟道动作,使其全身心浸润于音乐当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敞放。总之,如果能把幼儿音乐教育与其生活相结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音乐生活环境,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的生活情境化入音乐,从孩子的生活中去发掘音乐教育活动的素材,让音乐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又回归于生活,幼儿音乐教育一定会充满无限的乐趣。音乐也将会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孩子的生活将会是一个充满音乐的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家庭音乐教育;学习音乐;音乐才能
家庭音乐教育(以下简称教育)现在已经很普及,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音乐教育是人类崇高的教育实践,也是最贴近儿童内心的教育方式,而音乐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和走向社会的桥梁。因此,教育是儿童音乐才能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现今,教育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然而,它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发展仍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应引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儿童音乐才能的表现及培养意义
儿童音乐才能的早期表现有: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很容易记住一首歌的曲调;能自己发明简单小乐器。
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历来是音乐教育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松尔曼把儿童音乐才能分为以下4个发育期:1岁时会对声音刺激极为敏感,会引起其注意;2~3岁时开始模仿音乐旋律唱自己喜欢的歌曲;4岁时就会哼出自创的旋律;5~6岁时对乐器产生兴趣,对音乐逐渐表现出定向注意力。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音乐才能大致有三种作用相辅相成:(1)听觉,包括对音乐的知觉能力;(2)动作技巧,包括演奏的能力;(3)智慧作用,包括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音乐作为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就可开始,家长应从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来培养和促进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因此,音乐才能是儿童一种智力的体现。
音乐才能是人类一切才能中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与广阔文化领域有着密切关系的能力。
二、影响儿童音乐才能发展的因素
1.家庭环境方面
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其学会倾听,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其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保持其对音乐的敏感性。如果儿童对一首歌的旋律、音高、节奏、音色、歌词很敏感,对歌曲中的情感感受力很强,就说明孩子的音乐才能很强,家长就可以加强对其进行音乐才能的培养。其次,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目的不是培养演奏家,也不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对其心灵美感、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感兴趣的程度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激发其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艺术才能,这才是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意义。
2.家庭经济方面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课程不一样,要学出高水平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如今,虽然有些家庭的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学习音乐的费用还是很高。现在,初学者一节课几十块钱或上百块钱家长还可以承受,等孩子水平稍高些,曲子难度稍大些,学费也涨到一节课几百块甚至上千块,为了参加某个大赛要跑到省城或外省更远的地方,学费、报名费、来回的车旅费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继续学下去,只能半途而废。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虽很重视儿童的音乐素质教育,重视其音乐才能的发展,但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家庭音乐教育。
3.家长自身方面
现今,孩子从小接受一些音乐方面的熏陶是很重要的。家长学习音乐的经历,使他们在为其选择学习的乐器时考虑得更加周全。就会认为学乐器不是跟风,而是充分考虑了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儿童是否感兴趣以及大众接受程度等。例如,家长从孩子已出生就感觉到其对音乐很敏感。孩子听见音乐响起来会不自觉地摆动手臂;看见电视里有演唱会就会聚精会神地倾听等。所以,家长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更容易熏陶和培养其音乐才能。家长必须看到孩子确实具有音乐天赋,并且对音乐感兴趣后才能尽力去培养其音乐才能。从小对孩子进行熏陶,可以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才能,但是如果把自身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不但不能培养其兴趣和音乐才能,恐怕还会让其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家长的音乐素养和教育理念很重要。
4.儿童自身方面
儿童学习音乐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家长除了需要耐心的心理辅导,儿童自己的认知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很重要。在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时,注重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必要,教育也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学习音乐主要是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音乐才能。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学习音乐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严重,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从而使儿童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并产生恐惧心理,要么心情很压抑很不情愿地练下去,要么半途而废。
1.家长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为严重
如今,儿童“考级热”现象也十分普遍。一方面说明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了,而另一方面,这种学习音乐的热潮似乎又与真正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关系不大。现在,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由于诸多原因而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和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今,我们最终是想让儿童学习音乐而不是让他们去考级,也不是让他们会弹几首曲子。学习音乐是为了提高其音乐素质和音乐才能,陶冶情操,使其感受音乐的美。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才能让儿童轻松地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从而去享受音乐。
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科学
在教育方面,家长对其本质认识不够,认为技能高就是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而且家长还存在攀比心理,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学好,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心里不服气就对孩子采取强迫的教育方式,学好了是应该的,学不好就数落、批评,甚至打骂孩子。许多家长在儿童学习音乐时没有耐心,一做不到或做不好就采用打骂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打击其积极性,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变成盲目学习和盲目表演,而且对家长和对学习音乐感觉恐惧和担心,这样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久而久之还会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信心,更别说是发展音乐才能了。
3.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
家长思想上认为应该好好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行动上有时却力不从心,时断时续或者半途而废。当孩子真正遇到问题时,家长为孩子解释三遍以上就发火,把孩子吓哭;或者看到孩子完成不了就放弃了,最后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不统一,这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家长应该每天保证其学习音乐的时间,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指导,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家庭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策略
1.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家长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乐器有乐器学习的内在规律,声乐有声乐学习的内在规律,儿童学习钢琴应从最基础的乐谱开始学起,而不是刚开始就学习一些钢琴家的乐谱;儿童学习声乐不宜唱成人的歌曲,要演唱歌词简单、音域不大、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长远目标,不要太关注短期效应使音乐教育功利化。在学习乐理知识、音乐文化知识、识谱等内容时,要在由易到难、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建立在儿童对音乐感性的基础上去理解。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其享受音乐,在音乐中快乐成长。不能为考级急功近利强迫其学习音乐,扼杀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应多鼓励少打击,从培养其兴趣和自信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其音乐才能。
2.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自然的、深刻的,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其成长更能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整体素质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不能带有攀比心理和短期目光的功利性目的。否则,只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的发展,而且会使其厌烦学习音乐。因此,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运用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在教育活动中,家长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相统一。如果不统一会让儿童产生投机心理,所以,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事先要协商、达成一致,保持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才能促进教育的实施,统一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保证,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一种互动式教育学习模式,多与孩子交流,使其对家长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这都有助于其音乐才能的发展。
4.在家庭中为儿童创设音乐欣赏的环境
音乐欣赏对于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赏的内容要考虑到其接受能力和需要,应该选择容易被儿童感受、适合儿童的曲目;最后,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因它的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多声部的多种组合形式使其具有多变化的特点,更能够引发儿童的自由想象。舞曲、进行曲和摇篮曲都易被儿童理解并伴随动作参与欣赏。
总之,音乐才能的培养对儿童不仅是一种音乐的专门训练,更是一项开发其智力的途径,对其一生都受益匪浅。要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自身素养、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无论是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对儿童的音乐才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盛滋波.家庭音乐教育谈[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1.
[2]陈东.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孙沛德.天才儿童教育[M].台湾文景出版社,1983.
[4]欧阳时来,查振华.家庭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J].职业圈,2007(63):96.
【关键字】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种寄托了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欢乐,培养兴趣,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老师正常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如教师的讲解、板书,而特殊儿童,众所周知,他们不能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板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1]。
一、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国家宪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可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人数多达300多万,其中部分人已经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特别设置了各类学校,如人们所熟知的盲聋哑学校,另还有弱智儿童班等这类小众特殊班级。如今,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拥有人权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创立一所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投资又大,所以针对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据这些国情,推广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若将人体作为乐器,人的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就是使抽象的音乐情感得以表达。儿童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领略音乐,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2]。这就是“体态律动学”教学观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包括三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训练。体态律动主要是通过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迅速规律的交流;视唱练耳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内心听觉和鼓励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律动是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
(一)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将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使学生边玩游戏边体验音乐,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变化自然而然灌输给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美丽,打开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务。例如:“找朋友”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欢快地跳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他随即拉住一个小伙伴,开心地做出“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动作。教师在弹奏歌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所以节奏不宜过快,在学生们找伙伴时,可以减慢速度或者谈一段其他的儿歌,给儿童们一定的时间寻找好朋友。这个游戏同时也加强了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两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根据音乐的类型和节奏自己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学生面前演示,让学生随之模仿,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改编、去创造这些动作[3]。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儿童的想象力。
(三)引发律动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发人们进行律动的事物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就丰富了对音乐、对节奏、对律动的感知能力。
三、律动教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特殊儿童通过提高音乐的感受力来学习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调长短、节奏强弱[4]。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律动教学为主线,而倾听音乐则是律动教学的基本途径。特殊儿童倾听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这一系列的表演,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帮助特殊儿童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并启蒙他们的音乐思想,培养音乐审美力,让他们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发挥着它的本体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使特殊儿童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结束语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根据音乐的这种特性,教师恰好能运用这点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解决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难题。音乐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教师通过音乐与律动和特殊儿童交流,在充满童趣的音乐中,培养他们像正常儿童那样合作、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情绪。故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身心能跟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红歌.浅谈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J].才智,2013,21(11):19-20.
[2]杨畅.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论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手段和目标的关系[J].艺海,2014,55(12):78-79.
[3]王诗慧.浅谈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78(13):45-46.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特殊性
一、引言
学习音乐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听觉能力、时间与空间的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调节情绪,因此,音乐教育应该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悲伤,有温馨的团聚也有凄凉的孤独,任何时刻只要音乐环绕在你的身旁,就会发现音乐是最好的朋友。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其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殊儿童的定义一般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前者指的是在生理或心理中有一定缺陷的儿童,存在语言、行动、智力等方面的障碍。而后者不仅包含了前者,还蕴含了智力超常、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儿童。在没有明确指出的情况下,我们就从狭义方面来理解特殊儿童。
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只要没有出现听力障碍,在出生四个多月后就开始对声音敏感,可能还会出现某些反馈信息,如手舞足蹈。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对音乐的理解上并无差异,只是有些特殊儿童可能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可能在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中会产生障碍。由于存在某些障碍或缺陷的儿童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上不能照搬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方法。良好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爱的同时,还能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世界观。为了达到用音乐带走特殊儿童的烦恼、享受生活的目标,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在其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在特殊儿童中涵盖了听觉、视觉、语言、智力、肢体和健康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应针对缺陷不同的儿童,制定不同的音乐教育路线。由此可见,与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相比,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拥有自身的特色,主要包括灵活性强,不确定因素多,随机性强,对音乐教师要求较高等特点,这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时间中均能体现。
(1)不稳定性
特殊儿童一般会在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情绪阴晴不定,造成学习的态度、兴趣的变化,严重时可能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导致音乐教师不仅无法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从教学内容上正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这就是教学内容不稳定性的主要表现。
(2)随机性强
正常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首歌可能最快的二十分钟就已学会,并深情并茂的表演出来,但这个时间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许就是个奢望,他们可能再多花费五倍的时间也不一定学得会。此外,具有不同障碍或缺陷的特殊儿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也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
(3)灵活多变
在特殊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打乱课堂的正常教学的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如学生情绪低落、身体疼痛。此时,教育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应发生相应的改变。
(4)多样化
从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来看,特殊儿童在音乐的学习存在上能力不同、精神状态不同、身体障碍不同、需求不同等因素,教学评价制度应随之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5)独特性
面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任务十分艰巨,面对的突况也相对比较多,比较复杂。因此,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除了具有音乐教育的能力之外,还应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盲文教学和手语教学的能力,扩张音乐理疗知识面。
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存在不同障碍的儿童表现的教育效益不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精神状态、学习态度,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每天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最终让特殊儿童的课堂效益最大化。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遭到社会或家人的冷落和歧视,不能拥有一个愉快、难忘的童年记忆。音乐的抽象性有助于教师们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课堂效益,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学习氛围。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的引导特殊儿童建立正常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通过音乐来传授听觉艺术、审美艺术的媒介,它能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提高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创造和鉴赏能力,教会我们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并创造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追求。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全、健康的个性,教会他们感恩、感知,引导学生享受生活、期待生活。通过音乐的桥梁,特殊儿童可以感受到社会和生活中的景色和事物,感受到来自世界各界的情感和关爱,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和爱心。反之,特殊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丰富自己的情感,亦可以憧憬生活。
(2)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由于自身的缺陷,特殊儿童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不敢与外界沟通、交流,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严重缺乏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很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音乐可以使人放松、释放自我,拥有一个愉快的心境。不管是在音乐课堂中,还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都有助于引导特殊儿童与人或自然和平地交流、沟通,甚至有时还能提高特殊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方面上改善或解决特殊儿童的交际能力问题。
(3)辅助治疗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教师富有足够的耐心,学生的意志足够坚定,总能验证“是金子就会发光”。著名的指挥家舟舟是一个智商只有三十的重度弱智儿童,但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他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强的毅力,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弱智天才指挥家。享有名气的钢琴家托尼德布罗伊在出生时就被发现是一位天生的盲人,拥有音乐天赋的他在母亲的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爵士钢琴家,也使音乐成为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例子都展示了音乐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生活、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心智的启发,是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重要作用的最好体现,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帮助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治疗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总之,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机制能有效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感、孤独感,找到自信、融入社会,为自己谱写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丽杉, 金海玉. 浅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8):208-208.
[2] 李秀云. 浅谈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 音乐时空, 2015(13):125-126.
[3] 马号.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特殊性[J]. 音乐时空, 2011(12):78-78.
[4] 万丽萍, 刘小川. 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培养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5):30-32.
[5] 王榕澜.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析[J]. 考试周刊, 2013(59):176-177.
[6] 荀丽玲.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8).
九店小学的整体音乐课程开展情况调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仅有的一位音乐教师也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音乐设备也无法使用,学生基本上不到一堂精彩而正规的音乐课。(2)学校对音乐课普遍不重视。一直视音乐课为“副科”,在教材上是“能省则省”。(3)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对音乐课的热忱度很高,但对当前的音乐课授课并不满意。这些以既是九店小学音乐课程实施情况的主要问题,也是广大农村音乐课程教育的普遍现象,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湖北省乃至全国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所在。
二、荆州区九店小学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音乐师资建设,大力招进专职音乐老师
在荆州区农村的小学里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很多的音乐老师是身兼数职。这些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学校有必要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来对该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改革,以便使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作用。
(二)改变音乐教育观念,全面重视素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喜欢上音乐课,都不希望被其它课程占去。要改变当前的九店小学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的教育理念,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九店小学这种寄宿制而且留守儿童很多的农村小学,更需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大农村音乐设施投资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相关设备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一堂正规的音乐课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政府及学校应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入,最基本的音乐教室和必要的乐器及教具要配备,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及音响资料给学生查阅,充实留守儿童音乐知识。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留守儿童的积极主动性较差,不是很喜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留守儿童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把音乐课堂与艺术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设计音乐游戏课,在留守儿童走进音乐的同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让留守儿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通过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
(五)以情育人,强化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喜欢抒情性的音乐,音乐教育应该适当的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相结合,关注留守儿童兴趣,提高留守儿童情感外化的能力,使留守儿童善于用音乐来调节和表达内心情感。例如《父亲》让学生的情感与歌曲情感达到共鸣,让他们理解父母,也能让其心中的的感情得到释放。
(六)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