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范文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

篇1

关键词 云安全模型 信息系统 保护测评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中以云安全服务模型为研究依据,从云计算信息系统的安全特性入手,提出建立云安全服务模型及管理中心,介绍了云安全等级保护模型的建立情况。

1简述云计算信息系统安全特性

以传统的互联网信息系统相比较,云计算信息系统把全部数据的处理与存储都放在服务端,终端用户根据网络可以及时获取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没有必须在本地配置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根据网络中所设置的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可以在服务端设置统一的身份兼备与安全审计系统,确保多数系统出现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此时新的设计服务模式又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例如:滥用云计算、不安全的服务接口、数据泄露、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2建立云安全服务模型及管理中心

现实中的不同云产品,在部署模型、资源位置、服务模型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和模式,进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安全风险特征及安全控制范围。所以,必须从安全控制的角度创建云计算的模型,对各个属性组合的云服务架构进行描述,从而确保云服务架构到安全架构的合理映射,为设备的安全控制和风险识别提供有效依据。建立的云安全服务模型如图1所示。

3云安全模型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办法

云安全信息安全保护测评的办法就是根据云安全服务模型与云安全中心模型,考察用户在云安全方面的不同需求,安全模型处在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下的不同位置。安全模型一端连接着等级保护技术,另一端连接着等级保护管理的要求。根据云安全信息中心的建模情况,对云安全模型下的核心基础、支撑安全展开分析,获取企业在云安全领域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模型,依照模型开展下一步的测评工作。

3.1分析等级测评云安全模型下的控制项

根据上述分析情况,可以把云安全模型嵌套在云安全等级保护模式中,从而展开与云安全有关的信息安全等级评价,并对安全模型下的有关控制项展开分析。首先察看云认证及授权情况,对是否存在登陆认证、程序授权、敏感文件授权等进行测评。依照不同的访问控制模型,选择访问控制的目标是强制性访问、自主性访问、角色型访问,进而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方法。为了确保网络访问资源可以有效的控制和分配,需要创建统一、可靠的执行办法和解决策略。自由具备统一、可靠地方式才可以保障安全策略达到自动执行的目的。测试网络数据的加密情况,要对标准的加密功能及服务类型,做到静态和动态的安全保护。探测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情况,就必须查看云备份是否安全、数据销毁情况、磁带是否加密及密码钥匙的管理,检查的重点是供应商的数据备份情况。查看对管理用户的身份是否可以控制管理,是否可以管理用户角色的访问内容。查看用户的安全服务及审计日志,其中包括网络设备的监控管理、主机的维护、告警管理与维护等。

3.2分析等级测评云安全模型的风险性

依照等级保护的有关要求,运用风险分析的办法,对信息系统展开分析时必须重视下面的内容。

(1)云身份认证、授权及访问控制

云安全对于选择用户身份的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尤为重要,但它所发挥的实际效果必须依赖具体的实施情况。

(2)设置云安全边界

云安全内部的网络设备运用防火墙这系列的措施展开安全防护。但外部的云用户只能运用虚拟技术,该技术自身携带安全风险,所以必须对其设置高效的安全隔离。

(3)云安全储存及数据信息备份

一般情况下,云供应商采用数据备份的方式是最为安全的保护模式,即使供应商进行数据备份更加安全,仍然会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公司应该采用云技术共享的所有数据进行备份,或在保留数据发生彻底丢失事件时提出诉讼,从而获取有效的赔偿。云计算中一直存在因数据的交互放大而导致数据丢失或泄露的情况。如果出现安全时间,导致用户数据丢失,系统应该快速把发生的安全时间通报给用户,防止出现大的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信息系统会成为日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从云安全等级保护测试为研究依据,简述了云计算信息系统安全特性,对云安全服务模型及管理中心的建立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云安全模型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办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信息安全 威胁 有效防护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普及化,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大量的信息保存、交流,使得计算机网络牵涉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同时缘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导致信息安全攻击不断,包括病毒感染、数据篡改、木马植入等,严重威胁了社会和谐稳定。新时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已然上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 计算机网络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体验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便捷性、丰富性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稍有不慎随时可能遭受经济损失、名誉损失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最明显的特征是开放性,这也是其容易受到攻击的主要原因,包括网络攻击、病毒植入以及软件入侵等。在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信息安全问题频发。例如,系统的缺省安装和弱口令是大量攻击成功的原因之一。有些意图不良的黑客,以计算机网络系统缺陷为突破口,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窃取敏感性重要信息,从而破坏或修改相关信息数据,导致网络系统瘫痪。究其根本,造成此类问题不仅仅是缘于技术不成熟,更重要的体现为用户安全意识薄弱。此外,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黑客攻击侵入行为成本低,加重了此种现象的猖獗性。

2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措施

根据上文分析得知,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威胁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有针对性地防护才是最有效的。因此,作者基于上述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提高安全意识

用户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者以及交换者,其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的重视度、参与度直接影响了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因此,强化计算机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方面,用户需养成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习惯,选择正确的途径获取信息数据,不随意浏览或打开富含危险因子的网站链接,提高自身素质道德修养,杜绝黄赌毒等不良信息侵入。同时,用户还需加强个人账户管理,在不同的网站注册上设置差异化密码,并定期进行更新,提高账户密码复杂度。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用户需树立良好的技术防范意识,重视杀毒软件及防火墙技术学习应用,并针对个人电脑进行定期维护查杀,及时修复软硬件漏洞,对于私人文件要确定其可被访问范围,最大程度保护自身信息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属个人意识行为,提高主动防御能力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2.2 软件硬件兼施

客观角度分析,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能,又能丰富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因子。现实生活中,黑客攻击、病毒植入、木马侵染属高科技犯罪行为。对此,用户应按需选择不同安全等级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设备,及时更换损坏的硬件,主动学习了解软件功能性能,不能随意打开信息安全防护软件的限制和保护功能,以免影响自身网络服务体验,又需正确使用安装信息安全防护软件,切断不法分子侵入途径。而对于行业及企业而言,要主动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协同高校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加紧相关防护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能,丰富防护软件功能服务。如此,不仅可推动计算机网络领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2.3 完善保障机制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不单单是个人事务,更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下,计算机网络作为各国贸易交流的重要平台载体,涉及到大量隐秘信息数据,一旦受到威胁和攻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民权利与责任,规范用户上网行为,提高违法犯罪成本,维护网民正当权益,利用法律的威严性、震慑性肃清计算机网络环境。同时,国家还需重视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逐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其规模,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同时,相关主管部门还需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督促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并严惩一切违法犯罪行为,潜移默化中强化公民信息安全意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3 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防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计算机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众多,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尽完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专家及学者持续关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客观、全面剖析当前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汪东芳,鞠杰.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40-41.

[2]吴思.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184-185.

[3]吴一凡,秦志刚.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6(02):156-157.

作者简介

胡元军(1983-),男,江苏省徐州市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篇3

 

随着网络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位个体产生的数据量也在迅猛增长,数据的计量单位已经达到PB(1,024TB)级,我们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人们运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电子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在社交网络上地址定位信息、照片、日记等个人隐私信息。

 

这些信息被网络数据服务商等机构不断地跟踪和记录,挖掘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寻求数据背后隐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如何保护好个人的信息一直是网络用户、专家学者乃至国家备受关注的问题。

 

1大数据的内涵及其特征

 

1.1大数据的内涵

 

每一位个体在搜索引擎上的任何一次搜索形成的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在不断积累、汇集的过程中,逐渐成了“大数据”。大数据的定义很多学者已经给出,但表述各不相同。

 

综合来看,大数据就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的数据集合,同时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及IT技术无法对该数据集进行采集、获取、处理等操作。用户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大数据表现为:相关企业根据个体在网络上的浏览痕迹,进行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然后向用户提供定制和个性化的服务。

 

1.2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通常是指数据的规模大于10TB以上的数据集,可以概括成“4V”:①数据量大(Volume)。生活在网络时代里,数据的计量单位也在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变化而变大。②数据类型多(Variety)。常见的类型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的数据、半结构化数据。

 

多类型的数据结构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价值稀疏性(Value)。大数据时代数据量非常大,但是有价值的数据比例又很小。④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促使数据的增长速度也急速提高,使各行各业对数据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处理数据的响应速度也有更严格的要求。

 

2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不安全的原因分析

 

2.1外在原因

 

2.1.1数据本身在传播中具有动态、交互、连续性。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据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动态化、碎片化的,而有着这样特性的数据在网络中更加容易被捕捉和搜索,这就加大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数据具有紧密的交互性,拥有庞大数据量的计算机可以依据用户之间的数据的交互分析出两者之间的网络关系。所以,一旦某人信息泄露,就有可能因蛛丝马迹而泄露其好友的个人信息。

 

2.1.2相关企业过度寻求大数据背后的商业利益。互联网能够及时地追踪到个体的个人信息,其手段之一就是运用浏览器里的浏览记录和Cookies。如:在2013年“3·15晚会”曝光有关企业对用户的Cookies信息进行无告知收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辨别每一个用户的社会阶层、职业、家庭收入等。更有被利益驱使的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变卖用户的个人信息,为自己赢取利润。

 

2.2内在原因

 

个人信息主体安全意识薄弱。根据《中国移动语音社交应用行业研究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将达8.5亿人,中国移动网民将达7.5亿人,中国的网民数量呈现稳步的增长趋势[1]。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信息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如:中国铁路12306网站个人用户信息的泄露等。虽然我国在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根本原因还是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薄弱。目前,在国内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络当属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

 

相关报告指出:微信用户平均每4分钟便会看一下手机微信,新浪微博更是广大网民及时了解各类实时专题新闻并进行互动的渠道之一。根据《TIME》(时代周刊)2012年8月的调查显示:“1/4的人每隔30分钟就看一下手机,1/5的人每隔10分钟就要看一下,1/3的人承认即使很短时间不用手机,他们也会感到焦虑。”这种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更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泄露个人的信息。

 

3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

 

大数据时代,提到个人信息的保护,很多人会认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是空缺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在少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侵权责任法》[2]以及201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3],然而其内容都是较为零散的,不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体缺乏制约作用。同时,如何切实可行地保护个人的信息问题,现有的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进行细致的归纳和划分,不能从根本上保障个人的信息安全。

 

3.2外在攻击技术力度加强,应对技术相对薄弱

 

在技术层面上,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安全技术已经不能适用于大数据时代复杂多样的数据集;另一方面,侵权者攻击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传统的信息保护技术已经被依次破解,新的攻击形式层出不穷,而新的防卫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3.3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谈及信息安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合理高效的管理是信息安全的一大保障。目前,国家层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企业层面缺少行业的自律机制,个人而言则更加随意,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网络上随处可见参差不齐的信息就是管理存在不足最直接的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很多管理体制的制约,若违犯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应该如此,但目前我国尚欠缺有力的监管体制保障其整体秩序。

 

4大数据时代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建议4.1完善立法

 

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立法制度。在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数据处于不断交融、碰撞的动态变化之中,慢慢形成行业发展的新局面。首先,政府应该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法律。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法案是对其他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力补充,既保障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也打击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

 

其次,法律法规要明确数据的采集界限以及数据的使用权。什么样的数据能够被获取利用?什么样的数据属于个人隐私应该予以保护?这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数据采集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的获取范围采集所需数据,数据的使用权同样也是需要探讨的。

 

4.2技术创新预防外来攻击

 

在注重信息安全的理念中,虽然只提及三分靠技术,但是技术的提升却是保障信息安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首先,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技术的研发创新,同时加大力度推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硬件技能的不断提升;其次,技术的不断创新依靠的是强大的技术团队、技术人才。从赛迪智库颁布的2015版大数据白皮书得知,大数据的人才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稀缺的,这就需要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培养专业性的大数据技术人才,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4.3加强各行各业的自律和监管

 

信息安全的七分靠管理,应该体现在各行各业、各组织机构,应该相对应地形成内部的标准和公约,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监督与管理其对数据的各项使用权利。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个人信息服务行业的引导,如:对移动运营商应该加以鼓励合理地运用数据,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便捷且个性化的服务。在监管方面,需要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的认证机构,加强对行业数据处理的全部流程的监管。

 

4.4推行网络实名制

 

推行网络实名制是提高个体信息安全意识的方式之一。有些人认为推行网络实名制会压制网民言论自由,不能完全体现民主。但是从铁路运输的售票实名制的成功案例来看,互联网络实名制虽然可能会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必定是利大于弊。首先,实行网络实名制,某种程度上会让网络上的言论更加得体,从而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如:网络冷暴力给网民带来的危害案例比比皆是,网络言论的过度自由给青少年群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推行网络实名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不法分子的恶意中伤等。其次,实行网络实名制可以有效地保护用户的个人财产。当下,“微商”是非常红火的一个名词,但“微商”的可信度不高。假若这样的网络创业能够推行实名制,必然会提高网民对其的认可度。最后,推行实名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网络犯罪的发生。

 

4.5加强信息安全教育

 

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社会各阶层群体都应该加强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国家也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如:对在校学生,可以开设信息安全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对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参加信息安全知识的培训。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漏洞扫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12-01

1.网络安全简述

网络安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和固定的定义。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对网络安全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从网络用户个人或者单位来说。他们想要拥有的网络安全,必然是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单位商业信息受到保护,避免因他人运用窃听、篡改等手段,泄露信息,或者造成商业危害。从网络运用以及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理解的网络安全必然是希望在对本地网络信息进行访问、读写时,受到相应的保护。防止出现病毒入侵、拒绝服务或者网络资源非法控制等威胁。从本质上来讲,网络安全属于网络上的信息安全范围。指的是通过多网络系统的强化管理,以及对硬件、软件中的数据保护,防止其因有意的,或无意的破坏而出现信息泄露等状况。保障系统连续可靠的运作,以及提供源源不断的网络服务。从宏观上来看,凡是有关网络上信息的隐私、完整、可用、真实等相关的技术研究,以及网络安全管理全部属于网络安全需要研究的对象。网络安全不仅仅是网络使用硬件或软件上的问题,也是信息管理上的问题。在二者的互相补充下,才能实现完善的信息保护。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主要侧重点是防止外在非法行为对网络的攻击。对于管理上来讲,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对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对于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

1.1 可靠性。可靠性的定义就是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在目前具有的条件下,以及相应的时间范围之内,保持预先想要其达到的功能性特征。可靠性是对于网络系统安全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可靠性都保障不了,难么一切的网络活动将无从谈起。

1.2 可用性。可用性就是W络经过设置之后,网络信息可以被所授权实体进行访问并按照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在经过许可之后,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的时候,就会给予授权用户或实体进行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网络在受到部分的损坏及需要降级使用的时候,依旧为授权用户提供最有效服务的特性。可用性就是网络信息系统面向所有用户的而最安全性能。网络信息进系统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然而用户的需求是随机的、多方面的、甚至还会有时间和速度的要求。与此同时,可用性就会对系统的正常使用时间与整个工作时间的之比来进行度量。

1.3 保密性。对保密性的定义就是保障网络信息能够不受外界非法行为的影响,导致出现信息泄露、信息篡改等。保密性是建立在可靠性以及可用性的基础之上的,是网络安全保障的重点对象。

1.4 完整性。完整性就是网络信息在没有经过授权之前不能对其进行任何改变的特性。也就是说,网络信息在储存或传输的过程中保持其完整,不会偶然的失误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插入等破坏的特性。完整性是网络中面向信息的安全模式,无论经历怎样的阻挠和破坏,它要求必须保持信息的原版,换句话说,就是信息的正确生产及安全准确的存蓄和传输。

2.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漏洞扫描技术分析

由于网络会给人们带来较多的不安全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必须要运用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来实现个人或者单位的信息安全。在许多网络安全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推出的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实保障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等。对安全技术进行分析,主要有:漏洞技术扫描、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等。这些事比较常规的,对于一些稍微特殊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以下主要分析的就是漏洞扫描技术。安全漏洞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的缺陷,它会导致外界非法授权者为获取信息利用其进行不正当的访问。

2.1 D级漏洞。D级漏洞允许远程用户获取该计算机当中的某些信息,例如该计算机是否处于运行状态,该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类别等。例如,可以向一台计算机的目标端口发送SYN分组,假如收到的是一个来自目标端口的SYN/ACK分组,那么我们可以确定此台计算机正处于被监听的状态。从具体实践来讲,D级漏洞在其余漏洞当中,是对计算机危害最小的。但是它会为非法侵入者采取下一项行动奠定基础。

2.2 C级漏洞。C级漏洞外在表现为允许拒绝服务。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类个人或者多人运用ntIemct当中的某些特性,拒绝向其他的用户提供合法访问服务。这种漏洞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受到攻击的计算机反映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合法授权者无法连接目标计算机。

2.3 B级漏洞。B级漏洞是允许本地用户获取非授权的访问。此种漏洞常常在多种平台应用程序当中出现。

2.4 A级漏洞A级漏洞主要是允许用户未经授权访问。这属于这几种漏洞当中危害最大的一种。许多情况下产生的A级漏洞,都是由于系统管理出现问题,或者系统内部参数设置错误导致的。

3.结语

总而言之,漏洞扫描技术就是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一门比较新颖的技术。通过市场调研,防火墙技术就是当病毒入侵时的被动防御,入侵检测技术也是一门被动的检测,然而,漏洞扫描技术则是在没有别的病毒入侵之前就主动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全面检测技术。所以,从网络全面安全的角度出发,主动进行安全检测,防范于未然的漏洞检测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朱健华.浅析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2(27).

[2] 赵燕.漏洞扫描技术浅析[J].内蒙古水利,2011(03).

篇5

关键词:三网合一;企业数据库;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Enterprise Database Security Policies under the Tri-networks Integration Situation

Liu Yuan

(Wu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estment Corporation,Wuhan430015,China)

Abstract:Triple play in the context of enterprise database security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paper on enterprise database for triple-play situation,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analyze security threats,and the corresponding security policy.

Keywords:Tri-networks Integration;Enterprise database;Security policy

一、三网合一安全问题简述

三网合一也称为三网融合,我国最早是在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来的,而现在正在为阶段性的试点时期,并已经成为最热门的技术和热门话题之一。

通俗来说,三网融合就是在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技术趋于一致的发展趋势下,打破各自界限,在网络层面资源共享、业务层面互相渗透和逐步融合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监管体系。而其权威的官方定义,来自2010年《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三网合一的安全问题大体可以分为网络安全与信息内容安全两个层次:网络安全主要是解决网络系统的可用、稳定及可控,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防护恶意行为、保护合法用户,其威胁主要来自网络系统软硬件非正常状态、恶意攻击、安全漏洞等;信息内容安全主要是解决数据信息的完整、保密、真实和可控,防止信息内容泄露、窃取或篡改,其威胁主要来自隐私信息盗用、不良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三网合一安全问题的两个层次也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于企业数据库来说,在三网合一的形势下,其安全问题的重点主要是信息安全。

二、三网合一形势下企业数据库安全分析

(一)企业数据安全环境的变化。对于传统的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来说,其承载业务单一,参与的主体也较单纯,因此具有相对清晰的安全边界,其所要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大多是自身领域内的问题。而在三网合一的形势下,高速互联网、移动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进行融合,各种业务都会混杂在一起。由于传统互联网络在物理和逻辑上并没有进行很好的隔离,使得三网融合的参与主体呈现复杂性,既包括网络运维人员,也包括社会大众,其安全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无网络边界的特征。

而且在三网合一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也必会顺应科技的发展,在企业战略的选择上可能会倾向于多业务运营。充分利用三网合一的便捷,应用互动电视、网络接入、企业专线、IP语音等多种技术,为企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途径。而企业的各项核心业务都会承载于其核心的数据库系统,一旦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后果不可想象。可以说,网络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既给参与其中的企业提供了机遇,但也对其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企业数据库安全威胁。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其信息网络往往结构庞杂,业务应用也是多种多样。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企业的业务应用可能会涉及到业务审批系统、电子报文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网络服务系统、企业数据库的后台管理系统、运营业务管理系统、宽带系统及软硬件系统等等。而这些系统的核心就是企业数据库。

对于企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和操作人员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企业核心数据库系统,同时要面临如何规范企业员工的网络行为等一系列问题。而一旦在某方面出现漏洞,对于一些关键的应用保障机制,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跟不上的话,企业的数据库库可能会得不到有效、合理的运用,造成企业数据库系统效率低下、运维出现问题,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一是对于企业核心数据库的非法操作。包括对企业数据库的登录、注销,以及对于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的插入、修改、删除操作。二是对于数据库安全事件反映不及时。对于违反数据库安全策略的事件,做不到及时响应、追踪和取证。三是对于数据库异常事件不能预警和快速定位。四是企业网络异常。而对于这种异常的原因,管理人员却无法分析和判断。

三、三网合一形势下企业数据库安全策略

(一)网络层面的常规维护策略。三网合一的背景下,企业数据库不可避免会面对网络开放,网络系统的安全是企业数据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而企业数据库也会面临网络入侵的威胁,企业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都会面临考验。因此,在网络层面的安全策略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一是以防火墙技术作为企业数据库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包括数据包过滤器、和状态分析等,但因其只是用事先设定的规则来拦截信息流的进出,故此防火墙无法阻拦来自网络内部的非法操作;二是应用入侵检测技术,监控网络系统是否被入侵或滥用,包括网络签名、统计和数据完整性分析,但独立的入侵监测系统存在运作上的不足;三是可采用协作式入侵监测技术,组件见自动交换信息,可用于各种网络环境。

(二)数据库内部信息安全策略。企业数据库内部信息安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加密数据库,这是企业数据库安全的关键手段,可以避免被绕过数据库安全机制而直接访问数据库,可不受密钥长度限制,但不能采用一般通用的加密技术,而必须针对企业数据库的特点,使用相应的加密方法和密钥管理方法;二是采用数据分级控制的策略,根据安全要求和数据重要程度定义密级,如公用级、秘密级、机密级、绝密级等,并对不同权限用户设置相应级别,使系统能够实现“信息流控制”,避免非法信息流动;三是当数据库遭到破坏时,要有可靠的数据库备份数据用以恢复,使系统快速恢复系统运行。严格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是保障企业数据库系统安全的有效手段。备份可以分为硬件级和软件级,而其恢复可以通过磁盘镜像、备份文件和在线日志等方法。

四、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三网合一对于企业数据库来说,从单体、独立防御走向整体联合防御已经是安全解决方案的大势所趋。企业必须要能够预见风险和问题,制定出适合自己数据库安全维护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