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范文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就业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02-01

一、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推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然而相对应的尴尬情形却是企业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有5成以上的跨国公司招收不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1]除了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外,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所有工作都要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展开,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该方面作用往往被忽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最突出问题主要有:(1)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无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恰当的职业目标。(2)就业观念有待改变。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就业准备不足。(3)自信心不足,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有待增强。(4)知识面窄,与当今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要求有差距。(5)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欠缺。(6)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具体能力有待加强。

三、思想政治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塑造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已经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出:大学生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先就业再择业;不能挑肥拣瘦,一心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而要主动申请基层岗位,去偏远地区磨炼自己;当今国家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努力创业。

(二)正确地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过渡区,如何在这期间锻炼自身的能力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这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不能够扬长避短,有所提高。同时,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也不能制定恰当的职业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指引大学生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合适的理想信念和职业目标,同时指出实践是成功的唯一之路。

(三)心理调适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指出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认真、务实、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四)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用人方最看重的一项素质,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二节中引导大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这对于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拥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铺垫。

(五)人际交往与基本礼仪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要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的准则和基本的社交礼仪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第一张名片,也对后续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章节论述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对与人交往时应该遵守的诚信、宽容、互助等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使大学生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同时对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同学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六)综合素质提高

现代社会急需一专多能型人才,即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在校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往往比较注重,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对于其他知R和能力往往不太注重,造成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要紧跟实事,讨论热点,可以以社会调查、课堂演讲和辩论、案例讨论进行,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表达的能力。实践课深入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感知,最后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体现教学成果,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社会实践,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于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也有一定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周凯.半数以上的跨国公司招不到合适人才[EB/OL].http:///pub/hrclub/View.jsp?id=58627,2008-2-22.

[2]宋晨.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浅析――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体育研究,2016(7).

[3]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篇2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流的国家需要一流的教育支撑,而办好一流的教育,必须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教师。经多年努力,*市中小学教师在基本素质、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经过连续不断的继续教育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学历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历教育不仅可以扩充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系统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提高,应当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同样受到重视。辽宁省和我市在“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到“2010年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0%,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教育硕士达40%的目标。根据20*年对*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统计,我市现有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硕士学位的分别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67.5%、57.2%、1.1%,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学位提升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均衡。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多渠道地开展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

1、充分发挥我市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基地作用,利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学历培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优势,做好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为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提供多样化学习渠道和优质服务,努力降低学习成本。同时要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及培训质量,使教师学有所成。

2、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以上须属国民教育的学历教育)等多种途径提升学历、学位层次。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要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对最后学历专业与所教专业不一致的,在“十一五”期间要取得所教专业合格学历或专业合格证书。

3、充分利用因特网网络系统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更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不组班上课、缓解工学矛盾、减少经济负担的优势,利用网络积极踊跃参加高层次学历提高和研修学习。

三、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提高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学位学习的积极性

1、严格坚持市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层次学历、学位的要求。参评市级骨干教师,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和高中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区级骨干教师评选也要设定一定比例的高层次学历标准。

2、自20*年始,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层次学历、学位的教师要予以优先考虑,为学历、学位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实行参加学历、学位提升减免教师教育学分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教师每参加一年学历、学位提升学习(凭在读证明)可以减免4学分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由学校申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市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4、对农村教师实施学习资助工程。从20*年开始,凡是在*教育学院参加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学习的农村乡镇及其以下中小学教师,由*教育学院每学年减免500元的学费;对取得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由当地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报销一定比例的学费。

四、加强领导与管理,切实把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工作落到实处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要将学历、学位提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鼓励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及均衡发展。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途径;形式多样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位置。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排头兵,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例,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充足,为中职生开拓各种渠道的升学途径,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外延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强省,也是世界制造业基地,这几年,随着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纯的中等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需要的建设大军,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够招收到高职教育的毕业生。

(2)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升学渠道,学校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才能保证招到生、招好生。中职生升学渠道的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学校招生及将来的发展。

2 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1)对口单招

对口单独招生考试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只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如职高、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等。与普通高考相比,对口单招具有参加门槛低、考试人数少,升学录取率高等优点;但是也具有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专业选择性小、费用偏高等缺点。

这些年,江苏的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对口单招,很多职业学校甚至把它办学重点进行主抓,部分学校,对口单招本科率能够达到60%以上。

(2)高级工、技师层次培养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高级工、技师层次的人才培养通道。

技工学校可以开设五年制高级工、或者七年制技师,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入学需求。

很多地方的劳动部门明确规定,高级工就业待遇,等同于高职,所以,高级工或者技师的学历教育受到社会的欢迎。在江苏省,技工学校或者技师学院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五年制高职

2003年6月,经江苏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设4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学院的分院,并设40个办学点。基本涵盖了省内所有重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院设置十六大类、13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在校五年制高职学生近20万人。

(4)成人学历教育

与高校合作,组织在校中职生参加成人学历的入学考试,是目前很多中职校为学生开拓的升学渠道,也是招生亮点。

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考生需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达到统一划定的录取线,取得入学资格,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有成教学院,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的任务。按国家高等学历教育的要求,学员全日制脱产学习或应用业余时间学习。毕业后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学历文凭。

(5)中高职3+2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江苏省很多学校2012年起开通了中高职3+2培养模式。中高职3+2培养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5年学习期间,由对口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学生学完5年课程获高职院校全日制大专文凭。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立课程内容;坚持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坚持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6)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由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开展试点,实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第一阶段在中职校学习3年,成绩合作者取得中职毕业文凭;经合作院校联合考核,在思想操行、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技能、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转段升学要求的学生,直接进入普通高校(不需参加高考),进行第二阶段相应专业的本科学习,学制4年,成绩合格者取得本科毕业文凭,达到学位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转段升学要求是由合作院校双方共同研究确定的。总体上,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四门公共基础课需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成绩达到B级以上,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公共英语二级及以上考试,计算机通过全国一级MSoffice考试;专业核心课程(3-5门)由合作院校双方联合命题,考试成绩达一点分数以上;专业技能获本专业主要工种中级工及以上证书。

篇4

【关键词】财务机器人;会计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市场

1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财务机器人(RPA)是通过执行重复的基于规则的任务将手工活动实现自动化的一种技术,是流程自动化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目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引发了广泛关注。财务机器人已经具备的功能主要有录入信息并进行合并汇总,根据既定逻辑进行业务判断,可以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操作步骤能记录。相比人工处理数据,其效率高、成本低,正逐渐取代基础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1.1核算型财务人员需求大幅度减少

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重点关注会计专业毕业生对财务会计业务核算的掌握。从课程设置上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原理及实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考核内容中,业务核算分占半数以上。财务机器人的出现高效地处理了重复性的核算业务,其处理速度是人类的15倍。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等的广泛应用,就业市场中的核算型会计岗位数量断崖式下跌。以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超市收银员、小企业出纳等,而在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核算型财务人员必须实现转型,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2复合型财务人才需求增加

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核算向管理转移,集中精力从事非常规的业务,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复合型财务人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复合型财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沟通协调能力。在公司治理中,财务人员要正确处理好受托和委托责任的关系、发挥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做好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委托成本。二是战略性思维。财务人员要成为积极的决策参与者,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将财务数据与公司战略制定有机结合,不断优化财务业务流程,发挥会计的企业管理职能。三是风险管控能力。财务人员做好预算预测,编制可行性方案,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和防范风险。

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1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截至2018年末的数据显示,安徽专科院校有77所,几乎每所院校都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且财经类专业人数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较高。例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财经类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占全校人数的1/3。而通过校园招聘会仅能提供10个左右的会计岗位,同时网络招聘提供的会计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会计技能等级证书等,毕业生中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

2.2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

专业对口率是从业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占总毕业生的比重,反映学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对口率的高低表明了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调研结果表明,高职会计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的占比低于1/10,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销售类或服务类岗位。专业匹配度低,影响就业满意度和工资水平,提高了离职率。

2.3就业途径狭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两种途径,校园招聘会的参会企业可靠性较高,网络招聘的就业信息更丰富及时。校园招聘会每年举办一次,手续复杂,机制不灵活,参会单位多为省内企业,社会影响力有限。网络招聘是通过学生在招聘平台进行电子简历的投递、面试、签合同等环节,完成就业,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较大,如何躲避就业陷阱,保护学生权益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育

目前,在广泛使用财务机器人的背景下,复合型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求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时由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强调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服务的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价值的创造,通过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程序、方法及工具,而且管理方式相对灵活。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战略与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内容,同时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

3.2疏通升学通道,提倡学历晋升

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自学本科考试或是专升本升学,实现学历提升,提高未来就业的平台高度,缓解专科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自学本科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学生在校3年间通过全国统一的自学本科考试,即可拿到本科学历证书,满足一定条件可获得学位证书。自考本科可以实现3年完成普通高等教育4年的教学效果,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自律性。专升本考试的社会认可度高,证书含金量高,也受到学业上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的广泛关注。因此,针对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行这两类考试的宣传工作,促进学历提升,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

篇5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1965年由保罗•朗格朗提出,是指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其教育阶段包括一个人自生命之初至生命之末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类型包括从学校、家庭、职场、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终身教育很快被联合国列入会议报告之中,并且强调了终身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宣传终身教育,认为终身教育与我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之间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因此,研究和倡导终身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终身教育可以理解为是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全过程,既不受教育的时间、范围限制,也不受学习者的年龄、性别限制。终身教育是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专业需求、发展需要、职业要求等自主选择受教育类型核受教育方式,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延续性、各阶段的学习能够衔接起来,同时也能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和深入,必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延伸高职教育的领域,使高职院校不断推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产品,让有再教育需求的人获得继续学习、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2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目的

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形式多元化,包括高等医学教育、高职医学教育、医学职业技能培训等。高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具备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些医学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同时,受过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具有判断鉴别的能力。根据我国国情,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临床医疗人才,充实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第一线。此时,单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填补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社会特别是当前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输送大量高端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医疗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发展潜力,能在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融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高端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些医学人才今后能运用适宜的知识和技术为基层、社区服务,熟悉和掌握社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具备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处置与转送能力;能够独立对农村、社区居民开展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等方面的医疗、公共卫生防治和指导。上述两种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不同层面的医学人才,但这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高职教育不是终结式教育,受教育者可以继续提升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应单纯考虑职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同时还应当考虑历届毕业生、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更新知识、技能、技术的需求,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完善的医学人才培育机制。这就是说,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教育既包含校内的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也涵盖着从业者需学习的各种技能培训、技术培训等教育形式,践行终身学习的内涵和满足全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3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立交桥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更是具有极强的专业特点,既需要学习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育模式。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搭建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自考之间的“多元互通”的立交桥,实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立交桥”。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1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搭建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桥梁

2012年学院“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荣获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及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实践环节实用为原则,结合多年校院合作的办学实践经验,创建并实施了以临床医学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面向基层“高端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工学交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课程建设中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基层全科医生岗位需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确定学习者具有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持续发展能力。并且为了确保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吸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标准,学院与省市各医院紧密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办法,专门聘请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讲授专业技能课程,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师生开设“临床新知识、新进展”专题讲座;同时制定了《专业课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第一年脱产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以后每年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以此更新医学教育者新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本领。但是获得了专科学历的医学毕业生,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直接诊断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并不具有直接看病的能力及权利。根据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至少需要1年以上临床实习、实践,并获得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才具备行医资格。即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提高临床诊断、防治疾病的能力。学院根据临床医学的特点,遵照上级文件精神,从2005年开始每年6月到11月对漳州市(含中银开发区、常山开发区)1843个行政村中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经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册后执业的4700名乡村医生每年培训1次,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法规、伦理道德、预防医学、全科医学、中医药学、临床实践与技能等。通过培训强化乡村医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宣传、协助处理重大疫情的能力,满足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需要。同时,学院从2006年起连续8年对漳州市从事内科、影像医学、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护理、中医、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分批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漳州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专业素质的实用型乡镇卫生技术队伍。

3.2学历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的接轨

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及诊断治疗技术更新发展迅速,仅止于中专、大专学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生、从业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尤其是中职毕业生。2011年全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应届毕业生免试入读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工作。凡符合条件的中职应届毕业生经推荐,可直接入读高等职业学校,而不必经过全省“高职单招”考试。学院及时做好宣传及推荐工作,为广大品学兼优的中职生搭建起良好的提升学历的桥梁,极大地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13年,福建省积极探索高职对口招生考试改革,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三类考试,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简称高职招考),每年组织一次。高职招考为所有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学院积极响应这些改革措施,适时做好宣传工作,引导、鼓励中职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学历,根据自身需求报考适合自己的专业及院校继续接受教育深造。同时,学院也积极为大专毕业生创建更好地提升学历平台,与福建省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医科大学接洽协商合作办学,在我院设立成人教育业余本科教学点。不但应届毕业生,对于历届的有一定学历条件、有知识需求的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参加成人高考,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报考临床医学、护理、药剂等专业,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由此取得更高的本科学历。

3.3寻求学历教育与自考的契合点,创建有效衔接

篇6

考上中职学校,意味着不用再经过高考就能直接升入本科,用以往的高考制度来看这的确是不被允许的。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本身一直在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口招生、单独招生等形式,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丰富高校的招生方式,以体现不同类型的高校、专业对招生方式的特殊要求。比如艺术类专业,其招生途径一直是单列的,不参与统一高考。如果艺术类专业参与统一高考招生,可能根本无法招到适合其需要的学生,而具备艺术天赋的学生也很可能永远与大学无缘。中本贯通项目,其实就可看作为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一种高考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保证中本贯通项目招生录取的公平性,并通过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来保证其质量,但对于这一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其实不用过于惊讶。如果不为中职学生打开这一升学路径,促进其生涯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比如,面向中职学生的对口招生、单独招生,有多少是把考试的核心内容放在职业能力的?最终决定学生差异的还是普通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

推行中本贯通,核心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中职学生提供更多且简便的升学途径,而是要通过长学制,培养能满足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技术型人才。传统的学制设计,通常都是按3-4年一个台阶进行划分的(初等教育一般稍长)。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给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次选择机会,有利于教育公平;同时由于每向上提升一级均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因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其弱点则是不利于学生在某一领域专深能力的发展。这样一种学制模式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因为普通教育,包括学术性高等教育,其所需要的是通才,适度的专业转换反而有利于其人才培养。并且普通教育在学历层次上已发展到硕士、博士,这一教育轨道在本科结束后还有很长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对技术型人才来说,其形成过程则有着不同规律,它不仅要求从较早的年龄开始,而且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专注于某一领域。

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技能,且许多专业对动作技能要求仍然很高,这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之处。其对技能的要求虽然不像音乐、绘画、体育那样高,但如果训练过晚,也是很不利于技能发展的。比如幼儿教育教师,如果不从中职教育开始培养,那么学生的弹、唱、跳、绘画、游戏等技能的发展就会大大受阻,甚至无法发展到所要求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中职教育不能达到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但我们仍然要从中职教育开始办幼儿教育专业的原因。此外,机电类、航空服务类、营销类、医药卫生类等许多专业的技能,也都需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训练。如果没有了中等职业教育,我们这个社会很可能就不会再有能工巧匠了。但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作组织模式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复杂程度的提升,对许多职业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其人才培养对学历的要求,面向这些职业的教育在学历层次上必须上移,且学历层次上移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职业能力发展的持续性,否则这种上移就是无意义的。正是基于人才培养的这一需要,许多国家21世纪以来开始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比如美国。中本贯通可看作为中高职贯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中高职衔接是体现当代特点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有时代的内在性。

篇7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遭遇社会认同危机

近些年,媒体关于我国高职院校遭遇生源危机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如2012年光明日报《高职招生难更需“冷思考”》文载: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2年高考录取情况显示,虽然高职录取线已降到180分,但仍有96所学校三次投档无一人报考。招生再度“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更可怕的是,这种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根据各地招考部门陆续公布的数据,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1]。“现在五年制大专班铺天盖地,这些大专班好像跟高职校没啥两样,要想念大专,初中毕业时就随便可以挑。既然上了高中,目标就是大学,高中多上了三年,再去高职校当自己初中同学的学弟,那样多没面子!”永泰三中的高三应届生小李说,他从上高中的那一刻就定好了自己的目标,虽然现在成绩不理想,但如果考不上本科院校,他的首选还是复读[2]。学生家长的“职校歧视”也根深蒂固:“我这几天再看看,有没有学校能降分,只要能上本科什么学校都行,不行就复读,上个职校,说出去多丢人。”[3]

高职招生遇冷、高职招生难的呼声似乎越演越烈。在高职院校招生难背后,原因复杂多样,如国家政策导向问题、生源数量问题、高职教育质量问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社会传统文化偏见问题,等等。高职教育仍然没有被社会完全认可,更多的还是被作为低于本科层次的教育,社会存在“职校歧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低仍然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个体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用来解释群体行为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特纳(Turner,1985)对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他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门别类;因此在将他人分类时会自动地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4]。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在此,运用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来解释人们如何选择高等职业教育。

(一)社会分类:高等职业教育对个体的社会意义

社会是由若干个社会层级(社会分层)体系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社会共同体。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就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而言,美国学者特雷曼(D. J. Treiman)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5]。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并获得更高的社会层级如职业地位、社会声望、经济财富的重要途径[6]。同时,高等教育对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影响效应有很大不同。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下,接受高等教育几乎等同于“鲤鱼跳龙门”,高等教育对促进个体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具有巨大的影响。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这种影响效应在个体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性,处于高等院校金字塔顶端的一流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精英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的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市场化竞争,他们需要整合更多的资源和资本才能挤进精英群体,而文凭就是重要的竞争资本。高职教育在与普通本科教育无硝烟的文凭竞争中败下阵来。

尽管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文凭认可度不如普通本科,不过,对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都有限的家庭而言,在选拔性的高考竞争中没有取得优势的情况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仍然是个体在结构化社会中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为更多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给社会底层百姓向上流动创造了机会,进入到“大学生群体”阶层。同时,同为“大学生群体”,群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如“985”大学、“211”大学、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这种高校分类体系上的差异。从培养目标看,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与传统精英教育有本质区别,其就业目标定位于一线技术工人,属于社会“蓝领阶层”。

(二)社会比较:个体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情感意义

群体间社会比较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意义。尽管教育可以正向影响个体的向上社会流动,但个体的向上社会流动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除了个体的智力水平、能力因素、努力程度等以外,还受到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制约。布尔迪厄在分析学业分类体系时指出:“事实上,正是通过这个分类体系,学业分类活动建立了行动者的社会属性和学业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学业位置本身又根据教学、教学机构、学科或专业的等级而等级化了”[7]。个体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既与个人优秀和努力程度有关,也可能与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还可能与学校教育制度有关。这种群体间阶层文化比较及获得学业成功的难易程度比较,使得接受高职教育的个体产生客观的情感体验。

从社会比较的角度看,人们对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社会比较是关注的重点。一是学校层次的比较。由于教育与社会分层存在直接关系,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大学文凭和学位成为获得和巩固社会阶层地位的重要且有效途径。因此,接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群体间社会比较。无论社会对大学基于等级的“垂直分类”,即根据重点大学、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的分类法,还是基于类型的“横向分类”,即根据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由学生高考成绩决定大学院校选择权的视角看,社会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大学生态链”的末端。二是占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比较。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赋予学生的文化资本(如文凭和名校效应)和社会资本(如校友关系网络)有着客观的差距,在生源质量、教育财政资源投入、优质教师资源、优质就业资源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体与接受其他类型和层次高等教育的群体之间存在比较,也导致个体不同的自尊、自信等情感意义。三是社会声望的比较。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社会声望比较。个体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获取的客观职业资源越多、职业社会声望越高,越能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和评价。人们凭借其社会经验和主观感觉对人群进行的分类,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即是否有钱(收入高低或拥有财产多少)、是否有权(在政府或企事业组织中担任的职位高低)、是否有文化(学历文凭高低)[8]。相对普通本科教育而言,人们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文凭社会认可度低,毕业后所从事的一线技术类职业的社会声望较低,工作待遇较差。这是我国社会传统官本位思想和社会攀比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最终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

第一,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学历层次竞争的公平。学生应该有平等选择接受普通本科教育或高职本科教育的权利。现在的事实是,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而专科要升本科需要继续学习2年,这样时间成本大大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学历层次的原因,失去了很多参与社会流动性竞争的机会。因此,对高职教育而言,既要突破学历社会的樊笼,消除社会歧视,主动参与社会流动性竞争;也要提升自身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以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素质重新赢取社会竞争性流动的更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探索建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给职业教育与现有普通本科教育更为公平的竞争起点。如果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型的高校竞争的起点不公平,那么便无法保证竞争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第二,应该鼓励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化竞争,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我国社会流动性竞争的表现形式外显为学历社会与能力社会的博弈。学历社会是以文凭为中心、学历至上的社会,是以学历作为选拔、使用和评估人才的社会普遍评价标准[15]。能力社会是工作能力为评价导向的社会,它是以综合运用其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价准则。高职教育在提升学历层次,即努力探索建立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化竞争上。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是能力差异化。高职学生要在专业技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上与普通本科学生形成差异化竞争,扬长补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专业技术能力上,高职学生需发挥技术优势,与普通本科学生重理论、重学术研究之间形成互补。在实践动手能力上,高职学生不仅要会思考、懂技术,还要掌握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践问题中来,这样可以弥补自己学术能力相对不足的弱势。在职业胜任能力上,高职学生应该发扬能吃苦、能担当、会创新、懂团结的优良作风,扎扎实实地在工作岗位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高职教育要不断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在竞争中取胜并获得社会认同。

(三)社会贡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是满足产业需要、保障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福祉的国家教育战略,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出色完成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其的历史使命,是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形成若干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和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对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而言是一大贡献。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高等职业教育要准确定位,坚持质量为本与特色发展的有效统一,坚持教学改革,完善制度建设,改进师资结构,促进专业发展、更新课程内容,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动态衔接,在国家高等教育宏观调控和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式发展的推动下,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和学位体系,努力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强、更丰富的、更有选择性的高等教育类型,满足不同智能类型、不同发展需求的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

篇8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76-03

我国的中职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阶段,以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拟以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现状中获得信息,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就业现状,旨在为做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据以改革我校的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对象和方法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5~2007级护理专业(学制为3年制)毕业生269名,采用“职业现状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现状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75张,收回269张,问卷回收率98%,问卷有效率为100%。

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护理专业学生工作稳定性差,想“跳槽” 有88.48%的学生曾有一次以上打算或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理专业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不断改革,形成目前的择业难、就业更难的趋势,但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跳槽”的比例相当高,这有可能是由于学历低、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上班时间不规律、超负荷工作量等原因,导致学生几乎是“以医院为家”,时间久了工作热情消退,产生厌倦心理,没有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所在。当遇到困难时,学生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受到伤害,挫折感油然而生,认为在护理行业中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渐渐开始产生“跳槽”的念头。

护理专业学生执业资格考试情况 考一次即通过的占65.8%,没有考的占9.67%,考两次才通过的占21.93%。考一次即通过的多是在校时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准备、认真复习的学生。还没考的学生可能的原因是:因个人因素而耽误,不知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找不到接收注册的单位,不打算从事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历。考两次才通过的护生可能的原因是: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习能力差,而考试难度增大、试题范围广、分布倾向于综合分析,加上考前复习不够充分,导致考试两次才通过。

护理专业学生提高学历情况 有80.30%的学生迫切地想提高学历。由此可见,在护理专业学生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这与医学的发展、护理学学科的不断完善有关,因此,对学生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医院更倾向于招聘大专、本科文凭的学生,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发展的需求;同时,学生的学历与职称评定、劳务费分配等也有一定的关联,学历的提升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现在的医院普遍都不考虑招收中专生,因为本科生也大有人在,竞争激烈。所以只有提高学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更有优势竞争晋升和评职称,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服务于每一位患者,才能体现出职业的价值观,体现出护理职业的神圣。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情况 有47.21%的学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一般或较差,有34.20%的学生防护意识一般或较差,有28.62%的学生自我防护实施一般或较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职业危害时缺乏有效、完善的应对措施。原因可能与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中介绍护理职业防护知识的内容过于简单有关,从而不能有效地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及职业暴露①后的处理措施,导致学生在校时职业防护教育不够深入,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预防知识较片面、不规范、缺乏系统性。同时,很多医院也不将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作为护理实习生必须培训的内容,只有少数医院在学生实习前进行短时间的职业防护培训。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淡薄。

护患沟通方面的情况 有73.60%的学生认为在工作中护患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沟通方法和有效途径。患者不仅仅是一个患者,还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如果学生缺乏临床沟通的技巧,不懂得捕获患者的心理,护患交流信息少,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而忽视这方面的交流,就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导致患者的误解和不满;语言使用不当,或文化水平存在差距,会造成负面影响;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自信心缺乏,也会导致病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信任度下降,这与在校期间护理实训课缺乏真实感,只是机械地进行操作有关。

建议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变学生对护士职业的认识,减少“跳槽”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知道护理工作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促进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护理人员所做出的贡献。在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可请优秀护理前辈通过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弘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并加强专业思想建设,改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热爱护理职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对学生提出的就业问题要认真分析,做好解释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提高专业护士的待遇,在职称晋升方面体现专科护士的价值。

提供提升学历的信息和机会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提升学历的信息,如学校可开设高校的大专、本科教学点,方便学生报考和就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升学历的必要性,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时通过成人高考学专课程。要指导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继续读书,攻读大专、本科等。同时应与学生共同分析目前的就业情况,许多医院都是招聘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中专毕业生相对而言就业比较困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如果不学习、不上进,面临的就是被淘汰。还有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正在更新,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正确操作,要完成工作,护理好每一位患者,仅有中专的学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认识到提升学历的重要性,知晓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前程,学历提升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患者心目中的白衣天使。

学校和医院应重视执业考试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的改变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教学应围绕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对专业课教师应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执业考试”讲明重点及难点,做好考前强化培训、模拟考试等。在实习前要指导学生怎样报名,报考时需要哪些材料等。同时学校应及时发放考试信息并协助学生报名,提醒学生多关注中国卫生人才网的信息,预防错过时机,必要时可协助学生进行网络报名。学生在实习及工作期间要做好充分的备考工作,在医院里,领导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合理组织安排,给予充足的复习备考时间。对于找不到单位进行注册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帮助。

重视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护理教材内,应增设职业防护相关技能的内容,将职业防护的内容融入基础护理技术的实训教学中,以减少学生的职业伤害危险因素,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及实训质量。教学中既要强调维护患者的利益,也应要求学生注意自身利益的保护,使师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职业危险因素的危害性。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科学的操作方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护士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的系统化教育,为以后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习前,可聘请医院的护理专家开展职业防护及暴露处理讲座,教会学生掌握职业暴露后的报告程序及处理程序,并进行考核,要求100%过关,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并鼓励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更新防护知识。在医院应严格要求,科室最好对学生进行防护技能操作示范和模拟演练,强化学生的防护意识,提高应急防护能力。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规范各项操作,职业暴露后应能正确处理,进行自我防护。

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训练 要加强护患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协调方面的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开口,锻炼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如晚自修时抽时间让学生上讲台做演讲,内容不限。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教师在实验带教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患者和家属的良好心情是创造和谐护理气氛的基础,是良好护患关系的保证。在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操作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解释沟通,使用正确的体态用语,切实做到言传身教。应采用《护理实训简易流程》进行实验教学,旨在帮助和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加强学生在操作时与病人沟通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要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接触社会,如做兼职、暑假打工等,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注释:

①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工作中被病毒或器械感染的可能性情况

参考文献:

[1]丁衍文.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当代医学,2010,16(3):159.

[2]洪丽,王冬梅.影响护士长职业态度的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75.

[3]张巧玲,杨金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对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8):89-90.

[4]王静.将职业防护教育贯穿于护理实训全过程[J].医学信息,2010,23(7):2305.

[5]张小平.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62.

[6]彭春霞.浅析护士职业素养在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55-256.

[7]傅一明,许练光,陈照坤,戚林.护理实训简易流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篇9

一、2010年―2012年招生情况分析

2010年―2012年,常德市电大系统共招收开放教育学生9536人,其中招收本科(专升本)学生1109人,招生专业达17个;招收专科学生5955人,招生专业达25个;招收一村一大2472人,招生专业4个。初步分析2010年―2012年新生年龄的构成:专科专业:25岁及以下者占80%以上,本科专业:30岁及以下者占70%以上。这些数字说明,当前年青人提升学历层次的欲望强烈,电大是青年人求学的理想学校。分析学生职业的构成:不在职人员占电大学生的大多数,但是行管本、专科和会计学本、专科及学前教育三个专业都是以企事业从事人员占多数,反映了在职人员对提高自身学历的要求,也可以说电大教育是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层次的重要途径。

二、地市级电大的招生策略

1.依靠系统招生

地市一级电大招生任务繁重,要完成招生任务,仅仅靠校本部是不行的,必须调动全市电大系统的招生积极性。一是按照各分校人口比例将全年招生任务分配到各区县电大分校。二是制订相应的奖罚方案,设置招生任务完成奖、开放教育招生进步奖、招生突出贡献奖、成人教育招生规模达标奖四项,充分调动县级分校的积极性。三是把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县级分校年度评先重要条件。四是开拓中职毕业生市场,到中职学校宣传、发动,并适当的优惠学费。五是各县站也应各施所长,采取适合当地的招生措施,努力挖掘生源。

2.依靠政策招生

要搞好招生,政策的支持不可少,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做大做强电大事业。2011年初,全市全面启动了“一村一大”工作,确定用3年时间培养3500名左右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干部,并分配各区县年度“一村一大”招生任务。这一政府行为的顺利实施,为学校近几年生源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三年,仅一村一大就招生2472人。

3.依靠机制招生

搞好招生工作要有好的机制,要注重招生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实施“学校统筹、部门负责、全员招生、绩效挂钩”的招生办法,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工工作的积极性。一是领导带头招生,调动和促进全校教职工的招生热情。二是严格奖罚,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对不能完成任务的给予批评和经济处罚,将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年终考核、评优结合起来。三是经常督导、公布每一位教职工的招生人数,对招生突出的人员给予表扬,对落后的及时督促,增强大家的紧迫感,充分调动大家招生的积极性。四是在规定招生任务时,对电大招生特别给予倾斜:要求电大有的专业,一律引导到电大就读。

4.依靠渠道招生

地市级电大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招生。一是注重平时信息的积累,凡打电话来咨询者,及时记录他们的联系方式及学习需求情况,及时传递招生信息。二是对在校学习的开放教育学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同事、朋友、亲属中需要提升学历的人员情况,并进行信息汇总。三是有针对性地深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该部门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积极开拓相关专业。四是联系往届电大毕业生,了解他们继续学习的需求情况。常德电大开办三十年来,培养了各类本专科学生近3万名,他们大多工作在一线,在常德的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学历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更新对于他们来说势在必行,这部分人是电大专升本生源的主体。

5.依靠宣传招生

电大在众多的社会办学力量中,有许多自身的优势,但社会上还有不少的人不了解电大。在招生工作中要采取如下形式,加大宣传的力度。一是依托媒体进行宣传:在电视台、互联网、公交交通广告平台等媒体招生信息;在广播电视台上设置招生宣传浮动窗口。二是在市内流动人口密集区、居民小区、学校临街面进行招生信息张贴宣传、悬挂横幅;在人口聚集相对较多的地方设立招生咨询台,向广大市民宣传。三是在校内和街道上悬挂招生横幅,制作招生路牌;印制招生简章、招生手册,将招生简章分发到学校的所有教职工,让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成为招生工作的宣传员。四是发挥在读电大学员的作用,扩大宣传。在籍学员的宣传才是真正信得过的宣传,其效果和影响力不可低估。通过这些途径,不仅挖掘了生源,也为今后的电大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依靠服务招生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化;学历留学生

[DOI]10.13939/ki.zgsc.2017.09.130

1 高职院校招收学历来华留学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事业方兴未艾。据统计,2015年我国共接纳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9.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其中学历来华留学生约为18.5万人,同比增长12.41%,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高于来华生总人数增速的态势。长久以来,本科院校一直是招收与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主力军。近几年,为响应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在2020年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助力实现我国50万人次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计划,积极配合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抓住高职教育国际化难得的发展机遇,许多高职院校审时度势,纷纷涉足招收培养学历留学生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由于其固有短板,在招收和培养学历留学生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摸索行之有效的对策,打破发展的瓶颈,是高职院校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 高职院校招收学历来华留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历层次较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学历层次低,无学位授予是高职院校招收学历来华留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学历层次和培养模式,是几乎所有学生在择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外国留学生也不例外。而处于高职教育国际化起步阶段的院校,为了实现来华学历留学生规模上的突破或发展,应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很多院校在招生过程中放低准入条件,尤其是对语言要求的降低,导致学历留学生在后续培养中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教育质量,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尚未建成、办学理念仍有待提高

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领导层面普遍具有较高国际化办学理念,但总体而言,仍有许多人对于学校招收培养学历来华留学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他们或妄自菲薄,认为高职院校在吸引招收学历留学生方面先天不足,后期发展困难重重,因而缺乏信心;或对此不以为意,认为对中国学生教育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历留学生的培养不过是锦上添花,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目前,国内许多优质高职院校仍尚未形成国际化的体制机制,国际化部门搭台唱“独角戏”的状况仍未有所改变。

2.3 国际化专业师资不足,国际化品牌专业匮乏

不同于短期来华留学生,学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须以专业为依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英语驾驭能力强的优质涉外师资队伍。而纵观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目前办学状况,除了一些本科名校外,我国大部分高校师资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专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而高职院校这一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大制约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与此同时,国内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尚未开设能够承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品牌专业。

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评价标准还未能与国际接轨,与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相匹配的国际资格通用证书体系尚未建立。

2.4 留学生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留学生管理人员具有p重身份。一方面,作为管理者,留学生管理员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他们又应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留学生管理人员普遍国际化水平不高,留学生管理人员在跨文化学生事务处理方面,经验略显不足。

3 解决高职院校招收学历来华留学生工作难题的对策

3.1 多措并举优化学历来华留学生培养方式

专科学历培养模式在吸引留学生方面固然是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短板”,但这一障碍也并非无法逾越。高职院校可与其他本科兄弟院校合作,开启“3+2”或者“2.5+2”的高本相继的培养模式,将优秀的学历留学生推荐到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打通学历留学生的的升学通道。再者,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核心的,相较于知识而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更易于获得普遍认同和广泛的交流。高职院校大多有产教园并与企业保持合作密切,留学生在校学习三年间不仅可以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获得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这对有意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留学生而言,是一个本科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招生时的亮点。在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发展学历来华留学生也有其自身优势。

3.2 形成顶层牵头、全校联动的学历来华留学生管理体系

招收学历来华留学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外事部门或者国教院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学校顶层牵头、设计方案,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协同配合,打好“统战”。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和以二级学院正职领导为组员,国教院正职领导为秘书的来华留学生领导小组;以及分别按照教学、学工等条件建立起来的,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各二级学院分管副职领导为组员,国教院分管副职领导为秘书的来华留学生教学、学工领导小组。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事宜、探究提升国际化办学内涵的途径。在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中,外事部门在推动学校国际化过程中,慢慢由“独舞”发展到“领舞”和“伴舞”的状态,大大提升了留学生工作效率,深化了全校上下对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认识。

3.3 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升级、提高专业国际化水平

高职院校应以国家留学项目、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和地方省、市出台的优秀教师境外研修计划项目为引领,加大投入建立起符合本校校情的学校骨干教师长期访学与短期交流相结合的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人才派出格局,增加教师海内外学习和实践经历,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培养学历留学生提供人才支撑。另外,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品牌专业的国际化升级,并逐步实现更多专业的“双语授课”模式。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及时调整,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努力完成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满足留学生的教育、职业发展要求。同时,突出中国文化的优势,开设与高职院校专业相符的茶道、刺绣、陶塑、武术等相适应的职业特色课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3.4 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展学历留学生教育事业,就要培养一批外语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留管干部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留管干部能够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会和培训班,创造机会让留管干部多走出去与行业内优秀人员接触和交流,或以部门为单位,深入调研留学生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学校。作为留管干部,在充分掌握留学生日常的外事、教务、学生管理的基本核心业务的同时,还要加强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学习。与此同时,留管干部还应多了解学生生源国的国情、帮助留学生顺利度过“文化休克”,尽量降低文化差异方面给留学生带来的不适。

4 结 论

恰逢高职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难得契机,高职院校在招收学历来华留学生方面,虽任重而道远、面临着诸多难题,但从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以及留学生教育带来长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看,高职院校仍应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努力拿出解决方案,推进学历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文清.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高校教育管理,2010,4(4).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升本;现状

一、前言

专升本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既是国家和企业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意义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专升本”是指专科升本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专科生升学为本科生;二是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本文所探讨的专升本主要是专科学生升为本科学生,对于第二种情况不做讨论。

通常来讲,学生实现专升本的形式主要是三种:一是成人高考专升本,专科毕业后,可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中的专升本考试进入成人院校学习,一般不脱产或半脱产;二是自学考试专升本,高教自考中有独立本科段考试,每个专业有10多门课程,全部通过可获得国家承认本科学历,考生可自学,也可参加业余辅导班,适合边工作边学习;三是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对象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电大普专班)的优秀应届专科毕业生。本文所探讨的专升本的形式主要是普通高校应届专科毕业生专升本,对于其它两种情况不做讨论。

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64份,回收率为82%。另外,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二、当前高职学生专升本现状

1.对专升本的态度趋向差异讨论与分析

高职学生对专升本、对就业优劣的态度呈性、探索与现实的趋向。大部分高职生对自己毕业后出路的选择符合高职院校高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高职院校面向职业的目标。但我们也看到42%的高职生选择毕业专升本,此比例应该说不算小。这与学生的高学历情结、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工作、回避就业压力有关,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升本愿望。关于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就业优势与劣势问题,高职学生能现实地面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问题。但58%的高职生认为自己对高职教育不了解,显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迷茫性。

2.对专升本的年级差异讨论与分析

大一学生对学历的认可程度更低一些,专升本的愿望更强,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有意愿专升本;大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更高一些,专升本的愿望较大一学生不强烈,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有意愿专升本;大三学生的专升本愿望介于二者之间,调查结果显示,42%的学生有意愿专升本。这与大一学刚刚参加完高考,高考的分数远远低于本科生,所以对本科、高职院校的差异感敏感,而且对高职院校缺乏了解有关。而大二学生对职业院校、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体验和学习,又不像大三学生要面对就业压力,所以,更能产生对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大三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容易把就业中的困难归因于自己的学历,但与大一学生不同,经过三年的高职教育,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比大一学生要高。

3.对专升本的信息渠道及专业选择分析

专升本的信息渠道方面,学生了解专升本最主要的途径是老师和朋友同学,分别是68.5%和50.8%,因此要注重发挥好老师和学生会的宣导作用,这是最重要的宣传渠道。

专升本的专业选择方面,多数学生愿意继续深造目前所学专业(以经管类为主)占78%,有10%学生有跨专业升本的愿望,选择当前比较热门实用的专业。专升本的目的功效方面,学生比较集中指向就业,76%的学生选择专升本为就业带来优势。

三、建议分析

针对专升本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索与体验

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认时期,对自我的认识正从不确定性向稳定同一的状态过渡。而成功的过渡需要进行广泛的探索,只有通过相对充分的探索、体验,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感性认识,进而形成理性的认识、判断与行为选择。学生正是在这样的广泛探索中确立相对稳定的自我,对职业、社会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与体验,学会判断与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性地面对与解决生存发展问题。

2.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理性引导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理性引导是与学生的积极探索相辅相成的。仅仅靠学生的自我探索来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适时地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教育,这需要家长及学校双方的努力。首先应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稳定教育,引导其从心理上接纳职业教育、接纳其在高考中相对弱势的地位和由此引发的结果;其次,开发或理性地分析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增强其高技能性人才的自豪感和成才观;再次,帮助高职学生理性地分析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群体各自的优劣势、知识结构以及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市场定位、就业前景等情况,避免高职学生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个人资源与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自我加以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自己的未来。高职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规划。明确的理想和志向是成才的基本前提。进入大学后,就是“准职业人”了,而且很快就要步入社会、步入职业的大门,这时,应该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考虑、有所预期。只有明确了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未来的人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学历与职业生涯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对学历教育的认识。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要鼓励高职学生成人教育专升本;一方面国家要出台政策,在就业、工资、职称、公务员考试等接纳专科学历。拓宽畅通专升本渠道,既满足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也有利于我国高职高专这一教育层次的深入发展,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不同任务、不同性别的学生及其不同的发展意愿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和引导,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慧.高职学生专升本态度倾向调查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

篇12

表3~6分别为南京地区临床医学工程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及从业年限的统计情况。由表3~6可见,南京地区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年龄分布比较平均,学历以本科和大专生为主,其中研究生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职称方面中级和初级占大多数。对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培训要求及方式的调查发现,职能管理人员倾向于相关政策法规及招标采购规范、设备质控与预防性维修(PM)实施和管理系列课程的培训,而工程技术人员更多倾向于维修技能及经验交流、其他工程技术培训和设备质控与PM实施。

2临床医学工程现状分析

2.1部门职能的转变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张,医疗设备装备水平逐渐上升,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地位和职能也有了新的转变,除了承担传统的医疗设备采购、维修、管理,以及医用耗材的采购、发放外,在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在校学生的教学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医学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发展,全方位地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2.2人员结构的调整随着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各地医院也逐渐重视相关医学工程人才的引进。近年来,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医院,引进医学工程人才的热情非常高。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南京地区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年龄分布较均衡,医工人员中本科生所占比例较大,为42.08%,研究生比例接近10%,职称方面还是以初、中级为主,占到63.34%,可见具有高学历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医学工程人员还是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从业年限统计方面,南京地区医工人员从业年限超过20年的达38.33%,可见南京地区医工人员在工作经验上占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需引进更多的年轻人才。

3思考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见,南京地区各医院对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重视度在提高,医学工程人员的素质和年龄等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长远考虑,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

3.1加强学历教育,提升学识水平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到今天,已从医疗器械的“采购员+修理工”,转变为医疗活动的“质保员”和医疗设备的“守护人”,这就要求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必须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和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因此,每一位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员必须积极参加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学识水平。从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医工人员中研究生比例只占9.58%,这与现代化医院的建设极不相符,除了注意引进高学历人才外,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南京地区正在尝试院校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医工人员提供提高学历的机会。

3.2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技术能力临床医学工程人员,除了做好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检测、管理外,还要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次调查显示,虽然职能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关注的培训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在培训方式上都倾向于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等形式。近年来,南京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分会举办的学术年会,以及南京地区几家大医院组织的国家、省级培训班,给南京及周边地区医工人员创造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知识结构,提升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的地位,还成为临床医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推动两个学科的发展。

3.3开展科教活动,拓宽学科视野南京地区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附属医院的医学工程科,组织有能力的医学工程人员,参加学校的教学工作,必定能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教学相长,同时也能为医院培养更多的实用专业人才。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积极探索与医院联合培养本科生,把学生的毕业设计放到医院,让学生提前了解医院情况,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出的几届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篇1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升学导向;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物流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劲。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物流技能型人才,是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物流服务与管理是我校传统老牌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高级讲师4人,硕士4人,3人聘为全国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聘为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类命题专家,6人被江西省教育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6人具备邮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师资格。本专业教师多次策划承办了江西省首届快递企业快递技能、知识大赛,2015年江西省“振兴杯”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快递业务员比赛;承担江西省历年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及为快递企业提供上岗员工培训、在岗员工提升培训等服务。同时拥有江西省一流的现代化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室、叉车实训场、国际货代实训室、运输实训室等四个实训室。学校高度重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在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2010年评为省级精品专业,2012年确定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位应明确,其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职学生经过在校2年的培养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术,只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专业定位时,应该重点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特点、区域经济特点及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根据我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实力,同时兼顾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立了“校企融通、学做合一、分层培养、分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以“就业导向”的学生与成长快的中小型物流及电商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于“升学导向”的学生则通过3+2中高职衔接,提升学生的学历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平台。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是培养以“就业导向”的学生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对人才要求在新生入学时,选拔学生进行培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介入,参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制定,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专业课程,请企业工作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使校企之间在发展目标、人才需求方面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人才供求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学生入学之际就知道就业单位的需求,接受认同企业文化,学习将更有动力和压力。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实践学习,寒暑假在企业进行顶岗见习,真正实现毕业即能就业、上岗即能上手。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导向”教育可以定位为以下2个专业方向,即快递及仓配方向。

快递业务方向主要面对本地快递企业培养能熟练完成快件揽收、分拣、封发、转运、投送、信息录入、查询、市场开发、疑难快件处理等作业,熟练应用快递相关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础管理人员。根据江西省《关于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将达到8亿件,年均增幅35%;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近几年,网络消费的日益普及催生了巨大的快递市场需求,江西省快递业务量从3854万件增长到1亿件,快递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2013年就新增了86家快递法人企业。为提高“最后一公里”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江西将鼓励快递企业因地制宜,与学校开展多形式的投递服务合作。为支持快递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院校与快递企业对接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产学联动。而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能力与快递企业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为本地快递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仓配方向则主要面向电商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础管理人员,使学生了解仓储与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与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适当的计划并掌握一定的作业能力。我校目前已与京东商城合作组建了“京东商城物流特色班”,并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与京东商城南昌库对接,共同培养人才。拟定与江苏中和贸易公司建立中和物流特色班,共同培养物流初中级管理人员。

(二)以升学为导向,提升职业平台

通过对世能达物流(天津)有限公司上海分部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大中型物流企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必须满18周岁,要能比较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而中专层次的学生毕业时无论年龄、学历都无法达到要求。但中专层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强,有提升学历需求,学校应实施分层培养,为他们提供深造机会,通过3+2中高职衔接满足其升学需求,为他们搭建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三、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

物流人才需求变化指数按照薪资范围将物流岗位划分为初、中、高三级。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采集招聘信息,通过智能化分析技术研发并分析出,初级岗位中49.16%对学历没有特定要求,物流类岗位对学历需求处于中下水平,只有个别高级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所需求。物流岗位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数量明显高于职业技能。据此可分析出,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向不能仅仅定位在初级岗位上,如果定位在该层次,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无用武之地,应定位于中级岗位,作为基础管理人员进行培养,这样既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为其职业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吃苦耐劳、责任意识、职业忠诚度、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作者单位:江西省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 王寒,刘辉.浅谈以工作为导向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导向,2011,(33)

篇14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而中等职业教育要想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给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都带来了压力,不同程度存在教师数量不够、结构不合理、师生比过大、学历达标率低等问题。为此,我们应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和问题

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隶属昆明市交通局,是昆明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办学校,面向云南省招收应往届初高中、职高、职专毕业生,主要为社会培养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物流、客运乘务员等方面的技术人才。截至2015年4月底,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共有编制员工90人,实际在职职工83人,教职工文化程度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其中大学本科34人、大学专科34人、硕士研究生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3人。从教职工的职称来看,初级职称有54人,中级职称10人,高级职称6人,无职称人员13人。激励考核方面,交通技工学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技术等级工资制等三类工资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专业技术职称分为主系列(教师系列、实习指导教师系列)与非主系列(会计类、统计类)。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够

交通技工学校现有教职工83人,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70人,而在校学生每年有1600余人,生师比达到了22.9∶1。根据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16∶l,学校的比例明显高出很多,足见交通技工学校目前教师数量不够,生师比过高,教师的缺口较大。从教师聘用实际看,学校每年外聘教师超过30人,其中专业课理论教师10人,实操教师20余人。如果不通过外聘的方式,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二)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如前所述,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教职工的文化程度以大专和本科为主,两者一共占了81.9%,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占了15.7%,硕士学历仅占2.4%;高级职称人员仅占1.2%,中级职称也仅为12%,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职工太多。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看,目前学校共有20名“双师型”教师,仅占24%。从教师的专业素质来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对实操课重视不够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不够,没有意识到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部分老师自身专业知识不足;还有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可见目前学校的高学历、中高职称人员严重匮乏,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三)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理论学习能力不强的特征,许多教师理论教学中的创新不足,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差、学习积极性也不强,如果对他们期望过多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些教师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对自身的要求不高,以至出现学校要求教师跟进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而部分教师却不能突破的现象。长此以往,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下滑,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四)教师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校目前的薪酬制度基本健全,但在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不能完全按照制度执行、透明性不够等问题。绩效管理方式单一,对教师的激励性不够。许多教师对学校提供的福利待遇满意度不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从考核来看,虽然每月都有目标任务考评表,但更多停留在部门层面,对教师个人的考核力度不够。总体来看,目前交通技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的来源有限,人才交流渠道不畅

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的教师属于事业编制,因此教师的招聘录用需要通过上级的批准,所以学校在教师使用上自较小,不能根据专业设置、专业需求来招聘或解聘教师。教师除了到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岗位都是稳定的,人才流动性不强。新进教师一般是师范类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践经验,职业技能非常匮乏。外聘教师大多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技能丰富,然而在授课技巧、素养等方面又显不足。教师的来源有限、人才交流渠道不畅,这是教师数量不够的主要原因。

(二)培训体系不全,教师自我提升意识弱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和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薄弱有关。从培训的组织来看,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系统性不够。首先,培训管理制度不全,因而培训经费来源与使用不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不固定、培训周期不确定。其次,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和有效性不强。目前学校偶尔组织培训活动,基本是针对教师评定职称而开展的短期培训,但这些培训所获得的成绩和证书在职称评定中又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很低。一些教师单纯的把自我提升目标定为评定职称,因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学历的老师大多主要为了评职称,而并非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本身,因此其教学和科研能力非常有限。一些教师没有明确的学习和充电计划,自我提升意识薄弱,不愿意参加学历教育或相关的专业教育,因而专业知识止步不前、更新缓慢,更多地是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当然,少部分教师是因为教师每周承担课程较多(每周20节以上),备课、休息以外的空余时间很少;有的教师还要承担招生任务、日常管理任务,加上自我提升需要支出金钱以及精力,所以一些教师自然不愿意自觉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

(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滞后

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相关岗位设置不科学、人员配备不全,因此许多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自然就导致最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制度也不健全。

三、优化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教师供给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学校应研究制定新的人事制度,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择优录用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充实现有师资队伍;创新教师的补充机制,应用普通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进而成为学校今后的专业教师。通过这些机制的完善,实现学校教师人员的补充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学校应改进招聘机制,拓宽专业教师来源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汽车、物流等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特长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缓解专业教师紧缺问题。

(二)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养

首先,优化学历结构,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学历。除了努力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外,学校应制定教师学历提升方案,在时间和经费等方面给教师提高学历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和攻读本科及在职硕士,妥善安排好工作,让参加学历提升的教师安心深造。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改善学校的师资学历结构,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其次,加大核心教师培养力度。学校要努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核心教师,制定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名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奖励等制度,并切实监督实施。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奖励津贴制度,采取低职高聘、破格使用等途径,做好留才工作。

最后,加快中高级职称教师的培养步伐。目前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太少,所以要千方百计加快培养步伐。职称评定中,除了学历、教学等硬指标限制外,应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制定教师评审标准和办法;改进职务评审办法,向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教研组长和优秀班主任倾斜;对能力和业绩突出的,设置一些加分项目,按破格条件推荐。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为学校教师创造好的平台,在助推教职工成长的同时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实现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昆明市交通技工学校要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制度,明确规定教师培训的经费来源与使用、培训对象、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分类、培训实施方式、培训师资、培训时间与期间、培训考核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多途径多层次开展培训。第一,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提升其教育管理能力,以更好地胜任班主任工作。第二,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安排教师参加新专业、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等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形势。第三,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培训,进行经常性的技能练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第四,加强企业实践培训,理论课教师也应到企业和行业参加社会调查或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第五,强化培训,重点针对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设置与开发、教学设计、学生管理与服务、学业鉴定、科研工作、创新能力等模块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健全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激励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在进一步优化学校薪酬体系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的心理动态、基本诉求,实施针对性的精神激励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精神需求,实现激励时限的延长。另一方面,激励机制要确保稳定,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稳定的激励机制,能确保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得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激励机制要实现公平公正,就必需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对教师做出客观的奖励或惩罚。

绩效考核方面,首先要确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方法,确保大部分教师都认同。学校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综合运用MBO、360、KPI等考核方式,尽量减少考评误差,提高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其次,建立完善的量化指标体系,明确每一指标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充分感受到绩效评估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马小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与培养研究[J].

职业,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