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律动音乐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音乐律动教学的基本概念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体态律动最早是由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创立他的教学体系时提出,他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不仅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用整个肌肉和心灵去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接触到音乐的各个要素,达到身体各部分动作与音乐形成协调统一,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规律,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觉美,欣赏美。
2. 音乐律动教学的两大主要功能
(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学习音乐的愿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两大特点:一方面孩子都喜欢音乐课,要保持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好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本身就是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是一种享受,应该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中得到满足和愉快。
(二)能增强节奏感。节奏感对孩子学唱歌,舞蹈,器乐,打击乐或倾听音乐都十分有利。如何能比较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节奏感呢?通过身体动作(肢体语言)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音乐会上,无论是听众或是演唱唱、演奏者,都会有一些外部动作,如点头、击掌、摇摆身体、轻叩手指、脚打拍子等等动作,显示出他们在感受着音乐的节奏。
3. 音乐律动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律动教学作为一种富有形象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音乐知识,掌握技能中逐步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缓冲了孩子习惯的蹦蹦跳跳的学习环境进入呆板、拘谨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更达到了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音乐教学实效的目的。而且律动教学内容大都是模仿生活中各种现象和动物来体现的,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二)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乐感。乐感是一切音乐能力的核心与前提,它是在儿童音乐中得到发展的。律教学是“动”的艺术,其实就是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起来。通过唱歌、歌表演、集体舞等活动来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与内容。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节奏而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依据音乐的内容有表情地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学做音乐游戏,根据游戏所提出的原则,身体做出迅速反应,培养学生灵敏的反应能力。
(三)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律动教学是能够由多人参加、相互配合及学习简单动作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需要音乐、动作、活动方式的整体配合,达到协调统一。在这些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中,树立了学生的群体意识。
4. 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因人而异,精心准备。“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如低年级的孩子对动物的模仿很有兴趣,中年级的学生对节奏的变化表现很为敏感,高年级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增强,给予更宽松的选择或是创造环境等,是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充分考虑的问题。在律动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音乐的特点,设计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动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音乐为本,突出特点。音乐教学中任何体态律动都是以音乐为基础,通过身体表现音乐中的各个元素。所以,以音乐为本进行律动设计是基本的原则。让学生对音乐的变化准确地通过步伐表现出来。为了在教学中能更准确地抓住音乐的特点,把握音乐的基本内涵,教师平时应注重音乐的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尤其是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一定要把握民族音乐的特点,抓住民族风格的元素,展开律动教学。
(三)强调互动,活跃气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提倡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为课堂的主导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和谐、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律动教学则是非常便于在课堂中展开互动的手段。如:欣赏课《维也纳的音乐钟》中的小组合作律动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段落,组织学生分组逐段呈现,让学生关注音乐,表现音乐,气氛活跃,收到了颇佳的效果。《对鲜花》歌曲教学中,学生学会歌曲以后,老师用“打花巴掌”这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儿童游戏,与学生进行互动演唱。这样既亲近了学生,又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对歌曲是否掌握熟练,并且在游戏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
为优化教学效果,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应基于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实施层次化教育培养。对低年级小学生,应通过模拟、辅助引导教学提升学生积极性。对中年级学生可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提升自信,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相互促进,获取良好提升。在高年级小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则应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其思路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现,塑造个性,提升创造力。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音乐这一主线,不应盲目的令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便立刻进行体态动作。殊不知,一些时候,小学生一旦调动了情绪后便无法安静,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甚至是吵闹,无法令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旋律,挖掘音乐内涵。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课前引导,通过多媒体手段多次播放音乐,前几次令学生安静聆听感受,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入体态律动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思维,并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一些教师通过幻灯片持续播放、引入浓重音乐色彩的教育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令其注意力过于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扩充想象力,调动创新意识。再者该类过多的幻灯片模式教学,令学生会产生麻木心理,就好比在观看电影,无法理清思维,甚至会产生倦怠情绪。为此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充分参考实际状况,不应盲目利用,这样将造成反效果。
二、注重反馈、优化调整,开展现代化体态律动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应依据小学生需求、个性特征做好优化调整,及时反馈。可在音乐课开始初期,便通过音乐调动学生情绪,令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启发引导提示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可组织学生伴随音乐进入教室,并令其通过自由发挥表演,依据教师演绎的各类形式音乐,将教室想象为不同的空间场所,并展现各异的动作形态。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平台下载丰富音乐素材,为学生播放抒情音乐时,可令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想象:我是天上的一片云彩,自由漂浮……还可亲自演奏欢快音乐,通过律动音符令学生做出相应变化并想象:自己为海里的一条鱼,游来游去。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调动情绪后,教师则可演绎相对轻柔的音乐,令学生有序地回归到课堂,并逐步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固定位置,可随意变化,融入学生团队中,与他们一起跳动、歌唱,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并对掌握要领相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其形成良好的创意,进而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三、结语
[关键词]律动 节奏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47-01
一、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基本方法
音乐感受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其中分清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是感受音乐的基本技能。达尔克洛兹曾说过:“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图片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使他们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
二、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力的重要方法
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首先,创设情境,熏陶感染。每次课前先准备一段音乐使学生进入音乐课时会有轻松快乐的感觉,然后让其在音乐中开始新的课堂。课件、图片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相应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其次,加强作品选择,首先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些最优秀的音乐材料。再次,要精心设计具有美感的律动动作。有组织、有系统地组织律动教学,有助于孩子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引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在相同的阳光土壤中,一棵树没有两片完全相同颜色和走向的叶子”,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所以想象力也各有差异。而音乐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而不同的声音能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孩子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听到不同音乐的他们在无意间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音乐节奏明快,孩子们表现的就会很活泼;有的音乐比较舒缓,孩子们表现的就会很安静;有的音乐节奏整齐,孩子们就会很有节奏地踏步。总之,不同的音乐能激发孩子不同的情感,情感不同理解力也就不同。
三、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主要方式
律动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的活动。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抒展。通过教师在律动活动积极创设的音乐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四、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一、采用固定律动与即兴律动有机结合的方式
固定律动是指固定在课堂中的某一时间段,进行一些常规的律动,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也可使课堂气氛得到有效的改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行长时间的学习,这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的疲倦感。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或者课堂的中间安排一些音乐律动。律动的方式可以是与节奏有关的游戏,也可以是结合音乐拍子的动作。
在进行固定律动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即时、有效的即兴律动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即兴律动是指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内容、旋律或节奏等,来即兴创作一些律动活动,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来自己创作。这样也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发现,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很难做到安静地去听音乐,他们有时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一些动作,这说明儿童也会对音乐做出一些情感上的表达。所以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点,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地鼓励学生去主动创编一些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律动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结合音乐特点创编律动方式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拍子来创编相应的律动动作。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通常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如,三年级学习的歌曲《嘀哩嘀哩》《剪羊毛》《全都认识我》等都是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歌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歌曲的节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做出各种各样的二拍子或三拍子律动。音乐教师也可以结合歌曲的歌词内容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在教学《国旗国旗多美丽》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运用。让学生一边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一边做着各种自己所想到的动作,使小学生的音乐热情得到全面激发。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的情景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可以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创编一些符合音乐意境的舞蹈动作。
三、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律动素材
律动素材主要是在音乐的引导下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几种基本步伐、动作、组合动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音乐律动大多是模仿动作的组合。想要对音乐中的各种形象来进行模仿,从而选择合理的律动素材,就要求教师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具备深刻的认识,只有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提高了,才能够使律动素材与教材所反映出来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得到有效培养。
四、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当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积极、热情、愉悦的情绪去教学或进行律动时,整个教室就会充满融洽、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情绪也自然会得到良好的激发。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必须始终保持热情、激情与真情的积极情绪。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具有感染力的鼓励话语、具有暗示性的肢体动作来提高课堂律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律动;重要性;应用;欣赏能力;节奏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70-01
律动是指有规律的运动,通俗地解释就是学生听到音乐之后,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出一些动作。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既可以给学生营造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感知和经验积累。而且,由于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边听音乐边动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可见,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增加律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那么,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一、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主要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律动教学是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还能够营造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音乐学习。例如,教学《摇篮曲》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进行律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妈妈怀中抱着孩子的动作,跟着音乐来摇晃自己的身体,还可以做拍宝宝的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歌曲的意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歌曲中的情感。
2.丰富学生的感知
小学音乐教学中,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和音乐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唱歌曲。但是,教师只给学生讲述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的,而通过律动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例如,在《摇篮曲》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进行律动,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乐曲中那种安静、甜美的意境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意与祝福。因此,课堂教学中,通^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
二、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律动展示多样化的音乐节奏
音乐节奏是多种多样的,且音乐节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课堂教学中,通过律动能够展示多样化的音乐节奏。音乐节奏中包含浓烈的情感,或是欢快,或是悲伤,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一般用快节奏来表示欢快的心情,用慢节奏来表示悲伤的心情。例如,教学《摇篮曲》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缓慢的律动,学生可以模仿妈妈抱着自己小孩的动作,一下一下地轻拍小孩,哄小孩入睡,学生在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安静、甜美的意境。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不同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律动来展示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
2.通过律动来把握音调
音调也是音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音调的高低对音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律动来引导学生把握音调。如手打节拍也是律动的一种类型,教师可以用手来打节拍,让学生通过律动来掌握音调。例如,在《我们的田野》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力拍一下手表示强拍,轻轻地拍一下手表示弱拍。此外,音调的讲解是很重要的,但是纯理论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通过律动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音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把握音调的时候更加精准。
3.通过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 律动原则 体态律动 音乐 节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23-02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的认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随之做各种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使学生在“动”中体验音乐形象,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笔者从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努力利用这一音乐教学原则,从中收益很大,以下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一、律动这一原则最能体现小学生那种活泼好动的特点
青少年天性好动,当他们听到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一首节奏欢快的乐曲时,洋溢在心中的不仅仅是欢快的情绪,也迸发出“闻歌起舞”的感觉。所以,根据这种心理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他们,使其身体的动,配合着音乐的动、音乐的动又调节身体的动,是动作更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各种感官“通感”活跃起来,就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第一节课初次与学生见面时的自我介绍,我是用一个律动导入的:
?. ? ? ? ? ? ? ? ? ? ? ? ? ? ?
我 的 名 字 叫 ? ? 我 喜 欢 听 我 喜 欢 唱
结果,学生们听了之后,立即欢笑起来,并且鼓掌起立欢迎我,随后他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尝试我的律动导入节奏型,整个课堂的气氛被活泼可爱的学生渲染得生动多彩。我也达到了拉近与学生初次见面零距离感的预期效果。
二、通过律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的本能,不过可以加以诱导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但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律动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音乐课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所以作为音乐老师要尽可能的去发现和研究学生身体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主,诱发、唤醒和扩大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一课唱歌教学《要做好学生》中,我利用歌词创编小律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节奏本能的培养。
太阳笑――双手伸出食指,指脸,做笑脸;鸟儿叫――双手作小鸟飞状;欢欢喜喜上学校――做齐步走状;敬个礼――敬礼;问声好――与同组同学互相握手问好;要做一年级的好学生――伸出双手大拇指,随音乐左右晃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形象的表演感受歌词的含义,还能够顺利的记下歌词。
三、通过律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的反应。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它是一个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审美体验。因为音乐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律动唤醒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律动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认识音的位置(音高)时,每教一个唱名就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唱名及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在学生记住了所有手势和所对应的位置后,我把第三线上的音做成Sol音的手势动作,把第二线上的音做成Si的手势,让学生跟着练习,同时在练习中提问同学:“老师做对了没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对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说:“不对!”而后我让全体学生自己去认识正确的和错误做法的区别。然后,跟琴演唱,感受Sol和Si的高度,再和手势中做比较,纠正错误的同学。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通过这种律动教学手段,不仅使学生形象地、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学习到音乐,更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教学的实践当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关键词:律动性原则、对美的追求和共鸣、动静结合
“律动性原则是指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让孩子坐着不动的固定教学模式,使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根据音乐艺术旋律及节奏特点,随着音乐的进行,做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切身地提高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将“律动性原则”作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指导思想,广泛引入音乐课的各个领域,就可以在这方面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儿童具有活泼的性格特点和以“无意注意”为主导的心理特征。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就其性格特点,让他们在外部的“动”中求得内部的“静”。同时,音乐本身就是音高、节奏等因素不断流动变化的结果,“动感”使其本质特征之一。故学习者“只有在身心两方面真正投入到音乐进行中之后,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使精确的,生动的”。
一、感受音乐是律动的基础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 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我将听安排在了律动教学的第一步。但是要知道顽皮的小宝贝们是不可能乖乖静静的坐在那聆听的。那就要是使用一些小技巧了。
如在教《小格桑》时,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能达到聆听的目的。
二、理解歌词是律动的前提
感受了律动的音乐及节奏后,在这一基础上,就要进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了,这里建议老师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提示引导幼儿,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也就是将歌词中难点以及幼儿陌生的单词句子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律动中简单的动作加入解释过程中,可以增加幼儿对律动的理解。当幼儿对歌词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接下来,通过老师的演唱带着幼儿做动作。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律动的认知。
《小格桑》是一首藏族人民喜爱的歌谣,乐曲中充满了少数民族特色的旋律,孩子较为陌生,在学唱过程中,我力求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图片与歌词对应的方法,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理解并学会歌词,如:格桑含义为幸福之花,边疆是我国与其它国家相邻的地方、亚拉索是好啊的意思,后面我采用多种练唱方法,激发幼儿学唱兴趣,如:师生对唱、小组对唱、在每一乐句的最后两拍上配上动作、接着在更多乐句上配上动作三步一抬,甩袖。
三、表现音乐是律动的过程
律动教学的特点,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所以,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因此,律动的设计应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民族音乐就得根据不同的民族的习俗和风格来设计,应借助民间的舞蹈语言使律动渗透民族特色。
例如《小格桑》后半部的重点是让幼儿学习藏舞蹈的基本步伐和手位,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学习好这个舞蹈,我预先创编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藏族有个小姑娘有个好听的名字,小格桑,她编了一曲好看的舞蹈,王老师学来了……”随着欢快的音乐,我热情地为孩子们表演舞蹈,让幼儿欣赏舞蹈,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活动前我将红纸片粘在幼儿右脚鞋面上,蓝纸片粘在左脚鞋面上。先学习“三步一抬’’。幼儿随教师边念边动作,右脚起步向右。口念:走、(右)走、(左)走、(右)抬蓝脚(左)。换方向,左脚起步向左,依次练习。 共2拍一个动作,双手的动作:双手在身体前下方随脚步自然摆动。最后一拍,抬腿时,将手臂从体前向斜前上方甩袖,抬左腿,甩向左臂,抬右腿甩向右,交换进行。接下来教师启发幼儿在做握枪的动作时,要把自豪的情绪表现出来。最后,在《小格桑》的集体舞蹈中,借助藏族特有的三步一抬,使歌曲与孩子创编的舞蹈融为一体。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想象,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自编贴合音乐节奏、基本符合音乐形象的表演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使孩子的情感发展到,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激活了孩子的凝聚力。
因此,我们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和安排,采用不同性质,风格的歌曲、乐曲,让幼儿在理解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去感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来,使音乐的情绪发展和律动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达到乐感的升华。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探究
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中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学生能够加上手和脚等手势,形成一种身体记忆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投入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增添进去声势律动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多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起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音乐的创造力,学生便能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积极主动的进行课程学习,促进音乐的更好发展。
1.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1视听结合,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1.1.1对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唱,教师会一味的教学生唱,从而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并未从中得到乐趣学到知识,在实际运用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应该给学生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去欣赏一些经典音乐,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其音乐中的声势律动,掌握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第二个阶段就是让学生对一些音乐进行模仿练习,模仿其歌曲的声势律动节奏感,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分配不同音乐,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教学的后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他们安排音乐大赛创作机会,提供给她们更好的创作空间。
1.1.2在课堂上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能够加上手和脚等手势,形成一种身体记忆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投入感,例如,在学习我和我的祖国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寻相关影片和相关视频让学了解歌曲的背景和了解创作这首歌曲的来源,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之后更能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歌曲中,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1.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1.2.1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儿童音乐剧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对于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进步。音乐剧对于学生的熏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可以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人格特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灵得到治愈,有利于帮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音乐剧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丰富学生的音乐界面,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可以成为学生的课外娱乐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个课堂空间,不仅仅拓宽了学生活动的空间,还可以促进学生在玩乐的时间里学习知识,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
1.2.2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开展歌手大赛表演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练习,在重复中学习技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当做评委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一定的点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充分的提高教师们的专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的技能,还更多的表现在教学的素养上,在不断使得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能帮助学生的作用。由于校园歌手大赛具有多重的艺术形式,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在培养教师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要增强实践能力,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探索,更大层面上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1.3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3.1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不管是专业学科还是音乐这门课程,兴趣都是最好的引导者。在学生聆听音乐的时候,如果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很难坚持听完整场音乐,便没有机会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通过音乐对一些场景进行演绎,也极大地丰富了故事性,更加的生动化。所有,在学生参与到音乐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得到不同的体验。
1.3.2教师们总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管是传授教育还是教导技能都采用单一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具有严重的封闭性,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声势律动教学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能力,更深一层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促进了学生音乐的创造力,学生便能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积极主动的进行课程学习,促进音乐的更好发展。
【关键字】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种寄托了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欢乐,培养兴趣,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老师正常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如教师的讲解、板书,而特殊儿童,众所周知,他们不能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板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1]。
一、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国家宪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可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人数多达300多万,其中部分人已经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特别设置了各类学校,如人们所熟知的盲聋哑学校,另还有弱智儿童班等这类小众特殊班级。如今,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拥有人权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创立一所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投资又大,所以针对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据这些国情,推广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若将人体作为乐器,人的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就是使抽象的音乐情感得以表达。儿童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领略音乐,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2]。这就是“体态律动学”教学观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包括三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训练。体态律动主要是通过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迅速规律的交流;视唱练耳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内心听觉和鼓励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律动是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
(一)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将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使学生边玩游戏边体验音乐,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变化自然而然灌输给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美丽,打开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务。例如:“找朋友”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欢快地跳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他随即拉住一个小伙伴,开心地做出“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动作。教师在弹奏歌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所以节奏不宜过快,在学生们找伙伴时,可以减慢速度或者谈一段其他的儿歌,给儿童们一定的时间寻找好朋友。这个游戏同时也加强了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两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根据音乐的类型和节奏自己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学生面前演示,让学生随之模仿,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改编、去创造这些动作[3]。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儿童的想象力。
(三)引发律动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发人们进行律动的事物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就丰富了对音乐、对节奏、对律动的感知能力。
三、律动教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特殊儿童通过提高音乐的感受力来学习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调长短、节奏强弱[4]。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律动教学为主线,而倾听音乐则是律动教学的基本途径。特殊儿童倾听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这一系列的表演,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帮助特殊儿童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并启蒙他们的音乐思想,培养音乐审美力,让他们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发挥着它的本体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使特殊儿童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结束语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根据音乐的这种特性,教师恰好能运用这点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解决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难题。音乐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教师通过音乐与律动和特殊儿童交流,在充满童趣的音乐中,培养他们像正常儿童那样合作、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情绪。故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身心能跟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红歌.浅谈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J].才智,2013,21(11):19-20.
[2]杨畅.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论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手段和目标的关系[J].艺海,2014,55(12):78-79.
[3]王诗慧.浅谈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78(13):45-46.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
以音乐为中心,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这就是律动。对于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尚且不高的小学生来说,律动是一种新奇有趣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将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律动进行音乐教学呢?以下是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巴普洛夫也说过:“在课程开始前,要进行一些有趣的设计,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很多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跟唱”,长此以往,学生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少。为改变这一现象,广大音乐教师可在教学时适时地采用体态律动,充分将音乐和形体相结合,这样的音乐课堂既生动又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使音乐知识更形象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旺盛,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却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音乐中的各种音调,仅仅靠听觉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态律动,将教学变得生动易懂。如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dou、rui等音调分成几个肢体动作,然后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通过这种形象的肢体表现,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记忆音乐知识。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的节奏
我们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音乐中,欢快、热烈往往用快速的节奏展现;忧伤、庄重往往用节奏较慢的音乐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自主感受音乐节奏。举例来说,在《瑶族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步行,表现音乐所包含的从容和安稳的感觉;在《伏尔加纤夫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慢步的行走,体会纤夫那种沉重的感觉。此外,指挥动作同样也是一种体态律动。在表现音乐中包含的慷慨、激昂和愤怒的情感时,指挥动作较大;而在表现平静、温柔的情感时,指挥动作幅度较小。举例来说,在《中国人民进行曲》的欣赏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动作可以坚定、快速,用以表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在《向新世纪诉说》的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则可用柔弱、缓慢的动作,充分表现音乐的悲壮。
(二)运用体态律动体现音乐的音调
实践证明,音调和节奏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音调和节奏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4/4节拍中,弱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一只手,第四弱拍和弱拍相同,强拍向下拍两只手,次强拍向下拍一只手;在3/4拍的动作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再用一只手分别拍两条腿以下;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单手上拍,弱拍的时候只需拍一下腿即可。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通过体态律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高音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伸展,听到中音的时候,再将手平放在胸前;在听到低音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微微向下倾斜,让手臂自然放松,并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和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后提问:通过欣赏音乐,你们听出了哪些内容呢?然后再指导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并随着音调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身体动作。通过这样的律动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音乐,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诚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体态律动的运用中,同样存在一些必须注意问题。首先,体态律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注意适度的问题,不能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全部都用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其次,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减少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感;再次,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地学习音乐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束缚。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脚步,积极转变教学思维,让体态律动教学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宁.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教学法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2(06).
关键词:律动;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中律动的应用,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实施。短暂的注意力、广泛的兴趣以及丰富的思维是学生发展身心的特征,这也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律动的价值就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律动对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1 在音乐课堂中创造与调节气氛
按照律动具有的特点,可以把律动分为固定与即兴律动。固定律动具体是指在课堂中的某一个特殊时间内实施的常规律动。它能够有效抵抗疲劳状态,为课堂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学习较长的时间会令其出现疲倦心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前设计一些有关的音乐律动,这个律动可以是与节奏相关的游戏,或者是按照拍子做些动作。可以令学生凭借变化的旋律节奏学习音乐,这样对掌握节奏提供有益帮助。或者是按照本节课堂所要学习的新歌曲的节拍促使学生展示一些基础的舞步。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疲劳感,积极调节学生的大脑,还对课堂的氛围进行合理调节,保证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情绪,对新课的进一步教学十分有利。即兴律动具体是凭借音乐具有的节奏与含义进行即兴创作的律动,它可以通过教师进行创作,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积极开展想象。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音乐课要比数学与语文课少很多,假如教师直接讲课,学生非常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对实施教学非常不利。教师应当设计一些与音乐课特点有关的情境,在教学开始之前刺激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出现音乐的兴奋点。例如使学生按照音乐的拍子设计各种动作。如此,在音乐课程开始便产生了十分浓郁的音乐氛围,帮助学生可以迅速融入到音乐气氛之中,为上好音乐课程奠定基础。
一般小学生的注意力仅可以维持十到十五分钟,学习时间较长将会促使学生出现疲倦心理。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适当的设计课间律动,也就是选择在每节课的中间,集中几分钟时间,播放一段节奏优美的音乐,通过教师或者学生进行律动排练。比如摇头、拍手等,进一步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疲倦学习状态进行有效缓解,有效调整学生大脑,如此,可以有效调节课堂的氛围,保证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有利于以下教学。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拍子设计律动动作。在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就是二拍子与三拍子。二拍子歌曲有《小列兵》,三拍子歌剧有《青蛙合唱》等,可以按照歌曲的拍子,引导学生设计与各种拍子相对应的律动。按照歌词设计律动动作。例如歌曲《国旗真美丽》就能够按照歌词设计律动动作。国旗真美丽,金星普照大地。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尽可能体现出对国旗的深深热爱。按照情境设计律动动作。比如歌曲《温暖的家》具有优美的旋律,体现出了孩子依恋父母之情。
当学生学习一首歌曲以后,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律动,令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深意,这样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使用形象生动的形体律动充分表达音乐含义,进一步保证有序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启发与引导,促使学生以一颗自由与愉快的心情学习音乐,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目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生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想对小学生这种求知欲进行激发,就需要符合他们活泼的性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促使学生可以在玩乐中学习,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伴随着播放的音乐做出各种形式的律动,由此对音乐产生较大的兴趣。
比如在歌曲《小小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今天需要划着小船玩耍。来,现在就让我们划小船。同学们自身的好奇心促使立刻集中了注意力。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划着小船,逐渐进入了优美的音乐中,并且哼唱着旋律。这样就能够在愉快轻松的律动中指导学生充分理解音乐。
3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传统教学是把传授知识技能训练摆在第一位。而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则是将审美作为中心并且从始至终将创造性贯穿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律动。动作是一种悄无声息的语言,学生们通常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展现动作,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自由节奏的律动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音乐律动。
第一就是设计没有节奏意义的律动,帮助学生按照音乐节奏,通过击打各个身体部位所体现的无意义动作,充分体现音乐节奏。例如学生按照乐句的旋律,可以应用跺脚和拍腿等没有意义的动作进行表达节奏,学生可以在整首歌曲中自由设计,交替进行几种动作。
第二就是设计有意义的律动节奏,具体是指在无意义设计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音乐歌曲,设计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律动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行为不仅促使学生在音乐行为之中积累积极的音乐情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探索性动作充分感受音乐的创造力。
4 结合音乐与舞蹈表演,为学生表演学习奠定以及基础
简单的歌曲,不论是演唱还是欣赏,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动作进行表演,充分实现手、脚的互相协调,促使学生逐渐累积动作类语言,自然接受舞蹈练习艺术。例如在学习歌曲《小列兵》之后,学生可以自主在班级中组织小舞台进行表演,大家进行集体评论并且对动作进行改进,美化表演,增加队形的形式变化。最后,在教师这个表演舞台中产生了一群活泼的小列兵。如此便可以促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舞蹈艺术。
5 实施思想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育人,在人的形象、形成性格、提升思想品德等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抓住机会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小蜻蜓》一课时,做出的各种律动表演中,有些同学设计了蜻蜓点水的律动动作,有些同学将双手成拳,并且高举过头,模仿小蜻蜓睁眼睛的律动动作,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小蜻蜓睁着眼睛飞来飞去是在做什么?”学生们答道“捉蚊子。”教师则说“小蜻蜓捉蚊子说明它是益虫,我们必须保护它。”通过这些比较简单的律动动作,促使学生明白生活道理,无形之中对学生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
6 结束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律动动作已经突破音乐传统教学的简单模式,促使学生可以动静结合的进行音乐学习,通过动态的韵律充分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一步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因此,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作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4-01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2.3 利用律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实际应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教学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地采用更为高效的方法,让更多的小学生能够热情地参与音乐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并且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一、利用体态律动感知音乐节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体态律动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知音乐节奏,从基础做起,掌握音乐作品中的乐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节奏不同、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手、脚等来打节拍。感知音乐的节奏,并且在打节拍的过程中明确地分清欢快、热烈以及忧伤、庄重等不同的音乐形式。在学生初步能够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来打节拍之后,教师可以再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脚打节拍,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跟上音乐节奏融入体态律动,保证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够获得全身心的投入。例如《迎新春》这一部分,学生首先需要学习演唱的作品是《新年好》。教师需要让学生感知到这首歌曲的明亮与欢快,并且能够明确3/4拍的节奏形式,用手来打节拍。学生在用手打节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3/4拍的节奏规律为“强弱弱”,在拍手时一定要按照这种形式来进行。在掌握《新年好》这首歌的节奏之后,再让学生跟着伴奏来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在学生能够完整演唱之后,再让学生去欣赏和演唱《祝你圣诞快乐》这首歌。让学生感知中外相同主题的歌曲之间不同的节奏形式,并且可以跟着老师的手势来打节拍。这样学生能够运用体态律动初步感知音乐的节奏,这样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迅速的学会演唱音乐作品,落实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二、依靠体态律动把握作品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体态律动来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作品形式确定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在听到相应的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了解每个同学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感知情况,大家在互相交流之中,真正的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让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欣赏音乐作品之中,在欣赏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这一单元时,教师首先需要学生学习演唱《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在演唱之前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音乐文化。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认识到哈萨克族擅长使用冬不拉和手鼓来演奏音乐,再引导学生找出骨干音。在学生基本上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旋律之后,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利用击手、拍腿以及面部表情等形式来融入体态律动。并在此过程中感知哈萨克人民对于自己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哈萨克民族那种充满生机活力昂扬向上的生活积极性。这样,小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感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然后从深层体会音乐作品在演唱时能够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乐理知识演唱技巧与相应的情感相融合,情真意切地完成表达。
三、妙用体态律动激发创造力
体态律动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在应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各式各样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的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体态律动来不断地开展音乐创作。在此之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体态律动和舞蹈之间存在不同,体态律动相对来说更加简单,以一种相对符号化的形式来表述音乐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欣赏音乐作品,分析其节奏和情感,并且在感知音乐作品过程中融入符号形式的动作,尽可能地将手脚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融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可以几个同学共同来完成体态律动,去感知音乐作品,并且不断地利用体态律动包装音乐作品,保证这些简单的、符号化的动作也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例如,在演唱《手拉手,地球村》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对作品作出分段让学生分组演唱。并且在其中一组演唱时,另一组同学可以融入拍手、击掌、跺脚等不同的动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配套的动作,在共同商讨中将一首简单的歌曲通过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一定程度上对音乐作品作出再创作,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乐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音乐演奏演唱之中。能够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体态律动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节奏,把握作品情感,同时利用体态律动来不断的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能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融入自身的理解,让音乐作品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丰富学生到精神世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璐璐.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35.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 律动教学法 中学生
在我国,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人们认识的不同,律动教学更多的则是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而在中学音乐课上却很少涉及。笔者认为,律动是活跃中学音乐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律动符合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情感日趋稳定,个性逐步形成。在音乐方面,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比小学阶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注意力已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上。但是,中学生因为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音乐教学的不连贯性,心理上会有很大变化,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踊跃,变得怕羞起来,唱歌、表演觉得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显得较沉闷,但无论他们怎样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多成熟,都掩盖不了他们好动的天性。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范围,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积极热烈、健康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律动正符合了中学生这种心理上的需要。
二、律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音乐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师生情绪饱满,教学任务完成较好。相比较而言,中学音乐课则显得较呆板,情绪调动不够,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学音乐课上缺少律动。
让律动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把听到的音乐反映出来。比如,欣赏《瑶族舞曲》,这首乐曲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这首曲子由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三段乐曲的情绪对比比较明显。在给学生初听和分段欣赏时,让学生仔细体验每段乐曲的情绪和所表现的意境,并让学生即兴创作一些简单的律动,在加以鼓励之后,把创编较好的动作给以适当引导,并加上教师自己创编的动作,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构思讨论、编排,能力较弱或放不开的同学可让他们打拍或指挥,一少部分同学给自配打击乐,当完整欣赏乐曲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组同学都较好地表现了三段乐曲的情绪,特别是律动的一组,男女同学很好地配合,更让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这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了他们的成功感,且创造了一个极为和谐的音乐氛围。
三、律动能增强节奏感
奥尔夫早就提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的节奏和律动,如走路、呼吸、拍手、跳跃等来训练学生的基本节奏,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比如,教唱《闪闪的红星》时,通过队列行进使学生认识行进的节奏,进而感受进行曲的特点;教唱勃拉姆斯的《摇兰曲》时,让学生通过划船或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使学生感受摇摆的节奏,进而体验摇兰曲所表现的意境;通过教唱《插秧歌》,让学生模仿插秧的动作,启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这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它的音乐感觉。节奏律动的方式有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即兴表演、边听音乐边舞蹈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绪设计不同的动作,使身体的律动跟上音乐的节奏,二者合而为一,在律动中逐渐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四、律动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享有一个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像、创造性地活动,并把听到的音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律动表现出来,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通过各种动作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种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与参与的快乐,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情感,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积极参与音乐创作中来。在创作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好参与的氛围,破除创作的神秘感,无论他们创作的水平如何,教师要适当给以鼓动,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愿望,树立创作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