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篇1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 互动机制

近几年来,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因此,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经济活动流程来触发产业集群系统的建设性力量,推动现存的产业集群系统向生态系统跃升,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相应地,循环经济被推到了实践的前台。

一、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载体

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和集聚,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以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促进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成本节约

在产业集群内,具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企业地理上的集聚,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集群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企业之间合作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交易风险,通过整个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可以减少政府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法律实施等规制成本。

2、产业集群为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重要途径

单个中小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分解者”不容易构建,且企业的规模小,废弃物数量不够多且不够集中,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而整个产业群落中由几十家、数百家甚至几千家企业构成,产业集聚区内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废弃物数量足够大,引入的“分解者”企业对这些物质进行分解,他们通过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将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废料完全变成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的“食粮”,增加了物质资源的利用环节,延长了物质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链条,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达到了节能减排甚至是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

3、产业集群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产业集群独特的社会环境能够加速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在集聚区一定的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下,企业必然竞相开展技术和工艺创新活动。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微观主体,下游企业受此诱导同样会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层层传导直至最终产品。同时,集群的组织网络有利于上下游企业和同级企业之间的有效交流,更容易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和稳固的合作,这些都有利于集群内循环经济的开展。

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的产业集群在发展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是对传统增长方式“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1、循环经济可以优化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集群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利用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的聚集优势,加大了企业间物质、能量的交流。在集群内通过“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遵循“3R”原则,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资源稀缺对集群的影响。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

为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而实行的末端治理方法――关停整顿企业、统一排污处理、征收排污费等等,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环境管制成本和治污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形成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循环经济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从末端处理变成源头控制,它使污染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使原料和能源能够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而大大减小了治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减少了需要末端治理的污染物总量和由于末端治理产生二次污染的机会,进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保持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帮助企业开源节流,通过减少物质能源投入来压缩生产成本。循环经济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污染处理负担,甚至变废为宝,通过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使垃圾真正成为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保持产业集群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4、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技术是关键,在废弃物利用上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相关性。一方面,在互相协作和交流中常常会由于共同利益结成技术联盟、协同创新;另一方面,集群内上游个体的技术创新会影响下游个体的原料供给,这也会迫使下游个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样,个体间就能形成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创新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的演进。

三、建立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互补互促、相辅相成。产业集群不但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越条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想的土壤,而且也存在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客观需求,循环经济则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群要靠循环经济整合,循环经济要建立在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之上,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1)弘扬正确的生态理念。政府应通过全方位的生态文化教育来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使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导公众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培养广大群众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消费观。

(2)完善生态立法。政府应当加快建立各种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改善和提高集群内部的管理水平。通过设立循环经济制度的先发优势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市场、政策环境,为循环经济集群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环境和制度上的保障。

(3)制定相关的鼓励支持政策。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加大诸如在财税、投资、土地、信贷及价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出资帮助等方法,形成有利于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4)发挥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将事后处理变成事前服务管理。政府要不断完善包括道路交通、环保设施等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拓宽产业集群加强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

(5)人才培养。要发展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从而促进环保推动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必须扩大对科技、教育及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投入,提高集群素质,为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储备。

2、对产业集群进行循环经济改造

无论对于哪种产业集群来说,循环经济都要从集群企业个体内部开始做起,尽量在企业内做到资源的减量化和废弃物再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研发和创新。

首先,在企业中通过员工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加强员工的循环经济思想意识和企业对所在集群长远发展目标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其次,加快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支柱,针对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加快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再次,加强企业间的产业联系。集群内企业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设或吸收那些能将集群中企业所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原料的企业,即延伸产业集群的生态产业链条,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扩展产业集群,改良其结构,形成一个闭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系统。最后,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3、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为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牵线搭桥

为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就需要其他形式的组织来作为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补充,中介组织应运而生。中介组织在经济信息、市场环境、咨询决策、辅助规划、融资担保、协调合作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帮助企业形成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加强集群内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合作,降低企业搜寻谈判的成本。同时,建立监督机构,降低企业之间执行合约的费用和违约的风险。

总之,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必须重视循环经济系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2400410028。)

【参考文献】

[1] 危旭芳: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8(5).

[2] 陆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演进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9(9).

[3] 王海杰:构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途径及设计思路[J].统计与决策,2007(23).

[4] 张小兰:对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关系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5] 吴松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基于循环经济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6] 陆辉、陈晓峰: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0).

[7] 吴飞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探析[J].东南学术,2008(6).

[8] 刘轶:循环经济对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启示与路径分析[J].特区经济,2009(7).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 生态产业园区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因为具有低消耗、高产出、低废弃和较少环境影响的特点,完全符合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故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必然选择,研究循环经济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通过循环经济与经济中又一热点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体系是一个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和区域耦合组成的网状系统,这使得循环经济可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经济、环境双效益。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

1.纵向闭合

纵向闭合是指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产品在其“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具体来说,要在生产过程中,在保障和提高生产的质和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原料的投入,并尽量实现废物再利用,形成闭路循环,零排放,以期同步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应该进行回收并简单有效处理或循环再利用。

纵向闭合属于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微观层面,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所在。一旦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纵向闭合,企业自身就可以实现污染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横向耦合

横向耦合指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间的横向联合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对不同产业和行业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的产业链网,使各企业的各种废物在不同行业、企业间利用,建立物质的多层分级利用网络和新的物质闭路循环,实现生产过程中完备的功能组合,疏通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人力流,使之更为合理。目前广泛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这类耦合。

单个企业能回收利用的资源毕竟有限的,因此建立起不同产业和行业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建立起横向耦合的产业链后,这个产业内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其他产业内企业的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将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大幅度提高。

3.区域耦合

区域耦合指厂内生产区与厂外相关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构成空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复合体,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在系统内的全回收和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即建立仿生态系统形式,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生产部门、居民点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代谢、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的优化,联系并协调一个产业区与区外相关的区域及自然和人工环境,形成优势互补、自然生态链与人工产业链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发挥整体效应,实现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有害物质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续的生态综合区,最大可能地降低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建立自然生态链网与产业链、人工生态链网结合的生态系统。

建立这类耦合,是解决工厂与周边农村、自然开阔地以及居民污染与反污染的冲突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与循环经济一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它和循环经济有较强的相关性。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这与横向耦合很相似,这也使得循环经济可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实施。

1.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对于产业集群,目前还没有世界广泛认同的定义,不同学派从不同的研究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是集中的,企业是产业集群中最主要的市场主体。通过归纳,产业集群有这样的综合定义: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

目前,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也是说法不一,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可分,产业链较长。只有产业可以进行分工,才有可能在分工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能力,进而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产业链越长,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空间越大,企业越专业化,企业创新也越有可能。(2)良好的资源禀赋,资源能快速流通,并且成本较低。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获得。这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3)知识共享与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断创新,这要求集群内知识共享并快速传递,形成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创新网络。(4)经济开放、市场化程度高。纵观各个产业集群的案例,都可以发现这一共同特征。(5)其他因素。例如,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家用于创新的精神等。

2.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效应

产业集群的效应是指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较高制度收益,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对经济政治文化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以下将从交易费用、外部经济、协调效应三方面分析效应产生的具体原因。

(1)交易费用的节约

成功的产业集群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集群内的各个企业高度关联,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容易进行一对一的谈判。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交易频繁,且信息传播相对迅速,使得道德风险相应降低,从而减少了机会成本。

其次,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其自身产权是清晰的,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监督成本相应降低。

再次,在产业区域内,垂直和水平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实现了分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集群内的企业高度合作又高度竞争,即处于生产链邻近位置的企业高度合作,处于生产链同一功能区的企业高度竞争,使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和条件提高生产率,降低交易费用。

最后,在产业集群中,资产专用性强的资产难以转作他用的限制也被打破。这既表现在众多的企业可以共同使用一些较为昂贵的专用资产,从而分摊费用减少成本;又表现在众多同类型企业的存在使得购买专用资产的厂商不能以资产专用性来要挟出售专用资产的厂商。

(2)外部经济的实现

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两方面。

类似于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主要指产业集群的规模越大,其互补性也就越大,从而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集群内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进行共同生产、销售等活动。如大批购进原材料,不仅可以使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其次,集群能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竞争与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厂商和劳动者实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对小企业而言,集群可以弥补它内部规模小的弱点,充分发挥它应变力强、便于管理的长处,为其战胜大企业创造了条件。

当两种或更多产品在一起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就产生范围经济,这时同时生产两种或更多产品是有效率的。在产业集群中交易成本极低,这些产品由多个企业生产更有效率。

(3)协同效应的发挥

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比单个企业的努力累加更大的效果,即俗称的“1+1>2”效应。首先,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可以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将企业的信息网扩大到整个集群范围,并借助与群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发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实现协同效应。其次,集群内的企业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避免单个企业在研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再次,由于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在集群内完成产品的交易,地理上的集中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加快了企业之间的原材料流通,从而缩短了企业的经营周期;由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还降低了交易风险。最后,大量企业的聚集和产业规模的增大,也带来了规模经济,增加了所有企业的效益。可见,产业集群具有协同效应,集群内企业共同努力,实现效益更多的增加。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尤其是横向耦合,与产业集群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两者都有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一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高于多个企业联合实施。通过共享设施、整合流程,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目前比较流行的产业园区建设就是基于此。而产业集群同样也具有地理上集中的特点,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快产品运输、加强资源共享,从而发挥协同效应,促使所有成员的效益增加。

2.两者都要形成产业链网,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产业和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推动循环经济需要对不同产业和行业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的产业链网,使各企业的各种废物在不同行业、企业间利用,建立物质的多层分级利用网络和新的物质闭路循环,实现生产过程中完备的功能组合,建立起了一个产业链网,这大大增强了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企业的联系。同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除了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个地区之外,企业之间也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形成了产业链网,企业之前的联系也增强。

3.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它们都导致了企业效益的增加。循环经济要求从传统产业的以产品为媒介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生态产业的以对社会服务的功能为经营目标,即谋求产品的服务功能、整体效益最大,社会最满意。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也造福了其他人,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成本,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增强了议价能力、节约运输成本、加大信息共享、共担产业风险,以集群弥补个体企业的不足,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集群内其它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它们的收益,实现了外部经济。

综上,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便于发挥协同效应,在企业收益增加的同时,实现外部经济。而循环经济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很好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生态产业园是指一个由企业组成的群落,企业之间通过对能源、水和材料等环境资源的管理与合作来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自然系统一体化。生态产业园应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工厂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原材料选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达到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与自然相和谐的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生态产业园就是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产业园内的个体(企业)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下游生产企业以上游生产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原料输入后形成产品。

2.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高效地利用能量是节省费用和减少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战略,因此能量效率是生态产业园建设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产业园的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物、照明系统和设备的设计等方式来提高能量效率,整个园区则可以通过能量的共生和梯级利用提高能量效率。

3.注重资源的再生利用。在生态产业园中,“废物”是一种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原料,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社区之间通过资源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实现物质最大程度的再利用。设计生态产业园时,主要应考虑通过一些再循环、再利用和再制造企业实现园内“废物”的再利用。可根据园区情况着重在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两个方面大力发展再生产业,形成具有区域自身特点和生态工业特征的静脉产业。

4.完善的管理和服务。生态产业园应该具备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应建立包括当地企业和环境及生态产业园在内的信息系统,以支持企业和整个园区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态产业园也应该提供包括培训、休闲、交通等在内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基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成长;经济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1-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我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已有文献多从企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单纯从产业角度专门研究的资料非常罕见。笔者认为,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还在于对产业发展特征及机理的认识与把握,因而探寻其规律性,为制定相关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可行性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以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由三个层次形成:一是企业内部微循环系统,即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料循环;二是企业之间中循环系统,即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其典型模式是生态工业园,以消除单个企业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三是社会静脉产业的大循环系统,在整个社会范围,建立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特征

产业成长是一个产业从萌芽、产生到衰退的整个过程,或者说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存在的延续过程。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萌芽期(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形成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日益增强的时期。

产业成长具有如下重要特点:一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有规律的阶段性,然而任一产业都不能保持永久的昌盛繁荣。二是在产业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前一阶段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延伸。然而具体产业的成长如同生命个体一样,在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或生命周期的不规律性。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产业都必定经历形成、扩张、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三是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市场需求、利润率会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差异或变化。

产业成长表现出的周期性特征从外在表象形式看,呈现为倒U型或S型。产业在衰退期由于变革或新的技术转变也可能会重新开始“形成―扩张―成熟―衰退”的循环演变过程。产业发展从内在表现形式看,其成长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见图)。在某一产业的形成初期,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拓展市场成本的障碍等因素,产业发展的各项成本费用均较高,表现为产业内进入企业数量的不稳定性和产业成长的缓慢以及各种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之后,随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内一些制度规则开始规范化,同一产业内的企业行为逐渐趋于合理;经过一二阶段的发展过程后,产业内行业规则、技术条件、专业人员等趋于成熟和稳定,产业从规模、市场、投入等方面进入持续平稳发展阶段;在下一个时期,产业内部会在竞争机制的诱导下,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扩张或成熟期。

1)形成阶段;2)内部合理化阶段;3)持续发展阶段;4)再合理化与扩张阶段

此外,与传统模式下的产业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外部性降低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正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好处,负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坏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使企业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在企业内部或产业链内部最大限度地消融废弃物,从而达到资源投入的有效利用,消除了传统生产模式造成的生产不经济和环境负外部性。

(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趋势加强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单个企业难以消融自己产生的全部废弃物,因此,在具体规划中,更多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企业共生网络”,以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这样一来,使原本可能不存在联系的企业与产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些企业或产业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物质减量化的要求,甚至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加深、加剧了一体化趋势。

(三)企业行为绩效增加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而在一定区域内聚集,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料循环和再利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系统和范围内的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具体表现为:减少了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由于废弃物的再度利用,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支出;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定要求形成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现象,导致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效益。

(四)特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行业进入退出成本上升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通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因此,要求在公共设施、产业项目、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由于循环经济模式中对特定资源回收利用的设施与技术设备的专用性较强,所以会给相应企业带来进入退出成本的障碍性。

(五)产业关联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

产业关联方面表现的特征为:一是产业关联的内容发生变化。传统模式下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实物交易,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间实物关联的内容由原来的产品交易变为产品、废物废料的双重交易。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基于彼此间废物、废料多重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要求对内对外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关系中,企业间原有的主要通过市场进行的产品交易被以废物、废料为主的交易所替代,单纯的产品交易在这类以循环经济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企业间变得次要。二是产业关联的形式发生变化。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的基本单元――企业之间的联系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实现物质、能量的梯次循环和利用。企业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主要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共生关系。企业间形成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是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以上一环节的二次能源成为下一环节的一次能源,并尽可能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循环往复利用为特征,从而实现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担。因此,依托生态产业链链接起来的企业之间不再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能量流动和物料循环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三是产业间关联度加强。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原本不存在联系的产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形成了彼此以废物利用为纽带的合作共生群落。如唐山市以钢铁项目为龙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了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钢―机械加工业产业链,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渣―建筑材料产业链,煤炭―焦炭―煤气―电力产业链,从而将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不同行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循环体系。

(六)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从产业布局看,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不同企业,如果彼此间存在业务上的联系,从空间布局方面将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与集聚。由于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料循环,这就决定了这些彼此在业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联系的企业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因为废气物的回收、运输、保存、管理等皆存在着比较高的费用,并且管理、回收利用不妥的话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追求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在废气物的管理、回收、利用方面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追求投入支出的最小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必然表现为不同产业或企业的积聚与集中。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形成的动力分析

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的形成会受到企业利益、技术条件、资源要素、政治制度等条件的限制,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对产业特征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如下角度得到论证。

为了分析的深入,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行为进行研究。设:(1)在现实社会中存在n个企业N1,N2…Nn,每个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企业Ni经营产品Ai。(2)每种产品的价格为Pi,均在销售市场上实现交易,且库存为空。(3)不同企业间的运输距离为Lij,运输费用为F(Q,L),其中Q为货物数量,L为运输距离。(4)单位税率为T,污染费率为K,经济激励为M,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为R,单位投入的自然资源要素价格为CRi,单位投入的废料价格为CDi。以V1(Ni)表示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V2(Ni)表示企业不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则存在:

V1(Ni)=(Pi-T)Qi+M-R-CDiQi……(1)

V2(Ni)=(Pi-T-K)Qi-CRiQi……(2)

当KQi+CRiQi

当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如果已有设备和技术水平能够达到要求,企业会考虑内部循环模式;当自行购买设备或引进技术处理废弃物的支出大于企业转让废弃物和交纳污染惩罚的收益时,企业会选择利用下游企业消融废弃物的模式;当企业投入自然资源要素的成本过高,高于利用废弃物成本时,企业愿意做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形成共生产业链关系。

下游企业在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时,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原料成本问题,主要为价格和运输费用。当Lij过大时,运输费用F(Q,L)较高,下游企业的投入成本将增加,如果增加的费用超过使用自然资源或其他中间产品的投入时,下游企业会选择放弃使用废料,此时,对上游企业不利。如果上游企业为了维持这种产业链的稳定性,在距离既定的情况下,只好降低废弃物的价格或对下游企业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这就意味着上游企业收益的降低。因此,无论上游还是下游企业,如果存在物料的循环利用,近距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是否从事循环经济生产,与其获得的收益有关。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成长表现出的特征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受企业追逐利益的影响,会形成不同模式的循环经济链条,表现出积聚、关联性加强、外部性降低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25-02

创意产业对于促进杭州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2008年1月杭州市作出要把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重大决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扬长避短的“杀手锏”、杭州发展的“新蓝海”、“和谐创业”的同义语、生活品质的代名词和提升杭州城市综合实力的“助推器”。

一、相关概念

创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都是20世纪90年代由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新概念,而后逐渐演变成全新的发展理念。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将人们平时常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产业化形成价值,并带来就业的产业。1994年,澳大利亚以建立“创意国家”,率先提出了一份新的文化政策报告。英国立即派团前去考察交流,并在1997年布莱尔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自布莱尔政府首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以后,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提出了相关概念。尽管目前对创意产业仍无规范的表述,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是科技;创意产业的属性是产业。有鉴于此,杭州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为原则(以下简称“3R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不过,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的原则还应该包括再思考(Rethink)――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不等于清洁生产,不等于环境保护,不仅要研究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和再修复(Repair)――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尽管集群的概念早就出现,但是真正引起政界和商界的关注,引起大范围的流行还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概念以后。波特(1998)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品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二、创意产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1]。创意产业其核心和源头是创意,要点是“点亮创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焕发文化魅力,创造财富价值。”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2)提升产业结构;(3)转变增长方式;(4)节约资源能源;(5)有利于保护环境;(6)促进对外贸易;(7)有效增加劳动就业。目前,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在高速递增。2008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了“纽伦港”这个新名词,并指出“纽伦港”已主导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纽约、伦敦、香港三地的创意产业高度发达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纽约市艺术产业每支出1美元,就为城市经济增值77美分。2005年,艺术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212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逾16万、工资总额82亿美元,为纽约市创税约9亿美元。创意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旅游、营销、广告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工作。据统计,2005年慕名前往纽约观看文艺演出的游客数达750万人次,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54亿美元。纽约市的宾馆餐饮业、零售商店和交通运输业也由此受益。据2007年初统计,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已近30万人,与艺术相关的创意实体超过4.5万个。创意经济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也要比其他产业高出2万美元。伦敦是全球知名的“创意之都”,其创意产业产值超过210亿英镑,从业人数为50多万人。据伦敦发展局估计,到2012年创意产业将超过金融业而成为英国的第一产业部门。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统计,2000年香港创意产业的产值有250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2%,出口为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额的3.1%;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7%。国内许多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成(2007)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部分城市创意产业进行统计排名,认为北京、上海处于第一层次,而杭州处于第二层次,位于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五。因此,创意产业可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我们可以借助于创意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的步伐,以创意产业带动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知识型循环经济[2]。

另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将催生七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产业,其中之一就有创意产业。当资源、能源的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后,人们将寻求新的出路,以创意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创意策划和市场运作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通道和空间。杭州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缺政策资源,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和优势,而且杭州城市的环境容量和城市定位,也决定了杭州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重化工业。

三、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近几年来,创意产业已经从一种理念转化成为众多创意产品、创意服务、创意营销和创意产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并产生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和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提升国家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4]。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两者之间也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创意产业和产业集群相互融合,使产业集群进入高级发展形态即创意产业集群[5],这是继外向出口型集群、智力密集型集群、乡镇企业集聚型集群、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集群的产业集群之后,产业集群“家族”的新成员。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先企业集群、后企业吸引人才的发展模式不同,创意产业集群首先是创意人才的集群,而后才是创意人才吸引企业的入驻。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交融的产物,是内容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企业园区以及紧邻的一个拥有技术的校园,而创意产业集群的组织具有多样性,在艺术场所、科学园或媒体中心附近,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进行集聚和互动。创意产业集聚区既是工作地点也是生活地点,既进行文化产品生产也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结合,既有独特的本地特征,也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使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意。

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集群化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能共享多种要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便于开展企业间的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同类产业集群也有利于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人对创意产业集聚永续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园区与集群互动发展[6]。以园区为节点,以形成产业集群为打造创意产业价值链之手段,在园区内建立企业之间的互通网络,并打造园区品牌;再通过园区的集聚扩散,建立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周边的网络关系;政府在营造产业环境的同时,积极塑造社会大环境,从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过渡到培育创意经济、创意社会的大时代。目前杭州市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正努力打造西湖创意谷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预计到2010年初步建成25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或基地,建筑面积总量超过100万平方米,集聚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超过1 000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更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在全国各中心城市出现。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城镇建设[J].乡镇经济,2003,(11).

[2]任绍敏,胥会云,柯卉.上海循环经济四条路径[N].第一财经日报,2005-06-13.

[3]季昆森.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将催生七个新产业[C].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2007.

[4][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70-04

近年来,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聚集优势,逐渐成为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成了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资源高依赖型的甘肃省来说,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有效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和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化

1.1循环经济的特征

(1)资源循环性,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1]。(2)技术导向性,循环经济的实现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依靠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循环、最终处置六个环节出发,系统地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设计,系统评估生态经济效益优劣。(3)协同发展性,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向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转变。在获取等量物质、能量效用的过程中与实现资源索取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做到向社会提品效用的最大化和向生态环境排放废物的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同发展。

1.2产业集群生态化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产业集群的组织构架,将不同产业间关系加以协调组装,并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条件相融合,发掘产业群落所产生的内生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在生态化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以自然系统承载能力为限,对特定空间上的集群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耦合优化,以实现特定区位上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发展。与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相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生态性。在这一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由低级到高级,又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产业集群生态化正是基于自然系统的这种特性和运动规律,所构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其组织过程和运行结果都表现出生态自然系统的属性。(2)循环性,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相比,生态化的产业集群主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在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主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并且使各环节的生产以上游产业的废物和半成品为投入要素,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新资源,并制成新产品,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3)区位性,区位性是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一般情况,产业集群生存在相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共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较明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集群生态化表现出主体对共同的生态和资源环境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2.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虽然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生态化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但两者之间却有内在的联系,都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原则,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辩证的来说,产业集群是生态化的组织依托和载体,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并且,循环经济能够赋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新的理念和特质,使产业集群生态化因循环经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决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组织模式和目标,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重要微观基础。

2.1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的组织模式

从环境治理的角度看(以制造业为例),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可分为非治理模式、末端治理和循环经济模式。

图1非治理模式非治理模式是工业化初期,产业主体以资源为中心,而形成的“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生产组织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集群主体视环境和生态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根本未考虑自然系统平衡的因素,结果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某些资源的过早枯竭。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递进,人类逐渐认识到了这种以牺牲环境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开始采用末端治理集群的模式(如图2)。末端治理模式是从治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集群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这种模式虽然考虑了环境因素,减少了污染量,但整个物质流动过程依然是线性的,仍然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还是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况且,末端治理费用大多由政府来承担,对产业主体的约束力度不大,使得社会治理成本高昂。

图2末端治理模式鉴于非治理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的不足,本文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如图3)。这种模式是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所建立的能够协调各种产业,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作另外一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反馈治理结构,这种模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2.1集群规模定额化

定额化是集群生态化第一要义。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有限区位上人、财、物的强势聚集,它迅速强化物流、人流的密度和频率,不可能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任何生态环境系统其生产能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必须考虑“最适”和“阈值”,对产业集群的规模进行设限,保持对资源的索取和废弃物的排放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使其不超过生态环境的负荷。

2.2.2集群结构柔性化

由众多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主体所构成的产业群落,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及其关联结构。因此,集群生态化就必须按照时空相宜的原则,通过对集群结构的柔性化管理,不断使之与生态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为此,要求严把集群产业的准入门槛,强化市场淘汰机制,依据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状况和择优去劣的原则,动态调控和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同时,针对不同区位资源状况特点和集群过程的不同阶段,规制相应的集群方式和组织形态,实现由追求集群规模效益向结构效应的转变。

2.2.3集群技术绿色化

对于特定区位上的产业集群来说,本质上是资源要素投入与产出进行转换的经济大系统。要提高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投入、产出及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技术系统的变革和创新,以寻求资源转换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实现“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型物流循环模式的转换。把技术创新的指向重点放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的基础上,同时,依靠工艺技术进步,不断促进生产中废物的重新资源化和再生利用,尽可能避免过多或过早成为垃圾[2]。事实上,由于集群产业之间的强势聚集和短程关联,也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和新旧废物的转变条件,也正是技术要素在资源转换过程中的特殊使命,注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过程必然是集群产业技术系统不断绿色化的过程。

2.2.4集群目标多元化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无疑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供需短程关联、交易成本降低等集群效应,这是产业所追求的经济目标[3]。但是,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子系统。它又与区域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构成更高阶的大系统,各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功能无法相互替代,而且,在各自的功能相互制约。正是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内部非加和性联系所致,使得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目标多元化。因此,要追求集群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不仅包括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还应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资源优化与永续利用等目标,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效益的统一。

3.甘肃产业集群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资源状况

3.1.1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

全省煤炭保有量86亿吨,人均330吨,为全国人均600吨的55%,虽然在庆阳市发现了预测储量1342亿吨,但大部分埋藏较深,开采难度大,所需经费大。石油探明储量3.6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人均拥有量只占全国水平的50%左右。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2200立方米的50%,已成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45种主要资源中,除少量几种有色金属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外,铁、铅、滑石、硫、磷、钾盐、芒硝、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缺乏。

3.1.2资源利用率低下

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主,造成资源损失、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2004年,全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比全国平均水平55.4%低33%;万元工业增值电耗6730千瓦时,为全国平均水平2750千瓦时的2.4倍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指标居全国倒数第五位。

3.1.3资源型城市面临后续资源危机

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等重点资源型城市(矿区),都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从现有生产能力看,据统计,白银公司铜的服务年限为5~8年(铅、锌各15年),金川公司镍、铜服务年限40年和30年左右,酒钢集团铁矿石服务年限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13年左右,解决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后续资源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3.2生态状况

甘肃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滑坡泥石流威胁不断。目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仍是: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短期改善、长期恶化。甘肃省生态环境持续退化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不顾生态用水、超采地下水等)。

3.3区域经济状况

甘肃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区域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其主要表现:(1)经济总量小,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企业绩效不高,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效率低。(2)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化水平低,比重偏低,服务业滞后,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初中期转变中,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仍徘徊在低端竞争道路上。(3)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够成熟,非国有经济比重小,体制改革滞后,法制环境不健全,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善,人才、资金缺乏。(4)外向型程度低,开放程度指数、出口依存度、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低下。(5)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水电等投资不足,管制过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6)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城市支柱产业不强,人才聚集度低。

3.4产业集群状况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产业集聚程度低,主要集中在农业、畜牧业、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完全属于自然资源高依赖型集群模式。主要特点(1)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甘肃省主要依靠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形成了制造产业集群,使得工业成为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但整个生产体系主要依托不可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的后续性差。(2)地域分散。由于甘肃省的地域缘由,使不同类资源或同类资源分布极不集中,金昌、白银、嘉峪关、平凉等地分布的资源各异,而且就煤和石油同类资源也分布在靖远、窑街等地,这就增加了资源的开采、运输等费用。再加上由于“三线”建设的传统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因素,造成很多重工业分布不符合工业布局的原理,像撒胡椒面一样,零星点点,构不成集群规模,造成了严重的规模经济损失。(3)技术含量水平低,甘肃工业大多是上世纪50~60年展起来的,工业门类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多采用常规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东倾”,国家投资移出,现行折旧办法的局限,省级财政吃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工业技术升级换代步伐迟缓,设备更新改造乏力,进而造成工业技术结构越来越落后,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工业装备水平、更新改造能力、技术开发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偏低。(4)污染严重,甘肃的污染很严重,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和煤炭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政策建议

4.1加强企业共生矿资源的利用

由于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一矿多元的属性比比皆是。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作用,已成为解决甘肃省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金川公司1989年取得了资源综合利用初步成效,成为国内唯一的采选、冶炼和提取镍、铜、钴、金、银、铂族金属和硫的联合企业。企业通过不断依靠技术进步,已经能够提取回收15种元素中的12种。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应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有助于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向导和推动作用。

4.2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开发和推广

针对亟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资源节约、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延长、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降低成本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并鼓励引进、消化和吸收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突破重点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开拓新的技术形态――生态技术,重视增加并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和生态管理,致力于疏浚集群内部、外部物质与能源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积极选择“适宜”技术,发展生态产业,调整和完善集群生态结构,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4.3抓好重点示范项目和示范工作

政府组织工作应有重点的突破,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工作,规划、实施示范项目,抓好像酒钢公司等这样的示范企业,建设具有产业集群生态化性质的生态园区、废物处理区、节能示范区和废水回收区,推进废旧塑料、废纸、物资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抓骨干、高耗能企业,抓重点城市和抓重点区域来推进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进程。

4.4加大政策法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尽快编制甘肃省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研究制定全省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标准、用电标准、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水循环利用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等管理指标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管理,禁止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禁止建设项目中选用明令淘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禁或禁止高消耗、高耗水、高污染和高浪费的资源型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引导产业集群的发生和发展[4]。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050402)。

参考文献:

[1]高穆.循环经济[M].机械出版社,2004:25-29.

[2]穆书涛.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专题讨论,2005,(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