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篇1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 互动机制

近几年来,作为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因此,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经济活动流程来触发产业集群系统的建设性力量,推动现存的产业集群系统向生态系统跃升,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相应地,循环经济被推到了实践的前台。

一、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载体

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和集聚,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以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促进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成本节约

在产业集群内,具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企业地理上的集聚,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集群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企业之间合作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交易风险,通过整个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可以减少政府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法律实施等规制成本。

2、产业集群为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重要途径

单个中小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分解者”不容易构建,且企业的规模小,废弃物数量不够多且不够集中,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而整个产业群落中由几十家、数百家甚至几千家企业构成,产业集聚区内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废弃物数量足够大,引入的“分解者”企业对这些物质进行分解,他们通过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将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废料完全变成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的“食粮”,增加了物质资源的利用环节,延长了物质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链条,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达到了节能减排甚至是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

3、产业集群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产业集群独特的社会环境能够加速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在集聚区一定的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下,企业必然竞相开展技术和工艺创新活动。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微观主体,下游企业受此诱导同样会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层层传导直至最终产品。同时,集群的组织网络有利于上下游企业和同级企业之间的有效交流,更容易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和稳固的合作,这些都有利于集群内循环经济的开展。

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的产业集群在发展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是对传统增长方式“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1、循环经济可以优化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集群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利用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的聚集优势,加大了企业间物质、能量的交流。在集群内通过“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遵循“3R”原则,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资源稀缺对集群的影响。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

为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而实行的末端治理方法――关停整顿企业、统一排污处理、征收排污费等等,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环境管制成本和治污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形成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循环经济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从末端处理变成源头控制,它使污染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使原料和能源能够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而大大减小了治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减少了需要末端治理的污染物总量和由于末端治理产生二次污染的机会,进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保持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帮助企业开源节流,通过减少物质能源投入来压缩生产成本。循环经济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污染处理负担,甚至变废为宝,通过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使垃圾真正成为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保持产业集群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4、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技术是关键,在废弃物利用上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相关性。一方面,在互相协作和交流中常常会由于共同利益结成技术联盟、协同创新;另一方面,集群内上游个体的技术创新会影响下游个体的原料供给,这也会迫使下游个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样,个体间就能形成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创新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的演进。

三、建立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互补互促、相辅相成。产业集群不但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越条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想的土壤,而且也存在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客观需求,循环经济则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群要靠循环经济整合,循环经济要建立在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之上,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1)弘扬正确的生态理念。政府应通过全方位的生态文化教育来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使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导公众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培养广大群众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消费观。

(2)完善生态立法。政府应当加快建立各种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改善和提高集群内部的管理水平。通过设立循环经济制度的先发优势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市场、政策环境,为循环经济集群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环境和制度上的保障。

(3)制定相关的鼓励支持政策。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加大诸如在财税、投资、土地、信贷及价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出资帮助等方法,形成有利于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4)发挥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将事后处理变成事前服务管理。政府要不断完善包括道路交通、环保设施等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拓宽产业集群加强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

(5)人才培养。要发展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从而促进环保推动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必须扩大对科技、教育及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投入,提高集群素质,为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储备。

2、对产业集群进行循环经济改造

无论对于哪种产业集群来说,循环经济都要从集群企业个体内部开始做起,尽量在企业内做到资源的减量化和废弃物再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研发和创新。

首先,在企业中通过员工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加强员工的循环经济思想意识和企业对所在集群长远发展目标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其次,加快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支柱,针对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加快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再次,加强企业间的产业联系。集群内企业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设或吸收那些能将集群中企业所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原料的企业,即延伸产业集群的生态产业链条,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扩展产业集群,改良其结构,形成一个闭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系统。最后,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3、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为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牵线搭桥

为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就需要其他形式的组织来作为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补充,中介组织应运而生。中介组织在经济信息、市场环境、咨询决策、辅助规划、融资担保、协调合作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帮助企业形成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加强集群内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合作,降低企业搜寻谈判的成本。同时,建立监督机构,降低企业之间执行合约的费用和违约的风险。

总之,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必须重视循环经济系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2400410028。)

【参考文献】

[1] 危旭芳:生态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及其构建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8(5).

[2] 陆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演进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9(9).

[3] 王海杰:构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途径及设计思路[J].统计与决策,2007(23).

[4] 张小兰:对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关系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5] 吴松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基于循环经济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6] 陆辉、陈晓峰: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0).

[7] 吴飞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探析[J].东南学术,2008(6).

[8] 刘轶:循环经济对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启示与路径分析[J].特区经济,2009(7).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 生态产业园区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因为具有低消耗、高产出、低废弃和较少环境影响的特点,完全符合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故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必然选择,研究循环经济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通过循环经济与经济中又一热点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体系是一个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和区域耦合组成的网状系统,这使得循环经济可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经济、环境双效益。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

1.纵向闭合

纵向闭合是指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产品在其“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具体来说,要在生产过程中,在保障和提高生产的质和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原料的投入,并尽量实现废物再利用,形成闭路循环,零排放,以期同步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应该进行回收并简单有效处理或循环再利用。

纵向闭合属于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微观层面,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所在。一旦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纵向闭合,企业自身就可以实现污染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横向耦合

横向耦合指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间的横向联合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对不同产业和行业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的产业链网,使各企业的各种废物在不同行业、企业间利用,建立物质的多层分级利用网络和新的物质闭路循环,实现生产过程中完备的功能组合,疏通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人力流,使之更为合理。目前广泛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这类耦合。

单个企业能回收利用的资源毕竟有限的,因此建立起不同产业和行业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建立起横向耦合的产业链后,这个产业内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其他产业内企业的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将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大幅度提高。

3.区域耦合

区域耦合指厂内生产区与厂外相关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构成空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复合体,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在系统内的全回收和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即建立仿生态系统形式,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生产部门、居民点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代谢、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的优化,联系并协调一个产业区与区外相关的区域及自然和人工环境,形成优势互补、自然生态链与人工产业链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发挥整体效应,实现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有害物质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续的生态综合区,最大可能地降低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建立自然生态链网与产业链、人工生态链网结合的生态系统。

建立这类耦合,是解决工厂与周边农村、自然开阔地以及居民污染与反污染的冲突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与循环经济一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它和循环经济有较强的相关性。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这与横向耦合很相似,这也使得循环经济可以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实施。

1.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对于产业集群,目前还没有世界广泛认同的定义,不同学派从不同的研究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是集中的,企业是产业集群中最主要的市场主体。通过归纳,产业集群有这样的综合定义: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

目前,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也是说法不一,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可分,产业链较长。只有产业可以进行分工,才有可能在分工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能力,进而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产业链越长,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空间越大,企业越专业化,企业创新也越有可能。(2)良好的资源禀赋,资源能快速流通,并且成本较低。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获得。这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3)知识共享与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断创新,这要求集群内知识共享并快速传递,形成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创新网络。(4)经济开放、市场化程度高。纵观各个产业集群的案例,都可以发现这一共同特征。(5)其他因素。例如,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家用于创新的精神等。

2.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效应

产业集群的效应是指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较高制度收益,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对经济政治文化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以下将从交易费用、外部经济、协调效应三方面分析效应产生的具体原因。

(1)交易费用的节约

成功的产业集群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集群内的各个企业高度关联,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容易进行一对一的谈判。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交易频繁,且信息传播相对迅速,使得道德风险相应降低,从而减少了机会成本。

其次,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其自身产权是清晰的,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监督成本相应降低。

再次,在产业区域内,垂直和水平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实现了分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集群内的企业高度合作又高度竞争,即处于生产链邻近位置的企业高度合作,处于生产链同一功能区的企业高度竞争,使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和条件提高生产率,降低交易费用。

最后,在产业集群中,资产专用性强的资产难以转作他用的限制也被打破。这既表现在众多的企业可以共同使用一些较为昂贵的专用资产,从而分摊费用减少成本;又表现在众多同类型企业的存在使得购买专用资产的厂商不能以资产专用性来要挟出售专用资产的厂商。

(2)外部经济的实现

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两方面。

类似于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主要指产业集群的规模越大,其互补性也就越大,从而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集群内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进行共同生产、销售等活动。如大批购进原材料,不仅可以使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其次,集群能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竞争与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厂商和劳动者实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对小企业而言,集群可以弥补它内部规模小的弱点,充分发挥它应变力强、便于管理的长处,为其战胜大企业创造了条件。

当两种或更多产品在一起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就产生范围经济,这时同时生产两种或更多产品是有效率的。在产业集群中交易成本极低,这些产品由多个企业生产更有效率。

(3)协同效应的发挥

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比单个企业的努力累加更大的效果,即俗称的“1+1>2”效应。首先,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可以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将企业的信息网扩大到整个集群范围,并借助与群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发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实现协同效应。其次,集群内的企业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避免单个企业在研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再次,由于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在集群内完成产品的交易,地理上的集中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加快了企业之间的原材料流通,从而缩短了企业的经营周期;由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还降低了交易风险。最后,大量企业的聚集和产业规模的增大,也带来了规模经济,增加了所有企业的效益。可见,产业集群具有协同效应,集群内企业共同努力,实现效益更多的增加。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的产业流程,尤其是横向耦合,与产业集群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两者都有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一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高于多个企业联合实施。通过共享设施、整合流程,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目前比较流行的产业园区建设就是基于此。而产业集群同样也具有地理上集中的特点,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快产品运输、加强资源共享,从而发挥协同效应,促使所有成员的效益增加。

2.两者都要形成产业链网,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产业和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推动循环经济需要对不同产业和行业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的产业链网,使各企业的各种废物在不同行业、企业间利用,建立物质的多层分级利用网络和新的物质闭路循环,实现生产过程中完备的功能组合,建立起了一个产业链网,这大大增强了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企业的联系。同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除了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个地区之外,企业之间也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形成了产业链网,企业之前的联系也增强。

3.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它们都导致了企业效益的增加。循环经济要求从传统产业的以产品为媒介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生态产业的以对社会服务的功能为经营目标,即谋求产品的服务功能、整体效益最大,社会最满意。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也造福了其他人,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成本,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增强了议价能力、节约运输成本、加大信息共享、共担产业风险,以集群弥补个体企业的不足,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集群内其它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它们的收益,实现了外部经济。

综上,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便于发挥协同效应,在企业收益增加的同时,实现外部经济。而循环经济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很好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生态产业园是指一个由企业组成的群落,企业之间通过对能源、水和材料等环境资源的管理与合作来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它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自然系统一体化。生态产业园应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工厂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原材料选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达到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与自然相和谐的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生态产业园就是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产业园内的个体(企业)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下游生产企业以上游生产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原料输入后形成产品。

2.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高效地利用能量是节省费用和减少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战略,因此能量效率是生态产业园建设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产业园的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物、照明系统和设备的设计等方式来提高能量效率,整个园区则可以通过能量的共生和梯级利用提高能量效率。

3.注重资源的再生利用。在生态产业园中,“废物”是一种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原料,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社区之间通过资源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实现物质最大程度的再利用。设计生态产业园时,主要应考虑通过一些再循环、再利用和再制造企业实现园内“废物”的再利用。可根据园区情况着重在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两个方面大力发展再生产业,形成具有区域自身特点和生态工业特征的静脉产业。

4.完善的管理和服务。生态产业园应该具备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应建立包括当地企业和环境及生态产业园在内的信息系统,以支持企业和整个园区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态产业园也应该提供包括培训、休闲、交通等在内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基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成长;经济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41-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我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已有文献多从企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单纯从产业角度专门研究的资料非常罕见。笔者认为,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还在于对产业发展特征及机理的认识与把握,因而探寻其规律性,为制定相关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可行性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以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由三个层次形成:一是企业内部微循环系统,即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料循环;二是企业之间中循环系统,即企业之间进行循环,其典型模式是生态工业园,以消除单个企业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三是社会静脉产业的大循环系统,在整个社会范围,建立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特征

产业成长是一个产业从萌芽、产生到衰退的整个过程,或者说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存在的延续过程。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萌芽期(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形成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日益增强的时期。

产业成长具有如下重要特点:一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有规律的阶段性,然而任一产业都不能保持永久的昌盛繁荣。二是在产业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前一阶段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延伸。然而具体产业的成长如同生命个体一样,在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或生命周期的不规律性。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产业都必定经历形成、扩张、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三是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市场需求、利润率会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差异或变化。

产业成长表现出的周期性特征从外在表象形式看,呈现为倒U型或S型。产业在衰退期由于变革或新的技术转变也可能会重新开始“形成―扩张―成熟―衰退”的循环演变过程。产业发展从内在表现形式看,其成长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见图)。在某一产业的形成初期,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拓展市场成本的障碍等因素,产业发展的各项成本费用均较高,表现为产业内进入企业数量的不稳定性和产业成长的缓慢以及各种制度、约束的不健全;之后,随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内一些制度规则开始规范化,同一产业内的企业行为逐渐趋于合理;经过一二阶段的发展过程后,产业内行业规则、技术条件、专业人员等趋于成熟和稳定,产业从规模、市场、投入等方面进入持续平稳发展阶段;在下一个时期,产业内部会在竞争机制的诱导下,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扩张或成熟期。

1)形成阶段;2)内部合理化阶段;3)持续发展阶段;4)再合理化与扩张阶段

此外,与传统模式下的产业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成长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外部性降低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conomic 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正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好处,负面影响是指为另一方带来坏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使企业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在企业内部或产业链内部最大限度地消融废弃物,从而达到资源投入的有效利用,消除了传统生产模式造成的生产不经济和环境负外部性。

(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趋势加强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单个企业难以消融自己产生的全部废弃物,因此,在具体规划中,更多的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企业共生网络”,以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这样一来,使原本可能不存在联系的企业与产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些企业或产业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物质减量化的要求,甚至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加深、加剧了一体化趋势。

(三)企业行为绩效增加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而在一定区域内聚集,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物料循环和再利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系统和范围内的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具体表现为:减少了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由于废弃物的再度利用,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支出;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定要求形成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现象,导致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效益。

(四)特定资产的专用性导致行业进入退出成本上升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通过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因此,要求在公共设施、产业项目、企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由于循环经济模式中对特定资源回收利用的设施与技术设备的专用性较强,所以会给相应企业带来进入退出成本的障碍性。

(五)产业关联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

产业关联方面表现的特征为:一是产业关联的内容发生变化。传统模式下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实物交易,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间实物关联的内容由原来的产品交易变为产品、废物废料的双重交易。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基于彼此间废物、废料多重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要求对内对外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关系中,企业间原有的主要通过市场进行的产品交易被以废物、废料为主的交易所替代,单纯的产品交易在这类以循环经济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企业间变得次要。二是产业关联的形式发生变化。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的基本单元――企业之间的联系遵循生态学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实现物质、能量的梯次循环和利用。企业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主要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共生关系。企业间形成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是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以上一环节的二次能源成为下一环节的一次能源,并尽可能使所有的能量都得到循环往复利用为特征,从而实现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担。因此,依托生态产业链链接起来的企业之间不再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能量流动和物料循环利用建立起来的合作共生关系。三是产业间关联度加强。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原本不存在联系的产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形成了彼此以废物利用为纽带的合作共生群落。如唐山市以钢铁项目为龙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了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钢―机械加工业产业链,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渣―建筑材料产业链,煤炭―焦炭―煤气―电力产业链,从而将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不同行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循环体系。

(六)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从产业布局看,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不同企业,如果彼此间存在业务上的联系,从空间布局方面将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与集聚。由于形成循环经济链条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料循环,这就决定了这些彼此在业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联系的企业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因为废气物的回收、运输、保存、管理等皆存在着比较高的费用,并且管理、回收利用不妥的话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因而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追求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在废气物的管理、回收、利用方面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追求投入支出的最小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必然表现为不同产业或企业的积聚与集中。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形成的动力分析

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特征的形成会受到企业利益、技术条件、资源要素、政治制度等条件的限制,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是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对产业特征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如下角度得到论证。

为了分析的深入,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行为进行研究。设:(1)在现实社会中存在n个企业N1,N2…Nn,每个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企业Ni经营产品Ai。(2)每种产品的价格为Pi,均在销售市场上实现交易,且库存为空。(3)不同企业间的运输距离为Lij,运输费用为F(Q,L),其中Q为货物数量,L为运输距离。(4)单位税率为T,污染费率为K,经济激励为M,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为R,单位投入的自然资源要素价格为CRi,单位投入的废料价格为CDi。以V1(Ni)表示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V2(Ni)表示企业不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获得的收益,则存在:

V1(Ni)=(Pi-T)Qi+M-R-CDiQi……(1)

V2(Ni)=(Pi-T-K)Qi-CRiQi……(2)

当KQi+CRiQi

当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生产时,如果已有设备和技术水平能够达到要求,企业会考虑内部循环模式;当自行购买设备或引进技术处理废弃物的支出大于企业转让废弃物和交纳污染惩罚的收益时,企业会选择利用下游企业消融废弃物的模式;当企业投入自然资源要素的成本过高,高于利用废弃物成本时,企业愿意做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形成共生产业链关系。

下游企业在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时,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原料成本问题,主要为价格和运输费用。当Lij过大时,运输费用F(Q,L)较高,下游企业的投入成本将增加,如果增加的费用超过使用自然资源或其他中间产品的投入时,下游企业会选择放弃使用废料,此时,对上游企业不利。如果上游企业为了维持这种产业链的稳定性,在距离既定的情况下,只好降低废弃物的价格或对下游企业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这就意味着上游企业收益的降低。因此,无论上游还是下游企业,如果存在物料的循环利用,近距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是否从事循环经济生产,与其获得的收益有关。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成长表现出的特征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受企业追逐利益的影响,会形成不同模式的循环经济链条,表现出积聚、关联性加强、外部性降低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25-02

创意产业对于促进杭州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2008年1月杭州市作出要把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重大决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扬长避短的“杀手锏”、杭州发展的“新蓝海”、“和谐创业”的同义语、生活品质的代名词和提升杭州城市综合实力的“助推器”。

一、相关概念

创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都是20世纪90年代由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新概念,而后逐渐演变成全新的发展理念。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将人们平时常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产业化形成价值,并带来就业的产业。1994年,澳大利亚以建立“创意国家”,率先提出了一份新的文化政策报告。英国立即派团前去考察交流,并在1997年布莱尔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自布莱尔政府首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以后,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提出了相关概念。尽管目前对创意产业仍无规范的表述,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是科技;创意产业的属性是产业。有鉴于此,杭州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为原则(以下简称“3R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不过,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的原则还应该包括再思考(Rethink)――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不等于清洁生产,不等于环境保护,不仅要研究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和再修复(Repair)――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尽管集群的概念早就出现,但是真正引起政界和商界的关注,引起大范围的流行还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概念以后。波特(1998)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品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二、创意产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1]。创意产业其核心和源头是创意,要点是“点亮创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焕发文化魅力,创造财富价值。”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2)提升产业结构;(3)转变增长方式;(4)节约资源能源;(5)有利于保护环境;(6)促进对外贸易;(7)有效增加劳动就业。目前,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在高速递增。2008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了“纽伦港”这个新名词,并指出“纽伦港”已主导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纽约、伦敦、香港三地的创意产业高度发达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纽约市艺术产业每支出1美元,就为城市经济增值77美分。2005年,艺术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212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逾16万、工资总额82亿美元,为纽约市创税约9亿美元。创意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旅游、营销、广告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工作。据统计,2005年慕名前往纽约观看文艺演出的游客数达750万人次,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54亿美元。纽约市的宾馆餐饮业、零售商店和交通运输业也由此受益。据2007年初统计,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已近30万人,与艺术相关的创意实体超过4.5万个。创意经济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也要比其他产业高出2万美元。伦敦是全球知名的“创意之都”,其创意产业产值超过210亿英镑,从业人数为50多万人。据伦敦发展局估计,到2012年创意产业将超过金融业而成为英国的第一产业部门。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统计,2000年香港创意产业的产值有250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2%,出口为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额的3.1%;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7%。国内许多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成(2007)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部分城市创意产业进行统计排名,认为北京、上海处于第一层次,而杭州处于第二层次,位于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五。因此,创意产业可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我们可以借助于创意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的步伐,以创意产业带动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知识型循环经济[2]。

另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将催生七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产业,其中之一就有创意产业。当资源、能源的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后,人们将寻求新的出路,以创意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创意策划和市场运作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通道和空间。杭州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缺政策资源,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和优势,而且杭州城市的环境容量和城市定位,也决定了杭州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重化工业。

三、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近几年来,创意产业已经从一种理念转化成为众多创意产品、创意服务、创意营销和创意产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并产生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和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提升国家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4]。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两者之间也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创意产业和产业集群相互融合,使产业集群进入高级发展形态即创意产业集群[5],这是继外向出口型集群、智力密集型集群、乡镇企业集聚型集群、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集群的产业集群之后,产业集群“家族”的新成员。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先企业集群、后企业吸引人才的发展模式不同,创意产业集群首先是创意人才的集群,而后才是创意人才吸引企业的入驻。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交融的产物,是内容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企业园区以及紧邻的一个拥有技术的校园,而创意产业集群的组织具有多样性,在艺术场所、科学园或媒体中心附近,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进行集聚和互动。创意产业集聚区既是工作地点也是生活地点,既进行文化产品生产也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结合,既有独特的本地特征,也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使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意。

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集群化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能共享多种要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便于开展企业间的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同类产业集群也有利于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人对创意产业集聚永续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园区与集群互动发展[6]。以园区为节点,以形成产业集群为打造创意产业价值链之手段,在园区内建立企业之间的互通网络,并打造园区品牌;再通过园区的集聚扩散,建立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周边的网络关系;政府在营造产业环境的同时,积极塑造社会大环境,从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过渡到培育创意经济、创意社会的大时代。目前杭州市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正努力打造西湖创意谷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预计到2010年初步建成25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或基地,建筑面积总量超过100万平方米,集聚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超过1 000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更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在全国各中心城市出现。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城镇建设[J].乡镇经济,2003,(11).

[2]任绍敏,胥会云,柯卉.上海循环经济四条路径[N].第一财经日报,2005-06-13.

[3]季昆森.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将催生七个新产业[C].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2007.

[4][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70-04

近年来,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聚集优势,逐渐成为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成了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资源高依赖型的甘肃省来说,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有效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和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化

1.1循环经济的特征

(1)资源循环性,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1]。(2)技术导向性,循环经济的实现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依靠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循环、最终处置六个环节出发,系统地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设计,系统评估生态经济效益优劣。(3)协同发展性,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向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转变。在获取等量物质、能量效用的过程中与实现资源索取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做到向社会提品效用的最大化和向生态环境排放废物的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同发展。

1.2产业集群生态化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产业集群的组织构架,将不同产业间关系加以协调组装,并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条件相融合,发掘产业群落所产生的内生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在生态化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以自然系统承载能力为限,对特定空间上的集群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耦合优化,以实现特定区位上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发展。与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相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生态性。在这一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由低级到高级,又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产业集群生态化正是基于自然系统的这种特性和运动规律,所构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其组织过程和运行结果都表现出生态自然系统的属性。(2)循环性,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相比,生态化的产业集群主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在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主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并且使各环节的生产以上游产业的废物和半成品为投入要素,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新资源,并制成新产品,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3)区位性,区位性是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一般情况,产业集群生存在相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共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较明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集群生态化表现出主体对共同的生态和资源环境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2.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虽然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生态化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但两者之间却有内在的联系,都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原则,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辩证的来说,产业集群是生态化的组织依托和载体,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并且,循环经济能够赋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新的理念和特质,使产业集群生态化因循环经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决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组织模式和目标,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重要微观基础。

2.1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的组织模式

从环境治理的角度看(以制造业为例),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可分为非治理模式、末端治理和循环经济模式。

图1非治理模式非治理模式是工业化初期,产业主体以资源为中心,而形成的“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生产组织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集群主体视环境和生态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根本未考虑自然系统平衡的因素,结果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某些资源的过早枯竭。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递进,人类逐渐认识到了这种以牺牲环境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开始采用末端治理集群的模式(如图2)。末端治理模式是从治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集群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这种模式虽然考虑了环境因素,减少了污染量,但整个物质流动过程依然是线性的,仍然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还是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况且,末端治理费用大多由政府来承担,对产业主体的约束力度不大,使得社会治理成本高昂。

图2末端治理模式鉴于非治理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的不足,本文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如图3)。这种模式是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所建立的能够协调各种产业,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作另外一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反馈治理结构,这种模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2.1集群规模定额化

定额化是集群生态化第一要义。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有限区位上人、财、物的强势聚集,它迅速强化物流、人流的密度和频率,不可能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任何生态环境系统其生产能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必须考虑“最适”和“阈值”,对产业集群的规模进行设限,保持对资源的索取和废弃物的排放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使其不超过生态环境的负荷。

2.2.2集群结构柔性化

由众多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主体所构成的产业群落,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及其关联结构。因此,集群生态化就必须按照时空相宜的原则,通过对集群结构的柔性化管理,不断使之与生态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为此,要求严把集群产业的准入门槛,强化市场淘汰机制,依据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状况和择优去劣的原则,动态调控和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同时,针对不同区位资源状况特点和集群过程的不同阶段,规制相应的集群方式和组织形态,实现由追求集群规模效益向结构效应的转变。

2.2.3集群技术绿色化

对于特定区位上的产业集群来说,本质上是资源要素投入与产出进行转换的经济大系统。要提高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投入、产出及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技术系统的变革和创新,以寻求资源转换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实现“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型物流循环模式的转换。把技术创新的指向重点放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的基础上,同时,依靠工艺技术进步,不断促进生产中废物的重新资源化和再生利用,尽可能避免过多或过早成为垃圾[2]。事实上,由于集群产业之间的强势聚集和短程关联,也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和新旧废物的转变条件,也正是技术要素在资源转换过程中的特殊使命,注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过程必然是集群产业技术系统不断绿色化的过程。

2.2.4集群目标多元化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无疑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供需短程关联、交易成本降低等集群效应,这是产业所追求的经济目标[3]。但是,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子系统。它又与区域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构成更高阶的大系统,各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功能无法相互替代,而且,在各自的功能相互制约。正是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内部非加和性联系所致,使得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目标多元化。因此,要追求集群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不仅包括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还应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资源优化与永续利用等目标,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效益的统一。

3.甘肃产业集群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资源状况

3.1.1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

全省煤炭保有量86亿吨,人均330吨,为全国人均600吨的55%,虽然在庆阳市发现了预测储量1342亿吨,但大部分埋藏较深,开采难度大,所需经费大。石油探明储量3.6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人均拥有量只占全国水平的50%左右。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2200立方米的50%,已成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45种主要资源中,除少量几种有色金属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外,铁、铅、滑石、硫、磷、钾盐、芒硝、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缺乏。

3.1.2资源利用率低下

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主,造成资源损失、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2004年,全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比全国平均水平55.4%低33%;万元工业增值电耗6730千瓦时,为全国平均水平2750千瓦时的2.4倍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指标居全国倒数第五位。

3.1.3资源型城市面临后续资源危机

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等重点资源型城市(矿区),都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从现有生产能力看,据统计,白银公司铜的服务年限为5~8年(铅、锌各15年),金川公司镍、铜服务年限40年和30年左右,酒钢集团铁矿石服务年限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13年左右,解决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后续资源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3.2生态状况

甘肃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滑坡泥石流威胁不断。目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仍是: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短期改善、长期恶化。甘肃省生态环境持续退化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不顾生态用水、超采地下水等)。

3.3区域经济状况

甘肃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区域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其主要表现:(1)经济总量小,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企业绩效不高,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效率低。(2)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化水平低,比重偏低,服务业滞后,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初中期转变中,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仍徘徊在低端竞争道路上。(3)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够成熟,非国有经济比重小,体制改革滞后,法制环境不健全,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善,人才、资金缺乏。(4)外向型程度低,开放程度指数、出口依存度、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低下。(5)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水电等投资不足,管制过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6)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城市支柱产业不强,人才聚集度低。

3.4产业集群状况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产业集聚程度低,主要集中在农业、畜牧业、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完全属于自然资源高依赖型集群模式。主要特点(1)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甘肃省主要依靠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形成了制造产业集群,使得工业成为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但整个生产体系主要依托不可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的后续性差。(2)地域分散。由于甘肃省的地域缘由,使不同类资源或同类资源分布极不集中,金昌、白银、嘉峪关、平凉等地分布的资源各异,而且就煤和石油同类资源也分布在靖远、窑街等地,这就增加了资源的开采、运输等费用。再加上由于“三线”建设的传统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因素,造成很多重工业分布不符合工业布局的原理,像撒胡椒面一样,零星点点,构不成集群规模,造成了严重的规模经济损失。(3)技术含量水平低,甘肃工业大多是上世纪50~60年展起来的,工业门类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多采用常规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东倾”,国家投资移出,现行折旧办法的局限,省级财政吃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工业技术升级换代步伐迟缓,设备更新改造乏力,进而造成工业技术结构越来越落后,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工业装备水平、更新改造能力、技术开发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偏低。(4)污染严重,甘肃的污染很严重,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和煤炭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政策建议

4.1加强企业共生矿资源的利用

由于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一矿多元的属性比比皆是。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作用,已成为解决甘肃省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金川公司1989年取得了资源综合利用初步成效,成为国内唯一的采选、冶炼和提取镍、铜、钴、金、银、铂族金属和硫的联合企业。企业通过不断依靠技术进步,已经能够提取回收15种元素中的12种。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应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有助于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向导和推动作用。

4.2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开发和推广

针对亟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资源节约、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延长、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降低成本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并鼓励引进、消化和吸收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突破重点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开拓新的技术形态――生态技术,重视增加并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和生态管理,致力于疏浚集群内部、外部物质与能源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积极选择“适宜”技术,发展生态产业,调整和完善集群生态结构,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4.3抓好重点示范项目和示范工作

政府组织工作应有重点的突破,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工作,规划、实施示范项目,抓好像酒钢公司等这样的示范企业,建设具有产业集群生态化性质的生态园区、废物处理区、节能示范区和废水回收区,推进废旧塑料、废纸、物资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抓骨干、高耗能企业,抓重点城市和抓重点区域来推进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进程。

4.4加大政策法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尽快编制甘肃省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研究制定全省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标准、用电标准、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水循环利用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等管理指标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管理,禁止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禁止建设项目中选用明令淘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禁或禁止高消耗、高耗水、高污染和高浪费的资源型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引导产业集群的发生和发展[4]。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050402)。

参考文献:

[1]高穆.循环经济[M].机械出版社,2004:25-29.

[2]穆书涛.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专题讨论,2005,(5):10-13.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

一、循环经济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的含义。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指经济发展活动中不仅注重经济利益,而且还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其是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加谋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2.产业政策的含义。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所有和产业有关的政策,本文所探讨的产业政策特指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影响产业的发展方向、改变产业的布局,从而对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

3.循环经济和产业政策相互作用。循环经济与产业政策的关系表现为:第一,合理的产业政策可以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政府要想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从而限制高能耗、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业的发展,促进能耗低行业的发展。第二,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又会促进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制约河北省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中的产业政策因素

1.体制机制。政府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强化服务意识,才能真正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从原来粗放型发展改为可持续发展,但要想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需要政府的力量。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管理体制,体制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各职能部门明晰职责,形成分工合理、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2.政策法规。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因为循环经济属于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企业自身有益,而且有助于环境的改善。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大众对幼稚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同时明确禁止继续发展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落后产业和产品,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河北省循环经济向高效率、轻污染方向发展。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一般包括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收费价格等几个方面。在循环经济方面,政府如果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设置合理税种,可以有效地抑制资源过度开采、无序开发以及环境污染,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而通过财政补贴,政府可以对减少污染的生产产品给予相关企业价格补贴,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通过收费价格,建立合理的价格制度,对资源的过度使用有着很好的约束作用。通过对企业的水价、电价、气价的调整,正确反映出资源性产品在市场配置中的供求关系,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约束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提高其资源使用成本,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引导循环经济产业集聚。

4.金融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可以对循环产业提供巨大的支持作用。循环经济是一种高风险的经济运行模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设污染物处理工程,有些工程单靠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是很难完成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由于技术投入资金较多而对资金链条的压力以及产品投放市场后的销售表现等不确定性,都要求企业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政府的金融信贷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和经济基础。

5.技术政策。政府用财政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和相关院校,对关键的环保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攻关,加大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全过程中采用控制工业污染技术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实现污染的零排放或者少排放。严格限制高污染设别、工艺和技术的使用。对于新建的项目,实行审查准入制度,只有合格达标才允许其投产或启用。对于现有的设备和工艺,可以提高折旧率来加速设备的更新,对于产生严重污染和原料浪费的,要坚决淘汰。

三、河北省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中产业政策建议

1.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1.1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变。河北省政府应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增加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污染,进一步加快企业生产结构的转变;或者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将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产能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企业或者设备;同时建立技术改革奖励机制,加快清洁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对环境污染小,节省能源的企业进行奖励。

1.2促进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变。河北省政府需要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城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需求,发展农家乐、休闲庄园等观光农业。河北省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时,必须根据省内特点,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寻找农业发展的突破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业污染进行治理,发展农村的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形成农林牧渔四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2.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2.1促进高效工农业的发展。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加工制造水平,扩大企业的规模,建立品牌优势,进而生产出一些拥有一定创新水平的产品。河北省也可集中力量发展汽车等零部件产品的生产,促进体育器材等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政府要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将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和绿色能源建设结合起来。

2.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河北省应利用其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其货物集散地的优势,建设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其次,发展生态旅游业。河北省有多个全国知名的旅游路线,如秦皇岛、张家口等,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快资源的整合;再次,发展金融保险业。河北省应完善金融服务制度,从而带动银行业的投资者进入;最后,发展商务服务业。河北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发展远程教育,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增加数字网络电视的覆盖率等公共服务产业,加快诸如市场调查,咨询管理之类的服务类产业的发展。

3.做好区域技术创新及人才引进。政府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建立系统的人才引进标准和奖励办法。可以在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的基础上,在科技园区、工业企业内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以平台吸引科研和技术人才。通过财政支持,为科技人才提供安家费、年薪制资金奖励,提供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物质性奖励;同时改变绩效管理体制,增加科技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实现对民间资本和人才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对促进河北地区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大华.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10.10.

[3]郗永勤.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优化与设计.集美大学学报.2012.04.

[4]吴凯鸽.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天津商业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而保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运行,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固升级。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及特点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第83~84页)。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与地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模式,是传统工业文明危机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危机的产物,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所谓产业链,是指构成一个由产业相互关联、所有要素相互融合、带有该产业普遍特征的多层次结构。它既是以某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通过产品、技术、资本等纽带方式与相关产业结成的战略关系链,又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上形成的链条式加工转换的经济活动的关联形态。产业链联结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生产某种具有同类使用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贯穿始终,各种要素环环相扣而组成的“链”;二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的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第4-8页)。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根据企业间的供需关系构建的,它以自然资源为核心,以节约资源为宗旨,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经济合理性为准则,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本体现,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场重大变革。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特点

    1.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循环经济产业链侧重于通过对构建过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使资源在原始投入和最终消费方面提高效率,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减少传统产业链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废物回收和技术处理,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减量化”要求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进而控制生产源头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再使用”是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率,通过多次使用产品,避免出现一次性产品;“再循环”要求产品在体现使用价值后能够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资源(第12-14页)。循环经济产业链遵循“3R”原则,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有效代谢了自身产生的污染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不断深化产业链条

    循环经济产业链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的规律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以达到节约资源(低投入)、增加产品(高产出)、减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要求。它强调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完全异于传统产业链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纵向主导与横向耦合的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义在于,将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链接在一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论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获取竞争优势,由此通过企业的缔结联盟构成“产业增值链”(ValueAddedIndustrialChain)。

篇8

【关键词】 静脉产业园; 循环经济价值链; 优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12-05

一、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首选战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加快建设各城市和城市圈的静脉产业园更是保护城市环境、削减城市污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但纵观目前的城市清洁产业的发展现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亟待解决。

静脉产业园是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将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压缩、堆肥和燃烧等方式转化为新的资源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园区主要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运行路线,而这种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往往存在着最优路径,即通过园区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分工,将再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可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动态长链过程。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企业之间分工合作不理想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使静脉产业园中存在着“不经济”“低效益”的价值链,从而影响整个园区的效益。因此,探索科学全面的静脉产业园价值链评价方法,找出园区内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价值链以对其优化,是提高静脉产业园整体效益的关键。

价值链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的种种价值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价值活动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价值创造的“价值链”。据此,学术界也相继出现了从多种视角来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思想,如王建明等(2009)基于价值网视角从宏观产业链和微观企业两个角度间接地评价了江苏地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赵春雨等(2009)通过分析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构成要素及运行模式,对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价值要素对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程度。而对于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分析,日本学者的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提出了采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从物资生产率、再利用率、最终处置量三个方面建立指标来评价静脉产业园的绩效。而我国对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主要以王军和岳思羽等(2009)学者通过分析日本北九州静脉产业园的物质流转情况,从园区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角度细分指标,提出建立静脉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已被环保部于2006年9月采用,并制定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 275.2006),成为规范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行的标准指南。但是目前对静脉产业园的循环经济评价很少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准确测算评价内部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将从静脉产业园的价值增值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即从“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这一价值流路线来建立评价考核要素。具体来说,应以各价值链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效率、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比率和转化的成本利润金额以及废弃物转化中的二次污染量和环境损害水平等角度来横向比较园区各价值链的运行效率。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

静脉产业园的生产链条延长过程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加工四个阶段。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原理,工业园区各价值链上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由企业各种活动价值的简单加总而得,它还包括各企业价值运动的相互影响性。因此,在考虑影响工业园区价值链运行效率因素时,除了要考核四个环节内部的价值运动,还应将这些价值运动的相互联系所创造的价值考虑进来。具体来说,第一,废弃物的回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城市的废弃物以一定的组织进行有序的回收和分类,最大限度地回收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是本环节的重点,这是各废弃物再资源化的价值运动的开端。第二,废弃物再资源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投入新的原材料和能量,将分选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重新加工以循环再利用的过程,这是静脉产业园各循环经济价值链价值增值出现明显悬殊的阶段。第三,废弃物最终处置阶段。这一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在无害化处理后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置的过程,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是保证园区环境效益的阶段。第四,再生资源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是按照各再生资源的价值属性和市场信息,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将其加工成不同类型产成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园区发挥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因此,总结以上四个阶段各自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评价要素:

第一,废弃物处理水平。静脉产业园的首要任务是消纳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因此其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效益应首先体现在其处理园区废弃物上所做的贡献,它主要表现为各产业链处理的某种废弃物相对于整个园区回收和新产生的该种废弃物总量的比例。而园区某种废弃物的回收和产生量可以该园区的数据监测部门监测到的数据为准;园区各价值链的废弃物处理量则可根据链上各企业的相关数据加总求得。

第二,资源再利用水平。资源的再利用是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得以延伸的前提,因此应将资源再利用水平列入园区各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体系中来。从各价值链某种资源重复利用量占整个园区的利用水平来评价资源的再利用率。

第三,废弃物再利用收支水平。在静脉产业园的废弃物再利用过程中需要企业投入原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等。如果再利用成本远远超过再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则企业再利用资源的动力就会变小,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则易出现断裂。当再利用成本远远小于再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时,园区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则会不断延伸,直至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平衡。所以,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是直接关乎静脉产业园内循环经济价值链存续的关键。

第四,废弃物排放水平。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生态效益还有赖于园区内最终废弃物排放量和其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而园区的最终废弃物排放率可由各企业的废弃物排放量的测度值获得,也可通过物质流分析方法测度出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的相关排放数据,并依据废弃物排放水平,利用专业环境成本系数值转化方法(如日本综合产业技术研究所开发的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简称LIME法),从价值角度测算出排放的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以找到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生态效益低下的环节。

三、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构建

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要素分为价值指标和物量指标,评价指标的单位并不统一,为了能客观地得到各价值链运行效率结果,本文采用可拓优度评价法的思想,结合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结构特性来建立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得出选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和最差的循环经济价值链(刘潇,2006)。

(一)可拓优度评价方法原理

(二)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表1中的指标C1~C12可描述为两类:

生态效益方面。第一类是资源再利用水平指标。C1:废弃物处理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处理的某种废弃物数量与园区收集的该种废弃物数量的比重;C2:废气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气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气总量的比率;C3:废水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废水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废水总量的比率;C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收集和被重复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数量与链上各企业生产过程中收集和新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总量的比率。第二类是污染控制水平指标。C5:最终废气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气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气总量的比率;C6:最终废水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水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水总量的比率;C7:最终废渣排放率,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向外排放的废渣量与生产过程中最终废渣总量的比率;C8:最终废弃物的外部损害成本,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所对应的外部损害成本大小。

经济效益方面。C9:循环经济价值链利润总额,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创造的利润总额;C10:表示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价值链所花费的成本支出总额;C11: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利润增加额;C12:表示循环经济价值链本期较上期成本减少额。

结合表1的原始指标数据可进一步分析,生态效益方面,的废弃物处理率和废水利用率是最低的,而最终废气和废渣的排放率又是最高的,进而导致最终废弃物带来的外部损害成本也非常高;经济效益方面,其循环经济利润总额在偏低水平,并与前期比较无较大提升倾向。因此,首先,要提高其废弃物处理量,充分发挥其在园区的应有的作用。然后,应该改善设备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并严格监控其废气排放情况。最后,此价值链上的企业应借鉴价值链上企业的管理经验,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来提升利润增长空间。

另外,价值链的优度评价结果也偏低,其生态效益指标中最终废渣排放率和外部环境损失成本都很高,而且其利润额小于成本额,从而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困局,必须不断降低循环经济运行成本,优化价值链产能排放方式,提升其运行效率。

四、结论

静脉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静脉产业园既是有效治理城市污染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各种有用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尚在初步阶段,从园区不同产业和企业角度来评价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找到园区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实践中,静脉产业园的运行效率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园区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差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结合实际,继续保障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准确评价。对于持续高耗能、高污染、不经济的产业链应及时改组以优化升级,链上效益极差的企业则应及时予以取缔;而对于已充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但经济效益相对落后的产业链,政府则应加大补助力度,从而从各产业链逐个提升运行效率来提高静脉产业园的总运行效率,以努力构建一个环保、高效的静脉产业园。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2] 王建明,陈红喜,余健.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 (10):118-121.

[3] 赵春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价值要素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15):111-116.

[4] City of Kitakyushu. Kitakyushu international center,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Kitakyushu offic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Z]. Kitakyushu City: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Measures in Kitakyushu City,2004:42-50.

[5] 岳思羽,王军,乔琦.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法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60-63.

[6] 周莹.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的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郝珍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静脉产业园竞争力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

循环经济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所在

“循环经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最先提出的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这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污染零排放。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于1999年开始启动循环经济园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但是这样的循环经济园在我国不多,已建设的循环经济园在规模和经济效益上并不太理想。虽然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取得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但是国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然举步维艰。

产业集群是具有共同技术或共同的劳动力市场的关联产业在区域上的一种集结,它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极大的活力。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普遍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废物的大量排放,资源的低循环为代价现象,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发挥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作用。从宏观层面上讲,在当前“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战略下,在产业集群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大势所趋;从微观层面上看,研究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问题,对已有的集群优势,对构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性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改革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分析

追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我国产业集群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浙江、广东等地方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增长。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集约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轻纺、电子等工业在我国沿海地区迸发出旺盛的产业活力,对增加社会就业和财税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未能被及时认识,理论研究滞后,而且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的作用还没有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

虽然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在规模和产业结构升级上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依赖单一资源禀赋,开发过度。依赖资源禀赋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指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独特资源,形成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相匹配的产业与产业结构。这样形成的产业集群难以摆脱单一资源禀赋的束缚,势必会造成资源要素的过度开发和枯竭,区域产业结构僵化和地方经济的过于依赖,不利于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及其延伸。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集群内企业过于依赖资源禀赋,缺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溢来源,“小而全”现象泛滥,不利于发挥集群的规模化优势,企业都把经营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取更多的资源上,这样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一旦资源枯竭,产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二是自主创新技术欠缺,产业结构趋同。我国的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居多,以最初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为主。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占主要部分,且企业附加值很低,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增长方式粗放,整体生产技术处于产业链底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环节,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缺乏有效的横向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另外,网络不发达,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模仿之风盛行,产业结构趋同严重,持续竞争力较差等弊端显现。在循环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下,简单的产业集群没有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保障。

三是条块分割限制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融合缓慢。在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环境下,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长期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制度影响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集群企业中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融合性发展。地方保护政策、不规范的操作流程等现象使得产业集群内部出现垄断。由此形成了大企业主导产业集群,企业自己沿着产业链进行分工,集群内企业资产的专用性很强,专用性资产之间强大的前后衔接和相互依赖关系,造成集群内企业产品单一、缺乏协同效应。不利于建立起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生态化企业群落化模式,而且地方经济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太强,当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专用性资产出现问题时,就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带来整个集群的衰落。

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国都在尝试节约、清洁的新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无疑是这一生产方式的绝佳代表。循环经济下的产业集群化的形成与发展绝非偶然,研究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进而带动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循环经济为条件发展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逐步建立战略联盟。发展循环经济应选择能够为“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提供全新理念和先进技术以及雄厚物质支撑的实力产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投入科研经费,通过生产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与结构创新,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有效地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资源型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循环化技术改造势必会给集群内其他企业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构建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资源型产业低碳型高技术发展模式。构建集群企业之间基础技术、公共技术或共有技术的公共平台,通过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筑虚拟产业共生网络,建设与主要行业特征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这种产业集群地区企业的共生融合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内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

第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嵌入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生态链群。在传统的产业集群中,具体分析产业链条中各个要素的走向,嵌入补链企业和循环链条,加大循环技术的研发投入,革新传统生产工艺,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资源型产业集群,提高自然资源的开采率、利用率、回采率,实现剩余物与排放物的再利用与再循环,构建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资源型产业循环型高技术发展模式。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在上下游企业间推广绿色采购机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在产业链上推进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推行清洁化生产辅助产业链,实现园区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集中处理;建立优惠的政策和机制,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第三,以循环经济为责任构建自组织机制,促进产业集群长效机制的调动与发挥。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关联性企业的集合体,它需要有某种机制促使系统内的各个企业自觉自愿地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来发展生产,也需要某种机制使系统外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扩大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范围。这种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循环经济模式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它有很大的“正外部性”效应,因此,政府在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产业集群的初期,具有宏观责任主体的身份,应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

近年来国家开始研究对部分稀缺资源资源税,资源型产业集群应该以此为契机。在管理机制方面,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考虑综合运用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市场主体进行调节,以有效引导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鉴于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内大企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作为市场监管者的地方政府要调整对大企业简单政策支持的思路,传统的诸如增加信贷、减免税收等裸的政策扶持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政府主体可以采取鼓励支持企业围绕主业实施行业并购和重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对高耗能企业征收环境税、资源税等试点工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和保险以及绿色采购等措施,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研究实现循环生产模式。引导能源消费行为,培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升级。

篇10

[关键词]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主导产业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青海省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其生态系统脆弱,发展方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推动,亟需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产业体系,为青海乃至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青海省海西州境内,辖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国土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万人。试验区成立以来,相继建成投产盐湖开发、纯碱、碳酸锂、甲醇及铁矿采选、煤炭开发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以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工业、新能源、高原特色生物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循环产业布局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各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布局逐步明晰,为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试验区还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逐步加大了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在工业经济规模中的份额,万元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逐年下降,为全省最低水平。此外,针对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技术难题,成熟了一批工艺流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结构以资源性重化工业为主,主导产业基于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规模少、成熟度不高,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产业关联传导效果不明显,缺乏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产品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同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清洁生产形势严峻,促增长与降能耗矛盾突出。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中基础型产品比重大,多处于产业链源头和资源集约开发、循环利用的初级阶段,各产业之间融合较少,在产业层次、成长速度、市场集中度、技术进步、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

三是地理位置远离技术、远离市场,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依靠自身研发难度大,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深度开发水平偏低。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尚待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项目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技术和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从试验区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明确功能定位,结合区域特点,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特色生物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为培育重点的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突出强调资源综合利用,注重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绿化度,推进绿色发展,建成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发挥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盐湖化工,融合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生物,形成以“七大”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电解金属镁生产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碱业生产基地,区域性油气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国内重要的锂深加工基地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到2020年,试验区形成政策完善、体制完整、机制良好、联动发展、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典范和窗口。

四、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的构建

(一)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

盐湖产业是试验区主导产业,总体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进一步扩大钾肥生产规模,发展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等钾盐产品,丰富钾盐品种,建成全国最大钾肥及钾盐生产基地。以镁资源利用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金属镁、镁基合金、镁系阻燃剂、镁系阻燃材料系列产品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金属镁、镁基合金等镁盐生产基地。以钠盐资源开发为重点,发展纯碱、烧碱、硫化碱下游产品产业群,推进尾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成全国碱业生产基地。锂盐产业,重点规划碳酸锂、氯化锂、锂电池及其正负极材料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碳酸锂系列产品基地。硼化工产业,重点规划建设硼酸、硼砂、硼酸晶须材料产品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硼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加快锶盐的开发利用,突破初级产品生产模式,发展金属锶、锶铁氧体、锶盐晶须等化工、电子和磁性材料产业群,建成全国最大锶盐产品生产基地。平衡盐湖化工副产的氯气、氯化氢气体,与油气化工和煤化工相结合,发展聚氯乙烯和其他含氯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建成全国新兴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及氯(气)盐产品生产基地。

(二)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盐湖钾、钠、镁、锂、钙等轻质金属与镁基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快速、有序发展,重点规划金属镁一体化、金属锂等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锂、锶等轻金属产品基地。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镁锂合金、压铸镁合金、锻件镁合金,管、棒、型、线、板材用镁合金,铸锭镁合金等新型材料;以碳酸锂为原料,延伸发展锂盐、金属锂及合金等深加工产品;以碳酸锶为龙头,进一步发展锶系列产品,发展高质量锶化合物以及金属锶、锶合金和锶盐晶须材料等新型材料。重点发展电解铜、铅、锌及黄金等产品,同时加快发展和延伸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钢铁产业发展普钢、特钢等产品,培育形成青藏高原区域性钢铁生产基地。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废弃物的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

首先,提升产能,积极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其次,发展炼化产业,提质量,增品种,满足青藏两省区需求。再次,以平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为主链,生产聚氯乙烯、聚丙烯、环己酮等下游产品,推动与盐湖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四)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围绕煤炭的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煤化、能源等下游产业,重点开发煤焦化、煤焦油、粗苯加工、焦炉煤气甲醇、煤矸石砖、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制烯烃等下游系列产品,构建煤焦化一体化、IGCC煤电化一体化、煤盐化一体化、煤焦化冶金一体化产业链,加快推进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发展,实现电、热、燃料、化工产品的多联产,促进盐湖、煤炭、天然气、冶金等产业加快融合,建成以煤化、能源、盐化、冶金相结合为特色的新型煤化能源基地。

煤焦化产业链,重点采用焦炉气制甲醇、多元料浆气化技术,加快建设煤基多联产项目。煤电化产业链,加快原煤开发,建设百万吨煤制烯烃、热电联产、IGCC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项目。煤盐化产业链,以盐湖化工副产物作为煤化工和盐化工的结合点,加强产业链融合。煤制烯烃产业链,拓展烯烃下游产品产业链,规划树脂、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项目。煤炭建材产业链,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炼焦煤渣等副产物,发展热电、建材等产业。

(五)新能源产业体系

试验区太阳能、风能、未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具备建设大型太阳能、风能发电的优势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区域新能源资源优势,以太阳能、风能开发为重点,探索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积极有序开发新能源,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试验区特色鲜明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试验区新能源发展基础条件,综合考虑试验区能源需求状况和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坚持产业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和风力发电项目。推动硅资源、光伏产业、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构建“装备制造-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水光互补-产业消纳”循环经济利用产业链,形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推进大电网外送。同时,积极探索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新材料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多年来柴达木地区盐湖化工产业的发展基础,并结合镁、锂、锶、硼等盐湖矿产资源及其他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发展以盐湖化工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规划建设镁系合金、镁系阻燃剂、镁质耐火材料及其下游产品等新材料产业群;开发硼系、锶系列新材料产品,建成全国盐湖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试验区油气化工、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聚氯乙烯、丙烯等产品,发展以油气、煤化工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规划建设氯化聚氯乙烯、聚苯硫醚、高性能聚丙烯、玻璃纤维等高性能改性塑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产业群。以格尔木钢铁一体化项目为基础,依托柴达木地区丰富的铁、铜、铅、锌、黄金资源、石灰石及硅、锰、铬、镍、钼等资源,发展以金属冶金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重点发展特钢、模具钢,开发铜、铅、锌高纯金属、合金和粉体材料,研发和生产电子铜板带等各种压延产品、特种型材、电子材料等产品。重点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以碳酸锂为原料,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基础的新材料。重点开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磷酸铁锂等绿色电池材料。循环利用矿山废石、洗选废渣、冶金废渣、电石渣、磷石膏、粉煤灰等二次资源,发展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的新型建筑材料,规划建设煤矸石墙体材料、隔热材料、氧化镁水泥、粉煤灰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

(七)高原特色生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在生物农业产业,一是依靠技术和设备引进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植物资源加工产业,提高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以牦牛、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柴达木山羊及藏系绵羊等为重点,通过合理布局形成饲料加工、架子牛饲养、肥育牛饲养、有机肥加工、成品肉分类处理生产系统,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三是依托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副产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及制品,重点发展骨、血、皮、内脏、蹄、头等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牦牛软骨素、血红素、血清蛋白粉等,开发高附加值的有机食品、高档生物制品。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特色的中藏药用植物资源,以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重点发展白刺、锁阳、秦艽、大黄、红景天、羌活等中藏药药材GAP种植,以形成规模化的原料供应基地。大力发展药材提取物加工工业,开发中藏药饮片、超微粉、有效活性提取及新药、特效药产品,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近期重点发展锁阳、秦艽深加工产品,远期发展红景天、羌活等。

生物环保产业,从治理荒漠化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发展高效生态产业,积极发展沙产业,重点发展枸杞、白刺、罗布麻、甘草、黄芪、锁阳等沙生、旱生、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和风沙区草种和树种。同时,形成人工栽培的药食两用植物等中藏药材的优质原料基地,近期重点发展枸杞、罗布麻、白刺等;中远期发展甘草、菊芋、黄芪等。

五、结论

篇1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区域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2013年12月3日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延安市和榆林市被归类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同时我国有67个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面对将来资源的进一步减少,陕北地区将要面临的问题不容小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依据生物学中的优化利用"食物链"每个环节的排放物,实现经济活动组织中"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循环式生产流程,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程度的利用,依靠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排放,把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二、陕北资源型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分析

(一)陕北资源型产业现状问题

1、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当然作为成长型资源地区的陕北也不例外,陕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左右。而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这样"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会产生"挤出效应",致使其他产业难以发展,一旦资源开发接近枯竭,缺乏接续替代产业,就会像资源枯竭型城市那样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就业难等问题。虽然陕北拥有丰腴的自然资源,但如若按照传统模式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城市的问题,即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目前,陕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极低,表现为: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率不足40%;综合利用矿山比例低,综合利用较高矿山仅占30%,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综合利用产品档次低,附加值有限,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体现。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目前陕北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粗放式开采阶段,监管的不利和企业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该现象在偏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还具有经济价值的废渣、废水、尾矿等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不仅被浪费,还成为了污染环境的元凶,更是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4、循环体系建设落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依旧以初级加工品为主要最终产品,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走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自身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等严重问题。产业内企业间的循环利用基本没有,更不用说区域内的社会整体循环,造成的现象就是大家共同开发、共同生产、共同污染,在产业链上没有形成企业间或者是产业间对于排放物的综合利用。

(二)陕北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是合理化,即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供需合理的结构效益不断提高,才能推动高级化发展。资源型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求产品收入弹性增高、生产率上升以及技术革新,并且群体间保持平衡发展。在结构比例中,第二产业占优比重应同时逐渐向第三产业占优比重演进,劳动密集型占优比重逐渐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占优产业转移,初级产品制造的占优比重应向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制造的产业转移,要实现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深度加工化。同时随着生产要素成本普遍上涨,客观上也要求资源型产业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进一步走向循环经济模式。

2、资源型地区的发展趋势。陕北地区有着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其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围绕矿产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但都要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瓶颈问题。而要解决资源地经济发展"天花板"问题,就必须对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改造,构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只有资源型产业的循环发展才能避免资源使用率低下问题和"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

3、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体系,是实现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发展具有陕北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是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彻"五个统筹"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从地区层面来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壮大资源型产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陕北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通过研究陕北资源型产业的问题现状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的必要性分析,综合产业价值链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把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定义为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出发点,既对旧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又要开发新的关联产业,即实现资源型产业内各部门的平衡,又要融合不同产业间的相对优势,既满足科学利用开发资源产业,又要实现资源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资源型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高级化,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资源型产业机构应该构建一个"企业参与、市场导向、链条延伸、集群发展、多元共生"的层级递进式的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前述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本模式的形成思路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基于上述几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从微观角度来说,能源产业中最初级也是最低级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建立循环系统,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的"点循环"或叫"小循环",如: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要严格遵循"3R"原则;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技能培训;按照清洁生产标准,采用循环设计和先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减小能耗与排放,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阶梯和循环利用。只有实现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整个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从中观层面来看,区域范围内循环是指以微观企业为基础,根据企业间的相关联系,利用生态原理,拉长产业链,形成包含一个或多个行业企业的工业园区,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园区内资源与排放的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利用的最大化。无论是形成"线"上的梯级利用还是"中"等规模的循环体系,都需要管理部门在园区的形成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合理规划园区各企业主体的组成,使各个企业相互衔接: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以为另一个企业加工生产所用,变废为宝,这样即减少了废料处理的费用,又创造了收入,同时也为下一家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便利如:利用煤矸石发电后的灰渣制砖,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的生产模式,提高园区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区域性的"大"循环则覆盖更广,涉及到整个生态环境的长期持续性循环,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经济个体,所以要从社会全局角度出发,立足长远,运用生态经济原理,在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联系,开展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社会性"大"循环,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居民、企业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

四、资源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后备基地。应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稳定成熟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第一,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和冶炼废渣等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在资源开发同时,以煤矸石、尾矿等产生量多、利用潜力大的矿山废弃物为重点,配套建设综合利用项目,努力做到边产生、边利用。要因地制宜发展综合利用产业,积极消纳遗存废弃物。提高林木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及废旧木质材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林木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支持资源型产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

第二,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形成需要技术支持,循环经济的运行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且对技术要求很高,主要是资源废弃物利用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循环经济思想的技术路线。未来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道路是以实现高效率、高收益、低消耗、第排放低污染为目标的新型化工业道路,资源型产业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就是要求产业链从开采、冶炼到回收利用阶段都采用最新的工艺技术,只有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保证资源型产业内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三,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循环经济政策是保证循环经济体系顺利运转的重要手段。陕北地区应完善关于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制度。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鼓励政策;鼓励各企业发展内部小循环,对于在资源废弃物回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府应作为中介,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积极引导金融投资机构进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应当抓好监督工作,明确生产者责任,制定明晰的排污标准,提高资源产业的准入门槛,设立循环经济指标,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完善指导意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情况。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陕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从微观企业层面、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带的角度,构建出一个层级递进的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剖析不同层级阶段的循环经济的状况,将落脚点放在资源型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构造上。在构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文章又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经济政策体系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陕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

[2]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8).

[3]钟太洋,黄贤金,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6,(2).

[4]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J].资源科学,2006,06:20-27.

[5]吕忠梅.循环经济立法之定位[J].法商研究,2007,(1).

[6]冯之浚,刘燕华,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4).

[7]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篇12

关键词:化工产业;循环经济;一体化模式;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为确保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顺利研究和实践当中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供出更加具有参考意义的资料分析,需要重点阐述化工产业沿着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前进的方向,并且针对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目前发展的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以及净化设备和开发出来的诸多产品和生产技术综合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出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战略措施。

一、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综合分析。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减量化的发展原则、再使用的发展原则、再循环的发展原则,以及在各个诸多实践模式过程之中,可以分别的有效的适用化工产业的企业发展层面、化工产业模式研究层面和社会环境保护关注层面。在化工企业和化工产业发展的层面,重点和主要需要从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技术领域和层面,进一步的加快实现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运用更多的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刻研究化工资源及化工能源的减量化发展趋势,包含着化工产品重复利用等显著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更多的关注废弃物如何实现资源化、无害化的循环利用的技术发展的尽快实现。努力将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的实践和实际的工作效果和成果,充分的体现在化工企业的原料利用以及原材物料节约的诸多环节之上,确保化工产业产品、化工产业链条能够加快的构建和形成。关于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需要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中主要的就是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发展模式来说,必须积极的推进核心化工产业企业发展模式、复合共生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和联合化工产业生产发展模式等诸多模式。例如,复合共生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具体是指,将各个化工产业发展结点上的上下游企业,进一步理顺之间的寄生关系、协作关系等,进一步构筑其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网络组织,努力实现结点上各个企业之间能够有效的实现自我结合与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运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国外发展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情况,特别是针对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含义和内涵,在“一体化”的工作要求上加紧研究,特别是对于化工产业原料性产品的循环经济标准、循环经济规格等必须做到科学的统一规范。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做到化工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最大限度的统一和规范。

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发展原则。

化工教学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广大化工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产生科学的合理的情感教育领域的真实体验,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各种资源严重不足,发展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怎样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怎么样来实现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循环,建立一个节约友好的经济模式,提高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效益,这对于改变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要格外注重对于发展和加强重化性工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转化和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发展工作目标,充分的利用和采取较为先进的高新科技和技术的提升改造、传统工业的改进,实现化工循环经济向着更加精细的深入加工以及加大加深产品附加值的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实现更高的层次和方向上的迅猛发展。要多进行新产业的开发和科研,积极主动的去采取措施,重点要进行推进系列重化工业在各方面主要包括采掘提炼、原材料的加工等层次的加工产业工业的方向引导和发展,要大力开发和鼓励对重化工业的提升和发展,加大重化工业产业中在高新技术含量、精密细致产业化工、现代化机电发展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要善于和重视对重化工业在产业链条集群化方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充分的发挥和体现重化工业在长链条、投入产出、提高效益的方面体现出的联系密切等的特点,要着重在提高和加速对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同时,进行重点因素和协同化对象的培育工作,形成和发展重化工业产业相关密切部分新兴上下游链条产业,并积极实现对通过和经由发展壮大重化工相关链条产业以及关联性产业,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相关密切产业的发展链条,注意开发和研究新兴重化工产业的相关配套产品和措施,着重提升和加强产品产业集群化的水平和能力,在提高和加强资源的综合产能以及利用开发上狠下能力提升的功夫。要着重加强和加快对于重化工业产业集约化方面的层次提升和改进,重点要加快和推进关于各项节能以及环保绿色生产技术的进步,提升和加快对循环性经济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发展和实现对于现有各项资源再生和利用,大力降低对于各项现有资源消耗和浪费。努力改变以往的从资源向产品向废弃物转变的高耗能单向性的线型增长和发展模式,开发和形成一种从资源向产品再向废弃物最终实现再生的资源发展性封闭的环式反馈型循环性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要加大利用和提高在循环经济里面3R 化新原则的利用,在努力实现和提高降低消耗和能耗、降低排量和污染、提高和增强效率做为基本的要素和特征的高效节约循环性利用。加强和提高重化工业的循环经济体验和理念,加强对关于大力提倡和发展健全工业化产业区和生态链、生态园的理念培养,严格按照循环性经济规律和要求来健全和建立循环性的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既要从企业的内部进行产业循环的发展和研究,又要多多的从产业链条的源头和根本上下功夫,努力减少和降低对污染和废弃物在生产以及排放等环节的管理。同时,要在产业园的内部进行广泛的循环和提升,多采用各种先进的方式方法,比如通过建立健全物流体系以及采取公用的工程体系,通过各样的有机形式和联系,实现将最低的环境污染程度和最少的资源消耗力度都降低到最低的效果和程度。

当前的经济社会,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发展目标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和时期,工业化也发展到了一定的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和过程中,资源和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作用也更加的明显和增强,发展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建立新式的一体化模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冯武军,毛玉如,陈红,陈闻.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研究[J].现代化工,2007,27(3):8-10.

[2]陈伟亚,马玉明,袁兵,高山.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1):36-37.

[3]谢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循环经济效果[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1):8-13.

[4]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现代项目管理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篇13

关键词:循环经济 煤炭企业 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

煤炭资源的持续性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是,在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中不断耗损资源,其保有储量日渐减少。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选择。因此,我国的煤炭产业需要在坚持生产规模化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同时,注重队伍的专业化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提高煤炭产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发展效率[1]。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煤炭开发的规划和战略管理,将各类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利用,使其与现有的技术水平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煤炭产业的发展符合资源禀赋规律以及现阶段资源型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格局;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煤炭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实现整个产业的系统升级,从整体上降低煤炭产业的系统风险[2]。本文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瓶颈和约束、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煤炭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1我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瓶颈和约束

1.1科研工作滞后,科学研究的体制成了煤炭产业创新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单就科研体制而言,我国煤炭产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该产业中,部分基础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处于源头的采矿业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自煤炭产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行市场化运作之后,各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对煤炭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一些科研院所、矿业类高校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大不如前。

1.2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并不清晰和明朗,以煤炭为主的资源规划体系处于混乱的状态,地区之间、矿区之间的总体规划衔接的不到位,煤炭资源的开发并未能严格的围绕科学的方法进行[3]。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情况,当地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煤炭资源的优势,即使在矿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制定之前,矿区勘探程度不足的情况下,还会把煤炭资源分配给多个不同的主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矿业权的设置和矿区的总体规划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衔接,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1.3以循环经济的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完整的构建起来

以我国目前煤炭产业的情形来看,为了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入到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之中。为此,需要构建其以“多联产”和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大型能源基地[4]。这样一来,煤炭资源的低碳化利用,资源的多次转化和梯级式利用以及伴生矿的综合开发等都会从中受益。同时,还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协同化进步。但是,实际情况似乎并不理想,部分省区市只关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要求,在统筹规划方面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将会使资源处于长期的损失和重复建设之中,产业集聚、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都极难实现。

1.4在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煤炭企业的发展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广泛,但是也同时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5]。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还处于较低的阶段。为了突出资源优势,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部分地区纷纷出台煤炭资源的转化政策,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出让”来换取其他类型的投资。虽然这种做法在经济层面上看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资源转化方面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其中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之一,这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处在了两难的境地之中。

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循环经济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动力

对我国的资源型产业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目的都直接指向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国民的整体进步。为此,在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中,需要对煤炭资源的布局进行优化,在系统的层面上对资源的总量进行规划,通过整合和改造中小型煤矿,培育起一些大型、特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这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极有帮助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其中,这将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新的动力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的生产经营理念

对我国的煤炭产业而言,循环经济思想的引入是对该产业未来发展思路的一个“再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为支撑,在实现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本循环和劳动力循环。这样一来,煤炭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为社会持续创造出新的财富,还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6]。此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废物(比如煤化工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气等)的产生进行预防和综合利用,避免投入品和附属品过早的成为垃圾,在维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财富,维持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3我国煤炭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3.1注重安全发展和经济循环发展同时进行,保障煤炭产业处于长效的控制机制之中

毋庸置疑,煤炭产业是典型的高危产业,因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讲政治、将安全,将安全生产放在一切问题的最前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提高井下装备的安全系数,任何一处矿井都要严格的按照规程要求对各类监控设备、仪器和仪表进行配置,并且要以瓦斯等级为依据配备必要的通风安全监控设施,确保隐患早知、危险早报、预警迅速;(2)要在煤炭产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质量标准化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以“标准”为准绳,严格的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零事故的作业现场和作业区域;(3)不断的对煤炭产业(企业)的员工进行创新安全教育,并通过特定的形式对其进行培训,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员工都能够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刻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2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从源头上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节约使用、再生利用和循环使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首先应该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模式。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注重对煤炭副产品的回收和利用,通过引进和改良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优化煤炭产业的生产布局,紧紧的围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不断的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2)加大对“非煤产业”的重视力度,不断延伸与拓宽以煤炭为主体的产业链条,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以煤为主,做大和扩大煤炭产业的辐射面,使该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矿井建设、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定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问题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煤化工产业中的废水、废气的排放等问题已经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都需要我国煤炭产业进行积极的面对。本文只是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但是众所周知,这一问题的庞大需要持续的讨论、不断的实践和持续的修正。

参考文献:

[1] 张文锦.发展自备铁路是煤炭企业解决货物运输问题的根本[J].铁路与运输,2009(14):19-21.

[2] 何泽平.探究新时期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J]. 中国经济周刊,2010(4):31-33.

[3] 林永清.煤炭企业投资自备铁路建设的经济价值预测[J].上海财经导报,2009(15):56-58.

[4] 张国宝.中国能源发展研究报告(2010)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篇14

关键词:循环经济;有机硅;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17-02

1 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和准则

1.1 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丁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的后果。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1.2 循环经济的准则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以“3R”准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为实际操作原则。要求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创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反复使用,从而达到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2 星火有机硅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 有机硅产业现状的简要描述:一个快速增长但竞争激烈的行业

有机硅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该材料具有耐高温、耐低温、防潮、绝缘、耐老化、生理惰性等优异性能,其用途已由最初作为航空航天、尖端技术、军事技术部门的特种材料发展到现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化工轻工、纺织、汽车、冶金、机械、金属和油漆、皮革造纸、交通运输、仪器仪表、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领域,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化和产业化升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有机硅下游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有机硅单体供不应求。缺口很大。目前国内有机硅需求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需求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建筑、电子和日化行业。至2010年,我国对有机硅制品需求量(以有机硅单体计)将由2004年的37.5%万吨/年增加到100-120万吨/年。2005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缺口在33万吨左右,国内自给率只有33%左右。尽管国内已出现中国蓝星之火有机硅厂、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公司等生产集中度高且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但按照目前需求的增长态势及投产计划,2007年市场缺口达41万吨,自给率仍仅有46%。

2.2 星火有机硅工业园概况

享有“中国有机硅城”美誉的星火工业园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昌九工业走廊的永修县境内,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南抵省会南昌501公里,北距长江重要港口九江80公里,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其中,316国道,105国道毗邻而过。该园区创建于2000年6月,是一个以有机硅单体及其下游产品生产、研究和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火炬计划有机硅材料产业基地,也是江西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园内龙头企业江西星火有机硅厂以其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同行鳌头。到2006年初该厂在新增投资10.5亿元之后将形成20万吨/年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有机硅生产企业,并跻身世界同业四强。园内现有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卡博特公司在内的有机硅高新技术企业23家(截至2005年底),已开发有机硅下游产品59余种。

2.3 工业园实施循环经济实践经验

有机硅单体主要包括:二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甲基氢二氯硅烷、苯基氯硅烷、丙基氯硅、乙烯基氯硅烷和甲基三氯硅烷等。其中二甲基氯硅烷(简称二甲)为主要产品,占80%。在合成和分流过程中,除单体外还会生成共沸物、高沸物、低沸物、浆渣等费料。这些废弃物易燃、易爆、有毒,容易与水发生反应,释放有害气体。过去的简单处理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大,也在安全生产方面留下了一定隐患制约了有机硅产业的发展。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和永修县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了发展有机硅单体深加工产品和充分利用生产中的废弃物,园区从设计到生产都力求体现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资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打破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旧模式,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科学的方法将上游企业的下脚料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通过副产品、能源、废弃物和原材料的相互交换,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系统,大大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星火有机硅厂每年产生有机硅副产物一甲数千吨,一甲沸点低、毒性重、腐蚀性强、遇水会释放有害的气体,由于国内市场容量较小,既不能作为废物丢弃,又造成存放容器和堆放地方的困难,而长期堆放在仓库中容易爆炸。为此,园区分别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博特公司的先进技术,组建了卡博特蓝星化工(江西)公司,以及广州吉必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一甲为原料生产纳米级气相法二氧化硅(俗称白炭黑),产品成为我国科技和国际工业急需的材料,变废为宝,较好地解决了有机硅单体副产物的出路问题,亦提升了园区产值和利税收入。

过去,星火有机硅厂每年产出大量高沸物,因对环境有污染,只有花钱请相关公司水解处理,处理费500元/吨。但由于水解处理工艺简单,只能回收部分盐酸,处理过程中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废渣的无组织排放仍就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8月园区从吉林引进虹润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2000万元,采用高新技术歧化裂解工艺,将高沸物进行裂解。加工成混合单体,结果废物成为每吨900元的原料,不仅产值可达3000万元,安排从业人员60余人,而且还解决了星火有机硅厂长期无法解决的高沸物废物难以消化的尖端课题,两家企业实现了双赢。

园区的江西吉星公司利用副产物三甲生产硅氮烷,该公司年消耗三甲1000吨,生产硅氮烷500吨/年,年产值2000万元。2002年,投资了5万元建设了全密封钢化玻璃水吸收装置,尾气中和三甲的回收率大大提高,其中三甲回收36吨/年,制成六甲基二硅氮烷(有机硅封头剂)20吨/年,此收70万元,在废气达标排放,减少污染的同时产生了经济效益。

江西星火狮达公司是处理浆渣的企业,年处理量3600吨,该公司用水解吸收方法回收浆渣中的HCI制成盐酸,剩下的废渣售给砖瓦用于制砖。

武汉嘉恒化工九江分公司是生产氯化钡的企业,它消化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狮达、虹润和嘉懿公司大部分的废盐酸,同时,该公司产品氯化钡又是星火厂离子膜烧碱装置必备的辅助材料。

对于低沸物处理项目,园区正在与一家企业洽谈,项目落成后,低沸物中的单体也将得到回收。

目前, 23家入园企业中,以星火有机硅厂为龙头生产有机硅单体,以有机硅副产品为原料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达12家,海多化工、华联有机硅公司等5家企业参与有机硅的继续深加工,生产硅橡胶、硅树脂等产品。

3 对星火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

星火工业园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即将达到极限,与成为具有影响的“中国有机硅城”的目标距离还很远。

随着园内有机硅单体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机硅单体供应紧张状况已得到缓解,有机硅行业将彻底摆脱制约下游发展和延伸的原材料问题,其深加工产品如硅橡胶、硅树脂等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可见,开发和销售有机硅下游具有更高利润和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将成为有机硅单体后又一市场竞争的焦点,而目前这一市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产品,因此高端产品将成为国内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有机硅厂商今后新的利润来源,代替部分或全部进口产品将是有机硅产业延伸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星火工业园进一步发展的措施是:

(1)支持星火有机硅厂向下游延伸,进入有机硅深加工领域;

(2)大力引进外界有机硅应用技术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力争把星火工业园建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组织园内企业与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项目、产品、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鼓励携带有机硅单体、中间体、有机硅材料和产品技术、专利、发明和诀窍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加入园区建设;

(4)大力构建创新文化平台,发挥有机硅产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等各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园区创新创业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宝平等. 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内外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1).

[2]卢生康等.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科纵横,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