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专业与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2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规范教学。对于中职土建类专业而言,专业课程内容是否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所承载的专业技术是否先进,课程体系是否科学、规范,如何去粗取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建设中且行且思,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不断总结与验收课程建设成效。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参照行业中施工员、质检员、工程测量工等关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制度相结合,建筑测量放线工、制图员、一级BIM建模师作为职业资格必考项目,造价员、施工员、安全员等作为教学参考,将考证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考取资格证书为抓手,发展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与推行“教师与工程师(双师)育人制”教学,如建筑CAD课程教学中引入中望企业的前沿技术与专家力量,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引入广联达算量、钢筋抽量等技术与专家力量。引入企业元素,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使岗位人才培养规模化、制度化,实现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对接、毕业与上岗就业的对接。
二、打造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四个关键领域进行优质课程开发,建设以能力培养、任务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规范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使用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以增加课程引力、引领专业发展,并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本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活动。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很高,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一般比理论课和文化课的教学效率高,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首先,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训条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积极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结合、仿真性生产环境与真实生产氛围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教学环境。其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制定目标,严密组织,有序开展课程实践教学。
四、再开发新技术课程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继“甩图板”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又一次技术革命。BIM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能,有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正在成为我国就业中的新亮点。为引领中职教育,提高BIM技术在土建类专业中的普及与应用,校企合作再开发核心建模课程,展现BIM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建筑表现力,有效填补了已有课程体系中BIM技术的空白,为课程结构注入新的职业内涵色彩。
五、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有效的课程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推手,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回头看”,应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和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环节多重性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能充分发挥激励、鉴定、反馈等功能,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总而言之,突破传统相对固化的课程实施方案,捕捉职业内涵变化的新信息,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大胆开发新课程,淘汰旧课程,不断优化、创新专业课程结构,促成职业标准、岗位规范进入课程内容。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岗位发展方向,一专多能,有效提升职业能力及其在不同职业岗位之间的转换能力,增强就业优势。
[ 参 考 文 献 ]
[1]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建筑业企业关键岗位继续教育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关键词 动漫设计与制作 课程建设 动漫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1.1 总体思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2003年,学院正式确立了 “改制升本”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最近几年全院都将处于自身发展最为关键的转型期。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在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和关怀下,我系紧紧围绕学院“建校、改制”的总体目标制定了适合系情的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从人才培养整体目标出发,不但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科及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专业需求特征的课程反映到教学中来,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动漫设计和创作人才奠定必要的理论、实务与方法基础,以达到培养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具有经济素养、战略眼光、竞争意识、组织才能的动漫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原则
课程建设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专业课程和应用技术类课程设计;强化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实践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强化课程设置的方向性、多样性和特色性,注重满足不同学生和专业方向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及时反映学科、产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2 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2.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动漫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漫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了解数字游戏开发基本流程,可以在游戏开发团队中承担游戏客户端、服务器端、游戏工具、游戏引擎等方面的软件编码、调试与测试任务,能从事动漫设计和制作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2 课程设置
我系根据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构建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高职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如下:
职业素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动画概论、设计素描、色彩与构成、角色与场景设计。
职业能力课程:图像编辑创作(Photoshop)、平面图形设计 (CorelDraw)、材质、灯光与渲染 (3DS Max)、 动画制作技术(Flash) 、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 、三维动画制作(3DS Max) 、高级角色动画(Maya) 、影视特效制作(After Effects) 、剧本与分镜头、游戏引擎应用、游戏脚本与编程(ActionScript) 。
职业拓展课程:影视后期合成(Premiere)、网络图像制作(Fireworks) 、网页设计与制作(Dreamweaver) 、多媒体编程技术(Authorware)、现代科学技术导论、计算机专业英语、视觉特效设计(Combustion) 、平面设计与制作(InDesign) 、电脑插画制作(Painter) 。
2.3 专业课程建设和内容改革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经过了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后,对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以项目课程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工作情景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教学”专业课程体系。
为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我系重点抓好专业课程的建设,尤其是注重教学能力强、效果好、有较强师资的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为此创造条件,积极申报校级、市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推动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与重点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建设。要求专业课程必须每年修订教学大纲,新开设课程必须同时向学院报送教学大纲备案,并定期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反映和落实到教材的选用上。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必须尽可能采用高等教育 “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必须采用五年内出版的新教材,教材适用层次必须与学生学历层次相适应,必须妥善处理好自编教材与国家级名优教材选用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应指定一定量的教学参考书,参考书应有助于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并能够起到对所学知识加以拓宽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我系组织力量,加大课程整改力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具体措施包括:以教研室为单位,以课程为对象,完成教师队伍的组合配置。加强课程教研活动,开展课程研讨,解决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问题。开展教学科研,弥补教学研究的不足。具体是要组织教学科研课题的申报、典型教学经验的总结、为教改项目创造良好条件等。
我们还大力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改革教学中“灌输式”以及过分偏重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使理论阐述、知识介绍、研讨互动得到优化;高度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产业实践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互动。
3 专业建设实施的保障措施
2015年,北京高职院校共有专业点512个,比2014年增加了15个,校均专业布点21.3个,比2014年时平均增加了1.4个。2015年,北京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点33个,撤消专业点6个,当年招生专业点(含专业方向)共计39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3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
财经大类专业布点最多
从专业大类来看,北京高职专业布局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交通运输五个专业大类。首先,财经大类专业布点最多,在校生人数也最多,达到了1.7万人,占高职在校生总数的24.4%;其次,是电子信息大类,在校生0.8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1.6%;再次,是交通运输大类占在校生总数的10.8%。
专业布局门类齐全和行业覆盖面较广
2015年,北京高职院校开设193种专业,其中目录内专业181种,占全部目录专业的34%,专业布点覆盖了除水利外的农林牧渔等18个大类和52个二级类,分别占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大类总数的95%和专业二级类总数的66.7%。[1]专业所服务行业涉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等20个行业门类。
财务会计类专业在校生数最多
从专业二级类来看,自动化等14类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较大。其中,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在校生最多,达到6,000人以上,占到高职在校生总数的8.6%;其次,是计算机类,达到了5,000人以上,占在校生总数的8.0%。
会计、学前教育、金融与证券专业在校生规模位居前三甲
从具体专业来看,会计等18个专业的在校生规模较大,均达到了1,000人以上。首先,以会计专业在校生规模最大,达到了4,220人,占到了高职在校生总数的近6%;其次,是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也达到了3,039人;再次,是金融与证券专业,在校生达到了2,638人。
高职院校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类型来看,A类课程(纯理论课程)占高职专业课程的24.7%,B类课程(理论+实践课程)占55.0%,C类课程(纯实践课程)占20.3%。其中,理实一体化课程占比比2014年提升了4.4%,纯理论课程占比比2014年下降了2.3%。
高职院校开课门数实现逐年增长
2015年,北京高职院校共开设课程12,990门,校均开课541门;开课总门数比2012年增加了1,408门,增长了12.2%;校均开课门数实现了逐年增长,比2012年增长了17.7%,年均增长率达6.7%。
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的特点:知识结构涉及计算机科学和数据通信等核心技术,知识更新快,与应用实践结合紧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应对工程技术知识和素质教育有严格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和方法,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属于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急需的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设置立足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多学科理论基础教育,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特点,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探索主动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一些核心的学科基础课应有统一的要求,在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和应用等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上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在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上只有突出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的教学,才能形成网络工程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基本的要求。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分别为140学分和20学分。课内教学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课。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如图1所示。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学分中,选修课的比例占31.5%。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160学分,加上规定的创新能力2学分和课外教育项目学分11学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73学分,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构成如图2所示。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科学导引、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管理、TCP/IP协议分析、IPv6技术、网络编程、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和模拟课程设计。
专业知识领域模块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怎样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特色,同时也需要考虑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联系。在制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进程计划时,往往要考虑课程先修关系。由于一些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时数的限制,以及需要满足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课程层次设计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下层课程知识为上层课程知识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一门课程中可能存在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技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情况,例如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设计可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使知识结构流畅、看起来一目了然、学习起来循序渐进。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知识描述如图3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连贯相通、循序渐进、易学易懂。
3.1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
计算机网络理论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原理、通信原理、TCP/IP协议分析。
计算机网络原理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网络接口和对等层定义和功用出发,描述当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5个层次的功能、位置和协议数据单元(PDU),涉及可靠数据传输(RDT)、网络协议设计及实现、流量和拥塞控制、网络寻址、路由选择协议、网络互连、局域网络、无线和移动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通信原理讲述通信基本理论和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涉及到传输介质、信道容量、信道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编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这部分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原则。通信原理的知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会多次用到,在计算机网络中包含“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一章内容,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层面归纳两种技术的结合和联系。
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语言,是计算机网络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讲述时结合与开放系统互连(OSI)框架,以及当代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强调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层的基本原理。讨论因特网和身边网络正在使用的各层网络协议,涉及的网络协议有:HTTP、SMTP、POP3MIME、DNS、FTP、SNMP、TCP、UDP、IP、ICMP、ARP、RARP、IGMP等。
3.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网络实现的技术和方法。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编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IPv6技术等。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网络编程课程讲述网络软件设计技术和方法,重点是理解网络协议、对等层协议实现、套接字编程、C/S计算模式、B/S计算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网络安全涉及网络中的认证和加密技术,涉及对称密钥加密机制、公钥加密机制、安全认证、数字签名与报文摘要、网络病毒防治技术、网络协议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
网络管理涉及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抽象语法标记ASN.1;管理信息库MIB;网络管理协议;远程网络监控;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实现技术。
IPv6技术是新一代网络技术,课程内容涉及IPv4存在的问题;IPv6技术历程;IPv6协议格式;IPv6与IPv4的主要差异;IPv6地址技术;IPv6路由技术;IPv6安全技术;IPv6过渡方法;移动IPv6。
3.3计算机网络设计及应用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选择和讲述主要是围绕当前网络的主要应用展开。涉及的课程有: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与模拟、网络工具应用等。
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介绍和描述网络应用课程,让学生知道学的理论和技术用在哪里、如何应用、怎样用好。
这部分课程内容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代表性。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网络软件实践,以及组网技术训练,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网络组网、维护和管理中对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检验。从应用的层面使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用在哪里、在哪里,将来怎样用的更好。学生学的懂、又会用,增加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3.4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的知识架构上,为网络工程专业课提供基础和支撑,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内容的增多,把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为理论课,重点讲深、讲透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增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无线网络、对等(P2P)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初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五学期,问题是学生反映接触到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较晚,也影响到后续网络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经过取舍,最后这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四学期,与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课,使得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始,使学生尽早开始网络专业课程的学习。
4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开课学期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几门重要的网络工程专业基础课,均分别设置至少两周的课程设计和课内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一程序设计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的实验基础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从大二开始设置,目的是使专业实践早接触、不间断、相互联系和支撑。网络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环节课程如表1所示。
从这些课程的属性中可以看出,有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有单独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专业学生早接触实际工程应用,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特色。
5注重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把专业知识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和体现“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技术),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需要的技术、明白怎样使用网络的方法。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软、硬结合,面向工程和应用的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网络设计、规划、组网、编程和管理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开发、应用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和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上,鼓励网络工程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国际上认可的思科网络认证考试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等考试,使学生较早了解实际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水平,找到差距,制定新的学习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比较,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往往在一门课程中就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教学内容比较杂、比较散,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一门课程中又不能对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有过多介绍,一般时数够用为止,这会对学生较好地理解、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带来影响。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了各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之间的联系,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兴趣,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知识文献,通过身边的应用学习技术,并上升到理论,进一步理清楚各课程之间的脉络关系。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明白怎样应用专业知识,对技术和理论课程知识更深一步验证和理解,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学会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对专业课程系统的学习,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6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实施的分析和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的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实现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问题的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扎实基础。可以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网、应用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经过几年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与探讨,感到把网络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长期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设计出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计划,有与培养计划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建设一至两门精品示范课程。同时积极采用网络化教学、案例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采取进校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育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课程有哪些,将来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学的明白、知道怎样学、对所学习专业有兴趣。从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熟悉设计、组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全部过程,以及所要学习主要专业课程,需要阅读的相关学科的书籍。
实施专业年级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制度。实现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及时帮助和指导。为帮助学生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选课示例,供学生参考。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2007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已经有207所,各高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由于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目前,需要加大力度建设、积累和拥有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实验教学环境。在专业教学研究基础上,出版学术著作和编写配套实验指导书,设计和编写符合我国高等教学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同时,加强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并尽早成立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引导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为信息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网络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25.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43.
[3]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2-25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urse Building for Computer Network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创新 课程建设
历年来毕业生数量增幅都比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因此,就业就是大学毕业生迈出校门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那么择业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这也是老师们所要面对的不变课题。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电子经济化的时代,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在不同领域存在着竞争,说道这里究竟是在竞争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一、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
1、课程建设中应加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
学生在踏入校门之前已经有了自己对本专业的一些认识,但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在创新的思维方面有部分学生已经有具备了一些创新品质,例如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知识渴望对学习主动等等,可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创新品质,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大环境的感染等,帮助学生去建立自己的创新意识。有了良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本专业课程,服装设计专业是需要非常强的创新意识的,
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促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人的一切认知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好奇心也是我们学习世界认知世界最主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其次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都已经养成了机械性的学习方式,对于自主的学习是陌生的,然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迅速的是瞬息万变的,新的思想,新的产品或是新的商机都是层出不穷的,学生如何可以跟上这样的脚步?只靠书本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脱离书本走到实践中,主动的去学习新事物。这样才可以跟上飞快的时代步伐。
第三就是勤奋务实,教会学生懂得在创业上仅有创新的思想和拼搏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要有勤奋务实的态度。
第四是敢于竞争,竞争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语了,各行各业都在竞争中成长,要敢于直面竞争而不是退缩,想要创新创业就要有不怕摔倒的精神,只有失败才知道问题出来哪里,才会更好的发展。
第五是锲而不舍的精神,踏出校门就要面对社会当中林林种种的问题,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哪一种心态面对是有不一样的结局的。在创业中不会永远顺丰水顺水,是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走下去的,因此顽强的意志力,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是创业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当然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学生在将来的创业路上走得直走得稳的先决条件。
2、为学生开设专业周边相关课程
普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比较落后,课程陈旧。比较刻板创新性不足,都是为提高制衣技术的课程,这样的学生在制作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但在设计方面就会差人意。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在一条平行线上。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加入了服装设计专业周边课程,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敏锐度,开拓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二、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绿色平台
1、鼓励学生参加院内外各项创新创业竞技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性竞赛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一个重点,同时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意的有效方式,在创新实践中找到乐趣。在创新实践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竞技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创新创业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斗志。在竞赛过程中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趣,增强青年学生的创业主动性。
2、社会实践任务,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每个暑期、寒假都要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早早接触社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尽快可以和实践联系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可以不断的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以 “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前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勤工俭学,自食其力为主题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