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实务操作范文

会计实务操作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实务操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实务操作

篇1

一、黑龙江省集团公司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会计实务操作认识不够一家集团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就相当于该集团公司的大脑,管理层的管理水平高度决定了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高度。因此,倘若管理层对会计实务操作认识不够,不能给予会计实务操作工作足够的支持,那么集团公司内部会计实务操作工作必将同时面临困境。我国有些集团公司的领导就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会计工作只是集团公司经营日常的记录,对于集团公司相关决策的帮助不大,因此,相对在集团公司资源的投入上就难以满足集团公司会计实务工作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得集团公司无法及时得到集团公司的经营数据。有的集团公司的领导为了提高集团公司效益往往就在会计工作上下工夫,因此,很多集团公司做假账,少报税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集团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实务操作认识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很多集团公司的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在从事相关会计实务工作时往往表现的效率不高、工作吃力,既不能提高集团公司的运转效率,同时也给员工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还是集团公司的会计人员自身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会计知识,还要求有比较高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会计实务工作要求。集团公司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集团内部缺乏相应的员工培训制度,使得员工自身知识结构落后,尤其缺乏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养。当然最主要还是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缺乏相应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将知识运用的实际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三)对会计实务工作的管理不够规范我国很多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工作分工不够精细明确,缺乏明确的权责分工,这都是集团公司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表现。而我国集团公司在会计实务操作上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其实也跟会计实务工作管理的不够规范有关。首先,就是在编制集团公司财务报表这样的基础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严密的制度保证编制报表的准确性,很多基础性记录出现错误的现象经常发生,编制的报表难以符合监管部门要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都跟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松懈,对会计实务基础工作管理松散有关。对会计实务工作管理不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相应的集团公司内部监督机构和组织人员来专门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管理,这样的机构部门的缺失使得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完全靠人的自觉,而不是规范的制度,因此会计实务工作表现出极大的不规范性,难以对会计实务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

(四)会计账目设置不合要求在集团公司的会计实务操作中,账目登记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在我国集团公司的会计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会计账目登记方面的很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会计账目设置不合理导致的登记错误。这一方面和集团公司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不足出现的非主观人为的错误有关,这样的错误一般不易发现,同时会给后期的报表编制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另一方面就可能是集团公司领导授权的主观人为的行为,集团人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计入不同的科目从而使得集团公司少报利润或多计成本从而达到减税或者利润分摊的目的。这样的账目登记错误由于属于人为,外部审计人员很难及时发现。虽然人为的账目设置可能会给集团公司短期带来一些经济利润,但长期来看容易造成集团公司会计管理工作的混乱,给集团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多的隐患。

二、提升黑龙江省集团公司管理会计实务操作水平的措施

(一)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集团公司内部会计实务操作的主要主体是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会给集团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集团公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然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方面长期的投入才能见效。首先,就会计从业人员自身来说,因为会计实务操作既要求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求相应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最新的会计前沿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同时,集团公司也要为会计从业人员学习提供条件,建立相应的员工培训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集团公司的会计工作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二)实现会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集团公司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司管理层的重视以及规范的集团公司管理制度。只有管理层重视公司会计实务工作,敢于在集团公司会计实务工作中投入资源,集团公司的会计实务操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国家相关会计法规的要求,做到公司内部会计实务工作的规章制度与国家会计法律工作相一致,同时注意会计实务操作管理的精细化,保证会计实务操作各个环节的规范完整准确。同时,建立完善的会计从业人员流动机制,在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的录用、激励上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保证会计实务操作的人员管理的规范性,保证核心人才的流失率降到最低。同时,在会计实务从业人员的录用上要建立规范的标准要求,只有符合国家相关从业人员的标准、持有相关的会计从业证书的人员才能有资格被录用,以保证集团公司会计实务工作的高效率完成。

(三)完善集团公司会计实务操作的监管集团公司的会计实务操作工作既要求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求具有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动手能力。高质量的会计实务操作水平是集团公司管理会计能够有效实施的基础,也是集团公司会计工作合法合规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工作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是集团公司高质量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于集团公司会计实务操作的监管,既要从内部设置相应的监管机构来实行,又要从外部政府监管部门入手。在内部监管中,必要的专门负责集团公司实务操作监管工作的机构是必须的,另外就是相应的制度保证,必须不定时地对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实务操作工作进行抽样检查,从根本上保证会计工作中账目登记、报表编制等工作的规范。在外部监管中,集团公司应该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的检查监督,提供相关的会计原件资料,保证外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设置集团公司会计账目在集团公司的会计实务操作工作中,会计账目的设置和登记工作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环。因此,集团公司在进行相应的会计实务工作中必须重视会计账目的设置工作,尽量将会计账目的设置和登记工作细化,通过不同环节的制约和配合来保证会计账目登记的准确完整,尽量减少非主观人为的会计登记错误。首先就是对会计原始资料数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对于各项会计原始单据和费用开支等要保存完善以备查阅,尤其是涉及到资金收付的,一定要保存好原始记录凭证。其次对于其他业务工作的登记也要分门别类,尽量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在预算方面要以节约为原则,避免集团公司资源的浪费。此外,还应该加强集团公司管理层的法律意识和会计实务操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保证从业人员不做假账或者人为修改会计账目,从而确保集团公司会计账目的准确完整。

三、结语

篇2

摘要:本文探析了我国反向购买准则在实务运用中存在的若干具体问题,包括“对是否构成业务”较难认定、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适用范围界定不合理、反向购买法在实务中形同虚设等,并就现状对准则提出了完善建议:制定反向购买相关会计规范要充分考虑我国企业和市场的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

关键词:借壳上市;反向购买;业务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我国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作为转型中的经济体,我国的许多新兴产业尚处于襁褓之中,而传统产业也需要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来提高生产力,很多企业在改革发展、做大做强的同时,对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当前的信贷政策缩紧、通货膨胀压力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变得愈发困难。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发展融资要求,上市审核程序严格、上市成本高等都成为阻碍企业上市的“拦路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资本市场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借壳上市的案例,通过借壳上市,原来无法或难以上市的企业通过控制上市公司实现了间接上市,为后续的融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反向购买在实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借壳上市也称反向购买,作为非上市公司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途径,在国外资本市场已经屡见不鲜。中国资本市场首例反向购买的案例出现在2007年,由于IPO审核中断,反向购买更是在2008、2009两年大行其道。证监会在2009年5月公布的《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披露三大问题》中有两个都涉及到反向购买。反向购买在会计操作实务中屡屡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会计准则对反向购买的规范还有所欠缺,规定过于宽泛,而且缺乏具体的会计解释;二是现实业务较为复杂,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衔接出现问题。

(一)实务中对“是否构成业务”较难认定

按照我国反向购买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当区分以下情况处理:1、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易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2、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的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

财会函[2009]16号对业务进行了解释:“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等,目的在于为投资提供股利、降低成本或带来其他经济利益。有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具备了投入和加工处理过程两个要素即可认为构成一项业务。”在财会便[2009]17号函中对业务的概念增加了“对于取得的资产、负债组合是否构成业务,应当由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显然,会计准则对业务给出的解释比较简单,然而实务中案例复杂,对业务的判定难度较大,落实到实务操作中,难免存在无法判断的情形。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实务处理中企业对“不构成业务”披露的不规范,2009年在沪深两市中有10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存在反向购买,这10家公司都明确指出是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即会计上的被购买方(即上市公司)在并购发生时均被判断为“不构成业务”。然而,很多公司避重就轻,对被购买方“不构成业务”缺乏详细明确的解释,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并购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二)反向购买法在实务中形同虚设

现行反向购买准则中仅以被购买方(即上市公司)在交易时是否构成业务来区分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的适用范围。按照企业合并准则相关规定,通常情况下,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都要确认巨额商誉,从而对合并时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后续经营损益均会产生影响。如果在该类交易中确认商誉,则根据会计准则,以后每年至少对商誉进行一次减值测试,而一旦发生商誉大幅减值,将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经营业绩。然而按照权益易进行会计处理,就不必确认商誉,只对净资产有所影响。

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存在反向购买的10家公司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权益交易法来,为了避免采用反向购买法确认商誉而带来的后续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企业均千方百计使被购买方不构成业务,导致反向购买法在实务中完全形同虚设。

(三)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适用范围界定不合理

由于商誉确认问题,仅以被购买方是否构成业务来划分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的适用范围在实务中导致反向购买法形同虚设。同时,现行准则将不构成业务的“净壳买卖”划分为权益交易法也值得商榷。

在实务操作中,购买方清空被购买方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被购买方原有业务出售给与购买方无关联的第三方;二是将被购买方原有业务出售给购买方或与购买方存在关联的第三方。

在第二类情形中,按照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购买方将业务出售给购买方或购买方关联方后的行为与被购买方不出售业务而以构成业务的方式在经济实质上并没有区别,而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两种方式采取的处理方法迥然不同。第二类情形也成为资本市场现行反向购买案例常用的处理方法。如:沙钢股份反向购买*ST张铜案例中,*ST张铜首先将铜加工资产转让给沙钢股份,并以此判断*ST张铜不构成业务,而采用权益易法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

三. 总结

反向购买准则的出台,进一步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采用反向购买法使得企业合并中的会计处理过程更能真实地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同时也能引导投资者做出更加准确的投资决策。相对于传统的购买法来说,反向购买业务采用反向购买法是会计处理的重大进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业务更加复杂,导致会计规范与实务操作衔接上出现问题。针对反向购买在实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准则制定部门还需进一步调研,继续完善准则,实现理论与实务的无缝连接。(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做好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2008年

[3]财政部会计司.《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财会便[2009]17号,2009年

[4]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做好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2008年

[5]赵治纲.《资本市场的反向购买业务分析》.《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10期

[6]何丽.《反向购买会计处理原则与财务报告目标实现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

[7]王利强,裴沛.《反向购买实务问题探析—基于沙钢股份借壳ST张铜的案例研究》.《会计之友》2011年第29期

[8]姜迎军.《借壳上市中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篇3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客观的对资产减值进行计提,就可以比较清晰的获得实际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可以将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公开全面的反映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确认未来可以获取的真实利益,这样就可以为会计工作者提供更多有效真实的信息,进一步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或者规划。但是由于我国相关资产减值的准则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下面将对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一、资产减值估计缺乏客观的准则依据

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效益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步骤所在,意思就是说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预计可收回的金额时,就要及时地进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但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市场变化的很快,所以大部分企业没有办法迅速的获得准确的可以符合当下情况的市场价格,此外在确定折现率和预计财产的方面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所以这些数值的确定受到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的影响比较大,很难做到客观性和全面性。这样就会使计算得出的资产减值的数目和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出入,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所以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计划和改革创新也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误导领导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加入没有客观的数据资料的话,即使会计人员按照标准进行计提,所做出的结果也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如何准确的获取计量资产减值所需的数据就显得尤为关键。此外,相关专家也要加强会计计量资产减值的计量准则,从而可以获得更加合理有效的估值。

二、难以准确把握资产组

资产组是指企业认定的最小的资产团体,所以因为资产组而产生的现金的流入应当和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应该区分独立。在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要以该资产所属资产组为基础,为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打好基础。然而现在对于如何准备界定资产组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定标准。所以现在做出的资产减值的预算会和实际存在较大的误差。这是因为资产组的划分方式或者途径的不同对于计量等问题的计算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就会出现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会计团体的估算结果往往有很大的出入。但是资产组的确定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所以这就要求需要尽快制定一个统一合理的界定标准,来指导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最后做出来的计量结果才有一定的有效性。

三、上市公司借此操纵利润,逃避债务

上市公司经常会在对于计提资产减值的准备上动手脚,可以去提取大数目额的准备金,从而为了第二年的由亏损到盈利铺垫。因为假如多计提了关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金时,在下一个年度的计提折旧就会相应的减少,假如多计提的准备金是无形财产的减值准备金,那么下一个年度的所用的管理费用也会相应的减少,这些对于下一年企业由亏损到盈利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那些已经计提坏账的款项,假如在第二年回来了,那么相应的就会把坏账进行相应的核减。这些对于企业的盈利都是有利因素。此外把已经减值的资产在下一年度以高于账面价值的价格转手也可以使企业的投资收益增加。把已经计提减值的存货在下一年度出售出去会使结转成本相应的减少,也可以增加投资利润。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按规定企业应该对资产减值的情况进行分析,找明原因,通过正当的市场策略扭转市场,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往往采取更加省时省力的方法,通过在资产减值上的操作,使企业由亏损转为盈利。但是这仅仅解决了企业的眼前的问题,这就为企业以后更大问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对于企业的持久健康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危害,并且对于市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不利因素。

除了虚构利润,上市公司通常对控股的大股东计提资产减值的手段准备逃废债务。在目前这个阶段,控股股东每年都会有按照规定的回收款,但是很多上市公司这部分款项进行非常高比例的计提资产减值。将相关欠款方尤其对股东占有的资金进行计提坏账处理,而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类似的情况,假如上市公司对公司之外的欠款也进行计提坏账.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公司之间勾结起来一起逃避债务。而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周转开资金,但是各方之间的矛盾会越积越深。假如不能及时进行填补,那么这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最大的隐患,不容小视。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上市公司都存在着国有企业控股独大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根据公司的业绩去评定官级,这些都为虚构利润和逃避债务提供了动机。而这些做法会让企业形成资产泡沫,所以会计工作不能真正的去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不论是粉饰利润或者逃避债务都不是计提资产减值的正规目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资产减值是一把双刃剑,也许高层管理不是很了解,所以作为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对决策层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将企业带入无尽的恶循环。

四、企业内部问题

现在企业内部还存在操作规范不完善相关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也比较混乱,每个人的工作分工不明确,这对于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有些会计人员甚至为企业提供的财务情况或者盈利情况的信息没有进行如实的汇总上报,进而会导致领导决策层对于整个企业发展方向和现状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这就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此外在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方面来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会计人员还不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进行资产减值计量工作时就会出现能力不足,计提不准确的问题。而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要确保工作人员切实执行,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将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实行个人责任制。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也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保障会计人员的质量。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我们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公司的资源。

五、相关制度不完善及监督机制的缺失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莫测,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还比较落后,所以不能很好的对资产减值的规定还不是很完善。对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仅仅存在很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并且对于计提的内容也没有确定的计算方法,很多关键指数都是交给企业自主决定。这样就很难监控企业的真实的财务情况。并且这样反而会被一些上市公司所利用进行违规操作从而由亏损转为盈利。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明确标准所以资产减值计提的公允性很难去判定。很多关键的指标都有进行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主观选择了,所以这样做出的数据很难有说服力。此外现存的会计制度对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也给上市公司留了很大的余地。比如计算方法就包括按单项投资计提、按投资类别计提、按投资总体计提三种方法。但是具体什么类型的上市公司采取什么计量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使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减值工作时会选择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方法。此外现存的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不管是审计机构还是会计注册机构都存在很大的主观意识,所以没有很有力的监管机制。

六、总结

长久以来,我国在资产减值计量方面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不管是在界定标准还是比例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我们现在这个方面还存在着多的问题。合理公允的会计实务操作资产减值工作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也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向华.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问题分析[J].财会研究,2012.06:167-168.

[2]余云宜.分析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问题[J].财经纵横,2012.12:195.

篇4

【关键词】绿色会计绿色资产应担环境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5

雾霾天气的日益频繁,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尽管如此,自1992年就引进我国的“绿色会计”在发挥其遏制环境污染的职能上表现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在于长久的理论研究一直未曾应用于实际。本文在阐述绿色会计本质的基础上,构建出绿色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及信息披露等基本理论体系,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准则和绿色会计制度提供参考。

一、绿色会计的本质

以前青山绿水,环境优美之时,会计本是无色,只因如今人类随意破坏环境,肆意使用资源,导致地球不再绿色,所以会计必须穿上绿装,让地球重新绿起来。因而,绿色会计的本质是为地球披上绿色的外衣,使其回归原本的颜色。具体说来,绿色会计的本质是实施绿色会计使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与对资源的利用回归到没有实施绿色会计时的水平。

二、绿色会计科目的设置

由绿色会计的本质可知,其核算的重点应该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一个环节对环境造成不合理损害后应承担的环境责任。

增值税是对企业所处产业链增值环节的增值额计征的一种税种,其相关科目主要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以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在核算实施绿色会计使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与对资源的利用回归到没有实施绿色会计时的水平时,可以借鉴这种处理手段。几乎没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对环境完全没有破坏,对资源完全不消耗的,之前的企业之所以没有绿色会计这个概念,那是因为当时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耗费的程度在大自然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相当于企业从大自然取得了一笔能够改造环境和使用资源的进项税额,然后企业在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又产生了一笔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销项税额,如果后者大于前者,那么就要向大自然交税,反之企业就是不用交税的,而这笔税就是企业应承担的绿色责任。

所以绿色会计应该设置“应担环境责任――进项责任”,用于核算企业从政府获得的可以改造环境、使用资源的责任;“应担环境责任――销项责任”,用于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改造环境、使用资源实际应承担的责任;“绿色资产――绿色排放权”用于核算政府授予企业合理地破坏环境、利用资源的权利;“绿色资产――无色排放权”,用于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使用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权利。

三、绿色会计的确认

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和绿色会计息息相关,当前对碳排放权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所谓碳排放权是指碳排放权受到管制的工业企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的权利。根据现有技术条件,已经可以准确计量企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一般以吨计量。所以政府可以在合理评估之后,为企业配置一定数额的碳排放权,这种配置可以是无偿也可以是有价。在碳排放权的初始配置与交易中,为了简化方便,仅涉及供给方(政府)与消费方(企业),而不考虑中间投资方。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一定方式获取政府配置的碳排放物理量,从而可以在其工业生产中产生政府允许的碳排放量,此外政府所配置的碳排放权是为了通过合理地限制企业的碳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减少政府在治理碳排放造成污染时付出的成本。

因此,前面所设置的“应担环境责任――进项责任”、“应担环境责任――销项责任”、“绿色资产――绿色排放权”以及“绿色资产――无色排放权”等与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前文反复强调,实施绿色会计是为了使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与对资源的利用回归到没有实施绿色会计时的水平。环境的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要想使企业对环境的破坏恢复到以前那种对环境破坏小的水平,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宏观上付出大量的治理成本,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节能减排来协助政府的治理。

政府在承担环境的治理成本时,应该合理地计算出企业可以享有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权利。这项权利的量化与前文所述的碳排放权的量化类似,即允许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量以及允许企业排放的对环境有危害的废水量。当企业从政府手中取得这项权利时,就应该将这项权利确认为“绿色资产――绿色排放权”,然后企业在开始使用这项权利时,确认企业的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应担环境责任――进项责任”,在企业的一个生产期间结束后确认企业实际使用的权利“绿色资产――无色排放权”,同时确认企业实际要承担的环境责任“应担环境责任―销项责任”。

四、绿色会计的计量和记录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权衡利弊认为“绿色资产――绿色排放权”的计量基础应该是将污染后果的清除与损害赔偿补救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

对“绿色资产”的计量,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当前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的“环境成本”的计量。所谓“环境成本”,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环境成本就是企业对因自身经济活动而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而应该或被强制要求采取一定措施所应支付的成本,以及由于企业执行相关环境目标和要求所支付的其他成本”。

恢复费用法是指利用将受损环境恢复到符合环境标准要求时所支出的费用来计量环境价值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以恢复或者防止资源被污染所需的必要支出作为由于环境资源受到破坏导致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最低估计值。其计算公式为:

在此公式中:L是指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Ci是指恢复环境所需的各项费用(李冰,2014)。下面就以火力发电行业为例,具体分析火力发电行业如何用恢复费用法计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三废。也就是所谓的生态补偿,使企业恢复到不用使用绿色会计的水平。

(一)“废气”排放方面恢复环境费用的确定方法

火电厂在生产活动中会产生SO2、CO2等对环境会造成巨大污染的废气,这些废气如果排放合理,通过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是可以消化的。但是当废气的排放超过合理水平,就会严重的污染空气,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因而应对企业因废气排放造成的污染后果进行清除与损害赔偿,采用恢复费用法对此进项核算。

当火电厂由于排放废气超标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时,其恢复环境的手段一方面可以投产脱硫机组装机,来消除和减少废气的排放,脱硫机组组装的运行费、折旧费以及维修费都属于恢复环境所需的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厂区进行绿化建设,通过绿色植物吸收火电厂排放的废气。所以实施这两种手段,使企业的废气排放达标的所有费用的最小值即是企业恢复环境的费用。

(二)“废水”排放方面恢复环境费用的确定方法

火电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同样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这些废水不经过处理同样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关于废水污染的恢复成本的计量,通常采用影子工程法,即河流被污染后,通过人工挖掘一条能够替代原来的河流的生态功能的河流或者建设一项工程使河流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总费用即为企业恢复环境的费用。

(三)“废渣”排放方面恢复环境费用的确定方法

火电企业固体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涉及底灰、回收飞灰等。由于这些废渣都可以变废为宝,所以废渣排放过程中的恢复环境费用可以通过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来确定,即将废渣回收再利用作建筑材料所取得的最大收益作为废渣排放的机会成本。具体做法就是用火电企业的废渣所能转化的建筑材料的数量乘以当时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这个总价即为废渣排放的恢复环境费用(戴立新等,2014)。

借鉴这些经验,我们计量“绿色资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政府通过自身掌握的大量资源和技术,计量出“绿色资产―绿色排放权”的货币价值,企业以此入账,并以历史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然后当企业的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结束后,通过恢复费用法对企业实际使用的“绿色资产―无色排放权”的货币价值进行计量与记录。

五、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由前文笔者设置的四个主要科目可以看出,笔者所构想的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表科目,当然这也符合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制定的精神。所以绿色会计的披露也基本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根据前文所述,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基本都已量化为货币金额,所以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应该以定量分析为主,以定性描述为辅。往往数据最具说服力,也最直观。

笔者认为,根据前文所述绿色会计的处理思路可以发现,除了计量上的特殊性以外,绿色会计基本都遵从传统的会计处理,所设置的有关绿色会计的科目也极少,基本上是依托于传统会计。所以,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应该采取补充绿色会计报告,甚至可以认为是强调绿色会计信息的传统财务报告。这样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方便绿色会计在当前缺乏相关人才与绿色理念的企业推广实行。

将上述绿色会计的科目设置、确认、计量、记录以及信息的披露结合起来,可以将其处理思路整理成图1。

相信这套建立在我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成熟的研究理论的绿色会计实务操作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早日实行,改善并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巧根.从KD纸业公司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会计研究,2011(10):88-95.

[2]沈洪涛,廖菁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会计研究,2014(7):12-17.

篇5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会计教学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理论性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以及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对如何做好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接轨进行分析。

1.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接轨的内容

现阶段,各大院校相应的开设会计专业,并且随着生产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但是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对会计实务操作水平更是成为会计人才考核的重要标准[1]。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接轨,主要是将当今院校内对学生教导的会计理论性知识,与现阶段企业中应用的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结合,让学生在未从事会计工作前,就了解甚至是完全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系统,这不仅对学生会计生涯的发展有益,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2.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接轨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更注重会计人才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考核,也就是现阶段企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会计教学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理论性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的一身本事却只会纸上谈兵,真正到会计岗位从事工作时,无法将这些理论性知识有效的运用,更不了解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如何使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试问,现阶段有多少企业愿意花钱去培养一个岗位人员,企业更愿意高薪聘请一个有经验,熟练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人员,这也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而通过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有效接轨,可以确保学生利用理论性知识熟练的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操作,这无疑是企业最缺少的人才,而且,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下,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会计岗位各方面职责的了解,一旦抓住机会可以让学生的会计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另外,通过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结合,不仅可以对学生开展会计知识的教学,更有利于拓展学生金融贸易等相关知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

3.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如何有效接轨

3.1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模拟实验室是很多院校极为缺乏的资源,这也是学生只能片面的掌握理论性知识,却无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做好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有效接轨,必须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3]。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必须有硬件设施作为支持,院校应大量投入资金引荐硬件设施,同时要做好会计实务操作系统教学场地的建设,不断的完善会计教学设备。另外,还要对当今企业对会计人才要求进行了解,并购置大量的账簿、平整、报表等相应的会计岗位需要了解的单据,充分发挥出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将各项单据在使用中需要填写的项目以及使用途径等进行详细的演示和操作,加强学生对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了解,不仅如此,还要利用软件与硬件设施的结合,来培养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掌握,对各个功能的了解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有效的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3.2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传统会计教学方法过多的都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极少,甚至是不存在实践教学,学生只能通过记笔记的方式来了解会计实务操作系统,但是,这终归是一种想象,一旦真的接触到会计实务操作系统之后,势必会让大多数学生产生手忙脚乱的现象,不知如何操作,因此,要实现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有效结合,必须在会计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4-5]。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有利,不仅在会计教学中如此,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同样要注重教学方法,本文作者主要从会计教学的角度上谈教学方法的改进。现阶段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供教师参考,例如,提问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等,大多都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教师也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索会计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掌握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功能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对学生进行会计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多媒体图文并茂演示的教学优势,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抛砖引玉,由自己亲自操作对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领悟、自我分析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会计教学效率。

3.3对会计教材进行改进

传统的会计教材,主要以理论性知识内容为主,教学大纲也是如此,过度的重视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了有效的实现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操作系统的接轨,必须对会计教材进行改进[6]。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会计人才要求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实践性操作的能力要求。其次,再结合对市场的调查,积极做好教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教材内容的编写要重视实践,加强教材的出版管理,重视教材的改革质量。另外,在对教材进行改革之后,同时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更要严格,可以采取相应的考核机制,主要针对教师的备课情况以及自身对会计实务操作系统功能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的考核等。此外,要保证会计教学岗位教师必须具备岗位资格证,确保教师具备较好的岗位业务能力,这样才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