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范文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

篇1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及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3-6岁幼儿构音异常矫正的重要性与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判断幼儿是否存在构音异常造成原因,构音异常分类及如何正确对待构音异常的儿童,论述了幼儿构音异常矫正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幼儿构音;构音异常;矫正

一、基本概念界定

所谓构音就是指气流从胸腔呼出经过声带的振动,在经过枸音器官例如唇、舌、腭、咽等部位的摩擦或气流阻碍动作,以发生各种不同语音的过程。构音异常是指因为发音位置、时间、方向、气流的错误或口腔的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说话时语音不清楚,影响口语清晰度的情况。通俗地讲就是口齿不清,发音不准。

二、判断幼儿是否存在构音异常及原因

(一)如何判断。许多父母在发现孩子说话不清晰的时候,总会怀疑孩子舌头是不是太大,舌系带太紧或牙齿咬合有问题,尤其是大部分构音异常的孩子,多属功能性异常而较少属于器官上的异常。那么如何判断幼儿是否存在构音异常呢?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出现以下现象,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一是幼儿说话大部分含糊不清;二是五岁以后说话仍带有明显的错误;三是五岁以后说话语言仍有许多省略,替代或歪曲现象。

(二)原因。造成幼儿构音异常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也可能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音器官的因素:是指构音异常是由于在构音器官上有可辨识的缺陷所造成的。例如唇腭裂、舌系带太短、舌头太大、咬合不适当、听力障碍、肌肉神经动作协调障碍等,都可能造成构音异常。但是构间器官的缺陷和构音异常之间并非或绝对成正比的关系,事实上,只要能适当调整构间的方法,其语音仍有可能是正常的。二是人格特征和情绪的因素:性格急躁、说话速度快、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发音器官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三是语言环境因素:对于方言环境,某些发音就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地方方言中缺乏普通话的某个音时,与周围小朋友之间刻意模仿也是原因之一。

三、幼儿构音异常矫正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语言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还影响着幼儿其他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幼儿构音异常的矫正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强,一般来说没有缺陷的构音异常经过语言矫正可以矫正到完全正确,恶毒如同如果错过2――7这个年龄段,语言障碍就很难矫正。幼儿构音异常影响了其身心发展,因此,对具有构音障碍的幼儿应及早矫正。

(一)构音异常的分类。一是丢音:丢音即在说话过程中不能发出一个词的全部音,丢失若干音的原话“|东西地掉了”发音时变成“dong i diao iao”就是在发音时丢掉了“x”“l”这连个音。二是换音。换音是指部分构音障碍的儿童说话时不能使用正确的语音,而是用其它音来替代原有的语音,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舌根音化,这类构音异常的孩子特征是把声母部分换掉。如“蛋塔”说成“干卡”。

2.舌前音化,这类构音异常的孩子特正是常把大部分的音用其它代替。如“公园”说成“东园”“裤子”说成“兔子。

3.不送气音化,在声母中有很多音是属于送气音,有些孩子在气流跟音协调上出了问题,所以把气流省略掉如“婆婆”发成“伯伯”“泡泡糖”说成“爆爆糖”。

(二)其它语音错误。除了上述常见的四种构音异常类型,有的也会有一些其它的异常情 形,如:有些孩子会用双唇来代替很多音,“不会”发成“不配”也有些孩子会有些语音添加的问题,如“不要”成了“不料”。构音异常的问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配合,还要有儿童的刻苦练习,否则就不易奏效。

四、如何正确对待构音异常的儿童

(一)认证地倾情儿童的说话,了解儿童的语言状况,弄清楚什么年龄会发那些音,然后才能判断儿童是否有构音问题。

(二)对于存在构音异常的儿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声器官的动作和控制能力的练习,构音异常很多是因为发音的时间,位置错误或口腔动作不协调。因此,我们首先了解幼儿发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练习。一是对于舌根音化,应加强舌前位置的修正和发音训练,特别是舌头前端与上齿背,硬腭摩擦的构音动作。二是对于舌前音化,应加强舌前的力量及舌根摩擦发音的动作训练。三是对于存在不送气音化的儿童,应加强发音动作与气流的协调练习。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用优美的,标准的语言引导其语言的转化方向,父母、老师的语言是小孩学习的最好模式,好的音质,清楚不急躁的构音,最适合小孩模仿,而且父母应该避免使用牙牙儿语的方式对孩子说话。

总之,针对不同儿童的个别特点,实施矫正,注意因材施教,对幼儿构音异常的矫正时,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成长过程各不相同,存在构音问题也不相同,应采取不同的矫正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心理学》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前儿童卫生学》万钫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时 2004年.

篇2

关键词: 音乐治疗 自闭症儿童 方案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关注并研究的一种严重的、病因未明的、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性的疾病。我于2007年―2009年在特殊学校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实训的专题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文化心理认同感,会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地区、家庭和日常监护人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方案的制定值得音乐治疗师去探究。本文是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方案探讨的续篇。

一、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的训练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人类在未来成长过程中许多能力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是人类进行交流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的迟缓,也是造成其认知水平低于同龄人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音乐治疗时应重视和加强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训练。

要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就不可忽视听觉的训练。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听觉能力要低于正常儿童,但是听觉系统却没有问题,只是自闭症儿童没有聆听外部声息的意识和习惯。这时,治疗师可通过听辨音高的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听觉注意、听觉识别、听觉理解、听觉选择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自闭症儿童听觉器官的聆听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自闭症儿童接受和分辨外界声音的能力。

(一)听觉训练―听辨音高的训练

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先需解决的问题是听的问题,继而是发音的控制力,最后是字、词、句的使用,上述是提高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

问题与方法:第一阶段,治疗师可利用适合自闭症儿童音域的旋律类打击乐器(木琴、音砖、棒中钟、彩色音钟等)、钢琴、人声等使自闭症儿童做音高对应活动。治疗师“制造”出一个单音,如患儿不说话,可让患儿用乐器仿效去弹、敲,打出相同的音,逐步过度到唱、唱奏同步等活动。患儿有语言,能够接受指令,可要求他(她)用人声去模唱后再奏出,直到唱奏同步。当自闭症儿童能基本模唱出单音音高时,就可进入下一阶段音程的训练。音程以选用协和音程为原则,起初,治疗师奏、唱出一个大三旋律音程,患儿则仿奏、仿唱,直到唱奏同步,能分辨出两音的高或低。治疗师弹奏大三旋律音程时,应在患儿说话音域内,以最能说清楚的那个音为准,向上构置大三旋律音程,如基准音是b,则可在b―b1间练习,过后可选说不清楚的那个音为准,向上构置大三旋律音程进行练习。当患儿有点理解能力时可加入语言进行认知训练。

(二)促进口语沟通―歌曲接唱方式

歌曲接唱训练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平衡与否,可直接影响其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此方法目的在将歌唱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口语式的沟通学习,适用于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歌曲以自闭症儿童熟悉的歌为主,如《小头爸爸》。施行步骤如下:

步骤一:治疗师唱完整的全曲(含歌词)二至三次,同时,随乐而动影响或带着他们动。

步骤二:治疗师唱每一段乐句(含歌词),但该乐句的最后一音不唱,静待自闭症儿童发出声音接唱最后一字/词,即便不清楚,也算自闭症儿童自主性的接唱,如:治疗师唱“妹妹背著洋娃(停顿)”,自闭症儿童以最后一字“娃”或“m”等其他声音出现接唱时,治疗师均以口语立即给予鼓励,并继续第二乐句。

步骤三:第二步骤接唱率达百分之八十后,可进行第三步骤,即治疗师唱第一乐句时,流下该乐句最后一名词不唱,让自闭症儿童接唱。如,治疗师唱“妹妹背著(停顿)”。自闭症儿童以“洋娃娃”、“mmm”(节奏音)等其他音接唱,治疗师均以口语立即给予鼓励,并继续下一乐句。

步骤四:方法同前,这时治疗师只唱起头音,如“妹妹”,其余动词、名词皆留给自闭症儿童接唱。

步骤五:如果自闭症儿童接唱全曲达百分之八十后,此阶段治疗师则以纯粹念该曲歌词的方式,让自闭症儿童接念。方法细则,仍与步骤一、二、三、四相同,由接念―个字,再长至接念整段乐句歌词。

步骤六:治疗师自行创作简单的儿诗,一开始以四至六句长度为宜。教学方式同接唱(念)教法步骤一样。最好是以与自闭症儿童日常生活、上课规则有关的内容,创作有节奏性的念法。

三、旋律音调法

此方法结合音高、节奏及手势,可对改善自闭症儿童说话没有抑扬顿挫或说话流畅性差有很好的效果。如自闭症儿童说话短促、断断续续、结巴、平音均适合此种方法。在用此方法之前,必须先找到自闭症儿童说话声音的实际音高,再依其结巴、断断续续……的字词作节奏、音高的练习。如,自闭症儿童说话声音的音高大部分无中央C上方的D音出现,而只会说几个短促的音(如最多讲三个字“老师好”),可用改变旋律音调法去训练,如“老师好”的旋律变化为: 练习之后可将字增加为“老师你好”,旋律变化为: 然后再看自闭症儿童进步情形增加不同的字进行节奏、音高、长短的训练。当自闭症儿童不能理解时,治疗师可用手势的高低来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说话声调的变化和长短。

语言与声音(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沟通工具,适合自闭症儿童能力的音乐性活动或音乐治疗中使用的方法,是可以改善和提高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

二、促进自闭症儿童身体协调的训练

促进自闭症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可用音乐律动法。音乐律动治疗时,可在现场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治疗师带领自闭症儿童做随乐治疗活动;或采用一位治疗师现场演奏,另一位治疗师带领自闭症儿童做随乐治疗活动。在自闭症儿童所处的环境中演奏音乐,是自闭症儿童比较喜欢的音乐治疗形式。因为,现场演奏音乐可提供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随时配合另一位治疗师的治疗活动。音乐律动法可提供一种释放的、无威胁的自我表现的场合,有助于抵消自闭症儿童禁闭的机制和一些强迫性观念。

步骤一:治疗师现场演奏音乐一遍,另一位治疗师观察患儿当日的情绪和此时对音乐的反应,第二遍治疗师随音乐动,患儿感受音乐自发动。

步骤二:治疗师随音乐双手对拍节奏,示意患儿跟学,当患儿哼唱与手配合能跟上音乐的速度并能记住时,治疗师可与患儿采用对拍的形式。

步骤三:患儿与治疗师对拍出现主动行为时,可加入脚的内容(音乐律动步骤亦可从脚开始);初,治疗师拉其晃动时,两脚需先后随身体的倾斜单脚支撑,另一脚离地不宜高或离开原来位置就行,随着兴奋点的调试治疗师可轻推或轻拉患儿向前或向后运动,当患儿能够跟随治疗师做以上动作时,就可进入下一步。

步骤四:让其手脚配合跟随治疗师做以上动作,当其能记住步骤三的动作、方位,就可加入治疗师与患儿对拍、旋转互动的内容。

步骤五:如果患儿在上述互动中有自主表现时,可进入治疗师随患儿动,适时提醒完成动作,或治疗师学习患儿创作的动作与之互动。

提示:

1.对于触、碰不抵制的自闭症儿童可按此做;

2.对于触、碰抵制的自闭症儿童可由其它方法介入,直至对于触、碰不抵制,并能随乐、随师做律动。

3.音乐的体验,可能会使自闭症儿童变得着迷。着迷会造成自闭症儿童转为内向,不理会周围的环境,心不在焉地凝视,着魔似地摇晃或哼哼。这时的音乐成了患儿逃脱现实的工具、一种独处的方法和保护措施,这时的音乐体验反而成了一种制约,治疗师必须对此行为进行对抗,把患儿的这种音乐体验转向感性意识积极的情境中。

三、促进自闭症儿童情绪调控的训练

特殊儿童的情绪问题可通过音乐力度的训练来改观。力度是指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即音乐中的强、弱、渐强、渐弱等来调整问题情绪。由于自闭症儿童在情绪控制上弱于一般人,因此,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大都首选鼓来纠正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鼓上力度的训练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已得到了证实。

除了以上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音乐视谱结构化教学、歌表演、奥尔夫乐器的使用、音乐提示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设法使自闭症儿童获得一些东西,能够产生深刻感受,并能持久地有益于他。因此,在采用以上音乐治疗方法时,必须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在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上或音乐上没有做好准备时,就匆忙设法使自闭症儿童参加音乐活动。对自闭症儿童采用个别还是集体治疗,得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来具体定夺。不过对于普通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原则,同样适合于自闭症儿童教育。

四、物与我关系

可用锣、钹进行动与静的训练,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对“物与我”之间存有关系的留意,一旦患儿建立了这种物我关系的概念,他的社会接触便会开始,故训练自闭症儿童听音,可帮助其建立社会关系;还可以刺激其语言的学习与表达能力,促进他们领会听音的规则,如上个声音终止接着发出另一个声音,儿童就会懂得语言规则及人我关系。乐器不仅可作为疏解紧张的方法,而且可促进语言的学习。

五、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音乐治疗的实训,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首先是兴奋、高兴的情绪溢满面庞;对音乐专注的时间延长至3分钟以上;交流从极少数应答到少量主动语言的出现至最后能主动打招呼交流;运动协调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倘若有10次指令受训自闭症儿童至少有8次以上的接受或回应;文化课上注意力低下、多动等也有明显改善。两年多的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确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一个方案的制定都具有挑战性,治疗师要严把自闭症儿童的重复测验、区分类型关,提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检验指标,使测试结果具有某种一般性和普遍性。因此,正确制订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方案,是每一个治疗师不可懈怠的工作,需要长期、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焱.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2):123-127.

篇3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获得,人格的健全乃至整个心理结构的发展都有着决定的意义,发展幼儿语言是要让幼儿从生活中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启发幼儿的求知欲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为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语言 发展 轻松 讲述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对象。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作为一线的教师,发现幼儿在语言方面不足之处表现在与同伴缺少交流,上课多数幼儿不愿上来发言,不敢大方地面对集体发言,讲述时不完整等。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在各项游戏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让幼儿在轻松、充满鼓励的游戏气氛中敢说。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自身或幼儿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表达不明的情况,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扩大幼儿自由交谈的空间,积极鼓励幼儿与人交谈,大胆地说明理由,不断丰富他们与人交流的经验,在愉快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如游戏活动时,给予幼儿充分交际的机会,在游戏之前请幼儿自己谈玩的规则,在各抒已见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要求,然后再请幼儿按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所喜欢游戏,当矛盾出现时,不要一语定案,而是鼓励这几名幼儿自己去讨论协调关系。幼儿们在进入角区后,只有感受宽松自由,在活动中他们才会有话敢说。幼儿语言发展能力有快慢,我们都是抱着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来增强幼儿的信心。尤其对于少言寡语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和他们交流,给予关心和帮助,加强个别指导。灵活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让幼儿在扮演的各种角色中学说。幼儿许多时候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但由于语言发展没有跟上思维的发展,因此,头脑中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清楚,使幼儿当众表达没有把握,容易表现出胆小、羞怯的心态,有的更是不爱回答。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得无拘无束、轻松愉快,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伴随着游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因此,教师们尝试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

二、在快乐的阅读中培养幼儿讲述能力

睡前讲故事,学会续编故事。睡前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是最温馨的事了。促进语言发展最好的方法是每天给孩子朗读一些睡前故事,孩子在睡觉前听过的一些句子,会如同儿歌一样被孩子整句记住。孩子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享受,而且受到了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运用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人物的看法。借助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境,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模仿、练习的机会,如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声响等。故事讲到某一关键处,中断讲述,启发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出以后的情节。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巧用图书角,让幼儿自由讲述。

图书角是幼儿最喜欢去的地方,幼儿经常会主动去图书角看自己喜爱的书籍,由于幼儿的模仿性强,往往喜欢看与别人相同的书,这时就会有可能发生争夺现象,此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想办法与人商量,如我看看你的好吗?或咱们一起看好吗?再或者你看完了给我看好吗?通过这种语言引导可以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在看图讲述中让幼儿成为讲述的主人,“看图讲述”是以图片作为凭据,借物讲述的一个活动,因为这图片记录的都是一瞬间的事物,迫使孩子要联想,图片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幼儿通过对图片观察、分析、判断、自己选择词汇,组成句子进行连续讲述或编成小故事,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三、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的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主要的途径。在同伴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因此我总是“不经意”地倾听幼儿的谈话,并及时表扬说出好听的词的幼儿,纠正错误发音或出现病句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明确什么是应该学、什么是不应该学,从而更好的发挥同伴之间交流的作用。

篇4

第一,分组教学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只有细细的观察每个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才能根据幼儿的集体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对幼儿实行因材施教,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如何学的作法。在全班的集体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多,教师往往顾此失彼,幼儿思想的表达,教师得到的信息反馈,都很不充分。而分组教学后,教师就能清楚的看到每个幼儿如何动手、动脑,有什么困难及新的发现等,并能及时的进行帮助、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有所得。

第二,分组教学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幼儿大脑储存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发挥创造性。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不断地为幼儿提供多方面的信息,给予创造的机会和表达的场合,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在全班集体教学时,由于幼儿人数多,教师无暇顾及全体幼儿。因此往往性格活跃的就照顾的多,而性格内向的则易被忽视,再加上教师忙于完成教学计划,给幼儿表达思想的时间有限,幼儿的活动也受到限制,动手机会少,常给幼儿造成紧张感和压抑感。而分组教学的情况就不同了,考虑到幼儿的各种不同差异,即学习速度上的差异、认知上的差异等,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幼儿自主性活动来适应不同的学习速度和认知上的需要。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能力较差的幼儿身上,这样就能较好的调动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分组教学有利于提高每个幼儿的能力,缩短他们之间的差距。如有位幼儿,语言发展慢,发音不清楚,平时她总是沉默寡言。在全班看图讲述中,她很少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全班教学中老师又不可能给予她更多的关注,所以她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很慢。分组教育后,教师和她一起观察图片,指导她观察的方法,帮助她把观察的事物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时间不长,她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72 — 02

特殊教育专业现已是我们国家的重点专业。已经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它不仅对于提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还有助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有诸多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开展了音乐课程。目前,音乐教学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特殊教育特有的音乐教育体系,使特殊教育独具特色,更行之有效。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应如何进行声乐教学,它主要的教授对象是将来要成为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的学生。

一、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学情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 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精神的,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既能在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又能在普通小学任教,就业面比较广泛,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学就是为了让那些具有音乐天赋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教特殊儿童唱歌、跳舞。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的是那些智力残疾儿童,要把美妙的歌声带给他们,要用在学校学到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来教会那些智力残疾儿童怎样歌唱,让他们对歌唱产生兴趣,有助于开发智力残疾儿童的智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课相比,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所学的声乐那样复杂,内容要简单,因为学生们在声乐方面都是零起点,没有基础,要从最基本的歌唱姿态及呼吸开始讲起,由浅入深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应如何进行声乐教学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学习歌唱发生的基础知识、演唱技能和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的。下面就是我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声乐课应教授的理论知识,教师讲完后,需要让学生们亲自实践,由教师逐个的进行辅导,还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指导,这样学生们既掌握了声乐要领,而且自己也学会了怎样教学,毕业后就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教学,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特点。

(一)歌唱的姿态

练习歌唱,首先要掌握好歌唱的姿态,如果姿态不正确,就会影响呼吸、发生和歌唱的表现。

正确的歌唱姿态:

1.身体自然直立,力求端正、大方、朴素、自如;

2.双脚稍分开,两腿站直,重心要稳。

3.脸部肌肉要放松,表情自然,双眼向前平视,上胸畅开,双肩略向后,但不紧张,小腹微收;

4.任何时候不要夹肩、缩脖、瞪眼、皱眉、撇嘴等;

5.无论在演唱或练唱时,都不要用手或脚打拍子;

6.演唱时可适当加入动作,但要简练、利落、大方;

(二)歌唱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的表情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歌唱的呼吸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形式,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演唱中比较使用。

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在我国优秀的戏曲唱法中和现代欧洲唱法中被普遍采用。

(三)歌唱的发声方法

作为一个歌唱者,必须通过歌唱发声的练习来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以便更好地演唱歌曲。

歌唱发声的标准和要求:

1.歌唱发声要有良好的呼吸基础,即要有呼吸支点;

2.歌唱发声时,喉头要稳定,声带的运动,要根据音的高、低、强、弱不同音符来适度调整气息;

3.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再加上前两条的协同配合,就会使声音圆润、明亮、传得远,并富有力度和音色的变化;

4.有较宽广的音域,声区和谐、同意,再唱低、中、高音时,上下无裂痕,衔接灵活,行腔自如;

5.声音有保持持久的能力,并能保持音色的艺术效果;

6.唇、舌、下腭的动作能够灵活自如,要放松、不紧张,能正确、清楚地咬字,做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如果能做到上面提出的这些要求,就表明较好地掌握了歌唱发声的基本技能。

(四)歌唱的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声乐必须从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连音练习要求

(1)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应处于自然、从容、舒展状态;

(2)从自然声区开始,可作半音上行、下行的练习;

(3)每条练习都要柔和、均匀、连贯;

(4)起音、收音要保持在高位置上。

2.跳音练习要求

(1)发音前,必须先想好所要发出音的准确音高是轻巧、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

(2)要快速吸气,保持气息,在一瞬间声带迅速合拢,气息灵巧地配合发出声音,如用轻生咳嗽,体会声带开合与气息的配合;

(3)从中声区开始练习,再逐步向低、高声区扩展;

(4)低声区注意声带的闭合,不漏气,中声区注意声音均匀、轻巧,高声区注意保持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的通畅。

3.哼鸣练习要求

(1)嘴唇轻闭,舌尖轻抵下牙内,上下牙松开;

(2)下腭、颈部、喉腔自由放松,柔和地吸气、呼吸;

(3)发声的通道全部打开,声音从高位置发出;

(4)鼻、齿、唇感到轻微的颤动;

(5)哼唱时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

4.打开喉咙的练习要求

(1)学会张嘴唱歌,即将上、下牙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2)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要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大到小张开;

(3)气息通畅地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五)歌唱时的共鸣

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微弱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各个共鸣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在声乐上称为“共鸣”,它包括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三种方法。

(六)歌唱的咬字、吐字

歌唱是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字在歌唱中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吐字、咬字训练是歌唱中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1.咬清字头

字头,是一个字发音出声的开始部分,一般是指组成这个字的声母部分,有的字还有以母音为i、u、v为介母的,如“娘”,字头是声母n和作介母的i。字头是由于气流在口腔中遇到唇、齿、牙、舌、喉等部位产生各种不同的阻碍而发音的,其发音部位靠前,发音时口腔局部紧张,因此,字头在一个字中占的时值应极短,否则会阻碍声音的传导。但是字头是很重要的,若忽视了,字咬得就不清楚。歌唱中字头要咬得准确、有力、果断。

2.引长字腹

字腹,是组成一个字的母音部分,是任何字不可缺少的、需要引长的部分,是声音中最能发挥作用,最有响度、最有穿透力的部分。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不受阻碍,顺畅地通过,随着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变化、舌位的升降而发出不同的声音,歌唱中字腹部分要唱得长而稳。

3.收准字尾

字尾,是字的收声归韵部分,是字的终了和归宿。它关系到一个字的完整和纯正问题,发音时要根据不同的处理,收音的部位要正确,收尾的瞬间要掌握得当。字尾所占的时值也是极短的。歌唱中字尾要收得轻巧、适时。

(七)歌唱中常见的不良声音

1.鼻音:鼻音是由于软腭与咽腔的空间加大、音波流入鼻腔而失去口、咽腔共鸣所造成的声音,听起来很不悦耳。如不纠正鼻音,发展下去声音就会愈唱愈闷,最后发展到唱不成声。

2.喉音:喉音是失去气息的支持,喉部用力,使喉头提起或用力挤压舌根所造成的。喉音对发音很有害,因为喉音生硬、沉重,音色变化不灵活,声音表现力很差。

3.颤音:颤音是声乐上的痉挛病,是由于呼吸的强烈冲击或初学声乐者的人工模仿“波动”而造成的。也可以称作抖喉,歌唱有颤音(抖喉)毛病的学生,歌唱器官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声音摇晃不定,给人以不安定、不舒服的感觉。

4.喊叫:大声喊叫对歌唱是很有害的,它使声音失去自然、优美的色彩,变得粗糙、生硬,甚至发生嘶哑的声音。用喊叫歌唱,必然导致整个发生器官的失调。对声带有很大的损害,而且即使用力唱,声音还是传不远。喊叫往往是由于声音没有基础就盲目地追求“音量”,滥唱高音所造成的,其结果使下腭、舌根紧张,喉头上提,舌中后部抬高,发出扁而白的喊叫声。

(八)歌唱嗓音保护常识

嗓音是歌唱发声的物质基础,歌唱离不开良好的嗓音。保护嗓音,使发声器官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歌唱。对于一个未来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天也离不开好嗓音,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和保护自己的发声器官,让其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那么应该怎样合理使用嗓音呢?

1.在日常生活中,要锻炼合理地使用嗓音,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要大声叫喊或长时间地高声讲话。音量适中,语速平稳,轻重有序,力求字正腔圆。

2.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必需的睡眠时间,因为在睡眠不足或不注意适当的休息的情况下,喉肌容易疲劳,声音会失去原有的音色。女生月经期间应停止练习,因为月经期及感冒时,声带处于充血状态,如继续练习声带会发生嘶哑或病变。

3.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应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酸、辣等),练唱前、后不要吃过冷过热过咸的食物以免刺激咽喉,影响咽喉肌的调节功能,避免出现嗓音沙哑、发干,“失声”的现象。

(九)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1.练唱时,先做发声练习,再演唱歌曲。要把练发声技术和练歌曲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2.在演唱过程中,应该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随时注意以呼吸作为发声的支持,能倾听和分辨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否正确;随时合理调整各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使之经常处于正常的歌唱状态。这样做不但声音效果好,而且可以减少声音不必要的负荷。

篇6

贝贝三岁了,不太爱理人,很少用眼睛看别人,也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只愿意独自一人在家跑来跑去、转圈圈或看电视广告;有时一人歪着头、斜着眼,不知在看什么东西,甚至无缘无故的大笑起来。

妈妈带他到同事家,一到门口贝贝就哭闹着不肯进去,怎么哄都不行。更让妈妈纳闷的是,贝贝似乎听不懂话,3岁了,问他鼻子、眼睛在哪都不会指,叫他的名字也从不应答,但是隔壁房间电视如果放他喜欢的广告,哪怕声音很小,他也会立刻冲过去看,有时还跟着念广告词。

长这么大,贝贝从来没有主动叫过爸爸、妈妈,也不会说他要什么,每次有需要就拉妈妈的手去帮他拿,速度稍慢了,贝贝就会急得跺脚、尖叫,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

专家分析

其实贝贝是一名典型的孤独症患儿,什么原因导致孤独症目前还不清楚,所以也没有特效药物或方法治疗,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特殊训练。如孩子具备下列多数表现,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等待,以免耽误孩子的最佳训练时间。

1、与同龄儿比,说话明显延迟,尤其不能理解他人说的话。

2、叫他名字无反应。

3、明显多动,很难有片刻安静。

4、不能接受简单指令,如“把杯子给奶奶”,“灯在哪”。

5、不会用手指物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6、不知危险。

7、喜欢旋转物体,如喜看转动的电扇,玩小汽车轮子。

8、对周围漠不关心,尤其不关心周围人和事,只专注于他喜欢的物品。

9、父母离开,他不追逐,父母回来,他也没有高兴的表现。

10、不与小朋友玩,喜欢一人独处。

11、兴趣单调,如只喜欢汽车,拒绝其他玩具。

12、与人无目光注视或短暂目光注视,甚至回避他人目光。

13、不喜欢被人拥抱。

14、拒绝学习新的东西,如不愿到新的环境、拒绝新食品。

15、无故发笑。

背景早知道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所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

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

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

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篇7

出生后,他的生长发育均正常,1岁前后就会说话和走路了,似乎比同龄孩子还要聪明;3岁时就可以背诵不少唐诗和儿歌。父母认为孩子的智力比较高,曾将他送到绘画班、素描班、“小荧星”艺术团学习,平时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讲话要流利,对人要有礼貌,回答问题要快而准确。升入大班以前,幼儿园曾经对报名的孩子进行过一次面试,面试时,东东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表现不理想,回家后妈妈斥责他说:“你怎么那么笨呀,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将来到幼儿园,谁会喜欢你呢?”“要会说话,不要呆头呆脑。”以后,东东经常因为回答问题而受到妈妈的批评。进入幼儿园大班后,他就变得从来不主动讲话,即使被动回答问题也非常简单,常用“不知道”来作答。

那么,造成他总是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语言障碍:3-7岁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大量新鲜的名词会出现在孩子的嘴边。如果在此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如:言语发育迟缓、口吃、先天性构音障碍等,导致儿童语言发育受到影响,那么孩子为了避免他人对自己的讥笑,往往会采取回避的方式,不愿意在他人面前多讲话。

2.性格特点使然:有些孩子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讲话,听多于讲,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尤其在人多的情况下,就会表现为以最简单的语言回答别人的问题。这种性格并非缺点,只是特点而已。

3.教育方法失当:这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高,所提的问题超过了孩子的年龄段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二是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过多的否定或谴责,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使他在新问题面前表现出自卑,于是采取了回避的行为;三是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如何去思考问题,从而使孩子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不是去动脑筋,思考它的来龙去脉,而是直接等待大人的答案。

一般来讲,人与人的沟通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对婴幼儿来说,非语言沟通如面部表情、手势、姿态、抚摸、微笑、搂抱等更容易被他们理解,也显得非常重要。对学龄前儿童或者学龄期儿童来说,语言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语言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不仅可以理解别人问话的意思,而且还能根据问话给予适当的回答,甚至还可以是修饰性的回答,这样就起到了相互沟通的作用。

对这些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

1.对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家长要找出语言障碍的原因。口吃,就要针对口吃进行有关的训练,稳定情绪,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讲话节律;构音不清或言语发育障碍,要通过各种言语训练来纠正,不可讥笑或模仿孩子的错误言语,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2.对性格内向而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多讲,给他们提供较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在家中多让孩子谈一谈每天上学的感受,讲讲学校里的见闻,主动与来访的客人打招呼等等;在学校,可请求老师有意识地向他提问题,让喜欢讲话的同学起表率作用,教他与人交往的技巧。

篇8

关键词: 聋哑学生 衔接教育工作 聋儿康复教育

“铁树开花,哑巴说话。”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培训,聋哑学生终于学会了说话,走出无声世界回归社会主流,同正常学龄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小学就读。这标志着学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聋哑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为了让聋哑学生在这一转折中顺利适应,就要做好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与普小教育的衔接教育工作。衔接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早期康复教育成果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聋儿回归社会主流的成效。聋哑学生从语训康复机构到普通学校就读,适应难度很大,入学后,陌生的环境,听力的差别,使聋哑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感到负担过重,茫然不知所措。这样就会挫伤聋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不愿意去学校。这就需要聋儿家长和康复教师充分了解聋儿康复机构和普通小学之间的差异,通过合适的衔接教育,帮助聋哑学生做好入学准备。通过近二十年的聋儿康复教育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培养聋哑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

美国教育家布里格斯说:“每个孩子将来成功失败维系于自信心。”自信意味着成功,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才干,并对其有着充分的、恰当的估计和认识。聋哑孩子要有自信,才能与人沟通,才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的生活,而这正是他们最缺乏的。但对两三岁的聋哑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太清楚自己生理上的缺陷,对自身残疾也没有什么概念,无忧无虑,天真烂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知道了自己听力有缺陷,语言清晰度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自己与主流社会交流也存在障碍,就会产生自卑情绪。特别是进入普通小学后,看到同学异样的眼光,会更敏感、更自卑。这就需要家长或老师在生活、学习中,引导聋哑孩子勇敢正视自己的听力残疾,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一,应以赏识和肯定的态度对待聋哑孩子。信任是培养自信和乐观的基础,父母应理解聋哑孩子,不能指责甚至贬低聋哑孩子,少用批评和否定的语言,以肯定的口吻对聋儿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说清楚话”、“你说话的声音真好听”等一些赏识性语言。在孩子失败时,父母不要指责,而应在充分肯定孩子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放手让孩子大胆地说话交流,多创造一些孩子易成功的情景教学,使聋哑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乐观地面对社会。

第二,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聋哑孩子。在任何情况下,即使聋哑孩子说出的话再不清楚、再不响亮,家长也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特别是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说话说得不好。这样会导致聋哑孩子以后在别人面前不敢开口说话,害怕自己说出的话会引来别人的嘲笑和家长的指责。如果聋哑孩子在他人面前丢尽了面子,他的自信心就会丧失殆尽。

第三,对聋哑孩子的期望要恰如其分。“用有声语言与人交流,早日回归主流社会”这是每位聋哑孩子家长的愿望,但并不是每个聋哑孩子都能如父母所愿。聋哑孩子的父母要清楚孩子的听力损失程度,是轻度耳聋,还是极重度耳聋,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进行康复训练,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样,才不至于既累苦了孩子,又伤透了父母的心,才不会挫伤聋哑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心。如果自信心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那么,知识就是获得能力的源泉之一。在做好听力语言康复之余,应在平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启发引导孩子看书,使他们从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有助于能力的发展,从而建立并增强自信心。

第五,在公共场所,培养聋哑孩子勇敢面对自身残疾。很多家长不敢面对孩子的听力障碍,逃避孩子聋哑这个现状。在大街上、在超市、在公园等公共场所当有人询问孩子的耳朵上戴着什么的时候,有些家长很厌烦,甚至拉起孩子匆匆逃开。还有一些家长总怕丢人,任何场合都不敢让孩子出声,更不让孩子用手比划,时间一长,孩子一点自信也没有了,也很自卑。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对于聋哑孩子,面对别人的询问,家长要勇敢乐观地接受,不回避、不逃避,大大方方地微笑回答,让孩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以此培养聋哑孩子自信乐观的性格,以此来培养聋哑孩子勇于面对现实的坚韧品质。

二、与普通学校老师沟通,让师生了解聋哑儿童。

聋哑学生进入普通小学后,普通小学的老师就是他们的主导老师。当聋哑孩子与听觉健全儿童混班就读时,普通班级老师在心理和行为上是否接纳聋哑孩子,是否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了解教导聋哑儿童的具体方法,将直接影响聋哑孩子早期康复教育与学龄教育衔接的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聋哑孩子回归社会主流是否成功。为了做好早期康复教育与学龄教育的衔接,为聋儿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使聋哑孩子在回归社会主流的教育方式下获益,聋儿家长应对普通学校老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沟通工作。

1.让普通班老师了解聋哑孩子的听力损失情况、发音特点、语言能力、计算能力、智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聋哑孩子说话的情况。

2.让普通班老师了解聋哑孩子有时依赖视觉学习,老师讲课应避免背向聋儿。其他学生发言时,尽量让聋儿看到他的脸部。聋哑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安排应方便其听讲,并能看到说话者的表情。

3.为聋哑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鼓励他们多做口头发言,多说完整的句子。让他们愿意用口语与别人沟通,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学习动力。

4.教育学生有爱心,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聋哑学生,不歧视他们。学会与聋哑学生沟通,和聋哑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调动学生关爱聋儿,帮助聋儿,与聋儿友好相处,使聋儿更好地适应班集体。

三、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

聋哑学生早期康复教育阶段,为了加强个别化教育,小组活动和个别训练较多,为了日后适应小学教学,在康复教育末期,应增加集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康复训练时,逐渐减少游戏的成分,掌握汉语拼音发音要领,增加口头表达训练、认识汉字、书写阿拉伯数字、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内容,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四、纠正聋哑学生的发音口型,加快语速。

在聋哑学生康复训练早期,为了方便他们看清舌位摆放和口型,康复老师口型比较夸张,说话速度也慢。为了让聋哑孩子以后更好地适应普通小学,更好地适应与健全儿童语言交流,在训练聋儿发音时,口型、舌位摆放要趋于正常,说话速度也要接近正常人。

五、培养聋哑儿童上课意识,在上课时能保持安静。

聋哑学生在语言康复训练时,一般年龄在3~7岁,采用随即教学较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是7~20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时间为40分钟,所以很多聋哑学生进入小学后,难以保证每节课都注意力集中,容易开小差,坐不住。要想让聋哑学生有上课意识,能安静地坐住,不乱跑,就应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坚持力入手。首先,可选择聋哑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观察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其次,再选择手工、看书或聋哑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活动,观察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并要求他们需要坚持多长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给予表扬鼓励。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坚持住,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

六、培养聋哑学生的任务意识,让他们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

聋哑学生进入普通小学后,常常出现记不住老师布置作业的现象。这是因为,聋哑学生在康复训练中心,一般是一对一训练,也就是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进入小学后,是一位老师对几十位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是面对全班同学讲课,而聋哑学生往往觉得老师不是给他讲的。另外,因为聋哑学生任务意识不强,语言理解能力较弱。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比如:“请你先到教室把书放到桌子上,再把玩具箱里的足球拿过来。”又如:“今晚的作业是和家长进行听力训练,发音训练、言语矫治和听觉描述,明天早上你要告诉老师做了听觉描述哪几种类型。”聋哑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自然要养成仔细听、认真记的习惯。时间长了,他们自然就会积极听,主动听。

七、培养聋哑学生噪音环境下语言识别能力。

噪音环境下语言识别的训练,应根据聋哑孩子的听力补偿水平进行系统的噪音环境听取训练。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噪音环境聆听训练,不要求孩子在超市或者在游乐场等噪音过大的地方练习,特别是对于开始噪音聆听训练不久或助听设备补偿不很理想的孩子。大多数听障儿童即使佩戴了助听设备,但当噪音过大时往往还借助视觉的帮助。

训练方法如下:

1.先跟孩子自然地进行对话交流。

2.选择音乐磁带播放,同时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让自己讲话的声音略高于背景音乐声【信噪比+5dB】;之后可提高音乐声,基本与讲话声音量相当【信噪比0dB】;如果孩子完成较好,就可以将音乐声进一步放大【信噪比-5dB】。

3.除音量调节外,还可以变化背景声内容以提高难度。比如将音乐换为几个人或一个人讲话的声音。

八、带领聋儿参观小学,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篇9

关键词 儿童安全;虐童;刑法入罪;法律

中图分类号 D920.5

文献标识码 A

儿童是一个有着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状态的群体,他们所有的一切还处于萌芽状态,其健康的成长,是稳定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祖国未来经济、文化、环境建设良好发展的必要因素。幼时的心理疾病与阴影很有可能会导致成未来的分子,具有严重潜在的社会危害性。忽视儿童安全问题只会让人享受一时的宁静,而后的暴风雨会导致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一、目前我国对于“虐童”行为的处理方式

2012年10月,浙江温岭幼儿园一名女教师的700多张虐童照片在网络上疯传,照片中“揪耳朵”“胶粘嘴”“头倒垃圾”等残暴行为不禁让我们震惊:原来这些孩子们过得竟这般不堪。女教师颜艳红将“保护儿童”这一话题推到广大社会舆论面前,人民群众对此行为的谴责声连绵不绝。在此之后,虐童事件频频曝光,新闻媒体对保护儿童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2012年10月山西太原蓝天蒙台梭利幼儿园女教师一小时狂扇女童70余耳光;同月湖北武汉女教师因小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而将其脸部猛撞墙壁数次,此教师还曾获校优秀教师荣誉;2013年5月贵州金沙县杨世海以“开水烫头”“鱼线缝嘴”等残暴手段虐待其女儿;同月海南万宁某小学校长被爆携六名开房。

而对此事件的处理结果也不尽人意:浙江温岭幼儿园涉事女教师颜艳红仅被行政拘留15天,五名家长要求经济赔偿未果,另一名参与拍照的女教师童某,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7日处罚;山西太原案件的涉事女教师仅被行政拘留15天;贵州金沙县杨世海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而其湖北武汉涉事女教师以及汉南万宁小学

校长等相关涉事人均因“无法可依”“证据不足”等原因逃脱法律的制裁。

可见,虐童行为在我国已不为罕见,对于“虐童”行为的处理方式也不能为受虐儿童的家长们所接受,一片斥责声音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针对“虐童”行为的处理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没有“虐童罪”一项,只有虐待罪,而虐待罪的犯罪对象是家庭成员。因此,对于上述行为,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定罪量刑,多定为寻衅滋事罪或故意伤害罪等。然而以寻衅滋事罪刑拘又稍有牵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只有第293条寻衅滋事罪规定的四种情节之一的“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符合上述人员的行为特征,但寻衅滋事罪的一个必要客观条件是其行为达到扰乱社会秩序的效果。倘若以“故意伤害罪”量刑,其客体要件的衡量必然导致放宽虐待行为的尺度,即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身体权,是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轻微的殴打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关于儿童的法律法规倡导性规定过多,导致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四十九条第四款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儿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该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 ,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这些禁止性规定司法实践程序操作中十分苍白无力,同时也使法律对社会、对群众的警示惩戒作用发挥不到极致。

(三)现今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各教育机构对幼师道德修养、师资水平的考核不予重视

大多学校都关注教师的“硬件”条件而忽略了其职业修养。九年义务教育中并不涵盖幼儿阶段,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以盈利为目的的私办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忽视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不加培训就上岗,甚至有的私办幼儿园的教师没有《教师从业资格证》,幼儿园也敢予以聘用。这些不能良好管理情绪的教师们对学生乱发脾气,暴打施虐。

(四)我国对法律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到位

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下“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式”教育理念深入人们的脑髓,老师们大多以此方法管教学生,甚至有些家长也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有时候掌握不好尺度就是典型的虐待案例。如文章上述提到的杨世海,其殴打女儿的原因是“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只知道打。”网络调查显示:1 / 3的少年不知道自己在犯罪,1 / 4的家长不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1]成年人不清楚法律的底线是什么,少年们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抛开道德,法制教育的缺失使得这些人们不知道什么应该做,如何做,什么不应该做。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效率;教学

一、信息化支持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使字母学习变得形象化。一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所以具有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化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收到好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正好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

(2)情景的创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因此,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在适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有效的创设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积极地导入,既有效的激发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营造出了快乐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投入度,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知识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

(3)运用多媒体的演示,更好的促进书写教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都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下面看、模仿,然后自己动手书写,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弊端是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出的字母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速度的快慢难以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后排的学生有一部分是看不清楚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看不清楚老师的书写笔顺,这就对汉语拼音教学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这时能够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的字母书写大小可以随着班级学生容量的多少而进行适当的调整,速度也可以适当放慢,也可以放快,所有的学生都能很清楚的看到字母的占格情况,不会有老师在书写过程中的阻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多次反复进行播放,这样对汉语拼音的教学就会产生较大的帮助。

二、信息化支持下的汉字教学

(1)信息化的运用,可以使汉字变得形象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有他自身的构造特点,它是音、形、意的结合。当我们了解到了汉字音、形、意之间的联系后,就会觉得汉字的学习是简单有趣的,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的突出了。随着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发挥作用,也正好和汉字的构字特点相吻合。在学习象形字时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像“山、石、火、日、月、土”等这些象形字时,旁边依次出现大山、石头、太阳、月亮、泥土等形象的图画,再由图变化展现汉字的演变过程,易识易记,形象直观。

(2)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递,同时强化学生的识记意识。

三、信息多样化的阅读教学

(1)情境下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效率的提高要有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在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行多种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创设美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形象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如何准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的,而多媒体的运用,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的有效地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难以理解或重点语句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功能,发挥学生最大限度地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信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活动余地,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更多尝试成败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的体现;教师应注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同时也要求教育者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去感染和带动受教育者,即教育者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示范性,因为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学生。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聋童;丧失听力;程度不同;个别差异;提升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9-02

聋童由于耳聋原因不同等,存在着所读的类似于“爸爸”、“妈妈”让你听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的词汇,读的句子或课文你听不出节奏和停顿等等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表现为b/m、g/d、z/zh发音不准确,d/t/n/l发音混淆,自主拼读能力差。如:“白”读成b-á-ibí(“鼻”),“跑”读成“炮”,有的学生则不能正确地自主朗读。低年级聋童还有语音无节奏和韵律感,语句表达不清晰等特点。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残余听力,在教学中,是可以通过个别化的指导得到康复补偿,提高聋童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的。在制订语言康复课的教学计划时,既要有面对全体聋童的计划,也要有根据每一位聋童的特点制订的个别化教学的计划。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以每个孩子为单位,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个别化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聋童的听力损失情况、言语评估结果、语言发展水平以及家长配合程度,个别化教学目标依每个儿童现有能力的最高点作为起点来制订,尤其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及悟性较差的聋童更要加强个别辅导。

篇12

【关键词】现象描述分析学;学前教育;研究案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06-05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人们不断探索着新的研究态度、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不可否认,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对于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十几年来国外学前教育研究进展,我们发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其中现象描述分析学(phenomenography)对于欧洲、澳大利亚以及北美的学前教育研究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现象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关注。

一、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含义

现象描述分析学以人们对现象的描述作为分析的对象。它是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弗伦斯・马顿(Ference Marton)及其研究小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论(research methodology),〔1〕研究方法论也有文献称之为研究模式(research model)、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和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现象描述分析学最早被用于研究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操作程序是,研究者收集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描述,分析这些描述并归纳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看法,然后将大量学习者的看法加以分类和概括,从中得出各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学习观念。〔2〕由此可见,现象描述分析学对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研究者不能抛开学习者通过外部观察的方式研究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研究者必须让学习者“发声”,必须倾听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描述,认真对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完整的学习经历,这是研究学习的基本出发点。那么,在分析学习者个体的描述,揭示学习者个体的独特学习经历之后,研究者为什么还要继续概括出描述的类型、观念的类型呢?这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理论前提有关。

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理论前提是,人们感知、经历和理解周围世界中各种现象的方式是有限的,这些方式具有本质的差异,被称为“描述的类型”(categories of description),它代表人们在经历现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观念(conception),而观念是人们对于某一现象的本质所形成的看法和思维框架。现象描述分析学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人们对某一现象的描述,归纳出描述的类型,并进一步找出具有本质差异的不同观念,从而研究该现象和经历该现象的人。由此可见,现象描述分析学试图既揭示人们在感知、经历和理解某一现象时独特的方面,又总结出一些有限的感知、经历和理解的方式。

沿着这一研究思路,现象描述分析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研究步骤,主要包括个别访谈、转录、编码和分析。在个别访谈时,研究者一般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尽可能使用开放性问题,然后研究者逐字逐句地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稿,转录完成后先请访谈者核对,再请被访谈者核对,以便被访谈者有机会就某些内容进行澄清,以及要求对某些敏感的内容有所保留。〔3〕研究者不能在研究一开始或者在分析之前就根据文献资料确定描述的类型,而必须根据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归纳出描述的类型。这是现象描述分析学富有特色的地方。现象描述分析学具有定性研究的若干特征,因此它在方法论的大家族中被众多研究者一致地归为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在阅读有关文献时,人们很容易混淆“phenomenography”和“phenomenology”两个词,前者被译为“现象描述分析学”,后者被译为“现象学”。应该说,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研究态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程序。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斯・范梅南曾坦言:“我希望能向大家展示一种探讨方法论问题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从传统的或者技术的角度而言似乎毫无章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命题就是,几乎所有对人文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人都能从基于方法论维度的探究中获益。”〔4〕与现象学不同,现象描述分析学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方法论。另一方面,现象学的研究从第一层次的视角(first order perspective)出发将目光直接投向客观世界,站在研究者的立场对世界进行描述;而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则从第二层次的视角(second order perspective)出发将目光投向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试图找出人们经历某一现象的具有本质差异的不同途径,研究者并不直接面对客观世界本身。

二、现象描述分析学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现象描述分析学源于教育研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医学研究(特别是护理学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尽管现象描述分析学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一些应用,但其程度远不及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有关,前者涉及年长儿童和成人,后者涉及年幼儿童。在访谈时,与年幼儿童相比,年长儿童和成人更能运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因此,现象描述分析学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富有特色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访谈环节。为此,研究者已在不断探索符合年幼儿童身心特点的访谈方法,具体体现在下面的研究案例中。

在一项名为“父母、儿童和教师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看法”的大型调查研究中,英国学者波林・埃文斯(Pauline Evans)和玛丽・富勒(Mary Fuller)发现,目前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谈及成人对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经历的看法,但是很少有资料涉及儿童自己对学前教育机构中经历的看法。因此,两位研究者围绕儿童对学前教育经历的感知作了系统研究,并将这一研究作为大型调查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采用现象描述分析学这一研究模式,首先进行目的性抽样,抽选出三个幼儿班,这三个班幼儿的年龄均在4岁到4岁零8个月之间,三个班在建筑物、活动场地、设备、教学风格、对家长的开放程度、教师的专业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研究信息。

在研究开始前,研究者要取得幼儿家长的许可;在访谈前,研究者还要告诉每个幼儿他们的声音会被录音。为了吸引班中更多的幼儿自愿参加访谈,并且使幼儿在访谈时感到轻松愉快,访谈在幼儿熟悉的环境中采用角色游戏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准备两部按键电话作为访谈媒介,一部电话供访谈者使用,另一部电话供幼儿使用,在两部电话的话筒内装上小麦克风,并将小麦克风连接到录音机上。访谈提纲上只有三个问题:(1)上幼儿班的原因(why);(2)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likes);(3)不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dislikes)。最后,三个幼儿班共有60名幼儿自愿参加了访谈。在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然后输入NUD.IST,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显示,关于“上幼儿园班的原因”可归纳出七种描述类型,分别是:(1)家庭――儿童来上幼儿班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例如妈妈要出去工作。(2)顺从――因为他们不得不来上幼儿班。(3)自我满足――因为喜欢幼儿班。(4)玩游戏――儿童上幼儿班能玩游戏。(5)实践――儿童上幼儿班可以参加绘画、泥塑这样的活动。(6)教育――儿童上幼儿班可以学东西。(7)不知道――儿童不知道为什么上幼儿班。

关于“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可归纳出五种描述类型,分别是:(1)象征活动――包括想象/假想游戏,例如社会戏剧或者玩玩具。(2)非结构性建构活动――使用油泥、颜料、水、沙、蜡笔等材料开展充分的感知―运动活动。(3)结构性建构活动――操作砖块、积木、拼图的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建构活动。(4)大肌肉活动――如平衡、攀爬、弹跳、骑脚踏车等活动。(5)读写/数数和计算活动――涉及数字/字母游戏、看书、前书写技能的活动。

关于“不喜欢幼儿班里的什么”可归纳出五种描述类型,分别是:(1)活动――有的儿童谈到他们不喜欢参加的各种活动,比如娃娃家中的社会戏剧游戏、操作智力玩具、玩小玩具(有的女孩提到了玩具小汽车)。(2)攻击――不喜欢其他儿童对自己进行身体上的攻击。(3)惩罚――不喜欢被教师惩罚。(4)不舒服――不喜欢感到不舒服,比如坐在硬硬的椅子上,没有穿外套、喝牛奶就到户外去。(5)满意――没有什么不喜欢的。

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象描述分析学为系统研究幼儿对学前教育机构中经历的感知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框架。此外,也有研究者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研究了儿童学习观念的发展过程。他们对300名3~8岁儿童进行个别访谈,结果发现,儿童的学习观念可以从“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关于“学习什么”,儿童似乎经历了从学习去做(learning to do)到学习去了解(learning to know)再到学习去理解(learning to understand)的发展过程。关于“怎样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从分不清楚做与学习去做、了解与学习去了解、理解与学习去理解之间的差异,过渡到能够区分清楚。在此基础上,儿童意识到,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经验包含三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即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感知中学(learning by perceiving)和思考中学(learning by thinking)。④该研究从儿童的视角探索学前教育情境中儿童的学习观念,对于在教育中创造条件增进儿童对其自身学习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者还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对儿童如何理解某一领域的具体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例如,研究者对93名6岁瑞典幼儿、30名6岁中国幼儿和30名6岁日本幼儿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爱心树》的理解。研究发现,三国幼儿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

上面三则研究案例的共同点在于,研究者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对幼儿的描述进行分析,即从幼儿的视角归纳幼儿的感知、观念和理解。值得关注的是,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人们对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运用并不局限在幼儿身上,还用于教师和幼儿的对比研究以及教师与家长的研究。例如,有的研究者对12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入学准备的看法,并请他们比较自己的工作与小学教师的工作,另外又对25名儿童作了访谈,了解他们刚入学时的经历,请他们说一说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的不同,以归纳和比较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5〕另有研究者对20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作了访谈,了解他们对童年时期游戏的记忆和对今天儿童游戏的看法。〔6〕

现象描述分析学的提出者弗伦斯・马顿在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撰写“phenomenography”(现象描述分析学)词条时,总结了人们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进行研究的三种情况。〔7〕第一,研究学习经验(the experience of learning)。早期的许多研究强调对学习行动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对学习经历、内容理解和内容记忆的描述,研究者发现有些学生能够透彻地讲出课文内容,关注并且努力理解课文内容,他们学习的方式属于深层学习方式(deep approach),有些学生只是试图将课文内容搬到脑子里,并重新回忆出来,他们学习的方式属于浅层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深层学习方式与较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密切相关(例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浅层学习方式与较低层次的学习结果密切相关(例如,对课文内容的肤浅理解)。后期的许多研究则集中于考察学习行动、问题解决的经历,以及对学习现象的理解。第二,研究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方式。这些研究集中于找出学生在理解具体学科领域的某些核心现象、概念和原理时存在的重要差异,以促进学生具体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例如,研究学生对物理学中“声音”的理解。第三,描述人们对周围世界所持的观念。这体现了研究者所具有的超越教育情境的、纯粹的对于“知识的兴趣”,通过描述人们经历和理解的不同方式,概括出我们眼中的世界的各种特征,也就是集体心理的各种特征。回顾上述几个研究案例,显而易见,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人们对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运用也表现出以上三种倾向,这也反映了方法论本身与研究问题的适切性。不可否认,现象描述分析学已经为学前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期待着这一方法论开启更多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IMOILAR. Phenomenography: Awaytodo qualitative research〔EB/OL〕.〔2007-03-22〕.ncbi.nlm.nih.gov.

〔2〕高凌飚.现象描述分析学与学习观、教学观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7-104.

〔3〕CHRISTINE BRUCE, CAMILLE MCMAHON, IAN STOODLEY. Phenomenographic researchchecklist〔EB/OL〕.〔2007-03-22〕.sky.fit.qut.edu.au.

〔4〕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

〔5〕INGRID PRAMLING,PIA WILLIAMS-GRANELD. Starting compulsory school:Pre-school teachers’ conceptionsandchildren’sexperience〔EB/OL〕.〔2007-03-22〕.ped.gu.se.

篇13

关键词:识字能力;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理解字形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22-01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喜欢汉字,逐步感受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识字写字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内容,对学生阅读和写作非常关键。近年来,在识与写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怎样把握识与写教学的理念,使识写教学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探索、去实践。本文结合多年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从汉字的音、形、义和书写的教学中,具体谈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汉字的音形义

一般说,一个汉字有它的音、形、义三个要素。音是字的读音,形是字的形体,义是字的含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对于一个汉字,要能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明了字义和懂得用法,才算完全掌握。

(一)汉字的音

了解汉字读音的特点,有利于我们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辨明字义。由于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形声字中声符的表音作用有了很大的局限。有人对七千五百多个形声字做过统计,结果表明读音与声符完全相同的只有三百五十个,占总数的4.7%,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只有七百五十三个,占总数的10%。二者相加也不到总数的15%,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和字音并不和谐。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形声字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要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同时也要很好地了解字义。

(二)汉字的形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靠笔画作为区别标志的。可以说,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材料,以基本笔画构成的独体字,以及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则是构成合体字的主要部件。在识字教学中,应该在掌握好基本笔画和独体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好合体字。由于汉字产生的历史较长,数量较多,形体变化大,在众多的字形中就难免出现一些读音、含义不同,而形体相近的形近字。书写时稍不注意就会写成别字。对于形体容易混淆的一些字,要指导小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所在。如关于“己”、“已”、“巳”三字的区别,可用口诀“己平已半巳封口”来帮助记忆,对于“戊”、“戌”、“戍”三字的区别可用“横戌点戍戊中空” 来记忆。

(三) 汉字的义

汉字是表示语素的,语素是语言中语音同语义相结合的最小单位。语素在口头上,用音节表示,在书面上用汉字表示。识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还要辨别字义。如“颗粒归仓”的“颗”字,常有学生写作“棵”,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汉字的形体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如果学习时疏忽大意,不注意字形、字音、字义,特别是对字义不求甚解,就很容易写错别字。在教学是要注意板书决不能出现错别字,还要精通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以及字义的联系,掌握词语的确实意义。如 “精简”这个词常有学生写为“精减”,如果了解“精简”来自于“精兵简政”这个成语,就不容易写错了。

总之,要避免写错别字,重要的是要养成勤查字典和经常注意字的音、形、义的习惯,并要有持之以恒的实践。汉字的音、形、义对儿童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学习之中懂得字义就会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也会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汉字的书写

写字是识字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写字的基本要求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熟练。除了反复的练写之外,还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字形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基本知识。

(一)字形的基本知识

书写笔画是汉字书写的最小单位,有最基本的五种笔画:横、竖、撇、点和折,单笔笔画也可以连写成比较复杂的笔画。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组成合体字的重要部件,大部分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部首在合体字里的位置,一般较固定。如带某旁的(人字旁、竖心旁)大都在字的左边,带某头的都在字的上方,带某底的都在字的下方。了解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位置,书写时可避免摆错位置,出现错字。

汉字的间架结构都有一定的规矩。写得合乎规矩的字就美观,反之很难看。而且容易把字写错。如“日”和“曰”。要想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平时练习写铅笔字或钢笔字可运用田字格,田字格对观察汉字的结构比例很有帮助。

(二)汉字书写的教学

教师进行认识汉字的教学时,一定要从汉字的特点,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构造以及汉字的音、形、义,书写等几个方面去认识。

篇14

关键词:戏剧主题活动;听障儿童

戏剧是一门综合运用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艺术。它独特的“综合”特点使得戏剧教育在当下备受幼儿园教师的关注。在西方许多国家已经把戏剧教育纳入课程,戏剧主题活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幼儿园的活动中,许多幼儿园也从中得到了成果及经验。我们说的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依从儿童戏剧经验整合与提升的进程,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即从戏剧表达出发,到戏剧创作,最终形成完整的戏剧表演[1]。尝试在听障儿童中开展戏剧主题活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究。

从2010年开始,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开展康复教育改革的系列活动,调整康复机构听障儿童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听障儿童接受愉快、全面、有效的学期教育[2]。我们意识到听力障碍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也一直为此不断的努力改进,坚持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具备全面参与和竞争的能力,听障儿童才能最终实现康复的目标。而戏剧主题活动可以作为幼儿园主题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们在戏剧活动中可以充分体验与探索,增强自信心,增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

李志萍认为,戏剧教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益处就是,它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课程的价值在于课程能否区别地对待与发展不同孩子不同方面的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个性、兴趣、能力的不同点,戏剧课程就为差异教育提供了条件。我们班的听障孩子虽然年龄相同,但是因为家庭环境、开机时间的长短不同等,个体差异非常大,在这戏剧主题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参与其中,并得到一定发展。所以在2015年初,我们班开展了戏剧主题活动。现在以《晚安,大猩猩》为例,介绍我们设计和实施戏剧活动的内容和思考。

1结合戏剧主题及领域目标挖掘戏剧的教育价值

确定戏剧主题后,我们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领域的教育目标,挖掘戏剧活动的教育点设计相应的活动目标。

领 域 教育目标 表现说明

健 康 目标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模仿动作;道具制作

语 言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故事阅读

认真倾听

台 词

社 会 目标1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目标2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目标3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角色分配

观演互动

艺 术 目标1 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

目标2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感受声音

制作道具

角色模仿与表演

科 学 目标1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目标2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舞台站位

2设计丰富多样的戏剧主题活动方案

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在听障儿童中开展戏剧主题活动,戏剧的教育性要高于艺术性。孩子们通过每一个与戏剧主题相关的活动来丰富知识经验,才能增加对剧本的熟悉程度。对剧本熟悉的程度高低直接影响戏剧的表演。我们依据戏剧剧目的教育价值设计了以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兴趣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动画片欣赏《晚安,大猩猩》(语言)

活动二:认识大猩猩(科学)

活动三:阅读《晚安,大猩猩》(语言)

活动四:快走和慢走(艺术)

活动五:动物们和他们的玩具(科学)

活动六:制作动物头饰(健康/艺术)

活动七:模仿大猩猩(艺术)

活动八:钥匙和锁(科学)

活动九:不一样的表情(社会)

活动十:轻轻走(健康)

3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师的指导是戏剧活动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通过学习文章《幼儿园戏剧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探究》,我们运用文章中的四个策略:引领 组织、参与、评价为指导的依据。

3.1引领策略

开始带领听障儿童开展戏剧活动,是需要教师的引领的。因为不清楚怎么做、做什么。教师作为活动的一份子对幼儿进行引导和给予适宜的支持。在《晚安,大猩猩》中,老师通过讲述故事,演示管理员行走的路线,帮助幼儿对整个故事的空间方位有一个清晰认识,引导幼儿发现故事中钥匙和锁的关系,提示幼儿注意管理员跟每个动物道晚安时的动作等等。

3.2组织策略

戏剧活动的组织工作比较繁琐,对老师的要求是能尊重幼儿的意愿选择角色、选择自己喜欢的装扮、还要力求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在组织表演时,开始孩子们是被动的表演,所有的一切装扮、场地布置等等都是老师安排。我们的分组就按能力来分,每个组选出能力强的扮演管理员和管理员的妻子。让能力强的幼儿带领能力较弱的幼儿共同完成。随着对剧本的熟悉,我们的分组则按照讨论推选的方式,幼儿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推选角色。

3.3参与策略

教师“参与”戏剧活动之中可以理解为教师“入戏和出戏”,即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幼儿遇到困难时,亲自进入角色同幼儿一起表演,待幼儿度过难关后再灵活“出戏”的一种策略[3]。

在表演《晚安,大猩猩》时,孩子们对管理员妻子发现满屋子的动物后做的表情和系列动作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如何表现。教师这时充当演员,及时入戏,生动的做出惊讶表情,然后带领全部的小动物回动物园。孩子们看得哈哈大笑,一下子就领会了动作要领,得到启发。当孩子们对剧本熟悉后,教师要及时出戏,让孩子们成为戏剧活动的主角,在戏剧活动中获得自主性、创造性。

3.4评价策略

活动的开展是离不开评价和反思的。通过评价和反思,可以帮助幼儿更快更好的理解剧本、表现剧本。在《晚安,大猩猩》这系列的活动中,我们有片段性的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片段性的评价针对的是表演细节、表演动作、表演的走位等等。例如:幼儿们在扮演动物进屋睡觉的环节,进屋后找到一个地方就睡下来,其中一个小朋友能够按照剧本中的角色睡觉的姿势,靠在窗下坐着睡。老师及时表扬了孩子观察细心,并请表演的幼儿在看看这一段的视频,再来一次时,孩子们都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模仿剧本角色睡觉。总结性评价一般采取集体点评。例如:教师在戏剧活动表演完后做一个小结,有时会请观众点评。

4听障儿童在戏剧主题活动中的收获

4.1调动多种感官,深度阅读剧本

戏剧课程的基石就是阅读,在听障儿童这个群体中开展戏剧主题活动,有阻力的是在语言领域方面。听障儿童在听/说方面与健听儿童是有差距的。所以在引导听障儿童阅读剧本时,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我们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深入地体验和表现剧本。用耳朵认真倾听故事的对话“晚安,XXX”;用嘴巴模仿角色的对话“晚安”;用眼睛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姿态;用身体动作表现动物的外在特征及人物的情绪变化;多感觉多语言学习通道的共同参与,使阅读不再成为局限。这样多感官共同参与阅读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更快的理解剧本,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孩子们对于剧本是喜欢听、认真听、仔细听,对于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2促进认知发展

在《晚安,大猩猩》一系列活动中,科学领域的活动占的比重较大,因为要让听障儿童了解剧本中人物的特点,事件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大量的科学领域方面的活动帮助听障儿童完成理解。经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知道剧本中各种动物的名称、特点(大象喜欢吃花生、大猩猩喜欢玩吊环等等);发现了钥匙和笼子之间的关系(红色的钥匙开红色的锁头);动物园里边有管理员,管理员每天晚上都要巡逻等等。在这个戏剧主题活动中,听障儿童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这些适宜的经验促进了听障儿童认知的发展。

4.3促进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戏剧主题活动面向的是群体,整个班的孩子都为着一个共同的剧本而不断努力、相互配合。在努力、配合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之间更加亲密,他们的友谊变得更加稳固。

早期儿童成长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情绪并了解如何表达它们[4]。在《晚安,大猩猩》中,有许多的情绪体验,例如:大猩猩拿到钥匙的欣喜;大猩猩打开笼子的惊喜;管理员妻子发现动物们的惊讶;各个动物被带回动物园的无奈;大猩猩再次拿到钥匙的得意。听障孩子们在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表现这些情绪的过程中,也就了解并学会表达它们了。

5思考

5.1在听障儿童中开展戏剧主题活动,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相关的理论支持较少。我们还要在对戏剧主题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融入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之中,从而找到一条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5.2如何选择合适听障儿童的剧本。根据听障儿童特殊的情况,如何选择/改编剧本,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

5.3我们在听障儿童中开展戏剧主题活动没能开展戏剧创作环节。戏剧创作是戏剧主题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戏剧创作是在戏剧表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新增角色、设计戏剧冲突来引导幼儿创作戏剧情节。戏剧创作活动十分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没有开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我们开展戏剧主题活动的时间较短,以听障儿童的水平,无法完成创作。第二,教师的经验不足,没有把握引导听障儿童进行创作活动。

在听障儿童中开展戏剧主题活动正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我们深入的探究,教师将戏剧的本质特性与康复技能巧妙整合,将最大范围地综合各类领域知识,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梅.表达・创作・表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小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胡向阳.听障儿童综合活动示范教学指导.托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