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信息安全范文

建筑信息安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信息安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信息安全

篇1

1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也逐渐增多,建筑施工现场中人员、材料、机械混杂在同一个空间,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安全事故,例如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层次不齐,安全意识也有所差异,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盲目蛮干,进行高危作业的时候,没有做好必要的防护,或者使用电气设备后没有按规定处理,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建筑施工现场多是在室外作业,天气、地质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会现场工作人员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原材料的质量以及机器的使用寿命等,为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逐渐应用的经营与发展中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通过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实现集中管理,并及时排除施工隐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2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也逐渐完善,该系统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优势:1.有利于提高施工现场资源的调配效率,在过去,管理者为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要不停地往返于仓库和施工现场,并对施工环节进行监督与资源配置,而在安全信息系统构建的前提下,管理者可以削弱这一部分的人工,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行为,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施工现场的资源使用信息,以及安全生产状况,并结合现场反馈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2.有利于做好建筑施工的预防工作,所谓“防患于未然”,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工程、技术、工艺的多样性,管理者难以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而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可以将每一个工程、每一项技术工艺从实践活动转化为数字信息,这样管理者只需要通过模型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明确,并制定完善的预警方案,以更好地控制施工质量;3.有利于完善信息数据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过程、施工效果等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并根据这些信息为建筑工作做出标准体系,而这不仅有利于缩减工期,提高施工效率,还有利于为企业的未来建筑施工提供标准、积累经验。

3何实现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

3.1优化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细节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到诸多环节,如数据的收集、输入、存储、处理系统,软件更新系统、报表编制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而对这些细节的优化设计就是保证系统完善的前提。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做好安全类型的标记与分类是系统优化的重要步骤,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相关机构应该利用不同的颜色和标志对不同安全等级的施工现场进行标注,如红色为高危区、黄色为警示区、绿色为安全区,当然每一个区域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管理者应该根据施工进程及时调整安全区域的划分情况,以确保安全管理及时有效。此外,管理者还应该配合现场检查,对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标志进行排查、设置与更换,以保证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做好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定置管理

所谓定置管理就是对物的特定的管理。在现代管理理念中,定置管理是一种衡量人、物、空间三者关系的管理方式,简单来讲,在定置管理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实践活动需要,将物与人“捆绑”在同一个空间内,并保证人能够及时利用物资开展实践。在建筑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建筑工人、建筑机器、各种工具充斥在施工现场,而传统的现场管理办法只能通过对不同施工资源的位置划分进行规范,而缺乏从空间要效益的意识,但是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中,管理者应该增强定置管理理念,通过对施工现场信息的收集,将施工人员与特定的施工材料和施工工具投放在某一空间内,以减少施工过程中资源调配环节,进而降低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3.3完善安全隐患排查系统

在建筑安全施工中,预防是第一位的,只有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屡见报端,极大地刺痛了社会的神经,因此,如何提高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效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则成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利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有效监督,并利用安全生产标准排除安全隐患,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首先项目管理部门对建筑施工区域进行划分,明确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并利用责任制做好工作安排;其次,相应的责任人对负责区域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数据信息收集,利用拍照、测量、调查等方式实现数据上传,为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提供依据;最后,利用系统的工作考核,对不同区域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录入到信息系统中来,以实现责任考核,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4总结

总之,安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安全管理工作高效、准确、快速进行的根本保障。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灵敏、运行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统,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并不健全,其中包含着诸多问题,如信息收集范围不规范,企业无法确定信息收集标准;信息共享性差,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信息的转化率低,大量信息处于闲置状态,缺乏实用价值;安全事故信息的渗透性差,存在大量的重复性事故。而针对这一问题,建筑行业在构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一方面重视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如通过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信息素养,并能够从安全生产的角度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投入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来,并通过建筑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以避免同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推进整个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步伐。

作者:闫海涛 单位: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牟平建设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孙凯,曹朝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建筑安全,2013,02:59-62.

[2]白凤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及预警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J].建筑技术,2016,01:86-89.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队伍也随之迅猛增加,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素质已经势在必行。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具有其特殊性,这使得其安全信息化有别于标准制造业和流程工业信息化。另外,建筑生产具有一次性、复杂性、露天高空作业多、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而导致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所以,针对其特殊性,在建筑施工领域中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推进安全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一、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1、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

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的范围,可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操作规程、产品使用说明书上的技术要求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结合施工现场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进行识别。

在建筑生产领域危险源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的,危险源所导致事故被归结为能量得以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2、建筑施工危险源评价

危险性评价方法针对能否在评价中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来分类, 一般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通过对安全管理科学中各种评价理论模型的比较,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具体特点,这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 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所要考虑的各个相关因素。是目前多数企业选择的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

3、建筑施工危险源控制

对不同的危险源特性和危险源所处的环境,我们需要对危险源的控制方式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控制要求。

(1)建筑施工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

(a)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

(b)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有隔离、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按人们的意图释放、避难与援救。

(2)建筑施工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

(a)减少设备的人为故障发生,如增加设备操作安全系数、提高设备可靠性、设置安全监控系统;

(b)进行设备的本质安全设计,如采用故障-消极方案,故障-积极方案,故障-正常方案等不同模式进行本质安全化设计。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管理

一个成功的施工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将对企业的施工安全起到很大的支持保障作用,但是在建筑施工安全信息系统中并未监测到或者说未给出预警信息,在建筑施工安全信息系统中,出现了比较重大的安全事故,但是此系统并没有给出预警信息或者说没有监测到,那么如何避免建设建筑施工安全信息化系统工作中出现此类情况呢?

1、目前建筑施工领域是正在发展信息化的领域,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a、带来信息共享革命性的变化是信息技术,因此,做好安全信息的共享会在第一时间内,合适的发送给部门和人,在系统规划的时候就需要形成明确的需求。同时又方便了检索信息安全,此外施工管理信息化系统把语音、各类视频和传感技术等的综合利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得以支持人员和车辆设备的实时交互沟通、调度以及指挥等等。b、建筑施工具有分散的作业点、负责的作业情况属于室外作业。如何实时的、动态的将安全生产危险源、混凝土质量的信息等传送给后台系统呢?这需要重视与其相关的安全信息搜集过程,通过合理、规范化的流程,使共享、分类汇总搜集到的信息更加完整,实时性更强。c、在日常的信息管理中,安全管理系统要管理和建立安全生产基线信息,对安全合规的检查过程和标准数据的生成要高度重视。如:通过相关的传感器和系统的连接,随时发现电力负载存在的容忍线情况,对动力环境出现的问题要尽早发现,并且对预警和整改意见要积极地提出来。d、为了确保安全预警的有效性,提高再次发生安全信息成果转化的效率。把再次发生率降到最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领导重视的前提下,其中心要以系统使用者岗位的需求,以梳理和分析关键的安全管理需求为依据,其手段是以录入和整合安全管理信息为切入点,进行统一规划,分阶段有序的实施。同时,技术手段和管理意识都不可缺少。

2、在推广工作中,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建设,具有共性建设规律。a、系统组成是软件也是硬件+信息+软件+企业生产过程、人员。系统中需要协调运作和软、硬件相互动作等要素才能产生合力。b、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实际情况上,划分的系统角色和流程必须和其匹配,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与组织结构和角色参数的配置、规则和流程的配置相适应。c、机遇划分的工作岗位角色和定义的需求、构筑的系统能共享,角色要对应计算机系统,集合一组权限。在规划建设的阶段中,施工管理的领导和人员要充分参与,发表意见,以系统的事迹使用为中心,建设符合本企业实际需求切实可用的系统功能。

3、作为建筑施工领域当前正在发展的信息化新领域,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工作又存在着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包括: a. 做好基础安全信息的收集工作; 建筑施工属于室外作业,作业点分散、作业情况复杂,如何将最前端的信息,如混凝土质量信息、安全生产危险源信息等实时地、动态地传送给后台系统,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关系到建筑施工相关系统的最终使用效果。需要重视与之相关联的一个问题即是安全信息的收集过程应规范化、流程化,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可以使收集到的信息更完整、更便于分类汇总、共享、信息实时性更强。b. 做好安全信息的共享,信息技术给信息的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如何将合适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给合适的人或部门,需要在系统规划之初就形成明确的需求。同时,要让安全信息的检索更方便,此外,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施工管理信息化系统将越来越开放,其将与各类视频、语音及传感技术等相集成,以支持安全生产过程中人员、车辆设备的调度、实时沟通交互、指挥等。c. 注重安全成果信息转化率,也即安全预警的有效性,提高安全信息的渗透性,即确保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率降到最低。d. 重视对安全合规标准数据的生成和合规检查过程: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要管理日常信息,还要建立和管理安全生产基线信息,所谓基线就是动态的门限,如,每天企业的电力负载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个出现高峰及波谷的过程,且电力负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上限和下限变化曲线,如果通过系统与最前端的相关传感器件互联,就能随时发现当前的动力负载可能存在超出容忍线的情况,尽早发现可能动力环境出问题的情况,并及时提出预警及相关整改意见。

综上所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安全信息管理学在安全科学的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必然会导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人类安全系统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希望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更加努力地不断进行探索,相互探讨,总结经验,健全安全模型, 逐步完善系统的功能,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用、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古往今来,“安全”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他在让这世界变得如此美丽而富饶!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呢?安全就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生命得以保障,身体得以无损,财产避于损失的意思。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诠释,使得安全成为了保护生命的屏障,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保证,成为了国家强大的基石;同样也正是“安全”让我们湘潭中环水务公司一直保持着行业高速、迅猛的发展态势,不断的在走向发展壮大,成为供水系统的佼佼者。

我们每位员工都为公司而倍感骄傲与自豪!可在成绩面前,我们更深知,对于安全,大家仍须“警钟常鸣,时刻警惕!”,因为安全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可言,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心系安全,付诸实践”!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安全装系在心中,把安全体现在实践中呢?

(一)心系安全,就是我们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篇4

汤佳音

(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 161441)

[摘 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场是施工单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施工的主要场所,这一区域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也关系着工程施工效益,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信息定置管理做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同行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现场 定置管理 安全信息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复杂、影响因素多的场所,它有着人流、物

流量大,信息交汇的特点,是各种意外安全事故的多发区和高发区。在当今建筑

工程施工中,采用定置管理原理的科学定制技术,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

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设计和处理,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施工现

场安全管理效益,不但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而且有效的避免了因为管理混乱

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一、定置管理原理及安全信息管理的意义

施工现场管理更通畅都是按照现代化施工管理规范客观的制定施工现场

管理制度,通过组织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法来保持施工场地的规范性和施

工秩序,从而达到减少施工安全事故,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员工安全的施工目

的。就当今的现场施工管理而言,它是整个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

个项目工程良好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科学定置施工现场管理主要是以施工现场的现有物品为前提,综合探究了

施工工作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现场的关系,运用科学、系统、全面的

状态管理方法来提高施工场地管理,这种管理方法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是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的,是通过综合调整人、材料、设备之间的矛盾来实现现

场整顿,提高现场施工目的的一种工作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

信息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它不仅能有效的规范建筑施工现场

动态化管理,而且能切实的保证施工现场综合管理要求,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的持续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对此,在施工现场定置管理中,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

础,合理的转变以往材料、人员管理方式,将定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这在一定

程度上能有效的降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率,切实保障了员工生命财产安

全。

此外,信息作为人大脑对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状态的具体反映,并且能通

过一定的流程将抽象性思维进行加工,从而使得其产生对应的数据流,这些数

据流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是一种受到信息、社会影

响的现代化管理体制。

二、安全信息分类

落实好施工现场信息管理工作,使得施工现场经常呈现出一个生产秩序

好、工作环境清爽的局面,这种局面给施工人员带来了新面貌,也给人们留下最

直接的好印象,是反映工程企业和单位管理水平、员工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因

此,在目前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做好安全信息的分类工作。在分

类中,通常都是根据描述信息的特点以及构成信息的主要因素来进行分析的,

而便捷、快捷的加工信息类型能有效的体现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也能促

进施工效益。

三、安全信息管理方法

1 、基本管理方法

信息收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而对其进行的聚合和集中,它是

信息处理的基础,是信息使用的前提。根据现场信息来源包括来自施工现场生

产系统的信息和来自文件类载体的信息。文件类载体的信息包括政府、工会和

建筑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规程、标准、工作部署、通报通知等;

社会上有关建筑类的科技期刊、文献资料;外单位类似工程的经验、事故案例、

事故隐患、未遂事故,建筑安全技术发展方面的技术成果、施工工艺、新型材料;

建筑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台账等。施工现场安全

生产系统信息流包括物流、人流、场所的安全信息。

2 、信息加工处理

是指把收集来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

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贮存和转换而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通过加工后

的信息将更便于检索和使用。根据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主要分为手工处理

建档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库。安全台账是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信息处理工

作,作为现场安全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安全台账,以便有效地利用安全信息指导

现场安全=管理。

3 、管理设计

施工现场有很多信息标志,如安全通道、安全标示、安全警示材料标示牌,

这些都属于安全信息定置设计的内容。它主要包括现场信息流的分析、信息流

布局设计、信息表现方式的选择、信息媒介物的选择设计。

(1)施工现场信息流分析

现场生产需要各种信息流来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以保证现场始终处于有

序的状态。这些信息流包括物流、人流、场所、设备、作业过程等方面的信息。组

织活动信息流包括现场各种安全活动,如安全检查、隐蔽工程验收、安全分析会

方面的信息。还有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流,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信息

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

(2)信息流的布局设计

由于现场管理存在很多信息流,而每一种信息流都是通过一定数量的信息

载体表现出来的,要使信息发挥有效的管理功能,就必须精心设计各种信息流

媒介的空间布置。信息流媒介布局应做到:布局合理,人们获取信息简便,信息

流之间不发生干扰。信息符号要醒目,不得随意挪动,不能妨碍生产操作。

(3)现场安全信息表现方式的选择

根据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施工现场的安全信息表现方式也不同,主要有

以下几点:视觉表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取安全信息,如安全信号灯、分类卡片、看

板等;听觉表现,包括警铃、火警装置等;触觉表现。

(4)现场安全信息载体的设计

信息载体的设计,包括信息符号设计和示板图、标牌设计。在推行定置管

理,进行工艺研究、各类物品停放布置、场所区域划分等都需要运用各种资讯符

号表示,以便人们形象地、直观地分析和实现目视管理,各个企业应根据实际情

况设计和应用有关资讯符号,并纳入定置管理标准。

四、结语

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特点,用定置管理原理的科学定置技术,通

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工、设计为基础,对施工现场进行安

全管理。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通过现场安全信息的确定,使管理者和操作者

都有法可以有章可循,增加科学性,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这也是实现精细化管

理的重要内容。使混乱的施工现场有序化、条理化,采用颜色、图形、标志等手

段,对生产系统各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场所)进行标识、整顿、定置,使现场

生产各要素处于良好的有序状态,操作人员通过视觉信息能更方便、更快捷地

识别和接触各生产要素,这样不仅提高效率,而且可避免因混乱引起误操作而

引发的安全事故。值得在建筑施工现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大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年.

篇5

关键词: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1093(2016)02-0043-03

0引言

我国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但因为在施工中缺乏安全有效的管理,致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着我国建筑业健康发展。多源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应用实效性,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希望,为项目管理者的安全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成因

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只能够对施工安全进行影响的人的因素,它往往对安全事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人的因素是十分微妙的,它既是导火索也是受害者。大部分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它包括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一些违规操作行为:对于施工操作人员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施工安全知识和意识都十分薄弱,违规作业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有时为了自己施工的方便,随意拆卸防护设备;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往往总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感觉办事,对于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不了解,在安全设施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投入度也比较低,存在侥幸的心理,一些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更是无从谈起。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建筑施工都是露天作业,受自然环境的因素影响最大,若是遇到大雨、大雪的天气,项目管理人员要根据天气状况对生产作业进行合理的安排,即便是工期紧张,也需要考虑设备与人的影响,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避免因为自然原因造成触电事故和坠落事故。建筑施工单位将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对安全工作的开展都抱有一种应付的心理,当安全事故发生以后,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安全条件改善,安全管理总是流于表面,国家各项安全标准也成为一纸空谈。建筑施工企业在发现一些安全事故源的时候,总是不能及时处理,甚至有时明知道一些安全因素的存在,但为了节约工期或是经济效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期下来这些安全隐患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增大事故发生的几率。

2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特性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信息容量也就越来越大,这就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表现形式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要求,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对多源信息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也可以叫做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初期对于这种技术的研究都是针对数据处理的,信息的融合其实是数据的融合。多源信息融合是借助计算机对多个传感器或者多种信息源采集的原始信息进行检测、组合,能够提高对检测对象的状态评估的准确性,这样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对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完整的评价。多源融合信息将多渠道、多方位得到的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让各种信息互补降低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有价值意义的综合信息。多传感器的含义十分广阔,数据员不是仅限于传感器,也可以来自于其他的数据源,囊括了物理、逻辑、社会等各类型的信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一早被应用在军事领域,能够对军事信息进行多级、多面的处理,从而获得比较精确的战争形势、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许多国家这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投入到化工、医疗、交通、自然、航天、核能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效,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对数据信息测量的维度有所增加,从而降低了单个传感器性能的要求,通过对信息的融合处理,提高了信息的可靠度和准确性。这种技术能够对检测对象的全局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但也需要注意它的局限性。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中各个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大多都不在一个信息层面出现,所以在进行分析和处理时就变得更加复杂。从而致使信息的不易确定。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对这些不确定信息的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不确定的推理过程,这种技术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够运用适合的信息融合算法分析、处理复杂的融合信息。

3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可行性

第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已经在军事、工业、企业管理等过个社会领域得到了应用,将其拓展到建筑施工领域里也是十分可行的。信息时代下,信息融合技术的产生无可厚非,在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所取得的可喜成果让世界各国对其越来越重视,已经成为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二,目前,建筑施工中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工程信息处理的需求,信息处理存在的模糊性与随机性问题都造成了很大的局限,这样不仅会致使信息处理工作量的迅猛增长,还会割断各信息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会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对各种最新的融合算法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对检测队形有利的融合信息,这样决策者的领导行为就会有一定的依据。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借助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为了处理影响施工安全管理的复杂信息,它们对工程信息进行分析和融合,使项目管理者能够依靠信息融合的结果对施工项目的安全状态进行整体把握,从而为各种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将多源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可行的,同时也为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预测

建筑安全施工是一项极其繁杂的过程,项目管理者只有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和了解,才能进行安全预警的决策,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性。建筑施工安全信息管理就是要对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而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降低安全事故的频率。具体来说,建筑施工管理是对施工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组织、协调、控制的系统化活动,包括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建筑施工安全信息管理是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借助现有的资源,对建筑工程的各种施工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按照分析的结果组织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建筑施工各分项工程安全状态的预测可以借助DS证据理论算法,对人、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在实际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如果设置的传感器很少,那么获得的数据信息也会相应很少。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利用计算机对各个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检测和融合,因而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结合DS证据理论快速的对庞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DS证据理论法是信息融合技术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对安全事故滞后性辩证预防性,从而改变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思想,在安全信息管理上掌握主动权,将安全信息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DS证据理论法构建的安全预测模型能够对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是一种全方位的安全预警管理,它对施工安全的危险源能够进行辨识,从而避免任何的安全遗漏。通过信息融合的结果,我们可以获知电气设备和材料质量的安全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对机具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若是管理因素显示的安全状态接近临界值时,要对上述各分项工程的安全状态的最大级别作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状态,这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施工项目进行防范。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因素是国家政策中法律法规所不能面面俱到的,所以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融合已经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看到它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战果,我们可以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中,但本文只是对于其可行性进行了探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信息融合方法还处在一个初级萌芽阶段,在未来需要更多的人能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霞忠,郑根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T].人民长江,2004(01):52-54.

[2]贺耀荣,汪莉,李祥,宋存义.基于BP网络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2):100-103.

[3]林志贵,刘英平,徐立中,谈鹏程.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软件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5):105-108.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安全信息综合处理的枢纽,是安全信息管理、安全决策的关键。通过建立以安全管理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源和各项目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危险源、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力求把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的预防控制,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提高目前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实际意义。

1.建筑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意义

目前建筑企业安全工作的信息量大、信息分散、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这意味着信息的管理难度比较大,而安全管理的调控依据就是全面、准确、快速信息。目前的手工信息管理很难达到准确、全面、快捷的效果,同时多方面的信息融合与分析较难做到。因此,由于手工信息管理手段带来安全管理工作的离散性,缺乏安全管理有关数据和信息的集中性收集、分析,采集的大量数据并没有发挥支持预防决策的作用,企业进一步改进安全管理,分析事故原因,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很难达到。

“异地复制”是提升项目安全管理能力,推进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集约化项目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托和管理基础,也是解决项目多、人员流动频繁,快速培训高素质人员,积累丰富经验的最佳手段。以项目信息化、流程化和模板化的管理思想为基础,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

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信息源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的信息,人员、机具、进度、法规文件、作业指导书、危险源、安全隐患、培训等。这些信息中,人员、文件、作业指导书、危险源、安全隐患、培训等信息可作为企业的基础信息。

• 人员:主要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安全培训、作业种类、技能等级、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管理。

• 文件管理:主要是各种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制度、通知、报告等文件的处理。

•培训:主要人员教育信息,培训资料信息。

• 作业指导书:主要本工程的作业指导书管理,类似工程查询、参考。

• 危险源:主要是各阶段危险源的辨识,按照不同类别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对危险源进行普查建档登记,集中管理、汇总、评价,动态形成危险源及控制措施清单。

• 安全隐患:对安全检查内容(检查记录表、检查标题、组织单位、负责人、检查时间、记录人、纠正内容纪要)进行登记管理。并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监督,以达到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在这些信息中,危险源、安全隐患与其他信息中存在的一定的关联性,如危险源、安全隐患与法规文件、作业指导书、机具等信息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3.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目前各企业安全管理信息模块之间分散,各模块之间缺乏关联,无法形成资源共享和数据积累。总结出现有安全管理系统之症结,提出信息系统关联性设计要模块。重点设计危险源管理、安全隐患管理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关联设计整个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时主要考虑几个方面信息关联:

首先:文件合规性评价危险源库安全隐患安全检查表

建立法规性文件清单,并制定安全检查表,依据法规文件清单进行合规性评价,评价不合格的制定安全隐患表,依据文件清单和工程项目划分建立危险源库。

其次:施工进度计划作业指导书危险源库安全隐患安全检查表

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作业指导书,同时查询各项目部已施工类似的作业指导书库,根据危险源库编制本作业项目的危险源清单。

信息系统模块关健点是建立各应用信息库之间的关联信息。如施工进度计划与作业指导书关联,作业指导书与危险源库、专项检查表关联,法规文件与检查表关联。

信息系统模块之间重点考虑各项目部与总部数据,总部数据与项目部数据之间的同步和更新。数据库中新增加的数据应在总部及时显示,经专职维护人员确认后返馈各项目部,项目部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

信息关联设计中要考虑模糊查询和自动处理信息,对类似的信息要及时合同,由维护人员处理,避免产生大量垃圾数据,总部数据应是汇总处理后的经验数据库,项目部的数据应是过程数据。

4.安全管理评比

安全管理评比是企业定期必需的一项工作,包括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对单位的评比。通过软件实现自动获取相关数据与定性量化打分,形成最终综合评比结果。安全管理评比中各种指标有定量化和定性化,通过对各种指标的定量化处理,从而建立模型。通过对安全管理科学中各种评价理论模型的比较,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具体特点,这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所要考虑的各个相关因素。是目前多数企业选择的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本软件采用的是三级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首先要确定因素层次(因素集U={u1,u2,……,un},其中的每个元素ui为第一层因素,ui={ui1,ui2,……,uin}),然后建立权重集(主要是根据每一层次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以相应的权数),进一步建立备择集(总评判的结果),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最后计算出系统安全评价的总得分以及综合评价系统的安全等级。

5.建筑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框架

整个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三大平台部分,分别后台数据信息库、公司总部数据信息平台和项目部数据信息平台。

后台数据信息库是整个信息系统关健数据库,也是关联其他两个数据库之间的信息,提供最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由公司总部进行定期维护,并将数据同步到各项目部,配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项目部数据信息平台,是项目部日常操作的用户平台,按软件要求随时录入数据,存储日常数据,反映项目部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总部数据信息平台是公司日常管理和操作的用户平台,公司的日常数据在此数据库中保存,总部认为需要的数据保存到后台数据信息库作为基础信息,该平台也是管理项目部数据的平台,操作和管理全部项目部产生的数据,企业内部将积累历年的数据资料,为后续提供分析使用,最后形成强化的基础数据库。

6.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6.1系统设置

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基础数据维护、安全日志、工作提醒、工作计划等。

6.2人员管理

包括人员进退场、人员资质、人员统计、人员考核等。

6.3分包管理

包括分包商资质管理、分包评价、资质评审、合格分包商清单等。

6.4机械管理

包括机械计划管理、机械进退场管理、机械检查维护等。

6.5文件管理

包括收发文件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等。

6.6安全活动

包括会议管理、安全交底、安全培训等。

6.7危险源管理

包括危险源辨识清单、重要风险作业清单、作业项目危险源清单等。

6.8安全检查

包括安全检查记录、安全检查表、专项检查表,重大作业项目监督表,安全隐患通知单等。

6.9安全奖罚

包括安全奖励、安全处罚、责任制考侅,安全评比等。

6.10应急预案管理

包括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演习评估、危险预警等。

用来管理建筑施工企业所有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对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隐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记录、分析、监测,并对其危险性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 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活动。

6.11安全报表

主要用于向公司以及相关单位报送事故报表,安全数据统计等。

7.结语

信息化已开始成为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最常用的管理手段,开发和研制出有效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让复杂的管理工作变得简单、 规范,很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危险源管理的思想,围绕着危险源、文件、安全检查表、安全隐患等信息互相关联来对系统结构进行设计, 构建出系统管理,然后对此进行开发,最终实现系统的危险源管理、危害性评价、事故预防、安全预警系统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4.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建筑业一直是我国职业安全事故率最高的工业部门之一,我国每年由于安全事故而丧生的从业人员达千人,平均每天有3人死于建筑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不少的对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用于安全管理,但仍不能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建筑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取决于施工人员的行为,还取决于各种施工机具、材料及建筑产品的状态。基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通过对建筑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下创新安全管理的策略,希望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因素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是监督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依法管理的实践活动,是集计划、组织、实施、监督于一体的行为。尽管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文明施工,但从大量安全事故案例及施工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施工现场都存在材料摆放杂乱、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工人违章作业等安全隐患。这些隐患都是成为引发事故的基本因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在施工作业中存在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及其他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状态,是指在施工场所和作业项目之中存有事故的起因物和致害物,或者能使起因物和致害物起作用(造成事故和伤害)的状态。当在施工场所和作业状态中存在有起因物和致害物时,它们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或者在不安全行为的激发启动下,引发事故,因而是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而某些场所状态,虽并不存在某种事故的起因物和致害物,但却可以使其起作用。

3、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

直接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物体(品),称为起因物;在生产安全事故中直接招致〔造成)伤害发生的物体(品),称为致害物;致害物作用于被伤害者(人和物)的方式,称为伤害方式。在某一特定的生产安全事故中,起因物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当有多个起因物存在时,按其作用情况会有主次和前后之分、组合和单独作用之分。在某一特定的伤害事故中,致害物也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在同一生产安全事故中,起因物和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品)或同一物体(品)。

三、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创新点

如今,建设项目日趋多样性,施工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发展,机械化施工也更加普及,国家对安全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安全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开展创新安全管理,才能适应如今高效率、高机械化、高技术含量的工程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安全管理创新点。

1、安全施工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决定做法.施工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探索和掌握现代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观念指导生产,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1)提高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和国家对保护劳动者权力与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正在被赋予更为具体的、法制的和广泛的内容,对从业人员生命健康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从法律上给予更加有力的保障。

(2)提高对为安全事故代价的认识

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安全事故中常为直接的责任主体和受害主体,在发生事故之后,不仅要承受人员伤亡、施工设施与在施工过程损害、索赔、惩罚及其他各项善后工作的经济损失,有关责任人要受到行政、经济甚至法律(刑事)的惩处,而且还会付出延迟工期、停工整改、降低资质、影响信誉等代价。

(3)提高对依法取得从业资质和承揽工程的认识

即应当在具备国家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条件等基础上,依法取得相应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2、施工安全保障体系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勇于创新管理模式,大胆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以责任管理为中心的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形成以安全保证要求为基础的责任管理机制。

(1)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组织保证体系

安全组织保证体系由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企业安全工作负责人(安全主管)、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各级安全管理组织与工作人员所构成,形成施工安全管理的组织系统,并以明确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为施工安全工作提供组织保证。组织保证体系必须是健全、有力、协调和有效的,不能流于形式。

(2)健全以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中心的安全制度保证体系

安全制度保证体系由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安全护品使用和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制度、卫生防疫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和整改制度、事故报告制度以及企业的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突发事态应急预案措施等组成,为施工安全提供制度的保证。

(3)加强安全技术工作,建立与完善安全技术保证体系

安全技术工作是制定安全施工措施中的技术工作,应建立起可靠的安全技术保证体系。安全技术保证体系由可靠性技术、限控技术、保险与应急处置(排险)技术和保护技术4个环节的技术保证组成。其中,可靠性技术确保达到足够的设计安全可靠(保证)度;限控技术确保达到对安全点提出限制。控制要求,以避免不安全状态的出现;保险与应急处置(排险)技术确保能及时应对突发事态、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其损害;保护技术则确保为作业人员、施工设备和在施工过程提供可靠的保护。因此,加强安全技术工作基本的、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建立与完善安全技术保证体系,确保安全施工措施具有最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保证。

3、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的创新

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起着核心作用。由于建筑业的离散性和复杂性,要形成建筑业的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是安全法规的确定和安全培训的开展。只有通过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才能使所有的员工达成共识:安全和健康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1)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

企业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采纳员工建议的可能性。劳动条件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关的。工作现场的劳动条件越好,对高素质的人才吸引力就越大,从而能够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带来特殊的标准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全面安全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安全文化体系过程中,应建立全面安全文化教育,力争让业主、设计方、承包商、政府及保险公司等都参与到安全工作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建立文化,促进职业安全的发展,将行为安全的方法应用于职业安全管理,减少工人的人为失误,从而避免大部分的安全事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施工安全风险,必须对期进行有效地管理。只有将所进行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清楚,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好一切防范措施,并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才能使施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为施工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子季 李万朝:《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民营科技》,2011年01期

[2] 杨雷:《浅议如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全、健康和环境》,2003年06期

篇8

【关键词】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

如何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保障项目人身财产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当下,我国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措施势在必行。

一、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指,通过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人员安全教育、施工设备安全检查、施工过程安全监督等,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进行预防、识别、控制、消除等一系列保障项目安全的活动。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在基础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生产工序多、生产工艺复杂多样等特点,使得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安全问题。首先,一点但出现安全问题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施工现场人员的伤亡,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其次,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展,导致项目延误,甚至会造成工程项目的巨大损毁,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第三,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企业按时高质完成项目的保障,是企业在业界树立良好形象、获得良好口碑的基础,项目安全问题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保障。因而,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对社会、经济和建筑施工企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意识差。市场经济环境下,施工单位往往把利益放在首位,对安全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许多企业,一味的强调进度、强调质量,认为只要按时保质的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企业便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利益,对于安全管理无意和甚至刻意的回避。这种回避具体表现为,第一,企业为了抢工期忽视安全生产对环境、技术、人员等客观条件的要求,铤而走险,存在侥幸心理;第二,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缺少对施工人员必须的安防护品的发放;第三,缺乏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2)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安全管理人员是在施工现场对与安全有关的事项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线管理人员。目前,我国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第一,很多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技巧;第二,很多安全管理人员对自身岗位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第三,经验是安全管理的工作做好点的前提,而很多安全管理人员缺乏此类经验;第四,安全管理人员本应是项目中的专职负责安全的人员,现在很多项目里都是有其他人员来兼职,导致专业性不强、精力不足。

(3)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低。我国建筑行业一线施工人员主要来自进城务工的农民,这些建筑工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较低,对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规学历教育,这部分人员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知识层次不高,对于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对于管理人员关于安全方面的管理与提示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施工技巧还是操作规范的不过关,很难真正的从基础操作层面做到安全生产,给施工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1)创新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理念是整个项目安全管理中人们所遵循的核心思想,是企业重视安全管理、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施工人员强化管理意识的关键。应该从管理理念的创新上入手,真正的强化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如今很多企业对安全管理的提出,但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念高度。应该摈弃那些安全管理中“假大空”的思想,把安全管理真正看作是企业生产的首要任务,看作是项目质量的保障,看作是减少风险保证利润的重要手段,看作是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将安全管理切切实实的落实到实处,使安全意识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每个现场工作人员的心中。

(2)创新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实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保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良好的组织保障,就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就不能围绕目标有序有效的展开工作活动,就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实施与完成。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构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机构中各项管理职能,推选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员工承担各项管理任务,从组织层面、管理职能、人员配备三个方面达到完整、统一、协调与适应的效果,形成一个层级完善、职能明确、实施有效的组织机构,使安全管理工作,有一个强大、有效的组织保障,保障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进行。

(3)创新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用以规范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生成、安全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指南。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工作如同一盘散沙,缺乏规则,缺乏统一有效的实施细则,很难应对现实生产中的安全突发事件。因此,应该在安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形成明确、细致、可行性高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制度中应该在施工层面规范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使施工人员按照合理统一的规范进行施工生产作业,减少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管理层面,应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细节,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消灭隐患,达到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展览中心类建筑、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排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 TU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各经济发达城市、地区纷纷兴建了大型的智能化会议展览中心。此类建筑由于建设规模巨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从已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展览中心类建筑来看,为满足建筑空间高大、空阔、舒适的使用要求,与普通建筑相比往往更追求视觉上的通透性,具有技术现代化、规模大型化、造型优美但非标准化等特点。如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l期总体占地面积约4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 9.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 40 m,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展览中心。展览中心类建筑是现代化的大型公共建筑。集展览、会议、酒店、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高大空间建筑的典型特点,由于其建筑结构的特殊性与使用功能的具体需要,向建筑火灾安全理论与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展览中心类建筑的建筑特点

展览中心类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占地面积大。大型展览中心往往由多个展馆组合而成,主展馆的平面尺寸一般超过 1 5 0 m X 8 0 m,超大型展览中心往往将多个展馆汇集在一个空间之中.其平面尺寸甚至超过3 0 0 m x 2 5 0 m。通常属于扁平形大空间建筑。

2、体量庞大。大型展览中心往往采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屋盖系统,屋架下弦净高度达 1 3 m以上,两层主展馆的屋架下弦高度达2 4 m以上,空间体积非常庞大

3、功能复杂。大型展览中心功能日趋复杂,配套设施繁多。大型专题交易会、展销会的场地布置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展位格子和宽敞的通道,展位布置自由、立体,布展采用的材料可燃物居多,如木地板、地毯、建筑模型、宣传条幅、挂饰、广告牌、布景、大量的纸质宣传品。配合展位布置,还有大量电气照明、电讯、音响、控制、显示设备。

二、 展览中心类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展览中心需要面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展示宣传,同一个展厅在展会休止期间和展会的火灾危险性是截然不同的。在展会期间。展会的内、参展产品的类别、展厅布置的风格及要求的不同,同样会导致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从时间上分析 ,在布展和展览期间的火灾危险更大。分析如下:

1、布展期间.参展商因事先要制作各种展台、展柜、展板等,因此在展场内分散有大量的可燃料,再加上展位的间隔、装饰,以及一些设备的包板和包装填充物,使展厅的火灾荷载剧增。而在布展期间,木工、电工、焊接、油漆、喷漆、粉刷等诸工种可能交叉作业。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发生火灾。

2、展览期间,展场内的展品往往是易燃和可燃物品,为配合展览快速拆装的原则.装饰装修多采能重复使用且成本较低的木制品。由于现代展览心建筑面积大、跨度大、净空较高,一旦发生火灾初期外部进入空气不足,易形成不完全燃烧而产生大量的浓烟。

3、展览期间除动力、照明、排风等用电外,有的展商为营造展示效果,往往增加用电设备、模型、告灯箱,有的还会增加荧光灯、霓虹灯、装饰灯等灯光系统。各种用电设备相对集中,用电量大。于是临时安装、施工相对粗糙,容易发生短路、过荷、接触不良等故障。因而具有较大的电气火灾危险性

三、展览中心类建筑的火灾特性与普通建筑的区别

展览中心类建筑通常大量采用钢结构或膜结构玻璃幕墙、金属板材等作为建筑元素,多以百余米的大跨度、数百米的超长度以及十几米到数十米的室内高举架、大空间形式为鲜明特征,其建筑结的特殊性、空间规模的超大性、功能的综合多样性、火灾荷载的可变性和使用者群体状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这类建筑的火灾特性与普通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防火分区超大,不易进行防火分隔;

2、疏散距离超长,疏散路线多变。人员的安全疏散较为困难;

3、普通火灾探测技术无法及时发现火灾;

4、烟气层高度很不均衡,烟气控制较为复杂;

5、钢结构耐火性能差;

四、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与国家现行消防规范存在冲突

现行消防规范的很多条款在制定时并未充分考虑到这类建筑的使用要求及功能特点 ,带来一系列的消防设计技术难题,使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及功能特点,与严格执行现行消防规范存在冲突。

1、防火分区的划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 0 0 1 6—2 0 0 6)第 5 .1 .12条规定,展览建筑每个防火分 区的面积不应大于l O 0 0 0 ㎡,为满足举办大型展会的功能需求,展览中心的单个展厅的面积往往超过该规定值。在建筑设计中,防火分区通常采用防火墙、防火 门、防火卷帘、水幕等方法进行防火分隔。但在大空间展览中心类建筑中,为了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必须保持建筑内部空间的完整性,传统的分区方法或措施已无法同时满足使用功能和防火功能上的要求,因此这类建筑防火分区普遍大大超过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2、安全疏散方面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 0 0 4 5— 9 5,2 0 0 5年版)第6.1.7条规定 :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3 0 m,大空间展览中心类建筑超大防火分区的现状,以及每次展览的内容、性质、规模、方式的多样性,必然带来疏散距离超长、疏散路线多变的问

题。目前大空间展厅除了布置纵横两大主通道外,一般没有固定的疏散通道,这给疏散路线的确定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带来了困难。

3、展厅排烟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 .1.3条第3款规定: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3 0 0 m 的地上房问应设置排烟设施。目前,常用的排烟方式包括: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

(1)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9.2 .4条规定:自然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 0m。展厅面积超大的现状很可能导致在建筑任意两侧开启的排烟窗的水平距 离超过6 0 m,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尚需在展厅顶部设置自然排烟窗。而在展厅顶部设置的自然排烟窗高度均大于2 0 m。发生火灾时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因温度降低而出现 “ 层化”现象。升不到顶部就开始缓缓沉降;此外,由于展厅顶部的“热障”作用,烟气也很难上升到展厅顶部。上述原因影响顶部自然排烟窗的实际效果,使其很难起到排烟的作用

(2)采用机械排烟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9.4.5条 规 定 :担 负 1个防烟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的 单位排烟量最小为6 0 m/( h.m )。一个面积为1 0 0 0 0 ㎡ 展厅的排烟量将达到1 0 0 0 0×6 0=6×1 0 5m³/h ,如此大的排烟量给风机选型带来困难,大排烟量的排烟系统也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并且排烟系统的前期投入和维护费用也相对较大,不够经济。在普通建筑内为了使机械排烟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需要划分防烟分区。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4.2条仅规 定“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小于等于6 m的场所应划分防烟分区” 对于展厅室内净高度远远大于6 m按此规定不需要划分隔烟分区,但如此大的展厅作为一个防烟分区,在进行排烟时如何进行补风也是现实应用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五、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对策

综上所述,展览中心类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特点及火灾危险性与普通建筑存在很大 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在研究和实践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对策时,在防火分区划分 、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等方面的设计必然与我国现行的消防规范存在矛盾与冲突。笔者认为应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理论,在结合相关应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展览中心类建筑火灾发展的条件、特点、规律、危害特性以及建筑使用特征、使用人员状况等,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解决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也称为“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设计”,先确定该建筑的消防安全目标,再应用消防工程学原理和安全评估法对火灾安全性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预测各种起火条件下的火、烟蔓延途径和人员疏散情况,最后选择消防设 施并进行评估。校验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消防安全目标。

由于展览中心类建筑在布展、展览期间使用的电气设备较多,设备布置比较集中。容易发生短路、过负荷、绝缘损坏、导线连接松脱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电气火灾隐患是展览中心类建筑的主要火灾隐患。笔者认为.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对策,应着重考虑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电气火灾监控系通过对配电线路、变配电设备、重要用电设备的漏电流 ( 以线路漏电电流为主) 和温度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对隐患和故障部位的地址进行报警,实现对电气火灾的预防。

参考文献:

[1]王凌东.大空间建筑的防排烟性能化设计. 消防科学与技术,2 0 0 8( 1 ) :1 4—1 8 .

篇10

 

一、引言

 

当前,基层央行内联网计算机都安装了信息安全产品(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防杀毒软件、LANDesk Management补丁自动分发系统、H3C iNode身份认证智能客户端、TSMS-Agent桌面桌面安全助手),对增强基层央行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的技防水平、防范信息安全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信息安全产品功能齐全、防御能力强大、界面众多、操作复杂,干部职工对信息安全产品知识了解不深、操作能力不强、熟练程度不高,而基层央行科技人员少,大多数是兼职,科技力量薄弱,管理力度不够,检查频度不到位,对信息安全风险点防控难于全覆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行宜黄县支行秉承信息安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念,坚持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以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的形式,围绕基层央行四大信息安全产品编制了《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该《简本》对信息安全产品客户端的功能、安装和卸载、运行维护、操作管理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提炼和重点解读,规范了信息安全产品操作使用流程,给干部职工提供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清晰的工作思路、简捷的操作手段。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多年来,支行始终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狠抓信息风险防范不放松。今年按照上级行信息安全工作部署,支行建立了领导责任制,落实了责任人,形成了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组织体制和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以健全制度为抓手,以创新简本为手段,以规范操作为支撑,认真抓好信息安全工作。支行多次召开《金融信息安全工程》工作专题会,研究部署《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各项任务,按照任务分工和时间要求,有序推进信息安全工作。

 

(二)多方互动,循序渐进

 

支行科技人员贴近业务,贴近实际,深入调查;积极组织各业务股室人员召开会议,认真讨论分析,研究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编制方案;积极与中支科技科通过电话、邮件沟通交流,在科技科指导下开展创新;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力求使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内容详尽、使用方便、实用高效;最后形成电子文档,并打印成册。

 

(三)依托简本,规范操作

 

支行强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以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为蓝本,将简本通过邮件下发给各股室,并在支行信息港上提供下载,方便干部职工学习使用;同时支行科技人员依托“每月一讲”教育机制,经常性、多形式地对全行干部职工进行了信息安全产品知识培训和计算要安全知识培训,组织了信息安全产品知识测试,并深入到各股室进行专门上机辅导,营造“学知识、促规范、保安全”的氛围。通过对信息安全知识辅导培训和测试,使信息安全产品操作使用知识入眼、入耳、入心,提高了全行干部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和熟练操作的技能;各股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简本的作用,熟练、快速、规范地操作安全产品,为支行防范信息安全风险架起一道新防线。

 

(四)开展竞赛,强化考核

 

支行以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为基础,积极开展信息安全竞赛活动,将信息安全工作列入各股室年终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确定了涵盖计算机安全产品使用、计算机病毒风险监控、计算机系统漏洞修复等方面的安全目标,同时加大了巡查和考核力度,把过去的计算机安全“软任务”转化为现在便于落实的“硬指标”,达到“以竞赛促管理,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目标,不断推动支行信息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五)探索机制,形成长效

 

在使用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的同时,支行总结多年信息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经验,立足风险点,建立了“三色”预警机制(蓝色突出警示引导功能,橙色突出监督纠错功能,红色突出惩处警戒功能),通过“导”、“督”、“惩”,深入推进支行金融信息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引导一人、督促一片、教育全行的警示作用。

 

三、取得成效

 

(一)增强了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心

 

《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针对性、实用性很强,干部职工一册在手,对信息安全产品的操作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胸有成竹,变信息安全“观念淡”为“意识浓”,变被动接受科技人员安全服务为自身主动实施安全管理,变信息安全管理“单打一”为“大家抓”,强化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积极性。

 

(二)增强了信息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内容丰富,简洁明了,查找方便,对全行干部职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使复杂的工作实现了可见、可触的具体管理,安全产品操作上更简捷、快速、高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更明显,自觉加强开机密码和屏保保护,定期检查防病毒系统和补丁分发系统,计算机补丁升级、病毒库更新、禁用U盘和卸载非法软件等全部执行到位,严防磁介质、U盘等载体病毒,从源头上控制了内联网计算机感染病毒现象的发生,很好地堵塞了计算机操作系统漏洞、杜绝了业务信息系统犯罪、隔离了内外网非法互联风险。

 

(三)增强了网络平台的安全度

 

《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帮助支行干部职工对安全产品操作的侧重点更加清楚,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意识更强,网络操作行为更加规范化,有效地提升了业务人员安全管理水平,由过去主要依托科技专管员“单独抓”转变为现在全行员工“共同抓”,从而构建了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综合网络,为建造绿色安全的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为各项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增强了内控监督的实效性

 

《信息安全产品操作简本》帮助支行业务部门操作人员实现信息安全“自控”、相互制约岗位信息安全之间“互控”、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安全的“联控”、科技人员的信息安全“专控”以及支行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的“监控”,完善了支行信息安全内控监督机制,强化了信息安全内控约束力度,堵塞各类计算机安全案件和事故隐患发生。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施工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U2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施工现场本身具有不安全性,尤其是潜在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更加要求施工者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随时监控到现场的安全情况,安全技术工作者也要在掌握现代安全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的同时,还要掌握建筑业发展前沿的技术知识,这样,才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施工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有所创新。

二、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发展前景

随着建筑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相对建筑设计领域而言起步较晚,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相差较大。在施工领域中,施工项目管理及施工技术的计算机应用又落后于工程造价分析的应用。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施工企业已成为必然。我国目前有十几万施工单位,施工软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深基础工程施工技术,除了施工工艺以外,还有装备的研究开发、对周围环境变形控制,要有一个自适应的控制系统来掌握;盾构方面,未来对长度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对我们的施工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混凝土技术;建筑的改造与修缮技术,在不改变既有的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内部的使用功能,这也是我们发展的需求,不能使我们感到跑到城市当中来,看不到以前的东西。还有就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道路工程施工技术、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这些发展方向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目前,一些先进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已开始探索应用计算机控制和辅助管理等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工程概预算以及材料和人工管理软件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施工中应用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减轻了工作强度,而且克服了传统施工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使一些高难度的施工项目得以完成。

三、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领域的应用分析

1、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事故管理中的应用

远程数据通讯以其准确、快捷、高效的特点在事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自1997年就己开发出事故报告软件,它以远程数据通讯方式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联通。发生伤亡事故的地区只需利用计算机、电话就可以把事故报送出去,实现了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通过网络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监督部门与所属子公司及项目部的及时对话。2002年建设部科技成果又推出了深基坑维护结构的动态施工监控与环境保护技术,它是以任意施工阶段间的结构变形和内力的现场测值为依据,采用施工FEM优化反演分析法,确定各地层的弹性参数,进而反推墙体两侧的土压力,并预报各相继施工阶段的墙体和土体变形、内力及内支撑轴力,以指导现场施工设计。对防止深基坑施工坍塌事故有重要作用。

2、远程安全监控系统对建筑工地实施管理的应用

远程安全监控系统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视频压缩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高技术融为一体,对加强建筑工地的安全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系统通过远程监控获取的各种数据信息经处理和分析,使安全监督部门和监理单位的工作方式由过去传统的现场监督转变为远程视频监督;通过远程视频自动识别和监控报警系统,可以进一步转换为移动监督。真正实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进行监督管理。实现了建设工程监督方式的革命性跨跃。从而极大的提高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水平和工作效率。过去,对于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情况,只能靠职能部门亲临现场,对各工地安全的安全状况的掌控具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施工单位经常为了赶工期或降低成本而忽视了安全生产,实现远程视频自动识别和监控报警后,相当于有了安全生产的“电子警察”,安全监督人员长了一双“千里眼”,安全监督部门可随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事故苗头,监督施工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其次,系统采用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共享磁盘技术、关键部件冗余技术和其它相关认证技术,其安全、可靠性得到充分的保障。第三,系统可根据建筑工地的实际,充分考虑各部门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在保证实现系统各种功能的同时,努力提高系统在实施远程监控的实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安全监督工作的不同需求。综上所述,在建筑工地应用远程安全监控系统,具有功能多、效率高、安全可靠性好,又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等诸多优点,促进了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信息技术在脚手架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同步控制能够提升脚手架技术,通过测力传感器及位移监测器将信号输人CPU,激活程序将应变参数换算成力值显示于屏幕,同时显示最大允许力值及最小值。当最大值超过设定界值范围时,系统发出警报自动停止升降,并显示负荷变动最大的测点位置及原因。排除障碍后,返回正常工作状态,可防止人为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损失。

利用DMCL(可分段式的监视和控制荷载准体电动升降脚手架技术,能够解决整爬架在升降过程中的同步控制、防坠落和防倾覆这三大问题。该脚手架的荷载增量控制系统抓住群吊吊点荷载变化这一关键因素来实现对架体升降时的同步控制。荷载增量监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模块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每一吊点安装一只传感器和控制模块。传感器安装在吊点的电动葫芦下吊钩上,用于检测荷载引起的电压信号大小的变化;控制模块则将传感器测到的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由二总线制向控制器传选控制器用7伍115的时间对一个吊点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将采集的数据与预先设定的上、下限‘,报警”荷载值和上、下限”断电’,荷载值进行比较,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控制器的显示器上能显示各吊点的实际荷载值和每一吊点当前的状态,状态分为”报警”和”断电”两种。”报警”仅仅是吊点的实际荷载接近”断电”状态前的警告,仅发出报警声,而电动葫芦继续运转。

“断电”状态说明当前吊点荷载达到上、下限的设定荷载值,控制器立即发出信号自动切断电动葫芦总电源并报警,同时向防坠安全制动器的电磁铁发出吸合的指令,使防坠安全制动器动作,锁住架体。防倾覆装置设计采用了刚度良好的10#工字钢作导轨,导轨固定在脚手架上,滑轮则固定在土建结构的预埋管上,防倾覆装置可确保脚手架在升降时的平稳安全。DMcL整体电动升降脚手架由于有计算机技术的参与,有效地将各个吊点的荷载严格地控制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因此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填补了国内在整体电动升降脚手架上采用计算机控制、工作参数自动监控和故障自动诊断的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人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及理论知识,对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的简要分析。意在找到实际施工过程中我国在安全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我国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领域中能有重大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定置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安全信息定制管理方面比较明显。安全信息管理技术可以有效的对施工现场所涉及的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还可以优化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1 安全信息的分类

由于信息在本质特征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对于不同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储存等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有关的施工管理人员就有必要对这大量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储存。

如果按照信息的形态进行分类大致的可以将信息分为两个种类:

一个是一次安全信息,另外的一种是二次安全信息。对于这两种安全信息来讲他们各有不同的涵盖范围,一次安全信息包括相关的施工场所和施工设备的安全,还有参与施工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次安全信息主要是包括有关于施工的一些安全条例和政策、标准等。

对于安全信息流的认识最为主要的是应该认识到在信息和施工之间的对称性,主要包括的是施工人员分别与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的信息流,还包括施工场所与施工设备之间的信息流。在相关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信息动力技术包括系统网络管理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验收工作等[1]。

如果从具体的应用方向对安全信息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将安全信息分为以下的几个种类,也就是安全指令性信息、安全活动性信息以及生产安全状态信息等三类。

相关的安全活动信息主要包括对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对于安全常识的宣传;对于施工中所需要的安全材料的检验等一些种类;生产安全状态信息主要的包括对于有关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技能的提高以及遵守相关的工作操作规定的安全行为等;安全指令性信息主要包括上级部门的安全指示,执行的安全计划的指标、进行安全施工的政策以及指标,对于相关的安全隐患的整改以及对于有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罚决定通知书等。

2 实行安全信息定置管理的作用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必须坚持合理、科学的原则,不断地对在施工中各个因素之间的施工设备、工作人员以及有关的施工现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借助于有关的施工现场信息管理的手段,对参与施工的有关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逐步的实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化,达到高效施工、科学施工的目标。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领的建筑施工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的管理也是逐步的提高,不仅是在建筑行业,而且在其他很多行业都可以看到对于信息进行管理的需要,进行信息管理的领域也是在逐步的扩展之中,重要性也是日渐突出。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安全信息的定制管理进行合理的转变,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转变为比较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运用科学的安全信息定置技术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管理,这样逐步的推进安全信息定置技术的现代化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所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

进行安全信息的管理对于整个建筑施工安全来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对于这个环节执行的高效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和质量。所以这也就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加强对于安全信息的管理,不断的提高对于安全信息的管理技术[2]。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就对施工中所涉及的各施工要素进行整合处理,对于有利于提高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工程施工体系。还可以在进行设计时借助于计算机系统用来提供精确地信息,保证相关施工工作的展开。

3 建筑施工现场对安全信息定制管理技术的应用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目的对相关的管理工作的信息应用产生制约,从争取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出发,有关的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应该坚持对现场的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并且根据所收集的相关安全信息进行整理,并且及时的作出反馈,并且据此对有关的施工人员的工作作出指导,并且还应该注意有关的可能出现的事故以及隐患,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在进行相关工作展开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于现场警示板的管理工作,通过警示板提示相关的施工人员可能存在的施工风险以及可能的危险,这些都是施工人员需要加强注意的地方。

3.1 对于建筑施工技术安全信息管理的基本操作程序

基本的操作程序主要的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应该进行的是通过对现场施工的有关处理,建立起一定的系统,并且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并且注意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次是将收集到的信息输入到所建立的计算机网络中,并且根据相关的信息进行建档,设计以及存储工作。通过以上的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3.2 对于具体的建筑施工工程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与其他的行业相比较建筑行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建筑施工工程的关联工种是比较多的,多数是在高空进行作业,具体进行相关操作的作业环境是比较差的,对现场进行高效管理的难度比较的大等很多方面。

3.3 进行有效的日视管理的要点

对于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来讲,基于视觉信息组织的管理模式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这样可以直观形象的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效率比较高的展示,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安全效果,相关的施工人员可以很直观的接受相关的安全信息,对施工质量也能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评价和判断[3]。

3.4 合理的利用安全标志以及安全色

为了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相关的施工信息应该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当今我国的施工安全色主要包括红、蓝、黄、绿四种,借助于这些颜色可以有效的帮助相关的施工人员对安全信息进行直观认识,有效的降低相关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安全标志主要包括安全标志的主体和辅助标志两个部分,由一些特定的几何图形或者其他的一些符号构成。

篇13

本文通过对新兴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展望,提出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建议,为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展望

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为38995亿元,建筑施工安全事故272起,死亡384人,亿元GDP死亡率达0.98%,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百亿级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不断涌现,建设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施工工艺和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建筑业已进入集约化、精细化生产阶段。大型建筑企业往往同时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个在建工程项目,要确保对所有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的有效监管,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建筑企业正面临转型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国外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或电子介质进行,信息化程度相当高。如德国BGS公司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先进,具有联系范围广、信息传递快、管理效率高、目标明确(避免推诿、扯皮现象)、法律责任清晰、透明度高等特点,真正实现了在准确的地点、恰当的时间,传递必须的(正确的)信息。日本更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国家,2010年其所有公共工程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全部信息实现无纸化,有关各方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2)国内方面1)国内大力推广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实施科技兴安、促安、保安工程。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2)国内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入研发经费2598亿元,同比增长19.5%,研发投入比超过6%。3)具体到建筑行业上,国内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堪忧。虽然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国产管理软件还处于不成熟状态,与国外著名软件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信息化软件及相关硬件价格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很多建筑企业和项目管理者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理解,对信息化技术的效益认识不足,甚至担心自己不能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方面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上谨小慎微。总体上来看,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建筑业新兴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展望

(1)企业安全生产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网络信息沟通平台,这类平台可以上传报表、文件、照片等,并可以实现方案的审批流程,满足用户间的沟通互动需求,还可以增加远程监控功能。这类平台不但可以通过电脑操作,亦可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上使用,实现移动化办公。企业网络信息沟通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实现企业级的管理信息集成,形成集团(或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联动,信息共享,确保企业(集团)管理层面及时了解所有在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一改以往企业经营管理粗放、风险防范能力低等问题,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统一和规范管理。

(2)虚拟仿真施工技术运用BIM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和施工过程安全控制的施工模型,然后运用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拟建造,动态演示建造过程和建成后实景,实现建造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分析、模拟试验、数字化培训、动态识别,提前分析影响项目的安全因素,达到安全预控的目的。

(3)一线建筑工人“平安卡”系统通过给建筑工人办理标识个人身份的平安IC卡,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人进入施工工地之前就为其建立档案,实现对建筑工人的雇用、培训、考勤、奖罚、工资发放、信息查询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4)企业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技术利用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和3G通信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施工安全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建立企业网络监控平台,不仅能实现现场的监控,还可以人为远程调控监控设备,并具有通过监控自动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自动报警、发出安全指令的功能。

(5)施工安全监测技术1)深基坑开挖变形监测技术深大基坑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建立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共享数据平台,将监测数据输入数据采集及变形报警分析软件,随时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监测成果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实现对基坑开挖安全和稳定性的控制。2)结构安全性监测技术本技术主要应用在支架、支撑、支护结构、挂篮、模板、缆索及建(构)筑物本身安全性的监测监控。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库、状态分析评估与预测性显示软件等,通过对定位、变形、应力应变、荷载、温度、结构动态参数等的分析,评估判断并预测结构安全状态,提前采取相应的控制或加固措施,防范结构性安全事故的发生。3)开挖爆破监测控制技术在市政工程、公路、海港码头、铁路、水利水电工程中石方爆破往往会对基础、建筑物自身、周边环境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无论从工程角度还是环境安全的需要,均需对爆破引发的各类效应量进行检测和控制。开挖爆破监测技术是应用震动速度传感器、应变计、渗压计、水击破传感器、脉动压力传感器、有毒气体检测仪、爆破噪音测试系统及声级计等分别与各类数据采集分析装置组成检测系统,通过将检测参数与爆破设计紧密结合,及时指导和调整爆破设计参数,以有效控制爆破作业对工程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4)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隧道监控量测是为了有效降低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出入危险施工环境的次数而开发的一种简便、高精度的自动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它通过激光、图像传感器接收靶构成监测部件,通过现场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测试数据通过现场总线传输至洞口监测计算机,数据通过网络可传输至WEB服务器,支持本地和广域分析,构成网络化自动测试系统,实现广域的结构安全监测管理,为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有效保障。5)大型边坡和滑坡体GPS变形监测技术大型边坡或滑坡体的传统监测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一次周期长、监测成果时效性也比较差。一机多天线GPS技术是利用一台GPS主机控制多个GPS天线,实现多个监测点共用1台接收机,在监测点上建立无人值守的GPS观测系统,采用无线传输,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实时自动监测和变形分析、预报,确保监测成果更加实时可靠。6)隧道、地铁工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本技术最早在煤炭等矿山行业应用,具备进出隧洞等时刻检测和统计功能;具有人员考勤、出入隧洞人数统计功能;具备超时报警、特种作业人员等工作异常报警和无线通讯功能;在发生灾害时可提供隧洞内人员总数和人员位置分布功能。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地下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抢险救灾效率、保障地下工程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人员精确定位和掩埋区生命探测技术深基坑工程、水下工程、隧道、地铁工程易发生人员掩埋事故,这类事故抢险救援的关键在于快速、准确定位。人员定位发射器、生命探测仪等人员精确定位和掩埋区生命探测技术的应用将对加快搜救速度、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8)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通常采用文字和讲解方式,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化。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可以在电脑、手机、ipad等多种电子设备上登陆,具有可视化、三维动态模拟、场景回放体验式、事故案例讲评等多媒体教育方式,采用自动统计学时和机考系统,实现安全培训和考核的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安全培训考核系统的应用将对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实效、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方面的应用力度。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按照实际需求来推进。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战略。(1)企业内部准确定位,明确实施策略在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内容、组织结构、技术、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模块组成、开发方式,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选择合适的软硬件系统,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方式、生产内容、管理流程等首先制定总体目标,并规划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可以包括: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利用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技术支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再造、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因此,启动时机和信息化技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自身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及迫切程度,有计划地准备实施信息化所需的条件,确定启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软硬件配置。(4)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评价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定期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发现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建设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有效结合,创造更多的效益。

4.结束语

以信息化来推动传统建筑业的产业升级已是社会共识,信息化是实现建筑业安全生产现代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防范伤亡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和推广,将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对工程安全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建设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8):127-128.

[2]管骊然.基于BIM的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管理综述[D].北京: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2012.

[3]汪凌汉.广州市建设工程平安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中山大学软件学院,2010.

篇14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安全生产一直是建筑工程行业内外共同关心的一大课题,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建设进度与工程质量,而且会波及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贯穿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关系到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关系到建筑项目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只有做好充分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就在于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就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通过对生产要素过程的有效控制,减少生产要素的不安全行为,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状态,避免或减少一般事故发生,杜绝伤亡事故,从而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因素分析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程的实施往往是一个长期的活动,参与工程的生产因素也是很多的,所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的因素也有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1 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负责人对施工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或资金力量不够等原因,导致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使得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设施以及技术力量上都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无力做好安全预防和控制工作,引发

严重的安全事故。

1.2 施工人员没有掌握安全施工的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仅应该掌握施工过程中的专业技术,同时,还应该掌握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采用正确的安全施工方法才能保证施工人员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只重视技术的完成程度,

重视施工质量的程度,却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的采用,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建筑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限

目前,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逐渐扩大,高技术含量和高综合素质的工作人员已经非常有限,从事一线施工生产的人员通常都是仅有施工经验,没有专业技术和文化素质的人员。这些人员在管理上不配合,对自身的要求

也不高,对安全意识也没有明确的认识。随意操作,完成了施工任务,却无法保证施工操作的安全性,给建筑工程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现状

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建筑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但伴随而来的施工安全事故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筑企业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得安全事故同比下降。但尽管如此,建筑行业仍然是一个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国家和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机构方面

目前由于许多监督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利和范围界限不清,导致出现多头管理,各行其事的不良现象,施工方往往无所适从,而很多监督部门人员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监督机构的执法力度和方式有待提高。

2.2 建筑企业方面

我国建筑业施工人员往往多为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普遍缺乏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而施工单位也不愿意将钱花在安全培训上,所以施工人员安全教育水平急需改善。就调查来看,目前机械伤害是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的主要事故之一,所以安全投入的力度必须得到加强。

2.3 保险业方面

在我国由于目前保险业存在很大漏洞,种类少但保险费用却特别高,使得我们的建筑企业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抱着侥幸的心态冒险放弃了安全投保的投入,缺乏保险机制的保证也是目前我国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

三、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创新

3.1合理双赢模式

合理双赢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寻求自愿协议均衡的一种模式,它将缓解企业与政府双方之间的矛盾,减少由于安全评估标准不同,安全评估要求不明确等等问题所带来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混乱这个模式是将政府和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参与当作一种投资行为,政府和企业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利弊平衡,然后双方确定收益分配和风险投入,最后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合同后,开始遵守合约履行各自相应的职责,全方位投入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3.2安全小区模式

安全小区模式是建立在整个建筑项目系统上的,由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上的,而在法规之外,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很难对安全管理实行自己的权利,一般项目安全管理是由专人来负责的,而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与安全管理人员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导致不必要的冲突等等此模式是要求建筑项目各关系方共同建立项目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主管,施工员,工人组成,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都必须严格履行,否则将受到委员会制裁,由监理单位和国家相关安全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整个建筑项目就像一个小区一样,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四、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创新

4.1建立权责分配制度

我们必须遵守权利与义务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对等原则,使建筑项目各方都可以获得各自应得的利益,当然这是建立在履行相应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上,否则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有设计,勘测,施工各单位,我们可以直接将法律上安全许可条件列入到项目安全管理中,明确三者对于项目安全的长期责任而业主单位也有保障项目后期维修和落实事故维修的责任监理单位必须要有第三方的直接监督等等。

4.2完善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随着保险业加入到建筑安全这个大家庭,建筑行业伤亡事故受害者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出建立一种及时赔偿保险制度,其特点就是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索赔程序而可以及时快速的得到保险公司应有的赔偿,同时通过事后的事故调查组来确定责任分配,此时需要国家政府强制性的进行赔偿再分配,如果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责任,保险公司可需向相应企业要求退回部分赔偿款,这当然需要国家司法机关的保障同时,我建议企业的安全业绩与赔偿再分配挂钩,如果业绩比较差,可在原分配上再增加分配比例,否则反之。

4.3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

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国家评估机构,其次是制度的建立和加强,要求必须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度,而且要求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上,必须是详细的系统的评估制度,结果应在国家相应机构存档。

五、结束语

总之,建筑安全事故是影响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建筑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建筑业目前重要的使命。通过安全管理创新,加强安全施工的监督和检查,增加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使建筑工程安全稳定的进行,促进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浩,董爱民.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探析[J]. 山西建筑. 2011(22)

[2] 赖福明,赖勇.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河南科技. 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