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在线课程建设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
现阶段在大规模网络开放教育引起的全球高等教育深入变革的形势下,我国各高校也纷纷展开了在线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探索工作。我国教育部在2012年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3年进行了多年教学及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渐展开了传统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1]。为了确保在线开放平台及课程建设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加强组织管理,促进课程应用,2015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考察课程教学资源与内容、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学影响与效果、团队服务与支持等要素,通过先建设应用、后评价的方式,我国在2017年认定了49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践工作,进行课程建设规范要求,从而进行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加速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效对接,切实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职业教育与院校课程资源建设要与实践相结合,需要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开发设计校企合作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
二、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因素
1.对在线开放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理解。现阶段仍然有很多教师认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只是简单的视频录制,对教学内容的电子化与视频化,因为视频资源较为枯燥冗长,降低了后期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率。通过相关实践总结发现,在线课程中不能按照传统课时录制视频,而是要结合教学知识点录制相关视频,成为不同知识点的综合性微视频,通常情况下需要控制时长在15分钟范围内,6—8分钟时长最适宜,并且还需要配套与知识点相对应的电子课件、教案、电子教材、图片、动画、测验、讨论等教学资料。结合这些教学资料进行资料库的建立,便于任课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有效组合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建设移动通信及互联网课程系统,确保其具有多场合、多终端使用功能。2.教师缺乏较高建设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因为时间较短且任务量大,青年教师成为中流砥柱,但是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实性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青年教师缺乏足够教学经验;其次,部分教师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思想,只是简单地认为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就行;最后,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时需要处理大量的动画、视频及图片等电子资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操作要求,而大部分教师是非科班出身,在操作处理中面临的困难较大,从而降低了教师建设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3.整个课程建设未能充分落实且缺乏市场化。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中投入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大多数都已经流于形式,大多数课程建设都是为了应付完成不同项目以及学校的检查,项目验收合格之后就很少有人问津在线开放课程,主要有两种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2]。首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教师在项目验收后便不再投入相应精力维护课程,造成整个课程内容出现落后陈旧的情况,无法与时俱进,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现阶段因为在线开放课程存在不合理的经费分配方式,在建设项目申请过程中,并没有对课程后期维护经费给予充分考虑,并且在当前经费审核体制下,很难审核后期维护经费。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只重视了学校学生及任课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企业及社会学习者要求未能给予全面考虑,因此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后期维护及教学内容中,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增加,为后期企业培训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并且为课程后期维护找到资金投入渠道,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实现良性、可持续性的市场化运作。
三、加强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与应对策略
1.分类建设,重点培育。立足办学类型、层次及定位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在院校规划课程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分类建设与重点培训,从而建立充分体现本专业教学特色与优势的课程体系,在体现学校实力与特色的课程中集中主要资源,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3]。选择学校具有优势力量及特色的课程进行分层发展与重点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高职院校对当前本地经济发展形势充分掌握,了解企业需求,并以应用型、地方性及区域性的办学定位为基准,重点规划特色课程建设,确保与其他院校相比时更具优势。并且在分类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培养给予充分考虑,优化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为特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立奠定基础。2.整合资源,创建平台。创建并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是为了确保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因此需要整合内部资源,进行在线开放课程机构的专门设立,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网络运行,从而保证课程平台多项功能得到正常运转。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教师及部门的相关培训工作,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与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并负责实现运行课程与建设课程的有效自动对接,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教师及部门提供便捷服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约定协议进行平台的共建、资源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交流借鉴。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与社会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商讨课程平台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购买或者共建形式建设课程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关键词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lanning
——Tak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s as an example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May 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units issued 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uild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This will comb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to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building goals, think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ways explor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outique building should be of concer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Key word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被评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一门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其资源共享的需求甚为迫切,势必会成为诸多高校争相申报的课程,但是如何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确实是需要建设单位认真仔细思考的问题。
1 课程建设基础
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平台优越,教学成果出众,若将此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着手重点进行基础资源完善和丰富拓展资源等工作,前期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设计和构建了资源名录,并进行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部分拓展资源的上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及持续更新和建设工作。
2 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三线并行,二层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职业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完善实习实训环境;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核心,构建网上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将本课程建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使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至全国,起到示范性带头作用。
3 课程建设计划
3.1 课程建设组织工作
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建设责任制;课程负责人认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措施;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程建设问题。
3.2 课程内容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课程调研、内容体系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制定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
3.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3.3.1 课程负责人
目标:提升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
措施:(1)完成课程建设相关的1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指导课程组青年教师1名;(3)参与学院及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工作。
3.3.2 主讲教师
目标:培养主讲教师4人,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措施:(1)增加1名校内青年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随堂听课的形式培养。(2)安排1名教师到企业调研;(3)继续对团队中青年教师进行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3.3 团队整体建设
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措施:(1)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研讨活动;(2)引进并补充1名专业教师成为课程组成员,以优化教学团队;(3)召开1次课程建设座谈会,形成会议纪要及时反映到课程建设中;(4)继续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接班人;(5)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少于两项。
3.4 教学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现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
3.4.1 教学模式
目标:继续探讨和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措施:(1)优化“教、学、做”教学的实施方案;(2)组织课程团队探讨课程教学组织。
3.4.2 教学方法
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措施:(1)组织课程团队研讨和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总结课程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细化到各教学单元;(2)开展1次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3)要求教师在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教学中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
3.4.3 教学手段
目标:继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措施:(1)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的运用;(2)继续推进学资源库建设,让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的网络课程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
3.4.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措施:(1)在教学团队中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和交流活动,优化考核方案;(2)形成较为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
3.5 课程资源建设
3.5.1 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目标:完善课程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措施:(1)制作上传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继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3.5.2 教学录像
目标:完善课程全程录像
措施:(1)基于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将部分课程进行重新录像和加工;(2)逐步增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录像等。
3.5.3 资源补充与完善
目标:继续完善和补充资源
措施:(1)设立学习论坛、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等栏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探究;(2)补充新增的习题,定期补充各种教学文件,随时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定期补充教研论文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46 ― 02
自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在各高校原有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完善与优化,使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适应网络传播及符合当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引领及示范作用,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作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核心产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启动,是教育部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的新举措。《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及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精品、优质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
由于在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规范和评审指标》中,对网络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建设策略和方案,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如何突破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已成为目前各高校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本文将以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以及所采取的举措,为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路
齐齐哈尔医学院是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一所教学型医学院校,是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医学院原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6门,在2014年6月,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启动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已形成了具有医学课程特色与优势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总体思路
1.创新教学理念
我院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补充,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
2.改革教学方法
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转变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战略举措
1.动员与宣传
为了更好的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初期的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使老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项工作中,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动员措施。在校园网上了相关通知要求,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动员及布置会,传达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布置了工作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发动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优质网络平台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要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实践环节,是原精品课程比较忽视的环节。我院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重新建立了网络平台,每门课程均制作了主题定位明确,课程特色鲜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页。优化了教学资源模块,更新了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演示文稿、授课录像等教学内容;部分课程根据教学特点及需要,增加了在线测试、案例教学、实验设计、病例讨论等栏目;每门课程均增设了互动空间,学生可实时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的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对以往精品课程中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原有的教学资源推陈出新,使其表达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文档语句表达要简洁、格式要规范;图片尺寸应合理,清晰度较高;演示文稿内容要准确、系统、完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录像画面及音质要清晰流畅。资源内容兼容性要强,在主流浏览器下,均可正常显示、播放及下载;知识产权要清晰,尽量使用原创作品,如转载,须注明出处〔4〕。
4.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集中培训了课程负责人,使他们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有所提高,帮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并能够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分批培训了负责课程建设的网络管理员,使其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了其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多次培训了教学一线教师,让他们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依托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运用高超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圆满的完成教学过程。
5.出台有力保障措施
我院已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目标及具体的建设指标;设置专项经费,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管理及完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网络平台的维修与维护等;定期对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5〕。
(三)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全凭兴趣的学习方式,其教学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得到了确立。
2.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6〕。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第一、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晓途径极其有限,有的同学对其用途不够了解,登录后只是简单的浏览。第二、学校网络环境存在局限性。由于宽带流量、登录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出现无法登录、限制访问的情况,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措施。首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受众人群,加大校内外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知晓、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其能够真正的应用于教学、服务师生。再次,我们要以“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改善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及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对其进行建设、完善及研究是国家及各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改正。
〔参 考 文 献〕
〔1〕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93-99.
〔2〕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7-26.
〔3〕李海萍,龚晓群.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43-144.
〔4〕胡声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对策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73-74.
针对以上问题,《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网络课程确立了以下建设理念:
1.以学习过程为关注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设计遵循“讲解、学习、应用、总结”的模式,通过学做合一的路径,形成一个更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动态教学过程。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引导。
2.注重师生间的交互。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适应多样化、个别化、协作式学习方式的需求。
3.构建主题资源学习单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构建“主题资源学习社区”,旨在通过开展基于主题资源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以有效支持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教材相关章节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主题资源学习单元(模块)”,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1.设计主题资源学习单元。课程组成员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岗位要求,并进行认真细致的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课程组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修订了课程标准,设计了若干个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学习单元从对建筑业的认识,逐渐过渡到工程经济知识及其应用,最后到企业和项目管理模块,循序渐进,主题明确,内容涵盖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比如考虑到工程索赔是合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以合同为依据,与工程合同密不可分,将这一内容纳入工程合同主题学习单元,更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别于以往的教学。
2.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学习素材不仅有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等传统学习资源,还包括专业文献、工程案例、行业前沿资讯、学科热点问题、网络链接、软件学习、课堂教学视频等,载体多样,真正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既有课程必修内容,又有大量选修内容,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比如在建筑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中,网络课程引入了斯维尔软件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软件学习视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到网站下载学习版软件学习软件操作,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3.加强课程师生互动的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中,通过习题库、作业模板和教学笔记的建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批改、点评作业,实现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教师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在在线论坛发表话题、参与讨论,并通过网络在线答疑、在线测试、QQ答疑、邮箱答疑、课程问卷调查等形式,实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日常化互动。除此以外,网络课程还设计了模拟工程招投标等实践环节,实施体验式教学。在课程的考核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网络课程建设成果总结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网络课程经过建设,目前实现了“教学素材立体化,师生互动日常化,因材施教个性化”,为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撑。该网络课程建设的成效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可,课程两次被评定为分院“星级课程”,2012年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团队参加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获得了比赛项目单项的1个冠军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以及全能三等奖,比赛成绩突出,指导教师也因此获得了优秀指导奖,学院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大赛组委会授予参赛院校组织奖。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