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音乐欣赏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音乐欣赏教学

篇1

一、音乐欣赏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从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因为音乐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他们在欣赏时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欣赏《小鸟》音乐时,他们能够从长笛特有的响亮明朗的音色中,从活泼跳的旋律和节奏中联想到小鸟或其他小动物的形象,并想象出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小动物在游戏、奔跑、唱歌跳舞等。同样是有关动物的乐曲《空山鸟语》,可做暗示性引导,问学生听到了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速度、力度有何不同?让学生欣赏全曲,然后请学生把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这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鸟叫,有的说动物叫,有的说在早晨,有的说在傍晚……这时老师可以做个小结:早晨在空旷的山谷,刚开始听到几只鸟儿在歌唱,到百鸟争鸣,到最后的趋于平静这一系列变化都是通过速度、力度等来体现,唢呐的演奏把鸟语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音乐欣赏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乐器、卡拉OK,纷纷加入普通家庭,为人们的音乐文化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往的一架风琴或一台录音机就可以的音乐课,现在显得有点落后了。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中,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快捷简便、直观性强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副山水画卷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冉冉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等大自然迷人的景色,这副生动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结合诗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立体强烈的音响效果等刺激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去聆听、分析,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感悟音乐的内涵,使课堂教学呈现平面立体化,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大容量地获得更多知识信息,开阔音乐视野,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形象、全面和深刻。

三、在欣赏中外乐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中国乐曲《高山流水》《汨罗江幻想曲》《梅花三弄》,到外国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如中国乐曲《高山流水》是一首著名的中国古代琴曲,如果让一个儿童来听这首曲子,是激不起他的兴趣的,因为他们无法理解音乐的流动会和流水结合起来,更不会理解乐曲中所表现的境界与情感。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又反复聆听该乐曲后,他们便对乐曲的真正韵味有了领悟:钟子期能准确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的内涵,并以音乐为纽带一见如故,结为知音的深刻意义,才能为乐曲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委婉缠绵到波浪起伏,由涓涓细流到浩浩荡荡的美的境界所叹服,才能进入音乐的“真、善、美”的艺术境界。这样,欣赏乐曲时受到美的熏陶及对美好事物、生活的追求,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外国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根据音色特点可分为四组乐器: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可以播放每组乐器主题音乐给学生听,让学生分辨音色,感受主题音乐,最后播放全曲。由于音乐的多解性,当播放到打击乐器时,有的说大鼓的敲打像暴风雨来临,有的说大鼓的敲打像汹涌澎湃的大海……这时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开阔,创新意识也得到发挥。

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音乐课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认识“do、re、mi”,会唱一二首歌曲了。现在的音乐课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和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进入了课堂。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层次有限,以及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不同,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如何使音乐欣赏课上的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欣赏课不像唱歌、舞蹈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能力。如:欣赏苏联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童话故事本身入手,将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启发学生叙述故事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我还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精选好音乐作品入课堂。人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试想在一个校风差,校风歪的学校里,学生将如何健康接受教育?这又何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作为老师,对社会的大环境,我们难以改变,但可以在这个音乐小堂里,精心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让学生欣赏分析一些好的歌曲、乐曲外,还经常播放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闪闪红星》等佳品,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党的崇敬和热爱,感受欢快活泼的气氛,使学生的高尚情操等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我播放有关新疆风景的一些画面,还让学生欣赏新疆的一些乐器,好听的歌曲,优美的新疆舞蹈,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 以欣赏为主,将唱歌、乐理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融会贯通。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对欣赏起到一个再认识的作用。同时,将基本乐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训练融于欣赏、唱歌练习和乐器演奏之中,这样做是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欣赏歌曲《小白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接着我在用钢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在通过播放歌曲《小白船》的旋律,这样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学生更加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记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三、“听、看、唱、想、动、说”全方位引导,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方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而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从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看”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视觉的结合来感受美,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来实现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观看动画、绘画、剪贴画及情景表演进行直观欣赏教学。其次,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想”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是有抽象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接着“动”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与美术相结合使学生动起来。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正当地添加美术成分,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的音乐情景,培养他们的情趣、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地将美术融入音乐中,让学生从声音、图像两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最后“说”就是让学生说出了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我们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 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2-001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大多是老师教学生唱歌,以学生学到音乐知识,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来评价教学效果。但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认识到,小学音乐课应将音乐欣赏作为教学的重点。

首先,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这就决定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听觉的重要性。

其次,从思维方式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情感上看,他们易兴奋、不够稳定,对音乐能够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并产生美感;但从意志上看,他们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如果要学习较难的音乐技法,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不愿意学习音乐。

再次,人们欣赏音乐,这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的机会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这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小学音乐课的重点应放在音乐欣赏教学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一点尝试,现总结出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要精选教材

音乐的教材很多,包括有课本、音响、音像、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辅助材料等。但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生活背景精选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并能使学生产生美感的乐曲,让学生欣赏。

二、要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讲解为辅

以欣赏音乐为主,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进而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把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内容作为重点,详细讲解,唯恐学生不能理解,结果讲得多听得少,学生无兴趣,无形中扼杀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也有的教师在音乐欣赏中不讲或很少讲解,只让学生自己去听。由于小学生的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还很浅,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处于音乐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了。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先听后讲,再听最后讨论的方式。讲解主要向学生讲清两点内容即可。一是音乐的形式因素,二是音乐的背景因素。如:这部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是声乐曲,那么它是哪种演唱形式的歌曲,女高音独唱、童声表演唱还是混声四部合唱等;如是器乐曲,那么它是哪种类型的器乐曲,是独奏、重奏,是西洋交响乐还是民族管弦乐。背景因素,即是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出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一定的社会涟漪,它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社会意识的导向性思维。如我们在了解了香港、澳门及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后,再来听听唱唱伴随香港、而生的《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其它内容可根据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三、要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尽量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如在欣赏《小青蛙》时,如果用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花好月圆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这样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四、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音乐中去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去。比如通过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或通过敲击打击乐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培养乐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欣赏《钟表店里》时,可以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水族馆》时,让孩子们用口琴、沙球、小铃分别模仿了海水流动、鱼儿吐泡泡、海洋生物狂欢的乐声,这些都加深了孩子们对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乐感。

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欣赏,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与人的性格、气质、修养及所处的时代、民族风俗等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音乐欣赏要注意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不能强求一律。

另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如节奏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乐器发出了什么声音?你能描述表现的内容吗?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感受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音乐。

同时可以通过听辨、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掌握理解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从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六、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判断音乐艺术是非标准,提高鉴赏能力

篇4

音乐欣赏 视听 情感体验 图形谱 成功感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名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为了进一步搞好农村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视听教具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诸如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节奏乐敲击,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乐曲的内容,情感和形象。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而,组织教学时应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受作品情感。

二、让孩子动起来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1)律动。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它能使人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培养孩子的韵律感。

(2)敲击节奏。运用节奏器,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节奏;另一方面,可以模仿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3)画一画。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形象,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

(4)情景表演。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

(5)音乐游戏。在欣赏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小朋友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

三、丰富情感体验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一些音乐以及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

1.以语境唤起情感

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有一个让儿童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条件。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生活中孩子们对二小这位小英雄是陌生的,我就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把二小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是学生从故事里对二小有一定的了解,也使课堂有了庄严肃穆的气氛。通过对歌曲的聆听,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对英雄王二小的怀念之情不断加深,从而受到感染。由此可见,在欣赏课中,教师精心设计好语境,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人心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以语境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的地步。

2.以生活感受体验音乐情感

在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当中去寻找、去探索,能更真切地体验音乐情感。如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先生童年生活的一种自我写照。乐曲的第一部分描绘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优美曲调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情感,我首先设问:“你见过放牛娃放牛的情景吗?你是从哪儿看到的?小牧童是怎样骑牛背、吹竹笛?然后,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牧童随音乐体验骑牛背、吹竹笛的情景。乐曲的第二部分好似牧童在田野中追逐嬉戏。大部分学生对农村小朋友的生活不太了解,我就从同学课间、课外喜欢玩的游戏入手,去想象小牧童会在哪些地方放牛,他们放牛时会玩些什么游戏。待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各种游戏小组,如猜谜组、打水漂组、跳舞组等,来体验小牧童的生活情趣。由于这些游戏来自于学生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快就体验到了音乐情感,并且能把这种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四、充分利用图形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是最有效的方法,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全部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卡通图谱的使用,能够为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在《玩具兵进行曲》欣赏课教学中,教者先通过介绍作曲家幼年时做过的关于玩具的梦境,让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玩具,接着分别欣赏A段B段音乐,并配以不同的玩具卡通图谱,让学生通过变化的卡通图谱对A段B段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在学生熟悉后,完整欣赏全曲,同时配上相应的代表各部分的卡通图谱,师生合作表演。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无法长时间地关注某一事物,但配上生动活泼的卡通图形,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而师生的有效合作又训练了学生的视听觉反应能力。

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要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必须有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音乐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观察学生的好恶。同时,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反思、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6-01

音乐欣赏,是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完全脱节,没有真正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就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了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现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它也应该是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某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了他自身的审美修养,还应该是考察这个人文化底蕴的一个显性的标志。我们通过对音乐进行有效而又冷静的欣赏,往往能够使学生获取到丰富的音乐知识,这种手段也会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丰富,对于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培养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与希冀,使他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完善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措施

1、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实施音乐欣赏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16岁至18岁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向逐渐成熟的方向发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情绪变化很大,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会产生错误的、不健康的审美观念,如刻意追求新潮、时尚,认为当下最新潮的歌和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高雅的、最有品位的音乐艺术。而且在上课时发现,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小学和初中基本没有受过音乐教育,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上无任何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未知事物积极主动地探索,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迎合、迁就、放任自流,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欣赏艺术音乐。

2、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欣赏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实践,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高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组织课堂创作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一般有预设之中和预设之外的生成。音乐课教学中“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音乐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也是音乐课堂生成的一种的重要途径。创作教学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验,我们可以作为一节课中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结合教学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用即兴的方法进行简短节奏的创作;进行简短曲调、歌曲的创作;用声音模仿与创造;还有运用包括音乐、诗歌、戏剧或舞蹈的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少替代,这种活动的创设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4、注意情境渲染,发展音乐感受与情感体验

感情,是伴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为而出现的心理体验。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中职学生由于学业上多数不太成功,在情感方面则比普高学生更为敏感,体验入微。而作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真挚感情的需要更为强烈,而音乐欣赏正是要求欣赏者通过音乐的外部形式与内部情感的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音乐鉴赏恰恰可以满足提高他们的审美需要。因此,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鉴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有能力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5、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欣赏高雅音乐

在适当地听一些流行音乐的同时,还要大量地欣赏中外古典音乐。教师要设法创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如每天通过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播放古典音乐,并由播音员讲述音乐家故事、创作背景以及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表现手段,这样在全校范围里,学生们共同欣赏,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耳濡目染,使欣赏艺术音乐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总结

音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来说音乐创作者赋予音乐特有的情感联系,从而音乐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特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不一样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音乐欣赏在对提高人们对音乐鉴赏力,艺术审美力和思维拓展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 华. 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 2011(07).

[2] 李萍萍.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 丝绸之路. 2010(22).

[3] 徐小凤. 浅谈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 2011(05).

篇6

一、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为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的特殊人才,但必须全面掌握音乐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丰富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所以,音乐教师除了加强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训练外,还要学习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的音乐作品和文学、历史、美学、哲学等边缘学科知识。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其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再现音乐意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产生奇思妙想。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化的。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创造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学生往往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欣赏态度。鉴于这种情形,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新的境地。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学生纷纷表示: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出示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学生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着指出,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就会上得很顺利。

三、精心设计欣赏的内容和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就要求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之外,还要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四、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塑造一种美的氛围,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使音乐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世界,让学生的音乐情愫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因为学生是在音乐欣赏,而不是影视欣赏。

篇7

一、对相关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设计

由于中职音乐欣赏教学课程主要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重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综合涵盖三个维度,所谓三个维度是指新课改对课程的要求,基本要求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途径、知识技能等环节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对学生实际情况与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做到有目的性的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突出性与技能掌握等,否则将会导致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产生一定的厌烦恐惧心态,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进行开发,同时对教学目的的情感体验因素加以重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全能人才。其次要对教学目标有所明确,同时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加简洁化。在中职音乐教学当中,对于单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十分微观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某一耽搁时间段的教学效果严格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明确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并避免务虚空谈和过于笼统,否则会使课程的指导价值有所降低。例如在《茉莉花》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初步拟定为:要求学生聆听或欣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歌曲,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形态有所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民歌艺术的热爱,在对音乐欣赏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对该作品的结构形式以及演唱形式有熟练的掌握,并能够伴随该音乐的情感进行歌唱练习。这一目标的设定既符合了简洁明确的基本原则,又对三个维度有了充分体现。

二、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

由于当前各中职院校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使对教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因此,要做到对音乐欣赏课程的优秀设计工作,就首先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工作。首先,要使?W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尊重学生的年龄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在该前提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当前的中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课程内容的精致与典型为基本追求目标。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应该向学生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来供学生欣赏,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工作,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努力把同类题材或同类风格的音乐作品与不同的人文主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从而有利于将无限的音乐宝库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得到充分学习。例如在对我国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可围绕不同民族的特点来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组合方案,例如在对蒙古族音乐作品介绍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蒙语歌曲作品,如:蒙语版的《蒙古人》歌曲(腾格尔演唱)、《祖国》(蒙古国胡日德乐队)等。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多种客观因素,要注意搭配关系,同时重视将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有效结合

三、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教学的辅助工具也越来越多,这就为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了可能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补充更多地相关知识,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化巩固教学知识点,学生则可以由被动的“听”“记”变为主动的“看”,获得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刺激,与教师形成更为密切的互动,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更为直观的戏曲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戏曲艺术中的夸张,想象、留白、写意等审美情趣;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现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到音乐营造的氛围当中去,更对地产生情感体验。

四、坚持以人为本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观;欣赏品味

目前,在初中的整体教学氛围中,音乐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上,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抱着一种很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在音乐课上表现得十分散漫和不经意。造成这种教学局面,除了有教学大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初中音乐教师自身的因素,很多音乐教师自身对于所从事的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认为只是其他主课的一门附属课程,这就不免造成上散下松的局面,另外,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课堂上花费绝大多数的时间来讲解音乐作品,空泛的理论讲解与陈述让学生不厌其烦,即便是有音乐作品的欣赏也是流于表面,听听而已,一带而过,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因此,要想切实做好初中音乐教学,除了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改变之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要加以改变。

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几个部分之一,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给予欣赏教学以充分的重视,通过有效的欣赏教学首先将学生的关注度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接受音乐的教育。

一、注重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有生命的,音乐更是如此,每一段音乐作品如果单纯地从音乐理论角度去讲解的话,不免将学生带入音乐学习的死胡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音乐知识的缺失和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这都是与初中音乐教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要时时注意让学生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去用心地聆听。因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既是一种听觉的感受,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感受。教师要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心灵震撼,进而和音乐作品相互交融,产生共鸣,从其中得到艺术的满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体验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播放同一段音乐作品,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听后的感觉,讲述一下音乐片段所描述的画面和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由于初中生的好胜心理很强,主观能动性非常强,其中的竞争必然会十分热烈,课堂氛围很容易被带动起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组成表演小组、歌唱小组等等,同样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之中有效地完成音乐课堂教学。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目前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除了因为教师主观的不重视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用的难度较大。在欣赏课上,教师播放一段音乐作品,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来感受其中意境,但是毕竟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十分有限,较为流畅的施行这种教学方式尚显困难,多媒体的介入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多媒体通过有形的画面能够快速地将学生带到音乐作品中来,加速学生进入音乐意境。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形的音乐画面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学习便利。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来模拟一些乐器,让学生自行地编制一些音乐片段,给学生在课堂上创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其自主地发挥。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视频、音频的制作软件,让学生自主地去制作一些有形的音乐画面,或者是制作一些视频内容来自行地选择配乐,这些都是欣赏课的延伸,但是这些有效的延伸能够很好地反作用于音乐欣赏课,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音乐作品的真实含义,才能有效地应用这些音乐片段,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欣赏和实在的理解音乐作品,才能自行地编制出属于自己,并且能够反映出自己情感和感受的音乐作品来。

三、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实践和参与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主题之一,对于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音乐是一种感觉,它是无形的,其教学的成果表现出来是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的一种感觉。因此,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课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因为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述和指点,则学生很有可能会记住,但是却很难去理解,更难去形成自己的感受,所以说在欣赏课的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实践和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发去探寻音乐之中所包含的意境,自发地去感受其中的心灵震撼。

四、注重欣赏的外延。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低俗的音乐作品肆意横行,其中的不健康因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艺术的特殊性,其流行性非常之广,其对初中生的影响也十分之深,我们不能让学生与这些低俗的音乐作品隔绝,但是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品位,以提高学生对于这些低俗作品的免疫力,保证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发育。

在欣赏课上,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低俗音乐作品的免疫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音乐欣赏的导向,让学生不为表面的旋律所迷惑。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的音乐审美多数的时间还是在课外的学习生活和实际生活之中,教师无法加以控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习惯和音乐欣赏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音乐广播氛围,以思想性和统一性为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作品的选播,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品德。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欣赏教学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在优美的音乐作品之中感受其中意境,体味音乐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内在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黄林丽.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体会[J].成才之路,2010(11).

篇9

摘要: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积极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擅长表达和激发人的思想感情,通过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发人们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激情。音乐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它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鉴于音乐所特有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具象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而音乐欣赏则最能体现音乐的这种特性。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以听觉的感知和思维的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是认知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的素质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审美训练,是对欣赏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上好音乐欣赏课,则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共同表现和共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认真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态美、意态美和风格美所蕴含的内涵,以达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真正目的。

而传统的欣赏方法又早已过时了。教师只是一味的讲,反复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作品中的音乐技巧、和声对位等等,而忽略了对学生欣赏习惯的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点和音乐水平,只把自己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如在梦中。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转变这些旧观念、旧模式。尽可能的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一、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位置。依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需求,积极的创设一种亲切融合而富于美感和智慧的音乐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之产生共鸣。当学生体会到这种美妙时,就会全身心的沉浸于其中。教师要加以恰当、积极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更好的体验音乐。要为他们建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音乐。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一体验的。欣赏教学也应如此,兴趣事最好的老师。要利用学生的一种认识、参与和探究的心理倾向,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让他们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究。如在欣赏进行曲时,可以让他们随音乐进行步伐表演,真正感受一下军歌那种坚定、雄壮、有力的步伐节奏,并说一说有音乐和没有音乐的不同感受;在欣赏舞曲时,可以让他们体会一下三拍子那种不稳定的、具有律动性的感觉;在介绍器乐时,可以拿着乐器让他们亲自试一试。可能他们演奏的声音并不会很悦耳,但他们的兴趣高,可以更多的来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姿势和基本演奏方法等,以便于使他们更多的、更全面的去了解这种乐器。总之,在欣赏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歌唱、演奏、游戏、 律动、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使他们主动的融入其中,去体会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要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给学生营造一种特殊而又贴近学生兴趣的音乐情境,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启发、联想,发展想象能力,使他们深刻体验乐曲的感情。但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标题到无标题。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而不同地乐曲应采用不同地激发学生的方式。如在和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就用了这样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仿佛使我们看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江畔柳丝在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只有一轮明月映照着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在不停得闪烁、闪烁------ 而学生完全被这一幅春江美景陶醉了,如醉如痴的享受着这美妙的音乐。欣赏完之后,我又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幅自己脑海中的春江月夜的图画。结果他们画得都很美,有的美妙创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而在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因为这首乐曲是按照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成。在欣赏时,要积极按照作品揭示的故事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应台抗婚——哭灵投坟——化蝶,依照故事情节,灵活的去理解欣赏乐曲的内容。而在欣赏《命运》时,我们则为它那巨大、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所震撼,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命运之神的冷峻、强大和主人公纯洁的内心与生命不屈的坚强,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贝多芬那种完美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要通过欣赏、介绍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使其逐步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并积极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各种音乐表现要素,了解各种音乐体裁与形式,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认真去感受音乐情感与情绪变化,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从而获得内心深处的体验,进而去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境界,使其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三、突出主体,重在欣赏

一位美国作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替代不了倾听音乐。”的确,认真欣赏是感受音乐最好的途径。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来欣赏,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欣赏时的第一感受、第一印象,同时也要强调在反复倾听后对主题的不断清晰,及心灵上的感受和共鸣。

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只做了简短的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个非常有名的曲子。这个作品曾经被国外一家杂志社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有基本的感悟,先自己简单总结。紧接着听重点的段落。然后,开始找学生说一说曲子的音乐特点、表现内容和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就像描绘旧社会那种受日寇侵略的破败的村庄场面;有的说像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诉说自己悲惨的一生。而此时的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成他们的朋友、伙伴、他们中的一员,在帮助他们总结、补充。你也无需步步讲授,学生已把作品的基本体验和感悟都总结好了。最后,教师只需对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情况作简单的介绍,即可完成教学。

四、抓住内涵,深化主题

篇10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价值 审美评价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国外作品欣赏(如印象主义音乐)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中外作品时,旋律、节奏和内容上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有些国外音乐,特别是抽象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学生对某些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因此,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如欣赏中国的传统民歌时,学生们似乎都能欣赏这类音乐作品。然而,在欣赏“德彪西”、“拉威尔”的音乐时,许多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音乐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生们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国外一些抽象作品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引导学生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音乐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无论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音乐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心情沮丧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首中国民歌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另外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抽象音乐,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2.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分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三、音乐作品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音乐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有些易于理解的作品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欣赏贝多芬和德彪西所创作的《月光》,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节奏、旋律、情绪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贝多芬的《月光》通过音乐要素的渲染,把人们带进一个安静祥和的意境,仿佛明月冉冉上升,将银光投射在睡梦中的森林和原野。德彪西对《月光》的描写,则较为抽象,与其说是对月光的描写,不如说是表现了人的内心对月光的各种反映,而表现月光下的美景则处于隐处。因此,由于音乐作品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欣赏中,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分。如欣赏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作品从山泉潺潺到河流奔腾的主题及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分造成的。两支长笛轮奏着波动的音型,后又加入了两支单簧管,逼真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的两支源头山泉潺潺流水的景象。随后,小溪逐渐汇入大河,响起了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河流奔腾的主题,展示了沃尔塔瓦河瑰丽、庄严的景象,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随后出现的是节奏轻快的波尔卡舞曲,表现村民们举行婚礼的热闹场面。后面,在月光下的舞蹈和黎明的主题之后,音乐奏出明朗的大调主题,是一段激奋、欢乐的音乐,旋律抒情妩媚。音乐在史诗般的音响中结束,小提琴的波动旋律滚滚而去。这是一种层层深入,逐渐热情激动的旋律线条。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篇11

音乐欣赏是否需要给抽象思维留有位置,对这个问题,有些中学音乐教师的认识是不确切或不明确的。他 们通常把学生失去欣赏音乐的兴趣归咎于用抽象思维的方式思考音乐,认为欣赏音乐只是感性体验的事,中学 生年龄段不适宜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应突出直观性。他们讲述音乐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有位教师讲解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精确 到指明第一小节第二拍第三个16分音符升Fa处冰雪开始融化。另一位教师不无自信地宣称,《梁祝》的每一小 节他都能讲得出故事。一些老师喜欢这样提问学生:“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于是,在语文、数学等课上表现得思维老到的高中生,不无幼稚地答道:“我听出了河流”,或者“一片树叶掉在水中激起了涟漪”。这 让人想起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中讲到的原始人,他们没有硬、软、热等抽象概念,只能用石头、月亮、太 阳这类具象的客体来比拟。然而,从《沃尔塔瓦河》中听出河流和从《水中倒影》中听出水中倒映的物体,就象杜夫海纳所指出的,从德彪西的《大海》中听出波涛,这种对音乐的理解与不懂音乐的音盲的理解并无差异 ,而与音乐审美力却相去甚远。

苏联教育学专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现代心理科学并没有为“儿童思维要具体”的结论提供任何根据。他并不否定直观在小学生思维中的巨大作用,但他认为不能把直观形象的表象看作是学龄初期儿童思维的主导成分。相反,他指出只有抽象和概括方面的进步,才能首先表明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里所发生的变化。小学生尚且需要克服思维中固有的片面性, 高中生为何就该在音乐学科中轻视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呢?

诚然,形象思维是音乐欣赏的重要思维方式,人们欣赏音乐时往往不很明确但却敏锐地感到音乐形象中有某种东西、某种意义打动和吸引自己,这是一种美感的直觉能力。但这不等于说音乐欣赏只需要单一的思维方 式。思维科学告诉我们,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为用的,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其生理依据是人类左右脑半球之间有两亿条排列得很规则的神经纤维,每秒钟之内可以在两半球之间往返传输四十亿个神经冲动,共同完成思维活动。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分为共时性的三个阶段,在其中第三阶段即“纯 音乐的阶段”里,听赏者“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科普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 面欣赏音乐……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在《怎样欣赏音乐》一 书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篇幅是在讲述音乐的表现手段。

各门艺术都有其形式结构方面的要求,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在这方面最为突出和严格。对音乐形式因素 方面的思索评价当然是逻辑思维。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形式因素并不仅仅是感性材料,而是经过 理性的组合后成为审美体验的载体,这种载体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非形象的。自律性的音乐更具抽象性, 但比那种负担着表象效能的他律性音乐在诉诸人的感受性方面毫不示弱,甚至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斯特•拉文斯基甚至指出,在音乐理解中,只存在着对“手段”的理解,而无有他哉!

这种观点是否失之偏颇姑且不论,至少它强调了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审美教育实 践与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能用概念性的音乐术语正确描述音乐的结构逻辑的学生,比只会随心所欲地用具象的 客体比拟音乐的学生,在对音乐表现手段的关注上要更投入,因而对音乐的理解有更多“音乐的”凭附。在审 美观照的活动中,他们往往可以超越音响的客观实在和表面形象,把握住充溢着生命的音乐内涵的独特传达方 式,感受到充分反映出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珠联璧合的境界,不正是音乐欣 赏教学所追求的吗?

二、如何看待审美的主观性

俗话说,趣味无争辩。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在黑板上抄了一个公式:审美逻辑=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另一位老师给中学生听各种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后让他们描述音色感受,结果如其文章所写:“由于 听觉上的差别,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主观评定’。”这一切似乎告诉了我们,审美感受是纯主观的,欣赏音乐本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到审美个性的存在,这丝毫没错。问题在于,如果音乐欣赏中根本不存在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唯个人对个别音乐作品的体验为是,那么,音乐欣赏教学岂非在浪费时间?

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并不是一种清晰可辨的物体,也不像理论文章中的概念、范畴那样具有逻辑的严格规 定性,它往往是多义的、朦胧的。因此,它可以召唤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作用不应被无限夸大。

篇12

启发想象,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都是为了“欣赏”。一般来说,人们欣赏音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外部音响感知。第二阶段,想象联想。第三阶段,情感共鸣。第四阶段,理解认识。这四个阶段是一个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即从感知体验进想、理解的认识过程。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要让学生从音响感知人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感共鸣,最后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意境,即从倾听到动情,从动情到理解,使学生逐渐地从低层次的直觉“倾听”向高层次的情感“倾听”、理解“倾听”发展,最后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

如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抒发了什么情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想象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这样随着教师的启发,学生一次次陷入音乐的海洋里,沉思、激动、浮想联想,心潮起伏,内心的深处就能和苦难的阿炳产生了碰撞。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就体会到旧社会人民压抑、凄苦、悲凉、愤怒的心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这首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和悲愤呼唤。这样既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的自身美,又让学生了解到音乐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科联系,引起共鸣

高年级的学生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是在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音乐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有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音乐。如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在教学上可先用多媒体放映伏尔加流域的风光,介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了解伏尔加河就像是中国的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现在他们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在过去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又是怎样的生活?接着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通过衣衫褴楼的纤夫形象和后面豪华船只形成对比,反映出当时俄罗斯劳苦大众他们忍辱负重,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由于在听觉艺术中渗透了视觉艺术,因此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学生结合学过的劳动号子,用“哎呦嗬”“嗨呦”等词配上合适的节奏型创编乐曲,以此来表现船夫们的劳动情景。这种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引起学生共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教学参与,师生互动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郭声健老师在《艺术教育论》中说:“艺术活动本质就要求主体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不管是艺术还是艺术欣赏都是难以顺利进行的。仅凭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参与需要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去搜集关于协奏曲的资料,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素材。课堂上学生分组把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汇总,有的学生在网上了解到这首协奏曲的创作时期以及这首曲子在世界上的声誉。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查到了这首曲子是吸收了越剧的素材,运用了单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以及把这一故事改编成协奏曲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是非常充分的。这时教师即可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学生欣赏,全曲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封建社会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陶醉在乐曲之中,与祝英台同喜、同忧、同愁、同恨。欣赏完该曲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该曲的理解、看法,并请出平时喜欢跳舞蹈的两位同学来即兴表演化蝶这一情节,学生在优美的舞姿中,动人的音乐中,真正领悟到了该曲的内涵。一节较抽象的课在美与动感中被理解,被接受。

设立平台,拓展空间

篇13

一、培养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亦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音乐节奏来源于自然界,来源于生活。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充满着各种音响。汽车喇叭声,火车、飞机的隆隆声,虫鸟的叫声,雨的嘀嗒声等,都是自然的节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也是对他们节奏感的培养,同时可使他们将节奏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

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要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乏味”的乐理知识:实践和掌握“枯燥”的技巧;感受和体验人间的真情实感;了解和丰富人文地理知识;鉴赏和识别世间的真、善、美、丑。从而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而欣赏,则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音乐特点,理解音乐作品内涵。

怎样才能通过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体现素质教育呢?

根据学生喜爱唱歌,却又觉得掌握学唱歌曲的技能是很困难的事这一现象,而产生的对学习基本乐理,进行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缺乏自信,不感兴趣的态度,教师应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唱歌教学中,利用歌曲的不同体裁、调式、节拍、节奏、旋律等所形成的不同风格、情绪、情感等特点,由浅入深的诱导、讲解、示范、演示,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乐趣中,逐步体验到只有学到更多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音乐技能技巧,才能使自己的歌唱的越来越好,才能使自己的音乐素质真正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树立信心,产生兴趣,我们的音乐教学就会产生满意的成效。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人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音乐教师在唱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美感,领略艺术的魅力,从美好的歌声中,获得无限乐趣,受到教育。

要获得这种教学效果,首先,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音乐形象,有一定的理解,并逐步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用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等。其次,教师要使学生通过在听、赏歌曲注意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听辨能力和音乐记忆力,以获得有关音乐表现手段和音乐语言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获得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结合歌曲的思想性(歌颂祖国、热爱生活、颂扬英雄、追求理想等)、知识性(古今中外、人文地理等)和音乐艺术的形象美感的感染力,来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中培养起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一般来说,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学生会产生四种心理活动:官能欣赏、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智欣赏,根据这四种心理活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讲、二唱、三听、四联想画面,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讲: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初步了解。介绍时一定要精讲,准确,避免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二唱:在欣赏前让同学先轻声视唱主题音乐的歌曲片断,以便初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了解音乐主题,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感觉和理解。

篇14

[关键词]音乐 欣赏 兴趣

欣赏,广义的来说,除了听他人的演唱、演奏外,也包括儿童自己的唱歌。学生们唱一首歌,同时也在欣赏这首歌曲的美。但由于儿童受唱歌技能、生理条件、理解能力等限制,这种“欣赏”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指的“欣赏”是“狭义”的欣赏,即能常所说的听他人演唱比他们自己唱歌技能高、难度大、节奏复杂的歌曲,以及演奏自己不能演奏的器乐曲。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声乐、器乐优秀作品,凡是适合于中小学生听的都可供欣赏。

兴趣的培养是上好欣赏教学的第一步。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在指导儿童欣赏时,往往借助于画面的形象来启发和诱导学生。比如问学生:“你们听了这段音乐好象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音调的起伏引起联想。学生凭借各人的所见所闻,会说出许多|“我好象看到……”的感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随之活跃。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想象,另一方面要用生动的音乐基本形象语汇加以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们感觉到音乐并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是有趣味的“活动图画”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又有且于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让儿童听一些直接模拟的音响,如描绘自然界的鸟鸣、马蹄、流水、风吼等的乐音模拟声;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活泼、轻快的旋律。这些形象都比较接近儿童的性格,便于他们接受。别外,还可以将两种不同形象的作品对比起来欣赏,如雄壮的曲调与抒情的旋律的对比;庄严的与诙谐的对比;欢乐的与悲哀的对比等等,使学生对这些基本音乐形象的音响有较深刻的感觉。

在儿童对音乐产生一定兴趣后,接着可按声乐、器乐的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一一介绍给他们,以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在欣赏过程中,一般说来先声乐再器乐;先民族再外国音乐;先独唱独奏再合唱合奏;先音乐小品再较大型体裁的名作。当然,这些仅供选材时参考,不作刻板的规定,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交叉进行的,要按不同对象的接受能力而定。如我们可先安排听一些有特色的民歌,象陕北的信天游、湖南的花鼓调、江苏的田歌小调等,再听一些用民歌改编的、形象比较鲜明的器乐曲,象笛子独奏《今昔》,二胡独奏《奔驰在千里草原》等。在这基础上再介绍一些名曲,象《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这样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的接触一些我国的民族音乐,仅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并为今后学习与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打一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有目地让学生欣赏中外名歌名曲的同时,有意识地教他们哼唱并背诵其中主题旋律是很有必要的。久而久之,学生们不但积累了很多音乐语汇、熟悉了不同作家的音乐风格,而且在这些优美音调的熏陶下,音乐修养自然地会有很大提高,随之精神上也会有一个飞跃,“高尚情操”将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了。另外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器乐作品还可简单介绍一下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运用“多通道参与模式” 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以《挪威舞曲》的欣赏教学活动为例,根据乐曲的性质、内容和欣赏目的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一、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乐曲的内容。

让学生懂得这首舞曲是挪威作曲家里格由原来的四手联弹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合奏曲,乐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初步了解该伤口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内容。

二、给喾生提供完整的乐曲听觉形象、让其初步的感受乐曲及乐曲中不同力度所造成的不同音乐效果。

1.初听全曲。让学生讨论全曲的总体印象(即速度较快、强弱变化较明显)。

2.再听全曲。使学生对全曲的结构层次有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对乐曲的不同力度感受。根把所听的分析乐曲结构。

三、继续提供完整的听觉形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1.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

2.形体动作。

3.模仿动物。

这一环节学生由静逐渐进入到动。特别是模仿动物这一环节,学生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会儿做兔子跳;一会儿学鸟飞;一会儿是老虎;一会儿变狗熊……学和跟着音乐反复用动作描述,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更加深了对乐曲初步感受的印象。

四、提供部分听觉形象,使学生精细地再感知和了解乐曲的其它特征。

1.老师用钢琴分段弹奏,让学生分片断欣赏音乐作品,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中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节奏和力度变化,创作出具有一定想象和情趣的儿童画。

2.中小学音乐教师负有指导欣赏的重任,势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了。教师除了有系统的进修外,还可利用一切条件进行自修,在网上收集一些关于美育及音乐方面的文章;欣赏一些音乐名曲;观摩音乐会;看有关中外音乐史的书籍,熟悉各个历史时期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名作等等。总之,要首先提高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使自己具备必要的指导音乐欣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