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范文

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

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W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3)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网络安全;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的使用人数已经超过了6亿,并且以每年新增5000万左右人数的速度向上攀升,且调查发现处于10岁到29岁年龄段的群众几乎全部都在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办公以及自主学习都带来了很多便捷,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外界的社会。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网络上虽然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网络上的信息也鱼龙混杂。学生经常接触到不良的信息,对于思想发展并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公安机关公布的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者中有近八成的是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诱惑的学生。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受不良信息的蛊惑,沉迷于网络或游戏当中。这类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十分容易进行抢劫、打架斗殴以及等犯罪行为。目前国内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招生数量都日渐提高,在职业学校内如何展开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指导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健康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内青少年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笔者为了保证本篇文章的针对性,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做了一个关于上网情况的调查。在上网地点的选项当中,90%的学生是在家上网;13%的学生是在网吧上网;4%的学生是在同学或者亲戚家上网;仅仅只有2%的学生是在学校机房上网。在处理不良信息方法的选项当中,30%的学生表示从来不关心,随它去;21%的学习表示担心但是并不知道怎么解决;48%的学生会下载绿色上网软件;还有2%的学生会恶作剧一般故意传播给其他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青少年上网的时候依然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在上网地点的选择当中,在家上网以及在网吧上网的选择人数最多,而在家上网以及在网吧上网的时候缺乏家长的监管,极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同时大部分的青少年学生上网主要在使用聊天软件或者玩网络游戏,真正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低。并且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面对不良信息的时候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任由不良信息传播而未告诉家长或老师。

二、目前国内职业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目前国内的职业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等专业人才教育方面的院校,大多数的院校将教育重点放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并没有开设网络安全专业,而就算有网络安全专业的院校也普遍教材内容老旧、教学方法过时并且缺乏专业教师;另一种便是在普及教育方面,仅仅有一部分院校在通识教育当中开设了公选课,而在大部分院校当中仅仅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当中捎带提起,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了一些网络安全意识的基础概念。以广东省的一个职业院校为例,该院校在计算机学院中并没有信息安全专业,而在应用数学学院当中有信息安全专业,但是每届仅仅只招生两个班,总共学生人数不过百人。该校在通识教育当中计算机学院开设有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公选课,但是每个学期的选修人数也不过三百左右。而计算机学院中每个学生都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并未提及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学校也并没有在学生当中宣传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国内大多数的职业学院对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并未引起重视。国内的职业院校对于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不够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够成熟,极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比如: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缺少使用安全上网软件的意识,对安全防护措施不够重视;过于依赖安全上网软件,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在安装了安全上网软件之后便完全失去安全意识,甚至觉得上网安全跟自己无关了,当安全事故发生时便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薄弱,对于某些网站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真实姓名、联系电话以及真实家庭住址这些私密信息的时候没有保护意识,极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青少年学生往往对他人的警惕性较低,极容易受到网友的欺骗;对网络安全没有责任心,青少年学生由于责任心不够成熟且比较单纯,经常不清楚自己在无心的时候已经造成了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影响到了其他网民的用网安全;青少年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有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心、好胜心、没有抵制住经济利诱或者纯粹是一种找乐子的心态而学习黑客知识或是钻研电脑病毒知识,对他人的电脑进行入侵或者破坏,常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犯法。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在网络课程教学当中仍然在重点研究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内容的质量,向学生们灌输网络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在全社会当中的作用,却并未向学生们强调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许多的职业院校中的法律基础公开课以及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没有将网络安全教育以及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加入教学大纲当中,更加不存在相关课程的制订计划。国内的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未能及时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以及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对于网络犯罪的定义以及网络犯罪的后果认知模糊。许多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并未成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暴力、自私、孤僻甚至厌世的性格,还有的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网络的不良信息对于思想并为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危害巨大。在这个网络发展速度以及网络普及速度都越来越快的社会,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任务。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及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全面建立起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安全素质,是目前国内职业院校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只有在青少年学生中建立起明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才能够避免青少年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才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们健康成长。

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法

1.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在网络世界当中最为显著的标签就是自由,但是网络世界中的自由与现实世界当中的自由一样需要有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我国在互联网方面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让互联网世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职业院校需要针对网络法律条例以及计算机法律基本知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教育内容应该以《刑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这些国家规定的网络安全条例为基础展开。

2.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自律教育

青少年学生对于外界的诱惑力抵抗力较弱,尤其是在信息丰富的网络世界。他们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而青少年学生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网络安全素质较低,极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首先职业院校网络中心的防火墙需要加强对校内微机房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对外界网络隔离的可靠性。同时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自律意识的教育,让青少年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不良信息以及网络攻击的后果的严重性。除此之外要培养青少年学生们对网络攻击的防范技术,加强青少年学生们的防范意识,能够有效地避免他们受到网络不法分子的危害。

3.在教育当中多采用疏导的方法

青少年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自律意识薄弱,容易沉迷于网络,若是没有及时发现并有效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上网习惯,他们便容易走入歧途。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都极为重要,但是家庭教育以及学习教育的方法需要改善。大多数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交友观以及性格的扭曲,需要通过疏导的方式让他们宣泄出内心压抑的情绪并指引他们去外面进行真实的人际交流,建立起正确的交友观以及世界观,帮助他们体验到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乐趣,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若是采取强硬的教育方式反而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们因为逃避和叛逆心理更加抗拒真实世界。

五、小结

综上所述,帮助青少年学生们建立起网络安全意识,健全学生们的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职业学校极为重要的任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此极其重视,而国内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和重视程度都略微低于国外,职业院校学生们的网络安全意识都不够成熟。因而职业院校应该全面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们的网络安全意识,让学生们避免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立敏,李玉堂,赵瑞兰等.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10).

[2]陈瑞.中职校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0).

篇3

青少年一般是指14到20周岁之间的人群,处于儿童之后、成人之前的成长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缺乏,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性。他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等尚未成型,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但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

网络文化具有信息量丰富和自由度大的特点,为青少年获取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提供了通畅渠道,并且极大地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有利于转变应试教育体制下单一的学习方式,激发和强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提高青少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加速青少年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度。然而,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给青少年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上形形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青少年尚缺乏甄选、辨别文化信息优劣的能力,不良信息可能引起他们的误解和模仿,而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观念可能模糊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而相比于单调的学校学习生活,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甚至使其产生心理依赖感,进而发展成为沉溺网络的行为。如今青少年使用网络成瘾的情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青少年网民已达1.07亿,其中近三分之一具有使用网络成瘾倾向。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概况

网络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方面。媒介素养在内涵上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是指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具有正确认知、解读和运用各种媒介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和使用网络这种媒体,以及有意识、有组织地培养人们有目的地获取、辨别和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对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培养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以达到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来发展和完善自我。这种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对接触媒介的时间及媒介内容的控制,而应立足于青少年主体正确认识媒介特性、辨别媒介信息、有效应用媒介及利用媒介发展完善自我的能力。

网络媒介除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传统大众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快捷、庞杂、延展性和交互性等全新特征。人们使用网络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和者。网络素养教育除了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外,还包括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和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保证网络安全的能力,即在网络上能够辨别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技能和一种思维方法,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要动员学校、社会、家庭及个体的全部力量,使其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终身教育。

1.学校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校教育以其特有的制度化和持续性特点可以使其网络素养教育的理念及内容得到较好的实施。

首先,互联网时代对媒介素养教育者(主要是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例如针对网络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强调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同等重要。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组织、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应针对青少年受众的心理状态和接受特点,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培养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完善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青少年树立正确使用网络传媒、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媒介资源,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中开辟媒介素养教育空间。尤其要使校园网作为广大青少年接触和参与网络活动的平台,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目的。

2.社会

社会应积极为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在社会上必须构建起一个有层次、有差别管理的网络平台,兼顾成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不同特点的文化需求。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地将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人力、物力等创造性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更多专门的教育性网站,作为进行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基地。同时,国家应加速对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一种硬性的外在约束,从外部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范化。网站的建设者、设计者和社会上的上网人群都应当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文明秩序,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家庭

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家长本身要具有基本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网络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味地回避网络,而应指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媒介。要树立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网络教育观念,以提高孩子判断、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为主。其次,要注重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自律性养成的教育,让孩子能将时间合理地分配在学习、锻炼和上网娱乐上。不要干涉和禁止孩子使用计算机上网,或者对孩子上网采取看管、监视的态度,而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另外要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烦恼,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避免让网络成为孩子逃避学习压力、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

4.青少年个体

青少年要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文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我防护和自律意识。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要能够分辨信息的良莠,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要了解并学会遵循网络规范,理性地看待并处理网络世界的虚拟人际关系。作为网络信息的提供和者,青少年应按照论坛和社区的要求、规范来信息,同时意识到自己对所信息的内容应负的言论责任,培养自己的网络公民意识。养成与网络媒介的良性互动,把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念投射到网络上,提倡利用网络进行自由、有序、文明的交流。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个体应共同努力来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建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信息社会中网络媒介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平台,使青少年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让互联网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信息判断能力和有序传播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让青少年能够穿越网络媒介上庞杂的信息所建构的迷障,不被不良信息所左右,从而拥有自主理解和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实现对网络媒介的良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平红,张峰.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视角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教育技术导刊,2007(3).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J].家庭教育,2002(11).

[3]张新明,王振,承孝敏.从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媒介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篇4

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青少年群体。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27.3%,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占整体网民的30.6%。可见,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大部分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进行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休闲娱乐活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便利,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害,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看到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对策。

1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网络环境迫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网络时代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等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提高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具备相关能力的人不多,从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还有待加强。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分开工作的,并没有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缺乏系统的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使传统的以教育主体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平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出击,关注什么内容、不关注什么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存在着内容不丰富、信息更新不及时、形式枯燥呆板、不够活泼等问题,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如果网络平台的点击率不高,青少年缺少浏览相关网站的积极性,则会大大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其他相关网站,都应该注重加强网站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博客上,长篇大论,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较之网络上的其他娱乐性强的内容,本来就很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很多学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注重了对网络工具的使用,但只是一味说教,而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缺乏新意,这种单纯的灌输往往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 首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还属于新事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不应单纯的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利用网络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其内涵。不只是网络上,在网络下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其实,对于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缺乏深入的探索。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中总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不断深入研究。

2.2 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奖惩机制 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大部分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来说,还要承担教学或班主任等多项工作任务。这样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考题、辅导学生等等。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校方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否则,在缺乏相应的有效奖惩机制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便会产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同时,对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2.3 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网络硬件设施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校园网络技术不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所致。此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样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其次,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网络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众多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许多不良信息大量涌入,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使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监管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还是会有一些不良网站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部门还要再接再厉,加强监管,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还不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找出更加适应时代特征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应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动力之一,要使青少年健康发展,就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社会与家庭同样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各方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

[3]唐玮.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9(21).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智能终端泛在化;小学生;影响;对策

移动终端技术的更新与广泛应用,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有智能终端设备,连上网络,新闻“触手可及”;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想了解什么;要查询什么;要购买什么……,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来实现。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了方便。同时,智能终端泛在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危害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的,如果不能做出很好的应对,将严重影响孩子的个人素质及性格。

一、智能终端泛在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对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为了解智能终端广泛存在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产生的影响,作者以任职的教育区域内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总计走访14所学校,每校提问人数为20人,其中一、二年级为4人/年级,三到六年级为3人/年级,总计人数为280人。问题:你平时的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题目时,你会怎么做?回答请教父母(哥哥、姐姐)的为20.2%,查找课本的为15.5%,其余的均选择电脑网络搜索或者移动设备网络搜索。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渐渐的开始脱离课本,脱离父母,养成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习惯。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利用智能终端泛在化所产生的方便,学会利用网络逐渐的形成自身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对网络所产生的依赖性也在逐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搜索到的信息不一定是正确的知识,小学生自身信息少,在甄别信息上容易出现错误,容易将在网络上看到的信息当成是正确知识。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知识已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如果经常性的使用这些自认为是知识的内容会对其自身形成很大的知识认知、识别错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

(二)对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智能终端泛在化使得人们沟通方式更加丰富,网络语言随处可见。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语言,很多的时髦词汇都出自网络语言,大多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是无厘头的字词,其构成一般是同音字、近音字或者是一些词语歪解。而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认知阶段,很多字词都还不能认识、理解,当他们在网络中习惯性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后,生活中的语言则严重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字文化精髓,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中被糟蹋的面目全非,这会让小学生在文字学习上产生混乱。使用时也会变得似是而非,语言组织也会存在一些偏差,非常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对小学生学习精力的影响

小学生处在为今后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的阶段,此阶段获取的各种知识是很重要。智能终端泛在化使各类媒体已文字、图像等多角度地向小学生传递各种信息,令小学生的精力更加分散。根据抽样调查显示,一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的小学生达到56.78%,小学生上网时间随年级的增涨有上升的趋势。平常也发现,高年级的不少同学晚上十点还有人在班级群里聊天。这些现象都会给小学生学习精力造成影响。

(四)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首先,智能终端泛在化背景下,使得小学生中“低头族”的大面积出现。其次,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大部分的语言、行为学习来自于模仿。智能终端泛在化背景下,带给了小学生更多的学习、模仿对象。特别是一些新闻及视频中的不正确的行为,给小学生一个很大的模仿平台。尤其是一些聊天、电影等软件中还会自动跳出不良新闻或者是一些猎奇的文章、视频,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五)对小学生在思想上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的形成阶段,思想的形成源于对客观事物发展的积累、吸收、转化。其中转化最为重要!转化的过程是对事物的再认识,再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再总结的结果,这个结果形成人的思想。个人思想形成的来源有很多途径,例如书本、电视、家长、老师、同学、网络等。由于小学生阅历不多,甄别信息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对网络的信息进行很高级别的过滤,因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就有了可乘之机,影响到小学生的思想形成。

以上几个方面是网络对小学生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影响,作为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做到防微杜渐。

二、预防智能终端泛在化对小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对策

针对以上影响,对授课学生进行长期观察与调查,提出以下削弱智能终端泛在化负面影响的措施。

(一)政府、网站备案机关、网站、社会携手净化网络空间

首先,网络的不良影响的最大的根源是不良信息的,这些信息大部分来自网站、游戏网站、猎奇网站。要削弱影响,处理这些网站需要政府、网站备案机关进行联手整治,查封不良网站,严惩幕后黑手。在还没能完全清除不良网站的阶段,政府应提供免费的不良信息过滤软件,让网络浏览更安全;另外,政府对网吧申请门槛应该严加把关,不让黑心网吧有机可乘,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彻底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其次,网站广告是不良信息阵地。网站所在公司对提出广告申请的内容及其公司或者单位进行严格审核,以网络文明及道德建设为核心,凡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一律不上线;另外,网站的建立需要虚拟空间挂靠、管理,虚拟空间管理公司应该在虚拟空间租赁时严格审核这些申请挂靠的网站,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一律不能挂靠。再次,政府、网站备案机关及网络警察形成联动机制,让不良信息无处可逃。在每个网站最下方设置 “网络110报警服务”、“网络警察”等按钮,通过点击这些按钮进行不良信息举报,或直接拨打举报电话。接到举报网络警察要及时查办,核实确已违法者给予相应惩罚。

(二)父母努力提升自我,完善家庭网络教育环境

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家庭环境的吸收非常惊人的。海绵对水的吸收是我们还能控制和想象的,而孩子的内心对环境的吸收,就是我们难以控制和想象的。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很多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的,孩子的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更我们难以掌握和理解。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任何的教育都离不开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应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为教育好孩子和自身提高进行一定的网络安全学习。家长可以严格控制好家庭中网络负面信息在孩子面前的流通;严格控制好孩子上网浏览的内容,安装不良信息过滤软件;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活动

互联网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给予了小学生极大的遨游空间。鉴于此,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任重而道远。所以,学校对校园网仍须严格监控,不让不良信息有机可乘,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干净的学习网络环境。学校在网络教育上也做出更多的行动。例如举行青少年网络文明学习、竞赛等等,还让孩子观看关于青少年因网络堕落的报道,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组织网络安全讲座、做网络安全宣传海报、举办网络安全教育班队会等等活动。

(四)社区发挥作用,积极参与网络安全教育

现在社区的活动越来越多,家长、孩子们也经常会在社区进行活动,社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能够协助政府和学校、家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一是社区进行网络安全宣传。首先,在社区的宣传栏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在社区发放网络安全宣传单;其次,开展家长和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讲座,为还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知道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但不懂得如何去做的家长提供帮助。二是社区要进行一些与网络安全教育有关的活动。社区可以与学校联合或者与社会联合,组织孩子们进行活动式的网络学习,小比赛,或者小游戏,让孩子们在学习、比赛、游戏中去认识、熟悉网络,更好的去利用、使用网络,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使用者。

(五)社会各界齐出力,方方面面来协助

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社会不能很好的对网络使用、网络扩散进行控制时,社会将会是一片混乱,但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社会也将体现出其力量的无穷性。我们要利用好社会的力量,为我国网络安全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做出贡献。

一是群众可以通过在社会上的见闻及自己的理解给予政府、网站等自己的建议,并通过举报渠道对不法网站进行举报,为良好的网络环境做出贡献,对网吧等上网环境进行监督。

二是联合各界进行大面积网络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家长的重视和自身提升,也有利于孩子认识到网络安全的做法。

三是建立网络社交论坛,宣传青少年网络公约等网络安全、文明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也能让孩子们在论坛中找到自己的玩伴,互相之间进行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的交流,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总而言之,智能终端泛在化的负面影响已经迫在眉梢,对此,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联手,为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的建设作出更多的努力,为孩子们能拥有纯净的网络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 娜.计算机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8(53).

[2] 王海南.网络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及解决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5月.

[3] 邓楠. 6―7岁儿童安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中大附小雅宝学生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2012 .

[4] 刘真真.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报.学科版,2012(5).

篇6

论文摘要:当今情况下,开放的、虚拟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网络不良道德问题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其危害不可低估。一方面它会大大衰减青少年对计算机互联网文明有效的利用率,使一些青少年学生情趣低俗、理智消解、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滑入犯罪泥坑,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联合,共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绿色空间。

1、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己经来临。

2、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2. 1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不良网络道德出现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但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

为成熟的是非观,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王国”,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

2. 2家长、师长、社会等他律因素与青少年的脱节

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

2. 3传统道德教育的滞后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绩效。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2. 4学校对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粗枝大叶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社会化出现的新的道德范畴,它应包含哪些道德规范和要求,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构成什么关系,理论界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问题,这是一种带有共性的错觉。

3、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3. 1学校肩负的重大责任

在信息环境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具备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从而也难以具备正确导向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这个责任只能历史地落在学校的肩上。

3.1.1把优良道德伦理学相关知识引入到对学生的网德教育上。

学校要增设与网络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知识科目,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情怀,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无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体网络行为健康、文明、有益。从而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1.2教师要主动学习的信息技术与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同时,要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对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到“与时俱进”,缩小与学生在文化_L的差距,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伦理网站、各种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3. 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社会义不容辞

网络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网络世界也应当受现行法律,法规约束,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3. 2. 1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快网络立法建设

当前网络犯罪率不断的上升,加快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有意识的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发展计划,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同时,也在逐渐健全网络道德管理法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严惩违法违规者。

3. 2. 2政府应大力加强舆论导向

法律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往往许多事情如果得助于舆论的力量,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青少年网络犯罪防范于未然,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利用鲜明的正面案例教育青少年,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潜在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3. 3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者的威信,树立自己正确的网络道德指导态度

家长对孩子上网的认识,体现在教育指导态度上,我提倡热爱型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格外的关怀和爱护,他们重视用爱的温暖去感化孩子,善于从孩子现有的心理水平出发,因势利导教育他们正确对等网络和网上信息。

3. 3. 1以尊重为前提,家长应该监督青少年的上网内容。

要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如上网电脑不放在他们的寝室中,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诱发不良网络行为。通过安装反黄软件等技术措施,避免网上毒流的出现;要经常查看他们的上网记录,查看系统日志记录,实行有效监督;指导并监督他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3.3.2引导青少年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

家长应多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没有孤独感,感到被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平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篇7

【关键词】学生 上网行为 原因 引导 策略

近几年来,网络在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交流方面起着积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网络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迷信、赌博等糟粕,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少数网吧管理不规范,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浏览不健康信息或长时间玩游戏。有的学生长时间泡在网吧,致使视力急剧下降;有的学生为了省钱上网,不吃不喝,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有的学生沉迷上网,不愿上学,荒废学业;还有的学生因上网走上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网络因此被称为“电子海洛因”,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一、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会深陷“网”中难以自拔?仔细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网络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其中天文、地理、科技、文化、娱乐等无所不包,对于他们来说有无穷的未知数,因而也就有了无穷的吸引力。

第二,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让青少年实现一种“心理补偿”。在网络中他们自己说了算,不受任何限制,能让青少年尽情地展示、自由地宣泄,即使说错了也不必担心别人的批评,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学生”、“子女”等既定“弱势角色”的束缚限制,满足其内心潜在的“逆反心理”。

第三,网络还满足了青少年的交际需求。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平时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青少年的交际需求,在现实中满足不了的需求,他们要转而寻求其他途径,网络的出现便给了这样一个机会。通过上网聊天、交友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了心中的孤独感,故而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约50%的人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约25.2%的人进入聊天室聊天或在BBS上经常发言。

正是因为网络能够满足诸多难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需求,才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了极强的吸引力。

二、中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策略

作为教师,该如何对待青少年学生的上网行为呢?放任自流的态度自然不可取,但要“一棍子打死”,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也是不现实的。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场所和大众娱乐的便利工具,其优点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若因为网络存在负面影响而禁止青少年接触网络,只能是因噎废食。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强化教育的引导功能,即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中学生领悟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引导中学生的网上行为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应通晓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护者和时尚的引导者。但目前教师往往由于工作较为紧张,而忽视了自身网络素质的提高。由于对网络的了解不够全面,教师基本上不知道学生在网上的行为,当然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因而,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网络水平,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进一步的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指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二)加强网络知识、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全体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网络。一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网络知识,大力灌输网络的正面功能,并传授有关信息采集、处理的基本的技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再是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及网上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宣传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01年11月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学生了解上网的规范,培养网上的文明行为习惯。这方面,教师要必须首先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素养教育,他们就没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学生。

(三)指导学生提高网上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想不到的伤害。因此,学校要加强网络的两面性宣传,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上一个个青少年因轻信网友而受到伤害的案例,使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四)对于已经上网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接触媒介时,如果得到成人及时、正确的指导,就能从媒介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教师也应当做网络时代学生的“网上导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网上活动加以控制和引导。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从网络中下载的图片、文章等资料辅助教学,定期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的优秀教育、科技、新闻网站等;并可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积累知识。同时要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做好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督和引导。这样,就可以变消极地抑制网络不良影响为积极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变“堵”为“疏”,引导青少年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求知工具。

(五)作为教育者,需要反思日常的教育活动的利弊得失.从而改进现实教育工作。在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一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转而到网上寻找精神寄托的。要通过改进教育方法、内容,满足青少年求知、交际、宣泄、自我实现、追求自尊等需求。要积极推进教学民主,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发现、排解学生心头的“疙瘩”。从而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过度沉溺于网上聊天、交友、游戏的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与人们学习、生活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学生的上网行为并不是如洪水猛兽一般难以控制,要想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关键还在于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只有引导得法得当,网络就会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

就会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网络道德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因特网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媒介,渗透入我们的生活。CNNIC的《中国青少年上网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超过1亿,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超过6600万。青少年无疑是目前互联网最受关注的群体。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网络行为引导做出了一些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重要意义

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0.7%。随着近年来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装备的完善,中、小学网民在学校上网的比例迅速攀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主要便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等能力,开展合作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系列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相关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但同时网络也是把双刃剑,网络上充斥着的大量的负面、消极的信息对于自制力和甄别力不高的中学生而言却是无所适从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遵守这个虚拟天地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网络行为。

二、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网络学习意识

受学生身心发展等因素制约,中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往往不是因特网本身的媒介优势和对知识的迫切渴望,而是对于娱乐的需求。在课堂上网游、视频点播等现象屡禁不止,对于这样的情况既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听之任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尝试了一些创新的方法,如拓展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驱动,将学生的兴趣点从娱乐向渴求知识转移。搜索引擎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获得知识、开阔思路的网络工具。《信息技术基础》中2.2节关于搜索引擎的使用推荐的实践题很难激发所有学生的探究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设计出行计划和电子商务相关的搜索任务,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组间竞赛的方式利用搜索引擎了解丽江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近期的天气情况,旅行社的旅行线路报价,填写出行手册并配以图片说明,并使用百度地图搜索路线。最后根据出行经验,结合网络上提供的参考信息,初步尝试网络购物,推荐站点:淘宝网、京东商城。实践和讨论网络购物的方法以及规避风险的窍门。

2.培养维护网络安全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积极的网络道德规范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必学内容之一便是《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可仅仅言传,说教,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网络的功能、原理,真正成为因特网建设主力军中的一员,才能让他们了解其实娱乐仅仅是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一小部分服务。综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课时安排的现状以及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水平等诸多因素,在《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交流中,让学生亲历制作、网站的过程,了解网站设计、开发、维护的方法。

3.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情意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优良的自控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到顺利完成操作任务。培养积极向上的网络行为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学生、家庭共同付诸行动和努力,同时更需要社会对整个网络环境的监督,还孩子一片纯净的虚拟天地。

作者:韩静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01.

[3]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4]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教学与管理.

[5]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20.

[6]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2007(2).

[7]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午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教育研究.2007(7).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 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和重任,高中的任何一门科目都不例外,当然其中就包括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使用计算机的人数已经是世界第一,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很低,信息道德水平也很低。君不见,虚假信息,不健康信息充斥互联网,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信息素养包含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而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从网络上快速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必备的技能之一。在讲到《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节时,就可以重点向学生介绍搜索引擎的使用。搜索引擎分为两类:全文搜索引擎和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比如百度(http//)和谷歌(http//)就属于前者,而如新浪(http//)、网易(http//)和搜狐(http//)等就属于后者。在讲授本部分内容后可以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2.分析信息的能力

获得信息之后,怎样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里就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譬如说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到信息以后,就要筛选,因为在网页靠前位置显示的内容并不一定能满足你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3.加工信息的能力

筛选出需要的信息之后,要具备加工信息的能力,这里我主要以文字加工为例。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字处理软件加工处理各种文本信息。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信息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文本加工工具来处理文本信息。比如教师在教授《字处理软件》一节时,就要让学生掌握字处理软件的一般操作,如撤销、重复、新建、文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设置背景、插入图片、图片环绕、艺术字等。

4.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交流能力也是个人信息能力表现的一个方面。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信息,比如去百度贴吧发帖子,或者去天涯论坛、猫扑等网站看帖、跟帖、回帖等。还有,学生也可以学着使用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来信息。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传播等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信分析息”、“加工信息”和“交流信息”等的信息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重视

道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信息道德则是一个人信息能力得以很好实现的保证,当道德行为上升到法律层次以后,甚至可以说信息道德是一个人信息权利得以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1.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1)日常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信息道德。高中学生大都处于未成年,其自制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浏览健康的网页,观看健康的视频和图片内容,要培养其自觉拒绝暴力、等方面信息的觉悟。

(2)教师与学生家长要为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一同努力。教师要让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信息行为进行监督,而一旦发现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后,两边都要注意对孩子相关行为的教育和引导。

(3)信息的道德不仅要求学生要浏览积极健康的信息,还要求学生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传播不实、不健康、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信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注意相互交流,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学生要注意寻求老师的帮助。

2.与信息素养有关的法律和公约

(1)《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第五条: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2)《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为贯彻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方略的实施,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的精神,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由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其内容是: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辱骂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道德 课程整合

一、 了解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的内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在我国,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是这样描述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总之,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任重而道远。

2.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表现方式。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

⑵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分类,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和组织。

⑶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碰到的实际问题。

⑷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交流的范围,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别人的联系和协作。

二、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和收集信息。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资料夹,分类储存。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运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来搜索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等)。学生在制作环保电子报刊时,为了获得有关环保的“绿色知识和行动”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只要利用“百度”网站的搜索引擎,敲入关键字就能搜索出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二)培养学生对所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并能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和组织。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自己选定主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等),以电子报刊、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以主题报告活动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互相研究讨论。在制作主题报告过程中,学生会将搜索到的“原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对文字资料进行重新整理等)。最后,学生把处理后的信息,利用Powerpoint创作出各种主题的电子报告,每个主题报告都蕴藏丰富的课内课外知识,学生在这种学习中也建构起自己主题学习的知识结构。

(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建立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网络氛围下小组协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小组中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整理一些知识,有的学生负责将知识点整理出来,还有一些学生负责计算或编辑结果等。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协作的技能,培养了协作的意识。

2.在课堂教学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除了课堂学习外,充分利用其它时间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技能,增加学生实践时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说:“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本领,以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三、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络犹如一块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网络又是把双刃剑,在带来种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利用强硬的方法杜绝青少年上网是不可取得,也是不可能的。良好的上网习惯得益于网络生活的合理安排和计划。合理安排青少年网络生活应做到:内容要取舍,要给青少年布置、安排健康有益的网络学习内容;时间要适度,要严格控制上机时间;关爱要到位,家长要拿出一定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要指导青少年注意网络安全,网络交友要谨慎。

2.信息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中进行整合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还停留在辅助教学工具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课堂演示,将黑板电子化。必须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让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中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既可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又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之,人们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以及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11

一、当前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

我们必须把网络道德教育重视起来,要积极引导,规范不良上网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价值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网络道德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农村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相对缺失的前提下,我们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任,这个重任不容推卸,必须抓住课堂,有效实施网络道德教育。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优势,抓住有效环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网育人”,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实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学的第一课就教育学生明确“五要五不要”的网络道德基本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求学生人人了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有关规定文件要求,从而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2.明确要求学生上网要目的明确,在指导中应占领网络阵地

笔者在以往教学中发现,倘若在没有明确上网目的的前提下,大多数学生上网的主要表现为QQ聊天、Flash游戏、购物或者在网络上漫无目的地闲逛等。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要有目的地上网,如查找学科理论知识、图片动画素材等,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比如中考相关信息,进入青少年健康成长论坛中进行学习并参与讨论青少年学生的共同话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鼓励学生自己做个人网站、班级网站等。

3.有效提升学生对网络道德负面影响的认识和判断,增强自我防御的能力

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广博,而不良的网络信息也非常多。当学生面对这些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和阅历尚浅等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左右。那么,如何趋利避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呢?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去糟取精的方法。

四、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是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网络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上网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教材。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尤其在网络教学演示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身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这对学生的网络道德习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切忌“放羊式”上网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加以限制,不明确任务地上网,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一定要对学生上网的目的做出严格限制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健康上网,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3.要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现已成为一个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上走在前列,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反思小结,多实践创新,积极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篇12

论文 摘 要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其正面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点课题和重要内容。

今天,中国已经步入一个信息与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时代。然而,中国青少年在享受着数字化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难题。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中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教育、教学系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但在同时,学生也时刻遭受到来自互联网的不良影响,如黑客、网络犯罪、沉迷网游、网络交友不慎引发严重后果等等。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师不能放松在教育教学中的信息道德教育。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索,与大家共享:

首先,要在平日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道德主体性就是学生能主动接受信息道德教育,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教师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宣讲信息道德,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往往效果是不好的,应该是用合适的方式引导,让学生把教学中的信息道德的内容消化、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在这方面一是积极关注时事和学生关注的事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发现事件中的正反面,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注重教师自身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平时要十分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精湛的教艺、深厚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水平,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比如在讲到信息对决策起作用和信息的控制作用时,学生举了红绿灯的例子,我不仅以自身为例还让学生参与讨论,得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并且在现实中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

其次,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注重信息道德的渗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德育内容,其实,只要教师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并找出其中的内涵,结合当前实际,运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1.在教学任务设计时注重信息道德的渗透。信息技术课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任务设计开始时就应该考虑到此项任务除了让学生掌握哪些信息技术还应该考虑让学生受到那方面道德教育。例如,在网页设计制作教学中,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介绍我国世博会网页的任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几个学生合作完成的“大作品”任务,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

2.在课堂上注重信息道德的传播。信息道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让学生认识到在公用电脑上操作,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查看、删改他人作品;在公用电脑上不随便设置密码,不胡乱保存无用的文件;不得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同时了解一些知识产权,网络道德,软件的盗版问题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不能违反网络和信息道德,更不能违法。

3.在课外正确引导,配合学校、社会加强信息道德,特别是网络道德的教育。随着宽带进家庭,使基于网络进行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知识拓展成为可能。然而,网络社会信息的膨胀与泛滥造成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就要提倡绿色上网,让学生学习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一些有关网络道德的论文和辩论;举行专题讲座;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配合其他学科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协助班主任让学生交流上网心得等等。在网络教室中调高系统的安全属性,安装过滤软件,从客观上制止学生由于好奇而误入不良网站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下,电脑、网络被广泛运用于学生的学习中,而中小学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与网络道德教育中更加责无旁贷。

参考资料:

篇13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为此,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变成学习交流者的身份。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电子幻灯片、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有意识地提倡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获得和利用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互相探讨,探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课堂辩论、校园BBS讨论、上互联网搜索等,自己寻找答案,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获取课堂和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能够自觉主动地利用一切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也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自己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情况,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内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二、联系实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学生实际出发,开放教学内容,归还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的权利,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教育应使伴随着网络成长的孩子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民主的意识。而且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特别快,各种软件层出不穷,要想全部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程序的方法,而不是某一个程序的使用。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任务时,要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主。如在学习应用软件时,把学生引进门以后就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学习或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以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不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比如,我在讲“表格信息加工”这一节课的时候,学生对于Excel表的基本操作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但由于时间相隔太久,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而高中阶段对于Excel表的要求又相对较高,学生要学会利用Excel表去处理自己感兴趣或者相关的数据,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结合学校举办运动会的相关数据,通过布置主题任务,把主题活动和学习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而且每个操作练习都有相对应的思考部分,是对练习操作内容的提升与拓展,通过这些内容的演示与实践,让学生掌握用Excel表计算的技巧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Excel表来处理数据,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又能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通过对扩展问题的引导、分析和研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利用表格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堂课采用“主题任务”的教学模式,以校运动会的相关数据的任务为主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使学生在任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归纳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加强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资料显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经占到网民总数的85%以上。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既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青少年学生属于道德意志薄弱群体,相对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面对眼花缭乱的繁杂信息,往往良莠难辨,沉溺其中。因此,转变学生的上网观念,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首先教育学生遵守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同时,要结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等。

篇14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道德教育;互联网

一、青少年网络运用现状

本学期,笔者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对兴东初级中学一年级6个班的新生做了一项“因特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过网络,其中有一大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打网络游戏或者去聊天室聊天:1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更有3%的学生经常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者暴力网站: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黑客”非常崇拜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这说明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摆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正处在情感的高峰阶段。他们需要有自我情感的流露和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并不能自由地表露,总是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匡正,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就可以毫无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高谈阔论,挥洒自如。

有学生认为:“在网上,我是绝对自由的,想干啥就干啥。”他们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在BBS论坛上发表议论时毫无顾忌,观点偏激,甚至会发表一些越轨的言论。这主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信息接受、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避害就利的心理又促使青少年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长此以往,青少年会逐渐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向于冷漠。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容易放纵自己,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也就是所谓的“网络孤独症”。另外,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产生“网络强迫症”,欲罢不能。

第二,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带来大量的不良信息,使喜欢猎奇、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腐蚀,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导致种种畸形行为方式的形成。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挥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青少年在思想上对网络形成了“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学生.在网上生龙活虎,但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却很少。这是因为有的学生喜欢崇尚自我、喜欢标新立异、喜欢通过网络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形式的交往丢掉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现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有的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等症状。

第三,埘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有少数学生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如黄色网站和暴力网站。这主要是凶为部分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弱,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较弱,不能主动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网络自护的教育,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利用在学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控制引导学生上网。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网络的主要引导人,在立足本课堂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我们可以从“育”、“疏”、“控”、“建”等方面人手.以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

1.育

所谓育.就是教育,说服。在学生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规范教育.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让学生知道我们操作的对象虽然没有生命力,但是仍然需要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遵守使用计算机的安全制度,未经许可不擅自使用他人的计算机,拒绝不健康和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盗版软件,不制作和有意传播计算机病毒。要同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在学生开始上网之前,首先要学习《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还要对学生进行慎独教育,教会学生不逾越道德的底线,抵御来自网络的有害信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品格。否则,我们如果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小节无害,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的行为.甘为欲望所驱使.很可能就会像吸食一样,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最终落得害人害己。

对于网络中缺乏他律性的监督网络主体享有自由的同时,如果忘记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缺乏内省的自我监督.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不管在何时何地,要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2.疏

这里我所提到的疏.其实就是指使用好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中来。在具体学科内容教学中,网德教育可以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譬如文件的下载,教师可以预先制作一个专题网站.让学生掌握常见文件类型的下载技能.同时教育学生,在下载之前要了解该文件会不会对自己的计算机造成破坏,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譬如信息的搜索,可以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布置给学生具体研究课题,比如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过.家乡有哪些特产等等,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再譬如在讲信息的交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学校局域网内安装腾讯企业版,指派给每位学生一个号码,同时公布一个聊天主题。让学生通过QQ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观点,这样学生既体验了网络聊天.又引导了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论。

3.控

所谓控,即用技术的手段控制学生上网的内容,上网的范围可以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防毒、防黄软件,譬如“网络爸爸”,可以过滤不良网站.推荐健康网站.记录上网历史等等。还有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机房的日常管理中,并不是希望学生时时都能上网。那么如何对学生机实时上网进行控制?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使每个机房都自成一个局域网,再加上一个合适的服务器,让学生机通过教师机才能连接到校园服务器,然后连接]nternet.在教师机上实现控制学生上网的功能。需要额外准备的设备硬件是一块网卡,软件是服务器Winroute。

第一步,更改机房的设置,在教师机上安装两块网卡.一块用于连接到校园网(如将IP地址设为219.6O.124.76),通过校园网连接到Internet,另一块用于本机房内部网络(如将IP地址设为192.168.1.250)。将学生机的组名设为一个组(如都是iifang1),IP地址设成唯一的,并且互不冲突(如:192.168.1.1、192.168.1-2……)。

为了使学生机能上网,还要进行IE设置。先打开IE的“Internet选项”对话框(即在IE丁具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net选项”命令),进入该对话框中的“连接”标签.单击“连接”标签中的“局域网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地址”为教师机的内部IP地址(在这里是192.168.1.250,端口为3128)。完成计算机设置之后,机房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教师机可以正常上网.二是学生机可以正常通过TCP/IP协议与教师机相连(即通过网上邻居可以找到教师机)。

第二步,安装合适的服务器,我们选择的是WinRoute软件。WinRoute是一个免费的软件(在华军软件园可以下载),它提供防火墙功能,可使多台机器使用同一个IP地址访问Internet:而且只需要在教师机上安装WinRoute软件即可,学生机上无需安装。

WinRoute的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双击安装程序后只需按照提示点击按钮,当出现对话框时,先选择“Networkadapterf局域网)”,再点击下面的小三角,选择具有外部IP地址的网卡(如:219.60.124.761.再点击“OK”按钮就可以了。之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会发现在任务栏上多了一个小圆球图标,这说明Winroute安装成功了。

第三步,对WinRoute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双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图标(小圆球图标),将会看到一个要求输入WinRoute管理员密码的对话框,因为我们还是第一次进入WinRoute,还没有为WinRoute设置管理密码,所以直接单击“OK”按钮就可以进入WinRoute的管理界面了。单击WinRoute的“Settings”菜单下的“ProxyServer”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General”标签中勾选上“ProxyServerEnabl”复选框。由于教师机是先与校园网连接,再连接到Internet上。所以要设置二级。这里在“Advanced”标签中输入“Patentproxy”为219.60.124.76.端口是3128即可。此时,教师机就可以对学生上网实行控制了。

方法是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StopWinRouteEngine”命令,则学生机就不能上Internet了,而教师机还可以正常上网。如果想让学生机上网,右击任务栏上的Winroute小圆球图标.然后单击“StartWinRouteEngine”命令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简单的设置就实现了在课堂上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上网的功能。

4.建

所谓建,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联合各个学科教师,努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形成正确的网络教学文化氛围.加强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学生的网上乐园。校园网是否有生命力,关键要看网络信息是否丰富.对学生教师是否有吸引力,信息资源匮乏的网络是一个空网、死网,没有存在的价值。怎样搞好信息资源的建设,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富有价值,这需要看信息资源服务的对象是谁,他们需要什么信息。所以在校园网数字资源建设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网络服务的对象性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为学生服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第一步,我们把收集到的大量适合于学生浏览的优秀国内外网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以绿色通道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这样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方便多了,绿色通道链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科资源”、“网上学校”、“外语教学”、“软件天地”、“搜索网站”等一系列的网站,并注有相关的说明和链接。有了这样的网络导航,学生上网就安全了,目的也明确了。从而让学生逐渐把校园网当作自己的信息中心、渴望访问的网站。

第二步。校园网信息完善阶段,以师生共建为主。以信息技术竞赛为突破口。让有能力的学生先行一步,掌握网页制作技术与应用,建立个人网站、班级网站、专题网站,个人网站具有强烈的个性化,为个人资料收集整理、网上宣传交流、主体探究服务:班级网站具有体现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设立班级相册、荣誉榜、学生作品、团队生活和具有班级特色等方面内容的栏目:专题网站以学科内容为主题,深入探讨学习社会中的某一个问题.形成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全体师生行动起来了,建立起了对教学有用的网站、信息,从而让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得以实现。

第三步,互动网站的创建。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了较强的用网、建网能力。如何让静止的信息互动起来呢?如何让学生在用网、建网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风呢?如何让校外家长、同行的信息集中到校园网中来呢?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互动网站的建设开展,设立信箱、聊天室、论坛,校园网上每条信息均设立评论,收集网上的各种建议、反馈信息,最终让网上所有信息都有了生命并能推陈出新。我们的重点是建设校园论坛,即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舞台,也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在选题方面,让学生自发地以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或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或心理上的心理问题为主题创建论坛:在管理方面,我们先动员各科科代表、有论坛使用经验兴趣的学生做版主,并让他们组织学生建成一个管理团队(或叫兴趣小组),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与管理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整理与总结,我们只是告诉学生:“要自己多提供资料,对网友发上来的帖子要及时回复,要善于总结,充分利用奖励、置顶等方式激发网友参与讨论;学期结束时对论坛成果要以电子报刊或网页形式总结.让学生版主提高编辑能力,对成果反思,进而提高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