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突破;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73-01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理念的更新,必将引起教学策略的变革。

一、突破传统唱歌教学模式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发声练习――新歌导入――范唱――教唱歌谱――填入歌词――歌曲处理――完整演唱。让学生不断地学唱歌曲,唱不好的音就一遍遍地纠正,唱不好的节奏就一遍遍地练习。虽然这样也能让学生最终把歌唱完整,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没那么高,不能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因此,评价一堂课,就要看教学是否有突破,是否有创意。可以试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用整体感受的方式学习歌曲。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整体感受歌曲,在聆听中熟悉歌曲。这也可以称之为感受的策略。如在“玩具音乐会”的教学中,学生先聆听歌曲《玩具进行曲》,用打击乐器参与伴奏,并多听几遍,使这首本来就简单的歌曲基本能听会。第二,先学歌词,再唱谱。这种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的学习顺序,可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歌曲的艺术处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者之间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第一,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方式。在学唱歌曲时,要让学生多听,去感受、体验歌曲内涵。用直观法学习歌词,采用按节奏念、师生对答交错念、边拍节奏边念等。唱歌时,可采用跟琴哼唱、师生对唱、分组接龙唱、自选乐句唱等形式。还可通过乐段分析,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很大,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第二,这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会倾注极大的热情,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巨大的,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就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例如,课堂中可分组进行“依谱唱词”的学习,每组自主学唱一句,再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而学会整首歌曲。这样,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每个人都自己学会了一句歌词,而且都当了一次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被信任、受鼓舞的感觉,他们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潜能都展现出来。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一个现代人的要求,更是对二十一世纪人民教师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实验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可定期举行课件制作比赛,逐步提高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当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也要从实际出发。制作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以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音乐课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主要目的,也是音乐课件的主要特色。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是能够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在课件中创设学生喜爱的“小精灵”“小动物”形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它们与学生的对话,把学习目的和任务、方法和要求等表现出来,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的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四、课堂教学中合理进行评价的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应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并引起重视。评价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安排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小组评等,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还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中,让学生说说这堂课有哪些收获,这既是评价的手段,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教师的即时评价要因人而异,采用多重标准,以鼓励为主,要尊重艺术体验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教师应用简短的即时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歌曲演唱没有必要设定标准动作,只需强调表演时的情感投人和自由发挥就可以了。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羞于表达,因此,教师赞许的目光,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动作及表扬的话语,都是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有效的即时评价。同时,音乐学习的特殊性要求课堂上有更多的通俗化、口语化、动作化的即时评价。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音乐课,应该内容充实,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要淡化音乐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用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手段,更好地完成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与技能,更能在“玩”中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伟,裴芳,宁佐良.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校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2.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4-02

音乐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规律,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但音乐的教学和他们又是分不开的。

一、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si与美术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回厌倦,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主题。

二、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做出对应的反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并用动作表演给大家看。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他们通过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中国向前进》时,我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足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入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音乐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篇4

在教学开始时,我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语言环境,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竞猜、抢答、表演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自编自演班内真人真事。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积累素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寓教于乐,学生不会生厌,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此为契机,我又选择相对容易理解且趣味性较强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也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阅读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种类的书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再加上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灵活多样的解题技巧,就会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选择好读本,培养阅读兴趣,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适应学生的知识层次、心理、思维特点。形式要多种多样,电视、图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更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语意,内容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要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人物传记、短篇的科学幻想、历史、地理知识、外国民俗风情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方法上从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外,从少到多,日积月累,前后联系,虚心请教,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读懂、快速的目标。拓宽知识面,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基础,语言交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拥有较广的知识面的人,看到各类文章才能够读得懂。读懂还不够,还要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只有深刻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后,才能够更好地准确把握文章。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默读可以集中大脑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一口气看到底;不要一看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篇5

【论文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课题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篇6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篇7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互相渗透的产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和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当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它的研究。在小学音乐的教学里,合理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二、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等。实验法依据场所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备条件和设备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人员依据课题对被测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精确结果。比如在实验室录演唱人员演出的谱子和原谱对比,分析歌词里面最佳振动音在音色、音高、强弱的处理。测量法即采用测量的方法分析人类的心理特征,如情绪测验、智力测验、能力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观察法根据观察主体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客观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观察,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小学时期。新课程改革强调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坚持贯彻这一思想理念,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前提就是熟知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体态律动教学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教师应该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把握施教的方式,让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一、二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参与性的环节,用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刺激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的律动里感受音乐的流动。这恰恰与人内心情感活动有同构关系,从身心两方面同时着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作为重要的内容。比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通过体态律动使得学生充分体验蕴含在音响形式当中的美,从而被音乐表达出来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人生做了铺垫。

 

2、美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与特殊学科,这取决于音乐艺术的纯抽象性。这一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同时抽象性也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声源于形,形发于声”的艺术。可以理解为表现者将抽象的事物通过手法转化为感受者所能体会的形象事物。不管对于表现者还是感受者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受其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曾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首先,它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审美实践机会,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并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3、多媒体运用

 

音乐是通过聆听使接受者感受它特有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 也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手段使学生与音乐相互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它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次数、时间、顺序。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层次完整、生动形象的直观体验,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电教媒体声画结合,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调动学生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师情感投入

 

教师的引导性在课堂上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情感投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投入。比如课堂上,教师介绍完歌曲特点,让大家哼唱歌曲的时候,在音乐的带动下,学生显得富有感情,节奏准确。首先学生感兴趣了是学好音乐的第一步。一旦扼杀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怎么教他们都于事无补,这就说明教师的引导性很重要。教师投入了感情,学生就容易被感染。

篇8

(一)审美理解特点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力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审美理解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审美理解力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外在美。同时,使学生了解其韵感美、节奏美等,利用音乐的情绪起伏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二)初中学生音乐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基于音乐表象上的感受,即歌曲歌词、节奏、韵律等,感受到音乐内的一些深入因素。例如:感情因素,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思想意识、想象力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审美想象就会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展现。不过,由于初中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无瑕在音乐审美现象上给予更多时间,使得审美想象受到影响造成生活目标的变化,生活形式单一而缺少想象与创新,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体验音乐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缺少音乐审美力,想象力限制在音乐表层而缺少内涵理解、感知体验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具有帮作用,通过音乐艺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缓解压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更能够给予人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心理学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感,确保教学质量。

(一)提升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动态化的也是一种情感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象因素。而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樂的另一面,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其神奇,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将音乐想象成为具体的情境与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真正意义。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增加感情投入、充满激情,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兴趣并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例如:《洗衣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风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进行深化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进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二)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但是,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或是认识五线谱、乐器弹奏等,缺少具体的音乐意识形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应是对音乐思想与生活展现都有一定的掌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性音乐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的基础技巧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转向感性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加强学生音乐认知,才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曾有心理学专家提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不容易被吸引,进而人的美感与主动探究行为无法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从学生熟悉、了解的音乐歌曲入手。比如:在《丢丢铜仔》这堂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不规则拼读法先给学生将原词翻译出来,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词时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风土人情,利用新鲜事物使学生眼前一亮,通过学生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入,使家乡民歌与台湾童谣做出鲜明的对比,整堂课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始,继而从心理产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台湾童谣一句唱词、一句衬词的特点,配合火车声克特克、库突等拟声词和身体律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首歌曲的表演中,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融入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水平。教师借助大量歌曲形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扩展学生情感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情感节拍中感受到其作品的情感特点。通过该种形式实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或者说根本不在同一个范围。在音乐选择中;有时,教师觉得慷慨激昂、有鉴赏性的音乐反而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歌曲选择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音乐教学。如:《红旗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通过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背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了解该首音乐的情感,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内涵理解。

篇9

关键词:器乐教学 心理素质 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自2005年起在音乐课堂引进电子琴实施课堂器乐教学,对器乐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心理素质简述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简述

人的素质大致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心理素质1是素质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素质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

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表1)。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分析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畏难、缺乏自信与毅力、自我认识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畏难与放弃等消极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与毅力。表现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与团体意识,个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乐,提升心理素质

为了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巧借器乐,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器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器乐学习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能锤炼意志(非智力因素)。器乐学习强调手指训练,有助于思维开发,培养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智力与能力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能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心理现状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合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因素)。

1、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对处于初中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问题不在于学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2

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种乐器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坐在电子琴前就产生了新鲜感,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欲望,情绪兴奋激动。笔者立即抓住这一心理倾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演奏,或教师亲自范奏,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领略电子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乐器本身及电子琴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如果我会弹该多好”的遐想,诱发“想学”的欲望。还特别欣赏残疾青少年表演的电子琴独奏录像,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感慨万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特别邀请了班里有电子琴弹奏基础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当众演奏,弹唱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这使初学的学生羡慕不已,个个情绪高涨,同时也认为学习弹奏电子琴也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努力,同样也会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范的作用,让学生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动机。

2、锤炼意志,水滴石穿

学习需要兴趣的点燃,更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教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习惯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学生的意志较薄弱,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厌倦、畏难、放弃等消极心理。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基本节奏训练、规范指法与手型、先分后合、由慢到快、难点突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克服了技术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磨练出顽强的意志与“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信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启动思维,培养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基本理念。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提出“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程序。”创造需要想象,“创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现性想象的基础上,对已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3

如学习弹奏《月亮河》后,为了表现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意境、情感风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启动音乐思维,要求学生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库,自主决定运用乐器音色,创编与乐曲意境相配的场景音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决定怎样表现音乐。有的小组为音乐加上前奏与间奏;有的小组为表现乐曲意境添加微风、蛙声、蝉鸣声及流水声;有的小组添加一点打击乐节奏,为乐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劳动人们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组通过丰富的节奏数据库,设计自动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绎。 转贴于

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二度、三度创编以及对各音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或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直接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创造、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电子琴的弹奏其实是多种器官的协调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眼(识谱)—脑(分析与指挥)—双手(演奏)—耳(聆听)—脑(辨别与感受)。所谓“十指连心”,即大脑指挥手指运动,手指运动反过来刺激大脑中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器乐学习和手指训练,其思维、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智力与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课堂内外搭建多种形式的表演平台。如课堂内的“乐器自由表演”,由学生自选乐器、自选曲目、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独奏、齐奏、二重奏、自弹自唱、伴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又如“班级器乐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对优胜的班级,荣誉感可让学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落后的班级,及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气馁。再如举办“节日音乐会”“小小演奏家”比赛、积极参与市区各级的器乐比赛活动等。

学生抓住了这些演奏的机会,在积极参与中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积累了多次上舞台的经验,从“我不敢”变为“让我弹”;从害怕、紧张到自信、从容充满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学生的电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5、重视合奏,学会合作

电子琴教学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合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合奏训练必需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每个学生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合奏训练《故乡的亲人》时,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演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弹哪一部分旋律,做到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弹奏中哪个乐段要换音色或换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确,做到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合奏就是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在训练中要克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自律与责任感。

国际21世纪教育教学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高度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与表现音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自觉地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加强具有合作意识和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一句话,加强学生合作与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因素水平,是合奏训练教学中最有意义的目标之一。

6、激励评价,认识自我

激励评价能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器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激励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励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激励评价;对自我实现的激励评价;感情激励评价;荣誉和物质激励评价;竞赛性激励评价。这几种评价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4

经过探究实践,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思维品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其他领域的音乐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应把探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若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升了,心智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究。其兴趣、自信、创造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会被激发出来。

总之,通过器乐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心理素质水平,是个永远需要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注释:

1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2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3页。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第263页。

4朱则平《新课程音乐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器乐〉中期总结会议文集》.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器乐学术委员会,2008-9-22。

2、《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赵宋光 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

5、曹理《普通音乐教学概论》。

篇10

一、学习关于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方面的理论课程

学习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课程,例如: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不仅仅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让我学到音乐教育的成功手段,能弥补自己在教育心理上的缺陷,对提高音乐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此外,还可以学习关于如何提高教师健康心理的课程来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观。

二、通过对学习、生活和思想的自我调节来提高教师的音乐心理素质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音乐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3.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节

除了以上几点外,音乐教师还应注意的是:即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进行调节,一定要控制在与自己当时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状态上。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际反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定在教学目标上。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而决不是放任自流的、毫无约束的、无目的的宣泄。所以,教育目标是出发点。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音乐心理素质的调节方法:

(1)音乐教师的表情必须是自然而鲜明的,不是造作的、矫饰的,而是富有感染力的。

(2)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动作,形象必须整洁,合乎身份,动作一定要优雅。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才会油然而生。

(3)音乐教师在唱歌或讲话时,应充分发挥音乐的长处,特别要注意良好地运用自己的嗓音的表情因素,要用规范的语言。

教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抓紧点滴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音乐心理素质,尽可能的不要走教学的弯路。俗话说的好:理论加实践才能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这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的个性特征对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展现自己才艺的能力,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歌音乐能力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还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减少对学习的恐惧。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

1.激发式教学,以鼓励为主

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中都有着表现自己音乐才能的欲望,但由于他们有时想的太多,缺乏自信,怕唱的不够好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最终没有了上台的勇气。记得一次课上,笔者给六年级学生上《歌声与微笑》这节音乐课时,许多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本以为这节课自己上得还不错,但叫学生自己上来演唱的时候却遇到了尴尬,没有一位同学敢站出来唱。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在后面听课的指导老师突然站了起来,她说:我知道同学们其实都非常喜欢这首歌,对这首歌的理解也各有各的想法,许多人在挑战自己的时候都会有退缩的心理,怕自己唱不好,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膝盖稍稍直一下,你其实就已经成功了。我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表现欲望完全地释放出来,超越自己,让我们的实习老师对你们这个班级刮目相看。指导老师精彩的演讲,学生们都有些蠢蠢欲动了,果然,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争先恐后地想表现自己。因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对培养他们的音乐心理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对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宁愿把难度降低一些,使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高自封不合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曾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4.因材施教,师生互助合作,共同提高音乐心理素质

篇11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幼儿园或小学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水准的音乐师资。它与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理念有所不同,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基本理念,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感应和情绪体验。而职业中专音乐课教学的内容范围涉及较为广泛,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以及欣赏等诸多课程。它与普通的高、中、小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其不同之处是将普通高、中、小音乐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它主要是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文化方面,延伸到理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表演等深层次的学习。

就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而言主要是音乐知识的记忆、理解与领悟及音乐实践能力的掌握,教学目标水平仅停留在知识、领会、运用这三个层次上,而对于音乐观念的分析、综合与评价的能力等都有所欠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音乐个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启发和传递学生有关音乐思想、音乐观念等方面的思考。职业中专在学生的培养上应注重音乐审美的主体情感化,使自然情感“内化”为由音乐而生的赋予灵魂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音乐的审美情感是由音乐而引起,经过深刻的人生体验或反复沉思而出现的表现音乐的情感,即作曲家的“情生乐”或演奏家的“乐生情”,钢琴家涅高兹说:“凡是人能够感受、体验、思考、感觉到的一切东西,在声音的艺术中毫无例外地都能够体现、表达出来。正是感情的强有力作用,才使演奏染上了千变万化的色彩。”①因此,音乐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训练,而是在音乐的感悟与体验中陶冶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探知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制定周密完善的课堂计划,以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音乐教师在课前首先应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以及他们当前的发展水平、音乐素质等,来确定适当的教学手段、内容与方法。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14―17岁左右,处于青春初期阶段,他们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均已趋向成熟。与初中生相比而言,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有很大提高,在音乐审美认识上显示出较强的“个性”心理。在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音乐作品的表现与创造力等方面已有自身的音乐审美态度。例如,大多数的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十分追崇和偏爱,有的学生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利用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从流行音乐拓展至民族、美声等相关方面的学习。使他们的音乐学习在欣赏音乐作品与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中同步学习、同时进步。

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中国艺术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表示一种违心、无奈的状态;大部分职校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定位不明确,甚至很迷茫。经过深入了解,得知他们认为自身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相提并论。对此,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职校学生树立起一个平和、正确的价值观,以艺术的形式与学生的心灵触碰,通过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感受,进而改变当前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音乐教学必备的重要认知策略

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如果对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不满足,便会排斥、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出现,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全面武装自己,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身心需要。

(一)“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定位,营造愉悦、宽松、民主、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

音乐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审美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是知识授受和道德教化的关系,而是双向情感交流的一种艺术审美关系,应该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态度较差,存在“轻视”现象,采取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显然与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相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不存在高低之分。此外,音乐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舒适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处于情绪舒畅、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学习状态就会呈现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效果,让学生沉浸在富有余味的艺术空间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观”,发散学生思维

在自身的学习成长过程与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大多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勇气越来越小,相信作为教师的同行们深有体会。“这是因为他们在举手之前已考虑到参与的后果,担心回答不好被其他人笑话,影响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一定的封闭性,这也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对此,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良好习惯,通过这一途径引导学生产生热爱表现自我的艺术感觉,表达内心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反馈”,形成观念的有效“碰撞”,从而结出绚烂的知识之花。此外,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意识与启发性思维方式教学,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及运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效交叉结合等,引导与激发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音乐这门学科的学习绝不是一味地模式化,令人枯燥乏味的,而是灵活而又丰富多彩的。传统的音乐教学通常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先把教学难点中曲目中抽离出来,作为重点来教,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接受较难知识点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学方法上应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在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内容有了充分的把握与理解之后,在逐步克服一些重、难点。另外,作为课堂教学的操控者,教师可以适当地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法的精髓,例如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演奏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体态律动尤为重要。它可以唤醒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强化音乐感知力,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和艺术的美感。又如匈牙利的柯达依教学法,它涵盖了有关读谱、歌唱、练耳、节奏和音乐欣赏等课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例如把音高翻译成手型、动作,把音符时值转换成语音,方法易于学生掌握。另外,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法适当地加以结合,如情境教学、提问教学、讨论教学及欣赏教学等重要方法的有效结合,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师把课堂操控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从而以满足不同学生追求、接受新知识的需要。

(四)教师的有效性示范

音乐教师的有效性示范在学习者的音乐技能地形成中具有导向作用,对学习者今后音乐技能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音乐课中的声乐教学这一环节,教师的科学性示范对学习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相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声乐课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科学示范,这种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后逐渐从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角度掌握发声技能的知识。

(五)“艺术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通常与实践紧密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将艺术实践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有效途径,以此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两方面提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无论是演奏还是音乐欣赏、作品分析等都可以使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得到检验和发展。“音乐理论都是直接用来服务于艺术鉴赏或艺术展现的,在音乐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乏味而且空洞,而纯实践性的教学又显得形式单一,因而应根据学生及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去选择教法,多运用实践操作与书面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②

(六)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激情

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和示范,会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促进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分析、体验、想象和表现音乐作品,并会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激情。“音乐教师的内容再丰富,没有激情相伴,则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再好的教学手段也将缺乏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丰富的内容也难有效传授给学生。正是如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始终应该激情饱满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释放炽烈的热情,用奔放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使平淡地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用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音乐教师的激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内涵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应该充分利用的教育力量。”③

音乐教育的职业赋予音乐教师的任务是神圣而艰巨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领悟、研究,深入探索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研究艺术审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追寻出更高层次更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理想化教学方式。唯有保证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真正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音乐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准。

注释:

①郑茂平、王耀华:《音乐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5页。

篇12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实践思路;重要意义;音乐素养;艺术气质;素质教育

一、增强现阶段我国初中音乐教学实效性的重大意义

世界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字母(语文)、数字(数学)、音符(音乐)。由此可见,音乐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久地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熏陶人的性情、建立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音乐的学习是学生成才之路上的一大助力。因而,增强初中音乐课堂实效性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1.学习音乐知识,增强音乐素养

学校开设音乐课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音乐知识,了解到构成音乐最重要的基本因素,全面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感受力和理解力,使学生真正步入音乐的殿堂。

2.增加感性认识,陶冶心性

推动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发展,使学生在增强自身音乐素养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心性,一举多得。

3.增强学生智力

音乐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以其动人的旋律和名种频率的音高、不同音域的名种音色全面刺激听觉神经,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美好感知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神秘的想象,在不自觉中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敏捷性,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极大的强化。

二、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暴露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初中音乐教学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仍旧有很大的局限性。

1.教师音乐素养低

由于缺乏系统性地音乐学习,存在相当一部分老师自身音乐素养低下,对音乐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由缺乏音乐知识的其他科目老师兼带,教师音乐素养的欠缺也成为长久以来制约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一大障碍。

2.缺乏音乐教学环境

目前,许多学校片面强调应试教育内容,对于音乐教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副课”的层面上,对于音乐活动和课程安排偏离教学大纲,自然无法有效增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音乐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三、关于增强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1.注重教材的最优化选择

初中的音乐教学毕竟不是专门音乐教学,不是以培养音乐技能为最终目的,课程内容无需太过专业和高难度,因此,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慎重至极,既不能过分艰深,又不能流于浅俗。不以介绍专业音乐知识为目的,而应该侧重于对音乐鉴赏和熏陶为主,同时也不要忽视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2.丰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音乐教学是艺术鉴赏课程,不同于传统文字性教学,应改变以往以教师纯粹性讲授为主的套路,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灵感,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电影电视音乐、戏剧艺术、音乐知识报告会、演讲会,甚至于自然世界中的鸟声、水滴声、花开的声音,以至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要留心借鉴,充分运用,不要依赖教材上的乐理知识教授。

3.营造民主氛围,加强课堂互动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加强师生间双向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现场演唱,为此,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和增添多媒体因素来实现。

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教育经验就音乐学习的意义作简要阐述,即:(1)学习音乐知识,增强音乐素养。(2)增加感性认识,陶冶心性。(3)增强学生智力。并指出初中音乐教学的问题:(教师音乐素养低,缺乏音乐教学环境)最后提出本人有关增强当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实效性的几点建议:(1)注重教材的最优化选择。(2)丰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3)营造民主氛围,加强课堂互动。由于本人阅历有限,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权作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篇13

音乐欣赏不只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说、画、演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通过适当方法的运用,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理解音乐所要标得出来的意境,感受美、体会美、展现美;继而创设空间,给他们自主实践赏析的机会,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音乐欣赏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课堂的必修课程,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欣赏.

一、体验,感受音乐

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延伸。音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人内心深处思想的自述,是一种感情的独白。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在我们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受的过程。是敞开心扉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在正确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加深理解。而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感受。如何体验、感受音乐呢?首先听教师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感受音乐的时代性。教师通过对作者或创作背景的介绍,把学生带入到音所表现的情景之中。其次,聆听整首音乐,感受音乐形象的完整性。听前,出示标题、歌曲歌词,若无标题乐曲,教师根据欣赏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作适当的提示。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感受理解音乐

形象思维是音乐欣赏的重要思维方式,而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

如在欣赏《大河之舞》时,第一遍初听时我请学生们听录音,学生们往往在听音乐时只是感性的去欣赏,再加上个体经历、理解力、欣赏水平层次的不同,不能真正理解这首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触动,只是浮在音乐的表面。《大河之舞》的音乐创作,以传统爱尔兰民族舞和踢踏舞为主轴,融合了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在第二遍复听时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欣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的爱尔兰踢踏舞特色,还可以从舞者的肢体语言中,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涵,拓宽欣赏者的想象空间。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音乐通过多媒体的各种功能,立即生动、形象起来,这样在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欣赏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演唱主题旋律仿奏音乐主题

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在欣赏教学中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是一种重要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以理解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因此,引导学生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欣

赏《瑶族舞曲》时,我首先将《瑶族舞曲》的旋律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唱熟并且加上简单的节奏,后来运用多媒体将不同版本的《瑶族舞曲》让学生们欣赏,同学们边听音乐一边模仿乐曲演唱乐曲,学生兴致很高,完全沉浸在乐曲的表现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相信这些学生将终身难忘该乐曲的旋律。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师生互动

欣赏教学,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和适当的激励,这样既能维持学生上课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向激励的评价方式也有很多种,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能使得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激情。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语言评价、表情评价、竞争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音乐。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提高音乐素养

篇14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民间民族;开发原则;运用策略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音乐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由于受到教学题材和教学模块设计的局限,教育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师应当从多形式的民间民族音乐资源中汲取养分,丰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民间民族音乐资源在幼儿音乐课堂开发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原则

中华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民间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对这些种类繁多、类型丰富的音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遵循代表性原则,选取那些被广泛认可,节奏、乐器、旋律、肢体语言表现均达到完美水平的音乐素材。例如,《百鸟朝凤》运用道具和口技模仿各种鸟的叫声,将唢呐音色的不同变化和小乐队的伴奏优势发挥到极致,就非常适合作为大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育素材。

与此同时,所运用的音乐资源还必须具备地域代表性、民族代表性,能够切实保证幼儿从中感受到民族民间艺术之美。例如,道情是甘肃皮影戏的剧种之一,普遍流行于黄河两岸,其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适合在中班音乐欣赏课当中运用。

2.适宜性原则

幼儿年龄较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孩童活泼好动,他们主要通过具体地感知形象来认识事物,记忆、思维和想象活动具有表象特征。3~4岁的小班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学习个性、兴趣、爱好;中班学生处于游戏巅峰阶段,他们极其偏好角色扮演类的游戏,爱玩会玩;大班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渴望追寻那些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物,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处于萌芽时期,学习行为方式和学习态度比较稳定。

在不同班级运用民间民族音乐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适宜性原则,所选取的音乐素材应当与幼儿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一方面要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还要适宜幼儿发展,尽量选取那些幼儿喜闻乐见的素材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例如,中班学生喜好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可以开展《金沙》音乐剧欣赏活动,帮助幼儿了解音乐剧的形式和特点,感受3000多年前神秘的古蜀文化。

3.普及性原则

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识水平有限,无论选取何种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教师都需要注意所选择的音乐应当具有普及性,可为大众可复制,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便于幼儿理解。纵观以往的幼儿音乐课堂,笔者发现虽然也有教师关注到民间民族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所选择音乐素材的普及性这一问题,选用的素材对幼儿而言明显具有一定难度,幼儿理解不了那些音乐的形式和表现特点,这就导致他们开始抗拒课堂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当尽量挖掘那些能调动课堂气氛、韵律特征明显、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素材。

二、民间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课堂开发的基本途径

幼儿音乐活动包括歌唱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剧欣赏活动和集体舞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应用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可以参考以下两个途径将其有效融入幼儿音乐课堂:

1.与表演结合

音乐剧融音乐、戏剧于一身,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通俗易懂,可以表达那些用歌词无法表现的强烈情感。幼儿音乐教师应当关注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资源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教育素材,将其与表演结合,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幼儿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上文提到的《金沙》等类型音乐。

2.与舞蹈结合

“音、体、美是一家”,音乐离开舞蹈便会黯然失色。教师可以将民间民族音乐与舞蹈相互结合,通过集体舞、创造性律动等形式渗透音乐教育。例如,《七月火把节》《千手观音》《草原小牧民》《竹筒声声》都可以与舞蹈相互结合。

民间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加强对民间民族音乐运用于幼儿音乐课堂的研究,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提高幼儿音乐课堂活力的需要。幼儿音乐教师除具备专业音乐素养之外,还应当不断拓宽知识面,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