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升学历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

篇1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解决反映了一个人统筹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物理新课标明确要求:“通过物理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或在某种教学情景的触动中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使学生从“我被问”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变成“我要问”的课堂主角,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一、自主式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工程师”,还是完成教师指令的“操作工”决定着课堂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总是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用教师的思维来捆绑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被不断销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改革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等一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思考是人类不断创新的源泉。课堂上的适当的“等一下”,虽说时间不一定很长,它或许仅有1分钟甚至几秒钟,却能让所有的学生开动了脑筋,进行一定的思考,让学生为解决问题做出自我努力。虽然他们的答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他们已经思考了。思考这一行为的本身比其结果更为可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拥有自由支配 的时间是保证学生 个性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既然,

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脑袋 应该先有什么?后有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问题,学生的错误率很高,为了降低学生的差错率,不妨采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设疑启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设计出疑点情境或直接利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错误,特别是经常出现的错误,作为理解知识和构建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载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设疑启思法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运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所设的疑点情境或错误情境要具有针对性、互动性、思辨性、启发性、迁移性。

【习题教学案例】以9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下,若汽车在刹车后的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刹车后5s内的位移是多少?

本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不清楚不可往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刹车),其运动时间是有限制的。

本题可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具体可根据如下环节实施。

教学环节一,选择错解。针对这种常见错误,教师可不直接讲解,而是先请学生自行解答,选出学生的错误解法,作为教学资源。

教学环节二,探究真谛。利用错解,诱导学生进行思辨、评价或争议,分析得出错因。

教学环节三,归纳提升。对于不能往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刹车),要注意其运动时间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物体就不再运动了。

教学环节四,测试矫正。可再提供一题让学生解答,从而牢固掌握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例题,骑自行车的人以5m/s的初速度匀减速地上一斜坡,加速度大小是0.4m/s2,斜坡长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要用多长时间?

上述案例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诱导学生进行思辨、评价或争议,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让学生理解和领悟错误的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与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结论的教学效果相比,要好得多!

总之,物理课堂要有效、高效、有品质,就应抓住“体验、探究、启思”这三个关键词。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作者,更应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放纵,需要教师及时地管理和纠正,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让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增强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合作式学习方式

篇2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的理解、梳理知识。

篇3

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体现为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教材,如何对待学生,是教学生,还是教教材,这是有明显区别的。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三种方式: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这是一个有趣而且值得讨论的问题。

所谓教教材,就是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且不可改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里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里怎么说的教师就怎么教,严格遵守教材,亦步亦趋,不越雷池一步。但教材不是《圣经》,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书名就是《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我不敢说这书所讲的都是对的,但至少可以断定教材也是有问题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政治教材曾说道:“纸币没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仅隔几页又说:“美元、英镑、日元等纸币有世界货币的职能。”前后自相矛盾,这样一个明显的错误居然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纠正过来。由此可见盲目地迷信教材也是错误的。其实教教材的最大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教师目中无人,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只要把教材讲完,教学工作就算完成,至于学生的基础怎样,哪种学习方式最佳,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学的效果如何不闻不问,这种教学不是基于学生的教学,不是为了学生的教学。

所谓教学生,不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这就是基于学生的教学。美国年度教师肖恩曾说,“在我的课堂上,我不教英语,我教学生”。孩子先于内容。我认同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凡是学生已经懂的,教师只要检查就可以了;凡是学生不懂但学生自己看教材可以搞懂的,教师就让学生看教材,并让学生概括、提炼,在学生概括不到位、提炼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帮助他们概括提炼到位;凡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教师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所谓合作式学习,一定是在个体学习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展开合作学习;凡是学生个体学习没有解决、合作学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该教师讲授了,教师的讲解必须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果教师的讲解能够做到生动有趣,那效果更佳;凡是教师讲了学生仍然不懂,那就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师就要进行活动设计与示范,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正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所言:“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不同的教材观,不同的学生观,对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就是所谓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备好课,把教材、教案带进教室,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教材内容,不排除有些老师经验丰富,理解解读教材的能力很强,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这样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很高,对付中考、高考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样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始终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不能有丝毫自己的主张,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第二种方式: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像是导游,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去领略教材、理解教材知识内容,教师不会强势掌控学生,而是基于学生循循善诱,依据学生顺势而为。第三种方式: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是最理想的方式,也是最难以实现的方式,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自主解决不了,则向教师请教,我以为这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

案例:“只有一个地球”课例比较

课例之一:

(学习文章第一段后)

师:你们觉得地球美吗?

生齐:美。

师:你们能美美地读一下这一段吗?

生齐:能。

师:谁来读?

生踊跃举手,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不错。谁能再有感情地读一下呢?

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有感情。

……

课例之二: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教学情景

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什么滋味?

生:甜甜的滋味。

师:哪里让你感受到甜甜的滋味?

生:文章第一段。

师:你能把它甜甜地读出来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在“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里读得很轻很轻呢?

生:我感觉就像一个母亲看到婴儿,非常喜爱,好像怕吵醒他那样,所以轻轻地读。

师:你的感悟真深啊!谁还能读出自己所理解到的甜甜的滋味? ……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观;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5-02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初步接受系统的历史知识,每个学生都会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历史观的形成也处在萌芽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老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避免学生生搬硬套,使历史学习变成简单的死记硬背,而要创新教育方法,使历史学习更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就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授课方式

学生学好历史的必要前提在于老师教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近年来,教育界出现新课改大潮,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也不再符合二十一世纪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标准,因此,老师们都在积极创新更好的教学方式。根据历史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的研究,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高效,最有意义。

1.1 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历史。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进入了平常人的生活,在教育领域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的直观性、时效性、共享性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学习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相关历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人们和后代的人们造成的影响,更加直观的感受历史。通过多媒体可以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使历史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学习课本,死记硬背,让学生对历史课堂更感兴趣。另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丰富课堂形式,通过有奖问答,抢答,小组合作,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课堂更加有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提纲学习,把历史事件串成串。所谓历史,就是对以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展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难发现,很多历史事件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将很多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比如,按照简单的时间顺序可以将从古到今的历史事件都串到一起;以货币的产生为线索,可以将各个朝代有关货币发展的事件整理到一起;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线索,也能够串联出各个朝代的相关事件,背景,意义等。利用提纲来学习历史,是一种非常清晰高效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任由学生自己整理提纲,往往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在历史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整理提纲。所谓带领,就是既不能包揽所有工作,又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做到收放有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完成整理工作。在完成某一单元或某一模块的学习时,老师可以给出学生一条线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以及老师给出的线索列知识提纲。然后单独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起来交流分享自己所列的知识提纲,并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老师的讲解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所列的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提纲来学习,可以使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明了,逻辑性强,日积月累可以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2.开拓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应对考试大都是进行灌输式教学,课堂上,老师照读课本,把重点知识划出来,然后让学生背过,这样的课堂毫无生机,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对枯燥的历史课堂产生厌烦心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我在研究历史备课时,进行了微妙的设计,力求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的思考,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文字真正的含义,记得快忘得也快,在答题时,由于不理解,只能一股脑的把所背的一大段知识点全都写上,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我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初中生年纪比较小,思维不够成熟严谨,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浅显宽泛,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与浓缩,提炼出学生们的回答中的精华并加以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动脑,主动思考的好习惯。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在不断的锻炼和老师的指导下,便会形成历史思维,这样在面对问题时,学生就不会不加思考就把学过的知识点全都写上,而是会根据提问,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最精准的回答。这才是对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鉴今,人们可以知得失,茫茫历史中,有许多伟人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丰功伟绩,也有许多小人留下的是遗臭千年的唾骂与教训。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知识,理解内容,能够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认识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篇5

一 预防打架事件的发生

打架毕竟还是不发生最好,所以教师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抓常规管理,建立良好的班风。班风会直接影响学生,好的班风能在无形中规范学生言行,在这种好的风气中学生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大家都会积极向上,以学习为目标,也就很难发生打架事件了。

第二,加强法制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打架是社会治安的一大危害,是违法行为,打架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理疗费;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要让学生了解,打架的危害大,既破坏班风,影响班级秩序,还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就能有效预防打架行为。

第三,了解学生,加强交流。有一些爱打架的学生性格孤僻,正是因为教师与他缺少交流,对他缺乏关注,并未了解他的思想状况,才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果在他与同学发生摩擦怀恨在心、设法打击报复时,教师能给他一些正确的引导,就能避免事件的发生。

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能给学生灌输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思想,发生争执让三分的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上认识暴力行为并不是正常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打架不仅不会让学生成为“英雄”,只会让同学们对自己有更差的印象。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同学或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 如何处理打架事件

第一,控制局面,及时制止。打架发生后,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到现场,立即制止,使两方学生分开,以免发生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及时就医。发生打架事件,往往造成学生受伤,受伤严重有必要就医的,班主任应及时送学生去医。同时,应通知学生家长。在通知学生家长时要注意措辞,以免家长过于着急。

第三,了解事情经过。打架后学生情绪异常激动,这时批评教育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令他们更加激动。所以,应先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冷静下来后,可先让他们书写事情经过,包括打架原因、时间、地点、用什么打的、打的部位、打了几下、有哪些同学看到了,最后签名。书写经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冷静;其次,这也是之后调查的依据,以防事后否认当时所说的话。通过看双方写的事情经过,可以对事情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在写经过时很有可能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甚至无中生有,编造有利于自己的情节,逃避处罚。这时,就可以利用事情经过中“有哪些同学看到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在场的同学来陈述事情经过,这样就可以对事情有更清晰的了解。

第四,向年级组和政教处汇报。打架事件既破坏班风,也破坏了校风。如果是本班学生打架,未造成伤害的,可在班内处理;但情节严重的,或跨班、跨年级打架的,要及时上报年级组和政教处,班主任配合学校处理。如果情节极为严重,造成严重伤害且学校无法处理的,应及时上报派出所。

第五,划分责任,批评教育。在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后,班主任首先要让打伤对方的学生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有必要的给予处罚或纪律处分。

篇6

一、有效教学要求建立教学评价观念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实验学习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有效教学的理念对教师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和量化;要具备反思的意识;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其中要反思首先要知道已有的教学与培养效果如何,学生的困惑在哪里,因此,还必须建立教学评价的意识。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即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和选拔,不是为了寻找“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只关注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要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以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要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也能不断完善。

二、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观念

长久以来,学者们对智能的看法各有不同。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1999年,他推出了较精确的智能定义。他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景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作该文化所视的产品。他推出的智能包括:语文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在各种活动中人们都会运用到其中的几种智能因素。”1

多元智能的观点运用在教学上,可以改变教师对教学和学生成就的信念。教师会注意到学生的智能专长,看到学生的差异,从而采恰当的方式赞赏学生的不同成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判断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收益,它应该是后继教学、学习活动的一个调整依据。以往我们只注重学生在学习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在培养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切切实实地当成一个体,考虑他的全面发展。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水平能力的高低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每各人都会拥有多种的不同智能,而且是因人而异。一切的评价,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使他们不至于因某一方面的欠缺而产生自卑的情绪,或是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

三、学生实验能力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

从课程标准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中来看,学生的实验能力不仅是对仪器的使用,同时也要运用多种的智能因素,如用语言进行描述,用图形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多种渠道寻求材料和解决方法等。在同一活动中这些智能的显现度是不一样的,如在实验课堂上肢体动觉智能当然显现得比较突出,而在实验报告或作品说明上语文智能又会显现得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评价,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一) 教师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评价活动伙伴,他掌握教学标准,明确每一项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求和目标,同时他还掌握最新的评价方法,他在评价活动中起引导作用。

物理实验能力所包括的范围及表现的形式非常广泛,在每一项活动或技能训练开始前,教师应在对教学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与智能发展因素进行统整分析,并设计出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评价记录表。在记录表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使评价中肯、有效。

以《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为例,这是一节知识与技能要求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独立操作的能力,并从实验操作中总结出规律。通过统整分析,将学生的实验技能评价记录表设计如下表:

利用这个表格,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目的明确地去进行观察、考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会更具体细致。

在实验或活动课结束时,教师都应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整体或个体的评价。教师的评语要做到严谨、客观、带激励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什么,还欠缺什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能为以后的技能训练做出调整,逐步进行提高。

(二) 学生的评价

发展性评价中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即评价者应该是参加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这就要求学生从评价的被动地位中解脱出来,主动的参与到评价的活动中,成为评价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对实验过程中的技能评价,也可以是从实验中学生自己得到的感受与体会。

在“学生”这个评价主体中,我们要将其分为个体的自我评价,与个体间的相互评价。它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给出不同的意见。

1. 学生的自我评价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被评价者了解自己,以他(她)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我们先来谈一谈学生的自我评价。

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技能评价,可以利用教师设计的“技能评价表”,如上面的表1。“技能评价表”可在实验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技能目标是什么,集中注意力,针对目标进行自我训练,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在实验后,学生通过对操作过程中的各项目标的打分,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反思,逐步了解自己所擅长的智能因素。有了这样的结果,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在将来的小组或团体活动中,就可以大胆的尝试自己擅长的工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也因此了解到自己欠缺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我们用量化的“技能表”对技术性的项目进行评价,但对于感受与体会,还是采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比较好。在这里,我们采用“课堂活动自我反馈表”的形式。它的目的与功能和“技能评价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自我反馈表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在实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描述,使学生能表达自己所关心的技能项目,澄清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认识自己的进步。

2. 小组内的相互评价

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会存在对自己的宽容,不能很尖锐地找到自己的弱点,教师是比学生水平高的人,评价的角度有时也会相对严格。而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他们是具有相近智力能力、知识水平的,所以小组内的互评可以让学生看到来自同一水平的评价者的意见。同时,也因为要评价别人,他们会留心去观察,然后用组织语言进行评价,这无疑是在对“自然观察智能”及“语言智能”进行锻炼。在对别人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总结、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 家长的评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启蒙教师,在学生的求学时期,如果家长也参与到了学生的实验实践活动中,那么他们也就成为了多元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他们的意见将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有力补充。

教师们应该都留意到了:当一个学生在某个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时,他(她)总会在家长会前,不遗余力地提醒你要进行表扬。对于他们来说,在这样的场合得到的表扬,无疑是最有意义的奖品。由此可见,有家长的参于,学生的表现也会更积极、自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益。

在实验能力方面,家长们也是一个的“一对一”家教老师,他们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在家长与学生的单独讨论中,可以简单、迅速地完成对某些实验动手技能的即时评价,使学生能很快的掌握操作技巧,迅速改进。

篇7

1,加强读图训练,感悟读图基本方法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养成动手习惯,训练绘图制表技能

绘图制表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与想象,做到手,眼,脑并用,这样将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提供学生动手绘画制表的机会,我们一般采取“以图释文”,“以图示理”的策略,通过这样的图文变换训练能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

以图释文:是将课本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信息,利用图像的直观性来表述教材中繁难的文字内容,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从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向多角度的抽象思维能力过渡是大有益处的.例如我们在国家地理"印度"的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学课文,自己绘制国家的轮廓,把这个国家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典型的地理事物,主要城市等在自己的简图上填,绘出来,再通过投影展示结合学生自己的讲解就收到较好的效果。

3.培养用图习惯,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要能很好地从地图中获取,解析,应用地图信息,从而有效地解决地理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大量的地图知识(比例尺,方向,图例及注记),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各种地图技能(等值线判读,绘图)才能完成.通过尝试“一图多用”,“多图并用”方式来展开教学。

如在“长江水能”的教学中,我们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长江水系图”和“长江干流剖面图”,然后再要求学生分析并明确长江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段,即是落差大的河段,落差大小与长江流进地区地形,地势有密切联系,这就揭示了地形,地势与水力资源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多图并用”,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深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

4.构建心理地图,提升学习水平

学生在头脑中的心理地图(即在心理上形成地图表象)有各国政区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工农业布局图,各类示意图,图表等.学生在身边没有地图,图表时能凭借自己头脑中的心理地图进行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并记忆地理规律,预测未来,这是一种重要生存能力,也是新课改重要理念。

在学习“南方地区”时,我先是播放一段“鱼米之乡”的录像,然后,让学生分析南方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缘故;之后我把话题引入“长江98洪水”,让学生分析南方地区近年来多发洪涝灾害的原因;最后我又指出南方地区湖泊面积减少,深度变浅的现实,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趣味的物理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与实际现象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演示喷泉实验,学生即感到新奇,又感到惊讶。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三、利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杨振宁获挪贝尔物理学奖,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作鸡蛋煮了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牛顿实验时把表当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五、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而兴趣和动机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所以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形成对阅读材料的兴趣,然后产生对材料的阅读动机,并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和训练。

    1.抓好课前阅读,就是通常所讲的预习

    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物理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而难以坚持。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阅读动机。

    八年级上学期,在给学生布置预习阅读时,我常常是在课要结束的两三分钟内,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授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节课最后,用录音机播放出几段不同而同学们又都很熟悉的声音,问应如何区分这些声音。请同学们于下节物理课之前去阅读第二节,自己试着去找到答案。下节课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时发现,达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八年级下学期,随着同学们预习时阅读动机的稳定,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时,我常常是对照该节知识内容,拟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展开阅读,而在下节课检查预习情况时,就尝试让学生先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进行新课教学。比如预习“怎样描述运动”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了以下几个问题指导阅读:①什么叫机械运动?②什么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否可以任意选择?③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阅读效果会进一步提高。

    九年级学生进行预习时,大多数学生已不再需要教师强调或给出阅读提纲之类的了,他们已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这时我要求学生对每节课内容预习后,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来,供课堂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2.辅助课堂阅读

    在课堂上适时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是学生经过探究实验后,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再阅读课文得出结论填写在课本上;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叙述较复杂的段落给予分析解释。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节教学内容,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安排学生咬文嚼字地去阅读这一段文字,可以加深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从而真正理解原理的实质。课堂阅读是课前阅读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主要途径,也给了学生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学生上课后复习小结教材内容,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并完成作业的一种阅读形式。从时空范畴来看,课前、课后阅读都属于课外阅读,但它们有目的和效能上的不同,指导课后阅读也往往没有引起物理教师的重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要求学生一方面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写阅读笔记,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益。

    当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前、课堂、课后阅读,循序渐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物理教材中有对现象的描述,也有动手实验活动;有对物理规律的分析概括,还有定量的计算。在表述方面,既有语言描述,又有公式图表,还有插图照片。阅读物理教材,既要读懂文字插图表达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符号和公式的含义,还要弄清图表反映的物理事实和规律。所以,学生阅读物理语言时,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只能事倍功半。

    1.阅读不同物理语言的方法

    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描述的是物理概念、规律及其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可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关键词。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或”字的含义;“不高于36 V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电压”中的“不高于”的含义;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符号语言,是用符号、数值、数学式的推演来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尝试着把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从而加深对符号语言的认识。例如:把“”译成“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小”;将“I=U/R”译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把“g=9.8 N/kg”译成“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N”;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图象图表语言,是形象直观、简单明了地表达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观察图片所反映的物理事实,公式图表所反映出的规律。比如阅读九年级(上册)P11图10-15时,要求学生弄清船只从上游往下游时,阀门的开闭情况和原因。阅读八年级(上册)P87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要求学生能从表中找出不同种类物质密度的规律。

    2.写阅读笔记的方法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由此可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理解记忆,还要做笔记,做了笔记才能加深记忆。写阅读笔记的方法很多,有划线圈点,有眉批注释,有问有答,有归纳小结等等。就物理阅读笔记而言,我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时,直接在课本上划线圈点,眉批注释,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或其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引起注意;或是把自己还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引起注意;也可把自己对概念或规律的理解进行注释。课堂阅读时,主要是经过探究实验活动后,把归纳得出的结论填入课文相应处,完成问答或填空。课后阅读时,一是要写下对章节的归纳小结,二是记下查阅报刊、浏览网页时获得的物理知识和信息。

    三、引导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进行阅读时,兴趣难以持久,动机易丧失,特别是阅读过程受到挫折时。所以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

    1.让学生尝到阅读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管是课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还是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或是课后阅读以后学生汇报心得体会,教师都要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多给予引导启发,多给予肯定鼓励。

    2.在布置作业或进行单元训练时千万不要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

    我们老师也不要太吝惜分数,还是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有自主阅读获取物理知识的动力。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效率 方法

1培养初中生空间思维和立体认知能力的意义

初中地理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以及立体认知能力,一方面要获取、理解、分析和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要对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和综合应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图像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有的任课教师在初中地理的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于重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存在偏差,偏重于教授具体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学科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而学科能力不足又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难度,造成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便着力于改变目前这一弊端,要将加强学生学科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理解程度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兴趣。

2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

2.1利用视频、PPT等进行图像教学

地图可谓说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具,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和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通过地图可以获取很多地理知识。同样还有教材中的配图,既能充实相应的文字内容,又进行了简化,以图释文、图文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这里的图像又不仅仅指的是教材中的配图,还有跟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形象类资料。独立的单张图片可能无法完全解释或和还原天体运动或者板块漂移等复杂的地理动态过程,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教学模型或者动态视频来模拟此过程,让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利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掌握。

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亲手制作简易的教学模型来解释和还原地理现象,例如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的公转、自转以及月食和日食等现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找来不同大小和颜色的球状物来充当月亮和地球,用固定的光源当太阳模拟这一过程。在模拟结束后还可以借助视频来检查正确性,使得地理知识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让学生产生更深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认知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2贴近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空间印象系统尚不完善,立体认知能力不足,所以我们应该由贴近实际生活的实物为切入点进行引导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展开合理联想,消除对于教学知识中内容的陌生感,然后再步入理性和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地图绘制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等相关概念,可以让学生分为小组根据身边的建筑或环境,自行绘制地图或制作建筑模型,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3通过创设意境来优化教学过程

除了上述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意境的办法来模拟一个空间意境,这种对于空间的想象力可以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显著。

具体来讲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室、课桌椅、肢体等共同模拟经纬网、大气环流、天体空间等,例如用横排的桌椅模拟经度线,用竖排桌椅模拟纬度线。这样结合身边的事物创设和模拟地理情境,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还可以改善课堂氛围,让教学环境变得更为生动、轻松,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密切,最终提升初中地理的课堂效率。

2.4通过地理略图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地理略图是师生都需要掌握的技能。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地理知识中的重点。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边讲边画,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会随着教师的笔触延伸,在听讲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思考,视听结合使印象更深刻,同时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长江相关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手绘长江干流的略图,从发源地一直绘制到入海口,首先讲解长江干流的轮廓像一个英文字母W,然后一边画一边讲,如上、中、下游分别在哪里划分,在略图上标注出来,然后讲解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这种方式给学生展示出来的地理知识是活的、动态的,而不是僵硬死板的,吸引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以及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在课堂教学优化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虽然上文中提到的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多媒体教学和各种PPT课件,可能会使部分教师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引导职责,过度的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过度弱化。而且由于这种形式下展示的知识过于直观,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意识,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在提升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量的把控,避免因为过度或过量而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率;并且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化的过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并且不断进步,持之以恒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4 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结合多媒体技术等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但同时要注意对于量的把控。相信通过教师们的不断努力,初中地理一定会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晓东. 试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案的优化和合理化[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8):136.

篇11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励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将原来历史课堂教学“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引导学生主动地看书、讨论、思索、归纳、比较,转变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如学生了解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后,为了引导他们思考日本如何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可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是如何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速发展,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其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2)回忆一下,1840年后,中国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是什么态度?分别发生了哪些相应的历史事件?(3)近代史上,日本学习西方取得了成功,中国学习西方多以失败而告终,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发?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密度和角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不能太难,又不可太易,还要力争从一个有创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感悟历史,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展示教学提纲引领学生

历史教学提纲,是对历史教材内容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提升,它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加深理解与巩固记忆。历史教学提纲,能在预习和复习中引导学生消化、理解、巩固教材内容,能通过复习、辅导、答疑、讨论深化所学知识,能让学生明白相关史实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相当好的引导学生预习、复习、巩固和思考的好方式。

三、抓住关键词提示学生

北师大版本历史教材中的关键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一是能比较清晰地理清相关历史线索。如第一、二、三单元标题中的关键词“步入”、“确立”、“发展”和“终结”,清楚地将资本主义发展的线索进行了叙述。二是能引导学生简明扼要并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如第18课“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内容中的“经济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等三个关键词,提示学生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三是能促进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如第2课讲新航路开辟意义语段中的“锤炼”、“开阔”、“拓展”、“连接”、“打破”等五个动词,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并朗读,学生会很快掌握相关内容的。

以关键词引导学生,一要找准关键词。“关键词”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始终或某一教学内容的前后,如果找错了,会使教学思路混乱,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学会找关键词,养成找和用关键词的习惯,提高找和用关键词的技巧。历史教学内容的关键词,有的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有的需要教师自己归纳和概括。如第11课“欧洲工人的觉悟”内容中的“觉醒”、“斗争”和“期待”等三个关键词(将诞生的背景基本概括清楚了)就能在教材语段中直接找出来。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教师需要将其内容概括成“人权”和“独立”两个关键词。二要用好关键词。用好关键词的方法之一是围绕关键词进行设问,如上例中的“人权”关键词,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1)《独立宣言》规定,作为人享有哪些权利?

(2)《独立宣言》认为,应该如何保护这些人权?方法之二是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按照关键词的提示,自己阅读和理解教材,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四、总结历史线索引导学生

要很好地把握历史线索并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例如,以“跨入近代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终结”为线索,让学生弄清教材前三个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从整体上掌握前三个单元的内容。

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历史线索。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将知识巩固和能力训练相结合,优化历史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完第12课后,让学生思考教材三个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并将其线索总结为“建立巴黎公社保卫巴黎公社纪念巴黎公社”。学生总结历史线索的过程,就是其从总体上分析所学知识、提高认识水平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教材内容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篇12

关键词:初中 生物学教学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190-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社会对人们所提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力量,初中学生在生物科学的学习方面尤为重要,然而,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作为中学教师,对于他们的教学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合理的途径,才能让他们尽快的接受新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本文探讨了初中教学的一些方法与要求。

1 教学方法的探究

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是应该适应初中生学习规律,有利于初中生学习理解,适应其年龄特点的,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动力,更有兴趣,使教师在讲课时更有章法,有激情,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接下来首先谈一下初中教学的几种方法。

1.1 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指出新课程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使初中生能够具有这些本领,我们应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于问题的探究应采取“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反思讨论”的步骤,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作为实验操作者,加强学生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不妨以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为例子,这个探究活动可以在实验室里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试验,教师前期的任务是准备好实验器材,给学生们讲解必要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做实验,试验期间保证学生的试验安全,在试验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进行实验总结,整个过程根据探究性学习的步骤完成学习。

1.2 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已经提出许多年,但是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还仅仅停留在用演示文稿讲课的程度,生物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高效性和动态性[1]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显示出常规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体,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呢?

多媒体技术多种多样,包括听觉上的多媒体技术,视觉上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视频、声音、图像以及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生物学知识显示的更加直观。不妨拿生物学教学中血液循环一章的学习为例,这一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相对来说较难记忆和理解,尤其是血液在肺部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这一过程较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动画视频进行教学,学生们理解起知识来相对简单一些,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们更愿意去听课学习。

1.3 趣味性教学

初中生恰好处在青春期这一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性格有些叛逆,而且恰恰是好动的年龄段,对于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学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走神,精力不集中等现象,这样我们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吸引其学习,趣味性教学应运而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趣的知识,多媒体动画,比拟法等来进行教学,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他们的精力集中在老师身上,这样学生们就不会精力不集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在教学上也适用,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以血液中不同细胞的作用为例,我们可以将细胞拟人化,然后动画的形式给同学们展现出来,不妨可以编为一个故事,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不同细胞的相互作用,这样学生们在记住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血液中不同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等,而且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兴趣,这样就达到了趣味性教学的目的,教师与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且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4 实验性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自主思考能力刻不容缓,生物学是一门知识性实验性的学科,然而现在初中教育却存在着学生对知识理解较好,自主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状况,实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初中进行提高,加强学生们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如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呢?不妨举一例子,例如初中七年级下册中“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实验,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首先应该按照分组让学生坐好,分组的原因是一方面节省器材,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讨论实验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如仪器设备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教师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后应实验操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操作结束应由学生们总结实验结论,后教师进行讲解。总起来说就是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从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1.5 学生中心性学习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主要任务是讲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这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主动思考只被动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等问题,并且学生学习的效果可能不太理想,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中心性学习方法应运而生,何为学生中心性学习?学生中心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就是“教师提前布置预习—课上由学生进行相应章节讲课—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学生问题解答”,这个过程可以称为学生中心性学习,首先由老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课上的讲课,如何选择讲课的学生呢?不妨让同学们分组,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总结学习的重点难点,上课时由一个小组的一名代表进行讲课,讲课时间控制在一堂课的1/2左右,其他时间为老师补充说明时间,此时间内,老师补充学生的不足和课程的重难点,最后留出五分钟左右来解答学生们对于本课的问题。学生中心性学习使学生们参与其中,学生给学生讲课,更可以解决学生本身的问题,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课的学生对知识的讲解得知学生对本课的疑惑点,从而更好地教学,为解决讲课学生本身对知识理解的不准确,教师可以提前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个指导[2],使讲解学生在重难点处可以更好地把握,这种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被动听课的问题,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以上是对初中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总结,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以上方法遵从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生命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原则,是适用于现代教学的实用方法。

2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现代中学教育在教育机制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下,加之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是老师的一项基本教学任务。

2.1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一个让学生们看到就心生厌恶或惧怕的老师给学生讲课时不会达到好的效果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地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讨论,使生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

其次应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多进行小组讨论和参加课外活动,相互分享学习成果,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最后,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们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功和知识的渴望,从而让他们不断探索和进步。

2.2 勇于提出问题

“只有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趋向实践目标。所谓诱因,就是所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问题提出的诱因,可以使人对外界的新事物和新信息产生一种想要知晓的欲望,并促使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求结果和进行实践,开始创新活动。

怀疑精神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怀疑精神,让他们敢于提出质疑,由质疑寻求答案,另辟蹊径,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思维,为问题的解决不断努力,展开主动思维,实践并解决。

2.3 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实验无疑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生物学实验分为两种,分别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主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要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和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便于学生在观察分析实验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做,只有自己做才能真正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要深入认识就要让学生真正的去操作整个实验过程。

2.4 进行实践活动

除了实验上进行相应的学习,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3],比如生物学模型的制作,标本的观察等,学习“花的结构”时我们可以带学生们在花园里对花进行观察,学习人体内部器官时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做人体内部器官的模型,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很好的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微生物一章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做酸奶的活动,这些都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老师的事情,教师务必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生物学教学,尤其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必须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应于新课标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教学任务,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脚步,总结适当的方法,并加以利用,保持信心,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完成新课标下的教学任务,培养出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万峰.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0):47-48.

[2] 祝宗华.初中生物教学中互动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34):348.

[3] 于艳梅.初中生物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7(17):129.

篇13

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停留在纯知识化的应试教育的纸上谈兵,而应该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当前的形势的下,如何切实培养初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我们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物理教学工作中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一是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二是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 “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三是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从安培表、伏特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并且正对指针,估计读数四舍五人等。四是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所以,根据热平衡原理,测量液体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2.加强学生实验教学。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建立完成实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初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本实验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从现行实验教学内容来看,可区分为观察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分析性实验、巩固与验证理论实验。观察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一些光学实验、操作性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其读数方法。分析性实验是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结合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巩固和验证理论实验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怎样通过学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呢?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写实验步骤进行具体指导和示范,让学生体会和懂得用物理语言进行概括和归纳。其次针对实验操作难点要在实验前加以强化训练,并且及时纠正影响本实验正常进行的错误操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对主要误差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几乎一切物理概念和规律都要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形成和建立,没有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对学生而言实验探究操作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但是目前物理教学中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只为应试而教不注重实验探究教学,有的认为,做实验探究不如讲试验,因而教出的学生只是会用笔“写实验探究”而不能用仪器做实验探究的“空头理论家”, “高分低能”便孕育而生,以致于家里灯不亮,排除故障是保险丝坏了,却不会安装打电话找电工的笑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操作能力,除了实验探究课堂开放于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让学生进入角色,有目的观察过实验探究、探索外;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探究”和“课外小实验探究”,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初中生毕竟还比较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懒惰性和依赖性,尤其表现在一些女生和后进生,怕动,大多数是一个组中几个固定的同学做实验,其他人做旁观者,等着实验数据出来抄一下就结束。还有的女生直接让男生帮助做一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严格要求,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在动手安装和组合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当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操作能力并不是把实验探究全都放手给学生,相反,每次实验探究前教师都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布置学生预习有关实验探究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点,适时的指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且顺利完成实验探究。

篇14

【问】小升初数学考试中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在哪里?

【答】计算题。大家知道,几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数学考试(包括小升初和各类数学竞赛)都会有计算题出现,2005年、2006年小升初考试中,一些重点中学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小升初"考试中都有计算题题出现,但是我们发现,相对其它应用题(能力题)而言,计算题往往是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许多学员抱怨,一看到计算题就头疼,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算式,觉得无从下笔,于是随便填个数字甚至放弃不做!

其实,计算题也是对考生计算能力的一种考察,并非常所说的马虎、粗心造成的。而且这种能力对任何一个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为什么中小学学习阶段,"逢考必有计算题"的重要原因了!

造成这种失分原因主要是:

1、 学员本身对计算题不太重视,认为学奥数就是做难题;

2、 一些数学培训机构不注重学员计算能力的训练。

【问】小升初数学考试中最重要的考点是什么?

【答】行程问题(还有数论问题)!行程问题始终是"小升初"能力考察的一个重点之一,行程问题包括简单行程问题、流水问题、追及问题、过桥问题、复杂行程问题等等,知识面牵扯很广,很能直接体现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各类竞赛、升学考试重点考察的范围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行程问题几乎占到每张试卷总分比例的20%左右,可见,行程问题在考试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