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音乐教育

篇1

【关键词】多元文化;小学音乐教育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文化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学生能力开发的黄金时期。音乐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和表现并创造音乐,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多元文化教育观就是把“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和“面向全体学生”融入课堂教育。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育是综合性的音乐教育。小学音乐教育通过采取多元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对于音乐能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挖掘学生音乐潜力,开发学生音乐才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全面的音乐教育,从中外歌曲、戏剧、交响乐等内容入手,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进而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开发其他方面的潜力。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征之一是注重多元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无论是接力版、人教版或者湘版的小学音乐教材,都不同程度的体现本土音乐文化与其它音乐文化的结合。教材内容中,既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有广泛的外国优秀儿歌曲段,中外结合,可选择性很大。从教育理念上,这些教材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通过音乐审美的培养,能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调节情感,培养审美力,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作为实现小学音乐教育目的的最重要途径的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一定活动形式进行音乐的审美教育,依据科学的教材,借助课堂这一平台,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好的精神,继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使学生具有并积累深厚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和理解音乐,结合具体的音乐技能学习,在深刻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同时学习音乐。

二、小学音乐教育如何更好的开展多元化教育

(一)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教学体系

高校是提供小学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一线教师能否具备多元文化教学能力,影响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成效。我国的音乐教育应及时抓住历史赐给我们的发展良机,加速高师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体系的完善,及时地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文化课的开设和学习,把积淀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教坛。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是否具有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认知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处理好音乐评价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教学,带领学生开拓世界音乐的新视野。

(二)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教学里,相关管理部门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为学生或老师营造一个多元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除了在资金投入方面,注重教学设备的完善、举办有意义的音乐活动以外,在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的布置上,也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

(三)探索多元文化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内容的多元综合。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最重要来源,也是多元文化教学的最直接依据。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的、外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体现各种风格的音乐文化。教学内容的多元综合不但体现在内容的组成上, 也体现在内容的特点上。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难度要求、学科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教学目的的明确设计。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必定带来教学目的的多样性。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以音乐课程的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的有了明确的设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具体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和学习。

再次,教学方法的多元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要求教学方法应体现多样、合理、灵活,适应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多元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具备学习的主动权,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意识,引起学生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使学生以包容、尊重、接纳的态度积极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人,避免偏见和歧视,同时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变得更具适应性。简单地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

参考文献:

[1]戴蕾.浅谈新课标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观[J].江苏教育.2010.

[2]宋雪.多元化的音乐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

[3]杨禾.多元文化共生社会中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J].歌海.2009.

篇2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农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农村的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设施较差、师资力量短缺等种种原因,仍有若干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1.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课程安排有名无实。小学音乐教育在课程表内均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了音乐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挤占或改上其它课程,音乐课教学难以保证。多数人认为音乐课是副课,上不上不重要,主课老师则常常用来上语文数学,要不就是自由活动或自己听歌。这样剥夺了儿童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阻碍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的不乐观,加之音乐课是不被列人教师教学评估和评先评优的范围,致使许多音乐老师不愿在农村工作。

1.2 教师能力不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所以在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多数教师随意性大或是干脆把音乐课交给学生用来写作业、做游戏。多数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的一门课程,是强化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1.3 教学设备的短缺。音乐教学又需要一定的音乐设备为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一系列设备、仪器在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室、音乐教科书都没有。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设备、设施更无从谈起。这些都在无形中制约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1.4 学生渴求音乐教育的心愿难以满足。对农村小学的学生中调查得知,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欲望很强。当问他们都喜欢什么歌曲或者老师教她们唱些什么歌曲时,从孩子们口中说出的不是充满快乐的童歌,而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网络成名曲。学生学唱流行歌曲并非坏事,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音乐与他们年龄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本教材上的歌曲抱以"不喜欢""不好听"的态度,其原因是有的学生不熟悉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内涵,有些不愿意唱,觉得这些歌曲无聊、幼稚,唱着没意思。但要知道课本中的东西都是经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后选用的,这些歌曲都是适合儿童演唱的,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优化对策

2.1 改变思想观念。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以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表现方式感动人的心灵,唤发人的激情,激励人的斗志。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正课"和"小三门"的关系,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2.2 加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克服困难,尽快配备小学教师,接着是配备小学音乐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音乐教师到位之后不被安排去上其它课程。使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有专人负责。根据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教改工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就是国家实施的"三定向"中可以多方面培养一些音乐或其它学科的人才。这样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农村小学教师才更有保障,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全面的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2.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不能只成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还能够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另外,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让他们主宰音乐课堂。

2.4 加强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音乐教学设施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现在一般农村学校,只要建一个音乐教室,一间舞蹈教室,一架风琴,一台电子琴,一个五线谱示教板,再加上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磁带等,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5 严格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学校领导应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各项政策,重视农村音乐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学生的能力加强了,学校才能完成培养国家栋梁的艰巨任务。农村小学要务实发展,为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加强音乐教学设施投入,使教师在设施完备的环境中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达到新时期音乐教学的要求。

篇3

一、音乐课被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 不够重视

在农村小学里,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属于副属地位,一切都应“副”从主便,因此很多音乐课都被敷衍了事,有的上成了语文、数学,有的则上成了自习课。目前,乡村的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在领导眼里,由于师资短缺,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当了专职音乐教师就好像埋没了自己,更不用说什么出头之日,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殊不知,这里的学生们是多么地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每次上音乐课,却叫他们很失望。越来越重的负担使他们也不得不“副”从主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校长、领导、老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权利。

二、音乐课当成“唱歌课”——教学模式陈旧

我的小学生涯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老师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这样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难怪学生唱准的没几个,也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应付着上,而这些老师则把音乐课间化成“唱歌课”,应付式地将一两首歌曲教给学生就完了。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将音乐课当成是副科,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一些小学生读了几年书还不知道上音乐课是怎么一回事。我参加工作5年,在基层小学,乡镇中心小学都遇到过五六年级的学生不认识Do-Re-Mi-Fa-So-La-Ti,念成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

三、教学设备不齐备

在许多农村小学里没有一件乐器,教师在介绍乐器时就只能把书举得高高的指着书上的图给学生看,我觉得这一幕让许多人看了都会心酸。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要靠耳朵去聆听的美。我清晰的记得我第一次现场听到大提琴那雄浑的声音时被感动的心境,农村的孩子最熟悉最常听到的乐器也只有喇叭了,我在想他们如果听到电子琴,听到萨克斯,听到钢琴、小提琴,会有多少次的感动。

音乐教育能使孩子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耐力、专注力等)的培养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重视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应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如设立音乐室、多媒体室等,同时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如电子琴、录音机、鼓号乐器、打击乐器等,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重视音乐,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园内外应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学校应积极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鼓号队、合唱队、电子琴班、舞蹈队等,开展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比赛、班级合唱比赛等,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3.3 音乐课的结构安排要科学,重视基本乐理学习。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引导激趣;精心设计;脱颖而出

【Abstract】Music education and music teaching were under the new course principle and stop of discuss topic.BE the educator development of our music student to music of feeling dint, appreciate dint, performance dint and creative power and good moral qualiti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intelligence, non- intelligence factor development and mental state health of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y in of history responsibility.This text music teaching of some concrete the way of doing carried on study, development interest and cognition education combine together, pay attention to a teacher leading to arouse interest, "lead" ability make the student change to live, become strong, emphasize a teacher to want with meticulous care design, skillful arrangement, work well leading work.Want to be full exertive the student's aggressive and corpus function, make music education face to student body, urge each student to get overall development, confidence inside lesson dozen foundation, lesson outside beg development, make music teaching become "and a burst ofly", music activity outside the lesson become "two battlefields", for this two battlefield, attain "two hands grasp", let the student get the United States of enjoy, the United States of smoked pottery, gradually they development become music of host.

【Key words】Music education; The leading arouse an interest; With meticulous care design; Outshine others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音乐课担负的职责,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钻研业务,在实践中不断反省总结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做法。

1.培养兴趣与认知教育相结合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音乐课视为“豆芽菜”,绝大多数学生抱着轻松好玩的心理上课。对感兴趣的东西,如唱歌、唱游、器乐等方面表现出极浓的兴趣,而对枯燥的乐谱知识、能力训练表现得心不在焉。针对这一课堂情况,我采用培养学生兴趣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一年级音乐教学时把《听听我创造的声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思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弹“ii│i—│”问学生它象什么声音?有的同学把两手往嘴上对起来做个鸭子嘴状叫:“嘎、嘎、嘎—”,有的同学学火车汽笛声:“呜、呜、呜—”,还有的同学学青蛙叫:“呱、呱、呱—”……还可以将乐谱变复杂些,又让学生听音模仿,发出一片象声音,千姿百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获取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引导激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导”能使学生变活、变强,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做好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适时进行即兴音乐创作。激趣时要注意结合社会形势,如央视的重要节日时的文艺晚会,或我县的“月月喜相逢”文艺晚会等。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心理得到发展。

3.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面向全体是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要能容下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在音乐中表现为音准、节奏、协调性、听辨、记忆、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差异。在新课程实施的引领下,以新的理念主张开展围绕地域风情、民族习俗、人物形象、人类情感为主题的音乐活动。把具有我们巴山特色的镇巴县中小学音乐乡土教材《镇巴民歌》曲目中选择性地把《镇巴好》、《太阳出来笑》等十多首适合小学生传唱的民歌引进课堂。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实践,重视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空间。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使之体验成功的乐趣;又要创造条件,对具有音乐才能和特长的学生重点培养,挖掘其潜力,让其脱颖而出。

4.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篇5

目前,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学龄儿童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异常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心理异常现象会导致儿童思想情绪的不稳定、学习能力的下降和问题行为的滋生等,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呢?我认为音乐和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它独特的功能。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的人格健康、蓬勃而富有朝气。

一、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同学

案例一:“他们笑我唱歌‘跑调’”

2009年,我教授三年级的音乐。班里有个女学生在表演时总是低着头,问及原因,她轻轻地说:“我唱歌跑调,他们说我唱歌难听”。通过了解,原来她在幼儿时由于嗓音很沙哑,唱歌时常被小朋友笑话,不敢开口唱歌。久而久之都认为她是一个“唱歌跑调”的“乐盲”。

其实,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我告诉她一个人嗓音的好坏并不影响她喜欢音乐,唱歌也不是表现音乐的唯一方式;还给她讲述了盲童学钢琴和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仍创作出不朽名曲的故事,并开始手把手教她竖笛。一次音乐课,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一首乐曲并猜猜是谁演奏的。她鼓起勇气为全班同学吹奏一首《十五的月亮》后,其他同学猜了十个名字都没有猜到她。最后当大家睁开眼睛看到演奏者竟然是“乐盲”时,个个惊奇地说不出话,片刻的宁静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从此她迷上了音乐,并成为学校管乐队的优秀队员,她好像变了人似的,后又作为艺术特长生被一所的重点中学录取。

反思:其实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多方面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本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得到喜悦、乐趣和自信。

二、点燃学生情感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案例二:“我永远都忘不了母校,忘不了老师和同学们”

这是五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我像往常一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但今天有人在传递纸条。我有点疑惑,走过去一看,上面写着“王××同学:希望你在美国不要忘了我们,我们会永远想念你的”。原来一位学生即将转学去外国读书。片刻思考后我做出了决定,说:“我们能不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情呢?”“能!”学生响亮而整齐地回答。学生争相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最后我建议全班学生再用八孔竖笛合奏《彩云追月》《友谊地久天长》两首乐曲为她送行。演毕,每位学生眼里都闪着泪花。王××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永远都忘不了母校,忘不了老师和同学们!”我想,此情此曲会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反思:在教学中我随机应变,巧妙改变教学内容。首先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引导他们在即兴表演中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使学生之间的友情和对母校、对祖国真挚的感情得到升华!一个健康的人格,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音乐是情感艺术,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三、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造的天地

案例三:“我们自己可以创编出最精彩的节目”

篇6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育;音乐游戏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都不可能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的结果。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儿童接触音乐作品的目的:第一是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第二是学会用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第三是学会自己用声音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实践内容。。

一、音乐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为便于教学与运用,根据游戏的功能,把音乐游戏分成以下几类:1、节奏训练类游戏。2、音准训练类游戏。3、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4、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5、识谱类游戏。6、其他游戏等。把音乐游戏归类,主要为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按教学要求选择和搭配相应的游戏进行教学。

二、音乐游戏的意义

1.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l、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青蛙上台阶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的“台阶”上,小青蛙上第l个“台阶”时,让学生唱“l”,在上第“2”个台阶时,就让学生唱“2”,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2.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T台秀》的游戏。在音乐教室中设计一个“秀场”。当哪一位或者哪一组的同学表现好时,老师就让他走上T台,像电视上的明星那样为大家表演,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了音乐知识,二来锻炼了表演、表达能力,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3.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三、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我们在音乐游戏的运用上还学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学生感受到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快乐和兴趣,从而主动的通过自己手奏、口唱带领他们学习新曲。音乐教学决不应压制或扑熄这种意欲和冲动,相反的,应当激发起这种冲动,但是运用游戏时还需向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认真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要认真聆听琴声等,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

2.必须研究各个年级段的不同音乐游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括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教具所吸引,运用音乐游戏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知觉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他们的思维活动的掌握和调动。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上有很大变化,情感和意志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强制,不要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兴趣来运用游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游戏,让他们都能在音乐课中轻松、愉快地唱,玩、跳,让他们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教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完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小学音乐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创新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概述

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使命,也是人的动力教育,只有重视创新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使之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并不断丰富自身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质量,深入分析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完善创新教育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情况下,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等内容。

2.1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仍是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没能及时的转变过来,导致其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入探究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直接导致音乐教学效率较低。

2.2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也是音乐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直接导致音乐教研活动质量较差,加之忽视音乐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音乐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较强,教师很少真正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3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

3.1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也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新潜能,音乐教师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气,将学生的学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音乐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之一。

3.2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基础,是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教学理念之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的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此外,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分析,及时的完善教学方案,也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鼓励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3.3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在实践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在明确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课程的教学主题,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相对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之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创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充分重视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创新教育氛围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陶冶自身的情操,逐渐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芳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4,(9):50.

[2]吴洁.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音乐时空,2015,(21):183.

[3]王蓉.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95-96.

篇8

小学生的头脑灵活,性格活泼,模仿力发达,对于音乐课总是充满期待,至始至终,小学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小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模仿机会,培养他们对音乐感染力的理解。

1.乡镇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而乡镇地区小学属于师资较为薄弱的地区,专业技能较强的老师不太愿意到乡镇里教学,因此就造成了乡镇地区音乐教师稀缺的现象。同时,乡镇地区对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考虑的并不是很完善,他们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基础学科教育,忽略了音乐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次,乡镇小学的音乐硬件设施还不太完善,对于音乐课最基本的教学用具———电子琴,很多乡镇小学都不具备,老师在课堂上先把要学的歌词抄在黑板上,然后自己示范性地唱一遍,然后一句一句教学生唱。因此,要想乡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提高,就必须增加硬件设施,必须增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鼓励更多年轻人到偏远或者条件比较差的乡镇地区教学,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城市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位于市内的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学校对于学生的音乐教学有很多优势。比如音乐硬件设施的建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专门的器乐教室,还有专门的歌曲排练教室,这些硬件设施无疑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的机会。他们学到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歌曲,还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对歌曲进行舞蹈编排,可以让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改编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魅力。城市音乐教学在初始阶段主要采取听,唱,反复练习这几个阶段。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欣赏一首歌曲并不容易,对于抒情性的歌曲小学生并不容易产生兴趣,比如《摇篮曲》《口哨与小狗》《水族馆》等这些歌词没有故事性的,只是欣赏性的歌曲,只让学生听一下就可以了,这些歌曲本身没有太多的故事背景,所以音乐老师针对这样的音乐教材基本都是先示范性地唱一遍,然后学生跟唱一句一句地学就可以了,有些旋律简单的,只需要教几句,学生就可以摸索出下面几句是怎么唱的。

二、如何将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多样化

单一的教唱教学模式并不能实现新时代对小学生音乐认知力的培养。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小学生提高音乐素养所需要的。

1.将音乐教材排成小型歌舞表演或情景表演

音乐这门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唱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从对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等方面对歌曲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歌舞剧考验的就是小学生对音乐旋律以及歌曲情感的理解,表现手法就是将舞蹈融入歌曲里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导自演似乎有点困难,舞蹈部分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完成。拿《摇篮曲》来说,这主要是听赏型的歌曲,老师可以将这首歌曲作为背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进行舒缓的舞蹈,让他们体会这首歌曲的节奏以及优美意境。情景表演主要考查的是小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故事性画面感比较强的歌曲编成情景剧,进行分组表演。比如《小鞋匠》这首歌曲,是一首律动性较强的歌曲,主要是让小学生体会物体碰撞发出的声音。还有第二单元《小乌鸦爱妈妈》,老师可以指定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让他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充分调动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丰富对音乐的理解。

2.将乐器带入课堂

乐器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工具,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或者演奏乐器,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口琴、葫芦丝、电子琴等教学辅助用具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新奇,音乐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给小学介绍乐器的结构,然后简单演奏,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些乐器的音色。演奏的歌曲不一定非得是教材上的曲子,最好选择更能体现该乐器音色的曲子。口琴主要是要把握气息的变化,葫芦丝的音色是清脆型的,电子琴演奏则具有多样性,可以欢快,可以清脆,可以低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别用三种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曲,让学生体会是三种乐器的音色,自己体会哪种乐器适合哪种音乐风格,从而让学生在对乐器的了解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乐器。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乐器作为自己的特长来培养,既能发展特长,同时又能培养音乐素养。3.组织小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音乐教材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素材,除了教材之外,音乐剧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很好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的表演,形象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儿童音乐剧具有这些特点。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儿童音乐剧欣赏,这样的活动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有些儿童剧是教育性的,爱护动植物,保护地球,或者是热爱家人等主题性质的。因此,儿童音乐剧是丰富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课外课堂。

三、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情境教学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必修课,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阶段。学生通过音乐教育逐步形成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从而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由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完善个人修养。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为着眼点,讨论“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育情”的音乐情感教育功能。

一、小学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人施以教育的力量。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前辈学者曾总结指出:音乐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品质,它集合最严格的理性形式与最鲜活的情感情趣,以理性化的情感表达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它关注人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情感教育促进音乐教育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最为深刻的情操陶冶,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教育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程环节,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尽可能多地发掘音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通过鲜活的、直观的方式感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融入音乐,从而通过体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高。例如,在教唱《小雨沙沙》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当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从而懂得种子的成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

2.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

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一个特性,换句话说,情感教育天生具有美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就将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知识传递与获得的过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审美功能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教师以音乐本身为审美本体,通过运用美的手段、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综合外化和内化因素,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认识、理解、鉴别甚至创造等能力,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即美育的过程。情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刻板的“应试教育”而导致的学生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生活,通过教师的审美化的教学,使得教学过程充满活力,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传递和情感发展的任务,达到“情、智”的和谐统一。

3.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社会化理论认为,只是在个体对社会价值、社会秩序、社会主流观念内化吸收,才能完成其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笔者认为,“社会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培养个体间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并建立社会性的情感纽带。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合作观念。

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周围的学习、生活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

二、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情”是一种精神的烘托,只有有“情”之境,才能使物质因素有了情感色彩。因此,当“情”与“境”相互交融,“情境”也就形成了。情境是音乐教学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应该将“物质”和“精神”融合一体,形成融洽、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探求音乐知识的内涵,从而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草原牧歌》时,教师先播放一段介绍内蒙古风光的MTV,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地区的风土人情,配以歌曲旋律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蓝天、白云、牧场、羊群,草滩、鲜花、、雄鹰、骏马,激发学生对内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从而带动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整合资源,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发和创生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劳动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听、唱、创、赛、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游戏指导学生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歌》讲述了7个小矮人在矿井劳动时场面,教师在教学中播放演示课件,引导学生与小矮人一起劳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枯燥、抽象的欣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穿衣服、叠衣服的比赛,突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将音乐教学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3.巧设提问,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师生的连续问答中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歌曲《嘀哩嘀哩》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和无限欢乐的心情。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情景问题,如“春天到底在哪里呀?”“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的成功性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音乐的愿望。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尊重,全面发展,以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师生进行相互交流与互动,加强情感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个人来说相当重要,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举足轻重,它可以促进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是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并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篇10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美妙的音乐很容易触动人的内心深处,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尤其小学生情感单纯,恰当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乐感,让学生逐渐明确何种音调、节奏更能触动人的内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有个初步的感悟。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耐心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精华所在,跟随教师走进音乐的美好世界,使音乐教育的情感价值得以体现。小学生不仅思想单纯,而且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如果对学生进行的强行的道德思想灌输,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音乐教育的优势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美妙乐曲的同时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更喜欢民主化的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教材的作品选择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价值导向,让学生在长期的音乐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与爱国情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创建一个富有趣味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地心态进入到音乐教学之中。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体会作品的情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深刻内涵。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描绘一幅美丽迷人的田野景象,用委婉的语言将学生们带入田野生机勃勃的画面中,也可以利用媒体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田野的迷人风光。如果能把音乐教学安排到茫茫田野中那将是最理想的音乐教育方式,更容易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进而达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巧设问题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提问都能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在音乐课堂也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巧妙提问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带着愉悦心情感受音乐的美妙。在提问环节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使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例如在五年级上册《难忘今宵》这首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今宵难忘的原因,你有难忘今宵的经历吗?请举例说明,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踊跃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积极地评价后,再带领学生进入正式的音乐教学。此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热爱生活。

(三)挖掘音乐深层情感

每本小学音乐音乐教材的曲目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都是切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人的内在情感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每一本音乐教材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曲目的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真实情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深刻地体验。例如在五年下册《保卫黄河》这首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对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出发,将这种保护黄河的意识传播给每个学生,让同学们了解到是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在这类歌曲的演唱中,不仅能使同学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还能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情感表达

每一学科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的,尤其对于未成年的小学阶段,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一直以来,教师们一直在探讨音乐教学的最佳方法,这里的最佳不是唯一,而是要多种教法结合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会有其自身优势,所以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充满趣味的教学课堂,使音乐教学的成效更加明显。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拉萨谣》这个首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拉萨风俗民情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对拉萨的壮美风光有一个初步了解。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相信一定会被拉萨的美丽风景所折服,基于这样的情感基础,教师再展开音乐的情感教育相信会容易很多。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五)多沟通加强情感交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和学生相处融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才能消除学会对教师抵触心理,使学生更容易走进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谐的师生关系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可以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探讨能加深学对音乐的领悟能力,逐渐形成正确地审美观念。以五年级上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们围绕三峡的美丽之处展开交流,通过互相讲述自己眼中的三峡,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三峡景色的壮美秀丽,进而对事物拥有更高层次的看法。

三、结语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情绪效应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42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通过音乐跳动的音符,使学生将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尽情地遨游在音乐的世界中。音乐具有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音乐也是情感的艺术,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要做到以情为本,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来实现良好的音乐课堂效果。

1 调动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与学生的情感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排斥的心理,就会将抵触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音乐课堂教学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特点为突破口,特别是小学的音乐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对于音乐表达的内涵不会有所掌握,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营造与音乐相当的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并以音乐为背景,使学生体会音乐的故事,并从中感受音符所带来的美的意向。每一段音乐,都是一段故事。小学生正处于喜欢听故事的年龄,如果让音乐以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激起小学生的兴趣,此时,再配合音乐,将故事与音乐融为一体,就很容易将音乐以情感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并被学生所消化理解。比如由贺绿汀所创作的钢琴独奏《牧童短笛》就是以其本人童年的故事为背景的。音乐所描绘的是牧童骑坐在牛背上,走在绿草青青的田野上,而这首钢琴独奏,就宛如是牧童吹出的曲调,飘荡在草原上空。此时,音乐教师就可以以这一背景为主题,请同学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再如,《鸭子拌嘴》是一曲打击乐,在听过音乐之后,可以让小学生判断一下什么动物在走路,并走到讲台前来学一学动物走路的样子,使音乐课堂更为生动有趣。同样,在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时候,可以先请学生描绘一下小猫的特点,并模仿猫咪的各种姿态和叫声。在学生充分地领会了猫的形象之后,在这曲管弦乐的伴奏下,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乐曲当中,并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

2 引导小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更深入了解

当小学生对于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正处于兴趣盎然之中,音乐教师就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想象中带回到现实中来,让小学生在意犹未尽中体会音乐的实质性内容。此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多媒体课堂教学。伴随着音乐的响起,从幻灯片上出现了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影像。乌龟在慢慢地爬行,兔子在快速地奔跑,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将课堂的氛围带动起来,并同时加深了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如果对于音乐无法理解,小学生就不会展开活跃的思维与音乐教师产生互动,更不会积极地接受音乐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只有当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到音乐教学内容当中,并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音乐教师教学进程的时候,音乐课堂教学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3 引导小学生对音乐的驾驭

从体验音乐,到感受音乐,其目的并不是要小学生体会音乐的美感,而是要将这种美感进行升华,成为自己切身体会中的一部分,并可以将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驾驭,使音乐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人说,艺术从生活中来,所以要将情感融入到艺术中,才能够体会艺术之美。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实践,其以抽象的、强烈的表达方式,将情感宣泄出来,让听众去感受,去体会,并将音乐融入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原型。所以,音乐之美,并不在于享受其中,也不在于可以模仿,而是要在音乐的感染力下,使听众与创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冲撞。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则需要音乐教师来引导,将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想象力激发起来,将音乐以文化知识的方式传输给学生,给小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另外,还可以改变常规的教学方式,采用其他的方式来代替乐器的演奏。对于小学生来讲,在短时间内熟悉乐器的操作是非常困难的,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的方式来替代,比如,在桌面上放置一排玻璃杯,每一个杯子里面都装上不同量的水,用小竹棍轻轻地敲打水杯,就会有不同的音符传了出来。首先由音乐教师示范演奏,那清脆的乐声响入耳畔,加之水杯的弹奏,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此时,音乐教师就可以请小学生到前台来进行演奏。经历了情感体验之后,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思维潜能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被激发了起来,从而懂得如何驾驭音乐,以为将来的音乐创作打下基础。

4 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相配合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关系密切。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其对于音乐的驾驭自然是很轻松的,而且能够配合音乐教师将教学内容高效地完成。然而,有些学生对于音乐毫无兴趣,甚至于从心理上对音乐课就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这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释放的情绪,就会影响音乐教学效果。对于这部分学生,音乐教师在教学当中,就更应该深入地研究,体会其中的原因。小学生处于爱玩好动的年龄段,此时,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设计各种游戏,让游戏与音乐相结合,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学生,而音乐教师辅助引导。让学生在玩乐中领会音乐,发成为一种情感的体验。

5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每个人来讲,音乐都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对于小学生来讲,音乐教学不仅是文化课,也是培养情感交流的一种尝试。将情感教学引入到音乐课堂当中,让学生潜移默化中领会音乐的内涵,可以使音乐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健华.将情感体验进行到底――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J].教育研究,2012,(6).

[2]陈志刚.情绪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2,(3).

篇12

关键词 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音乐教育 实践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由“审美”至“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转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众多学者对音乐教育哲学的专门研究中,以贝内特・雷默为代表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和以戴维・埃利奥特为代表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逐步形成两大阵营,彼此间展开了持续的颉颃对垒。

1.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

20世纪中叶,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西方美学的学理基础上开始萌芽,强调音乐本体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美,这种独特的属性即为音乐教育的基础。由此,持此种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学者们便达成群体共识,认为音乐教育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作为其主要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学生多进行音乐听赏,通过往复的过程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

谈到审美音乐教育,不得不提及的便是美国的贝内特・雷默,他在20世纪下半叶便成为当时提倡此种哲学观的关键人物,其享誉全球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最大的学科贡献便是构建了基本的审美音乐教育理论框架,并且他两次对原版作了补充修改,这三个版本的相继问世反映出雷默的思想趋向和主要观点,也由此被视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第一版、第二版中,雷默运用绝对表现主义哲学,针对审美教育可细描和表达人类情感的价值功能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两者的内在价值具有统一性。此外雷默指出,在把审美品质视为基础和前提,把发展和培养审美感受力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还须严格遵守审美音乐教育的原则:第一,若以年龄区间来划分,那么无论哪个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音乐,都应当是真正能承载情感的音乐;第二,体验是认识音乐审美意义的惟一途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彼此分享审美意义的机会;再次,音乐教育关键的作用就是可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类音乐要素的敏感度;最后一点便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所属的年龄段问题,选用与其年龄相匹配的学术语言,并与最终的音乐教育目的相契合,从而准确明晰地向学生说明音乐的表现性内涵。[1]

虽然审美音乐教育观在音乐教育事业的稳定与统一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问题与缺陷,比如否认了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审美经验脱离了日常经验等,所以,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不断遭到学界激烈的批判,最终导致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出现。在这样的格局下,雷默对《音乐教育的哲学》先前的版本作了修改并出版了第三版。此版本对审美音乐教育观进行了重新建构,相较前两版,他在最新的改动中对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描述花了较多笔墨,认为后现代思潮已经渗透到各个人文学科领域,音乐教育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雷默承认当今音乐教育哲学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最能体现其远见卓识的地方在于,他意识到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文化维度的插入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必须安放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依托各自的学术话语体系进行。

2.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20世纪90年代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遭受激烈批判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它是在亚里士多德和新实践论的学理基础之上被建构起来的,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的本质并非简单地从美学角度就可挖掘出来。它认为:积累学生的音乐体验经历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比审美经验涉及的范围宽广得多;且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非“表演”莫属。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最重要的思想内核便是强调音乐听赏和音乐实践的核心价值是在音乐愉悦自我的基础上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并最终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埃利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的目录中就非常鲜明地提出:要走向一种新的哲学。关于它的称呼,埃利奥特开宗明义地指出:“简单地说来,本书中提出的哲学就是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他还声明,“这种实践哲学与以往音乐教育所谓的‘官方哲学’――审美哲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没有交集、互不相容的”[2]。

埃利奥特在书中着重阐释了“音乐本身的概念应是开放的”观点,此外,埃利奥特还特意针对易混淆的音乐体验和审美体验概念进行了区分。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人对同样音乐的体验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体验是由其自身所处文化与语境所决定的,是多样化的社会建构,包括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个人的等多个维度,其辨识度最高的一点特征便是个体在聆听与制作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异常的专注与投入。所以,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语境性的、社会性的,甚至是政治性的实践,它是无法脱离具体真实的音乐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制度、、个人情感而独立存在的,只有承认这些因素的微妙作用,才是当今生活实践的常态。

另外,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非常强调表演,认为“表演就是一种行动,并非沉思性的感知;表演就是创造和生产,而不是接受和消费;表演就是参与,而不是疏远与隔离;表演就是演奏;表演是过程性的、当下的活动;表演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身体经验;表演是个体和集体身份的阐述”[3]。不过,“表演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它是一种需要身体参与到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直接参与体验到音乐生产过程中而使自我感到充分的满足”[4]。

二、由“实践”至“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转向

1.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的世界,音乐文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大家逐渐认识到来自不同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音乐教育必须全面考虑的,无论哪种教育均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更多的应是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状况包括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来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音乐教育者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兴趣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多元化,“准确地说,多元主义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它致力于解释艺术实践和语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5]。因此,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炙手可热。

随之“热起来”的当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它也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国际化的局面,但之前两大研究范式的格局都面临着来自内(音乐人类学)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部的挑战,甚至出现以保罗・伍德福德提出的自由音乐教育作为“第三种范式”的倡导,然而他的观点在很多方面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共通的,所以还不能被认为是第三种范式,可以将其看作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纵深发展的产物。

2.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自由音乐教育观”――伍德福德《民主主义与音乐教育》

2005年,保罗・伍德福德出版了著作《民主主义与音乐教育:自由主义、伦理和实践的政治学》,在音乐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书提出了在民主社会中构建自由教育的主张,甚至连坚持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埃里奥特也称伍德福德的著作是“关于教师和学生民主观念的典范”。这种自由教育关注政治、道德义务等的介入和对话,认为“无论是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还是大学中的音乐教育,都应该致力于探究、批判及调和各种哲学、音乐和教育学观点”,以迈向民主社会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针对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两种显得比较对立的教育观点,自由教育则采取了一种比较中立的路线以“更切近地倾听对方,避免走极端”[6]。事实上,伍德福德所提倡的就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音乐教育应该有一个全新可行的目标,通过音乐教育者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去更主动地、更有选择性地塑造他们的小世界,并在此过程中追求相互的理解、协调、尊重和谅解。

另外,伍德福德提出自由音乐教育与基于表演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是相对的。这种自由主义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有思想的对话,允许学生自由发展,而不是像实践音乐教育那样“仅仅是为了表演”。

三、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过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视“音乐中的审美经验”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共性机制,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是起缘于西方传统的,对于西学“舶来品”,我们如何看待它所带来的“损”和“益”?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它与我国音乐教育国情的“对接”关系?是完全照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去构想么?事实证明,这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我们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便看到了让人可喜的变化。较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而言,“新课标”不仅在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价值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与跨越,另外在学习领域方面也大胆迈出了步伐,其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重构了音乐学习领域,提倡积极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等,笔者以为,引入文化维度的本意,可以更好地说明各种音乐真实的存在状况,这无疑是对音乐学习质量的一次极大提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个体。且现今语言学转向引起的多个人文学科转向,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音乐交流和相互理解,而并非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审美的固定学习模式。如果忽略了对相关文化和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的音乐学习只会止步于感受――审美层次,无疑是对今后音乐知识的教与学,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种下了“病毒”。

如果说“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存在弊端的话,那么实践音乐教育范式亦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知道,将实践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的音乐教育,目前仍仅仅囿于小空间――教室实践之中,这样的“实践”实质上是与文化相脱节的,也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文化信息,如音乐功能、文化价值等。“审美”与“实践”固然重要,但不能全权替换音乐的其他功能,这样只会导致非艺术价值的日益“黯淡”,甚至有可能导致多种音乐价值在人们心中分崩离析。

就普通音乐教育而言,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专业化的学习,再加之当代音乐教育必须结合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和文化表征,因此,我们需把学校音乐教育过程还原为一个更为有机的文化过程,尽量做到视阈间的交融,真正思考人类学家提出的“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之思想内核。简言之,即将审美、实践、多元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无缝贴合”。

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紧密联系,因此都具有自身的重要历史意义。但随着世界的急剧变革、文化的多元发展,这两种范式都面临着挑战。审美范式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于其哲学基础以及它所依存的认识论,而实践范式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深入地建构和充实的问题。

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想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文化教育发展,就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哲学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学生才是音乐的创作者和意义的阐释者。音乐教育应着眼于人的一生,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更多地传承音乐文化。如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始终将审美作为核心,最终的结果将会使得学生音乐生活经验边缘化。另外,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应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现象学意味的还原,并且在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精神,在音乐理论或实践学习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顺利地表达自我。当然,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切勿操之过急,难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小学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 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J].中国音乐,2008(1).

[5] 李渝梅,李方元.解读“功能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4).

篇13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篇14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一个人音乐梦想的开始,所以在这个阶段要不断地挖掘潜力。良好的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就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着朝气。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不断地创新。

一、建立新的“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氛围

现代教育观认为:“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书本上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将孩子的思考能力激发出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给孩子提供指导与支持。”所以,老师不仅在讲台上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他们进行交流、合作,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做到恩威并施,不仅要成为他们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一个相互交换意见、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常常与老师交流,说出心里的困难与喜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建议教师用一种“伙伴型学习”方式,就是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间互相探讨,变常规的讲台教学为情感型教学,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把乐器带入课堂后,让学生自由组织,表演音乐。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当然,一堂课的交流也可以由多个方式相结合,自由运用。

二、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新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单纯地灌输音乐,我们要改变这种方式,以启发式、诱导式教学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给学生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缺点,老师作为指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要求师生平等、民主,互敬互爱、教学相长。要建立必要的民主生活制度,让学生在和睦的氛围下轻松地学习,老师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老师从严厉变为和蔼,师生从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在教学上由原来的单一转为多样,方法上由烦锁变为简单,让学生由原来的厌烦转为积极,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发挥学生内在的天赋与潜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发挥最好水平,又不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沉重,特别是在情感上,能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给予他们信心,从而在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充满丰富多彩的美好幻想。

三、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