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

篇1

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

综合素质评价中常用到一些理论。我们所用到的具体的评价理论有3个。

理论1个人的每一个行为(先天的条件反射行为除外)表现,都是其相应的心理素质在环境中的特定表征。数学的形式化描述为: (1.1)

其中在式(1.1)中,B表示个体的行为表现,f表示个体行为的表征方式或机制,Q表示个体的素质,E表示个体面临的环境。

理论1说明每个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人们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或非语言的方式来反应外部世界。

通常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一些基本要素,我们通过评价一些基本的要素来推测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理论1作为综合素质的评价具有可行性。

理论2 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各个体不尽相同,它可以综合不同环境下的刺激,使个体对这些不同的刺激作出一致的反应行为。数学的形式化描述为: (1.2)

其中在式(1.2)中,Q'表示由总的行为、环境等反应的素质,Bj表示第j种行为,Ej表示第j种环境刺激变量,αj表示权重,

表示函数关系

理论2表明对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具有现实性和充分性。

原理 3素质是隐蔽在整个身体上的客观存在,具有内在抽象性,这种特性可以通过对被评价者输入各种不同的信息而反映出来,进而依据评价标准做出判断。数学的形式化描述为:

(1.3)

其中在式(1.3)中,Q''表示个体素质, 表示对评价者输入的各种信息。

原理 3 说明我们对人的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并给出了操作的形式。我们采用一种黑箱模式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按照黑箱模式的理论,我们只关心输入与输出,并不关心在黑箱内部的具体操作。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是采用间接评价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评价素质。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S表示输入信息,Q表示素质,R表示输出信息,M表示评价标准,J表示分析评判,O表示评价结果。

方法设计

1建立模糊集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本文引入模糊集的概念,将模糊集融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具体的建立模糊集[1-3]的步骤如下:

步骤1:

首先需要定义一个主因素层的指标集,假设该指示集为:

,其中

是权重集,每个Ui所对应的权重为集为ai,即ai表示指标Ui在U中的比重,因此有 =1。

步骤2:

接下来我们需要定义子因素层指标集,假设子因素指标集为

,其中

是权重集,每个Uik所对应的权重为集为aik,即表示指标Uik在Ui中的比重,因此有 =1。

步骤3:

接下来就是建立评语集,设评语集为 ,其中 表示对某个指标进行评价的时候,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我们取P=5,即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根据评语所划分的5个等级,对应的模糊评判向量分别为: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59 以下)。这样可以将等级与成绩对应起来。

2计算评判矩阵

建立模糊后,我们需要确定判断矩阵,本文中假设判断模糊评价矩阵[4-7]为:

(4.1)

其中,式(4.1)表示因素Uk到评价集V的模糊评价矩阵,

表示子因素层指标Uki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现在还需假设rij的计算,如式(4.2):

(4.2)

在式(4.2)中,rij表示对于评价打分的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于指标Uki有Vi1个V1级评语,Vi2个V2级评语,以此类推。

3模糊矩阵运算

模糊矩阵的运算分为5个步骤,下面将给出模糊矩阵运算的算法步骤[8]。

令赋值给bj;

篇2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有益于人生。学生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往圣、哲人巨匠都努力探讨世界的构成。通过学习《多彩的物质世界》,学生能够了解到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备将来能够不断深入探索,投身科学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顺序如下。

1.细微的物质构成了茫茫宇宙,物质又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通过对原子的结构了解扩大认知。

3.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不同之处。

4.纳米科学技术的接触,纳米材料的特点、应用以及前景。

5.质量概念的掌握、质量的单位了解。

6.学会使用天平的操作。

7.牢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此领悟量的含义,能够熟练地测量液体与固体的质量。

8.通过密度概念的学习,分析密度的物理意义,推理在生活当中,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能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举例说明哪些物理现象和密度有关。

9.做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密度概念,认识物质本身具有密度的特质,通过学习,拓展对物质属性的认识。宇宙浩瀚无边,大得无法言喻,难以描述,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宇宙世界,让他们在惊讶中产生好奇,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让学习的知识能够牢固掌握。

二、学习物理,要提高综合素质

很多人才华横溢,在物理学科有很深的潜力可挖,但是学生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就不至于误入歧途,就能够激起凌云壮志,进而能够掌握学习的技巧,成就大业。成功大师卡耐基曾传授成功的真谛:“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其余85%归结于他的综合素质。”

再描述贴切一点,也就是说,这85%,就是对成功者综合素质的描述,就是喜欢学习的结果,就是掌握学习技巧的回报。很难想象,一个综合素质不高、不喜欢学习的人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对科学情有独钟、多才多艺,甚至做起事来游刃有余、看问题能够高瞻远瞩和将来大器有成。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想学习,主动学习,才可能深研穷磨,好学不倦,才会破臼除窠,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有责任心,掌握了学习方法,把物理知识了然于胸。

篇3

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具体指标应包含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等非统一考试科目中的实际表现,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主要评价指标:

(一)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二)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四)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五)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制度。

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的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定分别按照学期、学年进行阶段性评价,学生毕业时进行总评。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机构。

学校应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由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校内各班级评价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六、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程序。

学校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完成自评;指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互评;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协调社会各界参与考评;校长进行综合评价;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探索科学的、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有条件的市(区)和学校可尝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操作平台,开展测评工作。

篇4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传统的评价学生方式是先考虑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在班里排多少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评价手段,准确的呈现学生的差异,但是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发展的、多元化的,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我觉得学生除了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应该和课堂上的学习量化挂钩,制定出相应的评价细则,例如积极回答问题加几分,考试成绩进步了加几分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原评价模式一般情况下只有班主任一个人的评价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而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也需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习成绩,又要重视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也不应单一化,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应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会让综合素质评价更趋于合理,增加评价的公平性。。

1、学生 自评:就是让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时,对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的各项内容,回顾一学期的各项表现,找出依据并量化,打出等级。学生个人评价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各种表现,并能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指一个班的学生相互评价。有以下三种方式:全班互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首先成立由班委会部分成员与学生公推的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参考学生个人自评和量化扣分以及学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现,找出依据,进行讨论,最后量化,判定等级。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避免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并要关注并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评价可能对同伴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要注意应该进行随机分组。

3. 教师评价:评价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评定等级两部分。

(1)评语:每位任课老师依据每个学生日常表现及日常量化扣分情况,找出依据,共同讨论,判定等级。教师作为评价者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同和理解,富有责任感。第二,对被评价的学生要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第三,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若干方面的表现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评价的各个环节有恰当的把握,如在评价过程中能够清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够听取他人的想法。同时,要在制度上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提供保障。然后由班主任参考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成长性记录等情况, 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评语以定性描述为主。结果记录在《中学生素质成长报告册》中。

(2)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具体等级评定参照《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等级评定参考标准》。

(3)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四项。班主任组织班级评价小组对每个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进行评价。按预定等级比率打分并划定等级,计入档案。

篇5

百姓的疑虑合情合理,他们担心没有分数硬杠子的素质评价能够操作吗?在某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下,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可靠吗?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可行,更要可信,这是百姓关切的关键所在。但从政策层面通盘设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时,我们应该更进一步,不仅要使综合素质评价可行、可信,更应可用!

可信与可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若我们的眼光只盯着如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真实可信,却忽视了满足高校招生录取时对评价结果的方便使用性,就必然会导致真实可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形同虚设,反过来会导致往后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草率走过场,真实可信性将变得荡然无存。反之,若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足以真实可信,高校及其他使用单位不敢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用学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成为摆设,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唯分数论仍将越位主宰着莘莘学子的求学梦。

因此笔者认为,凭借《意见》的东风,我们在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或细则时,应紧紧围绕可行、可信、可用这三个环节做实、做细、做到位。

一、可行――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性

《意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5个维度: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要将这些抽象的素质变成可操作的、具体的、能考查的指标,只能采用表现性评价法,也就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行为习惯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即用学生的行为表现描述,用参加活动的时间表明,用活动效果的优劣证实。

对思想品德的评价最引人注目,争议也是最大的。《意见》认为通过考察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的次数、持续时间等表现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但也有不少人对表现性评价法心存疑虑:认为虽然不少学生都能够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能够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但不同学生的动机是不同的,不排除有些学生是为了获得综合素质评价的好结果去装几次、秀几下,这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甚至可能养成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

笔者以为,这种担忧是完全多余的,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就是要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生长以及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教育就是要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引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要弘扬学生的上进心表现而不必担心掺杂其中的功利主义思想,否则我们就主动失去了教育引导的主阵地。

连思想品德这样抽象的素质都可用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其他如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当然可用水平等第、体育达标、所获荣誉、特长项目、活动表现等等来描述。因此,虽然采分点的覆盖面不是很广泛,但客观评判的操作性仍是可行的。

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性的提高。教育部统一综合素质档案基本格式、建立电子化管理平台都将有助于记录简易、查询方便,统计快捷,使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性大幅度提高。

二、可信――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

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意见》从写实记录、整理筛选、公示审核到形成档案、材料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可循的要求。

当然,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光靠制度的建立不足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还需要一系列约束和举措来为综合素质评价保驾护航。结合浙江省近几年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项举措能够最大限度地基本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可信。

(一)写实记录

每一项记录都有据可查,都有相关事实材料为依据,不需要学校或教师人为的主观评价,即所有漂亮的形容词一概不必出现。

(二)民主评定

学校结合各项目特点,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民主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这种公开民主评议的方法约束了班主任和教师的权限,使评定处于阳光下,一定程度上狙击了社会不正之风对学校的侵蚀。

(三)公示审核

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必须先由学生确认,然后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再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

(四)诚信追责

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是对弄虚作假者的一道紧箍咒,谁签名谁负责的制度已在浙江省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使用。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每项都有责任人签名一栏,这是一枚沉甸甸的个人信用图章,记录将长期保存并能够让高校招生官、教育行政部门查询,终身追究制度确实是对者的斯摩克斯利剑。

(五)申诉复议

申诉与复议制度也是一道保险。《意见》要求畅通举报渠道,我们要建立检查制度和申诉与复议制度,无论家长或学生申诉综合素质评价的哪个环节,对有争议的结果,相关的责任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重新进行审核确认。

当然,一系列制度和举措虽可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保驾护航,但一些系统性的评价误差只能通过政策引导或高校招生官的经验来判断。例如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群体性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差异,这就需要招生官根据经验作出某些认定、取舍甚至修正。这种差异是常态的,相对稳定的,也是真实的,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否定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推出。

三、可用――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性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其实在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就已经实行了,但为何一直没有在高校招生中有效使用呢?

高校招生不用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目前的社会诚信环境确实无法让人放心高利害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

二是我国高校招生只在暑期10多天就录取完毕,若要审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字资料就无法在那么短时间里完成。在英美国家,录取新生往往需要半年到10个月时间,他们的招生官可以从容审阅、甄别甚至询问、面试。

三是我国高校的录取流程是按分数走的,理论上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需要时才从系统中调档查看,显然在分数太强势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只能成为一种摆设。

四是我国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有用信息太少,高校招生工作人员难以从中发现令人眼睛一亮的信息。

因此,为了更好地融合高考、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的职能,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下决心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惩罚机制,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中起实质性作用的顶层设计,放远目光,立足发展,不要怕可能会出现的暂时局部的造假个案。我们应该树立“谁使用谁监督”的理念,高校或其他单位若要使用中学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就有责任审核、判断、甄别、追踪。高校可以逐步独立或联合建立每个中学的诚信档案,有权提升某些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含金量,也有权惩罚个别中学的造假行为,甚至拉黑某些敢肆意舞弊的中学。

其次,我们要根据我国高校招生时间短的国情,改革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呈现方式,使招生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迅速勾勒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因此,适当按比例划分综合素质评价各维度的等第是有道理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大幅度减轻高校招生录取时的材料审阅压力;二是能够让高校捕捉到更多的有用信息。有人担心,按比例划分等第就相当于给学生排队,会加重学生负担。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西方国家的高校申请材料中甚至要求学生提供每学期每学科的成绩排名,常常要求学校提供“名次/总人数”这一信息,也不见得因为这样排队而导致学习负担加重。何况我们不是唯文化课分数排队,是按各素质的维度按学生的表现情况评定等第。浙江省对综合素质评价各维度评定等第的办法已实行多年,各校均按规定的等第比例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之间的差异由高校自行判断。高中校长们也表示若按比例评定等第,中学就会更认真对待综合素质评价,就不容易导致评定走过场。因为一旦有等第,高校的利用率就会提高,家长和学生就更重视,评定过程的监督就更健全,评定过程就更规范。

篇6

一、教师严于律己,以师德确保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生本位”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之一。综合素质评价要确保评价的诚信度、评价的公平公正、评价的等值等,首先要从教师思想根源抓起。教师功在平时,平时要留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优点、发展状况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保证评价记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凭借主观印象或感情用事。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态度,受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强调“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评价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的评价态度就是“认真负责”。具体讲:教师在工作上要认真落实评价规范,决不能敷衍了事,在行动上,也要科学规范。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监视之中,应随时注意保持以学生为主体,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学生客观参与评价,确保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生本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要想成为社会的人才、国家的栋梁,就不能仅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而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评价上。这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各方开放式的评价平台。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发挥出各自主观能动性是教师评价改革的关键。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优化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体性。

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容应比较丰富、形式也更应灵活,比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特长制作等。教师可以独立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此评价活动。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活动中,描述性语言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另外,学生参与互相评价有利于群众监督,反映出评价客观、公平的原则。

三、学校加强对“教师监管学生时的连贯性评价”的监督力度

学校对教师监管学生的连贯性监督,使得评价的内容总体比较具体、客观、科学,基本能检验出学生一个阶段全面的发展状况,但也有一些评价内容值得商榷,例如,“维护社会公德”对学生来说未免脱离实际;“独立思考”、“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等主观性很强的评价和“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也难免流于空泛,且具体评价起来可操作性不强。学校对教师监管学生时的连贯性评价进行监督,同时应注意以上问题,另外,发现教师的违规操作、不公平评价,要保证有一套严密的惩罚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综合素质评价的“度”及监管制度的“严谨”。

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奖惩制度,不仅有利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而且有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教师在评价中有违法行为的,根据违法的性质和情节的不同,分别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对于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的提高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及损害后寻求合理合法的救济途径和方式,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保证。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才能保障“学生本位”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有效性、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它比较客观地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深信,综合素质评价在不断地改进中一定会给广大师生和家长带来更多的帮助!

篇7

如何正确填写个人简历自我评价?

提示:人事经理每天得阅读几百份个人求职简历,筛选简历的时间就只有几秒钟!如何从众多求职简历中脱颖而出??自我评价是获得人事经理青睐的重要利器。

自我评价通过几句概括力强的语言,向人事经理展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优势。

“自我评价”与“自我简介”的区别:

自我评价”并不等同于“自我简介”,自我简介可以非常详细的介绍自己的特点,篇幅可长可短,但自我评价则篇幅短,具有概括力强,针对性强等特点。从人事经理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会对长篇大论的自我简介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求职者最核心的特长与优势。

“自我评价”与“技能/专长”的区别:

自我评价属于概括性描述,它其中包括以简短的词汇总结自身的技能/专长,但自我评价主要是通过这些简明扼要的概述,向人事经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特点,它包括:技能/专长总结、个人资历总结、兴趣爱好描述、沟通协调能力总结、……等等。

技能/特长属于具体性描述,它需要全面、详细、有重点地将自身的技能、特长等核心竞争优势向人事经理展示。

简历自我评价范文

【一】

本人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积极、热忱,能够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当中。思想上进,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事认真、有责任心、有耐心。决定要做的一定把它做好。性格方面,乐观、开朗,有毅力,能吃苦耐劳,有钻研能力,能不断地学习和上进,并能够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随时跟上行业的发展。适应能力强,喜欢接触新生事物,具有亲和力,遇有不懂的能够虚心请教。

【二】

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对工作有上进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团结精神,并能很好地同事相处并协同工作。在4年的工作中,以谨慎的工作作风,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细心完成本职工作。本人工作踏实,刻苦耐劳,如有幸被录用我将会竭尽全力为贵单位创造效益,以尽情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

【三】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四】

为人诚恳,性格开朗,自学能力强,心理素质较好,为人乐观,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很快融入群体生活。说到做到,绝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们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会用100%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时喜欢看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自费参加销售培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我坚信: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我放弃的理由!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培养;继续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明确规定,辅导员拥有思政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导师,又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相关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这就客观上要求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辅导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这一制度设计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抗日军政大学设置的政治指导员。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政治辅导员最先在清华大学设立。应当说,辅导员制度经过了近60多年的发展,从政策、体系和措施上都日趋完备。尤其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出台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了一个清晰的描述,结合我们对文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辅导员描述为,她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功能上来说,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从对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来看,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随着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的形成,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继续教育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内涵

在对现有的政策和文件进行解读后,我们发现,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第一,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就是说,辅导员要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政治思想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众所周知,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负责传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只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导航者和领路人。

第二,要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素质。辅导员除了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外,还要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素质。这不仅包括个人道德、品行,也包括职业道德。在个人道德方面,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豁达宽厚、正直坦诚、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在个人品行方面,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务实、说到做到;严禁大话、空话、假话。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并尊重学生。

第三,要有扎实的相关业务素质。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面对着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才能对待工作游刃有余。从辅导员的工作素质来看,他们至少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规律,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组织力、缜密的思维力和心理疏导的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辅导员面对的是具有青春、活力和智慧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是最复杂的。辅导员在处理与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时,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良好的情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取的精神等。第五,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好的工作理念,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支撑,也不会变成良好的工作成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为工作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教育形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形成,使得那种一次性学校教育就可以受用终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于是,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一般来说,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面向已参加工作或者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具有对相关专业人员提升知识、拓展能力的一种高层次教育活动。据此认为,辅导员继续教育是面向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旨在根据工作需要和要求进行专业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教育的总称。这种教育是在职后工作进行的,采取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与继续教育的关联

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继续教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继续教育是提升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且也表现在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后,为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继续教育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访谈中,不少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甚至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性不大。尽管很多高校在招聘时提出辅导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但实际情况是,不少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基本上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是缺乏的,在经验方面更是缺乏。从辅导员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来看,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增强针对性,发挥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入脑、入耳和入心,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然而,辅导员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需要他们在入职后进行不间断的继续教育和学习,继续教育所提供的夜大、函授、网络授课等形式为辅导员丰富综合素质、提升相关学科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辅导员要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和平台,为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接受继续教育。

因此,可以说,继续教育是提升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的外部环境,高校学生的生源素质、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现实的状况是,继续教育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一是现在不少高校还缺乏继续教育的机构,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规划,使得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失去了很好的一个平台;二是高校辅导员的学历结构、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博士、硕士,还有本科,更有一些专业的军人、退休的国企政工干部等,因此,具有分层次、多形式、分类别的针对性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三是在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力来看,来自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安排的居多,而来自于高校自身的能动的系统的内在要求较少。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为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继续教育之间的结合提供很好的背景,同时,也为二者提供了一些挑战。

三、构筑继续教育多种途径,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

面对继续教育对于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存在的诸多的不足,这就需要构筑继续教育的多种途径,从而在根本上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一)让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有“法”必依

在这里,辅导员继续教育的“法”是指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的法规、条例、规定和有关文件。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对辅导员继续教育有明确的描述,即“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颁布《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将辅导员队伍建设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可以说,各项相关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对辅导员继续教育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法规。同时,《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也对辅导员继续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例如,《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应当说,这些都为辅导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有法必依,真正在实践中贯彻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将辅导员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二)构筑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

辅导员继续教育是促进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构筑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社会要为辅导员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着力构建起国家、省(市)、高校、院(系)四级继续教育网络,细化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2]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高级相互衔接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群体。其次,要在继续教育普遍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实施辅导员培养名师工程。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培训中心和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同时面向国外建立一套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有稳定协作关系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形成一批辅导员名师培养基地。

(三)注重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

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系统推行,在微观层次上,离不开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在课程设计理念上,要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及专业发展,在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帮助他们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在课程设计原则方面,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方针,针对辅导员的培养目标和工作特点,以培养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为先导,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落脚点,积极构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辅导员个性发展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考虑设计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这三个方面。[3]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主要设置与理论有关的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方面,主要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在跨学科选修课程方面,可以设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课程,以扩大辅导员的知识面。

(四)构建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多种模式

应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构建辅导员继续教育多张模式,满足辅导员的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在培训阶段上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在培训内容上分为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在培训形式采取在职攻读和在岗自修两种形式。不断开拓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多种模式。在培训阶段上,将辅导员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职前培训主要向辅导员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辅导员的相关职责,国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省市学校有关的学生管理规定,让辅导员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方法;职后培训主要是面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和探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培训内容上,辅导员常规培训就是将辅导员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涯辅导方面的内容进行常规培训,将在岗辅导员特定方向、特定领域的专题培训,使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辅导员成为解决学生某一方面问题的行家里手。在职工在培训形式上,辅导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这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深受辅导员的欢迎,因为他们进校不离岗,而且培训系统而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同时,也有辅导员在满足已有的学历层次,可以采取在岗自修,主要是针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剑桥.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需要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66-67.

[2]冯剑桥.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与综合素质提高[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问题;思考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存在意义

1、有利于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重要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视为“输入”,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输出”,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估,是对人才培养的输入结果的有效检测。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能力素养、身心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核,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品性端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不断完善提供十分有效的理论依据,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给予了积极引导方向。

2、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客观的依据。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不仅可以衡量高校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为客观的改良依据。高素质人才的形成需要高校不遗余力的培养与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努力,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人才的素质培养。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把握自身特点、明确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避免学生由于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盲目自满或盲目自卑。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为影响因素的考核体系,在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提供有效的评判依据,也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就业方向、选择岗位和提高自身必备的工作素质有客观的指导意义。

3、是对学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体系。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已有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课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给予了相关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规范能力,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加需要规范化和高效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形成,正是对已有管理制度的加强过程、规范过程和高效化过程。学校的管理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成果,都可以在素质考核的结果中有所体现。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构建模式

1、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传统评估模式。在现今各高校普遍使用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化”后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到综合素质的量化结果。围绕着传统的“德、智、体、美、劳”这五大因素,“智”,即学习成绩仍旧是各高校考核及评价的核心,其余的四大因素,包括德育评价、能力评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考核因素也分别占有少量比重,并和考试成绩的学分一同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依据。

2、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学术评估模式。通过总结学术界对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实际特点,近期有学者指出了一套学术性与科学性更强的考核体系。即,将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归为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一级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创新实践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5大方面,再以此为依据列举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二级要素,并最终利用贝叶斯网络进行加权评估计算。

三、大学生综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量化评估的片面性。传统模式和学术模式的共性问题在于,不论是哪种考核体系,都不可避免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或多或少的量化,旨在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但对能力进行量化本身就有不可规避的片面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内在素质,不是一个数字就能精准衡量的。在对综合素质考核的学术评估模式中,贝叶斯网络评价结果是概率向量形式的描述,利用模糊语言和规则的形式引入专家经验,基于概率向量给出单值来评估结果。模糊语言的特性更加适应学生状态的动态变化,比传统考核体系中的的标准量化模式具有更强的合理性,最大化的降低了对学生素质进行量化时隐含的片面性与机械性。但正是因为模糊化语言,最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经验和引导的倾向性。对社会需求形势的判断以及专家本身引导的倾向,都需要最大化的准确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合理性。更加灵活的量化评估是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完善性进步,但还需要更多的对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探索及社会形势的分析。

2、厚此薄彼的倾向性。目前多数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均为传统评估模式,虽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也涵盖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考核因素,但在各因素考核比重中,过分倾向于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考察。学生的创造力、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领导能力等诸多内在修养品质并未受到相应比重的重视。而实际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估标准,恰恰倾向于我们的考核体系不太重视的学生的内在潜质。例如联想集团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为人正直、胸怀大志、善于学习。而高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提供给用人单位的只有成绩单、奖状、证书等,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内在素质评价的厚此薄彼倾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反而起到一定的误导性,导致有些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成绩、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操作机制的不科学性。在多数高校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将考核因素分为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两大方面。个人素质,又包括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工作、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等。个人素质的评分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共同评议得出。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都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为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避免不了一些问题。如果说学习成绩是硬指标无弹性可言,那个人素质方面则具有很大的弹性,主要体现在:

(1)学生在参加活动前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该活动是否有学分可加,以功利的心态“提高”个人素质,并未真正达到考核本身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有些企图投机取巧的学生,会刻意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搞好关系,力图为老师留下良好印象,方便在个人素质评价时拿到高分。而教师本身或多或少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都会带有主观感彩,这就加大了个人素质评估过程中的弹性空间,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3)为了在个人素质评价时得到更多的认可,学生拉帮结派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凸现。不科学的操作机制,不仅没有充分起到原本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的心态愈加功利。

四、对深入考核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思考

篇10

黄晓航(1981-),男,广西桂平人,讲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信息安全、Web应用方面研究。

卢钰松(1979-),女,广西罗城人,河池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并讲解了基于+Access等开发技术构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综合素质;层次分析法;E-R图;

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繁重,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管理的需要,为了提高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效率,构建新的能够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高校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开发高校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需求。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分析

如何才能较为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也就是说,评价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考虑哪些指标因素呢?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不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如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方法,该观点[1]主张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综合能力等关键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以此建立大学生全面考核体系。但该方法都是一些指导性的描述,难以进行量化,不容易形成评价体系。毕守东等人提出的大学生诚信品质评估灰色系统模型[2],主张从学生的考试、还贷等各种信用度方面对学生进行衡量;但该方法忽略了我们所认同的一些因素,如获奖、实践等,不利于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兰觉民副教授提出从质性研究的视角来关注学生评价的观点[3],该观点是对量化学生评价的批判、革新和统整的一种评价范式;但该观点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进行描述,并不全面。本着符合实际情况的需求,通过对我校多年来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保存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以及结合实践经验,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需求分析

B/S架构模式有着很多的优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采用B/S架构模式将会为我院的学生工作管理提供更加方便、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相关的教师和系统管理人员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数据信息化服务,同时,更能规范我院学生的信息管理。

通过对我院以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人工系统运行的分析,以及对相关教师的访谈调查,本文认为,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笔者认为可将评价体系分为总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为总目标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二层为一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第三层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隶属于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由于层次分析法的数据源于: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成绩、奖惩、实践记录等信息,因此,本文主要讲解基础数据获取的系统的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本系统需要实现的核心功能主要有:学生成绩管理模块、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奖惩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及教师的互评模块。

学生成绩管理:该模块向评价人员提供被评价人员的成绩信息,以方便评价人员了解被评价人员的智能素质的具体数据体现;

学生信息管理:该模块主要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学号、姓名等;

学生奖惩信息管理:该模块主要提供相应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的奖励、惩罚等数据,如: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以及获取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单科成绩等奖项,以方便评价人员从各方面给被评价人员评价。

学生及教师的互评:该模块主要实现班级内部学生之间、以及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对学生的互评功能。互评以百分制为准则,对上述的14个二级指标进行分别打分。本模块的数据是统计学生综合素质的得分的重要依据。下面主要以该子模块的实现进行分析。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实现

3.1 数据库实现

数据库的数据表设计既要考虑提高数据存取效率、降低数据冗余度,又要避免为了达到范式要求而过多的细分数据表,进而引起后续功能扩展或者维护难度的增加。基于上述考虑,通过ER图,可以得到本系统的数据表设置:

1)系统管理员表:表中记录人员具有较大的权限,实现学生数据的增、删、改、查;

2)学生信息表:存放学生的基本信息

3)学生成绩表:存放学生的科目成绩

4)学生互评表:存放学生互评的各项分值记录

5)教师信息表:存放教师信息

3.2学生及教师的互评模块部分代码

(1)后台登录模块设计

在本系统中,学生要实现对自己班级的同学进行评价,需要登录后才能进行,并且不能越界评价。要实现上述功能,是通过将登录后的信息,存放在Session[“user”]中进行判断的。检测方法是用独立的类来执行验证判断,并根据结果进行操作。代码如下:

public IHttpHandler GetHandler(HttpContext context, string requestType, string url, string pathTranslated)

{PageHandlerFactory factory = (PageHandlerFactory)Activator.CreateInstance(typeof(PageHandlerFactory), true);

IHttpHandler handler = factory.GetHandler(context, requestType, url, pathTranslated);

Page page = handler as Page;

page.Init += new EventHandler(page_Init); return handler; }

void page_Init(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直接可以使用HttpContext.Current.Session

if (HttpContext.Current.Session["user"] == null)

HttpContext.Current.Response.Redirect("../page/login.aspx");

}

(2) 学生互评功能的实现:

实现代码如下:

protected void btn_insert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temp = new AccessOperateClass();

if (upfile1.path == "")//如果为空,说明没有更新学生的个人图片

sql="insert into xshp(num,[name],zzll,ddpz,zjsf,jcll,zyjn,kysp,stsz,xlsz,jthd,rjgx,sjnl,cznl,zznl,xznl)values(+tb_number.Text.Trim() + "','" + tb_name.Text.Trim() + "','" + tb_zzll.Text.Trim() + "','" + tb_ddpz.Text.Trim() + "','" + tb_zjsf.Text.Trim() + "','" + tb_jcll.Text.Trim() + "', '" + tb_zyjn.Text.Trim() + "','" + tb_kysp.Text.Trim() + "','" + tb_stsz.Text.Trim() + "','" + tb_xlsz.Text.Trim() + "','" + tb_jthd.Text.Trim() + "','" + tb_rjgx.Text.Trim() + "','" + tb_sjnl.Text.Trim() + "','" + tb_cznl.Text.Trim() + "','" + tb_zznl.Text.Trim() + "','" + tb_ xznl.Text.Trim() + "')";

if (mandExcuteNonQuery(sql))

Label1.Text = "添加评价成功!";

else

Label1.Text = "添加评价失败!";

}

4、结束语

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可较大的提高我院的学生管理水平,并能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本系统还虽然着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功能的实现,但其子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与具有较高的可扩充性,只要适当的改进,就能实现较友好的应用,从而方便我院的学生信息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本文主要描述了利用+ACCESS 技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过程,限于篇幅的原因,只列出了部分重要模块代码,对于构建类似网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通讯作者:黄晓航;卢钰松

[基金项目] 本文由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1106LX589)和河池学院统计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院科研[2013]3号)资助。

参考文献

[1]王伟.基于关键指标的大学生全面考核体系:在评优评先中的一个应用[J].当代学术论坛.2008(3):78-80.

[2]梁文慧,毕守东,戴照力.大学生诚信品质评价体系及评估模型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5-76.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综合素质测评

[作者简介]陈国梁(1963- ),男,辽宁昌图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科岩(1981- ),男,吉林敦化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8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30120080307)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092204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40-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并通过测评功能的发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化。然后,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理念支撑和实际运作等方面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本文将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理清素质测评与培养关系的完善思路下,提出科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几点措施。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原则缺失

1.现实困境。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机制受人为需要、管理需要和模式需要的束缚,难以形成功能明确、运行规范的体系。一是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没有既定的原则和逻辑,实际上受人为需求影响较大,少有制度化运作;二是由于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等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关配套措施还没有合理结合,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被加入学生管理的功能,甚至成为记录纪律情况的工具;三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当前价值取向单一的评价模式所困,主要以评优为核心目标,在制度设计之初难以基于测评考虑引导和教育功能。

2.理念脱节。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现实多种因素束缚是外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起统领作用的原则和理念体系,造成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孤立存在,意义甚微。现实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没有与现代教育机制接轨,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没有与个人发展要求接轨。现代高等教育推崇“全人”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素质均衡、个性化发展,弱化高低优劣差别,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往往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且测评往往无直接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3.内涵缺失。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运作中存在理念脱节的现实,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测评运作模式需要一颗核心进行统领和规划,进而实现系统中各层次和部门的目标一致。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在各高校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中很难发现某种或某类核心的内涵,作为测评体系运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因此,测评运作模式的内涵不清问题,实质上其根源又关联于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工作的内涵不明。

(二)机制单一

1.机构单一:以院系主导。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主体以学生所在院系为主,这里主要是指课程之外的素质测评或评价,包括通常的德育测评、文化素质测评等内容。从现实情况看,极少学校有专门设置的综合素质测评机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在评优需求的作用下进行,由于各类评优的申报主体多为院系,则综合素质测评也成了院系的工作,具体操作者多为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团队。

2.内容单一:以课程和测试结论为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架构,得益于合理的指标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以课程成绩和相关测试结果为主,主要为校方的客观结论性评价,部分尝试进行改革的学校,也多通过开设综合素质系列选修课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的合理化。但以课程成绩作为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反映是零乱且欠科学的,以课程成绩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没有严谨的结构划分,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学分体系和以“全人”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不能实现合理对接,且选修课程的数量和权重在现有体制中都处于明显劣势。

3.目标单一:以评优为基础。通常,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分类以课程为标准,除课程评价之外,主要是以评优为目的建立的素质评价机制,作为奖学金等校内外评优的指标来源。由于评优选拔的条件以指标为基础,除课程成绩外,对其他素质指标评价的起因即为评优,则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仅仅是一种脱离了“内容”的“形式”,没有自身功能可言。

(三)实施错位

1.学校重视,学生漠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测评,且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求在服务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传统体制和模式长期运作的影响,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评涉及学校育人机制的整个体系,短期内建立一套全新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愿望很难实现。加之当前现实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如熟人社会、关系文化、后门意识等客观存在,也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带来重重阻力,从而造成学生漠视大学教育和综合素质养成。

2.主观期望高,实际效果差。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均希望以此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并借此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的基础和助推器。通常,高职院校通过课程考试、相关测试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考察,以期合理引导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各学校少有合格的测评结论(定量与定性)与发展指引的对应机制,很大程度上造成前期测评工作的结论不能最大化地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展指引。

3.学校热推,社会慎认。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包括综合成绩、各种素质测试数据,其实质上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各类表达和记录。由于我国尚未将大学,包括高职院校作为特殊主体纳入社会综合体进行整合,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运行难以与社会大体系无缝接轨,从而也造成学校热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论,并不绝对或顺利地为社会相关主体所认可。

(四)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误区

1.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功能,绝不能孤立地对待和处理,应建立全局性的素质教育新机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某一些人的事情,而是以某些部门、某些主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为主体和重点、所有教师与学校所有部门参与的整体工作,从而在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2.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由活动累积而成。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部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大量学生活动的累积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当然,参加一定的专业、创新、文体类活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无可厚非,但学生活动是否能够代表素质教育的全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式应当多元化,包括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个性特长、创新工程等诸多部分。

3.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所谓第一课堂即现有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其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素质教育。当前,有观点认为仅仅通过第二课堂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一种误解。前文已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不同层次和部门,需要全方位运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思路

1.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教育资源整合战略。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环节,在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前文已述,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绝不是规则加上几个部门和老师就能实现,需要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运作,倾全校之力整合各种资源,是学校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改革工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还必须承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环节。系统工程和独立环节都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正确表达,并不是说一个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就能包括高职教育的全部,而是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教育资源整合的战略定位和实施步骤。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应当具有两个层次,最终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我们看到,综合素质测评所关注的,不再是测评的结果,且测评报告也不应是能够区分优劣的定性或定量结论,测评结论所提供的,应当是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指引。同时,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数据信度和时效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当淡化考评参照功能,我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不应兼有考评功能,应当与评优评奖相排斥。从此种意义上说,测评报告和结果的去功利化,也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内化为综合素质发展的有利因素。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一体论说。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被动接受的,这一现状并非不能变革。培养和教育指向的“学习”没有被动与主动之说,从古至今应该未曾有过“被学习”一说,可见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应当是以学生主动为基础。如图所示,让综合素质测评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成为积极能动的主体,有利于促进测评与培养形成有机关系。在理清了测评的功能基础上,才有将测评和培养放在一起加以探讨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套能够实现双方面功能的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联动机制。同时必须看到,测评有为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服务和依据的功能,但必须以测评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系的观点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一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完善的具体措施

1.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在于为学生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其实现的条件之一即是为学生所认可。首先,在测评方式的设置上,要避免传统测评中单纯以分值构成的测评模式,更应当抛弃将不同的测评指标人为地设置权重并加权为总的排名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测评的功能,应当建立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测评机制。在测评中,除了各项指标中的客观因素,如课程成绩、工作业绩、身心测评数据等,还应当有学生个人、其他测评机构的主观评价,且发展指引也应当以在规范描述基础上的主观评价为主。其次,传统素质测评中往往以他评为主,建立在一系列客观指标基础上,这一特征也阻碍了测评功能的实现,新形势下应当强化自评的比重和功能,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实现测评为学生认同的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应当将测评转变为主动的驱动,实现以学生本人启动测评为主、被动测评为辅的科学机制,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测评功能的实效性,主动参与到测评中来。

2.测评数据的产生、验证和查询。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部分建立在学生自主启动的基础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应当由学校相关数据库直接导入。数据中心应协调各分中心建立相应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机制,并根据各指标的属性设置数据输入、验证、查询、变更的权限。对于主观数据,数据库中应设置规范的主观数据储存、输出模式。关于数据库更新的周期,建议以学期为标准,但数据输入应当是随时均能实现,要求相关验证主体每学期对主客观数据进行验证,并根据学校信用管理规范实现对虚假输入数据情况进行联网登记,从而保障数据输入的真实性。同时,对于已验证信息的修改,应建立由学生本人申请、测评中心审批的机制。在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无论是否已经验证,学生个人可随时查询,其他机构和个人需查询应当经测评中心批准。建议在学校现有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相对应的程序、电子数据交换流程、网络操作平台,将上述流程和数据全部通过电子形式和网络平台实现。

3.测评报告的形式与适用。根据高职院校的特征,测评报告应以学年为周期,每年形成一份。关于测评报告的作出机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主动或学生申请的方式。即使是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后决定以主动方式对全体学生作出报告,我们认为,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也应当逐步转化为测评报告一律由申请而作出。由于测评报告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测评报告全部使用经验证的数据。关于测评报告的结构,应以前面提出的一级指标划分,并在对每一指标综合评价后,设置发展建议部分,按照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的模板和测评中心主观意见,供学生个人参考。测评报告作出后,著作权归测评中心,学生个人有使用权,未经学生个人同意,测评中心不得将数据开放给其他机构和个人。

篇12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62-02

综合素质是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言谈行为举止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总体评价,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好坏,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直接体现。体育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反应灵敏、好动热情、乐于助人,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其理论素质及文化修养相对薄弱,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需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进行开展。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及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指以先天遗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质量的总和。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会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反之,能力越强,对社会对人民的危害越大。只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就一个人去做好事,做实事。科学文化素质是重点,拥有渊博的知识,掌握尖端的科技,是充实自己、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如果掌握了良好的科学知识,并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自身的气质和修养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心健康素质是基础,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思维习惯,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面临着各类的竞争和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拥有其他的素质皆是空谈;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要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求真务实、不断进取,以自己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创新的观点,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

(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大学生素质已从过去技能型、运动型、知识型等单方向素质向整体素质提高发展。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

2.构建体育专业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体育专业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反应灵敏、好动热情、乐于助人,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容易冲动、不够耐心、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等缺点,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是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完善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懂得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的道理,从而培养其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人格。

3.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定义)。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保持和转换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个体品质等的集合体,其内容包括:基本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就业发展能力:就业展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主动就业能力;就业人格:积极乐观、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社会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5]。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忍耐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力保证。

二、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遇事易冲动。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活泼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使他们总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他们不拘小节、乐观开朗,其阳光的心理和运动的形象,既深入人心也得到了朋友们的喜爱,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坚强的道德品质,尽管如此,体育专业学生性格中也有冲动不冷静的一面,因为活泼好动,所以凡事喜动不喜静,遇事可能不会冷静地思考,而是先动手再动脑,在大学校园里,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打抱不平使自己卷入不好的事态,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冲动与人发生打架事件,甚至会因为给人帮忙而使别人越来越忙。

2.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缺乏理论基础支撑。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多数喜爱自己的本专业,但却将喜爱局限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学生几乎都喜欢上室外课,不管刮风下雨,多苦多累,他们都能坚持,甚至在课外也会自己经常锻炼,但是却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上理论课期间常常发现学生走神甚至睡觉的现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有的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因为没有理论支撑,常常是只会做不会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最终必将影响学生在运动技能上的发展潜能,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在体育领域中的理论研究水平。

3.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文化底蕴不足。创新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等。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善于实践、不断进取的精神,但因为没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常常出现有想法,但不能形成计划,有冲劲,但不能完成梦想的现状,文化素养的欠缺,常常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只能用简单的描述来求助于他人完成计划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自己的不善表达和不善写作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思想道德素质:即是学生在校期间政治表现、纪律意识、个人行为习惯以及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公益劳动、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测评,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公益劳动、集体活动,使之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同时自觉遵守法纪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集体荣誉感,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荣耀、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专业业务素质:即是将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运动训练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体育教育能力包括学生课的组织能力、教学示范能力、竞赛组织能力和裁判实践能力;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专项运动知识以及专业的运动训练能力。通过专业业务素质的测评,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专项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专业业务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和体育工作者。

3.文化修养素质:是指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写作能力、书法、美术、摄影、演讲、朗诵等文化素质的综合评价,通过该项素质的测评,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重体育轻文化的误区,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并从体育、智育和美育方面全面地提高自己,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4.心理健康素质:即是掌握学生的心理测试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性格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交流谈心,尤其对于性格特别冲动,做事易走极端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做好相应的工作笔记,为后期的跟踪调查和工作进展做好准备,同时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二)成立严谨、认真的综合素质测评小组

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可以由以下成员组成: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优秀学生干部。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领导主要负责对测评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辅导员总体负责测评工作的实施和把控,并随时关注测评工作的进程以及质量,保证测评工作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体育专业学生的真实综合素质,同时将测评情况如实向领导汇报,以便领导在以后的教学和活动的安排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在测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能够最真实地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真实想法,由此发现学生中的优秀者和佼佼者,同时班主任老师还是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真正实施者,在开展测评工作的过程中,几乎都是以班为单位在学生当中进行开展,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执行,学生对测评工作就不会有足够的重视和参与度,因此,班主任老师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尤其重要;优秀学生干部主要负责测评的统计工作,即是对参加测评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文化修养素质方面进行统分和记录,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表现和各项成绩需要进行严格、认真的统计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评工作的真实有效,而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因为事务繁杂而学生人数众多,无法亲力亲为,因此,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代劳,而老师却需要检查和关注统计和记录的情况,以便测评工作持续进行。

(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

1.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即是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高校校园里面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书法比赛、篮球赛、田径运动会、乒乓球赛、诗朗诵、羽毛球赛、健美操赛、武术赛、寝室文化节国学学习、迎新晚会等,活动的开展需要持续和规模,即是开展的活动要定时开展,这样便于给学生树立规范严谨的形象,活动的质量要有所保证,使学生在校期间即知道一项规范的运动会该如何举行,一台精彩的晚会该如何策划,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裁判水平;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文娱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对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帮助。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体育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在地方广场和社区开展健身操、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和地方相联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宣传机构以及协调机构,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地方开展全民健身指导,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地方居民的健身和锻炼带来了方便,为地方的全民健身事业带来了帮助,更与高等院校人才目标不谋而合;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也可以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推拿与按摩,就可以在高校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时定点地为全校师生进行服务,尤其是针对办公室工作的教师,由于长期保持一个工作姿势,势必造成身体某个关节和部位的亚健康,此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师生减轻了身体疲劳甚至病痛,同时更为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此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宏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2]李灿.对提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篇13

课外活动情况。自荐信中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展示,因此是自荐信中比较重要的环,这部分内容可以包括班级、团委或者学生会担任的职务。曾参加过的社会性、公益性活动。等等,更重要的是描述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学到了什么。

竞赛获奖情况。自荐信中展示自己的学科特长可以从竞赛获奖情况中获知,因此这是自荐信的重要部分组成之一,可以描写自己努力学习取得成功的过程,或者自己在钻研竞赛的过程中对于这一科目的热爱等等。同时把获奖的情况如实写明。

兴趣爱好。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展示,介绍兴趣爱好关键要有特点,要具体,有相应的例子或者事件来佐证。

报考该校的原因。很多学校想知道考生为什么报考我校,因此我们在自荐信中可以对这块进行提及,建议考生在自荐信中强调两点:第一点,在理解高校校训的基础上强调自己与该高校精神理念的契合;第二点,通过这些特殊的经历强调与该高校的某些因缘。经常这些内容的阐述,让考官看出来自己强烈想进入该校学习的愿望。

篇14

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放映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也刻画了整个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观程度。未来社会是知识型、智慧型社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高水准的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具备科学的研究态度、缜密的思维能力、高超的创造能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基础教育授课教师务必要改变常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设计理念、重新规划教学目标与培养计划,并根据实践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能力目标,渗透新课标教学规划、改变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第一要务。下文主要从初中物理的教学形式、物理学科内容以及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探讨了初中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效性。

二、初中物理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科学研究态度

初中物理学中科学精神激奋人心,科学态度使人坚忍不拔。基础物理需中任何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的提出、物理规律的形成、物理实验的成功以及物理理论模型的构建,都深刻的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刻苦创新的孜孜不倦科学精神,要求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任何细小的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综合的逻辑思维以及高超的推演。而这些科学态度与精神是获得真理最为宝贵的品质,通过学初中学生教授物理学知识与人物,可以激发学生的羡慕心理,从而产生自身的内化需求。初中生正处于人格特质的塑造时期,他们会美化心中的偶像并积极的期望自己也能达到这样的标准,物理精神会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索欲望,并以科学的研究态度进行研究创造。

2、科学审美观

为把抽象的、不为人感知的物理现象描述清楚,物理学家经常会借助美学来认识真理。在初中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物理现象、物理模型以及物理结构的形象描述,这会让学生有一种美学的享受。物质结构、运动形式、运动规律这些原本枯燥无谓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化。我们所不能感知的一些微观世界或者是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在这样美化的描述中变得触手可及,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也极大的激发出来。这样的物理探索与认识也将会教授学生今后对于事物与现象的本质探索,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审美观。

3、严谨思维能力

物理学中科学形式丰富多彩,物理关系错综复杂、物理模型深奥难懂,可是通过科学严谨的创造性思维,物理学家们把那些复杂的图像、公式生动化、具体化,用相对简单的模型或者公式来揭示物理规律。例如每个学生都会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但如何解释高空坠物以加速度向地面运行的运动规律就成为一个难题,而科学家们通过建立模型、演示、假设、推演等得出的重力加速度a=g=9.8米/秒^2,便简单的刻画了这一规律。这样具有创造性、严谨性的逻辑思维无疑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初中物理学科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途径

1、构建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物理学是构建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与关键。物理学科内容描述的是自然界的普遍、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而对事物真实的、本质的认识便是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物理学中相当的物理现象都在从某个侧面放映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本源。例如:电的正极和负极,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热冷的膨胀与压缩这些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在物理学中,我们都知道临界点,例如冰水融化临界点,气压临界点、压力临界点、电流临界点、磁场临界点这些物理学知识反应了唯物主义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培养创造、探索精神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物理规律或物理定律无一不是科学家们长期探索的结果,有些规律甚至经过了多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创造。当已有的科学理论为大家所公知,但在解决新的现象出现偏差的时候,谁能率先同束缚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决裂,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谁就能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进而对推动科学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性贡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创立不是他一个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基于多人的探索发现,但相当的学者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牛顿经典力学理论,而在科学探索上举步维艰,爱因斯坦率先打破这样的科学观念束缚,勇敢的向新的科学高峰迈进。这样激奋人心的科学历史无疑为从内心深处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索欲望,期望今后也能获得如此高的科学成就。通过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归纳总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从而到达另一个学术的高峰。学习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时候,会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接受,这在某种意义上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

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物理学发展的历时长河中,许多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认真思索。相当多的物理规律甚至需要模拟实验才能得出。而教授学生动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关于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推演与理解上,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物理理论知识,模拟实验环境,从而得出物理结论,抑或是探索该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或者是求索在实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实验结论为何。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作用非常的重大,物理实验的真正魅力在于发觉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实际动手草早,还得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观察,努力探索实验发生的条件,实验的结果为何等重要讯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主观能动性物理学历史的教学摆脱了物理规律、公式推演的枯燥与乏味,教材中生动的认为知识描述了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和逐渐获得真理的奇闻趣事,这无疑会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让学生也会更加主动的去求索他所经历、感知的世界。初中课堂引入物理学历史的教学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抽象概念、原理的认识,减少了学生考试的压力,让学生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