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经济的就业方向范文

学经济的就业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经济的就业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经济的就业方向

篇1

护理学专业培养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技术操作、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2、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动态;

4、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护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美容、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美容/保健;

3、制药/生物工程;

4、医疗设备/器械;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教育/培训/院校;

8、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护士、护理、美容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护士;

2、护理;

3、美容师;

4、护士长;

5、美容师顾问;

6、美容师导师;

7、销售代表;

8、护理部主任。

篇2

【关键词】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方向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各方面加强了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和不良影响。如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严重受创,我国经济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缓慢趋势,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机会日趋减少[1]。另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他们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当前中国就业环境的分析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压力持续,我国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非常高。因此,我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场危机的出现也导致如今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其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会对就业形势造成影响。如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减少,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行业发展缓慢,对劳动力需求不大。另外,中国出口近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也影响着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之,中国当前的就业环境是充满各种问题的,就业形势是极其严峻的。

三、适应当前就业环境,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

(一)依据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其就业方向的选择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认清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就I观和竞争观[3]。例如,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如果本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可以选择进行自我创业,要广开思路,不能把自己的就业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要树立自己敢于竞争和大胆竞争的观念,勇于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就业打好基础。

(二)确定目标,定位准确

目标是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只有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把握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应该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合理的目标。进行自我定位之后,就可以为自己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要依据社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的变化适当做出调整,并就当前的就业政策,为自己的目标定位努力。例如,大学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就业方向及就业观念等进行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助于去实现目标。

(三)依据自身特点,采取科学的就业选择方法

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选择也是纷繁复杂的,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更为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SWOT分析或者是双向对比法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并结合现阶段国家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选择自己最适合且满意的岗位[4]。毫无疑问,在复杂的就业形势面前,认清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切忌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四、结语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迅速,且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公平的问题。同时,经济发展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我国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 改革开放 30 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4):45-46.

[2]董丁戈,李彦秋,关晓梅. 对大学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1):109-110.

篇3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7-02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方法,推测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预测其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大数据分析遍布各个领域,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与多个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强调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提供必须要的统计学理论基础也尤为关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分析需求的提高,以及目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时间的限制,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探索《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有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理论教学多而统计实践教学少。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理论为主。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是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为主,且对于统计学知识如何应用的实践性教学非常少。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缺乏案例教学。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讲述完某个统计理论的内涵后,没有采用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可以应用的背景,或者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此外,《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且很多统计学理论都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对于这些数学公式,基本上都缺乏相关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公式的内涵。然而,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多为文理兼收,因此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公式的内涵,导致对统计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入。

3.缺乏互动式教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而言,教学明显缺乏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一是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风格不能改变这种枯燥,甚至使其更加枯燥。二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所以学生更关心课堂笔记而忽视课堂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4.软件应用教学不足。当前应用专门的统计软件,例如R、SPSS、SAS等,进行统计研究,已经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各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常态。但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我们分配在软件应用教学上的学时较少。实际上,这些统计软件是比较复杂难学的,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自己学好软件应用。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里不包括对软件应用的考核,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会忽视软件应用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摸索,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授课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当坚持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重,不可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统计实践。而且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于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性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网购等作为调查主题,根据统计学的授课进度,分步完成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等任务。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体会统计实践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通过课堂上引入具体的统计学案例,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得抽象枯燥的统计理论变得立体生动。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具体说明统计方法运用的背景、条件以及分析过程。例如,股票市场的案例、物流公司的案例、房地产市场案例等。此外,统计学案例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3.采用互动式教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是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具有学好统计学的动力。互动式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思路,激发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将互动式教学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理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使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此时学习R、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统计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数据烦琐的计算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统计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软件操作,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时,选择先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才安排软件应用的上机操作课程。这种安排是不尽合理的,从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角度看,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将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教授理论知识,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熟悉软件的操作,对于软件操作,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软件应用。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时代的要求在变化,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加丰富多彩。本文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是经过我们多年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和探索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63-164.

[3]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4]纪淑娴.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109-111.

[5]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06):41-42.

[6]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3-27.

篇4

    关键词:地方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从客观方面看,有经济结构矛盾、地域发展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等;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就业期望值、择业心理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如果不首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入手,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和整体就业质量的提高[1]。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表现(一)就业依赖心理强地方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由于地方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方式不够有效;缺乏就业相关知识和经验、就业政策了解甚少、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在招聘市场上,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表现自己的能力有限。

    (二)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盲目性地方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对地方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导游、文秘、汽驾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三)就业期望值高

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也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这种过分强调追求较高的待遇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从而错失良机,影响了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处于两难境地。

    (四)就业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偏差,部分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容易产生投机心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信用危机。应聘材料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虚填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任意填写干部履历,诚信意识淡薄。一些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不严肃,随意毁约,不履行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混乱,使学校声誉受损,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就业。

    (五)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脆弱。

    由于择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相脱节,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以及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导致一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等,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困难挫折的耐受力降低。还有个别毕业生甚至通过酗酒、通宵达旦地上网、打牌、寻衅滋事、破坏公共财物等方式发泄心中的郁闷与不满,表现出脆弱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自身的择业和就业以及学校整个就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有关,表现在:(一)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贯穿在从儿童到成人教育的全过程中。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地区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升学率,“德智体美”被逐渐异化为“智德体美”甚至“智体美德”。单一的智力追求是导致大学生奉献意识、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淡化[2]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错误的取向在就业思想中的直接反映,就是面对“社会需要我去哪里”、“我需要去社会哪里”两个问题时的价值选择。地方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看到家乡的落后及各项事业亟待他们开展和改善,在理想、信念的驱使下会投身其中,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因为求学而导致家庭债台高筑,他们急于寻找一份安定且薪酬不错的岗位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困境,在实际选择职业时,“薪酬和待遇”则明显优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认识是清楚的,但认知和行为相悖、人生观和价值观偏差,最终在现实冲突中放弃了理想而使自己的选择趋于功利化。

    (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地方院校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加大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但从总体来看,地方院校由于基础薄弱,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经费投入、设备投入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就业指导队伍相对落后,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收集、就业信息的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方面力量综合教育的结果,仅依靠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远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思想,从地方院校的实际来看,理论课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辅导员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繁杂事情的管理,就业指导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但是,人为地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偏向于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与媒介功能及就业技巧的培训,认为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至于就业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则可虚化,淡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偏重理论学习,没有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实际联系起来,其结果必然是近年来在毕业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诚信意识弱化,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排斥西部边远地区的工作等现象都充分暴露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弊端。

    (三)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精神情感的定位和提升[3]。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较好的人文素质的人会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专业素养。

    尽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相对于科学教育的投入和效果,无论重点院校还是地方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都被相对边缘化。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物质化、功利化、诚信缺失等现象,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四)就业压力与心理素质的失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心理素质对人的思想素质、智力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对于大学生作为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经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内容“灌输”,忽视个体思想差异,再加上“象牙塔”模式的封闭式培养,使得大学生完全没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心理准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就业择业中挫败感在所难免。但很多毕业生对即将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就业期望值又过高,当现实与理想相背离时,则会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误区,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地帮助大学生顺利找到一份工作,更是立足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教学方法上,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更要实施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像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理论“灌输式”教学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引导大学生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强化世情、国情、社情和就业形势的认知和教育,帮助学生校准就业定位,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

    (二)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就业工作导向职业生涯辅导是要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己,把握大学期间的成长轨迹,帮助大学生筹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地方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一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二要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意识。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平竞争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情绪调节与情感培育、自我认知与挫折教育、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是要整合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尽快形成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接受教育和引导。

    (三)在专业课中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理想要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地方院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倡导教师自觉地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明确学生的职业理想。要注重培养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倡导教师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介绍本行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宣传行业人才成长成才业绩,激发大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大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四)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培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的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在基层锻炼,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提升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推动学生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将来选择基层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育人”是高校的首要功能,塑造“知、情、意、行”统一的完整的人,是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向[4]。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的大学人文精神,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力量。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的导向、激励、凝聚、引领作用,通过理性的、高尚的、创新的大学文化精神引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自觉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灵魂的守护神。将大学文化精神中的社会责任与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人文精神引领,以价值取向示范,从“文化到心理”的潜在影响与渗透过程,有助于淡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度政治化”。

    (六)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大学生自主就业能力创新素质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及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5]。创业教育,不仅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愿望,磨练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催生大学生的创业成功,也是全面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帮助他们提高面对社会生活各种严峻挑战的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更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针对大

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等问题,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一项重要选择。地方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并且要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配备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并非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元素的简单加减,而是包括教育者、教育载体、受教育者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过程,这就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地方院校各个学科、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具有育人职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活动和教师工作的主要价值取向[3]。

    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地方院校要切实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付嫦娥.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8):82-84.

[2]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

[3]逄锦聚,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7-62.

[4]乔祖琴,赵允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05-108.

篇5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63-0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世界上仍有80%以上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维持生命[1]。血液透析最理想的透析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随着老年患者数量的上升及糖尿病肾病造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比例增高,或因病情、自身血管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或动静脉内瘘术失败,即使是已经做过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由于新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需要约1个月的成熟时间,最好3~4个月以上,移植性内瘘也需要3~6周成熟[2],因此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是必须的,但血管通路相关的感染占透析患者所有菌血症的48%~73%[3]。 因此有效地护理血液透析病人的深静脉置管,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是必须重视的临床护理问题。

1 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参考标准[4]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有发热或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而无明显的其他感染灶,血培养阴性但毒血症症状明显,排除其他感染灶且拔管后症状有所缓解者临床诊断为血行感染。

出口感染:导管出口部位2cm范围内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或分泌物培养阳性。

导管定植:导管管腔内血液或导管顶部或皮下导管部分定量培养有微生物的显著生长≥103cfu,患者表现为血透后不久即有寒颤、发热。

2 导管感染原因

2.1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病重患者长期卧床,住院时间长及治疗操作多,医院感染概率高,其他部位感染病灶也是促进感染的危险因素。

2.2 护士封管、换药无菌操作不当,穿刺点部位皮肤的处理、贴膜的使用不当,频繁操作导管等。

2.3 置管时间、置管部位、置管次数:反复、多次侵袭性的有创置管操作,破坏正常的皮肤黏膜屏障。股静脉处置管不容易保持清洁干燥等。置管时间越长,感染机会就越大。

3 导管感染的临床表现

导管感染包括: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内感染。出口处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僵硬、渗出,一般没有全身症状,血培养阴性。多数情况下根据出口部位的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口服,即可控制感染,多不需要拔管。隧道感染表现为除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外,隧道压痛明显,时有波动感,可伴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常引起菌血症[5]。导管内感染可无临床症状或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败血症的典型表现为:透析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有些患者透析间期体温正常,只在透析过程中发热,体温可高达40℃,也有些患者在透析间期持续发热,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皮肤表面[6]。

4 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4.1 充分改善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患者抵抗力的有效措施。

4.2 在插管、使用导管、护理导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置管时严格选择穿刺部位,避开有感染或外伤的部位,严格消毒导管口及周围皮肤,在导管使用后要更换新的肝素帽,并妥善包扎固定。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导管末端肝素帽用纱布包裹后固定在皮肤上,防止导管脱出。

4.3 抗生素治疗:导管内发生感染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管腔内静脉滴注7~14d ,王丽霞[7]将林克霉素液或头孢唑啉钠溶于肝素内一起封管,应用于表皮感染,,专家 建议当出现导管出口处感染时,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莫匹罗星)效果好,加用头孢曲松钠封管可杀灭管端和管内细菌,每2周1次,操作简单,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和提高置管的安全性。严重感染时需拔管,必要时另外选择穿刺点重新置管以维持正常血液透析治疗。

5 观察穿刺处皮肤,按时换药,保持穿刺点干燥,避免细菌在周围残留而导致感染

严密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感染征象,有无脓性分泌物,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病人出汗较多敷料潮湿、未贴牢固、脱开等情况、股静脉置管处有无被大小便污染等,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更换敷贴。因深静脉置管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故应特别注意股静脉置管处皮肤的观察。

6 保持环境清洁

病房每天通风2次,每次300分钟左右,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30至40分钟。

7 加强培训

对护士进行导管插入与维护、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护士的观察处理水平。

8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患者洗脸时勿沾湿导管周围皮肤及敷料,股静脉置管处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注意大小便勿弄湿敷料,一旦潮湿立即更换。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导管护理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并掌握静脉置管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9 总结

导管感染为CV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血液透析患者被迫拔除导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无菌操作及频繁操作均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多年经验总结规范化操作能良好的控制导管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对永久性静脉置管患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2] 梅长林,付文成.血管通路的评价、选择及并发症防治[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1):724-727.

[3] 管保章,陈湛华等. 长期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9):1756-1757.

[4] 傅君舟,秦曙光.血透用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5):397-398.

[5] 徐钢.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及其易感因素分析. 临床内科杂志,2006,11.

篇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崛起,企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这说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教育需加以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适用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较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篇7

适用性专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理念是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是要围绕地方(区本文由收集整理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二是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所以,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把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靠经济来支撑,发展经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既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那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要相适应,且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静态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动态上。

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才进人工业化的初期。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同一水平,而是要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高等专业教育通过关注本省范围内务市、县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就基本能确定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从而也就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二、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设置方向

高等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高等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例如,吉林今后10年将重点发展两大产业带:一是标志性产业带,包括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二是成长性产业带,包括交通运输、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吉林的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无论在内向和外向竞争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构成了我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新专业,开拓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型变动;并密切关注两大重点产业带对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知识要求,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技能等,从而为吉林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地方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相一致,设置一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为地方的工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市场开发、贸易扩张培养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

三、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

经济的地方特色决定了该地区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吉林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之一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数量多。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强。之二是民营经济在构成吉林经济强有力的发展生力军的同时,形成了带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块状经济。为适应吉林经济的地方特色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上,一是面向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二是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篇8

目前的社会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而且高校教育已经逐渐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需要就业的岗位数量,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岗位与人数严重不协调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受到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因此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面对未来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学校和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给更多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减轻大学生因就业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逐步执行下去。

1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现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已经脱离了原始缓慢的发展节奏,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其发展速度相当快,并且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一些专家等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并熟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是,大部分人仍旧不能深刻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不能准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这一部分人只能在自己所在的岗位做着跟过去经济发展相符的工作,忽视了必要的学习,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这就直接导致自己的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这一部分人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掉,面临下岗的局面。所以,面对新形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不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要熟知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才能在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要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日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2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21盲目从众,不务实际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很多人存在随大流的思想和盲目从众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活动必将使得这些人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面对就业,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高度审视自身的发展状况,不能将自己的综合能力放在正确的位置,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将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导致在就业中不能明确其发展方向,影响正常就业。

22就业懈怠心理

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毕业之后不能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一度灰心之后便不再寻求工作机会,或者不能以正确的就业观来选择工作,这对就业都是很不利的。

23挫折悲观心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有的人能够正确面对,积极克服,但是有的人却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只是一味的抱怨,逐渐对生活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信心。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如果对自己的期望太高,就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遇到很多麻烦,导致就业压力的心理问题,这种不能客观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和心理都是不利的。

3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3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新型产业的不断出现,很多大型企业等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很多高学历并且有着各种丰富经历的老员工面临着下岗的困境,当大学毕业生看到这样的情况,会自然对就业产生畏惧心理。

32学校因素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之前,不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和相应的就业指导,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工作,学校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和引导,这就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之前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就业表现出慌乱的不良心理。

33家庭因素

在很多家庭里面,父母双方都希望孩子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不仅要求工作单位发展状况好,还要求工资薪金高,这样的要求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是相当不利的。作为父母,应该结合孩子的发展状况,给出合理的建议供孩子参考,而不是为了追求好的工作而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

34自身因素

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严重社会工作经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对于工作,不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调整不好心态,做任何事情只能是事倍功半。4就业心理调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1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

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之前,可以学习必要的就业指导思想和就业指导课程,对于面试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心理和状态,制作怎样的简历,如何应对考官的问题等,都是在就业之前需要学习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工作,在选择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等综合做出合理的判断,切忌盲目跟从他人,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42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必然对越来越多的人要求越高。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发展状况,不断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在对一些技能等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所需,对学生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43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由于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其社会经验等相当不足,心理不够成熟,这就要求高校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一定的解答和指引。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做出必要的指导工作,对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开导,以确保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自然经济以及就业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表现在就业方面的就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对就业结构、就业形式以及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以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就业趋势;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市场对于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还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以此来创造革新产品。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就业者应该提高自身能力,以此来适应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

一、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特征

1、就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结构由原来工业经济时代从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转变为从信息与知识的生产者以及传播者,并且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开始朝着脑力劳动为主的时展,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自动翻译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快速出现,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外,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得从事知识生产以及传播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就业结构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就业机会的转变

工业时代传统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将会随之提高,因此就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劳动力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从而逐渐形成日益增多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失业后备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失业问题虽然与社会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人的知识结构对自身就业具有更重要的影响。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引进了高端的技术设备,因此,对就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就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知识水平会逐渐成为将来就业的关键因素[1]。

3、就业模式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就业模式由原来的“欧美模式”逐渐向着人性化、柔性化的“知识型”的方向转变。就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相关学者以及各国政府都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对待它,并且一直都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就业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两种,一是美国就业模式,另一种是西欧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中出现的新型就业模式将以上两者的优点加以继承,并根据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作了相应调整,从而使这种就业模式可以适用于当前就业环境。

4、就业观念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由重岗位逐渐向重人性化发展以及重自主发展的方向转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就业逐渐成为了一种主导的就业趋势,并且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技能成为了就业的必要条件。第二,工作家庭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不仅操作简单,在交通、通讯方面也十分方便。第三,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劳动与休闲趋于一体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提高。第四,就业岗位的模糊叉性,使得就业变得更加灵活。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

1、就业观念方面

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及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就是物质上的满足以及生活上的舒适,高工资、高福利是人们就业选择的主要方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们只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物质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就有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就业动机。因此采用高压政策这种管理方式无法留住高技术人才,工作环境的差异会使就业人员更加频繁的更换工作,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2]。

2、就业方式方面

在就业方式上面,临时工以及兼职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就标志着掌握高新技术的就业人员将趋于采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独立的自我就业方式,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人可以通过自己开办公司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一些非熟练技术工人无法参与到知识型的工作竞争当中,因此,他们就只能不断的接受培训,以适应相应知识水平的短期性工作。

3、企业管理方式方面

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壮大都是需要创新的,而创新是由掌握先进科技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应该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此来留住企业内的核心技术人员。并且在处理劳资关系的时候,企业还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采用按照业绩的方式付酬,从而使企业员工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这种良性竞争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

4、工作方式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部分企业采用了工作业绩这种评估职工的标准,因此,企业将采用不限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时间的松散型管理方式,这样就可以让员工自由的分配工作时间、选择工作地点,使得工作的灵活性不断加强。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使员工心情愉快的面对工作,还可以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由此可见,这必将会受到就业者的大力支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就业结构、就业观念、就业模式以及就业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就业者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水平,以此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秦成伟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该项目为长春光华学院校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NJJ16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新敏,吴旭红,黄一岚.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1:41-45.

篇10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简要说明了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制约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并针对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了一些解决方法和管理的原则。

关键词 体育经济 管理

一、前言

体育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虽然体育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要想体育经济发展更进一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找出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对我国体育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发展体育经济的意义

首先,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拉动体育及相关市场消费,它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循环促进体育及相关市场消费的不断增长,从而又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其次,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难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第三,发展体育经济还可以推动下游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并使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四,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投资需求明显不足。我国人口数量与消费数量并不成正比且有效体育消费不足,这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体育经济发展缺乏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我国体育经济管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科学,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体育经济管理方法执行时间短、管理模式中也存在不少的缺陷。体育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不科学也会导致体育市场的不健全、导致体育投资缺乏热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我国体育经济与国际体育经济相比优势不明显。由于我国体育经济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西方国家许多体育产品都较先占领了国际市场,甚至是在国内市场也占有了不少的份额,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明显处于劣势。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我国是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且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半数之多,他们经济基础薄弱,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有限,这也制约着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体育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投入,但对体育市场的商业开发力度仍然不足,如出现了没有将体育消费向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引导的体育市场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此外,由于我国体育市场管理经验的不足、相应的理论指导的缺乏和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措施跟不上,这也较大程度地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缺乏宏观调控、科学管理和复合型的人才。国内从事体育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有着盲从的倾向,在体育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众多商家争相销售同种获利较高的产品的现象,这会造成重复建设生产、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等不良发展现象;同时,在人力资源这一方面,了解体育市场经济结构、了解市场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人才也较为匮乏,这也使得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呈现始终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局面。

四、发展体育经济的有效策略及管理原则

(一)大力促进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要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大力促进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一方面要促进传统的体育事业单位向体育产品企业单位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则要以市场化作为促进体育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的导向。大力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实行体育品牌经营。我国体育相关企业应在认清国内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对企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来满足大众需要,为自己获得市场和发展空间;其次,我国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例如,可以利用大型体育赛事,通过一些名人和火热赛事来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为体育品牌获得品牌效应,实现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二)打造复合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

针对我国体育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大力打造复合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建立一支集理论知识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这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适当引进一些先进、合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了解体育经济的市场走向、体育经济的运转模式,体育经济的管理原则和手段,为体育经济带来新的经验和活力,从而更好的管理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使我国体育经济在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不断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

对体育经济的科学管理能够弄清其在发展阶段多面临的障碍,一定程度加速体育经济的发展。因此,首先就应不断调整和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使体育经济的制度和人才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作用,实现体育经济的最大效益。在完善体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让体育部门和社会中其他部门协调发展,让各部门各自充分发挥最大作用,相得益彰。

五、小结

总而言之,体育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体育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切实通过有效的管理原则来合理地管理体育经济,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校学生 就业创业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主席2013年9月友好访问中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在此期间提出了要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提倡合作发展的理念,“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战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我国的战略优势,对现有的经济格局进行调整和完善,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贸易的带动,用经济发展地区的优势带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符合我国实际状况,不急于齐头并进才能逐步实现国内经济的均衡化和稳定性。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将会扎实稳定地带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布局都将进行大量的调整,进而对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观念等都产生相应的影响。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观念也间接的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

1.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一直是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在这些区域内就业,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高、更大的人生舞台;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发展以及整体的社会环境较差,因此,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趋于均衡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将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发展观念以及发展模式的影响,将会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进行相应的调整,原有的就业环境好的地区并不一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就业观念

之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向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学历和专业,最重要的取决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果其想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可能会更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理想的地区;如果其想要实现自身的抱负,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可能就会倾向于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另外,还取决于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不同地区展现出的不同的生活面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将会促进大学就业观念的不断改变,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的发展平台将会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活环境、交通便利的地区等具有限制性的条件将逐渐不再是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3.就业趋势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趋势也将发生改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就业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整体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将会有所好转。公务员、事业编报考人员的数量将会有所降低,民营企业的数量将会不断的增加,就业于企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将逐渐增加。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发挥的自身价值和自身优势将是大学生进行择业和就业的主要标准和目的。总体看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提出,将会更加有利于我国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化发展,现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将会逐渐地降低影响力甚至逐渐消失,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

1.调整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地缩小,传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发挥的作用将不断地降低。就业选择的宽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提高,同时,对就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大学生应该逐渐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正确看待地区间的差异,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反而是机会最多的地区。目前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大多是经济收入等物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收入等物质因素将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重点,实现自身的价值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目的和人生目标。

2.正确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地区的规划和设想,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职业规划应该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同时还要符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状况。所以,职业规划一方面需要学生全面、客观的自我衡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随着西部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到西部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人生生涯中的重要经历。

3.改变就业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经济结构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增加。自主创业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趋势,确保创业的最低成功率也是改变就业方式的前提条件。另外,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应该更加地积极主动,对信息的搜集以及对待就业的心态等都应有所调整。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地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也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校就业工作,同时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并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遇。如何将“一代一路”战略与高校就业工作相结合,在这一机遇中寻求更高更快的发展,是当前摆在高校就业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篇12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基础会计、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商业银行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分销渠道管理、银行营销、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定价管理、现代推销技术、营销创新、广告理论与实务、财政与税收、公共关系学、广告沟通、促销管理以及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业促销、营销物流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包括: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促销员、客户代表推销员、营销员公关员。

发展就业岗位:销售主管、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销售代表、销售顾问促销主管、策划主管、高级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提升岗位:销售经理、门店店长销售经理、门店店长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营销师电子商务师。

相关就业岗位: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势头在未来将越来越猛烈。营销人才需求很大,比较好找工作,对学历要求不很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市场营销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

篇13

1.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不同职业的认识和观点,是对选择职业、确立人生发展目标的基本态度和指导思想,是对自主开拓和创立业绩的看法和意向。职业认知观念、择业需求观念、创业意向是就业观的具体体现。笔者对温州3所高职院校700名毕业生就业观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从职业认知观念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比较清晰,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是他们的首选,进入管理层、成为技术骨干、多挣钱是他们的主要职业发展目标。自主创业企业负责人是他们最认同的理想职业之一。当职业与专业相矛盾时,72.97%的高职学生会立足所学专业,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自己。当期望值与实际矛盾时,56.42%会边干工作边找新的岗位。从择业需求观念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要求比较现实,71.96%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对就业形势了解程度一般,就业目的是为了能独立生活,毕业后找工作是大家的首选;46.62%认为父母是确定职业时最有影响力的人,工作环境、月收入、单位发展潜力是择业的重要依据,自身兴趣、个人理想、就业需要是所学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从创业意向来看,76.01%的高职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和努力是事业有成最重要的条件,同时希望能组成团队进行创业;78.04%希望获得学校的创业指导。从家庭情况来看,来自农村、乡镇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迫切地想成为自主创业企业负责人,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迫切地需要学校开展创业指导服务。

2.高职学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就业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各院(系)为主体,校院(系)两级职责明确、上下贯通的就业工作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就业专题网站,开设就业指导课,编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并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邀请企事业单位代表及就业主管部门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毕业生掌握就业必备知识。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校园,加强创业知识教育,出台创业扶持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但实际中,就业指导内容多数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解读、求职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能力教育等,缺乏对学生如何树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就业观的指导。

二、温州区域经济对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把“侧重技艺,崇尚实用”的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而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在l9~22岁,正处于探索阶段的过渡尝试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是感性的、肤浅的,处理事情时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需要积极探索,把职业愿望同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寻找合适的职业角色。在温州就读的高职学生,其就业观受温州独特区域经济文化的影响。

1.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灵活性。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从经济底子薄、国家投入少、资源禀赋差、交通条件闭塞等困难的条件起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温州模式一度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典模式之一。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的99.5%,产值占GDP的80%以上。从发展历程来看,温州模式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曾吸引大量农民卷入创业的洪流。温州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多在农村和乡镇,温州人成功创业更多是靠“敢为人先”的勇气胆略和发展机遇的精确把握。因此,高职学生在尚未接受高新技术或刚接触高等教育就迫不及待地想开展创业尝试,认为学校创业指导很有必要的高职学生较多,而且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

2.温州集群经济的特点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多样性。温州经济坚持有分有合的发展理念,从改革初期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到产业链的整合,再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多元并进、协调互补的产业结构体系。温州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产生了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使温州“中小企业”具备了与国内外“大企业”相抗衡的实力。集群经济使温州的行业协会非常发达,温州的所有支柱产业和重要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代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格局,他们既是政府的参谋,又是企业的“娘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号召力。温州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在依托温州支柱产业办学,期间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受集群经济影响,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集群经济的影响。学生通过了解温州集群经济,能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情况,追求相应的职业定位和薪酬要求。

3.温州区域经济不断向外扩张的特点呼唤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开拓性。温州坚持走“小产品,大市场”的道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运行体制,市场延伸到了中国各地甚至全球。受资源要素的制约,温州民营企业向外部寻找发展空间,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向外扩张的新格局。两次在外温州人经济调查显示,在外温州人创造的GDP相当于温州生产总值的70%左右,形成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互动发展的局面。“温州人经济”的形成与“温州人精神”密不可分。早在宋代,温州就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区域文化——“永嘉学派”。它反对“重义轻利”“重农轻商”,主张“义利并重”,强调“工商皆本”。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品格。这种独特的温州人精神,催生了温州人民走在前列的竞争观、创业创新的激情活力、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在温州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受温州人精神的熏陶,就业观体现出敢拼敢闯的倾向,自主创业意识强。

4.学校与地方经济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造就高职学生就业观的务实性。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温州各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保持密切的联系,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各高职院校的特色日益明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共育高技能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温州人精神教育引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其他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也都能很好地与地方经济互动,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校园文化,造就了学生就业观鲜明的职业特色。

三、学生就业观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动因和发展的轨迹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所在地区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如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质毕业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学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温州民营经济大多为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居多,科技含量低,资源要素紧张。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自身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制约与压力,温州经济迫切需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而其中大部分人才的需求都与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与实践技术的应用水平远高于中职学生,适应性更强,可胜任的职业岗位更多。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设置、调整专业,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分析核心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由此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在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接受就业观教育。

2.结合区域经济优势,搭建系统化就业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开展系统的就业观教育。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学生希望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求职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得到学校的帮助。从就业观教育的形式上来讲,可将其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一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生产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南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进行课堂讲授就业知识和就业观教育。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邀请熟悉区域经济优势的企业管理人员、成功创业人士、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互动沟通、经验分享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机会,开展就业市场调研,了解专业社会需求、就业动向等。第四模块以个体咨询为主,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面对面咨询形式,广泛开展个别指导,提高学生tL,理健康水平,完善就业tL,理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观念,增强自信心,消除依赖心理。积极到基层锻炼,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篇14

【关键词】高职;就业;专业调整;结构优化

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天津高职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设置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基础,而毕业生就业状况也为高职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提出新的挑战。

一、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高职教育持续升温,毕业生总数增加显著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形成,高职教育的规模日趋扩大。天津高职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0.95万人,增加为2006年的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6.1%。根据2007年初步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反映着教育质量的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4至2006年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6.77%、88.03%和86.59%,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构存在矛盾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天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如由于开办工科专业所需投入大但效益低,于是一些院校便把精力用于开办文科或管理类专业,投资少效益却很高。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

天津是北方的工业重镇,作为加工型城市,制造类人才极为缺乏。但通过对2004年37所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及对应专业的分析来看,开设制造类专业的院校只有14所,毕业生总数有1323人,占全市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仅为6.3%。而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院校却达到27所,毕业生总数3823人,占全市毕业生的18.23%;其中计算机类达到3325人,占15.83%。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27所,毕业生总数3039人,占14.47%。开设文化教育类专业的院校16所,毕业生总数1475人,占7%;其中商务英语专业918人,占4.4%,涉及院校达9所。根据对天津市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就业率显示,依据天津经济结构类型特点所设置的专业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专业。

(三)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差异

目前,高职毕业生虽然毕业率较高,但其真实就业质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如反映就业质量的专业对口率、实际就业率、就业稳定性、毕业生薪金水平、毕业生就业后在职业技能方面获得的奖励及贡献率等指标均不理想,这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技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天津经济的发展,滨海新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目前,高职人才供需矛盾的焦点就在于高职专业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天津市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真正遵循“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办学,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实践环节仍摆脱不掉验证性的实习内容,甚至流于形式;“双证书”制度缺乏针对性,应试现象较明显,学生并未形成真正的技能;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而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导致教育脱离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方式亟需实现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否则,高职教育不仅不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反而会增加社会就业的负担。

二、完善高职专业建设和调整工作对于提高就业质量的意义

英国学者帕德波勒斯在回顾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时说:“调整教育目标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要,主要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教育发展史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结构的失衡最容易发生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我国自2005年底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为其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结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包含着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和区域结构等,其中专业结构是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结构的形成与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专业结构受制于学校的体制与人才培养的周期;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专业设置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技术结构变动而产生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反应,又是产业结构带动专业设置发展的结果。脱离产业结构的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反应学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布局、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不尽如人意,专业结构设置还不十分贴近市场的需求,在学术性和职业技术性之间还没有实现均衡发展。专业建设价值取向功利性色彩较重,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缺乏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市场化机制,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职场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

随着天津经济的发展以及滨海新区的重新定位和布局,会产生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新兴产业的出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由于职业教育体制和内涵本身不成熟,使得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天津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协调,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实施专业调整,完善专业结构,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和就业质量。

三、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原则是服务区域经济,依托就业市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

目前,天津共有高职院校37所(含本科二级学院),由于统筹不利的原因,在专业建设上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很有必要进行强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布局合理的专业结构。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4号)的精神,鼓励设置调整产业结构急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及时地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专业建设与调整的审核机制,防止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坚持市场化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和优化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以天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为依据,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改革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影响很大,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和研究区域经济的定位和专业结构。

(三)增加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逐步增加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权,增强高校专业自主适应市场的能力,积极性增强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不仅可以发挥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优势,而且能够赋予高校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调动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积极性。各职业院校可以充分考虑本校的软、硬件资源和外部经济条件,突出专业适应性,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做到人才供求对路。在专业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的多元办学模式,以丰富传统的办学方式。

(四)结合区域经济,优化高职专业结构

结合天津区域经济的特点,进一步优化高职专业结构,缩减供大于求的专业,调整优势资源提高供不应求的专业规模。调整专业口径宽窄的,合并相同或相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适应性。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柔性设置新兴专业与交叉专业,在同一专业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流,对传统的专业结构进行种动态的优化。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优化高职教育结构的核心内容,紧贴就业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在挖掘专业内涵的同时,努力拓宽专业的外延范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造专业的服务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志国,张淑梅.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1.

[2]吴克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多元分析[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5.

[3]梁义.关于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管理办法的一些思考[J].北京:辽宁高职学报,2003.

[4]唐骏,蒋爱民,曹诚.关于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调查分析[J].北京:高等职业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