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范文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精品课程教学效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精品课程中教学录像的意义

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全国各大院校对此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纷纷开始精心打造自己的精品课程。通过全国高等院校教师七年来的共同努力,已遴选出近千门精品课程,其范围覆盖了本科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各个专业,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子呈现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华师大教育技术系主任张博士作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委之一,他强调,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效果是评审的一个重要元素。精品课程的视音频教学效果直接体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效果,这些占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75%。精品课程建设应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共享机制,使精品课程资源突破传统课程时空的局限,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可供学习借鉴的资源体系。精品课程不但能推动教学改革,而且能为学校带来好的声誉。

2010年,我院《经济犯罪侦查》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笔者作为教学团队中的一员,从实践的经验,探讨在拍摄精品课程时如何客观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探讨摄制精品课程的方法和技巧。

二、前期准备工作

拍摄前首要的任务是必须与拍摄对象进行沟通,再策划,做到心中有数。

1、对拍摄环境如何进行统筹安排

在拍摄前,先要确定拍摄环境,环境色彩平衡性要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画面要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的注意力,降低可视度,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剔除画面中碍眼的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通常情况下,授课教师都有课件的,首先要选择有投影机的场所进行拍摄,要对被拍摄主体的环境、光效和色彩进行统筹安排,以便达到一定的构图美感;在光线处理方面,多数情况下,是以现场自然光线为主。然而因为天气、时间的早晚、场所采光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画面色彩正确还原,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辅助一点人造光源,比如要使教师的面部层次感增强,我们可在教师面部前方和侧方布两组灯,以改善教师的面部光影效果,避免出现阴阳脸的现象。在拍摄《经济犯罪侦查》课程时,我们选择了一个采光效果好的小教室。另外,为了精品课程声音的录制效果好,必须选择一个离嘈杂环境远点的教室。

2、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必须提供拍摄制作脚本

这是精品课程拍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很多教师认为,拍摄精品课程不就是拍摄一堂课程,有必要把程序弄得那么复杂吗?所以每次进行到这个环节时,很多教师不理解也不重视。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过程中,摄像师事先和教师沟通,教师提供拍摄制作脚本,了解教师上课的环节后,工作人员才能策划好机位及摄像方法,可以使精品课程的摄制效果更好。在《经济犯罪侦查》精品课程的摄制过程中,我们要求授课教师着蓝色或白色制服,选择的抠像幕布为绿色,使得后期视频处理时视频不带毛边。授课教师着装端庄,不能穿无领无袖的衣服,不能穿有条纹和格子的衣服,颜色不能太浅太深,女士可适当化妆,但不能涂油脂性的化妆品,以免面部高光。有些女教师,头发是卷发,还有可能在面部造成阴影。

三、拍摄步骤

根据拍摄脚本,拟定一个完善的技术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拍摄之前,先将新磁带在机器上快进与倒带至少二三次,这是因为磁带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局部粘结或轻微变形等现象,尤其是劣质磁带,通过倒带可以释放压力并透进空气,使得上述现象得以改善。新带如果不倒带而马上使用,一旦遇到有粘结或形变现象,势必将加大拉力,影响走带稳定性及图像质量,并且会出现百叶窗的现象。

1、机位选择方面

我们一般采用双机位来录制教学的实况,一台摄像机对着授课教师,一台对着学生,取学生的全景或特写,这样可以更好的反映整个教学的过程。对着授课教师的摄像机用三脚架固定在教室的中前部,靠近教师的位置拍摄,拍摄教师的授课情况。对着学生的那台摄像机可以是固定机位拍摄,也可以是活动拍摄,主要是取学生回答问题、做笔记等场景,有些景别的变化。

2、拍摄技巧

拍摄技术的好坏,决定了教学录像画面的整体美感,拍摄画面要满足受众群体视觉和心理的要求。拍摄时,注意景别的取舍和镜头的运动。我们在拍摄精品课程时,两个机位,一号机位首先取授课教师的全景,以表现教学环境。然后,对教师进行特写。开始上课后,推镜头,取教师的中景,让镜头有点变化,表现上课的主题。授课教师一般都有课件投影的,但是建议不要用摄像机对着投影机,这样画面字迹模糊,而且色彩还原性不好。解决办法是课件可以在后期编辑中作为图片插入教学录像。二号机位摇镜头取学生的全景,表现课堂活动,可以有些镜头的运动,镜头运动包括推、拉、摇、移,但在精品课程拍摄过程中用得较多的是摇镜头和推拉镜头。精品课程中有师生互动的环节,需要推镜头取回答问题学生的特写,然后再将镜头拉远,取中景用于表现教学部分细节。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最后都要求用流媒体形式,而编辑后的教学录像转化成流媒体格式后,信号会出现一定的衰减。另外,针对使用运动镜头表现画面时,画面时常会出现毛刺现象,以及运动镜头不连续等现象,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最好以静止镜头为主,运动镜头为辅,以确保画面质量。

3、录制声音

对于现场声音的处理,有内录和外录两种录音方式选择。外录声音,对录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选择吸音效果好的场所,采用清晰度高、灵敏度好、幅频特性好的电容式话筒。内录声音,采用清晰度高、指向性好的电容式话筒,通过调音台控制合成,调音台直接与摄像机相连。

4、补拍镜头

品课程摄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别教师面对摄像机紧张或者由于摄像人员拍摄不到位,造成拍摄不理想的情况,这时需要补拍镜头,以保证后期编辑后课堂教学过程能完整展示。尤其在拍摄师生互动过程中,由于机位的移动,会使拍摄画面不完美,需要补拍镜头。

四、后期编辑制作

1、将不好的画面进行更换,比如有些教师上课有些口头禅,或者一些不好的动作,可以利用学生镜头或课件镜头代替。

2、制作片头片尾。利用第三方编辑软件如ae、cool 3d 等,制作符合本门课程内容和特点的片头和片尾,可以为教学录像增色不少,但是注意不能喧宾夺主,片头时间不能太长,不超过15秒为宜,精品课程不是艺术片,片头片尾只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3、转场效果。转场有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两种,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性,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缓和因画面突然切换而产生的不协调感,我们添加转场效果。但是精品课程毕竟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一堂教学活动,不需要很多特技,在适当添加技巧转场的同时,一般以无技巧转场为主,这样可以减少文件因转换为流媒体格式后画面出现的毛刺现象。

4、流媒体格式输出。根据国家教委规定精品课程的要求,流媒体一般输出格式为avi、wmv、rm或rmvb等格式,编码采用mpeg-4标准。为保证精品课程录像在网络中可清晰、流畅播放,通常情况下流媒体首选wmv或者rmvb的格式,320×240的分辨率,30帧/秒,300kbps 的码率。

五、价值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中提到,有关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教高厅〔2004〕13号)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和建设经验,推进本校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434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领域中最核心的工作。在计算机领域中任何好的创意和设计,最终都要通过高水平的程序设计实现,才能够真正成为有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制成品和产品[1]。C语言是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课,其简洁、直切计算机底层的特点使其经久不衰,许多最核心软件都是用C语言编写的。但是,在高校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教学多采用集中式讲述,语法讲的多、注意事项一堆,而忽略程序的“设计”过程;相关知识联系不紧,举例死板单一,过于依赖教材;教材不精。结果是学生学了不会编程、不会应用;考完试就忘,学习兴趣淡化;学生不明白却又问不出问题,所以C语言往往成为高校中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

1 精品课程简介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教育部后又设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教师培训,促进质量工程各项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共享。笔者在培训中心学习哈工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深受启发,结合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认为可以借鉴其成功做法,融入C语言教学,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 C语言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C语言教学的启示

2.1 兴于梯队,重在管理,形成和谐的教学梯队

建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授副教授为骨干,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建立“责任教师—主讲教师—一般教师”层层负责的教学责任机制。实行教师“竞聘上岗”,对教师进行试讲考核、上机编程考核等,规范C语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提高讲课水平;建立教学排行榜、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网站论坛,收集学生对教师授课和指导实验情况的反馈意见并分析改进教学;例会上表扬贡献,交流经验;对年青教师坚持信任、放手、支持、体谅的原则,积极发挥个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梯队的每位教师做事主动、乐于奉献,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形成了和谐的教学梯队。

2.2 成于教材,精在资源,建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支撑环境

组织教材建设的队伍,要求成员热心教学、乐于奉献,并具备较高的水平和经验;尤其要征求学生对教材的意见,作为改进教材的依据。教学时应考虑两类学生:一类针对大部分学生,应对教材上的实例进行详细讲解,使其掌握基本语法,以解决一般类型的问题,概要性地讲解有一定难度和代表性的实例。另一类对比较突出的学生,给出一些ACM竞赛上的相关问题,介绍解题思路,使其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带动其他同学,增加编程兴趣。

教学支撑环境建设也是教学成功的一个法宝。如建立面向教师的精品课程网站,统一管理、共享教学资源;面向学生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编程作业在线评测、雷同程序自动评判、网上论坛等功能;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年度创新项目协作开发平台;实验中心网络教学网站,将教学与实验融为一体;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网站等。另外,多渠道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3 积极进行考试方式改革,开设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实际编程能力,以典型实例驱动教学,建设了题库和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在传统教学中,提交纸质作业不环保,批改量非常大,因此作业必须电子化。收作业时,采用课程管理系统(如Moodle)实现在线布置、在线收缴打分、打包存档等多项功能。自动评分系统能方便教师又公平合理,受学生欢迎,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多主观题,少客观题,考查理解力和应用能力,而非背诵能力。为鼓励创新,专设创新学分,开展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的年度创新项目。以“挑战杯”、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为牵引,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2.4 淡讲课、精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表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如表1所示。

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听讲(Lecture) 5%

阅读(Reading) 10%

视听(Audiovisual) 20%

演示(Discussion) 30%

讨论(Discussion) 50%

实践(PracticeDoing) 75%

教授给他人(TeachOthers) 90%

表1 学习活动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以听讲为主的传统方式,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仅有5%[3]。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有体会:教授一门课的前后,对课程的理解完全不同。所以教学应多采用讨论、实践等方式进行,提倡“淡讲课,精作业”,即把作业作为教学的核心手段,授课是作业的支持、补充和深化。作业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留存率高、利于能力素质培养但极易被盗版。有挑战的作业可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让教师更省力。所谓“有挑战的”作业,是指必须通过查资料、苦思冥想、动手实验等,才能找到答案的作业。题目要尽量有趣、难度大且先升后降,让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平时学习上,期末反而轻松;不拘泥于“讲过”的知识,让作业在各方面给学生成就感;作业分数不低于总成绩的50%,沿课程进度均匀分配,及时评分,避免学生到期末突击。

2.5 学会放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实际编程演示互动的教授方法

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对编程演示的过程兴致很高,为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在编程过程中会有意设置Bug,当程序的运行结果与期望不一致或出现异常,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此时可让学生分析问题。此外,也可通过展示学生程序,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例来自:教材、习题、参考书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中物理中的常见算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并非越多越好,应到能不指导就不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看书,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给学生互相讨论的机会。这既解放了教师,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结语

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建设中,我们学到了应教、学、练相融,教、学、研相长,形成课堂上精讲、课后作业在线评测、网上考试编程实战、课外创新实践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解决高校C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偏重语法讲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等问题。

参考文献:

[1]BrianW.Kernighan,RobPike.程序设计实践(双语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2]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45-48.

[3]王声萍,段淑平.开放教育,让师生共同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5):78-80.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重点教改项目“计算机语言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现”(项目编号:J080513)。

篇3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网络环境;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1-02

《食品营养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社会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强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平衡、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影响因素、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培养一批具备较强的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素缺乏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工作。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开放教育环境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的食品营养学教学多元互动模式,网络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食品营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将来从事营养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开发新食品资源、营养保健和配餐等工作奠定基础;可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与健康的重视,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迫在眉睫。同时,与饮食有关的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根据食品营养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食物组成、饮食习惯、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健康指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营养食谱和指导人们科学健康饮食[1-2]。

为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人们营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作相应调整。传统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或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巩固的过程,没有实践和应用的过程,此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是一种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食品营养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整个课堂“活”起来,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3-5]。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人类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社会上出现的食品营养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营养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用营养学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纳入到教学中,由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

2.2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视频教学、网上课件、学科最新成果、学科前沿动态、营养学疾病图片、网上营养调查、网上布置/批阅作业、网上自学、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交流以及质量评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共享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种模式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导学—自学—助学”方面的导学同步、教学互动相长;而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脱离时空限制。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集中辅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导学性。通过教学辅导和试验实践活动指导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习材料互动,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围绕课程核心内容,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学习的内容或探索的主题,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教师也能够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做出客观的评价。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的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的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而这些调查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获得,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更能够扩大调查人数。

此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相互协作精神,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优良效果

多元互动教学通过不断地更新课件的内容、网上视频教学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利用多媒体的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气氛活跃,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容易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将“导学—自学—助学”3个环节积极互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消极的教学客体而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导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辅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有关延伸知识。“自学”,即精心设计网上教学资源非常全面系统,不仅能保证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而且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生借助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过程。“助学”,即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6]。

4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6):205-206.

[2] 高斌,陈韬,冯励.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5-16.

[3] 张赟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71(2):146-148.

[4] 赵俊华.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6):119-121.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