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提高居民法律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居民 法律意识
一 、引言
近年来,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初步形成。然而,公民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与现代法治国家的标准仍有相当差距,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法制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切实提高这部分居民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制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居民法治观念和提高居民法律意识是建立法治社会的核心,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
二、城乡结合部居民法律意识的界定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城乡结合部居民由农村农民和城市市民组成。关于城乡结合部居民法律意识,尚无权威的界定,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居民法律意识是指城乡结合部居民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农民是农村社会法治化的主导力量,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重要的精神因素。由于深受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现状的冲击,农民的法律意识较之于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偏低。尤其是处于城市规划区域与乡村交界的地方,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融合,社会治安混乱,法律意识较差等等,一般被认为管理难度大,所以切实提高这部分居民法律意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具有显著意义。
三、城乡结合部居民法律意识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结合部居民法律意识现状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样态也逐渐凸显,农民的法律意识虽然不断的提高,但是在面临问题时候,“厌讼”思想还是明显的表露出来了。一方面政府在努力推动普法使之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居民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法律没有成为他们心中的信仰,畏法,对法律有较大的心理距离;而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略高,所以在这个融合地带居民的法律意识没有同步。以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为代表的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和乡村融合的部分,其中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稍强,农村居民法律意识较弱。二者的融合使得这一主体的法律意识呈现出特殊性,可将其视为山西省城乡结合部的一个缩影。此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方式完成,发放3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60份,男性比例在56%,女性比例占到44%。
(二)城乡结合部居民法律意识问题
调查走访中非常容易发现农民与居民法律意识的差异,但是也有共性,比如这些居民不知道具体法律的调整范围,不熟悉一般的诉讼程序,主观上对法律的排斥,对法律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曲解,弱化了法律意识,具体列举如下:
1.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参政意识薄弱。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一项基本权利,正当有效行使体现了国民参政意识强烈的程度。在接近3000份调查问卷中,“行使选举权以前会去主动了解候选代表并作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吗”这一问题,积极了解候选代表,作出自己独立判断仅占到38%,而不会主动去了解,选择会受别人影响竟然高达40%,其中又有小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选谁的结果都一样,了解也没用,并且认为选举权的积极行使不是很重要,这种消极的态势体现了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参政意识很弱,母法所保障的人权最直接体现——选举权,在他们眼里没有实质性的保障作用,因为在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居民往往认为法律只是惩罚犯罪的一个工具,只要自己不去触犯法律,就不会和法律有任何的交集,他们忽视了法律给予他们保障自己权利的功能。当问及上兰村居民对于当地政府有无了解时候,50%受访者表示不知情,他们茫然的表现更加凸显他们对政府的不关注,这种不关注也是受到长期小农经济影响的,农民自给自足,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现如今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倡导公民作为主力推动这种建设的发展,而居民对政治法律的不关注态度会极大阻碍进程的推进。
2.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调查发现,居民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中等,行使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水平偏低,“知”与“行”产生脱节。城镇居民对于法律权利意识的模糊将影响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护,导致遇到纠纷时未能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和化解矛盾。不知道自己的法律权利又如何维护这些权利呢,除消费者权利为百姓熟知,其余许多重要人身财产权利并不知晓,所以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想到的还是想着私了或是上访寻解决。问卷调查涉及到各个年龄段,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有46%的人会首先想到运用法律解决;一部分人选择私了或者自认倒霉;小部分会考虑通过社会舆论施加压力,例如发微博广而告之。问及原因,居民认为没有私人关系法律不会公正解决,诉讼成本又比较昂贵,所以基本不会考虑诉讼。城镇居民尽管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但长期以来受到诸如“三纲五常”等传统思想影响,在生活中真的出现了纠纷时,往往又不愿意去打官司,认为打官司是件很严重的事情还丢面子。而且现实中基层法律服务稀缺,诉讼资源的短缺致使维权成本昂贵,所以当遇到纠纷时候致使居民很少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们常提要做个守法好公民,但是否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守法前提是要知法,不知法,何守法。在淡漠的法律意识下,要求严格守法有些困难。我们与上兰村派出所民警交谈了解到本区治安状况较好,偶尔会有违法情况的发生,可以看出乡规民约对于百姓的约束力还是较强的,一个人行为的底线会受到他内心潜意识里良心的质问,但是法律在不知法的百姓眼里,反倒是一种高高在上严酷规则的形象,非常有距离感,所以在基层行为约束靠道德,小部分原因也是基于居民对法律的恐惧,这是一种比较悲哀的情况,法兼具法理和清理,地位崇高自不待言,情理的一面彰显了法律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可爱,但却不为百姓熟知。
3.城乡结合部地区领导队伍法律信仰偏低。法律信任出现危机,基层居民对法律不感兴趣,尤其是对执法、司法过程持怀疑态度。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在农村社会中长期存在。执法、司法人员的腐败现象,使得很多执法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严重损害了法律在农民心中的公正威严形象。农民对法律的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更罔论信仰③。目前法律在我国基层百姓心中的地位并不崇高,在居民眼中,政府要比法院更为方便快捷,习惯了依赖政府,却不知道去监督和制约权力,人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法律。在调查走访中,我们非常容易发现接受问卷调查的居民对法律兴趣不浓,同时他们也直接地和我们聊起来他们眼中的法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在农村社会中长期存在,所以对执法、司法过程持怀疑态度。司法腐败现象猖獗,使得很多执法问题得不到解决,公正威严形象在这些居民心中只是个美丽的中国梦。当地领导法律素质偏低,许多干部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知道,遇到问题也没有运用法律解决的意识,以权压民,此情况也是基层法制建设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加强城乡结合部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的繁荣,居民的法律主体意识也会增强,而提高居民法律意识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作为前提,所以提升文化教育具有关键意义。加强对农村成年人的文化教育,只有农民法律文化素质提高,促进良好的法律氛围的形成,农民才能更好理解法律、主动利用法律、充分相信法律。而对于文化基础稍好的城市居民我们要拓宽教育模式,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此次调研机会,我们联系了太原市几家书店开展义务捐书活动,为上兰村捐赠1300多套法律书籍和百余份法制类报纸期刊,送达居民手中,让他们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当初步具有了法律意识后,居民的法律主体意识也会增强,积极主动参加社会事务管理,充分行使自身法律权利,每位公民都以主人翁心态自居,那么这个社会氛围会更加生气活力。尖草坪区政府以上兰村为基点,定期开展法律学习交流活动,培养居民法律学习热情,有的居民被周边人称赞为“法律达人”,相信将这种活动接续开展,城乡结合部法治文化的建设会上一个新台阶。
(二) 大力开展基层法律服务
如今基层非常缺少法律服务工作者,所以增加基层法律人员对于推动基层法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逐步建立基层法律顾问制度,协助基层组织依法处理好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帮助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好基层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组织基层法律工作者向广大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围绕居民关心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法律指导和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在调解中结合法理与情理,使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温情,建立覆盖基层社会的民调工作网络体系,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送法下乡”的活动,以讲座、家访等方式持续进行普法教育工作。从居民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例来传授法律知识,传播法律价值观,这样的方法往往更能为百姓所接受,也会是百姓更加愿意主动去学习法律常识。我们应该尝试多种普法教育模式,比如在城乡结合部文艺汇演时穿插法制节目,或单独组织法治表演专项演出,使居民乐在其中,近距离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在政府工作宣传栏中单独划出一片区域用于法治宣传教育,选取物权,债与合同,婚姻继承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法律,使之学习起来更加方便。现今,城乡地带家庭网络也逐渐普及了,多向百姓介绍普法网站,法制节目,充分利用网络学习。
(三)加强基层领导法律素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完满落幕,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党员干部是征程的带领者,所以整顿基层执法队伍,树立法律权威,要求领导模范带头守法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信心来源于执法者的高效公正运作,人们的权益得到合法保障,才会对法律产生信赖。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根本所在。试想若政府都视法律为儿戏,法律在老百姓眼中还会有什么地位,又怎会以法律为信仰?因此,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针对百姓,还应该大幅度提高基层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包括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法律意识,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定期开展针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讲座,督导党员干部自主学习法律知识是培育他们法律素养的基础,而后在工作中慢慢树立法律意识,最终产生法律信仰。当基层的领导干部都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之时,相信基层法治文化一片繁荣不再是一纸空谈。
居民普遍具有法律知识基础和学法、用法的法律意识,通过多年的普法教育。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一局部人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社区法制建设仍呈现出一系列问题:社区规章制度不完整,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懂法、用法的实际能力欠缺;辖区单位经营守法中存在问题,有些抱着侥幸心理与现有规章打球,只图眼前、不顾久远;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工作中存在无头绪现象;特殊群体及弱势群体得不到针对性的和及时的协助;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二、自身专业特点及优势
我在大学所学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类、法律类、管理类、行政类、社会类、经济类、心理类和操作类等。这些知识的学习是我大致了解了各行业的基本特点及具体问题,具有了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让我从更广范围着眼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为建设特色社区出力献策。
三、构建法制化社区的整体思路
通过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对象及内容,不断努力丰富活动载体,时刻铭记具体要求,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法制化社区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为构建和谐社区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构建法制化社区,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沟通渠道进一步畅通,辖区单位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以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三)工作对象及内容
1.社区居委会
学法、懂法、用法应从自身做起,包括工作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办事流程等等,以便使社区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2.社区居民
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普遍上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年龄、知识结构的不同使得知法守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局面,应加大基本法律的宣传力度,以切实提高居民法律素质;针对特殊领域的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特殊群体需要特殊关注,弱势群体需要特别帮助。
3.社区单位
辖区单位呈现多样化特征,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众多经营性门店,有的依法经营,有的无证无照,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对机关及事业单位要经常沟通、了解法制化建设情况,对经营性的企业及门店要加强监督和教育引导,将其纳入法律宣传教育体系中,有需要法律服务的给予力所能及的服务。
(四)工作方式、方法
1.开设法制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社区网络平台或另外开设宣传专栏,有步骤、有计划的将社区居委会规章制度、居民学法内容、优秀事迹刊出,加强正面引导和学习教育,提高全社区法律素质及社区法制化水平。
2.搞好宣传活动,让法律深入社区。采取临街宣传活动或邀请专家学者定时不定点、定点不定时的上法制课,将新出台的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时事问题相关的法律知识传达给民众,让宣传进学校、进单位、进小区,从而让法律真正走进社区,最终提高社区法制化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服务;和谐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可是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在校的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是很大的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法律问题,帮助他人,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精良,综合素质过硬,竞争能力强等的优秀人才。
一、对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基础认识
(一)大学生进社区法律服务的意义
大学生进社区法律服务是以大学生为集体而展开的法律实践活动,进社区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大学生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而如何去实践,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各自的运行规则不同,这种不同的环境,使得在校大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通过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让大学生既学习书本知识,又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学校效率和兴趣,还提高了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法律思维能力。
(二)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所需求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的纠纷越来越多寻求法律法的途径,可是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平衡或法律的需求之间达不到要求时,就容易产生社会的不协调。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但由于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各种压力下,人们之间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使得社区矛盾、邻里纠纷呈上升趋势。正因为这样,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起到一种调控作用,在解决各种社区纠纷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法律进社区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着重普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对学生意义
有助于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法学是与社会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它需要熟练、准确的法律将运作于社会之中。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给法学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但是在处理法律问题的实践中不是对法律条文的生搬硬套,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培养。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团队,每个人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不尽相同,在解决问题时要求一个团队去相互配合、交流,现代社会注重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同时要求每个体都能融入到团体中,为团队的展筹谋划策,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对于法律服进社区这一法律实践活动,法律的合作性决定了法学学生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时,成员之间须团结一致,相互配合,精诚协作,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这一法律践活动,无疑会增强法学专业学生的团队合精神,对其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具体做法
(一)法律宣传
我院法学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带领法学专业的学生进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发放资料,宣传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关心居民利益,并提供法律建议,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社区依法加强法律服务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四五”普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重要一环。
(二)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在专任法学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非赢利性的法律援助中心,向社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给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学习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到法律援助中心任职的学生都是在我院里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拨付一定的经费,并在老师的知道下 ,免费向市民提供法律援助。仅在近年,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就为多项民事和社区矛盾提供了法律帮助。
三、当前社区法律服务的缺陷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不仅化解纠纷矛盾,并在推进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相互关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社区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近年来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社区群众对法律的了解相对较少,在社区进行法律工作,会缺乏群众的参与互动。大部分社区群众认为法律对自己没有多大用处,如果没有关系到自身的利益,需要法律来维护的话,一般有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意识,甚至部分群众会将矛盾激化也不愿寻求法律的帮助。
第二,尚未搭建社区的法律服务的平台,而且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司法所、居民委员会在保证基层稳定,保证公民权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中人员少,而且他们的公正任务繁重,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行政任务上,对基层的法律服务工作及管理有待提高。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围绕构建教育矫正、化解矛盾、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四大体系,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突出重点,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加强对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指导力度,加大宣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满足老百姓对法律方面的需求。
2、采取各种方式,加大有关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不同时期的法制宣传和经济合同把关工作,当好各领导干部的参谋助手,完成法治街道阶段性实施的创建工作。
3、加强对我街道辖区内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与各相关职能站办所密切配合,圆满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和临时性任务。
针对新时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特点,根据街道__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制定并实施__街道“守法律、讲诚信”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和法律进社区活动方案。一是普法宣讲团为保伏桥村、南苑社区开展普法讲座各一次,向失地农民、城市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宣传讲解了“物权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街道机关干部是普法重点对象,依据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和考核制度,街道制定了机关政策理论、法律学习计划,每周组织干部集中学习一次,主要学习内容有党的十报告、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自治区法制宣传条例等内容,止目前组织考试3次,学习考核情况记录在“六五”普法登记手册。三是构建法治宣传平台、拓展宣传阵地,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街道依法治理办公室人员照片、电话、工作职责在各村居宣传平台上全部公开,及时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居民小区内部和街道两旁的宣传栏,以及新华购物广场、银凤市场、保伏桥新村、西门早市等法律宣传点,结合综治宣传月、土地日、禁毒日、法律宣
传日、安全生产宣传日等重大活动,开展大型宣传活动7场次,累计编印和散发宣传材料近2万余份,主要宣传了《计划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合同法》和《法律援助条例》《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紫园社区和园丁家园社区还利用学生寒、暑假,请交警队、良田工商所领导到社区为中小学生上法制课3场次,各村居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了“我是普法宣传员”主体教育活动,主要讲授交通安全知识,收到良好效果;针对辖区失地农民较多的实际,采取电影、黑板报、标语等形式,集中在各村村直接向失地农民宣
传拆迁安置条例、《宪法》、《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政策法规;为了使广大居民在接受法律知识普及过程中,更广泛、更直接的取得效果,我们采取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今年共悬挂横幅70条,制作展板21块宣传8场次,播放法律题材电影3场次,开展中小学生法制讲座、演讲比赛2场次,自办法制宣传文艺节目在五里台新村、保伏桥、6个社区文化广场巡回演出2场次;与法制新报合作开设五里湖畔社区法律宣传点,揭牌仪式上,市司法局、法治新报、辅德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与街道共同开展了法律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向居民和学生送法律书籍,提供法律咨询,并慰问困难群众。结合美丽银川和法治区创建活动,在长城路两侧制作普法漫画专栏,在辖区主干道路两侧刷写标语30副。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积极参
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排查等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先后制订完善了《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人民调解员学习制度》、《人民调解工作接待制度》等20余项规章制度。 共排查矛盾纠纷181起,调解民事纠纷152起,成功调解纠纷149起,成功率98%。重点针对今年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挡工、上访事件,实施三调联动,进行排查处理,成功调处拆迁,以及家庭、邻里土地、房屋纠纷110起,处理案件19件,通过耐心的说服和调处工作,没有发生一起因矛盾纠纷而引发的刑事案件。
完善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本辖区现共有刑释解教人员34人,__年新增刑释解教人员9人,已对刑释解人员进行回访5次。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密切联系要求各居(村)相互配合,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两头包、双列管”切实做到对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到位,管理到位,争取做到不疏、不漏、不留死角,全面落实安置帮教各项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辖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共有社区矫正对象58人,今年新增27人,解除矫正9人建立了社区矫正人员谈话室,不定期的回访8次,组织公益活动7次,组织村居干部、社区矫正、刑事解教人员32人到市劳教所进行警示教育活动2次,与市劳教所签订互相帮教协议书1份。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社区;社区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52-02
一、社区法治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区建设是社区居民自己寻找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移交社会,社区承担起社会稳定、社会整合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另外城镇化建设和城区旧城的拆改,外来务工增多,某些社区流动人员集中、人员复杂。同时一些社区也伴随出现老龄人口、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常住比例不断增加,这些群体更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因而需要社区具备相应的功能。在城区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拆迁、土地征用、安置补偿等问题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特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重大变化,采取必要的措施强化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功能。
这就意味着社区建设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那么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势在必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社区现在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计划生育等过百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社区已成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化解社会矛盾、调解各方利益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
为此,要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要求,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并且在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的背景下,把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民主、法治化促进社区建设和管理,才能维护社区社会稳定保障社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顺利发展。
二、国外的社区建设经验借鉴
(一)政府财力支持,如澳大利亚
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随着社区地位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提升,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并鼓励企业参与,但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让儿童和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
(二)社区建设内容全面,如美国、加拿大
社区建设主要有:一、社区服务。对老弱病残提供生活照顾,对幼儿提供保育,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为无家可归者、单亲家庭提供临时住房,为妇女儿童提供保护,为低收入个人或家庭提供资助,帮助移民或难民迅速融入本地社会、实现本地化。二、社区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帮助恢复人们的活力,培养人们的自尊,从而创造祥和的气氛,塑造社区的形象,改变自己,修补和完善社区的社会结构。形式多样比如,文艺、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活动。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满足战后出生者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求。三、社区治安。良好的社区治安,不仅有利于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商业投资。在美、加两国,社区治安是一种新的警务,通过加强社区治安,实行群防群治,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以消除社区内各种不稳定因素。
(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社区服务的发展是依靠社区服务工作者的实务活动来推动的,社区问题的多样性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社区服务工作者所承担的角色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波勒(Boyle,1973)指出,社区工作者从事的工作不是单纯的服务提供,而且他们还是组织者、规划者、行政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服务领域包括教育、住房、社会服务、城市规划、健康服务、社区发展和其他社会组织。
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社区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也已形成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格局。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当前社区建设都极具借鉴价值。
三、赣州市社区法治建设现状(以章贡区为例)
经过走访调查,以及近两年法律咨询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把章贡区社区法治建设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社区法制知识讲解
市检察院、法院等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课、座谈会、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调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其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两年来,共举行法律宣讲20余次,提高法律咨询和服务300余人次。
(二)社区设立法律服务站
为群众特别是社区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群众依法维权过程中遇到的难处与困惑主动热情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三)建立代表委员联系点
定期召集社区群众开展对检察工作评议活动,听取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征求意见和建议IO余条。
(四)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协作网络
从社区中选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社区情况的同志组成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小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五)成立社区矫正帮教站
加强对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两劳”回籍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对社区的监外执行对象,“两劳”回籍人员,检察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依法予以监督。2010年以来,共帮教“两劳”回籍人员11名。
总结上述社区法治建设情况良好,体现了政府法治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共进,而且还与时俱进设立社区矫正帮教站,这是法治建设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社区法治建设的内容,真正把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纳入社区法治建设轨道,构建社区法治建设体系。
四、专业化社会工作引导构建赣州市社区法治
(一)完善社区建设
1、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组织制度
(1)实行居民自治,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社区通过居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领导班子,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民主自治的作用。社区依据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以及居民代表会议的决议,结合街道办事处的总体要求开展更多的适应居民需要的工作。
(2)加强社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社区民主管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完善社务公开制度,提高社区社务透明度。成立社区民主监督小组,加强对街道、社区工作的社会监督,社区民主监督小组通过听取社区的 工作汇报和明察暗访,勇于对社区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社区工作始终根据居民的要求和意愿来开展。
2、把专业化社会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建立专门的社区社会工作站资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塞拉蒙教授认为,作为公民社会组织主要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应该具有六项基本特征:一是正规性,二是民间性,三是非营利性,四是自治性,五是志愿性,六是公益性。
建立社区社会工作站,它具有4项功能:A传达行政事务功能。居民需要找政府反映和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个“一站式”窗口得到“一条龙”服务,密切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B社区社会服务功能。可为居民代请保姆、家庭教师,可代收水、电、煤、电话费,养老金及提供家庭应急服务;c劳动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再就业登记、下岗人员生活费发放、职业介绍与指导等事务;D社区经济服务功能。为新经济组织代办相关行政性事务,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
(二)构建社区法治体系
1、科学规范设置法治工作站机构。建立从区法治领导小组、乡镇(处)领导小组到村(社区)法治工作站、法治工作站站长四级法治工作网络,法治工作站尽职尽责、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法治工作站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悬挂法治工作站牌子,统一业务培训指导内容,统一制作服务联系卡片,统一内务管理模式,统一工作台账样本,统一考评考核细则。
2、创新法律服务载体,把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开通“148”法律服务专线,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民间纠纷求助;实行司法调解与公安“110”联动,提高纠纷的监控率和快速反应能力。把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