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

篇1

【关键词】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实践;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整体进程中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1]。近几年来,我院也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对我院护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院护理专业2006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师范专业”;2013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201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护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我们药理教研室于2016年成功申报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精品课程―药理学》,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对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进师资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近段时间以来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探索汇报如下:

1 修订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1.1 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素质实践技能型护理人才成为培养目标。依据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药理教研室在2016初年制定了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标准,实施后,利用将近一年时间在临床进行了广泛调研,及时与毕业生、实习生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反馈信息,根据岗位需求及实际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再次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1.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2]。我们药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创新,一方面精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作为学生用书,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另一方面,在广泛汲取传统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编制了具有特色的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校本教材,突出了与临床护理岗位紧密结合的特点,同时又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密切相关。

1.3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照职业教育“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优化了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代表性药物及临床常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简化药物作用机制,并将临床护理用药案例引入教学,培养职业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减少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护理用药所需技能如正确使用药物、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责任意识,强化了职业素养。

2 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2.1 改革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开放了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不久学生也可以进入我们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同步学习。还与学生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将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平时玩手机时也能想到药理学,也能得到最新的药理学信息[3]。

2.2 改进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药学教研室全体老师,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开展讨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应用。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我们还灵活运用了: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注意收集与日常生活及临床用药有关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故事、录像等多种活泼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职业熏陶。2)直观演示法: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药物作用机制显得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能易于理解呢?在授课中,采用直观演示法,如氯丙嗪、地西泮作用机制,采用简短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帕金森病作用机制,通过天平的直观演示,学生获得了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集中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引起了学习兴趣。3)实践法:如抗高血压药的学习,让学生利用周末,深入家庭、走进社区、走访高血压的病人,进行高血压用药知识问卷调查,完成问卷调查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实践法,加强了理论内容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4)其他: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总之,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精品课程是一个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与管理的系统工程[4]。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有利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练就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现有专职教师7人,均在本科学历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占43%;具有高级职称者2人,占28%;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者1人,占15%;35~50岁2人,占28%;35岁以下4人,占57%;双师型/双素质型教师4人,占57%。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一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积极讨论,探讨教学方法,并制定相互听课制度,观摩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指定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年资教师带教青年教师,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备课、听课、试讲、讲课、科研等,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三组织安排老师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四针对药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内容进行研究,积极申报课题,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数十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药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构建了比较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制定了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优化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教学计划;编制了合适的校本教材;制作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完成了课程教案、章节习题及涵盖课程内容的综合测试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认识到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行改进与探索、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服务理念、有护理岗位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月光,伍三妹,王玲,等.创建护理药理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4);60-62

[2]赵有亮,杨先振,李蓉.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23-224.

篇2

《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护理专业必修课。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执行药物医嘱,能用药物处理可能的护理问题,会防治或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为日后走上临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护理;精品课程;工作过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教育部门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建设包含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训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各方面协同发展,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建设出“高水平且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我校护理专业有32年的历史,2002年入选国家级重点专业。护理专业建设中全面开展以护理岗位和护理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三能合一”的三线三能课程体系[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营造特色课堂,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学理念、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是精品课建设的先决条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护理专业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点。我校《药物应用护理》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设定和学生任务完成为载体,注重学生职业知识的积累、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将培养合格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列为工作的首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障。通过精品课的建设,可以全面提高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执教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精良师资队伍。

2.1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既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又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的教育教学人员。要求“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行业的职业素质,并能在教学团队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2]。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效果好、执教能力强,具有高尚师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从2005年起,我校每年选派护理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接受新颖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还利用寒暑假深入到当地医院护理一线进行临床顶岗实践,考察用药护理工作,及时了解目前临床护理及用药护理发展趋势,掌握临床用药护理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定期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到校进行观摩和指导,保障我校教师的“双师性”。

2.2加强新教师培养,促进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近几年,我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陡增,教学授课时数也随之增多,教师数量出现短缺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一大批新教师加入进来。新教师是一个教师团队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加强新教师的培养,不仅能促进新教师的全面发展,还能为教学质量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保障。我校组织新教师进行岗前系列培训,学习《职业教育法》《教育心理学》等内容,促使新教师准确定位,明确教师使命,另外实行教学导师制度,由一名“教学师傅”对新老师备课、上课等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学校还为新教师提供教学展示平台,备课、公开课、教案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3.1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护理专业桥梁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护理职业发展规律,我校《药物应用护理》开课于第二学年上半学期。我校课改团队根据护理岗位能力要求和护士执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遵循“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删除各章节中药物作用机制、药理作用等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点,从而降低教学难度。依据我校课程建设模式,以“护理工作过程”对《药物应用护理》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共分为呼吸系统药物用药护理等模块。

3.2多种教法并用,提高教学质量。

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我校课改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护士用药工作任务转化为若干学习任务,再结合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完成情境中的典型任务即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将多个学习任务综合起来,即遵循护理程序完成了一项完整的护理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3],以技能训练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角色扮演法、病例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广泛应用于《药物应用护理》教学。

4注重实训教学,创造优良实践环境,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强化理论学习的内容,缩短学校教学与临床护理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及教师轮流值班制度,提升实训课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平台,确保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高效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通过建设《药物应用护理》精品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学效果也逐显成效,实现了培养护理专业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

作者:杨赛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孙琦,王忠玲.《药物应用护理》精品课建设之初探[J].赤子,2014(15):97

篇3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1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与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关系密切的行业(企业)主要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卫生服务站等医疗卫生机构。该课程教师一直都由校内预防医学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很少被安排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导致校内教师不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进展,给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中,应有计划地安排校内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尤其是实训教学部分,以培养双师型教师。

2教学内容缺乏先进性

该课程一直使用左月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教材《预防医学》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学校图书馆所订纸质版专业期刊的数量也较少,无电子版期刊。这些原因导致本课程教师缺乏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理念,给设计先进的、符合市场要求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困难。因此,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中,教研组应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新教材;学校应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图书馆应多订阅专业方面的期刊,尤其是电子期刊。

3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往主要是采用板书与讲授的形式,实训内容很少。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本教研组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很多教室无多媒体设施,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另外,由于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不足,未能制作出整套教学录像。虽然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网站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不能在线播放教学录像,教师不能在网站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等。针对这些问题,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中,应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1];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制作完整的教学录像以辅助教学;解决好课程网站存在的技术问题,建设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2]。

4缺乏实训基地

在本课程的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所占比例约90%,实训教学约占10%,实训教学内容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实训教学内容的偏少与缺乏实训基地有很大关系。本课程在校内有一个实验实训室,只能开展为数不多的实训项目。尽管我校与多家医院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合作,但从未开展过实训方面的合作,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则未开展过任何教学方面的合作。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中,应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5缺乏校企合作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市场的需要,教师对企业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新教材编写困难等。所有困难均与缺乏校企合作紧密相关。今后,在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始终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与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将职业教育的理念灌输到这些行业(企业)中,与它们合作开发符合时展、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

篇5

关键词:健康评估 精品课程 要素 智力技能

近几年以来,我院在《健康评估》课程建设中,紧紧抓住几个要素进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健康评估》课程被评为2008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及2010年相关医学教指委精品课程。

一、健康评估课程建设要素

1.创新课程理念。进行项目课程总体设计。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健康评估课程以解剖、生理等课程为基础。又为后期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提供工具性知识、技能,是重要的桥梁课程。为了更好地使课程内容符合岗位需求,在课程建设前先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业调研,并召开了临床护理人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了解我省及周边地区护士的主要岗位群――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精神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境外护理服务等,紧扣护理岗位需求,参与制定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健康评估》课程标准。在课程中设计了“问诊、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社会评估、辅助检查、护理诊断思维训练”6大工作任务和15个项目。以现代整体护理理论引领,注重三方面能力的培养:①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学生与护士角色同一的情境化护理职业教育模式,以示教一练习一仿真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模拟仿真训练一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护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动作技能培养与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③关爱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2.编写实用创新性教材。《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其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组在对全省调研的基础上。主编了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健康评估》,贯彻“以能力为本位”原则,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对操作性内容详细介绍,将操作考核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编入教材,供初学者借鉴。内容简明扼要、新颖实用,并将课程组应用护理标准化病人考核的方法等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其中,教材出版后为省内外多所院校教学使用,多次再版,深受好评。

3.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前者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像技能及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智力技能。技能也可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前者是具有重复性质,在各种情境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后者则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由于护理对象是患有各种不同疾病、具有不同外貌体型和心理特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或健康人;因此在健康评估核心技能中,应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如与不同的病人沟通时用语就不能千遍一律,而是要灵活机动。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多种教学新方法,在达成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强化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

(1)学生护理标准化病人(SNSP)和客观结构化多站考核。培训学生标准化病人(NsP),应用于健康评估技能训练和客观结构l化多站考核,既提高了学生的健康评估操作技能水平,又强化了关爱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人文素质。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与目标多元化、_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技能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

(2)研究性教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护理工作组”为形式的研究性教学,课前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检索资料、制作思维导图、做课件、演讲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境案例教学与反思性教学。在教学中设置各种临床情境、案例,引导学生讨论,锻炼了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书写反思日记,强化护士角色,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开展健康评估理论知识与技能大赛,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健康评估知识和技能的浓厚兴趣,起到了对课常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作用。

4.建设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确保本课程与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致性,我院健康评估实训室购置了问诊训练模型、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模拟人、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等先进的仿真训练设备,提供医院仿真环境,实训室课后对学生全面开放,实现“教学一工作场景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5.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除了购置大量的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资源,课程组近几年摄制了大量教学录像,制作课件。建设具有丰富资源的精品课程网站,几年内每年都有大幅度更新改版,建立在天空教室课件制作平台上的师生互动平台十分便于师生交流,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师生互动频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欢迎。

6.开展课程说课比赛。为了使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课程建设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课程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说课比赛,包括整门课程说课及单元说课。通过说课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了正确的课程理念,更深入地了解了本课程的内容,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总结,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成效

职业课程评价应遵循双重标准,即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主要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院近四届高职护士健康评估实践能力考核中一次考核合格率85%以上,总合格率100%。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受到后期课程教师好评。2009-2010年毕业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一次考试通过率均为99,6%。医院反映近几年我院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普遍增强,在能较快地适应护理工作。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当年对口就业率平均为98%以上。

通过课程建设和经验分享,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目前本课程组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优秀。所在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获得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省卫生职教优秀骨干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护理专业被评为省高校品牌专业;课程被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及相关医学教指委精品课程;获得多项学院及苏州市教学成果奖,发表教研论文,5Q多篇。

三、存在的困难和努力的方向

篇6

关键词:手机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2-03

手机作为一种“口袋多媒体”,以其简约、移动、方便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状态,都能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方便,并在视、听等多元、感观、动态展示中使精品课程资源达到最大化利用。现以基于手机移动平台下的《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精品课程学习为例,对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予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第三学期学生12个班级共计621名学生,均为初中毕业后入学,其中女生612名,男生8名。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个班共312名学生为对照组即传统学习组,平均年龄18±0.3岁,另6个班共309名学生为实验组即手机平台学习组,年龄18±0.6岁,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1.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包括校园网上学习)提供学习指导、课后练习等相关配套教辅资料。

实验组实施常规课堂听课,并自主观看手机课程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同步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精品课程之一,该课程创建于2009年,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是由《免疫及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两门课程整合而成,体现病因―疾病―护理三位一体的整合模式,实现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效衔接,拓展了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性,职业导向明确,学生学习兴趣浓厚。[1]经过两年建设,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单元测试等均已上网开放。

2.授课教师。均为《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均有3年以上课程教学经历,在12个班中随机任课2―3个班,并进行全程教学。

3.期末考试实施教、考分离。

4.自主学习效能感评价。自制自主学习效能感评价表,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Cronbach S a系数为0.89,由学生在学期末自主完成,评价项目包括学习自信力增加、学习压力减轻、享受学习过程、成功喜悦感、自主学习能力五个项目,十个评价条目,每条目10分,每条目按A、B、C、D、E五个等级计分,A级10分、B级8分、C级6分、D级4分、E级2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主学习效能感越好,总计分评价等级分为:好(90―100分)、较好(75―89分)、一般(60―75分)、欠佳(60分以下),详见表1。

二、统计方法

用visa foxpro建立数据库,用SAS软件分析,数值比较用t检验和率比较用X2检验。

三、结果

对《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效能感分别为:对照组40%、实验组90%,X2检验结果为X2=201.04,差异显著(p<0.01,见表2)。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对照组均分61.2±1.7、实验组为80.2±1.3,t检验比较结果为t=134.2,差异显著(p<0.05,见表3)。

四、讨论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Zinmerman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具有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3]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内研究认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们的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4],[5]Brookes & Grundy研究显示,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包括课程安排、学习策略、教师角色、教学设施、学习效果等。[6]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只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环境改革管理方式,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个好的环境。而手机以其特有的方便性、移动性、智能性、多功能性,正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的重要学习平台。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100%,由于智能手机具备音频播放、视频播放、录音、支持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尤其受到广大学生的喜欢。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精品课程学习,就是利用学生喜欢手机的特点,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教学内容植入平台中,方便学生随身学、随时学、随“意”学的课程学习。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智能手机平台学习的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感显著高于常规学习的对照组,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精品课程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规范性,让学困生不再因为课堂上没有听懂而迷茫。他们可借助智能手机平台自主学习,在反复的“移动”学习中促进认识、提升自信、增加能力、赢得成功,在有效的自主学习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袁俐,张晴岚,钱美娟,姜声扬.基于整合课程基础上的高职护理跨学科教学研究[J].护理研究,2012(10).

[2]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Zinmerman B J. Sel 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The Em ergence of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0(2).

[4]李玉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与外语成绩的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5]赵芳芳,顾艳荭,何炜,等.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6).

[6]Brookes, A. & Grundy, P.Individualization and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Modem English Publications,1988.

An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Efficacy Based

on the Mobile Phone Platform: A Case Study

YU Yao-hua & YUAN Li

(Jiangsu Nanto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Nantong 226007, Jiangsu Province)

篇7

构建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加强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使全国同类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并能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同级学校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求少得病不得病,而且要求健康长寿活得有滋味。但是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社区不仅缺技术缺人才,更缺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理人才不仅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管理者、沟通者、教育者、研究者,甚至是决策者。但是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传帮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以构建精品课程为契机,让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学到更多适用的知识,解决护理人才匮乏的问题。

《社区护理》是将预防医学与护理学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学科。该课程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现在中职护生基础较差,很难把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构建中职卫校《社区护理》精品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有必要研究分析社区护理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课题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有利于培养中职高素质师资队伍。(4)调动中职护生学习积极性,让中职护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5)改善中职学校实验实习条件。(6)转变中职教育理念。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正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倡院士、教授等名师上讲台,以促进教学梯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求建立内容新颖、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我国中职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简陋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就给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高校教学中,精品课程已试行多年并推广使用。但目前精品课程还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中职教学中,特别是在医学类的精品课程较少,制作《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的中职学校目前也很少,制作的水平也只停留在课件、视频制作的层次上。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社区护理》课程为主线,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立一套以培养中职护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修订《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满足教学的需要。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开发出一部分适合于开放、创新的实习项目,并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加大开放实验项目的个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知识更新、更全、更有吸引力。同时拟采用网络教学,实现网上课堂、网上题库、网上讨论和网上答疑,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中职护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合理课堂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提高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开放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3)组织专人精心编选教学用书,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材料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立体化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进行网络授课、网络答疑,增强网站互动性,与学生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试题库,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比法、互联网络自主交流活动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落实团队人员分工;收集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写好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以及电子教案,开发课件;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完善网上资源。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对实施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结题各种材料;提交结题材料。

8 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拥有30间多媒体教学平台,120多台教学用电脑,1间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学设备能得到保障;在课程建设经费的保证上,学校给予启动费及配套建设费。

(2)为保证课件的制作质量,学校专门成立了精品课程课件制作室,举办教师课件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培训班;

(3)学校将精品课程作为同级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认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科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改革等均给予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

9 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负责人:周轩。负责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写好开题报告,书写各种结题材料。

(2)主要研究成员:

张红兵:负责课题研究设计,撰写各种研究报告。

何春秀:负责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

卢小春:负责设计问卷调查,制作电子教案,开发课件。

莫苗:负责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

韦凤利:负责查阅、收集资料,完善网上资源。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篇8

精品课程 高职高专 医药卫生类 现状

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既是国家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作为教学成果与荣誉在高校中形成了一定影响力。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国外己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力地证明了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从1999年开始成规模地推行高职教育,短短10多年己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正在不断改进、探索、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冲击着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培养新型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应把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10多年高职教育的发展,至今国家级医药卫生类精品课程已达到48门,几乎涵盖了护理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等各个专业。本文将对48门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做一调查分析。

1 地域性分部分析

按照地域来源,48门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课程基本上都分布于中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其中有两门来自于本科院校。即使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分布也不平衡,如天津市总共有10门课程入选,7门来自同一所院校,余下3门来自另外一些所院校。精品课程分布的不平衡说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水准存在差异,也说明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网络课程建设水平上有待提高,我们应当鼓励其他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方面予以重视,多出精品,改变当前精品课程在院校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在国家级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可用性方面,48门课程都可以打开并使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开放式”教学理念在这部分精品课程中得到体现,很好地符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2 学科种类分析

按学科种类来看,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几乎涵盖了医学的各个专业,但各专业所占的比例不同,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知识深度和技术性高度相对较浅的专业所占比例较大,如护理专业;而常规技术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医学检验;但象理论知识要求比较深的专业,如中医学、基础医学等所占比例比较低。从各专业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分布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目标要求。

3 课程基本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而课程资源是什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理解不一。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是“寻求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以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利用的资源”。泰勒确定了课程资源的显性来源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但却忽视了隐性的和潜在的可能资源。国内学者吴刚平教授提出了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项聪综合了几位学者的观点认为课程资源就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存在、具有教育价值、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的一切资源总和。综合上述学者所述,针对国家精品课程而言,课程资源主要由素材库、案例、文献、音频、论文等不同类型的显性资源以及教师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理念、教学方法等隐性资源组成。教学资源的组合方式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统一设计,以最佳组合方式保证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本文统计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类型,结果显示课程的基本资源:教学录像、课件、教案及参考文献等在所有精品课程中都存在(不含健康评估课程)。

4 课程的进入方式

界面犹如网络课程的脸庞,给学习者的第一印象是清丽脱俗,清新雅致,还是暗淡无光,或是浓妆艳抹,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课程的兴趣。好的界面设计能让学习者抱一种欣赏的态度来享受学习,事半功倍。通过对课程的进入方式调查发现48门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课程除复旦大学的健康评估外,其余均可以从学校首页提供的链接进入。课程界面应该:(1)课程界面设计简洁,学习者能看清页面上的各个部分,能快速选择需要的内容;(2)色彩搭配适宜,给学习者带来视觉的美感和偷悦的心情;(3)布局合理,文本、图形搭配得当,为使学生观察屏幕提供方便,避免选择内容时注意力分散。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对47门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调查,发现大多课程在界面设计上都能保持合理的结构,并兼顾到整洁和美观。从使用的界面风格上看,所调查的网络课程总体符合要求,都以普通的静态或动态页面为主,大多都是自主开发。

5 课程运行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旨在为“开放式”学习提供方便,能够方便地应用精品课程进行学习首先必须保证网站能够正常运行并及时维护。对4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调查发现,47门课程的视频、课件等均可以正常使用,画面质量也可以;在BBS论坛、留言板、答疑本等互动式交流方面建设也可以,但普遍存在维护不及时的现象。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它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确立,有利地推动了课程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2003年至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的途径之一。该项目对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和教师精力都投入不足等现象来说,无疑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精品课程”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质量工程。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怎样付之于行动,让这项“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运动在高职院校开展,就成了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目前,中国国家精品课程己经加入了全球开放式课程建设的行列,本文以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体现我国高效开放式课程的水平和现状。

参考文献:

[1]周晶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教育类精品课程为例.浙江师范大学,2009.

[2]Arich,Lewy(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Oxford:Pergamon Press,1991.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篇9

1.1远程教学场地设施:我院的远程医学中心会议室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远程教学、远程会诊、日常网络培训、三基考试、全军课题申报(评审)、人员数据上报及录入共用同一个教室,最多仅能容纳42人,多项任务并行时,只能调整远程护理教学的听课时间。教学场地受限必然会给远程教育造成一定影响。

1.2远程教学管理及技术保障:按要求需配备1名医务人员专职负责教学、会诊,而远程会诊的实施、协调与技术保障均由1名工程师兼职负责。全军远程医学网提供的资源分发系统客户端软件,可接收网上推送的文件,播放现场直播视频流、桌面直播视频流和视频流节目,并可录制保存视频流和在院内重播。录制的节目一般存放在教学用计算机硬盘上,没有专用的刻录光驱和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能够存储的网络课程有限,时常需要删除先前录制备份的资料,造成教学资源的丢失。

1.3远程教学实施情况:我院护理部对于远程教学比较重视,网上有课时、院里无重大活动冲突,均会派出专科护理人员参加听课,而且有专门的助理员负责,填写听课卡片等。自站点开通以来,参加讲座及各类大项活动共计10231人次,其中护理类占总听课人数的39%。医院为全军网上授课共计16人次,其中护理类3人次。但跟全军同等医院比较,我院护理人员参加远程教学的人次和授课次数明显不足,制约了全军新业务、新技术在院内的推广以及护理队伍知识结构更新的步伐。

2对我院远程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

几年来,远程护理教育在我院已经逐渐开展起来,但是教学场地受限、教学资源储备不足、教学人才发掘不够、教学渠道单一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结合实际,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2.1加强对参训人员的管理和增加对场地设备的投入:对于护理人员参加远程教学应当制度化,比如与年度考评、任期考评结合起来,每年必须参加教学活动15~20次,对相关课程进行相应考核等等,将听课率提高至45%左右,使参加远程教学活动成为护理人员的习惯,成为整个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增加经费投入,扩大教学场地和更新存储设备,为管理人员采集、存储来自全军各医院公开授课的教学资源,以及院内交流提供硬件支持。

2.2优选课程,力争推出更多授课课目展示给全军护理界同仁:在多听课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力争在授课方面做出突破。我院护理专业在全军远程网上的授课较少,2005年至今,护理类仅3项被选中在全军远程网上直播。要提高我院护理专业讲座的授课率,各护理单元需重视申报课目内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选拔最具教学经验的护理专家授课。课前充分准备,提前试讲或者院内学术活动进行普讲,增加院内护士的交流和实际操作部分,把我院的护理精品课程充分展示出来。

2.3普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提高授课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已经成为远程网上授课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很多护理专家在自己的领域技术过硬、造诣颇深,但一用到多媒体手段授课时就显得有些相对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普及多媒体制作知识,让护理专家了解如何采集多媒体教学素材,如何编辑制作多媒体教材,可以在院内开展诸如Photoshop、Flash、Director等常用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讲座,或者由专业人员做一些适合护理专业用的授课模板,供专家选择使用,这对于提高授课质量会大有裨益的。

篇10

[关键词]护理;双师型”;师资队伍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一五”教育规划立项项目(11YB295)

[作者简介]项颖卿(1976-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护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是指在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双重实践中能胜任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开发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1]。护理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既是一位能从事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讲授的教师,能在临床见(实)习中指导学生;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2]。

一、江西省高职院“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的现状

笔者对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井冈山大学、宜春学院、江西科技学院、九江学院和江西中医学院6所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双师型”教师内涵理解、教师的整体结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江西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一)任课老师来源情况

高校专任教师的来源可以分为4个渠道: 高校毕业直接任教、其他高校调入、科研机构调入和企业调入。从调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也遵循了这个规律,从高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的教师比例为72%,她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缺乏临床实践工作经验,需要借助系统的、有序的培训机制才能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从医院和科研机构调入的教师仅仅占28%,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均丰富,“双师型”护理教师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二)教师的学历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6所高职护理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历的2人(占0.05%),硕士99人(占25.80%),本科235人(占65.28%),专科及以下24人(占0.67%)。结果显示,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课教师的25.80%,离教育部高教司所要求的30%比例尚有一定差距。

(三)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3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为95人(占26.39%),31~40岁的教师为146人(占40.56 %),41~50岁的教师为62人(占17.22%),51~60岁的教师为42人(占11.67%),61岁以上的15人(占4.17%)。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的数量占主要地位,从上面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年轻教师的比例较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度较大。

(四)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通过调查,江西省高职院校护理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74、讲师162人和助教112人。职称的比例分别是3.33%、20.56%、45.00%、31.11%。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分析出,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小,学科带头人力量不足,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五)“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培训情况[3]

表1 护理教师实践技能培养情况

表2 护理专业教师近3年理论培训情况(可多选)

表3 护理专业教师最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

表4 护理专业教师培训中遇到的困难(多选)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江西省高职护理院校教师的继续培训和进修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教师被派到实习基地去学习,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由于江西省近几年高职护理教育发展较快,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院校师资紧张,具备教师任职资格的专任护理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使教师无暇外出进修和培训。其次,有些高职护理院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师只能以进修生的身份到有关医院学习锻炼,降低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工作的热情。再次,教师培训费用投入不足,院校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导致多数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实践创新精神,这些都大大限制了护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二、加快高职护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建立“双师型”护理教师培训基地,各院校根据需要选派教师到实训硬件设施和环境好的高职院校(如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内交流学习。充分发挥教学附属医院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例如,江西科技学院护理学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每年到医院进行3个月至6个月的进修学习。各学院合理规划现有资源,创造条件为护理教师安排包括在职培训、自学进修、脱产轮训、各种研讨班、进修班、访问学者以及出国进修等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通过各种培训为护理教师提供一个能跟护理专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和请教、接受新的护理教育思想、先进的护理科研成果和前沿护理知识的机会,护理教师的进修学习对于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为学校发展吸引和储备大批优秀人才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产学结合,加强学院与医院间的合作与管理。学校加强与附属医院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医院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护理教师提供临床实践的进修学习平台。学校每年组织护理教师到临床医院参加实践,了解和熟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新进展,学习临床护理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新护理技术的应用,学习临床医疗检查治疗技术,掌握护理学发展新动态等,最终实现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的有利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建立区域内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源库。将教师的个人信息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搭建护理“双师型”教师互聘平台,使护理高职院校及时准确了解其他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人才情况,迅速得到其他院校富余教师资源情况。通过了解不同院校之间的精品课程信息,制定精品课程教师的互聘制度,提高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与效能,构建一个便捷的“双师型”教师互聘的渠道。“双师型”教师资源库,通过对区域内有限“双师型”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优质师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浪费,有效地缓解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同时,也能使师资队伍在配备上体现适应性,不但能解决教师数量稳定问题,满足对指导教师的多样化需求,也有助于保持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相对合理,组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玲,徐利华.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原因与应对[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2):559-560.

篇11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篇12

[关键词]精品;共享;课程

[作者简介]漆艳春(1978―),女,赣南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蔡德清(1978―),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江西赣州 34100)

精品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现有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近年来,我校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实现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原则

1.全面发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体现出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要坚持教、学、管综合考虑,以教、学为主,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同时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研协调

要加强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主讲教师要坚持从事科研活动,讲授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过程应贯穿科学思维和创新方法,要充分重视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3.系统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孤立的,在课程的规划与建设的同时,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工作予以统筹考虑。

4.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面向校内师生,还面向社会学习者,因而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资源共享原则,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索

1.以制度为保障,完善项目管理

学校制定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规范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申报、评选及运行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项目宏观管理,各学院、有关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以中心为依托,引领教师发展

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以各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积极开展各项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先后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秘书培训班,名师讲座讲学、观看教学名师录像等活动,着重培养新进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培训,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则以提升学术水平为重点,近三年选送了三期共100位教师参加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组织了三批共90位教师集中教学休假,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3.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课程发展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本科教学工程,积极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纵深发展。《农村定向免费医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2”三年制专科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两个项目入选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该中心对学校改革医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以研究为平台,提升学科实力

注重把深化教学改革与推进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的省重点、校重点、校重点建设等三个层次学科建设为基础,提升学科实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以高的眼光、高的胸怀、高的步伐,推动医学学科向一流学科迈进。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标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以北大医学院为标杆,全面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建设。

5.以竞赛为抓手,增强学生素质

一是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研小组实践教学和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3项。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全国决赛三等奖。二是以赛促学。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选拔优秀学子参加各类全国技能竞赛,取得了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一等奖和全国团体三等奖的佳绩。护理专业学生荣获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二等奖。三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喜人。我校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连续9年考生平均成绩及通过率均高于全国考生平均水平。

6.以网络为媒体,共享课程成果

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加强教研平台建设,设立了“教学网”、“教学资源”等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主导栏目,积极开展校级公开课建设。各学院整合课程资源,目前开设了52门校级公开课,涉及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积累与优势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以网络为平台的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今年投入专项,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建设首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人体解剖学》和《医用化学》,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果。

四、几点思考

1.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质量监控

精品资源共享课自2012年开始在各地方高校推行,建设时间还不长,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体系还十分薄弱。课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课程建设缺乏质量标准,虽然国家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与该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校情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项目结题鉴定制度。

2.提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水平

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定位在省级和校级,真正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校还是少数。因此,各高校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注重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创新性、共享性,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标杆,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篇13

1.对象。研究对象为云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级215名护理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女生192人,男生23人,年龄在20-23岁,按入学时编班随机分为对照组(2010级护理1、4班,105人),实验组(2010级护理2、3班,110人)。两组护生间入学成绩、年龄、性别及基础课成绩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第五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课程,采用王雪文主编的《外科护理学》,实验学时18,均由笔者讲授。

2.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示教+护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实验组采用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框架+一个实验步骤”。根据护生已学过的、技术操作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框架,“已学过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即要点(护生复习)+将局部解剖特点与技术操作要点进行整合,即重点(护生预习)+解剖学知识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即难点(教师指导)”;一个教学步骤,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2)评价方法。①问卷调查:由笔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为10个项目,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实验教学结束时发放,当天收回。发出问卷215份,收回问卷215份,有效问卷为100%。②技术操作考试: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护生考核方式、考核项目相同,均聘请院外护理专家进行考评,教考分离,对操作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③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护生学习主动性的比较。对照组护生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与教师互动偏少,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提出专业探索性问题较少;实验组护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教师互动积极,并按照整合式教学模式主动地串接起与相关学科的知识链,经常提出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探索性问题。

2.两组护生对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对照组护生的正面评价仅有2项超过70%,即“有利于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实验组护生对10个项目的评价均超过70%。

3.两组护生技术操作考试成绩的比较。对照组平均成绩(79.51±8.82)分,实验组(85.36±7.38)分,两组比较,t=3.46,P<0.01,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三、讨论

1.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外科护理学是我院的精品课程之一,笔者为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在近六年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尝试“知识模块”教学法,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同时深受启发,故构建整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中。该模式以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为前提,以简化难点、突出重点、强化要点为原则,通过巧妙地教学设计,清晰地显示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循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学效果,创新了教学模式。

2.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而是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授课中简化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强化了“要点”。所谓“难点”就是要解决护生盲目操作的步骤,提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所谓“重点”就是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所谓“要点”就是要明确技术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避免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笔者根据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转化点的多少,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尽可能地使技术操作、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使单纯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内在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由问卷调查结果可见,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护生多方面的肯定,其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护生(P<0.01),获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2)提升了护生的整体素质。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讲授技术操作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护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例如:讲授三腔两囊管的插管法时,将技术操作的要点与食管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整合,运用解剖学知识来讲解“在插管过程中如何避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诱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技术操作步骤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护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变、探研能力的培养,启迪了护理科研的意识,同时还巩固和加深了食管的解剖学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护生循证思维、临床思维的方式。

(3)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养。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及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精通外科护理学的知识点,又要结合相关的解剖学知识进行整合,准确地剖析出二者之间的知识链接点、知识转化率,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紧跟当今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

篇14

1.1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方向作为产学研工作开展的依据,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发挥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1.2坚持协同创新

政校行院协同推进主动与政府、行业、医院对接,利用各方资源和力量,使产学研工作有平台,人员有保障,项目能落地,成果能转化。

2协同创新提升护理专业服务能力

2.1搭建合作平台,服务护理行业发展

2.1.1搭建合作平台

完善合作机制成立宁波市卫生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及院校合作理事会,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与宁波市技术力量雄厚、行业影响力大的6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组建了6家临床学院,重建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专业调研,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制定临床学院示教室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开展科学研究等。

2.1.2借力合作平台

服务行业发展护理专业带头人为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宁波家政学院的副院长及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建宁波市家政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宁波分中心,发挥专业对行业的指导作用。

2.2优化专业结构,服务护理专业改革

2.2.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及国内外人才培养现状,在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临床学院分析专业岗位的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完善“校院协同、仁术融合、选择多样”人才培养模式。

2.2.2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5个岗位方向(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老年护理)基础上,增设美容护理和中医护理两个方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进一步保证学生个性发展与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设置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教育平台、职业能力素质课程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基准性岗位胜任力;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开设大量选修课、课外活动等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鉴别性胜任力。

2.3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3.1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积极创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开展课程改革,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

2.3.2推进双化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依托校院合作平台,进行护理实训中心扩建和改建,将实训中心建成高度仿真,具有人文环境、职业氛围的仿真医院,实现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同时,借助临床学院开展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建设。

2.3.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整合院校师资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临床学院优秀护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开展兼职教师教学化培养。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实施“同聘用、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进修等,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兼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申报教师系列职称,举办专兼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兼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临床骨干参与教学工作。(3)解决专职教师注册和下临床问题。专职教师均要进入临床学院学习,教师注册、临床实践均在相应临床学院完成,提升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3.4推进校院协同育人

(1)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并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临床护理过程搬到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顶岗实习时,组建由6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承担150~200名学生的实习指导、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提高了护生顶岗实习质量。(2)依托医院资源,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各临床学院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针对临终护理,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合作,以“仁爱”为主线,以“关注生命、发挥专长、服务社会”为宗旨,成立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与心理护理。

3成效

3.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3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10—2013年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42项,市级荣誉36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显著“,临终守望:用爱心点亮生命”生命关怀实践被评为宁波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爱心互助社被评为宁波市精品社团等。

3.2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近3年立项各类教科研课题64项;撰写论文124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申报专利7项,其中1项已产业化。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开展多项实用技术培训,包括首次开展的国培项目———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培训项目,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培训,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班等,共培训八千人次。

3.3行业引领作用

日趋显现受相关部门及卫生机构委托,开展了宁波市养老机构规范和评价标准两个行业标准以及浙江省医学护理类专业高职单考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的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委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承办了行业技能大赛并开展专业人员、行业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起到了助推行业发展的作用。

3.4校内外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3.4.1护理专业改革得到护理同行的认可

国内有百余所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在全国会议上多次受邀报告改革经验,供兄弟院校参考借鉴。

3.4.2改革成果

在校内全面实施“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在校内各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3级护理专业实施,还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相关课程、实训资源、图书等共享。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