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

篇2

关键词:春雨;教学反思

Abstract: Through “Light rain Rustle” this class’s teaching, lets us realize fully, regarding the lower grade child, must synthesize each method which utilizes them to love, carries on the direct-viewing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arns through playing, causes it just likes experiences personally, the stimulation interest, raises the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 spring rain; teaching reconstruction

春雨是春天里最富有诗意的一种自然景象。它蕴藏着许多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包含着美的因素。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雨沙沙》这一课时,笔者主要围绕春雨这一景物,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春雨的颜色、唱春雨的歌曲、诵读春雨的诗歌、画春天的画等环节,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春雨的美好,体会春雨意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赞美春雨,表现春天的美丽。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平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我觉得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一二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节奏乐敲击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的启迪。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进行音乐创造,探索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聆听和学习《小雨沙沙》,探寻不同的音源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体现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培养学习能力”和“鼓励创造”。

我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朗诵、感受、分析、创造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的韵味和春天的美,有效发挥审美教学辅助的作用。指导学生用轻松、柔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歌曲。体现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学习歌曲的过程和才艺展示的过程,我注重了学生音乐感受个性的表达,体现新课标的“注重个性发展”和“面向全体”的原则。

教学“欣赏感受、寻找小雨”这一环节时,我边用多媒体播放带有春雨声的春雨图,边用喷壶在空中喷水,并对学生说:“春天来了,请大家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听后都激动地大声说:“是春雨!”而当他们睁开眼看到美丽的春雨图时,更是兴致盎然。我随即请学生说说你刚才或者平时听到的春雨是什么样的,能用声音模仿给大家听听吗?有了刚才的铺垫,这时学生显得很有自信,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春雨的声音是滴哒、滴哒”。还有的学生说:“我感觉雨的声音是“沙——、沙——。”另一位学生则说:“我觉得春雨的声音是“沙沙/沙、沙沙/沙。”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到惊喜,一年级的学生竟能把春雨的声音模仿得这样准确,特别是能够抓住下雨声的节奏来模仿,这让人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可见,对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他们往往能够轻松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艺术要素。我趁机请学生们都拿出课前通过往塑料瓶中装上沙子自制而成的简易沙筒,让刚才发言的后两位学生带大家用沙筒模仿着摇出春雨的声音。众多沙筒发出的声音让人感觉真的在下雨了,孩子们兴奋极了。

篇3

一、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训练想象

省略号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有时用于省略列举内容;有时用于作者语意未尽,省略作者难以表述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探究的深蕴;有时用于话未说完,有待于展开合理的叙说。教学时,可采用还原省略内容的方法,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如《掌声》一文,“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变得乐观开朗了。她除了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走进舞蹈房,她还会做些什么呢?教学时,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发挥丰富的想象,补出省略的内容:小英可能每日脸上挂着微笑,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小英也可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音乐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等情节,从而使小英的形象更加丰满,体会到掌声所代表的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二、具体情节再现,训练想象

课文中的详写略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小学阅读内容一般简洁凝练,往往对于非重点情节一笔带过,或用句式整齐的短语表情达意。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往往能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达到学生深刻阅读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再现具体情节,想象当时的情景,使略写的部分恢复为详细的叙述,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想象练习,使原来简单的文字变得血肉丰满,直至生动画面的重现。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针对越王勾践失败后的心情,为了暂时保住越国,怎样向夫差表示诚恳的求和态度,他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达勾践当时极为复杂的情感。“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谋臣们一听求和,他们会怎么劝告吴王?吴王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他又会怎么说?怎样专横一意孤行?通过情境想象再现,原来枯燥的文字逐渐鲜活了,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了,更为后文理解越王勾践转弱为强打败了吴王夫差作了有力的铺垫。

再如《沉香救母》中,写沉香苦练武艺时,运用了几组成语“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痛”,文章句式整齐,我就让学生通过想象分别说他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各是怎样练习的,形成一节节鲜活的“影片”,这样具体画面清晰了,人物性格特点丰满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抓住文尾的留白,训练想象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留白,形成“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现象。这些语言上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源泉。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中结尾:“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是的!是的!”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第二年春天重新认识到原来的小树不是小树,而是驯鹿的角。这样,它和老朋友见面后,会有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编驯鹿和小鸟见面后的情景,不仅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课文形象更加具体,学生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四、观图说话,训练想象

苏教版教材配上了大量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泉眼,为学生的想象练习提供了依据。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次》一文“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与此同时,插图配上了布鲁斯王子躺在木板上穷困潦倒的情景。根据此情此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原先作为王子的布鲁斯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战败后的布鲁斯现在又怎样?心情怎样?他又有什么样的决心?对比想象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学生头脑中不懈斗争的布鲁斯 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篇4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导——触发交际

1.播放歌曲《太湖美》(鼓励会唱的学生可跟唱)

2.出示课件。(A.家乡特产图 B.太湖风景区 C.湖州人民路新老街对比图片)

3.师:听了太湖的歌,看了湖州的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4.引出课题内容: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夸家乡”,夸夸家乡的迷人风光,还可以想象家乡的未来。

二、多维互动,梯度训练——乐于交际

板块一:你准备夸家乡哪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指名多名学生在投影下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

2.同桌相互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板块二:夸夸家乡有哪些迷人风光。

1.师:我们小朋友去游览过湖州的许多风景优美的风景区,你一定想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介绍给同学,让来自于外地的游客好好地见识见识。

2.分组讨论,设计旅游路线。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说。

3.交流:说说您的同桌认为该怎样游览风光迷人的湖州,他(她)为什么这样设计?

板块三:除了家乡的迷人风景,你还想向老师介绍家乡的什么?

三、课外拓展,回归生活——延伸交际

【教学反思】

1.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出来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场音乐和图片的欣赏,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找到了与生活的联系点,甚至是去游玩过的地方,学生自然想说、乐说。

2.口语交际是一种生活交往活动,生活就是课堂。为了丰富口语交际的内涵和外延,教师构建一个开放的交际课堂,引导学生自行创设交际情景——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湖州。

3.对于学生交流时暴露的问题恰当评价、及时纠正、提高训练效果。学生自由汇报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介绍没有顺序,缺乏条理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恰当评价,找出问题,并板书出来,以提醒其他学生借鉴。

篇5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

篇6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65-02

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以读代讲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倡导多年,但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教学行为还是难以实现对接,原因在于教师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不够明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以读代讲进行详细阐述。

一、把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下面是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儿子》一课,对朗读教学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一】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指名学生朗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三)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二】

(一)在课文里,三个妈妈是怎么称赞自己的孩子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老师评价: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三个妈妈对自己孩子不同的评价,你听出来了吗?请同学们用“______”划出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请学生分别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分三步:

1.请学生扮演角色读第一个妈妈的话,其他同学注意听她是怎么夸自己的孩子。然后老师评价。

2.让学生读第二个妈妈说的话。

3.指名读第三个妈妈说的话,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全班齐读。教师小结方法。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的妈妈是怎么夸你的呢?

(四)指导学生交流、品读:如果把自己当做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孩子呢?会用什么语气?

【反思】

很显然,第一位老师将朗读作为教学结果,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再进行朗读指导。因此,朗读就成了理解后呈现的结果,学生在朗读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分析课文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则是先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读,让学生的朗读逐渐由感受过渡到语言,从而突出朗读的层次性。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过程,也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教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

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教学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以读代讲的目标。

二、力求整体感悟

【案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蕴含的情感很丰富,一位老师以“可怜”为主线,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写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首先由老师读一遍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进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教师在范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时,学生仔细听,并说出老师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接下来,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小女孩接下来的几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在具体的指导朗读中,学生透过文字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对小女孩的情感由怜生爱、由爱生悲,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感情线索较为明显,教学时不宜层层分析文字,而应以朗读来代替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如果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对比,对人物的情感就理解得更深刻、更完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为例,文中写了作者两次看见大榕树的情景,第一次是傍晚,看到了静止状态的大榕树的美;第二次是早上,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在大榕树上欢叫、飞舞、扑腾、嬉戏,此时大榕树是动态的美。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以读代讲。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一次看见大榕树的静态情景,同时配上班得瑞的《寂静森林》展开配乐朗读。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二次看到大榕树的动态情景。因为这次是动态描写,因此配上了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文字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整合读,请全班男生朗读静态部分,全班女生朗读动态部分,在动与静中的变化中提升感受。

【反思】

朗读是用语言传达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创造力。除了一般的朗读文字,教师需要对朗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做到深入理解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活力和创意。在《鸟的天堂》一文中,这位老师领悟了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采用相应的配乐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提升了学生的感受。

篇7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1

  新的学期刚刚开始,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质,提高幼儿学习和游戏的积极性,做到一切以幼儿为主,具体计划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方面

  严格要求自己,要遵守园里的规章制度,积极认真地投入工作。坚持正确教育观,以正面教育为主,讲明道理。要平等对待每位儿童。认真参加园内的政治学习,以学习精神为工作的动力,不断更新思想,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新的工作,时刻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个人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给自己充电,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教学质量,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让他们能够从玩中学,学中玩。加强思想业务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责任心,规范言行,加强精神建设,做到“五讲、四美”,当好幼儿的镜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潜移默化幼儿。业务上精益求精,敢于改革创新,紧跟形势,适应时代的要求。平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和班级人员共同商量,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认真参加教研活动、园本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三、工作方面

  对工作做到主动、积极、踏实,勇于承担责任。对幼儿有爱心、耐心,能细心地观察幼儿,努力做到对每个幼儿因材施教,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优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跟幼儿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视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对家长热情,及时向每个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做到对每个幼儿心中有数,视家长为自己的教育伙伴。上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制定各种计划,认真准备和组织好班级的教学活动,活动后认真分析和反思活动的效果,仔细填写家园联系手册,做好家访记录。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第一”的意识,做到时时事事处处讲安全,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处理,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并且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不跟陌生人走。做好交接班工作,发现问题汇报,妥善处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正确使用手帕及自己的一巾一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爱惜食品,不挑食、不浪费;午餐后组织幼儿散步或做安静游戏。并且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各班级制订出科学的、符合本班幼儿实际、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

  四、家长工作

  1、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信息,加强互动。主动与家长沟通,增加宣传力度。

  2、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配合教育好幼儿。

  五、个人努力方向

  1、再多点爱心,多一些耐心,使孩子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续抓好班级的常规工作,使得有更好的班风班貌。

  3、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

  4、提高自己的攥写的能力及科研能力,多看书,多动笔。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

  本学期自修反思计划重点我拟订在课堂教学上,只有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教学上进行深刻反思,才能真正达到一位人民教师修身养性上的提高.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勤思考、勤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一) 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

  2. 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

  3、以“赛”激趣促学

  (二)教学渗透,展开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自修反思过程中,积极思考课堂教学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去尝试新的积极有效的方法才是我们反思的根本目的。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2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2)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表现

  1、演唱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2、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3)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

  (1)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3)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地背唱所学过的歌曲,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能够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演。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习音乐。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两个班,绝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大部分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上,习惯较好,而且表情也较丰富,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部分班级还能识读简单乐谱.还能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舞蹈,并参与表演。但在读谱知识的运用上较弱,咬字,吐字也不够清晰,特别是男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常会出现喊歌现象,导致缺乏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

  二、全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年级下册共编成6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充分考虑到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并开展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地体现在课程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三、教学总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音乐游戏,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独唱或参与齐唱。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

  1、启迪智慧、陶冶、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3、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

  1、从作品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从不同风格的乐曲中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情绪并能听辩独奏乐器的音色。

篇8

一、 利用有效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平台

我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动物过冬》一课时,发现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简化了课堂教学环节,直击重点,将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起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课文”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读书、找找、画画、汇报、交流、质疑、释疑,指导朗读,对比理解,词句训练,随机扩展等形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能力的训练。最后的总结扩展环节,又将知识的拓展和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对三个维度的要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课堂结构安排得合理、实用、紧凑,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被牵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在这种充分的交流中实现综合性的学习。既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多种能力。

二、利用兴趣和重难点的有效结合,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二年级下册《寄给青蛙的信》一课之前,我对以往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前在教这一课时,我和多数老师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是按文中内容的先后顺序依次处理、解决问题。虽然思路清晰,设计环节和学习方法得当,但缺乏新意。孩子们自主读、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需要老师较多的引导和启发。我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这封“信”。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见过“信”这种联络方式,也没有写过“信”,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开课时的环节,直接由这封信入手,用媒体将课文中的“信”呈现出来,让学生练读这封信,并把自己通过读信了解到的和想知道的同大家交流交流。这样一来,立刻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各项环节中,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示与引导,学生们自己就把许多问题甚至重难点突破了。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将整堂课的气氛再次烘托起来,请学生们写信、读信,传递他们的真情与快乐。

本次教学,使我更加理解了“教无定法”的含义,懂得了有些课只要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文章的重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围绕着它去设计教学,就能让课堂活起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针对特点,利用有效手段完善课堂教学

在我们使用的课本中,诗词的录用对当代儿童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诗是民族的心声,文化集萃的载体之一。中华古诗词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如何教好古诗词一直是我们教师在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乐中学的同时既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含义,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在教一年级《江南》一课时,我潜心钻研教材,查阅了许多有关《江南》一诗的资料,最后决定“别出心裁”试一次!我课前用吹塑纸、彩纸、硬卡纸等材料制作了一些教具。上课前两分钟,我开始快速地在黑板上搞起了创作:挨挨挤挤、碧绿茂盛的莲叶,各种姿态、婀娜动人的莲花,饱满、挺秀的莲蓬,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鱼儿……有贴出来的,也有手绘的。学生们在下面专注地看着,不时发出声声赞叹。原本普通、宽大的黑板,立刻变成了一幅绝佳的图画。上课伊始,学生们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兴趣盎然!围绕着这美丽的图画,学生不仅学会了诗句,理解了诗意,想象出了诗得意境,而且会诵读,会表演,会唱,会跳,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本课教学中我最为得意的几点是:(1)整首诗板书于画中,诗境和画境融为一体。(2)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了“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对学生感悟、朗读的指导帮助极大。(3)表演环节的设置,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对后四行诗的感悟和朗读问题。孩子们或是莲叶,或是荷花,或是莲蓬,或是鱼儿,或是采莲人,个个参与其中,鲜活可爱。(4)唱唱、跳跳,不仅活跃了气氛,更让孩子们知道诗词是可以唱出来的。因为这本就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

篇9

一、针对“概念、定理、定律”设计微课

将概念、定理、定律类知识设计成微课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如《认识时间》,我们可以就“1小时=60分钟”这一知识点做微课。在微课中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印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另外,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设计成微课。在微课中,可以结合一个角,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要好。

二、针对“知识难点”设计微课

针对难点知识讲解的微课在教学中是很实用的,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可能学一遍根本不明白,微课就可以让学生反复看,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时,很多学生容易将8:55、11:50等时刻的小时部分认错,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在微课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间从8:00到9:00的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尤其是在观察像8:55这样容易弄混的时间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分针在什么位置,时针在什么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这种类型的时刻。再如,三年级下册《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个信息窗,有一个很经典的判断题: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很多学生都认为周长和面积的数值都是16,所以周长和面积相等。就这一易错点,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个微视频。在微视频中先展示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在计算时,虽然算式都是4×4,但周长算式中两个4分别是:边长的“4”和4条边的“4”,但面积算式中的两个4都是边长的“4”;结果虽然都是16,但一个是16厘米,一个是16平方厘米,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周长和面积不是一回事,不能互相比较。

三、针对“方法与过程的演示”设计微课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四、针对“指导课前预习”设计微课

微视频除了在课堂中播放,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之外,还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辅助材料。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时,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和等量代换有关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制作该微视频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曹冲称象》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直接称大象的重量不好称,我们可以转化一下,将大象转化成和它一样重的石头,这样我们称出的石头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吗?让学生明白,有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直接解决,但可以通过代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出示智慧广场中的习题,提问:同学们,你能用刚刚得到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吗?快按下暂停键来试试吧!最后,在微视频中讲解解题思路,让学生作为解题参考。

五、针对“总结学习方法”设计微课

在数学学习中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梳理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不管是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还是在计算方面,转化都是将新知变成旧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六年级下学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应用”的微视频,帮助学生梳理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应用。在微课中,我们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梳理“转化”在计算中的应用,并举具体的算式说明,包括: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在小数除法中的应用、在异分母加减法中的应用,以及在分数除法中的应用,等等。然后,再梳理“转化”在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应用,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梯形的面积推导、圆的面积推导和圆柱体积的推导。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同时,学生也能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提高”设计微课

篇10

[关键词]新教育;语文课堂;高效;少讲多学;精讲多练

2014年下学期,新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进入五大连池市实验小学的校园。经过一年的学习和探索,我对新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上,我开始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

一、新教育高效课堂基本理念的探索

新教育实验提出“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新教育理想课堂共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了教学目标、预习作业和教学板块。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另外,传统的教案书写只是教学中教师教的部分,而不体现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这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他提出有效的教学框架中教学板块里还要有学生学习的清单。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应该是这样的,师生围绕着 “问题――知识――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在这段旅程里,将充满怀疑、困惑、挑战,它的核心永远是致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与顿悟。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我们可以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灵魂深处的共鸣,同时实现课堂与社会生活、人类命运息息相通。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这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精华所在,也是我校研究高效课堂的宗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会谈到教学模式,新教育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固定的模式。我的想法是模式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推广,也不要强加于人。我很赞成教学流派的,喜欢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他们在实施自己教学方法的时候,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针对教师的特点和学情来设计课堂教学。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给老师一个自由,只要是能够达到有效教学,只要是能够让学生学的快乐,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可以说是一堂好课,至于是否运用那些模式就不要在意了。可以用新的理念来浇灌老师,洗礼课堂。

自我校实施新教育以来,我们就提出了“少讲多学,精讲多练”的教育思想。

1.少讲就是精心设计每课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有意思”,愿意与教师和同学一起“探索”、“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学会了知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努力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

2.多学就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多种多样的练习中,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学懂、学会、学透各种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不断领悟的过程。只有通过多次的基本练习,得到初步掌握,再通过拓宽,加深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精讲就是紧扣目的要求,突出重点难点。目前,各种“教参”规定的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多在三四个,仅教学重点就有两三个,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实际,从中确定或暂行确定一二个,以使问题集中,解决得彻底,为学生的练留出广阔的空间。教师讲授的越少,语言就应越是精美的。只有准确、简要、有力度、有美感、合乎逻辑的高质量语言,才适合精讲的需要。所以教师要精心雕凿自己的语言,既为学生树立语言表达的典范,也避免无谓地占用学生的时间。

4.精讲的目的是为了多练,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要在多练中得以实现,如果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讲得再好,也是不成功的一课。更难更重要的一环是在设计相应的训练上。当然,多练并非漫无目的的题海战术,也不是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把活的知识变成死的题型,而是让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通过一定的书面或口头训练,完成知识的巩固深化,形成能力。

二、新教育高效课堂课程探索

我以教科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少年聂耳》一节课为例,我是这样遵循“少讲多学、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的。

预习部分

我教读的是第二课时,在预习本上有给学生们留的预习作业,内容是:把上节课学过的生字组成自己喜欢的词语,例如“全神贯注、阴天、请求、许多、L短、杰出”等

导入部分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自然的引出伟大的作曲家聂耳。

学习部分

听写生字,重点的老师指出,例如共性的错误。同桌互读,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自主分配,只要读好,读美就行,教师带着微笑去欣赏,走在学生中间。

重点段的朗读,教师必须范读,把孩子们引入意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先模仿老师读,再有感情的朗读。大家一起读,小组一起读,带动作的朗读,让孩子们读得尽兴。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如果是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提出的问题是:“聂耳成为杰出的音乐家和他少年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教师选择最好的答案,负责给表现好的学生粘贴小红花。

升华部分

孩子们都想表达,兴致高亢,让孩子们落在笔上。出示小练笔:聂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小练笔由学生自己大声朗读出来,教师和同学们作为一个欣赏者感受同学们的只言片语。

在结束的关键语,由教师表达。紧扣全文的主题提出希望:聂耳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音乐家,这与他少年时代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勤学苦练,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吧!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勤学苦练,你们一定会成功的!在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个主持人,要时刻观察学生们的变化,感受他们学习的困惑,感受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因势利导,做一个合适的领路人!

三、新教育高效课堂探索反思

1.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

这个新的课改理念就是“少讲多学,精讲多练”,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角色不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自然是学生的事了,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空间,做好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做好“主持人”就可以了。

2.要研究课堂,研究学生

教师要善于研究课堂,要通过研究知道什么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如果在探索过程中,你有困惑,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除了要研究自己的课堂外,还要研究名家的课堂,去看一下名家是如何处理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只有善于学习借鉴,才能缩短与名家的距离,才能够快速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3.要形成自己课堂的风格

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使我认识到每一节语文课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是对本人课堂教学的总结。教学风格是长年教学积累的结果,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穿衣风格一样,它是个人内心的独白。比如我,既不喜欢喧嚣的课堂,也不喜欢压抑的课堂,我只喜欢听从内心的声音,让孩子们的感情中自然的流淌。在《少年聂耳》这一课中,让孩子们有规矩的合作、学习,课堂上井然有序的体现了“少讲多学、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所以每个人都要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知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能够熟练的驾驭课堂,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新教育实验教师的成员,我们有朝气、有活力、有热情。只有经过大风大浪才的人,才能成长为一真正的水手,也只有经历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才能够品味到新教育实验的辛苦与甘甜。愿实验教师满载而归,为我们的孩子们找到一条最宽广、最适合的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篇11

摘要:音乐“创编与活动”板块是小学低段音乐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阐述如何在“创编与活动”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环境,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低年级学生审美认知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关注创编活动评价的教学策略,让低年级学生在创编与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音乐,在体验、表现、创造音乐中获得快乐。

关键词:小学低段;创编与活动;教学策略

音乐“创编与活动”板块是小学低段音乐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板块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歌曲、乐曲等。学生通过对音乐音响的探索、即兴演唱、演奏、创编歌词、律动与舞蹈以及对音乐的不同演绎,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但笔者发现,小学低段“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中存在活动内容单一、想放手又不敢放手、浅尝即止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探索如何在“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的环境,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低年级学生审美认知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关注创编活动评价的教学策略,提高低年级创编与活动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教学中“主体”地位,而老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创设良好的创编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营造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

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是进行创编活动的前提条件。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最直接的工具,是传授知识的最快捷方式,也是激发和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工具。

例如:在一次创编教学中,我提出:“请你听歌曲,想想可以用哪些你喜欢的动作为歌曲进行表演?”学生们边听歌曲边自己在那里设计动作,但在音乐结束后,请学生来进行表演时,只有最喜欢跳舞的学生举手想来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周围的孩子却掩嘴而笑,觉得不好意思。这时候正在表演的孩子脸上表情也稍显不自然,在表演完她的动作后,我肯定了这位想象丰富和勇敢的孩子,表扬她的大胆表现。在学生们的眼里,同学的表现受到老师的积极肯定,再请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时候,孩子们踊跃举手,想来表演的同学明显增多。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语言的动机和内容要富有感染力,引导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为班级营造一个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

2、创设良好的实践空间

创编活动的进行应创设良好的实践空间。教学中可以根据创编内容设计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座位调整。例如:例如根据《乃哟乃》歌曲中的“mi sol do”三个音进行即兴编唱,即任意组合,编一编,拍一拍。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实践空间,将教室的座位分成三个纵例,并分代表“mi sol do”三个音,可以横排的三个人任意组合,编一编,唱一唱,也可以三个组任意组合进行创编。灵活的形式使单调的三个音丰富生动起来,学生也乐意参加。

二、优化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内容

教师对音乐教材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直接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应充分认识教材,有效重组和优化教材内容使实践活动更有效。

1、优化教学内容要有机灵活

“创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机灵活。可以联系单元的主题内容优化和重组创编实践内容。例如:在一年级(人音版)下册的音乐教材内容中,八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有四个单元的演唱歌曲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第一单元的《小雨沙沙》、第三单元《数鸭子》、第六单元《闪烁的小星星》、第七单元《粉刷匠》,在这些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就可以在唱好歌曲的基础,进行切实有效的“创编与活动”。在《数鸭子》的歌唱教学中,可以侧重即兴表演的创编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探究歌曲进行即兴的情景表演或动作创编。又如:在《闪烁的小星星》-课的“创编与活动”中,因为一年级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还比较弱,教师可以安排听辨游戏,即兴创编节奏游戏,通过聆听与对节奏变化体验,感受音高变化与节奏变化。

“创编与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与本课内容相联系的,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例如:在《闪烁的小星星》一课的“创编与活动”中,可以安排“抢答”游戏、即兴节奏创编等。在《火车开啦》的音乐教学中,安排“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分组学一学”来展开即兴节奏创编和声音创编的实践活动。

2、优化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

创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和重组创编实践内容,注意从学生能力水平出发,尽量减低创编的难度。创编活动的内容安排一定要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适合学生现有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创编与活动”的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即兴创编与参与活动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例如:在《快乐的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做动作,然后请学生主动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进行《快乐的一天》的即兴表演。

三、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

音乐“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即兴创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1、创编与活动教学应具有合理性

小学低段(1-2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思想活跃、乐于表现的年龄阶段,在音乐课堂中喜欢参与各项表演活动,勇于积极表现自己。教师要注意在创编过程中给予积极引导,创编活动的内容要有可操作性。给学生提示越明确,创编活动的可操作性越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越高,但要留给学生可发挥的空间。例如:在二年级(上)《小麻雀》即兴歌词创编活动中,根据歌曲《小麻雀》内容,启发学生创编适合“XX X”节奏的歌词,体会节奏的韵律特点。学生在创编过程列举很多如:“小花猫喵喵叫,走起路来静悄悄,见了妈妈跳个舞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小花狗汪汪叫,跑起路来轻轻跳,见了妈妈亲一亲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这个创编活动,指向很明确,也贴近孩子的认知特点,可以留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使学生在创作中获取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即兴创编兴趣。

2、创编与活动应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即兴创编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创作的生命,也是学生参与创编活动的动力和兴趣点。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下)《理发师》的教学中,当学生唱会歌曲后,笔者让他们进行歌词创编:“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师傅,如清洁工、泥瓦匠、油漆匠等,现在就请大家用《理发师》的旋律自由组合创编。”学生们创编的有《小木匠》、《清洁工》、《小铁匠》和《粉刷匠》等,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先一起讨论匠人们是怎么干活的,配上音乐旋律创编歌词,再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如“马路边的老爷爷呀,刷刷刷刷,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刷刷刷刷……”、“木匠屋的老爷爷呀,叮咚叮咚,手里拿着一把锤子,叮咚叮咚”,“铁匠屋的老爷爷呀,铛铛铛铛,手里拿着一把大锤,铛铛铛铛”,“屋子里的老爷爷呀,刷刷刷刷,手里拿着一把刷子,刷刷刷刷”。学生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情绪欢欣饱满,觉得非常有意思。

3、创编与活动教学应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

作为小学低段的即兴创编还要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模仿是音乐学习最基本、最简易的方法,创编过程中可将模仿作为一种启发和导入的手段,当然要恰如其分采用这种模仿方式,既使学生们受到启发,又不至于代替学生自己的创编。

四、关注创编与活动的评价

创编活动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进行创编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价值与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关注对学生在创编活动中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设立一些直观的奖项,如:在创编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可以用趣味“小贴纸”进行奖励,还可以设立最佳“表演小贴纸”、最佳“想象小贴纸”、最佳“歌词小贴纸”、“最佳组合小贴纸”等等。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发挥,进行及时肯定与表扬。要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与创造。教师自身不要轻易用“对”或“错”判断性评价,要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分析活动中的进步与不足。

结语

小学低年级“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民主的、平和的学习环境;应优化创编与活动的内容,做到有机灵活、循序渐进;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做到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合理、有趣味性,要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关注创编活动的评价,让低年级学生在创编与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音乐,在体验、表现、创造音乐中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永庆,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4.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2

关键词:《找规律》;案例设计;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重复排列规律,本节课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找规律”相比难度加大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过去的规律只停留在简单的排列上,现在却是一种循环移动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发现图案中图形组合的循环移动规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能用学到的知识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中隐含着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抽象的图形中,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找出排列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将举行盛大的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叫上小兔一起去吧!(课件出示:小熊正在敲小兔家的门,“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小兔怎么还不开门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敲门好吗?(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你们发现这敲门声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有了小朋友们的帮忙,小兔终于听到了敲门声,看,她出来了!我们一起去运动场吧!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师:瞧,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比赛地点跑去(课件演示)。这时,裁判长小鸟发话了:别挤,别挤,大家还是排队入场吧!机灵的小兔马上跑到了最前面,当了排头,后面依次跟着小牛、小熊和小猪(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动物卡片)。小鸟见了连声说:好,好。但为了公平起见,大家还是轮流当排头吧!于是,第二场比赛时,小兔很自觉地排到了最后一个,小牛、小熊和小猪都往前进了一位(教师贴出第二排动物卡片)。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第三场该是谁当排头了吗?(指名上台贴卡片)那第四场又该怎么排呢?(再请一名同学上台贴)。

师:大家有什么想问这两位同学的吗?

生问:第三场你为什么让小熊当排头啊?

生答:因为第二场的排头小牛去最后了,小熊、小猪和小兔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生问:第四场为什么要这样排呢?

生答:因为第三场的排头小熊去最后了,小猪、小兔和小牛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师:大家再仔细找一找,这些动物的排列还有一些什么规律呢?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动物?动物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1:每一横排中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2:每一竖排中也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3:横着看,上一排第一个动物都移到了下一排的最后一个,后面三个动物都往前面移动了一位。

生4:我发现竖着看也有同样的规律。

生5:往左边斜着看,每一斜排都是同一种动物。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出了动物的排列规律。我们也按这样的规律来玩一个队列游戏好吗?(5人一排,轮流变换位置)。

师:运动会开完了,小兔邀请大家去她家做客,她提着茶壶给大家倒茶,小动物们惊喜地发现:茶壶上有一圈有趣的文字呢!(实物出示,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起读,课件逐句出示)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师:我们再竖着读读看?(生读,非常兴奋)

师:我们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起,都是一句完整的话,首尾回环,这样的文字称为回文,在我国古代就早有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啊!

师小结并揭题:像那些动物和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形成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作循环排列规律。

三、变式练习,拓展规律

1.摆一摆

师:大家喝完茶,就去小兔的房间参观,哇,小兔房间的活动地板被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能用刚刚学会的排列规律帮小兔摆摆吗?(学生用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的方形各四个进行操作)

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现在漂亮了吗?这就是规律创造出来的美。

2.猜一猜

摆好地板砖,动物们回客厅看电视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魔术大师刘谦叔叔给大家玩数字游戏的节目呢!猜一猜,他接下来会变出什么呢?

①12345?34512?51234?()

②ABCD?DABC?CDAB?()

四、自主设计,创造规律

1.欣赏美图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蜡染及有着精美的循环排列图案的陶瓷等图片,同时播放轻音乐)。师旁白:你们觉得美吗?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我们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2.课外作业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啊?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设计师,每个小朋友回家后运用今天学的规律知识在白纸上设计有规律的漂亮图案,明天把你的设计带来学校,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

五、课堂总结,内化知识

1.学生反馈

生1:这节课很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生2:我发现我能找出很多生活中的其他规律,像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

生3:我作业的设计方案都已经想好了,我的设计一定是最好的!

……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其实规律就藏在我们的周边,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会动脑的小脑袋,一双勤劳的小手,你们一定能发现很多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奥秘。数学学习其实很容易,也很有趣,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学好数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有效、有趣”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新课改重在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本堂课从引入新课,到讲授新课,再到巩固练习,都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贯穿始终,再加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及小游戏,不断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本课中不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敲门,给小动物排队,学生自己排队,摆图形”等,无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为数学教学所用,那么,数学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潜心钻研,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舞台。

一、了解学生

要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就要善于把教学的重心从课堂教学移到上课前对学生和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解读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了解,教师了解了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是不用教的;哪些是部分学生会的,部分学生不会的,可以请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人说教和提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只有教案的完整呈现而没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师的思维整合,而没有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谁能说这节课就是一堂好课呢?总之,一个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不仅应在备课前能够清楚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在课堂上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的特点也应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师在备课前还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歧义和困难,那么,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开这些症结,促进课堂上的互动生成,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呢?

二、解读教材

对教材的解读包括对课程标准和课本的解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倡导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应只抱着教参备课,还应该拥有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带进课堂,以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新基本功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所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细细揣摩,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建立结构体系

课本知识是有一定结构体系的,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善于教会学生一个个知识点,而且还会巧妙地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当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知识结构了,他们就能用这种结构体系来学习类似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时,先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先板书课题,释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然后整理出这样五个问题: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那个人怎么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结果是什么?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这节课只要能解决这五个问题,就能学好这则寓言,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已经顺利地解决了这五个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第二课时中,笔者试探着问学生:我们怎样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呢?思索片刻后,有的学生举手说:“我们可以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笔者高兴地点点头表示支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问题,再以两人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集体交流汇报。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经验,学生把在学习第一则寓言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体系用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感觉学习的内容简单了,目标明确了,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七、学会反思

最近几年,教育界倡导反思之风愈刮愈烈,专家教授反复告诫我们:“一个教师写几十年的教案可能成不了名师,但只要认真地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教师在教案和听课笔记后总不忘附上几句轻描淡写的反思,其实完全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其实,只要我们每天记得把自己在课堂上某一环节的亮点和不足等记下来,并且要思考亮点为何成为亮点,要找到理论依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是一线教师最大的便利。教师不要害怕面对课堂上的缺憾,因为只要是真实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重要的是在每节课后能敏锐地意识到哪个环节不尽如人意,并且能从一个个不完美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重建,那么以后的课堂可能又少了一个缺憾,多了一个亮点。

篇14

【关键词】时间不等于效果 课前准备 激发兴趣 动手实践 课后复习拓展与检测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要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不是单纯时间的积累,时间不等于效果,而是充分发挥有限时间的无限价值,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同时每节课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差异性,教师应灵活处理。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重难点问题加重力度巩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精确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1、宽松愉悦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我校的段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马路边川流不息的车辆场景――让不同类的车辆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车?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充满激情,语言抑扬顿挫,其欢乐的情绪,好听的声音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在情境中自然地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比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引入新课,从而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叮当和康夫分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动手让课堂更活泼。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摸一摸感受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样的?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后及时应用检测并适当拓展。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钟表时,以如下例题为例:“小红说我们10时有一节音乐课,小明说我们10时早睡觉了,谁说的对?”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钟表指针一天的转动开始,使学生容易体会一天有2个10时,从而较快地理解为什么要把时间说清楚,从而知道有2种计时法,对以后学习起铺垫作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和拓展。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路上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课堂才能更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