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
关键词:春雨;教学反思
Abstract: Through “Light rain Rustle” this class’s teaching, lets us realize fully, regarding the lower grade child, must synthesize each method which utilizes them to love, carries on the direct-viewing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arns through playing, causes it just likes experiences personally, the stimulation interest, raises the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 spring rain; teaching reconstruction
春雨是春天里最富有诗意的一种自然景象。它蕴藏着许多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包含着美的因素。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雨沙沙》这一课时,笔者主要围绕春雨这一景物,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春雨的颜色、唱春雨的歌曲、诵读春雨的诗歌、画春天的画等环节,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春雨的美好,体会春雨意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赞美春雨,表现春天的美丽。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平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我觉得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一二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节奏乐敲击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的启迪。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进行音乐创造,探索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聆听和学习《小雨沙沙》,探寻不同的音源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体现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培养学习能力”和“鼓励创造”。
我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朗诵、感受、分析、创造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的韵味和春天的美,有效发挥审美教学辅助的作用。指导学生用轻松、柔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歌曲。体现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学习歌曲的过程和才艺展示的过程,我注重了学生音乐感受个性的表达,体现新课标的“注重个性发展”和“面向全体”的原则。
教学“欣赏感受、寻找小雨”这一环节时,我边用多媒体播放带有春雨声的春雨图,边用喷壶在空中喷水,并对学生说:“春天来了,请大家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听后都激动地大声说:“是春雨!”而当他们睁开眼看到美丽的春雨图时,更是兴致盎然。我随即请学生说说你刚才或者平时听到的春雨是什么样的,能用声音模仿给大家听听吗?有了刚才的铺垫,这时学生显得很有自信,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春雨的声音是滴哒、滴哒”。还有的学生说:“我感觉雨的声音是“沙——、沙——。”另一位学生则说:“我觉得春雨的声音是“沙沙/沙、沙沙/沙。”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到惊喜,一年级的学生竟能把春雨的声音模仿得这样准确,特别是能够抓住下雨声的节奏来模仿,这让人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可见,对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他们往往能够轻松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艺术要素。我趁机请学生们都拿出课前通过往塑料瓶中装上沙子自制而成的简易沙筒,让刚才发言的后两位学生带大家用沙筒模仿着摇出春雨的声音。众多沙筒发出的声音让人感觉真的在下雨了,孩子们兴奋极了。
一、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训练想象
省略号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有时用于省略列举内容;有时用于作者语意未尽,省略作者难以表述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探究的深蕴;有时用于话未说完,有待于展开合理的叙说。教学时,可采用还原省略内容的方法,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如《掌声》一文,“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变得乐观开朗了。她除了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走进舞蹈房,她还会做些什么呢?教学时,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发挥丰富的想象,补出省略的内容:小英可能每日脸上挂着微笑,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小英也可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音乐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等情节,从而使小英的形象更加丰满,体会到掌声所代表的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二、具体情节再现,训练想象
课文中的详写略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小学阅读内容一般简洁凝练,往往对于非重点情节一笔带过,或用句式整齐的短语表情达意。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往往能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达到学生深刻阅读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再现具体情节,想象当时的情景,使略写的部分恢复为详细的叙述,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想象练习,使原来简单的文字变得血肉丰满,直至生动画面的重现。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针对越王勾践失败后的心情,为了暂时保住越国,怎样向夫差表示诚恳的求和态度,他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达勾践当时极为复杂的情感。“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谋臣们一听求和,他们会怎么劝告吴王?吴王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他又会怎么说?怎样专横一意孤行?通过情境想象再现,原来枯燥的文字逐渐鲜活了,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了,更为后文理解越王勾践转弱为强打败了吴王夫差作了有力的铺垫。
再如《沉香救母》中,写沉香苦练武艺时,运用了几组成语“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痛”,文章句式整齐,我就让学生通过想象分别说他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各是怎样练习的,形成一节节鲜活的“影片”,这样具体画面清晰了,人物性格特点丰满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抓住文尾的留白,训练想象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留白,形成“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现象。这些语言上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源泉。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中结尾:“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是的!是的!”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第二年春天重新认识到原来的小树不是小树,而是驯鹿的角。这样,它和老朋友见面后,会有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编驯鹿和小鸟见面后的情景,不仅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课文形象更加具体,学生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四、观图说话,训练想象
苏教版教材配上了大量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泉眼,为学生的想象练习提供了依据。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次》一文“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与此同时,插图配上了布鲁斯王子躺在木板上穷困潦倒的情景。根据此情此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原先作为王子的布鲁斯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战败后的布鲁斯现在又怎样?心情怎样?他又有什么样的决心?对比想象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学生头脑中不懈斗争的布鲁斯 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导——触发交际
1.播放歌曲《太湖美》(鼓励会唱的学生可跟唱)
2.出示课件。(A.家乡特产图 B.太湖风景区 C.湖州人民路新老街对比图片)
3.师:听了太湖的歌,看了湖州的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4.引出课题内容: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夸家乡”,夸夸家乡的迷人风光,还可以想象家乡的未来。
二、多维互动,梯度训练——乐于交际
板块一:你准备夸家乡哪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指名多名学生在投影下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
2.同桌相互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边展示边解说。
板块二:夸夸家乡有哪些迷人风光。
1.师:我们小朋友去游览过湖州的许多风景优美的风景区,你一定想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介绍给同学,让来自于外地的游客好好地见识见识。
2.分组讨论,设计旅游路线。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说。
3.交流:说说您的同桌认为该怎样游览风光迷人的湖州,他(她)为什么这样设计?
板块三:除了家乡的迷人风景,你还想向老师介绍家乡的什么?
三、课外拓展,回归生活——延伸交际
【教学反思】
1.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出来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场音乐和图片的欣赏,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找到了与生活的联系点,甚至是去游玩过的地方,学生自然想说、乐说。
2.口语交际是一种生活交往活动,生活就是课堂。为了丰富口语交际的内涵和外延,教师构建一个开放的交际课堂,引导学生自行创设交际情景——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湖州。
3.对于学生交流时暴露的问题恰当评价、及时纠正、提高训练效果。学生自由汇报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介绍没有顺序,缺乏条理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恰当评价,找出问题,并板书出来,以提醒其他学生借鉴。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