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实操培训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当前中职会计教学大多沿用重理论轻实操,从课本到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会计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缺乏系统性,实践工作能力更是缺乏,学了会计不会做账成为普遍现象,在新形势下,学过会计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比率很低。如何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会计从业人员,探索新的会计教学方法,构建系统性、直观性会计教学模式是当前会计教学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有效教学;直观性
面对会计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我们应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和会计知识结构、特点、会计工作流程、要求等,对会计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会计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找到问题破解的关键点,提出会计教学,从而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效果。
一、当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会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现在中职学校很多都开有会计课程,一些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如金融、市场营销、文秘、物流、商务英语、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也会开会计课程,一般就是会计基础,当成这些专业的辅课程。会计专业自然要开会计课程,会计专业开的课程除会计基础外大多会加上会计法规、经济法、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还有语数英等与会计专业教学关联度较低的课程。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报普通高中,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深的讲不了,浅的又不够,会计教学课程很难设置,再加上师资、教学资源、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会计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照课本读完,就算完成任务,质量也不高。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考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很大一部分就算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但一旦到企业就适应不了,不会做账、不会报税,更不会做报表,会计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会计教学偏重理论授课,与社会需求脱节
现在中职教育都在提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校很难找到对应的企业开展合作,种种原因,往往使中职会计教学目标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距较远。一是由于缺乏深入调研和认识,导致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没有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工作能力组织教学,课程标准与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资格标准衔接不紧密,学了会计但不接受考前培训学生很难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中职会计毕业后仍没有资格和能力从事会计工作;二是会计教学方法简单,脱离实际,能力培养有限。教学上大多仍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从课本到课本,重理论轻实操,学生对会计知识不理解,只停留在简单的“记”和“背”这些环节。虽然也讲到实训课及实践课,但多数是做书面作业,真实情境下的会计技能教学开展得很少。
二、会计教学探讨与构建有效会计教学对策
1.从中职学生情况出发,按会计工作特点,理顺会计课程设置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方法,是一种技术活,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它既讲究技术方法,又讲究实际操作。所以学好会计既要理解掌握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方法等,又要会利用方法、原理去处理实际工作。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学好理论是为了实际的操作。
面对中职生,由于受学生学习专注度和理解能力的影响,会计课程必须结合实际设置好,学习好会计知识是基础,这必须保证,所以理论、原理的讲解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课时安排;学好理论和原理是为了能做会计,会操作,能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实训实操的课也必须跟上,而且面对中职生,实操有直观的特点,反过来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会计教学质量提高,达到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应变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教学上,我们往往很容易把会计当成一门理论课来上,重理论讲解,照本宣科,按照讲解,练习,考核的环节讲授会计。结果显而易见,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听着就累,对中职生来说,本来学习专注度就较底,课堂很容易变成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但学生不知道教师讲什么,对牛弹琴的不良状况就在所难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会计不只是纯理论课,它还是一门实操课,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讲授内容时,可加入一些直观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变抽象为直观、具体,更贴近我们的经济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易理解。如在讲授会计账簿的种类时,可以用课件、投影等形式把账簿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就引到了账簿图片上来,同时与书上的内容和格式一一对比讲解。这样抽象的东西就直观、具体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来,学习效果就更好。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在实训室上课,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账簿。这样学起来,课堂就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3.系统设计实操课,真账实习要推广
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也讲到实训课及实践课,认识到了实操的重要性,但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错误把课堂的练习和书面作业当成实操,真实情境下的会计技能教学开展得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与社会需求脱节。如我们在学习填制记账凭证时,很多就是把做会记分录当成了填制记账凭证的实训,其实会计分录只是明确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科目和相关金额,只是辅助填制记账凭证的一步。如果我们不填写真实的记账凭证,我们其实只是学习了一步,最关键的一步还没做。根据什么填,格式怎样,如何编号、如何填写每一栏,我们不练的话怎么会呢。那我们又如何在实际工作填记账凭证呢。所以实操是必要的,是会计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必经过程。就像我们学开车一样,笔试通过了不代表我们会开车,只有开车练才会开车。
4.加强双师型会计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有效教学;校企合作;直观性
面对会计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我们应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和会计知识结构、特点、会计工作流程、要求等,对会计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式、方法、校企合作、会计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找到问题破解的关键点,提出会计教学,从而提高中职会计教学效果。
1.当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会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现在中职学校很多都开有会计课程,一些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如金融、市场营销、文秘、物流、商务英语、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也会开会计课程,一般就是会计基础,当成这些专业的辅课程。会计专业自然要开会计课程,会计专业开的课程除会计基础外大多会加上会计法规、经济法、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还有语数英等与会计专业教学关联度较低的课程。
就拿会计基础课程来说,当前多数学校对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安排没有不同,比如都是用一个学期一周安排2节或3课学完,其实学会计,会计基础是很重要的,是学会计的基础,课程设置目标不同,讲得详略是不同的,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上述这种课程设置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学过后只会一些皮毛,根本就不了解会计是什么,做账就更不可能了。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报普通高中,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深的讲不了,浅的又不够,会计教学课程很难设置,再加上师资、教学资源、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会计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照课本读完,就算完成任务,质量也不高。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考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很大一部分就算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但一旦到企业就适应不了,不会做账、不会报税,更不会做报表,会计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会计教学偏重理论授课,与社会需求脱节,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不符,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
现在中职教育都在提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校很难找到对应的企业开展合作,种种原因,往往使中职会计教学目标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距较远。一是由于缺乏深入调研和认识,导致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没有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工作能力组织教学,课程标准与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资格标准衔接不紧密,学了会计但不接受考前培训学生很难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中职会计毕业后仍没有资格和能力从事会计工作;二是会计教学方法简单,脱离实际,能力培养有限。教学上大多仍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从课本到课本,重理论轻实操,学生对会计知识不理解,只停留在简单的“记”和“背”这些环节。虽然也讲到实训课及实践课,但多数是做书面作业,真实情境下的会计技能教学开展得很少,就算有也只是某个小环节,如填记账凭证等,但填记账凭证之前的原始凭证又如何做呢?它与记账凭证有何关联?记账凭证做好后又如何登记各种账簿?等等,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只做其一,而不做其他,不进行系统的实操,我们永远会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中。其实,会计职业技能、会计操作技能培训与现实会计岗位要求相去较远,对知识没有系统性掌握,操作能力就更谈不上,一到企业实际工作,就根本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与企业要求不符,毕业生就业能力自然就有限。
(3)学生考核机制传统,仍以学生理论考试为主,误导学生只重理论,不重技能、不重训练,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2.会计教学探讨与构建有效会计教学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会计教学存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破解呢?
(1)从中职学生情况出发,按会计工作特点,理顺会计课程设置。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为了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生还实行了免学费政策。这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实发展很快,一大批校舍宽广、设施先进、师资雄厚的上规模上档次的职业学校发展起来了,中职生的数量也快速增加。但受普高热的影响,优质生源大多去了普高,中职生的生源质量下降。生源质量的下降,中职生的学习专注度普遍不高,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不高。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方法,是一种技术活,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它既讲究技术方法,又讲究实际操作。所以学好会计既要理解掌握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方法等,又要会利用方法、原理去处理实际工作。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学好理论是为了实际的操作。
面对中职生,由于受学生学习专注度和理解能力的影响,会计课程必须结合实际设置好,学习好会计知识是基础,这必须保证,所以理论、原理的讲解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课时安排;学好理论和原理是为了能做会计,会操作,能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实训实操的课也必须跟上,而且面对中职生,实操有直观的特点,反过来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会计课程设置上,一要课时充足,二要科学合理,把讲解、练习、实操课程科学安排好,把该讲的讲透,应理解的理解,该做会做。同时在课程设置时还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比如非会计专业的学会计,目的是了解会计,他们学了后可能不会做会计工作,学会计只是一种知识的补充,那么针对他们我们只要讲述知识和原理就够了,那课时安排、课程就相对简单。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会计教学质量提高,达到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中,应变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教学上,我们往往很容易把会计当成一门理论课来上,重理论讲解,照本宣科,按照讲解,练习,考核的环节讲授会计。结果显而易见,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听着就累,对中职生来说,本来学习专注度就较底,课堂很容易变成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但学生不知道教师讲什么,对牛弹琴的不良状况就在所难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会计不只是纯理论课,它还是一门实操课,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讲授内容时,可加入一些直观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变抽象为直观、具体,更贴近我们的经济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易理解。如在讲授会计账簿的种类时,可以用课件、投影等形式把账簿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就引到了账簿图片上来,同时与书上的内容和格式一一对比讲解。这样抽象的东西就直观、具体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来,学习效果就更好。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在实训室上课,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账簿。这样学起来,课堂就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3)系统设计实操课,真账实习要推广。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也讲到实训课及实践课,认识到了实操的重要性,但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错误把课堂的练习和书面作业当成实操,真实情境下的会计技能教学开展得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与社会需求脱节。如我们在学习填制记账凭证时,很多就是把做会记分录当成了填制记账凭证的实训,其实会计分录只是明确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科目和相关金额,只是辅助填制记账凭证的一步。如果我们不填写真实的记账凭证,我们其实只是学习了一步,最关键的一步还没做。根据什么填,格式怎样,如何编号、如何填写每一栏,我们不练的话怎么会呢。那我们又如何在实际工作填记账凭证呢。所以实操是必要的,是会计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必经过程。就像我们学开车一样,笔试通过了不代表我们会开车,只有开车练才会开车。
会计实操要系统化,体现整个会计工作流程,要一环扣一环,实操的经济业务、数据必须是高度仿真,数据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体现各会计数据的关联性。实操资料必须有企业的基本情况,部门人员的设置、产品的种类、销各环节、每天的业务,经济来往的部门等,还要提供仿真的单据、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税务申报表等,实操内容要包含基础设置、账簿设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填制、汇总、记账、费用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试算平衡、结账、做报表、报税等环节,要让各环节环环相扣,各业务程序不能遗漏。
会计实操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去取得:一是外购,按照会计实操的要求选购会计实操资料,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要由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或会计专业人员参加选购,否则我们的实操训练又会不贴实际而流于形式。二是合作开发,由专业公司和学校一起开发,这种方法更能结合学校实际和现实要求,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开发,能使教师的实训经验更丰富,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也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学校开发成本,但这不是重点。
会计实操,要推广真账实训,建立真账实训室,有条件的可以建成全真的生产型实践基地,可以对外服务,让学校的实训基地更贴近社会,更接地气。应在帮助会计老师改进教学理念的同时,统筹参与并指导专业部的会计教育工作,帮助形成有教育资源优势的教师、场所、环境等,建立优质会计实训基地,为会计教育创造一流的教育教学条件。
(4)会计实训室的建设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其实,现在大部分学校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严重滞后于会计实操教学的需要。有些实训室还是一些摆设,主要是一些硬件、设备的建设,实训室没有实际的内容,就是有也是一些不贴实际的东西,加上实训室自我封闭、实训教师脱离会计实践等现实问题,在自建的实训室的实操实际效果均不好。受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影响,学生出去实习,也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真实的会计业务单据给在校生或会计学员做练习,因此学校会计实操受到严重制约。怎么破解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学校会计实训、实操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引进专业会计服务公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训服务公司,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和场所,企业提供服务的对象(企业),学校和合作企业实现双赢,构建一个既对外服务又服务于学生实训的基地,合作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学校会计实训资料的编写和实训要求,并根据政策的变化不断调整实训的要求,合作企业还可以参与推荐优秀学员到企业工作,解决会计专业最难的课题――实现教学、生产实践对接。现代学徒制也可以在这里实现。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高职;会计;探究
引言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得到推广,就反馈的效果而言可谓喜忧参半。可喜的一面主要是:在教学形式上,会计教学做到了与“岗位工作过程”相融合;令人担忧的一面是: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岗位动手能力值得商榷。实践表明,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所依托的物理平台较为容易,但在突破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所形成的思想束缚,以及培育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学习生态则存在着难度。不少同行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单纯理解为,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二为一。然而,在消除时空维度下的割裂感所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能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之间的板块式衔接,而是作为统一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资源共享和相互渗透的状态。本文将在问题导向下,对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探究。
1当前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1.1教师能力整合相对滞后这里的“相对滞后”是与理实一体化物理平台的搭建速度而言的,随着物理平台的搭建形成,接下来便面临着整合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能力的任务,然而任务的完成并不顺利。具体表现在:(1)部分任课教师的会计理论水平与实操水平间存在差异,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会“就轻避重”。(2)部分任课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以做到双管齐下。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1.2校本教材建设存在短板
目前,适应于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十分残缺,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由笔者参编教材的体会可得,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下所开展的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仍主要以传统的“章、节”版教材为蓝本,这就直接弱化了教材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再者,即使有意将实训版块植入到教材中去,在教学实践中仍难以做到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操能力训练相融合,其主要归因于理论知识与所对应的实操训练要求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
1.3教学组织过程较为随意
这里将视角转移到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场,无论是笔者的观摩体验还是笔者的教学体会,都促使自身感知到:目前在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组织过程较为随意。这一问题的形成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解释,教师因能力整合问题和可适用的教材残缺问题所致,在教学方面难以将理论与实操知识自然连贯地融合起来,这就给学生形成了课程知识的杂乱感。受到这种主观感受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方面便会因个体差异性而出现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的景象。
1.4教学效果反馈失真
教学效果反馈构成了会计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效果反馈分别从理论测试和实操考核中获得。随着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之后,这就为教学效果反馈带来了问题,即教学效果反馈面临失真的危险。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是板块式衔接,而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有机融合。那么,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下,传统视域下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显然是难以适应的。
2完善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2.1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了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因素,而且其作为“自变量”将直接影响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因变量)。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强他们形成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在该理念导引下整体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涵养和会计实操能力。从解决当前的教学短板入手,应重点提升任课教师的会计实操能力。提升途径依次为:(1)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以课程标准为参照一一对应强化自己的实操能力;(2)在校本要求下对自身的会计实操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即在熟练掌握会计实操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地将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建立联系,最终从整体上把握好理实一体化会计教学的节奏。通过笔者的实践可知,前者依赖于熟能生巧的原理,而后者则需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这里笔者还需强调,在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时需要把握好度,应从授业有专攻的角度去对待会计任课教师,应防止教师因依附于理实一体化平台所带来的“劳动异化”局面的发生。
2.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
教师固然存在着教学能动性,而且许多青年教师对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抱有极大的兴趣,但从教学模式所要求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着眼,当前还需加紧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材编写。笔者已经参与了该项教材的编写工作,从中得出这样几点体会:(1)教材在编写前需要明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哪里,只有明确了这种优越性才能为教材的编写提供画龙点睛之笔。(2)教材在编写中时常面临这样的困扰,即为了防止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形成简单的板块衔接,在教材体例设计中过于纠结理论板块与实训板块的排序问题。笔者建议,应以“点到为止”作为会计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的原则,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线,以简明的文字阐述会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容量以够用为标准。因为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所以理论教学应服务于实操训练,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并不一定从各自排序中得到体现,而可以从理论知识阐述所依托的工作情景中得到体现。
2.3建立标准化教学组织形式
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阶段性教学成果的出现,便要求能为会计乃至专业群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参照。因此,目前还需建立标准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这里的标准化属于程序标准化,意在解决当前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所出现的随意性问题,而且该标准化分别存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两个方面之中。就教师教学程序标准化而言,规定了教师会计教学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之间的时间比例(建议:低年级为3∶2、高年级为2∶3),以及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之间相互轮换的节奏控制要求。在学生学习程序标准化方面,主要规定了课前预习要求、课堂实操强度等内容。在具体执行标准化教学组织形式时,应将教与学作为整体去对待。笔者通过实践上述标准化教学组织形式感知到,如何在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之间进行合理切换,目前仍需花大力气去思考和优化。毕竟,若是先理论教学、再实操训练,这只是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维度进行了转换,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4创新和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起首尾照应的闭环形态,所以创新和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便成为应有之义。与工科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相比,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笔者尝试从原则层面和整体视域下去探析教学评价问题。从目前与同事对该教学模式的理解入手,创新的重点应放置在评价模块的增添环节,优化的重点应放置在已有模块内部评价指标的调整环节。建议,在会计职教理念导引下可增添“任务驱动下学生实操能力”板块,该板块与传统实操考核不同,该板块更加突出学生围绕岗位问题自主完成实操任务,教学评价的核心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迁移能力。对已有教学模块内部指标进行调整的方向为,应提高学生评价所占权重,并配合以问卷调查去了解学生参与会计理实一体化学习的获得感,以及对教师教学效果给予多维度考核。总之,在创新和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时,必须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形成照应,并能为今后助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问题域。另外,还可以通过参加会计比赛去检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鼓励师生参加会计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会计技能大赛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技能大赛是对多门学科的综合考核,内容包括多项实践技能,比如点钞、翻打传票、会计电算化等方面,以大赛为引领,在职业院校中形成“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促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良好效果。最后指出,在推动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中,还需要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价值。当然与传统的校外顶岗实习不同,能否将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迁移至企业内部,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则值得尝试。还有,在整合教师能力时企业财务骨干参与其中,作为培训师去提升任课教师的实操能力,这也发挥着校企合作的优势。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对于会计理实一体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操为载体,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实训,开启“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把企业最真实、最具体的会计实务、电算化应用,移植到教学、实训中,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3小结
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岗位动手能力值得商榷。从现状调研中可知,目前存在教师能力整合相对滞后、校本教材建设存在短板、教学组织过程较为随意、教学效果反馈失真等4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或多或少形成了因果关系,直接影响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看作一个系统,则在完善该系统时需要从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建立标准化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和优化教学评价机制这4个方面入手去破解现有的问题。本文也十分重视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但该教学模式应区别于现行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黄娟蜀.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2(9).
[2]胡晓玲.“把企业搬进课堂”的高职会计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会计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0).
关键词:高职教师;会计职业能力;途径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及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个道理在我们都懂。那现在我们高职会计教师职业能力如何呢?如何提高职会计教师职业能力,更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一、高职会计教师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知识更新及继续教育
由于个人工作繁重及学校的不重视,有些高职会计教师不重视会计知识的更新,永远都是一本教材上一门课程,照本宣科,谈不上知识更新。即便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在职会计人员每年都应参与会计继续教育,由于有的会计教师没有会计证就没资格参加当地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培训,即使有的教师有资格参加,但由于有的高校不重视也不愿意承担任何培训费用,有些教师也会选择不参加继续教育,这些都会导致会计教师跟不上新会计准则、新财税法规的更新步伐。
(二)普遍缺少会计专业实操能力。
高职会计教师主要来源于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会计学生读书期间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实践和锻炼,即使他们踏上教师岗位,很多企业也不愿意接受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会计实践或挂职锻炼,所以高职会计教师普遍缺少会计专业实操能力,对于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由于不经常进行实践操作,会计实操能力也会慢慢减退。
(三)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及法制意识的教育能力较低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及法制意识的教育能力较低,授课过程中,许多教师主要是给学生讲授会计理论知识及会计实践操作,往往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及法制意识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高职会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增强高职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核算方法等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会计教学的内容能及时更新。我们有的高职会计教师备课、上课就是一本教材,其它的任何参考资料也没有,没有及时获取新知识,补充新内容的习惯,纯粹照本宣科。如果教师的知识陈旧、落后,那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会计教师知识的更新,需要教师本身的自我学习,会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会计专业相关新知识、新法规的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更好的为会计教育服务。
(二)会计教师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是具有会计实践经验的,通过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结对子,建立教学业务上的师徒关系,可以帮助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会计工作容易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财务机密等,哪怕是学校的合作企业也不太欢迎会计教师挂职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会计教师提供可靠稳定的实践平台。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与企业共同投资建立财务服务公司,进一步为会计教师挂职锻炼提供保障。
(四)加强高职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我们许多高职会计教师理论知识更新缓慢,普遍缺少会计实操能力,我们更应该重视高职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从以下四方面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第一,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在具有会计从业证的教师参加每年当地财政部门举办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如果没有会计从业证的教师,要求参加从业证考试,取得从业资格。同时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考试、计算机资格考试,这对增强会计教师职业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二,不定期选派会计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实践。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不定期选派会计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会计实务实践,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服务公司这类单位最好。这些单位涉及会计业务多而广,如果会计教师能参与到这些单位的工作中来,就能积累大量的会计实践经验,这无疑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最好方式。
第三,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最新会计知识。现在网络是传播知识的最快途径,会计法规、会计核算方法等更新较快,为了第一时间补充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会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网络上与其他会计人员讨论、交流、学习、获取会计最新资讯。
第四,学校要高度重视、支持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高职会计教师继续教育很重要,学校应高度重视,建议把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化,学校承担继续教育培训费,在培训期间适当减少会计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条件。
(五)提高高职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制意识的教育能力
作为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除了传授会计知识,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提高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制意识的教育能力。第一,学校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的相关课程,会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种真实案例,巧妙将会计的职业道德与法制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能得到一次又一次思想精神上的洗礼,让学生明白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的重要性。第二,举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制的宣誓仪式。在学生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再一次给学生上一堂特别的课程。针对即将踏上会计工作岗位的学生,举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制的宣誓仪式,让学生永远记住这一刻,也让学生明白从事会计工作的神圣使命。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为了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从业人才,高职会计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不定期参加会计实践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不能忽视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制教育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会计教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田佳.浅谈高职教育实训教学[J].教育科学,2008,(21)
[2] 孙爱玲.关于大学会计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会计之友.2002,(5).
【关键词】青年教师 专业技能 会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39-02
会计专业技能包括有会计手工账务、电算化、传票翻打、点钞、珠算、信息化录入等。省教育厅、财政厅对会计专业技能及竞赛的重视及支持,为职业院校发展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逐渐规范化,也吸引了众多会计学子的竞技热情,更引导专业教学走向财企一线、对接实际岗位。
一 专业技能与教师发展的密切联系
在专业技能引领下,专业教学模式应走进企业、走向发展前沿。以学生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加强技能辐射,这对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职业素养、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专业技能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素质、知识、技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通过会计专业技能的学习,加快会计初学者了解、熟悉、掌握会计准则步伐,考查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构建职业素养、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而对青年教师而言,专业发展是保证和拓展该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大事,要给予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技能业务水平。教师的工作不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已有的知识领域,而是要面向学生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素养和知识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2.完善专业技能在财企校交流中的中介作用
专业技能是链接校财行企的重要沟通桥梁,也是教学成果的直接反馈,更是行企前沿资讯的一线标准。专业技能发展也要在完善专业教学模式建设下,建立财行企专业为主体的交流平台,不断进行专业开发和补充,搭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密切企业、行业、专业三者关系,提升专业辐射服务功能,发挥专业示范作用。从会计从业能力出发,以会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双基”,以会计手工账务和电脑账务处理的核心技能为“二核”,以语言交际能力、会计信息化能力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为“三能力”,建立以“双基二核三能力”为引领的“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青年教师作为财企校的中间媒介,担当了重要角色,为专业教学走向奠定了基础。
二 专业技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
会计教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实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也逐渐被大家重视。
1.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技能动手能力差。职高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持久力,学习的动力不足,特别体现在小技能的训练中。如珠算、小键盘、点钞项目,刚开始学习时效果较突出,随着课程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渐渐出现疲惫状态,因此多方式的考核和课堂测试形式就随之衍伸出来。
第二,模拟企业环境的实操训练项目薄弱。基于实训基地、会计行业性质等原因,记账公司等企业接受的实习学生也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实操训练。而在实操过程中,由于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少、学生对工作流程的不熟悉等问题,计划中的模拟实操也流于形式。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培训显然是提升技能水平的有效方法。但怎么培训、培训内容有哪些、谁来培训,都是专业技能培训中的难题,针对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青年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值得商榷。
第一,专业技能的提炼。以会计专业为例,哪些属于会计专业必备技能,哪些又是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技能?因此,专业技能的梳理是首要的,这需要青年教师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会计专业技能包括会计手工账务、电算化、传票翻打、点钞、珠算、信息化录入等。其中,会计手工账务处理是企业实操的基础,也是学生与教师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需要前沿的资讯与动态不断来充实和变更,因此这部分培训需求也最为迫切。
第二,培训形式与内容。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由于培训对象是教师,时间段上就能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课务之外的零散时间,再就是寒暑假的连续时间段。专业技能强弱关乎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实效,因此培训应该是零散加连续且有质量保证的。换句话说,就是充实课余生活。
培训内容围绕会计专业技能进行,侧重会计实务处理,与会计技能大赛内容衔接。
第三,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引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机制,将企业拥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家请进校园,对教师教学、实训进行指导,以点带面,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继续深化专业教师下企业,实现校企的人才交流、技术互助与信息共享。将企业第一手资料作为技能竞赛的材料,进行竞赛软件的开发与测试,普及到每一位学生,摒弃精英教育模式,使全体学生受益。
三 针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吸收专业新元素是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拓展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完善的培训机制是提高师资质量的有效途径。
2.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及普及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要让其能渔、会渔,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针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是一两次就能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需长久并与时俱进的训练。
3.加强会计技能团队建设
技能比赛仅仅是展示高水平的舞台,而技能竞赛所引领的专业发展方向应走向日常教学。会计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师与学生技能提升的关键,还在于日常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上。教练团队必须转型为教学团队,会计技能竞赛组织方也应不断探究会计实务操作流程和技巧,以模拟企业为依托,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将知识、方法、技能有机融合,使教、学、做相结合。
4.竞赛平台的搭建
技能要出成效,竞赛是最能提升效果的方法之一。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不应局限于学生之间的比赛,也应扩展到教师之间、师生间,通过竞赛知己知彼,提升自我发展空间。
5.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
会计专业技能与实践生产息息相关,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是会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会计教师教学实践中技能发展走向的引领。
会计技能的提高是专业建设的走向,教赛结合,强化职业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专业教学发展;围绕技能提升、能力本位重构技能竞赛方向,创新双赢机制,在技能竞赛平台上,提升教师质量,实现教学引领示范辐射的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奇、王媚莎、李庭华.职业技能竞赛对优化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及作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
[2]汪姬珏.以技能大赛引导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3)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双轨制
2014年6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迅速,为社会经济发展及就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需注意到目前的职业教育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
一、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和歧视
在中国,一般家庭把职业教育作为备选,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而无奈选择的一条道路。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职业教育是国家战略,高级蓝领受到人们的尊敬。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配合度不高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之后的出路问题,同时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减轻其培训的成本。但是,在中国企业参与教学的配合度不高,多方面的原因是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
二、国际上经验借鉴
(一)德国
德国的职业教育最开始是由企业运作的,由于企业的需求而成立一些“培训班”,然后“培训班”慢慢发展成为学校,再后来国家出台一些法律保障。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双元”的含义是指职业教育的地点,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方进行的。德国是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合作,学校主要以企业对人才需求来开展教学和培训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毕业以后很快能够胜任工作。在时间的分配上德国的学生基本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企业实习,其余的时间是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德国的“双轨制”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校、政府、社会三个层面缺一不可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德国的校企合作是有制度保障的。但是在中国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合作并不是十分自然,2.师资力量的准入制度明确且统一在德国要成为职业学校的一名老师不仅需要专业学位,还需要在实践领域的工作经验。同时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里还要为学生专门的培训老师,这种培训老师也需要先通过由行业统一举办考试,然后取得资格证书。
(二)其他国家
加拿大、美国是CBE(CompepencyBasedEducatin)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学生有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自,教师只是作为管理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在澳大利亚主要是以TAFE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非常的灵活,可以在职也可以脱产,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最后,主要学生完成了评估,获得了所需要的学分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在澳洲TAFE的教学模式有完善的校内实习以及校外的实训基地。综合以上几个国家,虽然教学的模式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国的高职教育
(一)现阶段中国高职会计专业交运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主要的高职教育还是停留在教学在主导地位上,老师只是机械式的传授书本上的内容,导致学生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是在实训环节,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要求完成从填制记账凭证到报表编制一整套会计循环,很多学生也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并不真正理解每一个环节的意义所在,这种设计先不说是不是与实际脱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丧失了一种积极思考的能动性。
2.实践教学环境
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注重会计实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完善。也意识到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但是由于提供岗位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到企业学习。
3.实践教材设计
现阶段我国会计实践教材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各个院校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往往都强调会计核算,由于编写者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教材和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会计实训教材大部分都是采用工业企业的业务来模拟,对金融、物流、税务、保险、房地产、海关等其他行业的活动涉及很少。在会计的实务操作中,很多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依靠学生自己的职业判断去解决问题,但是这些都么有在教材的设计中体现出来。
4.高职院校的师资问题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看,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直接选拔,选拔主要看中毕业学校以及学历是否符合招聘条件,而对是否有实践经验往往不太看中。而高职教师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会计专业,所以导致在整个学校的会计教师队伍中,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非常匮乏。现在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比重很大,一方面体现出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经验的缺乏。
(二)解决对策
1.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观念转变
在德国,从小学后,教育开始划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到底是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职业教育并不是作为一种备选而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并且如果如果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职业教育又有多种方式可是实现两种教育之间的转换。(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2.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的会计教育是理论和实践并存,更需要的是突出实践。对于高职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三方面的:一方面是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会计的实践教学;三是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素质教育是贯穿其中的,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对会计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加以强调。高职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而实操能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实践教学。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以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通过实际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小组作业、案例研究、模拟实训等方式互动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具体岗位,比如让学生分别来担任纯爱、审计和税务人员来进行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办事流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例如在《财务管理》中的筹资资金这一章节设计:
1)设计任务题目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的方式“如果大家现在合伙办一个企业,你们要如何让企业维持并盈利呢?”通过小组提问的方式让同学都参与到思考的环节当中来。
2)项目分析
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们需要自己分析应该创办什么样的公司,主营的业务是什么。收集资料信息要了解到如何注册以及需要的启动资金是多少,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筹集。老师利用书本和自身的知识帮助引导学生们完成这个任务。
3)完成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需要给小组制定一个“经理”来负责整个小组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也需要老师从中给出指导方法及思路。
4)项目评价
完成项目之后,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评价,教师提出可以改进的方法。
4.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可以从几方面来加强会计教师的时间技能,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为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创造条件,定期或不定期的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务能力。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1)调研。教师可以去企业对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流程有更具体的了解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来。(2)咨询。当遇到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定期可以向企业中有经验的会计人员请教,提高教师的实操能力。(3)见习。具体到企业的会计岗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相关工作。(4)访谈。与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的会计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会计实操。二是聘请更有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等到学校向老师授课。(借鉴“双元制”教育构建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同行业人才多交流进一步提升会计教师的知识结构。四是鼓励教师多接触实务操作。让教师参与到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造之中,并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兼职创办企业或担任会计工作。
5.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新探)
在建设实训基地的时候要按照下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建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针对会计岗位不同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等进行教学。在教学选材上尽量采用接近真实账务处理的材料。是学生在实训中能够有真实的直观的感受,达到实训的目的。
6.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57-02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成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环境,培养满足企业财务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进行实训教学环境创新的关键。淮安技师学院依托江苏省人社厅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各院校资源,建设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及基层管理人员;在会计教学中树立全程实践的观念,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顶岗实训,突出能力培养。
二、当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与顶岗要求衔接不够紧密。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主要由“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构成。“单项实训”主要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等)的理论教学中实施的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则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集中实训。在这两部分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综合训练时间过于集中,一个人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如仓库管理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但由于对于企业财务运作缺乏清晰、明确的思路,实践中往往无法做到一人多岗的角色转换。二是“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建账、登记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程序,但对会计岗位设置薄弱且实训多以手工账处理方式为主,与会计证电算化科目考试脱节。三是强调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会计监督和管理的功能。目前,实训教学缺少与财务岗位对照查找的审核、监督环节,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训练、评价和使用。四是实训教材相对陈旧,教材无法及时得到更新。特别是随着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从2013年起实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运输业税收“营改增”等。但教材未能及时根据政策和标准的更新,使教学实训效果难以达到完整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2.校内实训的投入不足,校外实训难以进行有效补充。虽然大多数学校均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其配置一般未达到仿真要求,加之由于受经费条件制约,实训室数量不足、软硬件功能有限,缺少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导致会计实训与实际会计业务有一定差距;同时,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学习困难较大,原因在于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和保密性决定了实习单位不愿意、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机会。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切。如果会计实训教学只依靠“粉笔+教案+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则无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中小企业的整个核算业务流程,无法让学生了解到会计运作的具体环节和会计、出纳、保管等岗位应履行的职能职责。因此,从教师方面讲,实训课教师至少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讲授会计实训课之前有完整地处理一整套会计业务的经历并经常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实训教学内容、方式才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4.学生对会计岗位职业意识导向不强、专业知识连贯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在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把通过会计证考试作为“合格”认证,在实习中发生学生随意更改错账、多笔经济业务的记录错误、不遵循管理规范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缺乏会计职业道德和从业规则意识。会计专业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但部分学生对于全部课程的统整及综合运用操作困难,无法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需要通过实训教学,将财政与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会计、财会电算化等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岗位自主学习,主动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六个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实训教学唯有立足于校内顶岗实训,同时将校外实训作为有益补充,创设全方位的实训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实训教学充分发挥实效。基于此,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需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以满足岗位实际需求和顶岗设计为导向,实现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教学和生产两种过程的融合;以客观、真实的经济运行业务过程和数据为导向,指导会计实训;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重新设计会计实训内容,强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1.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校内会计实训室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场所,目的在于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由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转变的导向功能。实训室应兼顾多种功能且满足实训工位需求,如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审计实训室、税务实训室、银行实训室、模拟企业综合会计实训室等。在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外,更应重视实训室教学环境建设。一是加强职业规范、实训管理建设。如明确教学团队转化为职业管理人员,学生转化为员工,完成身份互换、实训要求、职能职责(权利和义务等)等职业岗位要求。二是会计核算的取材真实、过程真实,让学生接触到真实材料,缩短学生与企业会计实务的距离。如建立校内大学生超市等由学生管理经营的实体机构,既能满足实训教学中经营实体会计业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助于通过实训分析促进其加强管理,促进实体的良性循环。三是实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工作状态,促进学生了解实训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定位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强化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内容。采取“课程基本训练+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方式,促进学生达到 “二保”(保考证、保上岗)“三会”(会写、会算、会处理一般的普通业务)的目的。其中,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是为了与一体化教学相配合,即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的理论教学中配以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教学中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第一,在讲解完会计凭证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发票、银行结算凭证、主要费用计算表、纳税申报表及其他自制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审核方法,熟练掌握专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和审核方法;第二,在讲解完会计账簿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明细账适用的业务范围、登记方法、结账方法、总账启用登记方法、结账方法以及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方法、错账更正方法;第三,在讲解完财务会计报告后,要求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种类,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技能,从手工到电算化进行强化教学训练。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重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达标训练、查找问题、优化结构。一方面,学校可通过综合训练考核进行学习效果检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结果与其他学校相比较进行效果检验。
3.构建科学的会计实训考评体系。会计实训课程考评体系由课程实训考核、“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相结合,各类竞赛成绩也可等同于或高于校内考核成绩使用。课程实训考核是将如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若干项目,在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各项目的考核,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阶段分项目量化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由“卷面考试+实操考核”组成,成绩各占一半或分的比例。
“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是将理论考核融于实操考核中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实操考核可在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后,立即进行操作考核,以速度、质量作为评比标准。若学生其中一项表现不佳,可随时补练、补考,以反复考核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训练的重视。各项实操考核的成绩之和即为一体化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指学生学完会计实务等专业课程后,由专业教研室设计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业务,以任务的方式下达到“员工”组,实训教师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考核,以检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熟悉实践实务的教师队伍。一是制订和执行专业教师进修培训计划,积极主动建立校企、校校合作与交流,教师定期接受脱产培训学习,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管理与筹划。二是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一技多能,对获得技能证书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校内分配等上给予一定倾斜。三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地位,淡化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界限,促使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强教师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坛与会议,及时了解会计行业的变化、发展动向及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加强校际之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实训交流,彼此取长补短。
与此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组建一批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或专家团队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切入点。一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专业指导专家和教师队伍,如积极引进高校教授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会计师,或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到学校兼职;二是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的联系与沟通,他们是联系社会对会计需求的中介机构;三是进一步细分所在院校培训毕业生的行业适应领域,以突出的专业建设优势提升毕业生在该行业的口碑和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问题;措施
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是由信息技术系统架构中的电脑计算机,借助相应的会计信息统计系统,代替原有的以人工为主的信息数据处理方式,从而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效果[1]。中职教育追求实用性的特征,决定了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具备一整套完整详尽的教学方案。
1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不够完备。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在教学体系架构上进行合理设计,在确定并满足中职教育注重实践这一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全面提升中职学生会计电算化学习水平。但多数中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制定中存在过于重视考核及考试的偏颇。一方面,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片面化严重,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单一地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为目的的实操教学,容易使学生陷入为考而学的误区,最终不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养成。
1.2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健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用性强,对教学设施具有较强的硬性需求。中职院校受限于自身办学能力及经费情况,一是在课程课时设计上存在压缩,理论与实践课时不匹配现象,二是硬件设施配置低,如电算化教学实验室配置较为滞后,这就会对学生的实操演练造成影响。在越来越注重中职学生实践技能的就业环境下,如何更加健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硬件设施,关系到学生的实训效果,也关系到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无缝对接。1.3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能力尚需强化。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不是单一地局限于会计学科的教学,而是融合贯通了信息学、金融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等多种学科,这就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而从实际情况看,多数中职院校电算化教学师资资源中,计算机教师占比较大,其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涉及到会计学知识领域,往往涉猎不全,这就会严重制约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受此影响,中职学生会计电算化学习就会停留表面,无法使学生掌握更深层的知识点。
2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2.1合理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在设计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时,要考虑到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的比例关系,不能单一地以电算化职业资格考试为唯一教学目标。本着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目的,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的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从案例中提取会计数据,借助相关的会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罗列、对比,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实际素材、调研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与时效性。
2.2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3]。学校应增加对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投入,做到全方位的模拟现代化的工作流程,保证学生每次的上机质量和数量,这样学生走出学校面对会计岗位的工作时才能淡定从容。为此,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先利用多媒体介绍本次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明如何操作,然后布置练习,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给予评分。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从做中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3强化中职教育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师应立足中职教育实际,改进自身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财务、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以此增强自身的教学技能。首先,中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师资分配上,要挑选兼具会计学与计算机知识俱佳的教师,使其能够熟稔会计知识和电算化软件模块;其次,要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掌握最新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提高其实操水平;最后,学校可以多方面组织一些教师培训课程,如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使用培训、会计电算化系统信息数据维护培训等,以此来提高学校财会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03):100~101.
[2]韦素琴.浅析中职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资讯,2014(01):195~196.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陈兆芳(2010)提出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三段双轨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主张按照项目课程的开设,实现从“单项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的阶段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将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实现“一体化”。同时,还强调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王晓雪(2013)等在《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构建“双线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应将仿真模拟实训和以会计服务公司为载体的真账实操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实训和实操内容方面,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顺序,逐层递进,直至达到岗位要求、能胜任岗位工作,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金婉珍(2014)阐述了“三段双轨双平台”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在陈兆芳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这两个平台,确保学生的角色转变,将“需要工作的人”打造成“工作需要的人”。此外,陈安(2012)强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从会计课程体系、实训项目体系、实训项目教学设计三个方面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按“一个核心、两方合作、三个贴近、四个目标”的要求建设实训资源。提出了采取“1+N”课程包的方式(即“1”是专业核心能力,“N”是资源整合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根据“41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实训项目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项目驱动课程”来设计会计实训项目等措施。王素珍(2014)提出了将课堂实训(包括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等)、课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和校外实训(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三课堂联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综述所述,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已日渐呈现出由点到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许多学者也在不断构想一些新颖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会计专业要构建相对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在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实施保障等具体问题上进一步细化。
二、“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质和量都有所提高。但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并不愿意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据调查发现,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招来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的会计人才,而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刚毕业的学生。这一现象说明高职会计教育仍然存在着供需不符、理实脱节、实践教学滞后等状况。从各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来看,大家基本都采用了课内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会计的专业特性,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仍未很好地解决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问题。为解决会计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高职院校应改革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真账实训教学,构建“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一)真账实训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校企合作不顺畅,学生实践机会不多等问题。如何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账,掌握真实企业账务处理,是高职会计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真账实训是把各类企业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作为学生实训的资料,让学生在身临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完全的真账操作。与仿真模拟实训不同的是,真账实训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会计资料,他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来应对该工作,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它还将考验学生及时解决真账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因此,真账实训是全面提升学生会计职业技能非常必要的环节,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会计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能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岗位的时间,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二)“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要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将计划经济时“企业办学校”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办企业”,创新性地构建“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构建“岗位导向,课岗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大多只是在课程体系中通过“顶岗实习”等课程来完成,没有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培养的相互交替与融合,实践教学效果收效甚微。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型财会人才。而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须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才能获得,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把学生安排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去,使学生通过真实的业务操作明确未来上岗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真正做到校企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提炼出各工作岗位的所需知识和技能。其次,再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确定各岗位的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知识结构与各会计岗位技能的“映射式”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等为依托,形成“岗位导向,课岗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课岗交替”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以校内实训室、“校中企”——记账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按照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知识学习的各阶段,真正做到“学、训、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记账公司,能以各类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全面掌握会计核算技能,还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将产学融为一体。
2.构建“逐阶递升、角色渐变”的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在“工学结合”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要求下,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岗交替”模式下,按“必备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操技能过硬”的原则,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一方式,使学生完成从“岗位认知课程实训真账实操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最终实现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角色渐变与塑造。在角色形成的过程中还同步实现学生的岗位认知与体验到行业基本技能,再到岗位核心技能,最后到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逐阶递升、角色渐变”的实践教学体系。这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操技能和职业能力,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该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第一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岗位感性认知和专业认同感;第二学期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进行会计专业的课程实训,同步进行分岗实训和综合轮岗实训,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渐变为“学徒”角色;第三、四学期,依托“校中企——记账公司”进行真账实训,同时还可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学期中岗位实习,加强学生真账实操的技能水平,完成从“学徒”角色向“准员工”角色的渐变;第五、六学期,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在真实岗位环境中边干边学,顶岗实习完成后与实习企业或就业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最终完成“准员工”向“企业员工”的渐变。该体系能充分体现“分岗位、重操作、养角色”的实践教学特点,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会计技能的训练有计划、有基础、有层次、有提升。3.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硬件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前,虽然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普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但数量有限,且每个基地能容纳的专业对口学生人数更为有限,有一部分学生只能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岗位实习,从而导致专业对口实践程度不高,总体实践效果受到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应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学校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在校内注册成立财税记账公司,即“校中企”,对社会开展服务、公开承揽业务,如公司注册、公司账务、纳税申报等。学生只需要在校内的记账公司,就可以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进行记账、算账、报税、抄税以及购买发票、办理各种证照等工作。由于公司是独立的经济组织,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全部业务可交由能胜任此工作的部分学生完成,通过长期顶岗的方式来完成真账实操,专业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无法进入记账公司工作,考虑到会计资料保密性等问题,教师可将公司的上一年或更早期的真实财务资料作为这部分学生的实训内容,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安排学生通过多次反复地轮岗来完成实操。此外,还可按照“合作、互赢”的原则,引进一些其他的会计服务公司,全面开展真账实训,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通过“校中企”、“企中校”的建立,还能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应合理开发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可邀请企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高级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例如:将合作企业的会计业务应用于课堂教学,开设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学、训、做”一体化专业课程;与企业合作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业和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共同开发并出版“工学结合”教材;安排学生去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前的岗前培训等。
三、结语
1.增强实践(15个)关于增强实践的建议较多,既有相应原则,也有具体做法。这些原则性建议指出“实践练习是最好的方式方法”,“实践应大于理论学习”,“多用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这样更好融合理论知识”。增强实践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企业实践形式:深入企业,接触最前沿,参与操作、实践(3个)。企业实践虽好,但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实习中大多数扮演的是学习者,所以很难达到企业要求。另一方面,时间较短,很多问题不能发现也难掌握全部”,对此,有教师提出“在企业实践中,希望能够像实习生一样走流程,而不是坐着看流程”。二是培训方式方法的“多”与“少”:少讲多练,多实践(3个),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2个);除上述外,有教师提出了“实践集中学习,理论通过网络”的解决策略,其实质也是通过网络学习理论,减少甚至去除集中学习时的理论学习时间,使集中学习的时间更多地用于实践学习,从而达到增强实践的目的。三是有教师就财会专业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路径:“以实训化为主,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突出重点。比如会计岗位实战、会计电算化,重在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2.开展网络学习(4个)网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形式被纳入对于培训方式方法的建议中:“适当增加网络培训学习内容,减少集中授课学习时间”,“除集中面试外,可以进行远程培训”是较为温和的提法,是将网络学习作为现有培训方式的补充;“实践集中学习,理论通过网络”和“先进行网上的理论学习提高,各地教师可在本地进行学习。网上完成各项理论学习、作业等,然后到省城进行实践技能的提高”,则将理论学习完全变成网络学习形式,将其从现行的培训方式中移除。3.交流互动,专题研讨(4个)培训中应展开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授课教师与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的讨论研究(2个);并借助研讨,展开专题研究。4.培训前期准备(2个)培训前的充足准备,将有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包括相关表格信息的填写和培训计划的提前下发,以使培训老师有充足准备,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此部分另有3个条目未予归类,它们是“现在尚可”、“很好,但压力过大”和“无建议,形式并不重要”。
二、关于目前最关心或最想学习、了解的内容(共34+2条)
1.四新知识(10个)四新知识主要指本学科或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新的,没见过的”笼统地指向了专业新知,而下面列出的条目则进一步明确了培训教师所关心和想要学习了解的财会专业四新知识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包括:“关于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本专业的业务知识”,“财税新规定,新的知识点”,“最新会计知识(限中级实务以下的层次)”,“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准则与税法、会计实训内容”,“时下行业最新讯息、技术、政策、法规”,“会计政策制度的变更内容”。2.技能操作(19个)会计电算化占得最多条目(3个),更有教师指出“会计电算化的全部操作技术”;有的指出了具体的内容,如“教材中比如递延所得积的核算与处理”,“投资中的期末价值的确定与账务”,“会计专业中统计课程培训、实训”;有的倾心会计实操,如“会计实践”,“会计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技能实训方面”;有的关注直接与企业相连的专业技能,如“真实企业的账户处理,税务处理等流程”,“处理企业经济业务时的每一个环节”,“企业会计的实战为主进行培训”,“企业会计实践”,甚至“企业员工的实务”,并表达愿望“深入真正的企业实践中”;有的关心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相关联的问题,体现了教师学习的职业特点,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到实践单位能否运用自如”,一位在学校主讲审计基础的老师,表示“最想学的是审计方法的内容,想在这方面多学点新知识和案例教学”;还有的老师表达了极大的热诚,“只要是能发展本专业都想学,比如,软件、沙盘、技能、实操(最好是贴近企业)”。3.财务软件(5个)既有“会计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也有“各类会计软件的使用和掌握”,包括学习“国赛指定的福恩特软件”、“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的操作”和“T3用友操作”。(五)未归类的其他意见建议(共2条)对于第5个问题“其他意见、建议”所给出的回答,除下面2个条目外,其余都归到前4个问题中的某一个。未归入的2个条目是:“强烈建议省培考核合格,有中级职称以上(讲师,高级讲师)能被认定为双师型人才”,“有了这个培训证对不是本专业的教师有什么用”(注:填答此问卷的教师任教专业为“体育”,与培训专业不同)。
三、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不足
(一)本研究主要结论和启示
针对参加2013年暑期中职财会专业省级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和启示。结论一师资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培训时间过长和安排过于紧张,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比重不适宜,培训内容不深入、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方式方法的相应缺失。培训时间长、安排紧的主客观因素是复杂的,它可能是一种客观现实,也可能是教师的主观感受。在关于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有教师提到“教师的积极性”和“应采取自愿”,从某种角度说明了教师有受派遣“被参加”的情况,因而积极性不高。另外,假期难得,教师往往会有个人的休假等安排,故而容易出现较深层次的心理排斥,这种排斥即使教师本人也未必察觉。“最好别在寒暑假”、“时间安排不应都在假期”、“不一定安排到寒暑假”等,既可能是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的思考,也可能是出于教师个体心理上的这种排斥。除了上面分析的原因,还有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方法的因素。培训内容本身如果未能达到教师预期,培训方式方法如果不能较好地承载包括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和实现职业成长等在内的各项培训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缺乏吸引力,也会使教师感觉倦怠难捱,也就容易产生培训时间长、安排紧的主观感受和负性情绪。理实比例无论是在“问题”部分,还是作为“建议”,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对此,应予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考证,二者的比例失衡,究竟是方案设计的先天不足,还是实施过程中的后天匮乏。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策略:对于方案设计的不足,应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架构,合理安排;对于实施过程中与设计不符的走样现象,应加强督导检查,增大保障力度。结论二针对培训各个层面的建议,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内部关联。关于培训内容的建议主要是在内容设置上增加实践操作,培训内容更深入,提高针对性,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开展软件培训等方面;关于培训方式方法的建议主要是增强实践、开展网络学习、交流互动专题研讨等方面;关于目前最关心或最想学习、了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四新知识、技能操作和财务软件等方面。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财会专业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各层面意见、建议,应成为开展相应培训工作的参照,在培训时间的安排、培训内容的选择和培训方式方法的运用上,予以关注,对于不断改进整体设计、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产生裨益。
(二)本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构想
【关键词】:加强 《统计与会计基础知识》 实操训练
技工学校《统计与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该“重基础、重实务、重技能”,必须是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并重。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如果没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是无法与大专、本科学校毕业的学生进行竞争。因此,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重视并思考着怎样去上好会计实操课的问题,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的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文秘与会计专业《统计与会计基础》课的实操能力。技工学校的其他专业都有进入工厂顶岗实习的机会,只有财会专业的学生,进企业实习相对困难,学校为解决文秘与会计专业实习难的问题,决定自办文秘与会计专业实习室,我想应该专设一个模拟财务、统计室,分设会计、出纳、统计、保管员等会计与统计的模拟实习岗位,让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现将具体实习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接触模拟实际的业务
在《统计与会计基础》课的教学中,理论课都是用文字题表述发生的业务,同学们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字,提不起兴趣,很多毕业生回来向我反映,当初在学校财会、统计实操课安排太少,特别是接触经济实际业务不多,毕业后,在企业从事文秘工作时,经常接触到财会、统计业务,如签合同时,涉及合同款的缴交、发票的开具、税费的抵扣方式等,还有起草公司年终总结报告时,各种财务、统计的数字、分析的表述等,涉及到很多会计与统计的专业词汇、数据、分析,在学校里都没有接触过,到了实际工作中,无从下手。所以我认为:会计与统计课理论性强,对实际操作要求也高,特别是在账务处理、凭证审核、统计分析等方面,对个人业务素质、理论和技能都要求严格,应注重和加强学生实操课程建设,不能只是强调会计电算化的训练,要把上实操课程的所有资料,尽可能收集实际工作中所用的或尽可能靠近实际情况的资料,包括模拟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学生由于和社会接触较少、分析问题、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中上本来就对实际的会计业务比较陌生;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用口述或者用文字在黑板上表达会计业务的内容、数字,是无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经济业务的全部,也使学生不易理解或理解不透彻,更不会对会计业务进行正确的处理。因此,应在实操课准备这一环节,教师应多花些工夫,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范例,按真实的情况设计好凭证、账薄等原始资料,必要时,还要自己想办法去校外多找一些资料,使同学们能加深对业务的理解。
比如,我们在讲述购买原材料的业务之前,事先准备好模拟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运费发票、支票、空白的材料入库单等。有了这些凭证或资料,我们就不仅仅只是枯燥地讲解分录的编制,还可以牵涉到:①合同能不能做原始凭证;②如何看发票如何记账③运费怎样计算;④仓管怎样编制材料入库单;⑤支付方式的选择、支票的使用等等相关的问题。另外,学生知道了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碰到同样的业务时,应该主动搜集哪些资料。这可比“某企业从外购买一批原材料,买价1000元,增值税170元,运费200元。款项已经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这样的文字表述来得更生动、更具体。
还可以将会计与统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近几年的会计报表数字列出来,作为统计分析的基础资料,指导学生运用相对数、平均数和各种环比发展速度等统计方法,对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给学生的印象也比较生动深刻。
(二)采用当场纠错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既然是动手操作,就难免在操作的过程中出错。因此,在实操课中还有一种教学方法叫“将错就错”。即教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出错。但当出现了错误的时候,应该按规定的更正方法进行更正,而不是涂改、撕毁等做法。如:当记账凭证正确,只是过账的时候由于粗心过错了数,可以直接用划线更正法,即用红笔划直线,然后用蓝字更正,并盖上印章。当记账凭证有错时,就要用红字更正法,即用红字做一笔同样的分录,将原来错了的分录抵消掉,再用蓝字做一笔正确的分录。当记账凭证上只是数字金额记少了,可以简化用补充登记法,即将少了的金额补登上去。
使用将错就错法,既可以在实操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查找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练习更正错账的方法,一举两得。
还可以成立学生组成的查账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每个岗位工作情况,如凭证、账薄、报表的记录,进行查账,核对账务处理的方法、凭证审核、报表(统计)数字的真实、准确等内容,进行现场审核、评比,还可以现场利用各种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资料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懂得企业财务管理作用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既让学生学习到查错的方法,又可以对学生的工作成果,进行现场评比,使实操课程,上得更加生动活泼跃。
(三)采用岗位轮换,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不同的工作经验:
在实操课中,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采用角色替代法,即在一次实践授课中,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去体会各自的操作。例如,在学习销售业务操作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销售方,一组做购买方。两组同学分别搜集自己角色所需的凭证资料。如由销售方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式四联,将其中的两联交给购买方做账。然后,两组同学分别做出会计处理。
在会计与统计的实操课中,还应采用岗位轮换法。所谓岗位轮换,是根据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工作设置需要符合相互勾稽、相互监督、轮换作业的要求,在实操课中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承担不同的责任和风险。比如有的做出纳,那么这些学生在小组中负责与货币资金相关的业务,编制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有的学生做仓管,负责材料和产品的收发,负责制单,填制存货的数量金额式明细账。
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对岗位工作业绩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同工作岗位上具体的工作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对今后进入企业的不同岗位有较大的帮助。
(四)积极开展小组竞赛,让同学们在比赛中提高技能:
实操课上既要组织有序,又要适当地调动气氛。因此,我们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竞赛,来检测各种实操技能。比如增加会计法规知识问答比赛、账务处理比赛、珠算技能、点钞技能、识别假钞技能、计算器使用技能、电算化技能比赛等。在比赛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评委进行评比,并归纳各组的长短处、优缺点。力争在竞争思想的推动下,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同学们在竞争中得到锻炼。
结束语:以上是我个人对《统计与会计基础》课程实操技能培训教学的看法,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中技毕业生很快适应自己的岗位会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人才需求;会计教育;改革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一直作为一个需求旺盛的热门行业而存在,会计教育事业也一直处于繁盛的发展状态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来越高,对会计高端新型人才需求更加突出,而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本文尝试通过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创新探索来开发新时期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1会计人才教育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会计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的会计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呈现办学混杂、入行门槛低等现状,从办学条件方面来看,会计专业广泛存在于统招本科、专科院校,存在于自考、成教,也存在于各个会计培训机构,这种混杂的教学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整个会计行业人员专业性不明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现实不断调转相应的教学方向。此外,当前证书作为行业入门的敲门砖,使得会计行业出现重考证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怪现象出现,而在实际情况中,有资格证不一定技能高,技能高的未必获得资格证。作为热门行业的会计,如何通过对教学的改革来完善其发展,如何从办学架构中探索一条适应时展需要的教学道路,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展开研究。
2会计人才教育路径探索
2.1教程内容改革
教材是呈现知识的主要方式,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其保鲜期,如果不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势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产生一种学与用脱节的现象。可以这么说,会计从业者知识结构的老化是阻碍会计事务与时俱进的最大阻力。教程内容改革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是会计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理念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策略的改革创新,使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会计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还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程内容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发展要求展开,当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各个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强硬的专业分隔使人们的知识结构趋向片面化,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会计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人文、社会、科技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设置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基础学科,设置金融学、工程预算等相关学科,设置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一般学科,设置审计、财务会计等专业性学科,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培养新经济环境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此外,在教程内容设定上,还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模拟会计手工实验引入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的指导下,进行实操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还可以通过设置校外实习基地的措施,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实践课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出错点,并调起学生探讨性学习的氛围。
2.2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办学条件的混杂,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值得人们商榷,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关键,当前应反思凭“一纸证书走天下”的制度,加强对教师资格的认证手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第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有能力的教师,稳定会计教师队伍。第二,加强会计教师的实操能力,当前,教师如同被禁锢在三尺讲台一般,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是一个有理论功底而无实践能力的空架子,因此,政府、学校应松开绑住教师的绳索,让他们能兼任企业会计,在实际操作中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教师找出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设,从授课质量和学生反馈中对教师进行激励性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高质量的、多元知识结构的会计教师资源缺乏,这种缺乏给会计教育与教育改革研究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采取常任轨的制度,导致教师队伍中难以容纳新型的会计人才,使得会计教育工作难以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吸取之前的教训前提下,积极探讨建设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新途径。例如,通过增加教学项目的投入,为高品质教学提供经济基础;通过将教师年度考核与常任轨结合起来,适时引进新鲜教师血液;另外,要改变教师只重教学的毛病,提高其创新思维意识。
2.3教学策略创新
当前的会计教学方法应该面向企业,实现教学策略的创新,会计专业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枯燥,传统灌输式、高压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第一,教学策略创新关键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教育氛围,这是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带领学生的创新趋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扬。第二,教学策略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学生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实操培训,形成对口的人才输送渠道。在此以反思性教学策略为例,通过播放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反应会计人员违规违法操作的一面和积极遵守会计法规的一面,以此形成鲜明对比,以从业者表现差的一面激发学生对违法行为的愤慨和反思,并通过会计从业者表现好的一面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信心,并让学生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2.4加强继续教育
虽然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工作人员并未真正的受到再培训,大多数公司的培训只是草草的走个过场,即使某些机构聘请专职教师进行了授课,但是由于时间段、内容多等,导致成效甚微。部分会计从业者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意识,导致新知识学习不到位,许多学生还未看到会计职业的广阔图景,就放弃了对会计专业的继续深造,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会计研究的认识和对会计职业前景的认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对于会计教师而言,再教育是促使其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随着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跟随计算机化会计知识的需要,当前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概念的提出,是的传统的手工记账不具备优势,由于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会计电算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课程,如果教师不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必将会适应不了新时期下的会计教学。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具备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的需要,会计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前大多数会计教师是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的,这就要求政府或学校提供机会,安排教师进行短期的实操培训和上岗学习,使教师养成既重理论也重实操的思想意识。
3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改革
新常态是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互联网+”而提出的,新常态背景下,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会计作为商业性质的学科,必须与经济发展挂钩,新常态经济呈现出生产智能化、运作信息化的特征,要求会计人才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由于经济新常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人才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观。在经济发展调结构、稳增长的时期,提高会计人才处理经济事项的能力,使会计人才向高端层次发展,以适应解决会计实务新问题、应对会计工作新环境的能力。此外,会计教育的改革要体现出自身的规律,以创新引导驱动,来支持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技能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设计适应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以开放的教育观引领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狭隘的教育思想,突出管理型和环境型会计教学,注重改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第二,经济的常态化就是信息的常态化,借助信息化来创新会计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环境的会计人才。第三,“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会计人才,能融合到企业的风险管控、分析决策中,充分发挥会计从业者的管理职能。
4结语
基于人才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会计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行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十分必要。当前,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培养高端会计人才、推进会计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腊梅.基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7):148-149.
[2]周丽.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教育耦合性思考[J].商情,2013(7):218.
[3]施金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20-222.
[4]罗行,张晓美,谢于萱,等.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下的会计教育理念创新问题探究[J].商,2016(29):156.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校20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90名毕业班学生,本文采用实地发放问卷法,所有问卷由该专业辅导员利用开班会时间随机施测,同时向施测对象说明了填表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当场回收。发放问卷90份,实际收回问卷86份,回收率达到95.6%,其中有效问卷85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4.4%)。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合理,95%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存在不足。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4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不能与岗位需求衔接,18%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难度太大,41%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之间衔接性差,4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因此,应加强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2.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的学生选择“满足”,有7%的学生选择“相差很大”,有48%的学生选择“不能满足”,有41%的学生选择“基本满足”,由此可知,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您认为自己现在可以胜任实习或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吗?”这个问题的选择情况是:只有2%的学生选择“可以”,有21%的学生选择“基本可以”,有69%的学生选择“多数情况不能”,有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能”。这说明学生对会计实践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会计实践操作有待加强。
3.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应超过30%。对“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多少合适?”这个问题的选择情况如下:25%的学生选“50%以上”,45%的学生选“40%-50%”,21%的学生选“30%-40%”,9%的学生选“30%以下”。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
4.实践教学条件薄弱。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不满意的因素有职业营造氛围不够、学校的实践设施设备落后、实践场所面积较小、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落后等。只有5%的学生持满意态度,81%的学生不同程度对职业营造氛围不够满意,60%的学生对学校的实践设施设备落后不满意,38%的学生对学校实践场所面积较小不满意。
5.师资力量不强。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会计专业任课老师实际操作能力不强。36%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但实操能力不强;只有21%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并且实操能力强;14%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但实操能力强;29%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且实操能力不强。
6.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方法不先进。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0%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了先进实践教学方法;80%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实践教学方法不先进,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针对不同实践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表1 学院会计专业课程教师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调查表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策
1.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现行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偏少,部分主干课程的教学缺少实践环节。虽然有的课程设置了实践课时,但是往往因理论课时紧张而被占用。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根据教育部对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应重新修订学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同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每学期至少有一门课程中要设置实践环节,适当减少相应的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理论课和实践课两者要并行授课,让学生边学边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反复循环,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此外,还应当注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
2.根据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学习的自觉性差、接受知识能力弱,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以“培养实际操作”为核心,设计难易适中的会计业务题目,如货币资金收付核算、材料业务核算、固定资产购买处置及折旧业务核算、薪酬业务核算、产品销售业务核算等,使各项业务要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科学核算方法体系。
3.实践教学师资的“走出去、请进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会计实践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其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学校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使之成为正式“双师型”教师,或选送他们参加财政部门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或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或安排他们到校外实习基地去实习、调研或挂职锻炼,也可以聘请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有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定期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讲座,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关键词]会计 实践育人 模式 四环双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82-03
高等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围绕学校会计专业的特色与学科优势,我们逐步开发了“梯形进阶”的实践课程体系,探索了“四环双轨”的实践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会计专业“四环双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从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来看,市场总体呈现出“需求不足”与“需求旺盛”的两种态势。一方面,普通会计人员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又十分缺乏。通过会计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分析,我们确立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实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课岗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岗证融合”是把会计岗位素质和技能、职业资格考试系统知识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融入课程当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是将岗位认知、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协岗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边看边做、边教边学,以此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会计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根据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我们重构会计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会计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拓展学习模块和综合素质培养四部分组成。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强化会计实践,构建“梯形进阶”的实践课程体系。我们通过“基础技能实训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践企业顶岗实习”四个主要实践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的方式,递进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会计专业的“四环双轨”实践育人是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四个主要环节的会计实践,促使学生形成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育活动。我们会计专业构建的“四环双轨”实践育人二、会计专业“四环双轨”实践育人的实现途径
会计专业“四环双轨”的实践育人模式具有实践性、学生主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提高会计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四环双轨”实践育人突出强调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中的成长,要求学生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亲自参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可以完全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其中,充分展示主体的自觉性、 能动性与创造性。会计专业为有效开展“四环双轨”实践育人,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梯形进阶”的实践课程体系外,还在教学方法上选取了岗位体验教学法,在专业实践中组织了会计技能竞赛,在课程考核中采取了“334”结构考核评价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了全程规范化管理体系。
(一)采用岗位体验教学法,实现教学做一体
岗位体验教学法是通过“岗位认知、模拟实验和协岗实践”来体验与实操会计核算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岗位认知―模拟实验―协岗实践”。第一步,岗位认知。在企业、银行、税务局和工商局等社会组织里,让学生直接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生活认识体验,使其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技能和知识,品尝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征。“出纳岗位核算”的岗位认知,选择公路收费站、商场收银台和银行柜台等作为认知体验场所,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学生通过出纳岗位认知,可以明确两点:一是出纳人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较高的政策水平、熟练的业务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安全意识;二是出纳人员需具备货币识别与清点、现金管理与核算、银行存款结算与核算等知识和技能。第二步,模拟实验。在学校会计模拟实训室里,通过营造财务实操环境,组建模拟小组,赋予学生以财务岗位核算的角色,采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模拟企业财务岗位核算的全过程。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步实施理论知识教学与岗位实践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第三步,协岗实践。在校企合作单位,安排学生进入实践环节,观察会计实操内容,参与会计核算过程,听取会计实操技巧,协岗或顶岗进行会计实操,总结和积累实际会计岗位工作经验。通过岗位体验教学法,会计专业实现了“感受―学习―模拟―实践”的实践育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会计岗位职业素质和实操能力。
(二)组织会计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训
会计技能竞赛是根据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设置竞赛内容和配备竞赛用品,在仿真职场氛围中进行的一项开放性比赛。为了提高学生技能素质,会计专业围绕梯形进阶的实践课程体系,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会计专业组织的技能竞赛主要有五项:会计科目扑克牌大赛、点钞技能大赛、会计岗位技能大赛、会计手工操作技能大赛和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会计技能竞赛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三)采用“334”结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会计能力考核
在考核方式上,为体现学习过程、考核会计能力,我们采用“334”结构考核评价体系。即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手工实操能力考核占30%,电算化操作能力考核占30%,理论知识考试占40%。会计岗位课程是平时实行会计操作能力考核,体现学习过程;期末进行会计理论纸质考试,强化会计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内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所以不管是平时技能训练,还是会计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都严禁弄虚作假。凡舞弊者,均视为不讲诚信、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则该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以“成本核算与控制”课程为例,其考核内容及分值比重如表2所示。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枢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至关重要。第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体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工作规范、规范教学秩序的有关要求、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兼课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和监考工作规定等。第二,严把教师聘用关。对外聘教师实行资格考察、聘用管理和岗前培训。第三,过程监控管理。对专业课程建设过程、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等多方面实行“三线三级”监控,即学生工作线、教学工作线、督导工作线三线监控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监控。第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方面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组织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另一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毕业追踪,实行学生家长评教和企业用人评教。第五,信息反馈整改机制。收集各条线路反馈回来的教学信息,归纳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通过对教学的有效组织、全程监控和质量管理,不仅实现全程规范化管理,而且形成了“四环双轨”实践育人的有利保障。
另外,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建立“优质教学资源、优秀教学团队、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为会计专业实践育人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会计专业“四环双轨”实践育人的成效
会计专业近年来探索的“四环双轨”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促进了“课岗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会计专业“四环双轨”实践育人模式自全面实施以来,其成效已逐渐凸显。一方面会计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不仅会计教师荣获优秀教学质量奖,而且学生比赛也屡获佳绩;另一方面会计专业就业率较高,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会计专业岗位课程直接与实际财务岗位对接,通过“四环双轨”实践育人模式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符合企业需求,不仅提高了会计教育质量,而且让会计教育充满了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1] 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