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考音乐专业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音乐高考;现状;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不少综合性大学相继创办了音乐专业。现在全国的音乐高等院校有九大音乐学院、31所艺术学院、一千多所综合类和师范类音乐专业院校。十多年来,这些音乐院校无论是在专业数量还是招生数量上都有了迅速的扩展,高考音乐专业一度成为“高考捷径”,“艺考热”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音乐高考生在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下不断发展,队伍在逐年增加,目前已逾2万人。每年高考前夕,音乐高考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出现了“三多”现象:参加专业选拔的人数多,参与选拔的学校多,考生来回奔波多。从基础理论测试到专业技能考试,音乐考生需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到各音乐院校加试专业。拿到专业合格证后,又要准备文化课考试。虽然颇费周折煞费心血,但仍有许多考生乐此不疲。
一、音乐高考的尴尬现状
在众多的音乐考生中,不少人把上大学甚至是以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工作的希望寄托在音乐专业考试上,以致音乐高考存在不少尴尬现状。
1.学生选择简单盲目。由于音乐专业的高考文化分比其他专业的分数要低几十甚至上百分,很多学生在自己文化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的情况下,把目光盯住了音体美专业,以此作为跨入大学校门的金钥匙。多数学生从高二才开始找老师学音乐,他们不管是否具有专业基础,也不管是否具备学习音乐专业的条件,临时找老师强化训练,只为了能拿一个专业合格证。在这些学生中,只有极少数学生具有音乐天赋。而那些艺术天赋出色且文化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却又不会选择这个专业,原因是音乐专业就业的局限性,使许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只有文化科很差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艺术专业,导致整个音乐高考呈现出学生基本功弱、专业素养低、整体素质差的状况。
2.音乐培训良莠不齐
随着学音乐的人数激增,各地高考音乐培训班也应运而生,名目繁多。主办者大多口气很大,有的虚称培训班是与某某音乐学院合办,保证能让学生专业过关;有的刚成立不久就吹嘘已经培养出了多少重点音乐学院的考生;有的借著名音乐院校牌子,称某某教授也加盟培训,其实只是挂名帮做广告宣传,却从不亲临指导等等,可谓是音乐江湖、各领。学习班的增多,这个市场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而混乱,一方面是培训班名不符实的宣传,一方面是学生晕头转向的选择。多数学生选择培训班时,分不清好坏,既损失了学费又浪费了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一年的专业培训费高达三四万元,巨额的花费让绝大多数经济条件一般的考生望而却步。
3.专业就业形势严峻
每年的五六月份本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时候,然而对于将要走出高校的音乐类毕业生而言,赏心悦目的景色并不能缓解他们面对就业的紧张压力。当年浩浩荡荡如潮水般涌入音乐高校的年轻人,四五年后走出校门就业时,发现现实远没有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音乐专业就业的市场供大于求,很多毕业生无法顺利找到与音乐有关的工作。放眼人才招聘市场,招聘音乐专业的就业信息非常少,特别是音乐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就更难了,起点低、名声小,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是无人问津。现实让人感觉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最后还得想法另寻生路。然而,就业的压力并没有影响考生如潮水般地涌入音乐类院校。该现象很让人忧心,这也凸显了现行高考体制的弊端。
二、如何让音乐高考科学有序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音乐高考,积极主动地寻求音乐教学的新模式,在音乐专业培养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学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和培训班时不要盲目,要从容地认清形势、把握方向、认准目标。
在梧州八中,像李国强这样入学时文化成绩不高,但是通过艺术和体育高考考上本科院校的例子还有很多。梧州八中校长廖宇说:“就文化科目而言,我们的生源质量并不好,但是,多年来我们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坚持艺体与文化教育并举的理念,不断凝练学校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让原本以文化科目升学无望的学生能实现大学梦。”
发展艺体谋出路
早在2004年,梧州八中就面临学生入口低、生源层次靠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等困境。如何让学校在困境中崛起,建成一所具有特色的名校,成为该校领导班子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深入的研讨,该校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办学思路,廖宇校长说:“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又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措施。特长生凭文化和专业成绩考上大学,比一般的文化生更具升学优势。”为此,该校紧紧抓住当地发展高中教育的契机,集思广益、开拓创新,确立了“艺文并举,凝练特色”的办学方向。
为了办好艺体教育,梧州八中努力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校园建设方面,该校克服地形复杂、管网复杂、勘探难度大等困难,对校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让有限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该校拥有1条200米塑胶环形跑道、1个人工草皮的5人制足球场、5个篮(排)球场和6个羽毛球场,还有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各类专用馆室18个,教学仪器装备达到I类标准,为艺体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现在,梧州八中的艺体生人数已从2004年的平均每个年级200人,增长到平均每个年级近300人,全校艺体特长生近900人,成为梧州市特长生最多的学校。
每天下午4点30分以后,梧州八中的校园就会热闹起来。美术室里,校长兼美术教师廖宇在指导学生专心致志地画画;音乐室里,声乐老师在指导学生弹奏乐器、练歌喉;塑胶跑道上,体育教练在指导学生进行柔韧性练习……
梧州八中按照国家标准,开足艺体类课程,在完成常规教学内容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艺体专业培训,提高了学生的艺体技能。该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让新生有选择地参加体育、音乐、舞蹈、美术、播音主持、美术史论、广播电视编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培训由专业教师负责。该校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因材施教,充分挖掘艺体特长生的潜力。在管理上,除了安排学校领导具体分管之外,该校还设置了“艺体处”,加强对艺体教学各方面工作的管理。
在培训课程设计上,梧州八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特长生进行了针对性较强的培训。
美术专业是该校较早开设的特色科目,包括素描、速写、书法等课程,由专业美术老师执教。如今,该校已建立了2个绘画工作室、1个版画工作室、1个摄影俱乐部,参加培训的学生超过500人。
体育专业按年级分段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训练:高一以训练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为主,结合各项基本技术动作,适当增加一些耐力、力量训练;高二以训练力量为主,加强并巩固转向基本技术动作,以协调性、柔韧性为辅;高三与高二衔接,逐渐过渡到以耐力为主,最后几个月以协调性、柔韧性为主,并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高考现场模拟考试。此外,该校还成立了篮球部、足球部、气排球部、田径部、羽毛球部、健美操部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作为辅助训练。
音乐舞蹈专业坚持“全面+特长”的培养目标,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合唱沙龙、器乐发烧友俱乐部、舞加舞俱乐部等,培养学生声乐、舞蹈、编排、组织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音乐舞蹈的热情。
播音主持专业通过教师讲授示范、音频视频演示、发声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开设话剧团、主持协会、礼仪协会、配音俱乐部等,以及利用校园广播站、升旗仪式、文艺晚会等平台,锻炼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此外,该校还积极与梧州市群众艺术馆等外界联系,承办各类活动,锻炼学生的“实战”技能。
编导专业由专业教师教授学生编剧、摄影、拍片、剪辑等方面的技术,有时还会组织学生拍摄一些有意义的校园短片,如德育教育、师生情深、学生成长历程等题材的短片,并在校园电视台上播放,起到较好的激趣和锻炼作用。该专业的学生还与学校其他社团共同筹办各类活动,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培养他们的编导能力。
梧州八中还通过每学年举办文艺汇演、现场书画比赛、体育运动会,邀请著名书画家到学校现场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练,以练促赛,以赛促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艺体技能。
狠抓文化出成效
学生苏琳很有音乐潜质,进校后,在音乐教师的训练下,她的歌唱和乐器弹奏技巧有了很大提升,但她的文化课成绩不好,让人担心。为了不让苏琳在文化方面“掉链子”,该校安排多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她进行一对一的文化课辅导。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生文化成绩提高很快,最终以文化与专业成绩“双上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梧州八中在狠抓学生艺体教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文化教育。该校认真挑选优秀教师担任艺体生的文化课教师,如语文教师黄颖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数学教师高维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英语教师陈国珍教学积极主动、责任心强,政治教师邓巍教学深有造诣……他们都被有针对性地安排到艺体班担任学科教师。从近几届艺体生的高考文化成绩来看,该校每一届都有考取400多分的考生,被上海体育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本科院校录取。
为做好艺体生的文化教学工作,梧州八中首先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和艺体潜质,按照“文化分层、专业分类”的方式进行编班,然后合理安排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高一年级,该校狠抓学生的文化基础,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安排方面,以促进文化学习为主导;高二年级,该校在抓文化课的同时,狠抓专业课,而且把课业重点放在技能的系统、专项、强化训练上;高三年级,进入冲刺阶段,专业课训练以稳固为主,并模拟一系列现场高考,在专业考试结束后,又把所有精力转到文化课上。
该校还从课堂教学着手,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该校督促教师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为艺体生量身定制教学措施,例如:将文化考试锁定在中低难度的知识点上,进行随堂小测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信心;在文化课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此外,该校在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学习小组,为艺体生学习文化搭建了互助的平台。每小组有5个艺体生,各科任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进行跟踪辅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并进行个别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小组成员平时也一起学习、交流,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文化课的成绩。
狠抓文化教育,该校艺体生的文化成绩也较为突出。如2011年,该校艺体生参加高考,体育专业文化成绩上本科线的有21人,播音主持专业文化成绩上本科线的有13人,音乐舞蹈专业文化成绩上本科线的有26人。
教师奋进促发展
莫健老师刚到梧州八中担任体育教师时,缺乏教学经验,为了让他得到较快成长,该校不仅让老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他的教学工作,而且支持他参加多次专业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刻苦钻研,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如今,他的体育教学本领过硬,所教班级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获得梧州市“优秀教练员”“优秀教师”“中考优秀学科奖”“教学优秀奖”等荣誉。
莫健老师的成长离不开梧州八中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该校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切实加强艺体教研活动,把教师完成艺体教研活动的情况列入考核成绩,作为晋级、评优、奖励的依据,激发教师的科研动力;根据艺体教育的需要,通过聘请专家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开拓眼界,更新教育理念,汲取其他学校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引领课、示范课等形式,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搞好“传帮带”,鼓励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专设艺体教育经费和艺体比赛经费,鼓励和支持艺体教师参加本专业进修学习和各类教学比赛,确保艺体教育工作和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该校还与高校加强联系,以促进艺体教师技能的提高,如2008年5月、11月,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先后在该校挂牌成立了“广西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一、“艺考热”与传媒娱乐化趋势
报考艺术类的考生为什么越来越多?概括地说,一是一部分学生早期受过艺术家教,有良好的兴趣和学习基础;二是高校艺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三是一部分文化程度较差的学生,看准了大多数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重专业成绩轻文化成绩的机会,认为是圆梦大学的一条捷径。
以河南省为例,在经过连续几年大幅增长后,2009年参加艺术考试的人数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河南省招办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艺术考生人数一举突破10万人。如果把考生兼项因素考虑在内,累计将达到124852人次。按照2008年高考百万考生的人数算,每十个考生中就有一个艺术考生。河南也成为仅次于山东的又一个艺术考生大省。
另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崇尚艺术和欣赏艺术。
娱乐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给媒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娱乐大潮便不可遏制地风起云涌。满足受众的休闲娱乐消费的需求倾向正逐步压过传播新闻、控制舆论的主要功能,成为时下传媒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功能。
传媒更是在追求注意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娱乐传媒疯狂推崇明星,创造经济效益。经济至上,娱乐至上,大氛围下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也大众化。
2005年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选秀活动,将娱乐变成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参与制造“明星产品”的流水线。这一场脱离了明星崇拜层面的选秀,进而把娱乐变为全中国人都能感受和参与的自娱自乐。周笔畅在夺取2005年“超女”第二名后,其所在的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就陷入报名的火爆局面。有报道说,次年报考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科目单考的就将近6000人,而星海音乐学院的招生计划当年只有800人。
二、考生艺术解读与传媒娱乐化趋势
在艺术被饱含功利的眼神反复“误读”之后,艺术与求艺之路也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艺考热”中,越来越庞大的艺考队伍中有多少人的动机是真正热爱艺术的?恐怕很难回答。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有60%的艺术班学生是由于参加高考把握不大而在高二下学期改学艺术的。“高考指挥棒”无情地驱动着艺招在“怪圈”中渐渐升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高考指挥棒”的驱动下,相当一部分有一定艺术潜能的优秀学生为升人名牌大学而放弃艺术基础的学习;同时,有部分艺术天赋并不强的学生,因为艺术类高校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而改投艺术专业。这样进入艺考队伍的人不在少数。考生报考艺术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这几年相比普通高校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要好些。有部分是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前景的良好,反映了媒体娱乐化趋势下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改变。
当媒体受市场作用,用“受众即市场”的观念炒作娱乐文化时,代表休息娱乐源头的艺术便以娱乐的变体形式进入人们的视线,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而接受和改变最快的是年轻群体,最直接的反映是持续升温的“艺考热”。
三、考生价值取向与传媒娱乐化趋势
媒体影响着受众的价值选择。从传播学受众理论文化规范来看,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传播内容可以促使对象发生改变。如果大众传媒经常报道或者强调某事物,就会在受众中造成某特定事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印象,从而促使受众模仿,结果形成了一些间接影响。而传媒的这种影响是日积月累的,也缓慢地渗进了受众的思想中。
大学入学考试是决定一个青年未来社会生存去向的重要门槛。专业的选取往往决定着一个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路径。艺考,应该说是每个考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步,有不少人选择了把自己的生存职业定在艺术领域里,而这其中又有一部分是怀抱明星梦的人。明星耀眼的光环和丰厚的收入让人们垂涎欲滴。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考生追随着近年来火爆的明星选择他们就学的艺术类院校,渴望在同样的学习领域获得和明星同样的成就。
尽管艺术考试类型多、场次多、考试地点分散,艺术生的考试专业方面须参与所在省组织的艺术联考,还要参加每个报考学校组织的加试,加上艺考报考人数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学生都尽可能地多参与学校的加试,每个学校考2-4场,一次高考下来多数学生都要参与几所,甚至十几所以上,总计数十场的专业考试。这就使得大多数艺术考生必须长途奔波远赴外省到学校进行专业课考试,这其中花费的大量精力和金钱让许多家长和考生叫苦不迭。然而即使是这样,也阻挡不了艺考大军逐年壮大的趋势。
一、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概况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它广泛地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空中乘务等多种专业,主要面向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种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1) 专业概况: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等内容。
(3) 报考条件:一般要求男生170 cm以上,女生160 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2. 广播电视编导
(1) 专业概况: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四个方向进行招生,其中电视编辑方向属于电视系,文艺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三个方向属于文艺系。这些方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3) 报考条件: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3. 戏剧影视文学
(1) 专业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4. 导演
(1) 专业概况: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片机构、广播电视台、文艺团体、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编导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在编辑、导演、制片岗位从事电视栏目编辑、影视剧导演、电视纪录片导演、制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二、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分析
大部分院校专业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都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如果考生很多,也可能有三试。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 笔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笔试主要包括命题创作和影片分析。
(1) 命题创作:在历年的专业考试中,各个学校对于命题创作的要求及标准都不大一样,具体表现为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的不同,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编写故事、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编导创意策划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 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影视作品,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看法。影片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为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
2. 面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编讲故事、即兴评述、回答考官提问等。
(1)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2) 特长展示: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某一方面的技能只要比普通人更高,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3) 编讲故事: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
(4) 即兴评述: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展示及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多关心时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及评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 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查考生的口头表达、心理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
三、 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分析近几年的艺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考生需要一定的特长和天赋,比如,音乐类考生嗓音要好;美术类考生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短期内搞突击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报考人数不断增多,竞争强度大;再者,就业市场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择业困难。相反,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的艺术专业却在考试录取和就业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1. 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相对较高
相对于报考高考普通类的人数而言,参加艺考的考生人数只占高考总人数的20%不到。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占总学校比例的一半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要高。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省内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而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对于美术十几万人、音乐两三万人的报考规模,竞争小,拿证率高。同时,考生既可以报考普通类也可以报考艺术类,增加了录取机会。
2. 参加培训时间较短,投档文化分数相对较低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专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和练习,经过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高一高二的学生,专业方面零基础起步,只需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上课,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该专业的培训课程。
3. 专业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考生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考生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考生在本专业的潜力,因此,专业考试大多以“写作”形式出现,只需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很容易在短期内掌握考试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高考考生都具备适应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本素质,所以在考生中比较容易被接受。
4. 就业前景好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就业灵活,前景较好,收入较高。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2 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万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据统计,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1 000多万专业从业人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总共不到10万,由此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的巨大。从市场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从事影视传媒类工作人员的收入远高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即使是普通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人员,其收入也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
四、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规则
历年各大院校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考试工作一般分为两步:
1. 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份举行,由各招生院校自己组织。该考试通常按招生计划的3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发放专业合格证。
2. 文化课考试
专业合格考生以艺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按一定录取方式择优录取。考生可兼报普通类志愿。录取分数较普通类低。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录取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完全按照文化课分数录取,这种方式对文化课的分数线要求最高。如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录取最低分为337分,录取最高分为344分,而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2010年各方向的投档分数也在280分左右。
第二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按照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相加总分的方式排名录取,这种方式的文化课分数线居中。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各艺术类专业,按专业和文化课各占50%加和总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名录取,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60~320分之间。
第三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以后,统一划定一个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最后按照专业课的排名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的要求最低。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的多数专业,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00~280分之间。
五、关于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的一些建议
2012年艺考即将拉开序幕,为了使考生和家长更有好地迎接艺考,冲刺名校,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意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在孩子具备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相信自己的孩子。家长不要过多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就是给孩子选择一所正规的培训机构,针对专业考试进行适当的培训。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培训机构开始走俏,播音主持类、编导制作类、影视表演类、空乘模特类等艺术专业考试在2006年前后兴起,不到十年时间迅速成为高考升学的一条新途径,一改家长以往认为艺术专业仅仅是体育、音乐、美术类专业的认知。这类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采用提前批次录取,如未录取不影响考生按照普通文化课身份报考,加之本科分数线又比普通文化课分数线低100——150分,学习这类专业的高中生逐年增加。郑大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禹州分校(以下简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便在2010年8月应声而起。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更是创建品牌学校最有力的保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打造精品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从学校成立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为品牌。
三尺讲台锒嵌师生情深
艺术专业的教学区别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学生走进学校时选择是否适合的专业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空间。首先,严格按照专业性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爱好来选定专业。其次,艺术专业的教学在于启发和让学生学会领悟,每个专业配备的教师都拥有本专业艺考经历,善于把握考试的动态,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教学中严禁出现死板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现象,尽可能把专业上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用灵活的方式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在学生考核上,每个专业组织定期测试,严格按照该专业考试中的题型出题,保证学生长久处于艺考备考状态。再次,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成立教师研究组,定期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分享优秀教学方法,并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讨论,实现学生意见的反馈,便于更好制定下一步课程计划。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每一个专业老师这样要求自己,走进学生的心去了解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专业的延伸,把学生的未来当做是自己的未来,这样才可以教学相长。
负责教学主管工作的尤昌甫认为,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锒嵌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在艺术专业之路上的理解,鼓励和陪伴。
营造出家的气氛
学生辅导员李远,在进行教学质量严格把关的同时,将郑大艺校打造成学生的心灵归属地,让学生有存在感,营造出家的气氛是他的目标。用心做教育的同时,也要用心做学生管理工作。
来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学校会想尽办法让学生成为这里的主角,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学生生日Paty、微电影拍摄、社会志愿服务、“高考爱心送考车”、月末Paty、爱心慈善捐助等等举措,从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力争让每位同学都融入到郑大艺校的集体里面,进而成为学生的心灵归属地。其次,学校还会定期给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艺校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让学生、艺校和家长形成良性的互动。
“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用心换心,把学生当亲人,学校把学校当家”这便是郑大艺校的管理举措。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心
挑选好的艺术培训机构是摆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艺考机构和优秀的艺考教师都过多的集中于省会郑州,造成了省会以外的地市和县市的考生因得不到很好的师资培训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考试中竞争力不足。
禹州分校开设第一年的时候很困难:只开设播音、编导两个专业、距离专业考试时间紧迫、竞争对手无休止的排挤、学生和家长对这几个专业的陌生感等问题接踵而来,让他时常感觉到挫败感。但到2012年,分校成为禹州市招生人数最多的传媒类艺考学校,并在当年的考试成绩中以绝对优势位居禹州市第一名,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当初预想一样开心,反而认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这份信任让我感觉到任重道远,担子依然沉重。于是在2013年增开空中乘务和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并力邀省内编导教学方面权威的尤昌甫老师全面负责禹州的教学工作,力求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更贴近专业考试内容,更全面、更权威是分校现阶段追求的目标。当年,禹州市播音主持、编导制作、影视表演专业的禹州第一名全部出自分校,并且本科上线人数远远超出禹州市其他培训机构的总和。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创业心,这是该校校长桑帅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学校的发展当做长久的事业去做,才可以对学生一直保持关心呵护。
【关键词】艺术教育;贫困山区;中小学
艺术教育是普通学校实施美育的手段和途径,在文化课学习之余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审美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国家在九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艺术素质。但是,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却因高考而“乱了脚步”。高考是教育过程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用来招贤纳才的工具,“一考定终身”成为全面检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此思维模式下,分数为中心,智育为重心,文化成绩为一元核心,美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等内容势必“靠边站”,艺术教育的相关新课程难以推进。笔者调研发现,在应试教育最终指向高考,而高考又处于强势地位的前提下,许多中小学在实施艺术教育时出现功利化倾向。中小学不少教师甚至校长认为,实施艺术教育最佳途径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自费培训班,培训目的是特长加分,最佳成果是提高学校升学率。许多家长更是曲解艺术教育的本质,认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门需要花费财力物力的“多余课”,认为艺术教育是“有艺术天分的学生才需接受的专业教育”,这显然与国家在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初衷相背离。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政策,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但由于这些文件是针对全国性的宏观指导,还没有具体到省市、乡镇的细则落实。至于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需求,更是无法有效获得政策支持。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对贫困山区艺术教育提出以下对策。
一、探索“文化成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人才选拔
随着艺术人才培养战略主题的确立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在美育建设方面加强了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精神形成文件贯彻落实。学校将艺术教育放在全新的课程设置中并制定相应政策、组织各类艺术活动,主流媒体将艺术教育放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正面引导、大力宣传。艺术教育在如此氛围中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山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信息资源的不通畅等因素,其艺术教育无法与城市相比,以至于在实际工作落实过程中,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问题被“善意忽视”——很多山区中小学不重视艺术的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的山区中小学不能够达到艺术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要求,甚至于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学校并不设立艺术教育教学。而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艺术教学也没有考核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得不到符合要求的艺术教育成为常态。诚然,经济不平衡是客观原因,但是抛却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却更不容忽视,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分数至上),缺乏规范的管理(让步语数外主课),课程计划空洞模糊(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些问题在贫困山区中小学中普遍存在,阻碍了山区学生素质风貌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步伐。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在中国整个基础教育中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贫困山区学校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政府教育资金不到位,学校解释政策模糊,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家长认知不足,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等。但是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个别重点帮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即使开展了艺术教育课程,却与艺术教育本质内涵南辕北辙:这些中小学将艺术教育改为应试教育“加分单元”,成为少数培训机构帮助学生择区、择校的跳板。这些机构打着发展地区艺术教育的政策招牌,培训学生具备某些特招生所需要的考试技能,极大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当下,我国教育部门对九年制中小学艺术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政策法规,但在高考及各类唯分数论的影响下,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技能技术与审美内涵背离、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错位失衡等问题。当下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直接决定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办学质量,升学率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而所有的升学率的最终节点都指向了一个位置——高考。为此,笔者呼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更新教育认知观念,探索高考“文化成绩+”改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优质人才选拔途径。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二、均衡配置艺术教育师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到经济文化影响,优秀的艺术教师队伍极易流向相对发达的城市,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师资明显落后。若想切实解决我国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来源问题,务必大力推行倾斜性政策,对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优待;若想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务必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①。笔者结合实际调研发现,个别贫困山区实行的“轮岗制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实行“帮扶+进修”政策,凡在城、乡连续任教六年以上或者在艺术领域有突出成果的艺术教师均具有资格参加。具体做法是:城市艺术教师到定点山区支教,乡村(山区)艺术教师到定点城市进修,时间均在1至2年。同时,对轮岗的艺术教师给予一定薪级补贴和晋升渠道。轮岗制度保证了山区艺术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促进城乡间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城市中的艺术教育家、艺术教研员走进贫困山区,深入山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第一线,及时了解基础艺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基础艺术教育的新动向,展开积极的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前形势下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教师队伍存在较大的问题。中小学必须进一步整合艺术教师的力量,对学校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整,完全可以聘请著名的艺术家来学校给学生上艺术课,进一步改革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招生制度。面向最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出复合式的新型艺术教师,不断强化艺术教师对艺术课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②。轮岗制度可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何才能全面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艺术教育问题,还要从提升山区艺术师资队伍素质入手。因此,为了使艺术教师尽快领悟新的课程理念、适应新的课程状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为长远的计划便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要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问题必须从资金角度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救援范畴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与当地大学建立起教学合作关系——定期把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送到大学接受培训,提升专业技能。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结业后,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部门要根据教育实际情况,为艺术教师交流研讨搭建平台,开展如培训教师互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专业和竞争氛围,提高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心和艺术课堂驾驭能力。
三、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发挥“人”的价值
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认为:“艺术惠泽于人,而对它我们会毫无隐瞒地展现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的质量、价值观的深刻和理想的远大及其独特性,甚至作为一种文明我们生存的可能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取决于艺术在生活、爱和美等方面都给了我们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艺术在人与人之间和我们本身这两方面教给了我们什么。”④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实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全人”价值。鉴于艺术教育实现“全人”的特殊和重要功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法规保障艺术教育改革及新课程的地位。新课程在原来的音乐美术的基础上增加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内容,拓展了艺术教育的范围。同时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量,可以保证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贫困山区中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好艺术课程。同时,也要根据贫困山区实际,因地制宜,促进课程与地方优秀艺术资源的融合。以云南金平县贫困山区调查为例,云南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更是通过舞蹈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特色文化。但是,由于金平县山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少数民族戏剧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未得到应有重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可将民族民间戏剧舞蹈结合到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中,由专业教师和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的编辑并制定出相应的课时计划。并针对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予指导训练和发掘,让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多感官参与,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而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丰富立体的知识讲授,深层次地认识民族戏剧舞蹈的内涵,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将地方优秀的艺术特色融入到艺术课程的实践,走山区艺术教育的特色之路,对学生、对地方艺术来说是“双赢”。
结语
山区在我国有极大的比重,加强贫困山区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路径。而加强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在此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入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出一份力。
注释:
①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2):36
②李大庆.对当前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89
③郭小利.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之忧思[J].中国教师,2005(2):66.
一、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概况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大类高等教育专业,它广泛地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空中乘务等多种专业。主要面向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种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1、播音与主持艺术:
(1)、专业概况: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
(2)、就业方向:目前,随着独立制片人机制的引进,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应成为自由职业者,聘用与应聘双向选择,并根据其能力、水平付相应报酬。现在的机制是编导中心制向主持人中心制过渡,但这种过渡在目前还受到各种限制,引进市场机制也是一种相应的过渡,主持人的待遇水平在台里是中等水平,和编辑差不多,但有的地方,由于主持人制度正处在向主持人中心制过渡前沿,工资较高。
(3)、考试内容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
(4)、报考条件:一般要求男生170cm以上,女生160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5)、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2、广播电视编导:
(1)、专业概况: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四个方向进行招生,其中电视编辑方向属于电视系,文艺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三个方向属于文艺系。这些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2)、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去电台、电视台、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广播电影电视、影视制作公司、文艺团体,从事广播、电视编导或节目主持等工作。具体工作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客串主持人或播音员。
(3)、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4)、报考条件: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5)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3、戏剧影视文学
(1)、专业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2)、就业方向: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在国家机关从事文案策划编写工作;在文教事业单位、高等院校、艺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影视剧院、团体等从事相关行业创作、编辑、评论、管理等工作。
(3)、考试内容: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4)、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
(5)、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4、导演:
(1)、专业概况: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片机构、广播电视台、文艺团体、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编导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在编辑、导演、制片岗位从事电视栏目编辑、影视剧导演、电视纪录片导演、制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戏剧、戏曲导演、电影、电视剧导演和表演、戏剧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剧院(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方面的导演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3)、考试内容: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4)、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5)、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二、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
大部分院校专业考试都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如果考生很多,也可能有三试。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笔试:主要包括命题创作和影片分析。
(1)、命题创作。在历年的专业考试中,各个学校对于命题创作的要求及标准都不大一样,具体表现为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的不同,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编写故事、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编导创意策划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影视作品,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为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
2、面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编讲故事、即兴评述、回答考官提问等。
(1)、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对专业的热爱与良好的专业学习的基础。
(2)、特长展示: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某一方面的技能只要比普通人更高,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3)、编讲故事: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
(4)、即兴评述: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展示及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多关心时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及评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查考生的口头表达、心理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
三、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分析近几年的艺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考生需要一定的特长和天赋,比如,音乐类考生嗓音要好;美术类考生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短期内搞突击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报考人数不断增多,竞争强度大;再者就业市场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择业困难。相反,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的艺术专业却在考试录取和就业方面却显现出较大优势:
1、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相对较高:相对于报考高考普通类的人数而言,参加艺考的考生人数只占高考总人数的20%不到,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占总学校比例的一半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要高。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省内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而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对于美术十几万人、音乐两三万人的报考规模,竞争小,拿证率高。同时,考生既可以报考普通类也可以报考艺术类,增加了录取机会。
2、参加培训时间较短,投档文化分数相对较低: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专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练习,经过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高一高二的学生,专业方面零基础起步,只需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上课,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培训的课程。
3、专业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考生: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考生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考生在本专业的潜力,因此,专业考试大多以“写作”形式出现,只需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很容易在短期内掌握考试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高考考生都具备适应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本素质,所以在考生中比较容易被接受。
4、就业前景好: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就业灵活,前景较好,收入较高。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2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万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1000多万专业从业人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总共不到10万,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的巨大。从市场调研来看,现在从事影视传媒类工作人员的收入远高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如导演、编导、主持人、演员等都属于高收入阶层,即使是普通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人员,例如从事幼儿艺术培训的老师,其收入也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
四、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规则
历年各大院校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考试工作一般分为两步:
1、专业考试:每年二、三月份由各招生院校自己组织。专业考试一般按招生计划的3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发放专业合格证。
2、文化课考试:专业合格考生以艺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按一定录取方式择优录取。考生可兼报普通类志愿。录取分数相对普通类低。
各大高校的录取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第一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完全按照文化课分数录取,这种方式对文化课的分数线要求。如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录取最低分为337分,录取分为344分,而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2010年的投档分数也在280分左右。
第二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按照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相加总分的方式排名录取,这种方式的文化课分数线居中。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各艺术类专业,按专业和文化课各占50%加总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名录取,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60—320分之间。
第三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以后,文化课达到一个比较低的分数线后,完全按照专业课的排名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的要求最低。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的多数专业,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00~280分之间。
五、关于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的一些建议
为了使考生和家长更有效率地迎接艺考,冲刺名校,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意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在孩子具备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多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否则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就是给孩子选择一所正规的培训机构,针对考试进行适当的培训。
Universidade de Coimbra
科英布拉大学创建于1290年,是一所位于葡萄牙科英布拉的公立大学,是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伊比利亚半岛上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仅比西班牙的第一所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创建于1218年)晚成立70多年。该校所在的城市科英布拉曾是葡萄牙的首都(1139-1260年),见证了葡萄牙王国的建立。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科英布拉大学是全球葡语系地区唯一一所大学,被视为葡语系地区最具有价值的学术机构之一。因其在葡语文化发展中的显著地位、悠久的历史以及保存完好的校园建筑,科英布拉大学于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科英布拉大学可授予学士、硕士以及博士三个等级的学位证书,其学历受中国教育部官方认可。学校下属有八个院系,涵盖艺术、工程、人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与科技等多个学术领域,其中土木工程、法律、环境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学校与所有葡语系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欧洲、美洲、非洲的葡语系国家均有长期合作的伙伴教育机构。截至2014年,该校约有25000名学生(国际学生3700余人),并成为葡萄牙最大的国际学生社区之一。位列上海评选的世界500所最佳大学榜单,并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在科研、创新、国际化、教学设备设施方面获得五星等级评价。
作为科英布拉集团的创建地以及创始成员之一,科英布拉大学曾为葡萄牙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著名诗人卡蒙斯,优秀作家埃萨・德格伊罗斯、安德鲁、安东尼奥・诺贝尔和阿方索・高斯达等,并为巴西输送了大批教授、学者。2010年,科英布拉大学被评为世界最佳技术企业孵化器之一。
入学要求
自2014年起,中国高中毕业生可用自报名当年起三年以内的高考或港澳考成绩报名,要求申请人成绩须达到满分的60%。科英布拉大学为无葡语基础的留学生提供有为期一年的葡萄牙语预科课程。
加拿大圣力嘉应用技术与艺术学院
Seneca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圣力嘉应用技术与艺术学院(简称圣力嘉学院)成立于1967年,是加拿大最享盛名的一所国立综合性学院,也是最早一批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加拿大学校之一。圣力嘉学院的课程设置会不断更新,紧跟热门专业发展趋势,使毕业生有充足的准备来适应当今和未来职业市场的需求。目前该校的课程设置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证书(一年制)及专业培训等,拥有教职员工一万余人,学生十万余名(包括半工半读的学员),且以本土生源为主。发展至今,圣力嘉学院已然成为加拿大最大、最有实力、最现代化的学院之一,亦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技能的最理想的高等学府之一。加拿大政府每年都会为圣力嘉学院投放一亿加币的庞大教育经费,以确保其为本国及国外培养出一批批深受录用部门欢迎的人才。著名中国籍原创女歌手音乐人曲婉婷也是该校的杰出毕业生。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多伦多地区“学生满意度”第一的高等学院,毕业生被雇主评为满意度第一的高等学院。
此外,圣力嘉学院与加拿大、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著名大学都建立有姊妹合作关系。在圣力嘉学院的许多专业积累的学分可以转入其姊妹大学继续就读,从而取得学士以及硕士学位。
我逐一给这些有着选秀经历的勇敢者打去电话,随着她们的讲述,秀场的往事像画卷一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词语解析:“选秀”一词最早出自清朝宫廷选美,即选秀女。在保证血统和社会地位的条件下,讲求女子的美貌与素质。如今,选秀变成了一个新名词,指一般的民众或知名人物通过媒体,展示自己,并赢得观众支持、关注、拥护的带有目的性的活动。
青春是一场连一场的秀
人物:张亭东北师范大学毕业
选秀经历:从“超级女声”到“快乐女声”海选,三选三败
选秀目的:成为歌手
I LOOK:
跟大部分在海选上被刷下来的选手一样,张亭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她是江苏徐州人,刚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2011年3月来广州实习,如今在一家广告公司里做文案,是个平凡的上班族。
张亭喜欢唱歌,但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甚至连唱K的经历也很少。张亭的家境并不富裕,三个姐妹都在上学,虽然不至于在吃住方面有什么压力,但零花钱一向不多。数年前她第一次参加“超级女声”,还是穿姐姐的一条连衣裙去的。张亭最终以助学贷款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
就是这么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太优越的女孩儿,偏偏在音乐上有着异于常人的热诚和坚持。从2005年的 “超级女声”开始,她就踊跃参加,之后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又再次报名参赛“快乐女声”。
每一次的比赛过程张亭都记得异常清楚。第一次去杭州赛区参赛,唱了当时高中的班歌《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太紧张,调起高了,后来没能唱上去。评委老师一句“太嫩了,回去再练练”中断了张亭的美梦。后来上大学,大三那年去沈阳赛区报名,还是经验不够,都还没唱就被喊停了。最后一次参赛是在广州赛区,这时张亭已来广州工作。运气还是不够好,虽然不至于一开口就被喊停,但最终还是没入围。“我这次选的是王菲的《红豆》,唱的时候隔壁正好有个选手在唱山歌,声音特别高昂,我的声音完全被盖住了。”
一直以来,张亭对自己唱歌这事情都颇有信心,认为自己是可以的,但所谓凡事不过三,经过了第三次海选被刷后,她也开始怀疑自己,“我当时心里就想,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唱歌。”
从“超女”到“快女”,张亭眼前这场秀已经演了6年。选秀确实让极少数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孩圆了自己的明星梦。但在她们背后,却还躲藏着成千上万连海选都没过的草根女孩,在默默充当着陪衬的绿叶。
众人皆醉我独醒
人物:刘洋湖北水果湖高中学生
选秀经历:中央电视台“足球宝贝”32强;“六城会”圣火采集人之一
选秀目的:开阔眼界
I LOOK:
相比张亭,刘洋是幸运的,两次参加选秀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她参赛的目的也恰恰与张亭不同,不是为了唱歌成名,只是为了练胆子、开阔眼界。面对选秀,她自称是“清醒”的。
刘洋无疑是漂亮的,漂亮女孩再多才多艺,想不引人注目都难。第一次参加选秀,刘洋是在妈妈的“怂恿”下去的。当时妈妈把一份报纸递给刘洋,说:“央视选‘足球宝贝’,要求开朗、阳光、健康……这些你都符合。”几乎没有做太多的思考,刘洋就去报了名,想法很简单,不过是想开开眼界,借机锻炼一下自己。
海选才艺展示时,看着一大群选手又唱又跳,歌唱与舞蹈都不错的刘洋马上意识到这两招不能用了。于是登上赛场时刘洋别出心裁地用很短的时间给一个评委画了一幅素描,又用幽默的语言调侃了一番。于是,在一大群雷同的歌舞节目里,刘洋的与众不同果然被全场记住了,结果自然是毫无意外地入选了。就这样,作为当场年龄最小的选手,刘洋凭借智慧与临场应变,一路走进了央视的决赛现场,最终止步于32强。
没有走到最后,但刘洋毫不遗憾。因为这一路上的风光已经让她受益匪浅。在央视,了解了整台节目录制的全过程;还从导演、摄像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一轮轮选秀过程的磨练中,刘洋变得举止优雅了;胆子大了,面对镜头不会胆怯;开阔了眼界;应变能力更强……
于是,当“‘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要选拔6名高中女生作为圣火采集人”这一机会来临时,刘洋稳稳地走到了最后。
秀场风光无限,刘洋难道不醉心其中,再接再“选”吗?要不怎么说刘洋是个聪明的孩子呢,从她的回答中就能看出来:“其实现在要出名很容易,但我不想,现在是学习的大好时机,错过了以后想学都不容易了。那一回我看电视,当张含韵将憧憬读成‘撞’憬时,我越发坚定了我的想法。”
在舞台上找回最初的梦想
人物:潘辰
选秀经历:2009年“快乐女声”10强
选秀目的:一朝成名,圆妈妈的一个梦想
I LOOK:
潘辰自小和妈妈一起长大,这也让她比同龄人更懂得如何去体谅和体贴别人。潘辰之所以学钢琴、学唱歌直至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圆潘妈妈的一个梦想。
在北京音乐学校毕业后的潘辰做过平面模特、接过各种演出。她希望自己能够早点独立,早点分担家里的担子。那个时候,梦想于她似乎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了。直到全民选秀轰轰烈烈地崛起。2007年潘辰参加了“我型我秀”并顺利杀入了全国20强,只可惜没能走得更远。调整了一年之后,2009年潘辰又出现在了“快乐女声”的舞台上。对于像她这样的“明星选手”,很多人并不看好,但她倒是一脸淡然。“其实能走到10强真的挺幸运的。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型秀也好、快女也好,我来参加的目的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所谓的虚荣。我只是想为我在乎的人做一些事情。”
可事实上,“快乐女声”10强的成绩似乎也没能给潘辰的生活带来跳跃性的改变。
潘辰是双鱼座。星座书上说双鱼座的人时而奔放,时而内敛,阳光灿烂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敏感、真诚和爱幻想的心。就像台上掌控全场的潘辰台下有时却格外的安静。她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她却并不急于去改变自己。“慢慢去摸索吧,有些东西,真的是急不来的。”
走一条高考捷径
人物:田丽娟原武汉市东湖中学学生
选秀经历: 2007年中央电视台模特大赛第25名
选秀目的:为高考寻捷径
I LOOK: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教育 教学 思考
音乐课程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推进,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面对高考大关,高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搞好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高中音乐教育的思考:
一、从音乐教师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目前高中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各音乐大中专院校,在学校接受的都是正规的音乐专业培训,而对高中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接触和研究不多,在教学经验方面简直是从零开始。一旦走上音乐讲台,就只能用在学校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掌握的技能训练方法来应付课堂,有的会唱歌不会弹琴有的会弹琴不会跳舞,等等,试想这样的师资如何能适应当今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高中音乐教育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认为要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教育艺术培训(各音乐大中专院校也应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高中音乐教育的各项要求。新世纪的高中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其次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比以前大大扩展,有些学生通过阅览图书或查阅网络等途径,知识结构已相当惊人,有时候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在节奏日趋加快的现代社会,高中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一切挑战。再次要丰富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自己在教学后才有真正的体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应当是一桶“鲜活水”。最后要具备博学多才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目标的思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一切课程都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所以在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同时它又明确指出了音乐欣赏课是高中素质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不能偏离这些基本目标,一定要认真地贯彻落实,既不能过分地向学生灌输音乐的理论技术,又不能对音乐教学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当前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有的音乐教师把音乐普及教育当成了音乐专业教学,忽视了高中学生的学习根本,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另一种情况相反,有的教师把音乐课当成是耍课对音乐课草草了事,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不到一点知识。
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关键词] 教师短缺;轮岗交流;教师走教;一专多能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标准)》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将依照不同的年龄层次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课程。这就从政策层面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中小学开设的音体美课程,在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能帮助学生塑造强健的体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音体美教师严重短缺,致使“开全课程”成为空话,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村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去年,笔者对本地区20所农村中小学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具有专业资格的体育教师只有两名,音乐教师只有一名,美术教师尚缺。笔者曾在一所山区中学担任校长数年,学校有500余名学生,教师40名,在非中考科目任教教师中,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是专业教师,其他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微机等课程均为非专业教师任教。这些非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基本上靠的是边教边学来凑合应付,可想而知,这些音体美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为此,探寻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匮乏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原因及音体美教学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农村中小学有很多民办教师,他们是学校教学的中流砥柱。这些教师大多是“”前的高中毕业生,上学时他们学了许多音体美知识:会识谱,会画简笔画,能书写三笔字,熟悉基本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巧,他们担任中小学生音体美课绰绰有余。因此,当时的农村中小学虽没有比较充裕的专业教师,但课程却能正常进行。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各高中学校把视线瞄准到普通高考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上,普通大中专招生未把音体美学科当作必考科目,因此不少中小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也就懒得开设这些课程。因而,学校不仅减少了此类课程的课时,而且这方面的师资投入不断减少,也很少引起领导的重视。进入新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波澜壮阔地推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参加艺术类学习班,顺利升入了高等学校,于是,音体美课程又引起了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不少家长试图通过艺术类考试来圆孩子的大学梦。学校也从不关注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到相当重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然而,在学校大张旗鼓开设音体美课程的时候,却缺乏师资的充分储备,要找到专业的音体美教师相当困难,出现了师资供需的极不平衡,音体美教师的短缺成了影响音体美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大因素。
从当下农村中小学的现状来看,音体美师资短缺的主要根由是:乡村教师走向城镇的“流动潮”导致音体美教师严重匮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热愈演愈烈,尽管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努力对乡村学校给予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但仍有不少乡村教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镇学校,这就使得农村学校本来短缺的音体美教师更加稀缺,“开全课程”对于乡村学校来说几乎是一种梦想。
如今,绝大多数中小学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经过数年打磨,形成了一个以语、数、英、理综、文综为主体的强势“师资圈”,而音、体、美、心理等所谓的小课教师,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缺乏音体美师资,谈相应课程的开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此外,部分教师素质偏差,难以实现“多面手”角色。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恢复高考后的中等师范学校,以服务中小学教学需求作为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涵盖了中小学教学的所有科目,且要求学生每门课程考试合格,方能领取“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虽然很多接受过正规的中等师范学校专业培训,但仍是以教学主要的科目为主,大多不兼音体美科目的教学,且他们的音体美知识相对来说也不够扎实,再加上缺乏担当和责任感,自然也就难以承担音体美教学的任务。
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师资不足,就使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特别是现在有的农村中小学编制十分紧张,能把那些必考科目的教师凑齐都不容易,更顾不上开设音体美科目课程。
二、对缓解音体美课程师资短缺及课程开设不足的思考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中小学课程开设的相关要求,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几年来,我们在缓解音体美课程师资短缺及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上做了一些思考。
一是可以借“大学生顶岗实习”之势,确保音体美课程的开设。河北师范大学从2006年5月开始启动了“顶岗实习支教工程”,这一活动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紧张、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状况,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因此,农村中小学可以与当地的师范院校做好充分对接和联络工作,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在校生资源,弥补音体美师资缺乏的不足,让音体美课程能够开设起来。
二是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可为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解围。为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相对短缺的压力,我市教育局从2005年开始,实行城乡教师两年一周期的轮岗交流,每年有近300名在市直学校工作的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这些支教教师中有许多是在音体美等科目教学中富有专长的教师,他们懂业务,对课程教学熟练,教学方法富有实效,他们的到来,无疑能极大缓解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压力。因此,对于该项政策,我们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同时要不断为完善和优化该政策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三是区内教师走教,便于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教师走教是农村学校教师短缺背景下的产物,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课程难以开设的问题。我市教育局积极鼓励农村学校在音体美方面有专长的教师开展走教,一般而言,半径五公里范围内的学校都可以采取走教形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为提高走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各学区校长也要为走教教师提供交通、食宿等便利条件,并在绩效工资上予以倾斜,使他们安心教学,服务乡村教育。这也是破解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是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倡导教师一专多能。一专多能应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一种必备的基本功。在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的短缺,甚至由于学校整体学科教师配备存在着不协调等原因,客观上导致有的教师所教非所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既专又多能的教师,才使得农村学校得以正常运转。对于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教学,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倡导教师一专多能也是极为必要的。此外,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实现农村教师一专多能推波助澜,使之成为真正的教学“多面手”,帮助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学难题。
五是聘用代课教师,吸收有专长者为教学服务。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学校由于教师缺编,从社会上不断招聘一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着较强敬业精神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补充,尤其是音体美三个科目,在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从社会上聘任一些代课教师,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缓解音体美课程师资短缺的实践尝试
几年来,为缓解我市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状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充分利用河北师大学生顶岗实习这一有利条件,有效地缓解了音体美教师短缺状况。从2006年至今,我市教育局先后接纳了20期近800名大学生到全市中小学参加顶岗实习,要求每期至少有四至六名音体美专业教师作为“种子”分散到全市中小学校,他们既教学生,也指导老师们教学。河北师大尽量满足我市中小学需求,把支援农村中小学教学作为一种责任担当。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大学生来到农村中小学校后,充实了音体美科目的师资力量,他们积极传播新的教学理念,把自己在学校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音体美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校园里歌声响起来了,体操做起来了,美术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了。在本市一所农村中学,2012年引进了一名美术实习生,她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投入极大的热情到实习教学中,当年中考就有她辅导的13名学生考入市重点高中美术班,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之后,该校对音体美课程开设有了信心,校长也更为重视,想法设法寻找专业教师,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助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第二,积极利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契机,实现音体美教学常态化。几年来,我市教育局每年从市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轮岗交流,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城乡间的师资落差。从市区到乡村轮岗交流的教师,承担着传帮带的责任,尤其是很多投身音体美学科教学,他们竭尽所能帮助这些学校实现音体美教学常态化,下大力气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有一所山区学校,已有十多年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偌大的校园长期听不到歌声。当轮岗交流的音乐教师到来之后,沉寂的校园变得沸腾了:课前一支歌、学生歌咏比赛、舞蹈比赛、教职工节日联欢……纷纷开展起来,让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们精神面貌更好了,教师更有活力了,学生们在音体美学科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第三,“走教”成为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一种便捷方式。我市农村有两个教学区率先开展了教师走教活动,选派具有敬业精神、业务素质高的音体美教师,在教学区范围内走教,以确保相应课程的顺利开设。一般而言,教学区的半径在五公里左右,走教教师半天走两所学校,他们有完整的课程计划,严格落实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区对走教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倾斜,他们的课时津贴要比一般教师高,且在评优评先中增加一定的分值。这项工作开展三年来,有效缓解了我市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的状况,此项经验仍在推广之中。
第四,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把音体美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之列。我市许多农村学校组织了“音乐兴趣小组”“体育活动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教师依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吸引具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锻炼才智。这项活动自2012年以来,全市95%以上的学校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有效地改善了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而造成的音体美学科开设不足的现状。
近三年来,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站在全市教育的高度,为基础教育服务,加大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力度,利用暑期培训小科教师530名,计划今年暑假还要培训200名,将会彻底解决非中考科目教师短缺问题,这无疑是一项有利于中小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外,教研部门也要对音体美教师授课方法进行有效指导,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市办高中更要扩大音体美特长班的招生数量,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只有使音体美课程成为促使学生成长的素质教育课,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才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解决这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缓解教师的短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需要基层学校、进修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携手联动、共同谋划、大胆尝试,任何“替补”形式的教学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缺编,唯有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师资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国胜,张蓓.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如何破解[N].大众日报,2014-3-14(17).
[2]杨旗.音体美教师缺口大[N].京郊日报,2014-9-11(1).
[3]蒋夫尔.新疆兵团“特岗教师”解决音体美教师短缺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2-12-15(24).
【关键词】基础教育;舞蹈培训;教师素养
舞蹈艺术是将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也可以说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发展较快。舞蹈基础教育培训市场遍地开花,但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素质却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对目前市场上舞蹈培训教师的素质状态做了简单区分,大概分为五种:第一类是专业老教师,其在学校或在舞团工作多年,或在社会上做舞蹈培训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第二类是专业中青年教师,其在专业院校或舞团工作,对舞蹈培训有热情有想法,接受了新鲜、科学的训练方式;第三类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舞蹈专业在校学生兼职,他们年轻、有干劲,更受到学生喜欢,但教学经验不足;第四类是师范类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对舞蹈专业了解不足,很多教学内容会照搬教材;第五类是与舞蹈学科邻近的学科教师,这一类教师可能来自于戏曲、杂技、体操、健美操等专业,虽然同样是研究身体运动,但与舞蹈专业存在一定差异。这类教师并不了解舞蹈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对舞蹈的训练与其美感的呈现了解不充分。这一分类方式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经验、从事这项专业研究的教师;另一部为经验不足,或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就目前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第二类教师在社会培训中心的数量远高于第一类,这一情况在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由此,不得不令人担心中国舞蹈基础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担心热爱舞蹈的学生或家长因师资力量的不足对学习产生反作用。笔者通过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多年经验,分析造成舞蹈基础教育市场相对混乱的三个原因,并提出部分整改意见。
一、大批舞蹈专业毕业生流向市场创业
近年来,中国的“艺考”人数逐年壮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舞蹈专业对高考文化课的录取分数偏低,一般定在一本分数线的60%左右,甚至更低。对于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高考时能通过专业课考试是要付出很多时间和辛苦,随后才进行文化课考试。二是全国培养舞蹈本科学生的高校数量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全国开设舞蹈本科的大学有132所之多。这些具有舞蹈本科培养资格的学校分别为: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为首的一批一类艺术大学,还包括以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一批综合类大学;还有各省一类艺术学院,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但除此之外,二类和三类舞蹈本科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国内大部分舞蹈院校相继出现了扩招的情况。这三种现象直接导致二类、三类舞蹈院校的生源成分多为“速成艺术生”,即高中才开始学习舞蹈的学生。部分高中生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三时投入“艺考”培训班中,由此形成高中要升学率、家长要本科学位、高校要生源的链条关系。目前,各舞蹈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从几十到上千不等,由此可以推算出每年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庞大数量,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并不扎实,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社会相关就业岗位数量较少,从而导致为数不少的本科生在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成为能力与经验都不充分的社会舞蹈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二、影响舞蹈基础教育发展的市场因素
目前,中国的舞蹈艺术还处在发展阶段,舞蹈基础教育市场科学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舞蹈基础教育的重任基本交给了社会培训机构,使其缺少系统性和规范化。舞蹈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少专业教材的指导,没有公认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很多教师单纯按照自己的经验与理解来对学生进行入门训练和深化教育,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对舞蹈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加之,有些教育内容和训练方法并不适合基础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在训练中受伤或产生厌学情绪等。除此之外,社会上相对主流的舞蹈基础培训是以应付各类舞蹈考级为主,相关的科学的教学内容较难被部分舞蹈爱好者以及专业教师接受。考级多出现在钢琴等乐器的培训与学习中,如钢琴考级会结合乐器本身的特点,明确每一级别对于曲目难度的要求,要求学生在钢琴表演中具备一定的表现力、节奏感、肌肉的控制力外,还存在着掌握一定的竞技性和技巧性的要求。而舞蹈与音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很多社会培训中心照搬音乐教学和考核模式的做法并不专业,也不科学。从基础教育工作岗位情况来看,当今社会就业强调竞争机制,考查学历就成为较为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近年来,很多中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园都打出了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为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舞蹈学科在教育体系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实践性较强,大部分毕业生只具备本科学历,这使其在就业竞争中不具优势。同时,舞蹈艺术学科至今也没有纳入九年艺术教育体系,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要与音乐专业毕业学生竞争同一教学岗位,就业压力较大。
三、大众舞蹈修养有待提升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其中,包括舞蹈文化艺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对舞蹈基础教育的需求也日渐提升。但客观地讲,中国的大众舞蹈基础教育仅处于刚起步阶段。从基础舞蹈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家长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基础教育,对舞蹈艺术的概念相对模糊,艺术修养相对匮乏。从大众对舞蹈审美素养提升以及舞蹈普及的角度看,舞蹈在国内社会发展的主流为广场舞。而这类表现形式的艺术性以及对人们的审美培养能力有待商榷。笔者认为,一部分广场舞是广播体操的变异版本,并非舞蹈艺术,大众较难通过其来实现提升艺术修养的期许。另外,舞蹈学习的从众性也是当前社会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和问题。单从艺术培训市场的角度看,国家一再强调为学生减负,但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却成全了课后培训的市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深深刻在不少家长的印象里,成为很多家长的教育指导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艺术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却因为部分家长艺术素养的缺失,导致市场出现大量的艺术类辅导机构,本该对学生进行的艺术培养从重点选拔变成普遍培养,钢琴、舞蹈、小主持人、声乐等成为基础艺术培养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家长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由于艺术修养的匮乏和盲目的从众性,部分家长无法为学生选择正确的艺术培养方式,更无法辨认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培训的真伪与优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舞蹈基础教育乱象的发展。
四、改善舞蹈基础教育现状的建议
从上述三点现象来看,笔者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基础教育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以及大众审美匮乏导致盲目从众,这两点现实和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舞蹈基础教育体系存在一定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共性是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较为均衡,这一点从其分布广泛均匀的大小剧院和博物馆等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相对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和文学家。可以说,艺术发展的强大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强大。而如何改变中国舞蹈基础教育的市场现状,理应成为从事舞蹈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从国家政策扶持上进行调整,提高从事舞蹈基础教育以及舞蹈基础教育研究者的社会地位;创造就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全心投入基础教育事业;鼓励高校教师对如何科学发展舞蹈基础教育角度进行研究,科学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学校相应增加奖励制度。二是从舞蹈教育师资方面调整,增加舞蹈基础教育学术研讨,让更多的教师及时了解基础教育学科前沿问题;针对舞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少儿舞蹈基础教育实践课程,使其更加了解和适应当下幼儿教育市场;加强对社会舞蹈教师资质的监管,可定期以区为单位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并规范基础教育市场各舞种的教材与教法。三是提升大众审美普及力度,可以社区为单位增加对成年人艺术修养提高的免费课程,通过各种信息平台鼓励大众学习艺术,引导大众欣赏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及品位。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高招艺术类考生热潮(简称“艺考热”)持续升温,考生队伍逐年增大。伴随着“艺考热”,高校专业设置的“艺术热”、为考生考试前强化专业培训的“考前班热”,有关围绕艺术考生而谋取经济利益的“艺考经济热”,以及受“艺考”和艺术市场炒作的“艺术文化热”等现象相继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艺考热”表面现象的分析,如“艺考热”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艺考生”的考试动机与学习条件问题等,而对其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高等艺术教育体制问题,艺术的平民化与精英化教育模式问题,“艺考经济”对艺术产业经济影响问题等,则关注不够、研究不深。若不从根源上分析这些问题,要建立一种理性的艺术教育机制无疑是一句空话。
一、“艺考热”形成的社会动因
追溯“艺考热”,还要先从“艺术热”谈起。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十年“”摧残的艺术开始复苏,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同步,艺术创作开始繁荣,艺术家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持续上升,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开展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突破口,一时间被当作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艺术家庭教育遍地开花,催生了少儿“艺术热”。这一阶段的“艺术热”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从社会到家庭,普遍将其作为提高少年儿童素质的一种途径,受教育一方基本不受功利影响,教育者则通过劳动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经费从国家拨款变成国家拨一部分,学校自筹一部分,大学生原来享有的吃住由国家“承包”的待遇逐渐被取消,再加上物价上涨,学校规模扩大等因素,教育成本大大提高,因此经费问题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国家对学校办学自实行部分下放,专业设置较灵活地由学校考虑。因此,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争相举办新专业,争相扩大招生规模以解决经费不足的矛盾。相比较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费通常高出其他专业一倍,所以高校普遍看准了这个机遇,通过设置艺术类专业,扩大艺术类招生来开垦这块园地,“艺考热”随之兴起。“艺考热”的前几年,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五年左右时间里,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宏观控制力度还较大,“艺考热”大多表现在一些有艺术兴趣和学习条件的学生群体里。那么到了21世纪开始,随着高校升格热、扩招热兴起,90%以上高校都开始设置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也逐年加大,再加上艺术类招生的特殊政策,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艺考热”迅速升温。据统计,2006年全国艺术类考生有100万,而一些生源大省如山东,近三年“艺考生”均在10万以上,2006年更是达到惊人的16万多人。河南省五年前“艺考生”基本在2万人以内,2006年则达到近10万人,其他省份“艺考生”也都在逐年增加。
二、“艺考热”反映的教育问题
(一)“艺考生”的热情缘何而起?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考生”的热情主要由三个方面引起的:一是一部分学生早期受过艺术家教,有良好的兴趣和学习基础;二是高校艺术专业“扩军”,招生规模扩大;三是一部分文化程度较差的学生,看准了大多数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重专业成绩轻文化成绩的机会,突击强化专业培训,这类学生专业学习时间多则一、二年,少则三、五个月,突击学艺术,突击考大学,属于钻政策空子的高考“投机分子”。这三个方面原因可以看出“艺考生”的学习动机令人担忧。
(二)艺术专业“扩军”与“扩招”,是改善专业结构还是争生源、争经费?不可否认,我国的艺术教育普及程度是落后的,高等艺术教育无论是规模上、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够,与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地位极不协调。而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正在一座艺术的贫瘠土地上构建楼阁,短短几年时间高校艺术专业和招生规模几乎是两三年翻一倍,速度之快令人担忧。而问题的关键是少数院校不具备办艺术专业的条件(师资、设备、教学经验),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收费高、生源足这块“肥肉”,这样速成的艺术专业也令人担忧。
(三)艺术生综合素质的低下与考生热情的高涨,将给艺术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招生大多强调专业成绩,忽视文化成绩。目前高校艺术专业招生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文化划一个基本分数线,过线后按专业成绩高低排名录取;二是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相加,按总分排名录取;三是专业成绩占60%,文化成绩占40%,两项相加排名录取;四是部分学校限定语文、英语等单科成绩。不论哪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考试成绩要求都不高。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轻文化与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水平不高。学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颇感到为难,在部分公修课如英语等降低了教学难度与考试标准,甚至在授予学位时,有的学校也因为学生大面积公修课考试不及格,不得不降低标准。可以想象,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艺术生,大多将会是“工匠式”的艺术工作者,而不是在精神修养上达到一定艺术化程度的艺术工作者。如齐彪先生所言,“学艺术的文化课‘先天不足’,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事实上,纵观历代艺术大家可知,真正的艺术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而不仅仅是技艺的支撑。”[注:参见齐彪《评当代艺术教育的“沙化”现象》一文,《美术报》,2005年6月11日,第7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考试招生体制,主要是艺术的大众化程度不够,基础薄弱。
三、“艺考热”反映的经济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艺术热”和“艺考热”都是在经济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以后出现的。然而当经济发展稳定在一个缓慢平稳增长水平以后,艺术市场大幅度升温,势必给艺术投资带来畸型结构,即其平民化道路会越走越窄。艺术学习的投入在这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它主要表现在艺术学习的高成本与艺术生的低承受力之间的矛盾。目前的“艺术生”一般要经历三个学习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启蒙学习,即接受家庭艺术教育或参加少儿艺术特长班,这个阶段学习投入较大,一般是按课时付学费,音乐技巧课基本是每课时100-200元,美术、舞蹈等编班授课者,每节课学费也大都在30元以上,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但学习人数有限;第二阶段是高考前强化培训,培训时间在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学费每月平均为1000-3000元(由城市经济水平决定),考生面较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农村考生,家庭经济状况参差不齐;第三个阶段是大学阶段,每生每年学费为5000-10000元,每年食宿、资料、学习材料等费用也在5000-10000元。一个学生要完整地经历这三个学习阶段,大多要10-12年,经济投入在10万元以上。而依我国城市和农村普通居民家庭目前经济收入水平来满足一个学生的艺术学习,显然是有一定差距的。
“艺考热”反映的第二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是由大量的“艺考生”催生了大量“考前培训班”、以及为艺术考生提供服务的租房、餐饮、学习用具生产与经营等特殊的“艺考经济”现象。对此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看待,一是“艺考热”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使一部分人从中获取了经济利益,为“艺考生”提供了社会服务;一是这种特殊的“艺考经济”有一定隐患,主要是服务环境和质量不高,比如食宿条件较低廉,考前培训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差,供“艺考生”使用的画具、石膏像等质量低劣、学习资料质量差等。这些问题都会对艺术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艺考热”反映的文化问题
追溯“艺考热”的根源,不能不从艺术市场谈起。近些年来艺术市场煞是热闹,就音乐与表演看,大赛多,成名快,挣钱多;就美术看,展览多,出名快,出名后经济收入高。就活动目的来看无可厚非,关键是在一些艺术爱好者参加活动的目的与手段太过于功利化和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入选或获奖拜名师、傍评委,进行金钱和感情投资,朱中原先生对当代书画展览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满愤怒地说道:“整个展览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正当的非正当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合法的非法的交易活动……”。[注:参见朱中原《书坛盛产“活动家”》一文,《美术报》,2005年6月25日,第10版。]二是突击式、作坊式的作品制作,如书画作品为参加某项展览,多方揣摸评委爱好,反复数十次、百次制作同一内容与形式的作品,因此,一些人把比赛与展览看成了“造星工厂”。艺术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包装,强势炒作,制造“市场效应”。艺术的“市场效应”和“明星效应”对青少年艺术爱好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一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艺术学习方法的选择,不少青少年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明星艺术风格的模仿上,而忽视对艺术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梦想一夜成名。另一方面它影响着青少年艺术爱好者的价值观,认为成了名便会赢得声誉和利益,而忽视了艺术修炼的艰苦过程,过分利用一些炒作方式获取功名与利益。艺术市场化的目的在于改善艺术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促进艺术的大众化消费,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而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方式则曲解了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扰乱了艺术市场的秩序,导致了艺术增强了商业特色,失去了文化特色。
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和村校的撤并,教师开始出现了超编现象。由于学校规模、县域经济等方面原因,近几年农村艺术教师引进工作几乎停步。综观近二十年来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现状,艺术师资涵盖面低,师资培养针对性差及艺术师资培养断层等问题显著。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现状及师资队伍建设都处在极度缺乏且不平衡的状态,艺术教育实践也从单一的科目技术教学发展到相对综合的科目渗透性的艺术教育,这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民生视角下农村艺术教育师资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教学制度――专业艺术教师匮乏
首先是农村学校的范围界定,按实际情况看县城以下(包括县城)从小学到高中的艺术教师师资基本处于同等状态。这里探讨的农村应该是乡镇以下,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完善的艺术教育,无论城市与农村,但教育现状却真实的存在着城乡之别。
尽管农村学校的艺术课程开课率大幅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以语数外成绩论英雄”的现状对农村艺术教师的激励不足,艺术教师兼职情况较为普遍,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从施教角度,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基本处在应付课时的程度,甚至连课时都不能保证。对于有些目光长远、思想开放的农村学校管理者而言,编制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只有外聘教师了,但长期劳务费的吃不销最终还是会战胜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二)艺术教师本身的因素
农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老师大多数为专科以下学历或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既可以调节学生情绪,使其放松,更好地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格培养;更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艺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使其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指导。有调查显示,许多农村学校领导反映音乐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无法调动课堂气氛,组织文艺活动形式单调且质量不高。[1]因此,农村艺术教师不可忽视自身的继续教育。
此外,由于农村生活条件整体而言低于城市,且艺术教师在农村不受重视,许多教师思想动摇,离开农村学校,重回城市,导致原本短缺的艺术教师更为匮乏。
(三)农村艺术教育意识不足
政府对农村实施了许多政策,但农村的物质生活仍然没有城市发达。许多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多学知识,去城里上大学。因此,对于中考、高考都不涉及的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课程极不重视。
农村父母对孩子艺术教育不重视,还有一个原因是艺术教育离他们的生活较遥远。“学生们不理解,说城里人吃饱了没事干,用那么多钱买一张画,太奢侈了。”[2]这一“不理解”,归根到底还是农村的政治经济不发达,所谓“社会发展制约个体发展”[3]正是如此。因此,努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民生视角下农村艺术教育传播效果及师资提升策略
(一)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创新
作为农村学校的负责人不光只是发现了问题口头呼吁政府及外界关注,而是应该俯下身去认真研究自身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是否为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是否想足了解决并可行的办法。其次,作为正在兼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不应以自我发展需求不足而忽视自己的学习和提高,应该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可以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不足的地区,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二)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建设
由于农村艺术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许多艺术类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教学,我们在河北省高校了解到,音乐教育、舞蹈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怕丢份儿,怕抬不起头”的面子心理让许多大学生宁愿在城市里打零工,也不愿意回到家乡,或者更为偏远的乡镇,当一名有“编制”的农村教师。因此,高校还得加大“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增加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想解决一切问题,人是根本因素,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师资的困局,重在改变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观。
另外,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要转变思想,可以从“保护中国民间艺术”[4]的角度出发,睁开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根据农村情况,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并传承下去,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三)MOOC背景下实施教育资源的良性整合
MOOC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授课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MOOC上的课程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学员只需有一网电脑,注册后即可学习相关课程。因此,通过提高农村互联网建设程度,进行MOOC教育,可推进农村艺术教育进程,农村的学子们不需再为师资的素质问题所困扰,学员亦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课程选择,体验高质量的在线教学,学习来自世界各地区优秀教师的锦囊智慧。这同时要求MOOC适当增加以及合理安排各类课程以方便农村学子在其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部分,如采取有偿邀请城市教师录制相关课程上传到MOOC网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质量。
但同时应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MOOC普遍流行于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的城市之中,在农村几乎难觅其踪。这在无形间形成了马太效应,即大城市的学子们本身已具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通过MOOC可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农村的学子们因为教育力量有限,学得的知识有限,不能运用MOOC学习使其丧失了更多学习的机会,造成大城市的学子们学识越发的丰富,而农村的学子们学识越发的狭窄。这是在开发利用MOOC学习时需要注意的一点。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