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家庭教育音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教育音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教育音乐

篇1

音乐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童音乐考级被看为儿童学习音乐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得到许多家长的重视,但有些人盲目的追随考级,这对音乐学习者带来很多不利之处,阻碍儿童的音乐学习,引人思索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我国音乐考级的发展来看,考级对于提升少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起到了帮助,这方面的好处是可以看到的。但是由于音乐考级的飞速发展,导致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一个较高的音乐等级证书,为了考级而考级,未免也给儿童增加了很多的压力。而且在具体音乐考级的过程中,由于我国音乐考级在实际组织、实施及管理过程中确实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也难免会给家庭音乐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

来看当前我国的家庭音乐教育。应该说家庭音乐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让儿童去进行一些音乐艺术方面的熏陶。应该说,在当前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方面是十分舍得进行投资的。这也是当前家庭音乐教育能够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家庭音乐教育发展迅速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度重视对音乐考级的要求,而忽视了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这也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家庭音乐教育理念的错误倾向首先是从家长的教育理念方面来看。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很容易导致儿童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家长错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功利心方面。家长不管孩子自身的素质,或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音乐,看到别人孩子在学,自己就不管不问的硬强加给学生一项任务。

(二)家庭音乐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较差,所以不少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往往采用的是强制的方式强制儿童去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种以强制为主的家庭音乐教育方法往往很容易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音乐知识学习产生厌恶。所以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是影响家庭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次有些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盲目的采用诱导式的方式进行家庭音乐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给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盲目的采用诱导式音乐教育,让幼儿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依赖心理,从而让家庭音乐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的目的。

三、正确看待家庭音乐教育

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明确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从而让儿童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享受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而当前不少家长曲解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而将家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位在音乐考级上。因此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导致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不利于家庭音乐教育活动的和谐、顺畅发展。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让儿童在家庭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吸纳音乐知识,实现自身良好音乐素质的培养。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源源流长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课标的改革,音乐艺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必要途径就是家庭教育。

1 音乐家庭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万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家庭在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无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很多家长把音乐教育视为“小三门”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世界著名钢琴大师拉扎尔・贝尔曼曾经说过“一个家庭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应该让孩子受音乐教育,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它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

让孩子们男∠不兑衾郑并且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成为有一定水平的欣赏者和自娱自乐者;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智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竞争中不会落后于人。而音乐教育正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本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己有很多家长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重视课外的家庭音乐教育。

2 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快、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音乐课,音乐素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石,是个人音乐素质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启蒙初期,这一年龄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实现的保障,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学生只有学会了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才能分辨出这首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因素,才能得到美的享受。要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和审美效果,只能经过音乐欣赏来实现。因此,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3 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3.1加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从目前来看,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中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也会就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

3.2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升华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新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起学生创造音乐的情趣和无限的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对音乐产生的想象也不同,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坚持学习与欣赏健康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思想感情,它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和升华的过程;其次,对音乐的欣赏,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第三,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面貌也往往通过音乐鲜明地反映出来。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例如。

4 结束语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具有整和人格的作用。所以,要想具备和提高音乐素养,首先要学会怎样做人。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范畴,音乐是构建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音乐教育不但要学习音乐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和人格品德的教育与培养。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塑造孩子健康美好的心灵,让音乐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 音乐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包括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三个途径。家庭音乐教育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紧密相连,共同发展,共同组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家庭音乐教育是指一个家庭对本家庭的成员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是指0—6岁尚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孩子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前儿童适时进行家庭音乐教育,对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甚至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孩子大脑,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大脑机能的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联系。家长通过让孩子经常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并指导孩子开展相应的音乐活动,可以使孩子的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有效的开发孩子的右脑,促进左右脑的整体协调发展,增强大脑的活动机能,从而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非智力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个人在性格、毅力、人际交往等非智力领域的发展。家庭是对儿童实施音乐启蒙教育的最早的环境。给孩子聆听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孩子听力的良好发展,引导孩子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孩子艺术修养。家庭音乐教育在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毅志力等方面发展,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方面非常重要。

(三)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较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将会为孩子今后在幼儿园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家长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在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强化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家长作为孩子的音乐启蒙教师,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更早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和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家长对待家庭音乐教育存在两种极端态度

一种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意识淡薄,教育功利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另一种家长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不惜投入,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和超负荷训练,其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同时也使孩子对音乐教育本身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二)部分家长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形式简单,方法不科学

有的家长狭窄的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所以一味为孩子购置昂贵的乐器,强迫孩子学习,全然不顾孩子的天赋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片面看重训练曲目的难度,希望按照自己意愿把孩子培养成音乐神童;有的家长则信奉“黄金棍下出良材”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全忽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使用各种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些不科学的教育形式忽略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孩子不能把音乐当作自己人生的兴趣爱好,音乐学习成了他们成长中的负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正确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一)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

学前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合群等特点,趣味性成了孩子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待家庭音乐教育,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来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使家庭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快乐的活动,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便利性、日常性和亲密性,是别的教育无法比拟的。由于学前儿童具有善于模仿的天性,父母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往往会成为孩子兴趣爱好发展的向导。因此,如果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比较高,客观上就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潜移墨化的影响。被誉化“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五岁就学会了作曲,在35年生命历程中创作了上千件作品,除了他自身音乐天赋突出外,这与担任宫廷乐队指挥的父亲平时对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作为家长,为孩子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家长应努力让家庭生活的空间成为孩子接受音乐洗礼和感受音乐美的乐园。比如关注孩子房间的布置,将音乐挂历、音乐的旋律图谱等挂在墙上;在家里播放一些健康的、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音乐;带幼儿参加社会机构举行的娱乐活动等。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定期举行家庭音乐会。音乐会是孩子放松和休闲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示自己、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音乐会上,家长邀请朋友满怀激情演奏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进行交流;孩子可以把平时从父母或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展示。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巩固了孩子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进行音乐表演的胆识,激发了孩子表演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的演出受到大家的鼓励与肯定时,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就不知不觉的产生了。

2.创造轻松、愉快、和睦的家庭气氛

学前儿童的依赖性强,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家庭气氛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则家庭气氛愉快、和睦,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感到安全、快乐,发自内心的想唱想跳,这将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音乐爱好和才能;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大吵大闹,甚至打架,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担惊受怕,心情压抑,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因此,父母应该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活跃的家庭气氛。通过一起游戏、集体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欢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形成情绪稳定、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3.创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

为了让孩子拥有专门的音乐活动场地,更好地亲近音乐,给孩子创设音乐活动区是很有必要的。音乐活动区最好是一个独立的房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做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音乐活动区里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设备和橱柜,里面可以放置乐器、音乐教材和教具等。家长们要用心地装扮孩子的音乐活动区,可以在地上、墙上、家具上划上五线谱,或者挂上画有各种音符的卡片,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信息,对帮助孩子认识音符和进行节奏训练都很有帮助。同时,父母在音乐区可以随时检查孩子学过的音乐知识,清楚地掌握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进度。

(四)实施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孩子最熟悉的环境里实施音乐教育时,要打破知识传递的僵化形式,采取与孩子密切交流的形式,在家庭这个宽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随机灵活的抓住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孩子进行轻松、快乐的音乐教育;其次,家长要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安排不同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启发、观察,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1.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

倾听声音,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可以首先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性。引导孩子倾听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比如拍手声、跺脚声、钟摆声、洗衣机、微波炉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动物的叫声、吹风、下雨、打雷的声音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节奏多样、音色各异的声音并学会区分和辨别,形成良好的听力,为欣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孩子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边唱边舞,边唱边玩的情景。歌唱是幼儿表达感情的很好方式。唱唱歌,心中的不快就会释放,肺合量也会得到锻炼。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结合游戏或歌表演,在音乐的伴随下,通过陪伴孩子做游戏,渗透进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不知不觉的教会孩子音乐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在歌曲演唱中大胆配上简单形象的动作并辅以表情来表达歌词的内容,边唱边进行表演。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玩玩、动动中,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让孩子用身体体验节奏,用歌声表达想法,在轻松愉快中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即兴表演与创造等多种能力,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利用语言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人生来就具有节奏感。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比如小鸡叫XX;汽车喇叭声XX·,引导孩子把感受到的节奏进行模仿,诱发出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可以收集一些规整的儿歌,用不同的节奏、强弱、快慢组合进行朗诵,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声势动作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边拍手、跺脚、拍腿等过程中,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性。比如朗诵“老虎,小白兔”就可以用XX|XXX或者X.X|X.XX等多种节奏。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4.引导孩子自制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培养孩子创造力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探索自制打击乐器,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比如矿泉水瓶子装上沙制作成沙球;用竹板制成响板;用不锈钢筷子敲击玻璃杯模仿三角铁等,并带领孩子用这些打击乐器采用多种演奏形式为幼儿歌曲作伴奏。家长是孩子忠实的听众,要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孩子,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保持对音乐的热爱。这个过程既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其乐无穷,又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音乐教育的启蒙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高度重视家庭音乐教育,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孩子完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炬.关于家庭音乐教育——给父母的建议[J].大众文艺,2010,(06).

[2]沈周忆.关于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5,(05).

[3]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4]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篇4

>> 音乐教育中的母语音乐文化 对社会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的反思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探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课堂上的“母语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对话・融合・重构 幼儿的家庭 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母语与音乐教育 从识谱看基础音乐教育反思素质教育的创新 关于新疆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育的反思 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 高等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多元文化社会与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对策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历史及实践 对当前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 从音乐的价值看音乐教育 音乐传播视野中的南京社会音乐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我们在反思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社会音乐教育时,会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潜伏在深层,阻碍着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体系大致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三个重要部分。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公立或私立)组织的,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制度性”特点;社会音乐教育是由学校之外的其它机构组织和个人组织的,具有“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功利性”特点(陈颖《试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存在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2).);而家庭音乐教育是由学生所在的家庭组织进行的,具有个别性、灵活性和终生性。

在这里我提到家庭音乐教育,是因其个别性与灵活性是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所决定的,依据其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及教育方式,所施教育的形式效果也就不尽相同;终生性是指虽然学生存在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音乐教育具有终生性。

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在主次的互动中完成对个体的音乐教育,在互动中主次双方有时还会发生换位,如学生走向社会,社会音乐教育可能走向主位。在某些个体中家庭音乐教育可能担当主体作用,如有些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个体主要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已有很多论述,本文只以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为主,兼论学校音乐教育。

分析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会存在如下某些厚此薄彼的现象:

一是因重名利轻传统带来的厚西乐薄民乐现象。可以说这一现象是西学东渐带来的直接结果,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某些大中城市学习西方乐器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竹笛、古筝的人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学习西方乐器有更多的特长生升学机会外,还有前些年学校音乐教育重视西方器乐而忽视中国传统器乐教育传导所带给社会的一个错误信号:西方文化是高层次的、高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

二是因重技术轻艺术带来的厚器乐薄声乐现象。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大部分人选择学习器乐,声乐学习只有在高考前才突击进行,并且,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仅是为了学会演奏一种乐器,这忽视了学生对艺术修养提高的规律的认识。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声带,歌唱是人最容易、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培养学生艺术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的较好方式。某些学生虽然会演奏一点乐器,但对音乐的理解十分单一片面,就是因为没有在初始学习艺术时充分利用好人本身的乐器。

三是因重艺术轻文化带来的厚技巧薄综合现象。认为艺术学习就是学习一种乐器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片面重视技巧的提高,忽视了对文化素养提高,忽视了对乐器存在的文化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了解。在上面我们谈到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天地人伦的道德,乐是艺术美学的修养,射是射猎练习,有健体之意,御是技能练习,书是文学修养,数为智力理科学养。可见两千多年前君子修养的目标六艺与当今德智体美的要求异曲同工。

四是因重个人轻集体带来的厚技术薄人文现象。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许多现象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单独授课,这样虽然利于因材施教,但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体现人的社会性这一规律。人的社会性是在倾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奏过程里,在与他人的合作演奏、在他人的倾听中得以实现。过于强调个别技术的提高,忽视了艺术审美中的共享经历,忽视了艺术创造和传承中个人与集体的互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获得的这种艺术最终将很难获得集体的承认。

五是因重功利轻修养带来的厚孩子薄成人现象。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部分时间要跟家人接触,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成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家庭成员并不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演奏或演唱者,然而他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却是对成长者最需要的。当然这一方面要求家庭其它成员在认识到培养孩子修身养性之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并注重言传身教。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造就一个演奏家,而首先是一个秉承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华夏民族高尚人格的人。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堪称楷模。傅雷先生不是个演奏家,不能在钢琴演奏上给儿子傅聪以具体的指导,但他以一个艺术批评家敏锐的心灵对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的作品给以恰当的审美评判,更甚从心理上、艺术感悟上给傅聪以必要的帮助。同时傅雷关注傅聪的艺术修养的全面拓展。傅聪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经常给儿子寄书,所寄之书不仅有文学的书,也有画册,如《宋人画册》、《麦积山石窟》、刘开渠编的《中国古代雕塑集》等。不仅如此,傅雷对儿子的行为举止多加规范。他对儿子说:“你在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我们注意到傅雷在教育傅聪时并没有一味要求傅聪单纯的练琴,而是不断给傅聪灌输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意蕴。傅聪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审美总是游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之中,他认为肖邦的精神基本上由“熟读后主词”所体现。他谈到第一次接触肖邦的E大调夜曲作品62,用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描绘最后那一段的感觉。他毕生孜孜不倦地钻研钢琴艺术,把东方文化很自然的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丰富了西方音乐;同时不断的研究萧邦、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等作曲家的手稿,对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有更切实地认识,使自己的演奏更接近作曲家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可以说一直没有失掉东方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傅聪,却能更准确地表达西方音乐家的作品。这件事本身就是对那些对中华文化持自卑论或怀疑论者的最好回答。

三、余论

篇5

近代世界各国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加强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的大脑左半球偏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数学等抽象符号的信息加工;右半球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即色彩、音响、图象等感性刺激的信息加工。左右两半球不是各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目前大部分的传统教育只致力于左半球,使它过份发展,而轻视右半球,使右半球的思维能力衰退,以致达到有损害“整个”人的发展的危险。研究认为:为了人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不能允许这种倾向再长期延续下去了。只有促进大脑两半球活动的互相协作,人类才能发掘大脑的最大潜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是多么重要。

在家庭中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呢?大多数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但不少人都有着天赋的温柔声音,都会唱歌,而且少数家长还会弹奏乐器,可以说,几乎家家都有条件进行一般的家庭音乐教育。这里,我们提供一些方法,给有兴趣的家长试试看:

一、唱歌给孩子听:一般说,幼儿喜欢听爸爸妈妈唱歌。如果母亲在喂奶,伴以一定的歌声,并不断巩固这一习惯,能使吃奶这一较强的无条件兴奋中心与歌声的较弱的兴奋中心建立起稳固的联系通路,以后歌声本身就能刺激幼儿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哄孩子睡觉,唱一些悠扬安静的曲调,久而久之,哼起曲调就能帮助婴幼儿抑制以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熟睡的过程加快。可唱给幼儿听的歌曲很多,如“拔萝卜”、“小兔儿乖乖”、“小娃娃”、“小鸭歌”等,句短、易懂,许多小朋友爱听爱唱。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可选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歌曲或易听懂的成人歌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给孩子欣赏些歌曲,但要反复多听,不断巩固,以便记忆。

二、教幼儿唱歌:给幼儿听的歌曲可以稍微复杂一些,而教幼儿唱的歌曲则必须慎重选择。曲调不要太难,音域不要太宽,一般最好五、六度(C调1~6)之内,最多不超过八度。歌词要生动、简短、容易理解,有适当重复。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过宽的音域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嘶哑。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喜欢教孩子唱一些成人化的流行歌曲,以为孩子唱成人歌曲好玩,显得聪明,忽视了曲调难,音域宽,幼儿唱不准,有些高音会引起叫贼,损伤童音。幼儿对歌词内容不理解,就不能发挥想象和思维,故长期唱成人歌曲,并不能很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唱时,可以先听成人唱,让幼儿听懂内容后再跟着成人慢慢唱几遍,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音调准不准,节奏对不对,词是否记清楚。否则,要求不严,有的孩子到七八岁还不能唱好一首完整的歌。唱歌时要注意,不要连续唱,应唱唱停停,使声带得到休息,或唱唱听听跳跳;不要在有客人的场合,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唱,以致过于兴奋,使声带疲劳,又造成孩子爱虚荣的不良思想;不要在灰尘飞扬、顶风或感冒的情况下唱。

三、配合歌曲表演动作:幼儿特别爱唱一些动作性强的歌曲,如“拍拍小手点点头”、“小花猫”、“学做”等歌,幼儿可以边唱边拍手、踏脚、或做其它动作。比如,家长在教唱“大指哥”一歌时,可以先让幼儿将双手背在身后,到唱第一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左手大拇指,弯两下,唱第二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也弯两下,唱最后一句时,左右手两指相对同时弯两下,使大拇指人格化,象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再随歌词依次用食指、中指和小指表演,家长要提醒幼儿使动作合乎节拍。有些歌曲内容生动具体,容易用动作表现,家长可以启发引导幼儿自已为歌词想动作,以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增强他们的节奏感。

篇6

【关键词】音乐启蒙教育

一、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树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雨点落叶的滴答声,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等等。引导幼儿仔细听听有高有低,有强有弱,随手拿出筷子敲出声响,比较音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闭上眼睛问他们听见了什么,培养幼儿听觉经验,使幼儿从小具有灵敏的听觉。

二、培养幼儿初步音乐记忆力

当孩子们对各种声响发生兴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要求幼儿记住这些声音,让幼儿把无意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并记住这些声音,走路声,敲门声,从中找出是谁回来了,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训练,你会发现,孩子对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微分辨能力远远超过成人。

三、培养幼儿节奏感

其实孩子们许多本能动作都是富有节奏感的,我们可以让幼儿和我们一起拍手,让幼儿模仿,体验节奏的强弱。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体系充分体现节奏第一的理念,让幼儿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拍拍手、拍拍肩、跺跺脚;培养幼儿节奏的敏锐性。

四、让幼儿学会唱

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模仿,我们可以多给他们听各种音乐,多听、多练、多唱,要让幼儿听悦音,比如优秀的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家长也要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引导幼儿多听、多练、多唱;巩固幼儿视听能力,节奏能力和发展幼儿音乐记忆力,与此同时也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发音方法,准确吐字,切记不要大声歌唱,保护好嗓子。

五、教幼儿学会动

所谓“动”即让幼儿随音乐“律动”起来,“舞蹈”起来,歌曲中有许多可以做模仿动作的元素。“如果幸福请你拍拍手……”“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孩子们乐于根据歌曲模仿动作,尽情表现自己,抒发内心情感,在此基础上协调四肢动作。

六、培养幼儿音乐表现力

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歌曲中的情绪变化,歌曲“乌鸦爱妈妈”中让幼儿体验乌鸦和妈妈的“母子之情”,“春天在哪里”让幼儿体会春天的美好,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要让幼儿在“歌唱”“舞蹈”时表现出音乐的情感。

实践可以证明,音乐是幼儿早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陶冶幼儿性格和情感,而幼儿期是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关键期,可以使幼儿性格开朗,情感丰富,热爱生活,而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年龄特点和需要灵活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训练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0-3岁婴幼儿;家庭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一、0-3岁婴幼儿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无论从社会到学校、家庭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家庭环境下对0-3岁的婴幼儿实施音乐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婴幼儿音乐欣赏模式单一

随着家长对音乐教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运用音乐媒体播放器(音乐光碟等)、VCD让孩子欣赏音乐,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于欣赏音乐的内容方面还比较单一,大部分家长给孩子欣赏音乐以儿歌为主,有少部分家长除了儿歌还会给孩子欣赏古典音乐。市面上适合孩子欣赏的CD、VCD也都是以古典音乐、儿歌为主,家长在购买CD、VCD时往往选择宣传力度大的古典音乐和儿歌,很少有家长给孩子欣赏器乐、舞蹈等其他类型的音乐。实际上音乐的类型有很多,古典音乐、儿歌、流行音乐、器乐、舞蹈等等,除了这些让孩子倾听万物的声音,听妈妈唱的歌,让孩子广泛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丰富欣赏的种类,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对音乐的认知。

(二)亲子间的音乐互动模式单一

有调查称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听孩子唱歌、看孩子跳舞,这表明家庭音乐教育互动模式的单一性。良好的互动模式需要家长自身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如果家长懂得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并拥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引导婴幼儿更好的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并让婴幼儿进行模仿,在孩子学习音乐树立良好的榜样的同时,也会激发孩子进行音乐活动的强烈兴趣。但是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五音不全、动作不协调,从而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只是借助音乐播放媒体让孩子自己听音乐、自己唱歌,或是在旁边看着,不能够和孩子一起唱歌、一起舞蹈律动,甚至对孩子的音乐游戏表现出漠视,这样的互动模式使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自然不高。

(三)婴幼儿乐器使用模式单一

家长对婴幼儿学习乐器的认识一般局限于让孩子学习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等这种传统的、需要练习的、带有技能性的乐器,他们认为三岁前的孩子还太小,还没有能力学习这些技能性乐器。因此,对于乐器来说,家长很少让孩子接触。当然也有少部分家长会给孩子买来一些小鼓、八音琴等小乐器,让孩子自己敲着玩,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上来很新鲜,敲敲打打的,但是敲两下后新鲜劲没了也就不玩了,这种小乐器便成了玩具箱里的摆设,没有发挥出它本身的作用。家长看见孩子对小鼓、八音琴这样的小乐器不感兴趣,也就不再买其他的小乐器了。

(四)婴幼儿音乐教育形式单一

对于部分家长来说,他们认为的音乐仅仅是听、唱、跳、奏,并没有联想到音乐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孩子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就仅仅是音乐教育,并没有联想到音乐教育还能延伸到其他艺术教育、生活教育、性格教育里。很多家长为了让小小的孩子学乐器、舞蹈,常常用各种方法逼迫孩子进行枯燥练习,孩子常常在打骂声中流着眼泪学习音乐,这让孩子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对音乐产生了反感。其实,孩子喜欢新鲜的、好玩的、没见过的形式和事物,把听到的音乐画下来、把演奏的小乐器用橡皮泥捏出来、把听到的儿歌和生活习惯结合起来,让孩子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学习和体验音乐,会使孩子有不一样、更有趣的感受。

(五)家庭音乐教育环境模式单一

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大多局限于家庭环境,家长给孩子播放音乐、听孩子唱歌、看孩子跳舞,甚至买来一些乐器让孩子自己敲敲打打,这些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和孩子进行的。对于0-3岁的婴幼儿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日常音乐活动只能在家里进行,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引导,这样不利于孩子对音乐的认知,更不利于孩子的社会交往。为了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可以把家庭音乐教育延伸到外面,比如带孩子听听音乐会、参观乐器展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编排音乐剧、器乐合奏等等。

二、0-3岁婴幼儿家庭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全方位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过程,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刺激听觉,培养节奏感,提高音乐感受力。在家庭环境下借助多种播放媒体,比如CD、VCD、Flash、电视、电脑、音响等等进行音乐欣赏,能够提高婴幼儿音乐欣赏的兴趣,调动音乐欣赏的积极性。通过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可以扩大音乐欣赏的视野,让婴幼儿感受和体验不同的音乐形式,提高音乐听觉的敏锐力和音乐的辨别力。

1、倾听万物之音

良好的听觉是孩子将来体验音乐和感受音乐的前提,妈妈可以利用一切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的声音让孩子倾听、体验。比如自然界中动物的叫声、天空中打雷的声音、下雨的哗哗声、刮风的呼呼声,风吹树叶的声音、马路上汽车的嘀嘀声、小贩的吆喝声、高楼里建筑工人敲敲打打的声音、邻居家敲门的声音、人们走路的声音、厨房里炒菜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大人打呼噜的声音、刷牙的声音、电脑打字的声音等等。这些万物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有着自身的节奏,这些有规律或是无规律的节奏能够刺激婴儿听觉的发展,使婴儿的听觉变得敏锐,为学习和体验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听妈妈唱歌

全世界的母亲都会给孩子哼唱摇篮曲和儿歌、同孩子说话,并以此来表达爱意和温暖,这些简单的行为会给婴幼儿带来安全和被保护的感觉。当妈妈哼唱着轻轻拍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随着妈妈哼唱的节奏挥舞着小手臂、踢动小腿;当妈妈对着孩子说话并发出各种声音时,孩子就会发出相似的声音以回应妈妈。母亲唱歌时高低起伏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是孩子接受早期语言的一种自然方式,有利于早期语言的发展。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人类学教授罗伯特·加菲亚斯博士研究中发现,音乐和语言功能属于大脑的同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在婴儿阶段开始形成,并随着孩子听到周围人类的嗓音而进一步发展。

母亲哼唱的歌曲可以是优美的、抒情的,比如《摇篮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小夜曲》、《小白船》等;也可以是欢快的、活泼的,比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毛驴》、《蜗牛与黄鹂鸟》等。哼唱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受任何外在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时间可以唱不同的歌曲,比如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唱《摇篮曲》,洗手的时候唱《洗洗小手》,洗澡的时候唱《洗澡歌》、穿衣的时候唱《穿衣歌》等等。

3、欣赏儿歌

儿歌是婴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吃饭、穿衣到睡觉、玩耍、与小朋友交往,几乎每个生活细节都有儿歌的影子。儿歌中童谣,也有诗歌,曲调简单,接近语言的音调,节奏欢快。儿歌可以用音乐播放媒体(CD、VCD等)播放给孩子听,或是用Flash播放给孩子观看,也可以由家长唱给孩子听,欣赏的形式多种多样,家长根据家庭中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播放形式。

4、欣赏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永恒的“流行”,具有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研究发现多听古典音乐不仅刺激婴幼儿的听觉,培养音乐感,更对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欣赏古典音乐还能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在为婴幼儿播放古典音乐时,尽量以管弦乐队演奏的明快、活泼、娱乐性强的,且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主。

5、欣赏流行音乐

婴幼儿除了欣赏古典音乐以外,还可以欣赏一些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风格的种类很多,有节奏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蓝调、索尔、乡村音乐、拉丁音乐、说唱乐、嘻哈乐、校园歌曲、民谣等等。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喜好选择歌曲风格,当然,也可以让孩子欣赏多种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根据语言的种类,也可以选择中文歌曲、英语歌曲、韩语歌曲以及日语歌曲等。在幼儿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1-3岁),欣赏不同语言的歌曲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育,能够培养幼儿对各种语言的语感,为将来外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运用多种形式丰富亲子间的音乐互动

良好的音乐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婴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孩子最喜欢家长陪着他们一起玩,家长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玩乐器打节奏,在孩子看来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孩子在这样良好的音乐互动中不仅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还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因此,亲子间的音乐互动是孩子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最重要的活动。音乐互动形式有很多,通过体态律动、节奏训练、歌唱游戏的形式可以培养婴幼儿对身体的控制力以及对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

1、体态律动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一项重要特色就是体态律动,通过原地活动和空间活动,使孩子在自由、放松的音乐情景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由于婴幼儿身体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育具有阶段性,0-6个月婴儿的肌肉还不具备进行体态律动的能力,可以等到婴儿六七个月能够坐稳了以后,由家长帮助做被动的律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婴儿感受音乐与肢体运动的关系。一岁以后的幼儿有了初步的模仿动作的能力,家长可以随音乐进行一些简单的身体律动,比如举手、拍手、踏步、转圈等。一岁半以后,幼儿有了初步的创造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跟着音乐的感觉做简单的动作。弹跃活动、游走活动、摇摆活动、原地活动都是适合三岁以前的幼儿做的体态律动。

(1)弹跃活动

弹跃是婴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通过弹跃活动,家长可以让婴幼儿的全身体验到一种稳定的节拍感。当婴幼儿坐在家长的双腿上,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弹跃做动作,他们的全身都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可以强化内耳感应身体的位置、动作与速度的功能。

(2)游走活动

对于刚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来说,特别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走法。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停”、“起步走”,一旦他们开始走起来,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止不住地跑起来,根本无法停下来。他们喜欢慢慢地学会控制身体,找到想停的时候就停的感觉。

游走动作培养身体平衡力、身体控制力和对空间的适应力。这种适应空间的方向感,取决于有意识地控制身体的能力,以及对空间与自己身体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一旦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和他们移动的方式时,他们就会努力学习掌握前进与后退、爬上和爬下以及转弯的动作,最后当上下部肢体可以开始有规律地来换动作时,身体的侧边机能就跟着逐步发展起来了。

(3)摇摆活动

摆动身体会刺激内耳的前庭平衡系统,当人的头与身体在动的时候,内耳前庭系统的液体会刺激感官的毛细胞,而这些毛细胞会将人在空间的身体姿势与所做的动作记录下来。摇摆是将正在动的身体、正在听的耳朵、与正在思考的头脑连接起来的活动。

与父母的身体做亲密地身体的接触,且不停地进行节奏性的摆动,不但可以抚慰婴幼儿的情绪,同时他们感受到的父母稳健的臂膀与背部可以带给他们安全感。父母的呼吸与唱歌时发出的共鸣,也能够增加婴幼儿的乐趣,他们不但感觉得到,同时也听得到父母发出的温柔的哼唱声。

(4)原地活动

原地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探索上身可以做的动作,以及自己所处的空间和在这个空间里用不同的方式自由安全地进行的活动。他们会将注意力放在身体做动作的那一部分,去感受动作以及动作所带来的感觉。幼儿本能地会先以头和身体的上半部为起点,再一步步移到下半身最低的部位来发展和控制身体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身体的游戏活动与能让身体各部位动作的活动,对发展幼儿的动作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通过原地不动或坐、或站、或躺、或蹲的姿势探索整个身体的相对的动作,如快与慢、高与低等,以后还可能延伸发展成为对音乐观念的理解。

2、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节奏与语言、音乐、身体动作相结合,能够变化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根据婴幼儿的身体和语言发育特点,可以在婴幼儿“咿呀学语”阶段将节奏与音乐相结合;在婴幼儿能够发出简单的字词阶段将节奏与词语相结合;在婴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身体简单的模仿并创造身体动作的阶段,将节奏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身体打击乐的声音来源十分丰富,并不只有传统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四种,身体任何部位发出的声音都可以视作身体打击乐。幼儿两岁以后,可以将节奏与语言、音乐、身体动作四者结合做节奏游戏。

3、歌唱游戏

歌唱是用来表达音乐感情的工具,可以说作为学习、发展和形成音乐的第一件乐器就是人声。在歌唱游戏里,婴幼儿可以直接体会到节奏、旋律和音乐,当他们随着伴奏经过多次配合动作重复唱同一首歌曲,对于婴幼儿的听觉、肌肉与运动记忆的成长很有帮助。根据婴幼儿语言发育的阶段性,一岁到两岁的幼儿能够发出一些仿声词和简单词或字,家长来唱歌曲的大部分歌词,幼儿接唱个别词或字;两岁到三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说简单句,甚至有些幼儿能说复杂句,此时,幼儿以半句或一句的形式来演唱歌曲。

(三)扩大乐器使用的范围

婴幼儿喜欢玩奏简单的乐器,喜欢把这些乐器弄出各种声音,喜欢触摸、摆弄和操作任何能碰触得到的每一件东西,他们想要去探索和了解所有东西的特质。所以必须给予婴幼儿这个机会,让他们可以抱着、拿着或实验、制作各种适合自己的乐器。他们将会发现玩乐器的新方法,并且也会即兴“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1、打击乐器的玩奏

奥尔夫创造了许多简易的乐器特别适合婴幼儿,这些乐器与传统的乐器不同,传统的乐器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够演奏出乐曲,而奥尔夫创造的乐器不需要经过机械而枯燥的技术练习,就可以通过乐器作出反应。由于打击乐器是所有乐器组(包括管乐、弦乐等)中音色最独特且最丰富的,加上音条乐器的设计使音色充满幻想,会诱发婴幼儿的即兴创作欲望。运用这些乐器可以单独一个人进行,也可以几个人合奏,每一个演奏者都不用乐谱,全是即兴演奏。

奥尔夫乐器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系列的打击乐器,包括皮革类的手鼓、铃鼓、小军鼓等,木质类的单响筒、双响筒、木鱼、响板等,金属类的三角铁、碰铃等,散响类的串铃、手摇铃等,另外还有沙锤、沙蛋等;第二类是有音高的乐器即音条乐器,包括钟琴、钢片琴、木琴、音块等。以上的这些乐器都适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它们使用起来简单易懂,在外观上也能引起婴幼儿的兴趣。当婴幼儿自己玩乐器的时候,他们可以尝试何时玩、如何玩、声音要多大和多长等等,以此来检查音调的高低、音质、强度、节奏和旋律,并且逐渐练习节奏和编造自己的音乐游戏。家长与婴幼儿尽可能都拿乐器,如果两手可以各拿一个沙锤或各拿一个手摇铃就更好,由于婴幼儿的侧身运动机能尚未发育成熟,让他们尝试灵活运用双手,对将来学习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趁着婴幼儿身体是用左手或是右手的侧边习惯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大约在五岁左右建立),发展两边的肌肉运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音块是最合适婴幼儿使用的一种游戏式乐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使用它来创造美妙的音乐。在使用音块时,先让孩子自己敲击,找出一个唱歌的速度,如果让幼儿自己敲出的速度,通常他们能够维持稳定的节拍,将来随着经验的积累,便会发展出适应外界速度的能力。

2、制作简单的乐器

婴幼儿的音感极其敏锐,所有优美的声音和音乐都可以训练他们的听觉能力,所以尽可能让孩子玩一些利用自然材质制作的音质优美的乐器。这些乐器应该是简单易玩的,大小应适合他们的手去掌握;同时还必须确定乐器本身的安全性,这样婴幼儿在玩的时候,家长就无需时时刻刻盯着;另外检查所有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譬如尖锐的棱角、有可能会被吞食的松弛零件和有毒性的颜料等。利用生活中能敲击出声的物体,如碗、筷子、杯子、塑料瓶等等,让婴幼儿通过敲击认识各种物体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然后展开自己的想象,家长引导婴幼儿怎样让这些物体发出更好听的声音。

(四)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在家庭环境下将音乐与生活习惯、性格教育相结合,在对婴幼儿进行音乐体验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对其心理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由音乐延伸到其他艺术形式,比如音乐与绘画、手工相结合,能够发展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阔幼儿的思维,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1、音乐与绘画相结合

绘画是幼儿通过纸、笔等绘画工具,运用色彩、形体、线条等艺术语言及构图、设色和造型等艺术手段,将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改造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以培养幼儿创造审美的能力。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即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把听到的无形的音乐变成视觉上有形的绘画作品,能够展开婴幼儿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音乐与手工相结合

婴幼儿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幼儿手工制作的方式,不仅能为幼儿的动手能力提供机会,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掘智力潜能、激发创造力,活跃思维,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

幼儿手工有纸类游戏,包括撕纸、揉纸、折纸、剪纸何简单的贴纸;还有泥类游戏,包括面团,橡皮泥等。将音乐与手工相结合,即听觉与视觉、手部精细动作的结合。当婴幼儿听到的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橡皮泥捏成自己现实的手工作品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非常的兴奋与成就感,这不仅开发了婴幼儿的智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3、音乐与幼儿生活习惯相结合

每个家长都会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有过种种苦恼:宝宝不爱吃饭,黏妈妈、总要大人抱着,不爱洗头或洗澡,买东西时不是要这就是要那,玩具总是扔的满地都是,很晚了还精神头儿十足、就是不睡觉……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很多习惯不仅是孩子“当下”的习惯,更会带到他们将来的生活当中,比如独立性、条理性、自我控制能力等等。把音乐教育与幼儿生活习惯想结合,借助音乐的魅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

(五)走出家庭环境丰富音乐体验

对婴幼儿实施音乐教育除了在家庭环境下进行,也可以由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家庭去外面体验音乐,可以带孩子去听一场音乐会、欣赏一场音乐剧,有条件的话去乐器博物馆或乐器工厂、琴行等参观各种各样的乐器及其制作过程,以此增加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对乐器的认知。甚至也可以邀请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编排简单的音乐剧或是乐器合奏等等,这些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音乐见识,更能提高孩子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扩大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自信、增进社会交往能力。

1、欣赏音乐会

两岁以后就可以带孩子现场聆听音乐会,观看音乐剧、舞剧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亲子关系,更重要的可以从视觉、听觉中全方位的体验音乐氛围,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历。观看一场音乐剧比从音乐播放媒体里纯听到的音乐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体验的更彻底,记忆的更深刻。

不管带幼儿观看芭蕾舞、歌剧、交响乐或是音乐剧,可以先在图书馆或音响店里,找到一张含有要观看演出的音乐唱片。在音乐会之前,提前两周在早晨起床后、晚上入睡前为幼儿播放,有能力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出乐曲中有趣的部分、活泼的部分、缓慢的部分以及其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并找出几件节奏感强的小乐器,让幼儿随音乐打节拍或舞动身体。然后找一些作曲家、作曲阶段的资料给孩子讲解,可以讲一讲作曲家一生中的趣事,以及同一作曲阶段的其他作曲家和作品。当然,为音乐会做准备还应该熟悉管弦乐队的乐器,带孩子到琴行实地观察、触摸乐器或欣赏本杰明·布里顿的唱片《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能够帮助孩子更加熟悉每种乐器的独特声音,然后从网络上了解乐团中每位成员所处的位置,哪里是大提琴演奏员所在的位置,哪里是小提琴、长笛、双簧管等演奏员所在的位置。

如果带幼儿去观看有故事情节的歌剧、音乐剧或芭蕾舞演出,可以从图书馆将有关故事读给孩子,并解释其情节、人物和背景。准备的越充分、信息越详细,效果越好,因为幼儿喜欢能够理解并跟上情节的演出节目。在音乐会之前,让幼儿学会音乐会礼仪和鼓掌的时间很重要,这意味着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他们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以便尊重其他听众,玛格丽特·基思的《爸爸,我什么时候可以鼓掌》可以读给幼儿听。

当然选择音乐会要以孩子的生活相关的主题,这样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以动物为主题的《动物狂欢节》、以季节为主题的维瓦尔第的《四季》、以音乐故事为主题的《彼得与狼》等,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音乐剧《音乐之声》、《猫》等等都比较受孩子们的欢迎。

2、参观乐器博物馆

参观乐器博物馆是了解乐器的好途径之一,中国国内的乐器博物馆并不多,上海的东方乐器博物馆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第一个乐器博物馆。它共有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四个展区及一个多媒体展示厅,目前馆藏乐器约500多件(套)。另外还有国内展品最为丰富、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展品有四大系列,一百余品种,三百多件实物。从河姆渡的骨哨到火烧沟遗址的鱼形陶埙;从随县擂鼓墩的编钟到明清的古琴真品,乐器的发展进程均得到了充分展示。

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一下乐器工厂,现在大大小小的乐器工厂特别多,有专业生产钢琴的,有专业生产提琴的,还有专业生产民族乐器的。通过参观乐器工厂的车间,观看乐器的制作过程,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乐器的制作方法和发声原理。在一些大的乐器工厂中,都有自己的乐器展厅,在这些展厅中不仅陈列着工厂自己生产的乐器,还有他们自己收藏的其他乐器,参观这样的地方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观琴行也是了解乐器一个不错的选择,琴行就是乐器的一个小型展厅,里面从民族乐器到西洋乐器应有尽有,稍大的琴行里的导购员还可以为家长和孩子介绍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发声原理,这对于孩子音乐知识的扩展有很大的帮助。

3、与其他小朋友编排儿童音乐剧

音乐剧是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主要以音乐讲述故事,融入各类舞蹈和舞台效果,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而儿童音乐剧则是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综合,在无意识中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幼儿在通过歌唱、舞蹈、对白中运用自己的嗓音、表情、肢体动作等表演才能向人们展示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尾,这种表现方式可以从思维到身体——展现幼儿的各种才能,从而达到对幼儿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通过音乐剧的表演能使幼儿学会恰当的表现自己,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丰富情感体验。

家长可以邀请朋友的孩子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编排简单的小型音乐剧,用家庭中的日常用品做道具,家长的衣服可做稍微的改动做音乐剧的头饰或服装,利用家庭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也可以激发幼儿创造能力。在编排一场音乐剧以后,可以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中让孩子进行音乐剧表演,组织亲朋好友观看,更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增强孩子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霍力岩 李敏谊等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灵[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年版.

3. [美]莎莲娜·哈伯迈耶著.吴继华 刘志刚译.音乐让孩子更聪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加]乔克希著.许洪帅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杨立梅 蔡觉民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尹爱青 曹理 谬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9.黄瑾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杨立梅编著.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许卓娅主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王全仁、李嘉评著.家庭音乐游戏—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8

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对策一、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音乐教育,追求一定的功利性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但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将危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背离了音乐教育真正的目标轨道。例如,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被家长逼迫朝音乐家的方向发展,甚至采取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手段,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科学地实施音乐教育,家长首先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态度,认识到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毕竟是少的,过高的音乐目标是不切合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避免功利性教育的不良后果。

(二)教育内容理想化

音乐既是鲜活生动的,通过听觉,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有趣的形象并产生音乐的美感,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但是,音乐又是抽象的,由抽象的音符组成,并且倾注了作曲家的情感,在理解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一些比较“纯粹”的音乐作品,成人如果不通过专业训练和引导,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作为儿童,应选择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宜的音乐作品。目前在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时,由于家长急切盼望子女成为音乐家,就不顾儿童的特点和现实水平,拼命赶进度拿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音乐作品给儿童。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

很多家长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家长强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讲授的内容,忽略了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儿童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音乐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评价标准片面化

许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价值理解过于狭碍,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某种音乐技能并在适当的场合上表现出来。如弹钢琴、学唱歌等。这样的教育观念,其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家长要求儿童学会并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是可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但不要过于强烈的追求技能技巧的获得,还要注重儿童情感和智能的发展,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和智能方面的创造潜能,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如果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长期置儿童的潜能发展于不顾,把孩子封闭在机械的音乐技能技巧训练上,孩子慢慢地就会反感音乐教育甚至恐惧音乐学习,最可悲的是,儿童的童年、童真、童心都将随之消失,这样不仅音乐没有学好,创造潜能也受到限制

二、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化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

处于学龄前时期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征,并且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情绪转换较快,这些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感觉愉快欢乐、心情愉悦,趣味也就成为他们参加活动的准则。音乐作为学龄前儿童所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就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孩子的心理,准确掌握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愉快的活动。这样,家庭音乐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选择弹性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要实现促进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孩子选择的音乐教育内容。其中,关键是要选择有弹性的音乐内容,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音乐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音乐作品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三)确保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化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儿童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音乐情感,将影响一个人的以后生活甚至是一生。因此,首要任务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帮助孩子真正的爱上音乐,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将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创编成短小轻快的音乐供儿童演唱和欣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这都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爱上音乐。

(四)突出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家庭化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首先,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的氛围,淡化学校教育中那种僵化式的知识传授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在一种很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其次,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特有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唯一的教育对象,家庭的音乐教育是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的进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如可以在餐桌上让儿童感受不同的声音,通过敲打餐具感受丰富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在野外散布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的奇妙多彩的声音。

(五)确立儿童个性化的音乐教育评价目标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应顺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应强调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机构,也应符合这一需求。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从单一的对儿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转为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首先,家长要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在每一次音乐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如通过本次音乐活动,幼儿是否体验到了与家长合作的欢乐,孩子的情感、兴趣是否最大程度的得到了满足,等等。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音乐表现,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少儿音乐 音乐教育 思考

随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和家庭都开始把教育教学的重心 ,转换到了对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而少儿音乐教育由于其简单易学、陶冶情操的特点,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推崇。但是在少儿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显示出疲软的症状。因此在“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展开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少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优秀少儿音乐歌曲创作的不足

少儿音乐教育是依据优秀的少儿歌曲展开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疏导。但是当前我国优秀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不足,使得少儿音乐教育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让许多少儿音乐教育者在进行少儿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无从下手。当前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渐渐的显示出停滞不前的状况。现在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还是那些很多年前就出现的少儿歌曲,鲜少看到或听到新的少儿音乐歌曲出现在我们的少儿音乐教育领域中。

2、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今天,娱乐休闲型的文化得到了社会的追捧,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点。整个社会潮流对娱乐的追逐,也对少儿音乐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当前少儿音乐教育的成人化影响明显,一方面,家长加大了对孩子音乐能力培养,许多少儿过早的接触到了音乐文化,家长“拔苗助长”式的音乐教育方式,会让一部分少儿对音乐产生厌恶和排斥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受娱乐潮流中选秀文化的影响,“一夜成名”的少儿发展路线,也在影响着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少儿音乐教育中出现功利化的利己主义倾向。

3、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众普及化的目标。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对于少儿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面对少儿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同时部分少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自身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无法有效的胜任少儿音乐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给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方式

1、从音乐创作入手 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中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不足,我们要改变当前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滞后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优秀少儿歌曲的创作力度,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的方式,来激活少儿歌曲创作的原动力,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投入到少儿歌曲的创作中。其次,打通社会各领域的宣传平台。让优秀的少儿歌曲能够通过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等不同的社交方式和宣传媒体来进行传播和推广,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少儿歌曲。再次,教育领域要加强对优秀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完善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机制,不断为少儿歌曲创作领域输送新的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2、从家庭教育入手 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的方面入手,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调整和改善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市场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接,以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改变以往家庭教育中“拔苗助长”式的少儿音乐教育观。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放到次要的位置,而是注重音乐对孩子身心的陶冶作用,利用音乐帮助孩子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和人格。其次,家长要更多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对少儿音乐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向上的、积极的少儿歌曲,减少少儿音乐教育中功利化的利己主义。

3、从学校教育入手 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相关的教育机构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少儿音乐教育,这与学生升学考试不直接相关的教育课程也要引起足够的认识,要善于利用少儿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少儿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审美性,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结语

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面对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如优秀少儿歌曲创作不足、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少儿音乐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等,学校要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家庭要修正少儿音乐教育的不良倾向,国家要加大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投入、社会要增加对少儿音乐的宣传。只有打通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少儿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欢.浅谈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5(05)

[2]王沪红.少年儿童在声乐比赛中的成长[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

篇10

   在培训学习中,专家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延长、开阔了我的知识视线,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实施及对教育的其它领域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对“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的体会。

   讲座中,我能感受到沈老师沉静的思考,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建构起自己独特见解和风格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过程,我想,也许这就是优秀教师的特质。

   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这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研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其实教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使我们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兴趣和信心。

   二、对“研生研学,让教师的教有效地为幼儿主动的学服务。”的感想。

   1.了解幼儿的差异点――让差异成为教育的资源,让教育适应每个幼儿的需要。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关注那些角落里的孩子,更应对他们给予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如冰心也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学生;其次,爱就不能放弃。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是教师职责所在。教师的责任是让儿童对学习充满热情和生命力,瑞吉欧教师是这样解读教师的职责:“教师就是发现、了解并跟随孩子的目光,并让孩子的目光更具有生命力和更有价值,

   3.为幼儿创造适宜的体验点,把握与幼儿互动的介入点。这让我们领悟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不可眼花缭乱,要学蜜蜂,采撷百花精华,自酿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

   4.教育应回归幼儿的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整天的活动中;教育,流淌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教育,渗透到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健康、艺术、社会、语言、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创新。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在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

   从我几年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体会到:生活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幼儿园的一切活动、生活都是教育。大社会、大环境是儿童学习的大课堂。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涵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借用尚庄小学张营校长的话“如果你不是校长也不是副职,那么参加这次培训你很幸运,说明你的领导重用你。”我很幸运参加了这次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看家庭教育案例,心灵上很受触动。下面我对这次培训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先说一下培训安排。这次培训为期三天,教育局长全程跟踪,作了讲话和总结。培训请了家庭教育专家周慧玲、马青松老师,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张营校长,柏城镇中心校校长贾守军、柏城镇中学心理咨询师张国红老师做了讲座。最后,家庭教育讲师团团长郑新华老师播放了两个家庭教育案例,分别是《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九零后的坏女孩》。郑团长对案例作了点评和总结,题目是《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十大素质》,并安排了回校的工作。 第二,几位专家讲座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下回报:周慧玲老师主要讲了教师家庭子女的教育,也就是教师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己的园。如何育好自己的园?周老师的理论是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是教出来、养出来、育出来的。不管是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扬长带短;不惯是物质上不纵容,行为上不放任,惯出来的孩子长幼无序,目中无人。家庭教育教什么?教伦理。家庭教育育什么?育人。家庭教育养什么?养生。周老师还讲了她的三快理论:愉快、勤快、痛快。快乐的秘诀是“凡事往好处想”;家庭教育和谐的秘诀是“责任往身上揽”。马青松老师主要讲了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从改变我们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

   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张营校长主要讲了他们“家校一体,智慧育人”的办学模式,要求家长与学生同步,先给家长鼓劲,再定期召开家长会。他们学校根据家长的信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信箱》;注重红星评比,不考虑分数,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校、在路上、在家庭的表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是一月一次的家校沟通,分四步:一、向家长回报学生在校情况。二、向家长回报本月工作情况。三、向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四、让家长给学校提合理性意见。课改让家长参与,每学期考试让家长监考,让学生构建家庭书房,要求是三年级以上有床、书架、桌子、凳子,书多少不限;三年及以下学生小,可以没有床。学校的做法是逐个学生家庭拍摄书房刻成碟,期末发给学生,叫“家庭智慧”。在家长会上提出“向传统宣战,小地方造大效益,小山村创造新公民”的口号。“教师轻松,质量上去”的办学管理是从教案开始,废除应付式教案,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教师写教学反思和过失。根据教师的反思和过失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教育的火花》口号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羡慕吧。第二个是放手工程:不能放手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能放手的班主任是没有能耐的班主任,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第三是智慧教育论坛,利用集体智慧,打造教育平台,开展智慧课堂:让学生讲课,批改作业。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用郑老师的话说尚庄小学是"学生干老师的活,老师干校长的活,校长干自己的活。"贾守军校长主要讲了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如何做教师。张国红老师主要讲了儿童心理营养的几个阶段和人的情绪管理。

   第三,说一下自己这次培训的收获和感受吧。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当今的教育状况是:教师忙、学生累、家长怨、家长烦。我们面对太多的留守儿童,父母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了孩子以后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家校沟通更是推卸不了的责任,要做到不难为家长、不惩治孩子、不放纵孩子 、 不拿家长说事;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宾,不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上宾 ,有时候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好得多。两片云在相同的高度才能撞击成雨,我们做教师的要在不同的高度和层次与学生家长共同撞击成滋润学生健康成长的甘霖雨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在历下区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4月份的___培训。为期三天半的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报告,收获颇丰。

   这一次培训,首先聆听了___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边霞所做的《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专题报告,她告诉我们,幼儿美术活动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美术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中一句“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理解是:老师和幼儿都在被造就,老师通过给幼儿上课,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反过来,幼儿在活动中也学到了各种技能,形成了各种习惯的养成。

   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执行馆长薛文彪为我们做了《幼儿美术教育新概念与方法》的专题报告,并在现场示范美术水粉画的操作过程,讲解了他自己创新的借形想象美术创新方法。

   中国早期儿童教育音乐舞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卓雅为我们做了《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专题报告。她的报告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她给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通过音乐领域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半的时间,我却收获了许多。在美术方面,要多给幼儿

   欣赏作品,无论是幼儿、老师或是大师的好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绘画时的兴趣,将游戏融入到其中,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我想这样的过程产生的结果一定是预想不到的。在美术的教学方法中,我也可以借鉴薛老师的借形想象,让幼儿在想象中创作出不同的作品。

篇11

关键词: 虎妈;中美;家庭教育;碰撞;融合

《虎妈战歌》(《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近期所作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自传体性质的新书。在书中,蔡美儿教授自称“虎妈”,在两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教育方式,让两个女儿在学习阶段,尤其是音乐方面,取得了令绝大多数美国家长羡慕的成功。她的两个女儿,不仅在学业上始终保持所有科目A的全优纪录,而且被誉为“音乐神童”: 姐姐索菲娅14岁就登上了世界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12岁时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上面的成功,均是由中国式的严酷家庭教育环境下取得的:一开始蔡美儿教授就对女儿们列出了“十不准”(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不准抱怨没有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除了体育和戏剧其他科目不是第一;不准练了钢琴和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不拉小提琴或不弹钢琴。)。以上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发了美国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集体性思索。一部分人认为,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人才的竞争。通过蔡美儿教授两个女儿获得的成功,充分印证了其中国式教育的成功,甚至开始反思美国式传统教育的弊端。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美国教育界专家,认为此种教育,牺牲了孩子在童年时期通过开放式的成长而获得的各方面技能,一切成长的因素均由家长安排,甚至是带有强制式的灌输式培养方式,其终究会给孩子心灵带来不利的一面。甚至包括一部分国内教育界专家,也对此种“虎妈”式的教育方式,提出了异议,由此引发了教育界关于两种教育方式利弊的大讨论。

一、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家庭教育是一切关于人的教育的基础,它会贯穿了人的一生,并且对于每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每个人青少年时期接受的何种类型的家庭教育,将影响其今后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根本,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决定其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最根本的推动力。

传统的中国教育,从科举时代开始,信奉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功名式的教育理念。一个人从开始接受教育以来,深受传统的儒家式的教育理念熏陶。社会教育机构和学生之间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科举考试,其目的性和功利性十分突出。整个社会的舆论和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为了通过学识报效国家和光耀门楣,这与现今中国社会一大部分家长所抱有的“望子成龙”的教育目的如出一辙。家庭教育的重心,在于子女能否通过艰辛的努力最终获得功名式的成功,这也逐渐形成了整个社会对于追求功名式成功的信仰。

蔡美儿教授在两个女儿的教育上,追求的恰好是这种“通过牺牲眼前轻松来换取未来更大成功”的传统中国教育理念和目的。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怎样获得功名式的成功。例如其要求两个女儿“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就是这种教育目的论最直观的体现。

相比较,美国家庭教育更关注的是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未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具备完整社会生存能力的“独立的人”。首先其目的性和期望值相对不高,没有社会统一的评判其是否成功的标尺。这样有利于美国家长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能够更加轻松自由的发掘孩子身上的潜力,促进其将来社会适应力的形成。这也是引发中美两国教育界关于教育问题讨论的根本性原因。

二、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

蔡美儿教授自身的成长环境,是一个被外人看来相当利于成才的家庭环境。其父亲蔡少裳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颇有名气的计算机教授。姐妹四人都拥有哈佛或者耶鲁大学等欧美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均拥有辉煌的事业:老大蔡美儿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目前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老三蔡美文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老二和老四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正因为如此,蔡美儿教授在对待自己两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更是倾注了自己很大的心血。为了维持其家庭的荣耀和名誉,为了打破中国传统社会“富不过三代”的古训,甚至是让自己两个女儿完成她自身没有完成的目标,她采用了中国传统式的教育理念,自己承担了一切家务,送孩子去最好的私立学校,花钱为孩子补习音乐课程,请私人音乐教师,报名参加各种比赛和不错过任何演出的机会,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盼望她的女儿们在学业上取得优秀成绩,在音乐上获得成功,最终为家族争光,同时这也是绝大多数现今中国家庭的教育理念。

美国是一个基本上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及包容,让其善于接受新兴的思想和理念,其教育理念也充满了活力。美国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基础及专业知识外,还有社交能力,劳动能力,心理素质培养等等方面。例如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很多家长一开始并不会抱有某种强烈的目的或者期望,而是引导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寻找到自身的兴趣爱好,并发展成为丰富其生活的机会和平台。在训练孩子创造性和培养孩子独立意志方面,家长往往也是引导为主,不会亲力亲为,而是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这些教育理论,让其终身受益。

三、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生应该通过勤奋刻苦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中国教师和家长的权威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办代替上,学生应该服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教师和家长关心孩子的方式,就是安排好学生一切,替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做出适时和正确的选择。从这点来说,蔡美儿教授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两个女儿必须听从家长的严格管教,服从家长的权威。例如要求两个女儿“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等等。这样做在一方面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两个女儿获得的成功就是很好的印证。近年来,中国青年学生在国际各个学科奥林匹克大赛上屡次获得大奖也是很好的印证,但某些方面,却有可能抹杀孩子天生的创造力,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美国教育方式侧重于实际,注重保持学生天性,培养其特长以及爱好。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让学生能够较快地接受新兴的思想和文化,受到的发展约束较少,因此,他们的学生相对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但是,根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今年12月公布的一项测验结果表明,在科学及数学能力方面,美国的中学生明显不如同龄的其他国家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这也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担忧,并引发了对于现行美国教育方式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羌区 民族音乐 文化保护传承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人口近31万(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内容丰富。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等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羌族有语言(羌语)无文字,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人们口传身授,而地震中很多传承人的罹难使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艰巨。在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和加强羌族音乐文化教学,把保护和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工作从娃娃抓起落到实处,让整个羌区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一起行动。如此,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繁荣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时代,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边缘化的危险已然存在。

长久以来,人们的关注焦点大多放在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上,而所谓的人文的、民族的知识自然就面临被边缘化的生存危险。很多人甚至认为人文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不赚钱,不能当饭吃,没有一点实用价值。因此,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际上都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有的被根本忽略,有的仅作为一种点缀,且对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的传授大多很浅很单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导致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和寡闻,而现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无知,最终将导致认同感的虚无及精神的空虚,进而极有可能在现代生活中迷失自我。羌族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羌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传身授,和其他有文字的民族的文化传承相比较,这无疑增加了传承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承如果不从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抓起,就很难更好地实现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教育要服务于社会

其一方面是要提供实用知识和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引领社会。教育要秉承“承继传统,适应变革”的信念。在高科技革命影响下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变革,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模式、传承方法和手段、传承内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民族文化传承的速度更快,传承的内容更丰富,传承的范围更广泛。如何抓住这些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摆在教育者(家长、老师等)面前的一个选择和任务。

(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指所有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有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狭义的学前教育指托儿所、幼稚园等专门的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的教育。人类社会为了延续和生存,总会千方百计地把生活方式和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早期的教育。而人类在保证和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业也不例外。在我国,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第二号令《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6月,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其中的美育,即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过程的培养,以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步,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调”。

(四)现如今,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教学、教育大大替代了传统的家庭教育,高科技手段录制的少儿影像视频替代了传统的儿歌。很多带有浓浓亲情和民族特色的儿歌正渐行渐远,孩子们对父辈、祖辈的成长过程和生活无从知晓,因此,在羌区幼儿园大力开展羌族音乐艺术教育非常必要。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了羌族儿歌,他们便会不断传唱。大多数儿童都有展示自己的才能的强烈愿望,他们通常会在回到家后,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唱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还会就儿歌中的一些内容向长辈们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便初步展开了。

二、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文化传承对人有哪些影响?是怎样影响的?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纵观古今中外,音乐对人的熏陶和感化作用,尤其是对人的情感和气质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在当今的音乐学习和教育中,人们不单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的影响,而且也注意到了音乐学习对人的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演奏乐器和演唱艺术作品,其更有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人格的完善上作用巨大。羌民族能歌善舞,几乎人人会唱会跳,这样良好的艺术大环境为在羌族地区开展从幼儿阶段开始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那些本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比较少。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其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人的观察力高低通常也受制于一个人的注意力的发展水平,而注意力又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达到较高水平的。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分不开的,羌区儿童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羌族人们在歌声中生活、劳动,其辨音能力一般都不会很差。这是在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好条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少羌寨失去了原住地,整体或单独搬离到远离原羌族的聚居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对羌族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是必然的。这就更需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儿童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加强羌族文化教育,使羌族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是目前羌区教育界、社会、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羌族音乐题材丰富,在羌区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教育。如:针对懒散的孩子,就让他们多练习节奏明快和动感较强的曲目;而对缺乏激情的孩子就让他们多练习感情丰富的曲目;对好动的孩子则让他们多练习抒情优美的旋律。羌族儿歌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还有羌族的传说、民谣、童话等都记录了大量的羌民族的历史和人文知识。通过讲故事、童话,诵儿歌、民谣,可以使小朋友们对羌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他们今后保护传承创新羌民族的文化奠定基础。

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注意力等智力因素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逐步发达起来的。发展智力有赖于一定的手段―那就是具体的文化及其传承过程。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在羌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加强民族儿歌,民族歌舞的教学、教导,对健全儿童人格,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音乐文化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也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的文化现象。

“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也不行”这是羌族民间普遍的说法,反映了羌族人喜好歌舞的特点。羌族有种类繁多的民歌、有著名的萨朗歌舞和中国独一无二的多声部。在20世纪前,众多音乐人士都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说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但在四川松潘县小姓羌族乡、黑水县和茂县发现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证实了大部分古羌后裔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这是祖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是羌区民族音乐教育的沃土!羌族人爱唱歌,其民歌中也有很多儿歌,如《牛呢上山了》、《羊角花儿云里开》等。这些都是曾在羌区广为传唱的,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孩子们都可以经常听到并跟着大人们学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童趣化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教学示范和合理的教学评价引导和提高幼儿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们真正重视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在羌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切实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活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便大有希望。

三、结语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羌族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宝库和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力开展羌族音乐文化教育,会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羌民族文化的了解、认识。学前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本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强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会对迎接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四川省羌族研究中心课题“羌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音乐文化的整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4).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13

关键词:亲子活动;亲子互动;主旋律

亲子活动是以婴幼儿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环境、组织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及方法,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早期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我园地处城郊结合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家长的文化层次和教养水平参差不齐,观察和反思当前的亲子活动,在亲子互动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情况:一是活动多以师幼互动为主,家长参与不足,亲子互动少,无法体现亲子活动的特质;二是亲子间虽有互动,但因家长不能科学解读孩子的发展,或缺乏有效的互动策略,导致亲子互动不和谐,互动质量不高。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分配任务,为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亲子活动一般由3~5个不同类型的游戏组成,游戏的参与者是婴幼儿及其家长,两者之间应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任务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让家长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案例:今天的活动是让宝宝听着音乐尝试敲打单响筒。老师根据音乐提出了三次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她要求家长“握住宝宝的手腕,听着音乐敲一敲”。第二次,她要求家长“放手让宝宝自己敲,家长可听着音乐轻轻拍打宝宝的肩膀,给宝宝节奏的暗示”。老师又放了第三遍音乐,这次她告诉家长:“对音乐的感受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这一次还是请大家放手让宝宝自己来,家长可以跟着音乐边唱边拍手或轻轻拍打宝宝的身体。”音乐再度响起时,家长们开始高声跟唱了起来,大家边唱边欣赏着自己孩子的表演,脸上露出了笑容。

老师根据游戏的进程,用明确的要求分三次给家长分配了任务,家长依次承担了合作—提示—欣赏的任务。

二、现场示范,教给家长亲子互动的具体方法

在婴幼儿生命的早期,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能为其提供安全感。亲子互动的有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肢体语言,另一种是支持性的口头语言,这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现场示范,让家长及时习得。

案例:老师正在给宝宝和家长们示范怎样玩“苹果长在大树上”的游戏,每次老师把宝宝举高再放下时,就会笑着去亲一亲宝宝,或是在宝宝的脸旁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并假装做出吃的动作。在接下来家长和宝宝玩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学着老师的样子去亲吻和逗引自己的宝宝,看到宝宝们咯咯地笑着,家长们做得更起劲了。

案例中,老师示范了如何用积极的肢体语言与婴幼儿互动,家长们学着运用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不仅愉悦了家长和宝宝的身心,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其实,亲吻、挠痒、拍手、拥抱、竖起大拇指、微笑等都是婴幼儿能够理解并喜欢的肢体语言,这些无声的动作蕴含了巨大的力量,家长可通过这些动作传达对婴幼儿的喜爱与信任,让婴幼儿在感受到支持的同时获得自信。

三、双向沟通,指导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教师通常与婴幼儿接触的次数少,因此,许多关于婴幼儿的信息以及家庭教育的情况都需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才能获得。

案例:在一次亲子体验活动中,有一位叫浩浩的男宝宝一直大声哭闹着,拒绝一切活动,浩浩爸爸也拿他没办法,抱着他坐下也不是,陪他站着也不是。配班的老师很有经验,她上前与浩浩爸爸简短地沟通了几句,问道:“平时孩子主要是谁带的?”“您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大概多长时间?”浩浩爸爸说自己忙于工作,几乎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奶奶一手包办了孩子所有的生活起居。老师当即建议让浩浩奶奶替代爸爸进入教室陪伴。果然,奶奶来了之后,浩浩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很快停止了哭泣,当奶奶从老师手中接过玩具给浩浩时,浩浩也愿意伸手拿了,活动结束时,浩浩还在奶奶的鼓励下和老师挥手道了再见。课后,老师请浩浩的爸爸和奶奶都留了下来,和他们交流了宝宝的教养应该以谁为主的问题。

在本案例中,老师和家长的双向沟通既是有效的,又是有意义的。“有效”体现在通过沟通找到了缓解浩浩紧张情绪的亲子互动方法,“有意义”体现在老师没有止步于课堂,而是期望通过更多的课后沟通,指导浩浩的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更科学的早期教育。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婴幼儿的问题往往来自于家长,来自于家庭教育。作为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沟通能力,将和谐的亲子互动平台从亲子课堂延伸至家庭中,帮助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让每个家庭成员与婴幼儿的互动更积极、更优质,实现家长和婴幼儿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江苏教育,2002(6).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1996.

篇14

有媒体说,朱良俊是―个不可思议的父亲。

不可思议的是,从2002年女儿出国留学后,他每天坚持给女儿写一封信,一直写了三干多封。不为人知的却是,这只是他家庭教育中很小的部分。

朱良俊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始终坚持着“用心”两个字,并且努力打造一种平等、民主、好学的家庭文化。对于个家庭,子女教育是这个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内容。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的教育方式是专制还是民主,决定了家庭氛围,决定了家庭成员的素质,也因此决定了家庭文化的性质。

而家庭教育中,家教是最重要的内容。中国人注重家教,评价一个人,常说他家教好不好。不同的家庭家教是不一样的,与其家风有关,有的家庭开明,让子女自由成长;有的家庭却粗俗,子女从小受到不好的熏陶。家教好坏也不在于这家人文化水平,更与金钱无关,有的人目不识丁,却谈吐得体,家教良好;有的人读到硕士博士,却随地吐谈,口吐脏话,家教从何说起'“家教”是做人的教育,涉及到这人的品德、修养、礼仪等,而这些内容,往往比知识的教育更重要。

朱良俊不仅重视女儿的文化,更重视情操、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在女儿出生前后,朱良俊买了不下40本国内外各类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潜心钻研。他说教育子女是一项工程,需要投入。女儿如今已经学业有成,而且多才多艺、阳光开朗,这得益于他的用心教育。

女儿橙佳小学毕业前夕,一次,朱良俊带上她去菜场买水果,因没有零钱,一张百元大钞换回了一堆零票。回家后,他们发现其中有一张10元的假钞。不久后,朱良俊再次买水果时,掏出了那张假钞。“爸爸!你不能够这样,你明明知道是假的,怎么可以用呢?”朱良俊顿时面红耳赤。但一转念,他立刻意识到,女儿率真地出言制止,体现的是她朴素的诚信意识,倘若自己坚持把那张假钞花了,一定会在年幼的女儿心中留下深深的困惑,甚至有可能影响她日后的行为!念及此,他自责不已,又庆幸不已。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诉求下,朱良俊和妻子明确分工,各自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相应的工作。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三个人形成一种朋友般的关系,更形成一种独特的带家庭符号的共同气质。有朋友评价说,他们一家人都文质彬彬的,特别有文化的感觉,但又不是很迂腐那种,是很向上、很积极、很阳光的优雅。

建设鲜明而个性的家庭LOGO,家人会有更多共同话题,形成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更有幸福感。

主题美食之家:重视家庭的每个节假、生日,遇到漫长而无聊的日子,想方设法找些美食主题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如世界杯期间“绿茵场”主题的足球大餐,圣诞“姜饼”甜品宴等。

魔术之家:魔术能点燃家庭的表演欲,在淘宝等网站淘来魔术道具,发动全家参与其中坚持练习,其乐融融。在朋友聚会中,全家快乐秀后也大方分享魔术心得和小窍门。

民族风情之家:全家共同游历民族风情地,收集当地最具特色的纪念品,共同打造出最风情的家庭风格。但一定要三分民族,五分时尚,还有两份个性,才能标新立异。

红酒鉴赏之家:独酌一杯红酒的快乐,永远比不上和家人的共同分享。明媚阳光的下午,还可召集好友品尝分享带着浓郁酒香的家庭文化。

音乐之家:《音乐之声》的家庭教师玛丽亚让原本古板的家庭变成了轻松快乐的音乐之家。发挥你和老公的音乐天赋,带领孩子们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魅力。

园艺之家:米歇尔・奥巴马把白宫的草坪变成了菜地。将你家的那块小小阳台发挥出大大功用,和老公孩子一起将绿色布满家园。种植花草,摆弄盆景,在劳作中找到快乐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