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音乐教学“有法”与“无法”
1、音乐教学中的“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有教学活动都有固有的自身规律性。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与教育相结合的艺术科学也有一定的自身规律性。音乐教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音乐教学的“法”主要是指音乐教学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本质性规律,是由音乐教学的各要素共同决定,只有按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进行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涵盖着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
音乐教学的“法”是对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等的规律性认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起来的一套法则。如果“法”符合教学实践和发展规律,那么它就可以推动我们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反之则起到阻碍作用。
2、音乐教学中的“无法”
音乐教学的“无法”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时代性的变革要求,随之产生的许多与原来音乐教学规律不同的方法。
新的理论和规律可能和过去的有所不同,但它能够在新时代中正确反应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指导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这就是时代、环境变化和音乐教学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一起导致的“无法”过程。譬如:传统教学以“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现在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从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等人性化角度出发,建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无法”是与过去的“法”有区别的,是对过去“法”的否定过程,这也是历史和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音乐教学创新与“有法”和“无法”的关系
“有法”和“无法”的关系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始终,这和新旧事物的关系是一样的。新的经过一段时间会变成旧的,创新经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旧的,所以普通高校音乐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来发展自身。若死守旧“法”,就不能适应新环境下音乐教学实践的实际需求。所以,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要有一定的“法”做教学依据,从“有法”到“无法”,然后进入到“无法中有法”的境界,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辩证发展过程。
“教育以学校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有统一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决定教育性质、方向与形式的稳定因素,体现了整个教育的共性,由此形成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阐明和揭示了教育的普遍规律,无疑也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某些性质。”(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7),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如果违背,就很难得到反应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音乐教学首先要考虑音乐的本质特点,定好位。音乐教学的正确进行必须立足于不能违背音乐学科和教育心理学本质。这也就是音乐教学要“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艺术主要是审美方面,审美是感性的,是在人的文化、知识、修养、爱好、心理情感等方面影响下完成的一个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评价。音乐教育的本体属于艺术教育,审美性是它的最基本的性质,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然而审美主体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尽相同。以往的“千人一面”教学方法,就是太强调统一的原则,压制学生个性发展,不考虑学生个性特点与需求的教育方式,实际上也反映一部分教师对教育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不了解。现代教育学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音乐教学的主体和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有创新来适应这些变化,要突破原来的“有法”到“无法”的境界。
基于以上对教学与音乐艺术的分析,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是在原则上不违反音乐艺术和教育科学规律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的特别方式和方法,或教师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有别于一般的教学。因此,音乐教学创新中“有法”和“无法”的关系是事物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关系,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法”对音乐教学创新的作用
音乐教学的“法”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范围和教学方法等的择优与创新起着重要的规范性作用。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法”的存在,容易导致教学思维惯性,音乐教学创新的能力受到一定的束缚。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又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属薄弱之地,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创新过程中,如何从“法”的作用来指导音乐教学创新,下面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多方面探讨:
1、教学意识
音乐教学由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它有别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它既需要了解掌握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又要知晓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性。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要创新,首先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捕捉国际国内的音乐文化及最新教学信息与教学动态。而具有“超前”的教学观念则尤其重要,敢于对现有的教学方法置疑,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超前”不仅需要音乐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要更新,而且需要在充分考虑音乐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现在已有的认识进行剖析,甚至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教学。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过去“有法”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例如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用文化来阐述音乐”,此方法非常符合此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文化积累使他们更有理性地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文化内涵来做出判断,从而真正理解掌握音乐作品的精髓,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上也会相应产生差异。对象不同也就意味着年龄、文化环境、认知、知识结构等都会有不同。因此教师针对不同对象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要有所不同。如何根据不同教育对象,找到合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这需要我们从“有法”的普遍性规律出发,发掘出“无法”的特殊性问题,然后因材施教。譬如大学生的教学需要理性的成分多一些,可对音乐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予以更多地学习;而中小学生在教学中更侧重于知识与趣味的结合,注重娱乐性。当然即使是大学生,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针对教学对象特点进行创新教学活动所需要遵循的。
3、教学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对音乐教学进行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现代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体,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追求平等和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放开思维、畅所欲言,这样利于“无法”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众所周知,发散性思维是思维活跃的直观表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也有利于理顺教学中师生关系。
4、教学内容和方法
新的教学内容给人带来新的感受,树立新的形象,从而也会带来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关系予以研究,是达到“无法”境界的必要条件。不是说所有的新的内容都是创新的,它必须符合学生审美认知,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等,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内容。
许多学生的认知是非线性形的,教学内容虽是一个系统,但它总是可分可合的。分开是一个构件和单元,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和系统。能否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分割后重新合并?事实证明是完全可行的。有的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与突破,在教学中把已往的教唱或一首歌用一种唱法的声乐教学方式,改为一首歌曲用三种唱法或三首歌曲用三种唱法进行教学或欣赏,在器乐曲欣赏教学方面,将已往单独欣赏一首乐曲改为“管乐浏览”、“进行曲系列欣赏”、“东西南北茉莉花”、“春之歌系列欣赏”、“小夜曲系列欣赏”等类比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提高欣赏能力。他们站在学生学习认知的角度,有时重组课本的结构体系,打乱原有的关系、章节层次、位置,从而方便学生理解记忆。通过这些大量的创新,即“无法”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无法中有法”的过程来指导我们以后的进一步新的教学创新。
四、结论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心理体验 幸福感
幸福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视自己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人格,即让自己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和接纳别人并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得到获得与付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带来正向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在完善个体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认同等这些正向情绪体验中获得。
一、合适的音乐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接受”和“参与”两方面,它的主要内容是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
1.“接受”音乐的实践与提高大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
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①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②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③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④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⑤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2.“参与”音乐的实践与增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和提高团队精神
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
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
①演唱。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或某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唱,能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使他们对作品有更深的体验。
②节奏参与。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和基础,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奏,感知音乐韵律,很容易让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③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做出即兴的动作反应,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都非常有利。
④多声部训练。多声部训练是学生对两部或两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时进行的训练,这对于掌握音高、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在训练中感受音乐和声及织体的变化。
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享受多声部训练的快乐,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团队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二、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在心理发展意义的幸福感研究者看来,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幸福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表现为一种社会认同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对人生的目的与自我存在价值的追问,它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作为一种体验,幸福感既包含了认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幸福感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能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随着学生知识、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
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能生动地审美,同时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幸福感实现的过程,是人们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时不断出现的种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美好、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玲著《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曹理、缪裴言、廖家骅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一)以选修为主要形式
在我国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普遍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在选修课中,教师并不能像专业的音乐教育那样做到面面俱到,而是以讲述音乐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音乐欣赏的形式展开音乐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视听需要,但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却没有明显的实质性意义。以选修为主要形式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存在许多不足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属于非专业性的教育,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普通高校中,由于对以选修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育采取轻视的态度,导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而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实行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此外,这也不利于学生保持对音乐教学的热情,不科学的音乐教学导致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情况的恶化。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才能够改善当前的教育情况。
(三)不断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水平,我国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旨在改善当前的教育情况,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改革措施方面,主要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重点,此外,还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音乐课授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富有乐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在技能方面的进步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总体来讲,音乐教育改革的成果是比较乐观的。[1]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学校重视度低
由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地位方面低于专业课教育,所以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并没有对此投入足够的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展开音乐教学,让学生学习新的音乐知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放在重点位置,对于学生具体技能的培养,却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产生不仅是音乐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更是由于学校对其重视度的不够而引发的结果。学校重视度低,导致了一系列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加重视的教学活动的产生。[2]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由于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导致了音乐教学难以朝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满足学生们提高自身实际音乐技能的需求。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阻碍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巨大障碍。所以,对于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学校也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学生积极性低下
在普通高校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会面临学生积极性低下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对于整个高校的发展来讲,也不利于其教学情况的进一步改善。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积极性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积极性低下的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敲响了警钟。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提高重视度
要促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首先就要改变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态度,高校要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在思想层面赋予其与专业课教育同等的重视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不断进行改革,改善音乐的教学现状。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而且对于彰显我国大学生的魅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满足音乐教育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3]
(二)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深刻地影响着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其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可以将教育分为理论教育与技能提高两个方面。前者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重点,后者以提高学生技能为重点。通过两方面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方面,要注重利用音乐设施,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否达到了教育的要求深刻地影响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普通高校中,就要重点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为了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可以适当提高聘请的门槛,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进行音乐授课,提高授课的质量。此外,对于学校已有的音乐教师,要对此进行一定的培训,或者是派遣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更好地进行音乐授课,促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倪璐.试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J].音乐时空,2014,21:153.
[2]王向辉.关于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J].戏剧之家,2015,07:199.
然而,现在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并不能正常开设,文化课占用音乐课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使有音乐老师上课,教学形式也极为单一,学生没了兴趣,美育的目的不能达到。这样的情况致使勇闯高考关的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多少音乐,更别说了解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音乐的能力了。再加上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自身对音乐学习意识比较薄弱,一些高校课程设置又不平衡,音乐课程不能同专业课程一样予以重视,使大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音乐素质的教育。
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笔者提出几点看法: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与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不够扎实,教学方法传统,照本宣科的讲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不仅要熟知中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曲目、音乐家,了解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还要擅长演奏几种乐器,会演唱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曲。音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断增强专业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拓展专业领地,才能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适应学生及课程,更好的为学生学习音乐做好准备。
二、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
目前,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中,音乐公选课已经进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学校规定将考试成绩计入所修学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加强了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而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音乐公选课这个教育平台,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适当地引入趣味性参与性强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接触各国家民族各个时期的音乐,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学生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
在欣赏我国民族音乐时,老师可以从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探讨历史对音乐的影响,时代对人们的塑造。比如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黄河大合唱》,以中华古老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梁祝》,伤感怆然凄美动听的《二泉映月》,热闹欢腾的《春节序曲》等。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创作背景的介绍,不仅加深了大学生对我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还可以激发民族自尊心与爱国主义精神,让当代的大学生通过音乐更加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在欣赏一些国外的音乐作品时,可以事先充分渲染课堂的音乐氛围。比如讲述肖邦的作品时,首先让学生对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个大概了解,再带领了解作曲家的事迹和创作特点,最后再回到作品上来。在欣赏作品时,对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内容、音乐形式、演奏乐器、作词作曲、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去了解和理解音乐,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外国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十分有限,对一首音乐只能说出好听和不好听,是欢乐的还是悲伤的。而且很多大学生不识乐谱,没有欣赏音乐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对于课堂音乐教育自然形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教授一些的音乐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识谱技巧,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音乐欣赏音乐的同时,还应当教授学生独立欣赏音乐的方法,比如组成音乐的要素,音乐的体裁、风格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音乐,应该如何欣赏音乐,遇到一段陌生的音乐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
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以致用,还可以广泛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形成自主学习音乐的意识。所以各所高校应该落实开展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措施,不断在音乐活动中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从小了说,可以以学院或年级为单位定期举办元旦晚会,圣诞晚会,迎新生晚会、联谊晚会等。在组织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抱着成功上台表现的心理,会像专业的音乐者一样对演唱或演奏乐曲的音准、 节奏、 速度、力度、 感情的表现、 音色的美等方面极为重视,刻苦训练,每参与一次演出都有很大的进步和收获,提高了音乐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学 问题 改革 对策
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今天,音乐作为一门审美性艺术,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高校的音乐教学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音乐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重视高校音乐教学的现存问题,开发有效教学方法,才能让音乐教学的意义突显出来。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存在问题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人认识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尽管如此,高校的音乐教学现状仍然不太乐观,存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较大
在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之后,许多原本无缘高校学生也成为高校中的一份子,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音乐人才,高等院校降低了入校的门槛,影响了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之间的和谐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不同,使得音乐教学方法很难固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直线上升,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
高校的音乐教师队伍,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只有建设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但是,许多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素质有限,人数不足。一些教师的具有音乐专业学历,但教学业务能力不足,不能将自己头脑中的音乐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校音乐教师培训意识不足,也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落后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者。但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重视音乐知识的单向传递,只想着将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没有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学习情绪相对消极,影响音乐教学质量。
(四)高校音乐教学手段陈旧
不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只沉浸于陈旧的音乐教学模式中,阻碍了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其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不容质疑。但一些高校音乐教师并没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视为自己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仍然利用示范教学法实施音乐教学。在学习人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这样的手段实施教学,未免会造成课堂时间的大量浪费。
(五)音乐实践活动不足
音乐学科的抽象性与艺术性较强,教师需要让学生去了解音乐艺术的历史与专业知识,才能促进学生具有音乐艺术欣赏与创作能力。然而,大多数高校音乐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音乐课堂内所学无法与实践结合起来,限制了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对策
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行为的特殊性质。要促进音乐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就必须要解决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行为的优化,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追求。
(一)合理实施扩招政策
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给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影响,也让教学质量提高面临必要的问题。但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处理好学校扩招与音乐教育质量提高的关系,合理控制扩招人数,对于音乐教学质量保障有一定意义。高校管理者与招生工作者要意识到,扩招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地招生。在扩招政策执行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源的质量,让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同时进行。扩招政策的合理实施,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难度的下降与质量的提高。
(二)重视音乐教师素质提高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是保障音乐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扩招政策的实施,让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高校要重视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招聘音乐专业教师,提升教师音乐教学业务能力。在教师培训中,要普及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让音乐教师成长为能够应对教学改革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在招聘环节,要严格把关,尽最大可能录取高学历与高教学技能的音乐教育人才,对音乐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高校要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可以在任教期间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教育事业而贡献个人力量。
(三)加强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加大音乐教学方法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音乐教学发展的限制,才能让音乐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在音乐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才能保障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要转变个人教学角色,建立服务意识,重视个人教学引导者与启发者角色定位。将音乐课堂交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像在组织学生欣赏《梁祝》这一音乐作品时,一些学生提议用舞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舞动起来,让音乐课堂更加轻松,更加高效。
(四)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音乐教学,是教学改革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能够让音乐教学内容的传递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利于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掌握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借助技术力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用多媒体去表达教学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会让音乐课堂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音阶知识时,教师可以用相关动画的播放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音阶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阶辨识力。在引导学生练唱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授课,让学生摆脱面对面练唱的尴尬,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
(五)重视音乐实践教学开展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课堂所学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应用,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了提高学生音乐知识应用能力,促进音乐教学应用性的提高,教师要给学生开辟更多的音乐实践途径。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社团,像民谣社、摇滚社、戏剧社等。利用社团将具有相同音乐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利用团队的力量去提高音乐能力。另外,高校要多组织一些音乐类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歌唱比赛或者音乐知识竞赛中体现自己的音乐优势,让学生找到音乐学习的动力,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获得音乐学习的成就感。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快速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让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让音乐教学工作得以创新。积极发现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秉承全新的音乐教学思想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才能让音乐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重视新思想的融入以及新方法的实施,才能让音乐教学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红妮,樊绪成.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2).
[2]朱媛媛.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年.
[3]周婷.关于中国普通高校交响音乐欣赏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药晓霞.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和外延
一般来说,复杂的动机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全部领域,在这之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学习动机。事实上,学习动机就是一种能够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重要动力,并且在这种动力的影响之下,个体能够完成自己的一切学习活动,进而取得一定的成果。由此看来,学习动机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它直接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事实上,学习动机并不是一种智力因素,它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并且它时时刻刻对其他相关的因素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动机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学习动机,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就没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产生。一个学生,只有在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之后,才能够拥有较强的其他非智力因素,具体地说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强,那么他的学习兴趣就会很浓厚,对于学习也有一定的积极性,面对困难也不会退缩,最终顺利完成学习过程。相反,如果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那么他对于学习也缺乏热情,也就没有耐心和毅力去客服困难。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明确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普通高校当中的音乐选修课是高校教育当中不容小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音乐选修课的教学之下,大学生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音乐知识,日积月累将会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其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变得越来越活跃,整体文化素质也逐渐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继而影响到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事实上,不论学生在最开始的时候抱有什么样的学习目的,但是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音乐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音乐学习对其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这也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有了这个目的,学生就能够拥有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培养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过程当中,也要充分重视起兴趣所给予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人生当中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们对知识充满无限的渴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音乐学习所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之下,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需要也会越来越强烈。基于此,音乐教师就可以利用多样化的途径来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学生也会更好地吸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保证课堂内容的新颖和创新,如果始终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和内容来教育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音乐学习极其枯燥,如果能够经常为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音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学生自身也应当有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加强对音乐的感知和认识。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的时候也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譬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小部分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歌唱比赛,也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学生在快乐参与活动的同时,还会进一步体会到实践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并且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采取改进措施,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也要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了解到他们对于音乐的需求,从而改进教学工作。专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创立合唱队和乐队,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走进高校课堂,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先进的资源,通过播放音频资料的方式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需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四)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
所谓原有动机的转移,主要是说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条件之下,或者还没有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就要利用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兴趣,加强引导和鼓励,使学生在引导和鼓励之后拥有学习的动力。笔者根据实际调查得知,现代大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都是围绕流行音乐展开的,尽管在现代流行音乐当中存在很多糟粕作品,但是也有很多精品,教师要利用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兴趣,做好正确引导,告诉学生去吸取流行音乐当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与传统的古典音乐结合起来,利用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音乐。
关键词 高校 音乐教育 素质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快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在这个发展迅猛、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强调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已迫在眉睫。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普通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作为整体素质教育突破口的音乐教育,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中外的教育史都证明,音乐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因此,音乐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家长排除万难,力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同时造就孩子适合社会生存、社会发展的本领。此次调研对象为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基本上是通过选拔录入高校,而且更接近社会。我们将从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实例分析以及调查报告来具体的说明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产生的影响和我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根据音乐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教学特点进行的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阐述普通高校现阶段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就如何将音乐教育在高校普通教育中进行合理运用的教育策略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通过分析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了解其不足,以音乐理论知识论述音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终就分析结果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与其它课程的教学相比,音乐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受到忽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分配 、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对于普通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都反映出这一问题。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与缺陷。
首先,尚未完善的音乐素质教学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的。“孟母三迁”为的是找寻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其子完全融入其中,达到学的精、学的勤、学的活。学习音乐也是一样,提供一定的基础环境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目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习环境建立并不完善,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尚未形成。这个环境应该是切合学生学习与生活,以学生的角度建立,并易于为人民所接受,将复杂简单化的音乐素质的体现。而现在的教学环境主要是针对专业学科建立的,并不能完全发挥环境对音乐素质学习的影响力
其次,存在轻视或不重视教学资源分配于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倾向。教学资源指的是师资力量、图书的数量、硬件设施的建立等。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无论是老师还是硬件设施,二者缺一不可。但音乐教学的资源在分配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以下调查数据说明了这种情况:
通过分析总结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在学校音乐设施满意度和上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上,两者的不满意度均大于75% ,这也就说明普通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导致了老师同学对它的否定。这只是一个倾向性问题,不是学校实力问题。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发展与学习上,必会导致优秀的教学资源永远不会被用在”娱乐”上。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也非常低。其实这并不是老师学识的问题,而是老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不够到位。他们面向的是非音乐专业的普通文化生,这类学生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因此如果一味的用传统教学方法只会是事倍功半。
再者,对音乐的错误认识影响了音乐的教学。当前的学习氛围将学习音乐的学生扣以不是好学生的帽子。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而且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音乐的,而且对它是感兴趣的,但对音乐只属于学习不好学生的错误认识的存在,导致了他们不敢或者浅尝则止的接触了音乐。
从上图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缺乏音乐素质的学生家长或其直系亲属也是喜欢音乐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喜欢音乐的,只是学校忽视了引导学生跟家长深入认识音乐,这就导致了社会对于音乐教育的不重视。
最后,普通高等学校的的学生对基本音乐素质的掌握情况说明了当前音乐教育的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普通高校的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低,竟然低于20%,这就反映学生根本无法适应音乐的应用的条件。
二、开展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理论主要是针对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开展的,目的是使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素质,掌握一定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的教育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 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它培育出一代代更富有创造力、精神进取、胸襟开阔,拥有远见卓识、健康人格、深刻人生体验和高远精神境界的优秀学子。
美好的音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培养人类优良品德的重要工具。优美的音乐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美好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都起到独特的作用。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情感,使其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互助友爱等优良品德。
1.音乐能影响人的心情
在古埃及,巫医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拥有疗效的药以外,还经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如:对着病人手舞足蹈,并哼着一些怪异的小曲。它会给病人以心理暗示,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也自然好转。因此,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使人心胸开阔,拥有更强的心里承受能力。
2.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
《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意思是:“音乐是人们内心思想感情的反应,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丰富感受予以情感的概括,再以有组织、具体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音乐。所有的音乐都包含一定的情绪,他也能影响听者的情绪。
三、音乐素质教育的改革基本措施与方法
改革是进步的表现,而音乐素质教学改革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心理环境教学设施等着手改变当前现状
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重新定义音乐的作用
要实现音乐教育的顺利发展就必须让学生对音乐拥有一个全方面、新领域的认识。要让他们知道音乐可以陶冶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情操,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良好的音乐基本素质是可以让其拥有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的.
2.建立优良的音乐学习环境,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音乐环境
当前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在学校学风、学气的建设上注入音乐的概念,全面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音乐文化氛围无疑是改变当前音乐被动教育格局最好的方式。当然,音乐环境的建立要与当前会热点或学生热点相结合,才能更容易的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3.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做到完美配合教学
音乐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他的实践要求更高,要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小小改动资源分配格局作,扭转现有倾向。对老师进行相应的音乐基础教学培训,教学方法必须切合实际情况,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要求.。
4.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兴趣培养上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及思考
一、目前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素质教育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没有体系化的教材、教学模式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势等问题。笔者在全校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第一,大多数学生都愿意上音乐课,但对音乐基本理论的认知不多。第二,很少参与音乐活动,接触并喜欢高雅音乐的学生几乎为零。第三,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音乐课都被其他科目老师用来补课或者上课只是跟着CD学唱歌曲。
二、关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
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改变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音乐教师,要加强自学和在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音乐教师要多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尽快熟悉并适应音乐教学工作,实现从音乐教学新手到熟手、能手的转变。再者,面对学科背景各异的教学对象,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多学科知识学习和文化底蕴修养,要有探索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艺术能力和教学技能创造条件。通过上述做法,为有效推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向前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2.优化教学环境,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公共音乐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艺术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创造音乐课所必需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结合体,营造美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想像能力,使音乐形象地在脑海中展现,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图像声音同步的欣赏环境,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编著适合中职学校的公共音乐课教材
目前,有些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在理论教学上一直处于游离的状态,没有制订、选订、编写相应的教材。根据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特点,学校可以选订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音乐课教材,也可以组织艺术教师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的教材。同时,建立丰富的公共音乐教育选修课程,既不能搞成专业的技能训练,也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音乐知识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的必修音乐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加丰富一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选基础类,后选鉴赏类,也可加入音乐艺术实践类,如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内容,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学科研,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作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要积极开发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要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应加强教师的学术交流,扩展视野,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对那些课题研究和写作有困难的教师,应邀请有经验的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现状;改革思考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需要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的意义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普及教育,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则更为明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乐”就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环节。
李岚清副总理也曾提出:“优秀的音乐能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力,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李岚清从百年树人的高度,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倡导高校学生补上音乐课。因此,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提升其审美素质,增强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经验较少,自身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各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大多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开设的课程门类非常单一,以鉴赏类为主。课程的设置也不合理,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大多数以鉴赏西方音乐为主,忽略了民族音乐等多元化的音乐文化。音乐理论课大多搬用专业模式教学,过于枯燥乏味。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听,参与的少,即使参与进来,在课堂上所受的局限性也很大。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三)教材建设不规范。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上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较多学校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采用专业性过强的教材,教材知识过于精深,专业门类过细、趣味性不足,存在专业教材非专业使用。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的改革思考
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是面向非音乐专业开设的公共艺术课,因此其培养模
式、教学目标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高校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公共音乐课,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核心,强调音乐的审美与实践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与中学音乐课程设置的衔接,并配置必要的音乐教学活动场所和音乐器材,引进音乐教育人才,强化现有的师资的培训、进修和深造,提升音乐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课程的设置应遵循音乐学科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课程门类可分为音乐理论、音乐欣赏、音乐实践三大类,这三类课程不能孤立开设,要互相渗透,互相结合。音乐理论课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和技能训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逐步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音乐欣赏课让学生欣赏中外各民族、民间、古代、近代、现代的音乐作品的同时掌握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想象,从而使学生得到精神调节、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注重音乐的多元化,除了了解西方音乐外,还要重视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音乐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音乐美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1、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公共音乐课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来单向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把原来“教师是主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角色变得多元化,既是传播者、指导者,也是管理者、咨询者,还是促进者、示范者,同时也是改革者和学习者。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高校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音乐知识,更要通过不断地组织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展开交流和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借鉴国外优秀教学法。近年来,随着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外对音乐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完整。一些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在音乐教学法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了完整科学的音乐教学理论。目前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音乐教育理论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和日本铃木教学法等。他们利用各种精心编排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玩”中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进我们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但由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学生数比较多,要配置与学生数相当的奥尔夫乐器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可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如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等,从单声部做模仿式的训练到多声部节奏训练,可以营造出各种丰富的、立体的音响效果。通过轻松、愉悦的“游戏式”教学,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还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手段已逐渐深入到音乐课教学活动中,成为音乐教学改革中一项重点工程。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概念性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扩展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音像资料,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可以让学生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在音乐理论课上,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把乐谱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图片和音乐,让声、形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2)基于Bb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结合教学进度,合理设置网上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在课余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也可以通过此平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通过讨论版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选择、编撰适合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系列教材。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的建设是音乐教师上好公共音乐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音乐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音乐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受教育水平的情况下,选择或编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的适合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系列教材。
四、结语
公共音乐课作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大胆改革,以新颖的教学形式、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M].2004.
[2] 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音乐专业;器乐选修课程;教学建议
为了能够增强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在全国范围内的众多含有音乐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当中,都开设有器乐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除钢琴之外的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来作为自己需要掌握的第二门乐器开展学习。尽管在某些方面,器乐选修课程的开展的确让音乐专业部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但仍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器乐教师进行重视并思考的。
1 我国器乐选修课程设置的特征
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所开展器乐选修课程当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对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这一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创作合奏便成为了其中的重点。在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要求学生在学会基本的器乐演奏方式之后,要求学生凭借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使用自己所学习的器乐进行音乐伴奏,由此增强学生在进行音乐表达过程当中的整体表现力,并有效拓宽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开展声乐的创作,并提升学生在今后高校生活当中,对音乐的兴趣。综合上述论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器乐选修课程是帮助学生拓宽音乐事业,增强音乐综合素养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声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器乐选修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教学建议
2.1 教师对教学目的不清楚
器乐选修课程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的声乐素养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以求最大限度满足国家队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并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实际上,就本人的观察来看,仍存在有很多大学器乐选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仍旧是以让学生欣赏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实际上,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器乐选修课程的重要性没有进行高度的重视而造成的。
教学建议:高校器乐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明确第二器乐的掌握,对于学生今后成长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布置。
例如,在小提琴的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除了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小提琴的音色特点之外,还需要学生就小提琴的基本演奏方法进行掌握。因为只有学生正确的掌握课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声乐创作当中,对小提琴这一乐器进行正确的使用,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自身音乐综合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变得更加全面化,这才是满足了正确的器乐选修课程教育方式。
2.2 课时安排缺乏科学性
在目前音乐专业的器乐选修课程安排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科学性现状,简单地说,就是器乐选修课程在学生的课程上,占据了过多的时间。本人认为,公共课占据到的学生课时时间,应不超过学生总课时时间的百分之三十,而实际上,在高校器乐课程当中,过多的器乐选修课程时间安排,反倒让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利用课余时间,就自己所选择的器乐进行练习。并且专业也不能得到强化,让学生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冲突和矛盾,没有表现出器乐选修课程所具备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教学建议:笔者认为,器乐选修课程教师在进行课时安排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是与学校方面进行沟通,就器乐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原则时,将器乐选修课程的课时量控制在学生总课时量的20%左右,这种课程的改革不但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基础掌握变得更加牢固,同时也确立了专业课程在音乐专业学生学习过程当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使器乐选修课程不会给学生的课业带来过大的负担。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的前提之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作业的布置量,这一举措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器乐选修课程学习的工程当中,对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使用,帮助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2.3 教学过程中无法顾及学生的整体水平
教师在进行器乐选修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班级当中,部分学生已经对所需要学习的乐器的演奏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因为有部分学生是凭借钢琴之外的其他乐器考入到音乐学员当中的。所以在这些学生眼中,他们普遍会认为声乐教师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都十分的简单,对其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无法对其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有的学生则是初次对这些乐器进行接触,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怎样就教学内容进行平衡,往往成为而来器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经常遇见的难题。
教学建议:针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本文在针对器乐选修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了结对的办法。首先,经过任课教师对班级当中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之后,将班级当中对所学乐器已经有所掌握的学生,和对该乐器尚属于初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在教师的指导安排下结成一对一或者一对n的帮扶小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请会进行该乐器演奏的同学对乐器的演奏技巧向全班进行阐述,并且对于那些乐器初学者的同学,教师则会让能够进行乐器演奏的同学来对他们进行帮助。而在课余时间当中,教师则需要布置一些具有团队配合能力要求的作业,如在小提琴专业当中,教师可以让已经成为帮扶小组的学生自选一首小提琴曲来进行演奏。凭借这样一个过程,既让学生对于小提琴的综合演奏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各种品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教师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适当进行评定标准的变化,例如,针对已经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其演奏能力并不是衡量该学生该科成绩的唯一指标,其团队合作意识,乐于助人的思想,同样会成为教师衡量这一学生能力的在重要标准。而针对乐器初学者,演奏技巧的掌握同样也不是他们唯一的成绩衡量指标,其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凭借以上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成绩评定标准,让学生在器乐选修课程的学习当中,往往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步。
3 结语
在普通高校器乐选修课程教学当中,仍然存在有很多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器乐选选修课程教学经验,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办法,希望能够给予同时该课程教学的相关教职员工一定程度的帮助,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这样一种教学改进意见的帮助下,其音乐综合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邦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器乐选修课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民族音乐,2016(03):92-93.
关键词: 音乐学教育专业 试点意见 教改措施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是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育)专业试点学校之一,2007级音乐学专业是试点专业。三年以来,老师们摸索探求,提出了试点意见,改变了教育理念,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和教改措施。
一、试点意见
1.大学教育没有接轨中小学课堂,在校生和外面严重脱节。除了实习外,在校生很少了解外面的音乐教学情况,很少进入中小学课堂听课、上课,了解即将面对的中小学生的个性、情绪、兴趣、人格培养等情况。
2.目前,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对校内、外各年级课程安排的总结、归纳,来改变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的尴尬局面。
3.部分实习生舞台实践能力不够。新大纲出台后,制定政策要在清楚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所有的实践课在大纲上都要有一定课时的确保,指导实习生的老师要认真负责,通过教学法的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提高,改善薄弱环节。建议每年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舞台实践。
4.专业小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公共课的安排与小课安排次序要更加合理,尤其是注意声乐、器乐、钢伴、和声作曲、视唱练耳、音乐史等课程的作业量分配的科学性,教学法与中小学教材要相互渗透。
5.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保持同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教师的多风格的教学成果既可以体现在一位学生身上,也可以体现在多位同学身上。建议可以新、老教师相互多听课、多交流、多学习。
6.师范类的教学目标应与制定的大纲、计划相一致,提炼共性与个性,进行分类教学。建议针对二年级选修声乐落榜的学生,后两年可以安排一些大课,以适应实习等需求。
7.区别讲台和舞台的培养方向、目标,因材施教。适应将来岗位的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可将部分社会实践课时更换成艺术实践部分。
8.音乐学专业最实用的课程应该是:声乐(合唱)、钢琴(即兴伴奏)和舞蹈(创编)。提倡多种唱法,声乐与合唱相结合;即兴伴奏尽早融入钢琴教学,使学生自弹自唱;舞蹈课上要会跳会编会教。
二、教育理念
1.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如今的“音乐高考”不再的是简单地选拔人才,而是带有功利色彩。选择参加音乐高考已成为部分文化课较差而想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捷径”音乐高考本身也成为部分官员和音乐教师发财的工具。而音乐的教育功能已经退到了角落。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塑造。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完善的人。俗话说,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归宿还是人。
2.对音乐教学的反思。我国音乐教育存在误区:极端的“急功近利”。表现在:“西方主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测试主义”,以考试为目的;“精英主义”,以各种比赛获奖为目的,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加以改革:(1)中小学音乐课很“窄”,要“打通”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向“横向”发展,如综合美术、体育、音乐剧等;(2)音乐课程要上升到“人文、社科”的高度,向“纵向”发展,如综合历史、医学、文学等;(3)改革现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改变和课程互相制约的状态;(4)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和现代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敢于创新;(5)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通识教育”;(6)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和社会“接轨”,使学生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轨”,音乐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束缚下显得呆板、僵硬,不自由。学生们虽然从小学开始上音乐课一直学到大学,但还是产生了许多“乐盲”。学习音乐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学习音乐要像学习语言一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集体中学习,还要向父母学习、向朋友学习、向同学学习等。例如有些新疆人舞跳得非常好、节奏感也非常好,他们并没有向名师学习,只是在自己的民族中长大,看得多、跳得多而已。因此,让孩子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应该成为时尚。老师和家长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如乐队、合唱队、夏令营等。
3.培养创新人才。“准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将“准音乐教师”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进过严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等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其掌握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准音乐教师”具有自主、创新、反思的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中小学输送具有专业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师资的教育,如果培养出来的老师没有创新意识、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常反思的习惯等,这样的音乐教师是不可能把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好的,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生。因此,在四年的学习、见习、实践过程中,音乐学院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及贯穿于各学期分阶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所在,正所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出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才能激发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获益。
三、教改措施
1.“双导师”制。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校内教师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学习、观摩、实践等活动,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则主要由校内教师单方培养学生。“双导师”制在实际实行中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又有一定的分工,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老师侧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项工作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同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派往多所中小学中,在那选择一些校外指导教师,他们将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方法、理论与实际接规的指导,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包括课堂驾驭能力,课程的设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这全过程中导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尽早地进入角色,把新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双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仅有理论上的准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尽早亲临音乐基础教育的一线,跟从校外导师学习积累经验,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使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更加有的放矢,为就业积聚能量。而参与基层一线导师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开阔眼界和思路。”这就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良性循环的“产物”,它强化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地方音乐教育的联系,形成了优势互补、交叉互动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对了社会人才的需要。
2.自我教育模式。本科生应该在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教育实践这三点一面的基础上支撑起一个中心――自我教育。这个模式是围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来设计和展开的。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铺路架桥,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准音乐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恰当的、“安全”的、边学边验证、积累经验的绿色“生态园”,使学生通过实践达到“自我教育”,明白自己哪儿不足、缺什么、还需要学什么、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他们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回校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加速“准音乐教师”向音乐教师角色的快速过渡。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适量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践中的发现是为了不教的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教”的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形成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自我寻找方向、自我驾驭、自我指导的能力。
3.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在花架子上,应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和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手段等。例如,我院现代音乐专业的同学舞台上表演的优势就得益于平时课堂上眼神、手势、一招一式有针对的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改变了惰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关键词:钢琴视奏 教学 意义 实训
一、钢琴视奏课程的介绍与现状
钢琴视奏,意即拿到一首作品后经过短暂的乐谱浏览或不经过浏览而直接在钢琴上将作品弹奏出来的一种形式,这种弹奏要求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速度、风格、音乐形象、音乐内容等。钢琴视奏是任何一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拥有过硬的视奏能力,学习者就能迅速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用最短的时间去浏览大量的作品,丰富音乐语汇。
国外的专业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工作者以及专业音乐教师在钢琴视奏上已经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在前苏联,高校学生的视奏训练是从第一学期开始的,并贯穿了整个学琴的过程,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着。美国在钢琴的视奏训练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教育系钢琴主任教授RobertPace编著的钢琴教材中,明确地指出:“视奏训练应从儿童的识谱知识同时开始”。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为钢琴系的学生开设了视奏训练课,从提高学生的快速准确识谱能力来促进视奏能力得到提高。
中国的钢琴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了前苏联的钢琴教学模式与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钢琴教学中的钢琴视奏环节也有着很好的训练。一些教师与专业工作者在钢琴视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诸如:《高等师范教育钢琴视奏能力的培养》(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马兰副教授)、《阅谱眼动研究在钢琴视奏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陕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徐爱霞老师)、《“四位一体化”钢琴视奏模式初探》(安阳师范学院杨相勇副教授)等等。国内外的这些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本课程的开设与推广提出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二、钢琴视奏课程开设的意义
识谱是视奏的重要前提,也是视奏总体中的核心部分。由于钢琴本身所具有的音域宽广、声部复杂和织体丰富的特点,钢琴弹奏的识谱,几乎比任何乐器的识谱都显得更为复杂与困难。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识谱不仅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钢琴视奏必须逾越的一道重要门坎。
(一)本课程开设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钢琴视奏课程从钢琴视奏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识谱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意在强调识谱的正确与否、识谱的快慢与否,能够决定钢琴视奏的准确性与迅速性。识谱中准确、快速地提取谱面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视奏能力的差异。
2.通过对识谱的程序、过程以及行之有效地快速识谱的方法研究,能够给各位从事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师以及钢琴学习的学生以理论上的帮助、理论上的依据以及理论上的参考。
(二)本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表现在:
在钢琴视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快速识谱,并将谱面的信息传递给双手,然后在钢琴上将乐谱内容进行准确的弹奏,形成“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而“眼”在这其中是第一位的。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视奏能力,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把握好每一首作品,提高钢琴练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由于各个高校的生源质量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体的差异,如何通过课程开设的内容进行实际的应用,让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训练、练习后,达到提高识谱能力、视奏能力的明显改善与提高,是本课程开设的最终意义与目的。
三、钢琴视奏课程的实际训练过程
本课程的实际训练将以教育学、音乐学、运动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理论为依据,对视奏的认知过程进行感知,针对每一个层次的认知特点,对钢琴视奏中快速识谱的发展时期和训练方法做出相对应的训练方法。根据钢琴视奏中快速识谱的特点与规律,其基本规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习惯培养期、技能训练期和实践体验期:
(一)习惯培养期(初级钢琴学习阶段):
在钢琴入门的教学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初级识谱教学、音符种类的辨认等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在拿到一个简单的乐谱后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并演唱乐谱上的音符、节奏以及必要的音乐表现,然后在钢琴上将乐谱的旋律进行弹奏,让学习者逐步掌握基本的快速识谱能力和钢琴视奏能力。
(二)技能训练期(掌握快速识谱方法并将其运用到钢琴视奏中):
在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教学中,他们通过了基本钢琴弹奏技法、视唱练耳、乐理、和声等课程的学习,而且日后的工作大部分都在中小学从事音乐课程的教学。虽然他们的钢琴弹奏水平不能与钢琴专业学生以及职业演奏者相比,但已经能够胜任今后工作的需要了。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解与运用,能够快速地将一些歌曲钢琴伴奏谱中的和声进行准确的分析、辨认,准确地在键盘上进行和弦连接的弹奏,通过对和声的熟练以及伴奏谱上伴奏节奏型的形状以及音高分布等,从而将伴奏谱准确、完整的弹奏出来。
(三)实践体验期(能够熟悉掌握快速识谱的方法与技巧,并学以致用):
有些学生有较高的钢琴弹奏能力以及熟练的键盘应用能力,因此对他们要求主要是:
1.对各种升、降号较多的复杂调式、音域跨度较大、音群比较密集等的乐谱,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其音准并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
2.对于节奏较为复杂、左右手节奏较难对位的乐谱,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和把握好。
3.对于声部较多的多声部作品,能够准确快速的识别作品的每一个声部及其分段、呼吸、旋律线条等更加细化的内容。以此达到更加准确、到位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音乐形象等。
四、钢琴视奏课程的实际训练目标
钢琴视奏中快速识谱的训练方法将以音乐学、教育学、运动学、心理学为基础,根据钢琴视奏的特点,为达到快速识谱之目的,采取科学、系统的四种训练方法:即形体训练法、心理训练法、持能训练法和实践(或仿真)训练法。具体来说,即将快速识谱能力的训练作为钢琴视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其认知结构的特点和生理、心理、乐理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从形体姿态(如:正确姿势、手、脑、眼一体化等)、心理因素、技能把握(快速识别音程:留意不同形状的音程组;注意左手常用的声织体)、实践训练等多层次、全方位进行训练,从而使我们的快速识谱训练及视奏训练科学化、系统化,以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快速识谱能力与视奏能力,真正解决钢琴视奏中快速识谱的问题。
(一)生理、心理、乐理三者有机结合的钢琴视奏快速识谱训练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的和声、调式调性感觉以及掌握好调式中和声的基本布局以及基本走向,如何培养良好的听觉习惯以及良好的内心音乐感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为灵敏地大脑反应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眼”“脑”“手”的综合协调能力等。
(二)“眼”、“脑”、“手”三者综合协调的钢琴视奏快速识谱能力培养:
1.如何更加熟练地识别单行五线谱、大谱表上的任何一个音高位置(包括五线谱五线、四间以及上加线间、下加线间)以及在键盘上的具置。
2.当出现音程、和弦时,如何通过其在五线谱上的线、间位置准确地、一看即会地识别其具体的音高位置以及在键盘上的具置。
3.常用的6升6降的大调及其平行小调中每一个调的升、降音位置;常用的一些基本节奏型及其符干、符尾的组合形状以及时值要求;常用的休止符的形状及其时值要求;常用的节拍的基本规律及其强拍、次强拍、弱拍的固定位置。
五、结语
一、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1.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开端始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即今山东蓬莱),相当于大学程度,设有以唱歌、识谱、编写歌曲为主的“乐法”课 。2.我国普通高校早期的美育思想1903年,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将美育列入普通学校教育宗旨。1908年建立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经亨颐重人格的培养,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教育,设有音乐课程。1912年,先生担任教育总长的就职演讲《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宗旨之一,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①的著名主张,强调通过美感教育来陶冶人的品质。3.我国普通高校最早颁布的艺术教育法律法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其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预科开设课程共8门,乐歌被列为必修科目之一,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练习及音乐理论。本科将乐歌列为随意科。1927年,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出席第一次会议的有、林风眠、杨杏佛、王代之、高鲁、周俊、李金发、吕彦直,提出“整理全国艺术教育”等主张。4.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机构1912年,先生在他担任教育总长期间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并聘请鲁迅先生主管艺术教育委员会工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是1931年,清华大学成立西乐部。有通过唱片听赏音乐的教学和演奏西洋名曲等实践活动。5.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学校艺术实践的第一个文件1940年,教育部颁发《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主要内容有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应由专门音乐教师负责学校音乐活动,要求各校要在学生中组织多种艺术团体,经常举办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每位学生要至少应参加一项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各校应从学校经费中酌拨音乐事业费等②。6.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开设的音乐课程:⑴ 音乐选修课 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由日籍教师武桥敦义主讲音乐选修课,后来由丰子恺先生兼授音乐课程。⑵ 音乐必修课 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预科课程中设置“乐歌”为必修课,共开设3个学期,每周2课时。7.我国普通高校较早译著的音乐教科书1904年,美国亚克斯福大学的音乐理论教科书被曾志胍胫,定名《乐典教科书》,以供当时中国师范学堂及中学堂、女子学堂之用。8.我国普通高校较早成立的音乐社团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课外练习军乐的活动,由学生自愿参加,每周3课时。9.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创作的歌曲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现上海交通大学)由学生张惕铭、姚立人和沈心工作曲的校歌《警醒歌》(张焕纶词)。10.我国普通高校早期培养的音乐人才仅以清华大学为例,有赵元任、黄自、张肖虎等。11.之前的普通高校师资队伍: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丰子恺、姚锦新、柯政和等。外籍教师有范天祥(美)、嘉祉(俄)、托诺夫(俄)、库普克(德)、武桥敦义(日)等。
二、后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后至今,从总体发展看,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1949年建国至1965年,在全国只有极少数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2.1966年至1976年 “”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各方面遭到严重破坏。不少乐器、唱片被毁掉,音乐社团停止了活动,音乐机构解散。3.1976年至1985年,1976年至1978年是一个徘徊期。从1978年至1985年,呼唤健康艺术、提倡高雅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艺术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培养人才出发,受到各级领导普遍重视。4.1986年至今是发展的良好时期,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艺术教育机构逐步健全,艺术课程的改革深化更加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艺术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艺术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科的称谓是在1986年确立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1986年8月发起并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瞿维、方业热问捉旎岢ぁ⒏被岢ぁ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教办[1988]025文件);1989年至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家教育总体规划》的通知([89]教社科字003号),在《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后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教体[1996]5号)、《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教办1997]32号)和《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1999]7号)等文件,表明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③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副修专业
1. 前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20―1949)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萧友梅为科主任,经与赵元任商议,定为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2.之后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49―2006)(1)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 始于1978年的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兼学音乐专业的学习。1978年,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现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实施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国高级外交人才良好的艺术修养。它的教学目的、办学模式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并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设有符合高校音乐教育特点的综合的艺术课程,如音乐鉴赏类、音乐常识类、音乐史学类、音乐文化修养类课程,并有第二课堂专家学术讲座的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跨学科研究,音乐学副修专业还成立了“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小组。(2)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 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创新型科学家和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的办学模式,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跨学科的专门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④在全国首创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教育。除延用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师外,还增加了“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研究性的课程。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还有的考入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又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音乐学副修专业本科学历教育。除开设上述专科学历课程外,增设有“音乐构成”、“音乐与文化”、“音乐商业管理”、“音乐工程”等课程。除本校教师外,受聘为音乐学副修专业开办讲座的音乐学者和专家有严宝瑜、姚思源、严良摇⒄徘啊⑼糌购汀⒅芎:辍⑼醢补、李西安、朱汉城、修海林、谢嘉幸、金湘、储望华、陈其钢等,还有刘新成(历史学家)、陶东风(文艺理论家)、傅溪鹏(文学家)等。
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现状
2000年以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精神,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于2000年在北京大学举办首届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课教师培训班”,此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颁布并实施,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3年,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为加强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将培训普通高校在职攻读公共艺术教师音乐学硕士学位的任务委托给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同年招收首届研究生。2005年,全国第一个音乐学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方向统招硕士研究生的学位点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建立。至今已有3届共6名硕士研究生专门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习与研究。
五、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阐述
1.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与哲学、美学等学交叉的一门复杂的学科。它的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2.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开拓音乐学专业中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音乐与多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课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属普通音乐教育学范畴。它的研究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艺术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和揭示人与音乐的关系。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1)音乐本体的研究方法 是实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方法。旨在对优秀的作曲家与代表作品进行科学、客观、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作曲家运用音乐的基本组织手段与表达情感之间的联系,使大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和精神内涵。(2)音乐文化的研究方法 立足于音乐的本体,向相关文化拓展,使大学生认识音乐艺术形式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沿革和发展过程,音乐对时代和社会所产生出的深刻影响,理解音乐中广阔的精神内涵。(3)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特性的研究,须深入到艺术实践领域,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视角,研究音乐对大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知识、审美价值取向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4)哲学和史学的研究方法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由于哲学观点、立场的不同,对音乐的本质视角也不相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置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认识、理解事物,从哲学、历史的高度认识音乐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重要价值。(5)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始终折射时代与社会,音乐与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思辨、评价和批判各种文艺思潮的能力。传承先进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并保护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对社会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并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个新的学科的崛起经历了百余年几代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它必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①1917年《北京神州学会讲演词》,刊载《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出版),《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1983年4月出版。
②《艺术教育重要法令》第12页。
③冯兰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回顾与展望1978―1998》,《人民音乐》1999年第12期。
1955年被分配至北京西城区宏庙小学任教。1960年被选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小学语文和音乐教研员。1972年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曾任音乐理论与教育教研室主任,为各层次学生讲授基本乐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指导教育实习。通过多年奋斗,她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小学教研员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转变。
1988年底,她担任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课题组负责人。1993年主编出版了课题成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0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问,并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特邀理事。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发表了大量音乐美学与音乐评论文章,部分重要篇什收人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概念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硕士论文《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至今仍为从词曲关系研究歌曲中的美学问题并由此深入到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代表作。80年代音乐美学学科重新起步之际,他曾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来自外界的批评与疑惑,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文章。大胆提出“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存在方式必须超于经验”,“必须以概念的方式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摆脱“狭隘经验论”的影响。他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立美”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运用等论文,都引起学界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