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力需求分析范文

劳动力需求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力需求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江苏;产业环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74

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和培训是实现和完成有效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途径。从江苏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必须要有充足的、受过专门教育的以及能够适应未来经济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本文基于对江苏省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分析江苏省当前产业环境下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以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江苏省产业环境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岗位充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江苏省各地深入实施就业富民、创业富民和社保富民等行动,积极构建转移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创业就业和稳定就业“五位一体”的农民就业创业新格局。“十二五”时期,江苏创建创新型省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48%,三大产业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也呈现突破性增长。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江苏省201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其中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2572万人,到2014年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已超过七成,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为18572万人。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2265万人,有404万农民享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截至2015年年底,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875万人,转移率超过70%。

2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和培训的需求现状分析21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教育和培训需求

调查显示,江苏农村转移劳动力有着较强的培训需求,有625%的农村居民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各类免费培训。其中,表示愿意参加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免费培训的占285%;表示愿意参加经商技能免费培训的占155%,愿意参加农产品加工技术免费培训的占129%,愿意参加各种手工技术、汽车维修、电子产品维修等免费培训的占123%,愿意参加文化基础知识免费培训的占86%,愿意参加电脑、管理、会计等免费培训的占61%。

22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调查表明,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表示愿意参加教育和培训的人中,苏北地区明显高于苏南、苏中;表示愿意参加经商技能培训的,苏南略高;愿意参加各种手工技术、汽车维修、电子产品维修等培训的,苏中略低;愿意参加文化基础知识培训的,苏北略低;愿意参加电脑、管理、会计等培训的,苏北略低。

江苏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意愿充分的有利因素,主要是江苏经济形势良好,就业岗位充足,收入水平高。2014年,江苏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2元,比上年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江苏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但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文化程度低,外出从事行业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岗位就业者还偏少,也是促使江苏农村劳动力产生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因素之一。苏南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由于受学历层次、劳动技能和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员以一线工作为主的居多,职业的低层次明显。大多数外来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以二、三产业中的加工制造、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物流运输操作等。

23企业和社会方面对劳动者专业技能等资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上的要求,直接体现为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很多单位对新招录人员要求至少高中文化程度,或者为大中专职业院校甚至大学本科及以上,或者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或有技术等级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等。转移劳动力中的年轻人更看重学历层次,也越来越希望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在城市就业的劳动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影响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31年轻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相对旺盛

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教育与培训的意愿,特别是参与非农业技能培训的意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年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年龄偏高的劳动力,由于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高,而且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希望改变现有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因此,年轻转移劳动力更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32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且有过教育培训经历的人员有更强的培训意愿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越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曾经参加过教育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对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及培训收益和效果等信息了解得更充分,而且前期的教育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职业和收入的改善有利于他们对新的教育培训形成良性的预期,大大提高了参加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同时,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合理的培训时间安排、灵活的培训形式以及资质较高的培训机构,能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培训的认可。总的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收入相对较高,承担教育培训成本的能力相对就较强。

33企业和社会对劳动力的资质要求,是激励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必然的刚性需求。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学历程度、专业技能等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力度,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社会对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或有技术等级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等资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农村转移劳动力对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的意愿会更迫切。

4改善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思考41完善培训需求信息化服务,突出年轻人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的重点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关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使需求调研动态化、制度化,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机制。基层政府、培训机构和学校要进行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媒体工具,搭建政府培养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村劳动力和社会公布相关培训和政策信息,使有转移需求的农村劳动力了解培训的项目和内容,激发他们的培训动机。关注农村新增劳动力,确保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参加短期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42创新内容与形式,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对培训效果的主观评价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意愿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主观看法的形成取决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时间的适应性、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及培训机构的资质等。因此,政府要加强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企业、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及职业介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灵活办学,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向,多形式、多渠道组织教育培训。以劳动力需求为中心,创新培训内容。引入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审查,提高教育培训师资的素质,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示范学校与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教育培训机构的信任和对效果的J可。

43推行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制度,做好人力资源战略储备各地政府要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产业升级的潜在需求,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进行战略性的人员培养和储备。教育培训部门可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推行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制度,提升受训人员的技能水平,真正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和就业技能,保障参与教育的培训者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田妹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46-49

[2]高珊,周春芳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现状及需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21-16022,16030

篇2

【关键词】 劳动力需求预测对策建议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从总体上看,云南省“十一五”期间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需求增长较慢与就业人口增长较快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这使云南省将长期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来说:劳动力需求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明显减少的现象,由第三季度的173077人下降到157937人,降幅约为8.75%,尤其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下降;同时,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云南省对劳动力技能有要求的企业已升至约34%,其要求主要集中在初级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五级及职业资格四级,合计比重约为28.26%。这表明,就业岗位对技能和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与云南省劳动者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技能水平不容乐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云南省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使用SPSS16.0软件从经济发展(GDP)、产业结构(二产及三产产值)、所有制结构(民营工业总产值)、投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关系及环境(实际利用外资)等方面建立劳动力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其中Y为就业人数,ECCZ为第二产业产值,SCCZ为第三产业产值,GDTZ为固定资产投资,MYCZ为民营工业总产值。结果表明:R2=0.984,方程拟合良好;第二、三产业产值与民营工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它们的变动将对劳动力需求产生正向影响,这与实际数据符合;而GDP和实际利用外资这两个指标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它们对劳动力需求量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度,因此在下一步的分析及预测中剔除了这两个因素。

1、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并不合理: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2009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62.3%的较大比重,第二产业为11.97%,第三产业占25.73%,呈现“一、三、二”的状态,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结构相距甚远。同时,在结构调整中,第一产业的GDP增长率较小,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且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第二产业就业的增速和容量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云南省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仍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而第三产业由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而对就业的带动力最强,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如表1所示。

2、固定资产投资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对劳动力需求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将推动新产品开发和新产业兴起,可以提供一些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增加投资也有利于科技的应用和创新,而这将促使传统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使更多的劳动力被资本所替代。而回归分析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的系数为负,说明有更多的劳动力被资本替代,造成了就业人数的下滑。

3、所有制结构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看,国有经济吸纳劳动力的作用越来越小,而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层次低、规模小且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因而可以吸收各个层次的劳动力。虽然云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在纵向数值上发展较快,但在横向上与经济发达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吸纳就业的潜力巨大。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劳动力需求预测

1、BP神经网络的应用原理

BP神经网络是结构较简单、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也称为反向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网络的设计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工具箱中有关神经网络的设计与训练的程序,免去了繁琐的编程过程。因此,本文将采用这种方法,将劳动力的影响因素代入BP神经网络建模,并预测未来几年云南省的劳动力需求数量。

BP神经网络在本文中的应用原理是:将1990―2003年共14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通过对训练样本运用神经网络进行计算,得出各个影响因素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变量系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即各因素与劳动力需求的数学关系,然后用2004―2008年的5个样本数据检验该模型,通过检验的模型就可以用于预测和分析未来劳动力需求。

2、预测云南省的未来劳动力需求

本文选用三层的BP神经网络来建立劳动力需求模型,其中每层单元只接受前一层的输出信息然后再输出给下一层的各单元。基于本文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输入层与输出层的节点数分别为5个和1个。而在隐层节点数的选取上,我们采用动态构造法:即输入输出节点数不变,而隐层节点数可变,初始时放入足够多的隐层节点,然后逐渐删掉那些不起作用的节点,直到节点不可收缩为止。将BP网络迭代效果最佳的SCG和COB算法代入MATLAB程序运行l0次,取平均值,最终可得,网络模型的最佳隐层节点数为11。因此,本文采用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劳动力需求模型的最佳网络拓扑结构为:5×11×1。

然后将1990―2003年共14年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该算法通过943步达到预设的误差e=0.001。然后使用2004―2008年的5个样本数据进行劳动力需求模型的检验。检验得出的数据为:2348.6、2429.3、2494.9、2476、2522.3,将它们与样本数据:2401.4、2461.3、2517.6、2573.8、2638.4相比较,误差分别为:0.022、0.013、0.009、0.038和0.044。所以该模型较好地实现了预测功能,并将误差限制在了0―0.05。

模型通过检验后,我们将2009年的数据代入检验好的网络来预测“十二五”期间的劳动力需求数量,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四年云南省的劳动力需求将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这与云南省近年来积极的就业政策相一致,同时也说明了该模型是有效的。

四、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餐饮、住宿、物流等服务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就业:从人数来看,2005―2009年云南省净增就业223.5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净增184万人,约占新增就业的82.3%;从比重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20.6%上升至2009年的25.73%,提高了5.13个百分点,可见云南省第三产业正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投资少、收益快、就业容量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1)旅游业。今后应进一步充分发挥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优化旅游文化产业布局,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的转变、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共赢。

(2)餐饮业。餐饮业以其市场大、增长快、投入相对少和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我省需要继续将餐饮业作为重要服务业来发展。

(3)物流仓储业。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云南已成为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和陆路必经之道,这势必会为云南的零售、批发等产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应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综合性物流园区。

2、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强化其就业吸纳作用

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经济的灵活发展。目前,国有经济对就业的吸纳作用越来越小,而非公有制经济以其层次低、规模小且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特点,吸纳了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因此,云南省应丰富所有制构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第三产业,并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它们的就业吸纳作用。

此外,目前云南省就业服务机构的技术装备较差,专业人才匮乏,提供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缓慢甚至根本没有,以至于很多就业服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扩大就业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云南省应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就业服务机构,提高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篇3

关键词:劳动力需求;信息产业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84-03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资源禀赋上的重要特征使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成为中国能否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然而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尤其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产生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始终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选择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矛盾也就突出体现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化,也就是作为信息化基础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上。由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随着其支柱地位的确立也越发突出。如果说信息产业发展本身已经说明了资源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那么在这一效率提高过程中探究信息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理,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利用水平提供理论说明,则正是当前理论与实践的迫切要求。

信息产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社会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间接产生的对生产中要素投入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逻辑上可以把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产业劳动力需求人数增加看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可以通过对信息产业总量扩张、内部结构变动,以及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信息产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一、信息产业总量扩张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总量扩张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种总量扩张和岗位增加是在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伴随着信息产业化过程逐步实现的。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是信息产业扩张规模和速度的保证,也是信息产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条件。信息产业的总量扩张和就业需求增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价格补偿效应

在排除价格变化因素的情况下,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取决于总产量和生产率这两个解释变量。很明显,如果忽略技术进步因素,信息产业就业人数会随着信息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而绝对增加。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即每个工时产量的增加)。”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会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推动下不断提高。半导体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的摩尔定律是对这种进步速度的最好写照。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信息产业单位劳动边际物质产品增加,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势必会减少。但事实上这种就业减少的势头会由于价格补偿效应的作用而大大地抵消。这种价格补偿效应是指,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单位生产成本降低,而成本的下降会进一步使产品价格降低,这时产品需求上升所带来的就业增加就有可能补偿由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所引起的就业减少。信息产业是一个技术进步速度快,同时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单位信息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快下降,一般来说,芯片总产量每增加一倍,其价格就下降20%~30%。由于信息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价格下降会带来产品需求和产量的更大幅度增长,从而会使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长。

(二)引致需求效应

对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信息产业总量扩张的基本条件。作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信息技术进步是决定信息产品供给,同时也是拉动信息产品需求的核心因素。与其他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在需求拉动上表现出明显的内部引致需求效应。这种引致需求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快,信息产品更新快,存在一种产品更替过程中不断引发新需求的特性,表现为新一代产品对用户的便利性和性价比远远超过上一代产品,从而使产品的老用户产生出对新一代产品的强烈渴求。从而加快了新老产品之间的消费转移。这一点在信息工业产品和信息服务方面表现的都非常明显。比如,大家熟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同样,在信息服务业也是如此,以盛大网络公司提供的一款在线游戏“传奇世界”为例,为了便于玩家更好地达到娱乐的目的,游戏提供商在提供基本游戏内容的基础上不仅提供了大量不断升级更新的游戏装备,还提供了挂机服务、虚拟货币等一系列信息产品和服务,2005年盛大旗下所有游戏免费开放,只通过提供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获取收入。这种虚拟商品和服务的引致需求可以说是无限制的。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内部不同信息产品之间也会产生很强的需求引致性,这主要是因为信息的采集、传送、加工、贮藏和应用等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的非常紧密,不同信息产品在共同满足信息消费需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在配套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的结构效益和系统效益。

(三)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大,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引起对信息产业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劳动力需求水平。事实上,信息产业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快、增长迅速,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贡献度比较大,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引起对信息产业需求的增加,使其产出上升,吸收的就业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样就会形成收入和就业的循环累积增长效应。

其实,从信息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信息产业是在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的阶段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因为,只有在较高收入水平下对信息商品的需要才会转变为大规模的需求。一方面,当人均收入处于较高水平阶段,人们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产品消费带来的满足上,无形的信息产品消费开始成为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较高的国民收入以及相应的教育水平,也为资金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智力保障。

这种收入效应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信息产业的贡献份额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一方面使这一领域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同时,国民收入的增长也拉动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美国的就业水平。对于这一点,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决定就业”的理论逻辑是对这一过程的最好诠释。套用这种理论

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说,信息产业带动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推动信息产业进一步增长,这两种上升力量共同推动了劳动力需求水平的提高。

二、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演进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信息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不仅通过信息产业总量扩张表现出来,同时也会通过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事实上信息产业总量扩张正是在其结构的演进中实现的。作为一个大的产业系统,信息产业是由一系列分支行业构成的,这些行业共同构成了信息产业内部复杂的结构体系。从现在发展阶段看,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正在进行着两种形式的变化过程,一个是建立在传统信息技术上的信息产业的“传统行业”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行业”转变;另一个是已经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现代信息行业的结构优化提高过程。这两个转变过程对劳动力需求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传统”信息行业向“现代”信息行业转变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所谓传统与现代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这里的传统行业主要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信息部门,比如说报纸、杂志这些基于传统印刷技术和纸制媒介的信息服务部门。这类传统行业在信息产业化过程中会首先在生产技术手段上完成其向现代行业的转变,比如说报纸在编辑和印刷过程中已经广泛采用计算机和激光照排等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出现纸制信息媒介向数字化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向现代信息行业的转变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形成就业增加效应和就业转移效应。但是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提高,比如说在报纸新闻采集和传输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取代一部分人力,在报纸的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司机和搬运工的工作可能会减少。

(二)现代信息行业结构优化提高过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的行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密集行业。但是,如果从信息产业内部细分的行业,以及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动来考察,会发现信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在特定发展阶段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强弱并不相同。首先,从信息系统技术分类的角度来看,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这四大子技术依次主导的产业化过程构成了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演进过程的四个阶段。在不同时期,信息产业化在这四个阶段中依次起主导作用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并将从整体上提升信息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其次,从三次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信息产业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一国信息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往往以劳动密集型的信息工业为起点,但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信息工业将逐步资本密集化,其在劳动力需求上的主导地位会让位于以较高人力资本水平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的信息服务业。从1993年到2002年虽然经历了信息产业发展的低谷,但是信息工业与信息服务业在吸收劳动力上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见下表)

按照信息工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划分,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有从信息工业向信息服务业演进的优化提高过程。不仅如此,在信息产业内部信息系统技术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的更替中,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这种信息工业与信息服务业的优化升级过程,也就是说这两种优化提高的过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共同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三、信息产业化在开放经济中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在开放的经济中,信息产业化可以通过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来增强一国劳动力的需求。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信息产业对外贸易水乎的提高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的。在广泛的产业内国际分工体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通过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对区域内劳动力需求有很大影响。这种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对区域内信息产业内部各行业劳动力需求的拉动,可以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状况间接表示;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可以用信息产业的核心就业水平来表示。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从动态的角度看,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对一定时期区域内就业状况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可以从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入手,分析国际分工体制下信息产业贸易结构演进对区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信息产业就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源禀赋与对外贸易战略。

首先,从人力资源禀赋方面来看,人力资源状况对就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因为战后国际分工的重大变化,使国际分工的基础由自然资源转变为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艺。信息产业本身更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以从资源约束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几乎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唯一约束条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发挥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战略来看,发挥比较优势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但是,提高核心就业水平才是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凭借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可以比较顺利地融入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对于信息工业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从事复杂加工工业与资本技术密集的成品和零部件生产,发展中国家从事相对简单的加工工业与劳动密集型的成品和零部件生产。以计算机生产为例,在加工上,高度尖端和复杂的中央处理器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本实力相对较高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从事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主板、内存以及其他关键部件的生产和设计,而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机箱、电源等部件,并从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组装工作。

对于信息服务业,由于这个领域以智力投入为主,很适合发展中国家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切入点。就日益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来讲,虽然发达国家在大型的系统软件和工程软件的设计上具有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但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软件开发领域,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企业可以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本优势,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丰富的软件产品。尤其对于国内市场,由于可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因此,更具有自身的优势。

篇4

一、教育分流加重了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供给压力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中国人口自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化,从而使家庭――不管是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都更易于集中资金投资于子女的教育。这与中国大学的扩招一起,在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分流了劳动力的供给渠道。

从历史向度而言,中国65岁以上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的55.75%增长到2007年年底的72.78%――这预示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到了“人口红利”的最高时期。经过这一时期,中国将由“人口红利”转入“人口负债”――那时,老龄型社会的压力,会羁绊中国经济的增速。在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达到72.78%之后,伴随少儿人口所占比重的持续降低,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会急剧下滑。2008年新增劳动力人口为700多万,2009年为600多万,到2014年时会下降到只有100多万。此后,会出现负增长。即在“十二五”的期末,中国劳动力人口的总数量会在大势上趋于减少。目前,劳动力人口的总量供给压力已开始减弱。

但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压力却日趋严重。伴随最近一段时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扩招,自初中毕业(因为没有进入更高教育阶段继续学习)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低技能劳动力人口开始减少(2005为667万,在2006年降低为533万,2007年降低为420万)。21世纪初,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扩张正好遇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数量的萎缩,从而刺激了“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虽然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低技能劳动人口就业压力――挤压出沿海制造业中的农民工,并在2008年年底形成民工的“返乡朝”。目前,刺激市场的大规模投入,以及铁路、公路、民航及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的推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体力劳动者创造就业岗位,缓解蓝领从业人员的就业压力。

因此,结构压力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的突增。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只有413万人,2007年增加到557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人。再加上2008年没有顺利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届时仅需就业的大学生就会高达约800万人。

另外,职业教育在增加人力资本培育的同时,却以“蓄水池”的方式将本应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培养到了高中阶段。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16万人,2005年上升到的656万人,2007年达到810万人。提前实现了教育部的规划目标――2010年达到800万,与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持平。这表明:在初中及以下劳动力净增人数缩减的同时,接受过高中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人数开始大幅增长,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增加就业压力的同时,可潜在提高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在人口总量供给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达到既有高度之后,由人力资源的培育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已开始显现。这个显现的主要表征,一方面体现为大学生数量供给的剧增;另外一方面则体现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迅速扩展。

但由于中国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力度慢于职业教育和大学生供给的增速,也由于中国城市化速度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速度,故在人口转型与经济转轨过程中,整个社会提供的“升级岗位”出现了短缺,并由此阻延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所以,最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也会伴生中等职业教育产品――接受过高中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的择业难。这种“困难”,并不是劳动力人口供给中短期的结构性压力,而是一个可能持续多年的结构性压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劳动力管道分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此,国家必须制定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指导战略,将教育发展战略置于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并使其在人口转型和社会转型中实现平稳过渡。

二、劳动力人口加速向第二、三产业及在地区之间转移

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强烈地表现着自乡村向城市的净注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实行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控制政策,使21世纪初城市户籍人口迅速老化。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拉动了农村人口到城镇的就业冲动,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仅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城镇新增劳动力837万,而乡村减少劳动力69万;2005年城镇新增劳动力835万,乡村减少劳动力230万;2006年城镇新增劳动力999万,乡村减少劳动力404万;2007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40万,乡村减少劳动力450万。再过几年,等农村新增劳动力表现出“90后”特色时,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减少趋势,将进一步显著。

目前,自乡村流动到城镇的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到1.5亿多。这几乎占整个城镇就业劳动力的一半。在乡村人口缩减过程中,接受过较高教育的年轻一代,越来越不愿意作农民,而希望有更多机会在城镇非农就业。这种强烈的心理预期,会使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趋减。同时,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土地集中趋势,将继续加大农村对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推力”。

中国劳动力自乡村向城镇的转移,还体现着地区结构上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一带的流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解决了当地存量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还吸纳了大量农民工的南移和东移,带来了增量劳动力的积聚,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经济聚集效应。截止到2008年第三季度,东部地区用人需求占全国的比重都在60%左右。东部地区的求人倍率,也大大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1以上。

另外,乡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还直接带来了劳动力人口在三次产业之间配置比例关系的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日益上升。而最近几年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长更快。这强烈地表现着“中国制造”的特色。截止到2007年年底,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40.8%(1978年为70.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上升到26.8%(1978年大约为17.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上升到32.4%(1978年为12.2%)。

2003年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在出口导向的发展势头被国际市场所限制之后,为求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开始向人工成本和土地价格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缓慢转移。在前几年的转移中,一度将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带入了中部中国和西部中国。所以,中国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使中国在未来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仍然在制造业有所作为。在东部地区技术升级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会承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而继续引领“中国制造”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生的这种地区转移,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劳动力――尤其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梯度发展所促使的企业转移速度,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速度,而金融危机及其导致的实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可能会加速这一调整的进程。

事实上,中西部地区或者那些劳动力输出大省,正在积极应对这种变化,正以自己的比较优势迎接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如果国家适时施以引导和培育,多予少取、休养生息,在梯度发展中,中西部极有可能以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求得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私营企业已成为解决劳动岗位的主战场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从业单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只有7451万人。但到1995年就增长到1.1亿多人。在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裁员分流之后,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数量开始持续下降。截止到2007年年底,只有6424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也下降到718万人――与1991年相比,几乎只剩下其时的零头。

但与此同时,城镇私有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却迅速上扬。1993年,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时,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只有186万人。1999年增长到1053万人,2003年增加到2545万人,2005年增加到3458万人;到2007年年底,已经增长到4581万人。此时,城镇个体从业人员,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3310万人。仅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的数量相加(4581+3310)已经达到7891万人,超过了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的数量之和(6876+718=7594万人)。

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使其成为我国解决城镇劳动就业岗位的主战场,尤其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主战场。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劳动用工需求中,私营企业的需求量,均占27%左右。虽然东部地区出现了私营企业大面积的破产,但在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特色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中,私营企业制造的用工需求,却始终占据首位,并在全国总体劳动用工需求中继续保持了27%左右的比重。所以,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渐加重,但在用工需求上,内资企业创造的需求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用工需求一直没有超过10%。故只要国家采取可行的内需刺激政策,被沿海地区挤压出的“民工返乡潮”或失业问题就不会过于严重。

不仅如此,在我国的农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到1.5亿,私有企业从业人员2672万,个体从业人员2187万。也就是说,在农村4.76亿劳动力中,已有将近2亿在企业就业。从事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的就业人口,已经下降到2.7亿左右。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

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大力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应该是未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而非权宜之计。为此,我们要通过宣传和利益导向,鼓励自主创业,继续转变那种“千军万马”挤“公务员”之独木桥的观念,为就业人员改善创业环境,着力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

四、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技能培训及其问题

前已述及,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业已经过教育而分流为不同人力资本的劳动力。不同人力资本的劳动力,面对着不同的求职市场。但市场的需求,却决定于整个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的发展。因此,市场对不同教育管道提供的劳动力,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比重和不同的求人倍率。

如200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比重仅分别为15.7%、15.3%和15.6%;对“本科”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比重分别为6.4%、7%和6.8%。2008年第四季度,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比重为14.3%;对“本科”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比重为6.4%,均比前三季度有所降低。这本身既与大学毕业者在整个劳动力人口中占据的比重有关,也与中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有关。

可让人担忧的是,市场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包括接受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却有渐次走低的态势。如“大专”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变低。2008年第一季度为0.99,第二季度为0.89,第三季度为0.87;“大学本科”劳动力的求人倍率,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态势。分别为0.97、0.88、0.87。虽然“研究生”的求人倍率,在经过第二季度的低潮后有所上扬,但仍然达不到第一季度的1.49。

与此相反的是,“初中及以下”和“高中”组劳动力的需求比重,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中一直很平稳。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比重,一直在1/4以上;对“高中”阶段劳动力的需求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其求人倍率,也有较好的表现。“初中及以下”组分别为0.97、1.06、1。高中阶段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99、0.98、1.01,也很平稳。但高中阶段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者的求人倍率,则稳健上升,分别为0.97,1.13,1.15,是所有需求中求人倍率最高的。这说明:高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在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基本都可以找到工作。虽然在第四季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初中及以下”劳动力的求人倍率有所降低,但仍然维持在0.89;但大专、大学、硕士的求人倍率却仅分别为0.78、0.75、0.77。

人力资本的另外一个评级标准,是劳动力的技术等级。这是国家通过权威部门颁发给某个职业技能的就业资格认证。持有此项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仍是企业的“香饽饽”。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也表明:所有取得了职业技能资格的劳动力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这预示,这些劳动力几乎都是供不应求的,中国的“技工荒”局面仍在持续。另外,虽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对低层次职业技能的需求量大于高技能者,但高技能者的需求量少,可供给则更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达到了4.05。这说明市场需要405个工程师,但却只有100个人来申请。

总之,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最大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供给超过了市场之所需。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相当重要:

第一,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求人倍率高,而大学生的求人倍率低?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紧跟市场而调整,但大学教育的课程、知识要点和专业配置及老师等,一旦固化,就很难改变。

第二,大学教育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所谓数量增长,质量下滑。很多学校,本不应该升级为大学,但却通过种种渠道,取得了招收大专生和本科生的资质。在老师的教学力量未经提高之前,专科学校向大专院校的改变,大专院校向本科院校的改变,本科院校对研究生招生点和招生名额的“跑”、“要”、“扩”等,不仅使教育质量严重缩水,而且滋生了教育净土的腐败,破坏了文凭资质对就业市场的质量导引机制,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悲现象。

第三,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理论教学式的满堂灌,而缺少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里,理论课多,实践课少,以增长学生技能为目的实践课更少。这种传统式的、重考试轻动手的、在精英教育时期不易暴露的教学缺陷,在大众教育时期已彻底不符现实之所需。

在治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我们过去比较多的强调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强调和引导他们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去,要他们到中小城市或农村去,但却轻视了对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轻视了大学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轻视了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轻视了监管部门对课程设计与市场之接轨的检查。这是教育部门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篇5

我区现有各类用工单位(含个体工商户)3385户,规模以上企业218家,从业人员9万余人。2018年全区进入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有1307人,用人单位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岗位1804个,求人倍率约为1.38(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2019年1-4月,求职人数和提供的岗位数均有所增加,通过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有**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个,求人倍率约为**。

二、2019年1-4月份劳动力供求情况分析

(一)按行业分组的劳动力需求分析表

从行业需求情况来看,各行业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制造业三大行业,其中用人需求分别占行业需求总量的25.91%、22.38%和16.05%,三行业需求占需求总量的64.34%。

(二)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劳动力需求分析

从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劳动力需求情况来看,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地位。其中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其它企业的用人需求最高,所占比重分别为37.77%、20.61%和22.98%,三者合计达81.36%。

(三)按职业分组的劳动力供求情况

从职业分组的劳动力需求情况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依然是用人需求的主体,所占比重分别为45.06%和21.21%,二者合计约占需求总量的76.27%。此外,对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2.92%和10.12%。

从求职情况来看,求职人员相对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所占比重分别为36.25%和27.41%,二者合计约占求职总量的61.66%。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需求比重分别为10.68%和15.67%。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其它职业的求人倍率最高,为0.92;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63、0.59和0.61;求人倍率最低的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0.33。

(四)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劳动力求职状况分析

从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劳动力求职情况来看,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2.26%。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7.53%,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6.45%,其它失业人员占18.48%;此外,在求职人员中,下岗职工占9.31%,其它人员(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占15.16%。

(五)按年龄分组的劳动力供求分析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来看,73.02%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明确的要求。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占总体需求的58.35%。其中,对16-2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占25.69%,对25-34岁之间劳动力的需求占32.65%。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同样以年龄在16-34岁之间为主体,所占比重约占求职总数的71.05%。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40.42%,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0.63%。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需求基本一致。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今年前4个月各年龄阶层的求人倍率与上年度同期相比都有所上升,其中,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求人倍率为0.71;年龄在16-24岁为0.47;年龄在45岁以上的求人倍率为0.31。

(六)按文化程度分组的劳动力供求分析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70.38%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明确要求。其中,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约占总体需求的41.62%;对大专文化程度需求比重为14.41%;对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9.74%;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