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安排较少。大学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作为基础学科,一般为每周1~2节。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够的。而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缺少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2、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在讲授法律基础时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方法,这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甚至排斥这门课,认为所学的这些条条框框的法律知识离生活很远,没有什么大用,从而忽视这门课的学习。
3、缺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如果他们不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那么当他们遇到生活学习或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时,不良的情绪却无处发泄就很容易发生违法犯罪的事件。
4、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全家的呵护下成长起来。有的家长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几乎没有经历到任何的坎坷,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经受不起一点的挫折,所以当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受不了了,从而导致他们做出违法的事情来。针对以上主客观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法律观念淡薄,他们还没有做到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无论是法律基础课的专业教师还是专职辅导员都应该在平时的授课和日常的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到法律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深刻理解法律的平等和自由的真正含义,要做一个守法的大学生,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择学习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师,与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及时排解学生的郁闷情绪,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手段。因为法律意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不成熟,要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抵制生活中的各种不良风气,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向,为他们讲授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同时每周还可以开设两次心理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懂得无论遇到多么不公平的事情都要保持冷静,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平时还可以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活动,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实地无顾忌地作答。认真整理调查分析报告,这样可以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际相结合,开展与法律相关的社会活动。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模拟法庭审判的活动,让学生亲自扮演多种角色,自编、自导、自演,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的乐趣,又能深刻地掌握我国诉讼法程序,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守法。还可以开展法律知识方面的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这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认真准备,调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四)邀请著名法学家到校进行讲座。专家学者的讲座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再结合典型的案例,可以从点到面对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法律的权威性,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制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道德水平自然而然也为提高法律意识提供了主观要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的认识自我,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高校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的教育,可以多开展提高道德水平的活动,如评选优秀道德标兵等活动,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六)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应该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选择较好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置,采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避免单一的讲授方法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进行收集大量的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把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讨论,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从而把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等热点节目,让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
现代社会,大学生犯罪的例子不再少数,给同学投毒,杀死同学肢解同学,拐骗同学等例子都曾经发生过,而且还在呈持续上升的状态在发生。这些事的发生,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下面就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做一下分析。
1. 法律观念淡薄
法律观念可以说是让人们知法懂法守法的前提,也是具有法律意识的第一步,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很多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好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而且很多大学生对法律认识不清,比如说大学生对权和法,违规、违法和犯罪界定不清等,导致很多学生在法律边缘的事件,比较盲目和模糊,容易误入歧途。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让大学生接受并理解法律,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法律所呈现的正义、公平和平等等价值观来约束大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的管理。
2. 法律知识不全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就是不懂法。很难谈得上守法,更谈不上传播法律知识和拥护法律知识。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即使很多大学都安排了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但是很多学生认为那是一个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对就业什么的也没有帮助。这就造成法律学习的目标没有完成,在学校或者出了校门,走向社会,很多学生还是对法律认识浅薄,法律知识不全,在遇到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时候,不知道运用,有时候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触犯了法律,自己也不知道。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1涉及法律问题概述
兼职大学生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已经成为社会领域内不争的事实:由于拖欠、克扣工资、缴纳押金、遭遇人身侵犯等原因,兼职者常常遭遇人身或财产的损失。
此外,调查发现兼职大学生权益受侵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这首先体现在兼职常常与网络联系起来,权益受侵事件变得更加隐蔽,也更具有不确定性。毕竟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多元、具有明显匿名性特征的虚拟空间内,许多规则难以发挥约束性作用。在调查中有兼职大学生这样表述“遭受了网络兼职骗局后,不知道该向谁维权”。由于缺乏证据、资金、法律知识,并且认识到互联网环境下维权难度之大后,权益受侵害的兼职大学生常常将此问题“不了了之”。
2兼职大学生体现出的法律意识
出现一系列法律问题的原因自然是来自于多方面的,但兼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层面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调查中发现有如下意识:
2.1对法律的忽视心理
上文提到一些属于法律“灰色地带”的兼职,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您是否知道帮淘宝代刷信誉、代为删帖这类兼职是违法的?”问题,有58.2%的人不知道帮淘宝店家代刷信誉是违法的,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知道其违法性。如果说在网络领域内相关法律仍不完善,兼职大学生缺少相关法律知识无可厚非的话,那么他们对于签订合同这项基本且常见的法律行为的不重视则引人深思。在“不签署合同的原因”一题中,有37.6%的人认为“合同用处不大”,17%的人表示“不想多此一举”。大学生原本是被赋予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这一形象的群体,然而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其中一些人缺乏必要的契约意识与证据意识,为求一时方便而为日后制造隐患,这与他们本身高教育程度的形象构成一定的矛盾。
2.2法律工具主义心理
在提到“如有帮淘宝代刷信誉、代为删帖这类兼职,且薪酬可观,你是否愿意去做?”时,问卷结果表示,对从事兼职持“愿意”或“说不清”态度的人分别占据37.9%和33.6%。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尽管此类兼职违背了民法通则中“诚实守信”原则,但是许多兼职大学生愿意投身其中。除去上文提到的不了解其违法性的群体,我们必须承认一部分数量的大学生却是“知其违法而为之”。在他们的意识里,是否遵循法律要以权衡效益和成本为前提,既然做这些兼职可以获利,而在无形的网络世界内很少有人因这些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那么这些领域就不是不可涉足的“”。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下,法律规则没能内化个人理念,因此个体就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忽视了道德上的要求。
2.3缺乏权利意识和自我救济意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31%的学生选择终止兼职,14%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只有39% 的学生选择自我救济。如此之多的学生选择不作为的方式,可见他们并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身边的法律工具来维护自身权益。在选择自我救济的途径上,又存在救济途径单一的问题,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考虑过寻找工商、劳动等行政监督机关。
3 对大学生兼职所涉及法律问题的建议
3.1健全与完善相关网络法律制度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也更加受到质疑,内容的真实性受到大幅度的破坏。规范网络兼职市场,净化网络信息,首先必须要由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成。我国的网络立法相对滞后,无论在立法的数量上还是在立法的层次上,都与现实需求有不小的差距。并且有一大部分法律集中在部门规定层面上,只是对网络行为等提出规范措施,并没有配以严格的制裁手段和处罚,自然法律效力相对较弱。在内容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对网络上的虚假招聘信息,从的监管到出现侵权或者违法问题后的处理都应该有相应立法,并有适当的刑罚。增加网络立法的权威,自然就会提高法律效力,以实现法律的规制引导功能。
关键词: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3-0295-01
法律意识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社会意识,能够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现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程度,并影响着人们法治观念和日常行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增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其日常行为。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的学理性较强,没有一定的法律理论功底,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1]。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获得,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安排上,课时相对较少,教授的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再加上学生过于注重学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不高,能够通过考试即可,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硫酸烧熊事件中的当事人曾表明,自己学过这一课程,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烧伤动物也算违法。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不足,其法律知识水平已经难以支撑起自身法律意识。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还需要学校能够加强教育,创新课程,是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必须意识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应有自己的独立地位[2]。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并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实现自身观念的创新,明确认识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的过程,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从以往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拓展到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增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较为关注,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案例对学生实施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律讲堂》、《社会与法》或者《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支撑其法律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设计课程相关的法律课题,为学生创设辩论、法庭等情景,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体会法律的作用,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旁听法庭审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熏陶,引起其对法律的深思,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创新
为有效解决学生过于重视学分的问题,实现法律意识培养有效性,高校应加强对考核制度的创新,采用多种考核方法,例如写论文、开卷考试等,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公平的评价。
三、结论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途径,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敏.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1(1):225-226.
[2]杨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7(14):82-85.
关键词 当代 大学生 法律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却比较薄弱,大学生犯罪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优化当代大学生发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在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前大学生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鉴于此,笔者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体现
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较多,阻滞了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就目前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法律认知偏差、法律情感淡薄和法律意识缺失,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法律认知偏差。
法律认知就是大家对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偏差不无关系。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理性认识的产物,是法律意识的知识基础。法律认知偏差的出现,是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建立在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法律认知偏差,致使在理解法律相关知识时存在着缺陷。
(二)法律情感淡薄。
法律情感淡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重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律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法律的感情。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法律情感与法律意识密切联系,是法律意识的感情因素和心理动力。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情感较为淡薄,对法律缺乏亲近感,不适应我国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建设。
(三)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信仰缺失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法律信仰是法制建设的奋斗目标,目前,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制约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的基础上,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法治主体意识,是指在依法治国的环境下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积极的参与法治建设的意识。要想提高大学生学法的自觉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首先需培养其自觉参与立法、带头守法的意识。其次,要使大学生做到要严格执法,勇于护法,使其真正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最后能够清晰地认识自身的责任不是法律强加的,而是行使权利时的必然选择。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所谓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权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只有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把法律作为最终的、最权威的价值判断标准,才有可能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需要大学生正确处理法与权、法与情的关系。抛弃一切对于法的错误观念,从而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识。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必须明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要明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树立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真正做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法律义务是社会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必须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责任,意味着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约束。对此,需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总之,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应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制主体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至上意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运用意识,不断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能力,改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
(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参考文献:
[1]张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人民论坛. 2010(29).
[2]肖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选择.湘潮(下半月). 2010(06).
[3]王楠.浅谈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考.天府新论.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