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篇1

关键词: 《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注意点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它是具有合理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它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淡化理论教学,强化能力培养,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机械加工实训》课程是我院于2007年开发的综合实训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钳工加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等多门实训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和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学的一门技术专业课。综合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主线,以“学中做,做中学”为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的知识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部门有关文件为指导,以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一流教材为核心,以教学管理为保障,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自课程开发以来,课程组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认真开展了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对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以下特色:(1)在模拟生产车间中实施教学。由于大胆进行知识创新,该系创新学生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获奖。(2)实习零件是企业真实产品。(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2.《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建设良好精品课程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实训课程组有教师8人,其中有多年既从事企业工作又从事教学的双高人员担任教师,有多年从事实训教学的技师,有多年从事教学的副教授,还有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的年轻同志。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2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技师2人,高级工3人,中级工1人,年龄结构方面:40岁以上者2人,30岁以下1人,其余均在30―40岁之间。在教师中,有3人均到生产一线进行过实习,具备双师型人才素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2)加强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课程开发初期,课程组就编写了配套的系列院级校本教材《钳工实训指导书》、《车工实训指导书》、《铣工实训指导书》、《磨工实训指导书》、《刨工实训指导书》。系列院级校本教材以机械加工实训为主线,以典型零件的实际生产加工顺序为线索,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五个模块(见图1)。教材体系与零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完全吻合,在知识体系上有较大突破。课程内容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突破以往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自圆其说”的模式,充分体现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删减了重复内容和不必要的繁琐理论推导,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突出知识的应用形态,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该教材于2007年部分编写完成后,在本院内部印刷使用,先后共印刷5000余册。2009年,课程组根据反馈的问题,对教材进行了较大规模修订,更新了部分教学内容,增加了习题,并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对知识体系的成功创新,该系创新学生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获奖。

(3)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形成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机械加工实训》课程所涉及的课程较多,有些内容枯燥、抽象。如果教师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历,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也不易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因此,课程组开发了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以上不足。教师讲解完毕要求学生实际操作机床,实现了抽象理论直观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实践知识现场化和理实一体化,同时也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考核。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分成三部分: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和实训考核,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40%,实训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考试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同时,它还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5)注重过程监控,强化量化考核,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重视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本课程组形成了“注重过程监控、强化量化考核”的教学思路,收到了显著效果。本课程组对每个工种或实训项目都制定了详细的量化考核标准,在考核中,不仅考核最终的工件质量,而且注重考核每一工序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本课程配套的实训车间有:钳工实训车间、车工实训车间、铣工实训车间、刨工实训车间、磨工实训车间。这些实训设备能较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及相关科研的需要,实训开出率基本达到100%。

车间除了具备传统设备之外,还新添置了雕铣机1台、数控铣床1台、数控车床2台、数控线切割2台,电火花2台,能较好地满足机械加工实训的需要。

(6)建设网络教学环境,为资源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同时,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也使学生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提供了条件,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本课程的网路教学资源主要包括8个模块,如表1所示。

3.精品课程建设的注意点

(1)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高职特色。

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必须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手脑并用。教师应把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上。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各内容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系统。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是核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途径,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建设是保证。“合理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点。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应综合考虑,整体优化。另外,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课程组的事,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各部门人财物的较大投入,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3)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经过1年的努力,本课程组设计的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这不能视为课程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本课程组主动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精品课程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和更新,不断充实网络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青春永驻”。

通过扎扎实实的课程建设,《机械加工实训》课程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调查,学过该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本课程组将在巩固上述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机械加工实训》课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2]孙爱娟.关于精品课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7-8.

[3]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5-56.

[4]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高教研究,2009,(1):62-64.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等天气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63-02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高等院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地推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教高[2003]1号),“五个一流”准确地表述了国家在政策上对“精品”内涵的界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所有类型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天气学是大气科学中最早创立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应用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研究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学科。高等天气学系统介绍近代天气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注重大气动力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揭示天气系统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与天气学相比,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高等天气学精品课程建设,对于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设置需要与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高等天气学”课程是在天气学课程的基础上,面向气象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学生全面掌握近代天气学理论和学科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大学建设的宗旨。精品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优秀教材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精品课程应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实施整体建设。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要牢固确立学校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把育人第一、质量第一放在核心位置,以此策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及创新环境,达到整体优化。我们的建设思路主要可以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1.创建高质量的教材。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应兼备基础性与前瞻性这两个重要属性,按照知识体系架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1],在内容设置上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①处理好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由于高等天气学是天气学的延伸,内容上有很大的继承性,前者重理论,更多地引入了涉及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如在基本理论中包含有大气半地转过程、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等,都是大气动力学理论在天气学中的延伸,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在天气学中无法回答的一些问题,完善了天气学理论体系。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不过分强调内容的全面性,如教材中没有涉及中尺度天气系统,避免与天气学教材过多的重复。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设计、教学结果评价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区别于理论体系。因此,在实施教学时,主要以问题驱动为手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无解的问题给出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思考,避免“照本宣科”的诟病。教材基本理论部分,公式推导多,将这些理论分散到相应章节的实际运用中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②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知识点的引入作为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不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而充分体现知识发展的过程,不是过早地将概念“固定化”,而让其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季风的定义,就是通过给出不同学者对季风的定义,从中分析出共性及差异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际上这是目前对于亚洲季风系统中对子系统分类上存在差异的一个很好的印证。类似的还有阻塞高压的定义等。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对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教材中各个章节引言部分注重介绍相关理论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观的建立。③处理好理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气象学理论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如锋面气旋理论、大气长波理论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天气学学科的发展。教材内容在立足于理论体系传承的同时,将学科前沿性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材,体现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三者的统一,密切基础理论与实际天气过程的联系。如大气锋生是高等天气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天气过程之一,为了解释锋面的生消演变,首先介绍了平衡锋生模式,指出准地转风锋生理论的缺陷,引入半地转风锋生理论,指出非地转偏差对大气锋生的重要作用。其次引入适应锋生过程,合理解释了海岸锋和阵风锋的锋生过程,完善了理论体系,针对性也非常强。另外,考虑到锋面与高空急流的伴生关系,在教材中引入了高空急流-锋系及次级环流系统,充分体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天气系统更加系统化。又如大气低频变化和甚低频变化,表现为大气中准周期变化,对于认识与理解天气过程异常变化有着重要意义。需指出,对教材不能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参考书籍和相关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

2.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强化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者的统一,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2]。2013年,高等天气学被大学列入教改课程,教学时数sp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同步修订了课程标准,教学形式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的同时,重点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及时融入国内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基础。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其他一些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优化课程体系。如采用专题指引方式,即提出问题,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引入课堂讨论;又如课题研究方式,即结合课题提出假设,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论证假设,形成初步结论,进行课堂演讲。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优势,结合板书、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通过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3.快速提高师资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教改方案也很难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已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主要责任在于更好地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教师更要起到组织、引导、启发等作用,教师除了对本课程内容烂熟于心以外,还应具有将教材内容与科学问题有机结合的能力、具有将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具有敏锐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的状态和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具有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知识阐发观点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正如钱伟长院士所说:“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等天气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科研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学科前沿和最新进展都非常熟悉,但对于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在近些年才接触到,对其的认知和经验也正在逐步积累和提高中。学院在2013年开展的“人人过关”和2014年开展的“人人提升”教学活动,以及每年一次的“海天杯”教学竞赛活动等,快速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极大地推进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蓬勃发展。

4.建立新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带来成绩评价体系的变化,评价体系应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思维和能力的创新[3]。课程考核起着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反馈和督促作用,需要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主动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高等天气学考试成绩为50%,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和课堂研讨成绩各占20%,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为10%,评价学生对课堂布置习题完成的情况,避免“一考定成败”,以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多重指标成绩评价方法,从制度导向上引导学生更加注重项目研究,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回归教育本质。

四、体会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把课程建设成“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任重而道远。精品课程所聚起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创新国家渴求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环境,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65-03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基本技术,并能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突破传统的课程学科和知识体系的限制,建立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际能力培养。

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深职院网络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网络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为专业集成公司的售前、售中和售后岗位,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和设备维护岗位,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岗位。相应地,课程体系将以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变化为主要依据进行建设。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2.1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2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2.3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在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抓好10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2.4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网络专业应该进一步调整充实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好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使专业教材系列化,并争取在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的网络实训教材方面取得突破。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正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专业正参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家教育部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子课题的建设任务,力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果,促进专业教材建设,提高专业教材对全国的辐射力和知名度。为此,拟采取并切实落实下面的几项具体措施。

3.1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组网、建网”,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2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目前,我们在制订课程考核标准时,参照了Cisco,华为,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等)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3加大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网络专业将“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实训、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网络监测技术、信息工程监理”等10门课程确定为专业主干课程,以这些课程为先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1)修订完善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教师教案;(2)在原有教师电子课件的基础上,以Cisco、华为为突破口,与企业合作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3)加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完成至少4门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的教学资源上网工作,争取专业所有主干课程上网,进入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校内外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也为全国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同时,推广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网络互联技术”的建设经验,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争取在2年内有2门以上的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3.4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做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1)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2)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4结束语

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专业与Cisco公司合作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以及和华为公司合作建立的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多次获得全国/亚太区优秀网络技术学院称号;专业由于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在2007年初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的验收,成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在2006年底入选了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建设专业。本文所探讨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2]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3] 丛俊歌.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1):57-58.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基金项目:本文为无锡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企业管理>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立项批准号:2014WXJYJ8)研究成果。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学科专业基础理论课,它建立在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行为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和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规律。因此,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通过揭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本原,将复杂的问题归结为简单的方法、道理,进而厘清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工作思路、内容,为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根据五年制高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企业管理》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把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相结合,通过理论讲授、技术应用、实践模拟,培养现代企业基层经营管理者的基本管理技能与素养,实现高职学生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的目标作用

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将《企业管理》课程中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资源、过程、方法纳入到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共享型讲课视频、教学课件、学习资料、学习经验为主体的基本框架,创建精品课程开放型教学模式。

此开放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桌面端、移动端技术平台为载体,以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学习资料、作业题库、案例资料库、测试题库为优质资源,逐步打造满足高职学生自主性学习、反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学习课件、讲课视频、综合题库、案例素材、答疑交流、情景模拟、技能实训的精品课程开放平台和运行机制。以此,不仅培养了高职学生运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教师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及其考核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运用,可以充分依靠现有管理学科理论、实践教学教育资源平台,构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环境和机制,为高职学生成长为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有效助力。

二、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的特点

(1)体现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创新项目研究和校企合作教学为一体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职学生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管理实践能力培养。(2)职业能力导向,确立学生技能结构。将开设的管理学科相应课程中,所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方法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进行总体分析,优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原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比例关系,将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综合创新等模块,确立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灌输、基本管理技术运用与综合管理能力养成为主线的高职学生管理技能结构。(3)完善教学资源,强调应用能力培养。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实践性极强,且又涉及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为此,有必要在高职校内设立企业管理实务综合实训场所。加强“双师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职学生考取企业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4)仿真企业实际,促进团队协作意识。根据《企业管理》课程中对高职学生能力目标要求,使其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更加贴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通过对现代企业经验管理实务的仿真教学,充实企业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有效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施。

三、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基本建设思路

(1)组建高质量教学梯队。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精品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教师学术与教学水平兼备,教学、科研两翼齐飞,需要教师具备奉献精神,投入大量心血。精品课程主持人必须具备一线教学的丰富实践与大量积累。(2)选用立体化精品教材。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处于枢纽位置,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课程知识点的载体。选用特色教材或自编校本教材,重视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教材首先要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吸收国外成果,并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其次要“立体化”,即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并配套多媒体教学资源及多种教学内容服务的出版物集合,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3)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精心制作与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要符合认知规律,并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还应与教师讲解相呼应。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形成教学互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新教学理念融入到课件制作与使用过程中,适应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需要。课件顺序式、跳跃式的多组合方式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发挥余地,便于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基础。(4)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校园内网,搭建《企业管理》精品课程数字化网络平台,将教学大纲、授课进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库、实训计划、实习指导手册、在线考核系统、优秀学生习作、参考书籍等合理归置其中。增加高职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5)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为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死记硬背知识点、学习过程单调枯燥等现象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注重理清思路、讲求方法、设置问题、组织讨论,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式教学不仅能加深高职学生对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平等交流,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6)注重案例与实践教学。目前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偏重于实践,而非实验。其中案例分析基本上是授课教师在课内布置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学生利用课上或课后时间完成,期间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相应的专业指导。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则是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应专题,学生通过调研、讨论、分析策划等形式进行实践,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问卷、实施调研;并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在实践成果汇报后,提出评审意见。

结束语: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能打破传统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封闭的教学模式,改善现有课程的结构和层次。笔者通过综合分析高职《企业管理》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参考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对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做了有益探讨。开展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保持对该精品课程的持续投入,希望能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企业管理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教学体系;计算思维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贡献。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1.我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与其他学科不同,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培养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人才的作用[3]。因此,高校各专业都普遍设置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受众面很广。为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优质资源共享,我校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已先后建成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及1门校级精品课程,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规定的计算机基础主干课程“门门是精品”。并提出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实验环境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根本,师资队伍是关键”等精品课程建设要领。所构建的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外教师和学生访问。截止2012年7月,各课程及门户网站的总点击率超过1178万次,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2.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学者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分布、资源可浏览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4]。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依然还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应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在以往建设中更多地强调了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没有考虑到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造成了部分课程网站资源无法打开的现象。

(2)用户对象定位问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的需求,而对学生的需求则考虑较少。

(3)资源利用率问题。在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评审、轻使用的因素,加之产权、工作量等多种原因,其网上资源未能做到与课程教学内容同步更新,造成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但资源建设滞后的情况,从而使资源缺乏吸引力。另外,现有网上资源多以罗列形式呈现,只能浏览获取,缺乏对资源的“推送”,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

二、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1]。

与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相比,新的精品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改进,或做什么样的升级?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此次的“转型升级”,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升级,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还应研究教学内容“升级”。简言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资源建设为基础,关键是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

1.教学内容的“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称为“转型升级”,就应有新东西,而不是“新瓶装旧酒”。这里的“新”,包括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

2010年7月,全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立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5]。

计算思维是人类三大科学思维之一,核心是抽象和自动化[6]。或简单地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包括思路的建立、方法的确定和实现,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也部分地包含了计算思维的思想,但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基本以“知识点”为主线。没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能“有意识”地通过有限的几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计算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整个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即:从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架构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力;从整体内容上研究如何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实现循序渐进、前后照应、逐步提升。

2.资源建设的“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

(1)关于“优质”。何为“优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使用者有吸引力。我们知道,要想生产的产品好卖,首先需要的是定位明确。确定准确的目标用户,弄清楚用户需求,以确定设计什么样的产品;还有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需求明确、质量过关的产品才可能有好销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标用户,无非就是教师和学习者。那么,什么样的资源对于他们是优质的呢?

一是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高质量”资源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其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虽然说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如科学研究一样站到最前沿,但教学研究与科研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的教学内容升级问题,相应的资源建设也需要随之更新和重组,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

二是资源必须是丰富的。那么,如何判定其是否“丰富”呢?教指委在2009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曾提出了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4领域×3层次结构)。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资源建设若能够覆盖要求中该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则是丰富的。

(2)关于“共享”。作为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是必须的特征。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事实上,影响资源利用率的因素除质量外,主要就是有“针对性”,并且“好用”。

所谓“针对性”,是指资源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和学习需求。作为普通教师,登录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了解某门课程国内一流学校的教学情况(怎么教的?教些什么?),并获得满足其自身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必需的资源及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这里,必需的资源包括如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基本信息;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应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作为学习者,除一些课程基本信息之外,还希望能够有一个复习、释疑和进一步拓展的环境。要使所建设的资源有针对性,需要在深入研究不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能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组织,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都能够获取最适合自身的各类资源,即能够“量体裁衣”。

所谓“好用”,是使用者能用较简单的方法就能方便地获得有针对性的各类教学资源,而不是采用查询浏览、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的方式。要做到此,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

总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突破使用者厌烦、麻木的瓶颈,激发使用欲望,提高资源吸引力。

三、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1,2],结合自身特点,我们从2012年初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研究工作。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和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的实践。

1.课程体系设计

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学时非常有限,专业范围也广,既有理工类,又涉及文、管、医、经济等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做到在有限课时内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达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总体目标,我们需要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的可行性,即哪些问题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的;(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即若计算机可以解决,那么通过何种运算规则或计算方法以及何种物理器件去解决。

基于对不同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及对计算机知识学习需求的分析,结合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具体情况和教指委提出的总体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1+1+X”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群及选修课程群”。这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可计算性及计算的复杂性,了解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一般过程及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随后的“程序设计”则是在第一门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学科较简单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综合或选修课程群则因不同专业而异,培养包括在计算机硬件或数据库等某一个方面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构建系统的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我们进一步设计了面向工科类、理科类及其他(文、管、医、经济)类专业的3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工科类以系统构建和算法设计、实现为主线,理科类更强调计算理论和算法分析,其他专业类则以数据处理为主线、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标。

表1以面向工科类专业为例给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它主要涵盖了两大模块,即: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可计算性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资源建设

为尽可能实现资源的“优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并考虑到第一门课具有受众面广且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不一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总体思路。

(1)按照教指委“基本要求”中的知识单元和实验单元标引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并覆盖所有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按照课程体系并结合培养目标,进行资源设计和组织。

(3)根据不同专业大类、不同教学需求,实现资源的自主检索、按需组合、自由浏览,并提供参照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自主检索”是指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知识点),实现基于知识模块或知识/实验单元或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检索,既可选择对应检索范围中的所有资源,也可仅选择所需类型的资源。这里的“资源类型”,根据高教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12年初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相关会议精神,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为满足教学和学习基本需求的各类资源;拓展资源则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如我们已建成的包括自动阅卷功能的考试管理系统和作业系统、重点难点问题的动画或视频教学案例以及正在建设的远程智能答疑系统等。

从全国范围来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各类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因此其教学要求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按需组合”是希望使用户能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或学习需要,通过选择不同的专业类型、教学要求(根据教指委文件分为“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和资源种类,获取有针对性的资源。例如:若需要获得研究型大学文科专业讲授本课程的要求及基本教学文件和课件,可以选择“文科专业+较高要求+基本资源”,即可直接获得系统推送出的符合较高要求、文科类专业的各类基本资源。

“自由浏览”是沿袭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一般资源组织方式,满足使用者随意浏览资源的需求。

“参照示例”则提供我们已实施的面向3个不同专业大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和资源,供希望了解我校本课程实际授课状况的使用者参考。

表2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建设方案。依据教指委“基本要求”,将资源按8个知识模块进行组织,并确定了总体设计目标。

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创新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2.

[4] 黄宝玉,项国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用户权限;行政监管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为了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免费在线共享,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于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为突破口,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革不合理的机制与制度,拉动高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的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但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对网站内容的保护问题和课程建设中的过程管理问题。目前有三种模式:(1)网站的内容是毫无保护的,且多数是不太有名的高校。进入到这种网站后,对所有内容可以毫无顾忌地下载。(2)精品课程网站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软件制作的,如天空软件。运用这些软件对精品课程的内容进行制作后,只能通过网站在线浏览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习题、试卷等与课程相关的全部内容,但是不允许下载,或者只能下载小部分的章节。(3)有些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只能看到该学校的精品课程一览表,但要想看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就会弹出请输入用户名、密码或请重新登录等界面,让人不得不放弃。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对于精品课程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限制了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不同人群与目的?????,设置了不同的权限与网页,这样可以避免对网站内容的过度保护,提高开放程度,欢迎大家进行访问;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同时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监管与目标管理。

2 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

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可将访问用户分为六类: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特聘专家、行政监管以及其他的交流访问者。网站管理员和教师是网站的创建者、维护者,应具有较高的权力;特聘专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专家和督导者;行政监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学生和其他的交流访问者是网站的使用者。他们在访问网站时应给予不同的权限。

2.1 网站管理员

精品课程网站应指定一名既熟知网络技术又了解本精品课程的网站管理员,最好是精品课程建设组成员,具有较高的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技术水平,会使用网站建设与维护的相关软件,能够确保网站持续、有效地正常运行。

网站管理员在网站用户中应拥有最高权力?但无权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1)可以任意的上传、下载、删除各种文件;(2)能够管理所有登陆网站的用户,可以通过或者撤销用户的使用权限;(3)能够时常访问网站的论坛、聊天室、邮箱等,对这些与用户交互的场所进行规范管理;(4)及时发现访问者提出的问题、建议,以便安排专门教师回答问题,吸纳好的建议,优化精品课程资源;(5)及时收集各方面成员对精品课程以及教师的评价,做出回馈;(6)及时查看但没有权利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落实建议,做出反馈。

2.2?教师

教师,这里是指精品课程建设组成员和该校使用该精品课程的专业教师。专任教师一般不直接参与网站代码的编写,但他们是精品课程网站各种资料的撰写者和收集者,同时应及时回答学生、特聘专家、行政监管和访问者的问题;他们又是精品课程网站不断完善并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应赋予较高的权力。

专任教师进入该网站享有如下权力:(1)可以任意的上传、下载、删除各种文件;(2)可以访问网站的论坛、聊天室、邮箱等,跟学生以及其他教师进行交流;(3)更新、布置、批改作业;(4)随时地发现和听取学习者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答问题。(5)及时查看但没有权利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

教师的积极参与,才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内容,使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杜绝课程资料和教学思想的老化;才可以避免使精品课程成为一时精品,失去了它长久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2.3 学生

精品课程网站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不用账户和密码访问网站,也可以自愿地建立自己的账户与密码,以便保留和统计与自己名下有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访问绝大部分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影视、实验指导以及实践环节的各种资料,访问公开的考试试卷及评分标准;可以在线完成作业或者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测试及考试;可以进入师生交互模块,在论坛上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者在聊天室与其他同学讨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设置学生评价体系,以便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给教师或者教材打分。学生受限的权力有:(1)无权浏览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

2.4 特聘专家

特聘专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专家和督导者。?要使精品课程网站通过评审或者更好的完善网站,需要专家的定期参与。通过进入专家账户,可以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平台、构造、版面设计、具体资料内容等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可以浏览网站的各个模块,例如申报材料、课程特色、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与案例;可以浏览师生交互以及同行交流学习模块;

特聘专家除了以网站一般访问者的身份访问网站外,还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建立单独的专家评审模块,专家可以在此对精品课程做出评估;(2)设置单独的专家交流留言板,以便专家发现问题时可以直接留言,开展督导工作;(3)专家可以浏览行政监管的留言。(4)专家有留言的,在网页的?专家、监管上网记录?中有?上网时间?显示,以便公开履行职责,接受监督。

2.5 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是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者。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影响着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从近几年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验收、中期检查以及浏览考察网页内容可见,无论是申报书的建设任务,还是提供的验收材料,特别是教学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都让人感到建设者对“建设”的内涵理解不足、意识缺乏、内容不精。例如:学校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资源共享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精品课程网站内容面向应该受益的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偏少,而大多偏向于专家评审需要的条件性指标;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还没有更广泛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络的传播功能;网站文字内容、排版格式、数学公式和错别字问题较多,与纸质的印刷排版标准相差甚远。对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从实际工作抓起,注重由现在的评审条件性指标向教学效益性指标转化,切实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工作,保证精品课程得到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完善,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行政监管除了以网站一般访问者的身份访问网站外,还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可以浏览特聘专家的留言,并给予答复;(2)设置单独的行政监管交流留言板,以便直接留言,执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职能;(3)行政监管有留言时,在网页的?专家、监管上网记录?中有?上网时间?显示,以便公开履行职责,接受大众监督。

2.6 交流访问者

交流访问者主要是其他高校的同行教师以及学习该课程的同学们,或一般过客。该人群可以不通过用户登录网站,课程网站入口分为?公众网?和?校园网?两大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允许?校园网?入口登录的用户?服务器通过IP地址即可筛选),可以浏览和下载大部分教学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由精品课程成员组自行决定?、大部分实践环节的资源。通过?公众网?入口登录的用户,可以进入交流访问者的论坛,以便他们提出问题或者意见;给该人群设置评价体系,在他们使用教学资源后可对其做出评价;只能下载或者浏览受限资源。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评选、建设、更新、完善等过程的历炼才形成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同时也是凝聚了一个课题组的许多人通过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获得的精品。精品课程既不能“养在深闺无人识”,又不能“过度开放”养成某些教师的惰性,且容易被剽窃。本文讨论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开放程度以及过程管理的问题,把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人群分为六类,每一类人群给予不同的访问权限和特殊待遇,据此可以更好地解决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保护问题,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完善工作;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的交流,把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成果加以广泛推广,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课程建设的目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5

[2]徐睿琛,牟占军,暴田双.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03-104.

[3]陈晓毅.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不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57-258.

[4]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O05(1):90-91.

[5]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 江苏科技信息,2011(3):30-32.

篇7

1过去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深职院网络专业从成立开始,就成立了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并先后与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行业龙头企业及许多深圳本地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到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合作,进行资源共享、专业共建和人才共同培养。特别是在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紧跟技术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并曾经尝试将企业培训课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课程)直接纳入教学计划,替代部分相关课程。但是,后来考虑到以单一企业设备为平台来实施教学,有违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所以,后来我们取消了以单一企业设备为主的教学计划,而是在消化吸收思科、华为等多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新合理构置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建设的“四化”

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1) 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 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3) 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努力抓好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4) 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网络专业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1)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网络组建”,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我们在制订课程体系时,参照了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根据其对各项能力的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网络互联技术”在2006年取得突破,先后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4)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作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深职院网络专业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努力做好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①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②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③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图1 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应该实施学分制,并且是充分的、完全的学分制。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学分制的一些要素,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应该加以改革,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机制。要探讨一个自主学习模式,在现有的体制下尽量给学生增加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让学生能够正常毕业,甚至还可以多学一种技能、一个专业。这应该是未来几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原来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下,为了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及早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学合作机制,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合作、多层次合作,引进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将课程模块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便利。

3 具体建设思路和措施

3.1引进行业人才标准,准备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专业通过合作渠道获得大型IT企业的“企业网络人才标准”作为参考(见图2~图4),使我们对于企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标准对不同级别角色进行了定义(即关于各级别可承担角色的描述,包括掌握本领域内知识技能的宽度和深度;能够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难度;在本领域内的地位;能够承担的职责),提出了各级任职资格的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专业还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人才市场调研,进行了 “网络专业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在今年四月份召开专业管理委员会会议,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各岗位人才的最新需求状况和进行岗位人才的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并根据新旧技术在各岗位中的应用情况探讨课程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增减,讨论以往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长短与得失,从而为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7级的教学计划,交由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

图5 2007级教学计划专业管理委员会企业专家审定意见(部分)

3.2对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细化和优化,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

在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时,遵循进一步完善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过程为引导,以“组网建网”的核心能力为依据设计过程,按照网络工作过程和所需要的能力群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调整和充实按照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主要岗位的能力群要求来构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按照“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的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课程模块化的细化和优化,构建更为细致合理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从而通过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自主性,真正使学生按照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既能逐步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自主选择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能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见图6。

图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图

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把全部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共16个模块(见图7),同时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基本设想:“学网”和“组网”为必修部分,学生在完成“学网”、“组网”的学习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模块⑼~模块⒃中自由选择,达到规定的学分总数、获得专业认可的相关证书就可以毕业。从而尽量在现有的体制下给学生多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学生不仅能够正常毕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地选择多学一些技能,为就业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同时,遵照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目前我们正在参照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并参照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把多年来课程建设的积累加以总结和提炼。经过努力,《Windows Server 网络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工学结合水平,根据专家意见,由《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整合而成)成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建设方面新的突破,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2门。

图7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模块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还不长,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也不够,专业建设的积淀尚不够,加之教师工作量很大,在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难免存在缺陷和错误,有待在今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也欢迎专家、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提高。

参考文献

[1] 池瑞楠.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07,(13):65-67.

[2]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3]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4] 丛俊歌.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1):57-58.

篇8

关键词: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主要措施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术前沿、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多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适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上述思路,2014年12月底,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就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修订,这次修订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述方面进行了系统、认真的梳理。指导思想上切合时下教育发展目标、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了修改,摒弃了不切实际的高、大、空的论调,更具有时代精神与实际指导意义;培养的总体目标做到了在表述上的“四个对接”:专业与主导产业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具体培养规格上进一步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详细化、具体化;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表述更具体、明确。

(2)课程设置上构筑了公共(必 修、选修、辅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辅修)课、创新实践(必修、选修、辅修)课、业态环境(必修、选修、辅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以及12个知识和技能平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①课程体系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学分比例,增设学科前沿和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②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每个专业设置有5~8门核心课程,并围绕核心课程设置应用型课程群;核心课程体现专业核心能力, 应用型课程群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③创新实践课模块中设置创新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参加科研课题、、发明创造等多种途径获得学分。④通过自主选修课程、辅修课程,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多种需求的适应性。

二、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匹配。对应用型人才界定不清,有的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造成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和课程内容趋同。

(2)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尚待提高。教师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知之甚少,对讲授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有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不够,造成课程目的不明,内容杂乱、繁多,重点、难点不突出;有的教师学历、学位高,学科水平高,教学能力差,实践能力不足。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疲于应付上课,无暇顾及课程建设。

三、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1)围绕人才类型、层次定位,构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而确定了课程内容的总量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总量中,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先,分配好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三者的量。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构建课程体系, 打破以学科知识构建课程体系的局面。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调讲授法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3)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推进我校课程建设工作,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上网共享。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学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需要和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以基础实验课培养基本技能, 以专业实验、实习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为延伸,以毕业设计(论文)为综合训练,结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5) 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质量标准和评估实施办法,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专业评估和专业带头人考核及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评选;通过校督导组专家评价、教学单位评价(包括领导、督导组、同行教师)、学生评教三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6)建设一批优秀课程。争取三年内建成校级、省级精品课程,校优秀课程,校重点建设课程,形成分项管理、重点突出的多层次课程建设体系。学校将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和创建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关于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点思考

(1)努力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逻辑的把握;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掌握并合理使用传递知识的方 法; 三是对于知识所涉及学术领域、 行业产业进展与需求的了解, 并能恰当地进行知识选择与组合;四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仅仅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依靠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师转型。 这种转型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行业产业背景的学术发展, 提升解决产业问题的研究能力;二是通过一定的措施,让教师走出书斋校园、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认识社会需要, 获得与目标指向相一致的经验和思维方式。 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传统的学科思维局限性, 才能使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理念层面进入到课程建设层面, 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

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1966-),女,河南郑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怀存(1956-),男,陕西延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JG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87-03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体系、内容的合适与否影响着培养目标实现。教育部在2003 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即精品课程应该具有体系的整体性、内容的先进性、资源的开放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并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要求精品课程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基于互联网,包括课程的历史沿革、网上教学资源如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和课堂录像、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改革、学生和专家的评价考核等建设要素。[2]精品课程不单纯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一个包含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一般分为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及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3]

1997年国家教委工科处委托制图与机械基础两课委员会组织全国重点工科高校就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召开会议,对原金工系列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进行了探讨,会议通过了《高等工科院校金工系列课程改革指南》。提出根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CAD/CAM为主线,拓宽基础,重视实践”的总体改革思路;重新规划了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其改革方案而设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配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拓宽专业口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专业改革,将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和机械电子等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了适应扩宽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将“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按照重基础、少学时、新知识、宽面向的原则整合优化合并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仅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均设置该门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计划80学时、工业工程专业计划72 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车辆工程专业计划40 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5]学生既要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工程能力。2006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被列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精品建设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课程内实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周、课程设计、制造综合能力学科竞赛的基于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图多、层次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要实现与工业企业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传统内容与先进性。

课程的内容围绕产品的加工制造,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以优质、高效、低成本、节能减排为宗旨,将涉及到的机床设备、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艺装备等有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这条主线的需求作为取舍的原则,强调以产品质量、生产率、经济性、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融入节约能源和绿色制造的理念。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出发,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具有解决一般技术问题能力。补充新知识,增加现代工业领域采用的新刀具材料、新加工方法、数控机床的基本介绍、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绿色制造等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反映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既要加强基础,又要拓宽知识面;既要保持经典,又要体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以少、精、宽、新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减少车床进给和螺纹加工运动传动链的讲授,而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实验课中,学生在现场对着实物进行感性观察,学得更快、记得更牢。对于机械加工工艺拟定、加工精度部分等重点内容仍进行重点讲解,但是更加注重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强化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水平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本课程选用韩秋实和王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该教材还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写出版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习题集》,分为学习指导和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和参考答案)。编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用于实验教学。编写《综合实验周大纲》和《综合实验周指导书》用于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验周的学习。建设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网络化平台。制作了网络课件、编写了多媒体教案,网上提供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讲义等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开设网上答疑和交流通道。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论学习的深入性,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

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整合和提炼典型生产流程所需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和态度,构建专业认知与实践-金工实习-课程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周-制造综合能力-数控加工学科竞赛“多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由验证性向综合性转变,由理论性向应用性转变。注重让学生建立起工程的系统概念,了解工艺设计、制造、检验等过程。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数控编程—实际加工操作,注重层次化、从设计、仿真到实际零件加工的动手能力培养,体现渐进性教学方式。

金工实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机械制造知识和方法;生产实习使之了解机械产品加工与装配工艺过程和工艺装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实验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实验手段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计选自实际生产课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注意发挥团队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课使学生受到一次接近实际的工程训练,全面实践和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制造综合能力-数控加工学科竞赛满足学生进行创新的需求,进一步融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本校进一步强化和加强生产实习组织、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设立长春一汽生产实习基地,使生产实习取得实效。综合实验周通过学生对产品的设计建模,进行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在机床上加工出产品,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中只讲述实验中的难点、应注意的事项,而实验原理、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在实验预习中完成。另外,安排学生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有一个切身的感性认识,每年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见习工程师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现代计算机工程软件的应用,实现与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产品的建模分析,然后基于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进行零件的数控编程,通过DNC系统将程序传到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得到零件。通过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制造系统的概念。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讨论环节规范化,使学生的课程设计真正取得实效。

面向工程实际,为学生营造现代工业背景的工程大环境。利用北京市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机床协会密切合作,每年组织学生参观机床展览会并进行讨论和研讨。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到校讲座、联系北汽福田、现代等现代化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为学生创造机会接触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增加对现代化企业实际的感性认识。学校购置了各种教学模型、高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FMS系统、机床静刚度测试仪、主轴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等实验设备,设有专门的制造实验室,为学生构建了实际的工程环境,使从未接触过工程实际的学生建立应用的整体概念,突出实验的演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追求实验手段的先进性。

为了适应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体系研究和实验环节的建设,学校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构建实验平台,编写实验指导书和任务书;编写相关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初步设想设定加工某零件要求达到的精度目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利用综合实验周的时间开设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实验等。主要安排反映制造工程领域技术先进性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实验,包括数控机床加工操作、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实验,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基本技术方法,建立现代制造工业先进技术的实际概念,完成先进技术设备实际操作的基础训练。

四、实施工程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工程应用为主线,研究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感,学生缺乏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认识和专业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操作彼此割裂,学生运用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校园生活与工业实际彼此分离等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整个过程贯穿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节课,提出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给每个同学发一份项目研究任务书,一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项目研究活动一览表。学生自愿组合,1~3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基于项目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下课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遇到问题请教教师,循序渐进地完成项目的研究。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通过讨论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工程能力。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堂讨论法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常注意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题目,通过讨论、质疑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活力,使学生对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习题中的错误,教师设计题目,供同学们讨论。比如对于机械加工关键工序的工序尺寸的拟订,如何判断封闭环是关键,教师给出一个实例,给同学们讨论,然后通过正确和不正确方法的比较,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尺寸链很重要,基准转换用得着;先看封闭环,再判增和减,极值和概率法帮计算;多尺寸计算,图表法最有效” 等朗朗上口的口诀,便于学生记忆。注重结合生产实践,讲课过程中还经常结合科研项目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得出解决方案。

3.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主讲教师近年承担国家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得到科研经费上千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在高端数控装备的研制和开发上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作为案例介绍给学生,从实际需求、方案的构思、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式,使学生较真实地接触工程实际,将其中的科学规律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工程能力。比如在讲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时候,将研制的复合机床作为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提高效率的各种不同途径。在讲到机床传动链时,介绍传动链的长短的优点和不足。在介绍数控机床时,以研究的电主轴为例,提出电主轴概念的来源,在于缩短传动链,揭示机械制造科学技术进步内在规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眼界。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凝练课程特色、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才能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3]段远源,杨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深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效果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工作,首先要成立了系部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领导担任项目组组长,各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老师专业及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实际情况从各专业核心课程中选定重点建设课程作为突破吕,可以考虑各个汽车专业的公共专业课程。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是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基础。首先应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核心课程团队,并通过学历进修、新技术学习、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学研讨等各种方式来培养青年老师,对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则进行教学法方面的相关培训与指导,这样全方位的培养方式对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的教学队伍很有必要。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要遵循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汽车检测维修与故障诊断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的毕业后可以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均来自汽车维修企业中汽车检测与维修相关的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引导学生在完成各种教学性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汽车空调构造与维护、检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虚拟仿真技术、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保证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依托实训基地中生产性教学车间或专业仿真实训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实训项目内容、流程等均应该具有真实性,是企业实际维修项目的再现。在实训过程中,还应该将相关标准、规范贯穿其中。实训基地同时具备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为社会开展技术服务等作用。

(五)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是学生接触企业的场所。在校外实行训基地建设中,应该注重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在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项目开发等方面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才能实现校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我系汽车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

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成效

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一)师生参与情况

通过《汽车空调技术》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大大促进了我系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参与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并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改革,近三年来我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受益面广。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我系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的特点,结合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服务岗位的工作特性,同时借鉴德国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重新建设了实训基地,配套相应的教学设备,实现了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98%,到2006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获得了自治区示范性专业。

2006—2008年期间,“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项目教学实践”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并与企业一起制定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人才岗位职业标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及、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化教学指导方案,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2篇,同年,本专业实训基地—汽车技术中心获得了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

(三)课程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建设及使用情况

本门课程有专门的课程教学网站,该网站上存储了的教学资源库收集了:1、国内外各大品牌汽车近百种车型的维修手册;2、近百种各汽车制造公司,各品牌维修4S店的企业内部培训资料;3、教学课件、汽车空调教学培训视频、汽车空调电路图;4、汽车法律法规、国内主要汽车维修网站链接。

大量的教学资源为实施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我系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汽车空调技术》教学软件获得了第七届自治区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  (四)学生培养情况

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是我们的毕业生职业素养高,岗位适应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达到工作要求并能独当一面,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同类学校的毕业生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深受企业的欢迎。

(五)技术开发研究及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情况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05年开始汽车专业与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合作对新能源乙醇汽油进行了研究,其中“车用乙醇燃料电子控制喷射系统”研究项目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的立项,研究出乙醇汽油生物添加剂及E50乙醇汽油,并获得国家专利2项。

2006年至2009年以汽车技术中心为依托与企业联合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承办了南宁市第一届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培训班,5年来,为本区域汽车维修行业开展了近1542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社会好评。

四、质量工程建设的体会

(一)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涉及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搞好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领导重视是做好精品建设的重要保证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与课程建设有关的各方面的工作。

(三)具有高素质的课程开发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

课程开发者要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要有驾驭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要有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做好课程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课程分析与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要重视课程相关产业、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论证,以及企业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使课程开发有坚实基础,才能真正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

(五)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精品课程应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这也是本课程建设努力达到的目标。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专业与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实训基地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教学队伍的力量需要不断充实,年青教师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地提高,结构还需逐步优化;(三)网络资源应用还不能完成满足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四)部分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

六、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有关建议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93-01

1 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已经作为基本工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即将入校的高职学生来说,初高中阶段已经开设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因此对于大学阶段的《办公自动化技术》而言,面临的是大部分操作知识已经获取的事实,《办公自动化技术》课程面临急需教学改革的问题,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应用时操作技能差,进入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素质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项目实施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心、脑、手、眼共同参与学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再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满足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职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行动为导向,任务驱动为原则,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进行整合,将整个课程设计为四个模块,七个训练项目。既涵盖了原有的知识点,又从各类办公自动化的实际任务出发,将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有机融合,重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设计和岗位任务能力项目的训练,充分考虑岗位的实用性,以项目为载体,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改革设计原则遵循“6+2”原则。“6+2”原则是:

“6”指的是: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外语内容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上课的形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必须更要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的方式。

通过“6+2”原则体现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体现三个方面的原则: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3 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通过对在校学生知识目标需求的调查和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能力、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以岗位需求为第一的原则,确定以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为讲授对象,将理论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重点介绍微软公司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为课程主要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办公自动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依托精品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建设

《办公自动化技术》精品课程自2009年启动建设至今,从院级升级为省级建设课程,借助建设的契机,将本课程教学资源陆续上网,对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学生,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网上学习”和“与教师面对面或通过教师网上辅导、答疑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在线测试、题库等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环节。

3.2 借助高新技术考试站,全面提高学生技能

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隶属于我院计算机系,是经劳动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通过借助高新技术考试站,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采用现场上机操作考试的方式,取得办公软件应用技能模块操作员证书,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目的,更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

3.3 实施能力项目训练,更好地完成过程管理

本课程的模拟能力训练项目是“正保教育杯”技能大赛的宣传、组织、报名及考试安排、成绩统计、分析、总结。这个项目用以下7个项目支撑:搜索“正保教育杯”ITAT技能大赛有关信息、制作大赛的通知、制作大赛宣传海报、大赛报名统计、大赛成绩分析汇总、大赛成绩通知单、大赛总结演示文稿。授课全程中需要完成相应的项目作品。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评分标准来达到过程管理。

4 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的目的之一是检测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最终效果。早期的教学活动是由任课教师自己组织考试的过程:自行拟定试卷、自行批阅和确定学生的成绩。本课程考试成绩由实训项目成绩和参加高新技术考试站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成绩来确定,完全实施考教分离,对于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签订中心统一核发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简称OSTA证书)和美国ATA公司颁发的合格证书。为今后学生实行岗位准入控制的相应职业作为必备的上岗证。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技术》课程以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教并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将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想结合;为学生创建多样化、多渠道、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构建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特点的、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程龙.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3]胡慧.基于行动导向的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9(10).

篇12

【关键词】分层递进教学 中职 精品课程 应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21

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对推动高等学校从量的扩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精品课程作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素材选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切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就业现状的要求。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兼顾,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进而造成课堂难以掌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引进了分层递进教学理论。除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等常规操作外,创新性提出了中职专业课分层教学中学生学习资源分层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一、分层递进教学理论概述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分层递进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各层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并为各层学生设立与之发展相适应的目标和评价手段,其目的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学生从各自的基础出发,进行有效成功的学习,从而达到“递进”的效果。

二、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降低起点,B层为基准,C层适当提高,各层比例大约为20%、60%、20%。

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但学习能力一般,学习情绪不够稳定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C层。

我们采用动态隐性分层的方式,名单不向学生公开。隐性分层比较有效地避免了“标签效应”。我们对C层学生的名单是公开的,而B层和A层的名单不公开。这样既能培养尖子,又保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每隔一段时期,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重新评价,优升劣降,变动各层名单。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维目标进行设计的,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考虑到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在备课时,我们采用复式备课的形式,对每个维度又制订了分层次的目标。例如在学习Excel常用函数时,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A层,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常用函数的基本用法;B层,通过学习,能灵活运用常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C层,通过学习,学会用推理的科学方法来自主学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A层,通过学习,理解函数的选择与运用过程;B层,通过学习,掌握函数运用的探究过程,并学会解决数据处理的方法;C层,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层,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好的学习习惯;B层,通过学习,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C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与知识推理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分层

教师在每次课都会根据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课堂任务的设计也分层次,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其中基本要求一致,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A层次的学生,设计基本任务,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B层次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任务,通过完成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任务,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C层次的学生,设计综合性任务,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完成本层任务的同时选做高一层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其个体的发展,实现递进的目的。例如在完成Word文档排版任务时,A层次的学生只要求能利用在格式中的“字体”、“段落”、“边框和底纹”等选项进行基本格式的设置。B层次的学生能熟练的运用样式和格式按照教师的样文进行排版。C层次的学生除了能较快的按照教师的样文完成排版外,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综合以前学习的知识,选择适当的格式美化排版。

(四)学生学习资源分层

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创新性地进行了学生学习资源的分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各自的基础出发,进行有效成功的学习。

1.针对A层次学生,录制了《任务操作录频》,该录频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每次课任务实施过程的教师屏幕操作。使这个层次的学生在任务实施碰到困难、看《课堂实训指导书》也不能给予帮助时,能通过观看甚至反复观看视频,进行模仿操作,继续工作。

2.针对B层次学生,我们开发了《课堂实训指导书》,该实训指导书对每次课的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描述,并配以适当的图片说明。帮助B层次学生在任务实施碰到困难时,可以借助它来继续工作。

3.C层次学生的学习资源一般为课本、任务样文库、素材库,但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教师教案中会有“拓展任务”供他们在完成基本任务之余自我挑战。

三、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应用的教学效果

第一,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按照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学生在不断地努力尝试中看到了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均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第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分层递进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更新知识,全方位地提高个人素质,同时教师的观念也发生根本转变,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适应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

通过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我们认为有一些注意事项和启示值得探讨。

(一)学生的分层应是隐性的、动态的

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教师在划分各层次时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分层次实施教学,也只能是教师心里有数,是有目的进行的分层,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失去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各层次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分层是动态的分层,有进步的学生可以晋升一个层次,学习态度不好且退步的降至下一个层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逐步解体A层次的学生,从而达到B、C层次学生不断扩大的目的。

(二)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习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教师活动的比重,要相信学生在教师提供了分层学习资源后,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资源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教师应努力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解决了由以下原因带来的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问题:课堂上教师疲于奔走回答学生问题;教师为了较低层次的学生反复演示而打断上面层次学生的思维与操作;优层学生完成练习后无所事事、中层学生碰到困难解决不了自我放弃、弱层学生根本不会做而四处游荡等。教师从低效、繁重的课堂辅导中解放出来,得以用观察者、帮助者的身份来指导和引导课堂,对于教学思想的贯彻实施、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学质量的保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华.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3]潘冬花.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浅探[J].教学与管理,2005(2)

篇13

关键词 新转型职业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Basic Idea on New Restructur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YANG Suping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64)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colleg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eachers' overall condi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hospit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proposed restructuring professional team building new teachers colleges. Similar institutions in the hope to help teachers adjust structure, optimiz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s promote respect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new restructuring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idea; methods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我院实现了由师范院校向职业院校的转型。当然要实现内涵式转型,师资队伍的转型是关键,是所有新转型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我院教师队伍现状

1.1 教师队伍构成

我院教职工的构成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专职教师,即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第二类是行政兼职教师,即有教师编制、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又在系部或学院其他职能部门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第三类是行政人员,即属于行政编制的教职员工。

1.2 教师结构

我院教师绝大部分是师范背景出身,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与职业教育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我院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缺乏;就职称结构而言,我院教师中副教授所占比例较大,职称结构比例失调;就专业结构而言,绝大多数属于师范类专业,不能适应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3 教师进修、转型培训、企业锻炼情况

为适应学院转型高职教育的师资需求,我院组织大量教师参与了双师资格证书培训、专业课程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评员培训,并组织了部分教师到企业锻炼。我院对教师的专业转型非常重视和支持,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而我院的“双师型”教师离职业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教师在转型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部分新开设的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尽管我们已经有相关的老师在朝新开设的专业方向转型,但是,总体而言,各个专业的教师数量仍然是不够的,甚至有的专业只有一二个人。另外,积极参与转型的教师能否完全胜任该专业的基本教学和实习实训任务,教师教学的实战性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这种教师队伍现状会严重制约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步伐。

2.2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能力”,教师在教学上有“偏理论、弱实践”的特点,教师教学的“职业”性不突出,专业性不强。

2.3 师范专业教师“多”与职业教育教师“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由我院教师担任,专业课及实习实训课程由外校聘请的教师担任。这就形成了我院有些教师分配不到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的教学任务很少,而实际上我们又很缺乏能用、好用、能胜任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师,这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对矛盾。

2.4 教育资源亟待优化整合

部分专业的学科归属不明确或不太准确,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及方向的归属问题。另外,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避免专业设置上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努力做到相关的专业及师资整合到一个系部,发挥集体和团队的作用,就会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3.1 促进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要想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出特色,全体教职员工首先要更新和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明确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差别,从而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让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积极参与市场调研,从而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的特色课程,根据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制定工学交替的课程计划。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职业教材。教师带着任务参与开发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计划的过程,就是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过程。

3.2 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为依据以确定教师需求

在明确办学思路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确定急需哪些专业、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的教师。

3.3 以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为载体锻炼教师,促进教师转型

教师团队建设既是高职教育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水平、凝聚内力、培养人才的需要。

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团队的交流和合作,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可以快速地培养和锤炼出一批有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个体。新转型职业院校急需这样一批能帮助教师迅速成长、促进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团队。

3.4 以精品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契机,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技能名师

职业院校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办学上就一定要有特色、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而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是要靠精品课程、名师、大师等软件做支撑的。软件相对于硬件的建设更为复杂、周期也更长。而新转型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恰恰最缺乏的就是这些软件。我们应该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尽快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在加强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和选拔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楚天名师和技能名师,从而创出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特色,为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契机。

4 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

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挖”、“转”、“招”、“聘”的方法来加强和完善新转型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4.1 挖一批:从专业发展成熟的职业院校挖一批 “领头羊”

新转型职业院校要“挖”的是具有科学职业教育理念、丰富职业教育经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人才。也就是“挖”一批专业的“领头羊”,他们在专业上可以独当一面,并能带动相应专业教师团队迅速成长的高层次人才。

4.2 转一批:推动教师尽快转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新转型院校绝大多数教师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但是,有些教师对转型持观望态度,有些教师的转型是盲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我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准确定位,鼓励和支持和动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而又具备转型条件的教师积极参与职业转型,并帮助老师顺利完成转型,同时可以缓解或解决部分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

4.3 招一批:引进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形成专业梯队

新转型职业院校定会开设一批新职业教育专业,这些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实施都需要一批年轻、有干劲、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我们可以引进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可以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并为我院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和更多的生机。应届毕业生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楚天名师、技能名师等形成专业梯队,这样,教师队伍结构就更加合理。

4.4 聘一批:聘用一批急需而又十分紧俏的专业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篇14

关键词:普通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43-02

2011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是由原来的精品课程升级转型而来,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1]。要求在原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课程要有完整教学过程的记录,即视频、教案、作业、考试等。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将成为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2]。我校《普通化学》课程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几年笔者围绕《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以“加强基础,提高素质,立足专业背景,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跟踪科技前沿,反映时代气息”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学生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普通化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非化学化工专业《普通化学》课程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领先示范作用。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普通化学》是一门现代化学导论课程,其目的是要给学生以高素质的化学通才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改革上,首先强调加强基础。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笔者将教材中过难的部分进行压缩或删除,安排足够的时间把化学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突出其基础性,使其成为解决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性质、制备、应用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方法,教给学生思考、解决化学问题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次强调提高素质,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不仅获得了思维、学习、自主创新等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还通过实验内容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使学生全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第三,在立足专业背景方面,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强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第四,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方面,另辟一个知识模块,即生活与化学,涉及能源、材料、环保、生命科学、健康营养等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化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一门实用、创新性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第五,在跟踪科技前沿和反映时代气息方面,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研课题或介绍像C60及其衍生物、纳米材料、储氢材料、人工模拟固氮、原子簇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前沿性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化学的现代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富有特色的《普通化学》课程“三式”教学方法,即“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使用这“三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较好地达到让学生“好学、会学、想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上,不断完善“《普通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普通化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和“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网站”,教学过程中,设计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恰当地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结合为辅的现代化学教学手段,形成了既能体现传统教学手段慢而易吸收、消化、理解等优点,又能体现教学内容丰富、形象、有趣、信息量大、省时等优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受学生欢迎。

三、实验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实践

为配合课堂教学,由主讲教师编写出版了《大学化学实验教程》教材,于2009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教材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除了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外,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还编入了反映教学改革新成果的实验,编入了微型实验和仿真实验。组织形式上,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外,将一些不在教学学时范围内,但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的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对学生开放,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同时鼓励学有余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立项的形式,参加到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机会。

四、学生考评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开展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在不断完善《普通化学》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作业习题、课程参与程度、实验等环节),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上述教学改革的同时,笔者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标准,拍摄了理论课程全程录像并上网,方便学生学习参考,让更多的学生真正意义上受益;丰富了《普通化学》教学网站中各章作业习题、例题、常见问题、名词术语、科学家人物、参考文献等内容;对授课课件、教学日历进行更新,并上网,方便学生学习;增加了学习指南、重点难点,考评方式和标准,使学生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更明确;在实验教学方面,增加了实验指导栏目,预习思考题,方便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后的复习。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普通化学课程组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并形成以下资源特色。

1.立体化。多种媒体、多种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多种功能教学软件以及纸质文字教材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普通化学》多媒体课件获得全国第九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2.网络化。上传至共享平台的所有资源,都可以在网上运行或供学习者下载。

3.精品化。(1)基本教学资源如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例题、实验指导等都是按照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建立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新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的,这些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对重点难点的剖析过程和教学方法。(2)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以网络化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普通化学课程组向学生开辟了拓展教学资源栏目,如在线考试系统、仿真实验、师生交流等,这些教学资源丰富了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目前,我们已较好地完成了《普通化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鸣蕾.高校教学改革视野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科教导刊,2013,(3):19-20.

[2]王金凤.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的体会[J].学园,2013,(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