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部分家长对待家庭音乐教育存在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意识淡薄,教育功利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另一种家长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不惜投入,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和超负荷训练,其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同时也使孩子对音乐教育本身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二)部分家长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形式简单,方法不科学有的家长狭窄的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所以一味为孩子购置昂贵的乐器,强迫孩子学习,全然不顾孩子的天赋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片面看重训练曲目的难度,希望按照自己意愿把孩子培养成音乐神童;有的家长则信奉“黄金棍下出良材”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全忽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使用各种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些不科学的教育形式忽略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孩子不能把音乐当作自己人生的兴趣爱好,音乐学习成了他们成长中的负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如何正确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一)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学前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合群等特点,趣味性成了孩子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待家庭音乐教育,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来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使家庭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快乐的活动,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便利性、日常性和亲密性,是别的教育无法比拟的。由于学前儿童具有善于模仿的天性,父母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往往会成为孩子兴趣爱好发展的向导。因此,如果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比较高,客观上就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潜移墨化的影响。被誉化“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五岁就学会了作曲,在35年生命历程中创作了上千件作品,除了他自身音乐天赋突出外,这与担任宫廷乐队指挥的父亲平时对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作为家长,为孩子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家长应努力让家庭生活的空间成为孩子接受音乐洗礼和感受音乐美的乐园。比如关注孩子房间的布置,将音乐挂历、音乐的旋律图谱等挂在墙上;在家里播放一些健康的、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音乐;带幼儿参加社会机构举行的娱乐活动等。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定期举行家庭音乐会。音乐会是孩子放松和休闲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示自己、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音乐会上,家长邀请朋友满怀激情演奏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进行交流;孩子可以把平时从父母或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展示。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巩固了孩子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进行音乐表演的胆识,激发了孩子表演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的演出受到大家的鼓励与肯定时,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就不知不觉的产生了。
2.创造轻松、愉快、和睦的家庭气氛学前儿童的依赖性强,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家庭气氛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则家庭气氛愉快、和睦,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感到安全、快乐,发自内心的想唱想跳,这将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音乐爱好和才能;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大吵大闹,甚至打架,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担惊受怕,心情压抑,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因此,父母应该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活跃的家庭气氛。通过一起游戏、集体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欢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形成情绪稳定、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3.创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为了让孩子拥有专门的音乐活动场地,更好地亲近音乐,给孩子创设音乐活动区是很有必要的。音乐活动区最好是一个独立的房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做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音乐活动区里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设备和橱柜,里面可以放置乐器、音乐教材和教具等。家长们要用心地装扮孩子的音乐活动区,可以在地上、墙上、家具上划上五线谱,或者挂上画有各种音符的卡片,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信息,对帮助孩子认识音符和进行节奏训练都很有帮助。同时,父母在音乐区可以随时检查孩子学过的音乐知识,清楚地掌握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进度。
(四)实施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家庭是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孩子最熟悉的环境里实施音乐教育时,要打破知识传递的僵化形式,采取与孩子密切交流的形式,在家庭这个宽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随机灵活的抓住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孩子进行轻松、快乐的音乐教育;其次,家长要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安排不同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启发、观察,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1.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倾听声音,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可以首先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性。引导孩子倾听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比如拍手声、跺脚声、钟摆声、洗衣机、微波炉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动物的叫声、吹风、下雨、打雷的声音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节奏多样、音色各异的声音并学会区分和辨别,形成良好的听力,为欣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孩子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边唱边舞,边唱边玩的情景。歌唱是幼儿表达感情的很好方式。唱唱歌,心中的不快就会释放,肺合量也会得到锻炼。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结合游戏或歌表演,在音乐的伴随下,通过陪伴孩子做游戏,渗透进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不知不觉的教会孩子音乐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在歌曲演唱中大胆配上简单形象的动作并辅以表情来表达歌词的内容,边唱边进行表演。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玩玩、动动中,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让孩子用身体体验节奏,用歌声表达想法,在轻松愉快中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即兴表演与创造等多种能力,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利用语言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人生来就具有节奏感。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比如小鸡叫XX;汽车喇叭声XX•,引导孩子把感受到的节奏进行模仿,诱发出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可以收集一些规整的儿歌,用不同的节奏、强弱、快慢组合进行朗诵,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声势动作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边拍手、跺脚、拍腿等过程中,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性。比如朗诵“老虎,小白兔”就可以用XX|XXX或者X.X|X.XX等多种节奏。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近代世界各国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加强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的大脑左半球偏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数学等抽象符号的信息加工;右半球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即色彩、音响、图象等感性刺激的信息加工。左右两半球不是各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目前大部分的传统教育只致力于左半球,使它过份发展,而轻视右半球,使右半球的思维能力衰退,以致达到有损害“整个”人的发展的危险。研究认为:为了人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不能允许这种倾向再长期延续下去了。只有促进大脑两半球活动的互相协作,人类才能发掘大脑的最大潜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是多么重要。
在家庭中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呢?大多数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但不少人都有着天赋的温柔声音,都会唱歌,而且少数家长还会弹奏乐器,可以说,几乎家家都有条件进行一般的家庭音乐教育。这里,我们提供一些方法,给有兴趣的家长试试看:
一、唱歌给孩子听:一般说,幼儿喜欢听爸爸妈妈唱歌。如果母亲在喂奶,伴以一定的歌声,并不断巩固这一习惯,能使吃奶这一较强的无条件兴奋中心与歌声的较弱的兴奋中心建立起稳固的联系通路,以后歌声本身就能刺激幼儿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哄孩子睡觉,唱一些悠扬安静的曲调,久而久之,哼起曲调就能帮助婴幼儿抑制以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熟睡的过程加快。可唱给幼儿听的歌曲很多,如“拔萝卜”、“小兔儿乖乖”、“小娃娃”、“小鸭歌”等,句短、易懂,许多小朋友爱听爱唱。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可选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歌曲或易听懂的成人歌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给孩子欣赏些歌曲,但要反复多听,不断巩固,以便记忆。
二、教幼儿唱歌:给幼儿听的歌曲可以稍微复杂一些,而教幼儿唱的歌曲则必须慎重选择。曲调不要太难,音域不要太宽,一般最好五、六度(C调1~6)之内,最多不超过八度。歌词要生动、简短、容易理解,有适当重复。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过宽的音域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嘶哑。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喜欢教孩子唱一些成人化的流行歌曲,以为孩子唱成人歌曲好玩,显得聪明,忽视了曲调难,音域宽,幼儿唱不准,有些高音会引起叫贼,损伤童音。幼儿对歌词内容不理解,就不能发挥想象和思维,故长期唱成人歌曲,并不能很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唱时,可以先听成人唱,让幼儿听懂内容后再跟着成人慢慢唱几遍,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音调准不准,节奏对不对,词是否记清楚。否则,要求不严,有的孩子到七八岁还不能唱好一首完整的歌。唱歌时要注意,不要连续唱,应唱唱停停,使声带得到休息,或唱唱听听跳跳;不要在有客人的场合,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唱,以致过于兴奋,使声带疲劳,又造成孩子爱虚荣的不良思想;不要在灰尘飞扬、顶风或感冒的情况下唱。
三、配合歌曲表演动作:幼儿特别爱唱一些动作性强的歌曲,如“拍拍小手点点头”、“小花猫”、“学做”等歌,幼儿可以边唱边拍手、踏脚、或做其它动作。比如,家长在教唱“大指哥”一歌时,可以先让幼儿将双手背在身后,到唱第一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左手大拇指,弯两下,唱第二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也弯两下,唱最后一句时,左右手两指相对同时弯两下,使大拇指人格化,象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再随歌词依次用食指、中指和小指表演,家长要提醒幼儿使动作合乎节拍。有些歌曲内容生动具体,容易用动作表现,家长可以启发引导幼儿自已为歌词想动作,以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增强他们的节奏感。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家庭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与儿童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让家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德国慕尼黑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
(一)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奥尔夫体系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授者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儿童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儿童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教育内容
奥尔夫体系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其课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其中节奏学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以培养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音乐素质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儿童音乐生理因素;第二是儿童音乐心理因素;第三是儿童音乐实践因素。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和特点,学前家庭音乐教育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家长应将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家庭音乐教育还应该增加儿童的审美体验,充实其生活经验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三)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家庭应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即让儿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目标为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即兴性原则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即兴的歌、舞、奏,这是奥尔夫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儿童表达音乐的方式也有其即兴性的特点。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用不同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等,这样可让儿童的天性在即兴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热爱上音乐。美国教育家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则
无论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还是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艺术都是一种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状态。在儿童的世界里,音乐与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创造。同时,儿童对音乐美感的“获得性遗传”是其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先验的获得即是儿童生命中“本能的缪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声音和动作的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及其他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我们要遵循音乐、生活、游戏相融合的原则。
在家庭顺利实施音乐教育井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不是简单地让儿童不停地听乐曲或强制性地训练某种技能,而是需要有一个与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科学的精心的安排。目前,尽管大多数家长已认识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存在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家庭音乐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忽视生活化;家长践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且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等方面。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家庭音乐教育。
一、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O一6岁是最富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的阶段,儿童身心的发展大于以后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可以从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入手,给儿童一个优良的家庭音乐环境―即,家庭成员要喜欢音乐,以音乐为乐。对于家长而言不一定要对音乐十分精通,但父母如果喜欢唱歌、喜欢听孩子唱歌,那么在洋溢着音乐旋律和轻松愉快气氛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孩子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长的感染,不由自主的模仿成人而逐渐喜爱音乐并愉快地表现音乐。
二、鼓励孩子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听觉能力是一切音乐认知的基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质。在家庭的音乐教育和启蒙中,家长可以从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入手,和孩子一起注意倾听周围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让孩子感受音色各异、节奏丰富多样的声音源泉,利用日常生活的一切机会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倾听。在聆听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比较,特别是相近音色的区分和比较,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音色辨别经验积累和一定听觉的敏感性基础上,再逐渐进入音乐作品的欣赏。平时,家长既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曲目作为平时生活的一种背景音乐反复地播放,也可以特意为孩子选择一些音乐形象鲜明、结构短小而简单的儿童乐曲或歌曲,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语言故事把音乐表达的感人之处讲给孩子听,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培养和训练儿童音乐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儿童对音乐节奏的接受和表现能力受其先天条件的制约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有些儿童在歌唱等其他音乐活动中往往会跟不上音乐的节拍、把握不准节奏。律动与节奏训练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动”,实际上,在儿童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时期,节奏感完全可以通过儿童的日常生活加以培养和训练。作为家长,首先可以有意识的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妈妈的切菜声节奏等,把感受到的各种节奏进行比较和模仿,在节奏声音的模仿游戏中逐渐诱发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还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学着有节奏地念儿歌,将声音的节奏和语言的节奏巧妙地糅和在一起,既有益又有趣;再次,通过动作让儿童通过强化运动神经的感知节奏增强协调性,培养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
四、和孩子一起进行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通过提高音乐等方面的难度来增强孩子在音乐等方面的素质,它通过简单的动手、动脑的活动锻炼孩子的主动性和动作的准确性,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边听音乐边从自然的身体动作出发做简单的律动,或利用家中的一些玻璃杯、碗、盆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敲敲打打的游戏中进一步培养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增强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和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把“乐”、
“趣味”作为向儿童进行音乐能力培养及整体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手段。
五、正确对待乐器学习
毋庸置疑,儿童早期的乐器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帮助儿童提高学习其他事物的能力,还能丰富儿童的音乐经验、开阔儿童的音乐眼界等等,但是,如果不顾儿童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强行要求孩子进行乐器的演奏学习,那么不仅会扼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压抑儿童的个性,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在儿童的乐器演奏学习中采用一些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1)为孩子选择一位好的启蒙老师。
好的教师既有音乐素养和技能,也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要教孩子乐器演奏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音乐、对音乐感兴趣。
(2)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
孩子早期的乐器学习应该注意兴趣的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琴,消除小年龄孩子的孤独感,有条件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合奏,提高兴趣。
(3)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音乐教育能挖掘和发展学生们自身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作为一名高师音乐教师,通过支教我走访了很多中小学校,有很多感触,为此,我要提醒人们重视音乐教育,善待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和对大自然美好情感的呵护。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千百年来风韵尤存,着实让人痴迷、陶醉。音乐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们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们体验快乐,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兴趣。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使学生们的表演实践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地人生经验,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音乐艺术活动还可以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
一、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婚的家庭,从夫妻感情破裂到准离婚开始甚至再婚之后的整个过程,都会对孩子幼小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如家长处理不好离婚前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易使孩子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品质。因此,父母在离婚前后,应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应力求把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日常的实践当中,许多家长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学音乐――弹钢琴也好,拉小提琴、二胡也好,都不仅仅是使孩子得到了一技之长。而且,令他们十分欣慰的是,孩子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在音乐的熏陶下,在吹拉弹奏的实践中,孩子明显变得更聪明了。这些就足以证明音乐能促进大脑的发展,从而对孩子的思维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躁、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用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用老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感应出孩子相应的积极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感染功能和强化功能,让学生参加到音乐中,孩子们的积极情感和思维就会随之丰富起来。
二、改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支教走访中,我会经常发现,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小山村中的学校,由于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着问题。例如:有些儿童智力差,学习东西比较慢,理解能力差,为此常常受到教师训斥和同学的讥笑;有些儿童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给教师留下不良印象,或经常受训斥,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情感和行为的障碍。有些学校片面地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考试、测试频繁,把学生搞得头昏脑胀,有的小学生做功课做到晚上10点过后,还经常完不成作业,受到教师的训斥,长时间下去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学校产生恐惧感,完不成作业就用说谎、逃学等办法对付,从而加剧了心理压力;有些学校不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而是每天除了语文就是数学,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发展学生兴趣,使校园变成学生们的乐园。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有特定意义上的语言,还助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发展。在日常的音乐学习中,每一首歌曲不仅仅有优美的歌词还有动听的旋律,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对歌曲的兴趣,从而学生们很乐于接受和吸收。如果让学生们多听些优美的歌曲,便能使学生们积累许多精炼、优美、富有感彩的语汇。随着学生们语汇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和会唱歌曲数量的增加,促使学生们产生了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和想法。
一位科学家说过,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学习能力的,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游戏中随之一次次发挥出来,以获得好的成绩,同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因此这样的学生他们常常乐于学习。
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对策一、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音乐教育,追求一定的功利性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但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将危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背离了音乐教育真正的目标轨道。例如,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被家长逼迫朝音乐家的方向发展,甚至采取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手段,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科学地实施音乐教育,家长首先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态度,认识到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毕竟是少的,过高的音乐目标是不切合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避免功利性教育的不良后果。
(二)教育内容理想化
音乐既是鲜活生动的,通过听觉,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有趣的形象并产生音乐的美感,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但是,音乐又是抽象的,由抽象的音符组成,并且倾注了作曲家的情感,在理解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一些比较“纯粹”的音乐作品,成人如果不通过专业训练和引导,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作为儿童,应选择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宜的音乐作品。目前在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时,由于家长急切盼望子女成为音乐家,就不顾儿童的特点和现实水平,拼命赶进度拿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音乐作品给儿童。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
很多家长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家长强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讲授的内容,忽略了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儿童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音乐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评价标准片面化
许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价值理解过于狭碍,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某种音乐技能并在适当的场合上表现出来。如弹钢琴、学唱歌等。这样的教育观念,其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家长要求儿童学会并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是可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但不要过于强烈的追求技能技巧的获得,还要注重儿童情感和智能的发展,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和智能方面的创造潜能,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如果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长期置儿童的潜能发展于不顾,把孩子封闭在机械的音乐技能技巧训练上,孩子慢慢地就会反感音乐教育甚至恐惧音乐学习,最可悲的是,儿童的童年、童真、童心都将随之消失,这样不仅音乐没有学好,创造潜能也受到限制
二、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化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
处于学龄前时期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征,并且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情绪转换较快,这些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感觉愉快欢乐、心情愉悦,趣味也就成为他们参加活动的准则。音乐作为学龄前儿童所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就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孩子的心理,准确掌握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愉快的活动。这样,家庭音乐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选择弹性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要实现促进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孩子选择的音乐教育内容。其中,关键是要选择有弹性的音乐内容,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音乐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音乐作品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三)确保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化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儿童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音乐情感,将影响一个人的以后生活甚至是一生。因此,首要任务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帮助孩子真正的爱上音乐,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将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创编成短小轻快的音乐供儿童演唱和欣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这都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爱上音乐。
(四)突出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家庭化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首先,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的氛围,淡化学校教育中那种僵化式的知识传授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在一种很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其次,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特有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唯一的教育对象,家庭的音乐教育是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的进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如可以在餐桌上让儿童感受不同的声音,通过敲打餐具感受丰富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在野外散布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的奇妙多彩的声音。
(五)确立儿童个性化的音乐教育评价目标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应顺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应强调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机构,也应符合这一需求。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从单一的对儿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转为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首先,家长要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在每一次音乐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如通过本次音乐活动,幼儿是否体验到了与家长合作的欢乐,孩子的情感、兴趣是否最大程度的得到了满足,等等。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音乐表现,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源源流长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课标的改革,音乐艺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必要途径就是家庭教育。
1 音乐家庭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万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家庭在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无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很多家长把音乐教育视为“小三门”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世界著名钢琴大师拉扎尔・贝尔曼曾经说过“一个家庭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应该让孩子受音乐教育,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它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
让孩子们男∠不兑衾郑并且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成为有一定水平的欣赏者和自娱自乐者;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智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竞争中不会落后于人。而音乐教育正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本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己有很多家长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重视课外的家庭音乐教育。
2 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快、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音乐课,音乐素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石,是个人音乐素质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启蒙初期,这一年龄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实现的保障,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学生只有学会了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才能分辨出这首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因素,才能得到美的享受。要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和审美效果,只能经过音乐欣赏来实现。因此,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3 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3.1加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从目前来看,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中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也会就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
3.2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升华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新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起学生创造音乐的情趣和无限的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对音乐产生的想象也不同,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坚持学习与欣赏健康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思想感情,它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和升华的过程;其次,对音乐的欣赏,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第三,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面貌也往往通过音乐鲜明地反映出来。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例如。
4 结束语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具有整和人格的作用。所以,要想具备和提高音乐素养,首先要学会怎样做人。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范畴,音乐是构建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音乐教育不但要学习音乐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和人格品德的教育与培养。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塑造孩子健康美好的心灵,让音乐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贺绿汀;当代价值;音乐教育思想
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创作家贺绿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音乐创作和对音乐教育的创新上,促进了音乐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他的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启蒙作用。本文通过对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辩证的对其思想进行分析,并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研究贺绿汀先生理论方面的特殊性,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音乐教育提供可参考的观点。贺绿汀先生的毕生心血都耗费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理论和体系的完善上,从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仍然能获得许多到现在依然有着指导意义的内容。
一、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
贺绿汀先生在创办音乐教育时采取民主办学的方式,致力于将音乐教育进行全面的普及,他倡导音乐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几所专业音乐学院,而是应该在更多的乡村中得到发展,音乐应该融入大众的生活,其音乐民主思想的内涵及其启示体现在:
(一)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大众化
贺绿汀先生毕生都致力于音乐教育能够实现民主化和大众化,他希望音乐教育不仅在城市教育中进行,而且能够在乡村学校中盛行。这在他的著作《音乐艺术中现存诸问题的商榷》中详细进行了探讨。文中不仅提出要办专门的高等音乐院校,而且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的大众化,他还提出为了带动乡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带动乡政府干部、乡村教师以及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注重对他们音乐专业文化的培养,在这方面上海音乐学校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迄今为止,已经有诸多地方歌舞团在该校进行过专业进修。
(二)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贺绿汀先生这种大众参与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转变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优秀的音乐家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我们明白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参与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将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作为其评判标准,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水平,关注他们的参与度以及从活动中获得的音乐认知作为评判标准。
二、重视音乐教育,创新教学体制
通过前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可以得出,音乐教育应该广泛地参与到对学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但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整,对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尚有众多中小学将音乐教学作为“摆设”,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对学校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音乐师资教育队伍的建设
加强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音乐教学的专业化,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建国初期,上海音乐学院面临音乐专业人才缺乏及音乐资金缺乏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贺绿汀先生凭借他的个人影响力的号召,将周小燕等一大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优秀音乐家纷纷召集到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事业中去。贺绿汀先生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尊重这些音乐大家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并且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贺绿汀先生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报酬。所有这些努力,使这些优秀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竭尽所能进行奉献。贺绿汀先生主要通过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和提高音乐教室教学待遇方面,进行音乐人才的招揽,据此,为提高音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资质的审核、其音乐教学的专业化程度、教室的年龄及其心里素养等的综合考察。此外,还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考察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对音乐教育事业是否热爱等方面,以保证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促进教师成长环境的优化。教师成长环境也就是通过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将音乐教师的选任与其专业技术职称相结合,推行音乐教师竞相上岗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选的依据,以此促进音乐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此外,还应该提升音乐教师的待遇,对一些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再次,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待遇。当前,我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还未实现专业化教学模式,音乐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几乎不受重视,多数情况下音乐课程被迫改成其他语数外类的主要课程学习,音乐教师在此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相应的许多学校不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即使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其也处于副科教师的地位,甚至没有代课费,造成音乐教师待遇较差,这都阻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应该提升音乐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比重,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是贺绿汀先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而且应该将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国外优秀的音乐因素进行融合,促进音乐教育元素的多元化。当前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亦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元素也多种多样,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别的音乐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音乐教学中,将当地的音乐特色、自然环境等进行很好的融合,这样才能促进音乐教育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留当地的音乐特色,在进行通俗音乐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新的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促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性,发挥他们的音乐天赋。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阶段连贯性
贺绿汀先生的音乐教学办学理念是要求注重音乐教育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分阶段专业化音乐学习,他的音乐教育理念注重音乐教育的连贯性。因此,当前的音乐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实践音乐教育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发现自己的文化课水平不高,于是才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开发其音乐才能,以期能够将通过此种方法考取音乐学院。按照贺绿汀先生观点而言,这种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正确的,过于功利化。他认为,一所专门的音乐院校,应该相应的配备其音乐小学和中学,唯有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对音乐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学习,才能够接受日后更加专业的音乐教育。鉴于此,为了能够培养真正的音乐人才,我国在今后音乐教育中可以先设立一所专业的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在内的专业音乐学院,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业余音乐教育进行区分。
三、结语
总之,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是极大的,他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供我们欣赏,而且他提出的促进音乐民主化和大众化的音乐教学思想也促进了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更多的应该注重对他们音乐天赋的启发和对多元化音乐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应该将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进行很好的贯彻,通过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来促进学习音乐学生过程中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琴,王春苏.论城市社区居委会自治性的成长——对南京市L社区议事园几个实践案例的考察[J].城市观察,2013(06).
[2]鲍宗豪.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0(06).
一、校外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般认为,音乐教育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但是依然存在着局限性。音乐教育必须从学校中走出来,面向全社会,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校外音乐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在下文将对校外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具体阐述:
(一)校外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指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它是国民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整体音乐水平的重要支柱,因为它承担着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养的重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少年儿童处在学习的前期,同时也是音乐学习的敏感期,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接触音乐的,这一时期对于音乐素质和理解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二)校外音乐教育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音乐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子女等进行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品质起到奠基作用。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家庭不具有专业的音乐教育素质,无法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家庭音乐教育。因此,校外音乐教育成为了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
校外音乐教育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专业的教室和教学器材,并且有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音乐专项学习,对于增进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音乐潜能的开发都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三)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有专业的教师,系统的教材大纲,通过课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占据主流。但是,校外音乐教育也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首先,学校音乐教育实施统一管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音乐项目,但是校外音乐教育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班。就器乐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民族乐器如古筝、扬琴、二胡等或者选择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等,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意愿。其次,学校音乐教育实行大班授课,教师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但是校外音乐教育大多采取小班授课,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校外音乐教育有精力组织大量的音乐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满足少年儿童的表演欲,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对发掘青少年的音乐潜能、提升音乐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校外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思考
(一)培养青少年参与意识
传统的校外音乐教育教育模式通常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课堂上很少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安排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出适当改变,比如在组织学习新的乐曲或歌曲之前,让学生认真听范唱,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也可以教师在简单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后,安排学生根据作品编排舞台剧并表演出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举例来说,教师在组织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感受,有的学生感受到莱茵河的静谧;有的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澎湃;还有的学生对美丽的盲姑娘充满同情。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中进行交流、碰撞,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二)着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音乐教育在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使教学生活化。例如,传统的音乐教学,如钢琴、小提琴等,都是一对一教授,老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故事法、创设情景、游戏法、体态律动、表现法、创作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机会展示自我,老师参与其中,师生一起吹拉弹唱。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音乐潜能的开发。
其次,还可以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去图书馆收集相关影像资料,收看音乐电影、电视,或者利用网络。通过这些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青少年音乐思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传统音乐教学关注的是传授技能,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音乐教育逐渐把培养音乐审美确定为核心内容,而音乐思维对于音乐审美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联想、想象发展音乐思维。例如在学习歌曲《红蜻蜒》时,教师可以先放录音然后再弹唱。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想象夏天的景色,碧绿的田野、绚烂的山花、快乐的小鸟以及飞舞的红蜻蜒,闻到馥郁的花香、听到小鸟的鸣叫,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少年儿童甚至会随着音乐做出红蜻蜒在天空中忽高忽低飞翔的动作等,在歌曲伴奏下边歌边舞。既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又发展了音乐思维,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功能与特点 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已有各项研究成果证实通过有效的音乐教育,能使这些儿童做出音乐方面的反应与互动,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长期参与这些音乐活动,可给他们带来运动、感官、认知、心理、社会行为、情绪等方面的改变和进步,进而把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这也是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孜孜以求的终极目的,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尽可能地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一、感知特殊儿童心灵中的音乐世界
每一位儿童都拥有自己的音乐世界,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作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要认可并理解他们的音乐世界,知道这些孩子通过什么方式感知声音,明白处于音乐教育环境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这些声音与音乐对会他的成长以及发育起到怎样的作用。
试探和了解特殊儿童对具体乐声、乐器、节奏、旋律、音乐活动的反应,分析其表达的情绪或意愿,是用音乐建立与特殊儿童沟通桥梁的基础。特殊儿童和声音接触后产生的特殊反应是他们有意识地倾听与感受的结果,如果在单纯的置身于声音刺激的环境中,而不予以引导和暗示,他们也不会和声音有过多的亲密接触。有些重度精神薄弱的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只是属于条件反射,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察觉到声音的存在。因此对这些孩子来说,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并尽可能理解每一个声音是打开特殊音乐教育之门的钥匙。
从出生起就患有身心残疾的儿童不可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理解并逐渐掌握外来各种声音的刺激作用,他们缺乏分辨声音的能力,感受不到或者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当他们处于陌生的充满各种声音的环境中时,会惶恐不安情绪激烈。这时便需要教师的帮助,首先即是调整学习环境,要营造一个声音刺激相对集中,而玩具、乐器以及颜色鲜艳的物品相对较少的环境,在特殊儿童适应这个环境后,灵活应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有针对性地进行单一的刺激与训练。
二、由“精彩的瞬间”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1.使儿童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
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对许多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因此帮助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借由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的充实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
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有些孩子难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特殊音乐教师应能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慢慢为特殊儿童与音乐交流,为其构建音乐世界并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看到他们沉醉于音乐的精彩瞬间。如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意识到手中的鼓,开始用小锤持续地敲击。教师或演唱或用钢琴即兴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支持儿童的音乐反应,这种融洽的音乐互动场面是特殊儿童开启心灵、交流互动、发展自身能力的起点。但遗憾的是,体验充实的精彩瞬间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儿童有感知音乐的短暂行为,因为缺乏专业音乐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让这种短暂的体验使特殊儿童更加充实与快乐的生活,
2.转化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间固然令人动容,但特殊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孩子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特殊儿童在音乐中体验到的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乐趣,借由音乐学习的机会,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移植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
在特殊音乐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有不同的音乐节拍相配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微妙的调整、变化音乐的节拍,需要始终仔细观察儿童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为行为。在音乐互动中,教师的表情、眼神、姿态,与儿童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乐曲,用多大的音量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对诱发儿童的音乐行为及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1.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
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是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发展其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逐渐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的关键因素。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歌曲应旋律简单、歌词浅显易懂,如以发展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节日歌、游戏歌等;音乐游戏与舞蹈以促进肢体活动,提高其身体的活动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与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掌握学习时间与状态;音乐欣赏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增强他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如鸟叫、虫鸣、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教材来源;乐器教学主要是各类鼓、沙锤、碰铃、三角铃等小巧、简单易学的乐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自信心,发展其音乐创造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主,在轻松、愉悦、充满情感交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其体能与智能。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从加强音乐教师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配备音乐治疗相关的硬件设置、制定具有治疗意义的教学方案与音乐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去努力,积极观察与研究音乐教学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行为缺陷的补偿效果。
2.作为学校音乐教育补充的特殊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音乐欣赏、唱歌和音乐游戏,不仅能矫正儿童身体与动作的不协调,发展儿童的记忆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潜在地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需要重点训练和强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极具亲和力的家庭氛围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家庭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与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兴趣,在巩固其音乐行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社会行为的转化。特殊儿童往往戒备心理较强,家庭是其感觉最为宽松、自然与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音乐活动中,这也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音乐教育对于持续地激发与保持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来带来的快乐,并用音乐充实儿童的闲暇生活,锻炼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学校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这也要求家长能持续地跟踪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艺术素养,学会启发、引导,能抓住诱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足够地尊重和关爱孩子,才能影响和感染孩子。
3.连接特殊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再加上特殊儿童本能的孤独自闭与家长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极少与社会接触,锻炼其社会行为也异常的困难。社会音乐教育就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这个途径,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儿童不间断的学习提供了场所。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特殊儿童音乐学习班,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性的音乐会。社会音乐教育要教给特殊儿童的不是系统而复杂的音乐知识,而是促进他们掌握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达到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
四、结语:回归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应具有审美教育、康复训练、品质培养、世界观养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但以学校为主阵地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也受到了普通音乐教育的同化与影响,存在着“教化情节”严重、受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当前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功能本位受到扭曲,针对特殊儿童进行的音乐教育应实现人本的回归,教育功能应直接指向特殊音乐教育的自我心理构建功能、特殊音乐教育的行为矫正与代偿功能、特殊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状况和实际需要,编制合适的音乐教材,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
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
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
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上来看,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孩子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2.从教育环境上来看,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3.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以自学为主,家庭开展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4.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
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间的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而对幼儿来说,音乐又有其特殊的价值。只有认识了这种特殊价值,才能对其实施科学地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大X左右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生理上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在开发幼儿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于通过感性认知逐步把握抽象世界的生理发展阶段,音乐教育能够促使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因而增进其活动机能。
在音乐教育中,孩子们参与唱歌、跳舞、弹琴、音乐游戏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活量,使四肢得到匀称的发育。这一切都是直接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会给幼儿提供更多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欣赏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儿童将他们对音乐作品感知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来,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各种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思维能力的一些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儿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有益于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能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发展幼儿的相互合作和谐统一的社会性,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音乐对人们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已不断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现出来,它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日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对幼儿教育认识的拓展,利用音乐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很有效的方法。
二、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
1.家长功利性强,目标过高
近几年来,由于音乐对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让孩子学音乐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同行为,很多家长他们把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变成了音乐学习,并不断的让孩子们考级,把考级定为终极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学的苦,家长也很累。最终导致了孩子对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不适当的功利追求,或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都会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2.缺乏适合幼儿音乐教育的音乐作品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大量的适合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音乐作品。但目前,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幼儿音乐教育,却因缺乏好的作品,而不得不使孩子们也唱起令他们完全不知所云的流行歌曲。
3.只重技能传授忽视情感素质的培养
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教一定数量的歌曲、 舞蹈就完事,更有些教师只拿着教材教大量的歌曲,不重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幼儿只会唱老师教过的歌,只会跳老师教过的舞。但是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三、科学地运用幼儿音乐教育方法
1.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音乐学习的开始阶段。在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多创造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音乐环境,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在钢琴上找各种动物的声音等音乐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在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热爱上音乐。
父母应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创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地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关注孩子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来安排音乐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及时启发和具体观察、指导,帮助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2.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能以自己所掌握的良好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善于总结经验,合理利用教材,因材施教。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