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庭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部分家长对待家庭音乐教育存在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意识淡薄,教育功利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另一种家长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不惜投入,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和超负荷训练,其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同时也使孩子对音乐教育本身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二)部分家长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形式简单,方法不科学有的家长狭窄的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所以一味为孩子购置昂贵的乐器,强迫孩子学习,全然不顾孩子的天赋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片面看重训练曲目的难度,希望按照自己意愿把孩子培养成音乐神童;有的家长则信奉“黄金棍下出良材”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全忽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使用各种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些不科学的教育形式忽略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孩子不能把音乐当作自己人生的兴趣爱好,音乐学习成了他们成长中的负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如何正确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一)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学前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合群等特点,趣味性成了孩子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待家庭音乐教育,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来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使家庭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快乐的活动,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便利性、日常性和亲密性,是别的教育无法比拟的。由于学前儿童具有善于模仿的天性,父母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往往会成为孩子兴趣爱好发展的向导。因此,如果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比较高,客观上就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潜移墨化的影响。被誉化“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五岁就学会了作曲,在35年生命历程中创作了上千件作品,除了他自身音乐天赋突出外,这与担任宫廷乐队指挥的父亲平时对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作为家长,为孩子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家长应努力让家庭生活的空间成为孩子接受音乐洗礼和感受音乐美的乐园。比如关注孩子房间的布置,将音乐挂历、音乐的旋律图谱等挂在墙上;在家里播放一些健康的、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音乐;带幼儿参加社会机构举行的娱乐活动等。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定期举行家庭音乐会。音乐会是孩子放松和休闲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示自己、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音乐会上,家长邀请朋友满怀激情演奏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进行交流;孩子可以把平时从父母或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展示。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巩固了孩子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进行音乐表演的胆识,激发了孩子表演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的演出受到大家的鼓励与肯定时,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就不知不觉的产生了。
2.创造轻松、愉快、和睦的家庭气氛学前儿童的依赖性强,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家庭气氛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则家庭气氛愉快、和睦,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感到安全、快乐,发自内心的想唱想跳,这将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音乐爱好和才能;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大吵大闹,甚至打架,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担惊受怕,心情压抑,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因此,父母应该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活跃的家庭气氛。通过一起游戏、集体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欢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形成情绪稳定、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3.创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为了让孩子拥有专门的音乐活动场地,更好地亲近音乐,给孩子创设音乐活动区是很有必要的。音乐活动区最好是一个独立的房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做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音乐活动区里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设备和橱柜,里面可以放置乐器、音乐教材和教具等。家长们要用心地装扮孩子的音乐活动区,可以在地上、墙上、家具上划上五线谱,或者挂上画有各种音符的卡片,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信息,对帮助孩子认识音符和进行节奏训练都很有帮助。同时,父母在音乐区可以随时检查孩子学过的音乐知识,清楚地掌握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进度。
(四)实施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家庭是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孩子最熟悉的环境里实施音乐教育时,要打破知识传递的僵化形式,采取与孩子密切交流的形式,在家庭这个宽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随机灵活的抓住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孩子进行轻松、快乐的音乐教育;其次,家长要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安排不同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启发、观察,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1.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倾听声音,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可以首先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性。引导孩子倾听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比如拍手声、跺脚声、钟摆声、洗衣机、微波炉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动物的叫声、吹风、下雨、打雷的声音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节奏多样、音色各异的声音并学会区分和辨别,形成良好的听力,为欣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孩子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边唱边舞,边唱边玩的情景。歌唱是幼儿表达感情的很好方式。唱唱歌,心中的不快就会释放,肺合量也会得到锻炼。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结合游戏或歌表演,在音乐的伴随下,通过陪伴孩子做游戏,渗透进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不知不觉的教会孩子音乐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在歌曲演唱中大胆配上简单形象的动作并辅以表情来表达歌词的内容,边唱边进行表演。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玩玩、动动中,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让孩子用身体体验节奏,用歌声表达想法,在轻松愉快中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即兴表演与创造等多种能力,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利用语言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人生来就具有节奏感。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比如小鸡叫XX;汽车喇叭声XX•,引导孩子把感受到的节奏进行模仿,诱发出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可以收集一些规整的儿歌,用不同的节奏、强弱、快慢组合进行朗诵,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声势动作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边拍手、跺脚、拍腿等过程中,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性。比如朗诵“老虎,小白兔”就可以用XX|XXX或者X.X|X.XX等多种节奏。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近代世界各国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加强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的大脑左半球偏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数学等抽象符号的信息加工;右半球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即色彩、音响、图象等感性刺激的信息加工。左右两半球不是各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目前大部分的传统教育只致力于左半球,使它过份发展,而轻视右半球,使右半球的思维能力衰退,以致达到有损害“整个”人的发展的危险。研究认为:为了人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不能允许这种倾向再长期延续下去了。只有促进大脑两半球活动的互相协作,人类才能发掘大脑的最大潜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是多么重要。
在家庭中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呢?大多数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但不少人都有着天赋的温柔声音,都会唱歌,而且少数家长还会弹奏乐器,可以说,几乎家家都有条件进行一般的家庭音乐教育。这里,我们提供一些方法,给有兴趣的家长试试看:
一、唱歌给孩子听:一般说,幼儿喜欢听爸爸妈妈唱歌。如果母亲在喂奶,伴以一定的歌声,并不断巩固这一习惯,能使吃奶这一较强的无条件兴奋中心与歌声的较弱的兴奋中心建立起稳固的联系通路,以后歌声本身就能刺激幼儿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哄孩子睡觉,唱一些悠扬安静的曲调,久而久之,哼起曲调就能帮助婴幼儿抑制以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熟睡的过程加快。可唱给幼儿听的歌曲很多,如“拔萝卜”、“小兔儿乖乖”、“小娃娃”、“小鸭歌”等,句短、易懂,许多小朋友爱听爱唱。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可选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歌曲或易听懂的成人歌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给孩子欣赏些歌曲,但要反复多听,不断巩固,以便记忆。
二、教幼儿唱歌:给幼儿听的歌曲可以稍微复杂一些,而教幼儿唱的歌曲则必须慎重选择。曲调不要太难,音域不要太宽,一般最好五、六度(C调1~6)之内,最多不超过八度。歌词要生动、简短、容易理解,有适当重复。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过宽的音域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嘶哑。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喜欢教孩子唱一些成人化的流行歌曲,以为孩子唱成人歌曲好玩,显得聪明,忽视了曲调难,音域宽,幼儿唱不准,有些高音会引起叫贼,损伤童音。幼儿对歌词内容不理解,就不能发挥想象和思维,故长期唱成人歌曲,并不能很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唱时,可以先听成人唱,让幼儿听懂内容后再跟着成人慢慢唱几遍,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音调准不准,节奏对不对,词是否记清楚。否则,要求不严,有的孩子到七八岁还不能唱好一首完整的歌。唱歌时要注意,不要连续唱,应唱唱停停,使声带得到休息,或唱唱听听跳跳;不要在有客人的场合,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唱,以致过于兴奋,使声带疲劳,又造成孩子爱虚荣的不良思想;不要在灰尘飞扬、顶风或感冒的情况下唱。
三、配合歌曲表演动作:幼儿特别爱唱一些动作性强的歌曲,如“拍拍小手点点头”、“小花猫”、“学做”等歌,幼儿可以边唱边拍手、踏脚、或做其它动作。比如,家长在教唱“大指哥”一歌时,可以先让幼儿将双手背在身后,到唱第一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左手大拇指,弯两下,唱第二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也弯两下,唱最后一句时,左右手两指相对同时弯两下,使大拇指人格化,象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再随歌词依次用食指、中指和小指表演,家长要提醒幼儿使动作合乎节拍。有些歌曲内容生动具体,容易用动作表现,家长可以启发引导幼儿自已为歌词想动作,以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增强他们的节奏感。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家庭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与儿童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让家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德国慕尼黑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
(一)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奥尔夫体系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授者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儿童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儿童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教育内容
奥尔夫体系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其课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其中节奏学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以培养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音乐素质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儿童音乐生理因素;第二是儿童音乐心理因素;第三是儿童音乐实践因素。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和特点,学前家庭音乐教育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家长应将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家庭音乐教育还应该增加儿童的审美体验,充实其生活经验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三)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家庭应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即让儿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目标为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即兴性原则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即兴的歌、舞、奏,这是奥尔夫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儿童表达音乐的方式也有其即兴性的特点。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用不同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等,这样可让儿童的天性在即兴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热爱上音乐。美国教育家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则
无论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还是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艺术都是一种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状态。在儿童的世界里,音乐与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创造。同时,儿童对音乐美感的“获得性遗传”是其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先验的获得即是儿童生命中“本能的缪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声音和动作的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及其他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我们要遵循音乐、生活、游戏相融合的原则。
在家庭顺利实施音乐教育井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不是简单地让儿童不停地听乐曲或强制性地训练某种技能,而是需要有一个与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科学的精心的安排。目前,尽管大多数家长已认识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存在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家庭音乐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忽视生活化;家长践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且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等方面。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家庭音乐教育。
一、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O一6岁是最富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的阶段,儿童身心的发展大于以后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可以从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入手,给儿童一个优良的家庭音乐环境―即,家庭成员要喜欢音乐,以音乐为乐。对于家长而言不一定要对音乐十分精通,但父母如果喜欢唱歌、喜欢听孩子唱歌,那么在洋溢着音乐旋律和轻松愉快气氛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孩子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长的感染,不由自主的模仿成人而逐渐喜爱音乐并愉快地表现音乐。
二、鼓励孩子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听觉能力是一切音乐认知的基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质。在家庭的音乐教育和启蒙中,家长可以从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入手,和孩子一起注意倾听周围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让孩子感受音色各异、节奏丰富多样的声音源泉,利用日常生活的一切机会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倾听。在聆听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比较,特别是相近音色的区分和比较,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音色辨别经验积累和一定听觉的敏感性基础上,再逐渐进入音乐作品的欣赏。平时,家长既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曲目作为平时生活的一种背景音乐反复地播放,也可以特意为孩子选择一些音乐形象鲜明、结构短小而简单的儿童乐曲或歌曲,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语言故事把音乐表达的感人之处讲给孩子听,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培养和训练儿童音乐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儿童对音乐节奏的接受和表现能力受其先天条件的制约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有些儿童在歌唱等其他音乐活动中往往会跟不上音乐的节拍、把握不准节奏。律动与节奏训练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动”,实际上,在儿童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时期,节奏感完全可以通过儿童的日常生活加以培养和训练。作为家长,首先可以有意识的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妈妈的切菜声节奏等,把感受到的各种节奏进行比较和模仿,在节奏声音的模仿游戏中逐渐诱发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还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学着有节奏地念儿歌,将声音的节奏和语言的节奏巧妙地糅和在一起,既有益又有趣;再次,通过动作让儿童通过强化运动神经的感知节奏增强协调性,培养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
四、和孩子一起进行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通过提高音乐等方面的难度来增强孩子在音乐等方面的素质,它通过简单的动手、动脑的活动锻炼孩子的主动性和动作的准确性,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边听音乐边从自然的身体动作出发做简单的律动,或利用家中的一些玻璃杯、碗、盆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敲敲打打的游戏中进一步培养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增强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和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把“乐”、
“趣味”作为向儿童进行音乐能力培养及整体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手段。
五、正确对待乐器学习
毋庸置疑,儿童早期的乐器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帮助儿童提高学习其他事物的能力,还能丰富儿童的音乐经验、开阔儿童的音乐眼界等等,但是,如果不顾儿童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强行要求孩子进行乐器的演奏学习,那么不仅会扼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压抑儿童的个性,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在儿童的乐器演奏学习中采用一些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1)为孩子选择一位好的启蒙老师。
好的教师既有音乐素养和技能,也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要教孩子乐器演奏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音乐、对音乐感兴趣。
(2)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
孩子早期的乐器学习应该注意兴趣的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琴,消除小年龄孩子的孤独感,有条件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合奏,提高兴趣。
(3)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音乐教育能挖掘和发展学生们自身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作为一名高师音乐教师,通过支教我走访了很多中小学校,有很多感触,为此,我要提醒人们重视音乐教育,善待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和对大自然美好情感的呵护。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千百年来风韵尤存,着实让人痴迷、陶醉。音乐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们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们体验快乐,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兴趣。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使学生们的表演实践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地人生经验,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音乐艺术活动还可以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
一、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婚的家庭,从夫妻感情破裂到准离婚开始甚至再婚之后的整个过程,都会对孩子幼小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如家长处理不好离婚前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易使孩子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品质。因此,父母在离婚前后,应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应力求把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日常的实践当中,许多家长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学音乐――弹钢琴也好,拉小提琴、二胡也好,都不仅仅是使孩子得到了一技之长。而且,令他们十分欣慰的是,孩子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在音乐的熏陶下,在吹拉弹奏的实践中,孩子明显变得更聪明了。这些就足以证明音乐能促进大脑的发展,从而对孩子的思维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躁、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用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用老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感应出孩子相应的积极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感染功能和强化功能,让学生参加到音乐中,孩子们的积极情感和思维就会随之丰富起来。
二、改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支教走访中,我会经常发现,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小山村中的学校,由于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着问题。例如:有些儿童智力差,学习东西比较慢,理解能力差,为此常常受到教师训斥和同学的讥笑;有些儿童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给教师留下不良印象,或经常受训斥,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情感和行为的障碍。有些学校片面地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考试、测试频繁,把学生搞得头昏脑胀,有的小学生做功课做到晚上10点过后,还经常完不成作业,受到教师的训斥,长时间下去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学校产生恐惧感,完不成作业就用说谎、逃学等办法对付,从而加剧了心理压力;有些学校不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而是每天除了语文就是数学,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发展学生兴趣,使校园变成学生们的乐园。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有特定意义上的语言,还助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发展。在日常的音乐学习中,每一首歌曲不仅仅有优美的歌词还有动听的旋律,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对歌曲的兴趣,从而学生们很乐于接受和吸收。如果让学生们多听些优美的歌曲,便能使学生们积累许多精炼、优美、富有感彩的语汇。随着学生们语汇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和会唱歌曲数量的增加,促使学生们产生了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和想法。
一位科学家说过,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学习能力的,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游戏中随之一次次发挥出来,以获得好的成绩,同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因此这样的学生他们常常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