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

国内外经济形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外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内外经济形势

篇1

整体而言,全球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是减少而是在增多,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变动趋势依然是可以辨识的。如何把握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直接影响着“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未来五年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辨析

经济全球化将在中国的推动下波动前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日益加深,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全球经济一体化最明显地体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其最近的变化趋势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事件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99项贸易保护措施,正准备实施的还有134项,预计今后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仍会不断强化,贸易的国际化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而另一方面,亚洲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亚洲各国国际贸易量达到3390亿美元,占全球的46%,这其中中国的贡献最大。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尽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遏制了国际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但继续扩大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值得重视的是人民币正在逐步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新动向。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其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愈来愈高。还需指出的是,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以发达国家为首的一些国家再次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但随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提升,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深化。

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经济成长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方面。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由军备竞赛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构成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制定了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战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继美国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迅速席卷欧洲、亚洲和其他国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同时,在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争夺人才的主要手段,一是靠引进,二是就地利用人才,三是吸引高层次的留学生。

国际与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再分工和转移。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由低附加值产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近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调整的重心。

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热点。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失衡、气候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难题,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下越来越流行的词汇和理念,也逐渐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政策诉求点。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国家首脑会议”,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世界各国将统一行动,联合起来共同降低“碳排放”。有专家预言,到2020年左右,全球低碳经济将会形成大的气候,低碳行业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根据汇丰银行的研究,即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低碳行业的收入也大幅增长75%;全球事关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的总额(5300亿美元)。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欧美发达国家力推低碳经济,也有着超越气候关切的其他意图,比如争夺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美、欧拟征收“碳关税”、“碳标签”和节能的高标准,这对诸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将构成新的贸易壁垒。

“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态势预判

经济持续高增长趋势不可阻挡。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3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9.6%。尽管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但2009年仍然达到了8.7%。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趋势不可阻挡。有专家指出,未来10~30年的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到2020年,我国不仅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也会大为缩小。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如果按照1990~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估算,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在2040年前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必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动力。

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率将大幅提高。工业化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从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2000年为26,2005年为50。1995年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2002年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未来5年,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将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中国工业未来的发展还会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力。中国工业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会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才能实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城镇化方面,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5.68%,城镇人口已达6.07亿。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这个过程中,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经历了100年,德国经历了80年,美国经历了40年,前苏联和日本分别经历了3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未来5年内,我国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

信息化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的测算和比较研究,2001~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5.52%,居世界第14位,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从2006年起,中国已经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跨入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未来5年,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

国际化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本和要素跨境流动可能呈现出与世界先行国家普遍规律相似的变化趋势:一是我国已进入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减少的阶段,下一步还将持续下去;二是我国间接资本流入流出规模将日益超过直接投资项目,意味着我国将通过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开创参与全球要素配置的新方式;三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将逐步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四是人民币逐步走出国门,首先成为区域性货币,继而成为国际性货币。随着资本和生产要素全面双向跨境流动广度、深度的拓展,我国必将创造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篇2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3

花旗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尽管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花旗银行遭受重挫,市值缩水近90%,但花旗银行能走过二百年的“风雨”,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世界金融霸主(金融危机之前),其创新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战略定位创新

制定战略对任何企业都极为重要,合适的战略是银行成长、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花旗银行之所以能实现近两百年的持续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在不同时期能提出适时的、可行的战略,且具有一定超前性。

战略一:从小银行到全美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第一个宏伟战略是由当时的总裁史蒂尔曼在1891年提出的。为了实现全美最大银行的目标,史蒂尔曼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一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二是努力实现银行股本的扩张。史蒂尔曼利用他原有的投资银行业务资源,使花旗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债券和短期贷款占了绝大部分,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为了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史蒂尔曼决定增加银行资本,降低杠杆比率。通过增发股票,花旗银行股本从1891年的350万美元增加到1908年的3.34亿美元,增加了95倍,同期利润由20万美元增加至520万美元,增加了约25倍。快速做大做强的政策使花旗成功度过了1893年和1907年的银行危机。

战略二:从专业性银行到全能性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的颁布为花旗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花旗银行高层提出了积极进取的战略:从一家专业性、批发性的银行转变成一家为国内外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照此目标,花旗银行业务开始向全国性的公司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向发展。在客户定位上,上世纪早期,花旗主要争夺中等规模客户,因为J.P.摩根银行和科恩•伯伦银行在当时是大公司的首选,准确的客户定位使花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初步建立了世界网络的分支机构,到1917年,花旗已拥有35家国外分行。另外,花旗银行开始多元化经营,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向新客户推销花旗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客户推销花旗新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扩张服务的地域范围。花旗的转型是逐步完成的,每一项新业务都是从已有业务中派发出来的。通过向全能性银行转型,花旗总资产从1914年的3.25亿美元增长至1929年的2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5%,使其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

战略三:从全美最大银行到全球最大银行。1959~1967年担任花旗总裁的摩尔曾表示,要把花旗打造成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并致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提供每一种有用的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花旗银行主要利用组织设计和创设发展计划,并在1929年撮合了一笔收购“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的交易,使花旗成功进入信托领域,保持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瑞斯顿任花旗总裁期间,破除了银行业务不能跨越国界、银行不能与华尔街投资银行竞争、付给小型储蓄银行客户与富有的投资商一样高的市场利率等不合理规定。在业务方面,瑞斯顿提出了他的“5I战略”,即个人银行业务、机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息业务,后两项业务主要是瑞斯顿的战略思想,最终促使花旗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扩张。

战略四:从任何业务都最好到只在所选领域做得最好。上世纪80年代,里德执掌花旗之后开始战略调整,放弃花旗在任何方面都成为世界最大银行的战略,决定成为一家在其所选择业务领域里做得最好的银行。

按照这一思路,花旗当时突出发展两方面的业务: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银行业务和新兴市场上的批发银行业务,另外还有相对次要一点的业务,即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里德认为,在全世界的消费者之间,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花旗银行并不分形式、业务目标或其他东西,只是区别消费者的特征。花旗前总裁里德认为,要取得和保持消费者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要有把全球性规模转变成地方优势的机构,要有把地方的创新在全世界传递的能力。花旗已经把它如何在全世界开展业务的方法变成了一种制度,活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向统一化发展。1985年,花旗把它的私人银行业务联合成一体,形成了一项全球统一的业务,从而形成了花旗的全球竞争优势。

完善事业部制

1967年,花旗请麦肯锡对其组织架构进行全面改革,因为当时按照地区性的行政区域设置的总分行制无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经营所有业务的分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经过麦肯锡与花旗机构调整委员会一年多的努力,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于1969年初被银行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采纳并生效。原来办理国内银行业务的部门(分行)根据客户的性质和行业的性质进行了重组,原来以地理范围划分业务的方式被彻底废弃。银行的干部和员工根据银行所服务的不同市场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以及个人所专长的市场领域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形成新的花旗集团,使花旗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全部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航母”。为了有效组织和运作集团业务,花旗从内部运作、业务推动角度对其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和精简,使全部业务部门调整为四大块:消费者金融部、新兴市场部、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部和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部。合并之后,花旗对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但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基本没有改变,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花旗一直保持着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产品服务创新

花旗银行在从单一传统的商业银行朝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花旗集团――发展的历程中,金融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是花旗向全能银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花旗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规避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法规的限制。1961年,花旗推出了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吸收更多的公司存款,使之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发明了大额可转让存单(简称CD)。最初CD的面额为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由于大额存单可以转让,解决了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和活期存款拒付利息的规定。

花旗银行重视金融技术的创新。花旗银行在金融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巨额资本,不断的保持着金融技术领域的创新及技术创新的活力。花旗技术创新主要是依靠业务集中来不断完成的,业务集中是花旗向全能经营模式迈进的首要步骤。业务集中不仅为花旗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为花旗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及缩短了创新时间。

花旗银行产品营销实行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为产品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有效机制。花旗采用以客户和产品共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管理框架,以此来指导整个银行的营销行动。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中的横向指市场经理,这些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区域下的客户;纵向指产品经理,他们则对应一类或几类产品。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产品经理与市场经理充分合作,银行则采取“内部记账”的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较好地平衡了产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将银行及员工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长期激励机制创新

为了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带来的可能利益冲突,1923年,花旗推出了一个名为“管理人基金”的奖金计划,将银行的几位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实际盈利挂钩,计划规定,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在留成利润、股东现金分红和管理人基金之间分配,管理人基金约占每年净利润的20%。管理人基金为花旗的高管把所有精力、经验献给银行提供了动力。之后,花旗又实现了股票期权计划。

1998年,花期实施了一项五年期的限制性股票计划,要求股价达到特定条件之后高管才可以变现股票。从本轮金融危机之前花旗的业绩来看,其激励机制基本获得了成功。

中国工商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国际化战略定位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值和规模最大的银行,自从股份制改革以来,工商银行就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为:国际化发展方式由新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变为兼并购和新设机构并举,将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实现国际化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原则。2008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印尼Halim银行,2011年4月又成功收购泰国ACL银行97.24%的股份,基本实施了其以并购方式向新兴市场扩张的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设置也在加速,截至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营机构162家,再加上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3家行,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金融网络服务平台。

推进综合化发展战略

2007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指出:“要本着风险可控、业务协同、盈利较强的原则,考虑利用战略并购进入证券、保险、信托市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搭建起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跨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一家业务门类、服务功能基本与国际大银行相匹敌的大型金融集团。”于是,综合化经营成为工行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工行积极发展证券、投行和保险业务。

早在2002年,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工行就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信及资产管理等各类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了商业银行从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到提供深层次综合金融服务的重大突破。工行在上市后的一年中,通过申请牌照、组建机构、并购、合资和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继2005年在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后,2007年9月19日,银监会批准工商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

成立专职产品创新管理机构

在培育创新机制方面,工商银行积极探索先进的商业银行新型产品创新管理体制,2007年在总行成立了国内商业银行中的首个产品创新管理部,大胆探索并引入了产品平台化、客户体验、产品设计规范化等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设计理念,有效地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2009年,工商银行又加快了建立健全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步伐,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7家分行设立了产品创新部,充分发挥重点分行区域产品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示范行作用。在产品创新中,工商银行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进、研发新产品和设计适应客户综合服务需要的产品组合,投产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仅2009年上半年工行就新推出320个金融新产品,使工商银行的金融产品数量增加到2375个,比上年末增长15%。

激励机制创新,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在上市前,工商银行激励机制的不足和问题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主要依据职务纵向拉开,不能反应岗位价值和个人绩效贡献的差异;绩效考核难以落实到个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界定和激励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影响骨干员工队伍稳定;员工晋升通道狭窄,更多员工难以获得职务晋升等。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2007年,工商银行启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该项目在总结、整合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工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整体方案,并在全行推广实施。项目分为岗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三个模块,按照“方案设计――实施准备――全面实施”三个阶段进行。该项目的主体工作集中在总行完成,同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分行设计具体的改革模版,以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通过全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以岗位管理体系为核心,整合职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目标是在重构职位管理体系基础上优化员工晋升机制,在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基础上强化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同业竞争的要求。

启示

全面创新是银行创新管理的趋势,也是未来管理的一个重点。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表明,创新管理需要全流程、全业务、全时空进行,即进行全面创新管理。国际银行和国内银行的发展趋势表明,国际性、综合性、流程化的金融集团是银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因此,中国银行业未来需要在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目标。

由于监管制度、市场环境的不同,各银行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容有所差别。目前,中国金融业仍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平安保险收购深发展银行预示着中国正迈向综合化经营。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向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扩张仍受到银监会较严格的限制,然而,商业银行积极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创新仍不能止步,而积极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是国内商业银行未来优化收入结构的必由之路。

篇4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待提高。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存在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改革和完善金融业创新机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领域国际竞争商业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我国市场占据优势地位,而这种优势地位的产生大多是由我国的政策保护而取得的。但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政策的进一步松绑,国外银行的进入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市场优势产生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在这场竞争中势必暴露出一些潜在的问题,而如何保持住商业银行的持续竞争优势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治理结构因素

1.组织结构不合理。现存的银行机构还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模式,部门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各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对经营风险和责任谨小慎微,而对谋取局部的自身利益则违规操作,暴露出从内部而来的机制风险。对基层行贷款权的上收,严重扼杀了基层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贷款项目的层层上报和逐级审批,延误了基层行良好的投资时机,而上级机构为平衡社会关系指令发放的贷款,下级只能听命,如此导致放款项目的评估、决策和运作出现偏差,背负巨额坏账或亏损。

2.制度不合理。在国有独资的产权模式下,国有银行形成了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多层次的委托关系。从委托人的角度看,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与银行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使得国有银行具有内在的政企不分的制度特征。从人的角度看,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控制往往是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的共谋而实现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的不成熟,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尤为突出。

(二)整体经营素质因素

1.资本充足率低造成流动性风险较大。资本充足率(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是资产安全性的衡量指标,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不少于4%),以保障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远低于国际大银行的平均值。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抗风险能力不强、盈利水平低、竞争力差。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少,在主要依靠债务杠杆运作的过程中,银行的债务过高,即存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必须留有较高比例的备付金以应付正常的提款需要。而政府长期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导致呆坏账严重,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低。

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业务范围狭窄。资产和资本总额、分支机构数量、跨国经营状况、是否开展证券、投资、保险等业务都是衡量商业银行规模的主要指标。银行是一个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但在经营规模上我国商业银行明显处于劣势。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一。设备也比较落后,不仅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服务设施层次低,而且服务软件和专业人才的水平也亟待提高。

3.金融人才缺乏。国际金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既精通外语、计算机以及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又熟悉东道国区位优势、人文状况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由于普遍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人才和经验,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能力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三)外部经营环境因素

1.资金价格管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利率、汇率管制依然存在,长期的资金价格管制,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形成了利率、汇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势,银行缺乏资金价格变动的风险意识,自然就不会主动规避金融风险,创新具有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当银行不能很好地预测、防范风险,势必会降低自身的竞争力。

2.中央银行监管的乏力。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效果不太理想。目前对商业银行的比例监控与监测仅局限于几张报表,只是作了一下几种比例关系的统计分析,不仅填报的数据真实性差,而且也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汇总分析,缺乏硬性的考核办法和强硬的监管机制,无法迫使商业银行自觉调整各种比率。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必要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比例监管只是应付,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这些都使中央银行的比例监控、监测流于形式。

3.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商业银行深受其累。由于商业银行受命于政府,将贷款发放给国有企业,而不是最安全的客户,在企业亏损倒闭,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这些贷款便成为银行的呆帐或坏帐,无处可寻。

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治理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创新。通过兼并重组与整合,逐步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达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花旗集团和汇丰控股公司发展的道路,为我国银行组织结构的调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形式,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组建控股集团,是组织结构创新的有效选择。

2.制度创新。应该进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一是规范董事会的权利,推广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二是合理安排股权结构,促进股权结构合理化、多元化;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董事会决策责任制度来实现。

(二)提高整体经营素质

1.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化解不良资产。通过减少信用放款,增加担保、抵押放款,压低银行风险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以分拆、合并重组的上市融资方式募集资本金或准许其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尽快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利用呆账准备金制度;适量注入财政资金;成立专门的不良资产清理机构等来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

2.开拓业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实现电子化技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网上业务,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开辟中间业务新领域,拓展国际银行业务,加快国际化进程。适时把握混业经营商机,推动业务持续发展,进行服务品种创新,拓展会计事务、融通保管等业务范围。此外,还应开展资信调查、财产评估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型业务,发展保函、贷款承诺和备用信用证等信用服务方面的业务。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学习欧美等国家金融领域的先进经验,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3.选拔高级人才,引进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充实人力资本。应根据人才结构现状、内部结构、发展需求以及人才使用的成本采用不同方式、不同渠道进行选拔、引进和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完善对优秀人才的激励与管理机制。

(三)创造外部良好竞争环境

1.推进利率改革,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利率市场化,银行把利息和客户风险挂钩,银行不必惜贷,当认为某企业预期风险较高时,可上调利率,使风险通过利率溢价获得化解。

2.转换监管主体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合理竞争。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督促商业银行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组织体制,同时建立和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南。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合理竞争。

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改组,优化国有经济结构,活化国有资产存量,以有效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科学管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特色文化,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2016年,全球煤炭能源需求稳中求进,而在我国,由于经济政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鉴于此,通过对世界煤炭资源分布、煤炭生产与消费及国内煤炭行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提出我国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以期为当下我国煤炭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可参考信息。

【关键词】煤炭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发展趋势

引言

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三大主体。煤炭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且储量大、分布广。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无疑在世界煤炭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煤炭行业遭遇寒冬,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导致煤炭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亏损面超70%以上。在煤炭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将对稳定和发展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世界煤炭经济形势的现状分析

1.1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根据201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球煤炭经济可开采储量为8915.31亿吨。主要集中在美国(26.6%)、俄罗斯联邦(17.6%)和中国(12.8%),此外,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7个国家共占34%。2015年,上述10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1%。

1.2世界煤炭的生产与消费

1.2.1世界煤炭生产状况

根据B P 统计,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38.3亿吨,较上年降低了4.0%。2005~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长了26.4%。2005~2014年亚太地区与全球煤炭产量变动趋势一致,亚太地区煤炭产量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的特点,2015年亚太地区产量稍有回落,占全球总产量比重达70.6%,较2005年产量59%仍增长了近12%;欧洲及欧亚大陆煤炭产量呈现负增长,由2005年产量占全球比重14.3% 下降到2015年的11%;北美洲、中东、非洲煤炭产量总体保持平稳。当前,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生产中心,是世界煤炭生产的风向标。

1.2.2世界煤炭消费状况

200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3130.6百万吨油当量,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已达到3839.9百万吨油当量,环比下降了1.8%。过去1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了22.6%,而全球煤炭消费从2012年开始进入低速期,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速低于过去10年平均2.1%的增长速度。

当前,亚太地区不仅是全球煤炭生产中心,也是全球煤炭消费中心,在全球煤炭供需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BP数据显示,2015年亚太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72.9%;欧洲及欧亚大陆、北美洲煤炭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2.2%和11.2%,2005~2015年均呈现负增长趋势;非洲煤炭消费量保持平稳。

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下降了4%和1.8%。产量创下自1998年以来首次下降,最大降幅来自亚太地区(-2.9%)和北美洲(-10.3%)。尽管其产量下降了2%,中国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除中南美洲和亚太地区之外,所有地区的煤炭消费量都在下降。全球消费的减少全部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萎缩。

2我国煤炭经济形势现状分析

2.1煤炭产能过剩

2.1.1煤炭供给能力巨大

我国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使得煤炭资源将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生产与在建煤矿总产能已经超过57亿吨。同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煤炭进口量超过2亿吨,约占煤炭消费量的8%。综合计算,我国煤炭总供给能力已超过59亿吨。

2.1.2煤炭需求放缓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降低至2015年的6.9%,单位GDP能耗1.3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662吨标准煤/万元,累计降幅达到50%以上。同时,我国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也受到较大影响,由2007年的占比75%下降到2015年的64%,累计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截止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在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超过60%降至未来的50%以下。中国煤控项目组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要达到上述煤炭控制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降低至57.4%。假设2016-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速将维持7%的水平,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6%,至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56.5%,那么预计至2020年我国的年均煤炭需求增速将降至-1.59%。

2.2煤炭行业盈利能力日益衰退

我国煤炭供给失衡导致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跌,煤炭行业处境艰难。2011年1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最高为855元/吨,从2012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2016年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为372元/吨,此时,煤炭价格从历史最高点跌近60%。同时,内蒙古、陕西等大量煤矿出现亏损,纷纷限产、停产,煤炭企业经营情况苦不堪言。2015年,国内煤炭开采和洗选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8%,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滑65%,降幅比2014年扩大了18.8%,行业亏损面达90%以上。

2.3环保压力日趋凸显

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煤炭需求激增和高煤炭投入发展方式引发了一系列题。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如2012年初PM2.5及其形成的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不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损害我国可持续发展。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根据研究,PM2.5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煤炭燃烧。

煤炭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消费侧,从消费方面看,清洁利用程度低是当前煤炭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其次,当前煤炭行业还存在企业主体分散、小煤矿过多、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度低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在“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同时煤炭产能过剩现象会比较严重,对煤炭生产形成双重压力,倒逼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

2.4进口煤对国内市场影响巨大

近年来,由于环境、政策等因素,世界煤炭市场产能过剩,国际煤炭开始不断流入中国市场,大幅下降的国际煤价也直接影响着国内煤价市场。自2009年,我国由煤炭进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一路攀升,从2009年的1.26亿吨上升至2013年的3.3亿吨,5年之内增长了162%。

尽管随着国内煤价下跌现状和国家收紧煤进口政策,进口煤数量有所减少,但绝对数量仍然巨大。

3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3.1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加快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传统粗放式的煤炭开发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内“去煤化”的呼声,我国政府也明显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确提出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等一系列陷煤控煤政策。“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意味着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3.2煤炭清洁发展战略定位清晰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煤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将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行业发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创新和市场竞争转变。

3.3煤炭工业发展迎来诸多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国家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高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布局和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煤炭行业转换发展动力、提升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4结语

从国际看,世界煤炭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趋势明显,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消费重心加速东移,煤炭生产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M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能源革命加快推进,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重更替步伐加快,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煤炭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行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拐点。

参考文献:

[1]刘敬青,李宏.世界煤炭贸易及我国煤炭进口的新趋势[J].综合运输,2013

[2]王全英.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2013

[3]郭娟,李维明,么晓颖.世界煤炭资源供需分析[J].中国煤炭,2015

篇6

在看待国际品牌齐聚中国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从两个层面去分析:

外在因素:

在全球经济发展减缓乃至倒退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得不说是一个亮点。所谓的“商业利益”如果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对“金钱”的追逐,众多国际品牌在同样受到经济影响而销售下滑之时,中国消费群体购买力的增强对其而言显然即是一份“迟到的礼物”,又是一份久旱逢甘淋的“及时雨”。中国三个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年消费增长率接近20个百分点,中国富人对奢侈品的追逐喜爱程度以及高档服饰产品的消费能力让世界感到惊讶。因此,谁能够越早进入中国市场,先期获得中国高档消费群对品牌的认同,谁就会在接下来的中国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内在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仅仅使国外的物质产品能够进入到国内,而且精神消费品及生活文化、消费理念也随同各类媒介得到传播并得到认同后,使得消费群在进行产品购买时,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洋化”产品。所以有人将这种行为称之“文化侵略”,但笔者认为这种称谓过犹不及,如同贫困乡下人对富裕城里人生活方式的羡慕、仿效类似,只是一种因经济差别而产生的行为模仿。因此,在达到一定经济收入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工作需求(如商务活动)、心理需求(如羡慕尊重)、生活需求(如时尚装饰)以及社交需求(如品味交流)等,选择购买更能够表现经济实力的境外知名品牌产品则是必然。

在基于这种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下众多境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市场,除部分自身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强的国际品牌会采用自营的方式外,多数境外品牌会通过与中国服装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进行中国市场的拓展。双方在合作方式中经常采用:由外方提供品牌使用权、设计研发的样衣、品牌管理及形象展示技术,中方则提供批量产品的加工、基础营销人员的管理、中国市场渠道的拓展及市场宣传费用的投入。从合作关系中看,外方只是提供技术与管理,而中方而又要出钱,又要出力,还只是为别人的品牌服务,所以也就产生行业内的“以技术换市场”、“以管理换市场”、“中国市场已被国外品牌所占据”的种种担心,但这类说法在笔者看来却存在一定的偏颇。

首先,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境外品牌持有者与国内品牌经营者之间以简单的授权与关系进行论断。他们的合作基础是优势互补,通过独立掌握的优势资源及可利用渠道进行对接,将各自提供的支持资源进行最大化的表现。应该说,正是各取所需的关系才会造就这种授权与的关系:一方是拥有强大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并在品牌运作管理与经营上具有较强优势的境外品牌持有公司;另一方则是在现今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中即有显性的渠道资金优势又有隐性的人脉背景优势的国内品牌企业。此两者通过获取利益再分配的原则进行合作经营。在此过程中,中方不仅仅能够获得该品牌在市场运营中的分配利润,还可以得到自己所不具备的品牌管理技能、品牌拓展技能、品牌形象创建技能以及企业自我形象的提升。因此,也可以说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补充过程,而中国服装经营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及仿效能力却是极强的。

其次,除部分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已然被消费者所熟知,能够快速得到消费者认同外,大多数服饰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推广初期也曾是步履艰难的。因此,与其说是中国企业看中的是其所拥有的品牌,还不如说是更为看中其所拥有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众所周知,现代时尚潮流的发源地在欧美,时尚的生活文化及先进的设计理念是其能够引领服饰发展的源动力。抛开商业道德单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中国服饰品牌企业在经营初期虽然是看似为国外老板打工:不仅出人出钱,还要打着别人的品牌去卖别人的产品,而所获得的利润还不及品牌持有者的10%。然而,当中国服饰企业在合作经营一段时间后,通过这种关系掌握国外设计研发流程及部分人力资源渠道后,便可以自组产品设计供应系统,完成整个品牌流程中的产品体系创建,为自创品牌打下基础。所以,这种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企业自我独立发展前的“蜇伏”。

最后,中国的服装服饰行业不同于日化及电子行业,在这两个行业中的确产生了国外品牌一枝独大及至形成市场垄断现象,或者是通过收购、参股及合营的方式在渗透进中国市场后形成对原国内品牌的打压及排挤行为。中国服装经营者及消费市场的特点决定了这种现象很难出现:中国服装界内的从业人士一直都有自我创业的传统,且进入门槛较低、行业及资源限制也比较有限,这就造成了服饰品牌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国服装行业现状,虽然整体实力有限,但妄想通过简单方法进行大份额占取却很难实现。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不均衡所表现出的购买力及消费习惯的不同所导致的市场空间虽然很大,但品牌化营销还相对脆弱,中国消费者在选择服装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过程往往是:价格满意度->时尚满意度->穿着满意度->品牌认知度,因此导致了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低。

因此,综合以上三点,虽然中国服装民族品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及经营缺陷,但从整个市场发展的前景与未来服饰品牌竞争态势来看,中国服装品牌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会由弱至强、由小至大。然而,在这个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些发展隐患并应尽早解决,以减少时间成本的投入:

1、品牌形象能力的不足,形成服饰品牌前进发展的阻碍。

作为普通消费者而言,外在的形象宣传及展示效果是进行品牌优劣性判断的简单依据,而产品营销与品牌营销的根本差异也在于是价格竞争还是形象竞争。在这一点上,境外的服饰品牌企业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市场动作方面较之国内品牌均有很大区别。境外服饰品牌在进行品牌形象设置及市场宣传方面无论专卖店在何方,其内在的装修、产品的陈列、形象的展示以及宣传的主题、图像的应用均要做到统一,所有的外围设置都要以突出品牌、提升品牌、建立品牌美誉度为核心。而纵观国内服饰品牌在形象创建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大城市的专卖店可以豪华奢侈,而小城市或商的专卖店则可以因陋就简、自主选择;明星代言人与其说是为产品宣传还不如说是企业为明星作免费推广;制造吸引人的噱头虽然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但美誉度是否存在却无从关注;可以在电视广告上进行数以千万计的投入,却舍不得花钱为营销活动在专卖店做形象装饰。总而言之,中国服饰品牌企业在如何进行品牌形象创建及维护的工作上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不能将有效资源及可利用渠道转换成品牌实力提升的推进力,形成服饰品牌前进发展的阻碍,因此学习和借鉴境外服饰品牌的发展经验将可以节约中国企业的时间成本及市场运营成本的投入。

2、品牌发展战略的缺失,导致服饰品牌发展缺少目的性。

如果简单的说,品牌发展战略就是为品牌的发展制订时间计划及可操作方案,是品牌进行市场营销发展过程中的导线,也是品牌经营人员从事工作及品牌管理的指南。品牌发展目标的制订不是口号和臆想,它需要缜密的市场调研、严谨的市场分析、慎重的市场发展判断以及大胆的计划实施共同结合方能成行。因品牌发展战略的制订与实施不仅仅只涉及企业内部,还要将经营链中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因此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为,这也形成了大多中国服饰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计划成为一纸空文:因为中国的服饰品牌企业中规模小一些的缺乏运营资金、管理人才及市场营销渠道,所以不想去作;规模较大的却不仅要考虑上游的供应企业、下游的销售网络是否能够适应,还要考虑自身庞大的人员体系及管理体系是否能够有效执行,所以害怕去作。这就形成了国内服装行业现阶段的怪现象,一方面中国的服装产业蓬勃发展、年年创新高;另一方面,品牌的生存几率及市场拓展能力却在不断降低,小品牌为了适应市场经常改弦易帜,大品牌自认积重难返随遇而安。因此,中国服饰企业在品牌发展战略上的缺失,导致了中国服饰品牌的发展缺少目的性及经营长期性。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影响 决策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利率市场化之后,使利率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的变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率波动幅度增加,波动频率加强,给商业银行金融带来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应顺应利率市场化,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快速反应,抓住机遇,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

多位专家表示,未来四大因素将会对银行业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影响,除了上述的利率市场化之外,还有城镇化、融资多元化和金融科技化。而这“四化”带给银行业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随着2012年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靠投资拉动来推动城镇化空间仍然比较大,因此未来商业银行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市场空间是比较大的,而银行也要考虑如何规避风险。在融资多元化上,如何创新金融产品,稳住客户而不分流出去,也是对银行业的一大挑战。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正能量与效应

(1)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经营自,增强竞争力。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拥有利率决定权,可以灵活、科学、合理地确定自身利率水平和金融产品的价格,经营自得以落实,也有效促进经营机制的完善,有利于确立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激活和调动它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2)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把金融市场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换的循环与完善过程。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有利于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利率市场化还能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信息公平和透明度,有一定的法律监督和经济监管能力,对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化水平,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3)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商业银行在利率的市场化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运营,必须随时关注贷款市场的变化与运行趋势,通过对客户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客户的经营状况、业务往来以及盈利状况、银行在此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优化。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效应

(1)利差收入减少,竞争压力加大。信贷业务是各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存贷利差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收入。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短期内,中间业务收入还无法取代存贷利差成为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因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压力加大。

(2)利率风险加大,利率风险管理更加困难。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变动与自身条件自主确定其利率水平,利率变动将频繁且难以预测,使利率风险加大。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对利率风险既没有建立明确的应对策略,政策和程序,也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技术和方法;对利率的价格也缺少专业的定价机制。因此,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3)竞争方式发生改变,竞争压力加大。利率的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内部竞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银行拥有更多自和灵活性,为了不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必须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以及竞争策略,从而逐渐形成以市场观念为导向的新型竞争模式。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竞争压力明显加大。

三、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业务结构重整,大力发展轻资本型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加剧,所获得的实际利差收入大大减少。国有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更持久、更长远的发展,必须重新规划和调整现有业务结构,大力发展更具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中间业务,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利润之源。

(二)建立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价体系,提高自身定价能力

金融产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由市场决定,这也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要更准确、谨慎、合理做好金融产品的定价。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不断完善,逐步提高自身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

(三)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1)构建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将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一个重点,并设立对应的管理组织机构。一般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主要由决策机构、工作议事机构和监督执行机构共同组成。第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政策和程序。第三,为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提供其技术与信息支持。

(2)不断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利率预测模型:在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利率的变动更加频繁,影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率预测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而言。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低,风险管理技术研究较弱,处理经验也缺乏,因此有效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迫在眉睫。

篇8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欧美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动荡,对于处在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短期内未可奏效,必将拖累已经极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换而言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拉动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势头明显,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从而与以收入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交织,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换而言之,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物价上涨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拉动经济操作后,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时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国面临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压力下,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之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全面评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议。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即便仍旧维持着名义上的“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如今,其实质性内容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当前预调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其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可相对从缓。我们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样大规模扩张性的操作,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复杂性的变化,但是不足以改变2011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换而言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稳定物价水平应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最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下,即便我国经济下滑势头有所显现,宏观经济政策着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即在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为代价稳定经济的发展势头。

三、结构性减税与改善民生

迄今为止,结构性减税是来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结构性减税由积极财政政策的配角转为主角,在反危机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在变身主角的今天,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性减税。其特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减税,减轻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减税与增税并行,优化整个税收收入结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在实施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七章第三节中,写入“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这样一段话。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结构下,流转税或间接税的税制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税收收入的37.75%。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税无疑应当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是增值税,其他税种都会迎来一场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

鉴于当前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定物价水平仍是我们的的重中之重。并鉴于稳定经济的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两大目标,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心地带,也应当锁定改善民生,切实办好有关民生的大事。

具体而言,有关增加财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继续着眼于优化投资结构外,要把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有:支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积极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等等。

可以预期,以增值税为重心的结构性减税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增加支出的操作,将有可能在2012年走出一条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契合、同整个宏观经济布局相协调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扬.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2]金人庆.当代中国税收要论[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3.

篇9

第一,注意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和深入发展,如此严峻而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必将严重拖累已经极大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的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这一进程还在继续,其影响范围还在扩展。鉴于外需市场趋冷、内需仍旧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也非短期可以奏效,中国经济很可能由此而进入一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期。换言之,中国经济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第二,从迄今为止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运行轨迹看,2008年末和2009年初无疑是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最为困难的区间。将其作为参照系并仔细审视处于震荡中的全球经济态势,可以确认,尽管欧美经济短期内难以走出持续震荡的局面,但从根本上说来,它绝非无药可医、无路可走。尽管外部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持续拖累,但从总体上看来,这种不利影响的程度不会高于2008年末和2009年初。

第三,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主要源于大量非常规刺激措施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有所不同,当前中国的物价上涨势头,既有通货膨胀因素的拉动,也有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这两种因素分别形成的对于物价上涨的拉力和推力,不仅在短期内难以缓解,而且从长期看,它们都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高位运行。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在当前的中国,物价上涨一旦与以收入分配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交织,用总理(2011)的话讲,将足可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心的向背。故而,从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大计出发,相对而言,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两者之间,物价上涨仍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第四,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几番反危机操作之后,其“粗放型”扩张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在当前的中国,较之于危机前,调结构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鉴于导致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之中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结构不平衡的“软肋”,而无论就全球经济而言,还是就中国经济来说,结构问题的解决都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故而,身处长期低迷的外部环境以及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内部压力,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两大目标之间,我们将面临两难选择。

由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背景下,201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即便在名义上仍旧维持“积极加稳健”相搭配的格局,并且,操用的是“继续实施”的字面表述,相对于以往,特别是2011年,其实际内容也应当且必须做出相当的调整。这种调整,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预调和微调,其扩张性操作可以相对从容。我们尚不需要推出类似2008年末和2009年那样的超剂量、大规模的扩张性措施,不应也不宜于反应过度。

篇10

1、发改委,即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2、发改委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汇总和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等,其职能涵盖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状况,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企业管理;有效途径一、引言

随着我国GDP的飞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快速的生产和加工,而忽视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采用有效管理途径对于提升经济效益的漠视随。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得企业经久不衰。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树立全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作为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新的经济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不同人群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内部树立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革新工作办法,注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加强建设,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落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2、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组织革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灵活多变的,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适时进行组织革新,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成员,建立扁平化和学习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3、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该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优秀管理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其被自己的企业所吸收,然后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分析自身的企业文化,找出自身企业文化内的优秀文化继续发扬,摒弃落后不适应于企业的管理文化。对传统文化中影响生产力发展、影响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等方面的已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坚决摒弃;对那些能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等具有现代意识的积极因素,则要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4、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21世纪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充分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合理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善经营环境。因此,如何建设满足企业网络化需要的系统,如何选择应用软件以保证发送的信息处理点能够相互协调并有序同步地进行工作,是企业实现网络化管理的重中之重。

5、不断进行革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是否能够长盛不衰,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先进的技术,一个新产品的问世包括许多技术创新,新产品的出现其实质也是技术创新,产品经济化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6、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如果说企业战略标志着企业前进的方向,那么管理创新就绝决定着企业能够走多远。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先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就必须适时进行管理创新,洞悉市场的变化,树立顾客优先的服务理念;投身竞争,优胜劣汰的观念;战略制胜,追求卓越的观念;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诚实可信,依法经营的观念;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概念等。

结束语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巨大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一个持续而又复杂的过程,在市场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企业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有效的企业管理对策,才能企业继续发展的出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就必须及时变革,不断进步。因此,管理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缺少管理创新,企业难于取得持久发展。(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之路浅析——如何打破发展瓶颈[J].中国商贸.2011(02)

[2]赵秀梅.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3]郝志华.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1(15)

篇12

因为,对于南方十几个省出现的雪灾,不仅在于其短期性、局部性,而且对于巨大的中国经济来说,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有限。只要中央政府在雪灾后,加大对受灾省份财政补贴的力度,尽快地帮助这些受灾地区人民与企业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比如说,目前这场雪灾造成550亿的损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的方式给这些地区补贴550亿。如果说,中央政府能够对这些受灾省份的灾情全额性的财政补贴,那么雪灾后,这些地区的生产能够在短期内恢复与重建。当地的经济秩序很快就会得到恢复,而且中央政府强劲的财政投入还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至于目前有一种解释,认为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由于资本市场的动荡,由于中美两国利差的缩小,因此,为了避免中国经济也进入衰退,中国要重新审视既有货币政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

对于这样的论调,当然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其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是,每一个人的言论都是意见,关键问题这些意见是否反映了现实的经济生活,是否与现实经济生活相符。如果这些观点与现实经济差距大,那么这只是意见而已,不必太多关注。如果它反映了经济生活的现实及内在规律性,那么,市场与政府就得注意了。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没有结束,而且这种快速增长仍然会保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在本文看来,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内仍然会保持在一个持续快速增长水平上,除非出现,但这种战争出现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尽管目前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其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中国是一个巨体经济(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国经济),其内部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或存在很大差别。这种不平衡既是缺点也是优势。如果能够通过好的制度安排把这种缺点转化为优势,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巨大。

因此,对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要审时度形势,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也要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认识。如果国内央行也顺美联储那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不仅政府几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会付之东流,而且会让国内刚刚有所收敛的两大资产价格的泡沫重新又吹大,让国内物价水平快速飚升。而当这种情况出现,最后到政府醒悟时,可能为时已晚。所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可动摇,这是保证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篇13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26-01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5日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申了我国将在一段时间内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的作用,以保障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要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地增长,并在财政政策的配合下,以保证我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冲击。

2 正确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我国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标志着国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有力保障。具体剖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区别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不同,前者主要适用经济发展明显减速或者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政策目的在于继续给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后者则主要在经济萧条或者发生经济危机时候采用,它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的目的在于减短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间,以拉动经济的复苏。此外,后者主要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复苏,虽然前者也强调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但两者之间的宽松程度存在差异,即主要体现在“适度”一词上。

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出现流动性枯竭的状况,中央银行不必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审时度势,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如果采取过激的调整政策,则可能引发许多潜在的问题,例如,信用过度扩张极易导致资产泡沫,进而影响金融安全。虽然我国前一段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但是政府仍需要坚持审慎原则,力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致,并采取措施提升市场自我调整的能力。

3 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路径的探析

有效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形势,笔者认为,我国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强化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宏观当局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地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这也就要求国家所推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具备前瞻性,宽松的程度要将政策的时滞考虑在内,准确预测宏观经济未来的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的前瞻性有所增强,保证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但是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政策前瞻性意识尤其需要强化。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对国际经济、金融、资本流动发展状况的实时监测,而且要及时预见、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方案,有效地保障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3.2 准确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强调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货币政策的实施还伴随着一定范围的结构调整。因此,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有关当局要把握政策实施的程度。首先,要在审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正常需求;其次,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流动性管理要密切关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灵活调整,对于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3.3 努力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都要寻求一种配合来克服市场的缺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来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之协调配合,着力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当前形势下,只有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低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才能刺激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总之,当前形势下,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明智之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对政策的前瞻意识,审时度势,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篇14

【关键词】商业银行,物流金融,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当前,从全面来看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业务效益还很不错。从坏账率方面看,日前商业银行在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时的平均坏账率非常接近于零,与现今我国银行整体不良信贷水平相比是非常低的。这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促使银行的交易结算手段更加完善,银行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也更加谨慎;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借款公司都有接触,可以向它们的上下游公司寻求合作机会,将其培育为银行潜在客户。在新的物流金融工具被创造运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服务方式,进而完成了增加大众存款和提高效益的目标;银行通过让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进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资金风险。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有资产、资本模式等等,质押一直是各个银行提供物流金融业务的共有方式,随着物流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也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业务方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曾经推出“物流结算通”卡,将建行固网金融、电子银行、结算通网络与物流金融组合在一起,更好地为物流结算服务;从业务层次方面,各银行多是传统的贸易融资和代收垫付、质押监管业务,我国还尚未实现资产流通和资本流通结合的物流金融高级模式;从业务特色方面,各银行也在创新产品,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方式,主打产品和重点战略区域各有不同,有的银行定位在发达的物流金融中心,如天津滨海新区;有的银行却致力于中西部。从业务管理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业务操作过程中还未形成统一、标准的业务流程,还需要改进与完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

市场风险。物流金融中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社会中,因为未来质押物价格的变化或汇率的浮动,导致商业银行遭遇亏损的现象。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可能会因为国家政策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例如有关的政策是否适用、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稳定程度等等。政策风险是无法使用分散投资的方式进行消除的,它是不能被分散的风险。

操作风险。这里所说的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产生的失误而导致的银行金融业务受到亏损的风险。它包括内部制度不健全和工作人员能力不足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因为借款公司诚信度不高或信用等级下降,不能按时收到贷款及利息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质押物的所有权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里,商业银行对于质押物选择是具有相关标准的,通常来说不会将一些未能达到标准的物品归入物流金融业务可选择的范围。如果参与进来的质押物的所有权并不归属于借款公司自身,可是借款公司却仍然把其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进行物流金融业务的时候,第三方物流公司也不拥有这个质押物的所有权,这就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法律制度风险。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的物流金融业务还属于探索阶段,尽管我国出台了《物权法》、《担保法》等有关规定,但是针对物流金融的具体法规还很缺乏。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操作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流程。在进行物流金融业务的时候,参与者出现法律程序不规范、合同条约不合理、质押物仓单标识不清晰等情况在签署合同时都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因此,在实际进行业务时,犯罪分子也许会钻法律漏洞来获取不义之财,进而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借款公司带来风险,阻碍物流金融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解决对策

1.建立市场反馈和商品信息收集体系

商业银行建立市场反馈及商品信息收集体系,可以快速地了解商品的价值变化。为了掌握实时的市场动态,商业银行还应该跟踪和监控质押物的销售趋势和价格走势,以求达到市场信息透明的程度,抓住能够防范风险发生或者降低风险损失的最佳时机。如果质押物涉及到进出口商品,商业银行还需要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监管,这时候要重点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

2.建立金融危机应急机制

虽然说金融危机很少发生,但是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发生一次就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对于住房质押贷款这类贷款方式需要银行谨慎再谨慎。每一个新的业务类型出现的时候,商业银行都应该针对具体的创新业务制定相应的金融危机应急方案,才能有效抑制金融风险的扩散。

3.紧密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

国际经济形势总是变幻莫测的,要想能够自如应对随时发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商业银行应当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严格有效的经济形势预测体系。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时,银行可以适当降低借款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的融资门槛,放款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当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时,银行可以严格把控借款流程,选择信誉良好的公司放贷,以保护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丁永琦.物流金融业务新模式的利弊[J].物流技术,2013(0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