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篇1

关键词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lanning

——Tak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s as an example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May 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units issued 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uild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This will comb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to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building goals, think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ways explor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outique building should be of concer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Key word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被评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一门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其资源共享的需求甚为迫切,势必会成为诸多高校争相申报的课程,但是如何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确实是需要建设单位认真仔细思考的问题。

1 课程建设基础

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平台优越,教学成果出众,若将此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着手重点进行基础资源完善和丰富拓展资源等工作,前期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设计和构建了资源名录,并进行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部分拓展资源的上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及持续更新和建设工作。

2 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三线并行,二层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职业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完善实习实训环境;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核心,构建网上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将本课程建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使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至全国,起到示范性带头作用。

3 课程建设计划

3.1 课程建设组织工作

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建设责任制;课程负责人认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措施;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程建设问题。

3.2 课程内容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课程调研、内容体系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制定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

3.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3.3.1 课程负责人

目标:提升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

措施:(1)完成课程建设相关的1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指导课程组青年教师1名;(3)参与学院及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工作。

3.3.2 主讲教师

目标:培养主讲教师4人,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措施:(1)增加1名校内青年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随堂听课的形式培养。(2)安排1名教师到企业调研;(3)继续对团队中青年教师进行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3.3 团队整体建设

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措施:(1)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研讨活动;(2)引进并补充1名专业教师成为课程组成员,以优化教学团队;(3)召开1次课程建设座谈会,形成会议纪要及时反映到课程建设中;(4)继续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接班人;(5)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少于两项。

3.4 教学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现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

3.4.1 教学模式

目标:继续探讨和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措施:(1)优化“教、学、做”教学的实施方案;(2)组织课程团队探讨课程教学组织。

3.4.2 教学方法

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措施:(1)组织课程团队研讨和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总结课程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细化到各教学单元;(2)开展1次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3)要求教师在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教学中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

3.4.3 教学手段

目标:继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措施:(1)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的运用;(2)继续推进学资源库建设,让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的网络课程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

3.4.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措施:(1)在教学团队中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和交流活动,优化考核方案;(2)形成较为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

3.5 课程资源建设

3.5.1 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目标:完善课程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措施:(1)制作上传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继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3.5.2 教学录像

目标:完善课程全程录像

措施:(1)基于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将部分课程进行重新录像和加工;(2)逐步增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录像等。

3.5.3 资源补充与完善

目标:继续完善和补充资源

措施:(1)设立学习论坛、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等栏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探究;(2)补充新增的习题,定期补充各种教学文件,随时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定期补充教研论文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保险理财规划;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引言

1.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设计的内涵与意义。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同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它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我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从2011年开始,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进一步工作。是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紧随国外先进教育发展的脚步,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传播手段,面向服务主体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现代科技前沿知识及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建设内容。作为教育部着力推进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稀缺与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推进我国教育内容、教学与管理方法、课程设计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除了最大化教育资源价值外,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大幅度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和课程效果评价,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发现不足,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促进教育者和课程服务主体二者双赢,最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

2.《保险理财规划》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保险学是包含了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类学科,它以保险及其相关事物的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与金融、数学、法学等领域联系密切,具有多属、广泛、法律和实践性等多类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除了理论基础外,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中,保险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是应该被着力培养的。新经济常态下我国保险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快发展保险教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实际工作中,应该反思当前保险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转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笔者及其团队基于保险学实践教学的理念,对《保险理财规划》这门课程进行深入构思和设计,凝炼出多个实践教学专题,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上述专题于2014年由辽宁电视台和东北大学联合录制成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并在辽宁省本科教学网上线,成为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二、《保险理财规划》精品课程设计策略

1.课程目标的制定。按照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课程设计理念,保险理财规划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强调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理论基础坚实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素质。实施模式是利用多种授课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对保险学的兴趣,将理论知识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同学掌握;同时重视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保险理财相关事务的能力。课程的具体目标设定为:首先在理论知识培养方面,保险是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学生掌握学习金融及保险学的方法,并用此来学习保险学的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技能实训和综合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其次是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社会实践中,养成用保险学思维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保险事务的习惯,提高学生对金融以及保险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未来的职业素质,达到能胜任岗位的高技能要求。最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及理财观,拥有积极的保险理财和消费观念,用以指导日常的金融实践。

2.课程内容构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收入、财产的快速增加,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并且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便产生了理财的需求。个人理财就是对个人(家庭)的财务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全方位管理,以实现个人财产的合理使用和消费,有效地增值和保值。个人或家庭的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保险等,保险是进行个人理财的重要工具,与住房、子女教育、养老退休保障、遗产避税等人生各个方面休戚相关。在保险市场产品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工具,合理分配资产、满足理财安全性、收益性。基于以上个人理财与保险涵盖的各个方面,将教学内容归纳为若干部分,包括保险与理财、保险的十大黄金价值、不同生命周期保险险种的选择和财产保险专题等等,这些应用实践性教学专题将会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

3.实践教学设计。

(1)开设保险实践性教学专题。由于保险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逐章逐节的讲述,学生往往会掌握不到重点,不满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从而缺乏学习兴趣。专题式教学将相关联的章节内容凝练成一个个专题,选择重点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深入探讨,可以克服照本宣科带来的教学问题。保险理财规划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开设实践性教学专题可以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中大家关注的保险理财热点、焦点作为专题详细剖析,引导学生掌握保险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和综合分析解决社会保险事务问题的能力。不仅对于学生,实施专题教学也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专题内容、拓宽研究领域,树立起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提高科研水平,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2)引入案例教学法。保险理财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只有结合案例,学生对保险原则、保险合同等理论才能理解的更加深刻。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方式,具体实施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等模式。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与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将所教理论融于案例之中。接下来是强化案例教学的讨论流程,将其分为展示、讨论、交流与总结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将案例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是集中集体智慧,分组对案例进行深入和剖析与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得到对案例及其所含理论的独特见解。第三个部分是全班交流,也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即通过PPT等多种形式将组内讨论成功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使各组的经验知识得到共享。最后是由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估,将学生所扩展的内容落到课堂基础知识之上,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理念的应用

《保险理财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包含开设专题讲座、引入案例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模式,其中专题式教学在课程设计策略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相比与其他几种实践教学模式,《保险理财规划》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有着以下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专题式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较强,符合保险学应用实践性的学科特点,还可以有效的弥补教材的时效性问题。当代高校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各类金融保险问题,这些问题还会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改变而变化,即使是最新的教材也无法将理论与这些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在一起。通过专题式教学,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与最新的资料案例结合成专题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大量教材之外的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专题式教学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研水平。专题式教学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与保险事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深入钻研探讨,确立研究方向,提高其学术研究和科研水平。借助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并结合课程的自身特色,将保险理财规划的教学内容分为保险与个人理财、保险的十大黄金价值、不同生命周期保险产品的选择等若干专题。

1.保险与个人理财。这一专题主要介绍保险在个人理财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个人理财的三大主轴――储蓄,保险及投资,并由此凝练出10个制胜的理财观念。内容涉及如何配置个人资产用于日常消费、储蓄、保险及投资等各个方面,以及如何使用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从而保证高收益性及高流动性,如何进行保险的配置尽量减少个人资产的折损,以及如何运用基金、债券、股票,基金定投、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工具进行个人投资与理财规划。

2.保险的十大黄金价值。这一专题主要介绍保险作为个人理财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保障功能。由此引出保险的10大黄金价值,分别包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爱有所继,幼有所护,壮有所倚,亲有所奉、残有所仗、钱有所积、产有所保,财有所承。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别对上述功能所对应的各保险产品进行系统的介绍,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健康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生死两全险,养老保险,万能险,财产保险等等。

3.不同生命周期保险产品的选择。保险是进行个人理财的重要工具,与住房、子女教育、养老退休保障、遗产避税等人生各个方面休戚相关,涉及到资金的安全运动和增值。人们的经济状况和年龄各不一样,因此保障理财的重点各有不同。在险种选择这一专题中,依据个人所处的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向学生具体分析阐述不同生命周期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对不同的保险品种进行对比分析。

4.保险购买前后的注意事项。保险作为一种金融理财产品,结构相对复杂,买保险时除了要知道自己想拥有哪些保障外,还要根据待解决的问题和保费的多少作合理安排。做到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保障。在本专题的教学中向学生详细介绍日常购买保险产品时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能够买到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

5.保险理赔难的原因。在理赔核保这一专题,针对当前国内保险业出现的理赔难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理赔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我国保险业的理赔还不够规范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群众对保险认识不足,对保险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原则理解不足,造成了很多人对保险的错误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真实的保险案例来引伸出保险的基本原则,分别包括:最大诚信原则、可保利益原则,损失补偿原则、近因原则。

6.财产保险专题。财产保险是指以各种物资财产和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以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保险财产的毁损、灭失或相关利益损害为保险事故,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为目的的保险。在这一专题中向学生简要介绍财产保险的业务体系的,并讲解财产保险业务的特征和财产损失保险主要险种的内容。

7.责任保险专题。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依法应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或经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保险标的保险。此专题的教学重点是要明确责任保险的特点及业务构成,介绍各种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及其经营特征并进一步介绍责任保险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8.信用与保证保险专题。信用保险是权利人投保义务人信用的保险;保证保险是保险人为被保证人(投保人或义务人)向权利人提供信用担保的行为。在这一专题中主要向学生介绍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区别,阐述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业务的内容及介绍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重要作用。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推进我国教育内容、教学与管理方法、课程设计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保险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和保险人才需求加速上升的背景下,将实践教学理念引入保险理财规划的精品课程设计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课程设置来达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的职业需求,培养专业保险理财人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朋娇,田金玲,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86-92.

[2]柳礼泉,吴艳娇,丁蕾.教学方法创新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13,(1):75-78.

[3]王慧.“专题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6):125-127.

[4]何金旗,唐汇龙.“小专题”教学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中的应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6(3):77-80.

[5]李小艳,康颐.关于保险学课堂案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4,(6):227-228.

[6]何宏庆.保险学案例教学模式初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3):45-46. [7]蒋勇,杨巧.新形势下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经贸教育,2016,(3):147-149.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2-02

自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1 年4月开始启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后,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也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参与,它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各个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本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点带面”,也就是说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推进其他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使得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建设,缺乏远景规划

客观上来说,很多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在课程申报的前期阶段,尤其是在课程申报之前、课程申报之中都很积极主动,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可是一旦课程申报成功,拥有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课程负责人往往就产生了一劳永逸的思想,从而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过程的建设,简言之,就是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我们认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绝不能有懒汉思想,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也绝不是区区三五年的精品,而是要持续建设,打造成为永远的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积淀和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实践的过程。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有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中应该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内容改革规划、教学方法改进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等各个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学校教务部门应该积极发挥监督与日常管理作用。

(二)师资梯队不合理

一般而言,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会有非常良好的初衷,也即力图打造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示范性样板课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都存在着师资梯队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负责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都很强,但是课程队伍中的不少主讲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这往往暗藏危机,也就是说一旦课程负责人调走或退休,其他教师往往因为缺乏历练,尚未形成足够强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些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存在着师资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年龄断档比较大,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持续地进行建设。

(三)建设资金不足

地方高校建设资金往往十分有限,要兼顾到学校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单个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资金就很难得到保证。而资金往往就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瓶颈之所在,没有课程建设所必需的经费支持往往就无法形成对精品课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在此情况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标准,在录制场地、录制方式及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有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指标。由于资金限制,地方高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既有的录音、录像、制作等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比如说录播教室条件不好与录播设备老旧、校园网建设水平跟随不上,达不到全覆盖的水平等。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一)将过程管理贯穿于建设全过程

教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不仅要组织好教师积极申报精品视频公开课,而且在相关课程申报成功后要做好后续工作,绝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把过程管理贯穿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起来。为此必须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通过组织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开展年度检查与课程建设规划的验收工作,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全过程评估监督与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立项资质评估、立项课程的年度中期检查、立项课程的建设规划的验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评估的时候,要树立课程负责人必须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全面负责的理念。对被评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对业经学校批准设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学校教务部门注意加强日常的监管,比如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通过走访获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了解课程团队成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将采取的解决办法等等,从而实现实时掌握课程建设动态。对于没有达到课程建设预期目标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应该提出限期进行整改;对于整改后经教务部门组织评估仍然不合格的课程,应该终止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经费;对于不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设立条件的课程,可以取消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

(二)合理配备师资,组建专业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我们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2]。为了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打造一批精品教师队伍,要合理制订教师引进计划,注意教师年龄、学历结构。要把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形成常态化管理。一方面要鼓励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要按部就班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专业进修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或各种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会。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切实改善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学习条件,调动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合理的师资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根基,除此之外还应配备包括教学设计、媒体制作等专业的建设团队。如同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编剧一样,教学设计人员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吸引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媒体制作人员也应与教师沟通,了解专业知识,明确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投入专项建设资金

对于经过遴选批准立项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程建设配套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在具体的经费操作中,一方面,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立项等级设定不同的配套资金额度,从而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持续、稳定与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建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滚动式资金管理制度,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建设经费,激励课程团队教师持续努力,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得到持续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建设具有先进设备的录播室,培养能熟练操作的录播人员,或者由专业的媒体制作团队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其次,在条件成熟时,要实现校园无线上网全覆盖,使学生能随时享受到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再次,要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与日常维护。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实践

佳木斯大学自从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有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50门校级精品课程,实施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以后又有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一贯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

第一,课程负责人撰写精品课程任务书。在任务书中主要说明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各个阶段所要达成的预期目标,对课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计划等。学校每年根据任务书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年度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课程继续划拨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使用经费,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课程要停发经费,限期整改,进行再次考核,如考核仍不合格,则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通过这些举措的实行使得精品课程负责人不仅有了危机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第二,加大建设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学校在财力有限,资金困难的条件下,优先保证了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经费使用,每年每门校级精品课程投入7000元,省级精品课程投入20000元进行建设,虽然投入的资金有限,但积少成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精品课程关键方面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重视人才建设。学校对师资培训费用实行二级管理制度,要求教务部门作好整体计划后将资金划拨学院进行管理,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吸取外面的经验,更好地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第四,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2014年年初投入建设具有采、录、编功能的高清自动录播室,使学校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的录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学校开设有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因此正在积极探索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建立专业化的采编队伍。学校在积极筹划与有关公司进行洽谈,争取实现校园网络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一师 特色 精品课程 实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一师”)自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中国画课程作为美术学专业的主修课程及院级精品课程,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挑战与升级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压力。一师“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教师教育、本科教育为主,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这是一师目前的自我定位。一师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力求建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等师范院校。[1]中国画课程作为学院的精品课程应注重与学院特色相辅相成,努力寻求课程特色并最终迈向省级精品课程是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前进动力。而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想要从院级课程步向省级精品课程最终迈向国家精品课程级别,就必须要明白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进行有序而明确的规划,最终达成目标。

因此,通过笔者在一师中国画课程中实践教学经验结合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现状,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现状,科学规划。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运筹帷幄。只有对现状进行理性的梳理,领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精神,认清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层次、明确目标,才能制订科学的规划从而实现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逐步提升。“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而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资金投入。强调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使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注重教学内容、以教改为重点,优化教学条件,形成课程教学特色及优势,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系部应早日组成中国画精品课程建设与规划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成立专门的小组展开条理清晰的建设规划,改变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侧重于网站建设不注重实践教学建设的现状。

2、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科研力度有待加强。目前系部仅有在职中国画教师三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各一人),人才引进及梯队建设迫在眉捷。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高素质的团队也有利于精品课程制定科学、有效的建设规划。在对中国画高职称、高能力人才引进的同时,系部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积极的创作和科研过程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增强教师自身的创作能力、科研能力、影响力。人才是吸引更多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师只有具备一支强有力的中国画教师团队,有了能立足于中国画画坛的名家、大家,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繁荣发展。

3、加大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一师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院校,不能像美院等专业性(培养目标也不同)的院校一样强调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创作能力,但同样不能忽视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但目前的培养计划里,一味的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课程,过度削弱了中国画必修课程的课时,如工笔花鸟课才36节、写意山水画课才18节。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中国画基本功学习的重要阶段,课时的减少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讲授、教学质量的高低及教材的建设等。只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专业课程的重视及教材建设,才能真正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学教改、增加资金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无论是软件条件还是要硬件设备的改善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只有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才能改善教学基础设备、更新系部图书室资料、促进名师堂、展开各类中国画课外活动、画展等。经费的紧张使教师只能自掏腰包进行对外交流与学习,也使激励与评价机制无法在经费方面落到实处。

二、追求品质与特色,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强调的就是高质量,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育创新,打造品牌教育。精品课程的建立与提升必须是以强调课程“特色”为基础和前提,而什么是特色呢?按照辞典的解释,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所独有的,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而又优于其它学校的风格与特点,其立足点仍然是高校的教学质量。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是在学院的整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要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就要明确学院的发展特色是什么,将课程特色与学院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完美结合。一师是的母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师的教学与其它学院相比侧重的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而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全面型教师。因此,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除了加强硬件等物质文明建设外,还应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贯穿及强调爱国义精神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互促互补,让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并更热忱于中国画的学习,最终强化中国画精品课程特色与学院特色的融合。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学院特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一师中国画课程特色除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外,也应该体现在课程建设观念、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特色只有渗透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最终彻底地提高教学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才会建成真正的“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

三、与时俱进,着眼于实践,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

作为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强调学科性、重基础的教育观念,精品课程的建设也不能固步自封,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因此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俱进又以民族文化为本。如在课程内容及课外辅导、讲座中加入对发展中的当代岩彩画(传统中国画重彩画的发展分支)的讲解与示范;在积极建设中国书画装裱实验室的同时对传统装裱方式进行创新,引入现代构成及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装裱学习中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书画装裱课程中不仅仅是掌握中国传统装裱技艺。而这些专业知识的加强与拓展不仅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更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从而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拓宽学生就业范围。

总之,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是要建设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要以人才培养为理念,形成立足实践、积极向上的一师特色的品牌课程。

参考资料: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网站[W].hnfnu.省略/NewsList.aspx?bbid=110&nid=10850

篇5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建设和改革,就无从保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平台,通过整合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核心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等诸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1]。中药化学课程为中药学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化学教研室把握“质量建设”的内涵实质,吸取国内著名中医药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经验[2-3],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针对主要问题和矛盾开展了中药化学课程的改革,在多个考察指标上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将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建设体会小结如下,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首先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规划中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和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它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为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

2形成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形成一个职称、学历、学缘与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培养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客观需要5~8年的周期,所以,保持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十分重要。还要求教师对相关的科学知识必须丰富,了解和储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强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而且须做到融会贯通,客观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要对精品课程实行主持人负责制,主持人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必须能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教学。其他主讲教师也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和诲人不倦的良好师德与教学作风。总之,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真正做到用得其所,用其所长。如果在考核确认精品课程时,只看所谓的汇报材料,从来不去认真听该课程教师的实际授课情况,就出现所谓精品课程———教师授课并不受学生欢迎,甚至根本没有好评的现象,这就是忽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恶果。这个问题往往为管理者忽略,因为它不再局限手精品课程所在的学科有多少教授和副教授,或者仅有表面上所谓一定合理的梯队结构,而是对学科点上教师队伍里面非常实在的内在素质要求。教师们必须有能力对精品课程进行完美演绎、展示出精品课程的学术魅力,体现出精品课程的应有价值。

3更新课程内容和专业前沿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核心。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适应科学知识爆发式增长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成果,体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本课程以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除制定完善的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外,自编了实验教材、学习指导和习题集。此外,在每轮授课前的集体备课中,要求每位教师收集和讨论该课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整理出最新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有较深的认识。并且要求教师重视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课题,对内容和方法开展创新研究。我们在新一轮大纲修改中还压缩原有验证型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尽量加入关于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4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灵活、多样、科学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本课程在建设中要求主讲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课后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和小组研讨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使用多媒体和Flas课件的比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官认识。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网络平善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大纲、教案、讲义、实验指导、习题和参考文献等,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并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技术和专业软件引入教学,使复杂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简洁易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80-02

精品课建设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互动的、科学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目前,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建设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加,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育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有的建设者急功近利、验收者流于形式、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教学资源不匹配等因素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精品课程的功效大打折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示。

一、存在问题

1.课程建设与实际应用脱节。精品课程建设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立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学院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而不少精品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事实,只是在技术上解读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按照评审项目将内容传输到网上。这种结果导致了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知识的量化和信息化,结果淡化了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后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教学资源的不足,导致了精品课程成了“摆设”,成了为精品而精品。

在课程建设中,学科及课程类型等不同,课程建设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教学设施、教学团队、教学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也会造成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同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即使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及对象的不同,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也是不同的。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挖掘其专业及课程特点,使建设的课程能满足本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精品课程。

2.过程建设盲目消极。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旦课程申报成功并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造成了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六大要素的建设思路模糊,从而导致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过程建设的盲目消极必然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3.重形式、轻内涵。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和示范是它的价值所在,“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的核心,因此,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建设中,部分课程不依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进行建设,不管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只是强调形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缺乏针对课程特点进行的变革和创新,片面追求技术化和形式化。形式上的照搬导致精品课程的价值丢失。

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又是在建设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我们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建设,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以及对教学管理方法的探讨和实施,来全面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使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过程管理中全面提升。同时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学团队,才能保证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同时要全面均衡发展,绝不能顾此失彼,确保“五个一流”的全面提升。

4.更新和改进时间缓慢。目前,不少的精品课程缺乏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是集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整体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才能始终保持精品课程可持续的发展性,才能一直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之后即成为摆设,内容不再更新或更新缓慢,在一定时期后精品课程已不再是精品。

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的一段时期只是课程建设的一个初始阶段,是课程相关内容的一个初始积累阶段,内容是否完全合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适用需要通过教学来进行检验,同时在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另外,教学设施、教授对象的变化也会造成相应的调整。总之,精品课程绝不能成为摆设,应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要让精品课程始终处于课程引领和示范的地位。

5.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依据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及要求,各级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中得知,部分高校的对精品课程的评估和阶段验收时间间隔不太合理,大多数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同时在评估和阶段验收中主要以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作为准则,按照指标在固定场所(如会议室)通过课程负责人提供的资料和汇报完成了课程的评估和验收工作。

以上这种评估和验收工作的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课程建设者临时突击编写师生互动辅导、编课程讲义、造教研活动记录等。其次如对于《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提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只是由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造成了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积淀,在政策上要注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要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保证资金的投入和合理使用。学院要从学院的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学院要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到专业建设规划中,各专业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将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去。

与此同时,在整个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要有详细的规划,要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只有这样,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才能合理有效地完成阶段任务,学院检查小组对精品课程的评估和阶段验收才能顺利地进行。

2.改进评审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在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该课程所在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要具体了解课程目前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条件,结合课程的建设目标看课程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合格申报成功后,在后续的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管理,从教师、学生等不同方面全面进行过程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注重考核申报提出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改进,课程的改革是否得到同行、学生的认可等。

3.加强信息反馈,积极完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加强从学生、同行等不同方面进行信息反馈,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要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一边上一边测试运用的方法对网上的使用资源进行意见或建议的反馈。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同行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点击率统计等方法了解精品课程的辐射效果。

篇7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3.教学网站及资源利用率低,应用效果不明显 转贴于

篇8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精品课程建设 现状分析 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国家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上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从国家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将近九年。九年来,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地域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约占申报院校的70%,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

虽然这只是2010年本科类高校的数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种地区差异趋势。广西、贵州等传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2.特色化不足,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教育方面,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走特色化道路,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然而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却放弃了自身特色,盲目向发达地区高校看齐,与其“硬拼”,陷入“长处不长,短处更短”的窘境,而且造成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严重同质化现象。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项目中,约31%的项目存在课程选择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项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了有特色的“基础泰语”精品课程。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谓凤毛麟角。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凌乱。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上有一定发展,但是从其教学手段上来看,几乎没有进步。绝大部分课程教授只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来实现,仍然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展示地点由教室换成网络而已,无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也无法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中追求的开放、互动、发展的理念。

虽然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努力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纷纷加入视频、PPT、动画演示、教学大纲、实验安排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堆砌现象。

4.后续管理不足,利用率低。

目前,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只着重于申报和创建,创建成功后很少关注后续运转和维护工作。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情况为例,2003―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各本科学校(含网络学院)的2220门课程网站中,能随时正常打开课程首页的网站只有30%,完全无法打开的网站占到21%,剩下的网站处于能够断断续续打开的不稳定状态。而且,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很少进行资源更新,以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审批通过的课程网站为例,约有32%的网站从不更新。这些情况使精品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师生不能顺利地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无法培养师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感,从而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二、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国家提出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问题。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政绩工作来完成,没有看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特点,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程的时候,也常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于“讲授”,忽视了与听课者的互动,造成教师单方面灌输,听课者被动接受的现象。

2.规划问题。

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习惯沿用别人的套路,在课程内容选择、建设模式等方面大量雷同。而且“短视”现象严重,规划没有注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只制定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运行的计划,更没有考虑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

3.机制问题。

没有清晰有效的奖罚机制,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建设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精品课程建设被当成一件“额外”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高校的行政命令来促使其完成。任务完成后,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主动更新维护,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4.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保证精品课程的学术前沿地位。

5.技术问题。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团队,教师除了授课内容外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构建等问题,严重分散了主讲教师的注意力。部分高校在网站构建上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理解差异等原因,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彻底实现教师的预先构想,从而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并且不方便教师进行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以下途径能够解决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提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要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堂教学附属提升到教改新方向的高度,才能从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改变建设规划过程中的“短视”现象,以发展的眼光指导整个建设过程,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听课者从教学关系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增加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听课者的自主思考意识,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加大教师团队培养。

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学术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各高校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由在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小组,由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教师深造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高校间学术研讨活动。

3.建立清晰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来展开,使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同时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分配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建立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是精品课程最大的使用群体,因此要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精品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精品课程网络的特点,使各高校教学资源突破地域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这样也能提高精品课程在教学领域的地位,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5.加强技术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把大量精力浪费在数据库建立、网站建设、资源等技术问题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精品课程平台,可将教师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程设计。而统一的平台可以统一各门精品课程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使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正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建设机制,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所有教学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曙,赵坚,陈卫宏.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2]张娟.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职;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职业学院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直接体现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提升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各个职业院校都在进行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安徽省现阶段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安徽省的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本省的经济发展,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材并不能尽如人意,人材培养仍沿用以前以学科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力培养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1]为提升高职教学成效,安徽省教育厅于2008年5月公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高职精品课程建设。[2]

二、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运用项目管理可以给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具体的建设方法,并在建设方向上提供指导。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还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课程建设,并不断明确教学方向,改进教学方法。

三、项目管理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应用方法

1.遴选负责人,组建课程建设团队

课程申报立项批准后,所有的建设规划都将依次展开,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之前,运用项目管理负责人制,遴选课程项目的负责人,以负责人为中心,分别从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合理组建课程建设团队。作为精品课程带头人,负责人既要在学术上起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具有以下几种能力:①熟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及相关的标准体系;②有一定的管理经验;③有效利用会议能力;④协调分工能力;⑤档案管理能力。拥有良好的档案管理能力,可以从事课程建设中的资料搜集、分析、归类等工作。

2.运用项目管理方式制订建设计划

运用项目管理方式对精品课程建设范围进行管理,用团队成员容易理解的图表、文字或相关形式表达出来,做到清晰准确。项目的范围计划要做得周密详细,计划包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明细过程和课程建设中材料的归档过程,如对精品课程的描述和编制计划所需的大量参考信息等。

3.充分运用WBS工具实施项目

课程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有教学课程、有管理、有资源利用、有人际协调等,繁杂而缺乏系统分类,必须运用管理工具,把所有建设内容系统化,再进行层层分级。按项目建设需要把项目组成员逐级进行分工,把复杂庞大的建设目标细化成易于完成且有条理的任务,同时保证项目组员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4. 重视时间管理

俗话说时间就是效益,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确保课程建设有序、高效地进行。要抓好时间的管理,一是要在建设前先写出课程范围的管理建设工作;二是从建设进度要求出发,将所有活动列成明确的工作清单,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分解为更易管理、更细小的工作,分清先后,避免出现重复。三是理顺关系。清晰明了的时间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明确每一个工作节点,使项目在可控的时间范围内有序进行。

5.加强沟通管理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沟通是很重要的,也是顺利进行项目建设的有效保证。精品课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面很广,除建设内容丰富外,参与建设的人也很多,层次不同,在建设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因此相互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负责人就是要担当起沟通的桥梁作用。

从安徽省高职院校精品课程项目管理的实践可以发现,安徽省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项目特征,适合运用这一先进、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行建设。项目管理的引入不仅可以帮助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产生良好的管理效应,更能够让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形成“项目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02-02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来深化教学改革。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彻底、高校持续扩招、课程设置调整不到位等问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倡导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也包括加强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学工作。

一、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抓住了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教育成果的优劣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上。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具有关键性、引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课程是一种文化依归和传递,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大集结,也是科学技术的经验总结,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指南。在高等学校,有目地、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基础性强,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可以锻造一种关注教学质量、关注课程建设、关注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应该持之以恒,以点促面,推动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建设精品课程的内涵是:通过建设合理的师资、恰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有很强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有着自己的特色风格,普遍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当然,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社会现在和将来教育教学思想,切实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切实推进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引导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种综合示范性的课程,是同类课程中的佼佼者。精品课程应该是代表学校教学质量的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强调课程主持人必须是教授,且师德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课程的衔接,如本科、硕士、博士等相关课程的衔接,同时也要考虑同层次之间其他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并要求不断精选、吸纳具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特别是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包括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引入,广泛吸收和积极整合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常态。如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体练市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上,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且具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等高水平实验的技术;在教材建设上,要求选用优秀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声像资料,教学软件要求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且开课至少3次以上,选课人数较多。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有效的文献资料、教学资料必须齐全。明确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定位,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建立学术水平强、人格魅力高、具有教学热情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合理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教师队伍素质的相对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改革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条件。但有些学院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一门精品课几乎依赖个别老师一人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效果。

2.管理措施不到位。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措施不到位,很多学校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重视立项,轻视结项,跟踪检查不及时。网络视频公开度小,且效果不突出;教案讲义示范性也不强,研究生精品课程总体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1.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规划具有指导性、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蓝图,主要内容:切实体现和实践学校办学理念、整体目标;本校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步骤和具体要求;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业务评价考核、激励科学的管理办法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应做到: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建设实践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研究生优秀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力量,科学管理,加强整体学科建设。其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2.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于教学团队。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和大话,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一般情况下,凡是有一定学术造诣、具有亲和力、爱岗敬业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单打独斗不能建设一个完善的精品课程体系,最多是一两门课程而已。事实上,在任何时候课程建设都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整体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建设精品学科体系,不可能培养优秀人才,也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究高水平的成果。精品课程的核心是人,是教师队伍,是教师群体。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石,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教师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精品课程建设将沦为空谈。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现新老有序交替,合理搭配,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要围绕课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学院和课程项目小组都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从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加强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大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力度,吸引年轻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中来,鼓励梯队中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出国进修等,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管理,健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通过不断建设、不断检查、不断验收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可采取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通过分阶段验收和项目结题验收来进行质量跟踪和监控。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定后,签订《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合同书》,合同书必须载明项目进展计划及阶段目标、项目完成时预期成果、经费开支预算计划等内容,并分阶段检查。对工作进展好、成效显著的课程加大资助力度,并向上一级推荐研究生精品课程的遴选;对进展缓慢达不到预期目标或经费使用不当的课程,限期改正,如果没有达到整改要求可以停止资助并将取消精品课程建设资格。开展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竞争性评比,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课程的整体水平,推动全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让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龙头课程”,带动整个课程建设,形成一种氛围,让大家“精品”理念深入人心,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建立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5).

[2]方贵庭.关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中国商界,2008,(4).

[3]罗南书,赵鹤平,吴文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5]罗汝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研究[J].职业教育,2013,(1).

[6]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7]张乐勇,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篇11

关键词:技工院校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技工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万人以上规模的技工院校,特别是江苏省在加快建设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的同时,如何有效探索技工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掀开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品质的一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通知》,正式拉开了技工院校实施品牌发展的战略。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内容和意义

1、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体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深远。具体的讲,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内容、一流方法和手段、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通过不断验收不断检查制度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一个龙头,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校内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大家树立一种"精品"的理念,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是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有名牌教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梯队,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结构上一体化教师占到较大比例,并有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技工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和产学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能特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新时期的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沿用优秀教研成果;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要建设包含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适用教材。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先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规范。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

四是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在课程设计上要能与企业共同完成,并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五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有能保证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有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是突出的教学效果,并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突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积极鼓励师生参加与课程相关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建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校内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

七是突出体现课程特色,并有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学校精品课程推进成效

学校自2006年以来把精品课程建设写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在2007年起草编制了《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从2007年起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率先在汽车系推进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在建优质课程建设有10余门。

从目前的推进看,学校教师基本有了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的团队,在课程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但从总体的推进质量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看,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

(1)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推进课程建设的氛围。

(2)课程建设的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其群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

(3)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逐年推进,以“精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应该至少建设1―2门精品课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从而形成各门类、专业的系、校、省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确保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打造课程建设名师团队

通过鼓励校内名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名师团队,真正让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推进、带动和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学校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专业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通过着力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培养的模式,让教师能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中来,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

3、重视教学课程,并着力打造精品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作为某一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一个“点”,也一定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也要加强 “面”的建设,只有所有专业课程建设好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不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同时,“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作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必须重视一堂一堂精品课的建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每一堂教学内容都成为精品,那么精品课程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名副其实。

4、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并通过讲座、标准解读等环节在全校营造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在精品课程的同时,能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能够实现课程与个人同进步,专业建设与个人发展共提升。

篇12

(1)加强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化素质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素质基础教育。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文化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平台得以体现,在课时上优先保证,要求占总学时数的30%以上;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打下通识教育的基础,以培养思想道德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核心。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沐浴经典、计算机基础等。对于专业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平台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得以体现,构建以工程制图、Auto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及相关实验、实践环节等组成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适用于所有机械类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为目的,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占总学时数的25%以上,两部分之和不得少于55%,充分体现加强基础的原则。

(2)拓宽专业

专业任选课模块,又称为专业拓展课模块。由于机械学科与其他学科日益综合、交叉的趋势,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机械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平台设置专业选修模块,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专业任选课的目的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开设包括企业管理、汽车新技术概论、质量控制与管理、光伏科学概论等课程让学生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实力和发展空间。

(3)突出实践

一是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8%。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两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并行、相对独立。开设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课程目的在于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明确,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实践教学实效性;二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6%。两项之和为总学时数的34%,通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注重特色

特色一,服务地方经济特色。新余是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光伏科学概论、光伏机电设备概论等课程;特色二,紧跟行业发展特色。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汽车制造行业,开设汽车制造新技术课程。根据以上思路,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每一模块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体系建立起来后,还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只有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课程的建设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通过特色精品主干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制定具体课程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每门课程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组织建立课程建设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由2-6个成员组成,实行传帮带,集体备课,共同提高,完成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接受评估验收等工作,确保所有课程符合教学要求。

在全面合格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两门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学生受益面最广的主干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二级学院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通过一年的建设,再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每两年申报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5年的时间,使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二级学院优秀课程达到总课程的30%左右,校级重点课程达到总课程的15%左右,力争能有2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

为确保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每年将拿出部分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对申报的精品课程进行资助。经费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主要用于教材、网络课件、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建设。凡列入重点建设的课程,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设备投入等方面也将给予优惠政策。

篇13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实践

2012年10月17日,教育厅公布了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评审结果,《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作为我院申报的制药联合课程之一获得通过,为学院质量工程建设又增加了一抹亮色。在此,笔者就本课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和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一、制度支撑是前提

制度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学院重视并鼓励精品课建设,主管教学院长亲自抓精品课建设,多次邀请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来我院举办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的政策措施如下:

1.资金支持,保障建设

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课程建设暂行规定》和《关于有关教学建设成果奖励及建设经费暂行管理办法》,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对经过评审列入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课程,学院给予经费支持;对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除下拨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外,学校按省或国家规定的配套经费给予支持;对参与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审聘等方面优先考虑。

2.硬件支持,保障实施

为鼓励精品课建设,学院逐年加大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进行教学设施的建设,购置了精品课软件和录播系统,为教师建设精品课程搭建良好的平台。在教材建设中推行精品教材工程,教材全部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为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教材基础。

二、特色内容是关键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内容的建设,即如何按照评审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确定申报网站、课程网站栏目及建设内容,并结合教学改革,体现课程特色。我们的做法如下:

1.明确思路,进行情境化的课程设计

依据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操作性强并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采用了“以产品为载体、以工艺流程为主线、任务驱动”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即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安排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以项目分解任务,以任务还原岗位,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解决了传统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弊端,同时按照学生从认识―熟悉―掌握―应用的认知规律,通过仿真软件,大量的教学视频资料,以及一流的校内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实现了感性认知、仿真模拟、实操演练和顶岗实习的合理衔接。

2.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选“四融合”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通过对周边企业的岗位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的主要剂型,并对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共设置八个项目,分别为公共系统、片剂制备技术、胶囊制备技术、液体制剂制备技术、小容量注射剂制备技术、输液剂制备技术、半固体制备技术和综合实训。在具体项目内容的选取上,依据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将行业规范-GMP内容、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岗位素养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特色。

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有步骤地开展课程实施

在教学实施上,教学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实行“五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掌握不同剂型的制剂工艺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用真实材料完成药物制剂的制备。

三、教学团队是保障

篇14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内容;方法与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的思想。高职学院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深化内涵建设,而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文对当今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求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对课程建设的认识

1.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细胞,是学校教师与教学工作的重心

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培养的载体,它是人类在各个专业领域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总结,是一种文化传递,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发展前沿的反映。它维系着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内相关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它实施在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社会实践中,它沟通着学校与企业、行业,推动着学校的教育、科研,促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不难看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作用。

2.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课程质量是一个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过程、学生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以提高课程质量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是学校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点。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在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传承与创新的并重,以及体现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分析与实施

1.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职学院都明确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为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从被动开始转为主动,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与经验,如“校企共建、通力合作”就是近年各高职学院进行课程建设经验的结晶。

2.以“说课”活动推进课程教学设计

“说课”活动开展以来,最大的成效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引入了“课程教学设计”的观念,从传统的“备教学内容”深化到知识、技能、能力实现的设计、实施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形成了一些如“赛事驱动型”、“工作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近年来,高职学院各专业选用国家高职“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相关专业正在着手组织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系列“规划教材”。

4.实践性教学得到改善

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进度设计中,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得以保证。其次,高职学院也加强了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显著改善(作业与实践课),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在进行(与企业的课程合作教学等)。同时,由于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课程建设认识、方法、管理尚存在不足,课程建设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精品课程常态化建设的任务不具体、不明确,推进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较为滞后,专业特色课程(包括选修课)的开发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教师深入开展“课程设计”的教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建设推进不足。

三、课程建设方法与实施手段

1.修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制订新的课程建设规划

通过新的课程管理办法的制定,健全完善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和协调部门工作职责,明确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水平评估体系,修订课程建设的奖惩办法。要依据学院总体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新的课程建设目标、任务,保证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实施。这些制度与规划的研制,要按照井放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原则进行。首先,加强研制人员组织建设,以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为主体,邀请专业及行业人士参与。其次,要广泛地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行业现实与未来需求,关注国内外课程建设的动态。课程建设一定要结合学院课程建设资源可开发与可利用的实际,突出重点与特色。

2.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学院经过近年来的精品课程集中建设,对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般要求与规范都已经熟悉。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集中解决精品课程中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一是要“开门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解决课程组织结构的矛盾,并引进企业与行业教学资源来丰富课程内涵。二是坚持常态化的建设任务的落实,以教材建设为课程建设的突破口,突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三是在保持“展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程的“网络化与交互性”,要实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课程资源的“同步”。四是要建立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的维护与更新、可持续开发与建设的“终身责任制”。五是要设立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预算,新增必要的教学设施与设备,如影音采集与编辑设备等。此外,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学习与提高工作,如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等。

3.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标准建设

关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进一步明晰基本的改革思路,即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终点”来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虽然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在理论上普遍都是接受的,但在实际的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还是存在着培养“通才”“泛才”或是“专才”、“一专多能、一专多通”的认识差异。根据高职学院各专业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及需求预期,应该分别明确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具体思路。

艺术类各专业应以“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作为基本的方向;同时,把握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才”而不是“成器”。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实践中,高职学院要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有3~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应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学院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于“课程标准”的建设是高职学院课程建设急待推进的又一项工作,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是今后持续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现在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出发点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虽然便于教师学习和教学的直接运用,但是不利于教学创造性的发挥,对于教学内容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更是没有提供足够的拓展空间。课程标准将对课程所涉及的某一专业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提出要求(基本要求、拓展要求),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当然,也应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些也是某一专业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更要对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途径(尤其是教学这一途径)作出一些规定和建议。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工作应该是选择有良好基础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研制试点,总结适合各学院各专业特点的多种“课程标准”,再逐步推进。这一工作,将是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改革的基础。

4.开展“课程设计”研究与观摩

高职学院自从开展全面性“说课”活动以来,开启了对课程教学设计的广泛教研,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体而言,“课程设计”的教研还主要以教师个人为主,方法和模式也较为单一。特别是,各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多实践性教学比例较大,但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对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和教研却较为薄弱。开展“课程设计”的研究,需要从“基本教学设计”入手,掌握规划好课程设计,了解有效的课程设计,进而探讨针对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教学对象的课程教学设计。行之有效地组织、开展课程设计教研工作,将是课程建设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也是建设院、省两级精品课程的基础性工作。

四、积极推进教学过程性评价。探讨考核方式的改革

融合职业资格证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应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与控制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