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益处范文

课外阅读益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外阅读益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外阅读益处

篇1

古人云:“开卷有益。”那么,课外阅读有什么好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增长课外知识

有位名人说过:“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课本中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是无限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许多课外知识。如《上下五千年》和中外名著等。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看课外书,可以了解许多神奇的奥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如《十万个为什么》和一些科普读物等。教师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这类书籍,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学会阅读方法

读课外书有着不同的方法。有的书籍只需浅尝粗知,而有的书籍却要仔细钻研。对于一般的书,只需浏览略读;对于好书,则要精读细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一些好的词句、名人名言等摘抄下来,以便在以后的习作中合理运用。

四、增强理解记忆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看的书多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增强。

五、提高欣赏水平

通过看课外书,我们不仅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所感染,与作者分享书中的喜、怒、哀、乐,产生一种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认识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低级庸俗,什么是清新雅致,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六、提高写作水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尤其是习作方面的书,使学生的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并让他们汲取借鉴书中的写作方法,并进行模仿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七、巩固课堂知识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在这个阶段,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阅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为教学的重点。以兴趣为起点,孩子便有一个快乐的阅读过程。这是小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说,在学习《幸福是什么》这一课时。可在课前留下一些问题,如:看完文章后,你认为什么是幸福?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理去读文章,有目的性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在同学完全理解课文后,学生可以表演故事情景。一个学生扮演仙女,三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孩子。表演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开始活跃课堂,然后也和学生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看法,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最成功的课堂。

文字枯燥无味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文学的小学生,逐渐增多的阅读量,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应该采取一些方式,以保持或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现在学校的教学设备已经渐渐齐全,多媒体已经普及到每个学校,一些乡村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也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我们要好好利用。在读的教学上,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它能综合语音、文字、图像,将抽象化为具体,变动为静。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

二、加强引导

在提倡素质教育之前,大多数的师生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而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应该将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之以渔则受用终身”。所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是小学老师最主要的任务。让学生由引导阅读过度到自主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介绍历史人物等方式去引导学生读书,如给学生讲武松打虎的故事,学生会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自然会想阅读相关的其他故事,这时就可以推荐他们去阅读《水浒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的不同,介绍给学生看的书的种类也不尽相同,男生或许比较喜欢历史文学或者地理知识类的书籍,而女生则更喜欢看故事类型的书籍。所以对于不同学生,要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

对于引导学生阅读,老师应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爱阅读,常阅读的形象。同时,在阅读方面。老师可以多多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这样不仅激励学生去阅读,还督促学生去阅读,让他们明白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做的工作,也是每天都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勤于积累,善于表达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知识。课文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营养的主要方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到的知识在于积累。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获取不同的知识,也会有自己独到的阅读心得。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但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只有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养成一个记阅读笔记的习惯,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写阅读心得也对语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写作水平。所以,写阅读笔记是学习的好帮手。老师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记下书中的优美词句,或者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且不定期检查同学的阅读笔记。老师能从学生的阅读笔记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有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时,要求明确写出阅读笔记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并不是一种学习任务,不能让学生以为阅读是为了完成阅读笔记。只有把阅读笔记当成提高自己的工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得到提高。

篇3

关键词: 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为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地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养成,对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许多人的成才往往都是和他们在青少年时代通过课外阅读而较早地确立人生志趣分不开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一、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激趣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完《草船借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消亡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谈谈对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认识。结果班上有80%的学生都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其中有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很佩服曹操。”不少学生不服。对此,我说道:“你们有异议,能否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来说明理由?”学生一下子来劲了。课后,不少学生捧起了学生版的《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在教老舍的《草原》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还学过老舍的哪些文章,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老舍爷爷很有才华。他还创作了许多话剧,如有《龙须沟》《茶馆》等。”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脸上充满了敬佩之情。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说:“我家里就有一本《老舍作品集》。”不少学生要求我带过来给他们看看,学生读书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

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如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我根据课文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两句诗,课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给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较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借助听故事激趣

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我曾捧着书给学生讲过盲人海伦・凯勒《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的段落。读到“第三天”时嘎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时,我却把书合上,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否定了学生所有的答案后,我再告诉他们,谁想知道结果,就借这本书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纷纷要求借阅。这样的阅读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当然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除了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游历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三、巧用“超时心理”激趣

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现象,教师布置完家庭作业不久,一些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悄悄地完成了家庭作业。暑假刚开始几天,就有学生把大部分的暑假作业完成了……这是一种特殊的外部刺激型的学习心理:早一点完成作业,就可以早一点干自己喜欢的事,免得因完不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同时这种心理又包含着一种可贵的上进心,我们不妨把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称作“超时心理”。巧妙地利用小学生的这种“超时心理”,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要求学生每天自选两篇好文章阅读,并在每篇文章后写上自己的体会或简评并注明阅读日期。不久,就发现有学生把以后几天的阅读任务也悄悄地完成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大加赞扬,夸他们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接着许多学生效而仿之,很快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课外阅读人人赶超时间的良好氛围。

四、树立榜样激趣

榜样能使人产生向上的心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为十二三岁。这个阶段正是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开始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广泛但很肤浅,基本概念大致掌握,开始有了崇拜的偶像。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让他们懂得那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他们平时爱读书的结果,以此来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

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体验 积累

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是学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平台。然而,据调查研究,目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一是选择面窄,主要围绕教辅资料,纯为考试服务,真正看名著的微乎其微;二是盲目追星,追赶潮流,网络小说、武打言情小说、漫画书是大多数同学在课余时间的首选;再加上僵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是作品的意义建构者,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针对此种情况,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就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提三点建议。

一.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先行者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要教育学生,教师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能削弱。要学生每天积累古诗词、名言警句,进行阅读,教师必须先读,并说出这些篇目的好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要求学生对阅读名著感兴趣,教师先要自己读进去。教师要广泛阅读,多读书,才能从书海中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并推荐给学生。凡要求学生必读的书,教师要先读这些书,知道这些书写什么在那里可以找到或买到。以后才有资格与读过这些书的学生交流,学生读过的好书向教师推荐,教师也要虚心学习,确认是好书也可以向其他学生推荐。只有这样,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同时给学生做出表率。

二.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者

1、推荐优秀书目,供学生自由阅读。学生受年龄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对书籍的辨别选择能力比较弱,课外阅读往往求奇求快,只看一些有趣逗乐的书籍。即使看到一本好书,也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提高学生选读兴趣和能力,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师要教会学生会使用工具书,掌握工具书的使用,学生就多了一位无声的老师,也掌握了一种学习本领,阅读的道路上就可以自己排除常见的“拦路虎”,这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条途径。

3、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读者在读书过程的情感体验、感悟、引发的思考等思维的火花,还有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等,只有借助读书笔记或在书上圈划、批注等进行记录,才能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收获保存下来。而不是自己的书是不能随便在书上圈圈点点的,所以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

4、保障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小学生平均每天有一个小时,中学生有半个小时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适度,每周都要有两节课外阅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好书好篇目去研读品味,读出成效来,把那些只需基本读通、了解大概内容的书或篇目留到寒暑假让学生阅读。

三.做学生课外阅读的促进者

1、建立班内小小图书馆。倡议每学期每个学生购买1―2本课外书,争取家长的同意,在班内建立小小图书馆,课余时间供学生阅读,每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就能读上几十本不同的书,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2、做好读书统计及跟踪。学期初,教师与学生商定当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每半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一次统计,检查读书笔记,公布学生阅读的书目做笔记的字数和完成读书计划的进度等。通过小组评议、班委会评议,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评价、建议和要求。据此评出每月课外阅读的先进分子,并将每一个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家长反馈。

3、对学以致用进行激励。心理学家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同样,阅读行为得到充分肯定,才能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会应用才体现了读书的真谛,体现了会读书、把书读活了,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阅读 网络环境

高效阅读,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阅读出最多的作品,当然还要求相当高的质量。教师以一课时为一个单元教学,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训练一种阅读技巧。例如筛选文中的议论句,通过大量的试题,强化这种技巧。通过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正答率,分析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利用一节课有针对性的训练。初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学生面临中考和各学科的压力,他们不可能利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阅读。那么,学生如何在初中三年完成大纲要求的课外阅读量,提高鉴赏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选择的名著多为节选内容,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衔接所学内容这一过程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过程,通过网络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维结构,联系自己的经历,完成阅读量。因此,笔者认为课堂高效阅读教学需要“内外兼修”。

一、“内修”之课内文章阅读

课内文章阅读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法。应有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巩固、完成。这应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标准。教师除课下认真备课,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存外,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训练的速度、质量、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本内容分类讲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讲,要讲、练、巩固、提高、拓展有机地结合、统一。根据内容难易,先训练快速阅读说明文,筛选信息,找出议论语句,做选择题,试题可以选择历年的中考试题。其次训练议论文。找到议论性语句,划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最后训练记叙文阅读,找出抒情、议论语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否定旧我,塑造新我。要强迫自己甩掉以往的包袱,切实落实课堂质量。

二、“由内而外”的可行性

学生阅读现状是他们对课本中名著的节选部分仅止于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对名著的整体把握却失于偏颇。初中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著片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此外,《读本》中也有很多相关的优秀文章,这些都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时就需要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完成整体阅读。

三、“外修”之课外一般文章的阅读

教师开设每周一节阅读欣赏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喜欢诗歌的学生,他们自觉地组合成一个诗歌小组并且制作了自己的主页。主页设计策划都由小组讨论完成,定期更换主页内容。他们的网页主要涉及国内外的著名诗歌作家的经典作品,同时,他们也在网页上发表自己创作诗歌作品。在学完课本上的一个诗歌单元后,学生就开始大量阅读课本中提到的作家的作品,并分析其诗歌风格,从而进行模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构建了一个桥梁,在阅读的同时积累的丰富的“源头活水”。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在讨论平台上,任由别人去评说一番,然后合理采纳意见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齐头并进,都得到了提高。

学生除了利用假期阅读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分成阅读小组。教师利用网络筛选相关信息,制作阅读主页。此时,教师需要把学生原有的理解平衡打破,提供他们与课本内容不平衡的相关知识体系。网络提供了很多这种不均衡的机会。如果教师事先选择好能够拓展学生阅读的站点,那么学生的经验将被引向达到智力平衡的方向。当学生在网上寻找信息,他们需要再把这些信息作为正确的信息使用前,知道如何评价和证实它们。

篇6

如今的中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

课外阅读不但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良好的性情,扩充其生活经验,增加其社会活动能力。中学生中凡是读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几乎都从长期坚持课外阅读中受益。鲁迅及老舍等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们正是在青少年时期坚持了广泛的阅读,才积累了深厚的语文功底,写出了许多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下面,笔者围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一、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其目的主要是指导学生能科学地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合理利用阅读时间,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开发课外学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二、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步骤

1.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目录:课外阅读的关键在于选择确定阅读书目,由教师推荐最值得阅读的书目,让学生亲自参与书目的制定,最后由师生共同商量确定。

我们班最后确定的必读书目如下:《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字经》《弟子规》《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中华成语故事》《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在选择书籍时把阅读中外名著和阅读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刊物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和动力。

2.采取循序渐进的阅读策略: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笔者建议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定时阅读一至两个小时;每周用两节课重点指导;每月、每学期规定必须读完几本书,确保阅读的时间和数量。以此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如在七年级安排学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西游记》《繁星春水》《童年》等浅显易懂的著作,八、九年级安排阅读《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骆驼祥子》等著作。

3.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课外阅读中的名著阅读难度较大,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辅助理解。如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又如组织学生到书店和图书馆查阅摘抄有关对名著鉴赏的书籍,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深度。

4.专题研讨会:每完成一个阅读任务后,教师都与学生一起制定研讨专题,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说出来,相互交流。例如在阅读完《水浒传》后,笔者就拟定了如下专题供学生研讨:《梁山好汉绰号如何分类》《众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吗》《谁才是真正的好汉》《梁山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梁山不被招安行吗》《梁山好汉是如何排序的》……这样可帮学生独立地理解作品,真正走进文学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5.小测试:形式多样的测试有利于检测学生对书籍内容掌握的程度,以方便制定和完善下一步的阅读计划。如在阅读完《三字经》和《弟子规》后,在班内开展背诵比赛活动;阅读完《三国演义》后,开展讲三国故事活动;教师还可以出一套针对某部作品的测试卷,把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囊括进去。

三、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吕叔湘先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课外阅读不可以放任自流,因为它毕竟不同于课内阅读,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1.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指导学生探索阅读的规律,能迅速捕捉基本信息,如标题、作者、基本内容、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文章特点等;指导学生能快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等。快速阅读是一种阅读能力,阅读的速度快,效率高,就能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掌握圈点批注、作笔记,写摘要,写读后感以及精读、泛读、跳读等基本方法。

3.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看出门道,帮助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原著;其次要指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不要盲从,如《水浒传》的主题,就有学生认为不全是表现“”的;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如从《三国演义》中知道了刘备的性情宽厚,曹操的奸诈阴险和雄才大略,从《水浒传》中知道了鲁达的嫉恶如仇,武松的快意恩仇……

4.指导学生阅读优秀刊物的方法:许多优秀刊物的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帮助他们放松心灵,调节生活,扩大知识面。以《读者》为例:可首先让学生看“封面”,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画面的主题,并给画面起个题目,然后与作者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优劣;阅读“幽默”部分,要指出其讽刺的内容及手法;可重点赏析优美的文章,并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然后谈感受。

四、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意义

1.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特殊作用:学生阅读时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对人生、对社会、对真善美的领悟和思考。对于还未走向社会的学生而言,其正面引导作用不言而喻。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对作品的反复品读、理解、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3.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以来,初中学生有重视数理化而忽视语文的倾向,母语教育得不到重视。课外阅读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语。

4.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成绩:阅读可使学生知识的积累增多,知识面得到拓展,提高他们对语言、人物、社会的理解,使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和写作文时便能得心应手,不再望题兴叹。

篇7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阅读 激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25-01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

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让我们老师感到沉甸甸的压力。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我们,比不读书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鲁提辖嫉恶如仇、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还向学生提出“鲁提辖就这样打死了镇关西后,他又会到哪里去呢?他还做了哪些英勇之事呢?请同学们到《水浒传》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认识梁山英雄、阅读《水浒传》的浓厚兴趣。

1.2名著导读,抛砖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教材后也专门编排了“名著引读”这一内容。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爱好阅读的学生谈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的音画效果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2 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每接手一个班级,笔者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2.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小小说》《读者》《意林》是必备,主要由笔者负责,另外学生可自愿捐出自己的书刊。由语文课代表负责搜集整理和变换。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了图书角的常客。

2.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主要为纸质书库。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大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 开展系列竞赛,激发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3.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可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谈谈推荐箴言的理由,以此与同学共享。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

3.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能力 强化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较宽的阅读面,较大的阅读量,提倡少做习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还有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还可以利用网络等新颖信息渠道,来进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扩展小学生的阅读面。

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还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方面的阅读,通过阅读收到效果,达到目标。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所有空间,在教室内,楼道内,张贴有关读书名言,建立“读书小屋”,定期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布置班级读书角,让每个同学们为班级捐书,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2.充分利用开放的学校图书室,在第二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图书室阅读。阅读时,教师要以身垂范,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自豪感,教师也能够进行及时引导。

3.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利用召开家长会时,进行宣传,改变部分家长的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多种渠道添置课外书籍,保证家里有足够的课外读物,同时家长能够进行课外阅读的监督,要是做到和孩子一起阅读最好了。

4.有效利用微机课堂,指导学生们学会在网络上分辨、收集、阅读健康有益的内容。

二、指导小学生学会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书籍

小学生特点是好奇心、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性别、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状况,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1.按学年段推荐书籍。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应该以注音童书和绘图本为主,如《成语故事精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中年级学生有一定识字量,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时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儿童文学,如《时代广场的蟋蟀》《外国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就可以看一些简化版的中外名著了,以及校园系列作品,如杨红缨的系列丛书《非常爸妈》《淘气包马小跳》等。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爱写作的,就帮他们多选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如《优秀作文》《写作指导》等。爱看推理故事书的,就给他们介绍《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喜欢历史类的,就推荐他们看我国的四大名著及外国名著等。

3.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益,要和家长配合,查堵学生阅读不良书刊。让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达到心灵日渐纯净、感情日渐丰富、兴趣爱好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日渐增强。

三、教授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觉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结合语文课文的阅读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读,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互联网网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结合读物,教授学生一些基本阅读的方法。

1.选读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或作文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读物内容,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习了教材课文《景阳冈》后,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武松这个人物及完整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去阅读《水浒传》。

2.精读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及书报文章时,对自己喜欢的,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要求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具体来说要口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记,逐渐养成精读的好习惯。

3.速读法,就是浏览。即学生课外阅读时,只要了解到内容即可,在阅读时不发音,不辨读,快速的对文字浏览,集中注意力,快速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就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把有关字、词、句、段乃至全文摘录下来,或者对读物的重点、难点部分做记号,作解释,写感悟。

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篇9

以2012年宁德十中初中各年段(抽样)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及英语成绩调查情况为例,调查结果如下:

上述抽样调查虽然不能够完全代表英语课外阅读的情况,但基本上初步反映出,初中阶段学习课外阅读情况。一是能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总体不多,初一最差,初二、初三有所改观。二是使用工具书的情况比较好,这主要是当前初中能够接触到的,可以使用的工具相对多些,除传统的字典查阅外,还有电脑、手机等工具。三是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主动做好阅读笔记、开展质难问疑等习惯的学生基本上在一半左右。四是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都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其中,一半多点能够落实目标要求的75%;小部分人能够完成要求,小部分基本没有课外阅读。五是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试卷阅读题的得分。

习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一种非智力的,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因此,英语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易入手,感受体验,建立英语阅读习惯的心理动机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刚开始觉得一切都是新鲜、新奇的,这也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初、最佳时期。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英语课外语阅读的意识,建立条件反射,为英语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第一个桩基。如,从开学的第一节,教师就明确介绍如何开展英语学习,并要求学生针对新课,每天安排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同时,安排一定量的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并在随后的几周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学生保持这种行为。由于学生从小学生开始,基本上都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进入初中后,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这项行为。此时,学生受词汇量的制约,所选择的英语读物还是尽量考虑简单的、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为主。因此,在最初阶段,这个时间段可以是几周,也可以是半个学期,实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在内容上不必求多求深,在目标上不必求高求全,只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并能够每天坚持即可。其目的主要是为通过外在的环境刺激,引起学生定向行为,并能满足这种需求,即建立阅读情感,感知阅读乐趣,形成学习动机。

二、围绕教材,定时督促,保持英语课外阅读行为的习惯训练

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外力作用,不断驱动内在需求,通过日积月累,形成有目标倾向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将最初的短时间内建立的阅读兴趣,及时转入长期的行为,以达到英语阅读行为的自愿、自觉目标。

1.指导学生围绕教材开展课外阅读。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信息量有限。而课外阅读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定受到读物的难度、趣味度等方面的制约,常常会因难止步。因此,完全放开,由学生自行自主开展阅读并不现实。通常情况下,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内容,除了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外,更多是根据话题内容来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后通过查阅英文报纸、杂志、简易英文小说、英语辅导书等,甚至是网络上的阅读资料,去查阅相关材料,以此来拓展课外阅读。如,在授课仁爱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个话题“自行车很受欢迎”时,围绕这个话题内容,我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这几个方面的材料:①为什么自行车很受欢迎,它有什么有优、缺点?②阅读一些有关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报道。③收集交通标志及其意义,查阅有关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方面的文章。④阅读有关世界著名自行车赛的情况及著名自行车手的事迹等。⑤阅读一些身残志坚的英雄人物事迹等。

2.督促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持之以恒,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尽量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想方设法让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并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是课外阅读习惯养成中最难把握,也是必须要把握的一个重点环节。如,依照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每年平均课外阅读量约为五万词,一年约为52周,那么每周基本上需要阅读1000个词的材料,也就是每天基本上要阅读150个词的材料。然而,由于课外阅读是在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选择学习的材料并不一致,并且常常会因其他科课业紧张情况、节假日冲击等,导致进度不一致,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还会因个体差异、能力水平等影响,感觉到课外阅读是一种负担,最终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本人认为,从每个学期开始,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阅读规划。比如,帮助学生建立课外阅读量化记录卡,以一周为时间周期,每周由学生自行安排阅读,一周一反馈,内容主要包括:课外阅读主题、阅读内容、数量(词量)、材料来源、新生词汇、疑难问题等。同时,教师在设置进度时,在初一阶段,每周至少完成500~600个词左右的课外阅读量。从初二开始,则逐步加大阅读量,适当增加一些难度,提出每周至少800~1000词的课外阅读量。教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记录卡记录情况,既可心及时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引导与辅导,又可以使学生教师的督促下,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阅读行为,锻炼学生阅读的意志力。

三、解难释疑,循序渐进,借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的好习惯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还必须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来支撑。也就是说,课外阅读必须得到课堂教学的支持,并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而深入。因此,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借助教材中阅读材料标明的本节课重点渗透的一个个主要阅读技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把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如:课堂提问,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问题,将本节所要传授的阅读技巧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师生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偏差,既不要让学生出现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为单纯的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而阅读,也不应让学生咬文嚼字,蜗牛上树,影响阅读的速度。

四、搭建平台,调动热情,不断巩固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行为

任何一种习惯在没有牢固的情况下,总是需要及时给予加强与巩固,尤其是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初期。阅读习惯的巩固与阅读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阅读结果能够得到肯定和强化,就容易调动学生内在情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提高愉悦度,保持良性循环,反之,则会不断引发厌恶与负担的情感,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失去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1.积极鼓励,及时表扬。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能够落实课外阅读的学生,教师就及时给予肯定,那怕只言片语的表扬,都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激情。这项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学困生的鼓励作用尤为重要。

2.才艺表现,展示成果。教师通过适时组织课外活动,如,通过举办英语阅读竞赛、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小小话剧表演等让学生展示才艺,使学生将阅读的成效得以充分展现出来,增强自豪感。

3.交流讨论,相互促进。教室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际的场所,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如,针对某一话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围绕话题内容展开阅读讨论和交流,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全部参与阅读的讨论交流活动,这对于一些不太愿意阅读的学生来说,通过参加阅读讨论小组的活动,可以轻易地让他们置身于提高阅读的活动中,在小组的互动下,诱发了课外阅读的热情;而阅读的“高手们”,则有了更强的阅读欲望,因为大家都希望在小组讨论交流互动中能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篇10

一、 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调查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令人堪忧。笔者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只有7.1%的同学每天回家会做阅读题,但是只是辅导资料中所出现的阅读题,也只是为了应试而已,30.3%的同学课后经常会做阅读题,45.8%的学生课后偶尔会做阅读题,而17.8%学生课外根本就不阅读。学生给出的理由如下: ① 没有可读的材料,就是买,也不知道买什么阅读材料才好; ② 没有时间阅读,每天的作业都很多; ③ 英语阅读中有很多的生词,有时句子很长,即便单词能看懂,句子的意思也不懂,看着吃力,见到英语阅读就心烦,没有耐心去阅读。

二、 课外阅读教学实践

1. 教师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自主阅读的愿望

针对学生不知课外读什么,或者说没可读的材料,笔者采取了开放式的阅读方式,即教师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大都喜欢看一些童话故事,所以可建议学生买些英文版的童话故事、书虫(一级)以及新概念英语一级、二级等。因为故事短小,语言地道,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学生还是很愿意读的。笔者还为学生订了《中学生英语》、《英语周报》以及《21世纪报》等报刊,因为报纸上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用性,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文章体裁广泛,有议论文,说明文和广告等。同学们通过报刊能了解语言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动态。这样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带到学校来建立英语读书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阅读水平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还可以相互交流读后感。

除了推荐阅读材料,笔者还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章来阅读,并且再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读书心得,不少同学坚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杂志,如《英语世界》、《英语沙龙》、《疯狂英语》等,并细致地做笔记。阅读心得讨论在同学中起到了交流、互动及感染作用,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无形中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课外阅读。

将课堂内的阅读内容在课外进行拓展延伸,一来可以巩固课堂内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型等;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在我们初中的英语教科书中,每个单元都有阅读课,在学完本单元的阅读课后就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章,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7A Unit1 This is me的阅读课学完后,我就让学生阅读报刊上周杰伦、成龙等明星的自我介绍,学生对这些明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这些明星的个人信息,学生很有兴趣并且有成就感。

2. 指导学生将课堂内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针对学生提出的英语阅读中有很多生词,有时句子很长,即便单词能看懂,句子的意思也不懂,看着吃力,见到英语阅读就心烦,没有耐心去阅读的问题,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根据上下文猜词等各种阅读策略贯穿于阅读训练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其打造成型以便能自然延伸至自主课外阅读学习之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阅读的一个障碍,英语文章大多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学生因为对西方文化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而难免对课外阅读有所畏惧。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国家文化背景的过程。很多同学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对于英语在不同题材上的表达方式不同也时感困惑,难免形成阅读障碍并因此而延伸出课外阅读的惰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拓宽他们对西方生活及历史文化的了解,消除课外阅读障碍。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就是主动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针对学生提出的课外作业太多,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笔者在教学中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本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很大一部分家庭作业就是课外阅读,并且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天15-20分钟)。

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读书笔记,当然不宜过多,以免给学生造成阅读的压力和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事与愿违,一般一个星期写一到两篇,让学生记下阅读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便于为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课外阅读一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

由于是课外阅读,而且老师的精力有限,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而忽视了检查,更不要说反馈了,长此以往,学生摸透了老师的习惯就懒于进行课外阅读了,毕竟不少的初中生自制力不强,所以千万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做好检查工作,由于精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同时针对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归纳,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阅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88-01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少教师站在课堂中央担任主角,教师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强加在学生的身上,用固定的结论框住学生的思维,我们遗憾地看到这样的阅读教学越来越远离语文教育的要求,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课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产生对大自然的亲近之心。因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会有这些自然而然呈现在读者面前雪地作画的热闹场景。那么,教学中让学生也成为细心的观察者,辨别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等动物的脚印,这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第一步骤,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疑惑,小鸡为啥画的是竹叶,小狗为啥能画出梅花……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冗长的介绍,而是将这四种动物的图片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拨开迷雾,不少学生甚至会用笔描摹这四种动物的脚。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先学生一步看学生所看,听学生所听,想学生所想,为其准备辅助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从而得到认同文本、领悟文本、启迪智慧的一种素养提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低姿态高水准,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索文本的蕴含之意。创设平等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此处无声胜有声――把阅读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曾有教师说:“世界上最危险的人,就是太快举手的人”。这也是在提醒当下的语文教师,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适时营造一片安静的课堂,学生的心思才可放入文本之中,与文本进行无声的思想交流、碰撞,在这些交集的情感脉络中,学生自觉调动情绪,展开判断、推理、验证、认同,学生才会感作者所感,悟作者所悟,思作者所思,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颤,身心受到熏陶和洗礼,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让学生默读文本更能从静谧中寻到作者从血液中流淌的思母之情和思国之情。季羡林大师的这篇文章是“泣血之作”,细思深品下格外深沉,格外悲怆。教师把默读的课堂时间交到学生手中,不急着催促,不先发表见解,不旁敲侧击,非要给个思想的引线。这是并不需要的,此时就是一种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无声处胜于有声世界。对母亲的心,是任何一个血肉之躯都无法不去珍视,不去依恋,不去投靠的。对儿女的爱母亲又给得多么隐忍,多么细碎,多么平凡。在安静的默读之后,忽然有学生自言自语,“我一定是离不开我的妈妈的,我做梦都要和她在一起。”若非为文本蕴藏的深情打动,是不会令这位学生脱口而出这句话的。这就是一个人对母亲的那种深情,母亲是灵魂得以安放栖息的暖巢。由此情景,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作者思母与思国的共同之处。这短暂的安静之后,是学生受文本启发,再通过冷静、理智地思考,不断酝酿架构自己的文学语言,通过具有逻辑性的表述一一展现了鉴赏审美能力、鉴赏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探究批判能力。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把阅读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问题是一个连着一个,面面俱到,目的在于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究文本,找准把握文本主旨的关键点。但是,这种“独权”思想还是会引发学生的排斥感,让学生感到思维被限制。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的张扬体现在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我审视、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得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阅读质疑,这是激活课堂精彩生成的“活水源头”,学生阅读文本产生思疑,说明对文本已经进行了细阅读、精阅读,从而在理解上产生一个或多个疑惑点,有一种非要弄清缘由的自我心理催促,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个时候,教师转变身份变成学生疑问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教学会事半功倍。而学生因要努力解开心头的疑结,会更为认真地听,让思维灵动起来,这其中说不定还会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百花齐放才是春――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的盛宴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需要课外阅读延伸。通过整合阅读环境,广泛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校内有班级阅读角、学校图书室,校外有家庭书屋、书城、图书馆,定期设定主题,定向开展阅读。将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提高阅读品质。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机制,适时开展读书会、诗歌文学朗诵大赛等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打造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阅读体系,把“精神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田,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不断浇灌成长,为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初一学生;语文教学;课外阅读;阅读课堂;有效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新的教师和同学,难免需要教师主动地指引和指导,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让他们的课外生活更丰富多彩,尤其是在语文方面,学生通常欠缺课外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如何指导初一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变得愈发重要。

一、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出现的问题

1.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选择性不强,往往会因为课外书的知名度而选择所要读的书,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本,渐渐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在选择过程中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阅读兴趣。

2.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训练,给学生布置了诸多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以及体会阅读的乐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质量,使学生的阅读达不到最终的目的。

3.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过于依赖教师的阅读任务

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着重指导学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没能让学生在初一阶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致让学生渐渐依赖教师的安排,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无法实现。

二、指导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是简单地安排课后作业,批改作业,这样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在脱离教师的指引之后,完全丧失自己原有的学习能力,最终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享受不到阅读的。所以,教师要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2.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初一阶段,学生受课后作业的压力,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这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减少学生课后的作业压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阅读兴趣才能更强,自主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3.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新的同学、新的教师,以及新的生活,他们对新的事物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能力,给学生更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信任教师,教师也可以更全方位地指引学生。

在新的课程改革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及积极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指导学生在阅读方面更全面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使阅读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阅读之风在班级盛行。

参考文献:

篇13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内容健康的读物,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明辨是非、培养品德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初中阶段,其他学科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再加之农村学生因受家庭经济及学校图书室图书数量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严重影响,因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一个难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读言情、武侠小说

现在,有一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读名著。然而在这个知识多元化的时代,学生更乐意捧起卡通漫画、通俗故事、流行杂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把学生手中的爱书拿走,塞一本名著给他,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他们卖你老师面子,私下也会把《水浒》、《红楼梦》丢到旁边去。

诚然,卡通漫画、通俗故事、流行杂志相对比较肤浅、感性化,只是浅层次阅读,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经典作品的确有助于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但是,想要一步登天地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看名著,那几乎不可能;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每一次阅读都必须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既要让学生完成量的规定,又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受益,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这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教师应注意不要一味地反对学生的浅层次阅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的确需要一些“不用脑子”的书籍来调节情绪。一竿子打死,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态,导致阅读兴趣失落;更有甚者,会随身准备几本作文选编,作为写作文时的“灵感来源”,那更是得不偿失。

此时,不妨换位思考,去看看学生所阅读的内容,了解他们喜欢的文字世界。告诉学生你知道“犬夜叉”对他们的震撼性,绝对要比你介绍毕淑敏给他们的知识性来得记忆久远;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在心中,学生更愿意接纳你介绍给他们的书籍,他们会相信,喜欢着他们喜欢的故事人物的老师推荐给他们的文字,不会“难看”。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

当然,我们不可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随性阅读。如果单纯强调课外阅读而忽视了与课内学习的联系,必将影响甚而丧失课外阅读应有的效应。因此,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达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深度、提高形象思维水平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懂得自我选择阅读材料,而非绝对服从教师的安排。因而,在认同学生已有阅读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带动他们更大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些语文教师一边感叹着学生的作文缺乏文采,一边极力反对学生看通俗小说,认为这些书占用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对学习毫无效用。

诚然,阅读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这类书籍时,学生往往只集中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更有甚者会沉溺于慷慨激昂的英雄豪情,迷失在凄婉哀怨的感情漩涡,而缺乏对具体的语言、意象及构成意象的多种原因的思考。这样的阅读,充其量,只是多了解了一些人情世故,而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收效甚微,还大大浪费了初中时期宝贵的课外时间。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知道他们喜欢的书籍之间的区别,比较出什么样的文字更优美、什么样的语言更值得去品味、什么样的作者能写出值得我们推敲的文章。要通过情节对主题思想作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具体表现去挖掘其思想性格特征,找出表现手法、形象的语言与具体鲜明的意象的关系,探究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情与景又是如何交融的,以及这些写作手法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如何运用到自我的作品中去。

要让学生在这样的选择中自觉地去伪存精,排斥掉那些语句粗陋的文字,把精力集中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有益的养分。那么,即使只是“浅层次的阅读”,也可以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中得到能量。

三、鼓励学生多层次、多方面阅读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的要求也很多:要求阅读材料形式的多样,要求内容的新奇,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很多学生不喜欢议论文、说明文单元,对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说层次之类的分析更是深厌其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适当调控,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接受不同文体的作品,同时也学习多种写作方式。这就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变化之中,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适时改变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四、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阅读中,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他们感知到阅读的成果,要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做语句摘录、写读书笔记等是比较惯用的手法,这些方法的确对阅读有很大帮助。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联系,发挥课内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性。在学完初一的现代诗歌、现代文之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读写诗歌及现代文的规律和方法。于是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描写农村的猫狗,有的写田园风光,有的写庄稼成熟、苹果成熟……朗读风格各异的诗、文章的时候,学生兴致昂扬,热情洋溢,兴高采烈。孩子们很好地把他们所学习的诗歌规律、现代文写法运用到他们作文的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台上台下,把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快乐教学的成果。

篇14

【关键词】冰心的《忆读书》课外阅读导向作用

89岁高龄的冰山老人在回忆自己幼时,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的时候,写下了对少年儿童的谆谆教诲:“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我想不单单是对少年儿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具有很好的指向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身处于快餐文化的包围之中,更应该记住冰山老人的谆谆教诲,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捧起书本来好好读一读了。当然了,我们要探究的是冰山老人的这九个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实是更有直接的导向作用的。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课《忆读书》,对他们今后的课外阅读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冰心老人的九字箴言对于初中学生有什么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之一:引导学生明白读书的好处,从而自觉地参与读书活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一本新书象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美国物理学家凯勒)。阅读的作用显而易见,特别是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见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冰心老人在文中认为读书的好处归纳起来有四点:(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性格和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这些读书的好处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的。特别是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最有直接效果的。很多学生苦于作文写不好,或者是没有好的素材运用于作文之中,而阅读是最有利于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

导向作用之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从而打开眼界以增长知识面。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接触什么样的事物,我们都将面临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困住了我们大展宏图的手脚。怎么办?我们惟有向书本请教,惟有多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重要手段之一。读书应成为我们人生的头等大事,读书也理应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当今是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非常迅速,你一旦今日停止学习,明日你就可能停止工作。凭一时心血来潮,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读书,终究是学无所成。现在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网上,为阅读花的时间少之又少,怎样才能把他们从电视电脑上把他们拉到书本上呢,这是老师和家长非常头疼的。冰心老人的“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这些基于个人经验所得到的人生体验或许对学生会有所触动吧。

坡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无尽的精神食粮,来填饱我们饥饿的大脑。所以引导学生多读书是培养他们个人气质的最好的方法。

导向作用之三:引导学生读什么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读书的效用。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心灵充实,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所以在读书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冰心老人则为我们把《水浒传》和《荡寇志》作一比较,得出了《水浒传》里的描写“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而《荡寇志》则是“没有人物个性”和“索然无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伏尔泰更认为“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