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0: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3日
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之一,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广泛影响。本文将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进一步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根本目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实务中应用谨慎性这个原则。尤其要注意谨慎性原则应用的适度性,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简而言之即是“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这也就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方法来预计收益或损失。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在具体会计实务操作中随处可见。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也就是在固定资产有效的使用年限内,前期要求多计提折旧,后期则少计提折旧。这样做很符合谨慎性原则,一方面是因为固定资产在初期较易得到理想的收入,因此前期多计提折旧符合配比原则;另一方面如果该固定资产趋于报废或老化时,该资产的折旧损耗早已全部收回。尤其对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而言,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更需要选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另外,就是对资产做计提减值准备。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因为资产未来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原账面价值的经济利益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不能确认为资产,所以企业应以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流入,就确认为多少资产。因此,企业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则应计提资产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
(二)从收入方面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第二,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二者兼有,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第三,因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就负债而言,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少计负债。一般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债务的量度是肯定的,通常情况下,债务的确认时点是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但在诸如负债量度的确定需要依据未来经营情况而定以及存在或有负债的情况下,由于负债确已存在或基于稳健的需要,可根据估计数来确认负债。
(三)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在正常的企业运作过程中,为了保证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如实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企业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产进行清查。在清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资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要先报经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审批,并在期末前查明原因。若属于定额损耗的,要从管理费用中核销;若是因过失造成的损失,应通过过失人获得赔偿;如果是非常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等。经批准后,应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如果期末结账前仍未得到批准,要先在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中记入待处理财产的损溢,并且还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相应的披露。如果结账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出现了不一致,就要调整当期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年初数,这种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当今的会计实务应用中,谨慎性原则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谨慎性原则本身的局限性,在现实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讨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的弊端:
(一)谨慎性原则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所谓理论依据,即标准,是指谨慎性原则应该具有明确的范围,让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实务操作。但从我国现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来看,标准并未明确地指出,这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也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比如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前世界各国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主要有三种标准: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标准。从我国对资产损失确认与计量应用来看,比较认同经济标准,但是“……进行不间断评估,只要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金额……”这一标准却没给减值做出明确的交代,会使会计人员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想法确认全额计提减值或部分计提减值,给会计工作人员操纵会计利润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就会人为地增加资产、夸大利润,不利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用谨慎性原则有时候会与其他原则发生矛盾,最终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
首先,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应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
其次,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致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纵向可比的问题,而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企业之间横向可比的问题。但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有时按市价计价,有时按成本计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会计实务中的主观臆断性强。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实务应用中有许多事情要处理,需要完成的工作也很多,这些工作大多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判断能力进行确认和计量。然而,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在实务操作中对谨慎性的应用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会受到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加速折旧法,但具体怎样选择,会计人员可以根据管理当局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由选择。所以,这种核算方法未必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反而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信息创造了合理的空间。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的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建议
现如今,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本身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快速发展,市场中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扬长避短,使谨慎性原则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目前,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应用倾向明显增强,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从中显现出来。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首先,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这个“度”就是要在照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标准。因而,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
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形式促使企业采取“谨慎”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目的。而会计准则中把客观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合理安排会计原则使用顺序。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运用不当谨慎性原则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逐步有计划的应用。
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谨慎性原则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形式促使企业采取“谨慎”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目的。然而,在会计准则中,把客观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以客观事实为主,不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不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那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必须保证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
此外,当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如果不确定性程度较高,则优先考虑谨慎性原则,以规避风险,确保资本安全;不确定性程度较低,优先考虑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来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两个前提:一是制定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的要求;二是制造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规定不仅在技术上提供计算的范围,更有利于消除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在这方面常有的矛盾。由于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从谨慎性原则方面来看,我国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在宏观上进行了控制,会计上虽允许采用,但在计算所得税时仍需调整,而且还要经过税务机关或财政机关等部门的审批,再加上会计和税法存在很多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这实际上是加大了约束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难度。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规定中,笔者认为应规范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作为管理政府各部门评估的基本准则:首先,政府各部门应以财政部的这个基本准则为依据,来规范评估行为,加大对注册评估师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对出具虚假与误导性资产评估报告,造成当事人权益重大损失或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最后,要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评估机构必须采取谨慎性原则,以确保执业中的评估质量。这样,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从内部到外部监督双方面联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效地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加以约束和完善,有助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科学合理进行。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会计从业人员要面临的会计环境与会计处理对象也日趋复杂,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和完善: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的规范,也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要的技巧与知识,并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现如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的教育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笔者认为应当多精选一些现实的社会道德案例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仅使会计教材具有浓厚的道德氛围,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行终身教育制。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中,会计涉及的领域和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就对会计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会计人员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完善的职业岗位考核体系以及贯穿始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构成了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所以,做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便于会计人员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广泛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学习和掌握新制度、新准则,通晓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税务知识等内容,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使得今后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积极的应对,迎刃而解。
3、注重会计社会实践。会计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化的知识结构只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一切实际操作、现实问题都要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会计这个行业最忌讳的就是纸上谈兵,学校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检验会计人员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切实可行的推行多参加实践活动的行动,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或工厂等地实习,做到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切合社会需求的培养出复合型会计人员。
四、结论
谨慎性原则已经成为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但是从国内企业对谨慎性方法的运用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与主观臆断性。对于这一原则的运用,我们既要正视谨慎性原则固有的弊端,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与完善相关问题。通过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规范谨慎性方法的实施细则,来避免主观随意和“过度谨慎”;同时也不能忽视谨慎性原则在减轻冲突、避免诉讼风险和递延税收支付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和运用力度,从而真正实现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娜.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现状思考.新财经(理论版),2013.12.
关键词:EXCEL 会计实务 核算应用
目前,国内多数中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不会购买大型的电算化软件,主要是由于财务软件的“高级化”很难应付形形中小企业的业务需要,另外软件的购置和维护开支较高,而随着社会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在日常财务处理工作中,财务人员经常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核算,能否利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来处理账务就成为一种必须,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计的实际账务处理分为三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发生经济业务后,就取得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第二环节: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包括总账与明细账;第三环节:根据账簿金额来编制财务报告。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种财会人员比较熟悉的EXCEL程序,用它来进行账务处理的三个环节,无需懂编程语言,只要稍微有些EXCEL的知识便足以随心所欲地应用了。
一、记账凭证的编制
(一)建立一个新的EXCEL工作簿
将其重新命名为,也可根据自己的业务处理方便自主命名,因本文中以某企业2012年12月份业务为例。
新工作簿中已有三个工作表,而本文中需要五个工作表,可按菜单中的“插入-工作表”;也可以将光标移至某一工作表标签上,单击右键插入新工作表。五个工作表建立完毕,将光标移至sheet1的标签上,单击右键,选择“重命名”,键入“凭证”,用同样的方法把五个工作表分别命名为“凭证”“打印凭证” “科目余额” “账簿”“报表”。
(二)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
(此处以通用记账凭证为例)单击凭证工作表,在第一行分别输入“年”“月”“日”“凭证号数”“摘要”“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如图1所示)
例如:本企业12月3号发生一笔业务,从银行借入8个月的借款50000元,编制记账凭证如上图所示,以后依此类推,将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展现在一个工作表中。
本月业务编制完毕,可将光标移至H栏,最下端自动显示出本期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同样I栏就是所有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两栏如相等便自动完成本期发生额的试算平衡。
(三)打印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
因为平时的账务处理需要记账凭证附有原始凭证,并做为会计档案保管起来,所以需要将所编制的记账凭证打印出来。将光标移至打印凭证工作表标签上单未进入打印凭证工作表,依据通用记账凭证格式设计一张空白的记账凭证。
注意:要在借方金额及贷方金额合计处输入合计公式,在D11栏处输入“=D4+D5+D6+D7+D8+D9+D10”或者输入“=SUM(D4:D10),同理在E11栏处输入贷方金额的求和公式。
设计好空白记账凭证后,将经济业务第一笔记字第1号复制到空白的记账凭证中,复制过程如下:
凭证工作表中第一笔业务的年月日及凭证号内容选中,单击右键复制,或者运用菜单中的复制按钮,进入打印凭证工作表粘贴相应位置。
将凭证工作表中第一笔业务的摘要会计科目明细科目及借贷金额选中并复制,粘贴至打印凭证工作表中记账凭证的相应位置(如图2.3所示)
复制完毕打印记账凭证,并签名盖章粘贴原始凭证,依此类推,将所有的凭证打印完毕就可以装订成册。
二、账簿的登记
(一)会计科目余额的录入
将光标移至科目余额工作表并单击,并在工作表中第一行录入会计科目、明细科目、借方余额、贷方余额四栏。
录入上期11月份的账户余额。
在所有账户录入完毕,在最后一栏合计借方及贷方余额并试算期初余额的平衡
合计方法除在上面记账凭证的步骤中介绍的两种方法,也可以直接选中所需合计的栏次,单击菜单栏中的“∑”。
(二)步登记账簿
创建账簿工作表并在第一行次录入以下内容“年”“月”“日”“凭证号数”“摘要”“科目名称”“明细科目”“期初借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借方余额”“期末贷方余额”等栏次。
将科目余额表中内容复制到账簿工作表中
(三)将本月的记账凭证全部复制到账簿工作表中
在此步骤中最好先将凭证工作表中的全部内容选中,然后复制到账簿工作表中的相应位置,再将金额部分从H、I栏拉至J、K栏,对应本期发生额的借方和贷方。如果屏幕滚动使标题栏被隐藏,可以锁定标题栏,选定标题栏的下一栏,单击菜单“窗口-冻结窗格”就可以了,标题栏目就会始终处在表格的最上方。
(四)将账簿内容进行排序
首先,将账簿工作表中从标题栏至最后一笔业务都选定,然后单击菜单栏“数据-排序”。其次,单击“排序”进入界面,在有标题行的前题下,主要关键字选“科目名称”,次要关键字选“明细科目”,排序顺序都选择升序就行。选择完毕单击“确定”后,所有的账户就会按照相同的顺序排在一起。
(五)将账簿工作表中已排序好的本期借贷发生额进行进行汇总计算
单击菜单“数据—分类汇总”进入界面后,在分类字段选择“科目名称”,汇总方式选择“求和”,选择分类项目“本期发生额”及“K列”这两栏是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如果在实际账务处理中,表格设计当中是其它栏次,只选本期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两栏进行汇总,选择完毕,单击确定。
(六)将账簿工作表中已汇总计算的内容进行筛选
选中标题行,单击菜单“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七)计算出所有账户的期末余额
利用各账户的本期汇总额,在M7栏内输入求余额公式(如图4所示)依类此推结出所有账户的期末余额。
至此,所有的账户账簿便完成了,如果想看总账,则选择筛选钮选中某一科目名称。也可以通过此方法查看某一科目的明细账,先选中所要查看的总账名称,然后再选明细科目名称,就会展示全部的内容。
三、编制报表
光标移至报表工作表,在工作表内输入资产负债表结构并录入年初余额。
定义各合计的公式。
例如:流动资产合计处输入合计公式(如图5所示)
同理,其他非流动资产合计及资产合计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都输入求和公式录入数据,根据资料在工作表中相应位置录入数据,工作表根据录入的数据和公式进行计算生成资产负债表。同理也可编制其他报表。
经过以上环节的应用,就可以用EXCEL进行独立的完整的账务处理,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增加其它功能的使用,使账务处理更简便流畅。除此外EXCEL在账务处理中,数据地需要保护的,EXCEL提供了多级数据保护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设置工作簿的打开权限,工作表中的数据及公式进行加密,防止被别人查看及更改。
总之,EXCEL被应用到会计实务中,不仅解决了会计核算本身问题,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更方便了人们对会计数据的进一步利用,相信EXCEL的充分利用与推广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使中国的会计电算化更快进入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赵艳莉,耿聪慧.EXCEL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企业会计准则,实际利率法,应用
一、实际利率法的概念及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四条的规定,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新会计准则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六个准则,实际利率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二、实际利率法应用的范例
实际利率法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借款费用、收入等多个章节中运用,本文仅通过其在金融资产中应用的典型案例来分析实际利率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例: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购入乙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万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支付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甲公司将乙公司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甲公司在初始确认时先计算债券的实际利率: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r,则可列出如下等式:
59×(P\A,r,5)=1000(万元)
利用插值法得出折现率r=10%(计算过程略),由此可编制表1。
*数字四舍五入取整数 **数字尾数调整
根据上述数据,甲公司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2000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贷:应收利息59
贷:投资收益 100
2001年12月31日到20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的会计处理同2000年12月31日。
(3)20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
贷:投资收益118
借:银行存款59借:银行存款1250
贷:应收利息59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假定在2002年1月1日,甲公司预计本金的一半(即625元)将会在该年末收回,而其余的一半本金将于2004年末付清。遇到这种情况时,甲公司应当调整2002年初的摊余成本,计入当期损益。调整时采用最初确定的实际利率。
据此,调整表1中相关数据后如表2所示。
*1139=684×(P\F,10%,1)+30×(P\F,10%,2)+655×(P\F,10%,3(四舍五入)
**114=1139×10%(四舍五入)
***30=625×4.72%(四舍五入)
根据上述调整,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2年1月1日,调整期初摊余成本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3
贷:投资收益53
(2)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回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5
贷:投资收益 114
借:银行存款 59贷: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 62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625
(3)20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30借:银行存款3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7贷:应收利息30
贷:投资收益57
(4)20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回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3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0
贷:投资收益 60
借:银行存款30借:银行存款625
贷:应收利息3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625
假定甲公司购买的债券不是分次付息,而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此时,甲公司所购买的债券的实际利率r,可以计算如下:
(59+59+59+59+59+1250)×(P\F,r,5)=1000(元),
由此得出r≈9.05%
据此,调整表1中相关数据后如表3所示。
*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差2.85元。
根据上述数据,甲公司的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20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
(2)2000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1.5
贷:投资收益90.5
2001年12月31日到20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同2000年12月31日。
(3)20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到本金和名义利息等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9 借:银行存款154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71.83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
贷:投资收益 130.83-应计利息295
在会计实务中,实际利率法的广泛应用,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各会计期末的摊余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实际利率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计算起来较繁琐。
参考文献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当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会计人员应当尽可能合理的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较小的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实施谨慎性原则,不仅有利于企业选择正确的经营策略,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一)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对于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发出的存货,其计价方法主要包括了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从谨慎性的角度而言,在通货膨胀时,发出存货的计价如果采用了先进先出法,就会导致本期核算的存货成本低于本期真实的市场价格,造成虚假利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加速计提
众所周知,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比较长,其自然寿命与经济寿命的长短往往不一致。从谨慎性的原则出发,在会计实务中,为了方便企业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加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简单的直线折旧法(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之外,还规定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在一定范围内加速折旧,目前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三)坏账准备的计提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另一具体应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备抵法定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可以由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自行确定。这种灵活选择的空间的增加,无疑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预防坏账风险。
(四)或有事项的披露
或有事项既有可能是潜在的权利,也有可能是潜在的义务。由于或有事项的最终结果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基于谨慎性的要求,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或有事项尤其是或有负债发生的可能性并进行必要的会计信息披露,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三、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主观性较强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发出的存货究竟该如何计价?固定资产又应该选择什么方法计提折旧?会计实务中这些具体核算方法的选择都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出于某种目的滥用或者歪解谨慎性原则,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二)与客观性原则的矛盾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和经营情况,而谨慎性原则则强调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由此可见,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
(三)与历史成本原则的矛盾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以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入账。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得随意调整其账面价值。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计价,能防止会计人员徇私舞弊,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但在谨慎性的原则下,会计准则却要求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毫无疑问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四)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在谨慎性原则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往往多计费用而少计收入,致使短时间内企业的账面利润减少,从而可以帮助企业递延纳税。虽然从长期来看国家税收在金额上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而言,国家在税收方面仍然蒙受了损失。
四、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准则,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亟待提高。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建立在强化会计人员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才能在会计实务中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会计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接轨,所以会计人员应该坚持接受后续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
(二)有关部门应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虽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谨慎性原则被普遍应用,但对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标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此,我们应该制定更多的解释性条文,为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指明方向,从而有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外部审计与内部监督
审计监督是国家机关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审查,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只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才能保证谨慎性原则的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使用。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及时传达给相应的内部监督机构,避免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忽略或者过度使用。
以下选取其中典型的内容阐述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及影响。
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会计处理及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公允价值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用。该准则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根据新准则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遵循以下会计处理:
(一)初始计量企业外购、自行建造等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照其实际成本,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
(二)后续计量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租金收入,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1)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原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2)将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3)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时,应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4)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存货时,应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开发产品”等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四)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同时,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记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五)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房地产市价日益攀升。一些上市公司早期购入的、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一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则能够高度反映其现实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其账面价值和当期净利润,伴随着折旧与摊销抵税效应的消失,将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出。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很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排斥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一些资历不深、经验不足的信息使用者可能只关注到了片面的会计信息,而没有从整体上全面地考虑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蒙受损失。
二、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的会计处理及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也是此次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新增加的部分。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本文只阐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的应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一)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若存在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持有期间的股利或利息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在资产负债日,若公允价值上升则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若公允价值下降则作相反会计分录。
(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借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二者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应把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投资收益”,或者作相反会计分录。
(五)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首先,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进行反映,表内化将会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充分考虑此类资产或负债潜在的巨大风险与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理解,优化投资者决策;其次,削弱了“摘樱桃”动机,并且可以使金融工具计价模式更加一致;再次,新准则对金融工具期末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持有投资期末入账价值上升时,将会确认未实现收益,虚增企业利润,进而加重税收负担,导致企业现金流出。所以,投资者不可只关注利润增加,而应全面考虑问题。
三、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会计处理及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在原有会计准则基础上做了重大修订,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并且将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以前作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按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中债务重组思路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为股本,对股本及非现金资产应按公允价值作价。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一)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处理如下:(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按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贷记“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等科目。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按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企业接受的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应按该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其他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尚有余额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二)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如下:(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以债务转为资本,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按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债务重组采用债务转为资本方式的,债权人应当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尚有余额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将债权转为投资,企业应按应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三)修改债务条件在修改债务条件的情况下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如下:(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上述或有应付金额在随后会计期间没有发生的,企业应当冲销已确认的预计负债,同时确认营业外收入。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清偿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一债务重组利得”科目。(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债务重组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的,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尚有余额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涉及或有应收金额的,债权人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清偿的,企业应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四)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的影响首先,将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一方面,为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从定义上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就存在着利润操纵空间,而且,债务重组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计量,扩大了利润操纵空间。另一方面,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中,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其次,由于我国市场环境尚不够成熟,计量技术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素质亦有待提高,所以公允价值难以公允,致使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得出的结果在可靠性方面有所欠缺。
四、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与应用还受许多会计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本身还有一些缺陷与难题需要解决。新会计准则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应该特别注意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问题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另一个是方法问题。由于客观市场环境的限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因此,在运用过程中要谨慎严格。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应用中的协调问题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上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同时,也根据我国的实情进行了修改。这些引用和修改在实际操做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完整体的体系,各个准则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细节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国目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状况下这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新准则的内部必须经过一个磨合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实质重于形式 会计实务 应用
一、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核算的依据。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一)长期投资核算。投资比例是确定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或50%以上表决权资本时采用成本法核算,反之,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是以投资比例判断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是否采用成本法核算。例如,A公司拥有B公司60%表决权资本,但如果公司章程规定,B公司所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董事会表决,除需经全体董事过半数同意外,还需经过第二大股东派出的至少1名董事的同意,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实质上并不能控制B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所以不能认定A公司控制B公司,仍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二)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核算。会计制度规定,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在已达到预定使用状态但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按照工程结算造价或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而不管其具体形式是否符合规定。
(三)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定
1.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会计制度规定,只有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才应予以资本化。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借款费用的用途进行判断。
2.确定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企业进行固定资产购建时,一般不是一次性投资,而是分次投入资本,所以在确定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时,也不能简单地按投资总额乘以利率计算,而应先计算累计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再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即以实际占用的一般借款资金确定。
(四) 融资租赁资产的确定。承租方融资租入的资产从法律形式上未取得所有权,但从交易实质内容看,融资租赁或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或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或在租约到期时,承租方有优先廉价购买租赁资产的权利。同时,由于该资产引起的风险(如技术进步引起的贬值等)由承租人承担,由此可见,租赁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了承租方。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融资租赁资产应视同自有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否则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五) 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现金等价物的确定。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现金等价物通常指购买在3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即到期或可转换为现金的投资。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所不同,在确定现金等价物与投资时就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企业的经营活动以短期流动投资为主,就可能将所有的项目都视为投资,而不是现金等价物;而不以投资为主要经营活动的企业,可能将其中的部分短期投资视为现金等价物。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现金的范围,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
(六) 关联方关系的确认。会计准则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根据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关联方是以各方之间的影响为前提的,这种影响包括: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响。但在具体判断是否属于关联方时,则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七) 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我国企业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可以通过受让,依法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即在实质上拥有了对企业土地的控制权,因此,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在“无形资产”科目中反映。
(八)销售收入的确定。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广泛应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一项销售是否可以确认收入,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看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给购货方。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交易的实质,并结合所有权凭证的转移进行判断,并不是商品所有权凭证已经转移、商品已经交付、货款已经收到就可以确认收入。
(九)非货币易中商业实质的判断。非货币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是判断换入资产能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之一。在确定非货币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点考虑由于该项非货币易使企业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程度,通过比较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来判断该非货币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十)编制会计报表时的应用。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收账款项目是按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明细账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相应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填列的,其反映的实质是企业实际可收回的应收账款;再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也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定合并范围,只要母公司可以对子公司拥有实质控制权,即应将其列入合并范围。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存在的缺陷
1.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虽能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实质,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现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但是由于在运用过程中大量涉及人为判断,很容易被企业加以规避,以达到符合自身利益的财务结果。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行判断,加大了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的独立性和专业判断的空间。过多依赖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的同时加大了会计风险。
四、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缺陷的弥补方法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加大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作用,导致了操纵会计信息的事例。对此,国家应制定相当的标准形式来规范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际上我国准则中常常是将实质重于形式与形式胜于实质原则结合运用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六条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为1元。很显然,这里规定的名义金额1元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在该项资产没有注明价值、且没有活跃市场、不能可靠取得公允价值时为防止企业不正当高估资产的一种措施。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会计实务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68-0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此次新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很多,其中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涉及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范围。虽然这次大范围使用公允价值是新准则的一大亮点,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标志。但是,由于严格的限制条件和我国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仍不够明朗。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一些有关问题的分析,使人们对公允价值有一个全面清醒的把握,既不要对公允价值盲目地抱乐观的态度,也不要对新准则失去信心,同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我国现阶段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一)我国现阶段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1.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会计计量在坚持历史成本外,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促使公允价值的应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公允价值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企业收益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一方面,按照原来的会计准则,收入与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属性方面不配比,收人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而在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人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在计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价值的同时,也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得和损失,体现了企业的真实收益。因而,公允价值更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3.公允价值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必须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更具有相关性。企业在涉及到金融工具等新产品时,公允价值能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更具有可靠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真实与公允并存,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往往是一致的,这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也大大增强。
4.公允价值有利于资本保全。实物资本维护理论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来源。企业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能力能够得到补偿。若企业耗费的能力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补偿只是一个名义货币购买力,一旦物价上涨,相同的金额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 则代表的是实际货币购买力,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下,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规模相应的的生产能力,企业的资本得到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更好地保全资本。
(二)我国现阶段应用公允价值的局限性
1.公允价值很难准确计量。公允价值的认定有3种方法:(1)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即为其公允价值;(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通过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方法取得公允价值的难度最小,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有失公允的现象:如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势必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使用同类项目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同类项目的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应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与管理当局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不完全相同。这些都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从而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2.利润操作问题。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进一步应用,加之公允价值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估计、假设和判断,一些企业就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人为操控利润。例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甲公司和乙公司存在业务往来,现甲乙两公司经协商,甲公司把其账面价值10万元的资产以15万元的价格交换乙公司账面价值也是10万元但公允价值被高估为15万元的无形资产。通过资产置换及人为高估公允价值,双方都达到了调高账面利润的目的。
3.信息成本较高。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期末分析各方面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该过程将会增加企业的信息成本。目前,我国在实务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除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的资产或负债之外,其他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在使用公允价值时,则需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等技术手段来确定,这样一来,使用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就变高了,取得其资料、数据的难度较大,而且还增加了报表的准备成本。
4.非有效市场下出现的问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加剧以来,市场所固有的许多规则和模式被打破了。一些财务报表编制者围绕着会计中的公允价值问题不断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责问和修改要求。一些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之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违反了稳健性原则。公允价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到的批评相应集中在公允价值会计和公允价值计量两个不同方面。在公允价值会计方面,一些金融机构认为在螺旋式下跌的市场上,以公允价值计量某些金融工具会使市场持续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因此他们呼吁通过金融资产重分类的方法,使一部分金融工具摆脱公允价值计量的束缚。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大量报表编制者、审计师和使用者都认为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指南严重不足,尤其对目前市场不再有效的情况没有适用的专门指南。
二、我国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2007年1月1日起,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率先实施。两年来,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如何,公允价值这一新鲜“血液”的加入又给上市公司带来些什么呢?下面参考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年报中的有关数据做一分析。
(一)我国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应用后的情况
截至2008年4月30日,沪市共有853家公司披露了2007年年报。通过对年报进行分析,2007年共有199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上市公司家数的23.4%,其中145家上市公司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为177.95亿元,占全部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3819.04亿元的4.66%,54家上市公司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总额为38.72亿元,占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1.01%,两者合计为收益,金额为139.23亿元,占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3.646%。
截至2009年4月30日,沪市共有861家公司披露了2008年年报。通过年报进行分析,2008年共有230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上市公司家数的26.7%,其中194家上市公司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为185.6亿元,占全部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4656.87亿元的3.99%,36家上市公司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总额为370.2亿元,占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7.95%,两者合计为损失,金额为184.6亿元,占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3.964%。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总体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数量上看,2008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家,公允价值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上升,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9家。其次,从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金额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不大,但占净利润的比重已有上升趋势,说明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007年上市公司发生公允价值损益为净收益139.23亿元,而2008年发生公允价值损益为净损失184.6亿元,主要原因是受资本市场影响,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造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现了“扭盈为亏”的现象。另外,通过对比2007年与2008年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数目和金额来看,二者形成巨大反差,即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上市公司数目在增加,但收益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在下降。与此同时,发生公允价值损失的上市公司数目在减少,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增长很快, 说明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是异常严峻的一年,特别是对一些持有金融资产比较多的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我国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应用情况的分析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达到了扭亏为盈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对于上市公司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外部金融环境、行业政策、突发性事件等因素的变化,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又使上市公司利润产生了较大的波动,一些较大程度上使用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在第一年大幅盈利的同时,第二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却深受公允价值下降带来的利润受损之苦。可见慎用公允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原则。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也要正确看待和理性分析年报中有关损益指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以往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一些不能计入利润的收益现在可以计入,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公司“粉饰”报表带来了便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体系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而且,整个市场的环境也在发生着瞬息万变的变化,如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所以投资者在阅读年报和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考虑业绩增加了多少,而是应该深人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及其成长性,从深层次把握上市公司的业绩状况。要着力关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引入公允价值后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除了要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外,还要注意现金流量、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基本每股收益等指标,以识别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有目的地调控业绩的情况。总的来说,公允价值的介入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建议及创新
(一)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原则及具体措施
1.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允价值的“公允”要求一个活跃、流动、健全的市场提供公平交易价格, 如果缺乏这样的市场, 就需要通过评估或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等方式来获取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首先,要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毕竟是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其次,要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这里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水平,也包括职业道德,应尽快出台准则的相关指南,并大范围开展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此外,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防范操纵利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也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如何限制和防止操纵利润,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指南,给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制定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计量标准不会出现太大差异。可以从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范围,但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中注协已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指南,所以也应考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机制,以有效遏制利润操纵等不法行为。
4.选择性地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一项基本的计价理念。但是在本次制定完成后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是比较有限的,只有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项目才可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协调,明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事宜,以利于新会计准则的正常运用。
(二)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创新构想——建立第三方评估团体
就资产评估而言,既能够解决市场不充分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的难题,也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真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资产评估和会计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日趋密切,而这种业界合作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目前向“公允价值”会计的逐渐转化。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适当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资产评估业也必将加强与会计合作方面的工作。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行之有效的一种创新方案就是建立第三方评估团体。所谓第三方评估团体,就是指由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的从事资产评估活动的机构,其资产评估活动服务于资产业务的需要,而不服务于资产业务当事人任何一方的需要。
1.建立第三方评估团体的必要性。在公允价值确认的三种情况中,除“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即为其公允价值”这种情况外,其他的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要通过估值技术等手段获得公允价值。因而,建立第三方评估团体就十分必要。资产评估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通过对资产某一时点价值的估算,确定其价值的经济活动。专业评估的独特属性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真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评估的专业属性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真实奠定了基础。首先,这些资产评估机构形成专业分工,使得评估活动专业化;其次,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估计判断,都是建立在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种估计是一种专业判断,是按照一定准则和程序所揭示的现实价值最可能的值或值域区间。虽然市场上同一物品在同一时点、不同地点,对于不同的买家或卖家,其现实价值可能不同;实践中注册评估师对同一资产的现实价值估值也带有主观成分从而造成差别,但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属于正常现象,这也是市场均衡的客观形式。而且这种差别一般并不影响到相关经济行为的当事人依据评估结果对经济行为作出取舍安排。另一方面,专业评估的独立属性提高了评估意见的公正性。独立性是资产评估的基本特征,也是资产评估的灵魂。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资产评估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资产评估是按照公允、法定的准则和规程进行,评估人员是专职执业,且是与资产业务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因此,资产评估活动服务于资产业务的需要,而不服务于资产业务当事人任何一方的需要。
2.建立第三方评估团体的可行性。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执业准则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大,社会监督作用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行业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新阶段。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更进一步向评估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此次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就为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一个契机,无论从实务还是理论方面,继续深入加强与会计界的协作,促进会计工作对评估结论的引用,推动会计行业与评估行业的合作,实现评估界与会计界的良性互动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时,随着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不断扩大,在公允价值将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公允价值评估业务被纳入资产评估范围是十分可行的。
综上所述,面对现实,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全面推广与应用还受诸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本身还有一些缺陷与难题需要解决。但是,公允价值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因此要适度、稳健、有限和慎重应用。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计量技术的日臻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会逐渐深入人心,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应用也必将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5.孙爱峰.探寻公允价值的新路.会计师,2009(2)
6.王钟芬.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时代金融,2006(11)
7.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8.王兆金.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财会统计,2009(1)
9.黄羽佳,张永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探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8)
10.柴俊杰.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修订.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
11.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述.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7)
12.宋茂霞.公允价值计量的是非之争.中国农业会计,2009(3)
13.朱来朝.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探讨.西部财会,2007(5)
14.文平.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困境探讨.财会研究,2009(1)
15.谢诗芬.价值计量的现值与公允价值.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
16.林燕云,任永平.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会计之友,2008(1)
17.FASB.SFAS NO.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OL].Sep.15.2006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建议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符合谨慎性原则。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旧准则对不使用、不需用和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将在用的固定资产列为闲置,降低因计提折旧而增加的费用金额来调整利润,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而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连续性,更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第二条将收入的定义如下:“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收入确认标准更加稳健。如商品销售交易中。要求企业正确判断是否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卖方;企业是否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是否能够可靠地计量;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了上述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贷款或已发出商品,也不能确认收人,这些规定使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更加谨慎,可防止高估收入。
(四)或有事项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作为负债: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该义务的履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或有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运用“预计负债”科目,合理地预计负债。此规定有效防止虚增资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五)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一关联方披露》第二条规定:“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予披露,但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具体要求如下:①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重要信息;②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③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④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该准则的与实施限制了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谨慎原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随着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增大,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如:(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3)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4)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按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5)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三、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一)建立相关条款使谨慎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给虚增资产和操纵利润等现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解释性规定,限定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实务;金融企业会计
金融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企业,在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金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风险的威胁。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工作处理当中,一定要加强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当程序和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时候,要尽量的以正确的衡量评估企业利润和资产,衡量企业的费用和负债,从而将企业的评估把握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
一、分析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在新的会计准则推出之后,规定了金融企业既不能够低估了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的实际状况又不能高估了企业收入情况,要求务必使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始终把握在一个权衡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于一些寄生在金融企业的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求其要和金融企业一样纳入一定的审核范围之内,从而更加谨慎的核实会计计量以及确认问题。
适当的把握好金融企业衍生的金融工具等相关业务应当在固定的表内进行披露,在附属的条件当中要确认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和内容、比如说财务报表编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相关政策以及计量等信息,改变寄生在金融企业的相关合同的审核制度和批判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衍生企业的相关业务中所蕴含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经营所造成的结果。
金融企业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应该从谨慎性的角度出发,要对所有出现的资金损失拟定资金减值的计划。比如说一些可以销售的金融资产在出现减值状况的时候,就算是这类资金没有经过终止确认而直接算入所有者的权益当中,其中所有的损失都应该转出并且算到当期的损益当中,这样的行为就是谨慎性原则的主要体现。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贷款减值准备,要将贷款中的减值可能性以及比例记录到未来的现金流失当中,减记的金额要确认到起所在的资金减值损失,要遵守谨慎性的原则。
从租赁税务中进行分析。在租赁业务当中,必须将融资收益同相关合同价款中分离出来。在租赁刚开始的时候,先将资金记入到贷方中,这表示资金减少,然后在按期融资收入计算,在转入到别的租赁收入科目。同时出租人必须要对担保的余值进行定期的复查,如果出现增加的现象可以不做任何调整,但是如果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就应该对其内容重新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求其遵循谨慎性的原则。
二、在金融企业的会计实物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在金融企业当中更为注重的就是金融企业的资产的质量控制问题。在资金质量控制的问题上,要扩大金融企业计提减值准备资金的范围,还应该在相关制度当中,从金融企业的实际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的内容做出相对应的准备和规定,在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当中,当计提资产出现了减值的情况,要将会计入到本期的损益当中,这样能有效的保障会计报表的资金价值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资产的质量。
要合理的计提金融企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够根据人为因素故意缩小或者扩大资金的准本,必须要按照大的会计的错误进行修改,从而能够在相应的会计报表中附注事项以及调整金额,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影响状况。
要完善金融企业的负债处理工作,要谨慎的对待负债揭示工作,严禁不正当隐瞒金融企业中所应该承担的债务。要在负债表中现实出符合负债条件的内容。这是金融企业中会计实物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原则,能过有效地弊端在金融企业当中债务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要把握好金融企业的收入问题。一般来说,贷款到期90天以后没有收回,所应该记录的利息必须要放在表外当中而不是记入到当期利息当中,对于已经收回的利息,如果在到期90天以后还没有收到,就应该去掉以前的利息,转入到计算。利息收入是金融企业当中最为主要的收入,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的资金,要利用谨慎性原则针对利息收入做恰当的工作,使其能够反映出应对的真实性。
最后,在处理金融企业所产生的费用的时候,所有在筹建期间产生的费用,要归集在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当中,这其中不包括固定的资产构建,在金融企业经营初期,一次性的转入到这个月的损失和收益当中。如果说长期的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没有办法在以后的会期间得到一定的好处,那么就应该将没有摊销的项目余下来的资金转入到当期损失和收益当中。
结语:
总而言之,在金融企业当中谨慎性原则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针对会计实务当中所出现的弊端和漏洞进行了修改和更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金融企业阻挡了一些风险,维护了金融企业相关利益应有的权益。而且,就目前国情发展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和金融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金融企业的发展岌岌可危。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利用谨慎性原则,提高金融企业在会计事务中的应用水平,更加有效地核实金融企业的资金收益情况,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提供最为精准的数据,为企业长期的发展和经济面貌提供一定的依据,这样才能够保障金融企业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行业会计;自主思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着重于培养面向特定行业和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的讲授中,也是注重实践教学。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也有一个很突出的缺点,就是自主思考能力差。而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该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在课堂中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不再把能力作为知识来传授,而是使学生的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到提升。所以项目、任务的设计就成了项目教学的难点。《行业会计实务》是适应时下各大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新会计准则,以五大行业会计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为我院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行业会计实务》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还可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我能力的空间。以下是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为例来谈谈项目教学法在《行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项目目标: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2项目任务:对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账务处理,并准确核算出该房屋的开发成本以及结转其成本。
3为完成项目应具备的知识
3.1财务会计知识
3.2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核算知识
3.2.1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算流程
3.2.2土地开发成本的核算
3.2.3配套设施开发成本的核算
3.2.4开发间接费的核算
4课堂设计
4.1导入项目
胜达房地产所开发的金色蓝庭楼盘开发完成。该房地产此次开发该楼盘一并开发小高层、高层、商店、幼托设施各一套。请核算金色蓝庭小高层的开发成本。相关经济业务如下:
4.1.1结转自用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1341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前期工程费42,000元,基础设施费675,000元。此类开发支出按各开发产品的用地面积进行分配,各开发产品用地面积如下:
小高层4000平方米
高层6000平方米
商店1000平方米
幼托设施1000平方米
4.1.2将小高层、高层商品房的建筑安装工程进行招标,标价为2,160,000元,这两栋商品房的预算造价为:
小高层1,260,000元
高层1,440,000元
合计2,700,000元
工程价款用银行存款支付。
4.1.3幼托设施与房屋不同步开发,幼托设施和各项开发产品的预算成本如下:
小高层1,600,000元
高层2,400,000元
商店1,000,000元
幼托设施 175,000元
4.1.4用银行存款支付开发间接费528000元,按各开发产品的直接成本将开发间接费分配计入各项开发产品的成本中。
除小高层未开发完成外,其他各项开发产品的成本如下:
高层2,265,000元
商店 785,000元
4.1.5幼托设施开发完成,实际总成本为186000元。结算其实际成本。由于高层和商店均已出售,所以决定将少提数计入未出售的小高层。
4.1.6将小高层完工验收,并结转其成本,等待销售。
4.2项目要求
4.2.1计算小高层的房屋开发成本;
4.2.2根据与小高层有关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以会计分录代替)。
4.3展开项目
4.3.1小高层开发成本的计算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行业会计;自主思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着重于培养面向特定行业和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的讲授中,也是注重实践教学。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也有一个很突出的缺点,就是自主思考能力差。而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该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在课堂中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不再把能力作为知识来传授,而是使学生的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到提升。所以项目、任务的设计就成了项目教学的难点。《行业会计实务》是适应时下各大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新会计准则,以五大行业会计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为我院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行业会计实务》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还可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我能力的空间。以下是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为例来谈谈项目教学法在《行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项目目标: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2项目任务:对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账务处理,并准确核算出该房屋的开发成本以及结转其成本。
3为完成项目应具备的知识
3.1财务会计知识
3.2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核算知识
3.2.1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算流程
3.2.2土地开发成本的核算
3.2.3配套设施开发成本的核算
3.2.4开发间接费的核算
4课堂设计
4.1导入项目
胜达房地产所开发的金色蓝庭楼盘开发完成。该房地产此次开发该楼盘一并开发小高层、高层、商店、幼托设施各一套。请核算金色蓝庭小高层的开发成本。相关经济业务如下:
4.1.1结转自用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1341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前期工程费42,000元,基础设施费675,000元。此类开发支出按各开发产品的用地面积进行分配,各开发产品用地面积如下:
小高层4000平方米
高层6000平方米
商店1000平方米
幼托设施1000平方米
4.1.2将小高层、高层商品房的建筑安装工程进行招标,标价为2,160,000元,这两栋商品房的预算造价为:
小高层1,260,000元
高层1,440,000元
合计2,700,000元
工程价款用银行存款支付。
4.1.3幼托设施与房屋不同步开发,幼托设施和各项开发产品的预算成本如下:
小高层1,600,000元
高层2,400,000元
商店1,000,000元
幼托设施 175,000元
4.1.4用银行存款支付开发间接费528000元,按各开发产品的直接成本将开发间接费分配计入各项开发产品的成本中。
除小高层未开发完成外,其他各项开发产品的成本如下:
高层2,265,000元
商店 785,000元
4.1.5幼托设施开发完成,实际总成本为186000元。结算其实际成本。由于高层和商店均已出售,所以决定将少提数计入未出售的小高层。
4.1.6将小高层完工验收,并结转其成本,等待销售。
4.2项目要求
4.2.1计算小高层的房屋开发成本;
4.2.2根据与小高层有关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以会计分录代替)。
4.3展开项目
4.3.1小高层开发成本的计算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该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在课堂中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不再把能力作为知识来传授,而是使学生的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到提升。所以项目、任务的设计就成了项目教学的难点。《行业会计实务》是适应时下各大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新会计准则,以五大行业会计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为我院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行业会计实务》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还可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我能力的空间。以下是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为例来谈谈项目教学法在《行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项目目标: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2项目任务:对房屋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账务处理,并准确核算出该房屋的开发成本以及结转其成本。
3为完成项目应具备的知识
3.1财务会计知识
3.2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核算知识
3.2.1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算流程
3.2.2土地开发成本的核算
3.2.3配套设施开发成本的核算
3.2.4开发间接费的核算
4课堂设计
4.1导入项目
胜达房地产所开发的金色蓝庭楼盘开发完成。该房地产此次开发该楼盘一并开发小高层、高层、商店、幼托设施各一套。请核算金色蓝庭小高层的开发成本。相关经济业务如下:
4.1.1结转自用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1341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前期工程费42,000元,基础设施费675,000元。此类开发支出按各开发产品的用地面积进行分配,各开发产品用地面积如下:
小高层4000平方米
高层6000平方米
商店1000平方米
幼托设施1000平方米
4.1.2将小高层、高层商品房的建筑安装工程进行招标,标价为2,160,000元,这两栋商品房的预算造价为:
小高层1,260,000元
高层1,440,000元
合计2,700,000元
工程价款用银行存款支付。
4.1.3幼托设施与房屋不同步开发,幼托设施和各项开发产品的预算成本如下:
小高层1,600,000元
高层2,400,000元
商店1,000,000元
幼托设施 175,000元
4.1.4用银行存款支付开发间接费528000元,按各开发产品的直接成本将开发间接费分配计入各项开发产品的成本中。
除小高层未开发完成外,其他各项开发产品的成本如下:
高层2,265,000元
商店 785,000元
4.1.5幼托设施开发完成,实际总成本为186000元。结算其实际成本。由于高层和商店均已出售,所以决定将少提数计入未出售的小高层。
4.1.6将小高层完工验收,并结转其成本,等待销售。
4.2项目要求
4.2.1计算小高层的房屋开发成本;
4.2.2根据与小高层有关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以会计分录代替)。
4.3展开项目
4.3.1小高层开发成本的计算
在这部分是学生的讨论时间,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出,要计算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应该从开发成本的六个成本项目入手。以下是经过讨论后的计算结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土地征用分配率=13 41000/12000=111.75元/平方米
小高层应分配的土地征用费=111.75*4000=447000元
前期工程费分配率=42000/12000=3.5元/平方米
小高层应分配的前期工程费费=3.5*4000=14000元
基础设施费分配率=675000/12000=56.25
小高层应分配的基础设施费=56.25*4000=225000元
某项工程实际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标价*(该项工程预算造价/各项工程预算造价之和)
小高层实际建筑安装工程费=2160000*(1260000/2700000)=1008000元
预提率=175000/(1600000+2400000+1000000)=175000/5000000=0.035
小高层预提的配套设施费=1600000*0.035=56000元
分配率=528000/(1750000+2265000+785000)=0.11
小高层应分配的开发间接费=0.11*1750000=192500
4.3.2相关账务处理
(1)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小高层-土地征用费447000
贷:开发成本-土地开发成本447000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小高层-前期工程费 14000
-基础设施费 225000
贷:银行存款 239000
(2)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小高层-建筑安装工程费1008000
贷:应付账款1008000
(3)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小高层-配套设施费 56000
贷:预提费用 56000
(4)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小高层-开发间接费192500
贷:开发间接费用192500
(5)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小高层-配套设施费 11000
贷:预提费用 11000
(6)借:开发产品-商品房-小高层1953500
贷: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小高层1953500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系统性 实务教学
一、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要解决税务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必须从根本上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中采用工作过程教学法有利于解决税务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工作过程教学法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过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序列,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对税务会计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观念不正确造成税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投入严重不足。《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仅停留在开课层面:开设有该课程,有师资,但是没有教学效果或收效甚微。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该交哪些税,怎么根据本企业的业务而不是业务题计算税款,如何申报缴纳税款,甚至不知道本企业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时应该开具什么发票,如何开具,发票如何识别其有效性等问题。
《纳税会计实务》传统教学模式下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指课堂到实验环节)、例题式的讲解形式、各税种各自为阵的教学方法是造成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抽象化的教学使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无法想象和体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业务的表现形式,习惯了看题目做作业的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如何开票,更无法根据原始凭证所记载内容分析经济业务并据此进行会计处理,而计算税款和按期足额进行纳税申报更是无从谈起。
二、工作过程教学法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1. 将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流程及技能要求嵌入课程教学
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总结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所出现的涉税业务或事项及其处理规范,并将其整理形成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业务资料,再细分为各税种的业务资料。在将企业涉税业务细分到课堂教学时,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各税种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又要注意选取选全企业运营中必须、常见的经济业务,真实再现企业经营管理情境。
2. 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运用PPT、视频、情景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将传统教学的例题、案例转换成票据、图表等原始凭证表达企业涉税业务的发生,以记账凭证、账簿取代会计分录和文字表达业务处理过程及方法,注意岗位划分和角色分工,让学生在实践中适应各种渠道得来的原始凭证种类,同时学会识别和区分各种原始凭证的有效性和填开注意事项。
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性,以学生为主导,坚持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大实务教学比例。将企业业务处理资料及流程嵌入实验教学并编制实务操作范本,编写实验指南,说明实验实训任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岗位分工及岗位职责描述。既让学生在实验实训环节能身处企业其中处理涉税业务,熟悉凭证流转程序,掌握原始凭证填开方法,以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企业业务流程及票据流转环节有切身体验并在操作中掌握涉税业务处理技能
3. 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范本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业务处理的规范,而不应沦为学生生搬硬套的模板。教学中应注意强化对范本中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给予学生反复试错的机会,以便掌握相应技能。如发票识别,应对现行国地税发票版本防伪标志进行讲解并在业务中嵌入虚假发票供学生识别并分别进行相应业务处理,教予学生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试错,在错误中成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注意教学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并非指对教材所列税种要面面俱到进行教学。而是从企业实际经验出发,对企业纳税年度内正常生产经营中所涉及的涉税业务细分到各税种中,在教学过程中按实务处理顺序渐次组织教学,并处理好各税种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关注能力培养而不是课程教学本身。
三、影响《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因素分析
师资、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凡是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既定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效果。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课程改革成败,欲通过《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予学生涉税业务处理能力,要求授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熟悉不同企业类型的生产经营过程,对各类企业常见的涉税经济业务具有筛选整理和再现能力;同时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我国现行税法理论知识,又要熟知涉税业务会计核算规范,即遵循会计准则。涉税业务处理技能对理论和实务的双向要求决定了师资培育难度,同时也是教学改革实现既定目标的一个瓶颈因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分析
根据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该类金融产品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因此,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出现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适度、谨慎、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是我国企业现实情况的需要,也是与国际准则趋同的需要。本文拟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如何确定、应用以及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一、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在具体确认和计量上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应区别不同情况加以确定。
(一)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企业能够易于稳定地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取标价,并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价格,企业就可以认为上述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存在活跃市场报价,并按其确定公允价值。如在活跃市场上企业已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报价,应当是现行要价。
(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
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可用于估计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常见方法有矩阵法、定价模型法、现值法等。以下主要对常用的现值法进行简要介绍:
现值法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简称,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时,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选定的折现率折合成现值,以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
(三)活跃市场上无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的确定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若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合理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该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地确定,则企业能对该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可靠的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具体应用
按照本准则的规定,企业按持有目的可将金融工具分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权益工具三部分。
其中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
公允价值在上述金融工具中的具体应用,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金融负债,其初始确认价值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除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其他金融负债外,其后续确认的价值,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只有权益工具在符合条件时,初始与后续的确认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见,公允价值在本准则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和具体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企业的影响及要求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本准则中的引入,对我国各类企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已上市和拟上市的银行更是如此。现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的影响分析如下: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能全面揭示市场风险。随着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本准则要求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其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将随着市场的起伏波动而大大增强。因而有利于及时、充分地揭示企业的潜在风险,并迫使企业完善内部资本监管体系,强化内部风险防范。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财务会计角度来看,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要具备两种主要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而言,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更具有相关性。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和科学的决策。
(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助于外部监督的形成。公允价值计量,使商业银行等企业资产和负债价值的确认基础趋于一致。其结果具有可比性,并使信息透明度增强,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相关利益人可据此对公司作出合理预期和判断,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并强化对公司的外部监督。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企业提供的信息可靠性相对较弱。相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而言,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则更多地反映过去,而非将来,相关性要差一些。但是,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具有可靠性,而这正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足之处,在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通常只有在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容易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和充分的客观情况下,由于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高成本,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会出现“显失公允”的现象。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极有可能成为少数企业借机进行人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更加复杂化。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而言,其实质是对预计损益的会计确认,而当交易最终完成时,实现的损益才在报表中予以列示。而税法则规定不允许确认任何预计、不确定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就会造成会计准则与税法认定方面的差异,进而造成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更加复杂化。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企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由于上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并减少由于人为操纵利润而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几率。因此,本准则对企业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其具体要求可归纳如下: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本准则要求企业对财务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对现有规章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风险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各类企业风险。
2、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模型
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模型,对各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取得方式等内容进行规范;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公允价值的获取及资料的积累;随时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价值计量模型,以满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要求。
3、提高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
由于本准则基本吸收了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大部分内容,涵盖了各类企业、各类业务,其涉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本准则及相关知识的更新与培训,使其理解和掌握本准则的要求,领会本准则的内容、要素和精髓,不断提高其会计执业及职业判定能力,以满足本准则对会计人员业务处理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指南[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于长春,黄国成.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